音乐与人生心得体会(共8篇)
音乐与人生心得体会 篇1
“音乐与人生”课堂心得体会
在第三次选课调整的的阴差阳错之下,我幸运的选上了119/120的“音乐与人生”课。当时看到立即生成的课程表时,心情特别的激动。自从上大学以来,本来怀着一颗文艺女青年并且学过吉他的我,却被一顶顶“工科女”“土木女汉子”的帽子压得抬不起头来。繁重的课业和社团活动也让我原本打算在大学培养兴趣爱好的希望渐渐落空,辛苦从家乡背来的吉他也蒙上了灰尘。我真的很怀念以前的音乐课,那些能跟同学们一起欣赏、讨论音乐的时光。所以当我发现自己能重温音乐课的记忆时,我是真的非常开心。如今这门为我带来太多太多回忆与感动的课程已接近尾声,我打算用这篇文笔并不太优美,辞藻也缺乏华丽的文章,记录自己最真实的体会与情感。
其实刚开始上课时我感到惊讶且惭愧,我发现自称音乐发烧友的自己缺乏很多基本的乐理知识。老师像魔术师一般为我们介绍了各种各样的乐器,音域,音色等等的相关内容。虽然没能将它们一一牢记,但以后在面对这一个个名词时我想我不会陌生了。
说到让我感触最深的内容,其实有很多,挑几个最震撼我的讲讲。第一个应该就是宋祖英老师的《望月》。在这之前我喜欢的民歌唱法的音乐很少,比如谭晶老师的《桃花谣》和《远情》。总觉得流行音乐才能跟得上潮流,民歌是长辈们才会喜欢的。后来当我欣赏了这首歌曲后,真心被那满满的思念打动了。月亮作为古今文人骚客竞相歌咏的意象,一直以其清丽皎洁,高冷渺远被人们寄托了许多愁绪,哀思,与思念之情。这首歌曲先是唱主人公望月思人,最后表达了对所思之人深深地爱意与期盼。当我看到MV中宋祖英老师那被月辉映亮的双眼似乎望的比遥远更远,修长的背影被月光拉的更长,独自伫立在银光环绕的渡口,对着月亮吟唱着自己的情感。我突然明白了,其实思念一个人并不一定会是一件痛苦的事,如果我们找到了思念可以寄托的地方,那么或许思念也能成为一种幸福,因为我们的心灵被充满着,而不是空虚无依,我们有着企盼,就会有勇气。想一个人不要放在嘴边,要放在心里,藏在眼里,这份爱的如此深沉的热忱,相比即便是海角天涯的阻隔,铜钱铁壁的壁垒也能打破融化吧
第二个是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在古今中外的艺术文学史上:梁祝,宝黛,罗密欧与朱丽叶„„我们永远不乏那些相爱却不能相守的苦命鸳鸯,爱情悲剧比比皆是。鲁迅先生曾说过:“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而这首《梁祝》无疑将这个故事中的悲剧色彩渲染到了新的浓度。曲子刚开始放的时候很悠扬,我仿佛听到了鸟语莺歌,溪水潺潺,终于被父母获准的祝英台高高兴兴去学堂念书,这恐怕是她长大以来最兴奋的时候。后来她在人生最美的路上遇上了最重要的人——梁山伯。在小提琴悠长细腻的低吟和长笛缠绵婉转的引领下,他们相识相知,结拜兄弟。其中我最喜欢在主旋律之前小提琴忽然的拔高,感觉自己的心也跟着提了起来。我明白了,这就是情愫在萌动,那种不可名状的感情就像一颗小小的种子,撒在了二人的心里。并且在偷偷的抽丝发芽,所以小提琴的旋律才会突然拔高,或许他们自己都没有察觉到这种情感的滋长,所以小提琴的旋律再次回落,如同那被深埋在心中感受。接下来,曲风再次回归到中国传统喜乐的风格上欢快热闹,带着些俏皮的味道,相比是两人在同窗这四年所经历的不少快乐和趣事,幸福的小点滴。这时候,爱情已长成了茁壮的小苗,虽然没有说破,但是他们的心早就紧紧相依。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相爱的两个人最终迎来了不舍得别离,这时候分别用大、小提琴来代表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细长的音色仿佛哭泣的英台,大提琴丝绒般的低唱如同笨拙安慰却难掩黯然的山伯。整个旋律回归充满哀伤的低沉。然后强劲的锣鼓和管乐器的加入,给整个带来了浓烈的波涛冲击,甚至有一种山雨欲来的恐怖之感,仿佛在预告后面的不祥。这时候,小提琴音调再次拔高,这次不再是情感的滋长,而是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字字泣血的控诉与抗拒,是英台在追求自己的爱情,试图像争取去读书一样争取与所爱之人双宿双飞。可惜,她失败了。再下来,便是两人最后的惜别。当你得知面前的爱人以后将再也无法相见,你会怎样?他们互相用哭哑的的嗓子诉说着爱意,重复着誓言,可是泪水洗不掉现实的残忍,突然曲风急转而下,锣鼓的敲打告示着悲剧的发生:梁山伯病逝了。这时候的小提琴已不再悠扬婉转,而是凄厉尖锐,快速的切割出涕泣抽噎般的声调。如果说刚开始还只是哀伤的低泣,后面越发的加快的旋律则说明已变成了带着愤怒与倔强的决绝。对于英台这种至情至性的泼辣女子,敢爱敢恨,与爱人的生离死别已让她心如死灰。“哀大莫过于心死”,她宁愿死也不愿意苟且地活着。终于在一声锣鼓重响之下,英台投入了坟墓。这时候我一直充盈在眼里的泪水也终于落了下来,一份爱,要有多深,才能抵御对死亡的恐惧。幸好老师当时关闭了灯,我失态的表情并没有被别人注意。后来我自己回去看了动画版的《梁祝》,还是哭到不行。就像何韵诗在《痴情司》里面唱的那样:“今生若无权惦念,迟一点,天上见。”有的爱情的存在,并不是因最后长相厮守而弥足珍贵,或许有的相遇注定要以悲剧收场。但那又怎样?在最美好的时间用力的爱过,也是一种美好。只不过这份爱太悲壮悲怆,我们只能不断地唏嘘流泪,期翼自己的爱情宁可平淡无奇也别险象环生。有一句话:“我们都爱上了别人的爱情。”我觉得说的很对。不过我也觉得,就像曲子的结尾,重归主旋律后,情感既不悲伤,也不是欢乐。而是一种淡淡的明快。如同我们终将回归的生活,恬静平淡,有悲伤,也有小幸福。或许那些所有人,在经历了高低起伏后,我们都能找到生活的本真,内心的本我。
这些就是在“音乐与人生”课上给我感触最深的两部分,我把那些旋律放在心里,在我孤独落寞,懊恼忧愁时重温于脑海。让心灵重归鲜活,让自己站起来拍拍灰尘,大声说:“明天,你好!”
土木专业
土木九班 张蓝月 2014110371
音乐与人生心得体会 篇2
关键词:唱游,律动,智障生,语言,表达
唱游与律动课是以教育学、心理学、音乐等为基础,根据智障生的特点,将音乐律动与歌唱、游戏、表演和舞蹈相结合,培养并发展学生在听觉、节奏和音乐感受方面的能力,并在教学活动中运用许多生动有趣的游戏、律动表演、舞蹈、音乐欣赏以及歌唱等,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多种刺激,补偿学生在认知、行为和情感方面的缺陷,提高智障学生在品德修养、音乐审美、音乐表现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健康发展的一门培智教育课程。
在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的影响下,智障儿童存在智力低下、注意力不集中、记忆短暂、多动等缺陷。所以,激发智障儿童学习积极性和交往的自信心,让他们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更好地适应社会,学校和老师的帮助是必不可少的。在对智障学生进行全面协调健康发展的教育过程中,唱游与律动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唱游与律动课将教育学、心理学、音乐等作为其基础,根据智力有障碍的学生的自身特点,将音乐律动与歌唱、游戏、表演和舞蹈相结合,通过教学、游戏和律动等方式培养并发展学生在听觉、节奏和音乐感受方面的能力。在进行唱游律动课的过程中,老师可以从智障学生的个性特点出发,从活动切入,让学生在又唱又跳的过程中慢慢感受到节奏的美。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可以让智障学生渐渐活泼开朗起来,愿意与他人开始交流。特殊类学校在唱游与律动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智障学生,考虑到每个学生的特性,关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使用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一、挖掘智障儿童语言潜能
智障儿童因先天、后天各种各样的原因,在语言方面有着一定的障碍,他们的语言接受与学习与正常的孩子相比有较大的差异,所以,在语言表达方面缺乏自信心。但是他们对唱歌跳舞的热爱丝毫没有削弱,他们也喜欢和其他小伙伴一起做游戏,在各种活动中也是比较活泼开朗的。他们在游戏活动的过程中,思维相对活跃,抓住这个机会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尤其是在唱游与律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利用音乐的旋律、节奏等来激发学生在语言接受和表达方面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看星》这首儿歌时,我利用学生对数星星的兴趣,提前准备好了7 个星星头饰,在培二的课堂中正好可以一个学生扮演一个星星,让他们参与歌曲本身,“天上多少星星亮晶晶,一二三四五六数不清……”在边听边演的过程中,学生学得饶有兴趣,一会就学会了这首儿歌,并且能够理解歌词的意思,A类学生基本能够记住歌词,相应的语言输入和输出能力得到了提升。
二、激发智障儿童对注意力的控制
众所周知,人的注意力是保证一切活动顺利进行的必要因素,而智障学生普遍注意力不集中,不会坚持,同时他们的注意力又极易受外界的干扰,这一缺陷已经成为影响他们正常学习与生活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教育学生对注意力的控制,也是特殊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在唱游与律动教学中,老师可运用视、听等当面的提示,帮助智障儿童把控注意力方面的控制力。例如,在听到串铃声时就开始做原地跑的动作,在听到铃鼓声时跟着老师一起进行拍手练习……
三、促进智障儿童对情绪的把控
大量心理学研究表明,智障学生的情绪和正常人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智障学生因为存在智力方面的缺陷,思维能力受到了较大的影响,所以对自己情绪的把控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老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引导他们正确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始终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这也是特殊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在唱游与律动课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让学生积极地融入音乐、舞蹈中,让学生体会其中的不同情绪,同时让学生在融入的过程中正确地发泄情绪。如老师可为学生有针对性地编排一些舞蹈,做一些放松性的训练,可以有效地安抚学生过激的情绪,将愤怒和焦虑的情绪良好地发泄出来。
四、挖掘智障儿童运动潜能
医学证明,智障儿童的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比一般正常儿童缓慢,除了语言能力外,运动能力的发展也比正常儿童缓慢,平衡、协调能力都相对较差。音乐对激发智障学生的四肢协调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跟着音乐做运动是唱游与律动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常采用儿歌说唱形式,易于儿童接受和记忆,增加训练的趣味性。如,在教学《八只小鹅》时,学生分别得到八个鹅的头饰,模仿着鹅呷呷呷的声音和走路时大摇大摆的姿势,学生在学和演的过程中十分愉快。又如,学生在学习《数蛤蟆》这首儿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模仿蛤蟆跳跃的动作,学生在学习儿歌的过程中同时也掌握了青蛙跳这个动作,增强了其身体协调性。
当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在先天条件、后天努力等许多方面的差异性,学习进步程度也各有差异,当然也会有少数人落在后面。老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积极引导、启发。
总之,通过唱游与律动教学,老师可以让智力障碍学生在唱、跳、玩、动中对事物感知、认知,启迪语言思维能力,协调注意力的控制,控制好自身的不良情绪,发展基本的运动能力。学生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收获轻松和快乐的学习,会愿意积极参与到集体活动中,促进身心的全面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音乐与人生 篇3
您的音乐评论文字我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就有很深印象,心想哪天去北京拜访这位心仪的老学者,没想到您人在上海,竟还是六O后的青年教授。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至今,您在西方音乐的研究、翻译、评论方面做了大量的著述。您的文字和讲座,显出了您对音乐的挚爱,您对音乐有着一种宗教式的情怀。那么音乐对您的人生起着怎样的作用?
○ 所有艺术中最打动我的是音乐。文学、戏剧、绘画、电影都能打动我,但音乐对我而言更重要。我当然是高强度地投入其中。音乐是异常动人和复杂的——直觉的、经验的、智性的甚至宗教性体验的等等,全部人生都在里面。从这个意义上讲,音乐用直抵心靈的力量将人还原成一个完整的人。可以说,音乐深刻影响了我的人生观,它使我的整个身心与之交融。
对您影响比较大的音乐家有哪些?
○ 巴赫、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肖邦、勃拉姆斯、威尔第、马勒、巴托克、肖斯塔科维奇…… 西方古典大师中,这些音乐家令我产生深刻认同,他们的音乐让我重新认识和理解这个世界,打开了我人生的另外一些窗口。比如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三位尽管同属维也纳乐派,但其实有很大差异。晚年的贝多芬已经抵达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在这个层面上,他与莫扎特接近了,具有了内敛的质地,但巨人般的特征还在;海顿是一位不断成长但从不衰老的大师,他的风格跨度很大,其创作越到后期越好。他并不认为自己是伟大的音乐天才,而把自己当成一个工艺匠人,不断琢磨、修改和提升自己的音乐。而他又是音乐中的幽默大师,好像什么时候都在开玩笑,总是给你智慧的、出其不意的惊喜。他从不强加于你什么,他的音乐给你的是快乐和享受。
还有肖邦,他居然能把截然相反的东西、互相矛盾的风格融在一起——贵族气的、节制的、精致的、规范的表现与激情浪漫的、即兴的乐思相融合;非常个性化的表达与颇具民族性的音调完美融合,比如他的《玛祖卡舞曲》;他还能让自己激进、刚毅的音乐现身于沙龙的消遣娱乐中。他的作品有爆炸性的内核,外表迷人妩媚,内心却先锋前卫,舒曼曾形象地形容他的音乐“是藏在鲜花丛中的大炮”。舒曼的本意是指肖邦作品政治性的层面,而今我们可以从其音乐的整体风格来重新理解舒曼的话。
在我印象里,您发在文汇报的文章《肖邦之绝》里谈到了他这独具一格的品性,真正大师级的作品都拥有广阔的视域和完美的整合力量。
○ 是的。他们的音乐刷新了我对世界、对人生的认识,成为我自身精神不断提升的重要力量。比如马勒,他对人生、对世界的态度令我观照自身的存在,他让你不安,笑里藏哭。他的音乐混合交织着生与死、喜与悲(孤独、悲怆、凄厉)、爱与欲、渴望与反讽……人生及自然的大主题全在他的音乐里了,且有深刻的预示性。其晚期的创作将音乐引向涅槃境界,他的音乐击中了我。当然,我个人听懂马勒其实是在三十岁之后。
人生的诸多领悟我都是通过音乐获得的。当然,还有外围文化的支持,比如哲学。在哲学领域,我喜欢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前者关于“艺术与真理”的论述开启了现代哲学关注艺术的新视域;后者的《真理与方法》对我影响非常大,它缜密、透彻地论证了理解怎样成为可能的重大命题。这部著作写得就像是一部交响曲,里面藏着一个大主题,作者从不同角度去推敲它,且形式又极其缜密、周详。从哲学大师这里,我看到了艺术与哲学沟通的可能和彼此交融呈现的辽阔疆域。
是啊,让音乐人进入精神,进入人生,它就不再是可有可无的装点,就能焕发出十倍的光彩和力量。我们假设来做这样一个取舍:让你的心中只留下一位音乐家,他会是哪一位?
○ 这确实有些残酷。其实很难取舍的,莫扎特、贝多芬我都很喜爱,最近又有了马勒。我对莫扎特的喜爱是逐渐加深的。某国外评论家说听莫扎特有三重境界——第一层境界是觉得好听,觉得那是孩童般天真的音乐;第二层境界是感受到作品那工整、流利的形式美;第三重境界是体味到作品中扣人心弦的人文内涵。莫扎特早期中期的作品确实单纯,始终体现出流畅、动听、华丽的特质,他的乐思充盈而不流于泛滥。他的创作越来越好,早年浑然天成的他逐渐成长为创作技术和心理体验双重成熟的智慧大师,而抵达完美之境。生命的最后几年,他的外部环境并不太好——穷困潦倒和父亲去世等,内心非常悲凉。悲剧成分慢慢进入到他的晚年时期,然而,他的外表却是超脱和松弛的。
能笑对人生、超越苦难该是何等的境界!
○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高出了贝多芬,因为贝多芬的音乐多是困难的、吃力的、挣扎的。莫扎特晚年用很少的音符写很多的内容,更厉害的是其音乐的工整和创意。傅聪说:“莫扎特是我的理想境界。”
只有超越苦难进入澄明的境界,才能达到艺术上的极简啊。
○ 莫扎特的音乐已经像经典的中国画了:有至高的控制力和趣味。他曾经给父亲写信说自己简直不知道该如何写出差作品。但他并没有伟人意识,不像贝多芬,早就把自己的书信和手稿都保存得好好的。莫扎特的书信常常胡乱涂抹,里面还有令人不堪的粗语脏话,他大概没有想到自己会在音乐史上占据重要一页,流芳百世。贝多芬是一个正常人,他非常努力,通过终生的努力成为一个伟人。莫扎特则妙不可言,德国钢琴家施纳尔说:“莫扎特对孩子太容易,对音乐家太难。”莫扎特也是我追求的理想,心向往之。
您认为,一个音乐评论家、理论家最重要的禀赋是什么?
○ 音乐的禀赋或者说是天赋,在音乐实践领域表现得更明显——天赋是明确的、必须的。而音乐理论家的天赋,这个问题让我迟疑,因为其天赋不像歌唱家、作曲家、演奏家、指挥家那样显在。这里,我宁可用素质来表述。我个人认为三方面的素质最重要:一是对音乐的挚爱和敏锐的感知力。对文学和其他艺术也一样,心灵对作品的感应最重要,它是评论、理论的逻辑起点。没有对作品敏锐的深切的感应,理论就无法立得住,就没有了言说的必然性,其言说就是混乱的、盲目的。当然,音乐理论家要比实践家接触更多的作品和更多的学科和知识。
二是要懂外语。作为一个研究西方音乐的中国学者,不懂外语很多事情无从谈起。外语不好,就不具备迅速地了解学科前沿的能力,也无法研究西方新的艺术思潮。当前我们这一学科中教学和研究的问题很大是外语问题,语言障碍成为音乐界的绊脚石。与文学、哲学、美术、电影研究相比,音乐研究存在明显的差距。音乐理论中,国外前沿理论引介得太少,英、德、法语要有一门精通,这样才能走得更远。
三是需要具备全面的人文素养。音乐研究必须要有相当的文化底蕴,将文学、史学、哲学及整个文化打通。西方音乐从一开始就与整个社会文化紧密相连,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 音乐与每个时期的社会文化思潮都息息相通,各种思潮都在音乐中有所反映,而音乐也直接参与文化趣味和艺术思潮的形塑。这就迫使你要有大文化的视野,不能就音乐而论音乐。
您在音乐教学和行政工作之余翻譯、校对了上百万字的著作,还主编了《六点音乐译丛》等,在学界急功近利的当今做如此认真的翻译工程,实在是让人心生敬意。1994年我曾专门给博士毕业后定居德国的女友写信,恳请她着手德国音乐著作的翻译。那时苦于读不到中文版的西方音乐学译著。
○ 翻译也是很好的学习。保罗·亨利·朗的《西方文明中的音乐》对我帮助最大,它确立了音乐文化史认识方法上的高标准。无论其“才、学、识”还是恢宏的结构,世界音乐史论著里至今尚无出其右者。这本书的翻译过程不啻是富有挑战性的愉悦之旅。这一“旅途”皆是胜景,我必须悉心地收纳,不敢有一丝的疏忽和贻误。
是啊,就我所知,您亲自翻译的《作为戏剧的歌剧》《音乐史学原理》《音乐美学观念史引论》及参与校订或主持的如《音乐诗学六讲》《歌剧与观念》《作曲家的人格声音》《莫扎特论》等都是难得的一流著述。
○ 我有一个硕士方向:音乐文献翻译。当然,我们瞄准的是一流的、对中国的音乐和学术有辐射作用,对中国学者有效的著作。好的是现在有学科经费的支持,出版也比较容易。外部环境还是有利的,关键是要踏踏实实地做,拿出好东西来。
当今出版的一些译著错译、误译比比皆是。您能亲自校对、把关,追求高质量的翻译,这对国人音乐学的接受可以说是功莫大焉。您在音乐领域可以说是硕果累累了。到如今,您有什么困惑吗?
○ 有困惑,太困惑了!人说“四十不惑”,而在我是过了四十却更加困惑,更加不安了。尽管我可以使自己的灵魂在音乐中获得宁静,但那是暂时的,不是永久的。且不谈生命的有限与进取的无限、认识的无限——人的根本性困惑,仅就当代音乐学的困境,仅就知识的公共性与学院体制的冲突,在我就有无法释然的困惑。而更大的困惑来自音乐本身的命运。我觉得音乐的社会地位在十九世纪达到了顶峰,那个时代“所有艺术都渴望达至音乐的境界”(英国批评家佩特语),叔本华曾认为音乐高于一切其他艺术,当年瓦格纳和威尔第的歌剧会是众目所向,整个文化界和社会都高度关注并为之震动,这样的时代只能是美好的回忆了。
音乐的困境也是当代哲学、文学及几乎所有艺术的困境。
○ 全世界的歌剧院、交响乐团都在某种程度上有财政的困难,音乐只能在很小的圈子里产生影响了。而中国音乐又有其特殊问题:没有强大的古典音乐传统支撑,民众没有将音乐视为严肃文化,以及当前市场浪潮的负面影响等等。我曾亲历一些音乐节和音乐活动的组织工作,发现很多时候是在圈子里艰难折腾。诸多迷惑,做多少是多少吧。
作为音乐学院的教授和负责科研的副院长,您在工作之余经常坚持给报刊写一些普及性的文章,还利用假日在社会上开办音乐专题讲座,在一些爱乐者心目中,您有种“布道者”的情怀。
○ 一个学者应该有积极入世的情怀,我希望自己有责任地介入当代社会生活——尽绵薄之力,但求无愧于心。
让我们回到您最爱的莫扎特,在音乐中与真实的自我照面,与宇宙与社会照面,去领会、捕捉那难以言状的悲喜、敬畏和感动,于瞬间体会永恒。
○ 看来你已经被我的“布道”感动了。
能分享您的音乐体验和思考实在是愉快的精神之旅。谢谢!
杨燕迪
音乐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兼任中国西方音乐学会会长,中国音乐评论学会副会长等职。其三百余万字的著述和翻译,涉猎了西方音乐史、音乐美学、歌剧研究、音乐批评与分析、音乐学术翻译、中国现当代音乐评论、音乐表演艺术研究等专业领域。
方向真
关于音乐与人生的论文 篇4
再从目前社会上人材的培养来看,音乐尚有促进人们智力发展的作用。它的主要作用是通过音乐来锻炼人们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的发展,五官四肢灵敏协调反应迅速、再造想象及创造性思维的增强,在熟练迁移、触类旁通的作用下,使音乐以外的其它学科的感知和研究,也有着促进功能。对音乐欣赏来说,也有不同程度的促进智力作用,而且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下自然而然的获得。因为听音乐时,大脑不会是空白的,必有种种多变的活动形象会泛映在脑海里。有时还会随着音乐,使人宛临其境,随音乐的音响,在内心里有种种喜怒哀乐的感情细流泛上心来。这种艺术的感情语言是非常微妙,它不可能只用文字及语言所能形容的。它可以从一星半点的标题启示下,进行丰富的生活联想,并循着标题启示,有着更扩大、更延伸的再造想象因素来“自圆其说”。这种从一点而至多点,从一线而至多线的想象,也即是音乐欣赏时的创造性思维了。并且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相结合在一起的,是多路思维、立体思维、美感思维相交叉在一起的。也是一种高级的思维活动。当聆听一曲、十曲、百曲……之后,人们的想象力的锻炼增强了,思维方式活跃了,思维反应灵敏了。这样,不是使人聪明起来了么?正如当代杰出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说一样:“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中外许多著名的学者,在平时大多都是音乐爱好者,或是兼有音乐家的才华,在音乐艺术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使他们在科学上、学术上的成就,有着一定程度的相互影响作用。如天王星发现者是美国威廉·赫歇尔,他常常在巴黎圣母院举行音乐会;如法国思想家卢梭,还编写了符号谱及音乐辞典,他说:“我在科学上的成就,很多是由音乐启发的;”更如爱因斯坦还是小提琴演奏家,巴尔扎克、高尔基他们都是音乐爱好者。
再从音乐对人们道德、意志、品格、情操来说,也会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情况下有所影响。虽然,不能完全象我国古代儒家那样,把音乐艺术对道德的作用扩大到相当巨大的地位,正所谓“乐者,德之华也”。“审音而知乐,审乐而知政”等,但多听高尚的音乐,确实会使人们的情趣高洁起来,多听铿锵雄壮的声音,也会使人们意志坚强起来,情绪高昂起来。因为它是人们精神状态的一种反映,当然,黄色的、低级情调的、庸俗的音乐,也同样会在潜移默化过程中,使人意志衰退、情趣低落,甚至陷入想入非非的魔阵之中。
对于世界各国的音乐,应该了解,以开阔视野,增进知识。特别是欧州文艺复兴后逐渐发展起来的西洋音乐,不论在题材上,创作方法上、形式上、体裁上的丰富性和严密性上都已达到相当完美的境地。在技法理论的建设上也确实具有相当科学性和系统化。应作为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来看待。对此,绝不可轻视。例如:歌曲《重归苏莲托》、《魔王》、《鳟鱼》、《跳蚤之歌》、《北国之春》、《伏尔加船夫曲》;独奏重奏曲:贝多芬(小调悲壮《钢琴奏鸣曲》)、(小调《月光》钢琴奏鸣曲);舒伯特《圆舞曲》、尚邦《波兰舞曲》,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管弦乐约翰·斯特劳斯《蓝色多瑙河》、圣桑《动物狂欢节》、普罗柯菲耶夫《彼得和狼》,交响乐:贝多芬《英雄》、《命运》、《田园》、海顿《D大调第104》、舒伯特《第八未完成交响曲》;歌剧、午剧:莫扎特《费加多的婚礼》、威尔第《茶花业》、比才《卡门》、柴可夫斯基《天鹅湖》这些流芳百世,脍炙人口的音乐华章。曾经激励感动过多少代人呵!每位音乐爱好者都有一个共同的体会,那就是:每次的聆听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这正是这些优秀作品极赋生命力和感染力,成为不朽之作的原因所在。
但作为中国人,更应该对自己的民族音乐,民间音乐有更深的感情和广泛的了解。我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化古国,有五十六个民族长期耕耘在这块土地上,各自创造了自己灿烂的文化。因此,我国必须在平时多多接触一些自己民族的音乐艺术,并且从教育自己的下一代开始,让其在幼年时代就在民族音乐的熏陶下成长起来,这就是具体意义上的爱国主义教育。在感情上更能够感受祖**亲的伟大深厚。近百年来经过许多音乐家的努力,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中出现了不少优秀、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作品。因此,在欣赏音乐时,应中西兼听,既不能把外国的东西认为好,也不能把外国的东西都视为不适宜给中国人听的,崇洋媚外主义及国粹主义均是片面的。但对自己民族的音乐艺术更加重视些,却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在中国古代的人民音乐生活中,通俗性音乐总是大量地存在着。古代称“时尚小曲”或“时尚小令”,今日称“流行音乐”或“通俗音乐”,例如:《十五的月亮》、《太阳岛上》、《军港之夜》、《蒙古人》、《烛光里的妈妈》、《奉献》、《五星红旗》、《雾里看花》、《涛声依旧》、《榕树下》以及各种流行乐队组合“零音乐队”、“舞人制造”、“阿里郎组合”、“羽泉”、“黑鸭子乐队”、“黑豹”。更有分风糜世界的现代音乐流光异彩,理查德的现代钢琴音乐,黑人歌手,里奇、杰克逊,疯狂歌手,麦当娜、布兰妮……等等。都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倍加厚爱的音乐人。流行音乐通俗易懂,短小精焊,轻松愉快,它给人以娱乐、消遣,对人们精神上的调剂作用是相当突出的。但它也有两大类:一类是通俗的,一类是庸俗的。缺少艺术修养和音乐基础知识的人们是一时殊难分辨,庸俗音乐的炮制者也利用此来牟取利益。我们只有加强音乐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下才能逐步到达。它的方法是循循善诱,因势利导,用健康的代替庸俗的,但最根本的还是要给人们以美以娱乐、以愉快。人们是为了追求美的享受才来听音乐的。
去积极地倾听音乐吧,它会使你品格高洁、性情儒雅,会使你的生活是美仑美奂、情趣昂然。
潜移默化,终生效益
音乐对于人的心灵和智慧的净化和升华,是通过音乐对于人的感染和熏陶。音乐对于人的一生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那是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长期作用于人,使人终身受益。学习与音乐有关的知识是有用的,但不是最重要的,更不能代替音乐本身。对待音乐的态度,只追求短期效益是完全错误的,急功近利则更是非常有害的。
(3)增强想象力、创造力,得到社会组织能力、交流能力、适应能力的锻炼。
a、增强想象力和创造力。
音乐是非具象性的,音乐是声音,看不见摸不着,所谓“音乐形象”,只不过是一种比喻:音乐又是非理念性的,它本身并不传递概念定义、逻辑、结论之类可以使人“懂”的理念信息:音乐又是不确定性的,不但不同的人对于同样的音乐会有不同的感受,而且即使同一个人欣赏同一段音乐,也能够每次获得不同的感受;更重要的,是前面提到的音乐能够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的特性棗不经过任何的“中介”和“转译”;因此,无论是欣赏音乐、演奏音乐或是创作音乐,音乐都能够给人留下最广阔、最自由的想象空间和创造空间,最精妙地体现了“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的精神境界。音乐与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天生的联结在一起的,这也是其他的文学艺术门类所难以比拟的特点。
b、社会组织能力、交流能力、适应能力
人的社会组织能力、交流能力、适应能力对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作用,本文的第一部分已经简短提及。音乐活动具有更强的社会性、合作性和交际性。即使是个人弹琴,在上课和考试的场合,也必然是置身于一种社会环境,要求具有良好的与他人、与社会交流、协调和融合的素质与能力(举个例子来说,有的孩子会“怯场”,就是缺乏这方面的素质)。乐队、合唱队、节日庆典演出这样的集体性音乐活动,会使你的孩子在更多更有益的社会交往中得到多方面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发展。对于众多“独生子女”来说,这方面尤其重要。
音乐与人生 ■文/丁国强
音乐与人生之间的关系是微妙的,它不仅与一个人的教养、品性相关,还牵涉到一个人的信仰和命运。尽管音乐天生就是一种理想主义的东西,仿佛是世俗现实的对立面,但是,音乐却可以教人坚强,教人坚韧,教人从容。人的精神能量总要寻找一个释放的空间,音乐的功能正在于此。罗曼·罗兰说:“个人的感受,内心的体验,除了心灵和音乐之外再 不需要什么。”音乐是一个神奇的容器,盛载着人的喜怒哀乐。
一个人对音乐的向往是无边无际、难以穷尽的。如同仰望星空的人,你肯定说不清他的思绪有多长,他的眼神有多深。音乐是世俗世界的杀手,它制造了幻觉和梦境交织的世界,使人淡忘了人世的纷争和煎熬。一个人躲在音乐里,是一件甜蜜无比的事情,现实中的风刀霜剑被挡在了乐符之外。忘掉世俗世界的存在,是聆听音乐的一种境界。聆听音乐是一种沉默的激情,悠然的歌唱,无言的疯狂。一个人可以没有演奏音乐的才能,却不能没有聆听音乐的兴趣和能力。歌德说:“只有对音乐倾倒的人,才可完全称作人。”
聆听音乐同样是一种人生成就。欣赏音乐是技术层面上的选择,而聆听音乐则完全可以撇开懂与不懂、专业不专业的外在评判,进入个人的心灵世界。音乐是深奥的,因为音乐往往与一个人对人生的感悟、对世界的理解、对命运的把握有着某种隐秘的联系。正是由于音乐的吸引和呼唤,人们强烈地感受到了音乐对黑暗岁月和黯淡人生的照耀。音乐对人的感伤和忧郁格外照顾,每一个音符对心弦的弹拨,每一处慢节或快板对人的情绪的对应,都足以构成对心灵的挽救。音乐唤醒了自我意识,使一个孤独者能够在各种境遇面前保持平和的形象。音乐给一个喜怒无常的人以发泄的渠道,使用音乐的方式咆哮、愤怒和哭泣。富有美感的节奏和旋律将这种放纵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这是一种难得的风度。一个人在音乐中形成的修养和成熟是极为珍贵的,因为这需要经历一个缓慢的过程,像无心流淌的小溪一样在翻越山谷之后最终形成壮观的瀑布。
每个聆听者都怀抱着一颗怀念的心,怀念童年,怀念家园,怀念旧日情人,当心潮涌动的时候,音乐弥漫了生命的全部空间,暂时中断了与庸俗现实的联系,展现出一个洁净的自我。音乐实质上是一种内在的表达,是一种穿过时光隧道的相遇。音乐所保留的内心记忆之所以温暖无比,是因为它在一个人种种不幸的经历中积蓄着一生的精神热量,让人不由得泪珠滚动。
浅谈音乐教育与大学生情商培养
大学阶段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这个阶段的适应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些矛盾和困惑,情感问题、人际关系和就业压力等都是导致青年大学生困惑和痛苦的原因。面对这些矛盾和困惑,有的学生往往会采取一些不积极的方法来解决,个别甚至采取非常极端的手法处理,这些都是心理健康和情商发展不平衡所致。
情商,即情绪智力商数(Emotional Quotient,简称EQ),又称情感智力,是心理学家们提出的与智商相对应的概念。它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对“情商”的研究不断深入,不但引起了学术界、工商界的关注,更受到了教育界的高度重视。有关情商研究表明,“人一生的成就至多只有20%归之于智商,80%则受情商因素的影响。”⋯因此,高校作为向社会输送高级人才的教育基地,不仅要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还要教育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特别是要加强对大学生情商的培养。在大学生的情商培养中,音乐教育往往是一种容易被忽视却又尤为重要的途径。
l音乐教育在大学生情商培养中的作用在倡导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的今天,音乐作为一门最善于表现情感的艺术学科,要当仁不让地对塑造大学生的和谐心灵、培育健康的情商发挥积极的作用。1.1审美陶冶,培养健康高尚的情操
音乐教育活动以典型的艺术形象去激励富于情感的青年学生,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产生审美意象,从而领悟其中的道德蕴意。正如黑格尔曾经指出的:“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它让对象保持它的自由和无限,不把它作为有利于有限需要和意图的工具而起占有欲和加以利用。”旧1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身艺术活动的体验来证实,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在审美愉悦的作用下,产生了动人以情、感憾人心的艺术魅力,让欣赏者在愉悦,甚至是如痴如醉的状态中,唤起内心崇高的、美好的感情。例如,电影《音乐之声》中有这样一组感人的镜头:上校一家将要离开德寇统治下的奥地利,他们唱起了《雪绒花》这首著名的奥地利歌曲以示告别,结果全场的人都唱了起来,歌声激发起了人们满腔的爱国热情。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唤起了多少革命志士为建设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的崇高革命理想!在2009年5月18日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大爱无疆”大型赈灾晚会上,演员们真情动人的歌唱,深深地震撼着每一位观众,激发大家对人生的美好信念和对平凡而又伟大的生命的尊重。这就是音乐的感化作用,它能够极大地丰富和深化人的情感,在“润物细无声”中让人升华了情感,净化了心灵,陶冶了性情,使人自觉不自觉地变得高尚起来。
1.2疏导调节。促进完美人格的形成
音乐能以旋律、音调和节奏等音乐要素来改变、调节人的情绪,有利于促进完美人格的形成。
(1)有效疏导,调控自我。优美的音乐能促使人体分泌一些有益于健康的激素,起到调节血液流量和使神经细胞兴奋的作用,可解除疲劳、平缓血压、稳定心律.从而使心情轻松、愉快。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难免会遇上一些烦恼、忧虑,常常会感到自己的渺小与无助,而美妙的音乐却能使之超然物外。它能迅速调节客观与主观的矛盾,恢复人的心理平衡,使之在乐声中融人浩渺的宇宙中去,与大自然浑然一体。例如,在我们焦虑烦躁时,听一曲古筝演奏的《春江花月夜》,往往能洗去白天所感受到的种种燥热,把自己的心灵带入到一个宁静的世界;在我们忧虑彷徨时,听一曲《高山流水》,往往能让我们的心灵如水流般清澈、闲适,如高山一般坚定、厚实。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困难和挫折,大学生需要不断地调控自己的心理,安慰自己的心灵,而音乐活动则能起到很好的调控作用。
(2)增强信心,磨练意志。贝多芬曾说:‘‘音乐能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音乐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有更高的启示。” 也就是说,大学生不但可以从音乐中获得心灵的升华,还可以激发其饱满的精神和力量,燃起求知的渴望和创造冲动,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一曲《国际歌》唤醒了多少无产者的阶级觉悟!使他们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理解了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从而激发了斗争的激情,坚定了胜利的信心;一首《苏武牧羊》则让学生感受到了苏武那种历尽艰辛始终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铁骨铮铮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
爱因斯坦在科学研究遇到困难时就拿起小提琴演奏他所喜爱的巴赫、贝多芬等人的乐曲,让充满想象力、美妙激昂的旋律增强自己的信心,这种艺术的魅力和神奇,不仅培养和促进了许多科学家、艺术家、思想家的观察力、思考力和想象力,更鼓舞起他们攀登科学文化高峰的勇气。作为新世纪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不正需要这种激情和追求,这种信心和意志吗?(3)开阔胸襟,振奋精神。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说:“音乐艺术使得我丰富了对世界的认识,学会了广阔的思维方法 ⋯.,避免了死心眼,避免了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更宽一些活一些。”口’在音乐活动中,音乐感知、感情体验、想象联想、理解认知这四种心理因素始终结合得非常紧密,彼此互相影响,从而较好地发挥了心理能动作用,使全部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音乐的这种扩散力和穿透力,强烈地激发了人的情感,能使人的想象插上翅膀,冲破习惯思维的束缚。如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欢乐颂》,向全人类发出了“亿万人民拥抱起来”的召唤,充分体现了音乐家“自由、平等、博爱”的伟大精神,贝多芬宽广的胸怀和与病魔作斗争的顽强精神,以及那句“我要扼住生命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屈服”的名言,听来令人振奋,撼人肺腑。当学生心中郁郁难平时,引导他们来听听这部震撼人心的作品,所有的痛苦,所有的埋怨,都会在其中消失殆尽,心胸变得宽广。
1.3团结和谐,培养团队协作的意识
维系融洽的人际关系,是情商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着一个人事业的成败。当代大学生以独生子女为主,从小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合作意识,这不利于个人的发展。音乐作为人类的共同语言,它的特性就是这样神奇,正如著名文学家托尔斯泰所说:“有时,人们相处在一起,虽然互不敌视,但彼此的情绪和情感是格格不入的,突然间,音乐像闪电一样把所有的人联系起来,克服过去的隔阂,甚至敌视,人们感觉到团结和友爱。”‘4】
高校经常开展合唱、合奏、音乐剧等群体音乐活动,这些活动存在主角、配角,主奏、伴奏之间的分工合作,队员都要以和谐为前提,只有在同一时间内配合良好,才能确保整体的和谐。在合作中,学生们不仅从和声中感受到和谐的美妙,也让他们懂得要甘当绿叶映红花,懂得团队精神的力量,懂得怎样才能团结协作。所以,参与这类活动非常有利于培养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促进人际间的和谐。.
2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培养大学生情商的策略 2.1确立主题。融入精神文化
当今的音乐是流行音乐的天下。流行音乐比较通俗简单,易于掌握,适合于作为娱乐手段。在流行音乐中不乏好作品,但更多的是充斥着无病呻吟的“爱之歌”,这对大学生精神层面的影响和情商的培养没有太大的价值。而那些古典的、知识含量大、寓意深刻的作品又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高校的音乐教育有责任通过有效的方法来增加学生在音乐文化方面的积累,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并在引导他们欣赏、感受、品味的过程中实施情商的培育。在这里,笔者实践的“音乐主题化活动”对大学生情商的培养无疑是个很好的催化剂。首先,是民族文化主题的音乐教学。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所集中体现出来的精神状态、价值追求和社会信念,是民族传统的历史积淀,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在高校的音乐教育中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培养大学生情商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例如,在欣赏《黄河大合唱》时,我们可以把“黄河”作为一个切入点,由此不断地辐射、深化,让民族精神震撼学生的心灵。在引导学生欣赏这一作品时,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创作的背景,感受作品独特的艺术风格,更应该深入理解作家和作品的民族精神。作曲家冼星海和词作家光未然合作谱写了这曲感人肺腑的乐章,把诗一般的语言与激昂的旋律完美地交融在一起,那种和谐与坚定,就像是紧紧团结在一起的中国人民,是勤劳勇敢,是乐观无畏,是坚强伟大,是不可战胜的。我们应该让学生在倾听《黄河大合唱》时去感受中华民族在困境中怒吼的力量。在学生的心灵被触动后,引导学生自己搜集有关“黄河”的音乐素材和文化素材,例如《不朽的黄河》、《我们是黄河泰山》、《黄河的水干了》、《黄河水长流》的歌曲和相关视频,有关黄河的历史资料,黄河的有关诗文等,深入了解黄河的文化,黄河的精神,写下对黄河、对民族精神的感悟,并试着谱曲,写成当代《黄河谣》。在这样深化的主题音乐教育活动中,音乐已经超越了本身的形式,向更深的精神文化层面拓展,大学生们就会更深地了解以“黄河”为代表的“浑厚、坚韧、朴实、沉稳”的炎黄子孙的风骨和一个国家的民魂。无疑,在这样深层的音乐教育中,学生的灵魂得到了深层的激荡,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坚韧的精神品格就会在自觉的活动中铸就。
其次,我们还开展“音乐名人文化”主题式音乐教育活动。当今的大学生都喜欢追星,然而往往是只追其形,不求其神,缺少思考,盲目为之。为了减少大学生追星的盲目性,提高他们冷静思考和坚毅自主的能力,我们不妨在音乐教育活动中来几次“追星”活动。例如,莫扎特、贝多芬等都是音乐巨人,我们在欣赏他们音乐才华的时候,更应该引导学生进入到他们的心灵深处。这二位音乐巨匠在有生之年经常与贫困、饥饿、疾病为伴,我们需要追问的是——什么力量促使他们在如此窘迫的生活中还能取得巨大的成功?在深入搜寻资料和追问中,学生们追寻到了这些伟大名人心灵深处的力量——坚毅、自我调控、自我激励、乐观等,正是具备这样的一些情商元素,才让他们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追寻音乐名人内心的过程中,学生们的心灵也受到了洗礼,在潜移默化当中,学生的心理自我调适能力以及对生活和生命的沉思能力亦会得到很大提高。另外,也可以抓住流行音乐中的一些具有精神力量的名人进行探究,如周杰伦等,从大学生的心灵最近区域寻找培养情商的方法。
2.2创设专区。搭建心灵平台
美国心理学家米勒和戴尔纳通过研究认为:乐观的人多数是自爱、自信的,自我控制能力强,且性格外向,易与他人交往。大学音乐教育应该莺视乐观教育,营造学生良好的心境,这就需要为大学生搭建更多的音乐交流平台。在大学校园中,音乐沙龙和快乐音乐园地是培养学生乐观精神的很好的平台。建议在每个院(系)中设立一个快乐音乐园地,主要以歌唱和舞蹈为主,准备一些常用的曲目,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同时,组织学生教学交谊舞,利用普及的音乐和舞蹈来释放学生的压力,使他们的心情能够很好地自我调控,拥有快乐的心境。同时要开辟“音乐沙龙”,以“为生活而艺术,为心灵而艺术”为宗旨,举办形式多样的沙龙活动,可以是“自由漫谈式”,也可以是“专题讨论式”,如“古典音乐沙龙”、“民族音乐沙龙”、“流行音乐沙龙”、“烛光音乐沙龙”等,让音乐爱好者在这里自由交流,表达思想,彰显个性,增强自信。
2.3激活自我。奠定希望心理
情商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无论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中都充满希望。希望心理是人最重要的一种心理品质,如果一个人缺乏希望心理,就会感觉人生渺茫,没有前进的动力。而如果让他时常看到成功的希望,时常享受实现目标后的快乐,他就会在希望心理的鼓舞下走向成功。那么高校的音乐教育如何满足学生的希望心理呢?这就需要“激活自我”。比如组建各种音乐团体,如合唱团、民乐队、铜管乐队、舞蹈队等;组织多种形式的音乐比赛,如班级歌咏比赛、校园十大歌手比赛、舞蹈大赛、民族声乐器比赛等;举办节日纪念活动和晚会,如五四青年节活动、一二·九纪念活动、文化艺术月活动、元旦迎新晚会、国庆晚会等,为各种性格和特长的学生提供表演的舞台。音乐是表演的艺术,只要给学生一个实践的舞台,就能充分展示他们的才华,让他们在自己的舞台中获得成功的希望。在各种各样的表演中,发展了大学生的个性,培养了他们独立的人格,一些平时不太合群的学生在团体中得到了很好的交流,一些平时内向、不善交流的学生也用音乐语言很好地展示了自己。在这样的大学音乐教育活动中,学生们激活了自己,对今后走上社会也会充满成功的希望。
2.4利用网络,展现独特风采
当今社会,网络环境以其强大的信息量和快捷的传递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尤其是对于年轻的大学生,网络环境正在悄悄改变他们的生活观念和方式。音乐教育也要善于利用网络环境来实施对大学生的情商培养。如我们在音乐教育中实施“主题式音乐教学”后,可以引导学生在网络七进行“主题式交流”,可以是一主题一交流,也可以是教师把多个主题挂在网上,请学生进行点餐式交流,不断地碰撞,快速而广泛地进行心灵的对流。也可以在网上开辟学生自己的“博客”,鼓励学生写音乐日记,形成自己对音乐人生的独特理解,补充自己在情感品质上的一些不足。同时,鼓励学生自己在网上进行歌曲创作,来反映大学生活,反映青春校园,有条件的还可以拍一些小小的音乐M,I’v,放在网上和大家一起交流。在这样的一些心灵碰撞和思想的创意中,学生们不断地弥补着自己情商上的不足,不断地塑造着自己完美的人格。
音乐与人生心得体会 篇5
李岚清先生与音乐.艺术.人生讲座观后感
今晚的音乐选修课老师放了一部李岚清《音乐·艺术·人生》讲座的视频给我们看,起初不知道这位年过六旬的老人是谁,也不太用心去看,后来视频越往下放掌声和欢笑声越来越多,这时我好奇地看了一会;原来他就是我国的前任副总理,更奇怪的是一位国家级的老首长竟然对音乐有这么深的研究体会,这下完全调动了我往下看的好奇心了.原来李岚清总理不仅对音乐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爱好,他还在对音乐的运用中感悟出:”音乐的魅力在于它能使生活更有情趣,思想更有创意,工作更有效率,领导更有艺术,人生更加丰富”这样的格言。他说:高素质的人应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作为现代知识分子,只有专业知识,而不懂审美和包括音乐在内的文化修养,不算真正高素质的知识分子。他深入浅出地阐述了音乐在个人修养、素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结合自己对古典音乐多年的钟爱与体会,讲述了欧洲经典音乐家的许多故事。从莫扎特到贝多芬,从约翰.施特劳斯到穆索尔斯基,无不引人入胜。在讲古典音乐的时候,他甚至戏称自己是一个贝多芬、肖邦的“FANS”,他为贝多芬刻了一方“乐圣”的印章,甚至还为最喜欢的音乐家莫扎特起了个“乐仙”的雅号.李岚清同志从领导岗位退休以后,仍然心系教育,特别致力文化艺术的普及推广,为素质教育倾注了大量心血讲座中,他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并运用多媒体教学,不时插播经典音乐片段,让大家进入了一个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笑声、掌声不时响起。演讲中,他亲切和蔼、睿智风趣,又引经据典,一些幽默的小故事引得大家笑声不断、掌声阵阵;图文并茂、欣赏与演讲交替进行的方式也使这次演讲更加得生动。我们从讲座中读到了大师作品的独特魅力,读到了知识分子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感情,也读到了李岚清同志对弘扬祖国优秀文化的之心。他开阔的文化视野,深厚的艺术修养,独到的人生感悟让我们从心底顿生敬意。音乐是促进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包括音乐在内的对外文化交流,是增进相互了解和相互合作的有效方式。李岚清总理与各国大使之间的交流使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一点。因为音乐,让那些外国人无条件地帮助我们,一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使申奥更加顺利,而易卜生和格里格却让上海在申博的时候多了宝贵的一票,不禁感慨音乐无国界的巨大魅力。而对于有着不同风俗、背景国度的人们来说,音乐可以为他们之间的沟通交流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他说我们要走进世界,就得先要世界听懂我们的音乐、艺术语言。只有提高了我们的艺术修养,我们的音乐、艺术语言才能被世界认同,我们的素质也就能不断地得到提高。演讲结束之时,李岚清不忘再次殷切寄语:音乐的魅力在于它能使生活更有情趣,思想更有创意,工作更有效率,领导更有艺术,人生更加丰厚,希望大家成为音乐的爱好者。本来就喜欢音乐的我,在这次选修课之后对音乐更加着迷了,假如我不是学美术的话,我相信也会是学音乐的.
《弟子规与幸福人生》心得体会 篇6
通过这几天来对《弟子规与幸福人生》的学习,我觉得自己做的实在太多过错了,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也痛恨教育的缺失。看了弟子规,才知道什么才是我们要追求的,让我心静下许多。我知道这些东西我小学,初中,高中都没有人教育我,所以有幸学习这门课,是没有理由拒绝的。
记得第一节课播放了《跪羊图》视频,听后很感动,许久不能平复,心中觉得亏欠父母太多太多了。就像老师书上所写的:孝中有言: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总算明白可怜天下父母心的那么心酸,做人饮水要思源,才不愧对父母恩。
《弟子规》能带给我们的也很有限,但是更多的东西得靠我们自己去悟,去体会。做人,不但需要被爱,还要去爱人,更要爱自己,懂得爱自己的人才能真正领悟到世间的有情。多一些信心,多一些爱,才会找到一条比旁人更美丽,更宽广,离成功更近的路!有人说,快乐,对大多数人来说,已成为遥不可及的梦,其实不然,一个人要快乐是谁也阻止不了的,快乐的因子是每一个人都有的,关键在于你自己想不想快乐,当遇到心烦的事时候,乐观一点,勇敢一点,博学一点,那快乐就在你身边
来到部队让我感受最深的是每天打开电脑忙碌,其实我也不知自己是为了什么而忙碌,打开QQ,和异地的旧时好友聊天,心却靠的不那么近了。那时,写信是最常见的交流方式。想念了,疲累了,需要倾诉了,就洋洋洒洒地写下来,再塞进邮筒寄出去。在八十年代人心里,白纸黑字意味着一种承诺,拿起笔时哪怕片言只语也要字斟句酌。心境与现今看电邮时大不相同,笔尖落纸留下的每一线条都是心灵的跳动,书者的气息与体温也随之附于墨香。如今的年轻人已很难体会,那些书信寄出后甜蜜的思念和焦急的等待,还有收到久盼的书信时那种难以言喻的激动与喜悦。那时,我们常手持素笺,一遍一遍地细读其词句、咀嚼其内容、回味其含意,悠长的欢乐在心底儿化开去。有人说如今是一个即使爱得焦头烂额也不会静下心来写信的时代。
当怀念已成习惯,我们固执地怀念往昔,是因为风景如昨,而青春已逝!就像罗大佑在歌中所唱到的:“不再是旧日熟悉的你,也不是旧日熟悉的我。”“刻画了多少美丽的诗可是终究是一阵烟。”我们倾听的不再是单薄的音符,而是一种沉淀在岁月里的心情。每一段光阴都有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又是一首乐章。而青春,更是乐章中最富于变化的音符,跳动在每一根琴弦上,弹奏着少不更事,弹奏着年少轻狂,弹奏着离别过往--军营民谣记录了年轻人的梦想与激情,留下了无悔青春的印记。
音乐与人生心得体会 篇7
一、修海林编《大学音乐》的教材评析
修海林编写的《大学音乐》是将音乐学与人文类相融合的教材, 内容包括音乐学术研究成果、各种相关文献、媒体采访、音乐节目制作等等。教材的编写体例上包括音乐作品、音乐作品导读、音乐作品鉴赏、音乐作品的思考与讨论等等, 还附带课堂教学所需要的光盘。教材中所选择的乐谱谱式考虑到了非艺术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 西方音乐作品为五线谱, 中国的民歌、戏曲等等都选用简谱, 以使学生能够尽快接受音乐知识[1]。此外, 教材内容中还融入了音乐文化, 包括音乐作品创作背景、当时的社会环境特点等等, 以引导学生从文化角度对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思想以深入理解。可见, 修海林编写的《大学音乐》是融音乐艺术与人文学于一体, 使得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灵活运用教材内容, 且可以根据需要对音乐知识进行扩展。从教材的设计上来看, 强调美学教学, 突出音乐文化, 更为注重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为了能够将音乐文化的美学教育功能充分地发挥出来, 在每一篇的标题形式上, 会以音乐名称作为副标题, 主标题起到引导功能, 有利于学生正确地理解音乐。
二、修海林编《大学音乐》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音乐情感
(一) 强调人与音乐的相关性。对非艺术专业学生开展音乐教育, 就要充分考虑到音乐教育的目的和音乐教育中所面对的教育对象的特点。在这方面, 修海林编《大学音乐》中则更为充实。由于非艺术专业学生对音乐并不具有专业性了解, 而且多数学生没有接受过音乐培养, 那么, 音乐教育模式上就必然要有所创新, 以符合学生需求。从人文角度将音乐文化注入到音乐教学中, 引导学生从文化角度体验音乐、欣赏音乐、理解音乐思想, 学生就会在学习音乐课程的过程中将情感融入其中, 并提高了对音乐的兴趣。音乐教师在教学中, 可以对教材内容根据需要而选择, 并制作形式多样的教学课件用于课程实地教学, 也可以将课件传到网络教学平台上供学生课后学习。修海林编《大学音乐》编写内容和编写体例使得音乐教学更具有灵活性, 由此而获得良好的音乐教学效果[2]。
(二) 更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在文化领域中, 艺术表达更富于情感, 音乐尤其如此。千百年来, 人类的生存都伴随着音乐, 并推动人类逐渐走向文明。高校对非专业学生开展音乐教育, 主要的目的并不是培养专业的音乐人才, 而是提高大学生的音乐素养, 促进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3]。修海林编《大学音乐》本着这一学生培养目标, 在编写上更为强调音乐的人文教育功能, 帮助学生建立情感轨迹, 以音乐唤起学生的积极意识, 能够充满自信地面对自己的生活。修海林编《大学音乐》中, 人文知识颇多, 但不失音乐教育的根本, 让学生在接受音乐教育的同时, 所接触的不止于音乐知识, 而是音乐文化知识, 使学生以更为宽泛的视野领会音乐, 包括音乐发展历史、音乐创作的社会背景、音乐对人类文化的影响, 以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音乐特点, 音乐艺术传承的意义等等。学生通过聆听音乐而体会不同的社会文化、感受音乐历史、体会民族文化的魅力, 逐渐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发自内心的对音乐的喜爱油然而生。随着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涉猎范围越来越广, 眼界也会更为开阔, 更能够体会到音乐的魅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 修海林编《大学音乐》是迎合国家教育部关于非艺术专业的大学生开展艺术素质教育的指导意见而编写的音乐教材, 无论是内容的编写, 还是体例的编写, 都考虑到非专业学生学习音乐的特点, 突出人文学与音乐学的融合, 以文化引导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 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音乐素质。
参考文献
[1]阳军, 夏小曹, 叶志明, 任音, 纪烨烨, 卿杨.“音乐素质专业化教育”的意义及其培养模式——以上海大学音乐学院的探索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 2014, (12) :17-20+16.
[2]陈柳.高校音乐通识教育喜忧参半——从上饶师范学院使用修海林《大学音乐》的效果及反馈说起[J].人民音乐, 2011, (02) :56-58.
音乐与人生心得体会 篇8
——黄静洁
2009年9月25日,著名作曲家、指挥家谭盾在北京国家大剧院参加了欧洲琉森音乐节中国首演,演奏了他的新作《陶乐:大地之声》。接着,他又远赴瑞士小城琉森参加音乐节的后续演出。一年一度的琉森音乐节是全球音乐人的盛典,但出乎意料的是,谭盾却在繁忙的演出之际忽然登上了10月3日返回上海的飞机。而上海家中打开门迎接他的,是妻子黄静洁娇俏的脸庞和两个儿子DIY的鲜肉月饼。一个意料之外却情理之中的中秋佳节,就这样在一家人的“碰巧”中浪漫上演了……
其实,走过16年的婚姻,谭盾和黄静洁早已习惯了这种心有灵犀的浪漫,特别是有了两个儿子后,这种浪漫更升级为“生活”。
“不婚”时代,从邂逅开始“丁克”浪漫
也许,艺术天生与浪漫有着的千丝万缕的联系。谭盾和黄静洁的相遇相恋,竟也像童话般优美浪漫。
那是5月的一天,远赴美国纽约留学的谭盾约几个朋友去看歌剧表演。在剧院门口等待朋友时,谭盾突然看见对面走来一个穿白色连衣裙的女孩,她高挑的身材、乌黑的头发、娉婷的身姿,像闪电划过寂静的夜空,谭盾陡然惊呆。待女孩走到面前,谭盾大胆地问:“你是学艺术的吧?或者学舞蹈表演?”女孩看看他,嫣然一笑:“都不是,我是读MBA的,7年前来的美国。”“哎呀,我也是7年前来美国的,我在哥伦比亚大学学音乐,这次是来看歌剧的。我想,能不能请你同去?”谭盾试探性地发出了邀请,没想到女孩很爽快地举了举手:“OK。”
这个女孩便是黄静洁。演出结束之后,他们和几个朋友去酒吧喝酒。天南海北闲聊间,聊到了婚姻。“我早上3点起来拉琴,6点要安排自己一天的生活,常人根本无法接受。结婚就意味着责任,我害怕被限制,为了自由,我宁可不结婚。”谭盾的话音刚落,一旁的黄静洁随意地附和:“就是,如果他不让我做喜欢的事,那可怎么办?”话说完,两人不经意地对视了一眼,只一眼,两张年轻的脸庞骤然红了。聊到最后,谭盾再次发出邀请:“Jane(黄静洁英文名),我3天后要去西藏,你愿意和我一起去吗?”黄静洁也再次爽快地应承下来:“没问题。”
两个宣称不婚的年轻人,因为偶然的一次邂逅,就这样手牵着手来到了天高云淡的西藏。两个星期后,站在神圣的布达拉宫外,谭盾紧紧拉着黄静洁的手:“我们结婚吧。”黄静洁嫣然一笑,没有回答,眼波流转间,却溢满了爱情的光彩。
爱情就这样开始了。只是还没来得及回味甜蜜的味道,黄静洁就被公司派往上海,两地分隔成了定局。黄静洁请假不便,但去香港出差的机会却极多。于是,每个月谭盾都会从纽约飞赴香港,将黄静洁的工作时间“据为己有”。每每碰面,两个人便像两个贪嘴的孩子偷拿了糖果一般,一边畅游风景,一边没心没肺地开怀大笑。
然而,再怎么甜蜜,相逢的时间毕竟是短暂的,更多的时候两人不得不电话传情。有一天,谭盾打电话过来,相思难解之下,黄静洁哀怨地叹了口气:“既然你真的那么爱我,能不能来上海看我?”“当然可以,后天我和你一起吃午餐!”电话那端,谭盾想也没想就吐出一句。见怪了男友的插科打诨,黄静洁“呸”了一句便挂了电话。
没想到第三天中午,黄静洁的办公室门被推开了:是谭盾!看着从天而降的男友,黄静洁再也忍不住内心的惊喜,从椅子上蹦了起来,眼睛瞬间溢满热泪……“这是我们谈恋爱时最浪漫的事,吃完午饭后我就飞回纽约了。因为兴奋,一天之内连倒两次时差也不觉得辛苦。”回忆起当初的情景,谭盾依然一脸激动,而黄静洁则抿着嘴幸福地笑。
恋爱时是浪漫的,两人结婚也用了一种别致的形式。那年夏天,谭盾再次赴香港与黄静洁碰面,两人到尖沙咀文化中心看演唱会排练,途中偶然路过一个婚姻登记处,两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扑哧”一下相视而笑:“走,我们结婚去!”说完,他们马上联系好友——香港城市舞蹈团的团长曹城渊做公证,没有一傧一相,两人就“婚”了。
领了结婚证,可他们依然两地分居,别说蜜月旅行,就是见上一面吃个饭都难。可谭盾不说,黄静洁也不想,两人开开心心在香港度完了新婚的前三天。第四天,像往常很多日子一样,夫妻俩在机场互道一声“再见”,然后一左一右分开,走进了不同的候机室。
半个月后,黄静洁休假回纽约。见面后,谭盾看着妻子狡黠地笑,将一个小礼盒捧在胸口:“我有一份大礼要送给你!”黄静洁愣了愣,接过礼盒,打开一看是一张银行卡。“回来吧,我和它都需要你的领导。”一束火红的玫瑰,外加一句真挚的请求,黄静洁眼圈一热,红着眼使劲地点点头。
一个月后,黄静洁真的辞职了,从全球著名的会计师事务所的中方管理者变成了专心经营家庭的小妇人:“这也是我送给他的最好礼物。”
在黄静洁的全力支持下,谭盾的音乐事业蒸蒸日上。1995年,谭盾被推荐为慕尼黑国际音乐戏剧比赛的评委,2年后,谭盾已经被媒体誉为当年“国际乐坛最重要的10位音乐家”之一。
天使无意闯入,浪漫浓成“水乐”华章
在纽约团聚后,谭盾继续他的音乐事业,而黄静洁则一面打理家庭,一面忙里偷闲办一份时尚杂志。两人都是自由随性的人,从“不婚主义”到进入围城已是一大质变,所以,夫妻俩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丁克”。
然而,世上很多事总是很奇妙,就像当初两人都抱定“不婚”却突然在两个小时内互定终身一样,第3年秋天,黄静洁突然怀孕了!拿到检查单的那一刻,事事坚强的黄静洁“哇”地哭了:“怎么办?怎么办?”陪护在旁的谭盾也不说话,只是笑,然后突然抬头望天摇摇妻子的肩:“哎呀,看到没?有一对天使刚从我们头顶飞过!”正哭得伤心的黄静洁猛地一愣,随即忍俊不禁破涕一笑。这时,谭盾才轻轻地给妻子擦眼泪:“别哭了,既然天使到咱家了,咱们就好好招待人家。”
就这样,一个意外成员加入了两人的浪漫之旅。因为黄静洁习惯了女强人的生活,而且此时正处在办刊的紧要关头,所以根本就顾不了肚子里的孩子,常常连孕前检查都会忘记。为了呵护妻子与宝宝,忙碌的谭盾发挥了幸福准爸爸的最好作用,每次检查都亲自陪同。一次,夫妻俩去做超声波检查,通过设备的显示屏,谭盾看到小宝宝躺在羊水里微微晃动。那一起一伏的波线让他瞬间灵感崩发,他指着小小的屏幕兴奋地对黄静洁说:“Jane,听到没有?我们的宝宝正在作曲,生命的水声!”丈夫的惊喜让黄静洁备受感染,她看着那一波一波的曲线,给谭盾出了个主意:“我们一家三口创作一首《水乐》吧,以纪念这段神奇的经历。”
从医院回来,谭盾果真埋首创作这首乐曲。1998年7月,儿子谭焉出世了,谭盾的《水乐》也诞生了。走出产房的那一刻,谭盾拿出小提琴,给妻子和刚来到这个世界的儿子,演奏了《水乐》的第一乐章……
谭焉的到来,让原本打算“丁克”的夫妻俩收获了意外的惊喜,也带来了无尽的困扰与紧张。谭焉出生时就是个胖小子,1岁后更是虎头虎脑,可夫妻俩惊讶地发现,蹒跚学步的儿子有罗圈腿的迹象!谭盾吓坏了,他按照中国传统的做法,提出给儿子绑腿纠正。可黄静洁心疼儿子,坚决不同意。为了找到最佳解决办法,黄静洁带儿子上医院。仔细检查后,美国医生给出了答案:“除非有很强的家族史,宝宝现在的‘罗圈腿’会随着他的长大而慢慢消失。”可这样的答案依然不能打消谭盾让儿子绑腿的信念,为了说服丈夫,聪明的黄静洁想了一个“损招”。她特地带儿子回国看骨外科,在得到确定没事的消息后,她编了个医生的“主意”转达给丈夫:“如果实在担心小朋友将来有双‘罗圈腿’,最有效地办法是现在把小朋友所有的关节打断,然后绑上石膏定型。”这样“惨绝人寰”的手法吓得谭盾目瞪口呆,他连连摆手,马上收回“成命”:“那就这样了,咱们顺其自然!”
在养育儿子的艰辛中寻找乐事的情形就这样在夫妻间日复一日地上演,转眼谭焉4岁了。早已按捺不住育子成才之情的谭盾提出让儿子学钢琴,可小家伙对音乐根本不感兴趣,每天就知道乐颠颠地玩。情急之下,谭盾强行拉妻子“入伙”:“子承父业是传统,一年前我都凭借电影《卧虎藏龙》的音乐拿下了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金像奖了,将来总不能让人说,爸爸是有名的音乐家,儿子却连乐谱都不识一个。”可黄静洁淡然婉拒:“孩子快乐才是最好的教育,不能将你的意愿强加给孩子,那样他会很痛苦。”妻子这样的不合作自然让谭盾头疼不已,想到孩子一般喜欢反着来,他便用上了“心理激将法”。
2004年初,谭盾带着妻儿一起去欧洲旅行,坐在火车上,好动的谭焉不老实地在车厢里跑来跑去,可一见到列车员,他就安静了,聚精会神地看着列车员工作。谭盾见状,将儿子一军:“你既然不愿意当音乐家,那将来就当列车员好了。”没想到儿子竟毫不犹豫地冒了句:“我长大了就要当列车员,这是我的理想!”简单的一句话,惊得谭盾眼冒金星,他马上转移话题,再也不提列车员的事。旅行结束后,他对着那列远去的火车发“毒誓”:“以后,我再也不会带焉焉坐火车了,上帝作证!”一旁的黄静洁看着丈夫气结的样子,笑得直不起腰来:“上帝很忙的,管不了这么多。”
最浪漫的事,是一家人一同走过岁月
意外到来的谭焉给了谭盾夫妻意想不到的惊喜与乐趣,在尽情享受育子时光的同时,2004年5月,黄静洁突然决定再给自己一次做母亲的机会,以弥补第一次时未曾用心经历的遗憾。这个决定让6岁的谭焉很是不解,他不快地追问黄静洁:“妈妈,你为什么还要生个弟弟?你不爱我了吗?”还未待黄静洁回答,谭盾跳出来,一把抱住儿子:“儿子,有我在呢,将来我和你一派!”丈夫的捣蛋行为让黄静洁又好气又好笑,她白了丈夫一眼,又忍不住“扑哧”一下笑了。
关于谁和谁是一派的问题成了整个孕期一家人最热烈的话题,打打闹闹中,2005年3月,小儿子谭响来到了世界。又一个成员的加入让整个家庭的快乐气氛爆棚。谭盾的工作习惯是每天早上9点一直忙到下午4点,中间不间断,但谭响出生后,每隔两个小时他就会跑出来问:“太太,需要我去热牛奶吗?有什么东西坏了要修吗?”每每此时,黄静洁总会调笑着婉拒:“先生,不需要呢。”但谭盾偏不,一定要赖在那儿做件事后再去工作。一个周末,谭盾在买早餐的要求被拒绝后依然不甘心,可实在没什么事可做啊,环顾四周后,他和大儿子谭焉耳语一番,父子俩乐颠颠地弄了个大水盆,将一叠碗放进水盆中,然后将小儿子谭响的婴儿车推在旁边:两人用手玩起了水!谭盾和大儿子玩得乐不可支,婴儿车里的小儿子却依然呼呼睡得正香。看着形态各异的父子3人,黄静洁摇着头笑:“响响压根就不想理你们,你们俩玩个什么劲啊。”可谭盾不服气地反驳:“不对不对,是响响在我们的音乐中酣然入睡了!”
一家人在一起的日子很快乐,但快乐总是短暂的,因为谭盾工作非常忙,在家的时间比较有限,难得有空陪儿子们玩耍,就连晚餐也经常缺席。不能陪两个儿子共进晚餐,这让谭盾非常心痛,这时,“巧妈咪”黄静洁上场了。她在餐桌边装了部可爱的卡通电话,每天晚餐前,黄静洁就拨通谭盾的电话,让孩子们与爸爸通话——“共进晚餐”。这个小小的举措大大地拉近了谭盾与儿子们的关系,两个孩子很热烈地认为爸爸妈妈都陪伴着他们。一次,难得有空的谭盾带妻儿一起散步,路上碰到响响的一个小伙伴,小男孩看看响响,很骄傲地说:“响响,我有爸爸每天陪我吃晚餐,可你没有!”2岁半的响响听了,很认真地纠正:“不,我爸爸每天都和我们一起吃饭,在电话里我会喂他好多好多好吃的!”童稚的话语,乐得谭盾捧腹大笑……
从谭焉出生开始,谭盾和妻子积攒了近10年的浪漫育儿经验。为了将这些中西兼容的经验传授给其他爸爸妈妈们,黄静洁决定回上海定居,创办育儿网“妈妈宝酷”网。想法说出来后,谭盾大为支持:“10年里两个儿子让我由癫痫狂人变成了脚踏实地的正常人,就冲这点,我们的这些经验就值得推广,能否做大做强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记录并传承了陪他们走过的点点滴滴。”丈夫艺术家式的支持让黄静洁吃下了定心丸。2007年初,黄静洁带着两个儿子回到了上海,开始网站的筹备工作。
经过1年多的精心准备,2008年7月,“妈妈宝酷”网正式上线。网站以谭盾夫妻多年来的育儿经验为基准,向爸爸妈妈们推荐各种育儿经验和最新的育儿信息。因为融贯中西,实用与实践相结合,很快便得到爸爸妈妈们的追捧,仅仅一年多就从众多育儿网中脱颖而出。为了拓展信息面,2009年3月18日,黄静洁又专程在新浪开通了博客,解答爸爸妈妈们的所有疑问。
太太黄静洁的育儿事业越做越大,先生谭盾自然也不甘落后。2009年9月23日,谭盾完成了他的“有机音乐”三部曲,并在国家大剧院亲自指挥第三部曲《陶乐:大地之声》,这部音乐成为为期一周的欧洲琉森音乐节——北京站最亮眼的一笔,谭盾也因此被评为音乐界的“马可·波罗”。
事业越来越热闹,谭盾对浪漫的追求也越来越浓郁。2009年10月3日,在“欧洲琉森音乐节——瑞士琉森”结束之前,谭盾悄悄买了回国的机票,在虹桥机场给了妻子和孩子们最大的中秋节惊喜。踏进家门的那一天,谭盾张开怀抱搂住一大两小3个最亲爱的人,然后狠狠咬了一口早已等在嘴边的鲜肉月饼……
“说到浪漫或许有人会认为我太艺术,其实浪漫就是一种热情,就是生活。两个人可以浪漫,一家人也可以浪漫,我们的浪漫就是享受孩子们成长的每一天,一家人慢慢长大,慢慢成熟,慢慢变老。”谭盾夫妻用自己的经历,给浪漫下了一个全新的注解,也许,这种注解的确是引人入胜、值得一试的。
栏目管理/木非木 编辑/曹雯
【音乐与人生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音乐与人生07-25
高一音乐与人生学会聆听教案07-24
音乐和人生10-16
音乐对人生的意义07-19
莫扎特的音乐人生09-04
用音乐改写学生的人生05-09
品味音乐和人生优美散文10-01
慈善与人生 心得07-24
读书与人生心得体会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