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煤炭学会文件(精选6篇)
山东煤炭学会文件 篇1
中国煤炭学会文件
(2008)中煤会字第26号
关于表彰全国煤炭工业生产一线青年
技术创新优秀论文的决定 各有关单位:
根据中国煤炭学会[(2008)中煤会字第11号]文件精神,经各单位推荐,评选办公室组织专家认真评审,确定以下100篇论文为“全 国煤炭工业生产一线青年技术创新优秀论文”,特予表彰。
企业(88篇)
神华集团
神东分公司
1神东煤炭分公司短臂开采工艺的研究迟国铭神东分公司 2浅埋深薄基岩近水平大采高加长综采工作面矿压显现的实测研究周海丰 神东分公司 包头矿业公司
1全站仪三架法导线测量及其在生产矿井测量中的应用王永志阿刀亥煤矿 准能公司
1抛掷爆破—拉斗铲工艺作业方式探讨王桂林黒岱沟露天煤矿 乌达矿业公司
1提高煤矿机械维修性设计的研究胡泽祥苏海图矿 蒙西煤化公司
1全煤巷道锚网支护技术及应用郭永红蒙西煤化公司 金烽煤炭分公司
1韩家村洗煤厂重介浅槽 选煤介质消耗相对较低原因分析陈永旺韩家村洗煤厂 万利煤炭分公司
1采用工业以太网交换机组建的煤矿调度监控自动化系统牛云鹏万利煤炭分公司 中煤集团
大屯公司
1综放工作面快速回撤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冯胜利生产管理部 2预拉力钢绞线锚杆支护技术在深部巷道中的应用张永进孔庄煤矿平朔煤炭公司
1安家岭露天矿北帮滑坡区边坡稳定性研究与治理崔文斌安家岭露天煤矿 2计算机模拟在降低露天矿综合运距中的实践应用刘如成安家岭露天煤矿 龙煤集团
鸡西矿业分公司
1加强掘进管理 提高单进水平保障生产接续齐伟杏花煤矿 2论深井巷道保护煤柱宽度留设方法张军亮东海煤矿 3光面爆破是煤巷提高锚杆支护质量可靠性的前提聂玉龙魏俊友张文山正阳煤矿 七台河矿业分公司
1薄煤层采面冲击地压防治技术研究与实践宋文财新兴煤矿 福建煤炭工业集团
天湖山能源实业有限公司
1毫秒电雷管应用于岩巷掘进爆破的若干技术问题郑淑勇铅坑矿 永安煤业公司
1软启动技术在斜井长距离胶带输送机上的应用郑培飞仙亭煤矿 湖南省湘煤集团
金竹山矿业公司锚杆注浆联合支护大断面煤仓硐室围岩稳定性研究张华伟彭文庆 金竹山矿业公司 大同煤矿集团公司
1浅谈大型设备联轴器的拆装方法王琢贵挖金湾煤业公司 2四台矿极近距离煤层采空下大断面一次成巷技术匡铁军四台矿 3综采工艺回收 强冲击矿压盘区残采煤柱的研究李光勇同家梁矿 4石炭二叠纪全煤动压巷道围岩控制实践王爱午大唐塔山煤矿公司 5小窑破坏区域上覆综采安全开采技术研究及应用王峰晋华宫矿 6煤自然发火预测预报技术及其应用王新成煤峪口矿 7 浅谈MGTY750/1800-3.3D型电牵引采煤机部件结构的技术改进章名东大斗沟矿 8谈多种方案在斜井井筒维护中的实践应用王自卫雁崖矿平顶山煤业集团
1创新防突管理技术全面提升矿井抗灾能力代志旭八矿 2综采工作面回收采用下行通风的实践与认识刘彦涛十三矿 3戊9、0—31020工作面断层中过上分层煤柱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万军一矿 4波雷因有机高分子双液型注浆材料治理破碎顶板研究谢中强天安五矿 5大直径长距离高位钻孔瓦斯抽放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棘理想四矿 6复采下分层掘进工作面水患分析及防治措施王刚高庄矿 7复合顶板倒梯形断面锚秆锚索联合支护技术张国川朝川矿 8深井煤层冲击地压型煤与瓦斯突出特殊区段防治技术张建华十二矿 9复杂地质条件下综采工作面顶板事故的防治刘照辉二矿 开滦集团赵各庄矿深部回采巷道围岩变形规律的数值模拟研究杨占秋赵各庄矿 2 综合机械化放顶煤工作面收尾技术研究石增柱唐山矿 3 钢丝绳芯胶带运输机接头硫化与断带保护白亮范各庄矿 4 大采高大采长高产高效综采工作面的回采实践卞立国吕家坨矿 5 综采工作面技术管理浅谈丁华东欢坨矿 6 国内煤矿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现状探讨王仁龙钱家营矿 7综放工作面应用∏型钢梁收尾工程实践韩国文唐山矿 8大倾角煤层轻放开采实践常进海荆各庄矿 皖北煤电集团锚注技术在煤巷掘进过断层的应用唐红星祁东煤矿 2 改进支护技术控制巷道破坏王海龙任楼煤矿7123抽放巷水力挤出瓦斯量的测定及分析刘建华王佰顺钱营煤矿 4 关于综采工作面反向铺网安全收作的技术与经验孙学荣百善煤矿 徐州矿务集团
1旗山煤矿基于工业以太环网的通风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研究构建董 超 刘 利 旗山煤矿 2复杂地质条件下寻找可采煤炭资源技术研究林光堂张集煤矿 3大倾角动压影响下的沿空掘巷技术蒋世杰张双楼煤矿 4“刀把式”不等长综放工作面快速缩面的技术实践王军权台煤矿 郑州煤业集团
1基于MATLAB的语音信号处理技术研究谢东力供电处 2矿井供电保护整定程序化方案设计冯新军告成煤矿 3煤矿井下保护接地系统的现场应用与技术探讨朱胜利规划发展部 4瓦斯防治导航系统可靠性运行研究刘辉林秋珍朱春香集团公司 新汶矿业集团协庄煤矿奥灰水综合防治技术初步探讨李伟张兴磊姜月协庄煤矿 2深井巷道围岩控制技术公建祥协庄煤矿 3 综采工作面高效充填开采技术研究与应用佟强刘端举翟镇煤矿 龙口矿业集团易自燃厚煤层综放开采煤炭氧化规律研究与治理孙 胜梁家煤矿 2资源枯竭矿井储量挖潜减损技术研究与应用曹思云杨风成朱同祥洼里煤矿 肥城矿业集团隔水层高承压水体上煤层开采突水因素分析房孝春地测处 2注浆改造机理研究及应用实践王则才张兆强集团公司 枣庄市2JK-2.5/11.5绞车滚筒裂纹的分析及处理李伟王晁煤矿 212下 煤层顺槽主要支护参数试验研究叶召明留庄煤业有限公司 临沂矿业集团
1邱集煤矿综合水文地质条件探查研究林英良邱集煤矿 淄博矿业集团
1厚煤层一次采全高孤岛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研究施现院集团公司 2岱庄煤矿建筑物下遗留条带煤柱矸石膏体充填开采温国惠周华强岱庄煤矿 3智能低压组合开关电器监控系统研究与实践廖玉波许厂煤矿 兖矿集团
1阻尼式矿车减速装置研制与应用刘波鲍店煤矿 2综采工作面远距离供电(液)系统的研究及应用张 立东滩煤矿 3热释电探测技术在综放面生产安全中的研究应用康丹鲍店煤矿 4利用中深孔爆破技术提高岩巷单进刘承志王英德南屯煤矿 5厚煤层采区边角煤开采实践罗广利张云宁兴隆庄煤矿 6济三煤矿163下04综放面来压冒顶事故的处理陈勇济宁三号煤矿 河南焦作煤业集团公司
1变频调速电控系统在煤矿井下提升机上的应用王军平中马村矿 2落地式摩擦提升机更换主提升绳方法与步骤谢小展古汉山矿 3提高掘进巷道防突抗灾能力的技术与途径李学臣科研所 4整体顶梁组合悬移液压支架支护技术在焦作矿区的应用李学成生产管理处 大雁矿业集团公司
1大断面综采切眼掘进、支护技术探讨付永志雁南煤矿 2第二煤矿掘进工作面“三专”与双风机、双电源及自动切换的综合应用
朱德山第二煤矿 抚顺矿业集团公司
1锚、喷、架支护在83002#工作面中的应用高永山老虎台矿 2煤泥水闭路循环及混煤工艺改造谷庆明西露天矿 河北金牛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1大倾角俯采高架综采防倒防滑防侧翻与开采技术研究李冬红东庞矿 2大倾角走向长壁开采液压支架的防倒防滑及防矸李峰总工办 淮南矿业集团
1顾北矿井筒揭煤过程中瓦斯压力测定有关问题的研究李进军顾北煤矿 2保护层开采工作面瓦斯涌出量预测研究刘结高张集煤矿 3掘砌后井筒地面安全补注浆堵水技术探索王起宏王洪理谢一矿
大学、科研院所(12篇)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上海研究院
1基于总线通信变频多点驱动控制系统在长距离下运式带式输送机上的应用谭栋才 2基于数字调频技术的采煤机遥控系统设计(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石勇 西安研究院
1黄土塬区地震勘探技术与应用唐汉平蔡文芮李林元朱书阶 重庆研究院突出松软煤层螺旋钻进技术的研究林府进 中煤国际工程集团沈阳设计研究院
1编制伊敏一号露天煤矿节能分析篇章的体会张洪 煤炭工业济南设计院
1GPS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研究崔信国 中国矿业大学
1时变时延不确定网络控制系统的容错保性能控制郭一楠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2防治煤炭自燃的三相泡沫新技术及应用秦波涛王德明安全工程学院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1矿井火灾时期烟流动态传播过程及温度分布仿真研究贾进章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 山东科技大学
1解析采场岩层运动规律的电磁辐射方法研究赵同彬相啸宇谭云亮 华北科技学院基于神经网络模型的瓦斯含量预测及其与影响因素间定量关系的分析由伟
西安科技大学
1深井伪俯斜综放面自然火灾防治技术研究马砺杨子祥 刘玉斌
中国煤炭学会章
2008年8月12日
山东省农村社区文件 篇2
鲁发[2009]24号
中共山东省委 山东省人民政府 关于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意见
(2009年11月27日)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农村 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现 就推进我省农村社区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
农村社区是由一定的地域人群、按照相近的生产和生 活方式、实行共同的社会管理与服务所构成的农村基层社
一1一 会生活共同体,是整合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完善社 区服务的平台,在农村社会建设中处于基础性地位,是社 会建设的基本载体和工作切入点。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我 省农村经济社会长足发展,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村面貌 显著改善。但是应当看到,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 盾仍然十分突出,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落后,农民组 织化程度低,农村地区公共财政覆盖范围小、社会事业和 公共服务水平较低,一些地方农村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加 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基层组织,强化社会管理和服 务的任务十分繁重,迫切需要构建一整套与农村改革发展 相适应的管理和服务新体制。加强农村社区建设,健全与 农村改革发展新形势相适应的管理和服务新体制,是强化 社会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公共服务向 农村基层延伸,促进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完善乡村治理机 制,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有效途径,是进一步加快政府 职能转变,强化为民服务,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 自治有机结合的重要手段,也是缩小城乡差别,改善民居 环境的迫切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使 命感和紧迫感,采取有效措施,狠抓落实,积极推进农村 一2一 社区建设,确保各项工作取得实效。
二、明确农村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 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 全会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以把农村社区建设成为 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为目标,以满足农村社区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提 高农民综合素质、促进农民全面发展为目的,以扩大基层 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健全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为重 点,大力推进政府公共服务向农村社区延伸覆盖,推动农 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建设经济文化强省作出贡献。
(二)基本原则。在农村社区建设中,必须坚持以下基 本原则:
1.以人为本,服务群众。坚持把以人为本、服务群众、改善民生作为农村社区建设的着力点,充分发挥人民群众 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 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农村社区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坚持从本地实际出发,根据
一3一 不同情况,实行分类指导、梯次推进,不搞“一刀切”。按 照试验先行、典型引路、由点到面、全面推开的基本思路,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农村社区建设。
3.整合资源,合力共建。大力整合农村社区建设的各 类资源,各部门各方面的涉农项目、资金集中投放在农村 社区,各项服务延伸到农村社区。充分调动辖区单位和社 会力量广泛参与农村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形成互惠互利、共 建社区的良好机制。
(三)总体目标。到2010年,全省50%的农村实现社 区建设全覆盖;到2012年,全省80%的农村实现社区建设 全覆盖;用5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全省农村社区建设全覆盖。有条件的地方要加大推进力度,加快发展步伐。在继续完 善设施、加强管理、优化服务的基础上,逐步把全省农村 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 共同体。
三、科学规划农村社区
(一)合理制定农村社区布局规划。根据自然文化资源、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居民生产生活习惯、交通便利条件、区 位优势、经济条件等不同情况,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聚居 人口适度、服务半径合理、资源配臵有效、功能相对齐全
一4一 等原则,以县(市、区)为单位,结合县域村镇体系规划 和农村住房建设规划,确定农村社区布局。制定布局规划 既要满足农村社区化管理服务的新要求,又要符合县(市)城市规划、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农村建设规划、村庄布局规划和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等 有机衔接。
(二)科学设置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农村社区设臵的地 域范围、组织形式、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可结合本地 实际,进行积极探索。原则上村庄人口规模在2000人左右 的,可在现行的村民委员会范围内,按“一村一社区”形 式组织社区建设;村庄规模较小、村庄密度较大或生产生 活方式相近的地区,可以按“几村一社区”形式组织社区 建设,逐步通过合村并居,集中居住建设社区;大力提倡 通过兼并邻近村、撤并弱小村、改造空心村,进行合村并 居,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鼓励具有较强经济实力 的企业集团,建设服务企业职工和社区居民的企业型社区。
(三)统筹制定农村社区建设实施方案。县(市、区)、乡(镇)党委政府、农村基层党组织及社区自治组织,要 在农村社区布局规划的基础上,按照统筹规划农村社区基 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事业发展的要求,在充分调
一5一 研、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针对不同情况,结合现 实需要与长远发展,从满足管理、服务需要出发,科学制 定农村社区建设实施方案。要明确农村社区的区位功能定 位、长远发展目标,把农村社区的设施建设、筹资渠道、实 现标准、完成时间等落到实处,扎扎实实地推进农村社区 建设工作。
四、扎扎实推进农村社区建设
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必须从基础工作做起,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努力为提高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创造条件,促 进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一)加强农村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按照新农村建设的 要求,加强路、水、电、污水和垃圾收集处理等农村社区 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社区建设与整治力度,实现社区 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加快推进无 障碍建设,有条件的地方要对贫困残疾人家庭住宅无障碍 改造提供资助。加强以社区办公服务和公益性用房为主体 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建筑面积一般在500平方米左 右,其中用于服务的面积应不低于70%。加强农村社区养 老托幼、医疗卫生、计划生育服务、文化体育、休闲娱乐 场所及经营服务场所建设。完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 一6一 进广电网、通信网、互联网“三网”融合;整合农村各类 专业信息点,建立统一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加强农村 社区经营性服务设施建设,满足各类经营性服务的需要。(二)加强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构建以公共服 务机构为依托、专业经济组织为基础、其他社会力量为补 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 务相协调的新型农村社区服务体系。构建农村社区公共服 务体系,积极为社区居民提供医疗卫生、计划生育、残疾 预防康复、就业指导、文化教育、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生活照料和技术技能培训、科技信息咨询等公共服务。鼓励 农村专业经济组织、专业技术协会、中介组织、志愿者组 织、社区活动团队建设,支持其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生活 经营服务。构建农村社区市场化服务体系,积极发展农资 供应、农产品购销、日用品超市以及金融、保险代办等服 务网点,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为社区居民提供多层次、全 方位的市场化服务。发扬和睦友爱、邻里互助、尊老敬老 的优良传统,组织社区居民开展各种自助、互助服务,解 决生产生活困难。
(三)加强农村社区组织建设。抓好以党组织为核心的 农村社区组织配套建设,在以地域、单位为主设臵基层党
一7一 组织的基础上,按照便于党员参加活动、党组织发挥作用 的要求,探索完善基层党组织设臵形式,在农民专业合作 社、专业协会、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相对集中点建立党组织,实现农村党组织的全覆盖。加强农村社区村民委员会建设,完善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制度,维护广大基层群众的民主选 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权益。健全共青团、工 会、妇女、老年人、残疾人等组织。加强农村社区社会组 织建设,大力发展各类专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村 经济合作组织和志愿者、法律援助、养老助残、帮扶互助、计划生育、文体教育、环境保护等公益性社会组织。
(四)加强农村社区管理体制建设。正确处理党的领导、村(居)民自治和依法办事的关系,健全完善党领导下的 村级民主自治机制。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要按照宪法和有 关法律法规规定,不断转变职能,强化社会管理与服务,努 力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 动。积极探索“权力下放、重心下移,权随责走、费随事 转”的基层管理体制。积极倡导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实行职 责、权力、人员、经费同步下放社区,为居民提供方便快 捷的服务。充分发挥农村社区社会组织在社区管理中的作 用,形成“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框架和运行机制。建 —8— 立健全社区村(居)民自治章程或村(居)规民约、社区 村(居)民会议和村(居)民代表会议制度、社区居民财 务公开制度、社区民主评议和民主监督制度,引导社区居 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管理,推行社区决策、执行、监督三 位一体的管理体制,落实议事、听证、公示、舆情反馈 “四项制度”,多方保障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 度的实施。
(五)加强农村社区平安建设。要建立党委领导、政府 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农村社区平安建设新机制。加 强农村社区法制教育。深入开展“法律进社区”活动,突 出抓好社区居民和管理人员的宣传教育,提高干部群众的 法律意识,增强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自觉性。大力开展 农村社区法律服务。在农村社区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积 极构建法律援助组织网络。加强农村社区治安综合治理。大 力加强社区警务工作,实施“重心下移、警力下沉、职权 下放、保障下倾”,综合运用人防、物防、技防等手段,增 强社区防控体系的整体效能。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依 法防范和打击传销、盗窃、毒品等各类严重危害社会秩序 的违法犯罪活动。加强对农村社区刑释解教人员、服刑人 员的安臵帮教和监管工作。深入开展农村社区预防违法犯
—9— 罪工作,切实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充分发挥人民 调解的基础性作用,努力把矛盾纠纷隐患和不安定因素化 解在社区,消除在萌芽状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调动一 切积极因素,依托社区基层组织,挖掘和利用社区资源,加 强群众性防范队伍建设,发挥好群防群治作用,努力形成 社区平安建设人人有责、平安社区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
(六)加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 化占领农村阵地,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农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加强农村社区文化体育设施 建设,加快推进多功能、综合性乡镇文体站和社区文体活 动室建设。培育发展农村各种文体组织,大力支持农民自 办,组织民间艺术团体,广泛开展各类群众性文化体育活 动,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 设实施纲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广泛开展文明乡镇、文 明社区、文明村、文明户、志愿服务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 建活动,培育各具特色的文化社区。倡导科学、文明、健 康的生活方式,大力宣传人口计生知识和科学文明进步的 婚育观念,形成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社会文化氛围。
(七)加强农村社区教育建设。农村社区教育要坚持培
一10— 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及就业技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需要。要进一步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村职业和成人教育培训网络,充分发挥乡镇成人教育中心在农村社区教育中的积极作用。积极推进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训工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程、农民工及返乡农民工再就业培训工程。整合县域各类教育培训资源,本着实际、实效的原则,举办社区(居民)学校,开展各种类型的教育培训。社区教育内容要丰富多彩、贴近“三农”。公共社区教育资源要向农民倾斜,建设满足农民需求的社区教育培训“超市”,积极开展学习型家庭、学习型社区创建活动。
(八)切实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统筹城乡环境保护,改善农村环境,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突出抓好农村饮水安全,把保障饮用水安全作为农村社区环保工作的首要任务,提高农村饮用水质量和自来水普及率。严格控制农村地区工业污染,积极推进乡村工业结构、布局调整,推行农村社区污染集中治理,有效减少农村地区污染物排放总量。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积极创建文明生态村、绿色社区,加快消除农村“脏、乱、差”等现象,改善居住条件。加强农村生态保护与建设,坚持生态保护与 —11一 治理并重,努力遏制新的人为生态破坏。加大宣传力度,树 立生态文明理念,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调动农民参与农 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广健康文明的生产、生 活和消费方式。
五、建立农村社区建设保障机制
农村社区建设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必须采取综合 措施,确保社区建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一)加强对农村社区工作的领导。要强化党委统一领 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农村社区建设工 作领导体制。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农村社区建设作为一件 大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分管负 责同志要具体抓好组织协调和工作落实,及时研究解决农 村社区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各地要把农村社区工作的目标、发展规划、实施计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 城乡建设总体规划,明确工作重点,完善政策措施。有关 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协作,积极配合,统筹推进。要层 层落实农村社区工作领导责任制。市、县(市、区)政府 要加强宏观指导,搞好农村社区工作总体规划、政策指导 和组织协调等工作。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要发挥综合管 理职能,承担起农村社区各项工作的具体责任。
—12一(二)加强农村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农村社区工作人 员的配备,要根据工作量大小,因事设岗,以岗定人,一 人多岗,一岗多责,注重提高工作绩效,降低工作成本。要 按照党章和有关法律法规要求,根据社区建设模式和社区 规模,合理确定社区组织设臵形式和领导班子成员职数。进 一步完善社区(村)组织的选举制度和方式。以农村社区 党组织书记为重点,按照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 行的要求,把政治素质好、民主作风好、带领群众致富能 力强、协调服务能力强、群众公认的优秀人才选拔进社区 组织班子。组织班子中要有女性成员。着力拓宽农村社区 基层干部来源,注重从优秀现任村干部、农村致富能手、退 伍军人、外出务工返乡农民中选拔社区干部。实施“一村(社区)一名大学生”计划,引导高校毕业生到社区任职; 鼓励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优秀年轻干部到村帮助工作。将农村社区工作者纳入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农村 社区工作者定期培训计划,提高农村社区工作者的知识化、专业化水平。要落实好农村社区干部的补贴报酬以及有关 社会保险政策,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调动和保护他们的 工作积极性。提倡政府购买服务,对农村社区工作人员实 行动态管理。
—13—(三)建立农村社区建设投入的长效机制。各级政府要 加大投入,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采取以奖代补等办法,加 快社区建设步伐。各项支持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资金可在 一定层面进行整合,捆绑起来集中用于农村社区建设,切 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按照“费随事转”的原则,对安排 到农村社区的工作,要落实必要的工作经费。积极推动农 村社区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和筹资渠道多样化。制定相关 的优惠政策,吸引和鼓励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等 以捐赠、投资等多种方式兴办农村社区服务项目。
(此件发至县级)主题词:农村工作社区建设△ 意见 抄送:中共中央。
安徽省教育学会文件 篇3
颍州区教育局教研室
安徽省教育学会文件
皖教会字〔2011〕06号
关于召开“全国著名教育专家中小学校务管理 和中小学精品课堂展示研讨会”的通知
各市、县(市、区)教育学会: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与改革规划纲要》,进一步推进我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学校校务管理和教学水平,由安徽省教育学会主办、中国老科协教育分会承办的“全国著名教育专家中小学学校校务管理和中小学精品课堂展示研讨会”定于2011年11月12日—13日和11月19日—20日在合肥市召开。
本次研讨会特邀全国部分名校校长和著名教育专家,通过学术报告和精品课堂展示及现场互动等形式,推广全国著名教育专家富有特色的管理和教学经验,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以促进安徽省中小学校长和相关学科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请各市、县(区)教育学会、教研室给予支持,组织相关人员参会。
一、会议主题
1、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提高教育干部的综合素质;
2、如何发挥中小学校长在德育工作中的组织、指导作用;
3、打造学习型、务实型的校务管理机制;
4、教育部新课标指导下的课堂教学理念、模式、教法的研讨;
5、全国著名教育专家新课程课堂教学展示;
6、解答基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难点、重点问题。
二、会议形式
专家学术报告、现场课堂教学展示、专题研讨、释疑解难、交流互动。
三、参会对象
1、各中小学校长、教导主任、学校教研负责人;
2、各中小学相关学科教师;
3、各市、县(市、区)教科所、教研室相关学科教研员。
四、主讲专家及内容 校务管理
1、郭振有:国家原副总督学,教育部督导团办公室主任,现任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
学术报告:《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的具体实施步骤》
2、崔其升:全国著名教育专家,曾荣获“全国先进教育工作者” “全国十佳创新校长”“全国目标教学十佳校长 ”等称号。
学术报告:《把课堂还给学生》
3、刘永胜:全国著名基础教育专家,北京光明小学校长、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北京市模范校长、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首个“优秀校长培训基地”主任。
学术报告:《教育就是建立自信心》
4、张景浩:全国著名教育专家、现任北京小学大兴分校校长兼党支部书记,北京教育学院兼职教授,北京市学习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荣获“北京市杰出校长”、“北京市德育先进工作者”、“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家教园丁奖”等多项荣誉。
学术报告:《薄弱学校如何翻身》
中学语文专家组:
1、程红兵:全国著名教育专家、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上海浦东区教育研究院院长、原上海建平(教育集团)中学校长、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上海市市级骨干教师带教导师。学术报告:《发散性思维》 展 示 课:《作文课》
2、韩 军:全国著名教育专家、特级教师,“新语文教育”流派代表人,教育部推选的20位“教育家”之一。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教育系统劳模、人民教师奖章获得者、曾宪梓教育基金一等奖获得者、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全国青少年研究会学术委员、硕士研究生导师。
学术报告:《新语文教育的理念和艺术》 展 示 课:《南来北往》(初中二年级)
3、赵谦翔:全国著名教育专家、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十杰中小学中青年教师”。“绿色作文”创始人。
学术报告:《新课改中的语文教学》 展 示 课:《爱莲说》(初二年级)
4、郑桂华:全国著名教育专家、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曾任教于华中师大二附中,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学科课程论博士生
学术报告:《改进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方法》 展 示 课:《安塞腰鼓》(初中二年级)。
中学数学专家组:
1、汪祖亨:上海市特级教师、汪祖亨名师工作室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国家十省市普通高中新课改主要讲师。学术报告:《新课改中的课堂情境教学》
2、张文娣:全国著名数学特级教师、现任职于首都师大附中。
学术报告:《变式教学下的课堂》
展 示 课:《题目变式的途径和方法》(九年级)
3、祁建新:全国著名数学特级教师、高中数学新课程教材编写组核心成员、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苏步青数学教育奖一等奖获得者。
学术报告:《理想的数学教学》 展 示 课:《递推问题》(高二年级)
4、于会祥:全国著名教育专家,数学特级教师,北京市十一中学副校长,全国模范教师,北京市课程改革先进个人。曾评为山东省教学能手、淄博市教育专家、淄博市十大杰出青年。学术报告:《课堂教学案例与教材教法评说》
小学语文专家组
1、崔 峦:全国著名教育专家,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专家组核心成员,教育部中小学继续教育教材评审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学术报告:《语文课程改革》及现场点评
2、王崧舟:全国著名教育专家、著名特级教师、国家级学科带头人、浙江杭州市拱宸桥小学校长。
学术报告:《让语文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
展 示 课:《慈母情深》(五年级新课标人教版教材)
3、盛新凤: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等杂志封面人物,湖州市第四届政协委员,曾获得省教坛新秀、省教改之星金奖等30多项荣誉称号和奖项。学术报告:《语文课堂,教学走向和美》 展 示 课:《半截蜡烛》(五年级)
4、李卫东:全国优秀教师、天津市劳动模范、天津市优秀教师、天津市中小学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天津市特级教师。《全国小学语文论坛》封面人物。现任教于天津市南开实验学校。兼任天津市小语会理事。学术报告:《阅读教学设计策略》
展 示 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五年级)
小学数学专家组
1、华应龙:全国著名教育专家、特级教师、首批“首都基础教育名家”、首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奖获得者、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北京教育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学术报告:《课堂因融错而精彩》 展 示 课:《分数的再认识》(五年级)
2、刘德武:全国著名教育专家、著名特级教师。北京市宣武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数学教研员。
学术报告:《小数乘法与学习策略》
展 示 课:二年级新课标自创课《天坛与9》。
3、张齐华:全国著名教育名家,特级教师。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教科室主任.有“数学王子”之称。2005年代表江苏参加全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优质课评比获一等奖。四十余篇教育教学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先后被评为南通市骨干教师、市十佳青年教师、市十佳教坛新秀,学科带头人,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人民教育》、《小学青年教师》等刊物对他的教学艺术作过专题报道。
学术报告:《数学教师理应具备的几种视角》 展 示 课:《用字母表示数》(四年级)
4、俞正强:全国著名教育专家、浙江省小学数学特级教师,浙江省金华市站前小学校长。
学术报告:《经验的数学改造》 展 示 课:《线的认识》(四年级)
五、小学语文、小学数学会议时间、地点
报到时间:2011年11月11日全天
小学语文报到地点:安徽省人大常委会会议中心(合肥包河区屯溪路427号)小学数学报到地点:安徽天都大酒店(合肥市长江中路355号)会议时间:2011年11月12日—13日
小学语文会场:安徽医科大学体育馆(合肥市梅山路81号)小学数学会场:安徽农业大学礼堂(合肥市长江西路130号)
六、校务管理、中学语文、中学数学会议时间、地点
报到时间:2011年11月18日全天
校务管理、中学数学报到地点:安徽天都大酒店(合肥市长江中路355号)中学语文报到地点:安徽省人大常委会会议中心(合肥包河区屯溪路427号)会议时间:2011年11月19日—11月20日
校务管理会场:安徽农业大学礼堂(合肥市长江西路130号)中学语文会场:安徽医科大学体育馆(合肥市梅山路81号)中学数学会场:合肥市体育馆(合肥市庐阳区阜南路40号)
七、收费标准
1、本着以会养会的原则收取会务费:280元/人(含资料费);
2、住宿可统一安排,费用自理,费用回原单位报销。
八、报名办法
为了便于安排参会教师座位和掌握会议规模,使会议能够按时有序的召开,凡参会单位务必将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参会人数于2011年11月8日前;校务管理、中学语文、中学数学参会人数于2011年11月15日前报会务组秘书处,会务费于报到当日在报到处缴付,并领取入场券。
九、研讨活动组委会组成人员
组委会主任:金汉杰(安徽省教育学会会长)秘 书 长:潘效愚(安徽省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执行秘书长:邓英达(安徽省教育学会副会长)
工 作人 员:王 文 谭安才 李明岐 张西鹏
张 坚 贾 刚 李 菲 赵小峰
十、组委会秘书处联系电话:
组委会秘书处联系电话:0551-2151025 安徽省教育学会联系电话:0551—2825098
安徽省教育学会
二○一一年十月八日
主题词:校务管理 课堂教学 研讨 通知 抄 送:省教科院、各市、县(市、区)教科所、教研室
清水河乡一中同学会文件 篇4
理事会成员:王文才王斌赵月君黄体光薛存刚丁贺峰 会长:刘德生(代理)
副 会 长:张廷阳
副 会 长:钱勇
副 会 长:乔华芳
秘书长(兼会计):王兴立
财务总监:乔德英 孟凡玉
简介
清水河乡一中同学会成立于2008年,由当初的十几人发展到现在的三十多人,5年来由于大家的共同努力,伴随着各级同学的加入以及恩师的参与,逐步形成了小的规模。清水河乡一中同学会是不分级别、贵在参与的综合性同学会。
清水河乡一中同学会章程
第一条宗 旨
为了使清水河乡一中同学能有一个重温昔日情怀,延续同窗友情,加强同学之间交流,开展同学互帮互助,促进同学共同发展的群众性自发组织,特成立本同学会。
第二条会员
凡清水河乡一中的同学,承认本同学会章程,均可志愿加入会员。
第三条组织
本同学会设立理事会,职务如下:
1、会长1名,副会长3名,秘书长1名,为同学会的主要负责人,负责同学会的日常工作。
2、会长、副会长、秘书长采取与会会员同学讨论并一致通过的方式,直接从会员中选出。
3、理事会任期为3年,可连任。
4、同学会的最高决策机构为全体会员大会。会员大会所作决议必须由半数以上会员出席并通过才有效。其具体职责为:
(1)听取与评议同学会委员会的工作;
(2)选举或罢免同学会会长;
(3)制定和修改同学会章程;
(4)审议会费收缴、支出情况;
(5)讨论并决定其他旨在达到本章程第一条所指之目的的重大事项。
第四条 会员义务
1、承认并遵守同学会章程。
2、维护同学会利益。
3、积极帮助有困难需要帮助的会员。
第五条会员权利
①
1、同学会每位成员都拥有参加由同学会组织的一切活动 的权利。
2、每个会员拥有了解、监督和评议同学会委员会工作的权利。
3、每个会员拥有表决、选举、被选举和向会员大会提出意见的权利。
第六条会费
1、会费来源:会员每年缴纳的会费为200元;每年缴纳一次,每年聚会的时候交(亦可提前缴纳),由秘会长通知缴纳;可以委托他人代缴,或以汇款方式缴纳;
2、会费管理要在会员大会的监督下,由会长负责管理,副会长3名及秘书长专门负责监督。
3、会费实行独立核算,在银行设立储蓄专户,专款专用。理事会开展日常工作必须的通讯、联络、交通、文件打印等项费用可以从会费中开支;建立会员公共的网络、信息平台所需的费用及召开会员大会所需的各项费用可以从会费中开支。
4、会费的使用秉着“勤俭节约,量力而行”的原则,不铺张,不浪费,不讲排场,重实用,以追求会费最佳使用效果。
5、秘书长负责收集、整理、记录、通报以现金或非现金(报帐)等
方式对同学会做出积极贡献的人和事,并对以非现金(报帐)方式提供赞助的事项进行估值,列入非现金赞助项目。
6、已经缴纳会费但未能参加同学会聚会活动的不退会费。
7、同学会会员退会而又想入会的应适当补交部分会费。
第七条聚会与活动
1、清水河乡一中同学会每年组织一次全体会员聚会,有特殊情况,可提前或推迟举行。聚会活动一般历时1天,伴随着同学会日益扩大,如有省外省内其他地区的同学参加集合的情况下可再延长1天。活动内容尽可能做到年年有主题,次次有新意,使每次聚会都能成为凝聚浓情,增进友谊,奉献爱心,催人奋进,共同发展的盛会。如有多数会员提议,可随时开展活动。
2、聚会时间为农历每年正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天。
第八条交流
为扩大本会的影响,同时也为会员提供一个固定畅通的信息交流场所,本会建立了清水河乡乡一中同学会群(群号:18284559)作为平台,待时机成熟时建立专门的博客和网站。希望全体会员积极参与交流。
第九条说明
1、同学会会长及理事会成员均为义务服务,不具有任何待遇和特权。会员的工作单位、住址、电话号码等一旦变动,应及时通知会长或秘书长,以便联系。
2、本章程的制定与修改,须经会员大会半数以上会员表决通过方可生效。
3、本章程的解释权属清水河乡一中同学会。
4、本章程自2011年2月27日(农历正月25)起生效。
以上同学会章程,希望全体会员认真阅读和领会其内容,认真遵守同学会章程,履行同学会的各项权利和义务;主动、积极参与同学会的各项组织交流活动,为我们同学会的长期健康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请在群内留言或评论栏发里表您的看法和意见)。名词解释:
① 一切活动是1>聚会。
2>会员家中喜忧嫁娶(男会员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女会员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公公婆婆的一方,所有会员的子女结婚)的固定礼金。
3>会员老婆(老公)发生有重大事件或疾病时适当慰问。
4>会员家中有事,其他会员尽可能到场,以显同窗情谊浓。
5>会员之间有特别关系的,自己单独表示心意。
中国煤炭学会2007年工作总结 篇5
2007年,煤炭学会及各分支机构、会员单位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中国科协“三服务,一加强” 的工作定位,以开展具有自身特色的“1248品牌工程活动”为载体,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现简要总结并提出2008年的工作思路: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组织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做大做强学术论坛
4月11日,在中国煤炭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召开之际,组织了代表煤炭行业最高水平的学术论坛,200余名代表听取了洪伯潜院士等8位专家做的学术报告,内容涉及特殊凿井技术、矿井地质、安全高效开采、巷道支护理论、选煤技术发展、矿山机械安全装备研究等多个技术领域,受到与会者热烈关注和好评。
把培养一线的科技创新人才作为工作重点,举办了第二届煤炭生产一线技术创新交流活动。濮洪九理事长亲自到会就全国煤炭工业发展形势和技术创新作了重要讲话,150余名35岁以下的煤炭生产一线科技工作者到会进行了科技创新经验及成果的交流,提交论文200余篇。会上评选出20名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80篇优秀论文,为一线青年技术人员搭建了开展学术交流、展示学术成果的平台,对促进一线青年科技工作者建功立业起到积极的作用。
2007年10月,举办了“2007中国(淮南)煤矿瓦斯治理技术国际会议”,来自国内外近150位瓦斯治理领域顶尖级的专家出席了会议。澳大利亚、德国、日本和中国同行研究交流世界最新、最前沿的瓦斯治理技术、探讨瓦斯治理的新趋势,共同分享煤矿瓦斯治理与利用的最新成果并参观了淮南矿业集团现场。这次会议促进和搭建了国内外瓦斯治理技术的合作平台,将推动煤矿安全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国内新闻媒体高度关注并精心组织报道了这次国际会议。
一年来,要求分支机构开展创建“品牌学术会议”,在岩石力学、经济研究等专业委员会已初见成效。各专业(工作)委员会、团体会员单位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举办学术会议(论坛、研讨班)51个,国际学术会议5次,有8848人次参加,征集论文2999篇。有的专业委员会利用到会专家的优势,专门在学术会议上安排国家973项目汇报研讨会、新产品评议和“难题技术会诊”,扩大了交流范围,收到良好效果。多数会议编辑出版了论文集,煤矿建设与岩土工程专业委员会历年出版的论文集受到工程技术人员的好评。山东、湖南、福建等省煤炭学会和十余个专业委员会还组织了优秀论文的评选和表彰。
各省(区、市)煤炭学会紧密结合煤炭工业发展和学会工作实际,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取得了新的进展和成效。福建省煤炭学会主办了2007年闽苏赣皖湘煤炭学会学术交流,到会5省代表139人,择优提交会议论文149篇。湖南、河北、云南、安徽、福建、山东等省煤炭学会,淮南矿业集团、平煤集团、大屯煤电公司等团体会员单位,贯彻落实“科教兴煤”战略,结合实际,积极组织开展学术交流、论坛讲座等活动,并取得了成效。
二、普及煤炭科学知识,为提高煤炭行业职工科学素质服务 中国煤炭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召开了工作会议,全面总结工作,结合煤炭行业实际提出今后的主要任务,尤其是把煤矿安全知识的宣传普及作为重中之重,会上表彰了6个科普工作先进单位和11个优秀宣传单位。
学会团体会员单位和省煤炭学会积极开展科普宣传和科普活动,如:开滦集团公司科协以科普志愿者的形式把科技人员组织起来,科普工作非常活跃,集团上下建科普橱窗200余个,布设科普展牌916块、出科普版报121期,并充分利用集团公司的报纸、电视台、局域网进行科普知识宣传。江西省煤炭学会制作100余幅大型图片进行巡展,影响大、效果好。
学术性月刊《煤炭学报》获得“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已成为煤炭行业最具权威性的学术期刊。07年《煤炭学报》由双月刊改为月刊,全年共发行12期,约12000册,发行英文版4期,在EI(美国工程索引)检索率达到99%。
科普性月刊《当代矿工》以“传承矿业优秀文化,推动矿区先进生产力发展,维护矿工最根本利益”为定位点,不断优化期刊内容,体现出《当代矿工》杂志旺盛的生命力和良好的品牌形象,设立的“安全你我他”、“安全卫士”、“班前安全小故事”等栏目受到广大矿工和基层单位的欢迎,全年发行共144000册。
三、认真组织科技评价、科技成果鉴定、举荐优秀科技人员,推动煤炭科学技术的发展
经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批准,我会与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共同组织《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奖》的评奖工作。2007年接受全行业科研、高校、企事业单位申报项目406项,由学会专家库遴选聘请专家进行严格评审,评出煤炭科学技术一等奖22项,二等奖60项,三等奖100项。
按照《中国煤炭学会科技成果鉴定、评审工作实施办法》,所属专业委员会积极参与,组织专家完成了“煤矿用安全控制新型化学材料研制”、“EBZ150TY型掘进机”等15项成果的技术鉴定工作。
煤矿开采损害技术鉴定委员会自获得国家最高人民法院认可后,每年均召开工作会议研究工作和交流经验。一年中承担并完成了“肥城煤矿开采损害技术鉴定”等7项鉴定任务,科学、公正地为政府部门解决了难题,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2007年,煤炭学会承担并完成了中国科协《煤炭工业技术政策研究与修改建议》课题;正在承担《煤炭信息化技术发展研究》的课题。
受孙越崎科技教育基金委员会的委托,组织开展了第十六届能源大奖、青年科技奖的评选推荐工作。平顶山煤业集团总工程师卫修君、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康红普博士获能源大奖,中国矿业大学张东升教授等10人获孙越崎青年科技奖。
一批团体会员单位大力举荐专业人才,为优秀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条件。经平顶山煤业集团公司煤炭学会推荐,该公司1人获得孙越崎科技教育基金会能源大奖,2人获得河南省青年科技奖,14人荣获河南省煤炭工业优秀科技工作者的荣誉称号。
四、继续深化改革,加强自身建设,成功召开会员代表大会 2007年4月召开了中国煤炭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260余人出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书记处书记冯长根,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长王显政,国资委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路耀华到会。大会民主选举产生了煤炭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198位、常务理事61名,选举产生了理事长、副理事长及秘书长,聘任了名誉理事长、名誉理事、副秘书长。同时,对优秀工作者、先进集体和优秀论文进行了表彰。大会认真审议通过了学会第五届理事会工作报告和学会新的章程,六届一次常务理事会审议通过了《中国煤炭学会专业(工作)委员会组成人员实施细则》(修订稿)、《中国煤炭学会专业(工作)委员会挂靠单位实施细则》(修订稿)、《中国煤炭学会会费管理办法》等文件。大会组织学习了中国科协发布的“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大会举办了学术论坛,一些先进单位还进行了经验交流。中国煤炭学会是中国科协学会部“组织管理体制改革”项目承担单位,07年修订了《中国煤炭学会改革方案》,依据该方案制定学会换届方案和选举程序,明确理事的任职条件,实现理事会科学合理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和分布结构。对理事会试行以竞争为基础的动态人事管理机制,更换不符合条件或工作发生变化的理事,增加选聘煤炭大中型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和总工程师为学会的常务理事、理事或专业委员会委员,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更多的服务。
建立并完善“中国煤炭学会秘书长综合评估指标体系”和“学术会议质量考评指标”,在每年自我评估的基础上,由学会每两年组织考评并进行评优活动。对专业(工作)委员会的挂靠单位实行竞争优选机制。
按照学会改革方案,理事和委员实施动态管理。为有利于学会开展工作,全年增补调整理事2人。凡因退休、调动、不参加活动、不缴纳会费等原因,根据单位意见,专业(工作)委员会调整解聘委员22人,增补委员26人。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和经济研究专业委员会进行了换届工作。
继续发展个人(专业)会员、资深会员、团体会员,做好管理与服务工作。2007年由省级学会发展个人(专业)会员1300人,由专业委员会、团体会员单位发展个人(专业)会员559人,重新登记1462人。推荐资深会员、经常务理事会审定批准有68人(总计373人);根据单位申请,常务理事会审定发展团体会员2个(总计53个)。
山东煤炭学会文件 篇6
《建筑物下压煤开采方案设计》编制提纲
目 录
前 言
第一章 矿井概况
第一节 交通位置及井田范围
一、交通位置
二、井田范围 第二节
自然地理
一、地形、地貌
二、地表水系
三、气象
四、地震
第三节
矿井生产建设情况 第二章 设计区域地质采矿条件 第一节 设计区域概况 第二节 地质特征
一、地层
二、可采煤层特征
三、构造特征
四、水文地质 第三节
开采技术条件
一、开采方法与顶底板条件
二、瓦斯、煤尘和煤的自燃
三、地温与地压
第三章 建筑物下压煤开采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一节 建筑物概况及压煤量统计
一、建筑物分布及结构特征
二、建筑物压煤情况
第二节 建筑物下压煤开采的必要性 第三节 建筑物下压煤开采的可行性
一、建筑物下压煤开采实践
二、相邻矿井(采区)开采及影响情况
三、建筑物下压煤开采的技术条件分析 第四章 建筑物下压煤开采方案的比选 第一节 建筑物下压煤可能的开采方案 第二节 地表移动变形预计
第三节 建筑物下压煤开采方案的选定
一、经济比较
二、建筑物下压煤开采方案的选择 第五章 建筑物下压煤开采方案设计
一、巷道布置及采煤方法
二、专题设计
第六章 建筑物下压煤开采的安全技术措施 第七章 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二、建议 附 图 附 件
前 言
矿井所在地行政区划,经济属性,行业管理隶属关系;矿井开拓方式及最新核定生产能力;建筑物下采煤的必要性及申请开采区工程简况;以往建筑物下采煤实践和搬迁开采情况概要;委托设计情况。
《方案设计》编制所依据的基础资料。
第一章 矿井概况 第一节 交通位置及井田范围
一、交通位置
简述矿井所在地行政辖区及地理位置,矿井至邻近主要城镇或交通枢纽的方位及距离。简述经过本井田或附近的铁路、主要公路和水路交通情况。附:交通位置示意图(矿井<井田>的位置在图中要醒目)。
二、井田范围
简述井田与所在煤田的位置关系,现井田的技术边界及《采矿许可证》核定的平面范围(附拐点坐标表)。现持《采矿许可证》编号、有效期、井田面积、开采煤层及上下限标高等(《煤炭生产许可证》与《采矿许可证》不一致的要加以说明)。
第二节
自然地理
一、地形、地貌
简述矿区及井田的地形、地貌类型。地面标高、坡度,地形起伏的总体特征。井口及工业广场标高等。
二、地表水系
简述矿区地表河流特征;地表水体名称及容量;冲沟发育情况;矿区地表水系的径流情况。历史最高洪水位标高,设计区域 地面标高及最高潜水位标高。
三、气象
简述矿区气温、降水量、冻土深度、风力等。
四、地震
地震所属分区,地震烈度。
第三节
矿井生产建设情况
矿井建设开工时间、投产时间;矿井设计能力、服务年限,现核定生产能力。
矿井开拓方式、井筒数目、水平划分及采区划分情况,已报废水平、采区及现生产采区情况。开采顺序、采煤方法与工艺、顶板管理方法等。
矿井及分煤层保有资源储量情况。
矿井建筑物下压煤开采和村庄搬迁开采简况。
第二章 设计区域地质采矿条件
第一节 设计区域概况
设计区域所属水平、采区,设计范围境界、煤层赋存及开采情况,保有资源储量。
本次设计开采的煤层赋存情况、开采概况及勘探情况。申请开采区域与建筑物的位置关系(附申请开采区域与建筑物的平面位置关系图,应在图中标明相关重要建筑物)。
第二节 地质特征
一、地层
详细说明设计区域各时代地层的分布、出露、揭露情况,极值厚度、平均厚度及厚度变化情况,主要岩性及沉积特征,上下地层的接触关系(附设计区域地层柱状图或柱状表)。
二、可采煤层特征
1、含煤地层
井田含煤地层的地质时代、含煤层数、煤层累计总厚度;含可采煤层的层数、累计厚度、可采含煤系数。
2、可采煤层特征
设计区域可采煤层两极厚度、平均厚度、与上下可采煤层的极值层间距、平均层间距,煤厚变异系数;夹矸层数、夹矸厚度及岩性,煤层结构;煤层的稳定性、煤的硬度、可采性、结构复杂程度(附可采煤层特征表)。
3、煤质
设计开采煤层的简要煤质特征。
三、构造特征
1、断层与褶曲
说明设计区域断层、褶曲、岩溶陷落柱发育情况及对生产的影响。
2、岩浆活动
简要叙述设计区域岩浆岩的发育规律,对煤层、煤质及生产的影响。
四、水文地质
简述设计区域的含水层、隔水层及断层的导水性,水害威胁情况及水文地质类型。
第三节
开采技术条件
一、开采方法与顶底板条件
简述可采煤层的开采方法、工程地质特征及其它对开采有影响的地质因素。简述可采煤层顶底板的岩性、厚度、稳定性,顶板的初次来压和周期来压步距,现采煤工作面回采工艺、顶板管理方法(附主要可采煤层顶底板特征表)。
二、瓦斯、煤尘和煤的自燃
简述瓦斯等级、煤尘爆炸性及煤的自燃等级。
三、地温与地压
简述矿井地温、地压的基本情况。
第三章 建筑物下压煤开采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一节 建筑物概况及压煤量统计
一、建筑物分布及结构特征
开采影响范围内建筑物的名称、行政隶属及产权关系;在井田内的位置,占地面积,建筑面积,户数,人口等。建筑物所处位置的地形情况,地面标高,最高洪水位标高和最高潜水位标高,井下煤层标高,地表排水情况等。
建筑物平面分布特征;对主要建筑物(包括地下管网)的结构特征、抗变形能力进行分类描述。说明是否受过采动影响及目前的维护状况等(附设计区域建筑物特征表)。
对重要建筑物(如有文物保护建筑物)的保护等级应专门叙述,并在平面分布图中清楚标识其位置。
二、建筑物压煤情况
设计区域煤层总储量(全部可采煤层、分煤层)、已动用储量(分煤层)、保有储量(分煤层)情况。
设计区域煤层总压煤储量(全部可采煤层、分煤层)、已动用储量(分煤层)、保有储量(分煤层)情况。建筑物(分村庄、分煤层)压煤量及可利用情况分析;对构造复杂、煤层倾角或厚度 变化较大的块段,应根据工作面布置情况分别段计算实际可采出煤量(附分村庄、分煤层压煤量统计表)。
第二节 建筑物下压煤开采的必要性
矿井的生产接续计划及建筑物下压煤开采规划。
对建筑物下压煤开采的必要性进行充分论述(论述搬迁开采的不可行性)。
第三节 建筑物下压煤开采的可行性
一、建筑物下压煤开采实践
矿井(或类似矿井)建筑物下采煤的实践经验,开采沉陷观测成果,存在问题分析。
设计区域与以往建筑物下采煤的异同点分析。
二、相邻矿井(采区)开采及影响情况
申请开采区域影响的建筑物位于矿井(采区)边界附近,且邻近矿井(采区)开采对其有影响的,应简述其相互位置关系,相邻矿井(采区)技术边界及基本情况介绍(所在水平及采区、采煤方法、开采煤层、上下限标高等)。对于相邻矿井,应说明包括法人单位名称、矿山名称、核定生产能力等(设计图上要显示与相邻矿井(采区)位置关系及影响区域采掘工程情况)。
三、建筑物下压煤开采的技术条件分析
对设计区域建筑物下开采的基本条件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其开采的有利和不利因素,评价其开采的可行性。对有关不利因素提出解决或改进的方法。
申请开采区域周边或上覆、下伏煤层已有采动的,应说明已采动区域的采煤方法、采高、采出量及地表岩移观测成果(所获主要参数),以及地表建筑物的损坏情况和补偿情况等。第四章 建筑物下压煤开采方案的比选 第一节 建筑物下压煤可能的开采方案
按照山东省煤炭工业局《关于加强建筑物下压煤开采管理工作的意见》(鲁煤搬迁〔2009〕148号)确定的建筑物下压煤开采的原则,优先论证搬迁开采和充填方案,在此基础上再行研究提出其他可行的方案。
结合矿井具体的技术经济条件和目前建筑物下采煤新技术方法,在对设计区域地质采矿条件和经济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建筑物下压煤开采的可能方案(至少3个技术方案),并进行技术比较。
第二节 地表移动变形预计
预计方法的选择与方法描述。
详细说明和描述预计参数确定的技术依据。参数选择必须科学合理,符合实际,优先采用本矿井观测总结数据。
对设计区域的开采参数采用表格或文字形式说明,包括:煤厚(变化)、倾角、采深、采煤方法、采出率、开采尺寸及煤柱尺寸等。
对提出的技术方案分别进行地表移动变形预计,预计时应按煤层最大采厚进行。若按平均采厚预计、批复时将限厚开采,可能导致储量不合理损失。要绘出地表下沉、不同计算方向(一般沿建筑物长轴和短轴方向)的倾斜、水平变形等值线图(插图),并在下沉等值线图上标明建筑物的损坏等级范围;对建筑物范围内的地表移动变形最大值列表说明,对重要建筑物应作特别介绍。对构造复杂、煤层倾角或厚度变化较大的块段应分块段进行预计;对多工作面开采的,要根据接续顺序进行动态预计,要充分考虑 周边区域的采动叠加影响。
第三节 建筑物下压煤开采方案的选定
一、经济比较
确定建筑物保护等级及损坏等级评定指标。
统计不同开采方案对建筑物的影响。列表说明不同开采方案的损坏等级范围及建筑物面积。
确定损害赔偿标准及补偿标准。
开采技术方案的经济分析与技术评价:生产投入概算、建筑物补偿费用概算、采煤经济效益分析。
经济技术综合评价。
二、建筑物下压煤开采方案的选择
开采方案的可靠性分析,包括开采影响对断层等构造的活化分析。
开采方案的确定与开采方案描述。
第五章 建筑物下压煤开采方案设计
一、巷道布置及采煤方法
设计区域巷道布置与采煤方法;回采工艺;主要生产系统与装备。选择方案的工作面开采顺序和设计参数(包括工作面长、宽、煤厚、采高、可采储量、开采起止时间等)。
二、专题设计
条带开采的要设计条带采留尺寸;对于留设的小型条带煤柱要进行煤柱稳定性分析;对于煤层有自然发火倾向的,要有防止煤层自然发火的技术措施。
受水威胁煤层开采的要概述防治水的有关技术参数及选择依据,主要防治措施及定性的预期效果等。充填开采的要设计充填工艺、充填材料及配制、系统装备(附示意图)等,应明确工作面顶底板移近量、充实率、压实率、等厚采高、分时段强度等重要指标。
将最终确定方案的地表下沉等值线图、不同计算方向的倾斜和水平变形等值线图作为附图。附图应包括巷道布置、建筑物平面分布、建筑物保护煤柱线、损坏等级范围圈定和重要建筑物等(如学校等)。
第六章 建筑物下压煤开采的安全技术措施
根据不同设计对象,列举建筑物下压煤开采在地面和井下应采取的主要安全技术措施。
提出试采措施。
第七章 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
地表移动变形观测站设置目的和要求;主要建筑物变形观测站设计;地表移动观测站观测要求;观测成果分析、总结要求等。
根据不同的情况,按照《煤矿测量规程》要求进行系统设计。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开采方案及巷道布置描述、采煤工艺、开采顺序(工作面个数、可采储量、实际服务年限)。
选择方案的地表移动变形情况(列举主要预计指标),对建筑物的影响结果总结(包括不同损坏等级建筑物的户数、面积、所占比例等)。
建筑物下压煤开采方案的经济效益分析。
二、建议
列举设计区域开采中应注意的其他重要事项。附 图
设计开采煤层及有叠加影响煤层的采掘工程平面图,推荐方案的地表下沉等值线图、不同计算方向的地表倾斜、水平变形等值线图。附图要求带有巷道布置、建筑物平面范围、建筑物保护煤柱、建筑物损坏等级圈定范围和重要建筑物位置与名称;附图比例根据设计范围的大小,按1:1000、1:2000或1取。附 件
与本《方案设计》有密切关系的技术文件。
5000选:
附件2:
《建筑物下压煤开采方案设计》编制要求
根据《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煤矿安全规程》、《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等有关规程及规范和山东省煤炭工业局《关于加强建筑物下压煤开采管理工作的意见》(鲁煤搬迁[2009]148号),特对《建筑物下压煤开采方案设计》编制工作提出以下要求:
一、技术要求
1、《方案设计》是在认真研究矿井地质采矿条件的基础上,通过比对本矿井及类似采矿地质条件矿区(或矿井)的岩层与地表移动规律,经过安全、经济的建筑物下开采方案比选后编制而成的。报告由文字、附图、附件三部分组成。
2、《方案设计》应客观、准确、全面反映煤矿实际,对以往实际的岩层移动规律和特点要认真分析,对以往建筑物下采煤实践经验教训要认真研究,依据充分、结论科学明确。
3、《方案设计》中的所采用的计量单位,应统一使用现行法定计量单位。
二、《方案设计》文字部分编写具体要求
1、封面
(1)《方案设计》名称统一为:法人单位名称+×采区(×煤层或×工作面或其它界定范围)建筑物下压煤开采方案设计;对于采用充填开采的,《方案设计》名称为:法人单位名称+×采区(×煤层或×工作面或其它界定范围)建筑物下压煤(×充填)开采方案 设计。法人单位名称应与《采矿许可证》相一致。
(2)《方案设计》设计单位名称:多单位提交的,应按标准名称顺序列出,有资质的单位在前。
(3)《方案设计》提交时间:如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三十日(不采用阿拉伯数字)。
2、封二
同封一,要加盖设计单位的资质章及合作单位的公章或专用章。
3、封三
工程设计资质证书(彩色)。
4、封四
设计人员名单:按项目负责人、单位,项目参加人员(按单位顺序排列)。
5、目录
列出章、节,并标明页码,排版时“节”退后2个字符。如: 第一章 矿井概况………………………………………………页码
第一节 交通位置及井田范围……………………………页码 第二节 自然地理…………………………………………页码 第三节 矿井生产建设情况………………………………页码 …………
附图及附件名称在目录中按要求列出。
6、附图目录
(顺序号)图件名称(比例尺)
7、附件目录(顺序号)附件名称
8、文字编排要求
(1)章名:黑体三号居中(2)节名:黑体小三居中
(3)文字:宋体小四,字符间距为“标准”(4)行距为最小值22磅
(5)选用A4纸张(随设计文本装订的附图,选用A3纸张折叠装订)
【山东煤炭学会文件】推荐阅读:
山东轻工职业学院办公室文件05-16
山东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文件08-10
煤炭产业煤炭经济06-30
煤炭采掘07-18
煤炭档案07-18
煤炭需求07-21
煤炭集团05-12
新型煤炭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