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散文:追忆似水年华

2024-08-16

双语散文:追忆似水年华(精选14篇)

双语散文:追忆似水年华 篇1

追忆似水年华优美散文

我们都知道,那天始终会来的,只是大家不愿意说起,偶尔说起也呼呼啦啦的带过了,像是一种禁忌。那天来了,且想不到会是冬天,冬天来得萧索而苍凉,有时候,胸怀可以放下辽阔的苍凉,且放不下离别,就是这样。

实际上是觉得没什么的,听他们偶尔说起,好像自己做了很多愧疚的事,听着突然心酸起来,那年初中毕业,她说她站在楼头上看着我离去,(初二那年)之前说了很多让人难受的话,比如说天下男生都不是好东西什么之类的,当时我不知道男生都不是什么好东西是什么意思,后来才知道,女生比较敏感,成熟也比男生早得多,他们害怕离别,他们不愿意说再见,也许说了再见就是再也不见这回事。

初二那年她在我后面坐,那时我多是个不懂事,莽撞无比的二流子学生,逃学,打架,无恶不作,往往以那些坏事感到自豪无比,以反派“英雄”而自豪,人家说这叫做叛逆,偶尔她会问起我的理想,那时理想是个什么东西我根本不知道,也许现在也不是很清楚,但是慢慢地找到了方向,要“考县里最好的中学”。

她说好好读书,其实你很聪明的,努力一下就可以了,说也奇怪,每次考试总是在前面,后来上了重点班,之前我一直以为她是能上重点班的,平时温柔文静,让人充满敬畏,冷漠得让人不敢靠近,但是就是这样的冷漠让你充满好奇心,学习又是很好,后面成绩出来了,我考上重点班,她反而没有考上,那次在楼道上遇到她,她躲躲藏藏的,因为我当时说,能考上重点班的一定是你,因为她默默的鼓励着我,这些情节好像肥皂剧,且又十分逼真。

那时候总是稀里糊涂的,那时总是喜欢挑战,青春期的孩子都充满野性,还有一个小女孩说:“咦,这回咋不跳啊?考不好了吧。哼!”后面我当然考了比她好,第一次拿到5块钱的奖金,“我读起书来连我自己都不敢相信。”这是我那些年的勇气,小女孩给我写了一个幼稚而纯真的选择题,那是一节校课,老师都去开会了。“你喜欢我吗?A、超级喜欢。B、很喜欢。C、喜欢。D讨厌。”全班的人都看着我,我碍着面子,把那张纸条揉成一团就丢垃圾桶里了,因为我不喜欢那个女孩,我喜欢她,上课的时候我偷偷看着她的背影,浅灰色的毛衣,马尾辫,不轻易和人说话,遇到她的时候,我总是不知所措,遇到她的时候我总是面红耳赤,后面她给我写过几封鼓励的.信,直到初中毕业。

初三那年,她的朋友我的同班同学,是个女生,她总是莫名其妙的和我说:“你在她心里一直留着位置。”然后把信塞到我手中,那时候我不懂,初二那年春天,在家里看到四叔写的厚厚的一大本古体诗,开始崇拜起一个人来,崇拜他惊艳的才华,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数学老师那句极其鄙视的:“球花子!”那句:“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成得大气哦!”的感叹不在我耳边说起,那时候我开始看起书来,慢慢变得像女生一样的安静,慢慢变得温和起来,慢慢由一条狼变成一条温顺的狗,慢慢变成一个老妈子的性格,慢慢懂得不可胡作非为给家里带来麻烦,回忆起来非常痛恨现在这般优柔寡断的自己。

初二那年发生了很多事,第一我们班肯定是全校最垃圾的班,班上有三个年龄最小的小天才,个头矮,鬼精灵,平时不怎么读书且可以考全校全十名,上课看武侠,什么“江山美女一锅煮”,放学就约着回家打拳皇;那年,班上的同学把老师打了住三个月的院,校长亲自上我们班虎啸龙吟;那年没有女生敢从我们班门口经过,害怕那群人龌龊卑鄙的手段;那年老师木质的大圆规打学生坏了不少,那年没有一个穿新鞋子的学生敢从我们扫出来的走廊上经过,那年班上有不少人被外面的流氓打成脑震荡,那年老师叫上课闹的滚去走廊上站着,等老师出来看人的时候我们已经绕过食堂跑去网吧玩“泡泡堂”玩“秋风传奇”,那年英语老师教我们读单词的时候要有排山倒海的声势,但是一节课下来记不住一个单词,那年,总是收到草稿纸写的情书,那年,歌名编成的情书互相传阅,传到我手中的时候我偏生不看,那年,我默默的,不动声色的喜欢一个女生。那年,很多人乱七八糟的别名,那年“大侠一枝梅”那年“大皮鞋”那年“寒号鸟”那年“大B”。

高一那年,莫名的收到一封没有邮票的信,高中那三年一小箱子情书被堂弟偷来念给妈妈听听,妈妈听了哭笑不得,爸爸读了感叹一句:“这孩子是读书的还是读情书的?!”

高三那年圣诞节,收到了一个包装得漂漂亮亮,又大又红的大苹果,一个电动装置的礼物,我也叫不上是什么名字,装四只电池的,一打开电源的开关,两个相互拥抱着的小熊猫举着一支玻璃做的红玫瑰缓缓举起,彩灯不断闪烁着,耀眼至极,盒子里面夹着一张精致的卡品,上面写着泰戈尔的诗“世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不是天各一方,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一张粉红色的信笺这样写道:“这个礼物是我12岁的时候上昆明,我一个朋友送我的,她说,这个东西送给你一生最喜欢的人,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但是我一直保留着,今天就送给你,圣诞节快乐。”

大三毕业了半个学期,又是圣诞节快到的时候,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在这寒冷的天气显得格外贴切,这天会来,天各一方,快放假了,春节快到了,把“每逢佳节倍思亲”留在心底,给你说一个温暖的故事。

追忆似水年华 篇2

我那一路颠簸的心因此而寻到了一个可以停泊的港湾。在你的眼睛里,我看到了闪耀的阳光,我是那么强烈地感受到你爱我胜过爱一切。我们彼此之间,被妙不可言的默契牵连着。

我跟你来到家里。你兴奋地抱着我,像条鱼似地穿梭在小小的空间里,指给我哪儿是我的小床,哪儿是你的大床,哪儿是吃饭的地方。你迫不及待地问我:好不好?开心不开心?我冲你乐呵呵地笑,你高兴极了,一把将我举过头顶,又放下,再上去,又放下,房间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氤氲着我们的喜悦。

我总爱静静地躺在阳光照耀下的小床里,望着你忙碌的身影出神。你为我洗尿布,两只手通红通红的,来回利索地搓。每次洗完一堆,下一堆又在等你了。于是你假装愤怒,在我额上轻轻一点,嗔道:小家伙,就会拿这来孝敬我!我总会朝你坏坏地笑,然后看你再一次来回地搓尿布。

你为我煮牛奶,一只小锅子咣当咣当地响,盛载着我那时最大的快乐与满足。每次把煮好的牛奶装进奶瓶,你都要先吮一口。这可把我气坏了,当场不给你好脸色看。你急了,赶紧把奶嘴塞过来:不哭嘛,爸爸先帮你尝尝烫不烫嘛,以后再也不敢了,还不行吗?于是我朝你咧了咧嘴,开始贪婪地吮吸起来。

幸福的时光总是不能永远停留在一个瞬间,我要上学了,这意味着,我要离开你了。还记得第一天去上学,学校门口挤满了和我一样大的小孩,还有好多送他们过来的大人们。我哭了。因为你没来送我,我一个人走了好远的路才到学校。我哭得可凶了,老师怎么劝也劝不住,最后只得把你找来。我知道,你一看见我那蜜桃似的双眼就心疼了,我知道你还是那么疼爱我,一点也不比门外的那些大人们少。可我还是哭,泪似泉涌。你只好背我回家,一路上你给我讲你小时候的事:下雨天踩着泥路上学;有一回肚子疼忍了一天;放了学还得去帮爷爷割草……从此我再也没要你送我了。我会在你的目光中昂着头哼着小调去上学。你一定会为我自豪的,我当时总这么得意地想。

有一天,你兴奋地拿回一块石板,要让我练毛笔字:拿毛笔往水里蘸一蘸,写在石板上,一会儿水干了,再写。我那时有种强烈的预感:这辈子要让这乏味的事儿给烦死了。于是有一天,我偷偷扔掉了毛笔。你知道后狠狠抽了我一巴掌,我委屈地大嚷:不练了,打死我也不练了!后来你对我说,写一手好字是你的一个梦想。你说,小时候没钱,只能拿根树枝在地上写字。于是你把这梦想寄托在了我身上。你又说,字如其人该多好!夕阳的余晖照着你的脸,我看到你的眼睛在闪烁,那是我第一次知道原来我根本不懂事。

我从未遇到过你这样的人,星期天要约我一起打游戏,不懂英文还看英语节目硬要我做翻译,你会和我一起对着那些搞笑片笑得在床上乱滚,你会在陪我逛街时问我要不要珍珠奶茶,你还会自信地说冯小刚比你丑一点点,你总是在我伤心时给我一个最有力的拥抱……

有一位诗人曾说:当华美的叶片落尽,生命的脉络才历历可见。当我在成长中追忆似水年华时,我要永远记得,是你为我撑起生命的脉络,让我冷静、坚强、执著。

有一天,你的头发会变成灰白色,你的额头会爬上皱纹,你的背也会渐渐弯下去,到那一天,我会扶着你四处走走;到那一天,我一定要告诉你,这一生,你为一个女孩创造了奇迹,那个女孩就是我,那个奇迹叫做父爱。

点评《追忆似水年华》———广东省深圳市育才中学 郭乃嘉主持

主持人语: 激扬文字,欢迎锁定学生点评频道!

陶 冶:

这篇文章的叙述方法别具一格,兼有以点带面的概括和贴切入微的细节描写;在不同年龄段的经历中截取横断面,展现给我们一位爱女至深的普通而可敬的父亲和一位懂事、可爱的女生形象。

不足之处在于:一、末两段收束仓促,抒情有些单薄。二、文题欠妥。全文表现的是父爱,而题目给人的感觉是对岁月流逝的感伤和对已逝去的珍贵的东西的怀念;且父亲犹在,父爱未绝,何言“追忆”?

莫先峥:

琐碎的文字,零星的小事。亲情多显于琐碎间。陈雅同学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她既能把琐碎亲情挖掘、展示,又能有所剪裁,琐碎而不至繁冗,真实而不乏文采,感人而不事煽情地默默感染着我们。

郭乃嘉:

文章拥有像抒情诗一般的语言,流溢着对父爱的赞颂。所举事例让人深有同感,心领神会。作者有这样一个既像朋友、又像人生导师的父亲,非常幸福。但文章的重点不够突出,过于琐碎,缺少特别有感染力的细节。

叶亮亮:

左手倒影,右手年华。父母的眼里, 我们永远是长不大的小孩。

在我们眼里,父母永远是我们还不完恩情的恩人。

追忆成长年华中的点点滴滴,宛若在回想那美丽的涟漪。

杨 茜:

从文章中可以看出作者细腻的感情。父亲的温暖,家庭的幸福,着实让人羡慕。通过第二人称的形式则更显温馨。你的父亲看到,一定会被你感动的!不过也许是细节的地方不够细致,某些地方又颇显累赘,导致了文章多少有点缺憾吧。

Fer217:

很朴实的美,文章就是贵在白描呀,喜欢!

唐山大地震:

追忆似水年华 篇3

DD题记

进入小学的,那时候,还是刚进学前班!还记得,学哥学姐每次早操回来之后,我们总是会钻进队列里游戏,天真的称“过火车”;还记得,有几个夏天,总是有一群穿着校服,站在架子上拍照;还记得,那时候我们只需要做两道数学题,练两行字就可以开心的玩了;还记得,我们只需要上两节课,就可以回家了。

什么时候我才可以是这队列的学哥学姐呢?什么时候我才可以穿上校服拍照呢?什么时候我的作业才可以增长呢?什么时候我才可以上三节课呢?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我升上了六年级。终于可以站在这两边的队列了,终于可以穿着校服拍毕业照了,终于作业多了,终于上了三节课。小时幼稚天真,总羡慕这样的学习生活。当真正来临之际时,其实还是挺累的。

回想着六年的学习生活,挺幸福的:

那次区里举行的演讲活动,学校将全镇小学唯一的一个名额留给了我,我还记得的那时候老师给我了一篇一千字的演讲稿,一个星期的训练,演讲稿背好了。站在演讲台的那天,挺紧张的。我默默地将头望老师的那边去,老师眼里满是鼓励的目光!

那天,使我们学校拍毕业照的日子。那个时候还是早上七点,阳光明媚,三个班已经拍完照了,终于轮到我们了,站在架子上,终于感受到了这滋味,真不好受,挺难过的!

那天,我期末考试,默默地看着准考证,今天我毕业了吗?还记得考完试,我还是听着张杰的《我们都一样》离开校园的。踏出母校的那一步,心好难受。

……

红领巾已经不属于我了,我也不再会授予“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的奖状了。今天,我升上了初中,正式成为一名青少年。恍惚间,我觉得小学的生活好幸福,好美好。

追忆似水年华作文 篇4

在往事的记忆碎片中,一片片的碎片像流水一样从身边流过,伸手抓去,抓到了我最不愿意想起,可也最怀念的一片碎片。

那片碎片的起始是一棵参天古树,那年的我六岁,他也同样是六岁,这个年龄的我们正是疯玩的时候,每天放学写完作业都要被他拉着玩,平时不是爬树,就是去摘野果,偶尔就会拿着空竹到空旷的地方一起抖空竹。

“云辰,你快点来,我找到了一只小狗。”一向爱狗的我里面跑了过去,仔细一看,果然是一直白色的小狗。我把它轻轻的抱起来,和九言给它做了一个狗窝,做好后便把它安放在我家的后院里了。

不知不觉中,我俩已经九岁了,还是铁哥们,就是有时候九言拉着我乱跑还是让我有些无语,但还是一直跟着他。他闯祸了,我就收拾烂摊子,我有时考砸了,他就帮我混过去,或许我们的默契就是这样产生的吧。

那是一个夏日的夜晚,我和他在楼顶铺上席子,躺在上面夏凉。那晚点月亮很亮也很圆,深蓝的夜空犹如一块深蓝色的锦缎,上面点缀着无数的星星。“云辰,我要是不见了,你会怎么样?”我想了想回答道,“那我掘地三尺也要把你找出来。”

第二天早上,当我再去找九言时,敲了很久的门他都没有回应,妈妈看见我这样,说:“别敲了,他们一家早上四五点就搬走了。”我听完妈妈的话立马跑回家了,拿起手机打开QQ就给他发消息,结果才发现他把我拉黑了,他从我的世界里面走的干干净净,没留下一点痕迹。

追忆似水年华作文 篇5

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是看的人很少,而谈论得最多的一本书。我花了近半年的时间细细品读,更喜欢它的另一个名字――似水流年。这是个动听的词语,迟暮的人,躺在水底,看着往事一件件流过。我现在的年龄是正在水中的,我一次次地将手伸向水中,想拦住逝去的往事。掬起,也只是短暂地停留,继而是从指缝间溜走,这是我的天真。水之形,器为之,隔着玻璃,我们触摸到的不再是水的质感。时间过去,你更不能再身入其间。而看着,又是一阵一阵怅惘。普鲁斯特写了七卷,由此可见他的文字是厉害的,坚实而深广。

年少时的我们是纸做的,只能在水里吸湿,然后拿起来,看蒸发出雾茫茫模糊的一片,伴着潮湿、青涩的味道。年轻,只因为年轻,所以唯一值得记忆的便是有关青春了。

我向来以为自己只是个善于忘却、没心没肺的小孩子。然而蓦然间发现,我被现实时刻提醒着警诫着,不要在无谓的过去中留恋,快走,快走,快走,快变成个大人。我一直很愿意长大,因为成长是一个过程,我们不可抗拒,逃避的结果是付出现实的代价,被社会所不容、所唾弃。

追忆似水年华 篇6

白雪飘飘的小村,静寂苍茫的雪山,拨人心弦的配乐,柔和温婉的对白,如花似玉的面容,纯真圣洁的爱恋,低缓萦绕的忧愁,平常至亲的细节,唯美的一切构成了《情书》。影片唯美雅致,如同一首清新的小诗悄然唤起了人们对青春、对初恋的美好回忆与憧憬。故事以女主人公渡边博子探寻已故男友藤井树的爱情真相为叙事的原动力,引发了另一女主角藤井树对青春的回忆,再以女藤井树的回忆为叙事结构的次动力,不断地推动博子内心情感上的转变,从而共同完成两个女孩子的感情蜕变经历。

影片情节的发展流畅自然,不显丝毫雕琢之匠气。随着平淡延伸的画面一格格的推进,散文诗般的戏剧美感在影像中娓娓呈现:清新感人的故事,明快唯美的影像,少男少女间朦胧的初恋情怀以及遗憾带来的感伤。稚拙、真诚、纯洁的不含一丝杂质的少年时光,是留在每个人心里最隐秘的童话。岩井采用了内视角的形式,完全遵循男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规律,用唯美的映像抒写了细腻的情感体验,清晰而又生动地描述了男女藤井树由于同名同姓而给他们带来的尴尬:开学,选举,值日,男藤井在卡片上写自己的名字自娱,自行车发电对考卷等一系列青涩又尴尬的往事,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他们青春萌动时的羞涩,朦胧与真挚。那些用于表现回忆的长镜头,把少年时代的情感经历刻画的真挚而自然,更显示了那纯真爱情的可贵与时间的蹉跎,令观众沉浸于对往昔美好的青春追忆中,仿佛嗅到了初恋般的清新气息,芬芳清醇却不醉人。

影片中的人物存在着两对镜像:男女藤井是第一对镜像,他们拥有同一个名字:而长大的女藤井与博子又拥有同样的相貌,这是第二对镜像。男藤井被两个女孩所怀念,在生命最绚烂处戛然而止。过去与现实交织,两个女孩各自的生活片段齐头并进,零星的回忆,如诗如画的情愫形成了如梦似烟般的散文特质。女藤井需要的是回忆,而对博子来说,她需要的却是忘记!因为无法忘怀,她会选择向天国投递情书;因为在意,她会嫉妒男友把自己当成另一女孩的影子;因为难以忘情,她始终不能接受另一男人的真爱。男藤井借助了精神时空中的永恒在现实生活中把博子当成了一种精神上的生命替代,这在某种程度上使得观众对逝去的男藤井对青春的爱的执着而感动。任凭博子在雪山前疾呼问候故去的爱人,却再引不回长埋于雪山之中的亡灵。影片记载了这一段埋藏多年没被揭发的爱以及另一段至死不渝的情,追忆起纯真的年代,那些成长在青葱岁月里年少的味道与那些懵懂、迷茫、激情与泪水交织的青涩。

两个女孩纯洁率真的爱也在信件传递的信息中再度汇合。女藤井骑着单车寄信,当她意外巧合地掠过博子的身边,博子轻声地唤了声“藤井小姐”时,女藤井刹车,轻轻地回头,博子站在原处,带着淡淡的探究的忧伤神情。女藤井看向博子这边,前景是博子的背影,两人几乎是面对面。紧接着,仿佛是瞬间出现的陌生的人群从四面八方涌出,将博子淹没其中。而女藤井一脸的茫然,在人群中四顾,欲寻喊声的来源。最终似乎徒劳无用,树便转身骑车离开了,而博子依旧在那驻足,她注视着离去的树,眼神愈加忧伤……两个相貌一样的女孩在人群中最终没能奇迹般地相遇,这是一种咫尺天涯的错过与迷失,一种面对面的惆怅,酸涩,令人无限感慨,如同回忆中青春的一种令人难以忘怀的力量。

这一瞬,博子因刹那间的幻灭而有所领悟,她看到了豁然明晰的男友对自己的爱情真相,使得一直纠结在对男友藤井树的回忆和伤痛中不能自拔的博子的梦想开始破灭,但她也恰因这一瞬而重获心灵的救赎。而对于女藤井,则是青春记忆的再生,当然这得益于博子的请求与宽容。秋叶是唤醒博子的阳光般的力量,博子是唤醒女藤井回忆青春的力量,女藤井的回忆又使男藤井在某种意义上重生。正如《挪威的森林》中所说,死并非是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因而,故事讲述的是一个虽身处两个世界却纠缠在一起的四个人的情感故事。四个人因生命体验不同,而演绎了一段在生命范畴中属于两性介质的感情故事。如宿命般的错失,在不同的时空,却如出一辙地上演着,于这样的时空中影片焕发出一种和谐统一的美感。

闪回的蒙太奇式镜头的切换在影片中呈现出虚无和诗意的浪漫怀旧氛围,这种飘逸感和清凉感尤为明显的意识流派的电影风格将观众的记忆带回到年轻的过去,和电影一起重新品味已经走过的纯真的初恋年代。纯的不能再纯的爱情故事撕裂着我们的青春痕迹:偷偷地喜欢一个人,悄悄地追寻她的足迹,小心翼翼地留下蛛丝马迹告诉她你恋爱的心悸。或许不说的情话,会是最窝心的痛:不曾探知的爱,是不可承受之轻的憾。而那含蓄赢弱的美丽就是回忆里心口的红痣。也许爱到深处,所有的语言和文字都是苍白无力的,再浓烈的情感一旦生死相离,到最后也只不过化为一句最简单不过的问候:“你好吗?我很好。”自皑皑的雪地,凄呼呼的寒风,像从遥远的天国里传来的赞美诗般宁静安谧。只有此时,所有情感被宣泄,幻化成一声声嘶心呐喊的时候,我们才能懂得,为何在博子寄去天国的情书里只有这样简单的两句话。

清新,淡雅,朴素,隽永……太多的辞藻可以用来修饰岩井为我们写就的《情书》。身为日本新电影运动旗手的岩井俊二用日本独特的偶像加浪漫的方式表达了纯美的爱情,影片没有过多的对现实的描述,没有动人心魄的情节起伏,只是凭借唯美纯粹的画面简单地讲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悠扬人心的音乐勾起点点沉于心底的回忆。它纯洁的像个婴儿,让你不忍心用现实的残酷伤害它为你制造的幻想。苍茫的雪地上,旭日冉冉升起,辽阔的大自然预示着新的生机和希望,秋叶鼓励博子向远方的男藤井诉说出所有的委屈和思恋。博子迟疑后,踉跄地走向一望无际的雪地,一遍又一遍地哭喊着,重复着:“你好吗?”这一刻她终于挣脱了感情的束缚,重获精神的释放与自由。与此同时,经历了生死挣扎的女藤井安静地躺在病床上,嘴里也一遍遍地喃喃自语:“我很好,你好吗?”纷乱的思绪中寄托着对亡人无限的感伤与怀念。同一时间,不同空间,两个女孩共同的心声,呼唤着男藤井,呼唤着彼此,也深切的呼唤着自己,从而完成了她们漫长而又艰辛的情感蜕变与升华,令人为之感动,而这种感动经得起时光流转,且日久弥醇。整部影片在清新隽永,流畅抒情的整体风格下更无处不闪动着人情、人性的光芒。爷爷不顾一切都背着女藤井奔跑于大雪之中,七十六岁的老人为了孙女的安危奋不顾身,亲情的血浓于水被那一瞬间挥洒的淋漓尽致。

影片结尾,一群学妹带着法国小说家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去找女藤井,告诉了她书中藏着的素描的秘密。这本小说无疑具有暗示意义,对于两位女主角来说,解读爱情的同时也是在探索周遭世界,而逝去的时光却只能透过文字的建构来完成。素描里仿佛有一股魔力,能将往事一一唤回,只不过具体的时空早为信纸的空间所取代。博子恋人的死去带给女藤井的竟是初恋的凄美,她最终发现自己曾经错失了一段际遇并伤害了一颗纯真的心灵,脸上呈现出悔恨,惊讶,迷离,忧伤,似笑欲哭,追悔莫及。那幅侧身素描被藏在书里最深的角落,也藏在女藤井的心灵最深处。她不语,用壬揩揩眼睛,倔强地不流泪。此时,碧空如洗,微风和煦,片片樱花漫天飞舞,唤起无限美好遐想。《情书》正如那本小说的名字,追忆着似水的年华,追忆着那一段最为温馨纯洁的情愫。就这样,一番抒写着带有悲情色彩的青春絮语在唯美的衣包裹之下饱含着青涩与怀旧之感,最终完成了艨胧回忆的蔓延与悼念。

读《追忆似水年华》有感 篇7

小说中的叙述者“我”是一个家境富裕而又体弱多病的青年,从小对书画有特殊的爱好,曾经尝试过文学创作,没有成功。他经常出入巴黎的上层社会,频繁往来于各茶会,舞会,招待会及其它时髦的社交场合,并钟情于犹太富商的女儿吉尔伯特,但不久就失恋了。此外,他还到过家乡贡柏莱小住,到过海滨胜地巴培克疗养。他结识了另一位少女阿尔伯蒂,发现阿尔伯蒂患同性恋,便决心娶她为妻,以纠正她的变态心理。他把阿尔伯蒂禁闭在自己家中,阿尔伯蒂却设法逃跑,于是,他多方打听她,寻找她,后来得知阿尔伯蒂骑马摔死。在悲痛中他认识到自己的禀赋是写作,他所经历的悲欢苦乐正是文学创作的材料,只有文学创作才能把昔日失去的东西找回来。

在普鲁斯特看来,人最真实的世界是在回忆之中,因为回忆,人们才感受到时间的存在。而当前的瞬间,却常常因为有太多各种各样的考虑而平淡地掠过去了,直到变成回忆之时才显示出其真实的价值来。而回忆的产生,不是靠对某个细节,某个情景的主动的追忆。而是在某个时候,因为某个微小的感受与昔日所经历的契合,从这个小小的感受,回忆便自然地展开到面前来。

读《追忆似水年华》,很自然地让人想起雨果的话:“比海洋和天空更为辽阔的,是人的心灵。”普鲁斯特的生活不算太曲折,生活阅历也不算太丰富,生活所见也是有局限性的。他没有高尔基这样的坎坷多难的青少年时代,也没有杰克・伦敦和海明威那样的传奇经历。如果没有写《追忆似水年华》,人们在墓地回顾他的一生时大概非常平淡。

追忆似水年华读书心得 篇8

本书的内容我只读了前面的`一小部分,但是却感受颇深。因为我总是会沉陷在极其悠长的对某个人物的描写里面而忘了作者是怎么样来塑造上一个的人物形象的。有人说,马塞尔・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之所以留世是因为他那盖世绝伦的叙述语言。这一点我非常赞同,因为在读书的过程中深有体验。作者在文章中的叙述性语言虽然悠长但并非以辞藻华美而吸引人的眼球,但在字里行间,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其语言的诙谐,以及其对文体的娴熟驾驭能力。这也许与他长期模仿写作巴尔扎克的作品有关,这使得他笔下的人物无不熠熠生辉,他笔下的人物或俗或雅,或俊或俏,个性十分鲜明。

从这些语言中,我们可以对马塞尔・普鲁斯特独特的叙述性语言的魅力窥见一斑。除此之外,马塞尔・普鲁斯特还喜欢用复合式的长句,一个句子中包含有几个附属句,冗长与琐碎也就成了他独特的叙述语言风格。鲁斯特的复合句式由之而构成的一连串从属句的用途就在于不仅把某一瞬间的内心体验,而且同时把环境、景色、体验发生于其中的情势统统纳入一个完整的句子,换句话说,似乎使一个人的内心和外表在同一个时间里呈现出来。如:“维尔迪兰夫人面对我们新客人,像德・夏吕斯先生(戈达尔没有看见他)啦,像我啦,听到康布尔梅夫妇到了,故意不露声色,不以为然,不动身子,对这条消息的宣布不做出反应,只顾同大夫谈话,优雅地扇着扇子,操着法兰西剧院舞台上一个侯爵夫人假惺惺的腔调说道:男爵正是这么对我们说的……这对戈达尔来说太过分了。”

以我贫乏的语言不能总结出马塞尔・普鲁斯特所擅长的叙述性语言所拥有使得无穷魅力,在这里引用网络上的一则书评中的话来表达对此种语言风格的欣赏和崇拜。这些长句依靠副句的层层相叠和协调并列竖起一棵棵枝繁叶茂而又错落有致的大树,呈现出匀称美丽的框架结构,它们又如瓦格纳歌剧中那绵绵悠长的乐句,旋律优美,婉转流丽,读来悦耳动听。长句生动的形象和乐感为所叙事物增添了某种具体形式,使读者更加便于感受。独特的叙述语言、人物形象塑造、奇特而美妙的想象、细致的裂变式描写等构成一个个生动而形象的小说人物。普鲁斯特巧妙地将这些手法娴熟地运用在《追忆似水年华》中,为读者们呈现一个“近看一片模糊,远看光彩夺目”的意境。他的作品就像一幅印象画,只宜远观,只宜意会,如果非分出个一二三来,那就偏离了作者写作的本意。

追忆似水年华 篇9

“文字”一直是他学生时代的关键词,小学时代开始的“背诵”“习字”等略带机械式的启蒙,到渐渐对文字有了感觉——“通过一个个方块字表达的,一半是真实,一半是想象。”懂得了内心的感受可以流淌于笔尖,而不仅仅是大脑皮层的浮光掠影。最后在小学毕业考试的作文《丰碑》中,我觉得他不仅仅是在书写战争岁月的丰碑,也在书写自己小学时代的“文字丰碑”,在某种意义上,他达到了那个时期的“巅峰状态”,从此也更加热爱写作。

青春期的他和千万少年一样,具有诗一样的情怀。那个时期他的文字开始有了对人生的追问,对现实的迷惘,以及对童年的回忆和对未来梦想的憧憬,也开始对文字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有了属于自己的品味与写作风格。他犹如歌德笔下的少年维特,沉浸在内心世界里,同时也生长出了敏感的触角,去感悟周围的一切。

大学时期他依然选择了与文字息息相关的“中文系”,继续坚持他的文字道路,那个时候他不再沉浸在自己的“象牙塔”里,也不再沉溺于少年情怀之中,对于文字,他开始有了学术性的严谨,这固然少了些诗意,但也是文笔逐渐成熟与深刻的表现,也是内心情感的升华,使他笔下的东西更加有力度,有思想,有深度,同时也获得了更广泛的认可。

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 篇10

作者并未给文中主脚起一个名字,所有文中主脚的出场.体验以及意识流动,皆是用第一人称“我”来完成的。读这本书就特别能理解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里的中心论点-----世界的存在是以“我”的意识为支柱而存在的。通过“追忆”这一独特角度,普氏在写作技巧上进行了崭新的尝试,创作目标更多的转向关注人物的精神领域。借助回忆,(一种味道,一道风景,一种浮动的暗香都是其追忆模式开启的阀门)普氏轻而易举让读者追随着“我”的意识跳跃时空的限制,随时复原过去某个时刻。读者就好像落在普氏礼帽上的一颗尘粒,随他去他的似水年华里徜徉......

大部分读进去了的读者可能都会产生和我一样的感受。普氏是一个才华横溢极度感性甚至敏感到了痛苦状态的人。文中对景物,对人的感觉,对往事的印象的描写,无不给人以细腻到家的感觉。再加上文中数不胜数的明喻,像蓝黑海面上那一浪浪的波涛冲刷着堤岸,又好像老师在黑板前讲得眉飞色舞,用各种不同的解法给你灌输同一个知识点。«追忆»并不以情节取胜,情节反而有些乏善可陈。那些无聊的沙龙社交活动甚至让人昏昏欲睡。由于本人性取向正常,又无好奇心。因此只要提到夏吕斯男爵大人和他的男朋友的情节,都是我头大如斗的时候。

个人认为,和历史上那些极度敏感感性的高才一样。普鲁斯特就是上帝造人时的失误。本应给普通人浇上一勺意识让其用于感知世界。轮到他们时,上帝打了个盹,浇过了又浇了一勺。如果再浇一勺,恐怕普鲁斯特都能带着人类找到回去的路了。

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 篇11

《追忆逝水年华》全书以叙述者“我”为主体,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融合一体,对社会生活,人情世态的真实描写令我过目难忘。其中作者对儿童时代早晨起来喝热茶时一块俗名叫“玛德莱娜”的甜点心泡在茶里,一边喝茶,一边吃点心,他感到其乐无穷,而在最后一卷《重现的时光》重提“玛德莱娜”时,“今”与“昔”的回忆已同时出现在作者脑海里,作者好像回到了二十多年前的儿童时代,把当时的生活环境和身边的人物都想了起来。通过回忆,他解除了“时间”的束缚,获得了过去、现在的重叠和交叉,形成了特殊的回忆结构,形成了真正的生活。也同时告诉我们,所谓时间,实际上是指生命的延续。而且回忆的方式有很多种。当你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想要去回忆一件事或一个物品时,十之八九的可能性是失败。可是,往往在你不经意间,原来你所经历的或拥有过的,在一个恍惚的瞬间与你正在经历或拥有着的现实重合了就像作者回忆起那块甜点心,像一把钥匙正确地插入了一把锁,然后回忆的大门便被启开了,往事如潮水般涌进脑海。而这种回忆的方式确是强求不来的,你也无法预知它的到来。任何事物都有可能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你回避不开,也找寻不来。所以,我们现在所拥有的记忆,无论美好与否,都值得我们好好珍惜。

幸福不是一个瞬间可以兑现的,就像青春难以用爱情来计算。因为片面的永远无法成为全部。如同那条“我”所钟爱的槐树路,槐花缥缈的香气已经消失殆尽,可枯萎的秃枝与嶙峋的树干依然存在,像是在挽留,仿佛垂暮的老人只能靠回忆来吊唁已逝的青春。

就算青春可以停滞,时光可以挽留,又有谁愿意牺牲全部的未来与无限的希冀,只是为曾几何时的那个动人心魄的凝眸浅笑呢?

大概普鲁斯特的记忆中也有一个这样支离破碎的威尼斯,只得靠无数记忆的桥梁才可以连接起拼凑成难以名状的优雅与极致的美丽;难以碰触,无法拥有,与香榭丽舍相似,发生了太多太多细碎琐屑的故事;却也埋葬了太多太多绚烂的青春。而青春送给我们记忆的也只有一张泛黄的老照片;像生活一样,永远难以掌握。

那么青春在普鲁斯特的眼中就是一场场虚假的爱情,来的轰轰烈烈,刻骨铭心,最后却也难逃消逝的命运,一落在年华猖獗的风暴之中;没有怜香惜玉,有的只是义无反顾的葬送。而普鲁斯特终归是看破红尘的人,所以可以微笑的接受,并记录下风花雪月里无情的青春。

双语散文:追忆似水年华 篇12

多层次侧束发

蓬松凌乱的发髻,加上脸周留出的两束发丝,打造出空气感,流露出华美而不失自然的少女气质。

Step1 以耳后与头顶连线为界,将头发分成前后两个发区,前发区中分,然后用中号电卷发棒将全部头发内卷。

Step2 用梳子从头发内侧将后发区的头发逆向打毛,便于后续造型。Step3 将后发区以耳部最高点为界,再分为上、下两个发区,将上发区的头发拧至后侧,用发卡固定。

Step4 将下发区的头发一束束拧卷至头部后上方固定,剩余一小股发束不秦起。

Step5 盘好的头发留出一定长度的发尾,用手将发尾轻轻拉松散一些。

Step6 剩余的发束自然垂落在一侧,同样拉出蓬松感,用定型喷雾固定造型。

单侧高束发发型

超级可爱的歪发辫造型,打造十足的活泼少女形象,蓬起的顶部与高高垂下的卷曲的发辫相得益彰,营造出丝毫不矫揉造作的简洁感。

Step1 选择中号电卷发棒,从头发中间开始向发梢方向烫卷,使全部头发都有一定的卷度。

Step2 保留刘海和脸部周围发束,将其余头发向头顶部聚拢,将表面部分梳顺。

Step3 翻转发尾偏向头部一侧,将头发根部用卡子固定好。

Step4 将头发提拉,逐步分出层次,一层一层的进行倒梳。

Step5 提拉顶部头发,重复进行倒梳,以增加其顶部头发的厚度。

Step6 用手轻拉顶部发束增加头发的空气感,使其看起来轻松活泼。

《追忆似水年华》是怎么诞生的? 篇13

许多文学考据家绞尽脑汁地思考着一个涉及马塞尔“普鲁斯特(Marcel Proust)这位作家的一个巨大的不解之谜:1909年究竟发生了什么?《驳圣伯夫》(Contre Saint-Beuve)一文——一篇抨击批评家圣伯夫批评方法的论文——是如何转变成为小说《追忆似水年华》(Remembrance of Things Past)的开端?一封近期出版的由普鲁斯特致编辑瓦莱特(Vallette)的信函证实了法卢瓦(Fallois),这位《驳圣伯夫》1954年版的编辑,就论文与小说之间的关系作出了一种本质上正确的猜测。法卢瓦提出,普鲁斯特曾试图于1908年开始写一部小说,后又因为某一原因——即圣伯夫长期以来所展现出的对伟大文学作品真正本质的盲目无知——而放弃了它,发现该率文引发了某些个回忆和小说虚构情节的发展,最终让这些内容以一部稳定发展的小说这一形式取而代之。

普鲁斯特1909年笔记本中的草稿段落表明,由论文向小说的转折始于《驳圣伯夫》一文,当时,普鲁斯特援引了一些实例用以例证不由自主的记忆对创作想象力所产生的强有力的影响。事实上,为了试图证明想象力要比圣伯夫所假设的来得更为深刻,且并非那么易于屈服于理性,普鲁斯特引发了他自己的至关重要的记忆,发现它们之间不无微妙的联系,便开始为《似水年华》收集材料。至八月,普鲁斯特致函给瓦莱特,告知瓦莱特,他意欲将所收集到的材料扩充成为一部小说。莫里斯” 巴代什(MauriceBardeche)在《马塞尔“普鲁斯特——小说家》(Marcel Proust,romancier)中,证明了在《似水年华》草稿中普鲁斯特的潜意识那些自发的且看若不规则的联结的重要性。随着各种事件和思绪发生在普鲁斯特身上,他连续不断地将新的段落插入进去,改变并扩展其叙事结构。但他发现难以控制其灵感的飘忽不定。各种有意义的联系在所有的层次上,自抽象的理性至深刻的梦幻般的情感,层出不穷并不断重新组合排列;正是这些有意义的联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致使普鲁斯特难于将它们错落有致地安排好。只有当他明白如何将其小说的开头和结尾联系起来,才开始有了某种控制感。

普鲁斯特声称,他是在同一时候“开始并结束”了《追忆似水年华》。在这一断言的吸引下,亨利”博内(Henri Bonnet)揭示出,小说最后一卷的某些章节确实始于1909年。早在那一年,普鲁斯特早已草拟好了对那些年近迟暮的人物的描绘,这些人物则会出现在《追忆似水年华》的最后一卷中,而在该卷中,艺术之永恒被用以抗衡时间的蹂躏。致瓦莱特的信函,论文与小说的草稿,以及博内的研究,以一种宽泛的轮廊勾勒出了普鲁斯特的创作过程,揭示出他是如何从其论文的废墟上创作出其小说的。但我们当中的某些人,与科尔布(Kolb)一起,期望科尔布新近出版的普鲁斯特1909年通信全集能够更为详尽地记载这一过程,结果是大失所望。这是因为,只有普鲁斯特信心十足地觉得他已最终为《追忆似水年华》寻找到一个可行的结构之后,他才开始告知与其保持书信往来的人,说他正在创作一部比《驳圣伯夫》更为雄心勃勃的作品。

追忆似水年华经典名著读后感 篇14

普鲁斯特开篇就用了冗长的文字来描写他失眠的情绪和心理。我喜欢这种微妙耐烦的刻画手法——事无巨细,一一道来。既然对墙上斑点的猜测都可以被视作为一篇成功的小说,那么这种对于生活的全面体验更能告诉我们:别太快,那是对于生命的一种浪费。

有位普鲁斯特的研究者说过,读普鲁斯特,并不是要学习他的什么写作手法,而是要学会用他的眼光来看世界。我对这句话深表赞同。教堂的彩色__长窗,河边的静谧睡莲,贡布雷的美丽山楂花……尽管小说很长,但作者提供给我们的,也只是整个大美的世界的一小部分,而我们,更要自己去领略那些同艺术一样美丽的其他部分。

谁没喝过果汁呢,可谁像普鲁斯特这样喝果汁的:

没什么比果子的颜色__转化成美味更叫人喜欢的了。煮过的果子,仿佛退回到开花的季节。果汁就像春天的果园,呈现出紫红色__;或者像果树下的和风,无色__,清凉,让人一滴滴呼吸,一滴滴凝视。

这样细碎精致而又贴切的比喻,让我们重新换了一种态度来品尝果汁,那种温润甜美的回味和明亮宜人的熨帖,让人生重新变得不同寻常起来。生活之美,根本上是在于有一双锐眼,熟视无睹会使许多本可以情味盎然的人生体验被埋没。感谢普鲁斯特,他将这些珍奇都一一挖掘出来,还给了我们。

《追忆似水年华》中有一人物叫夏尔·斯万,他有一个奇特的秉性__,喜欢拿画家作品上的人物形象与真实的人相比。他之所以爱上后来成为他妻子的奥黛特,就是因为她的面部表情像极了波提切利作品《春》中的女神形象。这种欣赏艺术品的角度非常奇特,可以说,他让作品变活了,让那些有年代的作品穿越历史的尘雾以一个鲜活得寄托出现在眼前。

推而广之,很多已有的艺术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都不难在现实中找到相应的契合。这种突然在人群中认出了斯佳丽,发现了住在隔壁的格朗台的喜悦,是我们对于作品中人物心理与精神的领会的一个表现。这种读书的快乐是不同寻常的。

在普鲁斯特看来,没有什么是毫无意义的,“一则香皂的广告也可以像《沉思录》一样,令人回味无穷”。由此他推断,人生是经不起半点删削压缩的,相反,它值得我们仔细推敲。

有这么几则被高度概括的新闻:维罗纳一青年男子误认恋人已死,自杀身亡,其恋人苏醒后见情人已逝,亦以身殉;俄国一年轻母亲因家庭问题投轨自杀;法国一年轻母亲因家庭问题饮药身亡。

不难看出,这几则新闻中就隐藏着罗密欧,安娜·卡列尼娜,包法利夫人的故事。也许当初作家们正是由这样几则看似乏味的报道中看到了将震撼文坛的巨作。

上一篇:公路工程勘察设计招标投标的问题和对策下一篇:社团章程统一格式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