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路线及可行性分析

2024-05-24

技术路线及可行性分析(精选8篇)

技术路线及可行性分析 篇1

城市垃圾卫生填埋场渗沥液特性、处理技术重点分析及工艺路线探讨

文章旨在通过对渗沥液水质特性及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提出渗沥液处理没施设计、建设及运营过程中应谨慎考虑的技术重点,同时通过对目前国内外主流渗沥液处理技术与运用实例进行归纳总结与分析,结合笔者自身工程设计经验对处理渗沥液的工艺路线进行了探讨并进行了合理性分析.

作 者:吴惠鹏 Wu Huipeng 作者单位:广东省环境保护工程研究设计院,广东,广州,510630刊 名:广东化工英文刊名:GUANGDONG CHEMICAL INDUSTRY年,卷(期):200936(6)分类号:X7关键词:生活垃圾填埋场 渗沥液 处理工艺

技术路线及可行性分析 篇2

关键词:国家地理,宏观调控,利国利民,自然环境,关系

0 引言

开展地理国情普查像了解自己家的后院一样重要, 因为只有对自己家的庭院了解清晰了才能知道哪个位置适合养花, 哪个位置适合养鱼, 哪个地方有漏洞容易让小偷入侵等等, 同理, 开展地理国情普查能更好地了解我国国情, 充分了解我国地理国情信息, 有利于制定出适合国家发展的规划, 其次, 也能帮助我们掌握我国的地表自然、生态和人类活动的一些基本情况, 同时也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只有充分了解我国的自然与人文方面地理要素, 才能更好地开展一些常态化的地理检测, 用我们掌握的地理信息更好地服务于人民, 服务于社会, 服务于政府。最后利用国家制定的发展规划与发展战略来优化我国国土空间的开发格局与资源的合理配置, 以便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 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

1 地理国情普查的主要对象与普查内容

对地理国情进行了解, 首先得确定我们需要普查的主要对象和基本内容。普查的基本对象一般为我国国土范围内的地表自然与人文地理方面的要素。普查的基本内容包括各个方面, 比如;勘察水域、荒漠、和裸露地等在范围、位置、面积、类别以及空间分布的一些情况, 同时也可对植被的覆盖情况, 地形地貌等情况的勘察。再次, 也可以对人类活动中涉及的居住地、设施及交通网络等的类别、范围和位置这些人文地理要素进行统计和勘察。以上几个方面覆盖了人文和自然地理两个方面的普查内容, 如有特殊情况, 也可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安排普查内容。

2 地理国情普查整体技术路线分析

2.1 对普查资料进行预处理

所谓的预处理就是对现有的基础资料进行纠错修改, 主要涉及的资料包含高分辨率影像和比较基础性的地理性信息, 前者就是地理国情普查的重要载体, 在进行高分辨率影像分析的时候能够通过对基础资料的科学分析找出通过卫星得到的一些高清晰度的卫星资料中的错误, 一般来说在有生产进行的区域里进行数据分析需要采用更靠近生长季节, 光谱分辨率更高的资料。

图文相结合是现代地理基础信息数据的基本形式, 通过直观的地理图片展现病带有较为专业的图片解说对后期调取资料、使用、研究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图片能够直观地反映地理状况而文字能够更详尽地介绍该地区当时所处的情况, 两者相结合才能够为后期的数据分析打好基础。

2.2 地理国情数据内业采集的方法

一般来说地理国情数据的采集任务是国家性的举动, 尤其作为一个拥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世界大国来说, 中国的地理国情数据采集的任务量可以用巨大来形容, 巨大的任务量带来大量的工作, 而相对来说地理国情数据的采集也需要一定的时效性, 也就是说数据必须在一段时间范围内完成不然会影响到采集数据的准确性, 在建国初期一般这项工作完全都是由人工来完成的, 老一辈的地理国情采集工作人员都知道的就是所谓的野外判读, 这种方法无外乎派出专业的队伍进行信息的采集, 专业队伍由数位专业采集人员组成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工作, 这种方法的好处就是所得信息较为准确且科学, 有较大的可信度, 但是相对来说弊端也就更加明显, 队伍人数是有限的, 但是分配到宽阔的国土面积上就显得更加吃力, 这样一来数据采集的时间会很长, 采集的数据传回分析, 验证等都需要更长的时间, 这是地理国情普查最不能接受的, 对地理普查人员来说整个普查过程可能意味着很长一段时间在野外度过, 随着社会与科技的不断发展, 现代地理国情普查拥有了更先进的技术———遥感技术, 遥感技术就是通过卫星图像进行图像分析来得到地理国情数据, 这种技术在出现之初就广泛地被人们接收, 它的特点就是速度快、图片精度较高、可行度较高。在得到遥感图像之后需要进行室内判读, 这种判读需要遵循一定的法则, 在遇到较为模糊的数据图像的时候进行业内预判翻译, 这样也能够得到较为准确的信息, 对数据分析者来说工作量比传统的地理国情普查工作要少多了, 尤其是随着计算机的广泛使用, 更多的数据处理可以交给计算机。

2.2.1 人机交互

对于现代人来说计算机与网络已经必不可少, 人们通过高性能的计算机进行数据运算在最短的时间内就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数据结果, 可以说计算机影响到了很多行业包含地理国情普查, 原来的普查行为更多的是通过人, 现代普查更多能够利用计算机的高速运算, 得到数据并不是很难的事情, 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 计算机拥有高速运算的能力但是计算能力强并不代表计算的结果就能够正确, 这在于怎样去制定计算规则, 这就是人的不可或缺性, 在地里国情普查进行时切忌过度依赖电脑与电脑的计算能力, 对计算机来说数据只是数据而只有人能够将数据以正确的方式录入, 对地里国情普查者来说, 要进行基础资料的核实, 让录入资料能够真正的正确与准确, 只有两者相辅相成进行才能够达到最好的效果。

2.2.2 计算机直译

这种方法一般是基于有较高分辨率且气象条件能够达到要求时才被采用的方法, 这种方法直接采用计算机自动分类, 计算机会通过一定的判断标准将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划分, 这种工作方法最大的优势就是效率高, 计算机所拥有的超强计算能力能够在短时间内对录入数据进行分析, 而计算机会存在一个最大的缺陷那就是数据分析, 数据处理是它的强项但是它不可能像人的大脑一样进行分析对错, 在遇到较为复杂的天气状况而遥感地图数据不太清晰的时候不能够采用这样的方法, 不然会大大降低其可信度。

一般来说, 在计算机对数据进行自动分类之后需要人工进行更深一步的检查, 以得到更加准确的数据。

2.2.3 人工解译

人是最为直观, 最能够充分利用经验进行工作, 对所有的数据进行分析之后所得出的结果肯定是最为科学且恰当的, 但是这还是会涉及到前文所提到的, 确实受到人力、物力、地理等等种种因素的制约。

2.2.4 内容补充

所谓内容补充就是充分利用国家地理国情普查工作所收集到每个部门的专业资料对数据分析结果进行补充说明,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让普查结果更加贴近人的生活, 所得出的统计结果就更加全面, 整个结果也会因这些资料而充实起来而不是一堆毫无人气的数据。

2.3 对地理国情普查进行外业调绘与核查

核准业内判读分类成果是外业调绘核查的主要内容, 找出整个判读过程中不对的地方, 在发现这些错误的时候及时进行数据修正, 这项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客观检测地理国情普查结果的准确性。这种准确性决定工作成果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种是纸质调绘, 另外一种是平板电子调绘, 两种方法都需要遵从“四到”原则, 即:看到、画到、走到、问到, 这是保证质量的最好办法。

2.3.1 外业调险底图的制作

也就是制作正射影像来反映业内判读解译的成果, 它的基本原理就是将矢量的成果进行符号配置, 选择性地标志一些属性或是地域名称。

2.3.2 调绘核查的方法

按照既定的规划路线进行问题审核, 在审查的同时进行抽查来确保数据的正确。

3 结束语

地理国情普查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工作, 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决策起到数据支撑的作用, 十分重要, 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刘晓鹏, 向丽, 戴晓晖.地理信息系统在水文学中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J].新疆水利, 1999 (02) .

[2]李淑琴.浅谈地理国情普查中的质量控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14 (06) .

技术路线及可行性分析 篇3

关键词 无痛分娩 产妇 硬膜外 舒芬太尼

初产妇172例,ASAⅠ~Ⅱ级,年龄23~31岁,均为足月、单胎、无阴道分娩禁忌,无硬脊膜外麻醉禁忌,且要求行镇痛分娩,术前常规禁食、水10小时。?

麻醉方法:产妇于宫口开大至3cm左右时,经L2~3或L3~4椎间隙,常规进行硬膜外腔穿刺,成功后向头置管3~4cm。产妇平卧后,硬膜外腔注射1%利多卡因3ml,观察5分钟后,无全脊麻及局麻药中毒征象,测试麻醉平面在T10以下,分三次注入0.125%罗哌卡因+舒芬太尼0.5μg/ml的混合镇痛液15ml,每次5ml,间隔1~2分钟,使感觉平面达到T10~L1。以后平均每间隔1小时注入混合镇痛液8~12ml。直至宫颈口开大至10cm时停止麻醉。

监测:面罩吸氧,協助产妇左侧卧位,自入室开始2~3分钟测量1次血压持续20~30分钟直到产妇情况平稳,以后每15分钟测量1次,心电图及脉搏血氧饱合度常规监测,并适量输液。

麻醉效果评测:按视觉模拟评分(VAS),0分:无痛;<3分:优良;3~5分:基本满意;>5分:不满意;10分:剧烈疼痛。

结 果

所有产妇当中有146例(约占84.8%)0分~<3分,20例(约占11.6%) 3~5分,2例(约占0.01%)>5分,4例(约占0.02%)10分(其中3例产妇主动要求转为剖宫产术,1例未做处理,因产妇选择正常分娩)。有36例血压下降30%以下(约占20%),静脉注入麻黄碱6~10mg,均上升至理想水平,98例血压下降10~20%(约占60%),加快输液,未用血管活性药物调整血压。值得庆幸的是,本组所有产妇均无局麻药中毒及蛛网膜下腔麻醉,所产胎儿亦无呼吸抑制。

讨 论

分娩时的疼痛加剧来源于抵抗宫颈和会阴阻力的宫缩、宫颈和子宫下段的不断扩张以及对骨盆和会阴部组织的牵拉和压迫,第一产程的疼痛基本上属于内脏性疼痛,源于子宫收缩和宫颈的扩张,产痛在潜伏期通常是T11~12的支配区域,内脏传入纤维负责的传导通过下腹部和主动脉丛进入脊髓T10~L1神经根。第二产程的开始和胎儿将要出生,对骨盆和会阴部的牵拉和压迫会加重这种疼痛,会阴的感觉神经是由阴部神经S2~4支配的,所以第二产程疼痛涉及T10~S4神经支配区域。分娩镇痛在第一产程要求神经阻滞在T10~L1感觉平面,在第二产程要求神经阻滞在T10~S4感觉平面,而硬膜外麻醉阻滞技术能很好地阻滞T10~S4神经支配区域。持续的腰部硬膜外镇痛是一项多功能和常用的技术手段,同时对随后的阴道分娩也起镇痛作用,必要时还可用于剖宫产的麻醉[1]。由于分娩镇痛时产妇疼痛的减轻,松弛软产道,促使宫颈的扩张,故不影响子宫的收缩及产妇用力,而且对子宫胎盘血流也无明显影响。显著的缩短了第一产程的时间,而分娩镇痛产妇的活跃期时间较未采用镇痛而自然分娩的产妇明显缩短,剖宫产率明显降低,且对第二、三产程的时间、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及Apgar评分、胎心率变化等均无明显影响[2]。分娩镇痛的目标:是在不产生显著运动神经阻滞的条件下消除疼痛。因为分娩镇痛的特殊性,应选用对孕妇及胎儿无害、不影响产力、给药方便、作用迅速可靠、避免运动神经阻滞、孕妇清醒可参与分娩过程的药物[3]。硬膜外腔应用局麻药常与阿片类药物联合使用,罗哌卡因0.125%以下的浓度可产生感觉阻滞而不产生运动神经阻滞,是产科镇痛较理想的局部麻醉药。舒芬太尼硬膜外镇痛机理是通过与原位脊髓阿片受体结合发挥药效呈现节段性镇痛,并协同(或增强)局麻药的镇痛作用,从而延长镇痛维持的时间,提升感觉阻滞平面,舒芬太尼的脂溶性高,起效迅速,胎盘转运的速率快,硬膜外注入后母体的血药浓度很低,胎儿接触更少,对新生儿的呼吸功能及神经行为评分影响很少。分娩镇痛可真正提高母婴健康和安全[4]。需要注意的是:在镇痛过程中应严格控制麻醉平面不超过胸10,密切观察产程的进展、宫缩强度、产妇血压和胎心等,以便掌握给药时间、用药剂量和必要的相应处理,麻醉药物的浓度及剂量要准确,备好抢救药品及血管活性药。综上所述,罗哌卡因与舒芬太尼联合应用于硬膜外麻醉技术,在分娩镇痛中收到了良好的镇痛效果,改变了我院产妇以往痛苦分娩的历程,体现了优质医疗服务,药物对母婴影响极小,提高了生育质量,硬膜外麻醉技术,操作简单,易于掌握,其安全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参考文献

1 G.Edward Morgan摩根临床麻醉学.岳云,吴新民,主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747.

2 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主编.现代麻醉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85,500,511.

3 吴新民,陈倩,主编.分娩镇痛.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765-39.

个人博客技术可行性分析 篇4

技术方面的可行性分析,就是根据现有的技术条件.分析能否达到个人博客建立的要求。技术的可行性可以从个人博客建立的网站、个人博客管理、个人博客的功能、个人博客的友情链接等几个方面去考虑。技术可行性分析主要做以上几方面的工作。

(1)细化个人博客目标,分析具体目标的技术可行性。先考虑为什么要建立个人博客、建立个人博客需要哪些条件,进一步了个人博客建立的目标和具体要求,探讨每一个具体目标和功能在技术上是否可实现,同时还要考虑密要什么条件和需要多少人来实现,列出每个具体目标的内容、任务和实现条件清单。

(2)分析个人博客的可用性。个人博客必须设计成易于使用,而不只是信息的简单堆砌。这一要求直接与个人博客的版面市局和服务器的功能定义相关。

(3)分析个人博客的交互性。交互性是个人博客发展的主流趋势。个人博客的交互应用大大增加了对个人博客的处理功能、存储容量、网络带宽的要求个人博客的内部结构设计要相应地调整。

(4)分析个人博客的性能网。个人博客可以留言,浏览其他博客,对其他博客留言,管理博客,更改博客的页面布局等等。

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可行性报告 篇5

一、背景分析

1、焊接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作为材料连接的特殊手段,焊接技术历史悠久,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和工业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之一。现代工业生产中,焊接广泛应用于各工业部门,已成为机械制造工业和修理行业中重要的加工工艺,在国防、造船、化工、石油、冶金、电力、建筑、桥梁、车辆、机械、电子器件以及航空航天、海洋开发等方面焊接技术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工业发达国家,焊接结构生产约占其钢铁总产量的45%左右。

(1)船舶焊接技术

近年来,我国造船业在技术水平、船舶类型、建造质量以及建造周期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中船舶焊接技术的长足进步贡献突出,使我国造船业具备了一定的国际竞争能力。如造船生产中应用的高效焊接工艺、方法,基本满足了建造出口船舶、海洋石油平台及各类非船舶产品的需要;高效率焊接手段大幅度提高;船厂的焊接设备构成逐渐趋于合理;船舶焊接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得到应用与推广;高效焊接材料应用异军突起等,同时焊接技术上的创新也给壬造船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发展趋势:在国外船厂已经采用高新技术的前提下,我国在原有焊条电弧焊、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埋弧焊等常规焊接手段的基础上,结合国情船舶焊接技术的发展方向应是努力提高造船焊接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推广高效、节能型焊接设备,结合新产品的开发,研究应用焊接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进一步提高焊接生产效率。比如要解决好船用钢板切割下料的技术更新,要形成火焰切割、等离子切割和激光切割三足鼎立的局面;在焊接电弧跟踪技术方面也要有成熟的实用技术。

(2)汽车工业焊接技术

汽车生产随国情在发生变化,对各种类型汽车的需求量也在急剧上涨,这对汽车的生产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汽车生产业的特点,焊接方法被广泛应用,如电阻焊、焊条电弧焊、特种焊、各种类型的气体保护焊、氧乙炔焊、钎焊等。

随着消费者要求的提高,在焊接技术上很多方面急需更新。如电阻点焊在控制模式、控制方法及决策方面以及弧焊技术方向的跟踪、高效方面需要加快更新的步伐,同时摩擦焊、激光焊也需要更新。

(3)机械金属结构行业

近年来,随着国家重点工程的发展和产品结构的调整,焊接用钢的种类品种大幅度增多,焊接结构的年产量也大幅度提高。焊接结构件以其独特的优势,已取代了铆接结构及铸造结构,成为重型机械行业金属结构设备的主导结构。

因产品型式多种多样,各种焊接工艺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不同的结构生产中。重型机械金属结构行业开始起步一般采用焊条电弧焊工艺方法。近年来,一些大型企业通过技术改造,相继应用双丝埋弧焊、双丝窄间隙埋弧自动焊、龙门式焊机、轧辊埋弧堆焊及气体保护焊等先进的焊接工艺方法,以此来满足产品制造的技术要求。

2(4)锅炉压力容器

由于受到市场与制造成本的影响,欧美电站锅炉制造企业的生产制造能力和制造规模逐渐萎缩,锅炉产品的制造逐步向低制造成本的国家转移。在电站锅炉制造业中,很多部件需要使用焊接手段来完成,如膜式水冷壁、蛇形管、集箱、汽包的生产。

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发电设备制造业迈入了前所未有的黄金期,国内主要锅炉制造企业均花费了大量资金从国外引进或国内自主开发先进的焊接工艺设备,并对原有制造工艺装备进行了改造,但同国外著名锅炉制造企业相比差距仍然很大,主要体现在高效焊接设备的开发与应用以及焊接设备的自动化、系统化上。

2、江苏省目前焊接技术的形势

目前,世界各主要造船企业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已普遍完成了一轮现代化改造。同时,在此基础上又陆续启动了新一轮现代化改造计划。投资目标很显然集中于高新技术,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大量采用全新的造船焊接工艺流程,高度柔性的自动化焊接生产系统和先进的焊接机器人技术,以保证这些造船强国在国际竞争中具有独特的技术优势。进入21世纪,面对新的挑战和机遇,对我国船舶焊接技术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是极有现实性和针对性的,并以此来激励我们去做好当前必须做的各项工作,大力推进高效焊接技术,加快焊接技术改造步伐,努力将相对资源优势转化为科技竞争优势,促进船舶产业进步和产业升级。否则,将不但难以实现船舶工业振兴的宏伟发展计划,甚至会出现我国现有的国际市场份额都难以维持的严峻局面。

3、我国焊接技术人才需求与培养现状

焊接是一种现代化的传统加工技术。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完成工业化建设,还需要大力发展制造业。虽然我国已经是一个世界上最大的焊接国家,但还远不是一个焊接强国,距离国际先进水平还有一段路要走。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以焊接为主要生产手段的企业大约几十万余家。我国从1998年开始,高等院校取消其单独的热加工专业,合并成材料加工工程,实行了通才教育。然而,对企业来说需要的是能尽快独立工作的人才,在高教改革后的今天,应加快完善这方面的社会功能。新形材料的出现,也需要用新的焊接或连接技术制成给定功能的结构,无论是钢材或其他材料的发展都对我国焊接技术的提高,从工艺、耗材、装备、自动化、质量、效率、成本、寿命、维修以及再循环等各个方面都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显然,当前就必须为焊接技术更高水平高潮的到来,事先做好各方面的准备。

总之,社会无疑对焊接技术人才是急需的。而我国现有的焊接技术力量还很薄弱,从事焊接方向的技术人才远远满足不了目前所需;同时焊接技术人才在年龄结构上又存在特殊的要求,人才更新较快。故此我国迫切需要国家为社会培养大批的焊接技术人才,而完善焊接专业技术人员的教育、培训体系是解决当前焊接人才紧缺的主要措施之一,这也是我们开设焊接专业的根本出发点。在焊接技术人才的培养方向上,应该倾向于高效的自动化焊接技术。针对目前状况,开设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势在必行。

4、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4(1)我国焊接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规模严重滞后于产业发展的需求 我国高职院校中开设的焊接技术专业大多是近几年刚刚起步的,教学模式大多是从本科高等教育移植而来,还带有传统学科型教育体系的烙印,与行业和企业的实际要求相脱离,培养的学生眼高手低,动手能力不强。另外,在人才培养规模上,多数院校焊接技术专业在校生规模不足200人,出现企业提前抢定毕业生的供不应求状况,这些问题已经造成了部分企业出现高技能人才断层的症结,甚至严重危及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2)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基础薄弱,教学质量亟待提高

目前国内焊接技术专业课程设置体系陈旧,课程教学内容远远滞后于行业新技术的发展,如先进的焊接设备、焊接材料及新形材料的焊接等在教材或教学内容中体现较少;实践课程学时安排不足,训练量过少,教学方法缺乏改革创新,仍然采用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欠佳,人才培养质量亟待提高。

(3)师资数量不足,尤其缺乏“大师型”带头人和“双师型”骨干教师 由于焊接及相关产业群对人才需求巨大,造成了已开设焊接技术专业的院校普遍存在毕业生供不应求现象,因而目前国内许多高校纷纷增设焊接技术专业,教师数量需求逐年递增。学校培养出来的师资还不能充分适应焊接高职教育对教师生产实践能力和技术水平等方面的要求,所以既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又有较强生产实践能力的“双师型”骨干教师较为缺乏,而“大师型”的专业带头人——在国内享有一定声誉、具有较高学术水平、能解决企业生产技术难题的高层次教师,在我国高职教育领域更是寥寥无几。

(4)缺乏仿真生产环境的示范性技术中心

要想建成一个技术一流、功能完善、方法齐全的焊接技术实训中心,资金投入大、占地面积大、难度大,因而多数高职院校焊接技术专业实训条件薄弱,设施与功能不齐全,满足不了专业教学的需求,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与用人企业的要求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严重影响了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

(5)缺乏培训、研发、检测一体化的面向社会的焊接技术服务平台 我国各院校现行的焊接高职教育由于普遍起步较晚,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方面尚显不足,技术服务平台体系尚未形成,加之上述的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水平、实训条件、培训等条件的限制,使得高职院校服务于产业发展的整体实力和水平远远满足不了企业需求,搭建集培训、研发、检测功能于一体的面向社 5 会开放的焊接技术服务平台应是焊接高职教育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

二、开设印刷技术专业的可行性论证

1、开设专业的保障

我院建校比较早且经济实力雄厚。学院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增强办学活力,在领导班子带领下,积极进行各项改革,全方位为专业发展提供便利条件,为学院争创全国一流学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面临社会焊接人才紧缺,我院在各级领导大力支持下,以经济实力为坚强后盾,为社会培养急需的焊接人才,开设焊接技术专业切实可行。目前,我院焊接相关基础专业已具备规模,办学资源、师资水平对本专业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

2、师资力量较强

3、实践教学条件分析

目前我院针对焊接专业设置的相关实验室规模大、种类全、技术先进。拥有高效焊接实验室、焊接培训中心、焊接质检实验室、焊接基地四个大型实训场所,并配备了焊接工艺评定议、焊条电弧焊、埋弧自动焊、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氩弧焊、气焊、等离子切割及若干设备,并与很多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成为我们的校外实习基地,以上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充分满足了焊接技术自动专业的实践教学需要。

三、专业特色建构设想

1.坚持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的统一,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提高综合素质。

2.理论教学以必须够用为原则,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针对性、先进性和时效性。

3.创建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采用现场教学讲授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4.加强院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培养就业就能顶岗的实用性人才。

四、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

1.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掌握本专业领域的技术知识,具备相应实践技能以及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从事焊接检验、焊接工艺制订,获得实际操作、焊机故障分析与维修的能力,并了解最新技术发 6 展动态的高技能人才。

2.课程设置 专业主干课程:(1)机械工程材料

讲授常用材料的性能及特点、材料加工理论及方法、热处理工艺及生产制造选材标准,使学生能合理使用船舶用材料,并掌握材料热加工基础理论。

(2)电工电子技术

讲授交直流电路、常用电工仪表、变压器的基本原理;工业生产中常用电器设备的性能和使用,安全用电常识、电工测量仪器、工具的使用;柴油机、辅机的基本知识,低压控制电器、电力系统及通信设备的基本知识。

(3)熔焊原理

讲授熔焊基本理论、焊材的种类特点、焊接冶金缺陷产生机理及预防措施,使学生掌握生产中熔焊手段的特点,能判断并预防焊接缺陷的产生。

(4)焊接方法及设备

讲授焊接方法的基本理论、焊接电弧的特点、焊丝熔化及过渡特性,重点讲授各种焊接结构生产中焊接方法使用及工艺特点,使学生掌握焊接方法的选择、设备维护及操作要点。

(5)金属材料焊接

讲授常用工程材料的种类、性能特点、选用,重点讲授材料的焊接工艺,使学生掌握根据焊接产品类型选择方法与工艺的技能,并能熟练制订合理的焊接工艺。

(6)工程预算

讲授产品生产中定额的使用方法、典型生产结构的预算编制,使学生掌握产 品生产的预决算制订,合理控制工程造价并对产品生产全面统筹管理。

(7)弧焊电源

讲授交直流弧焊机及硅整流焊机的结构组成、工作原理及故障分析,重点讲授典型弧焊电源的相关理论知识,使学生系统掌握焊接电源的特点,并结合焊机修理实习熟练掌握电源故障特片及维修要领,对焊接设备进行合理维护。

(8)焊接质量检验

讲授产品质量检验的方法及特点、各种检验手段基本原理、操作特点及相关的评定标准,使学生掌握不同产品应选择的检验方法,并能熟练使用各种检验设备,对产品质量进行评定。

(9)焊接结构生产

讲授焊接应力及变形的特点、产生原理及预防措施,重点讲授典型结构的装配、焊接工艺,使学生能对生产中产品的应力、变形的特点分析,并制订出合理的装配顺序及焊接工艺。

(10)焊接施工及验收规范

讲授典型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制作及验收标准,使学生熟练掌握各种产品结构特点、质量要求及验收标准,能合理对产品质量进行评定。

(11)焊接新技术

技术路线及可行性分析 篇6

结核病新型诊断技术及试剂可行性研究报告

对拟建结核病新型诊断技术及试剂进行详细的市场分析与预测、深入的资源评价和建设方案设计、投融资的深化分析以及财务、国民、环境影响的综合评价及详尽的风险分析,对结核病新型诊断技术及试剂进行综合的技术经济论证,选择并推荐优化的建设方案,为项目单位或业主提供决审批性和决策性可研报告。

 可出具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程咨询资格资格如下:

综合经济(甲级)建筑(甲级)

石油天然气(甲级)林业(甲级)

化工、医药(甲级)市政工程(给排水、道路、热力、风景园林、环境卫生、公路、隧道)机械(甲级)(甲级)

轻工(甲级)水利(甲级)

纺织(甲级)综合经济(甲级)

农业(甲级)岩土工程(甲级)

建筑材料(甲级)钢铁(甲级)

电子(甲级)石化(甲级)

通信信息(甲级)城市轨道交通(甲级)

生态建设和环境(甲有色冶金(甲级)

级)新能源(甲级)

煤炭(甲级)火电、核电(甲级)

第一章 结核病新型诊断技术及试剂总论

第一节 结核病新型诊断技术及试剂基本资料

一、项目名称

二、结核病新型诊断技术及试剂承办单位

三、结核病新型诊断技术及试剂主管部门

四、结核病新型诊断技术及试剂拟建地区、地点

五、承担可行性研究工作的单位和法人代表

六、研究工作依据

七、研究工作概况

第二节 结核病新型诊断技术及试剂可行性研究结论

一、市场预测和项目规模

二、原材料、燃料和动力供应

三、建设规模

四、结核病新型诊断技术及试剂工程技术方案

五、环境保护

六、工厂组织及劳动定员

七、结核病新型诊断技术及试剂建设进度

八、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九、结核病新型诊断技术及试剂财务和经济评论

十、结核病新型诊断技术及试剂综合评价结论

第三节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第四节 存在问题及建议

第二章 结核病新型诊断技术及试剂背景和发展概况

第一节 结核病新型诊断技术及试剂提出的背景

一、国家或行业发展规划

二、结核病新型诊断技术及试剂发起缘由

第二节 结核病新型诊断技术及试剂发展概况

一、已进行的调查研究项目及其成果

二、试验试制工作情况

三、厂址初勘和初步测量工作情况

四、结核病新型诊断技术及试剂建议书的编制、提出及审批过程

第三节 结核病新型诊断技术及试剂投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必要性

二、重要性

第三章 市场分析与建设规模

第一节 市场调查

一、结核病新型诊断技术及试剂产品用途调查

二、结核病新型诊断技术及试剂产品现有生产能力调查

三、结核病新型诊断技术及试剂产品产量及销售量调查

四、结核病新型诊断技术及试剂替代产品调查

五、结核病新型诊断技术及试剂产品价格调查

六、国外结核病新型诊断技术及试剂市场调查

第二节 结核病新型诊断技术及试剂市场预测

一、国内结核病新型诊断技术及试剂市场需求预测

二、结核病新型诊断技术及试剂产品出口或进口替代分析

三、结核病新型诊断技术及试剂价格预测

第三节 结核病新型诊断技术及试剂市场推销战略

一、推销方式

二、推销措施

三、促销价格制度

四、结核病新型诊断技术及试剂产品销售费用预测

第四节 结核病新型诊断技术及试剂产品方案和建设规模

一、结核病新型诊断技术及试剂产品方案

二、结核病新型诊断技术及试剂建设规模

三、结核病新型诊断技术及试剂产品销售收入预测

第四章 建设条件与厂址选择

第一节 资源和原材料

一、资源评述

二、原材料及主要辅助材料供应

三、需要作生产试验的原料

第二节 结核病新型诊断技术及试剂建设地区的选择

一、自然条件

二、基础设施

三、社会经济条件

四、其它应考虑的因素

第三节 结核病新型诊断技术及试剂厂址选择

一、厂址多方案比较

二、厂址推荐方案

第五章 工厂技术方案

第一节 结核病新型诊断技术及试剂组成第二节 结核病新型诊断技术及试剂生产技术方案

一、产品标准

二、生产方法

三、技术参数和工艺流程

四、结核病新型诊断技术及试剂主要工艺设备选择

五、主要原材料、燃料、动力消耗指标

六、主要生产车间布置方案

第三节 结核病新型诊断技术及试剂总平面布置和运输

一、总平面布置原则

二、厂内外运输方案

三、仓储方案

四、占地面积及分析

第四节 结核病新型诊断技术及试剂土建工程

一、主要建、构筑物的建筑特征与结构设计

二、特殊基础工程的设计

三、建筑材料

四、土建工程造价估算

第五节 结核病新型诊断技术及试剂其它工程

一、给排水工程

二、动力及公用工程

三、地震设防

四、生活福利设施

第六章 环境保护与劳动安全

第一节 建设地区的环境现状

一、结核病新型诊断技术及试剂的地理位置

二、地形、地貌、土壤、地质、水文、气象

三、矿藏、森林、草原、水产和野生动物、植物、农作物

四、自然保护区、风景游览区、名胜古迹、以及重要政治文化设施

五、现有工矿企业分布情况

六、生活居住区分布情况和人口密度、健康状况、地方病等情况

七、大气、地下水、地面水的环境质量状况

八、交通运输情况

九、其他社会经济活动污染、破坏现状资料

第二节 结核病新型诊断技术及试剂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

一、主要污染源

二、主要污染物

第三节 结核病新型诊断技术及试剂拟采用的环境保护标准

第四节 治理环境的方案

一、结核病新型诊断技术及试剂对周围社区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

二、结核病新型诊断技术及试剂对周围地区自然资源可能产生的影响

三、各种污染物最终排放的治理措施和综合利用方案

四、绿化措施,包括防护地带的防护林和建设区域的绿化

五、环境监测制度的建议

六、环境保护投资估算

七、环境影响评论结论

第五节 结核病新型诊断技术及试剂劳动安全

一、劳动保护与安全卫生

二、生产过程中职业危害因素的分析

三、职业安全卫生主要设施

四、劳动安全与职业卫生机构

五、消防措施和设施方案建议

第七章 结核病新型诊断技术及试剂企业组织和劳动定员

第一节 结核病新型诊断技术及试剂企业组织

一、企业组织形式

二、企业工作制度

第二节 结核病新型诊断技术及试剂劳动定员和人员培训

一、劳动定员

二、年总工资和职工年平均工资估算

三、人员培训及费用估算

第八章 结核病新型诊断技术及试剂实施进度安排

第一节 结核病新型诊断技术及试剂实施的各阶段

一、建立结核病新型诊断技术及试剂实施管理机构

二、资金筹集安排

三、技术获得与转让

四、勘察设计和设备订货

五、施工准备

六、施工和生产准备

七、竣工验收

第二节 结核病新型诊断技术及试剂实施进度表

一、横道图

二、网络图

第三节 结核病新型诊断技术及试剂实施费用

一、建设单位管理费

二、生产筹备费

三、生产职工培训费

四、办公和生活家具购置费

五、勘察设计费

六、其它应支付的费用

第九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第一节 结核病新型诊断技术及试剂总投资估算

一、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二、流动资金估算

第二节 结核病新型诊断技术及试剂资金筹措

一、资金来源

二、结核病新型诊断技术及试剂筹资方案

第三节 投资使用计划

一、投资使用计划

二、借款偿还计划

第十章 结核病新型诊断技术及试剂财务与敏感性分析

第一节 结核病新型诊断技术及试剂生产成本和销售收入估算

一、生产总成本估算

二、单位成本

三、销售收入估算

第二节 财务评价

第三节 国民经济评价

第四节 不确定性分析

第五节 社会效益和社会影响分析

一、结核病新型诊断技术及试剂对国家政治和社会稳定的影响。

二、结核病新型诊断技术及试剂与当地科技、文化发?顾降南嗷ナ视π裕?/p>

三、结核病新型诊断技术及试剂与当地基础设施发展水平的相互适应性;

四、结核病新型诊断技术及试剂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影响;

五、对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的影响。

第十一章 结核病新型诊断技术及试剂可行性研究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对推荐的拟建方案的结论性意见

第二节 对主要的对比方案进行说明

第三节 对可行性研究中尚未解决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和建议

第四节 对应修改的主要问题进行说明,提出修改意见

第五节 对不可行的项目,提出不可行的主要问题及处理意见

第六节 可行性研究中主要争议问题的结论

第十二章 附件

1、结核病新型诊断技术及试剂位置图

2、结核病新型诊断技术及试剂主要工艺技术流程图

3、结核病新型诊断技术及试剂主办单位近5 年的财务报表

4、结核病新型诊断技术及试剂所需成果转让协议及成果鉴定

5、结核病新型诊断技术及试剂总平面布置图

6、结核病新型诊断技术及试剂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摘要表

7、结核病新型诊断技术及试剂投资概算表

8、结核病新型诊断技术及试剂现金流量表

9、结核病新型诊断技术及试剂损益表

10、结核病新型诊断技术及试剂资金来源与运用表

11、结核病新型诊断技术及试剂资产负债表

12、结核病新型诊断技术及试剂财务外汇平衡表

13、结核病新型诊断技术及试剂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表

14、结核病新型诊断技术及试剂流动资金估算表

15、结核病新型诊断技术及试剂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表

16、结核病新型诊断技术及试剂单位产品生产成本估算表

18、结核病新型诊断技术及试剂总成本费用估算表

技术路线及可行性分析 篇7

1 冷热电三联供系统的主要特点

1.1 能够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在当今的社会中, 冷热电三联供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能源技术, 它是建立在能源的梯级利用概念基础上的, 将制冷, 供暖和发电有着一体化的系统, 对冷热电三联供系统为发展方向, 首先冷热电三联供的特点是能够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由于社会发展的快, 人们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就会使得供不应求, 通过天然气发展冷热电三联供, 能把制冷, 供电和发电串联在一起, 通过发电排放的热能, 供热或者转换后制冷, 能够使实现能源的多重利用, 把能源的使用率提高了85%, 在传统的对发电厂能源的利用仅仅为30%, 大大提高了能源的利用率。

1.2 节约资金, 可靠性非常高

由于在对用户供冷, 供热和供电中, 都是进行近距离的输送, 所以在投资中可以节约一定的成本, 在冷热电三联供中的电站是自行控制的, 在进行供电中, 不会因为外电网的停电对用户造成供电的中断, 在当冷热电三联供发生故障中, 可以根据外电网进行一定的供电, 所以说在供电的过程中是非常安全的, 可靠性而非常高。

1.3 冷热电三联供是一种绿色环保的能源, 具有调峰的功能

分布式冷热电三联供在居民区, 商业区, 机场等等公共场所运用的比较广泛, 能够针对这些公共场所提高一定的制冷, 供热和供电, 在冷热电三联供中虽然都是以燃烧天然气为燃料, 但是经过多级的利用, 能够大幅度的减少污染气体的排放, 所以说冷热电三联供是一种绿色环保的资源。

由于冷热电三联供在各种区域进行广泛的运用, 要根据人们具体的使用, 能够自动的进行调峰。

2 分布式能源系统技术方案

2.1 自发电系统

分布式能源技术的方案将某工艺的特点和资源的条件二者进行结合, 应该建设以天然气冷热电三联供为核心的方案。冷热电三联供发电的系统原则是上网不并网, 在天然气发电机进行运行时, 要优先的利用所发出的电力, 从自发电系统安全运行中考虑, 在对电气的设计中应该考虑不并网的情况下进行系统的安全运行的方案, 能够保证系统供电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2 对主设备进行选择

在进行对设备选型中应该根据冷热电三联供负荷的分类进行一定的分析和研究, 并且对主设备进行准确的选型, 还要根据生产工艺的要求对冷热供应设备的选择, 在运行时要充分考虑采用天然气冷热电三联供系统发电的余热满足稳定的热负荷的需求, 要根据各负荷不同的使用情况, 冷热电三联供的调峰功能够顺利的进行。

2.3 对可再生的资源进行利用

冷热电三联供作为新型的能源技术, 分布式能源作为冷热电三联供组成的部分, 不仅仅是要采用天然气冷热电三联供的技术, 而且还要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 进行因地制宜, 对当地周围的地理环境采用可再生能源的技术, 能够减缓天然气冷热电三联供技术的应用, 在对方案进行策划中, 要对当地的环境进行一定的勘察, 能够发现对当地的可再生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 对冷热电三联供方案有一定的可行性。

2.4 对能源站进行合理的选址

在分布式能源站进行选址时, 不仅要尽量的接近冷热负荷中心, 而且还要结合当地的气象条件和厂区的位置进行考虑, 这就需要在分布式能源站选择之前, 要制定一套合理, 可行性的方案, 对厂区的总体布局要进行合理的考察, 所以说在对分布式能源站选择时要有一定的冷热电三联供可行性的方案进行保证, 如果选择之前没有一定的方案, 就会对冷热电三联供的系统造成影响, 从而发挥不出来最佳的效果。

2.5 天然气的系统

在采用分布式能源系统后要根据不同设备的用气量以及用气的压力等级, 要规划好分布式能源站内的天然气系统, 在规划好分布式能源站内的天然气系统中要有着冷热电三联供可行方案进行保障, 有了可行性的方案才能对进行合理的规划, 如果没有方案就不能对分布式能源站内的天然气系统进行良好的规划, 冷热电三联供的方案对总体的设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 技术经济分析

在对冷热电三联供进行技术经济分析中, 要考虑到的是资金的使用, 通过机器对天然气进行燃烧中产生的冷热电联产技术的建设投资的费用要大于对冷, 热, 电机器的单独购买的费用, 虽然在费用中花费的比较高, 但是在冷热电三联供运行的经济效益要明显的好于其他的方式, 在采用冷热电联产的方式之后, 可以在项目中自发的对电费用的支出, 对制冷, 供暖的节支等其他方面能够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在整个工程的项目中如果不使用机器对天然气进行燃烧, 但还是要对制冷和供暖的系统进行一定的投资来建设, 所以说, 花费的高只在于对机器花费的增加, 夏天需要制冷, 冬天需要供暖, 对于冷热电三联供需要的场所中, 对不同设备进行组合, 能够达到三联供的效果, 会使得联产系统的能源利用率得到提高, 对经济效益的提高也比较明显。

4 结语

综上所述,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 对能源的使用越来越多, 要对能源进行一定的节约, 只有通过冷热电三联供的分布式的能源中能够节约能源, 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改善环境的质量, 由于冷热电三联供的能源系统是世界上最为先进的技术, 在国际中已经得到广泛的使用, 能够解决我国面临的能源短缺的问题, 因此, 我国要对冷热电三联供能源系统进行大力的发展建设。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科技的不断进步, 我国能源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要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 要改变传统的能源利用的方式, 要提高能源的使用率, 冷热电三联供作为第二代能源的技术也在随之发展, 冷热电三联供是分布式能源的一种, 它具有改善环境, 对能源节约的综合效益, 三联供系统能够充分的利用天然气的热能, 能够达到综合效率85%, 而且还能节约天然气的成本, 还能够大大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功能。

关键词:冷热电,三联供,能源使用率

参考文献

[1]殷平.冷热电三联供系统研究经济分析[J].暖通空调, 2013 (06) .

[2]郝文军, 王琳, 刘铜, 安强, 纪格文.北京市某大型公共建筑三联供系统的优化[J].暖通空调, 2009 (01) .

[3]黄保民, 朱建章.北京南站冷热电三联供系统探讨[J].暖通空调, 2010 (05) .

[4]李卫东, 肖涛.重庆市某冷热电三联供和江水源热泵复合系统技术方案的分析与确定[J].城市建设, 2013 (11) .

未来三网融合可行的路线图 篇8

三网融合自上而下实现,证明是一条困难的路;而自下而上实现,可能是一条容易的路。

有一个笑话说:中华鲟被挡在了三峡大坝,无法到下游产卵。情况报告给科学院,正当科学家大为紧张,拉开架式立项研究时,得到报告说,中华鲟已经在大坝顺利产完卵,游回上游去了。

三网融合就好象这中华鲟“难题”,上面搅尽脑汁苦无良策,其实下边已将近解决了。

一、现有三网融合路线图质疑: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

三网融合在世界上,是一个由技术融合导致業务融合,进而实现产業融合的自然而然的过程;但在中国,由于电信与广电体制分割造成的障碍,使它成为一个特殊难题。

解决同样这个难题,选择不同路径,难易程度不同。难的路是自上而下解决问题的路径:先由政府主持权力融合,再推进产業融合,最后才是落地的業务融合与技术融合;易的路是自下而上解决问题的路径,先从消费者和市场需求出发,推动技术融合与業务融合,再适时推进产業融合,把最难的权力融合摆到最后。

从1998年3月原信息产業部成立起,中国三网融合实际选择了一条难走的路。当时国务院计划将原广播电影电视部的广播电视传送网(包括无线和有线电视网)的统筹规划与行業管理、组织制订广播电视传送网络的技术体制与标准的职能,交给信息产業部。但后来等广电总局成立后,这一职能并没有划归到信息产業部。这件事显示,既使有很大权力,解决三网融合的难度仍相当大。

经过中间的曲折反复,2010年1月1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到7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了第一批三网融合试点地区与城市名单。

然而同1998年那一次比较就会发现,尽管三网融合的切入点,从机构合并,变成了双向进入。但只是打破体制分割的权力调整着力点,从部委,变成了地方。自上而下解决问题这一点,并没有变化。待啃的硬骨头仍然还在。一是上位法仍然缺位,《电信条例》和《广播电视条例》已不能适应三网融合需要,三网融合的法规有待健全;二是管制机构有待到位。例如IPTV同时受工信部和广电总局规制,没有一个三网融合的统一管制机构;三是体制问题有待解决,例如电信广电体制分割问题、广电行業的发展体制问题、国有与民营体制关系问题等。如果权力连自身的问题都搞不定,下面的问题,如技术规范融合问题、资本与業务融合问题,就更搞不定了。

但事实上,三网融合并不是只有自上而下一条路可走。自下而上,是人们实际上已经自发在走的路。

人们也许认为,三网融合既然涉及广电的内容,不自上而下,就不可能解决问题。诚然,三网融合涉及内容管理,具有中国特色,确实仅从消费与市场出发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但是,三网融合真正的问题并不在这里。

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实质区别在于,自上而下,是先分蛋糕,再做大蛋糕,是存量调整思路;而自下而上,是先做大蛋糕,再分蛋糕,是增量调整的思路。三网融合搞了十多年,难以奏效,不是问题本身难。而是选择存量调整这一路径,颠倒了30年来中国人成功地做事情的顺序,自己给自己出了难题。

内容管理,根本不是三网融合问题,也根本不需要三网融合来解决。它是三网融合之外的问题,用专门办法(专门机构、专门机制等)就可以解决。它之所以“被”三网融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分蛋糕涉及利益,被广电拉来当作问题。如果换个思路,先做大蛋糕,让包括广电在内的各方满意,这种问题就不会成为问题,至少不会成为阻碍三网融合的问题。

三网融合的问题是什么呢?情况正如曾剑秋说的:“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要明白三网融合要做什么,这是最大的一个问题,现在好像还不是特别清楚。”我赞同他说的,最大的问题是“从信息大国向信息强国转变”,“提升国家的竞争能力”;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是国力提高这件事的落脚点。所谓做大蛋糕,增量调整,就是要扭住这个不放。一句话,要解决发展问题。

要解决发展的问题,首先要讲发展的道理,这就是发展观。三网融合难是表面现象,根子是发展观需要优化。发展观有问题,容易的事情就会变难。而要把难的事做容易,就要抓住发展的关键驱动力。权力只是手段,不是根本动力。

第一个不能看漏的驱动力,在第一生产力上。发展观离开了第一生产力,就跟科学不沾边了。具体到三网融合,就是要尊重信息技术的规律,如IP的规律。2009年8月我们在IPTV问题上,难说发展观是不是科学的。历史教训值得吸取,电信業曾长期抵触IP,结果只是变主动跟着走成为被动拖着走。要想把容易的事情做难,最佳办法就是跟第一生产力拗着劲来。在VOIP上,在基于IP的IMS上,在微信视频上,我们仍将面临这方面考验。值得特别指出的是,我认为三网融合在技术上,较多考虑电信技术、广电技术,而相对忽视电子技术(ICT中偏到CT一边,弱化了IT),导致信息加工能力弱,这是难以跟上国际潮流做大蛋糕的生产力根源,这个问题现在和将来都是主要问题。与发达国家一比较,这一点显得特别刺眼。我们在代表先进生产力上,不应未上阵先失分。

第二个不能看漏的驱动力,在产業主战场上。内容管理之所以“被问题”,与我们的另一战略考量正好对上了点。这就是把三网融合的产業定位,预设成了产品業。内容问题错位成了产業全局问题。这就不对头了。历史经验和教训都表明,产業从大到强的过程,必定是从产品業向服务業升级的附加值提高过程。以往中国搞软件产品業时,印度将产業战略定位在软件服务業,付出同样劳动,我们费力做大后一抬头,发现印度产業轻易地做强了。柯达教训从反面提醒我们,硬把未来服务型業务纳入传统产品業来规划,到头害的是自己。用这个观点再一看,未来三网融合的产業重心,明显应在服务業,而不在初期的产品業。内容哪里还是三网融合的产業重心呢?如果以服务業(服务平台和增值服务)的观点与信息强国的产業定位匹配,内容该由谁管,该谁发内容产品的财,就根本不是主要问题。广电愿意拿去,就让他全拿去好了。中国三网融合长期纠缠于这个次要战场,实际上耽误了在高增值、高附加值的主战场上做大蛋糕的机会。相反,如果象印度人当年那样,立意高远,从做大产品業,移向做强服务業,将视频发展的产業重心,放在服务上,就会起到用增量化解存量矛盾的作用(比如视频电子商务、视频SNS,天高海阔,为什么要集中在跟宣传有关又不产生市值的地方呢)。在这个意义上看,互联网电视也近于伪命题。因为一说电视,首先想到的是设备(电视机)和产品(电视节目),这些都是产業低端。真正的产業高端在视频,而非电视。因为它意味着IP、意味着移动,意味着视频服务。这些才是三网融合产業发展的上游方向。

第三个不能看漏的驱动力,在主力军上。三网融合特别全面,但把主力军算漏了。谁是主力军?互联网民营企業呀!以2009年为例,广电广告718亿,电信净利润超过1400亿,但光腾讯、百度两个企業,市值就达6000亿(1000亿美元)左右。三网融合把部门、地方官员、半官员型的国企领导作为主力,只想着盘活他们手里的牌,而没有抓住互联网企業这个产業最大增值来源,这就无法最有效地做大蛋糕。如果农村改革把农民算漏,谁来给你增产?不增产,不是矛盾越来越多,事情越来越难吗。双向进入固然好,是一个大进步,但算算大帐就会知道,在双向进入的电信、广电之外,互联网才是未来市值的大头。世界最大25个互联网公司中,6个中国企業全是民营企業,搞三网把互联网(企業)忘记了,还搞什么三网呢?三网融合光急电信广电之所急,想电信广电之所想,作为主力军的互联网反而成了配角。十年后再看,不觉奇怪吗?

第四个不能看漏的驱动力,在信息平台上。我认为,信息平台是三网融合能不能达到信息强国目的的关键,也是当前主流思路中的盲区。没有信息平台,就象没有资本一样,就只能交换价值而不能增加剩余价值。现在关于三网融合的各种盘算,较多的是交易型的思路,而不是加工業的思路。没有强大的信息平台,三网融合就会沦为视频简单再生产,甚至倒腾视频小买卖,而不可能产生强国效果。这方面不多说,谷虹有本《信息平台论——三网融合背景下信息平台的构建、运营、竞争与规制研究》,说得比较透彻,推荐给大家看。

二、自下而上实现三网融合的新路径:以视频即时通信为例

上边这些说法是不是在空谈呢?我们让实践来说话。首先应该清楚一点。中国的三网融合有两个,一个在正式文本中,一个在现实实践中。如果说前者是明修栈道的话,后者可称之为暗渡陈仓。

事实上,在经历了三网融合多年推而不动之后,ICT这个产業的人,已经在心照不宣地干了起来。中国是一个实事求是的国家,如果实践中真正隐含着三网融合可行的路线图,把它总结出来,对于克服多年难题,也许是有助益的。

我注意到,早在2007年,著名的吕廷杰教授就引进了德国Bernd Eylert关于基于FMC(固网与移动聚合)的IMS(IP Multimedia Subsystem)的理论,翻译了《移动多媒体商——3G时代的致胜之道》。IMS是指基于IP的多媒体子系统(包括VolP)。其最大特点是在固定和移动网络间实现三网業务融合。VoIP能够传输基于IP协议的人与人之间的实时多媒体通信。其中多媒体就是指视频电话、音频、图像和文本。实时就是即时通信。

值得注意的是,到了2011年,IMS开始成为电信人准备自下而上推进三网融合的一个核心策略。2011年3月,续合元代表工信部电信研究院通信标准研究所,在一个“秘密”报告中,把“基于IMS”的多媒体网,作为NGN(下一代网)体系架构的核心。同与往非IMS的IPTV不同,基于IMS的IPTV进入了电信人的视野。

如果说电信人还在纸上谈兵的话,互联网人在这场暗渡陈仓的比赛中,已经得分了。目前国内VolP产品有阿里通、歪歪语音、QQ/手机QQ,以PC端为主要客户端。跑得最陕的是腾讯。2012年7月9日,腾讯发布了微信for iPhone 4.2版本,新版本支持语音通话功能,用户可在iPhone上利用微信,与好友进行一对一视频沟通。实际使用,可以象《丢手绢》儿歌那样简单地在周遭找朋友。这使新概念的三网融合,第一次从空想变成市场支持的现实。

腾讯的微信视频符合我们所说通过增量调整做大蛋糕实现三网融合的全部要素,是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推出的業务。我们可以总结实践,从中挖掘未来三网融合可行路线图的具体线索。

首先,代表了下一代技术的方向,体现技术增量带动三网融合突破的特征。三网融合监管与技术发展有内在关联,我国对VoIP業务的监管,在“电脑一电脑”(PC to PC)语音/视频服务上是放开的,象腾讯QQ、MSN等属于此类;而微信目前出现的电话对电话(Phone to Phone),不同于以往的电话对电话在于,这里的电话是智能手机(iPhone toiPhone)。对监管来说,智能業务是一项源自IT的新業务,是一个新的增量。三网融合在原有的Phoneto Phone内涉及既得利益较密集,而智能手机中的智能,可以视为一种基于IP并且基于IT的数据增值業务。对这种由技术创新带来的新業务,在三网融合中是应该积极鼓励发展的。

其次,推动增值服务产業发展。微信视频的業务类型,我认为是具有社交功能的聊天服务,是SNS的一部分。它不属于内容产品,不归广电管(如果形成一定数量阈值以上的多点传播,可以本着传播节点与责任成正比的原则进行内容管理);也不是电信基础業务,不归电信管;而是创新型的IT業务,顶多算电信数据增值業务。这种業务与广电内容产品和媒体广告并无矛盾,不是分蛋糕型的業务;同时,它带来的数据流量,收入归电信运营商,其中如有涉及基础業务的部分可以同运营商谈判分成,因此与之应是合作关系。它的真正价值来源,在于数据增值(如果说数据流量是贸易,数据增值则是加工)。这种数据加工的价值增量,来自对数据流量形成的信息(如LBS信息、聊天信息等)的聚合处理。这种定位有利于推动产業升级。这同IPTV去争同一个碗里的同一两饭带来冲突的情况,形成对照。

第三,推动大企業三网融合新的業务增长点。视频即时通信虽然具有三网融合的特性,但并非电信、广电双向进入的主要资源。电信、广电当然也可以从事这样的業务。同是推动视频即时通信,电信运营商可能有IMS技术,广电企業可能有手机电视资源,但腾讯拥有的1亿相关用户及丰富的市场经验,在做强做优上更有成算。与电信、广电企業的常规发展不同,一旦政策鼓励、支持甚至促进互联网大企業在这种業务新增长点上发展,它们将会以改变互联网世界前25强里面美国与中国之比的方式,大大增强中国的国际竞争力。

上一篇:草房子读后感三年级100字下一篇:转弯为题的高中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