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路线图

2024-06-06

技术创新路线图(通用12篇)

技术创新路线图 篇1

摘要:技术路线图是一种有效的创新管理工具。20世纪末期起源于美国汽车行业, 很快成为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及其大中型企业和诸多行业协会普遍使用的新型管理工具。简要概述了技术路线图的定义、分类和作用等相关理论, 依据科技创新的含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 并对科技规划的导向作用、科技管理的变革作用和科学技术创新的推动等方面论述了技术路线图对科技创新的意义。

关键词:技术路线图,科技创新

党中央提出依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在2020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此, 就必须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掌握真正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1]。我国经过30年的快速发展, 目前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 国家、产业、企业都面临着变革不适应创新要求的发展模式, 科学谋划长远发展。作为技术预见的工具, 技术路线图创新了人们的管理方式、工作方式、思维方式, 在美、英、日、韩、德等技术发达国家得到了高度重视, 并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可以说, 它是现代创新相互作用模型在技术管理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创新是贯穿其始终的灵魂。研究技术路线图对于科技创新的作用, 深刻认识、广泛使用技术路线图, 多维度地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大意义。

1 技术路线图概述

1.1 技术路线图的定义

对于技术路线图的定义的表述有多种, 国外代表性的定义主要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四个国家[2]。国内学者在定义时, 大都把国外的基本定义——“各利益相关者对未来技术发展的一致看法”作为关键词, 但在进一步解释时, 由于各自的认知和阐述的角度不同, 给出的概念也不尽相同, 但都强调时间维度、视图工具。国家技术前瞻研究组给出的定义是:技术路线图是对未来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系统研究, 明确技术创新过程中知识产权的竞争态势, 提出应优先发展的关键技术群、主导产品 (产业) 及其相互关系, 通过时间序列图表描述技术发展优先序, 实现时间和发展路径, 为有效组织技术研发、产品开发和合理配置创新资源奠定基础[3]。我们认为, 该定义全面表达了技术路线图的研究对象、方法、目的, 是目前最为权威的定义。

1.2 技术路线图的作用

概括而言, 从路线图的结果看, 展现了技术发展的全景图, 提供了一个到达愿景目标的路径, 可以利用技术路线图作为选择和决策的依据, 包括政策、投资、合作、研发等的选择和决策。从技术路线图过程来看, 主要是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机制, 形成共同的愿景, 新思想的产生和发展贯穿于全过程, 进而形成研究应用化的氛围, 提高新产品开发的成功率 ( 技术产业化的成功率) [4], 有利于技术的群体突破。

1.3 技术路线图的分类

从技术路线图的内容上看, 可以分为: (1) 产品技术路线图; (2) 产业 (行业) 技术路线图; (3) 破坏性技术路线图; (4) 科学路线图。

从技术路线图的开发主体来看, 可分为: (1) 企业技术路线图; (2) 产业技术路线图;; (3) 国家技术路线图。

1.4 技术路线图的制定

制定一个完整的技术路线图, 一般而言, 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准备活动, 包括前期调研分析、设 (确定领导者) 、确定范围和边界;第二阶段为开发技术路线图, 包括确定将成为路线图的主要产品、确定关键的系统要求及其目标、明确主要的技术领域、各技术推动力及其目标、确定替代技术及其时间表、推荐应该进行的替代技术、撰写技术路线图报告等;第三阶段为后续发展阶段, 包括讨论并且确认技术路线图, 随时修正路线图, 形成一个实施、评估和升级方案。

2 科技创新及其重大意义

科技创新是科学原创和技术创新的总称。科学原创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现象及其运动和发展过程中发现和发明带有规律性的新知识及其所用的器具;技术创新就是人们为了改造自然而在实践中进行的, 总结发明或发现的新知识和新技艺。科技创新也就是:科技知识的创新;生产的物质技术条件的创新;以及人力素质和劳动技能的创新。原创性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结合在一起, 使人类知识系统不断丰富和完善, 认识能力不断提高, 产品不断更新。科技创新的最终主体是人, 关键在一个“创”字, 去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 发掘矛盾、解决矛盾, 不断对比、不断修正, 以达到另辟溪径、缩小差距、后来居上的目的[5]。

创新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原动力, 是决定产业分工、产业全程要素流动的最根本力量。科技创新就是要使科学技术成为我国跨世纪发展的强大的推动力。当前全球围绕着创新竞争能力在进行新一轮的竞赛, 而科技竞争成为国家间竞争的焦点。创新进入了必须更加依靠科技创新的时代。面对世界正在发生的深刻的新科技革命, 只有抓住那些对国家经济、科技、国防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关键性作用的重大科技课题, 抓紧攻关, 自主创新。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 瞄准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 力争在有条件的领域实现突破, 才能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6]。

3 技术路线图与科技创新

技术路线图过程, 犹如顺藤摸瓜, 藤就是路线, 瓜就是愿景, 是产品、是技术、是科技计划与政策。

3.1 技术路线图对科技规划的导向作用和对科技管理的变革作用

3.1.1 技术路线图是制定科技规划和计划, 提高政府宏观决策科学性的重要依据

技术路线图的作用在于为技术开发战略研讨和政策优先顺序研讨提供知识、信息基础和对话框架, 提供决策依据, 提高决策效率[7]。技术路线图将未来技术进步的速度与时间做比较明确的对应, 标明达到技术目标需要经过的路径, 克服管理部门信息不对称问题, 有助于识别关键技术、确定开发研究重点及其优势、障碍和可能性。从而使得科研规划更科学、更前瞻、更连续。国家、行业和企业各层面的路线图都是其管理部门决策的依据。尤其是国家技术路线图不仅从国家宏观总体目标出发逐项分解到各项国家关键技术, 而且从每项技术发展重点回溯分析它们对实现国家顶层目标所做贡献的性质和程度, 从而为宏观管理提供有价值的决策信息[3]。

3.1.2 对科技管理的变革作用

目前科技管理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怎样做出科学的决策是科技决策的管理者一直关注的问题。技术路线图对科研管理至少在以下方面起着变革作用:第一, 通过路线图的制定, 使管理部门有了产业技术发展的比较完全的信息。通过项目技术全景图的绘制, 管理部门可以对不同技术路径的优劣加以区分, 选择恰当的关键技术路径;第二, 通过专利地图的绘制, 管理部门对产业知识产权和专利分布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 对未来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可能面临的知识产权障碍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判断;第三, 通过路线图中关键技术研发的时序分析, 管理部门可以明确自己支持的重点、支持的方式以及什么时候对其进行支持;第四, 通过技术和产品、产业、市场之间的概念分析, 管理部门可以明确支持目标实现的可能性以及未来的经济社会价值[1]。

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管理部门可以把技术路线图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工具, 不仅使科技管理和决策更加科学、民主和有序, 而且可以帮助解决项目立项、检查和评审等过程管理中专家之间、专家与管理者之间由于技术背景差异所造成的信息不对称等问题[3]。

3.2 对科学技术创新的推动

3.2.1 是技术预测和发现的有效方法

技术路线图将过去、现在和未来连接起来, 把现在延伸到未来, 把未来需求作为现在研究的重点。它融合技术情报、技术评价、战略分析、德尔菲法、外推法和情景分析法等方法于一体, 克服了单一技术预见方法的局限, 是技术预见领域的重要战略工具[9]。

由于技术路线图的制定要进行前期市场调查, 了解目前技术的实际发展水平, 明确技术创新过程中知识产权的竞争态势。从而解决目前有什么、缺什么, 可以通过什么途径、最终能达到什么目的等问题, 梳理技术发展的脉络, 明晰达到未来技术需要的条件, 从而达到技术预测和发现的目的。同其它预测工具相比, 技术路线图具有更全面、更丰富的内涵, 更具实践性, 重过程胜于重结果, 这一点也符合科技创新的风险特征。

3.2.2 是促进技术创新的重要手段

企业、产业和国家层次的技术路线图都具有对未来发展较强的导向性。企业技术路线图是企业技术选择、项目和产品开发的蓝图, 也能够对各部门分工合作和相互协调起重要指导作用;产业技术路线图能够引导相关研发机构和企业达成共同目标, 构建创新链, 推动产业整体技术提升;国家技术路线图能指明国家科技发展重点及其发展路径, 不仅有利于国家科技规划和计划的编制, 引导企业、高校、研发机构围绕国家目标进行攻关, 而且能够指导各创新主体开展技术创新[3]。通过“绘制技术路线图—梳理—选择—规划—决策”和“修订技术路线图—再梳理—再选择—再规划—再决策”的循环往复, 从而构建产品链、技术链、产业链, 实现技术的创新和发现、产品的升级换代。这一过程无疑也有利于技术的群体突破, 也是对资源的节约。

技术路线图还可以管理虚拟创新。相对于传统创新, 虚拟创新是没有创造实质性的原型和产品的创新。由于原型创造的巨额费用, 使得实体创新渐渐让位给模型和模拟。虚拟创新不仅可以节约大量的物质材料和能量, 降低创新成本, 也可使创新者充分运用电脑网络空间中海量的知识与信息, 减少中间环节, 提高创新速度, 从而极大地提高创新活动的效率。尤其对于那些危险性或风险性过大以及由于社会伦理道德或政治原因等不便进行现实的科学试验的项目, 更具有重大意义。虚拟创新的意义是在技术路线图上留有一个记号、一个名字, 留下一些创新的痕迹, 为未来创新提供前进的基石[10]。将技术路线图和虚拟创新结合起来, 是推动技术创新的新思维。

3.2.3 是识别关键、核心技术, 实现重点跨越的工具

当前, 全球进入了创新驱动的时代,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的实质就是技术差距。国家战略任务的完成, 有赖于一批关键技术的突破。路线图给出了技术发展的重点、优先序、研发基础、与领先国家的差距、发展路径, 有助于我们识别国家、产业、企业的关键技术领域, 并集中力量进行人力、物力的重点投入。另一方面, 由于技术路线图开放、联动、专家多样性的特点, 很容易扫描到被忽略的技术, 从而为根本性的技术创新 (断裂性创新) 提供了可能[10]。

3.2.4 是整合创新资源的有效手段

创新需要从基础做起, 培养人才、优化环境, 甚至积累原始数据, 如果单靠某一方的力量, 无疑将延长创新时间、增加创新难度、延缓创新速度, 甚至半途而废。加上我国学术界闭塞现象严重, 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根深蒂固, 既得利益无时无刻不在渗透着科研人员的观念, 门户主义、小团体主义时有滋长。部门与部门之间、研究所与大学之间、不同科学家之间、课题组与课题组之间学术交流不多, 跨领域、跨学科的交流更少。造成科技领域内部力量集中不够, 外部协调不够, 系统集成也不够[11]。这些都与 “任务共担、利益共享、合作共赢”的现代科研合作机制背道而驰, 当然也严重制约着科技创新。

技术路线图具有高度综合的特征, 它的编制需要对各种创新要素进行系统分析和整合, 涉及经济、社会、技术等各个方面, 从而为整合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市场人员的观点及其各自占有的资源提供了机会, 使产学研有机结合。从而形成创新的“统一战线”。另一方面, 由于路线图技术和时间对应的特点, 可以按照技术创新过程的不同阶段, 合理配置财政资金、风险投资、企业资金, 达到合理配置资金的目的。

3.2.5 有利于跨学科研究, 提高研究水平

跨学科是一种多学科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的合作研究, 是打破学科界线进行的科研活动。科技发展到今天, 科学技术发展在不断分化的同时, 也进一步高度融合, 人类社会所面临的重大问题越来越需要从多学科的角度进行审视, 并予以解决。推动跨学科研究是人类实践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

技术路线图的制定必须借助不同学科的视野与方法, 单一学科或部门的研究可能会忽略一些重要因素, 甚至由于自身的局限性而无法完成。这一制定过程集中了不同领域的专家, 不但可以将众多学科中的专业优势发挥出来, 而且参与者在探讨与交流中展现思维优势, 吸取跨职能、跨学科团队成员的思想精髓, 借以形成广泛共识, 从而提高研究水平。

3.2.6 有利于组建科技型创新团队

创新不是靠个别人的聪明才智或灵机一动, 而是组织中的成员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 通过交流和探讨而产生一些新的思想和新的做法。团队创新远胜于单打独斗, 闭门造车, 因而“抱团打天下”已成为共识。科技创新型团队建设以优秀人才为基础, 以科技创新为目标, 以协同合作为核心, 根本功能在于提升组织整体的创新效能。因制定技术路线图而组建的团队, 不同于以往的由某个单位的某个部门去完成, 而是要根据市场需求, 建立一支既有管理人员参加, 又有技术人员参加, 更有营销人员参加, 技术人员有来自某个专门技术领域的、又有来自软科学研究领域的。参与者非常广泛, 不同利益相关者均有所涉及。更为重要的是, 只要组织协调好, 由于某一个路线图而组建的团队也就是下一个路线图的工作团队, 实现团队组建和创新的继承性和连续性, 从而也就形成了某一领域的团队。据日本鹤井由佳2003年的统计, 平均每个工作组成员人数84.1人。这个团队由于“专家集群”, 促进了相互学习, 又由于专家不同的归属, 技术不会被“锁定”在某一部门, 更容易造成知识外溢, 而这些都是创新系统形成的关键。可以说, 路线图过程不但组建了新型的创新团队, 也有利于区域创新系统的形成。

3.2.7 创新参与主体思维, 培养创新型人才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基石, 是最为活跃的创新要素,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时代赋予的使命。技术路线图制定过程就是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的过程。是成员接受新信息、创新个人思维的过程。

技术路线图思维是指规划的思维、系统的思维和普遍联系的思维[3]。技术路线图制定过程对于人们思维的创新, 可以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角度加以理解:

第一, 认识的创新。

(1)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无穷无尽的, 客观事物是可以被认识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并且经过反复的实践, 这些规律是可以认识和运用的。技术路线图过程就是根据科技发展的规律对未来活动进行判断和抉择。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人们, 科技发展过程中的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和补充, 它本身是服从其内部隐藏着的规律的。因此, 人们不仅能够解释过去和现在, 而且能够大胆预测未来, 并敢于从事实践活动以实现未来。

第二, 方法的创新。技术路线图本身就是新工具、新方法。

第三, 理念的创新。技术路线图是一种全新的探索, 需要不断树立崭新的思维, 保持超前的观念。

4 结语

目前, 我国关于技术路线图的研究还处于探索的初级阶段, 需要国家从整体上引导, 各省市需要根据自己的特色优势, 并结合行业创新服务平台建设, 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路线图的制定工作, 并引进动态管理机制, 做长远规划。通过国家、行业、企业全方位的路线图的制定, 让创新的人才尽其所能, 创新的智慧涌流汇集, 形成强大的创新力量, 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革.产业技术路线图理论和实践[Z].中国农业科学院技术预测与战略研究培训, 2008.

[2]李雪凤, 仝允桓, 谈毅.技术路线图——一种新型技术管理工具[J].科学研究, 2004 (22) :91.

[3]国家技术前瞻研究组.关于编制国家技术路线图推进《规划纲要》实施的建议[J], 中国科技论坛, 2008 (5) :4~6.

[4]李雪凤, 仝允桓, 谈毅.技术路线图和技术路线图思维[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5 (8) :27-28.

[5]潘仲元.试论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J].时代经贸, 2007, 5 (12) .

[6]刘松涛.江泽民科技创新思想初探[J].理论与改革, 2007 (3) :29.

[7]谭超.技术路线图与技术发展的规律性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 2006.

[8]叶继涛.基于路线图的技术预见方法探讨[J].科技与经济, 2008, 21 (2) .

[9]丁云龙, 谭超.作为技术预见工具的技术路线图及其应用前景[J].公共管理学报, 2006, 3 (4) .

[10]谈毅, 仝允桓, 李雪凤.基于技术路线图的产业创新模式:一个选择性评述[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7, 19 (4) :28.

[11]贾品荣.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解十道难题[N].中国经济时报, 2008-01-24-5.

技术创新路线图 篇2

自1984年秦山一期核电站浇灌第一罐混凝土以来,中国在核电之路上已走过了近28个年头。根据中国核电协会资料,目前中国已运行的核电机组有15台,总装机容量1256万千瓦。在建机组26台,约占全球在建机组的40%。

从建设初期的‚万国牌‛局面到敢为天下先上马三代技术,中国创造的自主化核电技术路线日渐明晰。而核电安全标准更是高起点诞生,从一开始就与国际接轨,并在开发中‚步步升级‛。发展核电作为中国能源调整的必由之路,不能受福岛事故的影响而因噎废食。休整之后,中国将在安全高效的原则下,怀揣着核电强国梦再出发。

技术路线:从万国牌到中国创造

1983年3月,以‚回龙观会议‛(即‚核电技术政策研讨会‛)的召开为标志,中国确立了以‚引进+国产化‛为主的核电技术路线。

与会的200多位各方面专家一致认为,我国发展核电应采用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机组,要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成熟技术、高起点起步,通过技贸结合,逐步实现国产化,跨越式跟进国际发展趋势。

在这样的思路下,中国核电经历了‚三轮发展‛之路。‚1980年代第一轮发展中主要是引进和国产化并重;1990年代,又经历了以纯粹购买电容为目的的第二轮引进;2002年末至2003年初所确定的新一轮核电发展路线,则是直接引进国外最先进的第三代核电站技术。‛中核集团公司科技委常委张禄庆向《经济参考报》记者介绍说。

但遗憾的是,由于中国核电经营体制所限和缺少一个统一的核电设备研发机构,中核、中广核、中电投等几大经营公司各自为战,在引进技术时,选择的机型‚五花八门‛。

据了解,上世纪90年代,中国相继购买了加拿大的重水堆(秦山三期)、俄罗斯的压水堆(田湾)、法国的压水堆(岭澳—大亚湾后续项目)。而在第三轮的引进中,中核购买美国西屋公司AP1000核电站的签约墨迹未干,中广核就被批准购买了法国的EPR核电站。

核电技术‚万国牌‛的局面,给实现核电技术的标准化、系列化和国产化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为此,2007年5月22日,由国务院和中核集团、中电投、中广、中国技术进出口总公司等四家大型国有企业共同出资组建了国家核电技术公司。

据了解,国家核电技术公司将在国务院授权下,代表国家对外签约,受让第三代先进核电技术,并实施相关工程设计和项目管理,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中国核电技术品牌的主体,是实现第三代核电技术引进、工程建设和自主化发展的主要载体和研发平台。

2007年3月,随着中美间两份重要协议《核岛供货合同框架协议》和《技术转让合同的框架协议》的签署,美国西屋公司和绍尔公司组成的西屋联合体在我国的第三代核电招标中正式中标,AP1000技术落户中国。

国家核电技术公司专家委员会专家汤紫德表示,AP1000安全目标比现有核电厂领先约两个数量级。在经济性方面,AP1000核岛系统设计简化,厂房建筑和设备配臵都大幅减少;其次,AP1000采用模块化设计和模块化建造技术,可有效控制、缩短建造工期;AP1000的核燃料采用简化设计和长周期换料(18至24个月),有利于减少运行维护工作量,降低运行成本。

此外,AP1000的设计寿命为60年,比二代核电的设计寿命长20年,多出20年的运行所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是相当可观。

通过三代核电技术的招标和AP1000技术分转让的实施,中国创造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技术开始浮出水面,如国家核电技术公司研究开发的CAP1400技术,在今年5月提交国家能源局评审,并开始施工图设计,按照国家批准计划,CAP1400核电站将于2013年在山东荣成石岛湾核电基地开工建设,计划于2017年建成发电。而中核的ACP1000技术,中广核的ACPR1000技术也进入了整体设计阶段。

事实上,中国国产化的努力从发展核电一开始就在进行,1984年开建的秦山核电站(一期)就是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我国核电发展历来遵循‘以我为主,中外合作’的方针。强调自主创新,设计建设运行管理自主化,设备制造国产化,科技部有专门核电重大专项,里面包括制定标准,研究一些新技术等。我国自主建设了30万千瓦,60万千瓦级核电站,并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批量化地自主建设百万千瓦级核电站。‛中国工程院院士叶奇蓁告诉记者。

回顾当年自主研发百万千瓦核电机型的‚吃螃蟹‛之举,张禄庆记忆犹新。‚反应堆是核电厂的心脏,要自主开发的话,这块儿必须要攻下来。当时我们决定要对反应堆动手术,将其堆芯从157盒燃料组件扩大到177盒燃料组件,以增加反应堆的安全裕量。这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但因为在这之前秦山二期工程中,我们已经将引进的M310百万千瓦机组从三环路改为两个环路的65万千瓦机型,我们觉得自己有能力来做。‛

他所在的科研小组对堆芯方案做多种计算对比,集团公司还自筹资金1000多万元,完成了堆芯流量分配试验和堆内构件流致振动试验。‚现在这两个试验连美国的AP1000都没做,是国核技委托核动力院来做的。这种对象设计现在在中核集团的三代自主化对象中继续得到沿用。‛张禄庆说。

自主研发的过程中,我国核电发挥了后发的优势。在核电厂建造中避免了重复国外早期在设备与系统设计、材料选择等方面的失误,吸纳各种先进技术与现代核电厂运行管理经验,使得我国投运核电机组性能持续改进,运行业绩一直处于世界中值以上水平,从未发生过2级及以上事件。部分机组甚至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些机组名列前茅。例如,秦山第三核电厂两台机组在WANO排名中已连续多次位列第一,连续六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999年以来,大亚湾核电厂在法国同类型机组的安全业绩挑战赛中,获得27项次第一名。

除此之外,我国核电设备制造厂还具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和测试装备,其间,开发或引进了先进的制造技术,采用最新的标准规范,以确保生产设备的性能和质量。

‚世界上共有8台三代压水堆核电站在建设,其中6台在中国建设,可见经过一定时间的努力,我国核电将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叶奇蓁对于中国未来核电技术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而且,自主设计的核电站在经济性上也有很大优势。据悉,在美国,已经向核管理委员会提出申请的三个AP1000核电站,‚比投资‛(平均每千瓦投资)的预算均在4300美元以上。与昂贵的外国第三代核电站相比,自主设计的秦山二期核电站是每千瓦1360美元;采用四台CRP1000机组的辽宁红沿河核电站,总预算投资493亿元人民币,按2008年8月的汇率折合每千瓦1662美元。

‚中国具有发展核电的自主技术能力基础,中国核电发展的康庄大道只能是自主路线。‛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企业与政府研究所所长路风如是判断。

安全标准:从高起点到步步升级

从1957年美国希平港核电站建成开始,核电安全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就一直悬在人类社会头上。国际原子能机构前总干事穆罕默德〃巴拉迪曾用‚悬崖边的核能‛来形容核电业的发展,核电安全无小事,一旦发生事故,可能就是毁灭性的。

在‚安全至上‛的理念下,中国核电安全标准高起点诞生。‚我国的核安全标准与国际接轨,可以说,是当前最先进的,比美国还要高。‛叶奇蓁说。

据了解,1984年10月,国务院批准成立国家核安全局作为独立行使核电安全监管的国家机构。随后,陆续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核设施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及相应的核安全法规、导则等文件。这些法规文件以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相关法规为蓝本,并借鉴了核电先进国家的经验,使得我国核安全监管一开始就与国际接轨。

而且安全标准在发展中‚步步升级‛。如,2004年对核电设计与运行经验安全要求(HAF102)又进行了修改,其中具体的堆芯熔化概率和大量放射性释放的概率比美国的相应值要高出一个量级,也是世界最高的要求了。这些要求均已在我国核电厂设计中得到了实施。

‚我国在选择核电厂址的时候,都要避开火山、地震多发和高发区,避开地质断裂带和人口稠密区,而且核电厂要坐落在完好坚实的基岩上,不像国外可以在软地基上建设。此外,抗震标准都是以当地万年一遇的最大地震来设定的,在防洪和防水淹设计标准上,会根据海啸、最大风暴潮、最大降雨量、最大台风等综合因素,按照千年一遇标准设立一个最高洪水位,而厂坪要高于洪水位,还预留了波浪的余量,这样的核电厂称之为干厂,日本的是湿厂,即低于洪水位。‛

作为秦山核电站二期的总设计师,叶奇蓁向记者详细介绍了我国核电厂设计的具体标准。据了解,秦山核电站最高洪水位有9米,而厂坪标高有11米。同时,还设计了1米2到1米5高的一个挡浪墙,进一步降低洪水位。

此外,从内部设计来看核电站有三道安全屏障。第一道安全屏障是一层优质锆合金核燃料包壳,再往外就是防止燃料元件包壳破漏扩散的压力壳,最外面还有一个由钢筋混凝土造成的,将反应堆、稳压罐、循环泵、蒸汽发生器都装入其中的‚大容器‛———安全壳。

‚压力壳设计标准是可以承受150个大气压的压力,在我们试验的时候其实可承受压力能达到210个大气压。‛叶奇蓁告诉记者,现在正在设计的核电站,又增加一层安全壳,作为抵御外部极端事件(如大型商用飞机撞击)和防止放射性物质外泄的最后一道屏障。‚两个安全壳之间抽负压,一旦有泄漏,就可以将里面的气体抽出去,经过过滤净化后排放。‛

与此同时,在电源的设计上能动与非能动相结合。‚在我国目前采用的第三代核能技术中,反应堆上方有一个无需外接电源的大水池,在能动电源发生意外不能运转时,它会为核反应堆冷却降温,避免事故发生。‛ 除了高标准,核电安全的保障还在于参与建设、运行和管理的人员对于安全的高度重视。1990年,时任武汉核动力运行研究所任副所长的张禄庆,带队承担了大亚湾核电厂1号机组的蒸汽发生器役前检查工作。事前他们采购了美国最先进的涡流检查设备,组织检查和分析人员赴美培训,并得到美国专家的现场支持服务,对检查做了充分准备。检查中发现有几根传热管存在检查探头不能通过的现象。但法国供货方坚持他们对所有传热管均作了100%检查,不存在任何问题。张禄庆他们又利用刚刚采购来的内窥镜对这几根管进行录像检查,事实证明这几根管内存在大量夹渣。

‚当天下午1点多作完检查后,2点多来了一屋子的法国人看录像,看完之后都哑口无声了。后来他们承认了错误,对这几根管子做了堵管处理。如果这个问题检查不出来,将来运行的时候出现堵管、破管,就会影响到核电站的安全。‛现在张禄庆想起来还有些后怕。他强调在核电厂的设备制造过程,必须真正严格地执行质量保障计划,不严格执行,无论是中国或外国都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福岛事故之后,中国立即组织核安全相关数十名院士、专家组成检查团,照国际原子能机构颁布的最新安全标准,对投运和在建的核电厂防洪抗震能力、严重事故预防和缓解、环境监测和应急体系有效性等11个领域进行综合检查。检查结果显示,总体上讲,我国核设施安全有保障,发生类似福岛核事故的可能性极低,但是在应对极端自然灾害事件时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报告确定了16项改进措施,并根据安全改进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制定了短、中、长期计划。目前部分安全改进工作已启动实施。

国家能源局也于今年2月份全面启动在运在建核电站应对超设计基准事故安全技术研发计划。首批设立项目共计13项,力求将福岛核事故的经验反馈转化为能够切实提高我国核电机组安全性和极端灾害抵抗能力的先进核电安全技术。

而在5月底国务院通过的《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中,对核电厂的抗震抗洪能力、可靠电源的供给能力、事故预防和缓解能力、环境检测能力等都有更高的要求。

‚福岛事故之后,各国在安全性方面都会提高标准和要求。中国将安全标准中有些具体的参数提高,比如抗地震级别,严重事故预防环节的考虑,能源工程的问题。而内陆的核电站在选址标准上将更为严格,要考虑到内陆的江河湖泊水库还有人口密度。‛原中国驻国际原子能机构代表团团长、中国核学会顾问俞卓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他认为,核电站的事故其实很少,损失也不多,但是公众非常关心。究其原因,引用核电界一句著名的说法,‚在一个地方的核事故就是任何一个地方的核事故‛。但是,‚总的来说,核电还是很安全的。‛俞卓平总结。

发展核电:能源战略的必由之路

日本地震、海啸引发的福岛核电站事故,再一次将核电的安全问题推到台前,也因此引发了该不该发展核电的大讨论,世界各国也纷纷重新审视本国的核电发展战略。

意大利和瑞士先后宣布将全面放弃核电,比利时决定在2015年关闭两座核电机组,德国预计在2022年关闭所有核电站。而美国在观望之后,正式宣布新建新的核电站,政府担保业主80亿美元开始建设沃特电站,2台AP1000的核电机组。紧接着,英国政府决定要在2050年之内重新建设22座反应堆,以替代目前正在运行的20个反应堆。

一边是核电重启,一边是核电关闭,中国该选择什么样的核电发展路径?‚我们应该从事故中吸取教训,改进和进一步提高核电安全水平,使核电重新复苏,而不会‘因噎废食’‛。张禄庆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这也是众多专家的共识。叶奇蓁指出,核电是安全的,福岛的教训应成为建设更安全核电的动力和契机,而不应是让核电止步的‚红灯‛。德国对核电历来有二派意见,近二十年来没有建设核电,而且也是决定在2022年底前分阶段关闭所有17座核电站,以近11年的时间作为缓冲期。意大利没有核电,弃核只是作秀;而俄罗斯从未停止过核电建设,今年初还在加里宁格勒兴建核电站用于对欧洲供电。

更值得注意是,作为仅次于美国和法国的世界第三大核能应用大国,日本大约30%的电力依赖于核能发电,如果日本放弃核电,那么日本每年将多花340亿美元用于能源进口,当前,暂停核能发电导致日本各地出现不同程度的‚电荒‛。夏季用电高峰来临让日本的电力缺口越来越大。7月5日,日本大饭核电站3号机组反应堆开始恢复输电,这标志着日本维持了两个月的零核电时代正式宣告结束。

‚中国能源贫乏,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给环境带来大量问题。要保障能源的安全,改变能源结构,发展清洁能源,包括核电,是必由之路。‛叶奇蓁表示。

据了解,目前中国拥有探明储量的石油33亿吨,约占世界的2.3%;天然气1.37万亿立方米,约占世界总量的0.9%;煤炭储量则相对丰富,现在探明储量1145亿吨,约占世界的11.6%。

但这样的能源结构对中国来说,却不一定是个好消息。由于煤炭储量丰富,中国不得不过多地依赖煤炭发电,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一项数据显示,每获得一百万度的电,燃烧煤炭要放出974吨二氧化碳,天然气释放424吨,而核能发电则仅为15吨。

‚中国还有排放的问题,政府承诺到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将占到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5%左右。我国的煤电比例太高了,水电的开发总是有限的,只有核电能够大规模地替代煤、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当然也是很好的能源,但是很有限,容量不大,中国政府还是要发展核电。‛俞卓平分析说。

而且中国能源的提供远远满足不了生产发展的需要。中科院院士、核物理学家王乃彦算过一笔账,能源不足引起的国民经济损失达能源本身价值的20—60倍,目前中国每年约缺电400亿度,以每度电创造20元产值来计算,损失就是8000亿元。

因此,核电成为近几十年来备受世界各国追捧的替代性能源。目前在全球440个核电站中中国仅占全球3%,而能源消费却占到了全球能源消费的20%;中国大陆核电发电量仅占全国总发电量的1.9%,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如果中国核电赶上平均水平,10年可省煤1/6以上。以2001年至2010年这10年为样本,中国每年的发电量,煤电占了大约75%,如果核电占发电比例在2001年就赶上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20%,那么,煤电的占比就可以下降到55%,电煤用量就可以节省近1/3。而中国的煤炭产量,有50%以上用来发电了,就按50%计算,节省的电煤也占到了煤炭总产量的1/6。

此外,核电的经济效益也是具有优势的,‚尤其是国产的核电机组‛。王乃彦举例说,秦山二期扩建工程两台65万千瓦机组投资估算为71.5亿元人民币,一年发电总收入18.2亿元。即使考虑交税、偿还贷款和成本等,大约10—11年后就可以把贷款全部还清。

技术创新路线图 篇3

会议开始,陆长安在致辞时表示:“本次路线图的制定是我国印刷行业从战略层面认真总结以往发展历程,主动研究印刷产业发展趋势,积极探索发展出路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和政策建议的一项系统工程。”

随后,吴峰在讲话中谈道:“《路线图》的制定是印刷行业的大事,其详细阐述了印刷产业‘十三五’规划的较长时间的发展趋势,明确了产业需求,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研究成果丰硕,意义重大。”

接下来,曹鹏介绍了《路线图》的主要内容,首先通过数据和图表介绍中国制造业、印刷业的现状,并将国外优秀的印刷业转型案例的分析与在场各位分享;然后以印刷产业如何演进及分化、新兴产业,以及围绕《路线图》的主线,即印刷传媒、包装印刷、数字印刷、印刷制造、设备及器材和绿色印刷六大板块分别进行了详细解说。

技术创新路线图 篇4

节能环保产业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是经济转型增长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支撑。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把节能环保产业打造成生机勃勃的朝阳产业”。目前,环保产业在政策环境、行业环境下有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全国环保产业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快车道,四川的环保产业也在快速发展时期,四川省积极推动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工作,2013年成立10家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四川联合环保装备产业技术研究院应运而生。

2 分析产研院路线定位

秉承理事会确定的“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管理”的原则,确定产研院“三大一重”“三点一线”“三位一体”“三步一跃”的发展总体思路,促进产研院又好又快发展。

三大一重:指抓好三件大事,突出一个重点。即:抓好优势资源聚集与整合、抓好产业技术形成与成果转化、抓好产业服务平台建设,重点是促进产研院又好又快发展。

三点一线:指做好三项实际工作,贯彻一条重要主线。即:通过努力将产研院建设成为环保产业成果转化平台的支撑点、产学研结合的闪光点、民营产研院机制创新的示范点,同时这三项工作均以贯彻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美丽四川为主线。

三位一体:指实现产、学、研的深度融合,探索创新民营产研院的体制机制和运营模式,开创混合经济体的特色,实现环保、社会、经济三个效益。

三步一跃:指五年规划一年一大步,五年大跨越,实现产研院发展总目标。第一步:一年起好步;第二步:两年打基础;第三步:三年上台阶。到2020年,实现产研院的快速发展,从而把产研院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具有一定专业优势,在西部知名,并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的环保产业产研院。

3 明确产研院发展总体思路

围绕“整合资源、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企业孵化、服务社会”的横向发展主线,将优势资源强强联合,多方合作共赢未来。

整合资源、技术攻关:充分发挥产研院硬件、体制等优势,联合政府、科技部门,精准政策动态;联合环保行业龙头企业,聚集环保技术、人才、市场资源;联合川内科研高校、单位,强化环保技术研发、技术攻关;联合全国合作单位,技术转移、优势互补。

成果转化、企业孵化:完善产研院六大平台战略目标,服务成员单位;加强产研院品牌效应,成为技术、市场中轴;服务川内企业,培养环保人才。

服务社会:形成在研究院平台下的环保产业联盟,丰富环保产业配套,带动区域经济,促进就业。

产研院作为全省唯一环保产业技术研究院,主要依靠四川环保产业发展实际的需要,立足川内,辐射全国,专注环保产业、产学研结合,既要聚集人才、技术,联合攻关,形成集成核心技术,又要承担为联盟单位的环保产业成果转化推广搭建平台,为四川环保产业发展配套服务。

4 研究产研院技术路线走向

4.1 产研院技术路线出发点

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管理”的建设原则,广泛吸引国内外环保领域的研发团队和创新资源,紧贴环保企业的技术创新需求,开展共性、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创业孵化服务,推动环保领域产学研深度合作和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努力提升环保领域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

4.2 产研院技术路线发展途径

4.2.1 近期发展路线

1)建立项目库,进行统一、多渠道申报管理;大力开展科技培训,对中小微企业开展四技服务,孵化一批技术先进、市场潜力大的科技型企业。

2)引进环保领域知名专家学者。聘请产研院特约研究员,并组建专家委员会,为产研院的技术研发、设备制造和发展决策提供智囊支持。

3)加强产学研深度合作,联合高校、企业搞技术研发,并创建专业化研究所、中试基地,将技术转化为成果,将成果推向市场,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

4.2.2 中期发展路线

1)建立激励性、灵活性创新机制将产研院“做活”去赢得项目、技术市场,“做大”去发展环保装备产业,“做强”去形成环保产业集群。

2)专注环保装备产业,将科技项目服务专业化、高端化,同时推广自主核心技术、产品。

3)创建技术、成果鉴定认证中心,结合市场选择技术、开发技术。

5 研究产研院重点合作模式

产研院以是否具备良好的产业化前景和企业运行基础为标准,以“知识产权+项目+成果+企业”的企业化运作模式来共享成果转化利益。科技成果拥有方和企业转化方可双向自由选择,提高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效率。

产研院采取合同聘用制的方式,聘请全职人员,提供成果转化、项目申报等日常运行的“保姆式”服务,实行独立核算,盈亏平衡的项目管理。聘用专家委员会,提供共性技术攻关、关键技术研发的高层次指导,提高产研院工作的运行效率。

拓展方向:产研院成立环保产业成果转化公司,主要从事产业孵化、企业孵化、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建设、科研咨询等服务。

6 产研院在环保产业的服务模式

产研院整合环保产业力量,建设新型环保装备制造科技成果开发、工程化和市场化平台。在整合环保领域市场、科技、资本、人才等多元优势资源基础上,进行环保装备制造相关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方面的研究开发,为企业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和研发保障,同时实现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推动环保领域产学研深度合作和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努力提升环保领域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

7 产研院对环保产业的带动作用

产研院能够有效促进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资源高效协作,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创新资源,为技术研发应用提供一体化的综合配套服务。产研院能够促进企业与高校、院所充分互动,使高校、院所的科研研发更加具有实用性,有助于其研发成果的转移转化,并能够为高校培养社会实用型高素质人才提供实践平台。对于企业而言,产研院为其科技创新提供平台,并且能调动全社会的创新资源为其服务,对于提高省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对于政府部门而言,产研院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有效促进各项政府创新资金的使用,有助于公开透明、廉洁高效政府的建设。

8 产研院技术产业结构分析

8.1 技术路线组成结构分析

产研院的产业技术链上游在高校、企业,但特色科研在企业,中游在产研院转化平台,下游在成果、市场。产研院的工作难点在企业认可,企业认可度影响产研院资源与企业资源链的对接度。产研院与成员单位是优势联合,成员单位之间的强强联合也是技术链在平台上整合的重要节点,产研院组合技术力量,集中攻坚,形成特色产业技术路线。产研院平台下重点技术优势领域,征对市场需求,形成具有产研院特色的六大产业链。

8.2 产研院平台重点方向

1)产研院与宜兴环保产业集团开展技术工程合作、与中国华南环境保护研究所开展技术咨询和工程合作,引进其先进的管理、创新经验,拓宽产研院的建设思路。

2)完善产研院人才队伍建设,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聘请特约研究员。

3)积极发展研发机构为会员单位,与不少于3家的高校、研究所建立合作关系。

4)引进一批企业,多途径联合协作,实施产业升级,力争同类企业引进3~4家。

5)扶持壮大龙头企业,瞄准国内外需求,围绕市场聚集发展,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大品牌。

6)携手企业开拓市场,并创建由优势高校院所和企业牵头的研究中心组建模式,推进成果转化与共性技术及关键技术研发。

9 产研院的发展目标

产研院实现引进建设高端研发机构15个,示范产业成果转化中心7个,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及重大产业技术平台15个,环保产业技术推广公司2家。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技术先进型企业60家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面积达到10万m2以上,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达到800件和500件以上。

产研院建成以环保装备产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创新、转移和服务为对象,引领和带动整个行业的技术创新和进步;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为目的,集科技创新与产业化于一体,四川最强、国内一流的新型环保装备科研开发机构。成为国内重要的环保装备产业研发基地,辐射和带动整个环保装备产业和促进企业发展,为四川环保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科技保障和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李亚丹,程劲,陈磊,等.打破体制机制障碍助推创新体系建设——四川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模式研究[J].中国科技成果,2014(17):9-11.

技术创新路线图 篇5

1)乳品加工产品品类方面:应生产更多的新产品,丰富产品品种,并向国际前沿的功能性乳品品种靠拢。

2)乳品消费区域方面:应平衡区域消费差距,企业也可借此扩大自己的销售区域,增加新的利润来源地区,也可避免高消费区域价格战造成产品质量的下降。

3)乳品加工技术方面:技术水平相对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距,现在技术水平还较低,需要引进国外的一些技术,并对于已引进的技术进一步研究以开发新技术。

4)乳品加工设备方面:我国的加工设备在稳定性和节能性方面都有待提高,对于引进的设备,不仅要懂得其如何操作,还需要对其设计原理进行研究,使其能转化为我国的核心技术。

3乳品加工业科技创新技术壁垒分析

综合相关专家人员的意见,得出我国乳品加工业主要加工技术的瓶颈问题及其可能产生的原因可归纳对于我国生产量较少的奶酪产品,其技术壁垒是由于我国基本不生产,所以相应的技术都比较陌生,我国需要从发达国家一些奶酪技术成熟的企业学习,尽快打开中国的奶酪市场。

4乳品加工业科技创新需求项目的优先性及研发模式分析

百度的最佳技术路线 篇6

跟Google和雅虎不同,百度没有进入英文搜索市场。这是一个只在中文搜索市场运营而取得的成绩。从这个意义上说,百度的业绩充分证明了中国市场的广大。

报告显示,在中国,百度的市场份额继续上升,达到了75.5%之巨。看上去,在中文搜索市场一家独大的局面还要继续持续下去。

但是,我认为,百度必须要考虑更长远的问题了:搜索引擎是以技术为核心驱动力的,在拥有巨大市场优势的前提下,百度如何才能充分发挥技术优势,让市场优势能够继续保持下去。

前几天稀里糊涂地参加了百度的一次内部讨论,听到李彦宏即将在“百度世界”大会上公布的一些未来技术路线的信息。出于保密的原因,无法完全分享这些内容,但我觉得,有些方向性的信息还是可以提前分享的。

李彦宏曾经说过,在中国市场,互联网商业模式的成功必须要借助规模优势。这是对中国这一庞大的内生市场的评估。百度已经充分地借助了这一优势。在中国的互联网公司中,百度是为数不多的依靠技术起家的公司,而其他多数公司,则主要依靠某种创新的商业模式。但在好几个重要的领域内,中国的互联网公司们已经足够强大了。

在IT业,一般存在着两种技术开发思路。一种是从技术端出发,走开创性的技术路线,如IBM,它提出的很多想法如“云计算”、SOA,都首先是一种技术思路,其次才是商业模式; 另一种则是从应用端出发,完成技术储备,但又注重现实利益,强调技术为市场所用,如微软Windows的演进路线。

这也可以说是当初“贸工技”与“技工贸”讨论的一种深化与变体。实际上,这也是在技术、商业、投资等市场资源储备基础上,中西方国家的技术公司会面临的必然选择。

按照这次讨论会上得到的信息,百度可能会在将来提出一种自己认为适合中国市场的技术思路,即基于搜索引擎的、以满足用户前端应用为目标的一种技术开发路线。它也可能会提出一种说法,名称可能会类似于“云计算”,但不会那么虚幻,不必经过漫长的脑力激荡,而是一目了然,并且谁听了都一目了然。

同时,这一路线的呈现方式可能是某个最基本的产品,既不是“凤巢”这样的后台系统,也不是“阿拉丁”这样的纯技术设想。对目前中国的互联网界来说,由于以前没有过这样的提法,也许会提供一些新的启发。

我在听完这个设想之后,想起当初全球手机市场曾经发生的技术变革。在三星超越摩托罗拉之前,手机终端市场竞争的核心是通信技术。在三星崛起之后,竞争的核心开始变为用户体验与设计,换言之是技术的座次退后了,而用户需求提前了。不是技术来引导用户,而是用户来引导技术发展。这并非三星一家的意识,而是市场的自然演进。现在,诺基亚在这么做,苹果更在做。

技术创新路线图 篇7

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十二五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要实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必须“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技术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在当前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下, 加大技术创新力度, 更是企业增强发展能力、应对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而如何规划企业自身的技术发展方向, 是摆在每个企业面前必须解决的问题。特别是中小企业, 对自身技术发展缺乏规划, 主要是因为中小企业研发投入资金有限, 无法获得相关的资源, 这成为中小企业发展道路上的一个绊脚石。

技术创新路线图是一种以图形方式来描述和规划技术发展的工具, 其利用德尔菲法来绘制, 具有简单明了、实用高效的特征。本文将重点研究德尔菲法和高级SWOT分析方法在技术创新路线图制定上的作用, 以及利用专利信息辅助专家进行分析的方法。

二、绘制技术创新路线图的方法

1、在德尔菲法基础上进行改进以更精确的制定路线图。

德尔菲法是较为成熟的预测方法, 它一般用于技术发展的总结和预判, 也可用于社会以及经济预判, 还可进行近期及远期形势的预判, 不会对地区和人员的限制, 费用较低, 能引导思维, 提供了一种预测的系统方法。德尔菲法本质上是一种反复匿名函询法, 与专家个人判断法和专家会议法相比, 它有三个明显的特点:匿名性、多次有控制的反馈以及预测结果的统计特性。正是由于这三个特点, 德尔菲法集中了专家个人判断法与专家会议法的优点, 同时克服了它们的缺点。在缺乏足够资料的领域中, 有时只能使用德尔菲法等这类专家预测方法。

但在实际制定技术创新路线图中, 德尔菲法有以下一些缺点:

(1) .在第一轮观点提出时, 参加技术预测的成员一般是某一技术领域的专家, 专家可能会提出一些专业范围非常狭小的问题, 从而使得多数专家成为门外汉。

(2) .从专家预测结果中不能看出专家对白已的自信程度。这一点也不能从多次反馈修正自己的预测值看出来。事实上, 专家自信程度越高, 预测精度往往也越高

(3) .给出上、下四分点班中位数后, 争论可能会向中位数东拢。德尔菲法的特点之一, 一般在第三张调查表上就给出上、下四分点和中位数, 这样, 有些专家可能会只是简单地向中位数靠拢, 有意回避提出新的预测意见。

本文将采用以下措施对德尔菲法在技术创新路线图上进行改进:

(1) .利用专利信息检索, 快速的提供给专家在本领域及相关领域的专利发展趋势, 并预先提供相关领域的政策和经济发展现状, 以便提供给相关专家进行分析。

(2) .要求专家对预测结果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评价越高, 说明专家的自信程度越高, 预测精度也往往随之提高, 系统分析专家的自我评价, 进行加权统计处理, 提高用德尔菲法预测的精度。

(3) .部分取消反馈, 就是只向专家反馈前一轮预测值的上、下四分点, 不提供中位数, 这样有助于防止有些专家只是简单地向中位数靠拢的倾向。

2、使用高级SWOT矩阵进行市场需求分析

SWOT分析代表分析企业优势 (strength) 、劣势 (weakness) 、机会 (opportunity) 和威胁 (threats) 。因此, SWOT分析实际上是将对企业内外部条件各方面内容进行综合和概括, 进而分析组织的优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的一种方法。基础SWOT分析法所产生的问题可以由更高级的POWER SWOT分析法得到解决。POWER是个人、经验、规则、比重、重视细节、权重排列的英文首字母缩写, 这就是高级SWOT分析法。

高级SWOT分析主要用在分析市场需求上, 将建立一个可以自定义的高级SWOT分析模型, 用户可以自定义各种类型的参数, 并且以图形化的方式展示分析的结果。

三、绘制技术创新路线图步骤

(1) 市场需求分析。对每个参与分析的专家给出一个空白的高级SWOT矩阵, 由专家根据自己的经验填补空白, 并总结不同的组合所对应的市场需求。由一个负责人对这些需求进行归纳、合并、汇总, 整理出多个市场需求。采用改进德尔菲法, 由专家分别对多个市场需求进行排序, 给出相应的排序意见, 完成后分别提交。提交后, 各专家之间可以看到彼此的排序结果和排序意见, 但是其互相之间是匿名的, 即看不到用户信息。各专家根据其它人的意见可修改自己的排序, 从而进行第二次和第三次的排序。一般通过三个轮次的修正, 专家之间已基本形成确定的意见。由负责人汇总各专家的意见, 分别得出多个的平均值, 从而得出市场需求的最终排序。

(2) 产业目标确定。各专家分别提交各自总结的产业目标, 并采用改进德尔菲法对相关目标进行排序, 并得到各产业目标的加权平均值, 然后建立市场需求和产业目标之间的关系矩阵, 由各专家分别给出自己的矩阵分布意见, 由负责人汇总上述意见, 得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更合理的产业目标排序。

(3) 关键技术分析。各专家分别提交各自总结的关键技术, 其中, 专家可以参考专利信息的检索结果, 对关键技术的知识产权状况有个初步的了解, 采用改进德尔菲法对关键技术进行行排序, 并得到各关键技术的加权平均值, 然后建立关键技术和产业目标之间的关系矩阵, 由各专家分别给出自己的矩阵分布意见, 由负责人汇总上述意见, 得出以产业目标为导向的更合理的关键技术排序。

(4) 研发需求确定。各专家分别提交各自总结的研发需求, 可以参考专利信息检索结果, 调整各自的研发需求, 然后采用改进德尔菲法对关键技术进行行排序, 并得到各研发需求的加权平均值, 然后建立关键技术和研发需求之间的关系矩阵, 由各专家分别给出自己的矩阵分布意见, 由负责人汇总上述意见, 得出以关键技术为导向的更合理的研发需求排序。

(5) 绘制路线图。在得到上述基本信息之后, 由负责人进行汇总, 通过以下几个步骤完成技术创新路线图的绘制。首先, 确定关键的时间节点, 然后将之前确定的研发需求、关键技术、产业目标、市场需求等从下至上地逐层排布, 形成技术创新路线图框架。最后, 用户可通过拖拽的方式选择一项 (例如研发需求) 放置在合适的位置 (即时间节点) , 同时根据前面各分析矩阵得到的结果自动带出上一层的相关项, 形成详细的技术创新路线图。

四、系统的实现要点

(1) 通过海量专利信息检索, 提供信息给专家参考。主要是借助全文搜索引擎, 可以实现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联合查询、中文自然语言和智能检索等等。一个高效率的检索方式, 可以准确的查找到相关的专利信息, 可以和专家的知识进行相互印证。

(2) 通过改进德尔菲法和高级SWOT分析法, 进行技术创新路线图的定义和绘制。通过2种分析方法对市场需求、产业目标、关键技术、研发需求进行确定和排序。

(3) 利用计算机方法辅助技术创新路线图的制定, 采用b/s架构, 最终结果以图片形式展示和保存。

五、结束语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路线图辅助分析系统可以帮助企业更好的把握未来的市场, 确定未来的产品, 并就这些产品提出未来的技术规划, 它提供了一种机制和流程来帮助专家预测目标领域的技术开发前景, 可以更好的技术投资决策提供信息支撑。

摘要:本文研究了改进的德尔菲法和高级SWOT分析方法在技术创新路线图制定上的作用, 并描述了技术路线创新路线图的制作步骤, 以及如何利用专利信息帮助专家进行分析。

关键词:技术创新路线图,德尔菲,SWOT

参考文献

[1]王晓闽.德尔菲法的缺点及其改进[J].管理现代化, 1990 (5) :15-16.

[2]孔翠平.SWOT分析法及其对企业财务能力的分析——以某企业为案例[J].会计师, 2007 (10) :32-35.

产业技术路线图评价机制研究 篇8

技术路线图作为某一领域识别发展路径的商业计划工具,最早应用于20世纪70年代的电子信息领域[1]。依据制定技术路线图的主体不同,可以将其划分为国家技术路线图(区域技术路线图)、产业技术路线图、企业(产品)技术路线图三种类型[2]。产业技术路线图的研究中,当前比较关注其具体应用,即将产业技术路线图的方法实际应用到具体领域,解决本领域的问题。如美国1986年开始制定《美国国家半导体技术路线图》(National Technology Roadmap for Semiconductor,NTRS),2000年更名为国际半导体产业技术路线图(ITRS)[3]、2010年制定了《林产业技术路线图2010》,日本2009年制定了《铝技术战略路线图》[4],加拿大工业部先后开展了生物制药业技术路线图、航空设计制造技术路线图等,国内广东省率先开展产业技术路线图行动并分别制定了现代农业、铝工业、船舶配套产业等产业技术路线图。由于产业技术路线图一般是一项长期的战略规划,很难保证执行过程中的环境等因素与制定预测的情况相一致,有必要结合产业技术路线图的内涵,设计一套科学适用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期做好对技术路线图的事前预警、事中监测和事后评价工作。

2 关于产业技术路线图

2.1 产业技术路线图的内涵

尽管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技术路线图的定义有所不同,但共同的内涵都反映了对某一领域前景的看法以及实现这个前景所用的手段方法[5]。然而,目前对产业技术路线图概念尚无统一的界定,王菡娟(2008)认为产业技术路线图是指通过时间序列系统地描述“技术—产品—产业”的发展过程,引导研发,构建新的创新联盟,加强创新主体的协作,为产业抓住未来市场发展机会指明方向[6],李彦峰等(2010)指出产业技术路线图是以产业知识和洞见为基础的、关于产业前景的共识[7]。笔者认为产业技术路线图应具有以下三方面基本内涵:

其一,产业技术路线图作为一种过程,综合各种利益相关者对某一特定产业未来发展的总体看法,并将其统一到预期目标上来。

其二,产业技术路线图作为一种产品,纵向上将产业目标、资源、技术、市场等要素有机结合起来,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属性,体现技术链和产业链的互补互促作用;横向上将过去、现在和未来统一起来,反映产业从低层次形态到高层次形态的演变过程,既能描述现状,又能预测未来。

其三,产业技术发展路线图作为一种工具,可以帮助人们找出产业链中的薄弱环节,而这些薄弱环节往往正是其“利润池”之所在[8]。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产业技术路线图是利益相关者对某一特定产业未来发展的总体看法,一方面体现技术链和产业链的互补互促效应,即技术链对产业链的推动作用以及产业链对技术链的拉动作用,另一方面反映产业从低层次形态到高层次形态的演变过程。由于产业的基础条件不同,产业技术路线图反映在优势产业和劣势产业中的技术链和产业链的互动关系也存在较明显差异(见图1)。

产业技术路线图的研究对象包括未来技术发展路径、可能形成的产品和市场应用前景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其主要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要求揭示发展路径上各阶段的实施条件、时间和效果;二是研究成果的应用性强,并且在指导产业发展的同时,需要及时纠正错误,不断优化调整;三是主要研究人员需要跟踪指导成果的应用,并对实施成效负有一定的责任[9]。

2.2 产业技术路线图对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作用

2.2.1 有利于技术与产业相结合。

由于产业技术路线图结合企业和政府资源,明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技术研发、市场实现之间的关系,有助于产业共同认清所处的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识别市场驱动因素,可以从未来市场实现出发组织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并把各项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看成一个有机整体,重点突破薄弱环节和核心关键技术,使技术研发的目标、应用前景和市场定位更加明确,并获得执行和发展这些技术所需要的项目群。

2.2.2 有利于政产学研合作。

由于产业技术路线图给出了清晰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路径及其演进规律[10],可以按照时间序列和过程节点,把政府、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等各方面创新主体有效组织起来[11],围绕同一目标开展创新,创造有效沟通机制,传达技术政策信息,系统整合不同利益相关者意见,促使产业界共同分担成本,加强资源管理,做到分工明确,优势互补,实现政产学研合作的集成创新,使各创新主体能够围绕产业发展总体目标形成上下一致的行动,加强决策的战略性、全局性和各创新主体的协同性。

2.2.3 有利于创新资源整合。

由于产业技术路线图按照时间序列给出了不同创新阶段的发展重点、技术发展路径、市场实现时间等,可以按照产业链、技术链的不同阶段,市场需求和技术创新路径进行安排,并根据变化及时调整,合理配置创新资源,实现财政资金、风险投资、企业投资等各种资源的有机整合,有利于引导创新资源围绕产业发展目标联合开展技术创新,从而有效降低风险。

3 对产业技术路线图进行评价的必要性分析

产业技术路线图一般是一项长期的战略规划,时间跨度比较长,因此,很难保证产业技术路线图执行过程中的环境等因素与制定时预测的情况相一致。应该看到,如果制定的产业技术路线图存在整体性系统偏差,产业和技术发展路径选择不正确,其导向作用会对未来发展产生不良影响,错失发展良机。因此,在制定产业技术路线图时,应尽可能确保产业技术路线图所指出的技术和产业发展方向、选择的技术和产业发展重点及其发展路径是基本正确的。若环境发生较大变化甚至剧烈变化,或产业技术路线图的执行情况与设想目标差距较大时,就需要对技术路线图进行更新。这里的更新分成两种:一种是周期更新,即要定期组织专家对产业技术路线图进行修正;另一种是实时更新,即一旦发现环境剧烈变化或执行情况与设想目标差距较大时,就需要立即对产业技术路线图进行更新。

4 产业技术路线图层次灰色综合评判模型

4.1 指标体系的选择

产业技术路线图评价系统是一套能够充分反应某产业技术路线图绩效,具有一定内在联系、互为补充,能确保产业长远发展目标实现的指标群体。在这个指标群体中,设置哪些指标,如何设置,既关系到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实用性,更关系到产业发展方向的调整,影响到产业技术创新的进程,因此,科学合理的构建产业技术路线图绩效评价系统,是正确评价产业技术路线图的前提与基础。

影响产业技术路线图绩效的因素很多,结构复杂,只有从多个角度和层面来构建评价系统,才能准确反映产业技术路线图绩效。笔者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对产业技术路线图进行评价,一是市场效益进行评价,二是对产业效益进行评价,三是技术效益进行评价,四是其他相关方面的评价,设计了如表1所示的产业技术路线图评价系统。

4.2 层次灰色综合评判模型

灰色系统是邓聚龙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提出的一种研究和处理复杂系统的理论,它从信息是否完备出发,将系统分为非灰色系统和灰色系统[12]。其中,灰色系统理论的数学方法是非统计方法,在系统数据极少和条件不满足统计要求的情况下,更显示出它的实用价值。由于影响产业技术路线图的因素很多,而且多是灰色、模糊、难以量化的,其评价主要建立在评价者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和个人偏好之上的,难以排除人为因素而带来的偏差。因此,可以运用灰色系统理论构建产业技术路线图的综合评判模型。

4.2.1 评价等级和标准确定。

(1)指标无量纲化处理。

在多指标评价中,由于各个指标的单位不同、量纲不同、数量级也不同,不便于分析,甚至会影响评价的结果。因此,为统一标准,首先要对所有评价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消除量纲,将其转化成无量纲、无数量级差别的标准值,然后再进行分析评价。将产业技术路线图中的二级评价指标Vij按是否能量化划分为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其中定量指标有不同的量纲,应对其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处理过程为首先确定各个评价指标的上限值,然后利用下式将不同量纲计量的效益转化为无量纲指标值。

Yi=XiXimax

其中,Yi为对应于评价指标i的无量纲指标值,Xi为对应评价指标i的有量纲指标值;Ximax为对应于评价指标i的效益上限值。

(2)指标评价等级与标准确定。

根据前面的评价体系可知,一级评价指标Ui(i=1,2,3,4)的集合U={U1,U2,U3,U4},二级评价指标V1j (j=1,2)的集合为 V1={V11,V12},二级评价指标V2j(j=1,2,3)的集合为V2={V21,V22,V23},二级评价指标V3j(j=1,2,3,…,7)的集合为V3={V31,V32,V3,V34,V35,V36,V37},二级评价指标V4j(j=1,2,3,4)的集合为V4={V41,V42,V43,V44}。将上面已经过无量纲化处理的定量指标按5分制计算得分;定性指标按其优劣等级统一划分为优良中差很差5种标准,分值分别为5,4,3,2,1分,指标等级介于两相邻等级之间,相应评分为4.5,3.5,2.5,1.5分。

4.2.2 确定评价指标Ui和V1j、V2j、V3j、V4j的权重。

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Ui(i=1,2,3,4)的权重向量为A=(a1,a2,a3,a4),评价指标 V1j(j=1,2)的权重向量为A1=(a11,a12),评价指标 V2j(j=1,2,3)的权重向量为A2=(a21,a22,a23),评价指标V3j(j=1,2,3,…,7)的权重向量为A3=(a31,a32,a33,a34,a35,a36,a37),评价指标V4j(j=1,2,3,4)的权重向量为A4=(a41,a42,a43,a44)

4.2.3 组织评价专家评分,确定评价样本矩阵

令评价专家序号为k,k=1,2,3,…,L,即有L位评价专家,组织L位专家对受评的产业技术路线图绩效按评价指标Vij评分等级标准给二级评价指标评分,根据L位专家所填写的评分表,求得受评价产业技术路线图的样本矩阵。

D=[d111d11Ld411d41L]

4.2.4 评价灰类及其计算。

(1)确定评价灰色类[13]。

设评价灰类序号为e,e=1,2,…5,即有5个评价灰类,g=5,它们分别是优良中差很差,其相应的灰类及白化权函数如下:

第1灰类优(e=1),灰数⊗1∈[5,+∞],白化权函数为f1;

第2灰类良(e=2),灰数⊗2∈[0,4,8],白化权函数为f2;

第3灰类中(e=3),灰数⊗3∈[0,3,6],白化权函数为f3;

第4灰类差(e=4),灰数⊗4∈[0,2,4],白化权函数为f4;

第5灰类很差(e=5),灰数⊗5∈[0,1,2],白化权函数为f5;

(2)计算灰类评价系数。

对于评价指标Vij,受评路线图属于第e个评价灰类的灰色评价系数xije

xije=∑pk=1fe(dijk)

对于评价指标Vij,受评路线图属于各个评价灰类的总灰类评价数xij

xij=∑5e=1xije

(3)计算灰色评价权向量及权矩阵。

将所有P位评价专家的评价指标Vij,主张第e个评价灰类的灰色评价权rije

xije=xijexij

考虑到灰类有5个,即e=1,2……5,便有受评路线图的评价指标Vij对于各灰色的灰色评价权向量rij为:

rij=(rij1,rij2,rij3,rij4,rij5)

从而得到市场效益U1所属指标V1j(j=1,2)、技术效益U2所属指标V2j(j=1,2,3)、产业效益U3所属指标V3j(j=1,2,3,…,7)以及其他效益U4所属指标V4j(j=1,2,3,4),对于各评价灰类的灰色评价矩阵R1、R2、R3和为R4:

R1=[r111r11sr121r12s]R2=[r211r21sr231r23s]R2=[r311r31sr411r415]R2=[r311r31sr4411r44s]

Ri(i=1,2,3,4),可以得出各指标的具体得分,若各具体指标得分均不小于另一特定得分,则说明环境变化不大、路线图执行情况较好且没有出现对关键技术影响较大的因素,因此可以不需要更新路线图。否则,需要对产业技术路线图的局部或整体进行更新,甚至重新制定新的技术路线图。若要对产业技术路线图综合绩效进行评价,则需要进一步计算综合评价结果。

4.2.5 对U和U1、U2、U3、U4做综合评价。

对某产业技术路线图的市场效益U1、技术效益U2、产业效益U3以及其他效益U4做综合评价,其综合评价结果Bi为:

Bi=A·Ri=(bi1,bi2,bi3,bi4,bi5) i=1,2,3,4

Ui的综合评价结果Bi的某产业技术路线图的总灰色评价权矩阵R:

R=B1B2Bmm=4

于是对U的综合评价结果为:

B= A·R=(b1,b2,b3,b4,bs)

4.2.6 计算综合评价值及结论

B提供的信息,可以按取最大原则确定该路线图所属灰类等级,但是按此原则判断结果,有时有效,有时往往会因为这种判断原则丢失信息太多而失效,重要的问题是B不能直接用于产业技术路线图绩效的直接评价,为此对B作进一步处理,使B单值化。具体方法是:先将各灰类等级按灰水平赋值,得出各评价灰类等级值化向量C为:C=(d1,d2,d3,d4,ds)=(100,80,60,40,20),然后按公式Z=B·CT 计算产业技术路线图绩效综合评价价值Z。

根据Z值的大小,对照灰类等级,可以评判受评产业技术路线图的绩效水平,对评价结果的处理可以这样规定,若技术路线图评价总体得分不小于某一特定分值,则说明该产业技术路线图运行情况良好。

5 结论及不足之处

产业技术路线图能够识别产业技术的优先顺序,并通过产业技术路线图的制定过程和结果,促使产业界追求更加有利的合作,加强资源管理以致力于共同的技术问题。对其内涵和量化的分析必将有利于产业技术路线图在实践和理论层面的发展,笔者希望在这一领域进行更多深入的研究和探讨。鉴于产业技术路线图在我国开展的时间较短,尚无法进行实证分析。

关于技术路线图沟通功能的思考 篇9

在技术路线图的诸多功能中,沟通功能最能反映其作为现代管理工具的特点及优越性能,也最能反映现代社会对管理工具的诉求。认真研究技术路线图的沟通功能,有利于我们深刻认识和理解技术路线图的特征和作用,也有利于我们进一步主动发挥并强化技术路线图的沟通功能。

所谓沟通就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群体之间思想认识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认识达成一致和感情的畅通。良好的沟通是组织与组织成员之间相互了解的基本前提。沟通是管理的主要内容和方法。松下电器创始人,被日本人称作“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有句名言,“企业管理过去是沟通,现在是沟通,未来还是沟通”。技术路线图自产生以来很快为人们所接受,其很大程度上是他满足了现代社会个人、组织及相互之间联系沟通的需要。技术路线图的沟通功能为其他管理工具不具备或不可替代。

2 沟通是技术路线图的特殊功能

技术路线图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他是现代社会人们在管理过程中面对复杂现象所创新的一种工具。这种工具产生之初,主要应用于企业。从上世纪90年代进入行业,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国家技术路线图出现。到目前,技术路线图已在全世界多个国家、我国的多个领域开始被应用。很显然,技术路线图的发展和其满足人们需要的功能分不开。经过20多年的发展,技术路线图的功能越来越完备。如对复杂事物、领域的规划、标识功能,对事物发展的预测功能,对复杂事物、领域的认知功能,人与组织及其之间的沟通功能等。在上述功能中,技术路线图的规划、标识功能为主要或主体功能,也是人们创新技术路线图这一工具的初衷。而预测、认知功能则是为规划、标识功能的实现服务的。即在技术路线图制定过程中,人们为了达到对复杂事物的发展路径进行规划、标识的目的,必须首先对复杂事物的发展进行认知和预测,才有可能对其进行规划和标识。而沟通功能,则不是达到规划和标识必须的环节,而是在预测和认知过程中所产生的“副产品”。虽为“副产品”,但技术路线图的沟通功能越来越引起人们关注,甚至超过了人们对其主要功能——规划与标识功能的关注。正因为此,我们称沟通为技术路线图的特殊功能。

3 技术路线图沟通功能实现的途径和方法

由上述得知,沟通功能是技术路线图的特殊功能。那么,技术路线图的沟通功能是通过什么途径和方法实现的呢?

技术路线图的沟通功能是一种基于共同目标、共同行动的沟通,而这种沟通是伴随着技术路线图的制定过程的发展不断展开并加深的。在技术路线图制定的准备阶段,包括专家在内的各有关人士就有关资料收集范围、技术路线图研究范围边界划分、愿景目标的确定等问题进行商槯和沟通,为技术路线图的研究制定奠定了基础;技术路线图制定过程开始后,首先,对该技术路线图的驱动因素以及现状进行分析,接着,对该技术路线图的目标及达到目标的技术领域和技术难点进行分析,最后,对技术发展路径进行分析。在每个阶段的分析过程中,按照预定程序,在大家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形成共识。参与制定技术路线图的人员之间由浅入深,沟通不断深化,最后,在技术发展路径上达成一致。

在技术路线图制定过程中,他的沟通功能是通过以下方法实现的:

(1)专家、工程人员会议讨论沟通。这是技术路线图制定过程中最常见的沟通方法。在会议准备阶段要召开会议讨论各方面的问题,在以后每个阶段的各个环节中,都要依据实际需要,召开会议进行讨论沟通各方面的问题。

(2)函询征求专家意见进行沟通。在技术路线图制定过程中,组织者印制了大量的调查问卷,通过函询征求专家意见,使技术路线图制定者与专家们达到一定程度上的沟通。

(3)头脑风暴法。头脑风暴法是一种充分的、非评价性的、无偏见的交流与沟通。在技术路线图制定过程中,几乎每个环节都要召开头脑风暴会议,使大家在这些会议上充分发表意见,以获取大量信息,同时,使大家在较广泛的领域得到沟通。

(4)德尔菲法。德尔菲法本质上是一种反馈匿名函询法。技术路线图制定者们对某一个问题经过充分征求专家意见,并进行整理、归纳、统计,将结果发给专家征询专家意见,经过与专家匿名多次交换看法,直至取得一致意见。最后获得具有很高准确率的集体判断结果。

(5)在技术路线图成果基础上的沟通。技术路线图的成果是其制定过程的结晶,包含了如何达到目标等一系列重要信息。在各利益相关方学习、研读、适用相关技术路线图过程中,自然就形成了沟通。

4 技术路线图沟通功能的特点

技术路线图的沟通功能产生于技术路线图制定过程之中,是通过专家、参与人员会议等方法实现的,与传统的规划工具相比,技术路线图的沟通功能有自己的特点,即全面、深刻、充分、具体,而且效果显著。

(1)全面,全面是指技术路线图的沟通功能与传统规划工具相比更全面。技术路线图沟通功能的全面性,一是指覆盖面宽。技术路线图的沟通功能,涉及该技术路线图研究领域各方面的情况,如产业技术路线图,不但涉及产业现状,而且涉及驱动因素,在驱动因素中不但涉及推进因素,而且涉及阻碍因素。对上述情况的分析,就形成技术路线图制定过程中参与人员之间的全视角沟通。二是指涵盖技术路线图研究领域发展的整个逻辑过程,即从现状、驱动因素始,通过发展目标分析、技术领域分析、技术难点分析,最后到达技术发展路径的分析和确定。上述覆盖面无论横向或是纵向都达到该领域全方位,无一环节或问题遗漏。三是信息收集全面,在技术路线图制定过程中,采用各种方法手段,尽可能获取比较详尽的信息,如利用各种手段,包括网络、档案、专利等系统;利用各种方法,如会议讨论、头脑风暴会议征集等。各种手段与方法的使用,使技术路线图的沟通建立在了占有丰富信息基础之上。

(2)深刻,技术路线图的沟通比较深刻,主要表现在参与制定技术路线图各方代表之间的沟通都是基于共同行动的目的而展开,因此,技术路线图制定过程中所沟通的内容都是反映事物本质的内容,如果沟通的内容浅尝辄止,那么根本不可能制定出具体、可行的技术发展路径。如在发展目标的沟通过程中,不但有总体目标内容,而且还往往深入到目标内部,探究目标的各个要素。技术路线图对事物本质的探究,就使得技术路线图的沟通比较深刻。

(3)充分,即技术路线图的沟通不是点到为止,而是各种信息充分展示,各方面人员充分发表意见,各种沟通的方法充分发挥作用。这样,使得在技术路线图制定过程中的沟通非常充分,这就为制定高质量、高水平的技术路线图奠定了基础。

(4)具体,技术路线图的沟通非常具体,主要指技术路线图制定过程中的沟通,能够涉及到事物领域内部的各个具体过程和环节之中。如各种关联度的分析:市场需求要素与目标要素关联度分析、技术路线图研究领域与其他相关领域关联度分析等等,这种关联度的分析一一对应,不差丝毫。又如要素排序的分析:市场需求要素排序、目标要素排序、技术难点排序等等,以上各种排序等级层次分明,毫不含糊。另外,技术路线图制定过程中,还广泛应用了各种辅助手段,如数学、图示等,将技术路线图制定过程中的定量分析具体到了极致,也使得技术路线图制定过程中的沟通,具体到了最大限度。

(5)效果显著,由于上述特点,使得技术路线图沟通的效果非常显著。往往经过技术路线图制定过程中的相互沟通,技术路线图制定参与者之间达到了最大限度认知、理解,并为共同携手合作奠定基础。通过技术路线图制定过程中的相互沟通,凝聚了技术路线图的各利益相关者,搭建了有关公共交流的平台③。比如,通过产业技术路线图制定过程中的沟通,搭建产业链上的相关企业联盟、产业联盟或产学研联盟等。对于技术路线图制定过程中的显著的沟通效果,使人们甚至认为技术路线图制定过程比其结果更重要。技术路线图制定的过程和结果,“孰重孰轻”问题,成了人们如何认识技术路线图讨论中的一个重大分歧。

5 强化技术路线图沟通功能的探讨

虽然现有的技术路线图在实践中有着突出、明显的沟通功能,但毕竟技术路线图产生不过二十多年,很多功能还不尽完善,尤其是技术路线图主要是实践的产物,其很多功能都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因此,从基础理论研究入手,强化技术路线图的相关功能,不断完善技术路线图研究和制定机制,不但是必要,而且是可行的。关于强化技术路线图的沟通功能,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技术路线图的目标要进一步明确。目标是沟通的前提,也是沟通的目的,是沟通过程的基本要素之一。目标越明确,沟通的质量就会越高。目标在沟通过程的始终都起着重要作用。在技术路线图制定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强对目标,即“我们将要到哪儿去”的论证,尤其要重视对各个目标要素的研究和论证,这样,方可进一步强化技术路线图沟通的效果。

(2)进一步加强信息的收集整理。信息是沟通的内容载体,是沟通质量水平的内在基础,信息越丰富,沟通就可能越全面、具体、深刻。在技术路线图制定过程中,有些信息渠道还需进一步通畅,有些信息源还应进一步开辟挖掘。如充分利用头脑风暴会议,使专家思路进一步开放;充分利用专利网络,编制专利地图,掌握现有专利信息;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收集整理各方面信息等。

(3)重视技术路线图制定参与人员的个人素质及其代表性。要进一步提高技术路线图参与人员的素质,主要指技术路线图的制定人员要熟知技术路线图的基本理论和技巧。参于技术路线图论证的专家,要熟知该技术领域的现状和前沿状况,要明确该技术领域的发展的方向。关于代表性,主要是指参与制定的专业技术人员在该技术领域要有一定的代表性,同时,还要有该产业链上游,下游的代表。总之,尽可能考虑所有“利益相关”领域的代表,这样,才会强化沟通的效果。

(4)注重沟通过程中的反馈环节的质量和水平。反馈是指将信息传递给接收者,并寻求接收者将信息返回的过程。反馈是沟通过程的重要环节,如果信息顺利返回并达到相互理解,整个沟通过程就圆满成功。反馈环节的质量和水平涉及两个重要问题,一个是反馈渠道,一个是反馈机制。在技术路线图制定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较规范的反馈渠道和机制,但问题是每个技术路线图情况千差万别,在技术路线图制定过程中要十分注重反馈环节的质量和水平。如调查问卷的设计及信函来往的组织等,在此间,要有极大的细心和耐心;专家头脑风暴会议虽然不作评判,但也有大量信息反馈,会议组织者需要一定的技巧;德尔菲法匿名调研是典型的传递信息——反馈——再传递——再反馈,直至统一意见,形成沟通。每次传递信息反馈的过程都需要大量的分析研究,都需要相当的科学态度和操作技巧等。这些,都涉及到沟通过程中反馈环节的质量和水平。这不但是强化技术路线图沟通功能的需要,而且也是提高整个技术路图的制定水平的需要。

(5)注重技术路线图后续管理中的沟通工作。技术路线图制定完成后,要制定技术路线图的实施管理方案,定期对技术路线图进行修订和更正。这些,需要有关方面人员继续保持联系,就有关信息和意见进行交流。另外,技术路线图制定完成后,有关“战略联盟”形成,有关公共交流平台搭建完成,要充分利用这个联盟平台,使技术路线图的各种功能发挥出最大功用。最后,在技术路线图的后续工作中要形成一定的工作机制,在技术路线图的实施、修订等方面有所作为,将技术路线图的沟通功能常态化。

综上所述,沟通是技术路线图的特殊功能。他伴随着技术路线图的制定过程的发展而不断展开和深化,并通过会议讨论等一系列方法而实现。技术路线图的沟通功能与传统规划工具相比有一系列重要特点,强化技术路线图的沟通功能,要从“明确目标”、“信息收集”、“人员素质”、“反馈环节”、“后续沟通”等方面入手。在强化技术路线图的沟通功能的同时,也可使整个技术路线图的制定水平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周三多,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53

[2]李兴华.产业技术路线图—广东科技管理创新实践[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8

技术创新路线图 篇10

1 重大科技专项选择的必要性

重大科技专项的“重”主要体现在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般解决的是战略性高技术领域或与民生密切相关的问题;“大”主要体现在其规模大、资金投入大、项目风险大、经济社会效益大以及影响面大。重大科技专项“重”与“大”的性质, 决定了其选择立项必须慎重, 应尽量避免决策失误。

同时, 有限的科技资源和多样化的科技需求决定了任何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发展都不可能在所有领域都达到世界前沿水平, 尤其是发展中国家, 必须突出重点, 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 集中力量, 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经过科学选择的关键技术领域, 实施若干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科技专项, 以技术集成创新形成战略产品和新兴产业为重点, 实现跨越式发展。

成功地选择并实施一个重大科技专项将带来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甚至在全球科技革命中占领先机, 实现跨越发展;否则, 选择不当将会浪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 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将落于后手、处于被动地位, 如日本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第五代计算机计划和高清晰度模拟电视计划的失败就是典型的例子。

因此, 对重大科技专项选择进行研究, 尤其是对科学的选择方法和工具进行探讨,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重大科技专项的选择方法

以往重大科技专项的产生和选择并没有固定的程序和方法, 一般由一个 (群) 科学家或高层决策者提出一个设想或建议, 经过长期的酝酿和反复的研讨后, 最终在科学界、政府和社会舆论之间形成较为一致的看法。因此, 传统的重大科技专项从项目提出、论证到筛选都是一个非程序化的过程。

近几十年来, 由于科技管理日益受到许多国家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的重视, 加上一些科技管理工具的发展成熟, 国内外在遴选重大科技专项上逐渐形成了较为规范的程序, 并引入了一些方法和工具。通过分析总结可以发现, 重大科技专项的选择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三种:以技术为导向的专家咨询法, 以需求为导向的需求调研法, 以及同时注重技术推动和需求拉动的战略工具法。

2.1 专家咨询法

目前许多国家遴选科技项目普遍采用专家咨询法, 其基本程序如下:第一步是项目产生的准备。首先确定不同层次的项目遴选者, 包括确定最初项目提出者和各类专家群体;然后收集项目的各种背景材料, 如国内外有关科学技术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等。第二步是确定预选项目, 预选项目一般由第一步中确定的最初项目提出者提出。第三步是对预选项目进行专家咨询和评价, 遴选推荐项目。第四步是推荐项目上报给决策部门进行审批、决策。因此, 专家咨询法的基本程序是“确定遴选者—收集信息—确定预选项目—遴选推荐项目—决策”, 这是一种典型的以技术 (专家) 为导向的选择方法。

2.2 需求调研法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科技的需求越来越大, 很多国家和地方开始进行科技需求调研以确定重大科技专项。这种以需求为导向的需求调研法在我国部分省市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其中以北京市的“科技需求调研—需求分析—技术选择”三阶段法最有代表性。北京市政府已将三阶段法纳入主题计划管理的必经程序, 成为确立重大科技专项的关键步骤:首先从市场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出发, 确定关键问题;然后针对关键问题进行需求分析, 凝练科技作用点;再结合技术发展趋势进行技术选择, 形成科技作用方案, 确定年度支持重点领域和主要方向;进而制定指南公开征集项目建议, 并对征集来的项目建议进行凝练、确定组织方案;最后报决策部门研究决策。

2.3 战略工具法

战略工具法是通过使用一些集成的方法和程序进行系统分析, 以确定未来若干年需要优先发展的战略领域和关键技术, 作为政府制定国家战略计划 (包括组织重大科技专项) 的基础。

目前, 世界各国都面临着一个难题, 即日益增加的科技活动成本与政府有限的资源之间的矛盾。在一定的经济和智力总资源的条件下, 诸多投资领域相互争夺资源, 所有国家都不得不面临如何合理资源分配的问题, 因此就出现了关键技术预测、选择以及优化的问题, 相应的战略工具也应运而生。国内外常用的战略工具主要有以下三种:技术预测、技术预见和技术路线图。

技术预测是以历史数据为基础, 通过一定的数学模型对未来进行推测和演绎, 在预测技术发展轨迹的基础上确定优先发展的领域。早在20世纪30年代, 技术预测就开始在美国出现并在军事科技计划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但由于没有预测到1973年的石油危机及其后果, 技术预测走向衰落, 并逐渐为以后发展起来的技术预见所替代。

技术预见是对未来较长时期内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系统研究, 以确定具有战略性的研究领域, 并选择那些对经济和社会利益具有最大贡献的技术群。日本早在1971年就开展了第一次基于大型德尔菲调查的技术预见活动, 以后每5年组织一次。20世纪90年代以来, 技术预见已经成为一股世界潮流, 欧美发达国家和亚非发展中国家也纷纷开展技术预见。

技术路线图是一个过程工具, 用以帮助识别未来所需的关键技术, 以及获得这些技术所需的项目或步骤。技术路线图可分为三个层面:企业层面、产业层面和国家层面。20 世纪70年代, 摩托罗拉公司最早将技术路线图方法应用于该公司的电子产品规划;此后, 技术路线图方法的应用超出了企业界的技术规划, 在产业层面和国家层面的科技规划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如1997年美国铝业协会为应对新的市场机会和挑战制定了《铝工业技术路线图》, 并于2003年重新修订了该技术路线图。2002年, 韩国按照“国家目标—战略产品—关键技术”的思路制定国家技术路线图, 提出了到2012年韩国科技发展的5个构想和13个发展方向, 以及实现这些构想所需的49个战略产品和需要开发的99项关键技术, 并制定了国家层次的研发计划。

3 基于技术预见和技术路线图的重大科技专项选择方法

在常用的战略选择工具中, 技术预见与技术路线图在科技管理中常常结合在一起使用。2007年, 我国科技部开展的国家技术路线图研究就是先进行技术预见, 然后再编制国家技术路线图。下面我们通过对技术预见、技术路线图和重大科技专项这三者相互关系的分析, 提出一种基于技术预见和技术路线图的重大科技专项选择方法。

3.1 技术预见与重大科技专项的关系

影响技术预见的因素主要是技术供给推动和经济社会需求拉动。技术供给推动是从技术供给能力考虑, 根据目前技术发展趋势预测未来;经济社会需求拉动则是确定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然后提出可能的技术解决方法。因此, 技术预见通过科技发展水平、经济社会需求这两个因素与重大科技专项发生因果关系, 这种因果关系形成两个正反馈的循环机制 (如图1所示) 。在第一个循环中, 科技发展水平影响了技术预见的结果即战略研究领域和技术群, 决定了重大科技专项的领域和关键技术的选择, 而重大科技专项的组织实施提升了科技发展水平;在第二个循环中, 经济社会的需求影响了技术预见的结果 (战略研究领域和技术群) , 技术预见的结果决定了重大科技专项的领域和关键技术的选择, 重大科技专项的成功实施 (尤其是关键技术突破) 解决了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关键问题, 从而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形成了强有力的支撑。

3.2 技术路线图与重大科技专项的关系

技术路线图在重大科技专项的前期设计中主要起到选择和规划的作用, 具体而言就是凝练具体项目和制定实施方案。实际上, 由于技术路线图是一个过程工具, 它与重大科技专项的关系已经完全体现在技术路线图的制定过程中 (如图2所示) 。首先选择制定技术路线图的技术领域, 并对技术领域的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行分析, 然后在选定的技术领域中采用产业技术路线图方法进行深入分析, 其中包括四个关键的步骤——市场需求分析、产业目标分析、技术壁垒分析和研发需求分析, 之后可绘制完整的路线图, 从而凝练出重大科技专项的具体项目并制定实施方案。

3.3 技术预见与技术路线图的关系

作为科技管理中常用的战略工具, 技术路线图与技术预见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有学者认为技术路线图是技术预见的一种工具, 我们认为技术路线图完全可以独立于技术预见, 它与技术预见有共同点也有区别。二者的共同点是都可以反映技术和时间的关系, 描述未来技术的发展趋势, 确认有潜力的领域;但技术路线图与技术预见也有着显著的区别, 二者的区别如表1所示。

从过程的视角看, 技术预见是技术路线图的起点。技术预见在科学技术的整体中筛选出战略研究领域和技术群;而技术路线图在绘制的过程中对某一领域的技术远景有清晰的认识, 然后跟踪技术选择路径并使之获得成功。

3.4 基于技术预见和技术路线图的重大科技专项选择流程

根据对技术预见、技术路线图和重大科技专项三者关系的探讨, 我们提出以下基于技术预见和技术路线图的重大科技专项选择方法。

这一选择方法的总体流程如图3所示。首先从基于德尔菲调查的技术预见开始, 遴选出重大科技专项的战略领域与关键技术后进入制定技术路线图阶段, 在技术路线图绘制完毕后凝练出重大科技专项的具体项目并制定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方案。这里有一个反馈过程, 就是技术路线图的评估与修正。通过对重大科技专项的总体评估, 以及对重大科技专项的战略领域与关键技术的发展现状及趋势的再分析, 技术路线图不断进行自我评估与修正, 从而完善其选择与规划的功能。

4 引入技术预见和技术路线图选择重大科技专项的现实意义

目前我国许多省市在重大科技专项的选择上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在选择重大科技专项前的调研和需求分析尚不够充分;二是在重大科技专项的选择上缺乏科学的方法, 容易造成因决策者个人认识的局限性而导致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的认识出现偏差, 影响重大科技专项选择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引入技术预见、技术路线图来选择重大科技专项可以有效解决以上两个问题。首先, 技术预见、技术路线图作为调研和需求分析工具, 技术预见把官产学研的专家组织起来, 通过德尔菲调查等方法进行系统研究, 分析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确定战略研究领域和技术群;技术路线图则更强调以需求为导向来识别关键技术, 以及获得这些技术所需的项目或步骤。其次, 这两种战略工具都是人们在实践中为解决实际问题而摸索出来的, 其自身蕴含着很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 使用这些战略工具选择重大科技专项可以有效保证项目选择的科学性。再次, 技术预见和技术路线图为相关利益者提供了一个陈述观点和表达利益的平台, 利益相关者和社会公众可以利用这一平台参与决策活动, 从而推动了政府决策的民主化, 避免因个人判断错误造成的决策失误。

摘要: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是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求的战略选择。分析了重大科技专项选择的必要性, 概括了目前重大科技专项的选择方法, 在探讨技术预见、技术路线图和重大科技专项三者相互关系的基础上, 提出一种基于技术预见和技术路线图的重大科技专项选择方法。

关键词:技术预见,技术路线图,重大科技专项

参考文献

[1]技术预测与国家关键技术选择研究组.从预见到选择——技术预测的理论和实践[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1.

[2]樊春良.全球化时代的科技政策[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5.

[3]曾路, 孙永明.产业技术路线图原理与制定[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7.

[4]胡宝民, 王婷, 李子彪.重大科技专项的特征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 2007 (9) :81-85.

[5]陈玉祥, 沈明宏.特大科技项目的遴选与评价[J].科学学研究, 1994 (1) :49-55.

[6]颜振军.科技需求调研、分析与技术选择:北京的实践[J].中国软科学, 2006 (12) :1-9.

[7]张星, 马斌.需求分析与技术选择研究的探索与创新[J].科技潮, 2007 (8) :34-35.

[8]万劲波.技术预见:科学技术战略规划和科技政策的制定[J].中国软科学, 2002 (5) :62-66.

[9]陈家昌.技术路线图在科技管理中的应用及其前景[J].中国科技论坛, 2007 (8) :79-83.

[10]丁云龙, 谭超.作为技术预见工具的技术路线图及其应用前景[J].公共管理学报, 2006 (4) :40-45.

展览背后:技术路线乱如麻 篇11

直播卫星 3月21日至23日召开的2006年中国国际广播电视信息展览会(以下简称CCBN)上,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与鑫诺卫星通信有限公司的展台,仅仅一墙之隔。

业界有传言说,鑫诺二号卫星于今年发射上天,并开通直播业务。记者在CCBN现场询问鑫诺卫星的工作人员,得到的答复是,预计将在8月上天,到底能不能开通直播业务,以及直播业务类型和地理范围都是未知数。对于目前处于垄断地位的有线电视来讲,卫星直播业务是一个杀手,成本低、容量大,如果没有政策管辖,卫星一上天,有线电视有可能遭到极大冲击。

鑫诺二号和中星9号都将是有线电视的克星,但是,在政策的引导之下,他们之间最后有可能是形成互补的关系,有线主导城市,卫星覆盖乡村。

记者在询问的过程当中感觉到,这两个公司自己也并不清楚卫星到底何时上天;上天之后,到底能开通什么样的业务?或许连最终的决策者现在自己也说不清楚,惟一可以确定的是,卫星直播业务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成本非常低,是非常好的数字电视广播途径。而且卫星的造价非常昂贵,如果上天之后不被允许进行商业经营,那么这么大的成本由谁来“扛”呢?

村村通谁最好 在展会上有个很有趣的现象是,有两个厂商都分别挂出了最好的村村通方案的横幅,一个是国外标准方案,一个是国内标准方案。

地面电视是与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并列的三大电视传输标准中的一个,目前是中国媒体报道最为热闹的一种传输标准,也是目前看起来前景最难以说清楚的。

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的传输标准都采用国外标准,而国内没有厂商出来研发新标准; 而在地面传输标准上,国内曾经出现过五种不同的标准,直到现在演化成两种不同的技术流派,互为竞争。

记者在相关展会上分别看到国内这两家不同技术流派的厂商隔岸对峙,互不相让。而在今年的CCBN,记者看到了国外的标准也出来凑热闹。

其实,这三个标准都可以用于手机传输,记者也看到其矛盾的苗头。一是深圳力合推出了MP5,这就是用手机通过地面传输技术来接收数字电视信号; 另一个是DVB-H技术,就是地面传输标准中的国外标准衍生出来的手机传输技术,这次CCBN法国迪康就是主打这种卖点。记者获知它们在国内还没有商业应用。据说东方明珠采用了另外一种技术,来自于韩国,同样用于手机看电视,可惜记者并没有看到它们的展台。可以预见的是,以后的手机看电视领域也将会非常热门、非常乱。

广电要做增值 虽说电信一直强于广电,广电也有野心想侵入电信的增值业务。比如,在这次CCBN上,记者就看到成都雷华和无锡雷华两个类似厂商的展台相距不远,虽然这两个公司分别来自成都和无锡,但是都有“雷华”字样,而且根据记者调查,两者业务也差不多,甚至其技术和资金源头都一样。而在这种“类似”背后,是广电技术试图“侵入”电信增值业务领域的企图,这一点使人感到震憾。这类技术是将有线电视用户的传输通道分隔成三个区域,一个用来传输电视,一个用来传输数据(比如上网),另一个用来传输互动的电信增值业务。如此说来,那么电信的网线将可以拔掉,光用广电的线缆就可以看电视,还可以插在电脑上上网。另外,还可以进行互动的增值业务,而且总费用也比较低。由此看来,广电的业务收费确实大大低于电信。

我们真希望这种业务快快发展起来让老百姓受益,但雷华的人告诉记者,这种业务在南方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而且是与网通合作。网通为了在南方撬电信的地盘,也许会寻求和广电这个最大的外部竞争对手合作。

其实乱的地方还很多很多。比如在天柏这个号称全国最大的机顶盒厂商的展台前,记者看到其电视节目指南,将广电与电信的上行下行技术做到了一个界面上。而他们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一产品可以让消费者感觉不到哪个用的是广电技术,哪个用的是电信技术,而实际上,广电与电视可能联起手来。

CCBN很热门,也很风光,但是仔细想想,仍然还是“理还乱”的局面。(文/倪洪章)

链 接

博路热衷内存VOD系统

在CCBN 展上,一种基于内存的电视点播系统固态平台引起了人们强烈关注,而原因则在于其提供视频点播的方式带来的低成本、高可靠性和实用性,这对广电和电信运营商来讲颇具吸引力。

这种点播系统是一家名为BROADBUS(博路)的美国公司展出的。传统的基于硬盘VOD服务器只是为客户提供少量的节目点播而设计的,无法同时处理网络中大量“直播电视”的并发流、内容分发和超大输入等问题。与传统的服务器相比,博路公司采用的方法消除了直接从硬盘驱动器输出流媒体的限制,而使视频点播流直接从固态DRAM中输出,这种方式非常适合由TOD(电视点播)引起的内容输入和传播等问题,通过将视频点播后台存储与流媒体播放功能彻底分离,实现各自按需独立扩展,并将节目存储器放在能发挥最高性价比作用的网络上。

博路系统的关键革新技术是采用了非对称的多处理器架构、高密度存储系统与处理体系来解决大容量DRAM的管理,与现行的VOD点播系统相比,在一个单独的机架上它能够支持更多大的视频并发流输出。在此次CCBN的展示中,该公司展示了以网络为基础的实时电视解决方案,能够通过先行使用的数字机顶盒,对电视节目实现暂停、快进、回放等功能,通信服务提供商可以向数字电视订户提供其针对实时电视体验更强的控制能力,而无须购买视频录像机等设备。

在过去两年时间里,这家公司在世界范围内完成了60多个VOD商业部署项目,1000多万个家庭已经开始使用该服务。

博路首席执行官Vin Bisceglia表示,面对中国市场点播市场的良好发展势头,这种基于固态内存的电视点播系统将会为广电运营商和内容供应商提高创收能力。(文/贾鹏雷)

IBM捷成世纪共推DMC解决方案

技术创新路线图 篇12

技术路线图反映了对某一领域前景的预测,以及实现这个前景的方法[1]。技术路线图的编制包括路线图的顶层设计,相关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归纳、分析,德菲尔问卷调研、头脑风暴法、SWOT法、情景分析法、TRIZ理论等预测、分析方法的运用,邀请政产学研用等相关专家召开市场需求分析研讨会、产业目标分析研讨会、技术壁垒分析研讨会和研发需求分析研讨会等编制工作会[2],获得产业市场需求、未来主流产品、产业目标、影响产业发展的技术壁垒、产业重点和共性技术、核心研发方向、重大攻关项目、保障措施等实现某一产业预测目标的关键要素,进而绘制该产业的技术路线图。产业技术路线图的应用将引导、驱动产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并做强做大和保持其可持续发展。

产业技术路线图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美国,由于其能预见技术发展方向,形成行业发展共识,确定分工协作关系,把握资金投入节点等影响决策的重要因素而被广泛应用[2]。其应用层面大到国家产业宏观管理、政府规划和行业未来发展预测,小到企业科研和市场开发策略的选择,成为当今战略研究最好的工具之一。

技术路线图在中国的应用和发展起步较晚,但在国家科技部的大力推动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国家科技部于2007年组织专家首次研究凝练出未来l0~15年我国科技发展的30项战略任务,选择出90项国家关键技术及其286个技术发展重点,并编制了国家技术路线图[3]。与此同时,广东省、湖北省、河南省、黑龙江省和贵州省等地科技部门也积极实施产业技术路线图编制计划。技术路线图的研究成为了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的热点,其影响也越来越大。

2009年初,厦门市科技系统首次启动并完成了分别代表本市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工程机械、太阳能光伏、海洋药源三个产业技术路线图的编制工作,其成果应用于“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中,提高了“十二五”时期对科技资源的有效指导和配置。

2 创新工具——TRIZ理论

TRIZ是俄文的英文音译的缩写,意译为发明问题的解决理论。TRIZ的创始人为前苏联学者阿利赫舒列尔(G. S. Altshuller),是由前苏联的大学、研究所和企业所组成的数百人团队,经过系统分析研究涉及世界范围的数百万件代表最高技术创新成果的发明专利,综合多个学科领域的原理、法则而形成的创新方法论[4]。

TRIZ理论的核心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无论是一个简单产品还是复杂的技术系统,其核心技术的发展都是遵循着客观的规律发展演变的,即具有客观的进化规律和模式;其次,各种技术难题和矛盾的不断解决是推动这种进化过程的动力;再次,技术系统发展的理想状态是用最少的资源实现最大的功能和效益[5]。TRIZ理论的这些特征,决定其在揭示技术发明或新产品创造过程中的客观规律,发现关键问题和核心矛盾,从解决问题和矛盾入手,突破技术瓶颈,有效提高企业研发效率、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所具有的独特优势。

TRIZ理论中的技术成熟度预测和技术进化分析是其中两个重要的方法。

2.1 技术成熟度预测

Altshuller认为,技术系统与生物系统一样要经历婴儿期、成长期、成熟期和退出期4个阶段,即系统生命周期的“S”曲线。TRIZ将“S”曲线简化为分段线性曲线,如图1所示。Altshuller还根据研究发明过程中获得发明所需要反复尝试的次数,把发明专利分为5个等级,包括标准解、系统变化、跨行业解、跨学科解及发现[4,6]。专利等级反映研究成果的水平。

从产品发展阶段的“S”曲线和不同阶段的发明专利级别统计分析得出:从婴儿期发展到成长期,发明的等级逐渐提高;到了成熟期,则发明等级逐步降低。技术成熟度预测就是对产品技术系统的过往发明专利以及性能等进行分析,确定产品所处“S”曲线的位置[7],预测市场前景;通过对产品发展所处阶段的相应发明专利进行级别归类,设计产品研发路径,预测未来技术创新方向。

综上,基于专利分析的技术成熟度预测步骤为: 检索、筛选专利数据→专利分析及等级划分,汇总统计→产品所处“S”曲线位置判断→产品技术系统发展阶段和专利等级的曲线拟合→市场前景、技术成熟度预测→研发策略和资金投入方案制定。依据产品不同的发展阶段作出相应的决策,当系统处于成熟期和退出期,应在技术上取得突破,开发新一代产品;而在婴儿期或成长期,应进行技术改进与优化[8]。一旦作出决策,可应用TRIZ技术进化定律进一步细化技术战略。

2.2 技术进化分析

每个技术系统都遵循着一个或多个进化规律而不断发展。TRIZ研究人员通过专利分析发现并确认了技术从结构上进化的趋势,即技术进化模式和进化路线(如图2、表1)[9]。

随着TRIZ理论越来越广泛而深入地应用,基于TRIZ专利分析能客观而又科学地认识技术进化规律得到了实践的证明。

3 TRIZ理论与产业技术路线图的结合

技术前瞻和市场预测是产业技术路线图的基础和出发点,预测的准确性关系到后续工作的成败,是整个产业技术路线图制定的关键[10]。从上述产业技术路线图的制定过程及应用方法可以看出,虽然预测方法中含有市场数据、研发数据等量化分析,但部分是依据实践总结、经验积累,依赖专家的知识与智慧,也就是说预测的主观性较强,然么,有必要结合尽可能多的预测工具与方法,提高产业技术路线图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TRIZ理论基于对全世界专利的分析总结,其中技术成熟度预测、技术进化分析是以量化的数据分析导出定性的结论的预测方法,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科学性。将TRIZ理论与技术路线图的制定相结合,有助于通过产品技术系统创新规律及其进化模式,确定产品系统所处的阶段,找出影响产品优化和升级的技术壁垒和难点,或新产品开发的核心问题,判断相关领域的未来市场前景和预测技术发展方向,使产业技术路线图更加合理科学,更好地发挥指导企业科研和政府财政科技投入决策,推动相关产业发展的作用,从而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产业的竞争力。

4 实例分析——以厦门市工程机械产业技术路线图为例

厦门市工程机械产业技术路线图由包括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政府部门等专家学者组成的多元化编写团队,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于2010年初完成。该路线图创新性地引入TRIZ理论,使课题研究更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下面选择工程机械产业中具有代表性,同时也是厦门机械产业的主流产品——装载机为例,进一步说明TRIZ理论在路线图编制中的应用。

4.1 装载机技术成熟度预测

应用专利分析进行技术成熟度预测。首先,检索美国、欧洲、日本、中国等7国以及世界专利、欧洲专利这两个组织的专利数据库,检出1978—2008年,包括装载机整机系统、各关键部件以及相关的工艺辅助等国外发明专利556项,国内发明专利535项。统计检出的发明专利数量并分析变化情况(如图3)[10]。

然后,根据Altshuller的专利分级原则对检索结果进行分级(如表2)[11]。

最后,对专利等级平均值进行拟合,得到如图4所示装载机发明专利等级变化拟合曲线[11]。

通过对装载机专利整体分析,可以发现装载机专利数量处在增长阶段,而装载机专利等级有下降趋势,也就表明装载机技术处于成熟阶段。

通过上述的TRIZ技术成熟度预测得出,当今装载机制造技术已处于成熟期,但围绕装载机的技术研发活动仍保持较高的活跃度,说明工程机械行业的相关企业仍在不断地对装载机技术进行优化和创新,突破装载机整机系统、各关键部件等核心技术,创造装载机产品技术系统新的生命周期。

4.2 装载机技术进化分析

采用TRIZ理论的技术进化分析,结合技术路线图的未来市场需求调研和预测,得出装载机未来技术发展将广泛应用微电子技术与信息技术,完善计算机辅助驾驶系统、信息管理系统及故障诊断系统;采用单一吸声材料、噪声抑制方法等消除或降低机器噪声;通过不断改进电喷装置,进一步降低柴油发动机的尾气排放量;研制无污染、经济型、环保型的动力装置;提高液压元件、传感元件和控制元件的可靠性与灵敏性,提高整机的机电信一体化水平;在控制系统方面,将广泛采用电子监控和自动报警系统、自动换挡变速装置;普遍安装GPS定位与重量自动称量装置;开发“机器人式”装载机等。

4.3 厦门市工程机械产业技术路线图的主要研究结果

厦门市工程机械产业技术路线图应用TRIZ理论的技术成熟度预测和技术进化分析,按照技术路线图的编制流程,在总结市场需求分析、产业目标分析、技术壁垒分析和研发需求分析四个阶段成果基础上,绘制出厦门工程机械产业技术路线图,主要内容如下:

(1)未来发展趋势。功能不断提升,更加注重人性化设计、提高舒适性,安全性更高,节能环保化。

(2)产业目标。提高性能、扩大用途及品种款式多样化,提升产品及关键零部件设计及制造水平,提高产品可靠性,降低能耗及功耗,完善产业研发体系及供应链,提高产业人员素质。

(3)技术瓶颈。整机的可靠性、智能化、节能性,动力及传动系统的湿式制动、电源控制、衬料处理、混合动力等方面技术,液压与控制技术中的节能、密封泄漏、建模与仿真等技术,应用CAD/CAE提高信息化水平与集成制造技术,精密制造技术,结构件强度分析与设计技术,造型、色彩、人性化设计水平。

(4)研发任务。大型、微小型工程机械产品研制,清洁动力装置及其关键技术开发,智能控制换挡变速器与驱动桥研发,节能高效液压元器件及系统和智能控制器及其控制系统研究与开发,产品人性化设计研究,再制造工程研究,大型复杂结构件的设计与制造。

5 结束语

(1)厦门市产业技术路线图编制创新性地引入TRIZ理论得到相关专家的认可,研究成果获厦门市科技进步奖表彰。

(2)在产业技术路线图编制中应用TRIZ理论的专利分析技术成熟度和技术进化定律等方法,丰富了产业技术路线图的编制手段,对完善技术路线图理论、提高技术路线图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具有实际意义。

(3)进行专利地图的分析,具有可规避专利壁垒、寻找适合本地区的产业技术发展方向等作用,值得深入尝试与研究。如何更好地将TRIZ理论与技术路线图制定工作相结合,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实践。本文重在抛砖引玉,为制定产业技术路线图提供新思路。

(4)本文阐述的产业技术路线图是在政府部门主导下完成的,在编制过程中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对于某一产业(领域),只有政府、产业、企业每个层面都制定了技术路线图,相互呼应、协同作用,才能使产业技术路线图真正成为驱动产业发展的有力工具,取得显著的成效。

(5)技术路线图的编制与科技发展规划的编制同步进行,一方面有利于制定科学合理的科技发展规划,集中政府科技资金,调动和整合各方科技资源,有利于将研发创新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促进产学研各方紧密合作,形成合力,推动产业沿着科学的路线发展,攻克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瓶颈,实现产业技术的跨越式提升;另一方面技术路线图提出的产业技术发展方向,指出的技术瓶颈和研发需求可成为科技规划中相关产业的发展思路、优先主题、重大科技平台项目和重大产业攻关项目的内容,有效提高了科技规划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值得推广。

摘要:产业技术路线图在预测和分析产业市场和技术的发展路线,协调政府、产业、科研院所等多方面资源,共同促进产业发展上具有显著的作用。探讨产业技术路线图与TRIZ创新理论的结合点,以期能更准确客观地分析技术系统的发展方向,从而提高产业技术路线图的准确性、可操作性和科学性。以厦门工程机械产业技术路线图制定研究为例,阐述TRIZ理论专利分析技术成熟度和技术进化定律的应用实践,为其他产业技术路线图的研究与编制提供经验和借鉴。

关键词:技术路线图,TRIZ,专利分析,工程机械

参考文献

[1]李雪凤,仝允桓,谈毅.技术路线图——一种新型技术管理工具[J].科学学研究,2004(22增刊):91-94

[2]曾路,孙永明.产业技术路线图原理与制定[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3]程家瑜.编制国家技术路线图推进规划纲要实施[J].创新科技,2008(8):14-15

[4]亿维讯.TRIZ简明教程[Z].北京:IWINT,Inc.,2008

[5]百度百科.TRIZ理论[EB/OL].[2013-05-17].http://baike.baidu.com/view/1469160.htm

[6]檀润华.发明问题解决理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7]王秀红,周九常.TRIZ理论中产品技术成熟度预测中的应用[J].科技与对策,2008,25(3):15-17

[8]马苏常,刘学斌.基于TRIZ的技术成熟度预测研究及应用[J].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报,2007,17(3):15-18

[9]哈佛史密斯.TRIZ——创新式解决问题的方法论[J].萧笙,译.视窗,2006(6):58-60

[10]彭顺昌.RTIZ创新理论及专利分析在厦门产业技术路线图制定中的应用[C].天津:第五届全国技术预见学术学流会暨全国技术预见与科技规划理论与实践研讨会,2009

上一篇:腹部皮瓣修复下一篇:开放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