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路线图作用

2024-06-03

技术路线图作用(通用7篇)

技术路线图作用 篇1

技术路线图运用于战略规划的做法源于国外, 近几年国内逐渐开始探索技术路线图运用于政府规划, 取得了一定效用, 发挥技术路线图在中原经济区建设战略发展规划中的作用意义重大。

一、技术路线图

1. 技术路线图的基本概念及特征。

技术路线图最早出现在美国的汽车行业, 其应用目的是为了避免忽略可能成功的技术、向各利益相关者展示企业的战略和增强企业供应链上下游的信心。而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摩托罗拉公司和八十年代早期Corning公司先后采用了技术路线图管理方法。技术路线图一经产生, 便受到实业界和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在实践中, 继摩托罗拉和Corning公司之后, 许多国际大公司, 如微软、三星、Lucent公司, Lockheed-Martin公司和Philips公司等都已在广泛应用这项技术。不仅如此, 许多国家政府、产业团体和科研单位也开始利用这种方法来对其所属部门的技术进行规划和管理。20世纪90年代, 技术路线图开始应用于国家计划, 国家技术路线图随之出现, 技术路线图的作用也从单纯的技术预测逐步发展为技术预见、未来计划设想等。之后, 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 如美国、英国、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 纷纷对其开展研究和应用。如今, 技术路线图已成为全球化技术管理的一个工具, 成为技术管理和战略管理的一个纽带。2000年英国对制造业企业的一项调查显示, 大约有10%的公司承认他们使用了技术路线图方法, 而且其中80%以上用了不止一次。

技术路线图作为一种科学的战略研究工具, 具有3个显著特性: (1) 技术路线图是未来发展的愿景图, 展现了知识、理想、企业、政府资源、相关投资及实施流程的结合; (2) 技术路线图一方面将目标、资源及市场有机结合起来, 并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属性, 另一方面可以将过去、现在和未来统一起来, 既描述现状, 又预测未来; (3) 技术路线图是过程管理工具, 帮助识别国家、行业、部门、公司未来成功发展所需的关键技术, 以及执行和发展这些技术所需的项目或步骤。

2. 技术路线图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

首先, 选择区域产业技术创新模式和产业化推进最佳路径区域技术路线图的研究与编制要对本地区经济社会与科技发展现状和比较优势进行深入、详细、充分的论证;对相关技术体系进行区域层面的梳理, 并突出区域层面技术重点、难点和壁垒;对区域技术的研发资源、匹配资源、未来可能存在的威胁 (如专利侵权诉讼等) 进行深入探索。区域技术路线图从区域基础、技术自身的难易程度等角度和维度对技术进行评价和评估, 以便相关主体在合适的时机切入技术的研究、开发或产业化。其次, 增强区域相关企业技术创新主体意识和研发能力企业通过技术路线图可以对本区域相关领域和产业的创新发展有一个较为清晰的理解, 明确本企业在领域和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 参考或直接使用区域战略性技术路线图形成的技术创新路径, 制定本企业的技术创新计划和推进模式。对于参与技术路线图研制过程的企业而言, 可以更方便地借助“外力”, 更为清晰地明确产学研合作的伙伴以及主要内容, 企业的研发项目也能够更为恰当地得到政府、风险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乃至其他企业的资助和支持, 进而在总体上增强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二、国内技术路线图的研究和运用现状

1. 国外的应用与现状。

从国内外技术路线图应用来看, 可以归纳为三大类: (1) 企业技术路线图。用于规划企业研发战略, 提出研发需求, 确定研发方向, 筛选对企业研发新产品产生最大作用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 合理布局研发项目, 安排研发资金和人员配备, 以及研发项目与产品的结合。 (2) 产业技术路线图。通过分析产业发展的生态特征, 提出产业发展总体目标以及实现产业目标的相关产品, 对应目标分析产业链条上的发展瓶颈、障碍以及亟待突破的关键技术, 统筹产学研各方的资源, 给出系统的解决方案, 从而把技术——产品——产业的产业生态链在时间序列上治理好。 (3) 政府技术路线图。国家和地方政府部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对发展领域、发展重点、资源配置等做出战略部署, 确定总体目标, 分解战略任务, 提出具体措施。

2. 国内的应用与现状。

同国外相比, 国内关于技术路线图的研究和应用还比较少。陈劲和许庆瑞等学者曾把技术路线图作为研发管理工具进行过探讨;刘海波等学者从技术经营的角度介绍了技术路线图;谈毅, 李雪凤等学者对技术路线图的概念、特点、作用、分类及其绘制进行了概念性介绍;顾刚通过介绍美国和欧洲制定的氢能技术路线图, 对我国加快发展氢能提出了一些建议。

在实践层面, 国家科技部于2007年组织有关专家首次开展了我国国家技术路线图的研究和制定工作, 该研究凝练出未来15年我国科技发展的30项战略任务, 选择出90项国家关键技术及其286个技术发展重点, 并编制了国家技术路线图, 明确了每项战略任务的发展重点、优先顺序、实现时间和发展路径等。2008年9月, 我国广东省在国内率先在4个产业和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进行技术路线图制定试点工作。分别是广东绿色无铅技术路线图, 广东食品安全检测与评价产业技术路线图, 广东铝产业技术路线图, 广东陶瓷产业技术路线图及工业产品环境适应性国家重点实验室技术路线图。

2010年, 湖北省科技厅产业技术路线图研究先期启动的八个产业领域分别是汽车零部件、中小科技企业成长、光伏、生物医药、氟化工、加工装备、光通信、重点污染行业节能减排。课题承担单位共有11家, 既有华中科技大学、湖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等高校科研院所, 也有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来自于生产一线的企业。为整体推进这八个产业领域的技术路线图研究工作, 湖北省科技厅组织工作专班对项目进行项层设计和总体规划, 拟在一年时间内, 摸清湖北这几个产业领域的发展现状, 并对未来该产业的发展方向进行科学预测, 提出湖北省该产业未来发展抢占技术制高点的技术目标, 并提出实现目标的关键项目和实施步骤。如。中小科技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 将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创业一孵化一成长一扩张一上市。的全过程, 针对中小企业成长的关键环节和需求, 整合科技金融资源和政策, 构建政府与社会各方面力量相结合的培育支撑体系, 按照“面向主板、立足中小板、抢占创业板, 积极融入境外资本市场”的原则, 努力打造湖北科技型企业上市板块。

湖南省启动了再生铝技术路线图, 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路线图, 纳米生物技术路线图, 建筑节能技术路线图, 电动汽车技术路线图。河北省将绘制重点产业技术路线图, 将着手绘制重点产业技术路线图, 启动企业技术创新工程。通过整合省内外科技力量, 突破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难题, 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产业技术升级。

黑龙江省拟在新材料、新能源、先进制造、生物、电子信息、现代农业、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人口健康与资源环保等科技优先发展领域技术路线图。

目前河南省应用技术路线图解决规划问题还处在概念的使用或规划局部的运用的起步阶段, 但是在某些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突破。

在技术研究层面, 河南省科技厅在2009年度河南省软科学招投标项目中, 以河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课题组为主开展了“河南产业技术路线图计划研究”, 2010年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中以河南科技大学为主开展了“基于技术路线图的河南轴承特色产业基地发展战略研究”。2009年3月, 河南省科技厅启动“河南省装备制造产业技术路线图的绘制”项目, 该项目涉及高效清洁发电 (风力发电成套设备) 、特高压输变电 (特高压直流输变电设备、全封闭组合电器) 、基础设施建设 (工程机械、起重运输设备) 、机械基础件 (轴承、液压、气动、密封件、模具) 4个领域。

在应用层面, 为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培育壮大战略新兴产业,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三门峡市政府联合中国农业大学、河南省科学院、河南科技大学等单位共同研究编制了《三门峡市铝产业技术路线图》和《三门峡市生物技术产业发展规划暨酶制剂产业技术路线图》, 对全面提升相关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促进持续发展、健康发展、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技术路线图对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借鉴作用

作为发源于发达国家的一种技术管理战略与政策工具, 有着自己的社会、制度、技术等背景。但其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方法和理念。中国已经加入WT0, 经济、技术的全球化使得我们面临了更为严峻的竞争, 迫切需要着眼未来的管理工具。在中国, 技术路线图已经开始广泛应用, 应用最广泛的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 其中特别是各部委的五年规划, 十年规划等。这些文档和技术路线图一样都是对未来的看法。但它们之间又有很大不同。我国的五年规划基本上就是确定目标, 而且是用很多指标表示, 而技术路线图不是具体的目标, 而是一个可行的发展的方向。我国的规划没有和市场紧密结合, 不是市场拉动或技术推动的思路。尽管我国的中长期规划也取得了很大成就, 但我们也看到还是存在着很多问题, 如存在着很多重复投资, 或者投资到落后技术, 或者对投资方向不清晰, 从而引起资源的浪费和恶性竞争等。各大国企的实力远远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另外中国的技术力量还比较薄弱, 技术资源短缺, 正需要引进技术路线图, 把有限的资源用到最恰当的地方, 避免资源的浪费和重复研发费用支出:宏观调控研究兴趣和行业兴趣相匹配, 引导私人投资方向, 更好整合资源用于国际竞争, 加强国际竞争力。对于从计划经济走过来的各大企业, 从指定生产到直接面对市场, 产品是否满足市场的需求变得尤为关键。经济全球化也使得各企业要和世界各先进企业竞争, 90年代以来的经济环境的变化——产品开发周期的减短、技术、协调、速度、资源配置等成为企业制胜的关键。在这样的环境下, 我国企业界也特别需要这个整合技术、产品、市场的工具。通过开发技术路线图。可以培养整合的思维, 避免技术和市场的脱节。技术路线图发展至今也不过二三十年, 其应用方法还在进一步完善中。

“十二五”时期, 国际国内环境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 我省工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三化” (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协调科学发展对我省工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工业转型升级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前所未有。把大力发展高成长性产业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深入挖掘比较优势, 以提高产业附加值为主攻方向, 大力发展市场空间大、增长速度快、转移趋势明显的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工、建材等6大高成长性产业。

综合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技术路线图的研究和应用, 可以明确:技术路线图不仅对企业技术规划的制定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而且在产业的发展规划方面也有着重要作用。在产业层面, 技术路线图主要是识别行业技术的优先顺序, 通过技术路线图的制定过程和结果, 行业能够追求更加有利的合作, 有效管理资源, 致力于解决共同的技术问题。

技术路线图作用 篇2

美国战略管理之父伊戈尔·安索夫于20世纪60年代第一次提出了“战略协同”的概念,其主要观点是基于对企业各种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整合,战略协同可以像纽带一样把企业多样化的业务有机联系起来,使企业更有效地利用现有的资源和优势开拓新的发展空间,以使企业整体的价值大于各独立组成部分价值的简单总和。安索夫的思想与韦斯顿阐释的公司兼并过程中管理协同效应和营运协同效应、罗伯特·巴泽尔和布拉德利·盖尔从公司群的角度阐释的协同效应,共同构成了传统的战略协同理论,传统协同理论以企业能力(资源)无限为假设前提,迅速变化的市场需求使战略协同效应在70年代受到企业界和理论界的怀疑,经过十多年的反思,形成了以价值链协同效应、无形资产协同效应及核心能力协同效应为代表的新的战略协同理论[1]。波特从价值链的角度研究可能实现协同效应的业务单元间的关联。伊丹广之的无形资产协同效应理论,把安索夫的协同概念分解成互补效应和协同效应两部分,认为实体资源的组合利用产生互补效应,而隐形资源的组合利用才能产生协同效应,当从公司一个部分中积累的资源可以被同时且无成本地应用于公司的其他部分时,协同效应就发生了[2]。加里·哈默与C.K普拉哈拉德对战略协同理论进行了拓展和延伸,形成了核心能力协同效应理论。安索夫为代表的传统的战略协同理论曾是西方大型公司在制定多角化策略、策划并购重组行动、建立跨国联盟或合资企业时所依据的重要原则。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产品开发的周期、技术创新的速度、资源配置的效率成为企业致胜的关键,中小企业登上竞争的前沿,新的战略协同理论在更广泛的范围发挥作用。

2 科技型中小企业与技术路线图

对一个企业而言,并不是每一个要素,每一种协同都同等重要,协同的重要性因企业不同而千差万别,最成功的就是那些能够根据自身特点确定战略主题,选择正确的关键要素及协同组合的企业[3]。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含量较高,且大多是以高新技术为支撑、以开发自有产品为主的企业,技术创新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灵魂[4]。为了改善技术和产品开发的一致性,70年代后期摩托罗拉公司使用了技术路线图,之后,技术路线图作为一种涉及多种领域知识、多个主体参与、多个线程并行控制的战略规划方法[5]在世界各地广泛应用于企业、行业和国家的不同层面。技术路线图的基本结构如图1所示。

技术路线图能够沟通市场、产品、技术、科学和研发计划,提供各利益相关者达成共识的机制,最终以简洁的形式概括复杂的过程和大量的内容,清晰地显示达到特定目标的确切时间和所需经过的路径[6]。换个角度来说,技术路线图有效整合了战略实现的各个战略要素同时间的耦合,促进各层级、部门间的合作,保证了战略实现要素和战略的协调发展[7],因此技术路线图是企业实现战略协同效应的有效方法。

3 T-plan技术路线图制定流程

标准化流程是以产品规划为焦点,以四场专题研讨会(市场、产品、技术、制图)迅速启动产品规划的技术路线图[8]。这4场研讨会每场各需半天,可根据工作需要将会议集中在2天内,或者在1个月中分别进行。这套流程需要技术部门和业务部门人员积极参与,每场研讨会需要5~10位参与者。

(1)研讨会1:市场。此次研讨会的任务是将产品性能的各个方面都列入考量范围,确认市场(外部)与业务(内部)的主要驱动因素,这些驱动因素将决定产品和服务的开发动机。采取给出分值的方法分别对内外部驱动因素的重要程度进行排序。同时也要考虑总的战略环境,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头脑风暴和SWOT分析。

(2)研讨会2:产品。主要关注路线图的产品和服务层面,其任务是找出产品的特征概念并进行分类,以产品特征与业务/市场驱动因素2个维度构建分析矩阵,采取给出分值的方法评估每个产品特征对每个市场和业务驱动因素的影响力,如图2所示。

(3)研讨会3:技术。此次研讨会主要关注路线图的技术层面,其任务是找出可以实现研讨会2中产品特征的技术方案,将技术方案进行合理分组,归为不同的技术领域,以技术领域与产品特征2个维度构建分析矩阵,采取给出分值的方法评估每个技术领域对每个产品特征的影响力。

(4)研讨会4:制图。将前三次研讨会关注的公司的市场、产品和技术层面整合于技术路线图中,研讨会2和研讨会3界定2个内部互相关联的分析矩阵,可以用来分析确定技术路线图的分层结构,并对产品功能和技术解决方案进行优先排序。找出时间节点,绘制产品演进图及实现明确业务目标的技术对策。

4 T-plan技术路线图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实现战略协同的作用

4.1 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了战略要素的协同机制

企业的协同效应是以不同经营单元的价值行动为基础,在特殊的相互作用的行为之间取得的[9]。机制是系统以一定规则规范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形式[10]。市场驱动、产品和技术是科技型中小企业重要的战略要素,T-plan技术路线图通过为这些要素提供特殊的相互作用的形式,促进了协同效应的实现。T-plan技术路线图方法体现了战略思维中的顾客基准,强调对市场应用有深入的理解。市场研讨会采用头脑风暴和SWOT分析的方法,在考虑企业总的战略环境的前提下,着重关注客户的功能需求,确认市场(外部)主要驱动因素,并通过产品研讨会和技术研讨会中相互关联的2个分析矩阵将这些需求转换为适当的产品和技术特性,即客户需求决定了产品功能以及实现这些功能的技术。分析矩阵建立的技术路线图层与层的关联,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战略要素协同提供了保障。最后一个研讨会同时考虑市场(需求和机遇)、产品、技术以及彼此之间随着时间不断变化的相互作用,对目标进行优先性排序,将企业基于时间的市场驱动、产品和技术等战略要素在可持续的基础上进行整合,为达成战略目标服务。

4.2 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隐性资源组合利用机制

伊丹广之的无形资产协同效应理论认为隐性资源的组合利用能产生协同效应,T-plan技术路线图通过对隐性资源有效的组合利用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协同效应提供了支撑。T-plan技术路线图基于4个研讨会的制定流程,鼓励思考,鼓励来自公司各部门人员进行跨部门的交流合作,头脑风暴法使人们分享在各自领域的真知灼见,良好的沟通促使公司内部跨越边界对战略规划达成共识,清除组织内部战略执行障碍。在这过程中知识的流动、传播和融合,特别是隐性知识的流动,使从公司一个部门中积累的资源可以被同时且无成本地应用于公司的其他部门,在组织内部创造了跨部门的、关注企业整体的战略协同效应。交流和应用这两种驱动力量的相互作用也使创新思想得以扩散[11],为企业创造了基于知识的竞争优势。

4.3 提升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核心能力

T-plan技术路线图通过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核心能力,促进其协同效应的实现。特别有助于实现客户看中的价值是企业核心能力的重要特征[12],顾客对产品的新需求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投资和创新的原动力。面临新机遇,有时顾客甚至不能准确描述其需求,这就要求科技型中小企业比顾客更理解顾客,从把握顾客业务战略的高度,深刻体会顾客的需求,帮助客户最大限度的提升他们的客户满意度,从而发现并把握市场机会。T-plan技术路线图以市场驱动因素即企业主要客户及潜在客户的需求为产品和技术规划起点,对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及相关技术演进的时间节点及阶段性目标都有了清晰的规划,更重要的是明确了优先的市场驱动力,对创造独特客户价值具有高影响力的产品功能以及最具吸引力的技术解决方案,使企业找准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的着力点、产品价值增值的突破口,T-plan技术路线图制定中的每一步都能聚焦在少数重要优先的事项上,使科技型中小企业有限的资源得以高效配置,而产品及技术随时间演进的过程也就是一个持续创新的过程,适合市场需求的技术和产品的不断创新成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核心能力。

5 结语

随着战略环境的日益复杂多变,新机会的不断产生,企业的战略协同能力决定了企业究竟会成为市场的引领者,还是沦为市场的追随者。技术路线图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获得战略协同效应提供了很好的方法。在技术路线图过程中培养的不易被模仿的特有的资源配置能力,和独有的技术技能一样,都是科技型中小企业产生竞争优势的资源。当这些资源被应用于企业不同的产品上,对产品战略的实现起强大的支撑作用时,协同效应就会发挥难以替代的作用,给科技型中小企业带来持久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马云辉,王猛.传统战略协同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评价[J.]当代经理人,2006(21):1149-1150.

[2]唐建民.战略协同研究回顾与展望[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9):108-110.

[3]陈小平.战略整合模型研究[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1(7):19-24.

[4]方琳瑜.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知识产权成长机制与脆弱性评价研究[C.]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12-16.

[5]刘传林,陈坤,张瑛.技术路线图制定流程及其柔性机制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4):50-55.

[6]李栎,张志强,安培浚.技术路线图的发展与应用分析[J.]图书与情报,2009(3):8-13.

[7]张铁男,赵围.基于技术路线图的科技情报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09(1):101-105.

[8]罗伯特.哈尔,克莱尔.法鲁克,戴维.普罗伯特.技术路线图:规划成功之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4-40.

[9]王琛,王效俐.企业战略协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业研究,2005(10):115-117.

[10]张浩.基于混沌理论与协同学的企业战略协同机制优化研究[C.]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95-98.

[11]RENATO G,MARIANGELA G.Market potential dynamicsin innovation diffusion:modelling the synergy between twodriving forces[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Social Change,2011(78):13-24.

技术路线图作用 篇3

节能环保产业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是经济转型增长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支撑。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把节能环保产业打造成生机勃勃的朝阳产业”。目前,环保产业在政策环境、行业环境下有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全国环保产业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快车道,四川的环保产业也在快速发展时期,四川省积极推动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工作,2013年成立10家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四川联合环保装备产业技术研究院应运而生。

2 分析产研院路线定位

秉承理事会确定的“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管理”的原则,确定产研院“三大一重”“三点一线”“三位一体”“三步一跃”的发展总体思路,促进产研院又好又快发展。

三大一重:指抓好三件大事,突出一个重点。即:抓好优势资源聚集与整合、抓好产业技术形成与成果转化、抓好产业服务平台建设,重点是促进产研院又好又快发展。

三点一线:指做好三项实际工作,贯彻一条重要主线。即:通过努力将产研院建设成为环保产业成果转化平台的支撑点、产学研结合的闪光点、民营产研院机制创新的示范点,同时这三项工作均以贯彻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美丽四川为主线。

三位一体:指实现产、学、研的深度融合,探索创新民营产研院的体制机制和运营模式,开创混合经济体的特色,实现环保、社会、经济三个效益。

三步一跃:指五年规划一年一大步,五年大跨越,实现产研院发展总目标。第一步:一年起好步;第二步:两年打基础;第三步:三年上台阶。到2020年,实现产研院的快速发展,从而把产研院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具有一定专业优势,在西部知名,并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的环保产业产研院。

3 明确产研院发展总体思路

围绕“整合资源、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企业孵化、服务社会”的横向发展主线,将优势资源强强联合,多方合作共赢未来。

整合资源、技术攻关:充分发挥产研院硬件、体制等优势,联合政府、科技部门,精准政策动态;联合环保行业龙头企业,聚集环保技术、人才、市场资源;联合川内科研高校、单位,强化环保技术研发、技术攻关;联合全国合作单位,技术转移、优势互补。

成果转化、企业孵化:完善产研院六大平台战略目标,服务成员单位;加强产研院品牌效应,成为技术、市场中轴;服务川内企业,培养环保人才。

服务社会:形成在研究院平台下的环保产业联盟,丰富环保产业配套,带动区域经济,促进就业。

产研院作为全省唯一环保产业技术研究院,主要依靠四川环保产业发展实际的需要,立足川内,辐射全国,专注环保产业、产学研结合,既要聚集人才、技术,联合攻关,形成集成核心技术,又要承担为联盟单位的环保产业成果转化推广搭建平台,为四川环保产业发展配套服务。

4 研究产研院技术路线走向

4.1 产研院技术路线出发点

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管理”的建设原则,广泛吸引国内外环保领域的研发团队和创新资源,紧贴环保企业的技术创新需求,开展共性、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创业孵化服务,推动环保领域产学研深度合作和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努力提升环保领域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

4.2 产研院技术路线发展途径

4.2.1 近期发展路线

1)建立项目库,进行统一、多渠道申报管理;大力开展科技培训,对中小微企业开展四技服务,孵化一批技术先进、市场潜力大的科技型企业。

2)引进环保领域知名专家学者。聘请产研院特约研究员,并组建专家委员会,为产研院的技术研发、设备制造和发展决策提供智囊支持。

3)加强产学研深度合作,联合高校、企业搞技术研发,并创建专业化研究所、中试基地,将技术转化为成果,将成果推向市场,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

4.2.2 中期发展路线

1)建立激励性、灵活性创新机制将产研院“做活”去赢得项目、技术市场,“做大”去发展环保装备产业,“做强”去形成环保产业集群。

2)专注环保装备产业,将科技项目服务专业化、高端化,同时推广自主核心技术、产品。

3)创建技术、成果鉴定认证中心,结合市场选择技术、开发技术。

5 研究产研院重点合作模式

产研院以是否具备良好的产业化前景和企业运行基础为标准,以“知识产权+项目+成果+企业”的企业化运作模式来共享成果转化利益。科技成果拥有方和企业转化方可双向自由选择,提高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效率。

产研院采取合同聘用制的方式,聘请全职人员,提供成果转化、项目申报等日常运行的“保姆式”服务,实行独立核算,盈亏平衡的项目管理。聘用专家委员会,提供共性技术攻关、关键技术研发的高层次指导,提高产研院工作的运行效率。

拓展方向:产研院成立环保产业成果转化公司,主要从事产业孵化、企业孵化、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建设、科研咨询等服务。

6 产研院在环保产业的服务模式

产研院整合环保产业力量,建设新型环保装备制造科技成果开发、工程化和市场化平台。在整合环保领域市场、科技、资本、人才等多元优势资源基础上,进行环保装备制造相关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方面的研究开发,为企业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和研发保障,同时实现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推动环保领域产学研深度合作和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努力提升环保领域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

7 产研院对环保产业的带动作用

产研院能够有效促进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资源高效协作,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创新资源,为技术研发应用提供一体化的综合配套服务。产研院能够促进企业与高校、院所充分互动,使高校、院所的科研研发更加具有实用性,有助于其研发成果的转移转化,并能够为高校培养社会实用型高素质人才提供实践平台。对于企业而言,产研院为其科技创新提供平台,并且能调动全社会的创新资源为其服务,对于提高省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对于政府部门而言,产研院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有效促进各项政府创新资金的使用,有助于公开透明、廉洁高效政府的建设。

8 产研院技术产业结构分析

8.1 技术路线组成结构分析

产研院的产业技术链上游在高校、企业,但特色科研在企业,中游在产研院转化平台,下游在成果、市场。产研院的工作难点在企业认可,企业认可度影响产研院资源与企业资源链的对接度。产研院与成员单位是优势联合,成员单位之间的强强联合也是技术链在平台上整合的重要节点,产研院组合技术力量,集中攻坚,形成特色产业技术路线。产研院平台下重点技术优势领域,征对市场需求,形成具有产研院特色的六大产业链。

8.2 产研院平台重点方向

1)产研院与宜兴环保产业集团开展技术工程合作、与中国华南环境保护研究所开展技术咨询和工程合作,引进其先进的管理、创新经验,拓宽产研院的建设思路。

2)完善产研院人才队伍建设,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聘请特约研究员。

3)积极发展研发机构为会员单位,与不少于3家的高校、研究所建立合作关系。

4)引进一批企业,多途径联合协作,实施产业升级,力争同类企业引进3~4家。

5)扶持壮大龙头企业,瞄准国内外需求,围绕市场聚集发展,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大品牌。

6)携手企业开拓市场,并创建由优势高校院所和企业牵头的研究中心组建模式,推进成果转化与共性技术及关键技术研发。

9 产研院的发展目标

产研院实现引进建设高端研发机构15个,示范产业成果转化中心7个,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及重大产业技术平台15个,环保产业技术推广公司2家。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技术先进型企业60家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面积达到10万m2以上,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达到800件和500件以上。

产研院建成以环保装备产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创新、转移和服务为对象,引领和带动整个行业的技术创新和进步;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为目的,集科技创新与产业化于一体,四川最强、国内一流的新型环保装备科研开发机构。成为国内重要的环保装备产业研发基地,辐射和带动整个环保装备产业和促进企业发展,为四川环保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科技保障和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李亚丹,程劲,陈磊,等.打破体制机制障碍助推创新体系建设——四川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模式研究[J].中国科技成果,2014(17):9-11.

技术路线图与科技创新 篇4

关键词:技术路线图,科技创新

党中央提出依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在2020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此, 就必须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掌握真正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1]。我国经过30年的快速发展, 目前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 国家、产业、企业都面临着变革不适应创新要求的发展模式, 科学谋划长远发展。作为技术预见的工具, 技术路线图创新了人们的管理方式、工作方式、思维方式, 在美、英、日、韩、德等技术发达国家得到了高度重视, 并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可以说, 它是现代创新相互作用模型在技术管理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创新是贯穿其始终的灵魂。研究技术路线图对于科技创新的作用, 深刻认识、广泛使用技术路线图, 多维度地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大意义。

1 技术路线图概述

1.1 技术路线图的定义

对于技术路线图的定义的表述有多种, 国外代表性的定义主要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四个国家[2]。国内学者在定义时, 大都把国外的基本定义——“各利益相关者对未来技术发展的一致看法”作为关键词, 但在进一步解释时, 由于各自的认知和阐述的角度不同, 给出的概念也不尽相同, 但都强调时间维度、视图工具。国家技术前瞻研究组给出的定义是:技术路线图是对未来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系统研究, 明确技术创新过程中知识产权的竞争态势, 提出应优先发展的关键技术群、主导产品 (产业) 及其相互关系, 通过时间序列图表描述技术发展优先序, 实现时间和发展路径, 为有效组织技术研发、产品开发和合理配置创新资源奠定基础[3]。我们认为, 该定义全面表达了技术路线图的研究对象、方法、目的, 是目前最为权威的定义。

1.2 技术路线图的作用

概括而言, 从路线图的结果看, 展现了技术发展的全景图, 提供了一个到达愿景目标的路径, 可以利用技术路线图作为选择和决策的依据, 包括政策、投资、合作、研发等的选择和决策。从技术路线图过程来看, 主要是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机制, 形成共同的愿景, 新思想的产生和发展贯穿于全过程, 进而形成研究应用化的氛围, 提高新产品开发的成功率 ( 技术产业化的成功率) [4], 有利于技术的群体突破。

1.3 技术路线图的分类

从技术路线图的内容上看, 可以分为: (1) 产品技术路线图; (2) 产业 (行业) 技术路线图; (3) 破坏性技术路线图; (4) 科学路线图。

从技术路线图的开发主体来看, 可分为: (1) 企业技术路线图; (2) 产业技术路线图;; (3) 国家技术路线图。

1.4 技术路线图的制定

制定一个完整的技术路线图, 一般而言, 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准备活动, 包括前期调研分析、设 (确定领导者) 、确定范围和边界;第二阶段为开发技术路线图, 包括确定将成为路线图的主要产品、确定关键的系统要求及其目标、明确主要的技术领域、各技术推动力及其目标、确定替代技术及其时间表、推荐应该进行的替代技术、撰写技术路线图报告等;第三阶段为后续发展阶段, 包括讨论并且确认技术路线图, 随时修正路线图, 形成一个实施、评估和升级方案。

2 科技创新及其重大意义

科技创新是科学原创和技术创新的总称。科学原创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现象及其运动和发展过程中发现和发明带有规律性的新知识及其所用的器具;技术创新就是人们为了改造自然而在实践中进行的, 总结发明或发现的新知识和新技艺。科技创新也就是:科技知识的创新;生产的物质技术条件的创新;以及人力素质和劳动技能的创新。原创性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结合在一起, 使人类知识系统不断丰富和完善, 认识能力不断提高, 产品不断更新。科技创新的最终主体是人, 关键在一个“创”字, 去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 发掘矛盾、解决矛盾, 不断对比、不断修正, 以达到另辟溪径、缩小差距、后来居上的目的[5]。

创新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原动力, 是决定产业分工、产业全程要素流动的最根本力量。科技创新就是要使科学技术成为我国跨世纪发展的强大的推动力。当前全球围绕着创新竞争能力在进行新一轮的竞赛, 而科技竞争成为国家间竞争的焦点。创新进入了必须更加依靠科技创新的时代。面对世界正在发生的深刻的新科技革命, 只有抓住那些对国家经济、科技、国防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关键性作用的重大科技课题, 抓紧攻关, 自主创新。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 瞄准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 力争在有条件的领域实现突破, 才能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6]。

3 技术路线图与科技创新

技术路线图过程, 犹如顺藤摸瓜, 藤就是路线, 瓜就是愿景, 是产品、是技术、是科技计划与政策。

3.1 技术路线图对科技规划的导向作用和对科技管理的变革作用

3.1.1 技术路线图是制定科技规划和计划, 提高政府宏观决策科学性的重要依据

技术路线图的作用在于为技术开发战略研讨和政策优先顺序研讨提供知识、信息基础和对话框架, 提供决策依据, 提高决策效率[7]。技术路线图将未来技术进步的速度与时间做比较明确的对应, 标明达到技术目标需要经过的路径, 克服管理部门信息不对称问题, 有助于识别关键技术、确定开发研究重点及其优势、障碍和可能性。从而使得科研规划更科学、更前瞻、更连续。国家、行业和企业各层面的路线图都是其管理部门决策的依据。尤其是国家技术路线图不仅从国家宏观总体目标出发逐项分解到各项国家关键技术, 而且从每项技术发展重点回溯分析它们对实现国家顶层目标所做贡献的性质和程度, 从而为宏观管理提供有价值的决策信息[3]。

3.1.2 对科技管理的变革作用

目前科技管理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怎样做出科学的决策是科技决策的管理者一直关注的问题。技术路线图对科研管理至少在以下方面起着变革作用:第一, 通过路线图的制定, 使管理部门有了产业技术发展的比较完全的信息。通过项目技术全景图的绘制, 管理部门可以对不同技术路径的优劣加以区分, 选择恰当的关键技术路径;第二, 通过专利地图的绘制, 管理部门对产业知识产权和专利分布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 对未来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可能面临的知识产权障碍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判断;第三, 通过路线图中关键技术研发的时序分析, 管理部门可以明确自己支持的重点、支持的方式以及什么时候对其进行支持;第四, 通过技术和产品、产业、市场之间的概念分析, 管理部门可以明确支持目标实现的可能性以及未来的经济社会价值[1]。

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管理部门可以把技术路线图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工具, 不仅使科技管理和决策更加科学、民主和有序, 而且可以帮助解决项目立项、检查和评审等过程管理中专家之间、专家与管理者之间由于技术背景差异所造成的信息不对称等问题[3]。

3.2 对科学技术创新的推动

3.2.1 是技术预测和发现的有效方法

技术路线图将过去、现在和未来连接起来, 把现在延伸到未来, 把未来需求作为现在研究的重点。它融合技术情报、技术评价、战略分析、德尔菲法、外推法和情景分析法等方法于一体, 克服了单一技术预见方法的局限, 是技术预见领域的重要战略工具[9]。

由于技术路线图的制定要进行前期市场调查, 了解目前技术的实际发展水平, 明确技术创新过程中知识产权的竞争态势。从而解决目前有什么、缺什么, 可以通过什么途径、最终能达到什么目的等问题, 梳理技术发展的脉络, 明晰达到未来技术需要的条件, 从而达到技术预测和发现的目的。同其它预测工具相比, 技术路线图具有更全面、更丰富的内涵, 更具实践性, 重过程胜于重结果, 这一点也符合科技创新的风险特征。

3.2.2 是促进技术创新的重要手段

企业、产业和国家层次的技术路线图都具有对未来发展较强的导向性。企业技术路线图是企业技术选择、项目和产品开发的蓝图, 也能够对各部门分工合作和相互协调起重要指导作用;产业技术路线图能够引导相关研发机构和企业达成共同目标, 构建创新链, 推动产业整体技术提升;国家技术路线图能指明国家科技发展重点及其发展路径, 不仅有利于国家科技规划和计划的编制, 引导企业、高校、研发机构围绕国家目标进行攻关, 而且能够指导各创新主体开展技术创新[3]。通过“绘制技术路线图—梳理—选择—规划—决策”和“修订技术路线图—再梳理—再选择—再规划—再决策”的循环往复, 从而构建产品链、技术链、产业链, 实现技术的创新和发现、产品的升级换代。这一过程无疑也有利于技术的群体突破, 也是对资源的节约。

技术路线图还可以管理虚拟创新。相对于传统创新, 虚拟创新是没有创造实质性的原型和产品的创新。由于原型创造的巨额费用, 使得实体创新渐渐让位给模型和模拟。虚拟创新不仅可以节约大量的物质材料和能量, 降低创新成本, 也可使创新者充分运用电脑网络空间中海量的知识与信息, 减少中间环节, 提高创新速度, 从而极大地提高创新活动的效率。尤其对于那些危险性或风险性过大以及由于社会伦理道德或政治原因等不便进行现实的科学试验的项目, 更具有重大意义。虚拟创新的意义是在技术路线图上留有一个记号、一个名字, 留下一些创新的痕迹, 为未来创新提供前进的基石[10]。将技术路线图和虚拟创新结合起来, 是推动技术创新的新思维。

3.2.3 是识别关键、核心技术, 实现重点跨越的工具

当前, 全球进入了创新驱动的时代,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的实质就是技术差距。国家战略任务的完成, 有赖于一批关键技术的突破。路线图给出了技术发展的重点、优先序、研发基础、与领先国家的差距、发展路径, 有助于我们识别国家、产业、企业的关键技术领域, 并集中力量进行人力、物力的重点投入。另一方面, 由于技术路线图开放、联动、专家多样性的特点, 很容易扫描到被忽略的技术, 从而为根本性的技术创新 (断裂性创新) 提供了可能[10]。

3.2.4 是整合创新资源的有效手段

创新需要从基础做起, 培养人才、优化环境, 甚至积累原始数据, 如果单靠某一方的力量, 无疑将延长创新时间、增加创新难度、延缓创新速度, 甚至半途而废。加上我国学术界闭塞现象严重, 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根深蒂固, 既得利益无时无刻不在渗透着科研人员的观念, 门户主义、小团体主义时有滋长。部门与部门之间、研究所与大学之间、不同科学家之间、课题组与课题组之间学术交流不多, 跨领域、跨学科的交流更少。造成科技领域内部力量集中不够, 外部协调不够, 系统集成也不够[11]。这些都与 “任务共担、利益共享、合作共赢”的现代科研合作机制背道而驰, 当然也严重制约着科技创新。

技术路线图具有高度综合的特征, 它的编制需要对各种创新要素进行系统分析和整合, 涉及经济、社会、技术等各个方面, 从而为整合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市场人员的观点及其各自占有的资源提供了机会, 使产学研有机结合。从而形成创新的“统一战线”。另一方面, 由于路线图技术和时间对应的特点, 可以按照技术创新过程的不同阶段, 合理配置财政资金、风险投资、企业资金, 达到合理配置资金的目的。

3.2.5 有利于跨学科研究, 提高研究水平

跨学科是一种多学科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的合作研究, 是打破学科界线进行的科研活动。科技发展到今天, 科学技术发展在不断分化的同时, 也进一步高度融合, 人类社会所面临的重大问题越来越需要从多学科的角度进行审视, 并予以解决。推动跨学科研究是人类实践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

技术路线图的制定必须借助不同学科的视野与方法, 单一学科或部门的研究可能会忽略一些重要因素, 甚至由于自身的局限性而无法完成。这一制定过程集中了不同领域的专家, 不但可以将众多学科中的专业优势发挥出来, 而且参与者在探讨与交流中展现思维优势, 吸取跨职能、跨学科团队成员的思想精髓, 借以形成广泛共识, 从而提高研究水平。

3.2.6 有利于组建科技型创新团队

创新不是靠个别人的聪明才智或灵机一动, 而是组织中的成员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 通过交流和探讨而产生一些新的思想和新的做法。团队创新远胜于单打独斗, 闭门造车, 因而“抱团打天下”已成为共识。科技创新型团队建设以优秀人才为基础, 以科技创新为目标, 以协同合作为核心, 根本功能在于提升组织整体的创新效能。因制定技术路线图而组建的团队, 不同于以往的由某个单位的某个部门去完成, 而是要根据市场需求, 建立一支既有管理人员参加, 又有技术人员参加, 更有营销人员参加, 技术人员有来自某个专门技术领域的、又有来自软科学研究领域的。参与者非常广泛, 不同利益相关者均有所涉及。更为重要的是, 只要组织协调好, 由于某一个路线图而组建的团队也就是下一个路线图的工作团队, 实现团队组建和创新的继承性和连续性, 从而也就形成了某一领域的团队。据日本鹤井由佳2003年的统计, 平均每个工作组成员人数84.1人。这个团队由于“专家集群”, 促进了相互学习, 又由于专家不同的归属, 技术不会被“锁定”在某一部门, 更容易造成知识外溢, 而这些都是创新系统形成的关键。可以说, 路线图过程不但组建了新型的创新团队, 也有利于区域创新系统的形成。

3.2.7 创新参与主体思维, 培养创新型人才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基石, 是最为活跃的创新要素,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时代赋予的使命。技术路线图制定过程就是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的过程。是成员接受新信息、创新个人思维的过程。

技术路线图思维是指规划的思维、系统的思维和普遍联系的思维[3]。技术路线图制定过程对于人们思维的创新, 可以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角度加以理解:

第一, 认识的创新。

(1)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无穷无尽的, 客观事物是可以被认识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并且经过反复的实践, 这些规律是可以认识和运用的。技术路线图过程就是根据科技发展的规律对未来活动进行判断和抉择。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人们, 科技发展过程中的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和补充, 它本身是服从其内部隐藏着的规律的。因此, 人们不仅能够解释过去和现在, 而且能够大胆预测未来, 并敢于从事实践活动以实现未来。

第二, 方法的创新。技术路线图本身就是新工具、新方法。

第三, 理念的创新。技术路线图是一种全新的探索, 需要不断树立崭新的思维, 保持超前的观念。

4 结语

目前, 我国关于技术路线图的研究还处于探索的初级阶段, 需要国家从整体上引导, 各省市需要根据自己的特色优势, 并结合行业创新服务平台建设, 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路线图的制定工作, 并引进动态管理机制, 做长远规划。通过国家、行业、企业全方位的路线图的制定, 让创新的人才尽其所能, 创新的智慧涌流汇集, 形成强大的创新力量, 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革.产业技术路线图理论和实践[Z].中国农业科学院技术预测与战略研究培训, 2008.

[2]李雪凤, 仝允桓, 谈毅.技术路线图——一种新型技术管理工具[J].科学研究, 2004 (22) :91.

[3]国家技术前瞻研究组.关于编制国家技术路线图推进《规划纲要》实施的建议[J], 中国科技论坛, 2008 (5) :4~6.

[4]李雪凤, 仝允桓, 谈毅.技术路线图和技术路线图思维[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5 (8) :27-28.

[5]潘仲元.试论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J].时代经贸, 2007, 5 (12) .

[6]刘松涛.江泽民科技创新思想初探[J].理论与改革, 2007 (3) :29.

[7]谭超.技术路线图与技术发展的规律性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 2006.

[8]叶继涛.基于路线图的技术预见方法探讨[J].科技与经济, 2008, 21 (2) .

[9]丁云龙, 谭超.作为技术预见工具的技术路线图及其应用前景[J].公共管理学报, 2006, 3 (4) .

[10]谈毅, 仝允桓, 李雪凤.基于技术路线图的产业创新模式:一个选择性评述[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7, 19 (4) :28.

技术路线图作用 篇5

1 联系基层是办公室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能

办公室做为机关部门当中的综合性部门, 其职能作用除了起草综合性文件、报告、组织综合性会议、组织办理各类建议、意见和议案等政务性工作外, 一个主要的职能就是承担着上传下达的任务, 是领导与基层部门间沟通的桥梁, 是协调各部门间的枢纽和杠杆。

2 贯彻群众路线、是办公室紧密联系基层的重要途径

科研单位日常的科研生产任务较为繁重, 而办公室的工作人员相对较少, 这就要求办公室工作人员必须贯彻落实群众路线, 才能更好的发挥其凝聚力, 将各基层紧密联系在一起。办公室的任何工作, 都围绕着领导与基层间进行, 都势必要求办公室工作人员一定要贯彻群众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

3 贯彻群众路线必须广泛听取基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全面深入的贯彻群众路线, 首先要做到深入基层听取广大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突出重点、明确范围, 避免分散主题, 既要找准问题症结, 又要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听取群众意见的时候, 要把面放宽, 要放低身段广泛的听取群众的意见, 对不同群体提出的不同要求, 都要充分的加以考虑。要广泛听取基层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意见, 注意听取不同年龄段基层人员的意见。总结归纳, 如实的向院领导和上级部门上报问题, 并落实到下一步的建章立制和改进工作中去, 不逃避责任, 不回避问题, 着重解决突出的重点难点问题, 以基层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 将群众路线的贯彻落到实处。

4 贯彻群众路线必须投入真情、真心与真力

要切实的贯彻好群众路线, 加强办公室联系基层的作用, 就一定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 常怀感恩之心, 常抱愧疚之情, 把群众满意作为工作最高标准, 把群众安危冷暖时刻挂在心上, 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认真办好。办公室的各项工作要在对下协调上要强化为民办事, 忠实反映基层和群众的意见, 做到深入基层, 了解基层。任何工作都要代表最基层广大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体现思想上的高境界、工作上的高要求、高标准。

5 贯彻群众路线必须注重工作实效

贯彻落实群众路线, 紧密联系基层, 一定要注重工作的实效性, 不能只是走形式, 走过场。紧密联系基层的最终目的, 是为了帮助群众解决问题。对于任何一项工作的展开, 办公室工作人员首先要加强思想引导, 从基层的实际情况出发组织制定务实管用的学习教育、及时总结经验, 形成理论成果。大力宣传学习好的做法和经验, 反映各基层的积极评价。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 通过言论评论、专题专访等形式, 加以引导。做到言必信、诺必践、行必果。要认真落实联系和服务群众的制度, 要从群众最急需最直接的事情做起, 抓紧研究确定明年的承诺事项, 尽最大努力多办一些实事好事, 以解决问题的实际成效取信于基层群众, 让职工群众从我们的工作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6 贯彻群众路线必须与本单位工作的实际紧密结合

从基层职工的人员素质来看, 科研单位基层职工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 具有大学以上学历的职工占有较大比例。正因为受教育程度高, 他们文化素质较高, 热爱科学, 对专业忠诚, 执着于事业, 工作追求完美, 业务素质较高, 思想活跃, 善于独立思考, 不愿随波逐流, 有强烈的自主意识。这些优势反映在工作中, 就是坚韧不拔、执着追求;反映在个性特征上, 就是性格固化, 甚至达到偏执的程度。他们对社会、政治、文化等都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看法, 轻易难以改变。因此, 更要将群众路线落到实处, 从科研队伍的实际情况出发, 增进与科研人员之间的关系和感情, 使其能够心情舒畅地从事科研生产工作。

7 贯彻群众路线要立足岗位发挥主观能动性

在一个科研单位, 相较于基层科研工作者以科研生产任务的完成作为衡量工作成果的标准来说, 办公室工作人员则是在默默无闻地做着轰轰烈烈的事, 辛辛苦苦地做着风风光光的人。办公室集政务、事务于一身, 事情多, 矛盾多, 时间紧, 任务重。办公室的事, 看起来都是小事, 实际上都是大事, 做好了都是小事, 没做好就是大事。从事办公室工作的同志, 既要吃得了苦, 受得了累, 还要受得了气, 做到忍人难忍之忍, 任人难任之劳, 承人难承之重。

技术路线图作用 篇6

一、深入农村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作用

农村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基层一线,同时也是我国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各项规章政策,全面实现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基层战线。在农村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活动,对于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和发展,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甚至巩固和提升广大农村人民群众对于基层党组织的拥护和支持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

进入2013年下半年以来,党中央在全党内开始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这次活动中,党中央不仅出台了八项规定和六大禁令,还从“为民务实清廉”的角度出发开展了一场积极务实的自检自查活动。在农村基层贯彻落实这项活动,能够有效提升我国广大农村基层党员干部从党中央提出的各项要求和规定出发,认真对照自己的工作表现,努力查找自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积极的努力提升每一个党员干部的工作能力,在基层党组织的工作中体现出“1+1>2”的积极作用。

(二)积极转变基层党组织的工作作风

村官虽小,责任重大[3]。自检自查活动的开展,不仅仅是党员干部在党组织内部进行的一次自我批评和自我反省,更是为农村基层党组织成员提供了一个将以往自己在基层工作中暴露出来的不足和缺点加以改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党员干部将会重新认识党的群众路线,重新审视自己在工作中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的不足之处,找到自身存在的真正问题,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源办法,从而杜绝那些因为对党的群众路线认识不到位产生的各种“四风问题”,积极转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工作作风。

(三)将农村人民群众牢牢团结在基层党组织周围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党从事群众工作的基本路线[4]。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中央在基层的代表,是农村经济政治生活的领路人、带头人。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村社会的安定和谐全都离不开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和指引。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改革正向纵深推进、社会正在加速转型,利益主体多元化,矛盾纠纷激烈化,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面临许多新考验和新挑战[5]。从这个角度出发,在农村深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能够继续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广大农村人民群众当中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将广大农村人民群众牢牢团结在基层党组织的周围,巩固共产党的执政基础。

二、深入农村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原则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已经超过三十年的时间了,尽管我国的经济发展在总体上实现了巨大的突破和飞跃,但是我国农村的地方经济发展仍然没有摆脱农业经济为主的经济模式。在这样的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下,深入农村开展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活动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

深入农村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彻底撤换掉目前在我国农村基层党组织中任职工作的工作人员,而是为了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基础上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工作能力,所以相关实践活动的开展,应当以最终为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的工作产生积极的正面教育和帮助为主。因此,深入我国农村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原则之一,就是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在教育中激发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心中的正能量。

(二)讲求实效的原则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对于我国总体经济发展的大局来说意义重大。在我国农村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从这个角度出发,在实践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强调对活动落实的实效性的强化,就是在积极贯彻落实“为民务实清廉”的党中央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方针目标,也是当前阶段在我国农村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必然要求。所以,在农村基层党组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讲求实效。

(三)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的原则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内容上看,强调的是在基层党组织内部,党员对自身工作行为的自省自查。结合共产党多年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经验,在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既不能片面强调自我批评在整个自检自查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也不能过分强调批评在整个教育实践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而应当将批评与自我批评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通过自我批评对自己的工作表现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自检自查有一个清楚明确的认识,又要充分尊重其他同志对于自己表现的意见。这才是促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在农村基层党组织落实开展的重要原则。

摘要:党的群众路线,是党的执政之基,是党的最根本政治路线。本文分析了深入农村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作用,它对于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和发展,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甚至巩固和提升广大农村人民群众对于基层党组织的拥护和支持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在深入农村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

关键词: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活动,作用,原则

参考文献

[1]陈挥,宋霁.党的群众路线的历史轨迹与贡献[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1(05):22-25.

[2]习近平.深入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实现党的十八大目标任务提供坚强保证——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理论参考,2013(09):4.

[3]郭军岑.新时期农村基层干部群众路线现状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09):459.

[4]张希贤.坚持和创造性地用活党的群众路线[J].先锋队,2013(22):51-52.

技术路线图作用 篇7

1 重大科技专项选择的必要性

重大科技专项的“重”主要体现在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般解决的是战略性高技术领域或与民生密切相关的问题;“大”主要体现在其规模大、资金投入大、项目风险大、经济社会效益大以及影响面大。重大科技专项“重”与“大”的性质, 决定了其选择立项必须慎重, 应尽量避免决策失误。

同时, 有限的科技资源和多样化的科技需求决定了任何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发展都不可能在所有领域都达到世界前沿水平, 尤其是发展中国家, 必须突出重点, 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 集中力量, 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经过科学选择的关键技术领域, 实施若干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科技专项, 以技术集成创新形成战略产品和新兴产业为重点, 实现跨越式发展。

成功地选择并实施一个重大科技专项将带来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甚至在全球科技革命中占领先机, 实现跨越发展;否则, 选择不当将会浪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 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将落于后手、处于被动地位, 如日本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第五代计算机计划和高清晰度模拟电视计划的失败就是典型的例子。

因此, 对重大科技专项选择进行研究, 尤其是对科学的选择方法和工具进行探讨,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重大科技专项的选择方法

以往重大科技专项的产生和选择并没有固定的程序和方法, 一般由一个 (群) 科学家或高层决策者提出一个设想或建议, 经过长期的酝酿和反复的研讨后, 最终在科学界、政府和社会舆论之间形成较为一致的看法。因此, 传统的重大科技专项从项目提出、论证到筛选都是一个非程序化的过程。

近几十年来, 由于科技管理日益受到许多国家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的重视, 加上一些科技管理工具的发展成熟, 国内外在遴选重大科技专项上逐渐形成了较为规范的程序, 并引入了一些方法和工具。通过分析总结可以发现, 重大科技专项的选择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三种:以技术为导向的专家咨询法, 以需求为导向的需求调研法, 以及同时注重技术推动和需求拉动的战略工具法。

2.1 专家咨询法

目前许多国家遴选科技项目普遍采用专家咨询法, 其基本程序如下:第一步是项目产生的准备。首先确定不同层次的项目遴选者, 包括确定最初项目提出者和各类专家群体;然后收集项目的各种背景材料, 如国内外有关科学技术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等。第二步是确定预选项目, 预选项目一般由第一步中确定的最初项目提出者提出。第三步是对预选项目进行专家咨询和评价, 遴选推荐项目。第四步是推荐项目上报给决策部门进行审批、决策。因此, 专家咨询法的基本程序是“确定遴选者—收集信息—确定预选项目—遴选推荐项目—决策”, 这是一种典型的以技术 (专家) 为导向的选择方法。

2.2 需求调研法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科技的需求越来越大, 很多国家和地方开始进行科技需求调研以确定重大科技专项。这种以需求为导向的需求调研法在我国部分省市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其中以北京市的“科技需求调研—需求分析—技术选择”三阶段法最有代表性。北京市政府已将三阶段法纳入主题计划管理的必经程序, 成为确立重大科技专项的关键步骤:首先从市场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出发, 确定关键问题;然后针对关键问题进行需求分析, 凝练科技作用点;再结合技术发展趋势进行技术选择, 形成科技作用方案, 确定年度支持重点领域和主要方向;进而制定指南公开征集项目建议, 并对征集来的项目建议进行凝练、确定组织方案;最后报决策部门研究决策。

2.3 战略工具法

战略工具法是通过使用一些集成的方法和程序进行系统分析, 以确定未来若干年需要优先发展的战略领域和关键技术, 作为政府制定国家战略计划 (包括组织重大科技专项) 的基础。

目前, 世界各国都面临着一个难题, 即日益增加的科技活动成本与政府有限的资源之间的矛盾。在一定的经济和智力总资源的条件下, 诸多投资领域相互争夺资源, 所有国家都不得不面临如何合理资源分配的问题, 因此就出现了关键技术预测、选择以及优化的问题, 相应的战略工具也应运而生。国内外常用的战略工具主要有以下三种:技术预测、技术预见和技术路线图。

技术预测是以历史数据为基础, 通过一定的数学模型对未来进行推测和演绎, 在预测技术发展轨迹的基础上确定优先发展的领域。早在20世纪30年代, 技术预测就开始在美国出现并在军事科技计划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但由于没有预测到1973年的石油危机及其后果, 技术预测走向衰落, 并逐渐为以后发展起来的技术预见所替代。

技术预见是对未来较长时期内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系统研究, 以确定具有战略性的研究领域, 并选择那些对经济和社会利益具有最大贡献的技术群。日本早在1971年就开展了第一次基于大型德尔菲调查的技术预见活动, 以后每5年组织一次。20世纪90年代以来, 技术预见已经成为一股世界潮流, 欧美发达国家和亚非发展中国家也纷纷开展技术预见。

技术路线图是一个过程工具, 用以帮助识别未来所需的关键技术, 以及获得这些技术所需的项目或步骤。技术路线图可分为三个层面:企业层面、产业层面和国家层面。20 世纪70年代, 摩托罗拉公司最早将技术路线图方法应用于该公司的电子产品规划;此后, 技术路线图方法的应用超出了企业界的技术规划, 在产业层面和国家层面的科技规划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如1997年美国铝业协会为应对新的市场机会和挑战制定了《铝工业技术路线图》, 并于2003年重新修订了该技术路线图。2002年, 韩国按照“国家目标—战略产品—关键技术”的思路制定国家技术路线图, 提出了到2012年韩国科技发展的5个构想和13个发展方向, 以及实现这些构想所需的49个战略产品和需要开发的99项关键技术, 并制定了国家层次的研发计划。

3 基于技术预见和技术路线图的重大科技专项选择方法

在常用的战略选择工具中, 技术预见与技术路线图在科技管理中常常结合在一起使用。2007年, 我国科技部开展的国家技术路线图研究就是先进行技术预见, 然后再编制国家技术路线图。下面我们通过对技术预见、技术路线图和重大科技专项这三者相互关系的分析, 提出一种基于技术预见和技术路线图的重大科技专项选择方法。

3.1 技术预见与重大科技专项的关系

影响技术预见的因素主要是技术供给推动和经济社会需求拉动。技术供给推动是从技术供给能力考虑, 根据目前技术发展趋势预测未来;经济社会需求拉动则是确定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然后提出可能的技术解决方法。因此, 技术预见通过科技发展水平、经济社会需求这两个因素与重大科技专项发生因果关系, 这种因果关系形成两个正反馈的循环机制 (如图1所示) 。在第一个循环中, 科技发展水平影响了技术预见的结果即战略研究领域和技术群, 决定了重大科技专项的领域和关键技术的选择, 而重大科技专项的组织实施提升了科技发展水平;在第二个循环中, 经济社会的需求影响了技术预见的结果 (战略研究领域和技术群) , 技术预见的结果决定了重大科技专项的领域和关键技术的选择, 重大科技专项的成功实施 (尤其是关键技术突破) 解决了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关键问题, 从而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形成了强有力的支撑。

3.2 技术路线图与重大科技专项的关系

技术路线图在重大科技专项的前期设计中主要起到选择和规划的作用, 具体而言就是凝练具体项目和制定实施方案。实际上, 由于技术路线图是一个过程工具, 它与重大科技专项的关系已经完全体现在技术路线图的制定过程中 (如图2所示) 。首先选择制定技术路线图的技术领域, 并对技术领域的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行分析, 然后在选定的技术领域中采用产业技术路线图方法进行深入分析, 其中包括四个关键的步骤——市场需求分析、产业目标分析、技术壁垒分析和研发需求分析, 之后可绘制完整的路线图, 从而凝练出重大科技专项的具体项目并制定实施方案。

3.3 技术预见与技术路线图的关系

作为科技管理中常用的战略工具, 技术路线图与技术预见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有学者认为技术路线图是技术预见的一种工具, 我们认为技术路线图完全可以独立于技术预见, 它与技术预见有共同点也有区别。二者的共同点是都可以反映技术和时间的关系, 描述未来技术的发展趋势, 确认有潜力的领域;但技术路线图与技术预见也有着显著的区别, 二者的区别如表1所示。

从过程的视角看, 技术预见是技术路线图的起点。技术预见在科学技术的整体中筛选出战略研究领域和技术群;而技术路线图在绘制的过程中对某一领域的技术远景有清晰的认识, 然后跟踪技术选择路径并使之获得成功。

3.4 基于技术预见和技术路线图的重大科技专项选择流程

根据对技术预见、技术路线图和重大科技专项三者关系的探讨, 我们提出以下基于技术预见和技术路线图的重大科技专项选择方法。

这一选择方法的总体流程如图3所示。首先从基于德尔菲调查的技术预见开始, 遴选出重大科技专项的战略领域与关键技术后进入制定技术路线图阶段, 在技术路线图绘制完毕后凝练出重大科技专项的具体项目并制定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方案。这里有一个反馈过程, 就是技术路线图的评估与修正。通过对重大科技专项的总体评估, 以及对重大科技专项的战略领域与关键技术的发展现状及趋势的再分析, 技术路线图不断进行自我评估与修正, 从而完善其选择与规划的功能。

4 引入技术预见和技术路线图选择重大科技专项的现实意义

目前我国许多省市在重大科技专项的选择上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在选择重大科技专项前的调研和需求分析尚不够充分;二是在重大科技专项的选择上缺乏科学的方法, 容易造成因决策者个人认识的局限性而导致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的认识出现偏差, 影响重大科技专项选择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引入技术预见、技术路线图来选择重大科技专项可以有效解决以上两个问题。首先, 技术预见、技术路线图作为调研和需求分析工具, 技术预见把官产学研的专家组织起来, 通过德尔菲调查等方法进行系统研究, 分析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确定战略研究领域和技术群;技术路线图则更强调以需求为导向来识别关键技术, 以及获得这些技术所需的项目或步骤。其次, 这两种战略工具都是人们在实践中为解决实际问题而摸索出来的, 其自身蕴含着很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 使用这些战略工具选择重大科技专项可以有效保证项目选择的科学性。再次, 技术预见和技术路线图为相关利益者提供了一个陈述观点和表达利益的平台, 利益相关者和社会公众可以利用这一平台参与决策活动, 从而推动了政府决策的民主化, 避免因个人判断错误造成的决策失误。

摘要: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是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求的战略选择。分析了重大科技专项选择的必要性, 概括了目前重大科技专项的选择方法, 在探讨技术预见、技术路线图和重大科技专项三者相互关系的基础上, 提出一种基于技术预见和技术路线图的重大科技专项选择方法。

关键词:技术预见,技术路线图,重大科技专项

参考文献

[1]技术预测与国家关键技术选择研究组.从预见到选择——技术预测的理论和实践[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1.

[2]樊春良.全球化时代的科技政策[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5.

[3]曾路, 孙永明.产业技术路线图原理与制定[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7.

[4]胡宝民, 王婷, 李子彪.重大科技专项的特征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 2007 (9) :81-85.

[5]陈玉祥, 沈明宏.特大科技项目的遴选与评价[J].科学学研究, 1994 (1) :49-55.

[6]颜振军.科技需求调研、分析与技术选择:北京的实践[J].中国软科学, 2006 (12) :1-9.

[7]张星, 马斌.需求分析与技术选择研究的探索与创新[J].科技潮, 2007 (8) :34-35.

[8]万劲波.技术预见:科学技术战略规划和科技政策的制定[J].中国软科学, 2002 (5) :62-66.

[9]陈家昌.技术路线图在科技管理中的应用及其前景[J].中国科技论坛, 2007 (8) :79-83.

[10]丁云龙, 谭超.作为技术预见工具的技术路线图及其应用前景[J].公共管理学报, 2006 (4) :40-45.

上一篇:电子化环境下一篇:休闲商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