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化环境

2024-06-03

电子化环境(精选12篇)

电子化环境 篇1

进入21世纪以来, 伴随着电子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以“电子化”为特征的“电子化环境”日益凸显。电子化既是一种技术, 也是政府所面临的一种行政环境。作为一种技术, 电子化为基层政府提升管理效率提供了基础;而作为一种行政环境, 城市基层政府必须主动适应电子化的要求, 创新现有的社会管理模式, 以更好地服务于社区民众。电子化环境下的社会管理的本质是要求政府顺应社会对政府社会管理的要求, 建立起以公众需要为主导社会管理体制。即, 一方面, 城市基层政府要完善公众参与机制以提升公共政策的质量与执行效果;另一方面, 要求政府创新公众参与的方式和方法, 尤其要重视电子化环境下的公民参与渠道的建设, 并拓展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领域, 使政府的决策和管理更加规范、透明, 更能符合民意和反映实际。

一、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基本特征

城市是人类社会生活的载体, 也是人类走向文明迈向成熟的重要表现形式。据相关资料统计, 我国近70%的财富是由县级及以上城市创造的。伴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 城市将日益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承载基地, 据城乡建设部提供的相关数据显示, 我国的城镇发展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城镇人口总量已经达到6亿之多, 预计在“十二五”期间, 我国的城镇化率将突破50%大关, 开始真正迈入城市化社会。当然, 尽管从城镇人口规模上来看, 我国已经位居世界第一, 但是, 从城市基层政府管理水平和能力方面来看, 仍亟待提升。目前, 近50%的城镇化比率这一数字与世界发达国家近80%的城镇化率相比还有相当的距离。这种差距的存在, 意味着我国未来巨大的城市发展空间, 也意味着城市基层政府正逐步面临更多、更为复杂且责任更为重大的社会公共事务及其管理。在这种历史背景下, 城市基层社会管理模式正发生深刻地变化, 具体而言, 正呈现以下两大基本趋势与特征。

(一) 社会管理参与主体的多元化

社会管理参与主体多元化是指在社会管理决策中, 政府不再是唯一的决策主体, 公众或其他社会组织也能够对政府决策起到重要的影响。实践证明, 政府并非万能, 同时, 由于市场失灵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因而使得公民社会的兴起成为可能, 也构成了必要。公民社会作为现代社会的一支新崛起的力量, 正影响并改变着公共治理的格局。公民社会是指处于“公”与“私”之间的但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独立于政府与市场之外的一些社会公共领域, 其所指向的是特定的社会公共利益。公民社会已构成整个社会极为重要的一极, 它不仅在某些方面可以弥补政府以及市场的不足, 更为重要的是, 它的形成对政府将构成有力的监督、制约甚至于限制, 并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促进政府公共政策的完善。

公民社会的兴起, 意味着传统的通过对权力和权威的运用来实现管理目标的“政府管制模式”必然要被以共同治理为基础、以善治为目标的“新公共治理模式”所取代。由于传统的政府管制模式过多地强调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主导作用, 因而不可避免地在某种程度上忽视或损害有关民众或群体的利益诉求。而新公共治理模式则强调政府在管理过程中要重视各“利益攸关者” (Stakeholder) 之间的利益关系, 主张通过相关主体之间的有效互动, 来实现对社会公共事务的有效治理。即政府不再依赖自己的权威亲自主导对某一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 而是将自己的角色从“划桨者”向“掌舵者”转变, 借助于新的工具、技术和管理方法, 从而实现对社会公共治理过程及结果的有效引导与适当控制。

(二) 强调“以公众为中心、以公民为本位”的社会管理

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核心是以“公众为中心, 以公民为本位”, 寓管理与服务之中, 这是现代民主社会对政府的基本要求。政府必须积极履行其特有的社会义务和责任, 包括实践公共利益, 尊重宪法与法律, 追求专业的卓越, 展现个人的正直、诚实和廉洁等。

要实现上述目标, 政府必须创新观念, 并实现社会管理方式和方法的创新。要彻底改变以往的行政管理手段和方式, 运用更为民主的管理方式和方法, 通过与民众进行平等对话与沟通, 共同协商解决相关社会问题。与此同时, 它要求政府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做到依法管理和服务。

事实上, 城市基层政府社会管理, 离不开公众的有效参与。而政府的核心责任就是要为公众搭建一个有效的参与社会管理决策的平台。一方面, 通过公众参与来增强其参与意识与能力;另一方面, 参与本身可以使公众意识到参与社会管理既是公民的一种权利, 也是一种基本的义务和责任。通过完善参与机制, 拓展参与渠道, 吸收公众的意见和建议, 借此构建公正、透明、高效的政府。

二、电子化环境对城市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意义

电子化环境下的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不是简单地将信息与网络技术应用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去, 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政府管理电子化, 它是新的管理环境下的政府社会管理变革, 这种变革的核心价值观是最大限度地实现公众利益。正如奥斯本 (Osbrone, 1992) 曾指出, 的民主政府是为它们的公众服务而存在的, 为公众服务而非为官僚服务理应成为政府社会管理的基本准则。因此, 在电子化环境下, 政府应改变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 取而代之以新的以善治为目标的社会管理, 并借助于现代电子信息技术, 来改革政府与社会之间的沟通方式, 并通过及时回应民众需要, 来提升基层政府的合法性基础。

(一) 电子化环境为城市基层社会管理多方参与提供了技术支持

城市基层社会管理必须以社区居民参与为基础。这是因为, 基层社会管理所面临的问题极为复杂, 在现实中, 任何部门, 不论是公共部门还是私人部门, 都不具有解决各种问题所需要的信息、知识与能力。因此, 社会管理过程中的公众参与, 不仅为政府制定合理的公共政策提供支持, 也可增强公众政策的执行效果。事实上, 要使基层政府的社会管理和服务能够服务于公众, 有必要让那些凡是生活受到某些决策影响的人都参与那些决策的制定过程。

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 执政为民的核心是了解民情、汇聚民智。换言之, 政府要实现社会管理的目标, 必须改革现有的以政府为中心的行政观念, 广开言路, 听取民意。与此同时, 政府要为公众参与提供方便, 减少公众的参与的成本。而电子化环境为基层政府改革社会管理方式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通过网络信息技术, 政府与公众之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有效沟通

(二) 电子化环境有利于提升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质量与效率

政府行政的质量与效率问题一直是行政学者们所关注的焦点。行政学创始人威尔逊指出, 行政学研究的目标在于尽可能地提高行政效率。电子化环境下的政府社会管理模式与传统社会管理模式的一个最大区别就是中间环节的缩减以及效率的极大提高。在电子化环境下, 公众可以通过上网了解相关信息内容或完成一些审批、交验等事务, 避免了传统政府机关的暗箱操作和办事拖沓。

Douglas Holmes (2001) 曾指出, 电子政务是工业化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的一次变革。信息化发挥了巨大的技术支撑作用, 介入了政府管理改革的整个过程, 为政府改革和创新提供了高效率的手段和动力。政府可以通过“职能创新、结构创新和过程创新”, 逐步实现政府职能转变, 对政府业务进行科学的优化重组, 从而提高政府工作效率。而且, 政府通过应用信息技术降低了公民进政府办事的“门槛”, 使原来很多“门难进、事难办”的现象, 在网络上可以很好地得到解决, 体现了电子政务的服务便捷性。电子化环境实现了政府追求公共利益的理性选择。

(三) 电子化环境增强了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公正性与透明性

公众监督是确保社会管理公正性和透明性的前提, 公众要实现有效监督, 须以对社会管理信息的掌控为基础。传统的社会管理由于缺少有效的公众参与机制, 使得公众难以获取关于社会管理的内容、数量以及质量等信息。而且, 由于文化、技术等条件的限制, 诸多社会管理决策往往在“黑箱”中运行。大多数关于社会管理的政策、法律等, 往往只能在小范围内征询意见, 绝大多数公众意见难以被吸纳到政策制定过程中去, 从而导致公众成为政府政策的被动接受者。

公民民主意识的增强, 客观上需要政府在社会管理过程中做到公正透明。而且, 电子化时代的到来, 为公众更加广泛地参与社会管理过程且更为有效地监督政府各种行为奠定了技术基础。通过电子化设备和互联网等手段, 公众可以及时地获取各类社会管理信息, 并对政府的各种工作进行及时地监督和质询。比如, 公众可以通过登录政府网站了解各类法律、法规和政策, 也可以通过电子邮箱、电子举报箱、电子听证会等, 对政府社会管理表达自己的看法, 尤其可以对涉及到自身利益的社会管理和服务的质量、内容等做出评价。

三、电子化环境下城市基层社会管理创新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 对城市基层社会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必须改变以往的低效管理模式, 建立起多方参与、公正、高效、透明的新型政府管理模式。

(一) 加强信息技术培训工作, 为适应电子化环境下的政府工作转型奠定基础

电子化环境下的城市基层社会管理要求基层政府公务员能适应电子化环境的现实需要, 不仅要推动政府社会管理体制的变革, 而且要积极培育电子化公民。

1. 要提升基层公务员与民意代表的电子化应用水平

城市基层政府是基层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政府直接联系城市社区居民最为重要的桥梁和纽带, 也是整个行政大厦得以稳固的基础。任何时候我们的政府都应该建立起一支训练有素并且能够以良好的行政理念和态度、专业的行政素养以及合法的行政行为服务于民众的城市基层公务员队伍, 这是改善政府服务质量、提升政府管理效率、增强政府回应性的需要。但从现实情况来看, 我国大多数基层公务员队伍“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服务意识与能力不强”的状况并没得到根本性的改观。电子化环境对政府工作的影响是彻底和全面的, 对基层公务员以及民意代表的观念、素质与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现实中, 基层公务员与民意代表是最为直接的电子化设备的使用者, 使他们融入到电子化环境中来, 是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关键。

2. 要培育“电子化公民”

“电子化公民”是指在电子化环境下, 作为重要的参与主体之一的公民 (包括个体公民和企业公民) 。他们在既定的法律框架内, 利用电子网络与信息技术等手段, 将其对社会公共事务的意见与建议进行充分表达, 并与政府及其他组织形成互动, 借此影响社会公共政策的过程与结果。良好的社会管理离不开民众积极、有效的参与。即对于参与者而言, 一方面必须要有参与到社会管理的活动中来的意愿, 不论这种参与能否对公共政策的结果带来实质性的影响;另一方面, 需要参与者有能力进行参与, 即能够将其意见和建议予以清晰地表达, 并与其他参与主体一道, 共同形成良好的互动参与机制, 借此影响公共政策的过程与结果。在电子化环境下, 人们的思维观念和行为习惯正发生急剧变化, 而政府的社会管理和服务的方式方法也正进行根本性的变革。换言之, 不论是政府还是公民, 都必须主动适应电子化环境变迁的需要。而对于公民而言, 这种适应主要体现在对电子信息与网络技术的使用上, 即能够利用电子化手段, 来了解相关的社会公共事务并实现对社会管理过程的有效参与。

(二) 完善社区信息网络, 改善城市基层社会的电子化环境

社会管理网络化是电子化环境下的城市基层社会管理模式区别于传统社会管理模式的最显著的特征。传统的社会管理效率低下的根源在于其工作平台是一种手工式平台, 而电子化环境下的社会管理模式则是通过网络平台来得以实现的。目前, 我国正在进行的以电子化为手段、以服务为核心的电子政务建设, 正是构建电子化环境的具体体现。

社会管理信息网络的完善包括社区信息“集成化”与“个性化”两个方面。社区信息集成化是指政府把各部门的职能通过网络集成在一起, 使公众能够享受到政府的“一站式”服务。而社区信息“个性化”则是指通过电子化手段, 政府得以向公众提供个性化的“一对一”服务。比如, 有面向社区居民的教育培训与健康保健, 有面向企业的税务管理与服务等。而且, 公众不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时间、地点来上传服务申请, 也可以对服务内容、过程、方法等发表自己的意见, 从而实现了由以往的政府到公众的单向沟通到政府与公众的双向互动沟通, 使得城市基层社会管理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

摘要:电子化既是一种社会管理手段, 也是政府所面临的一种行政环境。电子化环境下的城市基层社会管理创新需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加强信息技术培训工作, 为适应电子化环境下的政府工作转型奠定基础;二是要完善社区信息网络, 改善城市基层社会的电子化环境。

关键词:电子化环境,城市基层,社会管理,创新

参考文献

[1]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2]杜治洲.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模式互动[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6.

[3]谢漫英.美国电子政务的启示[J].电子商务世界, 2002, (9) .

[4]于施洋.美国电子政务的研究进展及启示[J].信息化建设, 2007, (6) .

[5]陈果.服务型政府构建中的电子政务[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08, (1) .

[6]曾宪枢.论服务型政府中政府回应角色定位[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0, (5) .

电子化环境 篇2

$1环境监测的定义与发展

一、授课题目:环境监测的定义与发展

二、教学目的

通过90分钟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当前的环境污染问题的产生,掌握环境监测的定义以及它在环境科学中的地位,明确环境监测的目的分类特点及作用,了解环境监测的发展以及常用的监测技术。

三、教学意义

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掌握环境监测的目的分类特点,根据污染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追踪寻找污染源、提供污染变化趋势,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这对学生今后学习各种环境要素的监测技术起到很好的基础作用。

四、教学重点 环境监测的定义 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 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

五、教学难点

环境监测与环境分析的区别 环境优先监测

六、教学方式 电子课件

七、讲授内容:

(一)环境与环境污染 ①环境与环境质量 ②环境污染与污染源 ③环境污染的类型

(二)环境监测的定义

(三)环境监测的目的与分类 ①环境监测的目的 ②环境监测的分类

(四)环境监测特点与技术概述 ①环境监测的发展 ②环境污染的特点 ③环境监测的特点 ④环境监测技术概述

⑤环境优先污染物与优先监测

八、讲授方法

(一)环境与环境污染 1.关于环境污染与污染源

联系最近发生的一系列环境污染事件及环境污染等热点问题提出当前环境面临的状况,比如:松花江污染事件、太湖流域污染事件

2.环境污染的类型

阐述不同环境污染分类方法,阐明该分类方法对于从事环境监测工作的意义,分类方法如:按环境要素分类、按污染源分类、按污染物性质分类、按污染物生成过程分类、按污染物的分布范围、按污染方式。重点要学生理解分类方法对后续教学中环境监测的取样,保存及分析方法的选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环境监测的定义

通过不同环境监测相关教材对环境监测的定义的确定来理解环境监测的实质。从讲解环境监测与环境分析的区别让学生理解环境监测所包含的内容更为广泛。从讲解环境监测的过程让学生了解环境监测工作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三)环境监测的目的与分类 1.环境监测的目的

从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到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订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逐步讲解环境监测的目的。

2.环境监测的分类

对环境监测的分类:监视性监测、特定目的监测、研究性监测分别举例阐述,如监视性监测(对某一河域长期的质量监测)、特定目的监测(污染事故监测—松花江流域污染事故监测)、研究性监测(污染排放标准制定的监测)等。

(四)环境监测特点与技术概述 1.环境监测的发展和环境监测技术概述

通过介绍环境监测的发展和特点,使学生更为了解环境监测在环境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环境监测技术概述使学生了解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和今后的趋势,举例说明当今环境监测技术发展的动态和研究热点,如:生物监测技术。

2.环境优先污染物与优先监测

重点讲解环境优先污染物与优先监测,指出环境优先监测在国外的发展及其重要性,进而讲解中国环境优先污染监测的发展。

九、时间分配

本堂课全部用时90分钟,分配如下:

①环境与环境污染:用时20分钟,其中环境与环境质量5分钟,环境污染与污染源6分钟,环境污染的类型9分钟。

②环境监测的定义:用时10分钟

③环境监测的目的与分类:用时25分钟,其中环境监测的目的10分钟,环境监测的分类15分钟

④环境监测特点与技术概述:用时35分钟,其中环境监测的发展5分钟,环境污染的特点5分钟,环境监测的特点5分钟,环境监测技术概述10分钟,环境优先污染物与优先监测用时10分钟

十、课件演示:(略)

十一、作业

(1)环境监测的主要任务是什么?(P29-1)(2)环境监测和环境分析有何区别?(P29-3)

十二、参考资料

《环境监测》吴忠标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环境监测》陈玲,赵建夫主编? 2004年? 化学工业出版社 《环境监测新技术》齐文启等编著 2004年 化学工业出版社

《现代环境监测技术》吴邦灿编著 2005年(第二版)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 环境标准及水污染监测概述

一、授课题目:环境标准及水污染监测概述

二、教学目的

通过90分钟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环境标准的作用以及制定环境标准的原则,并了解部分环境标准。了解我国水质污染状况及水质监测方法,掌握有关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方法和原则。

三、教学意义

环境标准是政策、法规的具体体现。掌握环境标准,使学生理解环境标准既是环境保护和有关工作的目标,又是环境保护的手段。掌握水质监测项目和分析方法对今后学习和工作的开展具有明确的指导意义。

四、教学重点 制订环境标准的原则 水质监测项目

地面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

五、教学难点 制订环境标准的原则

六、教学方式 电子课件

七、讲授内容:

(一)环境标准 ①环境标准的作用 ②环境标准的分类和分级 ③制定环境标准的原则 ④部分环境标准

(二)水质污染与监测 ①水资源与水质污染 ②水质监测的对象和目的 ③监测项目 ④水质监测分析方法 ⑤污染物形态分析

(三)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 ①地面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 ②地下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 ③水污染源监测方案的制定

八、讲授方法

(一)环境标准 1.环境标准的作用

从实际工作中环境标准对环保工作的指导为切入点,介绍环境标准的作用,使学生了解环境标准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地位。

2.制定环境标准的原则

从目前国家积极制定与修正各项环境标准的工作展开讲述制定环境标准的原则,使学生了解环境标准的制订要充分体现科学性和现实性相统一,才能既保护环境质量的良好状况,又促进国家经济技术的发展。

(二)水质污染与监测

针对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水污染问题,让学生了解当前水质污染面临的严峻形式及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以不同水体为例介绍各类水体的常规监测项目和非常规监测项目;介绍水体监测中常用的监测方法,重点让学生掌握水质监测中常用的分析方法,理解在选择分析方法时所要遵循的原则。

(三)水质监测方案制定

以地面水水质监测方案为例,介绍水质监测方案制定的过程。使学生了解制订时须首先明确监测目的,然后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监测项目,布设监测网(点),合理安排采样频率和采样时间,选定采样方法和分析测定技术,提出监测报告要求,制定质量控制和保证措施及实施计划等。

在讲解河流监测断面设置和采样点的确定时,用生动的Flash动画介绍各种监测断面的设置和采样点的确定原则。

九、时间分配

本堂课全部用时90分钟,分配如下:

①环境标准:用时40分钟,其中环境标准的作用10分钟,环境标准的分类和分级5分钟,制定环境标准的原则15分钟,部分环境标准10分钟。②水质污染与监测:用时25分钟,其中水资源与水质污染5分钟,水质监测的对象和目的3分钟,监测项目5分钟,水质监测分析方法10分钟,污染物形态分析2分钟。

③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用时25分钟,其中地面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18分钟,地下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4分钟,水污染源监测方案的制定3分钟。

十、课件演示:(略)

十一、作业

(1)制订环保标准的原则是什么?是否标准越严越好?(P29-8)(2)怎样制订地面水体水质的监测方案?以河流为例,说明如何设置监测断面和采样点?(P141-2)

十二、参考资料

《环境监测》吴忠标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环境监测》陈玲,赵建夫主编? 2004年? 化学工业出版社 《环境监测新技术》齐文启等编著 2004年 化学工业出版社

《现代环境监测技术》吴邦灿编著 2005年(第二版)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3水样的采集保存和预处理

一、授课题目:水样的采集保存和预处理

二、教学目的

通过90分钟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水样的采集保存方法及水样预处理方法,包括水样的消解和富集与分离(气提、顶空、蒸馏、萃取、吸附、离子交换和共沉淀法)。

三、教学意义

水样的采集和保存是取得准确监测结果的前提,而且环境水样所含组分复杂,并且多数污染组分含量低,存在形态各异,所以在分析测定之前,往往需要进行预处理。通过学习水样的采集保存和预处理方法的学习,使学生在今后工作学习中掌握常规的水样保存和预处理方法,对于实际工作的开展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四、教学重点 水样的保存 水样的富集与分离

五、教学难点 水样的保存 萃取法 离子交换法

六、教学方式 电子课件

七、讲授内容:

(一)水样的采集和保存 ①水样的类型 ②水样的采集 ③流量的测定 ④水样的运输和保存

(二)水样的预处理 ①水样的消解 ②水样的富集与分离

八、讲授方法

(一)水样的采集和保存 1.水样的类型

介绍三种不同的水样类型,重点突出个水样类型在什么情况下适用。2.水样的采集

从地表水的采集出发,介绍采样前的准备及采样方法、采样容器,进而推广到地下水、废水样的采集,并根据各种采集分析项目提出采集水样的注意事项。

3.流量的测定

分别介绍地表水和废水的流量测定方法与仪器,并介绍部分实际工作中应用的流量计的使用范围和注意事项。

4.水样的运输和保存

重点突出水样运输中注意的事项以及常规监测项目的保存方法。并举水样保存的具体实例,分析保存的重要性以及方法选择的原理。

(二)水样的预处理 1.水样的消解

首先介绍水样预处理的重要性,重点介绍水样的湿式消解,以及如何选择酸来消解水样,并强调适用湿式消解时的注意事项;简单介绍干灰化法。

2.水样的富集与分离 介绍各种富集分离方法,(气提、顶空、蒸馏、萃取、吸附、离子交换和共沉淀法),着重讲解原理以及适用的情况;重点介绍萃取法和离子交换法。

九、时间分配

本堂课全部用时90分钟,分配如下:

①水样的采集和保存35分钟,其中水样的类型6分钟,水样的采集6分钟,流量的测定8分钟,水样的运输和保存15分钟。

②水样的预处理55分钟,其中水样的消解15分钟,水样的富集与分离40分钟。

十、课件演示:(略)

十一、作业

(1)水样有哪几种保存方法?试举几个实例说明怎样根据被测物质的性质选用不同的保存方法。(P141-4)

(2)25℃时,Br2在CCl4和水中的分配比为29.0,试问:(1)水溶液中的Br2用等体积的CCl4萃取;(2)水溶液中的Br2用1/2体积CCl4萃取;其萃取率各为多少?(P141-7)

十二、参考资料

《环境监测》吴忠标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环境监测》陈玲,赵建夫主编? 2004年? 化学工业出版社 《环境监测新技术》齐文启等编著 2004年 化学工业出版社

《现代环境监测技术》吴邦灿编著 2005年(第二版)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4水质物理指标检验及部分金属化合物的测定

一、授课题目:水质物理指标检验及部分金属化合物的测定

二、教学目的 通过90分钟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掌握水质物理指标(水温、色度、浊度、残渣、电导率等)和金属化合物(铝、汞、镉等)的测定原理和方法。

三、教学意义

水质物理指标与水质污染的状况有密切的关系,另外,受“三废”污染的地面水和工业废水中有害金属化合物的含量明显增加,掌握水质物理指标和金属化合物的测定对保护水质污染及人体健康有重要的作用。

四、教学重点 双硫腙分光光度法 冷原子荧光法 原子吸收法

五、教学难点 原子吸收法 极谱法

六、教学方式 电子课件

七、讲授内容:

(一)水质物理指标检验 ①水温 ②臭和味 ③色度 ④浊度 ⑤透明度 ⑥残渣 ⑦矿化度 ⑧电导率 ⑨氧化还原电位

(二)金属化合物的测定 ①铝 ②汞 ③镉

八、讲授方法

(一)水质污染指标

本节水质污染指标主要从其所反映出的水体污染状况的意义出发,介绍各种指标监测的方法。

(二)金属化合物的测定

本节是水质污染监测的重点,首先用污染实例让学生了解这些监测项目的监测意义,我们将重点讲解汞污染监测中的冷原子吸收法和冷原子荧光法以及双硫腙分光光度法、镉污染监测的原子吸收法和阳极溶出伏安法,重点突出其在金属化合物监测的适用性,进而推广到所有金属化合物的测定,从方法的原理到监测仪器的构造原理逐步展开讲解。

九、时间分配

本堂课全部用时90分钟,分配如下:

①水质物理指标检验30分钟,其中,色度、电导率、残渣各4分钟,水温、臭和味、浊度、透明度、矿化度、氧化还原电位各3分钟。

②金属化合物的测定60分钟,其中铝10分钟,汞20分钟,镉30分钟。

十、课件演示:(略)

十一、作业

(1)冷原子吸收法和冷原子荧光法测定水样中汞,在原理和仪器方面有何主要相同和不同之处?(p141-12)

(2)说明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金属化合物的原理。用方块图示意其测定流程。(p141-13)(3)用标准加入法测定某水样中的镉,取四份等量水样,分别加入不同量镉溶液(加入量见下表),稀释至50mL,依次用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测得吸光度列于下表,求该水样中镉的含量。(p141-14)

编号

水样量(mL)

加入镉标准溶液(10μg/mL)mL数

吸光度 1 2 3 4 20 20 20 20 0 1 2 4 0.042 0.080 0.116 0.190

十二、参考资料

《环境监测》吴忠标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环境监测》陈玲,赵建夫主编? 2004年? 化学工业出版社 《环境监测新技术》齐文启等编著 2004年 化学工业出版社

《现代环境监测技术》吴邦灿编著 2005年(第二版)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5水质其他金属化合物及非金属无机物的测定

一、授课题目:水质其他金属化合物及非金属无机物的测定

二、教学目的

通过90分钟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其它金属化合物(铬、锌、铅等)和非金属无机物(酸度和碱度、pH、DO、氰化物、氟化物、含氮化合物、硫化物等)的测定原理和方法。

三、教学意义

非金属无机物测定项目往往是水体监测中的必测项目,掌握非金属无机物的测定对于环境水体污染程度的确定具有较强的实际意义。

四、教学重点 铬的测定 溶解氧的测定 含氮化合物的测定

五、教学难点 氧电极法测定溶解氧 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氟化物

六、教学方式 电子课件

七、讲授内容:

(一)其它金属化合物的测定 ①铅 ②铜 ③锌 ④铬 ⑤砷

⑥其它金属化合物

(二)非金属无机物的测定 ①酸度和碱度 ②pH值 ③溶解氧(DO)④氰化物 ⑤氟化物 ⑥含氮化合物 ⑦硫化物 ⑧磷

八、讲授方法

(一)其它金属化合物的测定

首先用各类金属污染实例让学生了解这些监测项目的监测意义,由上节讲到的各类测定金属化合物的普遍应用方法推广到其它金属化合物的测定。

(二)非金属无机物的测定

同样由各类非金属无机物的测定的意义出发,重点讲解各类指标的测定原理和方法,以及测定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涉及到的仪器方法重点讲解原理及仪器组成、工作原理。

九、时间分配

本堂课全部用时90分钟,分配如下:

①其它金属化合物的测定30分钟,其中铅4分钟,铜4分钟,锌4分钟,铬8分钟,砷8分钟,其它金属化合物2分钟。

②非金属无机物的测定60分钟,其中酸度和碱度5分钟,pH值5分钟,溶解氧(DO)10分钟,氰化物6分钟,氟化物10分钟,含氮化合物15分钟,硫化物6分钟,磷3分钟。

十、课件演示:(略)

十一、作业

(1)怎样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水样中的六价铬和总铬?(P141-17)(2)怎样采集测定溶解氧的水样?说明电极法和碘量法测定溶解氧的原理。怎样消除干扰?两种方法各有什么优缺点?(P142-22)

十二、参考资料

《环境监测》吴忠标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环境监测》陈玲,赵建夫主编? 2004年? 化学工业出版社 《环境监测新技术》齐文启等编著 2004年 化学工业出版社

《现代环境监测技术》吴邦灿编著 2005年(第二版)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6水质有机污染物综合指标的测定

一、授课题目:水质有机污染物综合指标的测定

二、教学目的

通过90分钟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水体污染的综合性指标有哪些,掌握水质有机污染物(COD、BOD、TOC、挥发酚)的测定原理和方法。

三、教学意义 水体中除含有无机污染物外,更大量的是有机污染物,它们以毒性和使水中溶解氧减少的形式对生态系统产生影响,危害人体健康。已经查明,绝大多数致癌物质是有毒有机物,所以,掌握有机污染物指标的监测对水质状况了解和污染物治理非常重要。

四、教学重点

化学需氧量COD的测定 生化需氧量BOD的测定

五、教学难点

生化需氧量BOD的测定

六、教学方式 电子课件

七、讲授内容:

(一)化学需氧量 ①重铬酸钾法 ②库仑滴定法

③快速密闭消解滴定法或光度法 ④氯气校正法

(二)高锰酸盐指数

(三)生化需氧量 ①五天培养法 ②微生物电极法 ③其它方法

(四)总有机碳

(五)挥发酚

①4-氨基安替吡林分光光度法 ②溴化滴定法

(六)硝基苯类 ①还原-偶氮分光光度法 ②氯代十六烷基吡啶分光光度法

(七)石油类 ①重量法

②红外分光光度法 ③非色散红外吸收法

八、讲授方法

本节重点讲解各类综合指标所代表的意义以及测定方法,对化学需氧量和生化需氧量,运用Flash动画和实验视频录像,深入讲解各自的测定过程和注意事项,使学生能够对测定操作的每一步都能做到掌握和深刻理解。

九、时间分配

本堂课全部用时90分钟,分配如下:

化学需氧量25分钟,高锰酸盐指数5分钟,生化需氧量30分钟,总有机碳8分钟,挥发酚8分钟,硝基苯类6分钟,石油类8分钟。

十、作业

(1)简述COD、BOD、TOD、TOC的含意;对一种水来说,它们之间在数量上是否有一定的关系?为什么?(P142-28)

(2)高锰酸盐指数和化学需氧量在应用上有何区别?二者在数量上有何关系?为什么?(P142-30)

(3)下表所列数据为某水样BOD5测定结果,试计算每种稀释倍数水样的BOD5值。(P142-32)

编号

稀释倍数

取水样体积(mL)

Na2S2O3标准溶液浓度(mol/L)

Na2S2O3标液用量(mL)

当天 五天 A B 空白 50 40 0 100 100 100 0.0125 0.0125 0.0125 9.16 9.12 9.25

4.33 3.10 8.76

十二、参考资料

《环境监测》吴忠标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环境监测》陈玲,赵建夫主编? 2004年? 化学工业出版社 《环境监测新技术》齐文启等编著 2004年 化学工业出版社

《现代环境监测技术》吴邦灿编著 2005年(第二版)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7特定有机污染物、水质底质监测和活性污泥性质的测定

一、授课题目:特定有机污染物、水质底质监测和活性污泥性质的测定

二、教学目的

通过90分钟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特定有机污染物的测定的意义和主要方法,了解水质底质的意义和目的,掌握水体底质监测样品采集及制备、分解和提取方法。另外,掌握活性污泥性质的测定的意义、原理和方法。通过整章节总结使学生使学生了解水体监测的主要监测项目和方法。

三、教学意义

特定有机污染物是指那些毒性大、蓄积性强、难降解、被列为优先污染物的有机化合物,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也引起的更多关注。

水、底质和生物组成了完整的水环境体系。通过底质监测,可以了解水环境污染现状,追溯水环境污染历史,研究污染物的沉积、迁移转化规律和对水生生物特别是底栖生物的影响,并对评价水体质量,预测水质变化趋势和沉积污染物对水体的潜在危险提供依据。通过活性污泥性质的测定可以掌握水体净化和污水处理的运行状况,对环境水污染治理工作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四、教学重点

底质监测样品的分解和提取 活性污泥性质的测定

五、教学难点

底质监测样品的分解和提取

六、教学方式 电子课件

七、讲授内容:

(一)特定有机污染物的测定 ①苯系物 ②挥发性卤代烃 ③氯苯类化合物 ④挥发性有机物

(二)底质监测 ①底质监测的目的和意义 ②样品采集

③样品的制备、分解和提取 ④污染物质的测定

(三)活性污泥性质的测定 ①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 ②活性污泥性质的测定

八、讲授方法

(一)特定有机污染物的测定 通过介绍特定有机污染物,如苯系物、挥发性有机物对环境污染及人体健康带来的危害,使学生了解这些特定有机污染物的测定方法和意义,具体内容让学生自学。

(二)底质监测

通过对底质监测的目的和意义的介绍,使学生明确底质监测的重要性,联系水体中的布点方法介绍底质监测布点的方法,重点讲解有机污染物的提取,与后面固体废物样品和生物样品的制备提取有一定相关性,从而有助于理解后续章节的理解。

(三)活性污泥性质的测定

图文并茂介绍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通过污水处理厂的实际例子讲解,并与水污染控制课程中的内容相结合,使学生掌握活性污泥性质的测定方法及测定的意义。

九、时间分配

本堂课全部用时90分钟,分配如下: ①特定有机污染物的测定15分钟。

②底质监测50分钟,其中底质监测的目的和意义10分钟,样品采集5分钟,样品的制备5分钟,样品的分解5分钟,有机污染物的提取20分钟,污染物质的测定5分钟。

③活性污泥性质的测定25分钟,其中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10分钟,活性污泥性质的测定15分钟。

十、课件演示:(略)

十一、作业

(1)怎样测定污泥沉降比和污泥体积指数?测定它们对控制活性污泥的性能有何意义?(P143-38)

十二、参考资料

《环境监测》吴忠标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环境监测》陈玲,赵建夫主编? 2004年? 化学工业出版社 《环境监测新技术》齐文启等编著 2004年 化学工业出版社 《现代环境监测技术》吴邦灿编著 2005年(第二版)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8大气污染基本知识和空气污染监测方案的制定

一、授课题目:大气污染基本知识和空气污染监测方案的制定

二、教学目的

通过90分钟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空气污染基本知识,空气污染物的存在状态及时空分布特点,掌握空气污染监测方案的制定,包括采样点的布设,采样频率和采样时间的确定原则与方法。

三、教学意义

大气污染污染监测基本知识的掌握,有助于学生开展大气污染监测工作,比如根据空气污染物的存在状态确定采样仪器与方法。掌握空气污染监测方案的制定有助于实际工作中空气污染监测的开展。

四、教学重点

空气中的污染物及其存在状态 监测站(点)的布设

五、教学难点

空气中的污染物及其存在状态

六、教学方式 电子课件

七、讲授内容:

(一)空气污染基本知识 ①大气、空气和空气污染 ②空气污染的危害 ③空气污染源 ④空气中的污染物及其存在状态 ⑤空气中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特点 ⑥空气中污染物的浓度表示方法

(二)空气污染监测方案的制定 ①监测目的 ②调研及资料收集 ③监测项目

④监测站(点)的布设 ⑤采样频率和采样时间

⑥采样方法、监测方法和质量保证

八、讲授方法

(一)空气污染基本知识 1.空气污染及其危害

运用图片及实例说明当前大气污染所面临的严峻形势,通过一系列环境大气污染事件让学生了解空气污染所带来的危害。

2.空气中污染物存在状态及时空分布特点

结合环境化学知识,针对空气污染物的形成及不同存在状态展开讲述,使学生能够了解空气的时空分布特点,并且与后续采样布点的原则相结合讲解。

3.空气中污染物的浓度表示方法

举计算实例讲解空气中污染物的浓度表示方法。

(二)空气污染监测方案的制定

通过与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相比较,展开讲述环境监测方案制定的程序,并根据空气污染自身特点,讲解空气污染相比于其它环境介质所采取的不同的监测方案,特别是布点原则的确定。

九、时间分配 本堂课全部用时90分钟,分配如下:

①空气污染基本知识45分钟,其中大气、空气和空气污染5分钟,空气污染的危害10分钟,空气污染源5分钟,空气中的污染物及其存在状态10分钟,空气中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特点5分钟,空气中污染物的浓度表示方法10分钟。②空气污染监测方案的制定45分钟,其中监测目的5分钟,调研及资料收集8分钟,监测项目6分钟,监测站(点)的布设20分钟,采样频率和采样时间3分钟,采样方法、监测方法和质量保证3分钟。

十、课件演示:(略)

十一、作业

(1)空气中的污染物以哪几种形态存在?了解它们的存在形况对监测工作有何意义?(P228-1)

(2)已知某采样点的气温为27℃,大气压力为100.00 KPa。用溶液吸收法采样测定空气中SO2日平均浓度,每隔4h采样一次,共采集6次,每次采集30min,采样流量0.5L/min。将6次气样的吸收液定容至50.00mL,取10mL测知含SO22.5μg,求该采样点空气在标准状况下SO2日平均浓度。(P228-8)

十二、参考资料

《环境监测》吴忠标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环境监测》陈玲,赵建夫主编? 2004年? 化学工业出版社 《环境监测新技术》齐文启等编著 2004年 化学工业出版社

《现代环境监测技术》吴邦灿编著 2005年(第二版)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9空气样品的采集方法和采样仪器

一、授课题目:空气样品的采集方法和采样仪器

二、教学目的 通过90分钟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掌握空气样品的采集方法以及浓缩富集法(溶液吸收法、填充柱阻留法、滤料阻留法、静电沉降法等),了解采样仪器的组成及专用采样仪器(空气采样器、颗粒物采样器等)的原理及使用。

三、教学意义

掌握空气样品的采集方法以及浓缩富集法以及采样仪器的组成及专用采样仪器的原理及使用对开展大气采样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对大气污染治理的原理也能有较好的理解。

四、教学重点 空气样品富集采样法 颗粒物采样器

五、教学难点 颗粒物采样器的原理

六、教学方式 电子课件

七、讲授内容:

(一)直接采样法 ①注射器采样 ②塑料袋采样 ③采样管采样 ④真空瓶采样

(二)富集采样法 ①溶液吸收法 ②填充柱阻留法 ③滤料阻留法 ④低温冷凝法 ⑤静电沉降法 ⑥扩散法 ⑦自然积聚法 ⑧综合采样法

(二)采样仪器 ①组成部分

②专用采样器(空气采样器、颗粒物采样器等)

(三)采样效率

(四)采样记录

八、讲授方法

(一)空气样品的采集方法

展开讲述各种采样方法的原理及操作方法,并且结合大气污染控制中的知识进行讲解(如静电沉降法),重点讲解其在大气采样中的使用范围,比较各种采样方法的优缺点,使学生能够对各种采样方法做到较好的理解与掌握。

(二)采样仪器

结合大气采样实际应用的试验装置进行讲解采样仪器各组成部分的功能与原理,在颗粒物采样器讲解时,结合大气污染中的除尘原理进行讲解,使学生能够既理解采样原理,又能够对今后学习大气污染除尘的原理做到较好的理解。

(三)采样效率和采样记录

针对大气存在状态的特殊形式,讲解不同存在形式的采样效率表示和评价方法,强调大气采样中的记录,使学生对实验记录的严谨性有充分的理解。

九、时间分配

本堂课全部用时90分钟,分配如下:

①空气样品的采集方法55分钟,其中直接采样法10分钟,富集采样法中溶液吸收法10分钟,填充柱阻留法10分钟,滤料阻留法5分钟,低温冷凝法5分钟,静电沉降法5分钟,其它方法10分钟。②采样仪器27分钟,其中组成部分8分钟,专用采样器空气采样器4分钟,颗粒物采样器15分钟。

③采样效率6分钟 ④采样记录2分钟

十、课件演示:(略)

十一、作业

(1)直接采样法和富集采样法各适用于什么情况?怎样提高溶液吸收法的富集效率?(P228-6)

十二、参考资料

《环境监测》吴忠标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环境监测》陈玲,赵建夫主编? 2004年 ?化学工业出版社 《环境监测新技术》齐文启等编著 2004年 化学工业出版社

《现代环境监测技术》吴邦灿编著 2005年(第二版)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0气态和蒸气态污染物的测定

一、授课题目:气态和蒸气态污染物的测定

二、教学目的

通过90分钟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掌握气态和蒸气态污染物的测定原理与方法,特别是对大气常规监测中SO2和NOX的测定原理和过程有很好的理解与掌握。

三、教学意义

本节是大气污染监测的重点,也是关于在大气常规监测中的一些必测项目的内容,掌握本节内容,特别是SO2和NOX的测定原理和过程对进行常规大气环境监测的开展具有较好的理论指导意义。

四、教学重点

SO2的测定原理和过程 NOX的测定原理和过程

五、教学难点

定电位电解法测定SO2 光化学氧化剂的测定

六、教学方式 电子课件

七、讲授内容:

(一)SO2的测定

(二)NOX的测定

(三)CO的测定

(四)光化学氧化剂的测定

(五)臭氧的测定

(六)氟化物的测定

(七)硫酸盐化速率的测定

(八)汞的测定

(九)总烃及非甲烷烃的测定

(十)VOCS和甲醛的测定

(十一)其它有机污染物质的测定

八、讲授方法

大气SO2、NOX的测定,结合在实际环境监测工作中进行该项目监测的图片与录像进行讲解,重点让学生掌握方法的原理,仪器的操作及应注意的相关事项。有关监测项目结合水质监测中的部分相关性进行讲授,让学生能够在掌握大气监测方法的同时,再次掌握水体污染监测的原理。

九、时间分配

本堂课全部用时90分钟,分配如下:

SO2的测定15分钟,NOX的测定20分钟,CO的测定6分钟,光化学氧化剂的测定5分钟,臭氧的测定5分钟,氟化物的测定7分钟,硫酸盐化速率的测定6分钟,汞的测定7分钟,总烃及非甲烷烃的测定8分钟,VOCS和甲醛的测定6分钟,其它有机污染物质的测定5分钟。

十、课件演示:(略)

十一、作业

(1)简述四氯汞钾溶液吸收-盐酸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与甲醛缓冲溶液吸收-盐酸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测定SO2原理的异同之处。影响方法测定准确度的因素有哪些?(P228-9)

(2)简述用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测定空气中NOx的原理。用简图示意怎样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法测定NO2、NO和NOx?(P228-10)

十二、参考资料

《环境监测》吴忠标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环境监测》陈玲,赵建夫主编? 2004年? 化学工业出版社 《环境监测新技术》齐文启等编著 2004年 化学工业出版社

《现代环境监测技术》吴邦灿编著 2005年(第二版)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1空气污染指数的计算及颗粒物的测定、降水监测

一、授课题目:空气污染指数的计算及颗粒物的测定、降水监测

二、教学目的

通过90分钟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空气污染指数的计算方法,掌握颗粒物的测定原理与方法以及仪器的使用,了解大气降水监测的采样点布设及降水组分的测定。

三、教学意义

通过空气污染指数的计算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怎样去判断主要环境大气污染物,颗粒物的测定原理与方法及大气降水监测的采样点布设及降水组分的测定的掌握使学生在今后常规大气颗粒物监测中更好的去开展工作。

四、教学重点 空气污染指数的计算 颗粒物的测定

五、教学难点 TSP中污染组分的测定

六、教学方式 电子课件

七、讲授内容:

(一)空气污染指数的计算

(二)颗粒物的测定 ①TSP的测定 ②PM10的测定

③灰尘自然沉降量及其组分的测定 ④TSP中污染组分的测定

(三)降水监测 ①采样点的布设 ②样品的采集 ③降水组分的测定

八、讲授方法

(一)空气污染指数的计算 通过实例计算使学生掌握如何计算空气污染指数,并判断主要的环境大气污染物。

(二)颗粒物的测定

重点讲解TSP和PM10的测定的意义与方法以及仪器的使用和工作原理;结合水质污染监测讲解TSP中污染组分的测定,使学生掌握本节内容的同时,加深对水质监测原理的掌握,特别是对其中有机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进行重点讲解。

(三)降水监测

从样品的采集到测定逐步展开讲解,使学生了解降水监测的意义与方法。

九、时间分配

本堂课全部用时90分钟,分配如下: ①空气污染指数的计算15分钟。

②颗粒物的测定60分钟,其中TSP的测定10分钟,PM10的测定15分钟,灰尘自然沉降量及其组分的测定10分钟,TSP中污染组分的测定25分钟。

③降水监测15分钟。

十、课件演示:(略)

十一、作业

(1)假定某地区的TSP日均值为0.35毫克/立方米,SO2日均值为0.155毫克/立方米,NO2日均值为0.060毫克/立方米,计算其空气污染指数,并判断主要污染物。

(2)怎样用重量法测定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TSP)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P229-15)

十二、参考资料

《环境监测》吴忠标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环境监测》陈玲,赵建夫主编? 2004年? 化学工业出版社 《环境监测新技术》齐文启等编著 2004年 化学工业出版社

《现代环境监测技术》吴邦灿编著 2005年(第二版)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2污染源监测和标准气体的配制

一、授课题目:污染源监测和标准气体的配制

二、教学目的

通过90分钟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固体污染源监测的目的和要求以及如何进行采样点的布设和基本状态参数的测量,重点掌握烟气浓度和烟气黑度的测定;掌握流动污染源监测中的测定方法和原理。

三、教学意义

掌握固体污染源监测有助于今后开展大型工矿企业的大气污染的监测工作。掌握流动污染源,特别是汽车尾气的监测,有助于了解城市汽车尾气的污染状况,对推进城市汽车污染源的排放具有指导意义。掌握大气标准气体的配制,有助于今后研制大气标准物质,为环境监测及大气污染控制的科研工作提供帮助。

四、教学重点 固体污染源监测 流动污染源监测

五、教学难点 烟气浓度的测定 动态配气法

六、教学方式 电子课件

七、讲授内容:

(一)固定污染源排气监测 ①监测目的和要求 ②采样点的布设 ③基本状态参数的测定 ④含湿量的测定 ⑤烟气浓度的测定 ⑥烟尘排放速率的计算 ⑦烟气黑度的测定 ⑧烟气组分的测定

(二)流动污染源监测 ①汽油车尾气监测 ②柴油车排气烟度的测定

(三)标准气体的配制 ①静态配气法 ②动态配气法

八、讲授方法

(一)固定污染源排气监测

从监测目的和要求到采样点的布设,再到参数的测定逐步展开讲授,与实际工作中这些参数的测定相结合进行原理到方法的讲解,特别是对于烟气浓度的测定,我们用实际工作中该监测的视频进行讲解,使学生更直观的了解怎样在实际工作中开展该项测定及注意事项。

(二)流动污染源监测

对实际工作中的汽车尾气监测的开展及注意事项进行讲解,使学生掌握其原理与操作方法。

(三)标准气体的配制

主要深入讲解静态配气法和动态配气法各自的原理及适用情况。

九、时间分配

本堂课全部用时90分钟,分配如下:

①固定污染源排气监测53分钟,其中监测目的和要求2分钟,采样点的布设5分钟,基本状态参数的测定13分钟,含湿量的测定5分钟,烟气浓度的测定18分钟,烟尘(或气态污染物)排放速率的计算2分钟,烟气黑度的测定4分钟,烟气组分的测定4分钟。

②流动污染源监测12分钟,其中汽油车尾气监测6分钟,柴油车排气烟度的测定6分钟。

③标准气体的配制25分钟,其中静态配气法10分钟,动态配气法15分钟。

十、课件演示:(略)

十一、作业

(1)简要说明静态配气法和动态配气法的原理,各有什么优缺点?(P229-24)

十二、参考资料

《环境监测》吴忠标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环境监测》陈玲,赵建夫主编? 2004年? 化学工业出版社 《环境监测新技术》齐文启等编著 2004年 化学工业出版社

《现代环境监测技术》吴邦灿编著 2005年(第二版)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3固体废物监测

一、授课题目:固体废物监测

二、教学目的

通过90分钟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工业有害固体废物的定义和分类,固体废物样品的采集和制备,固体废物中有害物质的测定方法。

三、教学意义

固体废物对环境的污染越来越引起更多重视,其中对环境影响最大的是工业有害固体废物和城市垃圾,掌握固体废物样品的采集和制备,固体废物中有害物质的测定方法,对固体废物污染的控制非常关键。

四、教学重点 危险废物的定义和分类 有害特性的监测方法

五、教学难点

有害物质的毒理学研究方法

六、教学方式 电子课件

七、讲授内容:

(一)工业有害固体废物的定义和分类 ①固体废物的定义和分类 ②危险废物的定义和分类

(二)固体废物样品的采样和制备 ①样品的采集 ②样品的制备 ③样品水分的测定 ④样品pH值的测定 ⑤样品的保存

(三)有害特性的监测方法

(四)生活垃圾和卫生保健机构废弃物的监测 ①生活垃圾及其分类 ②生活垃圾特性分析 ③热值的测定方法 ④渗沥水分析 ⑤渗沥实验 ⑥垃圾堆场蝇类滋生密度测定

⑦卫生保健机构废弃物的定义、分类和处理

(五)有害物质的毒理学研究方法 ①试验动物的选择及毒性试验分类 ②吸入毒性试验 ③口服毒性实验 ④鱼类毒性试验

八、讲授方法

(一)工业有害固体废物的定义和分类

通过引用固体废物污染的实例,结合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工程中所涉及到的固体废物的定义与分类以及环境控制标准进行详细讲解。

(二)固体废物样品的采样和制备

结合固体废物自身特点,讲解其具体的采样与制备过程。

(三)有害特性的监测方法

结合固体废物的有害性指标进行讲解其有害特性的监测方法。

(四)生活垃圾和卫生保健机构废弃物的监测

结合生活垃圾和卫生保健机构废弃物的特点、危害性及其处理与处置进行讲解其监测过程及监测项目。

(五)有害物质的毒理学研究方法

结合当前环境研究的热点-环境毒理学的知识及研究方法,进行讲解。

九、时间分配

本堂课全部用时90分钟,分配如下: ①工业有害固体废物的定义和分类10分钟 ②固体废物样品的采样和制备10分钟 ③有害特性的监测方法15分钟

④生活垃圾和卫生保健机构废弃物的监测30分钟,其中生活垃圾及其分类3分钟,生活垃圾特性分析10分钟,热值的测定方法5分钟,渗沥水分析15分钟,渗沥实验5分钟,垃圾堆场蝇类滋生密度测定5分钟,卫生保健机构废弃物的定义、分类和处理5分钟。

⑤有害物质的毒理学研究方法25分钟,其中试验动物的选择及毒性试验分类13分钟,吸入毒性试验5分钟,口服毒性实验5分钟,鱼类毒性试验2分钟。

十、课件演示:(略)

十一、作业

判断有害固体废物的指标有哪些?

十二、参考资料

《环境监测》吴忠标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环境监测》陈玲,赵建夫主编? 2004年? 化学工业出版社 《环境监测新技术》齐文启等编著 2004年 化学工业出版社

《现代环境监测技术》吴邦灿编著 2005年(第二版)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4土壤污染监测

一、授课题目:土壤污染监测

二、教学目的

通过90分钟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土壤的组成和本底值,掌握土壤污染样品预处理及监测的方法。

三、教学意义

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地,是动物、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因此,土壤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发展。土壤污染监测对土壤污染的了解、控制与治理非常关键。

四、教学重点 土壤样品的预处理

五、教学难点

土壤样品采集与加工管理

六、教学方式 电子课件

七、讲授内容:

(一)土壤基本知识 ①土壤组成 ②土壤的基本知识 ③土壤背景值 ④土壤污染 ⑤土壤质量标准

(二)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

(三)土壤样品采集与加工管理 ①土壤样品采集 ②土壤样品的加工与管理

(四)土壤样品的预处理 ①土壤样品分解方法 ②土壤样品提取方法 ③净化与浓缩

(五)土壤污染物的测定

八、讲授方法

(一)土壤基本知识 结合环境科学及环境化学中所涉及到的土壤的基本知识讲解,举实例使学生了解当前土壤污染的现状以及所造成的危害。

(二)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

结合土壤自身特点,讲解其具体的监测项目、布点的过程。

(三)土壤样品采集与加工管理

结合土壤的类型及土层结构讲解其样品采集的时间、频率及注意事项和样品的加工处理过程。

(四)土壤样品的预处理

根据预欲测组分的不同,分别讲解其不同的预处理方法及提取、净化、浓缩方法。

(五)土壤污染物的测定

结合水质污染中有关监测项目的监测方法,讲解其监测方法原理及注意事项。

九、时间分配

本堂课全部用时90分钟,分配如下:

①土壤基本知识25分钟,其中土壤组成6分钟,土壤的基本知识6分钟,土壤背景值5分钟,土壤污染6分钟,土壤质量标准2分钟。

②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15分钟。③土壤样品采集与加工管理10分钟 ④土壤样品的预处理20分钟。⑤土壤污染物的测定20分钟。

十、课件演示:(略)

十一、作业

(1)土壤污染监测有哪几种布点方法?各适用于什么情况?(P289-4)

十二、参考资料

《环境监测》吴忠标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环境监测》陈玲,赵建夫主编? 2004年? 化学工业出版社 《环境监测新技术》齐文启等编著 2004年 化学工业出版社

《现代环境监测技术》吴邦灿编著 2005年(第二版)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环境土壤学》陈怀满主编 2005科学出版社

$15环境污染生物监测

一、授课题目:环境污染生物监测

二、教学目的

通过90分钟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了解环境污染生物监测的意义与方法。

三、教学意义

生物监测结果能够反映污染因素对人和生物的危害及对环境影响的综合效应。生物监测方法是理化监测方法的重要补充,二者相结合即构成了综合环境监测手段。掌握生物监测方法,可以更全面了解环境污染对生态及人类的危害。

四、教学重点 生物污染监测 生态监测

五、教学难点 生物样品的预处理

六、教学方式 电子课件

七、讲授内容:

(一)水环境污染生物监测 ①监测的目的、样品的采集和监测项目 ②生物群落监测方法 ③生物测试法 ④细菌学检验法

(二)空气污染生物监测 ①利用植物监测 ②利用动物监测 ③利用微生物监测

(三)生物污染监测

①生物对污染物的吸收及在体内分布 ②生物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③生物样品的预处理 ④污染物的测定

(四)生态监测 ①生态监测的概念 ②生态监测的类型和内容 ③生物监测方案

④陆生和水生生态系统的监测指标 ⑤生态监测方法

八、讲授方法

(一)水环境污染生物监测

结合水污染监测及环境微生物知识讲解,使学生了解生物监测的方法与操作步骤。

(二)空气污染生物监测 结合大气污染监测,举大气环境生物监测实例来说明空气生物监测相比于理化监测的优越性。

(三)生物污染监测

结合生物样品的独特性,讲解其监测采样、制备及预处理和测定过程。

(四)生态监测

运用环境生态学知识,结合当前生态监测发展的新动向讲解生态监测方案的制定及监测方法。

九、时间分配

本堂课全部用时90分钟,分配如下:

①水环境污染生物监测27分钟,其中监测的目的、样品的采集和监测项目5分钟,生物群落监测方法10分钟,生物测试法10分钟,细菌学检验法2分钟。②空气污染生物监测13分钟,其中利用植物监测10分钟,利用动物监测2分钟,利用微生物监测1分钟。

③生物污染监测30分钟,其中生物对污染物的吸收及在体内分布8分钟,生物样品的采集和制备5分钟,生物样品的预处理15分钟,污染物的测定2分钟。

④生态监测20分钟,其中,生态监测的概念5分钟,生态监测的类型和内容3分钟,生物监测方案3分钟,陆生和水生生态系统的监测指标3分钟,生态监测方法6分钟。

十、课件演示:(略)

十一、作业

(1)常用哪些方法提取生物样品中的有机污染物?脂肪提取器提取法有何优点?(P328-10)

十二、参考资料

《环境监测》吴忠标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环境监测》陈玲,赵建夫主编? 2004年? 化学工业出版社 《环境监测新技术》齐文启等编著 2004年 化学工业出版社 《现代环境监测技术》吴邦灿编著 2005年(第二版)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环境生物技术》马放等编著 2003年化学工业出版社

$16噪声污染监测

一、授课题目:噪声污染监测

二、教学目的

通过90分钟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声音和噪声,掌握声音的物理特性及其量度,噪声的物理量和主观听觉的关系,噪声测量仪器及噪声监测方法。

三、教学意义

噪声污染和水污染、空气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等一样是当代主要的环境污染之一。但噪声是物理污染,且与声源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噪声源分布很广,较难集中处理。由于噪声渗透到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且能够直接感觉到它的干扰,所以噪声污染监测再生活中十分重要。

四、教学重点 噪声的叠加与相减

噪声的物理量和主观听觉的关系 噪声仪

五、教学难点

噪声的物理量和主观听觉的关系

六、教学方式 电子课件

七、讲授内容:

(一)声音与噪声

(二)噪声的物理特性和量度 ①声音的发生、频率、波长和声速 ②声功率、声强和声压

③分贝、声功率级、声强级和声压级 ④噪声的叠加与相减

(三)噪声物理量和主观听觉的关系 ①响度和响度级 ②计权声级

③等效连续声级、噪声污染级和昼夜等效声级 ④噪声的频谱分析

(四)噪声测量仪器 ①声级计

②其它噪声测量仪器

(五)噪声标准

(六)噪声监测 ①城市环境噪声监测方法 ②工业企业噪声监测方法

八、讲授方法

(一)声音与噪声

主要通过介绍噪声带来的危害来讲解噪声监测的意义。

(二)噪声的物理特性和量度

详细讲解噪声的一些物理量的概念及表达方式,通过计算实例来讲述噪声的叠加与相减。

(三)噪声物理量和主观听觉的关系 重点讲述响度、响度级及等响曲线以及计权声级;通过实例计算使学生了解等效连续声级、噪声污染级和昼夜等效声级的意义与表达方式。

(四)噪声测量仪器

从噪声仪原理出发,结合噪声仪器使学生掌握噪声仪的使用。

(五)噪声标准

(六)噪声监测

通过实例来讲解噪声监测方法及如何进行噪声数据处理、结果表达。

九、时间分配

本堂课全部用时90分钟,分配如下: ①声音与噪声5分钟。

②噪声的物理特性和量度20分钟,其中声音的发生、频率、波长和声速3分钟;声功率、声强和声压3分钟;分贝、声功率级、声强级和声压级4分钟;噪声的叠加与相减10分钟。

③噪声物理量和主观听觉的关系25分钟,其中响度和响度级10分钟;计权声级4分钟;等效连续声级、噪声污染级和昼夜等效声级8分钟;噪声的频谱分析3分钟。

④噪声测量仪器10分钟,其中声级计8分钟;其它噪声测量仪器2分钟。⑤噪声标准10分钟。

⑥噪声监测20分钟,其中城市环境噪声监测方法18分钟;工业企业噪声监测方法2分钟。

十、课件演示:(略)

十一、作业

(1)什么叫等效连续声级Leq?什么叫噪声污染级LNP?(P366-12)(2)三个声源作用于某一点的声压级分别为65dB、68dB和71dB,求同时作用于这一点的总声压级为多少?

(3)P367-28

十二、参考资料 《环境监测》吴忠标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环境监测》陈玲,赵建夫主编? 2004年? 化学工业出版社 《环境监测新技术》齐文启等编著 2004年 化学工业出版社

《现代环境监测技术》吴邦灿编著 2005年(第二版)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7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内容及监测数据的统计处理

一、授课题目: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内容及监测数据的统计处理

二、教学目的

通过90分钟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的定义和内容以及监测数据的统计处理和结果表述。

三、教学意义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是环境监测中十分重要的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是一种保证监测数据准确可靠的方法,也是科学管理实验室和监测系统的有效措施,它可以保证数据质量,使环境监测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之上。

四、教学重点 质量保证的定义和内容

监测数据的统计处理和结果表述

五、教学难点

监测数据的统计处理和结果表述

六、教学方式 电子课件

七、讲授内容:

(一)质量保证的意义和内容

(二)实验室认可和计量认证/审查认可概述 ①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制度 ②计量认证/审查认可

③实验室认可与计量认证/审查认可(验收)的关系及其发展 ④我国环境监测机构计量认证的评审内容与考核要求

(三)监测实验室基础 ①实验用水 ②试剂与试液 ③实验室的环境条件

④实验室的管理及岗位责任制

(四)监测数据的统计处理和结果表述 ①基本概念

②数据的处理和结果表述 ③测量结果的统计检验 ④直线相关和回归

八、讲授方法

(一)质量保证的意义和内容

重点强调质量保证的意义,从而引申出其具体的内容。

(二)实验室认可和计量认证/审查认可概述

从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制度出发,重点讲解我国环境监测机构计量认证的评审内容与考核要求。

(三)监测实验室基础

从基本的实验室用水到实验室环境和管理,讲解合格的环境监测实验室的基本条件与要求。

(四)监测数据的统计处理和结果表述

从误差、偏差等的概念开始,举计算实例来使学生掌握数据统计中的一些基本概念,数据的处理和结果表述,重点在于可疑数据的取舍以及直线相关和回归。

九、时间分配

本堂课全部用时90分钟,分配如下: ①质量保证的意义和内容10分钟。

②实验室认可和计量认证/审查认可概述20分钟,其中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制度4分钟;计量认证/审查认可3分钟;实验室认可与计量认证/审查认可(验收)的关系及其发展3分钟;我国环境监测机构计量认证的评审内容与考核要求10分钟。

③监测实验室基础12分钟,其中实验用水3分钟;试剂与试液2分钟;实验室的环境条件2分钟;实验室的管理及岗位责任制5分钟。

④监测数据的统计处理和结果表述48分钟,其中基本概念18分钟;数据的处理和结果表述16分钟;测量结果的统计检验6分钟;直线相关和回归8分钟。

十、课件演示:(略)

十一、作业

(1)为什么在环境监测中要开展质量保证工作?它包括哪些内容?(P479-1)

(2)P480-19

十二、参考资料

《环境监测》吴忠标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环境监测》陈玲,赵建夫主编? 2004年? 化学工业出版社 《环境监测新技术》齐文启等编著 2004年 化学工业出版社

《现代环境监测技术》吴邦灿编著 2005年(第二版)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8实验室质量保证及标准分析方法

一、授课题目:实验室质量保证及标准分析方法

二、教学目的

通过90分钟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实验室质量保证以及标准分析法和分析方法标准化,重点掌握质量控制图的绘制及使用。

三、教学意义

实验室质量保证是测定系统中的重要部分,它分为实验室内质量控制和实验室间质量控制,目的是保证测量结果有一定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学习质量控制图的使用可以实现实验室分析人员对分析质量进行自我控制。实验室间的质量控制可以用于检查各实验室是否存在系统误差,从而提高监测水平。

四、教学重点

准确度、灵敏度等基本概念 实验室内质量控制

五、教学难点

质量控制图的绘制及使用

六、教学方式 电子课件

七、讲授内容:

(一)实验室质量保证 ①名词解释 ②实验室内质量控制 A 质量控制图的绘制及使用 B 其他质量控制方法 ③实验室间质量控制 A 实验室质量考核 B 实验室误差测验

(二)标准分析方法和分析方法标准化 ①标准分析方法 ②分析方法标准化 ③监测实验室间的协作实验

八、讲授方法

(一)实验室质量保证

讲解强调准确度、灵敏度、检测限等的定义概念及表示方法。举实例重点讲解质量控制图的绘制及使用(重点是均数控制图及均数-极差控制图),并使学生了解其他质量控制方法。

(二)标准分析方法

从标准分析方法引申出分析方法的标准化工作,突出监测实验室间的协作试验方案的制定注意因素。

九、时间分配

本堂课全部用时90分钟,分配如下:

①实验室质量保证75分钟,其中名词解释(如准确度、精密度、检测限等)20分钟;实验室内质量控制40分钟(质量控制图的绘制及使用35分钟,其他质量控制5分钟);实验室间质量控制15分钟(实验室质量考核5分钟,实验室误差测验10分钟)。

②标准分析方法和分析方法标准化15分钟,其中标准分析方法5分钟;分析方法标准化3分钟;监测实验室间的协作实验7分钟。

十、课件演示:(略)

十一、作业

(1)灵敏度、检测度和测定限有何不同?(P480-12)(2)何谓监测质量控制图?它起什么作用?(P480-14)

十二、参考资料

电子商务环境下发展企业物流 篇3

关键词:网络;电子商务;物流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步入二十一世纪,以计算机网络及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电子商务迅猛发展起来,迎来了一场新的产业革命。从简单的企业静态网站、网上商店,发展到现在的企业门户网站,电子商务已经可以实现网络意义上的电子贸易谈判、签约、收付款、纳税等基本的贸易活动。电子商务离不开实体物流的支持,它可以对物流过程实施信息管理和控制,大规模集成物流中的所有供应链环节,从而达到物流的快速、高效和低成本。

一、物流电子商务的功能

电子商务与物流结合的优势是变革传统信息传递方式,使信息通讯成本大幅下降,而发展成为企业现代商贸的主流形式。

电子商务经济是零距离经济。通过电子数据的网络传输消灭了信息流的距离,使传统的信息传输效率提升发生了质的飞跃。

电子商务促进了开放式网络商务市场的产生。具有网络电子商务特征的新型交易方式的产生,打破了传统的由于空间、时间等的限制而造成的贸易封闭,形成开放式的网络化贸易市场,这意味着企业间的竞争是网络性的,使市场经济环境变得的公开、公平、透明。

电子商务引发了社会经济和贸易模式的变革。企业传统的生产模式、交易方式、营销方式、生产组织方式及物流的运作等在电子商务下面临着全新的要求。

二、我国电子商务物流的现状

受网络安全问题、社会商业信用问题、网络支付等问题的制约,我国多数企业电子商务还处于信息发布、收集、交流阶段,由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成本高、建设周期长、后期维护麻烦等的制约,造成企业电子商务物流的基础设施不完善,新技术、新装备应用较少。企业自营物流的占大多数,导致专业物流代理服务得不到充分利用,集成化供应链管理、自动化立体仓库、全自动分拣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电子商务物流新理论新技术还不能得到广泛应用。从供应链角度看,我国大部分企业物流功能单一,服务范围窄,外向协作能力差,在物流供应链服务上满足客户在时间性和服务质量方面差距较大。电子商务物流环境落后也造成了电子商务物流服务需求不足,企业订单与合同的正式签订、支付以及配送基本在网下进行。

三、发展电子商务物流的制约条件

为了实现电子商务物流功能,企业及其相关贸易各方应建立或实现各自配套的电子商务及物流系统,各子系统要实现全面的对接。完整的电子商务物流系统除了交易双方外,还要有银行或金融机构、政府机构、认证机构、配送中心等构成。为了提高区域电子商务物流的效用,必须建立高效快速的物流配送中心,实现物流资源的集约利用。在电子商务物流系统的建设方面要求:

(1)在贸易区域内建设有可供使用的公共电子商务平台,包括公共服务和企业门户网站;

(2)各企业建设有各自的电子商务子系统,并可以实现与公共电子商务平台的对接;

(3)在公共电子商务平台上能提供与贸易活动有关的相关服务,如政府的报税系统、金融机构的资信系统、产品或服务标准的认证检验系统、商务保险系统等,而且各自系统要求相对独立并有较高的系统保密、安全要求;

(4)能够实现电子商务平台与物流系统的对接,保证电子商务意义上的实体物流的实现。

(5)具有完善的电子商务政策、法律、标准和规范,包括:税收、电子支付、知识产权、保护、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权保护、电子商务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网上交易的法律规范等。

(6)有充足的电子商务和物流人才从事电子商务物流工作。

电子商务物流中的物流部分和电子商务部分一般是不能相互替代的,电子商务离不开与传统实体物流的有效衔接和运作,电子商务物流下贸易的完成则需要一系列的交易安全条件。

信息安全:由于技术和人为因素的影响,网络间数据的传输、交换和处理易遭到窃听、截取和篡改,网络和计算机系统的安全质量问题也使电子商务物流涉及多方面的安全问题,如:电子支付安全、信息安全、货物安全、商业秘密、网上知识产权与网上隐私权的保护、电子合同的认证、网上打假等。一个安全的电子商务系统必须有一个安全可靠的通信网络,并保证数据库服务器的绝对安全,以防止黑客盗取信息。

物流安全:电子商务物流中由实体物流的交易顺利完成与否依赖于实际的物流操作,如物流配送要求实体物流能够保证安全、准确及时地将货物送达到顾客。物流配送体系的不健全则会严重阻碍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其快速、便捷的优势就得不到发挥,往往成为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瓶颈。

四、对企业传统物流经济价值的重新审视

电子商务系统中的物流信息经济价值的产生,促使企业要从整个供应链角度重新审视物流的经济运行状况,以作出物流决策;

电子商务扩大了企业的客户范围,同时使贸易竞争透明化,这对传统企业批量经济下的定制生产的柔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迫使企业追求更广泛的供应链联盟的缔结及更深入的专业化合作;

企业市场竞争将更多地表现为企业联盟的竞争,企业的经济思考更多的要从原有的实体经济逐步转移到以物流信息经济和联盟合作经济为主;

物流经济从由供给经济向需求经济转变。企业要考虑如何在相关的各供应链成员企业之间有效地分配物流信息资源,追求的目标是如何更好地提高对客户的服务水平,用更低的物流成本、更快的市场响应速度,来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客户服务。

电子商务物流发展到一定阶段,企业在对人、财、物进行资产管理的同时,网络经济的信息资源和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对企业的影响越来越大,创新智力和信息人才的管理是企业的持续成长的重要要素。

五、电子商务物流下的企业策略调整

1.企业发展战略调整

电子商务下的企业要从原来的以生产制造为主,独立研发技术,争取产品或行业垄断,转变到网络经济条件下及时捕捉市场信息,快速占领市场,获得先机优势,发展联盟体,成为行业专业制造的一员。这样企业要进一步生存和发展,就要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争取在产品制造技术、制造质量、服务质量等方面获取领先优势。

2.企业组织结构调整

电子商务提高了信息资源的可得性,要求企业调整组织结构、优化其物流资源配置。由于网络使贸易的服务半径加大,在时空经济的影响下,企业的生产、销售的相关组织结构在地域分布上较传统更加广泛,这样事业部、项目组织等分散型组织结构得以发展。企业组织经济和网络业务的细化分工和专业化也会导致虚拟部门的大量出现。为了适应客户对产品及服务的需求,提高从订货到交货的物流反应速度,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还会更多地向着小型化、网络化、扁平化、柔性化和分立化等方向发展。组织结构除了在实体方面产生这些变化外,在组织及成员的特性上则要求具有快速的行动能力、高超的管理和执行能力,良好的跨地域、跨文化的团体合作与协调意识,具备强烈的创新精神和变革意识,强调乐于竞争与和谐发展相统一的战略意识。

3.客户服务的调整

在销售和客户服务方面,企业允许客户以电子商务的方式定制与产品使用服务配套的物流保障和服务。随着这种定制服务竞争越来越成熟,客户对产品及服务的要求逐步上升,由网络可实现的服务项目越来越多,这些都会对企业的产品质量、交货速度、服务质量和效率等各个方面提出新的要求,进而影响到企业的管理经营目标和理念,使其朝着注重个性服务、生产和管理人性化、产品服务以需求为主等方向发展。

4.生产经营上的调整

通过电子商务网络企业可以获得用户定制产品的需求信息,据此安排生产制造活动,电子商务联盟使企业将产品制造向供应链下游转移成为可能,同时企业可以快速响应客户的产品定制需求。

电子商务物流下生产商可以直接面对销售终端,节省代理商佣金和中间成本和费用,以拥有更多的价格优势。对某一行业而言,与生产企业结成联盟关系的专业区域性销售代理商和服务商将不断成长,来完成企业产品对供应链终端的一系列服务。在上述条件下,企业物流活动为统一性质的实体流动过程,所以分散、效率相对较低的传统供应链上的批发零售物流将逐渐被取代,而专业化程度较高并具有较好的规模运营经济的物流中转、配送、加工中心等快速发展。

六、 结论

发展企业电子商务物流是企业竞争的必然结果,是现代经济社会的大势所趋。它需要大力发展社会公共电子商务物流服务资源,同时企业要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要不断地改造传统的经营思想、管理模式、工作流程等,以提升电子商务物流水平,适应时代发展。

作者单位:台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徐冰.论网络经济对现代企业的影响[J].企业经济,2006,8:182-183.

[2]崔泓.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协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5,10:70-71.

[3]曹智.析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现代物流业发展[J].管理探索,2005,7:61-63.

Develop Enterprise Logistics under E-business Environment

Lin Jun

(Tai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Abstract: Utilize e-business and logistics theory, paper analysis the enterprise logistics and its property under e-business environment. At the same time, it is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business management, and the strategy change of development enterprise logistic is discussed.

电子化环境 篇4

电子化学习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 目前通常包括“在线学习”、“网上学习”、“分散式学习”、“网上学习”、“远程学习”、“电脑辅助学习”、“虚拟学习”等。这些表述都有一致的含义, 即学习者与导师存在着物理上的距离, 通过使用某种技术 (通常为计算机) 访问学习材料, 与导师互动。

电子化学习不仅仅意味着使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教学, 也包括信息的电子化传递, 例如观看教育视频, 使用数码相机或利用计算机编辑演示文稿、图片、文字或声音, 或是进行交互式学习, 都可以看做是电子化学习的实现。本文中的电子化学习定义为:通过网络访问学习资源, 与教师和其他学习者进行交流互动, 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支持, 并不断地学习经验。

对于学习者而言, 电子化学习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不同步的电子化学习中, 学生可以随时访问网上的资料, 而同步的电子化学习可以使学生和老师之间形成实时互动。学习者在电子化学习时可以通过互联网访问到最新的有意义的资源, 并且与正在研究该领域问题的专家进行实时交流。 (1)

目前通过教育者与图书馆员的合作, 在教育方法及信息基础设施方面提供充足的改变以支持电子化学习作为终身的活动, 适应任何时间和地点的要求的学习已经成为重要趋势。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 传统图书馆作为信息的主要供应商, 其在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小并且缺乏独特性, 本地的藏书资源和工作人员已经不再是信息服务的唯一来源。

针对上述的挑战, 电子化学习的需要相应的学习环境和资源网络进行支持, 旨在满足学习者的需求, 使动态的浩如烟海的学习材料成为适应电子化学习的数字格式, 图书馆应积极推动电子化学习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 并且提供高质量的馆藏和服务。

1 学习者在进行电子化学习时的需求

1.1 技术需求

目前管理远程访问和身份认证已经成为电子化学习中需要解决的重大技术问题, 学习者的问题都十分迫切, 必须尽快解决, 因此有关登陆、密码信息、浏览器配置、软件安装及故障排除的一些系统问题需要系统专业人员迅速给出正确的解答, 学习者也需要通过各种手段与资源提供者进行联系, 比如e-mail, 网页及传真等, 这些硬件及软件支持, 都是电子化学习所至关重要的基础。

目前随着智能手机, 平板电脑, 电纸书等新兴电子移动设施的流行, 学习者更倾向于便捷的随时随地可以接受移动式的信息交流。因此在新兴的3G技术下的掌上数字图书馆成为发展的一个方向。3G能够处理目前互联网所能支持的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数字流媒体, 即我们能在互联网上享受到的各种信息交互方式, 现在同样可以通过3G技术在例如手机等便携式移动设备上享受。这当然不仅包括了在第二代制式下的网页浏览, 更可以实现视频通话、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更多种类的信息服务。

1.2 资源需求

访问图书馆的印刷型资料仍然十分重要, 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学习者所需求的信息资源都是采用电子格式, 许多珍贵的研究材料仍然采用印刷型载体。电子化学习要求将物理性载体的资源转变为电子格式数据, 可以提供便利的在线目录及索引数据系统, 可以更快更准地查找到有价值的学术文献。

鉴于越来越多的学习者在线访问图书馆馆藏, 为了促进检索集中性和减少混乱, 需要图书馆提供一个集成的信息检索系统, 将图书馆的网站作为一个信息门户, 网络切入点, 提供图书馆目录和期刊数据库的在线检索和浏览。用户需要通过一个检索入口直接检索到大多数在线目录的电子载体和物理载体的馆藏情况。并且可以提供整合的用户服务———例如能够提示还书截止日期、到期续借, 和预约书籍等功能。

1.3 服务需求

技术创新为电子化学习来带更多发展的机遇, 但是必须认识到学习者之间的计算机设备、网络速度、网络连接的稳定性、获取信息的能力都不尽相同, 需要对图书馆提供的服务进行优化。

随着互联网的巨大发展, 学习者在电子化学习中可以通过点击鼠标得到浩如烟海的信息来源:例如图书馆资源、政务信息、新闻网站、广告、及许多多种形式的信息。此时需要更加谨慎地选择和组织信息资源, 在建设数字图书馆的过程中, 学习者需要有图书馆员进行引导并且解决信息超载问题。

1.4 对于图书馆员的需求

为了支持电子化学习的发展, 图书馆工作需要从传统图书馆到数字虚拟图书馆进行转换, 根据用户需求定制服务和电子学习资源。高校图书馆的传统角色一直定位于为大学的教学活动提供信息资源, 而这种角色在虚拟学习环境中并未发生改变。教育者需要数字图书馆提供信息资源, 对其进行支持。通常图书馆提供的服务包括流通服务、馆际互借、信息储备、信息服务、参考咨询及数据库。学习者需要通过计算机网络连接到他们所需的信息库, 为此还需要图书馆提供远程访问、电子化传输等服务, 并且通过现代的通信技术来提供电子参考服务和指导性的支持。

2 电子化学习与数字化图书馆

2.1 数字图书馆在电子化学习中的作用

在欧洲的一些数字图书馆项目在发展中已经开始形成了新的下一代图书馆体系。数字图书馆不应简单被视为数字化的信息集合, 而应该是提供信息的创造、传播、使用和保存信息的完整的可循环使用的有机体。

在电子化学习的环境中, 数字图书馆被认为是将图书馆服务和信息收藏整合在一起的数字化学习社区。其范围包括课程及课件材料、讲座和课程计划、计算机程序、仿真建模、智能教学系统、远程访问科学仪器、科研报告等发表在正式期刊和非正式出版物的信息。数字图书馆应该为作者和教师提供同行评审的评价, 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在其专业领域搜索所需信息的能力培养服务, 为其推荐所需的信息。教师, 学生及独立的其他学习者都可以通过论坛等形式参与讨论, 通过终身的学习带来益处, 并可以进行跨学科间的交流。通过这种方式, 数字图书馆可以在教育教学中形成极大的创新及变革。

2.2 数字图书馆支持电子化学习面对的问题

2.2.1 资源搜集组织方面

如资源的可靠性、组织的合理性、检索功能的完善程度, 以及信息更新的频率等。

2.2.2 服务方面

如电子化学习如何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服务, 如何从针对信息文献服务转变到知识型服务。

2.2.3 技术方面

网络及计算机新技术的应用, 及针对各种阅读终端的支持服务。

2.2.4 工作人员方面

工作人员需要不断地进行学习, 掌握新技术、新知识, 并利用新技术新知识为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数字图书馆的性质主要是一个面对用户组织及提供给知识和资源的服务商, 将图书馆员、研究人员、教师、学生及其他部门之间共享机构内的知识和信息, 鼓励他们一起工作研究, 发展他们的技能, 并形成强大的互信关系。

来自管理层的支持是数字图书馆发展的关键, 大学发展的战略规划应该将图书馆的发展规划纳入其中作为一个独特的部分, 并将图书馆的发展策略与大学的发展整理规划统一起来。数字图书馆应该具有引人注目的领袖, 一个关键的领导者可以获得管理层的支持并且改变现有的风气。

2.3 数字化图书馆为电子化学习提供服务

2.3.1 参考咨询服务

电子化学习者的需求远远超过电子资源的数量。在这种情况下, 学科馆员作为一个额外的资源类型, 可以为学习者的学习科研之路提供帮助。

通常为远程用户提供的电子参考服务多为通过电子邮件途径, 其优缺点已经有了一系列的文献记载。超越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电子邮件打破了图书馆工作固有的堡垒。电子邮件提供一份书面记录请求和响应、允许电子传输搜索结果, 并允许图书馆员有时间思考思请求。其中的电子邮件式参考服务最担忧的一点是其影响在传统的面对面的引用的采访中, 特别是缺乏语言和非语言的暗示, 通常不利于图书馆员对一个问题有效地做出回应。

电子邮件式的参考咨询服务可以满足交互实时或实时通讯的要求, 可以利用新的技术发明, 比如聊天技术允许电子学习者和图书管理员发送文本, 即使信息对话, 这种方式是大多数互联网用户所熟悉的。使用手机短信交互服务也是一个让图书馆的客户可以随时联系到图书馆的新服务。

2.3.2 数字图书馆用户指导

图书馆员在图书馆指导中一直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于图书馆员来说, 学习者的不断增长的远程电子化需求是一个新的挑战。图书馆需要增加电子资源的数量以满足学生对图书馆的需求。

电话和e-mail都可以帮助参考咨询馆员提供详略得当的参考信息原著, 但是利用这些媒体进行的远程教学程序过于繁琐。然而, 随着实时虚拟参考咨询的迅速发展, 图书馆已经有能力更好地指导远程学习者。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电子化学习的定义, 读者在利用电子化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需求的服务, 数字化图书馆应通过何种类型支持电子化学习。并研究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中如何进行实践和发展技术, 为电子学习者提供何种支持的协作环境, 强调在图书馆工作中人的因素, 如沟通和互动的重要性的机会等。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电子化学习,e-learning,网络信息

参考文献

[1]常璐.高校图书馆E-learning支持服务研究[D].东华大学, 2013.

[2]尹红.E-learning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教育资源服务研究[D].四川大学, 2004.

[3]郭韫丽, 孔令保, 李冬梅, 吴先福.数字典藏在E-learning中的应用[J].图书馆学研究, 2011, 04:27-29+42.

[4]张金凤.E-learning学习共享空间构建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1, 19:50-52.

[5]胡昌平, 严炜炜.E-learning环境下用户交互学习中的协同知识创新[J].图书馆论坛, 2011, 06:45-50+44.

[6]易晓宇.E-learning环境下全球图书情报学教育的研究与启示[J].图书馆学研究, 2012, 02:20-26.

[7]李卓卓.基于数字图书馆的e-Learning资源整合[J].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9, 02:39-43+26.

海洋环境保护电子小报 篇5

海洋环境保护电子小报

海洋环境(质量)标准指确定和衡量海洋环境好坏的一种尺度。它具有法律的约束力,一般分为三类,即海水水质标准、海洋沉积物标准和海洋生物体残毒标准。制定标准时通常要经过两个过程。首先,要确定海洋环境质量的“基准”,经过调查研究,掌握环境要素的基本情况,一定阶段内海水、沉积物中污染物的种类、浓度和生物体中各种污染物的残留量; 考察不同环境条件下,各种浓度的污染物的影响,并选取适当的.环境指标,在此基础上,才能确定基准。其次,“标准”的确定要考虑适用海区的自净能力或环境容量,以及该地区社会、经济的承受能力。

海洋环境保护电子小报图1

海洋环境保护电子小报图2

海洋环境保护电子小报图3

海洋环境保护电子小报图4

海洋环境保护电子小报图5

海洋环境保护电子小报图6

海洋环境保护电子小报图7

海洋环境保护作文

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是人类和所有地球生命的摇篮,也是为人类未来生存和发展提供庇护的蓝色伊甸园。然而今天,我们所生活的这个蓝色星球已经承受了过度的重负。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海洋环境,已经成为我们不可忽视的责任!明天,由省海洋与渔业厅发起的 “海南省XX年海洋保护行动计划”将正式启动,在这重要的时刻,我们向社会各界郑重倡议:

一、积极参与全省海洋环境保护行动计划的各项活动。“珍视海洋环境,呵护蓝色家园”,我们责无旁贷!海南作为全国最大的海洋省,在海洋保护中不仅有自己的利益,也肩负着自己的特殊责任。承担这一责任,是我们的历史使命!

二、正式启用“海南省海洋环境保护”标志。在本次启动仪式上正式推出的“海南省海洋环境保护”标志,它蕴涵了“海洋、环境、海南、和谐、未来”的深刻含义。今后,我们将在各种场合广泛应用这一标志,并使之真正成为我们海洋环境保护行动的醒目标记。

三、保护海洋环境,从我们自身做起,从我们身边的小事做起。我们呼吁各界人士不向海洋丢弃垃圾、排放污水,不损害海洋生态资源,不捕捞受保护的海洋生物,不购买珊瑚、海龟等法律规章禁止的海洋生物制品。善待海洋,就是善待我们自己!

四、呼吁各界人士加入我们的志愿者行列。海洋环境保护,不仅是政府部门的工作,更是我们全体公民的崇高责任。不分老幼,不分职业,我们张开双臂,热切欢迎所有热爱这片蓝色家园的朋友成为我们的志愿者,与我们一起宣传蓝色生态保护理念,一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保护海洋环境的事情,通过我们自己的努力,使海洋永久美丽、家园永久安宁。

浅析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的特点 篇6

[关键词] 电子商务 物流 特点

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物流的每一次变革及其发展的方向都是由于其活动的客观环境和条件发生变化所引起的,并由这些因素来决定其发展方向。而电子商务作为一个新兴的商务活动,具有高效率、个性化、费用低、全天侯、全球性等特点,它为物流创造了一个虚拟性的运动空间。

电子商务与物流的关系总体来说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首先,电子商务促进了物流基础设施的改善。电子商务高效率和全球性的特点,要求物流也必须达到这一目标。而物流要达到这一目标,良好的交通运输网络、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则是最基本的保证。其次,电子商务促进了物流技术的进步。物流技术主要包括物流硬技术和软技术。物流硬技术是指在组织物流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材料、机械和设施等;物流软技术是指组织高效率的物流所需的计划、管理、评价等方面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从物流环节来考察,物流技术包括运输技术、保管技术、装卸技术、包装技术等。物流技术水平的高低是实现物流效率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要建立一个适应电子商务运作的高效率的物流系统,加快提高物流的技术水平则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电子商务条件下,物流的各种职能及功能可以通过虚拟化的方式表现出来,在这种虚拟化的过程中,人们可以通过各种组合方式,寻求物流的合理化,使商品实体在实际的运动过程中,达到效率最高、费用最省、距离最短、时间最少的物流目标,从而使物流具备了信息化、网络化、自动化和柔性化等特点。

一、物流信息化

物流信息化是电子商务的必然要求。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的运作是以信息为中心的,信息不仅决定了物流的运动方向,而且也决定着物流的运作方式。传统的物流活动在其运作过程中,不管其是以生产为中心,还是以成本或利润为中心,其实质都是以商流为中心,从属于商流活动,因而物流的运动方式是紧紧伴随着商流来运动(尽管其也能影响商流的运动)。而在实际运作过程中,通过网络上的信息传递,可以有效地实现对物流的实时控制,实现物流的合理化。

物流信息化表现为物流信息的商品化、物流信息收集数据库化和代码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物流信息传递的标准化和实时化、物流信息存储的数字化等。信息化是一切物流活动的基础,没有物流的信息化,任何先进的技术设备不可能应用于物流领域。信息技术及计算机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将会彻底改变世界物流面貌。

二、物流网络化

物流网络化既包括物流配送系统的计算机通讯网络化,也包括组织的网络化。电子商务可使物流实现网络的实时控制,网络对物流的实时控制是以整体物流来进行的。在传统的物流活动中,虽然也有依据计算机对物流实时控制,但这种控制都是以单个的运作方式来进行的。比如,在实施计算机管理的物流中心或仓储企业中,所实施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大都是以企业自身为中心来管理物流的。而在电子商务时代,大规模的电讯基础设施建设,将使那些能够在网上直接传输的有形产品的物流系统隐形化。这类产品主要包括书报、音乐、软体等,即已经数位化的产品的物流系统将逐步与网络系统重合,并最终被网络系统取代。网络全球化的特点,可使物流在全球范围内实施整体的实时控制。物流网络化是信息化的必然,当今世界INTERNET等全球网络资源的可用性及网络技术的普及为物流的网络化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物流网络化不可阻挡。

三、物流自动化

物流自动化的基础是信息化,自动化的核心是机电一体化,自动化的外在表现是无人化,自动化的效果是省力省时化。自动化能扩大物流作业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物流作业差错。物流自动化的设施主要有条码、语音、射频自动识别系统、自动分拣系统、自动存取系统、自动导向车、货物自动跟踪系统等。

四、物流柔性化

为了适合生产、流通与消费的需求,真正实现“以顾客为中心”的理念,物流配送中心根据“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短周期”的消费需求,灵活组织和实施物流作业,这就是物流的柔性化。

在传统经济条件下,物流往往是从某一企业来进行组织和管理的,而电子商务则要求物流以社会的角度来实行系统的组织和管理,以打破传统物流分散的状态。这就要求企业在组织物流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本企业的物流组织和管理,而且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全社会的整体系统。在传统经济活动中,物流企业之间存在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往往是依靠本企业提供优质服务、降低物流费用等方面来进行的。在电子商务时代,这些竞争内容虽然依然存在,但有效性却大大降低了。原因在于电子商务需要一个全球性的物流系统来保证商品实体的合理流动,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即使它的规模再大,也难以达到这一要求。这就要求物流企业应相互联合起来,在竞争中形成一种协同竞争的状态,在相互协同实现物流高效化、合理化、系统化的前提下,相互竞争。

正确认识和运用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的这些特点,关系到物流目标的实现,当然,物流管理人员的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电子商务环境不仅要求物流管理人员既具有较高的物流管理水平,而且也要求物流管理人员要具有较高的电子商务知识,物流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和影响着物流效率的高低,也影响着电子商务高效率优势的实现问题。只有提高物流的管理水平,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将科学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应用于物流管理当中,才能确保物流的畅通进行,实现物流的合理化和高效化。

参考文献:

电子垃圾破坏中国环境 篇7

上游:花钱就能出口、进口

在美国的东、西海岸, 有一些废品出口代理公司, 主要业务是将美国的电子垃圾卖给发展中国家。这些电子废物含有大量的有毒金属和气体, 处理起来极为麻烦, 成本也比较高。对于美国企业来说, 处理1吨电子垃圾需要花费400 ~ 1000美元, 而出口费用每吨只需10 ~ 40美元, 因此, 很多公司都将电子垃圾卖给废品出口代理商。

对代理商来说, 这桩生意获利丰厚。他们从本土收集废物时收一次钱, 卖给亚洲中间商时又收一次钱, 同时, 还能从政府那里获得高额的补贴。美国联邦环境保护署曾经公开承认, 出口是美国电子废物处理战略中重要的一部分。美国是电子产品消费大国, 每年产生的大量电子垃圾在本土消化不掉, “排出体外”就成了必然。硅谷“防止有毒物质联盟”的调查报告称, 每年美国有50% ~ 80%的电子垃圾被出口到以中国为主的亚洲国家。

产业链的下一环节, 是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垃圾贸易商。以笔者接触到的中国境内某买家为例, 他们和卖家对接好后, 将这些电子垃圾以新电脑或工业废料的名义报关, 通过海运运至香港或其他港口, 然后经由广州, 以陆运的方式输送到广东一些电子垃圾处理地。参与这个过程的不少中间商都是深谙中美两国进出口贸易政策的华人。

中国在1996 年出台了《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严格管理固体废物进口。从2000年2月1日起, 国家环保总局也明令禁止进口电脑、显示器、复印机、微波炉、空调、电视机等废弃物。目前看, 禁令显然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 广东贵屿、浙江台州等地已经成为电子垃圾主要集散地, 并有向湖南、上海、天津、福建、山东等地蔓延的趋势。

下游:翻新提炼再挣钱

这些垃圾在中国被用来做什么呢?“高分辨率、双彩屏手机, 百万像素摄像头”, 在内地许多电商网站上, 总能看到这样的手机广告。实际上, 这不过是来自日本的二手小灵通, 在日本早已停产。很多这类产品连电路板都没拆解, 就被装进集装箱运到中国。国内一些厂商接手后, 对产品进行翻新。浙江一位翻新企业的经营者曾表示, 让一台类似的手机在外观上达到全新的样子“非常简单”, 而且成本“极低”, 一般以几元到几十元的价格买进, 最终往往以10倍左右的价格卖出。不知情的消费者在水货市场或网上买到这些产品, 还以为淘到了宝。公开数据显示, 从2007 年起, 日本开始向中国出口大量废弃电器和电子设备, 很多甚至被贴上了“库存”的标签。

事实上, 翻新只是电子垃圾产业链上最初级的处理方式, 大部分不能翻新的零部件会被转卖到各地, 其价值也被层层分解。比如, 废弃电器中可以拆解、提炼出许多有价值的金属, 这让电子垃圾在很多人眼中成了一座金矿。

20 世纪80 年代末90 年代初, 广东贵屿镇开始涉足旧五金电器的拆解, 由于获利丰厚, 整个行业规模逐渐扩大, 镇内80%的家庭参与到这个行业中来, 并迅速积累起财富。笔者随机走进一间家庭作坊, 发现前面几间堂屋是加工车间, 后面是生活区。男主人陈建 (化名) 告诉笔者, 每天有成卡车的进口废旧电器零部件被运来, 倾倒在各家各户的房前屋后, 他主要采用火烧、强酸溶解等方式从这些零部件中提炼工业金属, 其中最值钱的是黄金, 此外还有铜、铁、锡等。具体来说, 他把电脑芯片集中到一起, 倒入硫酸后用火焚烧, 先解析出铜和铁, 再加入硝酸, 经过几道工序后就能“洗”出金粉。据悉, 1斤英特尔的芯片可以提炼3 克多工业黄金, 卖掉能赚几百元。

危害与应对:两条路受堵

钱虽然赚了, 但毒垃圾产业带来了很多“副产品”。在贵屿, 回收产业导致大面积农田抛荒;对于残留的金属废弃物, 加工者无法处理便随意丢弃;回收产生的废气、废液、废渣等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有调查表明, 电视机、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 含铅、镉、水银、聚氯乙烯塑料等大量有毒有害物质, 一旦进入土壤会污染水源, 最终危害人类和动植物。

还有一些无法消化的废塑料和废焊锡, 被运到其他地方制成儿童玩具、首饰、钥匙环等, 再通过一些国际批发市场流回欧美国家。《华尔街日报》曾经报道称, 一些在美国折扣店里销售的、含铅有毒的饰品来自中国。有分析认为, 这是用烧烤电路板后收集的铅焊料制成的。

消除进口电子垃圾危害的途径无非有两个:一是用正规手段处理电子垃圾, 二是切断违规产业链条。然而, 在现有条件下, 这两种方案都面临着重重障碍。

“电子垃圾的处理过程非常复杂, 既要从零部件中提炼出可用的金属等物, 又要尽可能避免环境污染。一家正规的大型拆解企业, 需要花费大量资金去购买设备, 一台环保的拆解设备往往要几十万、上百万元。”上海工业废品回收行业的一位业内人士对笔者说, 受成本影响, 这些正规企业对电子垃圾的收购价很低, 追逐利润最大化的垃圾经销商一般不会把废料交给这些大型企业, 于是就造成了这样一种局面:正规的大型废料处理厂无事可做, 简陋的小作坊外等待处理的电子废料成堆。

有专家认为, 现阶段国内可以参考国外对电子垃圾的管理方式, 如欧美国家普遍采用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即生产者要在产品的生命周期内承担环境责任, 完成废弃产品的回收、处置等一系列工作。德国普遍利用电子破碎机来分选电子废旧物, 再根据其中的含金量卖给终端处理厂。美国则对废旧家电的处理制定了一些强制性条例, 还通过干预各级政府的购买行为, 确保有再生成分的产品在政府采购中占据优先地位。

电子化环境 篇8

1 深化网络政务公开, 使权力运行更加透明

以网络化为手段, 实行政务公开透明化是实现权力阳光运行的重要基础。南京市环保局把实行政务公开作为权力阳光运行的重要举措, 积极拓展政务公开的形式和内容, 建立全方面多形式的政务公开体系。一是实行全种类阳光化公开。从上百部环保法律法规中, 逐法逐条梳理出行政许可、处罚、征收等权力事项149项, 在互联网上向全社会公示公开, 便于企业、群众全面知晓环保部门的行政权力事项。二是实行全过程电子化公开。按照内容、程序、权限、时限、依据和标准“六公开”的要求, 在政务电子化平台上建立包括办理岗位、办理内容、办理结果、办理时限等统一齐全的“办事指南”。内部通过固化行政权力的每一个流程, 实行电子公开化的行政事项到岗到人, 定时定责, 公开流转, 使行政权力运行的每个环节置于阳光之下, 处于被监控之中。三是实行全方位网络化公开。我们依托“南京环保”网站, 设立了“政务公开”、“动态信息”、“局长信箱”、“网上调查”、“BBS”等模块, 随时随地与公众互动, 听取意见并接受监督。2008年, 我局政务平台受理群众投诉、建议3000余件, 公示建设项目、夜间施工项目8000多项, 公开全市环境工作动态2200余条, 公布全市饮用水、地表水、空气质量情况1200多次。

2 优化软件政务平台, 使权力运行更加高效

提高行政效能是实现权力阳光电子化运行的客观要求。在政务电子化平台建设过程中, 南京市环保局坚持三个优化:一是优化资源配置。通过硬件改造和软件升级, 形成了108个功能模块, 初步实现各业务系统之间的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二是优化行政流程。从环境管理业务的实际需要出发, 开发了17个行政审批许可软件、345个行政处罚流程软件, 对各项工作流程、文书格式、窗口设置和工作要求实行规范统一, 实现了流程自动运转, 运转时间显示, 自动生成档案等多项功能, 确保了行政事项正常有序开展, 并能够进行必要的监督和责任追究。三是优化操作程序。按照现有的办公模式, 设计和设置电子政务平台的程序和界面, 尽可能做到操作环节表单化、操作步骤点击化, 让每一个同志都能做到快速、熟练掌握。同时所有相应纸质材料都实行了电子化处理, 方便以后的查询, 基本达到了无纸化办公的要求。

3 开发自由裁量决策系统, 使权力运行更加规范

体现执法公平公正是实现权力阳光运行的重要前提。南京市环保局针对目前环保执法在运用自由裁量权上人为和主观因素还比较多的情况, 在权力阳光电子化运行机制的建设中, 对规范自由裁量权的运用进行了专题研发, 按照“模糊规定明确化, 宽泛幅度具体化、执法标准客观化”的思路, 初步形成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比较适合环保行政处罚特点, 适用于计算机程序运算, 能够被执法实践所采用的处罚自由裁量系统。这一系统可以对不同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危害程度、主观过错等15个方面, 对违法行为后果产生的社会影响、经济损失等8个方面, 进行细化、量化, 分别划分若干个等次进行交叉分析, 并对处罚裁量进行识别对应, 通过系统自动生成处罚数额。目前, 累计完成了不同环境违法行为的1万多个交叉分析结果, 通过计算机程序生成配对, 实现对法定的139种环境违法行为处罚进行科学、规范的裁量, 从制度上杜绝了滥用自由裁量权的空间, 充分体现了执法公平公正。

4 强化电子化效能监察, 使权力运行更加廉洁

对权力实行有效监督, 是实现权力阳光电子化运行的坚实保障。南京市环保局在电子政务系统中, 设立了行政效能监察模块, 对所有工作流程实现了实时监控、自动警示、异常处理、督办跟踪、绩效评估等功能, 初步建立了电子监察机制。一是超时监控。通过对每个工作环节用时的监控, 严格督促落实“限时办结制”;二是受理监控。当一个行政事项申请三次被退回时, 监控系统即自动警示, 严格督促落实“一次性告知制”;三是过程监控。当一个行政事项在办理过程中, 某个环节出现多次退回时, 监控系统同样自动警示, 严格督促落实“首问负责制”。同时, 每个异情警示都将自动同步传输到环保监察部门和市监察局, 有效提高了权力监督的严密性、规范性和时效性。

摘要:南京市利用电子化手段和软件技术对环境管理权力的运行和效能进行了规范和监督。主要手段包括, 利用互联网公开所有权力事项和时效;利用模块化软件技术规范所有权力运行环节;利用裁量辅助决策系统规范行政处罚权力;利用电子监察软件监督权力的运行环节。

电子商务环境下税收对策分析 篇9

电子商务发展迅猛, 潜力巨大。20世纪90年代以来, 伴随着电子数据交换、电子资金转账和安全认证等相关技术的日益成熟, 特别是互联网的全球普及, 使用的人数急剧增加, 电子商务发展日益迅猛。据预测, 我国的上网人数将以年均40%的速度增加, 这将大大地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和日趋成熟, 越来越多的企业搬到网上经营, 电子商务如此迅猛的发展势头, 不仅对传统贸易方式和社会经济活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传统贸易方式的交易数量的减少, 使现行税基受到侵蚀, 也对传统税收原则、税务管理提出了挑战, 税务部门的征管及其信息化建设还跟不上电子商务的进展速度, 造成了网上贸易的“征税盲区域”, 网上贸易的税收流失问题十分严重, 对此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研究其解决对策迫在眉睫。

2电子商务税收问题分析

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 既给税务部门带来了新的机会, 又提出了挑战。它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了贸易, 增加了税收;但同时它又对税收制度及其管理手段提出新的要求。为了让全球电子商务市场繁荣起来, 各国政府要相互合作, 实行合理、适当的电子商务税收政策。电子商务是对传统商务形式的一场革命, 对税收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由于电子商务具有交易主体的可隐匿姓、有些交易物的无形性、交易地点的不确定性以及交易完成的快捷性等基本特点, 使电子商务对现行的贸易体制、交易方式、信用体系以及政府管理带来了很多新的问题, 特别是对现行的税收制度、税收政策、税务管理、国际税收规则和税收法律也带来了新的冲击。

纵观各种形式与产品的电子商务, 数字产品的电子商务不仅具有一般形态的电子商务所具有的商流与信息流的虚拟性, 更因其产品形态的特殊性, 数字产品电子商务又具备物流的虚拟性的特点, 这一特点使其在纳税人身份的判定中、交易过程的可追溯性上与税务稽查上有效实现的难度都大大增加。甚至可以说, 如果一个数字产品电子商务的经营者不如实地履行各项纳税申报, 那么对于税务机关, 可以说基本上没有什么有效的方法与途径去追查其交易商品、资金的各项细节。这一问题已引起世界各国普遍关注, 欧洲有些国家曾提出按劳务征收数字产品电子商务税的设想, 但总体来看, 至今还没有太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一难题。

3电子商务环境下税收问题的对策

3.1电子商务的征税原则

第一, 税收中性原则。

税收中性原则是指征税不应影响企业在电子商务交易方式之间的经济选择, 不应该对高新技术的发展构成阻力。

税收是一种分配方式, 从而也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国家征税是将社会资源从纳税人转向政府部门, 在这个转移过程中, 除了会给纳税人造成相当于纳税税款的负担以外, 还可能对纳税人或社会带来超额负担。所谓超额负担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国家征税一方面减少纳税人支出, 同时增加政府部门支出, 若因征税而导致纳税人的经济利益损失大于因征税而增加的社会经济效益, 则发生在资源配置方面的超额负担;二是由于征税改变了商品的相对价格, 对纳税人的消费行为和生产行为产生不良影响, 则发生在经济运行方面的超额负担。税收的中性就是针对税收的超额负担提出的。税收理论认为, 税收的超额负担会降低税收的效率, 而减少税收的超额负担从而提高税收效率的重要途径, 在于尽可能保持税收的中性原则。

由此, 我们可以判断, 税收中性包含两个最基本的含义:一是国家征税使社会所付出的代价以税款为限, 尽可能不给纳税人或社会带来其他的额外损失或负担;二是国家征税应避免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 特别是不能使税收成为超越市场机制而成为资源配置的决定因素。

第二, 财政收入原则。

电子商务税收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也必须遵循财政收入原则, 要与国家的整体税收制度相协调和配合, 保证国家开支的需要。就电子商务而言, 财政收入原则有两重要求:第一个要求是通过对电子商务的征税与其他产业的征税共同构成的税收收入能充分满足一定时期的公共支出的需要;第二个要求是对电子商务征税要有弹性, 要使税收弹性大于或等于1, 从而保证财政收入能与日益增加的国民收入同步增长。

第三, 尽量利用既有税收规定原则。

美国在其财政部文件中认为, 电子商务和传统交易方式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 为了避免对经济活动的扭曲, 税收中性应是最重要的对电子商务的征税原则。欧盟部长理事会也基本持相同的看法。关于中性原则, 美国财政部文件进一步指出, 运用既有的税收原则来形成对电子商务征税的规则是目前所能找到的形成国际共识的最好方法。

第四, 坚持国家税收主权的原则。

我国目前还处于发展中国家行列, 经济、技术相对落后的状况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在电子商务领域, 这就意味着我国将长期处于净进口国的地位。所以, 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不可能照搬发达国家的模式, 跟在他们后面, 步步亦趋, 而是应该在借鉴其他国家电子商务发展成功经验的同时,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电子商务发展模式。在制定网络商务的税收方案时, 既要有利于与国际接轨, 又要考虑到维护国家主权和保护国家利益。比如, 对于在中国从事网上销售的外国公司, 均应要求其在中国注册, 中国消费者购买其产品或服务的付款将汇入其在中国财务代理的账户, 并以此为依据征收其销售增值税, 再如, 为了加强对征税的监督, 可以考虑对每一个进行网上销售的国内外公司的服务器进行强制性的税务链接、海关链接和银行链接, 以保证对网上销售的实时、有效监控, 确保国家税收的征缴。

第五, 适当优惠原则。

即对目前我国的电子商务暂时采取适当轻税的税收政策, 以促进电子商务在我国的迅猛发展, 开辟新的税收来源。对于这一崭新、具有重大意义及强渗透性的产业, 在其发展初期, 国家从政策优惠的角度对电子商务给予一定程度的支持还是非常必要的。

3.2建立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税收征管体系

第一, 完善现行税法及法律体系。

及时完善对电子商务适用的税收条款, 加大税收倾斜力度, 促进信息产业发展。日益发展的电子商务无论是从流转税所得税, 还是涉外税收以及税收基本理论方面都对现行税制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使电子商务有法可依, 更好地解决这种新的交易方式给税收带来的问题, 应在现行税法中增加有关电子商务税收的规范性条款。在不对电子商务增加新税种的情况下, 完善现行税法, 对我国现有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所得税、关税等税种补充有关电子商务的条款。在制定税收条款时, 考虑到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 为维护国家利益, 应坚持居民管辖权与地域管辖权并重。同时, 为了促进信息产业的发展, 应使“生产型”增值税逐步向“消费型”增值税转型, 允许购进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金参与抵扣, 以降低产品成本, 加速设备更新和技术进步。另一方面, 在减免税形式上也应加大间接减免力度, 刺激企业将税收优惠所得用于科技创新和企业发展。

此外, 需要建立相应的一系列法律法规体系, 对电子商务的操作进行规范。一是制定电子交易条例, 为电子商务行为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二是制定电子货币法, 提供网上购物等电子商务行为的统一规范;三是协调国际金融、商务有关法律法规的差异, 防止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技术上的先进侵害我国利益。

第二, 加强税务机关网络建设, 培养面向网络时代的税收专业人才。

加强税务机关的网络建设, 尽早实现与国际互联网的全面连接, 并与银行、海关、商业用户实现网上连接, 真正实现网上监控与稽查。同时加强与各国税务局的网上合作, 防止税收流失。还应注重尽快开发出功能强大、操作简单的电子税收软件, 使其能在每笔交易时自动按交易类别和金额进行统计, 计算税金并自动交割入库。

第三, 加快税务系统“电子征税”的进程。

“电子征税”一般包括电子申报和电子支付两个环节。电子申报是指纳税人利用各自的计算机或电话机, 通过国际互联网、电话网等通讯网络系统, 直接将申报资料发送给税务局, 从而实现纳税人不必身在税务机关即可完成申报的一种方式;电子支付是指税务机关根据纳税人的税票信息, 直接从其开户银行或专门的税务账号划拨税款或帮助纳税人办理电子储税券扣缴应纳税款的过程。同传统缴税方式相比, 电子征税提高了申报效率, 申报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对纳税人而言, 方便、省时、省钱;对税务机关来说, 不仅减少了数据录入, 大量的人力、物力, 还大幅度降低了输入、审核的错误率。其次, 由于采用现代化计算机网络技术, 实现了申报、税票、税款支付等电子信息在纳税人、银行、国库间的传递, 加快了票据的传递速度, 缩短了税款在途滞留的环节和时间, 从而保证国家税款及时足额入库。

第四, 建立专门的网络商贸税务登记和申报制度。

各级税务机关应对从事电子商务的单位和个人做好全面的税务登记工作, 掌握他们的详细资料, 拥有相应的网络贸易纳税人的活动情况和记录。税务机关应对纳税人填报的有关资料严格审核, 并为纳税人做好保密工作, 各级税务机关应积极与银行、网络技术部门合作, 定期与他们进行信息交流, 以使税源监控更加有力。税务机关可以在互联网开设主页, 应用专门的电子税收软件, 将规范的纳税申报表及其附表设置在主页上。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或个人进行申报时, 税务机关可以要求纳税人申报相应的电子商务资料, 并由税务机关指定的网络服务商出具有效证明以保证资料的真实性。上网企业通过网络提供的劳务、服务及产品销售业务应单独建账核算, 以便税务机关核定其申报收入是否属实;通过计算机, 输入有关数据, 填写申报表, 进行电子签章后, 将申报数据发送到税务机关数据交换中心。税务机关数据交换中心进行审核验证, 并将受理结果返回纳税人, 同时将数据信息传递给银行数据交换系统和国库, 由银行从企业账户中划拨, 并向纳税人递送税款收缴凭证, 完成电子申报。

第五, 税务机关要适当的行使其核定征收权。

我国税务机关要依据《税收征管法》的规定, 当发现纳税人不能提供或不能如实提供企业纳税资料时, 税务机关要充分运用其核定征收权, 对纳税人的商业行为实行“估税”。核定征收应是税务机关对电子商务涉税案件查处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的工作程序。

第六, 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 减少避税的可能性。

电子商务表现出全球性特征, 也引发了许多国际税收问题。要防止网上跨国贸易造成的税收流失, 一方面要关注世界各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和税收政策, 另一方面要加强与世界各国税务机关的密切合作, 全面深入地掌握纳税人在国际互联网上的跨国经营活动, 以便防范偷、避税行为, 维护国家的正当权益。我国应积极参加国际互联网理论、政策、原则的国际协调。注重国际税收惯例, 在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的前提下制订适合我国国情的, 针对国际互联网贸易的税收政策和方案。

摘要:近些年, 电子商务迅猛发展, 也给传统的税务管理带来了挑战。因此, 有必要在遵循电子商务的征税原则的前提下, 建立起符合电子商务发展要求的税收征管体系。

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模式研究 篇10

在电子商务改变着传统产业结构的同时, 物流业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至今, 电子商务与物流的关系愈加紧密。一方面, 电子商务对物流活动产生了重大影响。在电子商务形势下, 物流业应采取新的发展策略。另一方面, 物流业对电子商务的影响更是不可忽视。因此,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现代物流管理是需要特别研究的新领域。

2 电子商务时代物流管理的特征

传统的物流和配送企业需要建造大面积的仓库, 而现代物流企业通过强大的物流信息管理功能, 可将散置在各地分属不同所有者的仓库通过网络系统连接起来, 使之成为虚拟仓库, 进行统管理和调配使用, 服务半径和货物集散空间大大拓展, 既减少了生产企业库存, 加速了资金周转, 提高了物流效率, 降低了物流成本, 优化了库存配置, 又刺激了社会需求, 有利于宏观调控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管理的特征更表现在:

(1) 信息化。

物流信息化表现为物流信息收集的代码化, 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 物流信息传递的标准化和实时化, 物流信息存储的数字化, 物流信息自身的商品化等。因此, 条码技术、数据库技术、电子定货系统、电子数据交换、快速反应及有效的客户反映、企业资源计划等技术与观念在我国的物流发展中将会得到普遍的应用。

(2) 自动化。

自动化的基础是信息化, 自动化的核心是机电一体化, 自动化的外在表现是无人化, 自动化的效果是省力化。物流自动化的设施众多, 如条码/语音/射频自动识别系统、自动分拣系统、自动存取系统、自动导向车、货物自动跟踪系统等。

(3) 网络化。

物流领域网络化有两层含义:一是物流配送系统的计算机通讯网络, 即外部网络化, 包括物流配送中心与供应商或制造商的联系要通过计算机网络, 另外与下游顾客之间的联系也要通过计算机网络通信。二是组织内部的网络化, 即所谓的组织内部网。物流的网络化是物流信息化的必然, 是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活动的主要特征之一。

(4) 智能化。

这是物流自动化、信息化的一种高层次应用。物流作业过程大量的运筹和决策, 如库存水平的确定, 运输 (搬运) 路径的选择, 自动导向车的运行轨迹和作业控制, 自动分拣机的运行, 物流配送中心经营管理的决策支持等问题都需要借助于大量的知识才能解决。在物流自动化的进程中, 物流智能化是不可回避的技术难题, 而专家系统、机器人等相关技术在国际上已经有比较成熟的研究成果, 为了提高物流现代化的水平, 物流的智能化已成为电子商务下物流发展的一个新趋势。

(5) 柔性化。

20世纪90年代, 国际生产领域纷纷推出弹性制造系统 (FMS)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制造资源系统、企业资源计划以及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和技术, 这些概念和技术的实质是要将生产、流通进行集成, 根据需求端的需求组织生产, 安排物流活动。因此, 柔性化的物流正是适应生产、流通与消费的需求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物流模式。这就要求物流配送中心要根据消费需求“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短周期”的特色, 灵活组织和实施物流作业。

3 电子商务时代物流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3.1 现代物流管理观念及政策上的问题

(1) 物流观念陈旧, 缺乏现代物流理念。对现代物流在提升运输产业水平、推动经济发展和增加经济效益方面的作用认识不足

(2) 商业环境相对落后, 造成物流布局不合理专业化服务程度低, 自营物流比例过大, 专业物流代理服务得不到充分利用;同时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也制约着物流管理的发展

(3) 物流产业发展的制度环境有待完善, 对电子商务物流的重视程度不足。物流发展要跨越地区和部门的限制, 需要统一化标准化, 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完备的物流法规, 因而制约了我国现代物流产业集约化经营优势的发挥

3.2 现代物流管理硬件设施上的问题

(1) 我国物流信息服务体系和网络体系的落后也制约着物流业的发展, 制约着物流产业向专业化、一体化方面的发展

(2) 物流专业人才短缺, 加上物流在职人员的总体水平较低制约了我国物流业的发展

(3) 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基础设施不完善。我国的物流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 特别是在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模式下, 各种物流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缺乏必要的协调性, 因而物流基础设施的配套性和兼容性差, 缺乏系统功能, 各种综合性货运枢纽、物流中心和基地建设发展缓慢

(4) 电子商务企业物流的管理程度较低。电子商务企业只有通过电子化、集成化物流管理把供应链上各环节紧密联系起来, 才能对顾客的个性化需求做出快速反应, 保证电子商务物流通畅。我国各种先进的物流技术设备, 如GPS全球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以及EDI电子数据交换、自动跟踪技术等较少应用, 制约了电子商务的发展

4 电子商务时代现代物流模式创新

4.1 B2C环境下物流管理模式创新

B2C是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易。目前B2C交易额虽不及B2B的交易额, 但从长远来看, B2C电子交易将取得长足进展, 并最终在电子交易领域占据重要地位。由于B2C模式下的物流配送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来承担。而现有的第三方物流难以满足B2C的要求, 主要表现在

(1) B2C模式还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 涉及到的安全、支付、标准、法规、信用、物流等诸多问题成为B2C模式发展的障碍

(2) 第三方物流企业还没有形成“时间和成本”的创新理念

(3) 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委托代理机制制约了B2C模式的发展

(4) B2C环境下第三方物流流程再造滞后与电子商务技术的快速发展

图1给出了B2C交易模式流程图, 通过这个流程图, 我们可以看出物流是电子商务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为此, B2C环境下物流管理模式主要创新点有

(1) 应体现第三方物流的委托代理机制创新, 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在B2C交易体系中接入客户信用管理模块、合同管理模块和BPR模块, 使第三方物流融入B2C交易体系, 实现物流管理模式创新

(2) 在高度信息的基础上, 物流和集成信息流贯穿整个经济活动的过程。集成信息流是商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有效整合, 它们实质上都是以信息的方式传播。在这种时代下的经济活动表现出来的是高效率、低成本、灵活性、有序性、安全性等特征。它具有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 对各种信息能够准确、高效地分门别类;同时又能快速、及时、有效地根据外界要求对信息进行集成整合, 以一个集成包的形式展现在客户面前, 让客户在最短时间内买到最满意的产品。而此时的物流有了集成信息技术的大力支持, 更能做到安全、及时、准确的送达客户指定地点, 让客户在需要的时候得到他所需要的产品, 达到客户满意的目的。此时的物流可以从容地突破区域性的限制, 达到全球物流一体化

4.2 B2B环境下物流管理模式创新

B2B是目前我国应用最广泛, 也是最成功的一种电子商务模式。这种模式的实行涉及到信息基础设施、信用关系、支付手段等因素, 还涉及积极参与商务交易的企业及政府等方面的关系。但是目前B2B交易模式存在许多不足, 主要表现在

(1) 大多数交易场模式违背了买卖关系的基本原则

(2) 多数网站只能提供一般通用的产品, 不能满足顾客的个性化需求

(3) 现有B2B模式中拉长了供应链, 造成制造商对供应链的困难

(4) 对顾客来说, 目前交易常仅仅注意价格因素, 不能满足买卖双方的要求

(5) B2B网站交易模式下卖方虽能接触到更多的买家, 但由于竞价的原因, 只能进行低价交易, 这种明显偏向买方的方式使得卖方收益甚微

为了让交易双方在B2B模式得到增值, 目前竞价交易存在许多弊端, 必须通过降低交易成本实现B2B环境下物流管理模式的创新。主要创新点有

(1) 构建企业内部电子商务平台, 通过在站点上发布交易信息并收集客户需求使企业与供应商、购买商建立广泛的网络联系, 逐步实现EDI“无纸贸易”、网上订单、网上交易、电子支付等现代化管理手段

(2) 优化企业物流网络体系。美国Don Ratliff博士提出了物流优化的10项基本原则, 认为通过物流决策和运营过程的优化, 企业可以获得降低物流成本10%~40%的商业机会。这种成本的节约必然转化为企业投资回报率的提高

(3) 建立适合B2B发展的物流中心和物流配送体系

(4) 将第四方物流的专业化、规模化和信息化优势引入B2B交易体系, 通过信息技术使第四方物流融入B2B交易体系, 实现物流管理模式创新

图2给出了B2B交易模式流程图, 通过上图对B2B交易模式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对这种交易模式的创新主要是通过第四方物流。第四方物流 (4PL) 是“一个供应链集成商, 他调集和管理组织自己的以及具有互补性的服务提供商的资源、能力和技术, 以提供一个综合的供应链解决方案”。4PL实际上是一个中介商业咨询组织。由4PL提供电子商务交易平台, 或者为企业选择物流服务商提供导航作用, 并对这个供应链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4PL的专业性、指导性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更能快速用于实践。它还具有很大的集成功能。集成专家、集成物流企业、集成供应商、集成客户, 从而创设了一个虚拟市场。由管理者对这个市场进行必要的调控。4PL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供应链一体化的难题, 因而使供应链过程向稳定化、有序化方向发展。这对物流企业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总之, 电子商务的信息技术及计算机技术与物流管理关系更加密切、深刻地影响着物流管理过程, 必将彻底改变

现代物流的管理模式。为此。在B2C和B2B环境下必须引入第三方物流和第四方物流的管理理念, 对现有物流管理模式进行创新的同时促进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武胜良.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的互动作用[J].河北科技, 2008, (2) .

[2]张文杰.电子商务下的物流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3]程戟.电子商务对物流管理的改进与完善[J].企业信息化, 2007, (8) .

[4]范学谦.浅析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运作[J].科技创业月刊, 2007, (12) .

[5]刘宇娜.论企业物流管理中电子商务模式的创新[J].现代商贸工业, 2009, (1) .

[6]王双萍.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物流管理中发展创新[J].中国市场, 2008, (8) .

[7]梁栋淑, 路应金, 唐小我.电子商务环境下现代物流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7, (6) .

电子化环境 篇11

6月27日,京东商城电子发票系统正式上线,北京地区购买图书、音像商品的个人消费者在完成订单后,可以选择开具电子发票。此前,京东的相关技术系统与北京市国税局的发票管理系统实现了对接,消费者可在北京市国税局查询到相关的电子发票。分析认为,这标志着国家税务总局颁布的《网络发票管理办法》自4月1日实施以来,正式进入试点阶段。

京东方面表示,从试运营的情况来看,选择电子发票的尝鲜者不在少数。不过,电子发票还不能作为报销凭证,仅作为收付款凭证。

据本刊记者了解,今年10月,京东将针对个人消费者把电子发票推广到全品类,到明年再向企业推广。

除了京东商城之外,苏宁易购、宏图三胞及好享购也将从8月起进入电子发票的试运营阶段,仅凭电子凭证号码就可作为后续退换货的凭证,该电子发票可同时在电子发票服务平台及相关电商平台上查验。

电子发票作为电子商务全程信息化的最后一环,一直深受业界关注。此次京东商场的试点,终于开启了发票电子化的崭新时代。而电子发票的问世是否意味着电商征税时代的到来?电子发票接下来将如何推广,又面临着哪些障碍,都是业界关心的话题。

电商税的前奏?

电子发票一出,有关国税总局将对电商征税的声音铺天盖地。

尽管北京市国税局方面表示,电子发票是加强税收征管、强化发票管理、防控发票类违法犯罪、降低征纳成本、提升节能减排效益的手段,而非针对网络购物和电商征税。然而,在业内人士看来,电子发票可在相当程度上解决对电商征税的技术瓶颈。待技术和时机进一步成熟时,高悬在电商头上的税收“达摩斯之剑”将随时落下。

现实情况是,电子发票申请、领用、开具、流转、查验等都可以在互联网上进行,这也意味着,商家的全部交易情况为税务机关尽数掌握,而以往不用交税的淘宝卖家将随时面临交税的可能。而这样一来,大量中小卖家货品的价格优势必然被稀释。因此有业内人士指出,相对京东、苏宁等电商,大量的淘宝中小卖家可能对电商税的开征更为敏感。

正是这一层利害关系,让业内对于京东商城的率先试点颇多揣测——认为其剑指淘宝及天猫,不过到目前为止,双方并未正面回应这样的质疑。

这样的质疑不是空穴来风。早在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苏宁云商董事长张近东就建议税收部门研究电商的征税方式,从制度层面规避偷漏税行为。此举也同样被认为是要从制度上给淘宝设置增长障碍。

不管个中细节究竟如何,毋庸置疑的是,电子发票的试点在客观上确实为电商征税准备了很好的条件。业内有传言:国家工商总局早些时候召集阿里、腾讯、京东等12家企业进行摸底,拟针对部分企业逃开发票、行业不正当竞争等行为起草电商行政法规。业界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国家对于电商交税、征税方面意向有所加强,不再可能恢复到以前宽松状态。

电子发票的利好

电子发票一出,各大电商平台的相关配套工作也开始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

除了苏宁易购等电商开始了紧张的试点工作筹备之外,当当网相关部门称它们“正在和有关部门推进电子发票系统,核准后随时可上线”。天猫方面亦对电子发票表示欢迎,不过是否会出现电子发票,还要看平台上商家是否推出。

实际上,电子发票之所以受到业界的关注,原因在于其与传统纸质发票相比,有着诸多的天然优势。

“电子发票对电子商务实现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和无纸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易观国际电商分析师毛阿晶对电子发票的问世如是评价。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政策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刘春泉则进一步指出,电子发票在技术手段上可以妥善解决伪造发票的问题;还可以做到有据可查,从点到点建立起高效的追溯系统,有利于税务机关进行系统性的监督和管理,对防止偷税漏税大有裨益。除了能为政府部门降低发票印制与管理成本外,还能够有效地保护消费者的利益,避免因为“假发票”申诉无门。

此外,对大的电商平台而言,电子发票能有效地节约运营成本。据了解,京东、苏宁易购等几大电商巨头都有“每单皆开发票”的自我规定,这为其带来了巨大的运营成本。京东商城方面就不无心疼地表示:他们全年在发票上的成本支出就高达几千万,开具电子发票可以省下一大笔钱。其实,电子发票为企业“省钱”在国外已经有成功经验。欧盟统计局数据显示,以前欧洲国家处理发票的成本每张约30欧元,实行电子发票后,每张最多可节省80%。

任务艰巨的试点

尽管电子发票的姗姗来迟赢来了众多的叫好声,但这个“新生儿”还有着诸多硬伤。

京东方面已经表示电子发票不能作为报销凭证,有消费者就对此不无抱怨,他们认为:“发票的最大功能就是报销,我传一份电子发票到财务部门,对方不认怎么办?”对此,刘春泉坦言,问题的核心是上下“不配套”,电子发票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电商与税务部门的对接,也需要企业财务系统的升级更新,“电子发票的推进需要有一个过程。”

而电子发票的防伪亦是受到广泛关注的一个问题。京东为电子发票采取的防伪手段是二维码,但在专业人士看来,这种手段并不安全,存有隐患。北京市国税局科技发展处处长李伟力就指出,电子发票最大的难点在于如何保障唯一性。纸质发票原来有很多防伪手段,而现在电子发票要推广到企业中间,就涉及报销问题,报销时若将电子发票打印出来,就面临容易复制的问题,二维码用高清的复印机就能复印出来。“现在我们正在研究方案,采取技术化的方法解决防伪问题。”李伟力补充道。

如果以上的难题都能通过技术手段来解决,消费者对电子发票的接受度会降低,电子发票的维权也会变得相对困难很多。有分析指出,对已经习惯了纸质发票的消费者而言,在购物之后选择纸质发票就可以坐等其和货物一起送达手上,但开具电子发票之后,还需要自行下载,相对比较麻烦。而如果没有及时下载,日后需要时还得重新上网站就更繁琐了。

另外,在上海目前施行的《促进电子商务发展规定》中,电子凭证只可作为消费者投诉的依据,却不能作为诉讼仲裁的证据,在打官司维权“需要原件证明”的情况下,对于电子发票这一重要凭证如何认定和公证,还需要相关配套的法律予以界定和规范,从而真正做到有效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基于电子技术的环境监控研究 篇12

关键词:电子技术,环境监控,必要性,存在问题,应对措施

0 引言

近年来,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我国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面对日益恶化的环境形势, 如何实施有效的环境监控, 是我国目前亟待解决的难题。不过, 我国幅员辽阔, 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 所以进行环境监控的难度也可想而知。2005年, 我国颁布了《污染源自动监控管理办法》, 为基于电子技术的环境监控提供了切实的法律保障。过去, 我们大多采用人工监控、机械扫除、化学处理等方式进行环境监测, 但技术环节繁多、耗时量大、技术性误差等弊病却长期存在, 故传统手段已远远无法满足我国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的需求。而在环境监控方面采用电子技术不仅能加快监控数据的传播速度, 还能提高环境监测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因此, 它是突破原有的“运动式”执法和宏观表面管理的有效手段, 同时, 也是实现“以人为本”的环境监控理念和提高环境监控质量的必要举措。

1 基于电子技术的环境监控存在的问题

1.1 监控体系不完善, 检测效果不显著

完善的环境监控电子信息化体系, 是为各级环保部门提供真实可靠的动态环境质量检测数据的重要技术保障, 同时也是促进我国环境监控工作迈向科学化、准确化、办公全面自动化的重要举措。

但是, 在实际的环境监控过程中, 却存在着因环境监控电子技术构建体系不完善而导致的监测数据失真、监控过程间断等诸多问题。例如, 由于有线 (电话线) 、无线 (无线数传、数字微波、GSM/GPRS等) 、IP网络等数据传输渠道的不畅通或构建的不合理, 往往会导致很多通过电子技术监测的数据、统计表、环境问题等无法及时反映给环境监控部门。此外, 环境监控体系中“监控死角”的存在, 也使很多不法企业的违法违规操作无法得到有效的制裁和处罚。这种电子监控体系的不完善性, 使得我国环境监控的效果大打折扣。

1.2 监控标准模糊, 电子技术落伍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目前, 我国基于电子技术的环境监控信息标准化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 各项环境监控的标准仍在探索改进中。电子信息技术监控标准的模糊性, 阻碍了我国基于电子技术的环境监控工作的前进步伐。

目前, 我国由于投入比重过低、人才短缺、体制革新力度小等多种因素, 导致环境监控方面的电子技术发展相对滞后, 这也加大了我国环境信息分类标准、环境数据精度标准、环境信息采集与存储标准的制定难度。例如, 环境监控技术开发方面的资金短缺造成了环保部门无法引进具备世界先进水平的VPDN技术来拓展环境监控渠道, 进而依据监测数据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监控标准。反过来, 在这种电子技术落伍、环境监控标准模糊的情况下, 基于电子技术的环境监控活动也就无法得到有效实施。

1.3 监控形式单一, 信息共享性低

基于电子技术的环境监控是一个以3S (GPS、GIS、RS) 电子技术为基础, 集高监控性能、多监控层次、少监控误差于一体的综合性环境监控体系。在环境监控过程中, 多种电子技术监控手段的综合运用是充分发挥电子技术高效率、低误差、大容量优势的必要保障。

然而, 由于全国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基于电子技术的环境监控也出现了“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现象。这种地区差异性显著的环境监控体系, 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全国环境监控工作的统一性和协调性。此外, 很多地区受经济实力、社会观念、电子技术发展水平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 仍然采用比较单一的环境监测方式, 例如化学、物理、生物等手段, 而这些环境监控活动大部分都依靠人工操作, 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环境监控的实效性和科学性。

1.4 监控范围广, 投资需求量大

基于电子技术的环境监控的现代化发展, 离不开国家强大的财力支撑和信息生产技术的进步。我国环境问题的复杂化加深了电子技术与环境监控工作的密切程度。据新华社报道统计, “十五”期间, 国家环保总局装备了400多个国家网络监测站、350多个环境信息中心、100个城市空气地面自动监测系统, 环境监控部门要对1.8万个重点污染企业实施有效的电子技术环境监控, 监控内容主要包括COD、BOD、总悬浮物、p H、矿物油、氰化物和氨氮等。毫无疑问, 这些基于高端电子技术的环境监控工作都要依托于高端电子技术环境监控设施, 但我国环境监控范围广、投资比重大, 这就在某种程度上给发展中的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负担。

2 应对措施

2.1 完善监控体系, 保障信息畅通

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监控形势, 我们应进一步加快基于电子技术的环境监控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步伐, 从而为环境监控工作的顺利开展构建一个网络畅通、应用全面、资源共享、标准统一、安全可靠的环境监控平台。同时, 这也可以为促进环境监控数据通信发展提供切实的技术保障, 从而使GSM、GPRS、CDMA等能又快又好地完成数据传递任务。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因此, 我们要加大环境监控方面新技术的引进力度, 从而促进无线通信、电子、网络等综合电子技术在环境监控方面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例如, 利用传感器技术、模拟与数字信号转换技术、信息编码与传输技术等对地圈、生物圈、大气圈等进行全方位、立体化、强实效的监控, 进而提高环境监控工作的实效性、科学性、精确性。此外, 我们还要构建稳定运行、方便操作的基于电子技术的环境监控系统, 以促使基于电子技术的环境监控体系实现远程监控、实时报警、远程管理和长周期稳定运行的发展目标。

2.2 加快立法进程, 规范监控标准

完善和健全基于电子技术的环境监控法制体系能为我国开展环境监控提供切实的法律保障。例如, 我国相继出台了《国家环境保护局环境保护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办法 (第六号局令) 》、《国家环境保护局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管理办法 (第七号局令) 》等文件, 规范了我国环境监控的各项评判标准, 同时也加快了我国电子技术环境监控的科技化进程。因此, 为了进一步规范基于电子技术的环境监控标准, 国家应在加强环境立法的同时完善环境监控标准。例如, 规范“测点信息查询、测点点位分析、等值线分析”等具体环境监控细节的评价标准, 从而让我们在基于电子技术的环境监控工作中能做到有的放矢、有章可循, 进而实现环境监控的稳定性、可靠性、广泛性。

2.3 加强业务素质培养, 提高信息共享性

为了使基于电子技术的环境监控系统更加完善, 我们应积极拓展环境监控渠道, 从而提高环境监控数据的准确性、实效性、科学性, 进而对我国的环境整体进行全面有效的电子技术监控。众所周知, 环境技术工作人员是基于电子技术的环境监控体系的直接管理者和操作者, 因此, 我们应加强对电子技术在职人员的技能培训和定期考核。电子技术只有在高素质技术人员的合理操作下, 才能真正实现其应用于环境监控的价值。

2.4 开展形式多样的环境监控, 加大监控力度

形式多样的环境监控手段是提高环境监控工作准确性、科学性、全面性的可靠保障。例如, 污染源监测、污染源样本采集、基站控制等方面的监控是实现环境监控、报警、设备远程控制等功能的前提条件。基于电子技术的环境监控体系是由各种环境监控测量元件、传感器等设施组成的, 开展形式多样的环境监控既是收集各种监控参数的前提条件, 也是实现环境监控全面性、科学性、准确性的重要举措。

在具体的环境监控过程中, 我们可以采用环境监控数据采样、校验、重复采集等方法, 降低环境监控数据的误差比率, 提高环境监控系统数据的精确度和可信性。此外, 环境监控部门还应加强环境执法力度, 为环境监控活动的开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法律氛围, 从而真正实现不放过一个“监控死角”, 防患于未然的环境监控目标。

3 结语

完善和健全基于电子技术的环境监控体系, 是加快我国环境监控工作现代化进程的必要举措。而电子技术在环境监控方面的引进和运用, 也切实地提高了环境监控信息的获取质量和处理速度。因此, 利用电子技术构建出大范围、全方位、多层次的环境监控体系, 是促进我国环境监控工作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陈劲松, 管国仕.基于电子技术的环境监控研究[J].制造业自动化, 2011 (1)

[2]杜泽俊.综合性环境自动监控信息系统的设计和探讨[D].浙江大学, 2007

[3]林志贵, 徐立中, 沈祖诒, 黄凤辰.信息融合在水环境监测中的应用[J].水利水文自动化, 2004 (2)

[4]申华敏, 杨玉军, 王勇, 齐峰.论环境质量管理在线监控指挥系统建设[J].北方环境, 2005 (2)

[5]蔡同锋, 张艳艳.环境自动监测技术综述[J].污染防治技术, 2010 (3)

[6]陈品祥.北京市污染源监控信息系统研究与开发[J].测绘通报, 2005 (8)

[7]王合生.对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思考[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2008 (4)

[8]唐勤学, 包建明, 李生林.基于VPDN的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研究[J].后勤工程学院学报, 2005 (3)

上一篇:八年制医学博士下一篇:技术路线图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