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电子化研究

2024-05-30

统计电子化研究(精选12篇)

统计电子化研究 篇1

0 引言

电子商务交易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开展, 具有匿名性、随机性和动态性的特点[1], 由于交易双方对对方身份存在质疑, 往往使得信息交换、商务交易被中断, 由此可见, 信任问题是阻碍电子商务交易的因素之一。近些年, 一系列有关信任的理论和模型成为了国内外研究机构、学者们的研究热点, 并涌现出了大量研究成果。本文将利用CitespaceⅢ软件对近15年来国际上电子商务信用研究文献进行分析, 以展示国际电子商务信用领域研究力量的分布。

1 数据来源与文献数量统计

本文数据来自引文数据库Web of Science中的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SCI-EXPANDED) 和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 (SSCI) 。检索策略为:主题= ( (“ecommerce”or“electronic commerce”or“e-business”or“electronic business”) NEAR (credi*or trust*or confidence or faith or reputation or goodwill or honesty or sincerity) ) , 检索年限为1999-2013年, 文献类型按Article精炼, 最后得到670条文献题录数据。数据下载以每次500条在线下载, 并以download*.txt的格式保存。

图1是文献数量随年份变化的折线图, 它反映了1999-2013年电子商务信用研究领域发文数量的增长趋势。关于电子商务信用的研究开始于1999年前后, 此后1999-2010年间, 除2003年和2007年的发文数量有少许下降外, 总体呈现增长趋势, 并在2010年达到高峰, 发文数量达到了85篇, 且发文数量的增长速率不断加快。在此期间, 学者们主要探究了信任对电子商务的影响力、信任系统的计算模型、P2P电子商务信用评估模型、网上拍卖信任管理等。2010年后, 电子商务信任领域的研究出现了转折, 发文数量虽有所下降但仍处于较高值, 表明学者们渐渐发现了新的研究方向, 主要从消费者角度思考, 探索电子商务环境下新型信任评估方法, 比如利用网上评论、借助社交网络等对电子商务信用进行评估, 另外关于可信任第三方的研究也较多。

2 电子商务信用领域研究的核心力量

将下载的数据输入到CitespaceⅢ中, 时间跨度设置为1999-2013, 时间片设置为1年, Term Source按默认全选, Node Types设置为Author, 每个时间片按被引次数排序提取前30篇文献, 阈值 (c, cc, ccv) 设为系统默认值, 其中c为最低被引次数, cc为本时间片内共被引次数, ccv为共被引系数[2]。经可视化分析和整理后得到电子商务信用研究领域学者们的发文数量情况, 按照发文数量由高到低排序得到发文数量排名前10的作者统计表, 具体如表1所示。

排名第1位的是来自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经济与工商管理系的Yaohua Tan, 他和排名第9位来自荷兰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学决策与信息系统研究所的Walter Thoen曾一起对电子商务通用信任模型进行研究, 主要探讨信任控制机制的建模、信任机制在电子支付及国际电子交易中的应用[3]。排名第2位的是来自英属哥伦布亚大学商务与工商管理学院的IzakBenbasat, 他主要从事智能系统中解释的作用调查、信息系统在部门经理中的能用性及信息系统专业人员业务能力的测量、电子商务网络接口的设计和对人机界面的评估研究等。排名第3位的是来自中国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的鲁耀斌, 他与排名第4位来自中国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的周涛和排名第10位来自美国德克萨斯大学泛美分校的Bin Wang曾共同通过计划行为理论、技术接受模型及流动理论探索中国用户对即时通讯的认可度[4]。其中, 鲁耀斌教授主要从事电子及移动商务中关于电子市场结构与消费者采纳、信任机制、商务战略研究和项目管理、信息管理方面的研究。排名5、6、7位的分别是来自美国休斯顿明湖大学计算机信息系统的Dan J.Kim、来自加拿大西门菲莎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Dianne Cyr、来自美国德雷克塞尔大学商务学院管理系的David Gefen。Dan J.Kim主要专注于电子商务信任、无线与移动电子商务、信息安全与保障研究, Dan J.Kim等认为互联网消费者的信任和感知风险对其购买决策具有较大影响, 消费者信任的性格、声誉、隐私问题、安全问题、网站信息质量和公司信誉都会影响互联网消费者的信任, 而第三方印章对消费者信任的影响不大[5]。排名第8位的是来自台湾国立中央大学咨询管理系的Chaomin Chiu, 他在电子商务、电子学习和知识管理领域的研究较多。从个体角度来看, 关于电子商务、信任机制的研究是上述学者的研究方向之一, 两位中国学者在电子商务信用领域的研究成果较为突出, 均发文7篇, 说明中国在电子商务信用领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

3 电子商务信用领域研究力量的机构、地区分布

在CitespaceⅢ中, 将Node Types设置为Country, 其它策略不变, 将可视化的数据整理后得到排名前10位的高产机构情况如表2所示。

排名第2位的是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 该校商务与工商管理学院IzakBenbasat的发文数量为9篇, 达到了该机构总发文数量的81.8%。排名第4位的是美国德雷克赛尔大学, 发文数量为9篇, 而该大学商务学院管理系David Gefen的发文数量为5篇, 占该机构发文数量的一半以上。排名第8位、第10位的分别是加拿大西门菲莎大学和荷兰伊拉斯姆斯大学, 发文数量均为7篇, 其中加拿大西门菲莎大学工商管理学院Dianne Cyr的发文数量为6篇, 占该机构总发文数量的85.7%以上, 荷兰伊拉斯姆斯大学决策与信息系统研究所Walter Thoen的发文数量为5篇, 占伊拉斯姆斯大学总发文数量的71.4%。来自中国的华中科技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发文数量分别位居第6位、第12位, 在电子商务信用领域, 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鲁耀斌的发文数量占华中科技大学总发文数量的87.5%,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周涛的发文数量即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总发文数量, 说明周涛是该机构在电子商务信用领域研究的核心人员。而表2中排名在前12名的其它6所机构是中国香港城市大学、国立新加坡大学、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美国华盛顿周立大学、韩国成均馆大学、韩国庆熙大学。通过对比表1、表2可发现, 高产作者中没有来自这6所机构的成员, 表明虽然上述6所研究机构的整体发文量名列前12位, 但是这几所研究机构没有进行电子商务信用研究的核心人物, 学者们的研究方向也较为分散。由此可知, 加拿大、荷兰、中国以及美国部分机构学者们的研究方向较专一, 这些国家研究机构的发文数量主要由一些核心作者或其领导的团队贡献。

按国家或地区来看, 发文数量排名前10位的如表3, 可视化分析的知识图谱则如图2。其中美国的发文数量为224篇位居第一, 占前10名总发文数量的37.4%。其次是中国台湾, 发文数量为67篇, 占总发文数量的11.2%, 中国大陆排名第3位, 发文数量为59篇, 从第4名往后的几个地区发文数量的差距都不大。图2中圆形节点代表国家 (或地区) , 节点大小代表发文数量多少, 节点间的连线代表国家 (或地区) 间的合作关系, 连线越粗, 代表地区间合作越密切。在图2中也能看出美国的发文数量最多, 其节点最大, 远远大于其它节点。

总体而言, 从地区来看, 美国的发文数量最多, 但从个人和机构的角度来看, 中国和加拿大的发文数量较多, 美国不占优势。这表明, 美国从事电子商务信用领域研究的人很多, 但是其研究方向都很分散导致研究机构发文数量不多、缺乏核心作者, 而中国和加拿大稳定的研究方向和团队, 使得其机构和个人的发文数量很可观。

4 结语

通过运用CitespaceⅢ软件对SCI和SSCI数据库中1999年至今关于电子商务信用的文献题录数据进行了分析, 揭示了中国的部分学者、中国部分机构在电子商务信用领域的研究拥有可观的实力, 但中国总发文量远不及高产国家美国, 说明在中国从事电子商务信用研究的学者和机构不够多。因此, 我国需着力培养电子商务信用研究的科研人员, 并支持相关机构进行电子商务信用研究或建立专门的电子商务信任研究机构。

参考文献

[1]甘早斌, 曾灿, 李开, 等.电子商务下的信任网络构造与优化[J].计算机学报, 2012 (1) :27-37.

[2]CHAOMEI CHEN.CiteSpace II: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6, 57 (3) :359-377.

[3]YAO HUA TAN, WALTER THOEN.Formal aspects of a generic model of trust for electronic commerce[J].Decision Support System, 2002, 33 (3) :233-246.

[4]YAOBIN LU, TAO ZHOU, BIN WANG.Exploring chinese users’acceptance of instant messaging using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and the flow theory[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oir, 2009, 25 (1) :29-39.

[5]DAN J KIM, DONALD L FERRIN, H RAGHAVRAO.A trustbased consumer decision-making model in electronic commerce:the role of trust, perceived risk, and their antecedents[J].Decision Support System, 2008, 44 (2) :544-564.

统计电子化研究 篇2

更快适应市场经济发展

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

刘海燕

米冬云

李春静

(河北承德

068466)

摘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预示着社会生产力水平正在实现着跨越式飞跃。“数字社会”“数字经济”“数字军事”“数字政府”等一系列崭新概念应运而生。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加入WTO的临近,政府管理体制的创新迫在眉睫,要求政府职能尽快地转移到搞好宏观调控、维护市场秩序、创造良好环境、提供公共服务上来。统计工作全部在网络环境下运行,实现统计政务电子化、统计工作流程电子化、统计办公电子化,统计生产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关键字:统计

电子化

经济发展

一、实现统计工作电子化的必要性。

1.1具有社会经济内涵的数据是统计工作成果的特征,而数字科学也是信息产业的基础和核心,“数字”把二者联系的如此之近,更何况统计信息也是信息产品的一部分。

1.2计算机、应用软件、网络等是具有代表性的信息产业产品,而统计用户是这些产品最稳定的用户之一,统计工作为这些技术领域的发展不断提供着新的市场需求。

1.3信息产业发展的基础是具有完善的标准体系,而统计工作的全过程、构成统计报表制度的诸因素无一不是建立在统一的标准体系之上。

1.4统计自身也是生产信息产品的部门,信息产业发展的总趋势必将带动统计事业的不断前进,而统计信息产品的逐步升级也将促进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

二、统计工作电子化的表现形式。

统计数据管理由无制无序转变为有制有序。改变过去统计数据管理纸介质、磁介质并存方式,改变在资料管理和使用上缺乏规章制度,强调部门利益,甚至造成历史数据断挡、遗失及个别泄露商业秘密的状况,建立并执行基层及统计数据统一归档,分级分类使用制度。既要实现制度允许权限内的资源共享,又要依法保守商业秘密。资料归挡形式推行光盘形式,实现资料管理的安全化、制度化。

2.1统计政务电子化。

统计政务是政府行政管理的一个组成内容,它包括统计工作人员的资格认定、统计调查单位登记备案、部门统计调查项目和涉外统计调查项目的审批备案等,统计政务电子化是电子政务的一个组成部分。电子政务就是在现代网络环境下,运用计算机通信技术,构建一个政府办公平台,使用户只要持有一台电脑,即可在任何方便的时间和方便的地点获得政府的信息和服务。这种减少环节、提高实效、方便用户的政府对社会办公系统是对传统办公模式的根本变革。统计登记是政府统计部门依法行政的一项主要内容,是政府统计掌握调查对象,建立统计渠道的重要途径,随着政府登记审批电子系统的建立,统计登记网络化将得以实现。目前,中关村海淀园区管委会正在作“一网式”办公的尝试,但受其职能限制,服务对象仅限于入区企业。政府网络登记和审批模式应尽快在地、市级政府推开。目前的难点不是业务、技术问题,而是统一认识,组织协调问题,因此政府决策者应在此点上有所创新和突破。

2.2、统计工作流程电子化。

统计工作流程电子化是统计系统内部实现的,它是指统计信息产品生产的全过程的电子化,即统计基础数据的采集→统计数据的加工处理→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统计初级产品的开发→统计信息产品的发布→统计信息资源管理等统计工作的全过程。统计数据采集实现由以统计报表、软磁盘为主转变为以网络传输为主。统计数据处理应用程序由专业各自开发转变为集中统一研制。统一数据处理操作平台、应用软件、文件格式;统一实行统计“一套表”制度,统一单位属性标识代码、统计指标代码;统一数据处理和审核程序;实现准确、高效、方便的数据处理模式。

三、加快统计工作电子化,适应当前市场经济飞速发展。3.1当前统计工作存在的不足。

(1)统计指标体系滞后,缺少应变对策,难以适应当地政府部门的需要。当前统计工作中,统计指标主要是为了满足开展全面调查的需要而设置的,下级实施业务以上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领导为主,执行全国统一的基本统计报表制度相关指标。由于整体统计制度中全面指标相对滞后,而普查和抽样调查方案设计初衷就是为高层服务,因此,国家统计局在制定基本统计调查时主要考虑自身开发统计数据结果的需要,忽视了基层党委政府部门的需要,使得基层地方政府对部分统计数据难以进行开发利用,而地方政府需要掌握的指标,基础统计部门又难以准确去统计和反映。

(2)领导不重视,统计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比较严重。部分领导普遍认为:统计不是直接的经济管理部门,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也就是没有物质产出,所以统计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可以不要。

(3)向主管部门报送统计资料与向政府统计部门报送统计资料重视不够程度之间的矛盾。近年来,由于统计数字是考核各级领导干部政绩,促进工作的同时,不得不看到对数字的负面效应。

(4)《统计法》的违法处罚不明确,依法治统力度不够。由于历史的原因,经济和文化比较落后的地方,劳动者素质也相对较差。目前新《统计法》,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还不够具体,对迟报、瞒报、拒报等统计违法行为的处罚没有明确的限额,缺乏具体的操作性。

(5)基层统计人员素质不能完全满足统计形势和工作任务的需要,一定程度上使基层的统计数据的质量受影响。懂政策经济、知法规、能统计、会预测的复合型人才更是稀少缺乏。3.2实现统计工作信息化管理,使统计工作尽快适应市场经济。(1)统计实际信息归全民所有。

多数统计数据对于政府之外的机构和公民是保密的。而市场经济的主体是企业和消费者,企业和消费者是根据市场信息从事经营和消费活动的。在市场经济国家里,政府利用纳税人的钱生产出来的信息和在政府行政管理过程中产生的信息,都属于全体公民所有,是一种公共产品,除少数涉及国家安全和利益的信息外,政府有义务向全体公民提供。在实际统计工作中,实行的是以“政府为主、社会为辅”的方针,反映到统计设计上主要是考虑政府的需要,而很少研究企业和社会公众的需要。

(2)调查者与被调查者法律地位上平等。

一些地方规定企业统计人员要参加政府统计部门办的上岗培训班,并通过考试取得统计上岗证方可从事统计工作。一些地方将统计报表和统计制度印刷费、培训费摊派到企业。企业需要综合统计数据,一些部门和地方统计机构不提供,让企业花钱买资料。这是违反公司法和市场经济一般规则的。企业是独立于政府之外的法人实体,企业的机构设置包括统计机构和人员完全是企业自己的事情,政府无权干预。政府统计部门与企业的关系是法律上完全平等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统计部门要求企业填报统计报表是法定的权力,而向企业提供统计资料则是统计部门的义务。适当开展统计宣传活动、免费提供统计资料、搞好与被调查者的合作等,提高社会公众对统计的认知度和配合程度。

(3)严格规范政府统计调查制度,增强为被调查者保守秘密的观念。

政府各部门统计人员行使统计调查权力的时候,不受法律约束随意印发调查表的问题较为严重。在市场经济国家里开展统计调查时是严格依法进行的,通常要在调查表中注明法律依据,并且将统计调查制度通过一定的渠道向社会公布。依法规范统计调查行为是统计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依法维护被调查者权益的重要举措。公民和企业的单项调查资料一般只用于汇总和推断总体数据,而不允许用于其它。

(4)加快信息化提升统计服务手段。信息化建设是是提高工作效率、增强服务功能、促进统计现代化建设必要保障和手段。依托现有的硬件和网络资源,坚持统一、开放的原则,整合统计信息网络资源,构建统计信息服务网络互动平台,为领导决策、企业发展和公众需求服务。逐步向“统计信息标准化,数据传输网络化,业务处理电子化,信息服务社会化”的目标稳步迈进。

4.小结。

计划经济实质上是由政府主宰着经济活动,统计为政府服务是天经地义的。基层统计工作是获取经济运行的客观数据,进而分析和认识经济发展的客观态势,即是发现宏观经济发展趋势的重要手段,又是政府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制定正确地宏观决策的重要依据。从这一意义上说,就要求我们掌握真实而准确的、详实的基础统计资料。可以说,统计数据和统计资料真实、详细与否直接关系到能否正确认识经济运行的基本态势,对切准经济发展及其未来趋势的脉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当前统计工作中,基层统计工作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影响统计数据质量,制约统计工作水平的提升。因此促进统计工作信息化管理,实现统计全方位电子化,必将保证整个国民经济保持,协调、稳定、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小卫.对公路施工企业统计体制改革的探讨[J].会计之友,2007,(5).[2]罗天彦.从统计角度看影响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的主要因素.丹江口统计信息网.[3]洪王是.浅谈施工企业统计管理创新[J].商业会计,2008,(3).[4]刘春才,翁祥桂,王桑根.基层统计的特征及存在问题[J].中国统计,1999,(1).

[5]李安有.加强企业统计工作的几点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07)

[6]王金凤.企业领导应更新八种观念[J].当代贵州,2005,(06)[7]赵井霞.试谈如何进行统计分析[J].商业经济.2004.4.

档案室电子档案统计台账的建立 篇3

档案统计台账是记录各门类档案收进、移出、销毁及库藏数量变化情况的登记账册。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电子档案统计工作成为全面掌握档案事业发展情况、为科学决策提供第一手数据的一项重要内容。2014年10月国家档案局办公室新公布的《全国档案事业统计年报》,将原《档案室数字档案基本情况年报》修改为《档案室电子档案基本情况年报》,并对部分统计内容作了调整。只有档案管理部门建立健全规范的电子档案统计台账制度,档案工作人员做好数据日常积累,才能及时、准确填报好《档案室电子档案基本情况年报》。

2 电子档案统计台账的建立方法

档案室建立电子档案统计台账时,应充分考虑《档案室电子档案基本情况年报》的填报要求和实际工作需要,充分借鉴传统载体档案统计台账格式,对登记项目作出明确的规定。目前,中原油田档案部门的做法是档案室分类建立电子档案统计台账。

电子档案统计台账包括文书类电子档案统计台账、科技类电子档案统计台账、会计类电子档案统计台账、数码照片统计台账、数字录音录像统计台账、其他类电子档案统计台账、室存档案数字化副本统计台账七类。以上前六类电子档案统计台账,主要登记各部门直接归档的各门类电子档案,统计项目包括:全宗名称、类别、所属年度、归档情况(归档日期、数量、容量、移交人、接收人),移出销毁情况(日期、原因、经办人、数量、容量),库藏总量(数量、容量)。室存档案数字化副本统计台账,主要统计档案室库存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加工情况,按照纸质档案、照片档案、录音磁带、录像磁带、影片档案、其他四类分别设立统计账页。

3 建立电子档案统计台账应注意的问题

3.1 应坚持“准确、及时、连续、系统”的原则。当电子档案整理完成入库上架或销毁、移出时,应及时登记统计台账。应按档案的所属年度分别登记,禁止多个年度合并登记。

3.2 要注意计量单位的使用。《档案室电子档案基本情况年报》中,电子档案容量大小的统计单位是“GB”,数字录音录像电子档案的时长统计为“小时”,这对一个档案室的总库藏量统计是适宜的。但在实际中,电子档案容量大小通常显示的是“KB”、“MB”,数字录音录像的时长多以“分秒”计量,所以在电子档案台账登记时要特别注意计量单位的换算,并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既方便统计,又能准确地反映库藏变化情况。中原油田将统计台账中的电子档案容量大小计量单位规定为“MB”,数字录音录像电子档案的时长统计单位规定为“×分×秒”,减少了档案人员在台账登记过程中的换算工作量,提高了统计效率和准确性。

3.3 统计方法要科学、规范。目前电子档案大多以光盘为载体保存,由于每张光盘内的电子文件较多,如果一个文件一个文件地去计算会非常麻烦,而且不一定准确。针对这一问题,档案人员可以从光盘属性或文件夹的属性中查看电子文件的数量和容量大小。当然,用这种方法统计在理论上是要剔除光盘中所带的和刻录时制作的管理性文件数量及容量大小。

3.4 电子档案统计台账要电子化。在建立电子档案统计台账时,应充分利用EXCEL电子表格的强大统计筛选功能,建立一个电子化统计台账,利用一张表格即得到多种需要的数据。例如,某档案室管辖2个全宗10年的电子档案,若只有手工台账的话,要想掌握每个全宗每年归档情况就要再建立分全宗的台账或者是人工加出每项数据后汇总,工作量大且容易出错,更不要说需要统计某个全宗某个类别的电子档案总数这样更精细的数据了。如果建立了一个电子档案统计台账EXCEL表,就可以通过EXCEL电子表格中自带的筛选功能,添加1个、2个或多个条件来满足不同的统计需求,还可利用公式进行计算,提高统计工作效率和准确性。

4 《档案室电子档案基本情况年报》改进建议

《档案室电子档案基本情况年报》“室存电子档案”统计项分类中仅设置了文书类电子档案、数码照片、数字录音、数字录像、室存档案数字化副本,但实际上,档案室特别是企事业单位档案室库藏的电子档案还包括基本建设、设备仪器、科学研究、产品、勘探开发等科技类电子档案,会计类电子档案,等等,以上内容显然在年报中无法归入对应的统计项。为确保年报统计的准确性,建议在年报统计项中增加“科技类电子档案”、“会计类电子档案”、“其他电子档案”等统计项。

统计电子化研究 篇4

随着Internet广泛的普及与应用, 基于电子商务网站的在线购物逐渐被大家熟知和认可, 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和传统交易相似, 信任问题依然是影响交易双方是否能成功交易的关键因素。

近几年来, 国内外研究学者对电子商务中的信任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贾艳涛等人改进了可信信用计算模型, 充分考虑了影响交易双方的信任因素[1]。Wang在贝叶斯网络模型的基础上, 提出了一种以不同根节点表示方式来决定可信度的方法;Xiong等人考虑了代理满意度和反馈信用等一些关键问题, 总结归纳, 提出一种信任度量化标准[2]。胡斌等人对基于模糊逻辑的Agent社会评价模型进行了改进研究[3], 杨文军, 李娟子等人研究了Web服务评价模型, 重点提出了Web评价模型的语义描述, 领域自适应性, 机器学习与先验知识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模型[4]。鲁耀斌、董圆圆在对相关理论比较之后进行了电子商务的信任问题的理论框架研究[5]。

虽然很多学者对于电子商务交易的信任度和信任评价模型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但是现有的评价模型并不能很好地解决用户之间差异性的问题。在实际生活中, 电子商务在线评价系统依然不能完全满足消费者的所有期望。

本文在基于声誉的信任评价模型和基于D-S证据融合算法的基础上进行优化设计, 最终实现一种可行性的基于统计数据的信任评价系统模型。

1 基于声誉的信任评价模型和D-S证据融合算法

1.1 基于声誉的信任评价模型

现在大多数在线购物网站都建立了自己的评价体系, 实质都是在基于声誉的信任评价模型上的改进应用[6]。它是在传统交易的机制上, 把生活中口碑相传的交易评价模式模拟于商务交易中。交易参与者在有效期限内对交易进行评价, 得到评价结果。

一般评价结果包括“非常不满”, “不满”, “一般”, “满意”, “非常满意”五档, 并且每档评价对应一个信用积分 (非常不满—+1, 不满—+2, 一般—+3, 满意—+4, 非常满意—+5) , 用户所浏览到的商家信用积分为之前所有交易的信用积分的算术平均数, 这样用户可以大体了解商家的诚信程度, 可以使互不相识的卖家和买家在交易之前有一定的信任了解, 提高交易的成功率, 减轻了电子商务的信用危机, 降低潜在的交易风险。但现有的交易评价依然有其缺陷性。

①现有的交易评价过于笼统, 对信息的获取不全面。

②存在巴尔干化的现象, 由于不同地域对于同种商品的潜在需求不同, 所以评价的潜在标准不同。例如一件相同的毛衣, 在南方过冬的人穿上会感觉正好合适, 但是对于生活在北方的人就会稍显单薄, 所以最终的评价会有所差异。

1.2 D-S证据融合算法

D-S证据理论是美国科学家Dempster和他的学生Shafer总结归纳的一种处理不确定性问题的完整理论, 它是基于“证据”和“组合”的一套系统数学方法, 被广泛应用与处理不确定性推理问题的计算中。证据理论中的数据采集与获得相较于概率推理理论中更为容易与更为直接, 这使得证据理论的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实际计算中, 因为D-S证据理论可以处理来自不同来源的不同数据, 使得在处理一些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数据的合成问题时更有优势。在设计评价模型时, 能够合成不同证据源数据而得到可靠信息是本文要考虑重要的问题[7]。

设Θ是待定问题所有可能解的集合, 作为识别框架。对于在识别框架Θ上的所有可能解的各自的信任程度我们用基本概率分配函数m (A) 表示 (mass函数) , 并且满足, m (A) 表示对可能解A的信任程度, m (A) 值越大, 信任程度越高[8]。

Dempster合成是把相互独立数据的基本概率分配函数合取为一个基本概率分配函数。对于, Θ上的两个mass函数m1, m2的Dempster合成规则为[9]:

其中K为归一化常数

n个mass函数的Dempster合成规则

对于, Θ上有有限个mass函数m1, m2…, mn的Dempster合成规则为:

其中

K值表示两证据源的数据的匹配程度, K值越大, 匹配程度越低, 不一致程度越高。在实际计算中, 需要对K值进行一定程度的取值范围限制, 使证据融合后得到的数据更加接近于实际情况[9]。

2 基于统计数据的新型推荐评价模型的研究

在基于声誉的信任评价模型的基础上本文融合D-S证据融合理论, 提出一种新型的基于统计数据的信任评价模型。

在交易完成后, 对交易进行评价, 本文选取10个相关指标作为本次交易的具体评价。每个评价分为“非常满意”, “满意”, “一般”, “不满”, “非常不满”五档, 用A1, A2, A3, A4, A5表示。在证据融合计算中定义A1的分值为a1 (95分) , A2的分值为a2 (85分) , A3的分值为a3 (75分) , A4的分值为a4 (65分) , A5的分值为a5 (55分) 。为简化计算, 设定各个因素的权重相同[10]。在每个指标中, 评价处在等级Ai的有{ai1, ai2…ain}, 则信任评价的基本概率分配函数在信任等级为Ai的概率为

pi为该消费者关于信任评价Ai的评价概率。

针对不同的用户, 选取不同的用户评价模型进行证据融合。由于双方在交易过程中系统可以自动查找用户的地域, 年龄, 性别等要素, 这里首要选取要素相近的用户进行证据融合, 以便更加精确做出信任评价。

3 仿真

本文通过一个实际的在线购物说明本文所提出信任评价模型的优越性。本文与一家卖毛衣的淘宝商家合作, 进行实验数据的获取。首先用户根据消费体验进行评价打分。然后与用户沟通获得对于更为详细的评价数据, 本文给定的10个评价指标分别是网站设计, 商品种类, 服务态度, 服务效率, 性价比, 售后服务, 物流速度, 商品外观, 商品材料, 尺码大小。

表2中5表示非常满意, 4表示满意, 3表示一般, 2表示不满意, 1表示非常不满。计算评价的算术平均数为4.06。淘宝网上针对之后的每一个用户最后给出的评价结果相同, 笼统的表示在非常满意与满意之间, 趋向于满意。随后, 本文对3位交易完成后的随机用户的进行评价数据的获取, 比较本文设计的评价模型所给出的评价数据和淘宝网站给出的评价数据与实际用户在交易完成后所给出的信任评价数据的接近程度。

一位是30岁北方妇女, 对于交易满意程度为满意, 一位是30岁南方妇女, 对于交易满意程度为一般;最后一位是40岁的南方妇女, 对于交易满意程度为一般。因为计算过程类似, 所以本文只给出30岁北方妇女通过本文设计的评价模型所获取评价数据的过程。

30岁的北方妇女获得评价信息过程。首先对评价信息进行分析, 选取其中年龄相近地域相近的6位用户评价信息。根据公式 (5) 分别计算这6位用户基本概率分配函数, 以及计算证据融合冲突值。本实验的阈值为0.8。然后运用公式 (3) 计算出各次数据融合后的结果。第五次数据融合后, 观察A2的信任度数值最大为0.909, 由此可以判定由之前顾客所产生的推荐信任总评价为A2, 即满意。

通过计算得到30岁的南方妇女的购物信任度A3值最大, 为0.709, 即一般;40岁的南方妇女的购物信任度A3值最大为0.826, 即一般。这与本文获取的三位用户的购物评价感受完全相同。相对于淘宝评价系统笼统的评价信息, 本文所给出的评价模型所给出的评价信息更加接近于真实情况。

本文设计的信用评价模型首先改进了基于声誉的信任评价模型。通过获取用户全面细致的评价信息后, 抽取地域相近和年龄相近的用户评价信息, 然后利用D-S证据融合算法融合不同用户的评价数据, 最终给出评价。

4 总结

目前, 电子商务正处在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 而推荐信任评价模型的构建是电子商务能否适应快速发展的核心要素。此信任评价模型的优点是:

①考虑了个体的差异性, 在针对不同的商品时设定不同的关键要素信息来提取先前用户信息, 进行比较计算, 使得评价更准确。

2008年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公报 篇5

2008年是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国内外经济形势波动、国际金融危机和特大自然灾害发生的不利局面,我国电子信息全行业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克服多重困难与挑战,化解各种问题与矛盾,行业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平稳发展态势,产业结构调整更加深入,在推动两化融合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基本情况

产业规模继续扩大。全年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3万亿元,同比增长12.5%;其中规模以上制造业5.1万亿元,增长12.8%;软件业7573亿元,增长29.8%。实现增加值

1.49万亿元,增长14.6%。

经济效益平稳增长。2008年前11个月,规模以上制造业实现利润1559亿元,同比增长

4.1%;税金528亿元,增长19.8%;企业应收账款净额8254亿元,下降0.2%。计算机、家用视听、电子元件行业利润出现负增长,三资企业利润也下降了2%。

外贸出口进一步攀升。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8854亿美元,占全国外贸总额的35%。其中,出口5218亿美元,同比增长13.6%,占全国出口的36.5%;进口3637亿美元,增长 5.4%,占全国进口的32.1%。通信、计算机、家用视听产品仍是出口主要力量,比重接近75%;加工贸易比重超过80%,但增速同比出现下降。

产品产销衔接良好。从部监测的重点产品看,产品产销率均达98%以上。手机产量达到

5.6亿部,同比增长2%;彩电9033万台,增长6.5%;微型计算机1.37亿部,增长13.2%;数码相机8188万台,增长9.3%;集成电路417亿块,增长1.3%。

软件产业保持快速增长。软件产品收入3166亿元,同比增长32%。软件技术服务收入1455亿元,同比增长39.9%,其中软件外包服务收入203亿元,增速达100%以上。嵌入式软件收入1118亿元,同比增长25.5%。系统集成收入1616亿元,同比增长25.2%。IC设计收入217亿元,同比增长16%。软件出口142亿美元,同比增长39%,其中软件外包服务出口15.9亿美元,同比增长54%。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行业50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527.8亿元,同比增长33.3%;新增固定资产1942.5亿元,增长31.5%;新开工项目3143个,增长13%;新开工项目计划投资额2254亿元,下降2.1%。电子元器件仍是产业投资的重点领域,所占比重超过50%。

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全国电话用户9.82亿户,互联网网民2.98亿人,网络与用户规模均居世界第一。手机普及率达48.5%,城镇居民彩电和计算机拥有率分别达150%和60%。企业信息化应用不断深入,行业应用软件收入增速超过30%。

科技创新成果明显。新产品产值占全行业销售产值的比重达到20%。国内专利申请数量中,四成来自信息技术类。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数据显示,2008年华为申请专利1737项,成为全球第一大专利申请企业。

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对全国出口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0%;新增从业人员占全国城镇新增就业的比重接近5%。主要特点

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逐步深化,并呈现出从出口向内需、从沿海向内地、从整机向元器件、从外资企业向内资企业、从中小企业向大企业扩散和蔓延的态势,从而导致产业出现一些新的变化。

产业增速呈现前高后低态势。从收入看,2008年上半年产业增速一直保持20%以上的水平,下半年起开始逐月回落,11月、12月规模以上制造业收入同比分别下降0.1%、2.1%。从效益看,1-5月规模以上制造业利润增长20%以上,6-8月增速回落到4.1%,9-11月出现负增长(-23.9%)。从出口看,上半年出口增速达到23.6%,至9月底降至20.5%,全年增速仅为13.6%,比上半年下降10个百分点。

行业结构调整日趋深入。一方面,软件、元件、器件等基础行业继续成为产业增长的主要力量,全年收入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产业高15、2.1、7.2个百分点,通信、计算机、视听产品增速则分别比行业平均水平低8.2、7.5、5.5个百分点。另一方面,高端产品保持快速增长,液晶、等离子电视产量增速均达50%以上,平板电视产量占彩电比重超过30%;笔记本电脑增长25.2%,占微机比重达到79%;大规模集成电路增长23.3%,占集成电路比重接近40%。

区域发展出现不同格局。一方面,东部地区收入增长慢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规模以上制造业全年增长11.8%,分别低于中部(28.6%)和西部地区(31.6%)16.8和19.8个百分点。另一方面,东部地区增速下滑快于中西部地区,相比上半年,东部地区收入增速下降了7.8个百分点,但中、西部地区分别下降2、1.2个百分点。北京、天津受北京奥运会等多重因素影响,收入分别下降9.4%和10.5%;四川地震灾区生产恢复迅速,收入增速高达35%。内外资企业呈现不同发展态势。一方面,外资企业发展速度明显慢于内资企业,从规模以上制造业看,三资企业收入增长9.6%,利润下降2%,出口增长12%,分别比内资企业增速低15.7、22.8、9.6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外资企业收入增速下滑快于内资企业。相比上半年,三资企业收入增速下降了8.9个百分点,但内资企业仅下降3.8个百分点。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效应逐步显现,当前行业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一是企业亏损面加大,规模以上制造业亏损面达到25%,同比上升2个百分点;二是部分基础行业困难加大,集成电路、印制电路行业利润分别下降43.5%和10.8%,光电器件行业利润增速同比下降了54个百分点;三是大企业兼并重组明显增多,特别在软件服务和半导体领域表现突出;四是美国、德国、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纷纷对集成电路企业给予资金支持,对信息产业核心制高点的争夺日趋激烈。

2009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面临的挑战十分严峻,机遇同样巨大。全球市场形势不容乐观,出口增速可能继续下滑;国内政策环境不断改善,内需拉动效应将逐步显现;电信企业重组完成后积极推进3G投资,将带来产业链和市场格局的调整变化。面对复杂形势,需要加强运行监测和宏观指导,落实国家扩大内需政策和行业调整振兴规划,推进关键领域的结构调整和企业整合,才能加快转变产业发展方式,确保经济运行平稳发展。预计2009年全球IT支出将在3%以下,计算机出货量增长4%,手机、彩电、集成电路将下降2%-10%;国内电子信息产业收入增长12%左右,其中制造业约10%,软件业22%-25%,第一季度全行业发展速度将大幅放缓。

统计电子化研究 篇6

一、电子商务投诉简介

2010年中国电子商会消费电子产品售后服务专业委员会共受理电子商务有效投诉63245宗,截至2011年1月14日,已处理完成61591宗,有1754宗投诉仍在处理中,投诉解决率为97.38%。

电子商务迅猛发展在投诉中也表现得极为明显。2008年仅受理了6864宗电子商务投诉,2009年增长到23833宗,增长了247.22%。2010年尽管同比增加了39412宗,但因基数较大等原因,仅比2009年增加了165.37%,较2009年的增长率低了81.85%。

二、电子商务投诉构成

电子商务投诉主要包括了网络购物、在线订票、在线支付、网络推广以及域名主机等方面的投诉。网络购物投诉高达47439宗,行业占比高达75.01%,排在首位,其次是在线支付(8.35%)和在线推广(6.14%)。

三、电子商务主要投诉问题

2010年度电子商务投诉的主要问题有:网络诈骗(38.53%)、售后服务不及时(23.25%)、退款不及时(13.32%)、产品质量不佳(10.02%)、送货不及时(8.87%)等。

由于电子商务主要通过网络完成交易,属于非接触性交易,购买方大都是依赖于商家的宣传和介绍来了解产品,商家若是不诚信,消费者就极易遭遇上述问题。

1、网络购物

网络购物在电子商务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投诉量也居主导地位。投诉人反映的主要问题有网络诈骗、售后欠缺、退款不及时、质量不佳等。

(1)、网络诈骗

“网络诈骗”是用户反映的最多问题。尽管有不少投诉事后证明是销售商延期发货或者退款不及时等引发的“误会”,并非真正的网络诈骗,但有近40%的投诉人反映网络购物中存在欺诈,反映出目前网络购物行业诚信问题存在缺失,解决刻不容缓。

(2)、售后欠缺

售后服务欠缺一直是网络购物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因国内网商普遍较小,个体网店更是大量存在,部分网商多数重销售轻售后,出现问题后考虑到要花时间、精力甚至金钱去解决,能推则推或者置之不理。

(3)、退款不及时

当消费者网购的产品未收到,或者发现质量有问题要求退货退款时,不少网商要么干脆不予理采,要么人间蒸发,有些即使同意退款,也会设置种种障碍,尽量阻止消费者退款。

2、在线支付

在线支付在2010年出现的最大问题便是钓鱼类诈骗,有机构统计表明,全年因网络钓鱼导致国内消费者损失高达数十亿元,问题极为严重,绝对应该引起消费者、支付企业以及网购平台和银行的高度重视。

网络钓鱼目前主要的诈骗方式仍然是发送带有木马病毒的压缩包或支付时发送假支付链接,建议广大消费者在网上支付时一定要仔细核对支付页面的地址,避免错误支付将钱转入骗子账号。

3、在线推广

在线推广目前主要的问题也是网络诈骗。如,一些网店或企业网站希望通过专业推广来提升人气,负责推广的公司或团队在与其签订合同收到款后要么不进行任何推广,要么只是象征性地发几条推广帖子,完全达不到客户想要的效果,众多投诉人认为自己的钱“打了水漂”。

4、在线订票

不出票或取消票、退款不及时、客服热线打不通以及400电话诈骗等是在线订票的热点投诉问题。

从用户反映的情况来看,“不出票或取消票”类投诉有不少与诈骗有关,诈骗分子谎称收到款后会立即出票,当消费者汇款后,诈骗分子会改称忘了打保险费或者所订特价票已销售完毕等为由,要求消费者再次付款,承诺一收到款后会立即出票,且会返还前一次汇款,诈骗分子通过此类连环骗方式,常让受害者损失惨重。

“400电话诈骗”貌似免费电话(实则双方各付一半电话费),加上又是各大知名企业的客服热线,持有“400电话”的订票公司常让消费者误以为是正规企业,拨打电话咨询时,诈骗分子会一步步诱骗消费者落入其早已设下的陷阱中。

5、域名主机问题

用户对域名主机类投诉反映的问题也有不少与诈骗有关。

在2010年受理的域名主机方面的投诉中,3G移动实名类投诉尤其引人关注,此类投诉受害者反映的问题基本上一致,即受害者被某组委会以听专家演讲或商务培训等为名,邀请至当地知名宾馆开会,在所谓的“专家”的大力推荐下,受害者被洗脑,认为可一夜暴富,立即花数万甚至数十万元购买了一个或者几个移动实名,不久,受害者发现这些3G移动实名可能一钱不值,顿感上当。

针对此类投诉纠纷,在此提醒广大网友:投资有风险,投资不熟悉的领域时,一定要三思而后行,最好上多上网了解清楚该项目的前景,避免受现场氛围感染而头脑发热急忙投资。另外,在投资之前最好能反过来想一想,如果天底下真有这等好事,为什么偏偏轮到自己?对方有发大财的机会为何自己不下手?

四、电子商务投诉解决效率

投诉解决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行业的售后服务情况。投诉解决较快,说明相关企业对售后服务更为重视,反之有关企业的售后服务则不尽如人意。

2010年“3天以内”解决的投诉比重达到46.71%,较2009年提升了11.19%,“4至7天内”解决的比重尽管有所下降,但一周内解决的投诉仍然由2009年的60.75%提升到了2010年的66.87%,增加了6.12%,说明目前有相当一部分电子商务企业已经越来越重视售后服务了。

不过,由于行业相关企业的良莠不齐,部分企业解决投诉的时间仍然偏长,如“30天以上”解决的比重尽管由2009年的11.59%下降至2010年的7.94%,但仍然有7.94%的投诉需要一个月以上的时间来解决,说明行业的服务仍然有巨大提升空间。

五、电子商务投诉人满意度

在已处理完毕的投诉中,有33817位投诉人主动反馈了对处理结果的满意度情况。

其中有9038位投诉人“非常满意”处理结果,有8654投诉人“基本满意”处理结果,另有16125位投诉人“不满意”处理结果。同比2009年投诉人的满意度有所提升,如2010年“非常满意”的比重提升了2.72%,“基本满意”也提升了4.47%,说明越来越多电子商务企业在解决投诉时会付出更多的努力。

六、电子商务投诉人收入构成

2010年电子商务投诉人收入对比图呈“抛物线”走势。其中,中低收入群体随着收入的增加投诉占比也增加,但在超过5000元

的高收入人群中,则随着收入的增加投诉占比下降。

收入在“2000-5000元”区间的人群投诉量最大,其次是”1000-2000元”,两者占了总投诉量的64.98%,与2009年的61.79%相比增加了3.19%。1000-5000元的消费者投诉占主体的原因,这与电子商务的特点有关。电子商务其中的一大特点就是价格优势,中低收入消费者因收入有限,对价格比较敏感,更喜欢通过电子商务来节省费用。

七、电子商务月投诉情况

1月份因各大电子商务网站年前促销,投诉量迅速增加,而3月份又恰逢“3·15”期间,消费者维权意识较强,扣除这两个月份,2010年电子商务月投诉量基本上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

在全年的投诉中,11、12月份的投诉量格外引人关注,其中,11月份比前一个月增加了近千宗投诉,12月份又在11月份的基础上再增加了432宗,这两个月投诉量的异军突起与11月份快递业的爆仓事件有关。

与2009年相比,每个月投诉量基本上都高出了2000宗以上。其中11月份差距高达4788宗,差距最少的是2月份,仅为1664宗。

八、电子商务投诉前十位地区

广东、北京、浙江、江苏和上海分列投诉前五位,这几大地区几乎是国内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广东的投诉量远高于其它地区,北京次之,浙江、江苏和上海三地的投诉量大致处同一水平。

与2009年相比,投诉前十位地区基本相同,仅有2010年排在第4位的四川取代了2009年第10位的湖南。在具体排名上,广东与北京两年间排名未有变化,3至5名则出现了交叉互换——2009年江苏、上海、浙江分列3至5位。另外,7-10位排名也有一定变化。

从投诉地域的分布来看,电子商务投诉近来已出现分散现象。如,2009年前五位地区占了总投诉量的48.17%,但2010年降至41.44%,下降了6.73%。投诉前十位地区更是由2009年的69.97%降至2010年的60.48%,下降了9.41%。电子商务投诉地区的日益扩散,反映出电子商务已在国内各地区兴起,它已经不再是经济发达地区的“标签”。

九、电子商务投诉人性别情况

在2010年的电子商务投诉中,男性投诉人40718个,占总投诉量的70.61%,女性22527人,仅占了29.39%。与2009年男性73.64%的占比相比,男性投诉人比重有所下降,说明女性在电子商务消费方面在逐步上升,并且维权意识也在进一步增强。

十、电子商务投诉人学历构成

电子商务投诉人群以大专和本科学历为主,两者占比分别是28.87%和36.37%。与2009年相比尽量有微量变化,但两者基本上维持在65%左右,高学历和低学历群体所占的比重均比较小。

十一、电子商务投诉预测

1、投诉增长速度会放缓

2010年受理的投诉量同比2009年增长了165.37%,这是一个非常高的增长速度,但由于基础数大增,加上目前电子商务竞争的加剧,各大电子商务企业会通过提升服务质量来吸引用户,所以,2011年的投诉量虽说仍然会保持较高的增长率,但增长速率会大大降低。

2、诈骗仍然是电子商务存在的重要问题

无论是网络购物还是在线订票以及在线支付,诈骗问题一直是令消费者头疼,企业烦恼的问题,由于网络的虚拟特性,可以预计,此类问题必将仍是2011年的投诉重点。

3、投诉地区将更加分散

以往经济发达地区是电子商务投诉的重点地区,尽管这一趋势仍将保持,但随着各地电子商务的兴起,以及经济欠发达地区网购人群的快速增加,可以预计2011年投诉地区将更加分散,重点地区投诉量占比会呈下降趋势。

4、在线支付诈骗势头将会遏制

2011年电子商务投诉中最引人关注的无疑是钓鱼类诈骗,由于网友损失巨大,且钓鱼诈骗也严重损害正规支付企业的形象以及行业的声誉,此类问题在支付企业、银行、网购平台三方的努力下,诈骗分子将大受打击,同时,由于大量支付及网购企业会加大正确支付的宣传力度,网友防骗意识也会大大增强,诈骗高发的势头将会得到遏制。

十二、建议:

针对目前电子商务行业出现的种种问题,根本性的解决方案就是要提升行业的度信度。而对于消费者而言,要避免引发消费纠纷,建议广大网友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应多掌握电子商务中的防骗技巧,及时发现不诚信商家的诈骗行为;

二、消费者在电子商务平台消费时,应通过可靠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支付时要注意支付页面有无被替换,切莫直接汇款;

三、坚持要求执行先验收后签字付款制度。

统计电子化研究 篇7

一、综合

(一) 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2012年,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突破十万亿元大关, 达到11.0万亿元, 增幅超过15%;其中, 规模以上制造业实现收入84619亿元, 同比增长13.0%;软件业实现收入25022亿元 (快报数据) , 比上年增长28.5%。

(二) 行业增速保持领先

2012年, 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2.1%, 高于同期工业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收入、利润及税金增速分别高于工业平均水平2.0、0.9和9.9个百分点, 在工业经济中的领先和支柱作用进一步凸显。

(三) 制造大国地位日益稳固

2012年, 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销售产值85044亿元, 同比增长12.6%。手机、计算机、彩电、集成电路等主要产品产量分别达到11.8亿部、3.5亿台、1.3亿台和823.1亿块, 同比增长4.3%、10.5%、4.8%和14.4%;手机、计算机和彩电产量占全球出货量的比重均超过50%, 稳固占据世界第一的位置。

二、投资

(一) 投资增速明显放缓

2012年,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50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9592亿元, 同比增长5.7%, 增速比上年回落45.8个百分点, 低于同期工业投资14.3个百分点。全年, 电子信息产业新开工项目7571个, 同比增长8.8%, 增速比上年回落44.3个百分点。

分行业看, 广播电视设备行业新开工项目数量及投资额增幅均超过100%, 远高于全行业平均水平;分地区看, 中西部地区完成投资额4128亿元, 同比增长20.6%, 增速高于全国水平14.9个百分点, 比重 (43.0%) 比上年提高5.3个百分点;从投资主体看, 内资企业完成投资7556亿元, 同比增长10.9%, 增速高于平均水平5.2个百分点, 比重 (78.8%) 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

三、进出口

(一) 外贸总额小幅增长

2012年, 我国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呈小幅增长态势, 进出口总额11868亿美元, 增长5.1%, 增速比上年回落6.4个百分点, 低于全国商品外贸总额增速1.1个百分点, 占全国外贸总额的30.7%。其中, 出口6980亿美元, 增长5.6%, 增速比上年回落6.3个百分点, 低于全国外贸出口增速2.3个百分点, 占全国外贸出口额的34.1%。进口4888亿美元, 增长4.5%, 增速比上年回落6.5个百分点, 高于全国外贸进口增速0.2个百分点, 占全国外贸进口额的26.9%。

(二) 贸易结构趋于优化

2012年, 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中:一般贸易出口稳步增长, 出口额1229亿美元, 增长2.8%, 增速高于加工贸易3.4个百分点;内资企业出口比重提升, 出口额1550亿美元, 占比22.2%, 比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新兴市场快速开拓, 如对泰国、印尼和越南, 出口增速分别达到21.7%、11.7%和32.3%;部分中西部省市出口增势突出, 如四川、河南、重庆和山西等, 增速分别达到50.8%、184.8%、155.7%和236.7%。

四、经济效益

(一) 整体效益逐步好转

2012年, 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84619亿元, 同比增长13.0%, 利润总额3506亿元, 同比增长6.2%;销售利润率达到4.1%, 比上年回落0.3个百分点。从全年走势看, 产业整体效益呈逐步向好态势, 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及全年的利润总额逐步扭转下降态势 (-22.3%、-14.0%、-6.5%和6.2%) ;利润率不断提高 (2.5%、3.1%、3.2%和4.1%) ;亏损面持续缩小 (31.0%、25.6%、23.0%和19.0%) 。

(二) 效益结构有所改善

内资企业效益贡献加大, 收入和利润比重达到29.4%和42.7%, 分别比上年提高1.1和1.8个百分点, 利润率6.0%, 高于平均水平1.9个百分点;小型企业发展活力增强, 收入和利润增速分别达到23.3%和16.6%, 高于平均水平13.8和17.5个百分点;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驱动下, 部分行业效益增势突出, 通信终端设备、广播电视接收设备、光电子器件、导航仪器、光纤和光缆制造等行业的收入增速均超过15%。

五、结构调整

(一) 产业软硬件比例日趋合理

2012年, 我国软件产业实现软件业务收入2.5万亿元, 同比增长28.5%, 增速高于电子信息制造业15.5个百分点;占电子信息产业收入比重达到22.7%, 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 比十一五末年提高4.5个百分点。

(二) 制造业转型发展与产业转移步伐加快

1、基础领域不断壮大:

2012年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中, 电子元件、电子器件、电子测量仪器及电子专用设备等基础行业销售产值比重达到39.4%, 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2、内销市场稳步增长:

2012年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内销产值38263亿元, 增长15.5%, 高于平均水平2.9个百分点, 内销比重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

3、内资企业实力增强:

2012年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中, 内资企业销售产值 (24928亿元) 与出口交货值 (4773亿元) 分别增长18.4%和13.4%, 高于平均水平5.8和3.1个百分点, 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1.4和0.3个百分点。

4、产业转移步伐加快:

2012年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中, 中部地区销售产值和出口交货值增长40.9%和85.4%, 高于平均水平28.3和75.1个百分点;西部地区销售产值和出口交货值增长39.4%和83.2%, 高于平均水平26.8和72.9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销售产值比重合计达到16.2%, 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

(三) 软件业服务化、网络化和融合化发展加速

2012年, 我国软件产业中, 数据处理和运营服务类业务完成收入4285亿元, 同比增长35.9%, 增速高于平均水平7.4个百分点, 占比17.1%, 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软件业与制造业融合化程度加深, 在电子制造业企稳向好带动下, 嵌入式系统软件增速加快, 实现收入3973亿元, 同比增长31.2%, 高于平均水平2.7个百分点。

六、科研创新

(一) 核心技术不断突破

2012年,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内, 多项核心关键技术取得突破, 采用国产处理器和软件的神威蓝光千万亿次计算机技术水平处于国际先进行列, 自主开发的8Gb DDRII存储器芯片出货量超过430万片, 自主研发的智能手机浏览器用户超过3亿, 国产智能终端芯片销售超过4千万颗。

(二) 新增长点加快孕育

数字视听领域, 产业链各环节实现协调发展和良性互动, 广州、杭州等数字家庭应用示范工程用户达到50万户;新型显示领域, 生产线、相关材料及设备的研发和产业化步伐加快, 液晶面板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10%, 国内电视面板供应自给率突破20%, 国内面板骨干企业采购国产材料的金额比例超过25%;此外, 在产业“十二五”规划“基础电子产业跃升工程”相关政策措施支持下, 多晶硅、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及传感器等领域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步伐明显加快。

七、社会贡献

(一) 经济贡献不断增强

2012年, 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从业人员规模突破千万大关, 达到1001万人, 比上年增长6.5%, 占全国城镇就业人员比重达到2.8%;上缴税金1513亿元, 同比增长21.6%, 占全国工业行业税金总额比重接近5%;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总额达11868亿美元, 占全国外贸进出口总额的30.7%;电子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不断提高。

(二) 积极支撑信息化建设

2012年, 全国光缆线路长度净增267万公里, 达到1481万公里。局用交换机容量净增478万门, 达到43906万门。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净增11234万户, 达到182870万户。截止2012年末, 我国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82.6部/百人, 比2011年提高9.0部/百人;3G网络用户净增10438万户, 年净增量首次突破1亿户。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2.1%, 比上年提高3.8个百分点;其中手机上网用户占到网民总数的74.5%, 比上年提高5.1个百分点。城镇居民的彩电、计算机拥有率超过136台/百户和80台/百户, 均比上年有所提高。信息技术的渗透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社会信息化建设和丰富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做出了积极贡献。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 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总体来看,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仍具备较好的基本面, 依然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但所面临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仍较为复杂, 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不断增加, 外需持续萎缩与内需增势放缓相互叠加, 长期问题与短期困难相互交织, 形势仍不容乐观。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 围绕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道路, 按照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 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加快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 保障产业实现平稳较快发展。

预计, 2013年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将增长12%左右, 软件业增速将在25%左右。

档案工作电子政务文献统计分析 篇8

自徐康英2003年在《改革与开放》杂志上发表《电子政务与档案信息化》一文后,档案界有关档案工作电子政务的研究就一直没有中断过。为全面了解档案工作电子政务的研究情况,我们以知网数据库为样本来源,以“档案”和“电子政务”为检索词,以“标题”为检索项,检索到的,运用文献分析的方法,对这167篇文献进行计量研究分析。下面的具体分析结果。

一、学科类别分布

从学科类别看,档案及博物馆131篇,占78.44%;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54篇,占32.34%;行政学及国家行政管理30篇,占17.96%;高等教育7篇,占4.19%;政治学5篇,占2.99%;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企业经济各4篇,各占2.40%;中国政治与国际政治、行政法及地方法制各2篇,各占1.20%;互联网技、职业教育、信息经济与邮政经济、投资、金融、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各1篇,各占0.60%。

二、期刊分布

从期刊分布看:共涉及各种期刊69种,刊均2.7篇。具体情况如下:兰台世界19篇,占11.38%;兰台内外、黑龙江档案、中国档案各9篇,各占5.39%;档案学研究8篇,占4.79%;黑龙江史志7篇,占4.19%;湖北档案5篇,占2.99%;档案管理、档案学通讯、浙江档案、北京档案、档案与建设、云南档案、档案时空各4篇,各占2.40%;城建档案、机电兵船档案、才智、山东档案、图书情报工作各3篇,各占1.80%;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档案天地、山西档案、科技信息学术研究、办公自动化、档案、现代图书情报技术各2篇,各占1.20%;图书情报知识、喀什师范学院学报、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今日科技、中国房地产业、安徽农业大学学报、中国外汇、淮南师范学院学报、改革与开放、理论观察、科教文汇、陕西档案、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等各1篇,各占0.60%。

三、研究资助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各3篇,各占1.80%。

四、研究层次分布

从研究层次看:基础研究(社科)101篇,占60.48%;行业指导(社科)44篇,占26.35%;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自科)6篇,占3.59%;工程技术(自科)、政策研究(社科)各4篇,各占2.40%;行业技术指导(自科)、职业指导(社科)各2篇,各占1.20%;高等教育1篇、专业实用技术自科篇、基础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经济信息各1篇,各占0.60%。

五、文献作者分布

从文献作者分布看:162篇署名文献共涉及作者218人。其中何振、黄春、蒋冠3人各5篇,共占9%;陈勇、马仁杰2人各3篇,共占3.6%;董慧、杜羽、高萍、韩良玉、李洪波、李淑华、刘新良、刘寅斌、马建国、谭必勇、曾秀燕、张红霞、张锐、周义刚14人各2篇,共占16.8%;毕春华、毕静杰、卞龙云、卞咸杰、蔡晓文、蔡艳红、蔡义杰、常连福、车东毅、陈次白、陈丹丹、陈东宝、陈拂晓、陈剑峰、陈军、陈丽梅、陈良、陈彤、陈洲、成芳、程春雨、程栋梁、仇壮丽、崔萍、戴淑萍、迪昕、邸妍、丁光勋、冯娜、傅小勇、关国华、韩春红、韩凤芝、韩丽萍、韩文英、郝晨辉、何小菁、黄静涛、黄丽华、黄丽萍、黄艳丽、黄艳楠、黄志勇、惠志斌、贾艳平、江静、姜红、姜晓荣、姜延、蒋晓兰、焦其英、李汉辉、李群、李婉月、李向前、李永航、连志英、刘(龙鸟)、刘春艳、刘丹萍、刘东红、刘峰峰、刘海霞、刘虎、刘晖、刘军、刘乃蓬、刘萍、刘瑞红、刘胜利、刘晓璐、刘亚欣、刘艳慧、柳羽辉、吕鸿、吕元智、罗群舟、罗忆、马素萍、马卫东、马智鑫、米红梅、莫业斌、慕容昕、宁玲乐、彭玉春、钱耀明、乔越飞、全艾、师迅东、孙彩霞、孙庆辉、孙少敏、孙小欣、锁志海、谈胜祥、覃凤琴、谭爱玲、谭启慧、唐思慧、唐文博、陶涛、提常艳、汪红松、王灿阳、王长、王朝阳、王丰、王根健、王辉、王健、王金英、王津、王俊明、王琪、王琴芳、王秋楠、王先国、王雅妮、王艳玲、王燕、王育兰、王志才、王卓、魏东、吴光伟、吴小蓁、吴晓、武文秀、夏季、夏庆恒、向立文、项敏刚、肖秋会、邢丹、徐建春、徐康英、徐蕾、许朵、许建智、闫青泉、严宏莲、杨光、杨立静、杨敏艳、杨雯、仰惠菁、叶霜绿、尹春娟、尹恒、于洪臻、于杰、于玲琪、于梅、于淼、余家会、岳县伟、曾梅安、曾有能、张北建、张春红、张海根、张洪冰、张姬雯、张继东、张连晋、张林华、张青云、张榕娟、张少伟、张蜀文、张素丽、张彤、张文昌、张文友、张晓波、张晓慧、张晓玲、张晓霞、张鑫、张燕、张莹、张佑祥、张云明、张正强、章笑梅、赵来军、赵秋红、赵政戬、赵志英、钟文荣、周东超、周磊、周耀林、朱国平、朱庆、朱邵丹、宗文萍、邹颂199人各1篇,各占0.6%。如果按作者平均每个作者只有0.77篇。

其中5人合著的1篇,占0.60%;4人合著的2篇,占1.20%;3人合著的18篇,占10.78%;2人合著的40篇,占23.95%;独著的100篇,占59.88%。

六、作者单位分布

从作者单位看:湘潭大学8篇,占4.79%;武汉大学7篇,占4.19%;合肥学院4篇,占2.40%;广西民族大学、上海师范大学、黑龙江大学、上海大学、安徽大学5个单位各3篇,共占9%;哈尔滨市轨道交通建设办公室、盐城师范学院、南京政治学院、邵阳学院、山东大学、吉林省东丰县档案局、青海省档案局、吉林省四平市铁西区人民政府、开封大学、淮南师范学院10个单位各2篇,共占12%;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上海市静安区档案局、山东省财政厅、辽宁省大连市都市发展建筑设计院、陕西省交通厅、南京大学、黑龙江省伊春市乌马河区档案局、广州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安徽省枞阳县统计局、渭南师范学院、湖北大学、北京市档案局、四平市传染病医院、浙江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山东省档案局、上海市档案局、山东建筑工程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浙江省宁波市公路管理局、江汉大学、广西民族学院等121个单位各1篇,共占80.6%。

七、中文关键词分布

从文献中文关键词分布看:电子政务57篇,占34.13%;档案信息、档案各8篇,占4.79%;电子档案7篇,占4.19%;档案管理、建设、档案工作各6篇,各占3.59%;管理、电子文件、档案信息系统、对策各5篇,各占2.99%;电子政务环境、数字档案、高校、标准化、档案数字化、信息化建设、档案信息资源、档案资源、档案信息各3篇,各占1.80%;探讨、发展趋势、标准化建设、信息资源、策略、信用档案、信息安全、知识管理各2篇,各占1.20%;应用、需要、档案管理模块、电子公文、管理对策、信息标准、教育电子政务、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政府部门、研发、本体、档案执法等各1篇,各占0.60%。

八、发表年度分布

从文献发表年度分布2003年15篇,占8.98%;2004年17篇,占10.18%;2005年19篇,占11.38%;2006年25篇,占14.97%;2007年22篇,占13.17%;2008年17篇,占10.18%;2009年20篇,占11.98%;2010年15篇,占8.98%;2011年17篇,占10.18%。

九、分析结论

从研究文献的学科分布看,研究主要集中在档案学、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行政学及国家行政管理3个方面,这与档案工作电子政务的特点直接相关,同时也符合电子政务的基本特点。

从期刊分布看:共涉及各种期刊69种,刊均2.7篇。其中档案学期刊21种,共刊稿104篇,刊均5篇。在档案学期刊中核心期刊11种,共刊稿79篇,刊均7篇。档案学期刊,特别是档案学核心期刊是研究的主要载体。

从研究的资助情况看,虽然只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种基金资助,文章数量也只有6篇,只占到全部文献的3.6%,但在短短不到10年内能得到这样高的资金资助,说明研究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

从作者分布上看,高产作者不多,2篇以上的作者只有20人(包含第一作者以外的全部作者)。合著率却比较高,占到了近40%。表明这一研究者相对分散,但合作研究比较普遍。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电子政务对档案工作的影响面非常大,同时也体现出电子政务研究对知识面的要求高于单纯的档案学研究。

从作者单位分布看:167篇文献署明单位的150篇。涉及单位139个,单位平均载文量只有1篇左右。发表文献在2篇以上的18个单位,其中高校占了14个,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其他单位各2个。这一方面说明对这一研究的关注的单位多且涉及面广,另一方面也表明研究单位主要集中在高校,而作为电子政务实际应用部门的档案局的持续关注度却相对比较低。研究的理论性要高于实用性。

从中文关键词分布看,主要集中在电子政务、档案信息、档案、电子档案、档案管理、档案工作、档案信息系统、电子文件、管理等上。但电子政务与档案工作及管理的相关性却比较分散,研究与档案工作实践的结合度比较低。

统计电子化研究 篇9

在高校日常教学中,课程考核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根据考核可以检查课程制定的目标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可以准确地判断出学生掌握课程的程度,以方便课程教学设计的有效改进[1]。鉴于传统纸质试卷考核的出卷、阅卷、统计分析成绩工作量大等诸多不足,许多高校采用无纸化上机考核方式,全部计算机阅卷,减轻了教师的工作[2]。然而,对于像大学计算机这种全校性质的公共课程的考核,因为人数较多,机房有限,机器数量有限,往往组织一场考试是不够的,需要组织多场考试,而每一场考试后都会生成一份本次考试的电子成绩。若想了解所有考生本次考试的情况,并对所有学生的各分数段的人数进行统计分析,需要将各个考场的数据进行整合。如果Excel表格的数量不多,人工统计无妨;如果数量较多,完全手工统计,不仅耗时耗力,而且易出错。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将教师从繁重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可采用Excel作为系统编写工具,Excel自带的系统开发工具VBA(Visual Basic for Applicatio)方便、灵活、功能强大等特点,可以直接对Excel对象进行编程[3],实现多张电子表格成绩的自动整合,大大简化了教师的工作,提高了其工作效率。

2电子成绩原始数据收集

2.1原始数据收集

由于各高校采用无纸化考核的工具不同,因此每一次考试产生的电子成绩的文件类型也可能不同,可能是.txt,.xls/x或.doc/x等不同类型的文件。本文编写的程序只针对.xlsx格式的文件,若考试成绩的文件类型非.xlsx格式,需要将成绩数据保存在.xlsx格式的文件中。

2.2数据预处理

新建Excel工作表,将文件类型改为xlsb格式的文件,取名为“整合各表工具”。将各考场的excel成绩表以及xlsb文件放到同一路径下,xlsb格式的文件中会呈现具体的代码。

3各考场成绩的统计

3.1用VBA代码实现各表的整合

打开.xlsb格式的文件,按快捷键Alt+F11打开编写代码的环境,插入模块,在模块中编写代码,具体代码如下:

代码编写完之后,在代码窗口按F5执行程序,或点击视图 →宏,执行即可。

3.2统计各分数段的人数

根据上述整合数据的结果,可以使用Frequency()函数快速统计各分数段的人数。首先确定各分数段,然后确定间隔值(区间的上限),最后插入Frequency()函数,选中结果区域,在编辑栏处按快捷键Ctrl+shift+enter。以某高校入学考试成绩为样本,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4结束语

本文以无纸化考核软件导出的Excel形式的成绩表为例, 采用Excel VBA实现对各个考场成绩数据的整合,解决了教师手工整合各表的繁琐问题,极大地减轻了教师工作的负担,大大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基本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该程序虽然极大程度地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尤其对多数据表的自动整合有很好的使用价值。但是仍有不足的地方需要改进,如前期数据的预处理能否用程序自动实现文件类型的转换,对于各分数段人数的统计,本文采用函数实现,尽管也很方便,但是否可将该部分用程序实现,进一步简化教师的工作, 能否做出人性化的界面,这需要开发人员进一步研究VBA更深层次的用途。

参考文献

[1]张芸,王继东.基于Excel和VBA的试卷生成及评分系统[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67-70.

[2]李旭东.基于教务系统表格及Excel VBA的学生平时成绩换算研究与实现[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14(20):81-84.

[3]钱建明.EXCEL VBA在考场编排中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14(7):65-69.

统计电子化研究 篇10

一、研究程序和方法

我们希望发现:

1. 较之传统口碑传播, 顾客更倾向于在线发布负面口碑而不是正面口碑;且对负面口碑的参与力度较传统口碑更强;

2. 较之传统口碑传播, 在线口碑的传播范围更广;

3. 较之积极口碑传播, 负面口碑的传播范围更广, 影响力更强;

4. 较之其他同类信息, 负面口碑对接受者有更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样本来自知名中文门户网站新浪网财经论坛的银行和保险版块。时间跨度为2007年11月至2007年8月。样本简况见下表。顾客参与发布口碑信息的行为和参与力度, 用发表相关主帖的次数计量。在线口碑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 用点击数和回帖数计量。网友的点击行为表示对主题的一般关注, 代表着信息的送达;回贴行为则表示更为深入的关注, 代表着信息的影响力度。本研究使用SPSS11对样本数据进行假设检验。

二、结果与讨论

1. 参与和参与强度——负面口碑vs.正面口碑

样本中对金融服务商负面口碑的主帖有1 5 9条, 而正面口碑只有6条, 其中关于银行服务的负面和正面口碑分别为1 1 5和5条, 保险服务分别为4 4和1条。这表明在互联网背景下, 金融服务业的顾客相对于正面口碑更愿意发布负面口碑信息。

这一发现与传统的人际交往背景下的研究结果有很大不同。以往的研究表明, 口碑传播行为是顾客对购后满意/不满意的一种反应;如果顾客感到满意, 会进行积极 (正面) 的口碑传播, 反之, 则传播负面口碑, 这意味着顾客表达正面或负面口碑的可能性受购后满意/不满意评价的制约。有关研究发现, 高达7 0%的顾客在被问到对所接受服务是否满意时表达了完全满意或非常满意的评价, 那么可以推断, 传统的口碑沟通中, 积极口碑较负面口碑更为多见。在互联网背景下的不同发现, 传达出一个在线口碑在性质上迥异于传统口碑的清晰信号。

传统口碑研究还发现, 顾客对负面和正面口碑事件的参与强度是不同的, 那些经历过差的服务的顾客大约会告诉1 1人, 而那些有愉悦经历的只会告诉6个人。我们可以近似地将其理解为顾客发布负面和正面口碑信息动机的强度对比为1 1/6。那么在线口碑的情形如何?对银行、保险两组样本的分布形式进行非参数检验, 卡方检验值为76.914, p值为0.000, 拒绝负面与正面口碑参与强度为1 1/6的零假设。这表明金融服务业顾客在互联网背景下, 对负面口碑传播的热衷远远超过了现实世界中类似行为的热情;参与负面口碑传播的力度也大大超过了正面口碑。

2. 传播范围——传统负面口碑v s.在线负面口碑

样本中159条负面口碑信息点击数均值为914, 中位数386, 众数286, 最小值48, 最大值10653。这些数据表明, 在线负面口碑的传播人数远远超过传统口碑的1 1人。

传统负面口碑传播的范围大小与顾客的主观努力有关, 并且受顾客社会结构 (如家庭, 社会群体等) 、时间精力成本等条件制约。在线负面口碑传播则不同, 它借助互联网这一特殊工具, 能够使负面口碑信息以更快、更低成本的传播在更大范围内制造舆论从而给企业造成影响, 其实这也是绝大多数在线负面口碑传播者的主观意图, 也确实形成了如此的客观后果 (高点击数) 。因此, 在线负面口碑行为较传统口碑行为发生了质的变化, 变成一种心怀不满的顾客采取的具有相当破坏力的报复行为。

3. 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在线正面口碑v s.在线负面口碑

对样本进行两独立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由于p值为0.045和0.017, 均小于0.05, 故拒绝检验零假设, 即结论为在线负面WOM与正面W O M的点击数和回帖数不同。由于编秩次采用由小到大, 因此平均秩次大的其实际水平高, 平均水平小的其实际水平低。负面口碑的点击数平均秩和为84.72, 大于正面口碑的37.42, 表明负面口碑较正面口碑获得了更多点击。同理, 负面口碑也较正面口碑获得了更多的回帖 (84.44>44.92) 。因此,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在线负面口碑较正面口碑更加受到关注, 其传播范围和影响力更大。

4. 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在线负面v s.其他相关信息

对样本进行两独立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由于p值均为0.000, 小于0.0 5, 因此拒绝零假设, 即结论为在线负面口碑主帖与其它同版块主帖的点击数和回帖数不同。而且, 负面口碑主帖较其它主帖获得了更多点击 (3146>2106) 和回帖 (2778>2121) 。因此,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对于互联网论坛的浏览者 (口碑信息的受者) 来说, 在开放性的论坛提供的多种信息选择中, 人们更倾向于关注负面购后评价, 从而使其影响力度较其他同类信息更大。

上述研究揭示了在线口碑行为的一个重要性质, 即口碑信息的接收者开始由被动变主动, 其主动获取的行为使得在线口碑的影响力大增。而且, 相对于其它信息和正面口碑信息, 接受者有主动获取负面口碑信息的倾向。这在金融服务业中表现得十分明显, 可能与消费者竭力规避风险、追求财产安全的动机有关。消费者的这一行为更增加了在线负面口碑的破坏力, 这对管理者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

三、结论和启示

在此, 我们将在线口碑与传统口碑的性质比较总结如下:

1. 传统口碑传播是由传者主动发布, 受者被动接收;而在线口碑传播则是传者主动发布与受者主动获取 (点击行为) 以及双方互动 (回帖行为) 的双向交流过程。

2. 传统口碑信息具有易逝性, 信息随传随消, 除非启动另一个传播过程;而在线口碑信息则可以随时随地获取。

3. 传统口碑属私人信息, 而在线口碑则具开放性, 其显性化特征增强了顾客获取信息的便利, 也使管理者和营销学者对其进行研究并进一步利用变成可能。

4. 传统口碑的基本型态为一对一传播, 而在线口碑传播的初始型态即为一对多;如果有转帖或转载行为 (转帖是网上论坛的普遍行为, 指主帖被其他网友在其它论坛或版块发布;转载指被传统媒体转载或追踪报道) , 则进入多对多传播过程。

综上, 传统口碑与电子口碑传播的效率、范围和影响力都不可同日而语, 不能简单地认为在线口碑是传统口碑在互联网上的简单复制和再现。尤其是负面在线口碑远远超过传统口碑的传播范围和影响, 更应该引起企业管理者的高度重视。本文对此提出的建议如下:

第一, 加强对顾客电子口碑现象的研究和控制。这要求企业认真研究顾客对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不满所在, 顾客怎样表达他们的不满以及后续行为, 以利于服务质量的改进, 提高顾客满意度, 最终达到维系顾客忠诚和提高经营绩效的目标。

第二, 与时俱进, 掌握与消费者新的沟通方式。企业管理者对口碑在顾客购买决策中的重要性已达成共识, 但传统口碑的私人隐秘性质使得营销者几乎无法直接控制这一因素。使用在线收集的方法, 将会大大增强企业获取信息并参与沟通的可能性。目前已有企业有意识地与顾客在线直接沟通, 对服务失败的及时补救和实现顾客二次满意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Reichheld&Schefter.E-Loyalty:Your Secret Weapon on the Web2000.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00, 78 (4) :105-113

[2]Stauss, B.Global Word of Mouth.Service Bashing on the Internet is a Thorny Issue Marketing Management, 1997, 6 (3) :28-30

[3] (加) 杰姆·G·巴诺斯著刘祥亚等译:客户关系管理成功奥秘——感知客户.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1.12:109

[4]徐岚:消费者口碑交流事件的分类研究.经济管理·新管理, 2005年第10期, 45-52

统计电子化研究 篇11

为了全面了解当前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状况,掌握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困难,为国家有关单位的决策提供数据参考,从2008年9月开始,《信息化建设》杂志社组织了一次面向中国大陆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电子政务发展状况大型问卷调查。

一、问卷回收状况

本次调查历时4个多月,采用代表性用户重点调查与普通用户撒网式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调查对象主要是从省到区县我国各级地方政府信息化主管官员。4个月间,共发放纸质及电子调查问卷共计500份,回收201份,回收率为40.2%,其中有效调查问卷180份,有效率为89.56%。无效调查问卷主要是指数据缺失率在50%以上,或者调查对象非来自于地方政府机关,缺乏可比性。

(一)有效调查问卷的省籍分布

从180份有效调查问卷的省籍分布来看,涵盖了中国大陆地区除西藏自治区、江西省以外的其余二十九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其中来自黑龙江省的问卷最多,达13份,来自安徽、广东、宁夏、重庆的问卷较少,各只有2份,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二)调查问卷的行政级别分布

从调查问卷的行政级别分布来看,来自省级政府(含直辖市、自治区)的有24份,来自副省级城市的问卷有28份,来自地州级政府的问卷有62份,来自区县级政府的问卷有66份,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在我国,地级市以下政府往往直接跟社会公众打交道,担负着直接为社会公众服务的职能,因此我们把地级市和区县级政府定义为“基层政府”,把省级政府和副省级城市定义为“非基层政府”,则两者的分布为:

(三)调查问卷的地域分布

为了便于从地域上进行比较,探讨电子政务是否存在地区发展差距,我们对有效回收问卷按照地域进行了划分,分为“东”、“中”、“西”三大地域。参照国家有关划分标准,“东部地区”包括11个省级行政区: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中部地区”包括8个省级行政区:黑龙江,吉林,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地区”包括12个省级行政区: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内蒙古。

根据以上划分,来自东部地区的问卷有65份,占总数的36.11%;来自中部地区的问卷有43份,占总数的23.89%;来自西部地区的问卷有72份,占总数的40%。具体如表4所示:

二、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客观现状

(一)电子政务开展时间

从总体看,51.4%的地方政府开展电子政务时间已经超过5年,84.92%的地方政府开展电子政务时间超过1年,只有不到10%——8.38%的地方政府尚未开展电子政务建设。详见表5-1。

从行政级别来看,非基层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明显领先于基层政府,82.69%的副省级以上的政府开展电子政务已超过5年,而地级市及区县级政府这一比例只有38.58%。详见表5-2。数据表明,行政级别较高的地方政府电子政务发展要快于级别较低的政府,这可能与它们在意识观念、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优势有关。

从地域来看,东部地区明显领先于中西部,63.08%的东部地区地方政府开展电子政务已5年以上,而中西部地区这一比例分别为57.14%和37.50%。详见表5-3。数据证明,我国不同地域的地方政府之间,在电子政务建设上确实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发展差距。

(二)开展电子政务的原因

对于开展电子政务的原因,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提高工作效率”(88.89%)、“提高资源共享”(80%)、“加快信息交流”(74.44%),排在末三位的分别是“其他”(2.78%)、“与其他地区竞争”(12.22%)和“提高决策水平”(46.11%)。这一结果,说明目前国内对电子政务的认识已经比较理性,但也反映出电子政务在辅助决策方面作用并不明显。详见表6-1。

对于开展电子政务的原因,不同属性政府和不同地域政府的认识差异并不明显,说明随着这几年的宣传教育,国内政府部门虽然在经济基础、发展水平方面存在差异,但对电子政务作用的认识在趋同。详见表6-2、6-3。

(三)政府最常用的应用系统

在“最常用应用系统”的调查中,我们设计了让被访者列举在日常工作中最常用的三项应用系统的方式。有178人对此题进行了作答,在第一项“最常用的应用系统”上,有101人写了“政府网站”,占答题人数的56.74%,有35人写了“门户网站”,占答题人数的19.66%,有23人选择了“电子公文”,占答题人数的12.92%。考虑到“政府网站”和“门户网站”有一定的共通性,如果把两者合称为“网站”的话,则该选项的支持率高达76.4%。可见,在电子政务领域,“网站”是目前当之无愧的“最常用应用系统”。详见表7-1。

根据我们统计,在“最常用应用系统”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有八大系统:政府网站、门户网站、电子公文、协同办公、网上审批、视频会议、信息报送、信息公开。这八个系统对应三个选项上出现的频率如表7-2所示:

我们对这八大系统出现在三个选项的不同位置进行赋值:凡是出现在“最常用的三项应用系统”第一位的赋值为3,第二位的赋值为2,第三位的赋值为1。根据这一规则,可以统计出出现频率最高的八大系统的加权值,如表7-3所示。

(四)最见效的应用项目

政府领域中目前最见效的应用系统是什么?这是一道开放式的问题,共有164位被调查者进行了回答。给出的回答五花八门,千差万别,为此我们按主题词进行了简单的分类,结果如表8所示。

回答“政府网站”的人最多,占所有答题者的29%,另有15.24%的人回答“门户网站”,考虑到政府网站和政府门户网站略有区别,因此这里将它们分列出来,但如果综合成为“网站”,那么毫无疑问“网站”是目前政府信息化中最见效的应用项目,它占的比重高达45%。

其他主要的选项有:电子公文 20.73%;协同办公系统 15.24%;审批系统 3.66 %;信息公开 3.66%。

(五)信息系统建设的模式

信息系统建设的模式是一道多选题,有56.67%的政府选择“部门自建”,45.56%的政府选择“外包”,“合作开发”模式占了41.67%,这三种模式占了当前政府信息系统建设模式的绝大多数,选择“其他”的主要是“租赁”和“直接购买”等模式。详见表9-1。

在按政府属性和地域进行的对比分析中,可以明显看出,非基层政府的外包使用率(69.23%)要远远高于基层政府(35.94%),超出近一倍;另外从地域来看,西部地区的政府部门更偏爱“部门自建”,而东部地区政府则更喜欢“外包”与“合作开发”。详见表9-2,表9-3。

(六)电子政务的总体效益

在回答电子政务的总体效益时,58.99%的受访者表示电子政务“有效”,28.65%的受访者表示“非常有效”,12.36%的受访者表示电子政务效益“不明显”,而表示电子政务无效的人数为零,详见表10-1。

从不同属性部门的对比来看,非基层政府的电子政务效益总体上要高于基层政府部门,这可能与它们经济水平和信息化整体环境较好有关;而西部地区认为电子政务“非常有效”的要高于中东部地区,这可能反映了电子政务的后发优势——西部地区信息化一步到位反而更容易见效。详见表10-2,表10-3。

(七)电子政务对部门效益提升的表现

从整体上看,受访者认为电子政务对部门效益提升的具体表现排在前三位的是:提高资源共享、提高工作效率、促进组织内部信息沟通。排在后三位的是:提高政府决策效率、目前尚看不出作用、其他。

基层政府认为电子政务效益体现最明显的三项是:提高资源共享、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提高工作效率;非基层政府认为电子政务效益体现最明显的三项是:促进组织内信息沟通、提高工作效率、提高资源共享。

东部地区政府认为电子政务效益体现最明显的三项是:提高资源共享、提高工作效率、促进组织内信息沟通;中部地区政府认为电子政务效益体现最明显的三项是:提高资源共享、提高工作效率、促进组织内部信息沟通;西部地区政府认为电子政务效益体现最明显的三项是:提高资源共享、促进组织间信息沟通、提高公共服务能力。详见表11-1,

(八)电子政务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

对于电子政务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列前三位的分别是:信息化的经费不足(62.22%)、法制环境不成熟(61.11%)、管理体制不顺(60.56%)。详见表12-1。

在基层政府看来,列前三位的困难分别是:信息化经费不足(67.97%)、领导认识不充分(67.19%)和人员信息化技能跟不上(64.84%);而非基层政府认为,列前三项的困难是:管理体制不顺(69.23%)、流程改造难度大(61.54%)、法制环境不成熟(59.62%)。详见表12-2。

在这个问题上,不同地域的政府部门也存在较大差异,东部和中部地区政府都将“法制环境不成熟、管理体制不顺、人员信息化技能跟不上”列在前三位;西部地区政府将“信息化的经费不足”列为最大的困难,接着为“领导认识不充分”和“管理体制不顺”。

(九)电子政务累计投入的费用

有30.86%的受访者表示所在地区政府信息化累计投入费用超过1000万,也有24.57%的受访者表示所在地区的信息化累计投入不到50万。详见表13-1。

(十)每年电子政务的运行维护经费

在问及电子政务每年的运行维护经费时,有超过37.79%的受访者表示所在地区每年的维护经费少于10万,12.79%的受访者表示在10万到20万之间,19.77%的受访者表示在20万到50万之间,29.65%的受访者表示每年维护费用超过50万。详见表14-1。

非基层政府的维护资金明显充裕——63.27%的受访对象年维护经费大于50万,这一数字远高于基层政府的16.26%。而对于超过半数的基层政府(50.41%),其信息化年度维护经费少于10万元。详见表14-2。

从地域来看,东部地区超过四成的政府(40.32%)年维护经费在50万元以上,中西部地区对应的数字分别是21.95%和24.64%。西部地区有57.97%的政府年维护经费不足10万,充分说明资金问题确实是当期困扰西部地区电子政务发展的一个主要障碍。

三、对电子政务宏观问题的看法

本次调查除了收集反映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的数据以外,还就当前有关电子政务的一些宏观问题征集大家的意见,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理想的网络模式

网络是电子政务的基础,也是中国电子政务发展过程中问题比较集中的领域。目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电子政务内网的网络规模没有明确的规定。从省到市、县、乡镇,究竟应该延伸到哪一级、达到什么建设规模尚无统一规定;二是电子政务内网没有具有可操作性的技术体系标准,造成各地区、各部门在建设时各自为政,使得上下级间、不同部门间业务系统无法相连接等诸多问题难于解决;三是如何处理电子政务内网和外网的关系问题。

因此,在本次调查中,专门设计了一个与网络模式有关的问题——“您认为中国电子政务理想的网络模式是什么”,本题反映出来的情况出乎我们的意外:

有43.26%的受访者选择“互联网、办公业务资源网、涉密内网”的“三网并列”模式,这种模式也是目前最传统、用的最多的网络模式;

有12.36%的受访者认为不需要“涉密内网”,政府网络由“互联网+办公业务资源网”两者构成就可以了;

有42.7%的受访者认为,理想的政务网络是“两网模式”:互联网+涉密内网,俗称“外网”的办公业务资源网基于互联网建就可以,不需另拉光纤铺新摊子。大大出乎我们意料的是,这种“互联网+涉密内网”的“两网模式”在国内的实际中并不多见,只有凤毛麟角的应用,然而却得到了这么高比例的拥护。说明各级政府的信息化主管们,他们思想要比实践更“超前”,也说明互联网的价值正越来越得到大家的重视,互联网的潜能有待进一步的开发。详见表15-1。

从这道题目的分属性情况来看,非基层政府喜欢“三网并列”模式,基层政府则更青睐基于互联网的“两网模式”。由此判断,政府网络模式不可“一刀切”,对于一些“涉密信息”量很少的基层政府组织,可以不要求建“涉密内网”,办公业务资源网也可以利用互联网来建,不必另拉光纤,从而节约社会成本。详见表15-2。

从分区域的对比来看,东部地区政府更喜欢“三网并列”,中西部反而更喜欢“两网模式”特别是基于互联网的“两网模式”。这可能与东部地区信息化起步较早,受17号文件影响,历史上就形成了“三网模式”的基础,而中西部地区起步较晚,反不受传统思维羁绊有关系。详见表15-3。

(二)网络舆论的压力

随着互联网规模的扩张和中国网民人数的增加,网络舆论的影响力正变得越来越大。2008年很多著名的网络事件都根源于网络舆论在背后的推波助澜,一些网络事件也对政府的施政理念、行政方式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那么,政府部门如何看待日益风起云涌的网络舆论呢?

根据我们的调查,超过半数的政府(50.56%)认为当前网络舆论的压力“比较大”,有31.46%的政府表示网络舆论的压力“非常大”,认为“不明显”的有17.42%,认为“没有影响”的只有0.56%。可见,从总体上看,网络舆论对政府的压力是“明显”的,政府部门也已经认识到这一点。详见表16-1。

从对比情况来看,非基层政府对网络舆论的敏感性总体高于基层政府,中部省区对网络舆论的敏感性高于东、西部地区。详见表16-2、表16-3。

(三)影响部门间信息资源共享的最大问题

部门间信息共享是决定电子政务整体效益的关键。在实践中,部门间信息难以得到及时、有效地共享已成为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导致数据孤岛、重复建设现象比较突出,并造成资源的浪费。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设计了五个选项,从答题结果来看,有四分之三的受访者认为“管理权限不统一,难以协调”是影响部门间信息资源共享的最大问题,其余选项依次为“部门利益”(60.56%)、“数据标准不统一”(52.78%)、“现有法律法规不支持”(25.56%)、“其他”(1.67%)。详见表17-1。

从对比情况来看,“管理权限”问题无论在按政府属性的对比中,还是在按地域的对比中,都排名第一。看来“管理权限不统一”问题,确实是影响我国部门间信息共享的最大障碍。

(四)绩效考核的重要性

电子政务的绩效考核正变得越来越重要,及时精准的考核有助于提升电子政务的实效,节约成本,避免浪费。因此,本调查中特地设计了两道与绩效考核相关的题。

在回答绩效考核的“重要性”时,46.89%的受访者选择了“非常重要”,另有40.11%的受访者选择“比较重要”,两者相加,认为绩效考核“重要”的受访者达87%,占绝大多数。从比较情况来看,基层政府对绩效考核的重视程度总体上高于非基层政府,中部省区对绩效考核的重视程度高于东、西部省区。详见表18-1,表18-2,表18-3。

(五)目前电子政务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

对于“目前电子政务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反映最多的是“现有的考核都偏重于网站”——63.33%的受访者选择了这个选项,其余靠前的选项是“政府缺乏评估的内在动力”(53.89%)和“只评测结果而不考虑投入”(43.89%)。

本题在进行对比时未呈现明显的差异性,无论是基层政府还是非基层政府,无论是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还是西部地区,无一例外地将“现有的考核都偏重于网站”列为当前电子政务绩效考核存在的最大问题。可见该问题已比较突出,已经引起我们的重视。

本题的统计情况详见表19-1,表19-2,表19-3。

(六)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最大困惑

本题也是一道开放式问题,共有161人作了回答,我们按关键词对答案进行了分类。

在所有的“困惑”中,“领导”问题居第一位——有29人的回答与此有关,认为“领导的认识水平和重视程度”是最大的困惑;居第二的是“体制”问题——有25人认为当前“管理体制不顺”是最大的困惑;依次为“资金”、“法律法规标准”、“数据共享”、“规划”、“部门利益”和“用户需求”等问题,详见表20。

(七)政府网站最需要改进的地方

网站是当期政府信息化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应用,那么目前“政府网站最需要改进的地方”在哪里呢?回答本道问题的受访者共有 163人。我们对回答按关键词进行了分类,结果如表21-1所示:“服务”以56票稳稳占据首位,其余依次为“互动”28票、“办事”28票、“参与”15票、“公开”14票……。

如果我们按相近词义进行“合并同类项”,将“服务”、“办事”、“审批”三者合称“扩大网站的在线服务”,将“互动”、“参与”合称为“扩大公众的参与”,那么结果如表21-2所示。

(八)中国电子政务的人治因素和法治因素

在本调查问卷的最后,设计了一道开放式问题,让受访者判断中国电子政务的“人治因素”和“法治因素”在总数为100的权重中各自占的比例,以此来监测目前中国电子政务的法制环境。

从反馈的情况来看不太乐观:人治因素的比例高达“71.25”,而法治因素仅占“28.75”。这一数值反映出我国的电子政务法律法规建设目前还不太完善,人为因素对电子政务的干扰太多,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也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去逐步解决。详见表22-1。

三、后记

中国的电子政务缺什么?

首先我们不缺实践,从1993年三金工程到现在,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应用项目几乎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政府领域中,有些项目就算拿到国际上也具有领先水平;其次,我们也不缺理论,从电子政务出现伊始,各式各样的学术观点、概念理论就不绝于耳,有舶来的、有原创的、有批评的、有说教的,始终如影子般伴生在实践的左右。

我们真正缺乏的是“数据”——那些来源于实践第一线,真实地反映当前电子政务发展水平的数据。因为无论是政府决策还是开展学术研究,数据都是客观、最具有说明力的指标,可恰恰我们在这方面非常薄弱。很多的政府公文、学术文章,在定性部分宏篇大论、夸夸其谈,但定量部分却苍白地可怜。有些引用的数字缺乏出处,来源不明,有些数据纯粹是作者主观臆断,更有甚者干脆用“很多”、“较少”、“非常”、“相当”等语焉不详的形容词一笔带过。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信息化建设》杂志于2008年开展了一次面向全国的“2008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大型问卷调查”,意在从实践中收集第一手的真实数据,为政府决策和开展理论研究提供支持。

本次调查从2008年9月份开始,12月中结束,共历时4个月。采用代表性用户重点调查与普通用户撒网式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共回收有效问卷180份,远远超过了开展统计研究最少50的样本值,而且180份问卷覆盖中国大陆地区29个省、市、自治区,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在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过程中,我们充满了欣喜,不是因为我们正在做一件前人从没做过的事,而是因为在整理问卷、统计数据的过程中,我们得到的数字时而与我们的事先估计所吻合,时而又出乎我们的意料。

从反馈的情况看,至少可以得出两个明显的结论:

第一,各级政府对于电子政务的认识正逐渐趋同。东部和中西部,大城市和中小城市之间的差距主要表现为资金、投入方面的差距,而不是认识上的差距。

第二,网站是目前政府信息化过程中最见效的应用项目。政府上网工程以来的网站建设起到了效果,各级政府也意识到网站的重要作用和巨大潜能。

当然,我们只是做了最基本的数据统计和简单的分析论证,并把这些结果呈现给大家,更多的分析研究有待于读者去进一步挖掘。

统计电子化研究 篇12

2014年,我国大宗商品现代流通行业总体呈现向规范化、专业化和规模化发展的良好态势,行业整体综合实力与市场主体质量有明显提升。大宗商品电子类交易市场与实体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行业分布更加广泛,市场数量同比增长37.4% ,实物交易规模超过2 0万亿元。

地域分布概况:我国大宗商品电子类交易市场的地域分布,已覆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其中,北京市4 6家、天津市4 1家、河北省2 4家、山西省9家、内蒙古自治区1 2家、辽宁省3 1家、吉林省8家、黑龙江省10家、上海市50家、江苏省61家、浙江省59家、安徽省15家、福建省14家、江西省10家、山东省80家、河南省31家、湖北省12家、湖南省25家、广东省73家、广西壮族自治区20家、海南省5家、重庆市17家、四川省16家、贵州省9家、云南省15家、西藏自治区2家、陕西省14家、甘肃省4家、青海省2家、宁夏回族自治区6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7家、香港特别行政区1家。

从地域分布看,大宗商品电子类交易市场主要集中于经济水平较高、相对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数量约占全国总量的61.3%。从增长幅度看,东部地区新增市场数量123家,同比增长3 7 . 3 %;中部地区增长速度最快,同比增长50%;西部地区次之,同比增长3 8 . 1 %;东北地区也保持了较高的增长,同比增长16.7%。各地域市场数量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传统商品批发市场转型升级速度加快,二是传统产业与电子商务的融合发展进一步加快。

行业分布概况:我国大宗商品电子类交易市场所涉及的行业,已涵盖能源、化工、农业、林业、牧业、渔业、金属、矿产、纺织、酒类、医药等20余个行业。其中,农产品类市场2 1 9家、金属类市场(含黑色、有色、稀贵等)162家、化工类(含化纤、纺织等)市场71家、能源类市场(含石油、成品油、煤炭、天然气等)4 1家、畜禽产品类市场(含肉类、禽蛋等)2 7家、酒类产品市场22家、林产品类市场(含木材、纸浆等)18家、渔产品类市场1 4家、矿产品市场1 4家、综合类市场1 0 4家、其他类市场(废旧、易货、再生资源等)47家。

上一篇:体验式采访的作用下一篇:中国公司治理的试验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