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统计指标研究

2024-10-25

审计统计指标研究(精选12篇)

审计统计指标研究 篇1

高校通过开展内部效益审计, 可以从深层次对经济活动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 从而在未来的经济活动中建立防范措施、预警系统, 提高管理水平和资金的使用效益。效益审计评价指标是衡量、考核、评价审计对象效益高低, 提出审计意见, 作出审计结论的依据。目前我国在高校效益审计领域尚无统一标准, 提出一套科学、准确、行之有效的评价指标, 对做好高校内部效益审计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内部效益审计的内容

1. 教育成本的审计———经济性、效率性审计。

教育成本是为使受教育者接受教育服务而耗费的教育资源的价值。教育成本审计内容包括:总成本审计;单项成本审计;与行业平均指标比较, 找到成本控制的薄弱环节;是否编制成本预算, 并落实成本预算;资源利用是否充分, 在教育过程中是否存在浪费现象, 是否有相应奖惩措施;成本控制的方法和手段是否完善;教育投入在最终使用中形成的比例等。

2. 教育效果的审计———效果性审计。

教育效果具有间接性、长效性和潜在性, 教育效果审计内容主要包括:工作思路是否明确;社会知名度及声誉;师资;学生培养人数;国家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重点工程研究中心、人文社科重点研究中心数量;SCI论文与引文、CSCD论文与引文、专利数量;SSCI、CSSCI论文与引文数;国家最高科技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等奖项获得数;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和比率;毕业生就业率及就业反馈情况;学风建设;教学管理与质量控制等。

二、高校效益审计评价体系的特点

高校教育活动的产出成果比较复杂, 其效益难以直接计量。因此, 高校效益审计评价体系有以下特点:

1. 模糊性。

高校从事的是非物质生产活动, 它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方面的效益很难从数量上进行全面概括;此外, 教育成本模糊是目前尚未很好解决的难题, 因此审计评价体系中的部分指标只能是模糊的。

2. 长远性。

教学、科研工作和人才培养的成效往往要过一段时间才能表现出来, 或者也可能马上就体现出来, 而且持续的时间很长久。所以高校教育活动的效益具有长远性, 其审计评价体系也应立足于长远。

3. 宏观性和间接性。

高校提供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成果是为全社会服务的, 其产生的效益不能全部在高校范围内直接反映出来。因此, 只有立足于宏观和间接效益的标准, 才能对高校的效益作出全面、正确的评价。

三、高校内部效益审计评价指标确定的原则

高校效益审计评价指标的设置, 应做到既能满足审计评价所需的信息量, 又不至于评价指标过多、过细, 使设置的指标层次合理、数量合适。因此, 必须遵循以下原则制定审计评价指标:

1. 相关性原则。即资源利用、成本开支及控制与学校目标密切相关。

2. 可比性原则。审计评价指标应具有普遍的统计意义, 使审计结果能够实现同系统间横向、时间上的纵向比较。

3. 可控性原则。只对可控因素或指标进行评价, 对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问题不能轻易评价, 以防止审计风险。

4. 多样性原则。高校经济效益体现在人、财、物多方面, 资金来源呈现多元化, 因此, 可从多方面来设计评价指标。

5. 量化指标与非量化指标相结合原则。高校有别于一般的生产经营单位, 对其效益审计不能完全采取量化指标。量化指标与非量化指标相结合的原则, 可以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合理、准确地反映高校实际。

四、高校内部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高校经费使用的特点, 笔者认为, 高校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应由四类指标构成, 即经济性指标、效率性指标、效果性指标、良好制度指标。经济性、效率性指标由经费支出指标、资源利用效率指标等构成;效果性指标由教学质量、各项事业计划完成率、社会知名和认可程度等指标构成;良好制度指标由被审计单位的目标定位、规章制度建设、教学质量监控及测评系统等方面来体现。

1. 经济性、效率性评价指标。

(1) 经费来源结构指标。指自筹经费数占实际拥有经费总量的比例。可以审查二级单位筹集经费总额, 经费来源及各来源所占比例。

(2) 经费结余情况指标。指节余经费占核定经费总数的比例。教育部规定高校并不得编制赤字预算, 要求年经费使用略有节余。

(3) 经费支出结构指标。即审查各经费支出项目之间的比例是否合理, 以此来评价经费使用的效益。

(4) 人力资源使用效益指标。人力资源使用效益可通过生师比、教师占全体教职工比、教职工人员结构和学历职称结构、学生就业率等指标进行反映。生师比:指全年平均学生数与平均专任教师数之比,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力资源利用效率。生师比太低, 对提高教育质量的作用不显著, 但对生均成本的提高却有显著的影响;教师占全体教职工比:指教师占全体教职工比重越高, 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人力资源利用效率也越高;教职工人员结构、学历职称结构:反映了高校对人力资源的优化组合和有效利用情况;学生就业率:这一指标的高低是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反映出办学水平、专业设置的合理性。

(5) 财力资源使用效益的指标。财力资源使用效益可通过生均费用、业务费占教育事业费比重、人员经费占教育事业费比重等指标进行反映。生均费用:是指学校教育事业费投入总额、各单项费用与学生数之比。从效率角度看, 生均各单项费用越低, 教育事业费的使用效率越高。各二级学院相比较, 经费开支较少的学院, 说明其经济效益好, 当然, 其中必须剔除不同专业学生培养成本不同的因素。业务费占教育事业费比重:业务费指为开展教学、科研活动所发生的各项业务费用, 包括教学业务费、实验实习费、文体维持费、宣传费等。业务费比例太低, 对提高教育质量是不利的。内部审计应尤其注重二级学院教学经费管理和使用效益评估, 加强对二级单位财务工作的指导和监督, 规范二级单位教学经费的管理, 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从而促进各教学单位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人员经费占教育事业费比重:人员经费包括学校教学、教辅、行政、后勤等全体教职工的工资、福利费等。人员经费比例过高, 其他经费的比例就会相对减少, 不利于高校教学设施等办学条件的改善。

(6) 物力资源使用效益审计指标。高校教学基础设施和条件, 是高等教育事业的物质保证, 对这些资源从数量、质量、分布情况进行评价分析, 目的在于提高固定资产购置的合理性、使用效益。该指标值并不是越高越好, 应与学校师生人数相匹配, 否则会造成资源浪费。可以通过实验设备利用率、一般设备利用率、仪器设备完好率等指标来评价。

2. 效果性评价指标。

(1) 教学质量指标。是对各二级学院教学活动结果的全面审查和测评, 可以通过评价毕业生合格率、毕业生一次签约率等指标来评价。另外, 还可以通过借鉴普通高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的非定量指标进行评价。

(2) 各项事业计划完成率。主要考核各高等学校完成国家下达的各项招生计划和科研计划情况。可以通过学生招生计划完成率、科研计划完成率等指标来评价。

(3) 社会声誉指标。由社会知名程度、社会满意度等构成。这些指标的获得, 需采用调查法、问题解析和碰头会法、统计分析法等效益审计特有的审计方法。这一类指标的获得比较困难, 且往往带有主观性, 使指标与实际出现偏差, 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

3. 良好制度指标。

良好制度指标在高校效益审计中通过办学思路、目标定位、规章制度建设、教学质量监控及测评系统等方面来体现。效益审计尤其要关注制度运行的效果, 如某二级学院的各项计划是否完备并且得到贯彻落实;人、财、物方面是否有系统可行规章制度;各专业、学科之间是否联系顺畅等。

摘要:开展内部效益审计是高校对教育资源使用效益进行自我监督、检查和评价的有效手段, 但是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文章结合高校现阶段的审计工作实际, 尝试建立了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高校效益审计评价指标。

关键词:高校效益,内部审计,指标设置

参考文献

[1].邢俊芳.效益审计中国模式探索[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5

[2].刘家义.关于绩效审计的初步思考[J].审计研究, 2004 (6)

[3].尹平.经济效益审计的理论定位和实践思考[J].审计研究, 2001 (4)

[4].黄晓文.行政单位绩效审计的实施框架[J].广东审计, 2006 (2)

[5].彭华彰.国外效益审计的启示与开展中国特色效益审计的探索[J].审计研究, 2005 (1)

[6].吴欢.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浅析[J].财会通讯, 2008 (8)

审计统计指标研究 篇2

【摘要】 本文依据《内部审计指南第4号》要求,结合中小学校校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设置中小学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评价财务活动真实合法性、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内部控制制度健全和执行、重大经济决策、可持续发展和领导干部个人廉洁自律等状况的指标。

【关键词】 中小学校长

经济责任审计

评价指标

研究

开展中小学校校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当前基础教育内部审计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加强对中小学领导干部管理和监督,强化中小学领导干部履行职责的有效监督机制,同时也是为教育主管部门任用干部提供相关依据的有效手段。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中小学校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成为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中小学校长任期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关键所在。为此,笔者以《内部审计实务指南》为指引,以中小学校校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内容为主线,就中小学校校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架构谈些初步认识。

一、评价指标体系架构的基本思路和设置原则

笔者认为,中小学校校长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架构必须围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中国内部审计师协会《内部审计实务指南》以及《教育部关于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通知》等规定,结合中小学校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实际,设定若干个定量或定性的审计评价指标,客观、公正地反映和评价中小学校校长任期内单位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相关的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及执行情况,国有资产管理使用及保值增值情况,遵守财经纪律及廉洁自律情况等,通过评价明确其经济责任。

根据上述基本思路,笔者认为,中小学校长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设置应遵循以下三项原则:一是宏观指标与微观指标相结合的原则,在考虑国家利益的同时还要照顾到学校和个人利益;二是经济指标和可持续发展指标相结合的原则,在考虑任期内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的同时还要考虑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指标情况;三是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的原则,在考虑通过定量指标评价的同时还要考虑一些定性指标。

二、审计评价的主要内容

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架构必须基于审计评价的主要内容和重点。根据《内部审计实务指南》及《教育部关于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通知》要求,结合中小学校财务管理实际,笔者认为,中小学校校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以下七个方面:

(一)学校会计信息质量及会计基础工作情况的审计评价。主要评价学校提供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评价学校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性等情况。

(二)学校资产管理使用、保值增值情况的审计评价。主要评价学校资产有无因被侵占、损毁造成的浪费或者流失现象;是否按照规定管理和使用固定资产,有无擅自购置、报废、转让、变卖学校资产现象,撤并学校资产处置是否规范等。

(三)学校经济责任目标完成及效益情况的审计评价。主要评价学校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相关指标执行情况,财务收支相关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等。

(四)学校重大经济事项决策情况的审计评价。主要评价学校如布局调整、校舍建设、体制转型、教育收费等重大经济决策事项,是否建立了议事规则,有无可行性研究报告;决策的内容有无违反国家经济政策和财经法规,决策关键环节是否建立相应的控制措施;是否存在由于决策失误而造成的损失浪费等。

(五)学校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及执行情况的审计评价。主要评价学校是否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的合法性和有效性等。

(六)学校遵守财经法纪法规情况的审计评价。主要评价学校各项收入是否纳入统一核算,有无设置账外账、“小金库”等问题;各项支出是否符合预算规定,是否严格执行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专项经费是否专款专用,有无挪用、挤占等情况;代管款项的收取是否符合收费规定,核算是否合规;各项债权、债务是否真实合理,有无利用往来款账户挂账隐瞒收入或直接列收列支等问题。

(七)学校负责人廉洁自律情况的审计评价。主要评价学校负责人履行岗位职责时是否存在在招生、物资采购、基本建设等方面利用职务便利违规操作以权谋私;是否存在违规开支和利用职务便利占用学校财物行为等。

三、审计评价指标的设置

依据评价指标设置的基本思路和原则,根据小学校校长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主要内容和重点,结合近年来在这方面的实践,笔者认为,中小学校校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可设置为以下七类指标。

(一)会计信息质量评价指标

会计信息质量审计评价指标是一种定性指标,主要是根据学校提供的账、证、表反映的财务收支数据与审计组实施审计后认定的数据进行比较来确认,是评价学校会计信息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会计信息质量审计评价可分为真实、基本真实、不能真实地反映财务收支状况三个层次。

(二)资产管理、使用及保值增值评价指标

该指标主要用于评价学校对资产管理控制的有效性和资产安全完整情况。主要有以下四个指标:(1)资产安全完整率。资产安全完整率=(期末资产盘点数/期末资产账面数)×100%。

(2)固定资产保值率。固定资产保值率=(无损的固定资产总额/固定资产总金额)×100%;(3)固定资产年盘点次数。固定资产年盘点次数=任期固定资产盘点次数/任期年限;(4)财产损失比率。财产损失比率=(任期内财产损失总额/任期内年均资产总额)×100%。

(三)绩效目标完成及效益评价指标

该指标主要用于评价中小学校校长任期内推动和促进学校事业发展的情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政绩”。

1.资产负债类指标。主要反映学校资产负债的状况,包括以下一些指标:

(1)资产增长率。资产增长率=(任期内资产增长总额/任期初资产总额)×100%;

(2)负债增长率。负债增长率=(任期内负债增长额/任期初负债总额)×100%。考虑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债务已由政府化解,审计中,我们可重点审查学校是否还存在未偿还的债务和化债后制止新增债务情况。

(3)净资产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任期内净资产增长额/任期初净资产总额)×100%;(4)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期末负债总额/期末资产总额)×100%。

2.经费支出类指标。主要反映学校各种支出在事业支出中所占的比例。包括以下一些指标:(1)预算支出完成率。预算支出完成率=(实际支出总额/预算支出总额)×100%;(2)人员经费支出比率。人员支出比率=(任期内人员经费支出总额/任期内事业支出总额)×100%;(3)公用经费支出比率。公用支出比率=(任期内公用经费支出总额/任期内事业支出总额)×100%;其中,可重点分析学校招待费支出、业务费支出占总支出的情况,进而衡量学校按规定范围、标准从事公务接待活动以及廉洁自律的程度。

(4)生均事业支出。该指标主要用于评价学校负责人任期内学校年培养成本的合理程度。生均事业支出=事业支出总额/折合后的在校学生平均人数。

3.收入基金类指标。主要反映学校收入基金的状况,包括以下一些指标:

(1)预算收入完成率。预算收入完成率=(实际收入总额/预算收入总额)×100%。由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经费来源主要依赖财政供给,因此,一般不运用该评价指标。

(2)收入增长率。收入增长率=[(任职末当年收入额-任职初当年收入额)/任职初当年收入额]×100%;

(3)收入结余率。收入结余率=(任期内收支结余总额/任期内各项收入总额)×100%;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一般不运用该评价指标。

(4)经费自给率。经费自给率=[(事业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勤工俭学收入+其他收入)/事业支出]×100%;

(5)专用基金增长率。专用基金增长率=[(任职末专用基金余额-任职初专用基金余额)/任职初专用基金余额]×100%。

4.实现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该指标主要用于评价学校负责人任期内实现可持续发展情况,主要包括对基础设施投入、教育科研费用投入和人力资源投入等方面所做的成绩等。

(1)基础设施投入增长率。基础设施投入增长率=(任期内基础设施投入的增长额/任职期初基础设施账面余额)×100%;

(2)教师培训费支出比率。教师培训费支出比率=(任期内教师培训费支出总额/任期内经费支出总额)×100%;

(3)教学支出占学校经费比例。教学支出占学校经费比例=(教学支出/学校总支出)×100%。

(四)重大经济决策执行情况评价指标

该指标主要用于评价学校重大经济决策,如基本建设项目、大宗物资采购、课时津补贴分配、招生工作以及国有资产处置等方面的科学性、合理性、规范性。主要有以下三个指标:

(1)重大决策违规率。重大决策违规率=(任期内未按程序作出的重大决策额/任期内重大项目决策额)×100%;

(2)重大决策损失率。重大决策损失率=(任期内所造成的决策损失金额/任期内重大决策总额)×100%;

(3)集体决策比例。集体决策比例=(民主决策项目/重大经济事项)×100%;

(五)内部控制评价指标

该指标主要用于评价学校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和执行情况,从内部控制健全性、有效性的角度,说明学校履行后勤财务管理职责的情况。主要有以下三个指标:

(1)内部控制健全率。内部控制健全率=(学校已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项数/审计调查问卷设置的内部控制制度项数)×100%。

(2)内部控制执行率。内部控制执行率=(学校实际执行的内部控制制度项数/已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项数)×100%;(3)内部控制有效率。内部控制有效率=(实际测试有效的内控制度数量/内控制度数量)×100%。

(六)遵守财经法纪法规情况评价指标

该指标主要用于评价学校财务管理活动过程中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主要有以下三个指标:

(1)审计调整比率。审计调整比率=(审计调整金额/审计资金总额)×100%;

(2)违纪违规金额比率。该指标主要用于评价学校负责人任期内单位和个人违反财经法规的资金总额,包括违规变更预算、虚增财务收支、挪用专项资金、乱收费、挤占挪用学生伙食费等发生的金额。违纪违规金额比率=(任期内违纪违规总额/审计总金额)×100%;

(3)损失浪费总额。该指标主要用于评价学校负责人任期内因管理不善、决策失误、投资、借款及担保等行为造成的损失浪费金额;

(七)个人廉洁自律评价指标

该指标主要用于评价学校负责人任期内遵守财经法规和个人廉洁自律情况。主要有以下两个指标:

如何提升审计统计工作质量 篇3

【关键词】审计;统计;共组质量

一、前言

审计工作的质量决定着单位、企业财政财务收支行为以及财务使用情况的规范性,而统计是审计工作的基础性要点,主要负责对审计数据资料的记录、整理和分析,并进行汇总和分类,以报表的形式予以呈现,真实的反映出审计工作的实情。确保审计统计的科学严谨,提升审计统计工作质量,防范资金风险。发挥统计职能,搞好审计统计工作。

二、提升审计统计工作质量的重要性

1.审计工作的真实反映

审计工作的基础环节是审计统计,根据审计统计结果能够真实的反映出审计工作的实际情况。审计统计主要对审计工作的执行情况予以记录,并以报表的形式直观的予以呈现,能够清晰的反映出审计工作的具体内容,是否出现违规行为一目了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审计统计工作是查处审计违规行为和落实整改的参考依据,获得详尽的审计数据,提升审计工作的透明度。

2.提升监督和执法力度

通过审计统计获得的数据,能够从中了解审计的行业和部门,这无疑给审计机关监督和执法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能够对审计工作的实施效果予以准确的评价,并将统计报表送至司法机关等部门进行处理,加强审计执法,从而保证国家经济安全。加强审计统计,增强监督和执法力度,对于廉政建设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进而维护经济的稳定。

3.科学决策的重要参考

在当前社会经济活动中,审计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内容。统计信息可以真实的反映出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而判断是否存在违规行为,进而保证经济运行的稳定,针对性的采取有效的决策,审计统计工作为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对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审计统计中需妥善解决的问题

1.基础数据填报的规范性差

基础数据填报的规范性对审计统计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然而在审计统计当中,工作人员未能严格的执行工作程序,统计软件指标口径的准确性无法保证,随意填写审计数据,不遵守《统计报表制度》,经常会出现漏报和误报的情况出现。基础数据填报的规范性得不到保证,审计统计数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较差,严重影响了审计统计质量。

2.审计统计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

参与和执行审计统计工作的工作人员需要具有很强的专业能力,能够保证审计统计工作的连续性,对于审计统计软件操作及统计指标需要熟练予以掌握。但是审计统计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有所欠缺,尤其是新任审计统计工作人员,难以在短时间内熟悉审计统计工作流程,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审计统计的效果。对于基层审计机关而言,缺乏专职统计人员,兼职人员对于审计统计业务不熟练,专业能力不强,缺乏针对性的审计统计分析,统计数据也就缺乏参考价值,降低了审计统计质量。

四、审计统计工作的新思考

1.完善统计工作程序

审计统计数据必须保证真实、准确和完整,这是审计工作的基本要求。完善统计工作程序,并严格按照基础工作制度予以执行,统计人员必须明确统计软件的指标口径,能够在审计统计工作中熟练运用,确保数据的完整性,禁止审计数据的随意填写。为了保证审计统计数据不发生漏报和虚报,确保其真实、准确,这就需要与审计结论性文书进行对照,从中寻找审计统计当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定性和分类。对于违反统计法律法规的行为要予以严肃处理。确保审计统计工作流程的严格和规范,确保审计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靠性。

2.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提升审计统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组织和开展业务培训,培养高素质的审计统计人才,全面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为审计统计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能够在审计统计工作实践中不断积累和总结经验。同时,发现不足,及时予以改进和弥补,重视审计统计工作中频繁出现的问题。保证审计统计工作硬件设施的齐全和完善,审计统计工作人员对审计、统计以及软件操作方面需要加强练习,强化责任意识,全面提升其综合业务能力。

3.深入进行统计分析

统计人员必須要深入进行审计统计分析,扎实审计统计理论知识,并在应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升分析水准,能够在统计审计当中作为重要的参考。统计人员能够从统计资料和审计案例的分析过程中,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深入剖析造成审计统计数据失真的原因,并对于潜在的风险予以预测和防范,保证单位、企业财政财务收支行为的规范性。

五、结论

如何提升审计统计工作质量,直接关系到审计工作的效果,影响着单位、企业财政财务收支和资金使用的透明度,确保其合法合规。完善统计工作程序,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审计统计工作人员专业素质,深入进行统计分析,妥善解决审计统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升监督和执法力度,加强风险防控,提升审计统计工作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参考文献:

[1]戚煜翌.浅谈新时期如何提升审计工作质量[J]. 学周刊,2011,27:204-205.

[2]肇伟霞.“审计八法”提升审计工作质量[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2:104+215.

[3]金海江. 认真学习贯彻条例 切实提升审计工作质量[J]. 中国审计,2010,10:35-36.

我国审计质量替代指标研究综述 篇4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 审计质量的高低, 决定了审计的生存和发展, 也直接决定审计职能的发挥。审计质量是指审计工作业务的优劣程度。目前, 国内外很多学者对审计质量展开研究, 这些研究不可避免的都会涉及审计质量的量化问题。基于目前审计质量众多、分散的量化方式, 本文对我国已有文献的量化方式进行分类汇总, 最后得出结论和启示。

2 文献回顾

2.1 以盈余管理作为审计质量的替代指标

董普等 (2007) 认为会计盈余是审计质量的有效替代变量。审计限制盈余管理的作用是随审计质量的变动而变动, 审计质量高低具体反映在已审财务信息中盈余管理的程度上。由于我国经济转轨时期的特殊制度安排, 大多数上市公司在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增配股和扭亏时普遍存在盈余管理行为。审计发挥的作用更多与所限制的盈余管理空间联系在一起, 审计质量与盈余管理之间的相互关系表现得更为明显。公司盈余管理的程度既能反映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 (即发表被审计客户某一特定违约行为的概率) , 又体现了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 (即报告该违约行为的概率) 。他们认为在中国证券市场上, 相对其他模型来说, 截面Jones模型能够较好地揭示公司的盈余管理。夏立军 (2003) 在对多个盈余管理计量模型及其调整模型在中国证券市场的使用效果进行实证检验后, 提出了相同观点。刘力、马贤明 (2008) 也采用截面Jones模型估计出的公司操纵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作为审计质量的衡量指标, 考察审计委员会与审计质量之间的关系, 指出审计委员会能够显著的提高审计质量。

罗党论、黄旸杨 (2007) 在控制审计意见类型的情况下, 以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的高低衡量审计质量的优劣, 发现随着事务所任期的增加, 审计师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抑制力减弱了, 审计质量下降。而陈信元、夏立军 (2006) 、刘启亮 (2006) 以经调整后的截面Jones模型估计出的公司操纵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作为审计质量的衡量指标, 发现在控制了其他变量后, 审计任期与公司操纵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呈正U型关系, 当审计任期小于一定年份时, 审计任期的增加对审计质量具有正面影响, 而当审计任期超过一定年份时, 审计任期的增加对审计质量具有负面影响。

2.2 以审计意见作为替代指标衡量审计质量

刘勤、颜志元 (2006) 运用上市公司会计估计变更过程中暴露出的失当会计估计数据, 观察注册会计师对失当会计估计的监督作用。通过观察在会计估计变更当年和前一年, 注册会计师是否发现了这些失当行为并通过审计报告揭示出来衡量审计质量。他们认为以审计意见是否对这些失当会计估计行为作出反应来代表独立审计质量在逻辑上是适当的。王霞、张为国 (2005) 以发生财务重述的样本来检验注册会计师的独立审计质量, 发现对于财务重述公司之前年度蓄意错报的行为, 注册会计师有所察觉并反映在审计意见中。刘明辉等 (2003) 以注册会计师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审计报告的频率作为衡量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的替代指标, 采用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在某年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占当年所有审计意见的比率作为审计质量指标, 表明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与审计市场集中度之间存在一种倒U型函数关系, 并证明平均来说当一个会计师事务所市场份额 (按客户数) 达到7.4%时, 其审计质量达到最高。

2.3 以审计收费作为审计质量的替代指标

宋衍蘅、殷德全 (2005) 从会计师事务所更换以后审计收费变化的角度, 来考察继任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质量问题。他们发现, 继任注册会计师对于不同类型公司的审计收费确定标准是不一样的, 对于盈余管理动机强烈的公司, 继任注册会计师倾向于以公司的盈余管理幅度来衡量审计风险, 并为此要求了较高的回报;对于财务状况恶化的公司, 继任注册会计师则会根据公司的财务状况和支付能力, 降低审计收费。因而认为, 会计师事务所更换以后审计收费的变化形式将会影响继任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质量。

2.4 以资本市场的反应作为审计质量的替代指标

王咏梅、王鹏 (2006) 采用代表市场认同度的 ERC (超额累积收益率与意外收益率之比) 和事件研究法, 根据每年上市公司年报公布前后一段时间内市场的反应研究A股市场对“四大”和“非四大”的审计质量认同度。当市场对某一类型事务所的信息更加认同时, 市场就会体现出意外收益率, 表现为超额累积收益率 (CAR) 的波动, 如果市场越相信这个意外收益率, 则超额累积收益率波动就越大, ERC就越高。

他们发现:“四大”与“非四大”审计质量市场认同度确实存在差异, 市场更认同“四大”的审计质量, 并且表现出认同的一致性。而且这种市场认同度差异受不同时间段会计制度和市场格局变化因素的影响。

2.5 以事务所规模和声誉作为审计质量的替代指标

伍利娜、束晓晖 (2006) 认为规模较大的事务所审计的财务报表审计质量较高, 经研究发现, 更换审计师的时机直接影响到年报及时性和审计质量, 仓促更换审计师会使得年报的及时性和审计质量较差。陈海明、李东 (2004) 、蔡春等 (2005) , 王艳艳、陈汉文 (2006) 也采用事务所规模作为审计质量的替代指标, 取得了较为一致的结果。李连军、薛云奎 (2007) 认为由于证券市场上的利益相关各方无从直接识别审计报告的质量, 因而审计市场便具有了“柠檬市场”的特征。当交易双方处在高度的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时, 声誉作为一种信号传递机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应用信号传递理论, 发现国际合作所、国内大、小会计师事务所之间在审计收费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即存在审计师声誉溢价现象。说明审计师声誉作为审计质量的显示信号, 已经得到市场的认同。

3 结论和启示

以上研究表明, 我国学者在借鉴国外文献的基础上, 对我国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有力探索, 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者们根据各自的研究目的, 采取相应的审计质量替代指标, 得出了与国外同行较为一致的结果。然而, 由于审计质量的评定涉及过程和结果的综合考量, 而目前绝大多数研究仅从单个要素加以衡量, 难免有失偏颇, 且对各指标间相关关系的理论研究也寥寥无几。此外, 由于我国审计市场尚未规范, 国外文献所采用的指标可能无法真实反应我国审计质量, 导致有些研究在选取同一替代指标进行相同研究时却得出相反的结论。因此, 我们在对国外成果进行总结、转化的同时, 应在研究我国国情的基础上, 设计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审计质量替代指标。由于审计质量与其影响因素存在双向因果关系, 审计质量的实现是各因素联合作用的结果, 因此, 我们可以从审计质量影响因素入手, 寻求能准确反映审计质量的替代指标。

参考文献

[1]蔡春, 黄益建, 赵莎.关于审计质量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实证研究[J].审计研究, 2005.

[2]陈信元, 夏立军.审计任期与审计质量: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 2006.

[3]董普, 田高良, 严鸯.非审计服务与审计质量关系的实证研究[J].审计研究, 2007.

[4]李连军, 薛云奎.中国证券市场审计师声誉溢价与审计质量的经验研究.中国会计评论, 2007, (10) :3.

[5]刘峰, 周福源.国际四大意味着高审计质量吗——基于会计稳健性角度的检验.会计研究, 2007, (3) .

[6]刘力, 马贤明.审计委员会与审计质量——来自中国A股市场的经验证据.会计研究, 2008, (7) .

审计局统计工作汇报 篇5

一是重视“三级填报制”,统计台账应由主审填报、审计组长审核后,由统计人员收集、审表、汇制报表,审计组手工填制台账要签字后存入审计档案中。

二是重视报表的时效性,各级审计机关在出具审计报告后一个月内,务必完成统计台账和报表的填报工作,促进审计成果及时运用。

三是重视数据的准确性,要严格按照审计文书的内容数字,据实填报审计台账和报表,对“违规金额”和“管理不规范金额”要按统计指标的范围、内容准确填报。

四是重视审计决定执行的及时性,要注重在执行期内严格执行审计决定并及时上报表,对于未按时执行的项目要写明原因,保证年终考核时全面完成审计执行率。

审计统计指标研究 篇6

摘要:企业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是衡量一个公司经营活动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的重要标杆。建立健全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已经成为当代企业发展,更好地参与全球化竞争的时代要求。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要本着全面综合,适合企业的原则,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起到监督评价的作用。目前,我国企业所使用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多数达不到相应的效果。因此,我们要综合国内外优秀评价指标体系,争取求同存异,互利互补,寻找更为适应企业发展要求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绩效审计;关键绩效指标;经济增加值;平衡积分法

一、 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内涵

1. 绩效审计。绩效审计是针对企业各部门经营活动的经济、效率、效果及资金运用效益进行的审计,这个定义以“3E”理论为核心,即经济性(Economic)、效率性(Efficiency)以及效果性(Effectiveness),考虑了企业价值的充分利用。绩效审计由出现以来发展迅速,已经是判断一个国家或公司是否已经迈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建立健全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成为当下绩效审计发展的重要方面。

2. 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以企业的实际业绩效果为评价考核依据的价值衡量体系,是管理部门进行公司治理的重要工具。选择恰当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并且有效实施有助于企业价值创造活动的开展,也有利于对被评价对象做出合理、量化、全面的评定。帮助被审对象进行管理决策是绩效审计尤为重要的目标,所以,绩效指标评价体系的重要内容就应该包括合理的评价标准、考评系统和管理体系。

3. 企业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性。我国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是以会计准则为标准进行财务评价分析和报表分析等活动的。但在绩效审计方面,却一直缺乏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和评价准则。绩效审计的深入有效进行需要一个统一客观的评价标准,这是影响它的最直接的因素,也是完整意义上的绩效审计非常重要的基础,它能够指引审计人员,保证其专业判断的一致性和客观性。

二、 我国企业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是专门针对工商类竞争性企业设计的。工商类竞争性企业的绩效评价大致分为四个方面,分别是财务方面,资金运营方面,偿债能力方面以及未来发展潜力方面。财务方面反映了企业的投资回报率和利润率;资金营运方面主要体现了企业的资金周转率和营运的能力;偿债状况主要反映企业的资产杠杆、负债率和偿债能力;未来发展潜力方面主要反映企业的未来成长和长远的发展潜力。这四个部分作用在一起,共同反映了企业当前的经营发展状况,通过考察以上几个方面,可以得出较为全面的企业绩效审计评价结论。

近年来,我国逐渐开始重视绩效审计的发展。审计长刘家义就曾于2011年1月18日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指出:“全面推进绩效审计,积极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此外,《审计署2008年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也提出“对企业的绩效审计进行全面推进,并积极转变企业的发展方式”、“着力构建审计评价及方法体系”的号召。但总体来看,我国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与其他国家的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1. 绩效审计评价缺乏成熟明确的专业指南。绩效审计的评价对象千差万别,因而评价标准很难统一,然而不同的评价方法正好又导致了评价结果的不同,管理者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同时,目前我们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较为单一,定量评价过多然而定性评价较少,这就造成了我们的绩效审计结果片面,评价缺乏成熟明确的专业指南。

2. 评价标准缺乏统一性与客观性。自我国审计机关成立以来都是使用的传统财务收支审计,而它对财务报表和活动的评价分析是以会计准则作为标准来的。但是目前对于绩效审计来说,还处于探索阶段,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缺乏规范的绩效审计评价指南,对各企业目标和定位也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3. 评价指标体系不完整,偏重经济效益、对社会效益忽视。现阶段,我国绩效审计评价指标的内容偏重于直接效益、经济效益和短期效益,从而相应的忽视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环境效益以及长远效益等,导致评价结论有失偏颇。

三、 企业绩效评价方法及评述

企业绩效评价是对企业经营业绩和管理绩效评价的简称。它运用最新的统计,经济和管理方面的知识,采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参照一定的标准,构建指标体系和模型,从而对企业在某段时间内的经营绩效做出公正合理的评价。

目前,国内外公司常用的企业绩效评价方法有很多,最具代表性的是:关键绩效指标评价法-KPI、经济增加值法-EVA、和平衡计分卡法-BSC,这几种评价方法分别有各自的优点和不足。

1. 关键绩效指标评价法。关键绩效指标评价法(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是现代企业中较为常用的绩效评价方法,它是通过设计、抽样、计算和分析企业主要投入和产出的参数,从而衡量企业的绩效。关键绩效指标作为一种矢量化的绩效评价指标,能够促进企业关键成功因素的理解和实施。KPI的目的是将企业战略转化为内部过程和活动,最终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改进企业绩效。

其优点主要有:

(1)KPI把公司目标化整体为具体,进行层层剖析,有利于公司实现其目标。企业员工绩效行为与企业目标要求的行为不太相符的情况下,公司通过对KPI指标的整合和控制就能够更好地确保两者的有效执行,维护了企业战略的实现。

(2)提出了最大化客户价值的理念。KPI的这种理念,这有利于企业关注客户,以市场为导向,提高自身竞争力。

(3)有利于公司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相吻合。指标的层层分解,让公司目标与个人发展融为一体,从而实现公司与员工和谐共赢的结果。

同时,如果仅使用KPI衡量企业绩效也有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KPI倾向于定量地考核,如果没有专业的指导和判断工具很难摸清其对公司的真正影响。

(2)KPI会使考核者过分地依赖考核指标,考核方式比较机械,对弹性因素考虑不足。

(3)KPI不一定对所有岗位都适用。

2. 经济增加值法。经济增加值法(EVA,Economic Value Added)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美国出现,它是由美国的一家咨询公司提出的一种评价绩效的指标。EVA指组织一定时间内资本收益高于资本成本的部分。一般我们的计算公式如下:

EVA=投资资本×(投资资本回报率-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

经济增加值法(EVA)的优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EVA能够促使企业财务管理体系和评价过程相协调。相对于传统绩效评价来说,EVA较为综合,它贯穿企业从始到终的各项活动,避免了因为多种指标的存在导致的管理混乱情况的出现。

(2)EVA鼓励企业的分权化。EVA不仅能够评价经理人员,同时又能兼顾不同的部门经理,有利于对不同部门进行评价,从而为公司整体经济增加值做贡献。

(3)EVA能够正确引导企业关注长期经济利益,避免被短期利益所左右,鼓励企业经营者做出有利于企业长期利益的决策,。

同时,经济增加值法(EVA)一些不足之处:

(1)EVA的数据通过财务报表进行计算,企业报表本身就有局限性,并不能反映出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且报表数据易被操纵。

(2)EVA站在股东的角度来评价企业业绩,因而难免忽略了其他利益相关者,不能进行全面综合的绩效评价。

(3)EVA对相关会计信息进行了一些调整来消除会计信息的失真,理论上看调整可使计算结果应该越精确,但这些调整在很大程度上也让EVA的计算更难更复杂,妨碍了它的可理解性和应用性。

3. 平衡计分卡法。平衡计分卡(BSC,Balanced Score Card)是由罗伯特·卡普蓝和代维·诺顿提出。平衡计分卡分布从四个视角对企业绩效进行了衡量,分别是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这几个视角既包含了企业的具体目标,也有相应的评价方案。同时,平衡计分卡法也引入了非财务指标,在更大程度上平衡了指标评价的体系。

平衡计分卡法作为一个应用广泛的评价方法,其具体优点有:

(1)平衡计分卡把战略分解为四个方面,并设置相应的指标进行评价。

(2)平衡计分卡让财务与非财务评价合为一体,能够促进企业长远利益的实现,且平衡计分卡兼顾了企业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

(3)衡计分卡从业绩驱动因素入手,能够帮助使企业找出企业的不足之处,并有效地寻找问题的症结,从而企业可以针对其做出相应的改善。

(4)平衡计分卡综合关注了内外部因素,关注顾客以及行业竞争者等,给企业带来相对全面综合的绩效评估。

其不足主要体现在:

(1)平衡计分卡只提供了一个大致的框架,但是一个合理的体系需要所有员工的参与,每个人都最好有自己的平衡计分卡,因而,这有可能导致企业产生很大的成本。

(2)平衡计分卡对信息量及数据有很高的要求,需要一个强大的数据库以及相应的信息技术的支撑。因此,企业的时间代价会很高。

综上所述,BSC、EVA和KPI三类企业绩效评价方法各有所长。因此,为了建立一个更具有实用性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较好的选择是将三者有机结合,互相之间取长补短,加以优化整合。在这个体系中,BSC先为企业评价建立一个基本的包括四个方面的框架;然后使用EVA,从股东利益出发来确定企业的最高目标;KPI则是把企业目标分解成更具体的关键指标,并衡量其实施效果。

四、 企业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 企业绩效评价方法的借鉴。

其一,从对BSC与EVA的分析结果可看出,EVA的评价方法比较单一,且时效性不高,仅仅偏重经济效益的考察,而BSC则相对更加前瞻、财务性与非财务性相结合以及考虑长期利益;同样,BSC不注重甚至没反映股东财富问题,而EVA却能首先考虑股东财富问题。

其二,对于BSC与KPI,二者都是一种整体的考虑,从最高目标出发的绩效管理工具。不同的是,BSC把企业总目标划分为四个不同的维度,各个维度以及其下的各个指标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二KPI则偏重寻找影响企业总目标实现的各种关键因素,因而不同的关键因素之间没有明显的逻辑关系,二者在此方面整合正好能够发挥各自的优势。

2. 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效益并重。经济、社会、环境是现代企业经营活动需要考虑的三个重要方面。(如图1)

经济效益,是指企业取得的社会劳动节约,即尽量以最少的劳动成本取得最多的期望成果,或者以一定的劳动耗费取得更多的期望成果。经济效益是投资成本和回报之间的比较;社会效益,是指企业承担相应的社会义务而产生社会影响;环境效益是对企业经营活动对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所造成影响的衡量。

总体来看,环境效益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基础,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则是环境效益的后果,三者组成一个整体,相互作用,辩证统一。

3. 企业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架构。综上所述,如果以EVA为核心, BSC为纽带,把BSC的四个不同维度看作是KPI的主控因素,选定关键绩效指标,同时纳入社会和环境效益,建立多层次的指标评价体系。那么,该体系就完美地解决了我国目前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不足。

因此,一个新型的、更加全面的企业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架构如图2。

在经济效益方面,EVA仿佛位于一座金字塔的顶端,总览反映企业综合的经济效益。下面企业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方面的指标是金字塔的主要成分,同时这四个方面又存在着紧密的因果关系,犹如金字塔坚固紧实的墙体。财务结果位于这一层的前面,帮助企业在其它方面提高绩效。

对于社会效益,可以考虑的KPI有:

(1)协调、稳定社会经济程度。主要表现在有效调控国民经济,防范国外资本的渗透,维护经济市场稳定并保护广大消费者人群的利益。

(2)行业影响力。这用来衡量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和能力,帮助企业更好的认清自己的位置,制定合理的战略规划。

(3)财政贡献程度。企业上缴的税款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一个国家的财政实力主要靠这个国家的财政税收来支撑,目前,我国仍然以企业纳税人为主,其中中小企业占据很大比重。

(4)就业贡献率。为企业所在地区的劳动力提供职位,解决就业困难的国家问题,醋精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同时也能节约国家财政支出。

(5)社会捐助。企业参与社会公益,不仅能够体现企业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也能在社会中树立良好的企业现象,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社会捐助率=社会捐助额/净利润*100%

环境效益可以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来分析。其中,经济效益可以是企业由于改善环境而带来的直接以及间接效益;社会效益则包括企业口碑声誉的提高、绿色健康产品的研发销售、环境风险的下降、职工工作环境的改善,周围居民生活环境的改善等间接效益。

最后,在进行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整合时应关注一下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系统全面性,即体系应涵盖财务与非财务,定量与定性等方面,是对公司的系统全面的评价;二是结果相关性,即分析结果应与企业真正的需求相关;三是科学实用性,即分析原理、过程及结果都是科学的,且结果方便管理者使用;四是核算统一性,及整个体系的核算口径是前后统一的,数据取数和计算方法前后一致;五是评价的成本效益。只要主要考虑到这五方面问题,相信KPI、EVA和BSC三者有机结合,融为一体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一定能为企业带来无限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发挥自己的优势,解决发展竞争问题。

五、 总结

本文通过对企业绩效审计评价的研究,基于KPI、EVA和BSC整合视角,充分考虑企业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影响,重新构建了企业绩效审计的评价指标体系,以促进我国企业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不断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刘凤委,李琦.市场竞争、EVA评价与企业过度投资[J].会计研究,2013,(2):54-62.

[2] 池国华,王志,杨金.EVA考核提升了企业价值吗?—来自中国国有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13,(11):60-66.

[3] 李凤雏,王永海,赵刘中.绩效审计在推动完善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分析[J].审计研究,2012,(3):14-18.

[4] 徐泓,曲婧.自然资源绩效审计的目标、内容和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审计研究,2012,(3):14-19.

基金项目: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项目号:15XNH084)。

作者简介:张毅飞(1985-),女,汉族,河南省平顶山市人,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管理会计、审计、公司金融;任杰(1988-),女,汉族,山东省潍坊市人,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公司治理、公司金融;杨华领(1980-),男,汉族,河南省周口市人,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公司财务、员工持股。

审计统计指标研究 篇7

(一)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理论

目前我国对于绩效审计 (Performance audit) 还没有给出一个比较明确的定义, 但是它具有的经济性 (Economy) 、效率性 (Efficiency) 和效果性 (Effectiveness) “3E”特征, 得到学界广泛认可。

平衡计分卡 (Balanced Scorecard) 作为一种战略管理工具,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Robert Kaplan和波士顿管理咨询公司咨询师David Norton于1992年共同提出。它打破了传统绩效评估中只重视财务指标的做法, 从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发展四个不同的方面对组织绩效进行全面评估。

AHP方法, 又称之为层次分析法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简记AHP法) 是美国运筹学家Saaty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种多方案或多目标的决策方法, 是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化的、层次化的分析方法。

(二)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全面性与重点性相统一原则。在设计评价指标时, 要全面考虑到高校科研管理与经费开支的特性, 又要有重点选择那些有代表性的指标, 纳入到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中。

理论性与可操作性相统一原则。在设计评价指标时, 既要选择那些有一定理论水平的指标, 也要选择那些具有可操作性的指标。如果没有理论性指标, 该指标体系就缺少相关理论的支持;如果没有可操作性指标, 该指标体系就缺少使用价值。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统一原则。在设计评价指标时, 虽然定量性质的指标可以更加直观的反映绩效水平, 但是在他不能全面反映整个高校绩效审计的全过程, 还要结合着定性性质的指标来更加全面的考核评价。

二、高校科研经费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平衡计分卡的原理, 并结合绩效审计的“3E”特性, 可以把科研经费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分为四个维度:内部控制、科研实力、科研水平和经费使用 (如表1) 。

(一) 内部控制维度

内部控制维度按照指标类型分类应当属于定性指标, 按照绩效审计“3E”标准属于效率性指标, 主要是用来衡量高校有关科研项目管理及经费使用方面内部控制制度建立情况, 以及科研项目负责人、高校科研项目主管部门、高校财务部门执行相关内部控制的情况。因此可以从健全性和有效性两个方面考虑。

1.健全性。主要是指高校对于科研项目的管理和科研经费的使用, 能够按照国家或上级科研项目主管部门出台的规章制度, 并结合本单实际, 制定的一系列用于规范科研项目立项、研究、成果认定、结题及经费使用的管理规定, 并有独立设置的科研项目监督管理部门行使职责。

2.有效性。主要是指科研项目负责人、高校科研项目主管部门、高校财务部门执行相关内部控制的情况。

(1) 科研项目负责人执行内控情况, 主要用来衡量项目负责人能否按照内部控制相关规定, 在项目立项阶段经过充分的论证、按需编制科研经费预算, 在项目实施阶段严格按照任务约定书或合同约定执行研究任务, 在项目结题阶段实事求是的上报研究成果和相关科研经费使用情况。

(2) 高校科研项目主管部门执行内控情况, 主要用来衡量高校科研管理部门能否对科研项目进行全过程管理, 如在科研项目立项阶段能够组织专家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论证、帮助项目负责人编制经费预算, 在实施阶段能够督促项目负责人保证研究进度、协调处理项目负责人遇到的困难, 在结题阶段对科研成果进行审核、复合经费开支情况。

(3) 高校财务部门执行财务监督情况, 主要用来衡量高校财务部门能否严格相关内控规定, 着重对科研经费编制与调整、经费使用的真实性与合规性等进行财务监督。

(二) 科研实力维度

科研实力维度按照指标类型分类应当属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指标, 按照绩效审计“3E”标准属于效率性指标, 主要是用来衡量高校在一定时期内所获得的科研立项总数量和资助资金总额, 由于本维度兼顾定性和定量两个指标特性, 因此在衡量时还要着重考虑获得科研项目的层次。

1.科研立项, 主要是用来衡量高校获得国家级、省部级、校厅级和横向合作等各个层次的科研项目成功立项数量。

2.资金比率, 主要是用来衡量各个层级科研经费在总体科研经费中所占比率。

(1) 国家级课题经费比率=国家级科研经费总额/科研经费总额*100%。

(2) 省部级课题经费比率=省部级科研经费总额/科研经费总额*100%。

(3) 校厅级课题经费比率=校厅级科研经费总额/科研经费总额*100%。

(4) 横向合作课题经费比率=横向合作科研经费总额/科研经费总额*100%。

(三) 科研水平维度

科研水平维度按照指标类型分类应当属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指标, 按照绩效审计“3E”标准属于效率性指标, 主要是用来衡量一定时期内, 高校科研人员依托已立项的科研项目, 所获得的科研成果及人员建设情况, 由于本维度也和科研实力维度一样具有定性和定量两个指标特性, 因此在衡量时也要考虑相关指标的层次。

1.科研成果, 主要用来衡量科研人员依托已立项课题发表的科研论文、学术专著, 获得的科研成果奖励、发明专利等级别和数量。

2.人员建设, 主要用来衡量科研人员依托已立项课题举办的学术交流研讨会、组建的科研团队以及参加科研的博士生与硕士生的数量。

(四) 经费使用维度

经费使用维度按照指标类型分类应当属于定量指标, 按照绩效审计“3E”标准属于经济性指标, 主要是用来衡量科研经费的预算编制和经费开支情况。因此可以从预算阶段和开支阶段两个方面考虑。

1.预算阶段, 主要是衡量科研经费预算编制是否准确、是否能够得到执行, 课题经费是否按照编制预算如实到账。

(1) 预算编制准确率= (预算金额-预算调整金额) /预算金额*100%。

(2) 课题经费实现率=课题经费实际到账金额/预算金额*100%。

(3) 预算执行准确率=严格按照预算执行的总金额/预算金额*100%。

2.开支阶段, 主要是衡量科研经费开支的真实性、合法性与合理性。

(1) 固定资产开支率=用于购买固定资产的总金额/实际经费开支金额*100%。其中, 固定资产是指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 专用设备单位价值800元以上, 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 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 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作为固定资产管理。

(2) 经费开支合规率=合规开支经费总金额/实际经费开支金额*100%。其中, 合规开支经费是指经审计核实, 符合科研经费开支管理规定的支出。

(3) 课题经费结余率=课题经费结余金额/实际到账金额*100%。

(4) 五项费用使用率=五项费用开支总金额/实际经费开支金额*100%。其中, 五项费用是指劳务费、差率费、会议费、专家咨询费和燃料动力费。

三、高校科研经费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运用

高校科研经费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之后, 下一步很重的工作就是确定各维度和各层级指标权重。为了确保各指标权重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准确性, 借鉴AHP分析和李克特量表基本原理, 并结合工作实践和相关专家的建议来设定设指标的权重系数 (如表2) 。

(一) 权重赋值原则

一级评级指标总值为100%, 各维度对应的二级评价指标权重总值之和为100%, 各二级评价指标对应的三级指标权重总值为100%。例如:一级指标各权重值A+B+C+D=100%;二级指标各权重值A1+A2=100%;三级指标各权重值A11+A12=100%。

(二) 对三级评价指标评分

该指标的评分将借鉴李克特量表 (Likert Scale) 方式, 采用5分值, 由相关专家结合审计具体情况对其进行打分评价。其中:评分I=5分, 表示该项指标完全符合绩效目标设定;评分5>I≥4分, 表示该指标高水平地完成了绩效目标;4>I≥3分表示该指标取得了较好的绩效, 但还有改进的余地;3>I≥2分表示该指标完成情况一般, 在绩效方面取得一定成果;2>I≥1分表示该指标虽然存在一些问题, 但基本上达到绩效目标;1>I≥0分以下表示该指标存在很多问题, 与绩效目标存在很大差距, 甚至没有开展任何工作。每项评分还应结合三级评价指标中每个具体指标的权重, 折算成标准分。例如:标准分=A11*IA11。

(三) 全面绩效评价得分

按照下列公式依次计算, 可以得出全面绩效评价得分:三级指标单项标准分=该指标评价得分*该指标权重;二级指标得分=Σ该指标对应三级指标单项标准分;一级指标得分=Σ该指标对应二级指标得分*该指标权重;全面绩效评价得分=Σ一级指标得分*该指标权重。

四、结语

本文通过总结以往开展高校科研经费审计实践, 在深入分析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与经费使用的特点基础上, 借鉴平衡记分卡、AHP层次分析发、李克特量表基本原理, 并结合绩效审计的“3E”特性, 构建了高校科研经费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但鉴于影响高校科研经费绩效审计质量的四个评价维度及各具体评价指标, 会随着高校自治和国家治理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动, 并且该评价指标体系尚未在实践中实际应用。因此, 笔者将密切关注该评价指标体系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

摘要:科学研究是高校的重要职能, 科研人员是高校科学发展的重要资源, 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和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做出重要贡献。但近年来, 在高校科研活动中学术失范行为较为严重, 贪污、挪用科研经费案件时有发生。高校审计部门是高校自治体系中重要的监督执行部门, 承担着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职能。如何进一步规范高校科研行为, 维护科研秩序, 成为摆在高校审计部门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文章拟将平衡计分卡和AHP理念引入到科研经费绩效审计中, 尝试建立一套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可操作性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从而解决这一紧迫任务。

关键词:高校,科研经费,绩效审计,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董屹宇.国家助学贷款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基于3E特征及平衡计分卡理论[J].高等经济教育研究, 2015 (03) .

[2]陈献东.住房公积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江苏审计, 2014 (10) .

[3]张梦.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基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 , 2014 (08) .

[4]马宏志.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全过程跟踪审计[J].会计月刊, 2012 (29) .

审计统计指标研究 篇8

一、乡镇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基本思路和原则

乡镇长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应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等, 结合《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 (试行) 》、《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办法 (试行) 》和本地的实际进行。目的是为了规范乡镇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行为, 提高审计质量, 防范审计风险。

审计评价应以科学发展观作为评价乡镇长经济责任的根本标准, 从乡镇长管理经济的能力入手, 以全部政府性资金的审计结果为基础, 以经济发展的绩效为核心, 以制度建设和重大经济决策为重点, 紧紧围绕乡镇长经济责任, 责权相当地进行审计评价。乡镇长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应坚持依法评价、科学发展、客观公正、权责一致、分清责任、用语规范、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基本原则。

二、乡镇长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内容、方法和标准

(一) 乡镇长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内容

1.经济政策执行权。主要评价乡镇长任期内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执行国家和地方重大方针政策及重要决策部署情况, 以及结合本乡镇实际, 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政策措施制定情况、执行效果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所管辖的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总收入、政府负债、农民人均纯收入、乡镇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及县 (市、区) 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当期考核事项等重要经济指标的真实性及其变化情况。

2.经济管理权。任期内本级财政收支计划编报的真实性、完整性, 预算和决算执行情况, 主要评价乡镇长任期内本级预算编报的真实完整、财政收支的真实、合法和财政资金的效益情况, 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乡镇本级财政性资金内部控制制度管理情况, 主要评价乡镇长任期内本级财政性资金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及制度执行的有效情况。

3.经济决策权。主要评价乡镇长任期内本级重大经济决策制度的建立健全情况, 重大经济决策程序的规范性, 重大经济决策内容的合法合规性, 以及重大经济决策事项执行的效率性和效果性。

4.经济监督权。主要评价乡镇长任期内对直接分管站 (所) 和直接分管工作的监督情况、实际效果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5.个人廉洁自律情况。主要评价乡镇长任期内遵守党风廉政建设、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各项规定、中央“八项规定、六条禁令”中有关廉洁自律规定情况和国家法律法规情况。

(二) 乡镇长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方法

审计评价可以采用定量评价、定性评价及定量与定性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定量评价, 以审计查证和取得的可靠数据与任期责任目标或计划指标、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进行量化对比分析, 客观反映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定性评价, 以审计结果为基础, 对被审计地区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和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的评价。综合评价, 综合运用上述两种评价方法, 对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财政收支、重大经济决策等情况及存在问题进行综合分析, 形成既有定性评价、又有定量结果的综合评价意见, 客观反映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从经济政策执行权、经济管理权、经济决策权、经济监督权、个人廉洁自律情况和内部管理情况五个模块设计指标, 并分配指标的权重。选择恰当的评价标准值。计算审计评价期间的指标年度平均值。将平均值与标准值比较, 进行评分。无法计算数值的非财务类的审计事项, 由评价小组成员运用其学识、经验和分析判断能力, 根据审计取证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分。填写评分表, 计算出综合得分。综合得分=∑各模块一级指标得分小计×权重。

根据评分表计算的综合得分, 将乡镇长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综合评价为四个等次:A、综合评分大于等于90分, 评价为很好地履行经济责任;B、综合评分大于等于75分小于90分, 评价为较好地履行经济责任;C、综合评分大于等于60分小于75分, 评价为基本履行经济责任;D、综合得分在60分以下, 评价为没有有效履行经济责任。

(三) 乡镇长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

审计指标的评价标准, 可以采用责任目标法、历史参照法和地区平均水平法。责任目标法, 以任期经济责任目标为标准, 将指标计算结果与其比较来评价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历史参照法, 以前任水平或者是评价期的前一年度水平值为标准, 将指标计算结果与其比较后进行评价;地区平均水平法, 以所在地区各乡镇的平均水平为标准, 将指标计算结果与地区平均水平比较后进行评价。

三、乡镇长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设定和指标解释

(一) 乡镇长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经济责任审计是以领导干部个人履行经济责任为主线, 服务于党管干部, 是干部监督和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必须体现这个目的性。审计评价要围绕乡镇长履行经济责任情况, 用一系列指标来刻画经济责任的本质, 设立评价指标和评议指标。在评价指标方面, 根据评价内容设置了三个层次的指标体系, 其中:一级评价指标5个, 二级评价指标12个, 三级评价指标19个, 第三级评价指标可以根据公式进行定量计算。评议指标主要是从非数字经济责任角度来考察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履行的群众效果, 主要通过群众民主评议的方式反映领导干部任期内经济权力控制、管理职责控制、勤政廉洁印象等方面的情况。乡镇长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和审计评议指标体系可以考虑以下指标: (见表1、表2)

(二) 乡镇长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权数构成

乡 (镇) 长经济责任评价工作, 围绕领导干部“四权一廉”的审计内容开展, 并将五方面的内容按照权重比例量化打分。按照“书记决策、行政首长执行”的现行党委和政府分工的原则, 根据“四权一廉”五方面内容通过分值量化的方式以百分制对各个指标进行量化打分。

(三) 乡镇长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解释

1.经济政策执行权。农业总产值增长率, 以乡镇统计站提供的统计数据为准, 计算乡镇长任期内的年均增长率, 上级政府下达考核指标的, 与考核指标相比较。

工业总产值增长率, 以乡镇统计站提供的统计数据为准, 计算乡镇长任期内的年均增长率, 上级政府下达考核指标的, 与考核指标相比较。

农村经济总收入增长率, 以乡镇经营管理站提供的统计数据为准, 计算乡镇长任期内的年均增长率, 上级政府下达考核指标的, 与考核指标相比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 以乡镇统计站提供的统计数据为准, 计算乡镇长任期内的年均增长率, 上级政府下达考核指标的, 与考核指标相比较。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 以乡镇经营管理站提供的统计数据为准, 计算乡镇长任期内的年均增长率, 上级政府下达考核指标的, 与考核指标相比较。

地方财政总收入增长率, 以乡镇财政所、乡镇政府提供的数据为准, 评价乡镇长任期内完成上级下达考核指标情况。

政府负债增减率, 以县市财政局或者乡镇财政所提供的数据为准, 计算乡镇长任期内负债增减率, 上级政府下达考核指标的, 与考核指标相比较。

负债占地方财政总收入的比重, 以县市财政局或者乡镇财政所提供的数据为准, 上级政府下达考核指标的, 与考核指标相比较。

乡镇国有资产管理情况, 以乡镇财政所提供的数据为准。

通过审查任期内乡镇及镇属各单位占有、使用的各种国有资产, 评价乡镇长任期内国有资产管理情况。

执行国家和地方重大方针政策情况, 评价乡镇执行国家和地方重大方针政策情况;审计决定执行及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 评价是否执行审计决定, 审计查出的问题是否已整改。

2.经济管理权。财政收支计划编报的真实完整性, 评价乡镇上报县级财政部门的本级财政收支计划是否真实完整;预算和决算执行情况, 评价乡镇预算和决算执行是否规范;财政收支的合法合规性, 评价乡镇财政收支是否存在违法违规的情况;财政资金的效益性。评价乡镇财政资金是否存在损失浪费的情况;财政性资金内控制度的建立健全情况, 评价乡镇财政性资金管理制度是否建立健全;财政性资金内控制度执行的有效性。评价乡镇财政性资金管理制度是否有效, 执行是否到位。

3.经济决策权。经济决策制度的完整性, 评价乡镇是否建立了科学有效的决策制度措施;经济决策程序规范性, 评价决策程序是否清晰透明, 决策内容是否符合有关规定;经济决策执行的有效性, 评价任期内乡镇经济决策事项是否执行以及执行的效率性和效果性。

4.经济监督权。监管职责履行情况, 评价乡镇长是否按照法律法规以及有关规定认真履行分工范围内的监管职责;实际监管效果, 评价乡镇长对分管工作的有关经济活动做出的授意、指使、认可等行为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 有关部门 (单位) 根据其安排进行工作所产生的效果如何。

5.个人廉洁自律情况。个人收入违纪违规情况, 主要审计乡镇长任期内收入的合法性;乡镇长遵守廉洁从政有关规定情况, 通过审计乡镇长任期内个人待遇、享受单位福利、职务消费和遵守中央“八项规定、六条禁令”中有关廉洁自律规定情况, 评价乡镇长任期内遵守廉洁从政有关规定情况;审计核实的领导个人收入与向组织、纪检部门申报的个人收入差额情况。

四、乡镇长任期经济责任界定和审计评价结果运用

(一) 乡镇长任期经济责任界定

乡镇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任务是界定乡镇长个人应当承担的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界定乡镇长的任期经济责任要注意区分工作失职与工作失误的界限, 主观故意与客观制约的界限, 现任领导责任与前任领导责任的界限, 集体决策与个人主张的界限, 决策失误与管理不力的界限, 决策责任和执行责任的界限, 直接责任与其他责任的界限。

(二) 乡镇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结果运用

乡镇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党风廉政建设, 为党管干部服务, 所以审计结果应用是关键。审计机关根据审计结果, 对领导干部提出综合评价等次。综合评价为“很好地履行经济责任”等次的, 应作为提拔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之一;综合评价为“较好地履行经济责任”等次的, 正常使用;综合评价为“基本履行经济责任”等次的, 不影响任用, 建议组织、纪检部门诫勉谈话;综合评价为“没有有效履行经济责任”等次的, 不得提拔重用, 并根据问题严重程度, 建议给予诫勉谈话、降免职等组织处理。组织部门结合综合评价等次, 研究提出干部任用建议, 向常委会汇报, 并将综合评价等次写入干部考察材料, 存入干部档案。纪检监察机关将综合评价等次作为党风廉政建设考核的重要内容, 存入干部廉政档案。针对审计发现的严重违纪违规问题, 研究处理意见。审计发现涉嫌违法犯罪案件线索的, 移交司法机关立案查处。审计发现带有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 审计机关写出有问题、有分析、有建议的综合报告, 及时向党委、政府汇报。各有关单位运用审计结果情况, 及时向审计机关反馈, 存入审计档案。

审计统计指标研究 篇9

1 住房公积金运营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重要性

对于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来说,当其具备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权威性都比较高时,就可以评价公共资金运营绩效情况,同时,最终的评价结果所具备的客观性较强,可作为审计评价工作的基础。当前,我国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还不完善,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审计人员往往会忽略评价工作的开展,即使开展了评价工作,审计单位却不认可审计人员的评价结果,导致公共资金绩效审计发展受到严重制约。为解决这个问题,要构建完善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住房公积金是公共资金的一种,针对其建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时,必须充分了解住房公积金的基本特点。我国在设立住房公积金时,主要目的是推进住房货币化改革,保障住房消费资金来源的长期性和稳定性,但是,在实际运营过程中,住房公积金的效率较低, 且不公平现象严重,这些问题,现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由此可见,建立住房公积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性。

2 构建住房公积金运营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2.1 选择构建工具

平衡计分卡是一种战略绩效管理和评价工具,其所包含的指标比较全面,弥补了传统绩效评价方法中只重视财务指标的缺陷。当今,在一些非营利性组织中,平衡计分卡已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平衡计分卡突出的特征之一是强调多种平衡,这项特征符合住房公积金资金绩效目标的多维性,因此,在进行住房公积金绩效评价时,选择的工具就是平衡计分卡。

2.2 总体框架

尽管平衡计分卡的适用范围非常广,但它只是一种模式,要想在住房公积金绩效评价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还要根据住房公积金的特点,构建合适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事实上,住房公积金的运营与营利组织还存在较大区别,住房公积金属于公共部门,其在运营过程中,具备社会综合协调功能。因此,在住房公积金运营的过程中,服务对象才更应是其关注的重点。一般来说,住房公积金的服务对象就是城镇居民,因此,在住房公积金的运营过程中,提高居民满意度是其终极目标。在住房公积金运营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总体框架中,除包含居民满意度外,还包含内部管理维度、持续发展维度以及财务结果维度。

2.3 住房公积金运营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内容

2.3.1 居民满意维度

居民满意维度包含两个指标,一是住房公积金的收益性指标。对审计工作来说,其要实现的目标包含经济性、效率性以及效果性,这其中,效果性起决定性作用。在评价住房公积金绩效时,效果性的主要表现就是城镇居民的收益程度,具体说来,住房消费公积金贷款贡献率、利率节省率以及住房公积金个人贷款比率就是效果性的数据表现形式。二是住房公积金的公平性。在不断完善审计理论的过程中,审计目标由最初的3个增加到现在的5个,增加了环境性和公平性,在这两个新增目标中,公平性非常重要,一般通过住房公积金覆盖率等来进行数据表示。

2.3.2 内部管理维度

在住房公积金的管理方面,我国有一系列规定,其中包含考核方面的规定。在这些规定中,绩效指标较多,且其具备的强制性较强。这些规定的存在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指标来源。在内部管理维度中,考核指标是缴存环节和运营环节,可通过这两个环节的合理考核,准确评价内部管理绩效。

2.3.3 持续发展维度

在此维度中,包含安全性和流动性两个指标。

2.3.4 财务结果维度

住房公积金的财务结果主要具备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信息披露,二是实现住房公积金制度的长远发展。因此,在选择财务结果维度指标时,主要包含财务状况和盈利状况两种。

3 结 语

通过住房公积金运营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保证了审计工作的有效性以及评价的准确性。但由于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复杂程度较高,本文构建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尚不完善,必须加大研究力度,建立完善的、科学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摘要:我国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后,学者对其的研究就从未停止,总的来看,主要集中于住房公积金监管、政策性住房金融等方面,对于住房公积金运营绩效审计评价方面的研究较少。基于此,本文阐述住房公积金运营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重要性,并具体分析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以科学评价住房公积金的绩效。

关键词:住房公积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祭增学,张岳.关于建立绩效审计指标体系的思考[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7(5):52-53.

[2]马志娟,丁俊博.保障房资金管理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财会月刊,2014(24):82-86.

审计统计指标研究 篇10

一、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综合评价指标的构建

以委托代理理论和公共物品理论为依托, 在对审计质量成因因素分析的基础上, 以定性的方法分别从事务所基本执业能力、执业队伍素质、事务所客户财务状况、事务所业务质量控制管理情况和事务所具体业务执行状况等五个方面构建出一套对注册会计师行业审计质量进行衡量的基本评价指标体系。按照该指标体系中的指标搜集100家会计师事务所的相关数据, 利用搜集的样本数据使用Matlab软件和雅可比法对基本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指标进行量化再筛选, 由此形成对原定性方法下的基本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修正的评价指标体系 (见表1) , 并介绍各指标的取值方法。

注: (1) 行业划分标准采用我国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标准。 (2) 学历层次权数:博士5;硕士4;大学本科3;大学专科2;专科以下1。 (3) 应设立内容参考中注协规定, 包括对业务质量承担的领导责任;职业道德规范;客户关系和具体业务的接受与保持;人力资源;业务执行;业务工作底稿;监控等七项内容。 (4) 打分时参照以下标准:能否合理保证从业人员遵守法律法规和相关准则规定;能否保证注册会计师根据具体情况出具恰当的报告;是否考虑自身规模和业务特征等因素。 (5) 凡以上表格中注明取值方法为行业监管人员打分的项目, 打分标准为:差, 60分以下;较差, 60~70分;一般, 70~80分;良好, 80~90分;优秀, 90~100分。

二、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综合评价指标的权重赋予

目前我国现有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指标设计相对全面, 但大多数评价指标是定性的, 定量指标很少, 而且定量指标难于实现科学定量, 各部分指标所占比重的确定基本上仅依靠经验判断, 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因此本文在对评价指标赋予权重时采用了层次分析法 (AHP) 。层次分析法的核心是将决策者的经验判断给予量化, 从而为决策者提供定量形式的决策依据, 在目标结构复杂且缺乏必要数据的情况下更为实用。

根据AHP方法的赋权原理, 本文针对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指标权重设计了专家调查问卷。本次调查对象界定为审计质量方面的专家, 既有理论研究学者, 也有审计实务人员。我们选取了中国人民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河北经贸大学、河北省注册会计师协会及各地会计师事务所的相关专家和学者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发放专家调查问卷100份, 回收83份, 内容填写不全的10份, 根据AHP方法赋权原理没有通过一致性检验的8份, 最后的有效问卷是65份。有效回收率65%。

本文根据AHP原理, 利用Matlab软件编制程序完成了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赋权工作。结果列示如表2。

注:权重1是一级指标相对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的权重;权重2是二级指标相对于其所属的一级指标的权重;权重3是三级指标相对于其所属的二级指标的权重;权重4是所有需要赋权重的指标相对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的权重。

三、结束语

审计统计指标研究 篇11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平衡计分卡;评价体系;社会责任

经济责任审计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特殊的一种审计形式,经济责任审计最初应用于国有企业的领导人的离职审计,随着经济、法律、政治等环境改变,我国国有企业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委托代理和受托责任的出现,使得经济责任审计显得更加重要。经济责任审计从开始至今,已经历了几十年,但由于该审计制度的中国特色性,缺少国外先进的理论及典型的案例作为支撑,因此,仍处于探索阶段,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很多问题相继呈现。

相对于通常意义上的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性主要体现于其着眼于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是企业领导人,内容是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在审计过程、方式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都异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审计。目前来看,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问题是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因此,本文从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现状分析为出发点,分析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完善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体系的建议。

一、目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

首先,评价指标较单一,偏重于财务指标;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不应仅仅着眼于财务指标,对于企业领导干部的个人主观努力成果、对社会的贡献、员工福利、对环境的影响等均应该进行评价,同时,对其经济行为有可能带来的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潜在事项也应当进行审计,这样才能够做到客观、公正的评价目的。

但就目前而言,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指标仍以财务指标为主导,其它方面则被忽略或者浅尝辄止,过多的偏向于财务指标,不能形成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结果往往与企业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执行情况有所背离,无法到达审计目的。虽然政府也出台相关政策要加强企业领导干部在社会责任等非财务指标方面的评价,但是绝大多数企业在实施过程中,并没有或者极少设置相应的指标来反映,而只是通过审计内容简单说明,不能达到综合反映的目的。此外,因为选用财务评价指标过多,使得有些企业领导干部为了达到短期的财务成果,做出短期的财务操纵的行为。

其次,指标选取不当,达不到评价目的。在选取评价指标时,应当选取最能反映现象本质的指标来进行评价。指标应当具有综合性,通过多种指标来共同反映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可以选用差异率指标、趋势比率指标、差额数等多种指标,并且不能忽视与同行业相关指标的横向对比。但是,就目前而言,在经济责任审计实务中,往往只是选择用差额性指标,或者简单的计算计划完成情况指标来进行评价,对企业的发展趋势如何、与行业平均水平的比较分析等都比较欠缺,这样得出的评价结论将无法综合客观的反映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不能达到评价目的。因此,评价指标的选取应当在具有全面性和综合性的前提下,应当选择能够反映本质特征的指标来进行评价。

为了更好的说明适当指标选取的问题,我们以A公司为例(真实数据),选取其经理离职审计中的利润情况的评价指标来进行说明:

资料来源:公司内部资料

A公司对该经理的经济责任审计中,在利润方面仅通过表

1数据进行了评价便得出审计结论。但是从表1的数据来看,在反映该经理在职期间的利润情况时,仅仅进行了利润情况的累计额,从表中的数据来分析,确实实现了利润的正增长,但是客观来看,这个指标根本无法达到评价目的。因为指标选取过于简单,同时也并没有和同行业的平均值相对比,虽然利润实现了增长,但是增长的比率是多少?与行业当期的标准的差异怎样?从趋势上看,是呈现逐年增长趋势还是逐年下跌趋势?正是由于指标的选取不当,导致很多关键性的问题无法体现,评价结果不具有说服力。

第三,缺少定量评价,偏重于定性评价。在对事物进行评价时,数据是最具有说服力,经济责任审计也是如此。若过多凭借主观因素来评价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审计结果必将缺少客观性。因此,在进行评价指标选择时,应当以定量评价为主,定性评价指标为辅,但是在目前而言,却本末倒置,过多的选取定性评价指标,使评价结果的主观色彩较浓。

二、改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建议

针对于目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接下来将从基于平衡计分卡建立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加强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以及建立社会监督平台三个方面,给出改善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体系的建议。

第一,基于平衡计分卡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平衡计分卡西方先进管理经验的结果,是企业管理的一个奇迹。由David P.

Norton和Robert S.Kaplan共同提出。平衡计分卡是一种综合的评价指标体系,由一系列财务的和非财务的评价指标构成。它打破了传统的以财务指标为核心的企业业绩评价,而是从财务观、内部经营流程观、客户观和学习与成长观四个方面来综合的反映企业业绩。本文以国有企业的普遍情况为基础,并借鉴平衡计分卡的基本结构,设计了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如下表2:

表2所建立的评价体系,是在平衡计分卡的基本结构的基础上,也借鉴了其它公司的评价体系而建立。该指标体系能够从四个方面来进行评价,而且以定量评价为主,指标的选取上也是比较全面、综合的,这样使得评价结果更加具有客观性,具有说服力。

第二,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审计评价指标。在运用平衡计分卡进行审计评价时,虽然指标比较全面、客观,但是却忽略了企业的社会责任的评价问题。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于绝大多数企业来讲,仍然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其根本目的,国有企业也是如此。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时,往往会忽略对社会的责任。由于这种对社会责任的消极态度的普遍性存在,有必要将企业领导干部的社会责任做以评价,改善这种消极对待的现状。特别对于一些在生产过程中,有可能会造成环境破坏的行业,这种社会责任的评价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企业的社会责任评价指标的建议,汇总如下表:

在对社会责任进行评价时,仍然应当以定量评价为主,并结合定性评价来进行。在实务中,在以表3所列举的评价指标方面,应当设置社会责任评分表,来量化企业的社会责任,真正做到用数据来客观的说明问题,达到客观评价的目的。由于社会责任评分表要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而设置,在此不进行具体说明。

第三,建立社会监督平台,共享经济责任审计数据库。建立经济责任审计数据平台,不仅仅是经济责任审计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数据共享,将企业内部审计的结果公开化,使得评价结实施过程、结果更加透明话,降低了审计风险。同时,也可设置一个反馈平台,通过由社会公众来反馈的方式,来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制度。通过共享平台,不仅是与时俱进的体现,同时也可以有效的控制资源的浪费,避免重复性的调查工作,人力、物力、财力也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此外,将平台数据可以及时的进行相关的对比分析,从而发现问题,并做到及时处理,更能突显审计的意义。

三、结论

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是企业领导人,内容是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评价结果对企业领导干部以后的发展前景有直接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经济责任审计作用的有效发挥。因此,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上出现的问题,急需改善。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是获得客观、合理的审计结果的基础,也是作出科学评价结论的前提条件,同时建立社会监督平台,也有助于评价的公开、透明,进而提高审计评价的客观性。

事实上,经济责任审计在评价体系上存在的问题是较多而且比较突出的,是很值得进行深入研究的一个内容,但是由于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性,很多企业的内部资料无法获得,经济责任审计制度要得到彻底的改善,必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胡玉明.平衡计分卡是什么—一个管理工具的神话.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128~136

[2] 郝雪莲.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中国酿造.2008,8:74~75

审计统计指标研究 篇12

一、高校财务部门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

(一) 学校财务预算编制、控制与管理责任

是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学校具体情况, 科学、合理地编制学校财务预算, 并对预算执行过程进行有效控制与科学管理。

(二) 财务收支核算与管理责任

财务收支核算是否符合规范, 财务管理是否符合财务制度和有关法规的规定。会计资料是否完整、真实、合法, 有无隐瞒、遗漏或弄虚作假等情况。

(三) 内部控制责任

学校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制度及财务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是否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组织各项收入, 各项收费是否符合物价部门批准的收费项目和标准, 票据使用是否合法、规范;融资活动是否符合国家规定, 手续是否完备。

(四) 个人廉洁自律

在履行岗位职责工作中是否廉洁自律, 职务消费是否符合有关制度规定, 个人有无违纪违规的经济问题。

二、高校财务部门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高校财务部门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是根据财务处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要求, 对审计内容和评价对象进行科学分类形成的, 是衡量、监测和评价财务处长履行经济责任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指标体系, 包括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两大类, 定量指标包括基本指标和个性指标, 个性指标包括绩效指标和修正指标。高校财务部门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表1高校财务部门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三、高校财务部门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

(一) 定量指标

1、基本指标

主要评价高校财务部门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的共性方面, 它是每个评价对象都必须采用的指标, 包括收入预算完成率、支出预算完成率、累计收入负债率和一年内到期收入负债率四项指标。

(1) 收入预算完成率

收入预算完成率是反映财务处长任期内学校年度财务收入计划完成情况的指标, 反映财务处长任期内在组织财务收入方面的业绩和努力程度;同时它也说明财务处长任期内学校收入预算编制的合理性与可行性程度。计算公式:收入预算完成率= (年度实际收入÷年度收入预算) ×100%。

“年度实际收入”是指任期内学校每年通过各种形式、各种渠道实际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的总额, 包括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拨入专款、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和其他收入等。“年度收入预算”是指任期内学校每年计划取得上述各种非偿还性资金的总额。

收入预算完成率小于100%时, 表明没有完成收入计划;接近或高于100%, 说明收入完成情况较好, 此项指标值越高, 表明收入组织工作的绩效越大, 但当此项指标过于高时, 可能说明收入预算偏离实际。

(2) 支出预算完成率

支出预算完成率是反映财务处长任期内学校年度财务支出计划完成情况的指标。它体现财务处长任期内在执行支出预算方面的业绩, 反映了财务处长任期内为保证行政、教学、科研和其他活动正常进行及事业发展投入资金与控制支出的能力;同时它也说明财务处长任期内学校支出预算编制的合理性与可行性程度。计算公式:支出预算完成率= (年度实际支出÷年度支出预算) ×100%。

“年度实际支出”是指财务处长任期内学校每年实际用于开展行政、教学、科研及其他业务支出的总额, 包括事业支出、经营支出及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等。“年度支出预算”是指财务处长任期内学校每年计划安排用于开展行政、教学、科研及其他业务支出的总额。

一般情况下, 该指标值大于100%时, 表明实际支出超出支出预算:小于100%时, 表明实际支出比支出预算有节余。审计评价时, 应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在支出预算合理的基础上, 若该指标小于100%, 且保证了事业计划或任务的完成, 则属于节约行为;如果未完成事业计划或任务, 则不能认定为节约。若该指标大于100%, 且事业计划或任务没有增加, 应视为预算超支;如果事业计划或任务增加, 支出预算没有相应调整, 则不能认定预算超支。

(3) 学校收入负债率

企业一般用资产负债率反映偿债能力, 但高校使用这个指标反映学校偿债能力就不太合适, 因为高校资产中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 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固定资产现时净值相背离, 而且随着固定资产的增加与时间的推移相差越来越大, 所以资产负债率不能确切反映学校的偿债能力。在高校会计制度改革之前, 笔者建议使用收入负债率来反映高校的偿债能力。

计算公式:累计收入负债率=任期到期年末累计对外负债总额÷任期到期年内学校经费总收入×100%

一年内到期收入负债率=任期到期年一年内到期对外负债总额÷任期到期年内学校经费总收入×100%

收入负债率指标反映学校承受财务风险的程度, 如果收入负债率过高, 则风险增大, 将对学校的事业发展形成威胁。

2、绩效指标

主要评价高校财务部门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的个性方面, 它是衡量每个评价对象履行经济责任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指标, 包括学校经费自给率、学校人员支出比率、学校公用支出比率、生均事业支出、生均事业支出增减率、四项经费占学费收入比率、学校基本建设资金贷款率和学校基本建设资金自筹率八项指标。

(1) 学校经费自给率

学校经费自给率是指财务处长任期内除财政补助收入和上级补助收入以外的非偿还性资金与经常性支出的比率, 计算公式:学校经费自给率: (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其他收入) ÷ (事业支出+经营支出) ×100%, 学校经费自给率能够评价财务处长任期内组织收入、满足学校经常性支出的努力程度。

(2) 学校人员支出比率

学校人员支出比率是指财务处长任期内学校对人员支出总额与事业支出总额的比率, 计算公式:学校人员支出比率: (人员支出+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 ÷事业支出×100%, 学校人员支出比率能够评价财务处长任期内经费支出结构的合理程度。

(3) 学校公用支出比率

学校公用支出比率是指财务处长任期内学校公用支出总额与事业支出总额的比率, 计算公式:学校公用支出比率=公用支出÷事业支出×100%, 学校公用支出比率能够从另一个侧面评价财务处长任期内经费支出结构的合理程度。

(4) 生均事业支出

生均事业支出是指财务处长任期内学校事业支出总额与折合后的各类在校学生平均人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生均事业支出=事业支出÷在校生平均人数×100%, 生均事业支出增减率= (本年生均事业支出-上年生均事业支出) ÷上年生均事业支出×100%。生均事业支出和生均事业支出增减率能够评价财务处长任期内生均年培养成本的合理程度。

(5) 四项经费占学费收入比率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 (试行) 》, 四项经费占学费收入的比率是指年度本专科业务费、教学差旅费、体育维持费、教学仪器设备维修费的总和占当年学费总收入的比率, 计算公式:四项经费占学费收入比率= (年度四项经费合计值÷年度学费总收入) ×100%, 合格标准是不低于25%。在评价财务处长任期内对四项教学经费的保障程度时, 除了运用四项经费占学费收入比率指标外, 还应关注生均四项经费增长情况, 是否保持了持续增长趋势, 为稳定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资金保障。

(6) 学校基本建设资金贷款率

学校基本建设资金贷款率是指财务处长任期内学校基本建设贷款总额与基本建设资金来源总额的比率, 计算公式:基本建设资金贷款率= (任期内基本建设贷款总额÷任期内基本建设资金来源总额) ×100%, “任期内基本建设贷款总额”是指财务处长任期内学校获得基本建设贷款的总和;“任期内基本建设资金来源总额”是指财务处长任期内学校通过各种渠道取得的基本建设资金总额。学校基本建设资金贷款率能够评价财务处长任期内基本建设资金贷款的合理程度。

(7) 学校基本建设资金自筹率

学校基本建设资金自筹率是指财务处长任期内学校基本建设自筹资金总额与基本建设资金来源总额的比率, 计算公式:基本建设资金自筹率= (任期内基本建设自筹资金总额÷任期内基本建设资金来源总额) ×100%, “任期内基本建设自筹资金总额”是指财务处长任期内学校自筹的基本建设资金总额;“任期内基本建设资金来源总额”是指财务处长任期内学校通过各种渠道取得的基本建设资金总额。学校基本建设资金自筹率能够从另一个侧面评价财务处长任期内基本建设资金来源的合理程度。

3、修正指标

主要评价高校财务部门负责人任期遵守国家财经法规和廉洁自律的状况, 是对基本指标、绩效指标的修正和完善, 包括职务消费指标、违纪违规资金总额和损失浪费金额三项指标。

(1) 职务消费指标

职务消费指标, 是高校财务部门负责人履行职务而引起的各项开支的总称;职务消费主要包括公务用车、公务接待、出差、会务、通讯、办公等费用支出。职务消费指标能反映财务处长廉洁自律的状况。

(2) 违纪违规资金总额

违纪违规资金总额, 是指高校财务部门负责人任期内单位和个人违反财经法规的资金总额, 包括违规变更预算、虚增财务收支、虚列财务支出、截留挤占挪用、少计少缴税金等发生的金额。反映高校财务部门负责人任期内单位和个人遵守财经法规和财务制度的状况, 一般情况下, 违纪违规资金总额越高, 说明单位和个人遵守财经法规和财务制度的行为越差。

(3) 损失浪费金额

损失浪费金额, 是指高校财务部门负责人因管理不善、决策失误、投资、借款及担保等行为造成的损失浪费金额。

(二) 定性指标

定性指标是用于评价高校财务部门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涉及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财务收支真实性、财务收支合法性、资产安全性等非定量指标因素, 是对定量指标的进一步补充, 在高校财务部门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有其独特的地位。通过对各项定性因素的分析判断, 对定量指标评价结果进行全面的校验、修正和完善, 形成高校财务部门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结论。定性指标主要由内部控制制度健全率、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率、财务收支真实性、财务收支合法性和资产安全完整率五项非定量指标构成。

1、内部控制制度健全率

内部控制制度健全率是反映财务处长任期内学校财务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和完善情况的指标, 它可以从内部控制健全性的角度, 说明财务处长履行经济管理职责的情况。

计算公式:内部控制制度健全率 (实际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项数÷审计调查问卷设置的内部控制制度项数) ×100%

“审计调查问卷设置的内部控制制度项数”是指在内部控制测试时通过内部控制调查问卷反映的学校财务处应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的项数;“实际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项数”是指内部控制调查问卷中反映的学校财务处已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项数总和。

评价可分为内部控制健全、基本健全、不健全三个等级。如果内部控制制度健全率高于90%的, 没有遗漏关键控制点, 认定内部控制制度健全;如果介于60%—90%之间, 认定内部控制制度部分健全;如果小于60%, 或者该比例虽然较高, 但关键控制点有遗漏的, 可认定其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2、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率

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率是反映财务处长任期内学校财务处已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的重要指标, 它可以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角度, 说明财务处长履行经济管理职责的情况。

计算公式: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率= (实际执行的内部控制制度项数÷实际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项数) ×100%

“实际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项数”是指内部控制调查问卷中反映的学校财务处已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项数总和;“实际执行的内部控制制度项数”是指内部控制调查问卷中反映的学校财务处实际执行的内部控制制度项数的总和。

评价可分为有效执行、部分有效执行与无效执行三个层次。若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率为100%, 认定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执行;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率大于60%, 认定内部控制制度部分有效执行;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率小于60%, 认定内部控制制度无效执行

3、财务收支真实性

财务收支真实性主要根据财务处提供的账、证、表反映的财务收支数据与审计组实施审计后认定的数据进行比较来确认。这是评价财务处长任期经济责任的重要指标之一。评价可分为真实、基本真实、不能真实地反映财务收支状况三个层次:凡财务处提供的账、证、表数据与审计认定的数据相符或差错在5%以内的, 认定其会计资料真实地反映了财务处长任期财务收支状况;凡财务处提供的账、证、表数据与审计认定的数据基本相符 (差错在5%—10%之间) 的, 认定其会计资料基本真实地反映了财务处长任期财务收支状况;凡财务处提供的账表反映的数据与审计认定的数据有较大差距 (差错在10%以上) 的, 应认定其会计资料不能真实地反映财务处长任期财务收支状况。

4、财务收支合法性

财务收支合法性主要根据审计组实施审计后是否发现财务处长个人及其任期内财务处存在财务收支违规违纪事实来确认。这是评价财务处长任期经济责任的又一项重要指标。评价可分为符合、基本符合、违反、严重违反财经法规四个等级:凡在财务收支方面未发现违规违纪事实的, 可认定为财务处长任期内财务收支符合财经法规的规定;凡在财务收支方面有违规违纪事实的, 违纪违规资金比率在5%以内, 情节轻微的, 可认定为财务处长任期内财务收支基本符合财经法规的规定, 但对违规违纪事实要披露;凡财务收支方面有违规违纪事实的, 违纪违规资金比率在5%—10%之间, 情节较轻的, 应认定为财务处长任期内财务收支有违反财经法规的行为;凡财务收支方面有违规违纪事实的, 违纪违规资金比率在10%以上, 或金额虽然不大, 但存在私设“小金库”、“账外账”问题, 有重大违纪案件的, 应认定为财务处长任期内财务收支有严重违反财经法规的行为。

5、资产安全完整率

任期内资产安全完整率=任期到期年末资产盘点数÷任期到期年末资产账面数×100%, 用于评价财务处长任期内资产管理控制的合规性和有效性。

四、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运用

就整体而言, 定量指标占整个指标体系的80%, 定性指标 (W占20%。定量指标中的权重又可以细分为:基本指标 (A) 占20%, 绩效指标 (B) 占50%, 修正指标 (C) 占30%。每类指标总分都为100分, 根据其明细指标的得分 (Pi) 和设定的权重 (Ii) 计算出得分, 再将每类指标的得分与权重的乘积加总, 得出评价分数 (S) 。其通用公式为:

Pi:每项指标算出的结果转化成相应的分值。

Ii:根据评定对象的性质, 对所选指标设定相应的权重。

B、C、W的计算方法同A。

评价结果分为优、良、中、低、差五等, 根据计算结果的分值, 确定评价对象最后达到的档次。具体见表2。

参考文献

[1]、张兴.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有关问题的研究.会计之友.2005. (05)

[2]、彭春华, 孙宝有.关于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实践与认识.教育财会研究.2004. (04)

[3]、冯宝军.高校内部审计的环境风险及防范对策.事业财会.2005. (01)

[4]、陈晓芳, 桂珍若.关于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理性思考.审计研究.2006. (04)

[5]、张素梅, 李天舒, 梁建华.试论完善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国农业会计.2006. (05)

上一篇:热加工生产下一篇:两课时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