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电子邮件管理研究(共8篇)
机构电子邮件管理研究 篇1
摘要:本文在综合运用CMMI框架、PDCA模型、IDEAL参考模式等理论的基础上, 结合电子文件管理本身的特殊性, 首次提出了“组织机构电子文件管理能力成熟度模型”及其关键过程域。
关键词:电子文件管理,能力成熟度模型,CMMI
目前, 电子文件已成为现代组织机构的重要战略资源之一, 但是这种资源在证据力、控制力和服务力方面蕴藏着巨大的风险。因此, 现代组织机构必须做好电子文件的管理工作, 以识别和应对电子文件带来的风险。近年来, 学术界在电子文件管理研究领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主要有:文档一体化理论、电子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前端控制思想、来源原则、全程控制原则、双重鉴定思想、文件连续体理论、集成管理与集成服务理论等。这些研究成果的出现,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电子文件的证据力、服务力、控制力。但是, 到目前为止, 学术界尚未研究如何评估组织机构电子文件管理能力及其建模问题。
一、建模目的
设计评估组织机构电子文件管理能力成熟度模型的目的是, 运用PDCA模型的评估方法来测评组织机构电子文件管理能力, 为组织机构电子文件管理活动的持续改进提供最佳实践规范, 从而降低组织机构电子文件管理中存在的潜在风险———失去记忆力、证据力、服务力、控制力的可能。
1. 测度组织机构电子文件管理能力。
通过构建模型来实现电子文件管理能力的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横向比较是对不同组织机构之间的电子文件管理成熟度进行比较;纵向比较是对同一个组织机构在不同时间点的电子文件管理成熟度进行比较。
2. 电子文件管理最佳实践规范。
必须承认, 不同类型的组织机构的电子文件管理活动的重点和难点有所不同。构建组织机构电子文件管理能力成熟度模型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仅仅提供一种“评分体系”, 而是为不同类型的组织机构提供一种循序渐进的梯形发展路线。因此, 该模型不仅能够指导组织机构准确评估自身电子文件管理现状, 而且可以根据其评估结果提供个性化的建议。
二、理论依据
为了满足上述目的, 笔者提出了“组织机构电子文件管理能力成熟度模型”, 其理论依据是CMMI框架, 该框架来源于软件工程中的CMM模型。
1. CMM (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
CMM是指特定学科中成熟实践的参考模型, 被用于评估组织机构实施该学科的能力。CMM因“软件工业浪潮”和“软件过程运动”的需要产生的, 是美国国防部 (Do D) 资助卡耐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 (SEI) Watts Humphrey等专家进行软件过程计划研究的成果之一。CMM在不同学科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此, CMM模型有很多种 (如SE-CMM、SW-CMM、SA-CMM和IPPD-CMM等) , 主要区别在于学科、表示方法、成熟及能力的定义方式。一般情况下, CMM模型的评估分为5个等级, 共由18个核心过程域 (KPA) 和316个核心实践 (KP) 组成。CMM的5个等级反映了从混乱无序的软件生产到有规律的开发过程, 再到标准化、可视化和不断完善的开发过程的阶梯式结构。每一级成熟度 (除第一级外) 由若干个KPA构成, 每个KPA描述了软件开发过程的某一个方面应达到的目标组的核心实践。核心实践只提出了软件过程必须达到的标准而并未限定如何实现这些标准。因此, 不同企业或项目可根据自身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过程和方法完成同一个过程等级。虽然CMM在改进软件过程和提高生产率、可靠性、投资回报率和客户满意度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随着其广泛应用, 人们也发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最典型的问题是CMM中存在“框架泥潭”的现象, 导致软件和系统学科不能更好地集成。在这种需求的推动下, Do D和SEI提出了另一个重要思想———CMMI。
2. CMMI (CapabilityMaturityModelIntegration) 。
CMMI是指为所有CMM类模型建立的共同框架。CMMI项目组的研究目标分长期和短期两种。短期目标是集成SW-CMM、SE-CMM和IPD-CMM三个特殊的过程改进模型, 在此基础上提出CMMI的初步框架。目前, 该目标已经实现, 其标志是2000年发布的CMMI1.0。长期目标是把其他学科添加到CMMI中奠定基础, 提供一个可自动扩展的框架, 以实现在规则控制下把更多的学科加入到该框架中。CMMI的指导原则有:第一, CMMI组织要有代表性和广泛性;第二, 使用系统工程过程;第三, 保存工业界已有的投资;第四, 与ISO标准的兼容;第五, 模型可剪裁性;第六, 商业界参与。CMMI模型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 CMMI框架;第二, CMMI部件;第三, 制度化;第四, 表示方法 (阶段式表示、连续式表示) ;第五, CMMI的使用。
通过上述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建立基于CMMI框架的组织机构电子文件管理能力成熟度模型 (EDRM-CMM) 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三、模型的构建
构建基于CMMI框架的组织机构电子文件管理能力成熟度模型的最终目的是, 在为组织机构电子文件管理能力的评估提供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评估体系的同时, 为控制、改进具有电子文件管理能力的软件开发过程提供最佳实践方案。其关键步骤及主要注意事项如下:
1. 模型类型的选择。
通常CMMI的模型的选择都是依赖于组织机构期望的评审范围所涉及的特定学科。根据电子文件本身及其管理理论的特殊性, 可以选用集成化产品和过程开发 (IPPD-CMM) 模型。
2. 表示方法的选择。
CMMI框架提供了三种表示法, 即阶段、连续和混合表示方法。根据软件领域的研究成果表示, 相对于其他方法, 阶段式表示方法更受欢迎。因此, 推荐采用阶段式表示法作为电子文件管理能力成熟度模型的表示方法。
3. 定义成熟度的等级。
根据CMMI框架的要求, 在电子文件管理能力成熟度等级方面, 可以定义6个等级, 分别是初始级、基本级、可重复级、管理级、定义级、定量管理级和优级化。其中, 每个等级都是相互依赖的, 上级包含下级的目标和实践。具体如下: (1) 初始级。处于初始级的组织机构不具备电子文件管理的稳定环境和战略规划, 其电子文件管理活动是随意、未事先定义的。该阶段的主要特征是组织机构的电子文件管理不规范、无秩序。因此, 在初始级层次上, 组织机构的电子文件管理能力取决于内部人员的“个人英雄主义”和“救火式”的管理维护方式。 (2) 基本级。组织机构领导已意识到电子文件的重要性, 并制定了初步规范和计划, 但实施电子文件的管理。可是这种管理方式还是比较粗略的, 而且电子文件的质量尚难控制。组织机构内部初步建立了管理电子文件的方针和规章制度, 但往往由于主观上或客观上的各种原因, 规程实际上不能真正实施。该阶段的关键过程域包括:组织机构电子文件的需求管理、计划管理、版本管理、模板管理。 (3) 可重复级。组织机构的某些部门已积累了一定的电子文件管理经验, 使电子文件管理的“有效过程”制度化, 并在部门内部能够重复以往的成功经验, 最常见的是组织机构引进了专门用于管理电子文件的软件系统。所谓的“有效过程”就是指一个实用的、文档化的、曾经实施过的、人员经培训的、可测量和改进的过程。该阶段的关键过程域包括:引进电子文件管理专用系统、设置专人负责制度、电子文件的跟踪与监控、电子文件的质量保证、电子文件的配置管理。 (4) 已定义级。即在组织机构的全部范围内, 已建立了电子文件管理的标准规范, 且已文档化。该阶段的特征是组织机构已建立了电子文件管理的标准规范、负责部门, 电子文件状态的可视性和各部门的电子文件管理能力达到均衡。该阶段的关键过程域包括:电子文件管理系统与业务信息系统集成、设置专门部门负责规划协调、定义组织机构电子文件流转规范及电子文件管理的标准化、合法化、档案化。 (5) 定量管理级。即电子文件未来价值和风险的管理已达到可以使用统计学或其他定量技术来定量、控制和预测。其基本特征是组织机构具备了定量的质量目标;电子文件的管理过程和质量是受控和稳定的;管理新领域的电子文件的风险是可定量评估的。该阶段的关键过程域包括:电子文件未来价值的定量、电子文件未来风险的定量、电子文件的实时监控与预警、电子文件本身的定量管理。 (6) 优级化。即根据电子文件管理过程变更的定量理解, 在其理论和技术的增量和创新中, 可以实现电子文件管理过程性能的持续改进, 其特征是过程不断改进、缺陷能有效预防与电子文件管理能力不断持续改进。该阶段的关键过程域包括:包括电子文件管理风险的识别与处理、技术革新管理和过程更动管理。
四、模型的使用
为充分发挥其功能,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必须适当地使用。
1. 测量组织机构电子文件管理能力的方法。
准确评估组织机构电子文件管理的现状是电子文件管理能力成熟度模型建立和应用的前提。此过程可参考CMMI中专门用于评估能力成熟度级别的方法———标准CMMI评估方法 (SCAMPI) , 通过该方法, 可以得到组织机构电子文件管理能力的成熟度等级。SCAMPI满足A类评估方法的所有CMMI评估需求, 并且支持ISO/IEC 15504 (软件过程评估的国际标准) 评估。
2. 实施和指导过程改进的策略。
在实施该模型的过程中, 可以借鉴SEI建议的IDEAL参考模式。其中I表示启动 (Initiating) , 即软件开发机构应为CMMI的引入做好准备工作, 确定组织机构为电子文件管理目标所做的工作及其他功能模块之间的联系。D表示诊断 (Diagnosing) , 即确定电子文件管理过程成熟度的等级。主要活动是确定组织机构的电子文件管理能力的当前和期望状态, 并拟定建议稿。E表示建立 (Establishing) , 即规划实现改进目标的具体步骤。主要活动包括设定电子文件管理改进活动的优先级、开发方法和规划行动。A表示行为 (Acting) , 即实施E阶段中设定的计划的过程。主要活动包括解决方案的创建和实现解决方案。L表示学习 (Learning) , 是改进电子文件管理能力的最后一个阶段, 即分析软件电子文件管理过程改进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采纳新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增强自身的改进能力。
综上所述, 提高组织机构的电子文件管理能力是一个不断地计划、执行、检查和改进的过程。组织机构电子文件管理能力成熟度模型的提出为此过程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和实施工具。
参考文献
[1]刘家真.电子文件管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 (8) .
[2]冯惠玲.政府电子文件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5) .
[3]钟瑛.浅议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的功能要素[J].档案学通讯, 2006 (6) .
[4]龚波.能力成熟模型集成应用[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3 (4) .
机构电子邮件管理研究 篇2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出现、新媒体的兴起,各行各业的业态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市场化进程的加深增强了人才流动性,进而催生了人才服务机构的发展。人才服务机构在人事档案管理方面受到数字化浪潮的影响,管理模式有待转变。本文旨在分析人才服务机构人事档案管理现状的基础之上,提出人才服务机构人事档案管理电子信息化建设管理意义,并提出人才服务机构人事档案电子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发展方向。
关键词: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人才服务机构引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新技术的兴起,新领域的不断活跃,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增强,岗位也更佳多样化,导致人才流动规模不断扩大。各地人才服务机构管理的流动人员人事档案数量也随着不断增加。据武汉市人才服务中心对全市流动人员档案调查,2014年全市现有流动人员人事档案近54万份中,因国企改制而下岗失业人员人事档案约15万份,占28%;回生源地就业及未就业应往届毕业生档案15.7万份,占29%;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及专业技术人员、国企代理人员18万份,占33%;出国留学、国企管理等其他人员5.3万份,占10%;据统计,近年每年转入人才服务中心的流动档案在4万份左右,转出约1万份,每年新增档案3万份。
人事档案是社会公共信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档案可以查实个人的工作经历、学历、专业技术技能职称、社会关系、过往奖惩等情况。无论对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管理还是人们的工作生活都有重要的影响,人才服务机构做好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对个人、单位以及人才资源开发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但是,由于人才服务机构人事档案管理的政策、手段相对滞后,流动人才人事档案现存的管理模式出现资源时效性弱、整合度不高、检索利用开发不足等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兴起,人才服务机构人事档案管理也应该顺应潮流,从侧重实物静态管理向电子信息化建设管理的动态管理迈进,从传统手工到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逐步实现人事档案管理的电子信息化建设。人才服务机构人事档案管理现状分析
2.1 管理观念落后
受到市场环境因素和用人单位需求的影响和制约,人才服务机构的人事档案管理还处于粗放型的发展阶段,没有体现在人才的市场化运作之中。比如档案的查询、借阅、提取、转存还是需要档案当事人现场办理或者代为办理,虽然很多信息可以通过互联网查询,仍然与人事档案信息化、智能化管理差距较大。
2.2 整体转变建设难度大
互联网时代用户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信息获取日益方便、快捷,打破了时空限制,人才服务机构的人事档案管理体系要向着信息化方向转变,不单单是一个单一部门的责任和工作,必须从管理决策层进行判断和决策,层层推进,才能逐步实现电子信息化建设与管理。而且在转变过程中,还要觉察市场发展和技术发展动向,边改变边修正,难度较大。
2.3 缺乏有效的专业团队和考核机制
传统的档案管理以手工人力为主,现代化的人事档案管理逐步向信息化方向发展。人才服务机构面对的档案管理较之于其他机构流动性更频繁、数量更大、种类更多,传统的团队在档案管理方面有优势,但在人事档案电子信息化进程中就缺乏有效的专业团队合作。加上对于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考核制度一定程度上还停留在传统阶段,对电子信息化建设管理进程中的考核制度还不够完善。人才服务机构人事档案电子信息化建设意义
3.1 有利于人事档案资料的有序管理和高效利用
人才服务机构人事档案是数量庞大的资料,且流动性高,存取频率高,实现人事档案电子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可以让人才服务机构的档案管理不再费时费力。实现自动化、网络化,数据只需要一次录入即可多次利用,可以实现内部数据共享,提高工作效率,也便于用户与阿成查阅检索。
3.2 有利于人才服务机构电子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标准化实现
人才服务机构要实现电子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人事档案管理必须实现信息化,这是实现标准化的必经之路。档案管理涉及流动人才的档案进、管、出的全过程,只有通过电子信息化技术建设与管理才能使得人才服务机构了解实时数据、优化管理模式,并约束和规范从业人员,将人的不统一因素最大限度缩小,规范操作流程。人才服务机构人事档案电子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发展方向
4.1 人事档案向着电子化方向发展
人事档案电子化即数字化,是人才服务机构开展人事档案电子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一方面人才服务机构应当将人事档案的基本信息和日常管理信息通过互联网系统进行收集,以便于人事档案信息的联网检索、统计分析;另一方面机构要将现存的传统纸质人事档案通过扫描、录入等方式转化为电子档案,便于远程检索查阅,最终形成数字档案库。
4.2 管理手段向着信息化方向发展
互联网环境下,用户获取信息、处理资料的方式和手段都有很大的变化。人才服务机构服务的对象是流动人才,他们的人事档案流动性大、检索使用频繁,管理手段借助现代化技术实现信息化管理,有助于提高人事档案的利用率,且能够最大限度的保护传统纸质档案,避免其受到不必要的损害。还有助于保障人事档案的真实性和时效性,使得档案管理与存放更加系统规范,便于查阅利用。
4.3 人事档案管理团队向着专业全能化方向发展
现代化的人事档案管理人才是人才服务机构实现人事档案电子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保证。目前来看,大部分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对档案管理的管理知识不够深入,加上现代化、信息化工作的开展,更是会遇到较大阻碍,导致信息化建设工作开展不利。要改变这种状况,人事档案管理团队必须向着专业全能化方向发展,既有档案管理工作知识,也有电子信息化建设技能,才能使得人才服务机构的人事档案管理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总结
综上,人才服务机构人事档案电子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是实现信息化人事信息管理模式的必要工作内容,对实现整个机构的信息化社会服务模式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这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机构相关部门务必要认清形势,积极应用信息化技术创造条件,促进人事档案管理的根本变革。
参考文献
[1]赖茂元,刘丽莹.浅谈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如何做好人事档案工作[J].就业与保障,2016,(06):22-23.[2]罗能超.人事档案管理的网络信息化建设的措施[J].才智,2016,(17):253-254.[3]长江商报.流动人员档案成“鸡肋”武汉三分之一成“死档”[EB/OL] http://news.sina.com.cn/o/2014-01-12/032429218243.shtml
机构电子邮件管理研究 篇3
产品用途:
信息流的建立和管理,对门诊病人的电脑医疗卡、病历和随同文件进行数据收集、分析和加工。
产品介绍:
自动化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医疗机构统一的信息诊断环境,为病人提供更好的服务,进行有效的医学分类管理,解决远距离管理、观察、诊断和交换医疗信息的问题。
产品特点:
组织和计划治疗和预防活动;推进门诊病历;对发生地的信息进行规范与合理的收集;对医疗文件、信号和图像建立统一档案;对病人状态进行预报,对患者的进一步状况作出决定并提出建议等。
产品优势:
极大的减少了文件周转, 节约时间和提高对患者的服务质量的水平。
使用范围:
医疗和卫生
实际经验:
在推广过程中
合作方式:
机构电子邮件管理研究 篇4
日前,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下属北京赛西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正式通过了AACS(高级内容访问系统)授权管理机构的检查,成为国内唯一的AACS国际认证授权实验室。
AACS是一种内容散布和数字版权管理的标准,是由AACS LA(AACS Licensing Administrator)负责制定,由包括沃尔特迪士尼、英特尔、微软、松下、华纳兄弟、IBM及索尼等国际知名企业发起的一种高清数字内容保护技术体系,其将广泛应用于包括蓝光、HDTV和CBHD等高清数字内容的输出、下载、传播和拷贝管理等方面。
机构电子邮件管理研究 篇5
1现状调查
10k V真空断路器辅助开关没有改造前变电站经常会发生烧线圈设备缺陷, 从而影响供电可靠性, 影响用户的用电质量, 降低电能质量, 造成企业经济损失, 我局检修中心组织检修人员通过现象, 走访、统计全县各个变电站事故, 立足实际, 针对断路器烧线圈原因进行调查、分析。
2进行分、合闸线圈烧毁原因分析
(1) 断路器动断辅助触点、分或合闸线圈、操作把手、一些防误闭锁构成回路, 如果辅助触点不能良好的打开, 将导致分或合闸线圈的烧毁。因此辅助开关接触不良是主要原因, 它与机构间的连杆连接由于多次操作造成松紧不当, 产生松动变位, 触点转换不够灵活, 切换不可靠;或切换后触点间的距离太小, 在触点间产生燃弧, 触点无法立即断开。
(2) 操动机构的合闸铁芯顶杆碰到连板时, 不能满足继续上升8~10 mm的要求, 行程和冲程调整不当;或是合闸铁芯动作不灵活, 存在卡涩现象;或是合闸铁芯顶杆伸出太短, 顶杆止钉松动变位, 冲程间隙达不到1.5~2.5 mm的要求等, 均可能导致辅助开关不能正确切换。
(3) 分闸连板的定位螺栓松动, 或分闸连板过“死点”太小, 达不到过“死点”为1.0~1.5 mm的要求。因此, 在断路器合闸过程中, 由于机构振动, 分闸电磁铁跳起, 撞击分闸连板中间轴, 合闸顶杆没能顶住滚轮向上运动, 作了虚功;或顶杆顶着滚轮上升未到终点时, 滚轮就从顶杆滑落, 导致辅助开关不能切换。
(4) 断路器合闸不可靠, 造成辅助开关不能切换;或断路器合闸后, 辅助开关切换后的触点间的距离太小, 在触点间产生燃弧, 触点不能立即断开。因此, 发生合闸线圈烧毁的故障率就相对较高。
3分、合闸线圈烧毁原因确认
通过我们多次反复实验检查发现, 如右图改造前传动机构部分从开关主轴到辅助开关需要多个连接片连接, 并且支撑点多, 调节杆连接花篮片的支撑点灵活不稳定, 致使辅助开关接触不良, 与机构间的连杆连接松紧不当, 多次操作松动变位, 触点转换不灵活, 切换不可靠, 分闸连板的定位螺栓松动, 或分闸连板过“死点”太小, 达不到过“死点”为1.0~1.5mm的要求, 造成到辅助开关位置不准确, 导致开关分合位置不对应发生烧毁分、合线圈现象。
对此, 检修中心及检修试验班组成员苦思冥想挥洒智慧和激情自主钻研一遍又一遍的试验, 实施并制定技术方案:如左图改造后直接从传动机构开关主轴上焊支撑片, 连接调节杆, 使调节杆与花篮片的角度在90度内旋转, 由于连接片直接焊在主轴上, 无形中减少了支撑点和调节杆的活动量, 减少了传动能量的损耗, 增加了辅助开关合、分闸的可靠性, 稳定性, 从而达到减少线圈烧毁缺陷的发生。
通过技术改造, 现在没有因为以上原因出现合闸线圈烧毁故障发生, 基本达到预期目标, 大大提高了10k V线路的供电可靠性, 实现了公司的“三节约”管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用户对电网供电的可靠性有更高的要求。可靠、安全用电关乎社会的日常生活, 也关乎社会的经济建设。特别是乡村输配电线路的隐患较多, 实际运行中容易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造成跳闸。因此, 能否快速的恢复送电是提供一个稳定的用电环境的前提, 提升配电线路运行稳定性和安全性, 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工农业发展, 为经济的发展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国家电网公司人力资源部组编.继电保护[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10.12:327.
政府机构风险管理研究 篇6
任何规模和类型的组织都面临风险,政府机构也不例外。 一旦风险发生, 政府机构实施行政管理或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会受到影响,造成公众对政府机构的满意度降低,对政府形象造成负面影响。
西方发达国家政府机构风险管理发展迅速, 从20 世纪80年代末开始,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荷兰、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相继开展政府风险管理工作。 到目前,上述国家已基本构建了规范、严密、系统的政府风险管理制度,政府风险管理逐步演化为政府施政的基本战略,并且,英国、加拿大、法国、美国等一些国家已开始实施战略风险管理[1]。
我国政府机构风险管理也已引起官员及专家们的高度重视。石亚军教授认为构建和谐社会与政府风险管理的能力密切相关[2],谢有长、宁陶等人指出:“政府应当把风险管理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职责,尽可能地控制各种风险和损失,保护风险社会中每一个成员的利益。 ”[3]我国许多政府机构,如出入境检验检疫、海关系统所属的各级单位已建立了较为严密的风险管理体制。
政府机构所面临的风险存在于政府机构内部所有活动之中,同时还存在来自外部的风险,风险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包含在各项具体工作之中。 为防止或减少风险的影响,政府机构应通过考虑风险的不确定性及其对目标的影响,采取相应的措施,为日常工作、决策以及有效应对各类不期望事件的发生提供支持。 一个政府机构的风险管理活动应适用该机构的所有工作领域和层次,并覆盖其所有部门和活动。
1风险及其管理准则和管理目标
1.1 风险的概念
目前,风险管理研究的学派很多,研究的领域不同,侧重点也不同。 不同领域关于风险管理的标准也不同,不同学派不同标准对风险的定义也不尽相同。 例如:英国风险管理专家保罗·霍普金认为“将风险定义为事件是最为恰当的”[4];清华大学周玲和马奔研究员认为 “风险的基本定义是带来损失的不确定性”[5];ISO 31000:2009《风险管理 ———原则和指导方针 》给出的定义是:不确定性对目标的影响(effect of uncertainty on objectives);GB / T23694-2009《风险管理术语 》的定义是: 某一事件发生的概率和其后果的组合;GB / T 20000.4-2003《标准化工作指南第4 部分:标准中涉及安全的内容》对风险的定义是:对伤害的一种综合衡量, 包括伤害发生的概率和伤害的严重程度;GB / T2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 》的定义为: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GB / T20032:2005《项目风险管理应用指南》没有单独给出风险的定义,而是对项目风险进行了定义,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对项目目标影响的组合。
虽然不同标准对风险给出的定义不同,但对风险的关注点是相同的,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 从风险管理的角度看,这里的事件是寓于正常工作之中而又在意料之外的可能发生的情况,其影响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 本文从风险防控的角度,主要研究对于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的风险应如何控制管理。
1.2 风险管理原则
风险管理的总体原则应以控制损失、创造价值为目标,采取措施,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积极应对,减少一旦发生造成的损失。 风险管理应采取嵌入式的管理方式,将风险管理融入决策、管理、执行、检查等各项管理过程和活动,使风险管理成为各过程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采用系统的、结构化的方法以提高风险管理效率,确保风险管理的效果。 风险分析应以事实信息为基础,通过经验总结、现状观察、对未来的预测,并充分考虑政府机构所处的内部和外部环境、资源配置、操作方式、技术水平等因素,确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 应对风险分析的结果、风险管理方案以及风险管理的效果在政府机构内部以及外部相关方之间进行广泛、充分的沟通,及时调整风险管理的针对性以确保其有效性。 风险管理是适应环境变化的动态过程,随着内部和外部事件的发生、组织环境和知识的改变以及监督和检查的执行,风险结构会发生变化,应持续不断地对各种变化保持敏感并作出恰当反应。 通过风险绩效测量、检查和调整等手段,使风险管理得到持续改进。
1.3 政府机构风险管理方针和目标
政府机构应制定风险管理方针和风险管理目标,确定风险管理的理念、战略、策略和总体要求。 中国银行前副行长张燕玲曾指出:“统一的风险管理理念、战略、策略是各项具体风险管理活动的指南。 ”[6]风险管理目标应与总体管理目标相适应,通过控制风险的发生概率和降低风险的影响,确保所提供的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质量不受影响,或风险的影响不至于降低公众对政府的满意度。
制定风险管理目标应考虑公众和其他相关方的要求和诉求、政府机构自身的风险承受度、价值观、资源状况、运作方式、内外部环境的状况,应确保目标的适宜性。
风险管理目标可以分层次制定,即在政府机构的各职能和层次上分别制定风险管理目标。 例如,美国军方在采购过程中确定风险基线,采购实施前根据采购项目对风险基线的符合程度批准是否实施采购,采购完成后评价采购过程对风险基准线的符合程度确定是否放行[7]。
应避免两种极端的情况:一是风险失控,即不制定风险管理目标,对风险听之任之,等发生问题后再处理。这种做法的后果是使风险管理体系失去方向,风险管理也失去意义。 二是制定零风险管理目标,即要求一切识别出的风险不能发生,绝对不许出现问题。 这种要求表面上看似非常严格,实际上任何控制措施都只能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但不可能使其为零,也就是说零风险的要求实际上无法实现。 制定了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目标,不仅无法达到,还会造成大量的资源投入,影响其他目标的实现。这两种情况都存在唐钧教授所指出的“政府机关风险管理本身的风险”[8]。
2政府机构风险因素识别
由于风险存在于政府行政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过程的各个方面,可以说任何工作都是风险源,风险识别要全面彻底,要考虑所有的工作过程。
风险管理是嵌入式管理,风险管理体系不能作为一个组织独立的管理体系,必须依附于现有的工作或其他管理体系运作。 应将所有过程作为风险源逐一分析过程运作中存在的风险。
过程是由活动构成,一个过程中的各个活动都存在风险,即:
其中,R:风险;P:过程;a:过程中的活动。
针对特定过程, 风险识别应充分考虑与风险有关的所有因素,针对具体过程的特点、关键活动的特性等具体分析。过程运作所使用的设备、设施、技术状况,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和意识状态等因素都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密切相关。可以通过过程运行的记录、过程结果的反馈、过程所有者对过程的观察与评价、根据现有过程特性对过程走向的预测等识别风险。
环境因素对风险的影响是巨大的。 在识别风险时,应充分明确环境信息及其变化趋势。环境因素包括内部环境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 外部环境信息以政府机关所处的整体环境为基础,包括国际、国内、地区及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法规、技术、金融以及自然环境; 影响目标实现的外部因素及其历史和变化趋势;外部利益相关者及其诉求、价值观、风险承受度;外部利益相关者与政府机构的关系等。内部环境信息是政府机构在实现目标过程中所面临的内在环境的历史、 现实和未来的各种相关信息,包括影响风险管理的任何事物,例如管理方针、目标以及策略;资源和知识方面的能力(如资金、时间、人力、过程、系统和技术);信息系统、信息流和决策过程;内部利益相关者及其诉求、价值观、风险承受度;采用的标准或模型;组织结构、管理过程和措施;与风险管理实施过程有关的环境信息等。
例如,某政府机构法制部门的工作包括:行政许可、行政违法案件调查处理、行政复议等。 该政府机构法制处识别的风险因素如表1 所示。
3政府机构风险分析和评估
对于已经识别的风险, 应针对每个风险分别评价其发生的可能性和潜在危害,确定风险的严重程度,为风险控制提供依据。
构成风险的因素有两方面:风险发生的可能性(PR) 和后果(C)。 风险评估就是针对具体风险分析发生的可能性和一旦发生所造成的后果,根据分析结果确定风险的危害程度,对风险进行分级。
3.1 可能性分析
可能性受客观条件制约,与资源和环境条件密切相关。
例如,对于表1 中所识别的风险“行政许可申请材料不符合要求而受理了行政许可”,如果是一位缺乏经验的新职工从事行政许可受理工作,发生这种风险的可能性就大,如果是一位从事该项工作多年且很少出错的职工从事该项工作, 风险发生的概率就小得多。 再如:对于“行政违法案件调查处理人员受到人身攻击”这一风险,发生的概率与被调查人员的素质、教育程度、对待政府的态度等因素有密切关系,与调查处理人员的工作方式、工作态度也有关系。
由于在分析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时,风险并没有真正发生,所以,所分析的可能性是一个估计的值,这个值是一个取值区间,不是一个确定值,而是一个估计的值域。
3.2 风险后果分析
后果是风险一旦发生后产生的不利结果。 风险后果分析就是根据后果的不利程度确定其危害程度。 通常,不同的风险的危害程度不同。 例如“行政许可项目现场审核不符合规定要求,致使行政许可结果偏离规定的准则”与“未在规定期限内作出是否许可的结论”危害程度不一样。
风险的不利结果在不同的组织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即使相同的事件,不同的组织承受能力也可能不同。 例如,“行政处罚案卷在规定的保存期内丢失” 这一风险对于一个有电子备份的政府机构和对于一个没有电子备份的政府机构影响不同。
风险的不利后果也是估计的结果,如果用数值表示,也是一个值域,而不是一个固定值。
3.3 风险严重程度分析
风险严重程度(RD) 是风险可能性(PR) 与风险后果(C) 的函数,即:RD=f(PR,C)
建立一个由可能性(PR)与风险严重程度(C)构成的坐标系,如图1 所示,横轴代表PR,纵轴代表C。 对于所识别每一个风险,根据其可能性与后果, 可以在坐标系中找出代表其严重程度的矩形区域(因为可能性与后果都是值域而不是值,所以风险严重程度是矩形而不是点)对所识别的所有风险在坐标系中标出风险严重程度,就形成风险分析图,如图1 所示。
3.4 风险等级的确定
为对风险实施管理,应为所识别的风险确定等级。 风险等级由风险严重程度和风险管理目标决定。 风险等级有许多表述方式,如唐钧教授建议将风险程度从高到低分为3 个等级,分别为“不能容忍”“可容忍、需重视”“可忽略、需了解”[9]。 依据政府机构的特点和实际管理情况,本文将风险分为4 个等级:低度风险、中度风险、高度风险和重大风险。
根据风险管理目标确定的风险管理要求, 在风险分析图中画出3 条曲线,将风险分析图中的坐标系分成4 个区域,依次为低度风险区域、中度风险区域、高度风险区域和重大风险区域。所识别的风险在坐标系中的区域位置代表了其风险等级(如图2所示)。
区域1:低度风险区区域2:中度风险区区域3:高度风险区区域4:重大风险区
4政府机构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的总体要求是使风险管理的目标得到实现。 风险控制应从两个方面考虑: 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减少风险一旦发生造成的危害。
4.1 降低风险发生概率
由于风险管理是嵌入式管理, 降低风险发生概率的措施应从加强包含风险的工作过程管理入手。 根据风险分析的结果,在风险来源的工作过程中增加降低风险发生概率的管理措施,以控制风险的发生,实现“风险管理关口前移”[10]。
过程控制是降低风险发生概率的基本做法, 正像王洋教授所指出的,风险管理的框架应建立在内部控制的基础上[11]。
对于低度和中度风险,应根据所分析的风险的性质,在已有的过程控制要求中加入风险控制要求。 赵国、黄溶冰认为“内部控制是全面风险管理的必要环节, 内部控制的动力来自组织对风险的认识和管理。 ”[12]在风险控制的基础上,还应在工作进展的适宜阶段进行风险检查,防止风险发生。 例如:为防止“行政违法案件调查处理程序不符合法定要求”这一风险的发生,可在行政违法案件调查处理的适当阶段由独立于调查处理之外的人员对调查处理过程进行审核, 以确定案件调查处理是否符合法定要求。
对于高度风险和重大风险, 除采取中低度风险的控制措施外,如果适宜,应对与风险有关的过程参数进行监控,密切关注风险状况,根据监控结果采取适宜的控制措施。
4.2 减少风险造成的危害
“人们只能把风险缩减到最小的程度,而不可能将其完全消除。 ”[13]由于风险发生的概率不可能降低为零,所以,应采取适当的措施,降低一旦风险发生所造成的危害。 对于由外部环境因素造成的风险,由于外部环境因素的不可控性,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非常困难,减少风险危害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对于“行政违法案件调查处理期间受到来自外部的影响公正处理的压力” 这一风险,政府机构应加强办案人员的思想意识教育,培养廉洁公正的职业道德素养,增强抵御不正之风的能力。
减少风险危害应从实际出发,在资源允许的情况下,针对风险危害设定应对措施,加强抗击风险的能力。 例如,事先对行政处罚案件的卷宗进行电子备份,可以有效减轻“行政处罚案卷在规定的保存期内丢失”这一风险发生后造成的损失。
5政府机构风险救济
风险自身的性质决定了任何风险都存在发生的可能性。 政府机构应采取有针对性的预备措施,对风险发生后造成的危害进行补救,这种补救就是风险救济。
由于风险补救措施需占用一定的资源,通常,风险救济应针对所识别的风险中一旦发生后果特别严重的风险开展。
哪些风险属于后果特别严重风险由政府机构的风险管理目标、风险对该机构的影响程度、该机构对风险的应对能力等因素决定,不同机构可能不同。
在风险等级图中画一条平行于PR轴的直线, 直线上方区域的风险为后果特别严重风险(见图3),应为其预备风险补救措施。
注:平行于PR轴的横线上方区域的风险为后果特别严重风险
应当注意,风险救济所对应的风险与风险等级无关,即:高度风险不一定需要制定救济措施,而低度风险不一定不需要救济措施。
风险救济措施典型的做法就是制定风险应对预案,一旦风险发生,应当立即启动预案,以达到预防或降低损失的目的。 风险应对预案应包括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能,明确应对风险的人员或部门的职责、权利和义务,以风险应对为主线,明确事件识别、响应、结束、善后处理处置等环节的工作要求,努力使风险的危害降到最低限度。
6政府机构风险管理评审和改进
风险评审是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 各种类型组织的风险管理均需进行评审和改进。 德国建立了有关风险审计的法律,将风险评审从法律层面作出规定[14]。 为确保风险防控的有效性,风险控制措施及其效果必须进行评审,以确定风险防控状况,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同时,政府机构风险状况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风险控制措施的实施等因素都会使原有的风险分布、结构、程度发生变化。 石玉双和傅建设指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不仅仅是一种规章制度,更不是静态的,一成不变的,而是一种管理过程,是一个持续的、不断修正的过程。 ”[15]
土地估价机构风险管理研究 篇7
1 对政策制度风险的防范分析
我国当前的土地中介还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针对土地中介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行业自律等等都相当缺乏,所以相关部门会根据市场的变化来对现有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制度作出相应的调整,不断有新的制度出台。而因为相关政策制度的调整和变革,给整个行业带来整体的行业风险,这种风险在一定程度上是全面性的,但是针对这种风险,不同的行业机构会采取不同的有效措施来应对,对这种政策的调整和变革的接受度和敏感度也是大不相同,这也间接的导致机构之间对风险的抵御能力的差别[1]。所以针对这种不确定因素,土地估价机构要提前做好准备,能够对各种政策的不确定性提前作出准备,并且要根据行业的情况及时对自身的应对措施作出调整,将整个行业的发展规律以及发展阶段所存在的优势、特点等都进行有效的预测,以方便在国家出台新的政策的时候能够从容应对,将政策制度风险的防范工作做好,从而有效的减少因为政策制度而带来的风险,减少土地估价机构的效益损失。
2 对社会诚信风险的防范分析
(1)保证估价报告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土地估价机构要做到诚信经营,最大的表现力度就是要排除外界的各种干扰因素,对土地的估价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相关规程及规范性文件、标准以及土地市场的规律和估价对象自身的情况独立、客观、公正地对估价对象进行相对应的分析和判断,并且要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相应的估价,保证提供给客户最诚信的服务[2]。估价机构要加强和重视估价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和继续教育及培训制度的建设,以提升估价机构的整体执业水平。在土地估价机构运作的过程中,相关经营者要对可能产生的风险作出准确的判断,在评估价格严重与正常市场价格不相符的情况下,估价机构可以拒绝承接,这样可以保证将风险降低到最小,给风险评估较大的报告,不给予审核签字以保证估价报告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2)建立信用保证体系。土地估价机构要诚信经营,突出优质服务,努力打造公司良好形象,不仅要在合同上的条款上做到言而有信,而且在口头上约定的事情上,也要最大限度的实现,这样对客户来说也形成了一定的心理安慰,犹如吃了一颗“定心丸”,对土地估价机构的依赖度越高,证明土地估价机构给客户的诚信度就越高。土地估价机构要建立信用保证体系,强化诚信观念。可以在信用保证体系当中实行奖惩制度,对于诚实守信的员工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制度,对于没有信任和骗取客户信任度的员工处警告、罚款,严重者处开除这样的惩罚措施;这样不但可以在员工当中形成良好的信用保证体系和制度,而且对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诚信观念可以起到一个推动作用,并且能够制约员工乱用土地估价机构的名义去“胡作非为”,这样能够有效的降低土地估价机构自身的风险因素。
3 对业务风险的防范分析
估价机构在承揽业务方面以及执业的整个过程中都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估价机构要控制评估风险,首先要与客户充分沟通,识别资料的真假性,了解客户的道德品质,促使评估机构谨慎选择客户,避免盲目接受评估项目而承受较大的风险,在与委托人进行接触的过程中,对资料的索取、保密工作如果没有严格的保证的话,可能造成资料和相关信息泄露等纠纷事件,估价机构所要承担的责任风险也比较大。风险的程度与估价机构自身的业务量是呈正比的,而且跟自身的业务素质、业务能力都有很大的联系,估价机构的业务量越大,所能够导致的风险也就越大,而相对的如果估价机构的业务素质比较高的话,存在的风险性威胁就比较小[3]。在估价机构的整体运作过程中,风险是在估价机构与估价师之间传递的主要信息,而风险一般都是由内部的管理机制不够完善以及对风险的防控措施没有做好,才导致风险发生。针对这一现象,建立完善并严格执行项目承接管理制度、质量控制管理制度、风险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劳动人事管理制度等相关制度,这样不仅能够有效的实行土地估价机构风险的管理,而且能够有效的降低业务风险给土地估价机构带来的重大影响。
4 对市场风险的防范分析
对土地估价机构风险的管理上,因为市场情况变化而导致的风险是具有严重性的,因为土地市场本身的情况、状态都是会随时变化而且具有不确定性,而且市场风险所给土地估价机构带来的影响不单单只是高风险,而且对社会经济、土地估价机构自身的经济效益都会带来一定的影响。针对这一现象,面对市场风险的时候,要通过有效的估价报告来进行特殊的防范说明,在报告中要对防范风险的一系列措施进行详细、有针对性的描述,任何质量问题都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风险,所以土地估价机构要制定出一套比较完整严密的评估质量保证体系,相关估价人员要严格遵守这个体系来执行,对估价、评价、控制风险都要放在工作的首位,只有合理的降低风险,才能保证土地估价机构的长期发展[4]。对市场风险的防范还要重视委托人的利益,委托人的利益能够直接影响土地估价机构的经营效益,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体现估价机构的信誉度,帮助化解土地估价机构所存在的风险,促使土地估价机构的长期有效发展。
5 建立土地估价机构风险管理基金或土地估价师执业保险制度防风险
职业风险基金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强估价机构的风险管理,在土地估价机构经营的过程中,对职业风险基金的估价需要按照一定的业务收入进行比例计算,这样才能有效额防范因为工作失误而造成的赔偿金额和相对应的损失。
当前,在国际上最常用的规避估价执业风险的重要措施就是购买职业责任保险,在我国,对估价机构以及估价人员来说,职业责任保险是一种转移风险的保护措施,不仅能够有效的保障委托人的利益,而且能够有效的解决一些在估价过程当中的风险,同时也是对评估机构自身能力的一种表达方式。一旦出现造成委托人经济受损的情况,可以由保险公司进行一部分的赔偿,被保险人也就是土地估价师或者是估价机构来承担一部分的经济赔偿责任,这样不仅能够有效的免除一定的法律诉讼,而且能够防止过重的财务损失。
6 结束语
土地估价机构的风险管理可以说是土地估价机构长期以来一直关注和重视的问题,能够造成土地估价机构的风险因素有很多,土地估价机构要根据上述防范风险的措施将土地估价机构的风险存在值降低到最小,保证委托人的合法权益的同时,降低风险度。对土地估价机构来说,有效的降低风险,不仅能够保证委托人自身的权益问题,而且土地估价机构自身的发展来说,也是起到一个至关重要的影响和作用。也只有采取正确和有效的防范风险措施,才能保障土地估价行业良好的发展。
摘要:土地估价风险管理是当前土地估价中介机构相对来说越来越重视的问题,造成土地估价机构风险的因素有很多,包括社会环境、政策制度、市场状况、诚信度、专业水平、业务能力等等,文章针对土地估价机构现存的风险提出相对应的风险防范意见和建议,促使土地估价机构能够达到防范风险的效果,从而推动土地估价机构的长期健康发展。
关键词:土地估价机构,风险管理,研究
参考文献
[1]张统生.土地估价机构风险与防范[J].中国房地产金融,2010,(4).
[2]詹伟文.论土地评估市场中的风险及预防措施[J].综述与交流,2012,(12).
[3]潘安娥.科技成果转化风险的模糊评价[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0,(12).
医疗机构财务管理相关问题研究 篇8
一、医疗机构财务管理问题分析
(一) 意识薄弱且财务工作者素质过低
很多医疗机构管理人员轻视财务管理工作且财务管理的意识不足, 没有将财务管理的监控功能和辅助决策功能有效的发挥出来。医疗机构领导热暖没有将财务管理和业务管理有机结合到一起, 在管理财务活动过程中, 仅将工作重点放在财务表面内容上, 这样做严重影响了医疗机构的财务管理力度, 不利于开展更深层次的财务管理活动。某些医疗机构虽然在人员结构上作出了重大革新, 但素质过硬的人才大多选择在事业单位内工作, 因此, 医疗机构的财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缺乏更新自我知识的环境。
(二) 预算编制工作执行力度不够且不够科学
医疗机构的预算管理工作主要根据单位只能和工作任务进行编制, 安排医疗机构的财务活动, 但是部分医疗机构对财务预算的重视力度不足, 编制过程和编制方法的科学性不高, 最终致使预算编制工作缺乏有效的和可操作性的监控手段, 即使编制出预算安排, 财务机构因为编制预算时没有得到相关机构的支出而不能很好的执行编制计划。
(三) 医疗机构缺少相应的财务评价和财务分析
当前很多医疗机构都不重视报表分析工作, 对医疗机构的经济运行缺乏整体分析与评价, 财务报告仅关注过去发生的财务问题而不重视未来可能出现的财务问题。并且财务处理两条线现象十分严重, 很多医疗机构只重视实物性信息的统计工作, 而忽视非实物性信息的统计工作, 因此, 严重影响了医疗机构财务报告的关联性和准确性, 阻碍了医疗机构管理人员的决策行为, 极易使管理人员制定出错误的决策方案。
二、提高医疗机构财务管理水平的策略
(一) 完善医疗机构财务管理监督体制
医疗机构应将实际的财务工作情况作为开展工作的出发点, 完善内部管控体制, 使医疗机构的各岗位和各部门都能互相联系、制约和监督起来。强化内部审计和监督体制, 建立完善的经费开支体制, 强化财务管理约束力度, 提高资金管理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使有限资金发挥出无限的作用, 确保医疗机构能够朝着更加健康和稳定的发展方向前行, 为医疗机构奠定良好的市场竞争基础。
(二) 完善和更新医疗机构的财务管理体制
当前国家对医疗机构实行“全额管理, 差额补助, 超支不补, 结余留用”的管理制度, 医疗机构的各种支出都已纳入到预算管理当中。为确保医疗机构健康稳定的发展, 强化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机制, 完善和更新财务管理体制才是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有效对策。因此, 医疗机构财务人员应切实按照财务管控机制设定的成本管控目标和业务流程开展工作, 从而全面提高医疗机构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 提高医疗机构财务管理人员的个人能力
提高财务管理团队的素养, 使其适应新时代卫生事业的发展需求, 医疗机构每月应抽出时间组织相关财务工作者学习最新的财务知识和财务技能, 强化财务人员的法制意识, 防止不健康思想侵蚀财务人员, 医疗机构还应积极鼓励会计人员开展自学活动, 以多种培训形式提高医疗机构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全面提升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职业判断能力, 不断强化财务人员的财务分析能力, 促使财务人员能够提供有效的决策信息, 严防财务风险问题发生。
(四) 做好财务分析与评价活动
医疗机构开展财务分析活动及时对完成的财务活动进行总结, 同时也是对财务行为进行预测的手段, 其在财务工作中担负着重要作用, 在当前经济条件制约下, 其与医疗机构的经济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 两者都需要获取财务信息以便于作出科学决策方案, 因此, 对医疗机构的支出和收入、材料、资产、设备以及人力资源等内容进行分析是十分有必要的。将财务分析工作做好, 可以总结财务管理的经验, 揭示管理过程中的各种财务管理问题, 从而掌握财务工作的规律, 便于更好的优化财务管理活动, 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三、总结
经济不断发展凸显出财务管理的重要地位, 因此, 对于该问题的研究符合时代发展的根本需求。相关人员必须认真分析财务管理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找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 从而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促使我国各行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彤华.浅谈医院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 2008, (5) .
[2]王肖莉.医院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 2008, (2) .
【机构电子邮件管理研究】推荐阅读:
人才服务机构人事档案电子信息化建设与管理08-25
电子认证机构10-15
电子认证服务机构07-14
高校电子文件管理研究06-12
跨机构合作研究06-10
政府研究机构08-17
省属研究机构10-01
农业研究机构分析07-26
高校和研究机构08-18
民间政策研究机构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