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机构合作研究(共9篇)
跨机构合作研究 篇1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是指黄河中游晋陕豫三省黄河拐弯的三角区域。这里曾因矿产资源丰富, 被誉为金三角地区。山西省运城市、临汾市, 河南省三门峡市和陕西省渭南市, 共同构成了晋陕豫三省边缘“黄河金三角区域”。2012年5月14日, 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设立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这里不仅矿产资源丰富, 而且在全国属于旅游资源富集地区, 可谓旅游金三角地区。作为黄河流域华夏文明的发祥地, 母亲河———黄河孕育了晋陕豫三角地区的自然、人文景观, 集中了黄河中游地区所特有的旅游资源, 黄河在此所形成的V字形三角区, 极易成为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中枢或游客集散地[1]。
随着旅游资源的不断开发和旅游景区知名度的不断提高, 该地区已形成了不少国内著名的旅游景区。作为国家黄河大旅游区板块, 随着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设立, 该地区的旅游产业如何能够快速发展成为支柱产业, 对优化产业结构、拉动区域经济增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区域旅游协调发展的角度, 要进一步提升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的旅游知名度, 打造金三角地区的“黄河旅游”品牌, 使其成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区域旅游合作已势在必行[2]。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跨省区旅游合作的必要性
区域旅游合作是提升金三角地区旅游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旅游业的发展正在经历一个由单个景点到区域旅游的竞争发展过程, 区域旅游合作已成为未来提升旅游竞争力的根本性策略。随着晋陕豫三省四市旅游业整体实力的逐步增强, 通过区域旅游合作, 开发具有区域特色的旅游产品, 进一步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 必将被各市提到旅游业发展的议事日程。目前, 由于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区域旅游合作还比较滞后, 区域旅游竞争力与国内其他旅游热点地区相比仍显乏力。区域内一些开发较早的旅游景区也只有通过与周边 (包括邻省) 景区加强合作, 拓展发展空间, 组成新的线路产品, 才能摆脱“滞长期”, 迎来新的增长期, 提升竞争力。由此可见, 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是提升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整体竞争力必然要求。
区域旅游合作是金三角地区旅游无障碍化的必然选择。随着晋陕豫三省四市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和全国旅游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各自为政的旅游开发模式日渐受到挑战, 地区之间迫切要求消除各种障碍, 联合打造区域旅游品牌, 实现区域旅游无障碍化。三省四市间地理位置的相连性及通达性、旅游资源的同源性及差异性决定了金三角地区具备了发展无障碍化旅游的基础条件。通过加强区域旅游合作, 实现3个无障碍 (交通无障碍、服务无障碍、投诉无障碍) 和5个共享 (资源共享、市场共享、基础设施共享、品牌共享和信息共享) 是晋陕豫三省区域旅游发展的必然选择。
区域旅游合作是金三角地区实现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的旅游发展仍处于传统的粗放型旅游开发阶段, 旅游资源开发保护意识较差, 旅游生态环境则随着旅游资源的开发遭受着程度不同的破坏。旅游资源开发表现为重开发、轻保护, 或者只开发、不保护, 甚至破坏性开发也屡见不鲜。尤其是在共享旅游资源开发中, 由于缺乏合理统一的规划, 各自为政, 独自开发, 资源完整性遭到了极大的破坏。旅游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必须处理好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而旅游生态环境的保护则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要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只有通过区域旅游合作, 打破政区界限, 重新整合旅游线路, 摈弃制度壁垒, 才能合理开发与保护旅游资源, 有效地保护旅游生态环境, 走旅游可持续发展之路[3]。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跨省区旅游合作的可行性
合作基础较好。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地缘相近、人缘相亲, 自古以来这一地区就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1986年, 山西运城市、陕西渭南市、河南三门峡市成立了“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经济协作区”, 自此三市的旅游合作也拉开了序幕;1997年由渭南市、延安市、临汾市、运城市、韩城市、河津市、宜川县、吉县共同成立了“中国黄河龙门———壶口八地市县旅游协作联谊会”, 其主要出发点之一是合作开发黄河龙门———壶口段丰富的旅游资源;1999年运城、渭南、三门峡三市旅游局、华山旅游发展总公司共同牵头, 组建“秦晋豫黄河金三角地区旅游协作区”。2012年5月14日, 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设立的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晋陕豫三省四市的旅游产业合作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这一次次的区域旅游合作 (协作) 和国家层面示范区的设立都为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的旅游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区位优势突出。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地处黄河中游地区, 是我先民定居生息, 繁衍种族的祖基, 是黄河流域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素有“三千年看陕西, 四千年看河南, 五千年看山西”之说。这里人文资源丰富, 文化底蕴深厚, 以旅游为载体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条件得天独厚, 为主打“黄河旅游”品牌, 进行区域旅游合作奠定了基础。在长期的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 金三角地区由于有西安、洛阳、郑州三大传统旅游热点城市的带动和辐射, 新的旅游热点城市运城、临汾、三门峡、华阴等正在崛起。区内分布有不少国内外著名的旅游景点, 加强区域旅游合作, 打破省区界限, 整合新的线路产品, 把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开发成中国旅游热点地区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
资源互补明显。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是我国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的地区, 这里既有大山、大川、地质遗迹、湿地, 又有中国历时最久、内容最为纷繁的历史文化积淀。山西和陕西两省地面类文物古迹都在30 000处以上, 其中不少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是旅游资源中的精品, 河南则是国内地下文物资源最多的省份, 其中不少地下文物资源可以转换为旅游资源。这里旅游资源不仅丰富, 而且还存在着明显的互补性。区域自然、文化旅游资源的差异性和景区特点决定了其互补性。运城的关帝庙、临汾的广胜寺、陕西的华山、三门峡大坝等都独具特色、无可替代。正是由于各种旅游资源的强烈互补, 才交相辉映地构成了金三角地区独特的美丽画卷[4]。
共享资源丰富。共享旅游资源是区域旅游合作的基础,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山水相连, 三省交界地带存在着众多共享旅游资源。母亲河-黄河就是三省的共享旅游资源, 其中黄河壶口瀑布, 属于山西和陕西共享旅游资源, 它是黄河流至山西吉县与陕西宜川之间水流飞泻而下形成的特色旅游资源, 是最能体现黄河神韵的水体景观, 旅游价值极高。而小浪底水库则是山西和河南的共享旅游资源。对于诸多共享旅游资源只有通过合作开发, 才能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 达到双赢效果。
交通十分便利。随着国家交通建设步伐的加快,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交通状况大为改观, 三省四市之间多条铁路、公路相通, 基本上形成了便利的区域交通网络体系。区域内铁路交通便利, 有全国“二纵一横”的铁路大动脉。黄河风陵渡公路大桥的竣工彻底改变了三省之间“鸡鸣一声听三省, 望河兴叹行路难”的状况。近年来随着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 运风、运三、阳焦—郑焦、洛开、连霍高速河南段 (洛阳—三门峡—潼关) 、西潼等高速公路的开通, 大大提高了区域旅游的通达性。加之区内著名的旅游景点大都集中分布于铁路或公路沿线, 旅游交通十分便利, 为区域旅游合作奠定了基础。
对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跨省区旅游合作的几点建议
将区域旅游合作纳入“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之中。2013年9月2日,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编制工作会议在山西省运城市召开, 经过近三年的酝酿、论证和研讨, 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基本敲定, 这是我国第一个跨省区域经济协作规划, 预示着黄河金三角地区的区域合作将迈上一个崭新的台阶。旅游业作为金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 在黄河金三角地区区域产业合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地区的产业合作、经济发展等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 将黄河金三角地区的区域旅游合作作为重点章节写进“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中, 不仅有助于完善合作规划, 而且能够借力推进该区域旅游合作进程。本着构建全国黄河大旅游板块的原则, 以一体化为目标, 以功能分区和差异化发展为基础, 以旅游产品系统集成和旅游客源全面互动为重点, 高起点编制合作发展规划, 更好地指导三省四市旅游的协调发展[5]。
成立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旅游合作发展轮值主席会议机构。黄河金三角地区应把旅游业产业发展纳入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重要议题。在三省四市政府合作体制和机制建立的基础上, 将旅游产业作为重要议题之一, 积极探讨和协调解决黄河金三角地区旅游业一体化发展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只有通过建立三省四市旅游协调发展机制和定期议事制度, 才能有效解决区域无障碍旅游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因此, 建议成立黄河金三角地区旅游合作发展轮值主席会议机构, 区域内的四市轮流担任主席, 每年召开一次轮值主席会议, 就合作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进行磋商, 并督促轮值主席会议确定的主要事项, 能够得到有效落实。
积极出台区域旅游合作互利互惠政策, 实现区域内无障碍旅游。为推进黄河金三角地区区域旅游合作一体化进程, 及早实现区域内无障碍旅游, 建议借鉴长三角地区区域旅游合作模式, 出台区域旅游合作互利互惠政策:一是取消区内旅游地陪制度, 实现区内统一安排地接, 一条龙式的接待服务。二是取消外地旅游车在区域内 (尤其景区) 的各项限制措施。三是允许异地旅行社在本市开办分支机构。四是建立一套完整的城市旅游指示系统, 规范旅游景区公共信息导向系统设置。五是建立和完善旅游投诉受理联动机制, 保证游客在任何城市发生旅游投诉时, 都能在当地得到妥善处理。通过以上措施逐步突破并最终取消行政区之间的旅游壁垒和进入障碍, 塑造黄河金三角无障碍旅游形象[6]。
加快区域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对接, 推出区域交通和区域旅游“一卡通”。在黄河金三角区域内, 旅游交通“断头路”问题较为突出, 已成为制约区域旅游合作的障碍因素。例如, 运三高速, 起点是运城, 终点在三门峡, 但事实上, 运三高速并未与三门峡市南端的连霍高速相连, 导致两省高速路出现断头路。运风高速与连霍高速之间在风陵渡镇也存在几十公里的断头路。因此, 建议加大区域旅游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 尽快解决高速公路省界间的“断头路”问题, 并实现高速公路收费“一卡通”, 提升黄河金三角地区的旅游通达性。同时, 加快区域内快速交通轨道的建设, 尽快形成“一个半小时旅游区”, 并在此基础上, 推行城市公交“一卡通”, 以便加快黄河金三角交通一体化的进程, 为区域内客源互送、便捷旅游奠定坚实的基础。
黄河金三角地区旅游“一证游”推出较早。2009年初, 三省四市成立“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旅游协会”, 并签署“旅游合作协议”。随后, 黄河金三角“一证游”开始实施, 四地市常住居民凭有效证件可在区域内划定景点享受门票半价优惠。然而, 由于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制约, 旅游“一证游”推行的并不理想。因此, 建议三省四市旅游部门进行专题协商, 针对旅游“一证游”存在的问题, 借鉴国内区域旅游“一卡通”成功经验, 出台切实可行的黄河金三角旅游“一卡通”方案, 有效推动黄河金三角区域旅游发展。
合作开发共享旅游资源, 有效提升资源整体价值。2013年4月出台的《旅游法》中明确规定:对于跨行政区且适宜整体利用的旅游资源进行利用时, 应当由上级人民政府或由相关地方政府协商编制统一的旅游发展规划。针对黄河金三角区域共享旅游资源开发各自为政所导致的问题, 合作开发共享旅游资源已势在必行。首先, 加强政府之间的沟通和协商, 在充分保护共享旅游资源的基础上, 共同编制共享资源开发的旅游发展规划, 并把规划落实到实处。其次, 在共享资源合作开发中, 明确和规范合作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建立合理的共享旅游资源利益分配机制, 有效保护共享旅游资源, 实现共享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再次, 加强共享旅游资源内部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在统筹开发资源的基础上, 保证景区内部良好的通达性。最后, 整合开发共享旅游资源, 打造特色线路产品, 通过运用地理空间分析技术对共享资源实施空间形态的集聚分析, 充分利用共享旅游资源, 以自然、人文为主线, 以交通为纽带, 实现共享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 形成主题各异、形象鲜明的跨省区旅游线路产品[7]。
联合宣传促销, 塑造黄河金三角地区区域旅游形象。为提升黄河金三角地区的区域旅游形象, 必须对区域旅游产品进行联合宣传促销。一是由黄河金三角区域协调发展综合试验办公室牵头, 在区域内地方政府和旅游企业的配合下, 建立区域旅游合作信息网络平台, 实现区域内各类旅游信息资源共享, 以保证区域内旅游信息的畅通。二是有效整合区域旅游资源, 重点推出黄河金三角区域精品旅游线路, 诸如沿黄观光游、黄河黄土文化游、华夏根祖游等独具特色的旅游线路产品, 集三省四市之力, 共同打造黄河金三角旅游品牌。三是四市共建“黄河金三角地区旅游联合体”, 联合开发客源市场, 联合旅游宣传促销, 充分发挥网络的立体宣传效果, 采用多元化的宣传促销手段, 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展示区域旅游形象, 扩大旅游客源市场, 促进金三角区域旅游板块快速发展。
摘要:在深入分析黄河金三角地区区域旅游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 重点提出促进黄河金三角地区跨省区域旅游合作的切实可行建议, 旨在为黄河金三角地区实现区域旅游跨越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黄河金三角地区,区域旅游合作,旅游资源
参考文献
[1]李辉作.讨论区域旅游合作的理论和模式[J].旅游经济研究, 2010 (8) :39.
[2]陈实.黄河金三角:区域协调发展的先行区[J].中国报道, 2013 (9) :43.
[3]刘利民.长三角地区区域旅游合作对策之研究[J].旅游管理研究, 2013 (1) :76.
[4]张补宏, 韩俊刚.珠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机制创新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1 (11) :58.
[5]苏建军.基于旅游城市化视角的城市旅游区域一体化研究——以黄河金三角地区为例[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0 (4) :78.
[6]张慧霞, 李武玲.关于共享资源合作开发研究——以晋陕合作开发壶口瀑布为例[J].生产力研究, 2011 (3) :56.
[7]张慧霞, 刘斯文.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旅游合作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6 (4) :47.
跨机构合作研究 篇2
一、部门名称
天津海关
二、事项名称
出具报关企业跨关区分支机构注册登记证明材料
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报关单位注册登记管理规定》第十九条规定,由报关企业注册登记地直属海关出具该报关企业符合本规定第十七条的证明材料。
四、需具备的条件:
报关企业取得海关核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报关企业报关注册登记证书》满二年;自申请之日起最近两年未因走私受过处罚;报关企业注册资本超出150万元人民币的,每超出50万元人民币,可设立跨关区分支机构一个。
五、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目录:
1、关于出具报关企业跨关区分支机构注册登记许可相关证 明材料的申请;
2、《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报关企业报关注册登记证书》复印件;
3、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
4、需要增资的提供验资报告复印件;
5、经办人员介绍信。
注:申请人按规定提交复印件的,复印件加盖公章,并将原件交海关验核。
六、办理程序:
1、申请人向海关递交材料,海关根据情况分别作出不予受理决定或予以受理决定。
2、海关受理申请后,对递交材料进行全面审查,是否出具报关企业跨关区分支机构注册登记证明材料。
七、办理时限:
二十五个工作日内办结。
八、行政许可数量规定要求
没有数量限制,九、收费标准:不收费
十、受理部门:天津海关企业管理处 注册备案科
十一、受理地点:天津市河东区红星路79号,天津市行政许可服务中心(007窗口)
十二、咨询电话:24538817
十三、申请文书:
1、关于出具报关企业跨关区分支机构注册登记许可相关证明材料的申请
关于出具报关企业跨关区分支机构注册登记许可
相关证明材料的申请
中华人民共和国天津海关:
本单位已在你关办理了注册登记手续,海关注册登记编码为,最近两年未因走私受过处罚。由于业务需要,拟到关区海关口岸(或海关监管业务集中地)开展代理报关业务。现递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报关企业注册登记证书》复印件和增资证明材料,特请你关出具报关企业跨关区分支机构注册登记许可相关证明材料。
特此申请。
申请单位(签印)
科技中介机构的合作联盟研究 篇3
一、科技中介机构走合作联盟之路问题的提出
现代社会中, 社会分工日益细化, 社会协作日益广泛。资源在越来越广泛的范围内配置和流动, 日益由单个人、少数人支配和使用转变为社会上大批人共同支配和使用, 服务过程由一系列的个人行为转变成一系列的不同个人、不同群体的社会行为, 服务内容也由个人行为转变成社会共同的行为, 不同的服务机构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不断增强, 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如今, 服务社会化的深度已囊括了包括人力资源、生产资料、技术、信息、产权在内的所有要素。对服务机构而言, 充分利用空前发达的社会化大生产所提供的有利条件, 高效经济的组织经营, 由服务自给转向服务合作, 避免单个科技中介机构孤军作战导致的重复劳动和资源浪费, 降低服务风险和成本, 优化资源配置。
我国科技中介服务从无到有, 并且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我国的中介服务机构大多功能单一, 机构不健全, 提供信息服务不及时或缺乏准确性。由于中介服务信息传递不够及时和准确, 导致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很多成果找不到需求进而无法实现转化。因此, 我国中介服务及其机构无论从数量和功能上都远远不能适应产学研合作创新的需要。合作联盟是近年来各服务行业之间为降低成本、共享资源而共同发起的一种新的联合体。作为一种与科技联系紧密的新型企业, 科技中介机构也应走合作联盟的路子。
二、科技中介机构合作联盟的动机分析
合作方式多种多样, 却难找到一个统一理论或方法涵盖所有合作策略。正如Parkhe (1993) 所说:“既然合作的内涵十分丰富, 如果想用一个主题来涵盖它, 必须要把很多理论的成果紧密结合成一个统一的理论整体, 以便能够阐明合作的本质。”合作动机决定了机构间采取何种合作模式。笔者试图从经济学、战略管理理论等关于合作策略的观点加以分析合作动机。
1. 经济学关于合作策略动机分析。
(1) 市场能力理论。市场能力理论着重研究企业如何通过获得较强的市场竞争优势来提高其竞争业绩。Porter, M.E指出 (4) :厂商在产业结构中的相对地位决定了他们最切实可行和最有利可图的策略。合作策略是使合作双方在他们占据的产品领域中获得较好的机会, 进而提高他们的市场能力。Porter针对合作所形成的新“价值链”所具有的独特市场竞争能力进行分析, 将合作策略分为基于互补性合作和基于相似性合作。互补性合作, 指将各具有不同的核心能力的合作方集成, 开展互补合作, 完成合作项目上的价值链活动。优势互补性合作实现了价值链的优化。相似性合作, 指合作双方具有相似的核心能力或资源。完成相同价值链活动, 实现价值链共享, 以达到短时间内形成规模经济、共担风险。
(2) 成本理论。成本理论认为, 建立合作策略是使成本降低的一种有效途径。Wllianson (1985) 认识到为了达到降低交易成本的目的可以采取混合策略的形式。混合策略不但可以避免由于合作经营失败而带来的高不确定性, 降低风险, 而且也可尽量避免严格等级制度所需的高额管理费和日常费用的开支 (Kogut, 1988, Williamson, 1993) , 而采取不同的合作策略, 从而降低交易成本, 提高合作效率。
2. 战略管理理论关于合作策略的动机分析。
战略管理理论认为合作能对各自目标的实现具有积极意义。Contractor和Lorange (1988) 指出, 在合作关系形成中, 有两个关键的问题, 即: (1) 合作方的合作动机是否一致。如果合作各方至力于各自核心能力优势的互补性, 结成联盟而整合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价值链”开拓新的市场, 那么这对合作成功起到决定作用。 (2) 合作动机的明确度。对合作动机缺乏透明度很可能导致相互之间的不信任并威胁合作关系的存在与继续发展。战略管理理论强调企业合作的目的是获得扩展壮大和提高效率, 它把注意力放在鼓励合作策略的外部和具体因素的具体分析上。如果面对挑战和机遇时, 事先意识到自己能力或资源无法达到最有效的所需量, 甚至少很多时, 企业可能寻找潜在的伙伴如双方互补而形成联盟合作。
三、科技中介机构联盟的运行机制探讨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 机制是指一个系统运行各组成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合理制约, 使系统整体良性循环健康发展的规则、程序的总和。而运行机制则是人们想方设法建立的以达到某种目标, 实现某种愿望和需求为出发点和终点的机制。
1. 价值目标。
目标是目的的具体化, 是一个组织在一定阶段努力争取达到的预期。科技中介机构联盟作为一种组织形式, 其成员在总体目标上应该是高度一致的, 即让各方发挥互补或协同效应, 以实现所预期的联盟总体目标。当然, 联盟成员各方所处的立场和利益各有不同, 对联盟总体目标的认识会存在一定的差异, 联盟成员之间必须建立在互惠互信的基础上, 通过协调和约束机制来规避差异, 谋求联盟整体绩效最大化。
2. 信用制度。
科技中介机构联盟各成员之间成功合作和稳定发展必须建立在互相信任的基础之上。科技中介机构联盟是一种非常松散的组织机构, 并非法律意义上的实体, 各成员之间的合作关系实际上是基于对未来行为的承诺, 存在着不稳定性, 每个联盟成员都会不可避免、不同程度地产生外部资源陷阱、知识产权保护、核心资源维护等方面的顾虑, 从而会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习惯性的防卫心理和行为。这就如同一道无形的围墙, 加大了科技中介机构联盟成员间合作的成本, 损耗了联盟的资源和精力, 妨碍合作的进行和深入, 使科技中介机构联盟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因此, 建立有效的合作信任制度, 使联盟成员间的合作和信任得到制度的保证, 是科技中介机构联盟有效运作的基本要求。沟通是培养信任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沟通, 使合作的联盟各方相互了解, 减少对各方意图的误解。
3. 协调机制。
科技中介机构联盟成员间进行双向、平行的信息交流及行为的调节与协同, 通过相互间的协调来解决在相互协同工作中联盟成员之间可能产生的冲突。冲突是行为主体为谋求自身利益而与其他行为主体的对立、对抗和斗争。组织冲突是冲突的一种特定形态, 是组织内部或外部某些关系难以协调而导致的矛盾激化和行为对抗。冲突是客观存在的, 也是不可避免的。协调实质是有效协调、促进、解决组织内部的分工和冲突。因此, 协调是解决组织冲突的一种有效方法。
4. 决策程序。
决策是指组织采取行为前的抉择行为。从本质上说, 管理过程就是决策的过程。其贯穿组织管理活动的全过程, 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组织的生存与发展。规范的决策程序对于决策的正确性又有直接的影响。而科技中介机构联盟决策机制是结构又是影响其运转的重要因素。因此, 科技中介机构联盟必须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决策程序, 使科学的决策程序与联盟决策机制的运作统一起来, 实现联盟决策的科学化和联盟决策行为的合理化, 以确保联盟决策机制高效能地运转, 创造出联盟决策的整体效益。
5. 利益分配。
科技中介机构联盟成员间能够进行合作, 从根本上离不开共同利益的驱动。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则是科技中介机构联盟正常运作的重要保证, 也是激发合作成员积极性的关键所在。由于科技中介机构联盟成员的合作较之一般的经济活动要复杂得多, 因为无形资产的知识和技术等其价值大小难以界定, 且在整个知识和技术等创新过程中存在着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和风险, 难以准确地确定在相互配合、交互作用的创新活动中各自贡献的大小。因此, 较有效的方法是以合同的形式把利益分配预先确定下来, 把各方所必须履行的义务, 需要承担的责任、拥有的权力、享受的利益及利益分配方式, 通过协商做出明确的规定。应遵循利益分配与风险分担相对称, 与成本分担相联系的原则。根据成员在合作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实现联盟的职能, 其核心能力, 投资的资源, 所承担的风险, 对联盟目标达成所承担的责任等给予相应的利益分配。
6. 约束机制。
科技中介机构联盟还应建立约束机制给予弥补。科技中介机构联盟通过成员间签订的契约, 对彼此的责任义务关系做出明确的规定。使成员的行为受到彼此间关系、地位和在联盟中所扮演角色的制约。因此, 科技中介机构联盟的约束机制是对法人主体组织行为的约束, 主要由联盟成员间通过合同所规定的具体合作方式和任务分工来决定的, 实际上是科技中介机构法人间的责任约束。而且这种约束不是对成员全部行为的约束, 只是对与联盟有关的行为的约束, 约束范围是有限的。由此来增加联盟成员的合作获益性, 最大限度地将联盟成员可能出现的机会主义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
四、科技中介机构联盟的合作伙伴选择
选择合作伙伴是关系到合作成功的关键。虽然战略联盟有可能为所有的合作伙伴创造一个双赢的机会, 但其失败率却一直居高不下, 介于50%~60%之间。战略联盟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与伙伴的选择有关 (5) (6) 。1998年一项对美国750位CEO的调查显示, 有关联盟伙伴选择的部分在联盟经验中最为薄弱。
关于合作伙伴的选择, Geringer (1991) 提出了两种选择合作伙伴的准则:任务相关的标准和伙伴相关标准。任务相关性标准的选择评价, 主要包括:核心能力的优势, 人力资源优势、地理位置优势、市场优势、有效的组织机构, 伙伴对于接受合作规则和公共政策条款能力及谈判能力等。如果一个中介机构认为某个专业领域是至关重要的, 但其自身却缺乏相应的能力, 那么它自然要去考虑寻找在这方面具有优势的合作伙伴而形成联盟, 以便获得专业领域领先。伙伴相关性标准包括合作伙伴所在地区及机构文化、规模, 以及双方是否有互益联系、高层人员之间的信任度等。评价合作伙伴之间文化上相容性, 是保证合作各方能有效地合作、发展相互信任的坚实基础, 同时合作各方能够充分认识差异, 并进行建设性努力, 相互学习、相互适应和融合文化体系。
五、科技中介机构的合作模式探索
1. 知识联盟的合作模式。
斯坦·大卫与波特金指出, 知识每七年翻一番, 而且知识贬值的速度越来越快。企业必须不断提高知识创新的速度, 而创新与知识的不同来源有关, 哈耶克指出了企业知识的来源 (7) :一是来自企业的内部, 是企业所拥有的和组织历史积累的知识, 可在企业范围内自由共享、交流、利用, 这些知识是企业自己投入资源生产创造的知识。但这种自力更生式的知识创造有很大的局限性。二是来自企业外部, 指那些位于企业外部单位的、对企业产生积极影响并能被企业所获取的各种知识。通过知识联盟的合作模式, 中介机构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借鉴对方好的成熟的服务理念、管理体制、运作机制、规章制度、技术标准、企业文化等知识体系。从经济学的成本收益出发, 知识合作是企业快速获取新能力和新知识的一种最佳形式。服务理念独特、管理体制完善、文化底蕴深厚的科技中介机构之间适合选择知识联盟的合作模式
2. 动态联盟的合作模式。
1991年, 美国在《21世纪美国制造企业的战略》中提出了动态联盟这一概念, 这种新型的合作形式就是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联系手段, 利用计算机网络, 在企业外部寻找具有核心能力的合作伙伴, 以获得额外的资源补充。利用网络优势, 科技中介机构通过动态联盟的合作模式, 可以把分散于各机构的先进技术、人力资源、市场资源等核心能力整合在一起, 提升各自的竞争实力, 提升服务水平, 充分满足服务对象 (如高校、科研机构、企业) 的要求, 使服务对象的满意度达到最高。具有一定规模、运作制度非常完善、具备一定的核心竞争力的科技中介机构之间适合选择动态联盟的合作模式。
3. 加盟型的合作模式。
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 新生科技中介机构的价值目标定位不准, 经营理念不够新, 运作方式的操作不够成熟, 人力资源的储备不够丰富, 等等, 这些原因导致新生科技中介机构举步唯艰。因此, 加盟一家规模大、理念新、运作成熟、资源丰富的科技中介机构, 是新生科技中介机构的明智选择。不仅可以达到资源共享, 降低风险, 还可以获得高品牌价值、成熟的运作模式, 也能获得总部的培训、服务指导。
注释
1苗慧敏, 刘德言.我国科技中介机构的人力资本激励机制[J].集团经济研究, 2007 (3)
2赵敏.四川省科技中介组织发展对策建议[J].决策咨询通讯, 2005 (2)
3科技部《.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认定和管理办法》解读.2007.7.1
4[美]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陈小悦译.华夏出版社, 2005
5Rackham, N.etc..Getting Partnering Right[M].Mc-Graw-Hill Inc., 1995.
6Geert Duysters, Gerard Kok and Maaike Vaandrger.Greating Win-win Situation:Partner Selection in Strategic Alliances, Proceedings R&D Management Confeence, Avila, Spain, 1998.)
跨机构合作研究 篇4
为推动银行卡联网通用工作的深入开展,给各参与方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在中国银联与各入网机构充分协商的基础上,对银行卡跨行交易收益分配办法确定如下:
一、ATM跨行交易手续费
ATM跨行交易分为取款和查询两种交易,交易手续费分配涉及发卡银行(简称发卡行)、提供机具和代理业务的代理银行(简称代理行)、以及提供跨行信息转接的中国银联(简称银联)。
ATM跨行取款交易采用固定代理行手续费和银联网络服务费方式。持卡人在他行ATM机上成功办理取款时,无论同城或异地,发卡行均按每笔3.0元的标准向代理行支付代理手续费,同时按每笔0.6元的标准向银联支付网络服务费。
暂不规定ATM跨行查询收费。
二、POS跨行交易商户结算手续费
POS跨行交易商户结算手续费的分配涉及发卡行,提供POS机具和完成对商户资金结算的收单机构(统称收单方),以及提供跨行信息转接的中国银联。
POS跨行交易的商户结算手续费分配,采用固定发卡行收益和银联网络服务费方式。即对每笔商户结算手续费,发卡行获得的固定收益和银联收取的网络服务费执行如下标准:
(一)对宾馆、餐饮、娱乐、珠宝金饰、工艺美术品类的商户,发卡行的固定收益为交易金额的1.4%,银联网络服务费标准为交易金额的0.2%;
(二)对一般类型的商户,发卡行的固定收益为交易金额的0.7%,银联网络服务费的标准为交易金额的0.1%。
(三)在上述
(二)的基础上,对以下几类特殊行业或商户,现阶段可通过降低发卡行收益比例和银联网络服务费标准的方式予以适当优惠:
1、对房地产、汽车销售类商户,发卡行固定收益及银联网络服务费比照一般类型商户的办法和标准收取,但发卡行收益每笔最高不超过40元,银联网络服务费最高不超过5元;对批发类的商户,发卡行固定收益及银联网络服务费比照一般类型商户的办法和标准收取,但发卡行收益每笔最高不超过16元,银联网络服务费最高不超过2元;
2、对航空售票、加油、超市等类型的商户,发卡行固定收益及银联网络服务费比照一般类型商户减半收取,即发卡行的固定收益为交易金额的0.35%,银联网络服务费标准为交易金额的0.05%;
3、对公立医院和公立学校,发卡行和银联暂不参与收益分配。
跨机构合作研究 篇5
据“健康报”报道, 近日,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与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在美国马里兰州签署合作协议, 这标志着中美两国科学家在癌症生物医学研究领域, 从过去民间层面的交流与合作跨入了国家政府层面。
据介绍, 合作协议的主要内容包括:癌症基础与转化医学研究;临床前、临床试验及相关转化研究;癌症预防与早诊项目、流行病学研究;联合举办学术研讨会议与信息交流合作等。
据了解,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是中国最早的肿瘤专科医院, 是世界卫生组织癌症研究合作中心之一。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隶属于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 是美国癌症研究的主要机构。
跨地区总分机构汇总纳税的新挑战 篇6
从这些年税收征管实践来看,汇总纳税的实施给税收征管工作带来了不少问题,如税收征管难度加大,税收横向分配矛盾加深,如何监管汇总纳税企业等等。《新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于2008年1月1日实施以后,为加强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所得税的征收管理,解决法人所得税制下总分机构所得税跨区分配问题,国家税务总局下发了《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暂行办法》(国税发[2008]28号,以下简称“28号文件”)。28号文件明确规定了对跨地区经营企业集团和汇总纳税企业实行“统一计算、分级管理、就地预缴、汇总清算、财政调库”的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办法,规范了在企业所得税框架下总分机构汇总纳税的征管、监督以及税收收入的分配等相关问题,然而在实践中,仍然出现了征管程序的复杂、征管信息、的不足、税收收入与税源的背离所引发的地区间收入分配不平衡等等问题。
2012年6月12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布了《跨省市总分机构企业所得税分配及预算管理办法》(财预[2012]40号,以下简称“40号文件”),对跨省市总分机构企业所得税计算以及企业所得税年度汇总清算的申报缴纳机制做了一些修改。根据40号文件精神,国家税务总局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28号文件进行了修订和完善,于2012年12月27日正式发布了《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办法》(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2年第57号,以下简称“57号公告”)。57号公告自2013年1月1日起实施,28号文件自同日起废止。新规的出台,意味着跨地区经营总分机构汇总纳税将面临新的挑战,企业财务和税务人员必须尽快掌握新政策。
一、二级分支机构的判定
57号公告明确了二级分支机构的定义。二级分支机构,是指汇总纳税企业依法设立并领取非法人营业执照(登记证书),且总机构对其财务、业务、人员等直接进行统一核算和管理的分支机构。
根据57号公告,除二级分支机构需要就地分摊缴纳税款外,总机构设立的符合以下条件的职能部门亦应被视同二级分支机构,按规定计算分摊并就地缴纳企业所得税:具有主体生产经营职能;该部门的营业收入、职工薪酬和资产总额与管理职能部门能分开核算。
同时,57号公告亦明确了五种不就地分摊缴纳企业所得税的二级分支机构:(一)不具有主体生产经营职能,且在当地不缴纳增值税、营业税的产品售后服务、内部研发、仓储等汇总纳税企业内部辅助性的二级分支机构,不就地分摊缴纳企业所得税。(二)上年度认定为小型微利企业的,其二级分支机构不就地分摊缴纳企业所得税。(三)新设立的二级分支机构,设立当年不就地分摊缴纳企业所得税。(四)当年撤销的二级分支机构,自办理注销税务登记之日所属企业所得税预缴期间起,不就地分摊缴纳企业所得税。(五)汇总纳税企业在中国境外设立的不具有法人资格的二级分支机构,不就地分摊缴纳企业所得税。
纳税人需要注意,以总机构名义进行生产经营的非法人分支机构,无法提供汇总纳税企业分支机构所得税分配表,也无法提供非法人营业执照以及由总机构出具的二级及以下分支机构的有效证明和相关材料(包括总机构拨款证明、总分机构协议或合同、公司章程、公司管理制度等)证明其二级及以下分支机构身份的,应视同独立纳税人计算并就地缴纳企业所得税,不执行57号公告的相关规定。
按上述规定视同独立纳税人的分支机构,其独立纳税人身份一个年度内不得变更。
汇总纳税企业以后年度改变组织结构的,该分支机构应按规定报送相关证据,分支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重新进行审核鉴定。
二、汇总纳税企业所得税的计算
(一)分支机构分摊比例
总机构应按照上年度分支机构的营业收入、职工薪酬和资产总额三个因素计算各分支机构分摊所得税款的比例。三级及以下分支机构,其营业收入、职工薪酬和资产总额统一计入二级分支机构;三因素的权重依次为0.35、0.35、0.30。
分支机构分摊比例按上述方法一经确定后,除出现以下情形外,当年不做调整:
1.当年撤销的二级分支机构,自办理注销税务登记之日所属企业所得税预缴期间起,不就地分摊缴纳企业所得税。
2.汇总纳税企业当年由于重组等原因从其他企业取得重组当年之前已存在的二级分支机构,并作为本企业二级分支机构管理,该二级分支机构应按规定计算分摊并就地缴纳企业所得税。
3.汇总纳税企业内就地分摊缴纳企业所得税的总机构、二级分支机构之间,发生合并、分立、管理层级变更等形成的新设或存续的二级分支机构,应按规定计算分摊并就地缴纳企业所得税。
(二)三个因素
三个因素是指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核算的分支机构上年度全年的营业收入、职工薪酬数据和上年度12月31日的资产总额数据。一个纳税年度内,总机构首次计算分摊税款时采用的三个因素数据,即使与此后经过注册会计师审计确认的数据不一致的,也不做调整。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关于三个因素,57号公告相比于28号文件作了比较重大的修订。用于计算各分支机构分摊比例的营业收入、职工薪酬和资产总额三个因素的基期作了调整,即将三个因素的所属区间统一限定为“上年度”,改变了28号文件对三个因素所属区间“1~6月份按上上年度,7~12月份按上年度”的规定,保证了一个纳税年度内上半年预缴、下半年预缴以及汇算清缴都采用一个所属区间的三个因素数额计算分配比例,还可以克服新设立企业第二年上半年因没有上一年度三个因素数额而无法参与就地分摊缴税的问题。
另外,57号公告细化了三个因素具体所属区间和具体内涵,采用了企业会计准则的表述和口径,“经营收入”改为“营业收入”,“职工工资”调整为“职工薪酬”,对“资产总额”的解释不再排除无形资产。分支机构营业收入,是指分支机构销售商品、提供劳务、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经营活动实现的全部收入。分支机构职工薪酬,是指分支机构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而给予各种形式的报酬以及其他相关支出。分支机构资产总额,是指分支机构在经营活动中实际使用的应归属于该分支机构的资产合计额。57号公告明确了三个因素是会计核算数据,而非《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的概念,不再需要进行纳税调整,这就可以提高三个因素的确定性,减少总分支机构主管税务机关之间的分歧。
(三)处于相同税率地区的总分机构税款计算
首先,计算汇总纳税企业的当期应纳税所得额。
其次,按以下公式计算分支机构应分摊税款的比例:
某分支机构分摊比例=(该分支机构营业收入/各分支机构营业收入之和)×0.35+(该分支机构职工薪酬/各分支机构职工薪酬之和)×0.35+(该分支机构资产总额/各分支机构资产总额之和)×0.30
最后,总分机构按以下公式计算分摊税款:
汇总纳税企业当期应纳所得税额=汇总纳税企业当期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的所得税税率
总机构分摊税款=汇总纳税企业当期应纳税所得额×50%
某分支机构分摊税款=汇总纳税企业当期应纳税所得额×50%×该分支机构分摊比例
(四)处于不同税率地区的总分机构税款计算
分支机构分摊比例的计算同上。
总分机构按以下公式计算分摊税款:
划分给某分支机构的应纳税所得额=汇总纳税企业当期应纳税所得额×50%×该分支机构分摊比例
汇总纳税企业当期应纳所得税额=汇总纳税企业当期应纳税所得额×50%×总机构适用的所得税税率+∑划分给某分支机构的应纳税所得额×该分支机构适用的所得税税率
总机构分摊税款=汇总纳税企业当期应纳税所得额×50%
某分支机构分摊税款=汇总纳税企业当期应纳税所得额×50%×该分支机构分摊比例
三、企业所得税分摊的管理
(一)对企业所得税分摊的相关项目持有异议
分支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应根据经总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受理的汇总纳税企业分支机构所得税分配表、分支机构的年度财务报表(或年度财务状况和营业收支情况)等,对其主管分支机构计算分摊税款比例的三个因素、计算的分摊税款比例和应分摊缴纳的所得税税款进行查验核对;对查验项目有异议的,应于收到汇总纳税企业分支机构所得税分配表后30日内向企业总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提出书面复核建议,并附送相关数据资料。
总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必须于收到复核建议后30日内,对分摊税款的比例进行复核,作出调整或维持原比例的决定,并将复核结果函复分支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分支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应执行总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的复核决定。
(二)分摊税款计算错误纠正
57号公告新增了分摊税款计算错误纠正的规定。汇总纳税企业未按照规定准确计算分摊税款,造成总机构与分支机构之间同时存在一方(或几方)多缴另一方(或几方)少缴税款的,其总机构或分支机构分摊缴纳的企业所得税低于按57号公告规定计算分摊的数额的,应在下一税款缴纳期内,由总机构将按本办法规定计算分摊的税款差额分摊到总机构或分支机构补缴;其总机构或分支机构就地缴纳的企业所得税高于按57号公告规定计算分摊的数额的,应在下一税款缴纳期内,由总机构将按本办法规定计算分摊的税款差额从总机构或分支机构的分摊税款中扣减。
四、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
(一)税款缴纳或退税
自年度终了之日起5个月内,即汇总纳税企业汇算清缴时,由总机构汇总计算企业年度应纳所得税额,扣除总机构和各分支机构已预缴的税款,计算出应缴应退税款,按照规定的税款分摊方法计算总机构和分支机构的企业所得税应缴应退税款,分别由总机构和分支机构就地办理税款缴库或退库。
预缴税款超过应缴税款的,经总、分机构同意后,亦可分别抵缴其下一年度应缴企业所得税税款。
(二)文档要求
汇总纳税企业汇算清缴时,总机构除报送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和年度财务报表外,还应报送汇总纳税企业分支机构所得税分配表、各分支机构的年度财务报表和各分支机构参与企业年度纳税调整情况的说明;分支机构除报送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只填列部分项目)外,还应报送经总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受理的汇总纳税企业分支机构所得税分配表、分支机构的年度财务报表(或年度财务状况和营业收支情况)和分支机构参与企业年度纳税调整情况的说明。
分支机构参与企业年度纳税调整情况的说明,参照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附表“纳税调整项目明细表”中列明的项目进行说明,涉及需由总机构统一计算调整的项目不进行说明。
纳税人一般比较关注的是分支机构是否要实质地参与汇算清缴,是否进行年度纳税调整。从上述规定我们可以看到,汇算清缴的主体仍然是总机构,分支机构并不需要进行年度纳税调整,自行计算应纳税所得额和应纳税额,只是根据总机构填报的分配表中应缴应退的税款,就地申报补退税。为了保证汇缴工作的顺利进行,也需要分支机构填列年度纳税申报表,但只需要填列有限的几项,与总机构的年度纳税申报完全是两个概念。同时,为便利就地实施税务检查,也需要分支机构报送参与企业年度纳税调整情况的说明,该说明由总机构确认后提交,涉及需由总机构统一计算调整的项目不进行说明。
五、资产损失扣除申报
汇总纳税企业发生的资产损失,应按以下规定申报扣除:
1.总机构及二级分支机构发生的资产损失,除应按专项申报和清单申报的有关规定各自向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外,二级分支机构还应同时上报总机构;三级及以下分支机构发生的资产损失不需向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应并入二级分支机构,由二级分支机构统一申报。
2.总机构对各分支机构上报的资产损失,除税务机关另有规定外,应以清单申报的形式向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
3.总机构将分支机构所属资产捆绑打包转让所发生的资产损失,由总机构向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专项申报。
二级分支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应对二级分支机构申报扣除的资产损失强化后续管理。
六、违规处罚的相关规定
(一)未按规定报送汇总纳税企业分支机构所得税分配表
分支机构未按规定报送经总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受理的汇总纳税企业分支机构所得税分配表,分支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应责成该分支机构在申报期内报送,同时提请总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督促总机构按照规定提供上述分配表;分支机构在申报期内不提供的,由分支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对分支机构按照《征收管理法》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属于总机构未向分支机构提供分配表的,分支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还应提请总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对总机构按照《征收管理法》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二)查补税款
57号公告明确,二级分支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可自行对其主管二级分支机构开展税务检查,但对查补税款的计算应按照企业所得税法的要求进行。主管税务机关在对企业开展税务检查中发现企业少缴税款的,总机构应将查补所得税款(包括滞纳金和罚款)按照50:50的比例在总机构和分支机构之间进行分摊并就地缴纳。注意,50%是分配给参与检查的二级分支机构缴纳,没参与检查的其他二级分支机构不参与查补税款的分配。
计算查增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应减除允许弥补的汇总纳税企业以前年度亏损;对于需要由总机构统一计算的税前扣除项目,不得由分支机构自行计算调整。
七、57号公告不适用于2012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57号公告的解读,考虑到企业所得税“按年计算,分月或分季预缴,年终汇算清缴”的特点,汇总纳税企业2012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时仍适用财预[2008]10号文件和28号文件,不适用40号文件和57号公告。
跨机构合作研究 篇7
此次朱为模院士到访舒华, 除了做健康讲座之外, 还深入了解舒华公司发展历程、系列产品及未来发展战略, 并与公司管理人员进行深入沟通, 就舒华与库伯机构展开战略合作事宜达成初步意向, 同时舒华也将聘请朱为模院士为公司首席健康科学家, 为公司提供健康健身解决方案。
朱为模是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3年当选为美国人体运动学科学院院士, 曾任美国体育测量与评价协会主席、美国总统体质与竞技体育委员会科学顾问。而库伯机构是一家非盈利的研究教育机构, 专注于为小孩和成年人提供完整的健康解决方案。此外, 该机构与斯坦福大学、德克萨斯州大学、北德克萨斯大学等美国高校保持着紧密合作, 朱院士现担任该机构的顾问。
“舒华致力于为用户提供专业、健康、智能健身解决方案, 希望将库珀先进的健身方案迅速引入中国, 为中国健身人群提供更专业的健身指导。”舒华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张维建指出, “与此同时, 舒华可借助库珀机构在有氧运动方面的研究造诣, 用于指导舒华产品的设计与研发, 建立舒华技术方面的差异化竞争力优势, 同时快速积累舒华运动健康领域的知识。”
舒华作为中国奥委会供应商, 中国健身器材行业领先品牌, 产品涵盖家用健身器材、商用健身器材、室外健身路径、多功能场馆、按摩器材、商业空间道具等产品, 是行业内产业链最为完整的企业之一;而库珀研究机构拥有全球领先的运动健康研究、技术及解决方案能力。双方合作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未来, 舒华将借助库珀机构在有氧运动的研究和造诣推动产品的创新升级, 同时公司也将与库伯机构共同探讨研究健康解决方案, 为未来公司终端门店的推广提供完整解决方案。
跨机构合作研究 篇8
中国消防协会秘书长高伟和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秘书长张进华先后致辞, 对在场嘉宾表示热烈欢迎, 对一直以来关心和支持汽车消防安全研究的业内人士表示感谢。双方领导一致认为, 随着汽车的普及, 汽车火灾事件应受到更高重视, 未来汽车行业要想安全发展必须要解决消防方面的难题。为了更快推进此项工作的开展,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和中国消防协会共同签署了“汽车消防安全领域战略合作”协议, 双方将共同研究建立和完善汽车消防安全技术体系, 共同推动提升汽车消防安全管理水平。据了解,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和中国消防协会将共同开展四个方面的战略合作:
一是积极推动汽车消防安全技术规范研究制定与应用。双方将开展汽车消防安全技术规范研究, 对汽车设计、材料和消防技术应用等提出指导性意见, 并积极做好与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衔接。
二是开展汽车消防安全技术交流。针对汽车火灾事故分析、主被动消防安全技术、技术标准规范、事故处置方案等广泛深入开展国内外技术交流, 促进汽车和消防行业的相互了解和合作。
三是组织开展汽车消防安全技术培训。以推动汽车消防安全技术规范应用为主线, 同时针对行业、企业及消防部门的技术和管理需求, 适时组织开展汽车消防安全技术培训。
四是积极开展汽车消防安全科普宣传。利用汽车博物馆、汽车类媒体等公共平台, 组织策划举办有关汽车消防安全的科普宣传活动。
由于动力电池的特殊性, 电动汽车与传统汽车相比消防安全问题更为突出。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和中国消防协会决定2013年以电动汽车消防安全为切入点, 通过制定技术规范切实解决电动汽车消防安全相关问题。作为课题承担单位, 公安部上海消防研究所介绍了课题研究的背景、思路和具体方案, 2013年课题研究将以动力电池安全防控为核心, 围绕动力电池生产储运、充换电站、电动车辆三条主线, 构建电动汽车消防安全技术规范体系。
武汉大学物理化学研究所所长、湖北省化学电源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艾新平教授讲解了车用动力电池安全性、事故机理, 介绍了车用动力电池的特点, 并提出配备灭火器、灭火毯、防火手套, 室外设置消防沙坑等建议。
通用汽车 (中国) 投资有限公司公共政策总监David Lake从通用实际工作出发, 介绍了沃蓝达在事故发生前、发生中和发生后的防火防爆安全措施以及美国在电动汽车安全培训方面开展的工作。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吴志新从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介绍了电动汽车及动力电池安全标准的情况。从目前情况来看, 我国电动汽车安全标准和国际基本同步, 安全标准体系基本建立, 但是标准还需要进一步修订、补充和完善, 特别是电动汽车碰撞安全、电池系统安全将成为下一步安全标准制定的重点。
在主题报告后的讨论环节, 政府部门、电动汽车企业、动力电池企业、基础设施企业和消防相关企业的十余名代表积极发言, 肯定了电动汽车消防安全研究的价值, 并提出很多建设性的意见, 这为今后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白凤领, 吴涛. 消防工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J]. 消防科学与技术, 2012, 31 (3) :293-296.
跨机构合作研究 篇9
(一) 政策环境因素分析
利率市场化不仅意味着利差缩小, 还会使商业银行在定价、储蓄分流、债券资产缩水等方面面临多重风险。开展中间业务, 银行不需动用自己的资金, 而是依托业务、技术、机构、信誉和人才等优势, 以中间人的身份代理客户承办收付和其他委托事项, 提供各种金融服务并据以收取手续费。中间业务所带来的收入为非利差收人, 是现代商业银行经营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不断提高是现代金融业发展的趋势。因而, 中间业务发展对于商业银行实现稳健经营、稳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07年,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首次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进程提出了明确的时间表, 要求大中型银行要用5-10年时间, 使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达到40%至50%, 足可以看出中间业务发展对中国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业具有的重要意义。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用3-5年时间建成现代化商业银行, 就必须跟进这一发展潮流。
(二) 市场因素分析
随着金融业改革稳步推进, 开放程度不断深化, 多层次、多元化、竞争性的金融市场格局初步形成。各家银行在传统的结算、储蓄、信贷等业务和行业服务方面差距并不大, 但在高技术含量、高盈利、凸显综合实力的中间业务领域各显英雄本色, 纷纷把发展中间业务提升到战略高度, 取得了良好的业绩表现。虽然各家银行没有达到银监会要求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40%-50%的水平, 更不用说达到花旗银行80%的水平, 但各行中间业务发展基本走出了一个从缓慢起步到逐步加速的轨道。在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的同时, 其中间业务结构也在发生变化。除了清算及结算手续费收入和银行卡业务收入之外, 不少银行代理证券交易额、代销基金、保险等业务出现成倍增长, 并更多的涉足理财业务、托管业务和代理行业务等领域。这说明商业银行正在突破传统中间业务种类的限制, 在更宽更广的领域开展探索创新。
就市场竞争环境而言, 随着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商业化转型、中国农业银行经营重心下移、省市邮政储蓄银行组建、开放股份制银行到县域设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加快, 农村金融市场将进入全面竞争时代, 对于当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加快发展中间业务即是机遇, 也是挑战。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应当抓住历史发展机遇, 采取先入为主战略, 并巩固自己的优势地位。
(三)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自身因素
服务三农的需要。根据巴塞尔委员会的划分,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大致可分为四类:各类担保业务、贷款承诺业务、金融工具创新业务、传统中间业务。根据这一分类标准,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目前开展的中间业务仅涵盖了传统中间业务中的几个品种, 科技含量低、盈利水平低、资源占用多。这种现状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既受传统观念、体制、政策的影响, 又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服务对象、人员结构、经营方向有很大的关系。
现阶段经济发展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展中间业务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的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 部分地区出现了经济发展中心县 (市、区) , 为了应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际环境对我国农业的挑战, 国家将加大对农业的投入, 加速实现农业的现代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的现代化、中心县市区与中心城镇的发展都离不开现代化的金融服务和金融支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 除了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投入外, 应当根据服务对象的特点, 加大中间业务品种的开发力度, 为“三农”提供一系列的金融产品服务。中间业务的发展不仅仅带来中间业务的收入, 更重要的是丰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功能, 促进资产负债业务的同步发展, 满足客户的多方面需求, 促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业务的全面发展。
除客观经济条件之外, 中间业务的发展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有着更为特殊的意义。中间业务是知识密集型业务, 其开发研究与经营管理人员既要懂得传统银行业务知识, 也要了解大量的非银行业务知识, 因而中间业务的发展将会全面提升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员工的整体素质, 为实现现代金融企业的目标培养复合型人才。中间业务的发展无疑会提升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社会形象和影响力, 促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企业文化建设。
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展中间业务的对策建议
(一) 加强省级联社对中间业务发展的统一领导
省级联社作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管理机构, 应当以建设现代金融机构为目标, 把发展中间业务提升到战略高度, 进行合理的组织和有效的管理。要充分利用自身在人才、技术等方面的优势, 加大中间业务产品的创新与开发力度, 制定统一规范的中间业务操作流程;根据实际情况, 采用自动化、电子化通信技术加快网络体系建设, 实现快速优质的信息传递, 并提供信息数据的加工、分析、综合查询等服务;根据中间业务发展的需要, 培养一批综合型、专业化人才, 并使这项工作持续化, 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中间业务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除对地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提供发展中间业务的软、硬件支持外, 省级联社要建立健全中间业务风险防范体系, 加强对中间业务的风险防范和管理, 确保中间业务不出现风险。
(二) 坚持以传统中间业务为主、适度拓宽中间业务品种的策略
在谈到发展中间业务时, 比较容易掉入“排斥传统中间业务、求多、求新、追求高科技含量”的陷阱。在目前业务创新能力不强和复合型人才缺乏的条件下,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传统中间业务产品市场上应当大有作为, 根据自身实际, 加大传统中间业务产品的创新与营销力度, 以此提高中间业务占比水平。外资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及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拓展中间业务方面都有着成功的经验,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可采取“引进-消化-创新”的模式, 在广泛借鉴、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加以改造, 创造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自己的中间业务品牌。
(三) 充分调动地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展中间业务的积极性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应当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 克服“等、靠”思想, 充分调动起发展中间业务的积极性, 有效利用贴近客户、对客户了解程度高的优点, 深入开展客户需求分析研究和市场调查研究活动, 寻找并发现客户在生产、运营、交易等方面对中间业务的需求。根据自身实际,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中间业务品种, 通过持续深入地推介、营销活动, 培育出具有地方特色的中间业务产品, 并使之成为利润增长的亮点。在中间业务发展战略上, 可按照“优势产品、扶持产品、潜力产品、关注产品”的分类法 (见图1) , 首先形成客户认知程度高、地方特色明显、盈利性好、风险程度低的优势产品;对于收益性较高、客户需求较强但市场竞争激烈、市场占有率较低的扶持产品, 应当加大投入力度, 加快业务创新, 提升服务质量, 加快其向优势产品的转变;根据产业经济发展趋势、国家宏观调控动向及地方政府的发展规划, 选择一批潜力产品, 做好相关的业务探索和市场调研, 待时机成熟时全力出击, 实现“一招鲜、吃遍天”;对于资源占用严重、盈利能力低的低端产品可列为关注产品, 根据市场选择时机适时退出。
(四) 加强体制创新, 提高把握市场机遇的能力
中间业务的加速发展取决于多种因素, 既有外部环境对它的制约, 也有市场变化给它创造的机会, 关键看商业银行如何去面对。如何抓住市场机遇、加大创新力度是商业银行推动中间业务快速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因此,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应当加快体制创新, 提高把握市场机遇的能力, 抓住市场发展的契机, 加快业务拓展和产品创新, 变“不利”为“有利”, 实现中间业务收入的显著快速增长。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机构设置, 探索成立中间业务部 (见图2) , 下设发展决策部与研发部, 专职研究中间业务发展趋势及运作机制, 指导辖内开展中间业务。要正确处理好传统存贷款业务与中间业务的关系, 确立齐头并进、同步开拓的思路。以传统存贷款业务的优势带动中间业务的发展, 以中间业务的发展促进存贷款业务更快更好的发展, 实现有机结合、优势互补。
摘要:文章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展中间业务的需要出发, 以实证的视角全面客观地分析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展中间业务面临的形势, 剖析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中间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中间业务,形势与对策
参考文献
[1]、张韶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现状与发展前景[J].金融时报, 2005 (11) .
[2]、朱春玲.大力拓展银行中间业务、提升整体综合竞争能力[J].经济日报, 2005 (9) .
[3]、邹江, 张维然, 徐迎红.中外商业银行收入结构比较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 2004 (12) .
[4]、唐双宁.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大力推进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Z].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论坛, 2005.
[5]、谢启标.国有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金融论坛, 2005 (9) .
【跨机构合作研究】推荐阅读:
农村合作机构论文10-26
中外合作办学机构05-24
与中介机构合作协议10-03
担保机构与银行的合作05-19
与服务机构合作协议05-29
最新培训机构合作协议07-14
培训机构教师合作协议07-19
摄影机构合作协议(外联协议)07-30
医疗机构合作协议书10-28
教育培训机构合作协议书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