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化系统论文

2024-08-05

电子化系统论文(精选12篇)

电子化系统论文 篇1

我国各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每年都会召开大大小小的各项会议, 相应地就会产生数量十分庞大的文件。会议文件电子化系统, 是充分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和网络手段, 为众多的会议文件建立起网络空间储藏库。会议文件电子化省去了材料准备、派发环节, 甚至开会前就可以让与会人员提前看到资料, 大大提升了会议的质量和效率;同时减少了会议文件资料的印发, 节约了纸张资源, 有利于节约型机关的建设;此外, 它还能为办公自动化、信息化的实现打好基础。下面, 本文将对会议文件电子化系统作简单介绍。

1 会议文件电子化发展历程

在20世纪70-80年代, 计算机信息技术还未普及, 会议文件电子化系统在我国的运用主要局限于外国企业或大型企业。人们也看到了信息化的便捷, 继而提出政府办公自动化, 利用网络及通讯技术处理会议文件, 这时期电子技术运用主要偏重于文件的制作、传送和存储。事实证明, 办公自动化大大提高了办公效率:首先制作出的电子文件模板可以根据需要打印出相应的分数, 且方便修改;第二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将文件传送给对方, 省去了过去材料传送所需要的人力、物力、时间。我国最早尝试采用会议文件电子化的政府机关是全国政协、上海市人大等单位, 主要用于电子文件发放和电脑阅读文件。但是, 早期的电脑系统主要是用来显示阅读内容, 也就是说会议文件的电子版本需要在会议室连接才能阅读, 这是早期系统的不足之处。

21世纪初, 计算机信息技术进入了飞速发展阶段, 技术的不断升级, 吸引越来越多的用户用它来办公。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早期阅读系统存在的不足也得以革新, 会议文件的电子阅读采用联网的会议终端显示器或笔记本电脑阅读, 将会议文件电子化带入了一个新阶段。目前, 河南省人大已实现文件电子化, 文件以电子版本形式发布, 与会者可以通过平板电脑进行阅读、批注、提交等各项操作。文档后期的存储工作也因此而更加便利, 超大的云存储空间可存储大量文件, 并且防止文件的丢失、损坏, 文件查找也轻而易举。发展至今, 会议文件电子化已进入成熟阶段。

2 会议文件电子化系统构成

会议文件电子化系统分为电子文件管理系统和供与会人员阅文批注的电子文件阅读系统两大部分。电子文件管理系统专门用于文件的存储, 该系统利用电子空间, 可以对大量会议文件分门别类进行整理, 查找起来十分方便, 也节省了大量空间资源和纸张, 安全性也较高。用于阅读批注的电子文件阅读系统, 与会人员将通过电脑识别身份, 通过识别后即可登录查看文件。系统还有两种阅读方式:其一是自由阅读方式, 在阅读文件的同时可进行翻页、修改、批注、查找等多种操作, 操作过后保存, 系统中就有了原文件和修改后的文件两种版本;其二是同步阅读方式, 使用者可根据会议进程同步显示文件内容, 使用起来十分方便。

3 会议文件电子化系统功能介绍

3.1 会议文件:

会务工作人员将文件分门别类存储在电脑上, 电脑界面上显示出明确的文件列表。与会人员可根据自己需要选择相应文档, 操作简单、省时省力。

3.2 手写批注:

用电子系统查阅文件时, 也可以像看纸质文件一样进行批注。还可以任意对文档进行编辑、调整。

3.3 书签:

会议文件电子化系统还有书签功能, 这一功能方便审阅人对文档内容的定位和讲解。可设置多个书签。

3.4 同步阅读:

为方便参会人及时关注到主讲人的讲解内容, 主讲人可以发起同步阅读, 这时主讲人发表的文件内容就会同步呈现在参会人的电脑上。

3.5 跟读:

跟读功能是方便参会人员选择感兴趣的内容阅读, 只跟进主持人当前阅读页面, 也可以自由阅读等。

3.6 未读文件提醒:

当用户接受了新文件时, 电脑界面上就有未读文件提醒, 并用红色数字标出未读文件总数。

3.7 会场服务:

会议文件电子化系统为参会人员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 参会人员可通过电脑提出相关意见, 会务工作人员能及时得到消息并改进服务;在会议现场时, 参会人也可通过电脑界面选择服务。

3.8 意见反馈:

参会人员也可以在意见反馈栏中输入意见, 所提意见还可与众人共享。

3.9 会议通知:

文件电子系统还可以结合安卓手机信息推送功能, 在电脑界面中设计会议通知程序, 相关人员可通过下含的会议通知列表阅读会议通知, 可办理报名、请假等手续。

4 会议文件电子化系统的特点

4.1 传统会议形式与会议文件电子化系统的比较

传统的会议之所以不受人们欢迎, 且不能高效率地解决面对的问题有很多原因。首先传统会议采用纸质文件方式, 文件的制作分发过程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 且用时较多;文件准备过程十分复杂, 给工作人员带来了较大劳动量, 且不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第三, 与会人员拿到文件后距离开会时间十分短暂, 无法在短时间内清楚了解会议内容并做出决议, 这势必会影响会议审议质量和效率。

而电子化会议系统中多使用电子文件, 十分环保, 有利于节约型社会的创建;而且文件制作派发过程简单、快速, 只需在电脑上进行操作, 就能立刻将文件发送到与会人员的电脑上, 工作强度降低了很多;同时文件的及时传送能让与会人员及时查阅文件, 大大提高了工作质量。电子化会议系统真正体现了会议为人服务的作用。

4.2 会议文件电子化系统的特点

4.2.1 安全的会议文件管理

发放文件与会议日程、议题对应, 标注明确;文件发放对应准确的用户名, 不会存在漏发、错发现象;会见查阅要有身份认证程序, 对文件访问权限进行管理;还可以对文件发送、接受设置短信通知, 确保文件传送无误。

4.2.2 智能的阅文终端

轻便易携带, 阅读感受与纸质文件阅读感受基本相同, 可根据需要设置文字大小和字符间距等, 还有自动翻页设置, 阅读模式更加人性化。阅读文件需要识别身份, 保证信息安全, 同时还能自动更新文件。还具备文字批注、手写批注、文件标签、全文搜索等功能。

4.2.3 安全的存储空间

文件阅读可采用多种文档格式, 有PDF、CAJ、word多个格式供读者选择, 还可以对文件加密, 限制阅读权限, 防止重要信息外流。

4.2.4 绿色化会议终端

采用平板电脑代替纸质文件, 更加快速便利, 替代了纸质文件的使用和文件包装带的使用, 低碳环保。

4.2.5 便捷易用的特点

对于会议出席人员来说, 他们再也不用带着大堆的文件到处跑;将文件存放在平板电脑中, 可以随身携带, 随时阅读;电脑中可以查到各次会议的文件, 可以随时对比进行参考, 阅读起来更加自由;文件审议时, 也可以随时添加批注和书签, 使之与纸质文件的阅读更加相似。对于会议工作人员而言, 会议流程更加简单了, 会议信息、参会人员、会议文件、日程安排等事项的管理更加方便灵活;工作也更有效率, 会务工作内容得到优化, 会议文件管理的自动化水平也更高。

5 小结

会议文件电子系统是针对人大、政协、党政机关会议特点而专门设计研发的一套融合了创新技术、满足现代会议需求的电子化系统。该系统在会议文件管理和文件阅读等方面都采用了先进的技术手段, 文件电子化使会议为人服务, 而不再是人为繁琐的会务工作服务。总而言之, 会议文件电子化系统有方便审阅、提升会议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完善服务品质等多方面作用, 也有利于节约型机关单位的建设, 对增强政府公众形象意义重大。目前, 该系统已经正式运用于各省级以上机关, 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 它的使用范围将会越来越广泛。

摘要: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 以及传统会议模式弊端的日益突出, 会议文件电子化系统的出现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本文介绍了会议文件电子化发展历程以及该系统的构成, 还对该系统的具体功能做了详细阐述, 最后在此基础上, 总结了会议文件电子化系统的特点。

关键词:会议文件,电子化系统,系统功能

参考文献

[1]董婉茹.省人大常委会会议文件电子化系统试运行[J].人民之声, 2011 (1) .

[2]张华丽.体系文件电子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软件号刊, 2012 (7) .

[3]凌照, 戴旸.我国政府电子文件管理的问题与出路[J].浙江档案, 2011 (9) .

电子化系统论文 篇2

市場環境和客戶需求的變化造就了電子化人力資源崛起的機遇。人力資源管理資訊化給企業所帶來的好處是不言而喻的:組織效率的提升、開支的節省、員工滿意度的提高、員工能力的改進和企業利潤的增加……但是,可供選擇的電子化人力資源管理系統有哪些呢?怎樣選擇一套真正適合企業自身的人力資源系統呢?是自行開發還是外部購買,是採用外國產品還是本土品牌,是一次到位還是分步實施……?

縱觀市場,人力資源系統正在掀起一股新的競爭熱潮。廠商中較為知名的有國外的SAP、Peoplesoft,國內的有以金蝶為代表的企業資源規劃廠商,他們把人力資源系統作為企業整體資訊化的一部分來重點發展;以及專門從事人力資源管理的北京金益康、朗新軟體和深圳的碩旺等。

可以說各廠商在產品戰略和市場定位上各有側重,如何去選擇一個有效的電子化人力資源系統,必須遵循企業不同的需求及規劃。

總體而言,國外廠商SAP、Peoplesoft比較適用于跨國公司人力資源管理;國內廠商如金益康在中國人事資訊管理方面標準化程度較高;而金蝶的K/3人力資源系統在整體規劃,與其他應用系統的集成、人性化設計、基於.net開發等方面佔據優勢。各軟體廠商存在著多方面的差別。

一大趨勢:與整體解決方案配套

現在國內市場上有專門開發人力資源系統的供應商,也有提供整體解決方案的專業管理軟體廠商,人力資源系統只是其整體解決方案的一部分。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整體解決方案的供應商將獲得更大的發展。這是因為它已經擁有了一個廣袤的客戶資源,並通過不斷豐富自身的產品線,為客戶提供持續不斷的服務和一體化的諮詢。

整體方案供應商可以盡可能結合已經成功實施的財務、物流、生產製造系統,在原有技術架構上構建新的應用子系統,從而消除資訊孤島,避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帶來的管理內耗和重複投資等問題。

电子化系统论文 篇3

关键词:电子档案;分级检索;系统研究

一、档案电子系统的优备化

(一)储存含量的优备化

传统保存信息录入工具比较多元化,在现代信息不够具有特色的时代,人们多用文笔、图文、磁带、相机等多种特色性功能的工具来记录一些我们想要保存下来重要的信息、录音等档案,现如今的电子化管理档案解决了最原始收存信息工具的欠缺,相对于原始传统录入工具,现一系列电子化管理有着不可比拟的优点,例如所占内存空间较大不用担心所收纳信息太多内存空间过小的顾虑,操作人员误删的重要文件可以在回收站重新打开。所以现代化档案管理的电子化有着以一比十的作用,随时随地的进行信息剪切、复制、备份等具有特色的现代化优点。

(二)建立储蓄样式的优备化

在对于有关人员所需保存的文本信息的保存时,可以建立一个虚拟的空间保存室用来进行保存,通过不同种类文本信息和表达文本方式的不同进行区分并按类排放,这样可以方便工作人员的分类查找所需信息文件,节约时间。

(三)方便、快捷的优备化

在有着专门存放档案信息的储存空间室,有关工作人员在进行查询方面有着便捷化的优点,可以对所需对应电子信息按照不同类别进行点击、搜索连接服务器进行观察或根据个人工作要求进行文本信息的录入,用以此来完善档案文本信息的全面化。

二、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电子化系统

一个完整的档案管理电子化系统的建立离不开传统系统的档案录入、储蓄系统的保存和访问权限的设置,需要这三者结合才能达到成熟的档案管理系统。

(一)传统系统的档案录入

现代化管理档案系统虽然有浓浓的现代化气息,但依然离不开传统的档案录入,我们在传统储存电子化系统中,对文件的输入、编排、录入等环节的基础上又加大对此系统的改良,成为符合电子系统的专业文本。

(二)储蓄系统的保存

在我们的档案管理系统完善之后,我们需要对重要的文本文件进行保存储蓄,当然,根据所需保存信息的个数进行编排分为不同的储存框,然后再根据其类别进行分放。在简单的存档设置中,可以自定义的大致分为简单的直线型和复杂的交叉型。

(三)访问权限的设置

在日常工作过程中肯定需统计文件的可见程度,一些文本文件属于机密文件,一般人是无法进行随意查看,所以为防止发生重要信息的泄露,我们需要在此系统上进行设置观看权限或设置访问密码,也就是所谓的检索系统,当有关工作人员需对重要文件进行访问时,必须通过此程序方可进行查看。

三、电子化储存系统的操作要点及其复杂化

(一)档案管理电子化系统的操作要点

1.档案管理电子化系统给人们带来诸多便利,虽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但对人们技术含量有一定的话语权,当然这也和相关工作人员的细心密切相关,档案管理电子化的高效率工作要求必须有着完整的工作套路体系极其有关部门具有标准化的管理模式。这是难点之一。其中包括工作人员对电子文本信息的获取、电子文本信息的保存、档案电子化程序和文本信息的访问设置权限。工作人员需对电子系统的操作流程倒背如流,以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准确的使所获文本信息正确保存在所建的文本储存室,这样才方便有关工作人员对文本信息的查询阅读、检索系统的正常运行,如果我们所录入的文本信息与文件类型不符,严重则可使我们的日常工作受到干扰。

2.分级检索系统的操作程序。上文提出有些重要文本文档非特殊人员不得观看,以防止重要文本信息的泄露,所以加密工程就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我们所讲的分级检索也就是分层工作检验,通常设置为两个环节,其功能效果大同小异,无非在特殊人员需要翻阅重要文本文档时进入的加密档案室所走程序,第一个为以所在职位的高低为划分界限,职位达到一定的级别才可进入加密档案储存室进行查阅重要的文本文档,反之职位未到达所设标准,则无权进行翻看,另一个就是设置访问权限,上文也粗略的介绍过,就是对重要文本文档进行加密设置,只有通过加密程序的工作人员才有权利进行翻阅查找。

(二)档案管理电子化系统的复杂化

1.在对于传统档案系统,电子系统所需技术含量、文本信息的录入方式都有一定的技术要求,所以其复杂程度可想而知。

2.传统的档案信息储存是用简单的纸张进行文本信息的录入,所以可以进行翻阅进行查阅对比,以此确认文本信息的可靠性,但现代的电子档案储存就相应的减少了人们对文本信息可靠性的确认程度。所以以现代的科技水平,在技术上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四、档案储存文本信息的安全对策

在电子储存文本信息的过程中都是建立在同一个服务器上,所以对于文本信息的泄露存在很大的风险性,因此我们采用一些措施防止文本文档的丢失,上文提出的通过对文本文档的加密程序来增大文本文档的安全性是个比较实质性的一个方法,另外为防止文本文档的误删或丢失事件的发生,可采用对文本文档进行定时备份的方法,这样可以对丢失的文本信息进行恢复以此把信息丢失的危害性降到可承受范围。

五、结束语

在科技水平技术完善的现代化设施中,档案电子化系统已趋于完善化,虽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难度,但相对于传统档案管理系统,电子化系统具有不可比拟的优点,为解决档案管理电子化系统的复杂程度,本文笔者通过简单粗略的介绍此系统的优备化,向外进行补充,明确档案管理电子化及分级检索的操作要点、复杂程度、解决档案等一系列程序,为简单、便捷的档案储存提供实质性的经验。

参考文献:

[1]董春明.对档案数字化建设的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3).

[2]杨安莲.聚焦电子文件管理前沿——国际电子文件管理研究热点及启示[J].档案学通讯,2007(06).

网球计时记分电子化信息系统研究 篇4

网球比赛计时记分电子化信息系统是一套直接服务于网球竞赛的比赛数据采集处理及现场显示系统。它负责成绩信息录入、显示;球速信息测量、显示, 比赛时间记录, 并向其它电子信息系统提供实时比赛数据。网球比赛通常在多个场地进行。每个场地都分布有该系统的子系统, 裁判员和子系统的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操作计算机和专用记分器记录比分信息。该信息被同时输出到置放于赛场周围的室外LED示分屏。此外在主场地配有雷达测速仪, 自动测量发球时速, 并直接输出到球速显示屏上显示。中央控制机则负责整个计时记分网络系统内的数据管理, 并实时将比赛成绩信息发送到裁判员休息室及运动员休息室等办公区进行显示。

2 研制的主要内容及实现

2.1 系统设计

本项目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光电技术、雷达技术及智能设备与体育竞赛相结合, 研发适合现行国际网球比赛规则的电子化计时记分设备系统。系统从提供裁判计时记分简捷性, 比赛信息共享及数据分发准确性、增加网球观众的观赏性等因素, 充分进行需求调研制定最终技术方案。

2.2 系统实现

该项目通过自顶向下和分功能模块的方法实现设计目标, 首先绘制出系统逻辑图、网络拓扑图、场地结构图和布线图后, 研发小组有分工也有协作的展开设计。

2.2.1 系统逻辑图

裁判用智能PDA控制器把记分数据发送到LED示分屏控制计算机, 该计算机处理数据后再显示到场地LED示分屏, 同时通过网络将数据汇总到场地中心控制机, 然后从中心控制机由专用数据接口传输到VRS等对外系统。

2.2.2 系统网络拓扑图

网球12片赛场的LED示分屏控制计算机通过一台网络交换机与中心控制机连接, 中心控制机再与OVR场馆成绩系统连接, 实现赛场信息的综合管理。

2.2.3 场地系统结构图

网球场地设备连接:在场地对角放置一个LED示分屏, 显示运动员得分情况;主裁判用智能PDA记分器对运动员得分情况进行记分, 并把分值信息通过网络传输到裁判席的LED示分屏控制计算机, 然后通过LED示分屏控制计算机上的专用成绩处理软件处理以后, 显示到LED示分屏。

2.2.4 场地布线图

网络要求:有线局域网, 计算机之间可以通过网 (下转第40页) 络相互访问供电要求:有AC#220V交流电, 50Hz, 接地良好。

位置要求:每个场馆四个角设置有AC#220V交流电, 50Hz多孔插座箱, 功率各2000VA, 主席台对面裁判席设置有AC#220V交流电, 50Hz多孔插座, 功率1000VA;中控室及功能房要求四面墙都有插座, 功率各3000VA。

供电要求:

3 系统完成情况及推广应用前景

本系统经过调研、国内外资料查询、理论分析研究、电路设计、软件设计、分部分项实验, 经过不断地测试、改进、提高、完善, 最终成功应用于2010年广州第十六届亚洲运动会和2011年深圳第二十六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 该系统完全符合国际网球规则, 满足竞赛要求。

网球计时记分电子化信息系统的研制成功, 填补了国内空白, 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该系统易于扩展、维护, 可应用于国内外各大、中、小型网球比赛中, 还可根据各级别赛事需求进行灵活配置使用。

摘要:随着我国近几年国际国内网球赛事的频繁举办, 使得网球这项运动越来越受到国人的欢迎和参与, 网球赛事也提高到了职业化、商业化和高娱乐性的层面。但相对来说比赛的记分方式及比赛成绩信息管理和公告还停留在人工方式。本文针对我国在这一高科技缺乏的体育赛事领域设计并研发出了专门用于各级别的网球比赛计时记分电子化信息系统。该系统在实际比赛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并得到了裁判员和运动员的一致认可和好评。

关键词:网球赛事,记分方式,电子化,信息系统

参考文献

[1]网球规则2009.人民教育出版社.

电子巡查系统总结 篇5

电子巡查系统是对保安巡查人员的巡查线路、方式及过程进行管理和控制的电子系统。电子巡查系统包括两种:离线式电子巡查系统和在线式电子巡查系统。离线式电子巡查系统是指巡查人员采集到的巡查信息不能即时传输到管理终端的电子巡查系统。在线式电子巡查系统是指识读装置通过有线或者无线的方式与管理终端通讯,使采集到的电子巡查信息即时传到管理终端的系统上。在线式电子巡查系统由于需要布线,造价较高,因此普遍采用离线式电子巡查信息系统。

本总结文件参考GA/T 644-2006《电子巡查系统技术要求》

关于厂家的选择,电子巡查系统技术成熟,没有特别出色的厂家,应用案例较多的有北京蓝卡,北京栏的话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1.系统架构

电子巡查系统的工作流程是巡逻人员手持巡检装置,沿着规定的线路巡查。同时在规定的时间到达巡查地点,用巡检器读取巡检点。巡检器会自动记录到达该地点的时间和巡检人员,然后通过数据通训线将巡检器连接计算器,把数据上传到管理软件的数据库中,管理软件对巡检数据进行自动分析并智能处理。

图1 电子巡查系统架构

电子巡查系统由巡查点(信息钮)、传输系统、巡查机、通讯座、带有电子巡查软件的电脑四部分组成。图1简要画出了一个电子巡查系统图。

2.巡查点

巡查点较小,一般可以轻松钻孔埋入墙内或其他物体内(离开金属物体1厘米以上),以防破坏。墙外安装标识牌或贴发光标签或其它发光标识,便于夜晚使用。图2和3列出了常用的巡查点形态。

图2 管状巡查点

图3 圆形状巡查点

3.巡查机

在一个项目里需要配多少台巡查机,需要根据项目的地理范围大小、使用频率高低、使用人员多少。要求电子巡查机具有如下几点功能:  能够在靠近巡查点的时候自动采集数据;  能够滚动反复存储多条巡逻记录;

 能够在通讯的时候自动响应通讯座呼叫传出数据;

 电池使用时间较长,且支持使用者用普通的尖嘴钳自行查换电池,避免返厂查换电池带来的使用中断。

4.通讯座

通讯器能与巡查机可进行无线通讯,传输数据及指令。与计算机可以通过USB等接口进行通讯。如图4所示:

图4 通讯座

具体工作性能要求如下:

 提供无线传输方式,让巡查巡检器设计达到完全无接口,防止破还;  无须外部供电,采集数据时不消耗巡查巡检器内的储电;

 可靠性高;

 高通讯速度,每秒可传多条纪录。

5.巡查管理软件

巡查管理软件需具备如下几个功能:

1、软件必须智能化、人性化设计。自动完成巡查机通讯、时钟校验、数据上载、数据下载、智能数据识别、计划核查、统计分析、异常处理等功能。

2、软件应具备智能排班功能。只需一次排班便可长期使用。

3、软件应具备自动核查功能。软件自动对巡查数据进行处理,可以非常方便地查询排班计划的执行情况,如准时、早到、迟到、未巡、漏巡、顺序错误,有没有事件等;可以统计巡查次数、漏巡次数、顺序错次数、事件次数;还可以把数据输出给其他软件处理。

4、软件具备灵活方便的发卡功能。

5、软件具备数据高度安全。无论数据还是程序都严格加密,无法查改。

6、网络化软件还需可通过局域网、电话拨号进行数据传输,集中处理及查询巡查结果,适合大型的巡查巡检管理需要。

电子印本系统资源的利用 篇6

关键词:信息资源;电子印本;科学传播

中图分类号:G250.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544(2012)02-0074-04

一、引言

电子印本(e-Print)指以电子方式复制的学术文献,包括预印本和后印本两种形式。它是学术论文的数字形式,大多以PDF格式或PS格式存在。

预印本指已完成但尚未正式发表的学术论文,包括未投稿的文献、未采用的文献和已经被采用但尚未发表的学术文献。为了尽快传播学术成果,科学家倾向于在论文完成后立刻与同行交流,大的研究机构每年都要花费不菲的经费自己印刷预印本。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纸本预印本已被电子预印本取代,从而出现了专门收集、整理和提供上传、下载预印本资料的网络数据库服务系统——电子预印本系统。

后印本指学术论文被期刊出版后,将单独一篇论文抽出少量复制供作者赠送给同行交流的论文副本,也形象地被叫作抽印本 [3] 。在电子预印本网站arxiv.org上也有为数不少的后印本存在。

研究者究竟愿意以预印本还是后印本的形式公开,涉及不同研究领域的文化和传统。比如在理论物理领域,特别是高能物理,普遍流行预印本。而对于实验物理学家,乃至生命科学家,则更习惯使用后印本。随着电子预印本在学术研究领域的重要性越来越大,一些大型数据库商和出版机构合作也开始提供电子预印本(待刊论文)服务,如SDOL、Blackwell、SpringLink等数据库,只不过它们不是开放获取的,需要购买数据库使用权。

二、电子印本的类型、特点及功能

(一)电子印本的类型

电子印本系统中的信息资源类型以学术论文为主,同时包含书籍中的部分章节、会议文献、学位论文、技术报告和研究手稿等。

目前,主要有三种类型的电子印本系统:(1)电子印本资源搜索系统, 有大量的电子印本文献索引, 类似搜索引擎;(2)电子印本资源导航,收集整理了大量的电子印本资源系统的信息,类似学科信息门户;(3)电子印本资源系统,提供电子印本的存取服务,是真正的电子印本资源所在。

电子印本系统的创建者多为研究性组织和公益机构(如大学、研究所、图书馆等),他们是学术成果的主要生产者和传播者。此外,一些政府和商业机构也积极参与创建。目前电子印本的学科范围以理工科最多,文史哲最少。

(二)电子印本的特点

1. 时效性强,可以提高研究效率。许多学术文献若按照传统出版模式, 从投稿到正式出版通常需要6个月到1年的时间。电子预印本系统改变了这种模式,即使是阶段性学术成果都可以随时发布,缩短了出版周期,提高了学术研究效率,这正是电子预印本信息资源区别于其他信息资源的价值所在。

2. 学术性强,类型多样。电子预印本系统的开放特性使其成为学术交流的平台,但它不同于非正式的论坛(BBS)与新闻组, 上传到电子预印本系统的论文都是来自学术机构,他们是高质量的学术原创论文,囊括了一般学术论文、会议论文、技术报告、灰色文献、项目报告等不同的数据类型,已成为数字化文献的重要来源。

3. 被引用率高。2001年Steve Lawrence在Nature上撰文,通过分析来自数字书目与图书馆项目 [2] 的119 924篇计算机以及相关学科的会议论文,得出以下结论:网上文献更容易被他人引用,为使研究成果影响最大化、冗余最小化、加快科学的进步,作者与出版者都应致力于文献的方便获取。电子预印本论文水平逐渐被学术界认可,权威期刊的文章都将其作为引文来源。

4. 费用低,几乎都可开放获取。区别于商业数据库提供的学术文献,电子预印本费用低廉,几乎都可开放获取。特别是对不在商业数据库允许范围(如校园网内)的用户,以及经费不多和规模不大的文献机构,该类信息资源更受青睐。

5. 质量良莠不齐。电子预印本大多是有质量控制过程的,而且一些学会、协会、国际组织、基金和热心开放获取运动的学者都积极地参与到开放获取的各个领域,并积极提供信息资源,支撑开放获取的发展,一些学术论文也像纸本出版物一样有着严格的评审或同行评议进行质量控制。 但是,由于电子预印本的开放特性,尽管在存储和发布等环节采取了不少质量控制措施,一些电子预印本的质量还是不高,电子预印本整体来看质量良莠不齐,目前还处于数量增长阶段。

6. 其他特性。(1)处愿性:作者自愿按照一定的格式将论文进行排版后,通过网络、E-mail等方式,按学科类别上传至相应的目录或数据库中,文责自负;(2)交互性:有些系统允许对论文进行评论和交流;(3)多载体性:作者可发表到正式的刊物或其他形式载体上;(4)共享性:任何人在尊重作者版权的基础上都可合理使用。

(三)电子印本的功能

1.促进预印本交流是电子印本文库最基本的功能。科学交流可以分为正式和非正式两个过程,而非正式科学交流过程由于其固有的一些优点为广大科研工作者所青睐,利用预印本进行非正式交流是比较常见的做法。如科学家将论文手稿在正式刊物上发表之前会将论文预印本以各种方式分发给其他同行以获取宝贵的意见;会议主办机构在会议召开之前,也会将会议论文预印本事先分发给与会代表;等等。这些年,作为预印本交流平台的电子印本文库在交流的范围和交流的透明化两个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2.满足提高学术影响力的需求。科学家的学术影响力首先来自于对科学发展优先权的确认,电子印本文库的开放交流机制使得科学家的成果能够在第一时间为业内学者所知晓,并且能够提供有力的证据来佐证科学发展的优先。学术影响力的提高其次来自于论文更大范围的传播及被引用。网络环境下,科学家乐于将文章放到网上公开供他人获取,以尽可能地扩大自身的学术影响力。

3. 有效地保存科研智力产出。科研机构是智力产出的主要机构,有责任对这些智力成果进行保存。机构电子印本文库以机构为最小单位,在政策制定和运行模式的选择方面更为灵活;另外,学科电子印本文库除了反映最新学术文章外,还对“历史性资料”进行保存,这是日常研究工作赖以进行的基础,学科电子印本文库较好地勾勒出研究变化发展的轨迹,为研究的深入提供了保证。

4. 改革传统的学术交流。由于学术期刊出版市场的垄断,传统的学术交流模式出现了“学术交流危机”。而电子印本文库的所有资源均可通过网络免费地被浏览、获取。科学家可以从传统学术交流模式的被动状态中解放出来,再次掌握交流上的主动权。另外,高质量的学术资源是学术交流的基础,是电子印本文库改革传统交流模式的客观条件。

5. 促进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资源共享。目前,科研资源在全球的分配极为不均,电子印本文库为全球资源共享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遇。 它面向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科研工作者,如此以来,发达国家的科研资源可以更好地为欠发达国家所共享,如果排除技术上的障碍,实现科研资源的全球共享是可能的。

nlc202309030432

三、国内外重点电子印本

(一)arXiv.org

网络地址:http://arxiv.org/(美国主站点);http://cn.arxiv.org/(中科院理论物理所镜像站点)。它是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美国能源部资助,在美国洛斯阿拉莫斯(Los Alamos)国家实验室建立的电子预印本文献库,始建于1991年8月,由Dr. Ginsparg发起,旨在促进科学研究成果的交流与共享。2001年后转由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进行维护和管理。arXiv是最早的预印本库,目前世界各地有17个镜像站点,涉及物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和定量生物学方面的学术论文54万多篇(每年增加几万篇)。在物理学的某些领域,它们早已替代传统的研究期刊,有检索和浏览功能。全文文献有多种格式(例如PS、PDF、DVI等),需要安装相应的全文浏览器才能阅读,还提供RSS feeds订阅最新文章。

(二)中国预印本服务系统

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与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联合建设的以提供预印本文献资源服务为主要目的的实时学术交流系统,是国家科学技术部科技条件基础平台面上项目的研究成果。该系统由国内预印本服务子系统和国外预印本服务子系统(即国外预印本门户——SINDAP子系统)构成。

1. 国内预印本服务子系统

网络地址:http://prep.istic.ac.cn或http://prep.nstl.gov.cn。国内预印本服务子系统收录的预印本内容主要是国内科研工作者自由提交的科技文章,一般只限于学术性文章。科技新闻和政策性文章等非学术性内容不在收录范围之内。系统的收录范围按学科分为五大类:自然科学、农业科学、医药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除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外其他每一个大类再细分为二级子类,如自然科学又分为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可以实现二次文献检索、浏览全文、发表评论等功能。系统实现了用户自由提交、检索、浏览预印本文章全文、发表评论等功能。用户可以经过简单的注册后直接提交自己的文章电子稿,并在随后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改动情况追加、修改所提交的文章。

2. 国外预印本服务子系统

网络地址:http://sindap.istic.ac.cn。国外预印本门户(SINDAP)子系统是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与丹麦技术知识中心合作开发完成的,目标是为了促进两国的科研人员发布自己的文章和使用预印本资源,它实现了全球预印本文献资源的一站式检索。通过SINDAP子系统,用户只需输入检索式一次即可对全球知名的17个开放获取系统(以预印本为主,也包含个别开放获取仓储)进行检索,并可获得相应系统提供的预印本全文(或其他资料)。目前,SINDAP系统含有预印本二次文献记录约80万条,其检索页面比较简单,除了提供逻辑组配以及标题、作者、摘要等字段的检索入口外,还有信息来源的选择,如可选择仅检索“有全文的数据资源”,或从17个预印本系统中任选若干个。

(三)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网络地址:http://www.paper.edu.cn/。中国科技论文在线是经教育部批准,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办,针对科研人员普遍反映的论文发表困难,学术交流渠道窄,不利于科研成果快速、高效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创建的科技论文网站。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打破传统出版物的概念,免去传统的评审、修改、编辑、印刷等程序,给科研人员提供一个方便、快捷的交流平台,提供及时发表成果和新观点的有效渠道,从而使新成果得到及时推广,科研创新思想得到及时交流。根据文责自负的原则,只要作者所投论文遵守国家相关法律,为学术范围内的讨论,有一定学术水平,且符合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的基本投稿要求,可在一周内发表。专业领域按自然科学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分为39类。 每日更新,可为在网站发表论文的作者提供该论文发表时间的证明,并允许作者同时向其他专业学术刊物投稿,以使科研人员新颖的学术观点、创新思想和技术成果能够尽快对外发布,并保护原创作者的知识产权。从2006年8月起,已有《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纸本学术期刊出版,所刊文章应先在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网站上发表,对在线论文进行同行专家评审后,所评出的优秀论文作为本期刊的主要稿源,电子形式与纸本形式互相促进。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提供了丰富的浏览模式。可按照首发论文、同行评议、首发精品、优秀学者、名家推荐、学者自荐、科技期刊、博士论坛、专题论文、热度视界、多维论文等类别浏览论文。比较有特色的是同行评议的论文可以看到学科专家的评语。

(四)奇迹文库之奇迹论文预印本

网络地址:http://www.qiji.cn/eprint/。奇迹文库是由一群中国年轻的科学、 教育与技术工作者效仿arXiv.org等模式创办的非赢利性质的网络服务,主要收录中文科研文章、综述、学位论文、讲义及专著(或其章节)的预印本以及幻灯片、报告、书章节等,涵盖所有学科领域。可使用分类浏览的方法或用关键词查询的方法查找所需资料。可以开放申请目录的编辑员。

(五)E-Print Network

网络地址:http://www.osti.gov/eprints/。E-Print Network是电子印本搜索系统,由美国能源部科技信息办公室维护的面向学术研究者、工程技术人员和学生的学术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流门户,收录的电子印本文献包括预印本、后印本、技术报告、会议出版物等,主要包括工程技术领域的学术信息资源。E-Print Network收集了世界范围内超过27850个网站和数据库, 其中有超过500万涉及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电子信息资源,内容以物理学相关学科为主,同时包括化学、生物与生命科学、材料科学、核科学与工程、能源、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以及其他学科。提供近3000个专业科技学会/协会的网站链接,还可定制快讯服务。

(六)RePEc

网络地址:http://repec.org/。RePEc(Research Papers in Economics,经济学学术论文库)由全球志愿者共同建立的可以公开访问的网站,致力于促进经济学及相关学科研究成果的广泛传播与交流,从而促进经济学研究。目前数据量超过28万,其核心内容是经济学的研究手稿、期刊文章、图书以及应用软件等资源,此外还包括5200多个专家的联系方式和出版著作,以及8000多个组织(经济部门、科研院所以及政府组织)信息等特色信息资源。其中,研究手稿可免费访问全文;期刊可检索和浏览到论文题录文摘信息,有的可以免费下载全文,商业期刊则需要订购权限。与RePEc相关的网站有IDEAS(http://ideas.repec.org/,财经研究网站)。

(七)CogPrints

网络地址:http://cogprints.org/。CogPrints(Cognitive Sciences Eprint Archive,认知科学电子预印本网站)由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电子及计算机科学系建立,提供有关认知学方面的文章,包括心理学、神经科学及语言学的领域,以及若干计算机科学的内容,部分生物学、医学的特定领域、人类学的部分内容,以及物理学、社会学与数学中与认知相关的部分。信息资源类型既包括已出版的、同行评审期刊的后印本,也包括未正式出版、未经评审的预印本。系统有简单检索、多途径的高级检索以及按学科主题或年代的浏览功能。还提供RSS的订阅服务。

体系文件电子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篇7

关键词:体系文件,电子化,系统分析,系统设计,J2EE

1 体系文件电子化系统设计要求及功能分析

1.1 文件管理现状

建立一套文件管理系统, 落实文件审查、核准作业, 严格管制文件发行与变更流程, 是公司品质控制系统的基础。以往企业都是利用纸张的作业方式来存放、管理、审批、发布公司重要的程序文件及作业指导书等, 这种作业方式必然存在许多的缺点。

1.1.1 缺乏有效的文件管理手段

对于发放的文件, 无法掌握此文件是否经有权限人之手转给没有权限的人阅读, 文管中心也无法确定公司到底有多少复印本在全公司流通。

1.1.2 版本无法做到一致性

每次发行新修订文件版本前, 无法确定是否将旧版本全部回收, 造成企业内有些人依照新版文件执行, 有些人却依然只看到旧版文件, 造成作业程序的不协调。

1.1.3 文件查阅困难

纸上作业, 如果对新手而言, 要查询一份文件必须从头一行一行查起, 浪费许多时间, 而且也无法掌握部门内哪些文件在哪些人手上, 造成重复复印的浪费。

1.1.4 各版本历史文件保留、整理不易

各版本文件, 由于数量日益增多, 如何有效管理及储存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1.1.5 申请人无法通盘了解各类文件审核程序

各类型文件有各类型不同的审批流程及权限, 申请人无法及时了解审批状况, 造成审批时间的大量浪费, 也无法追踪文件的审批进度。

1.1.6 机密文件的外漏问题

纸质版本文件大家都可以复印, 这样就无法有效管制机密文件流向竞争对手的现象, 对公司造成重大损失。

1.1.7 文件的安全性无法保障

在传统的文件共享手段中, 用户可以随意修改、打印、甚至删除体系文件, 核心文件资源离开组织, 对企业造成巨大冲击。基于以上原因, 设计和开发体系文件电子化系统非常必要, 也迫在眉睫。

1.2 系统功能分析

信息系统是一种信息量庞大, 具有实时、连续、高速处理能力的综合办公系统。它需要把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与办公业务和信息管理相结合, 通过对信息录入、交流、处理和发放的优化设计, 为业务管理决策的科学化提供支持。体系文件电子化系统中的关键功能模块如下:

1.2.1 文件管理

对审批后的文件进行添加、修改、废弃操作和版本控制。在文件管理过程中, 需要按照规范确定文件的编号。文件编号的定义和规范是文件有效定位管理和利用的基础, 企业可以参考图1对文件进行编号。

1.2.2 文件维护

文件锁定:允许系统管理员锁定某些文件, 使其他用户不能执行对这些文件的覆盖、获取操作。

文件标注:允许系统管理员对某些文件进行标注。

文件口令:允许系统管理员对某些文件设置访问口令, 甚至根据不同口令对某文件具有不同的操作权限。

文件备份:如果错误覆盖了某个文件, 系统使用备份机制恢复原来的版本。

1.2.3 文件版本控制

通过对文件的授权管理, 确定体系文件可以查阅、看条目、下载、打印的用户, 从而实现对文件的控制。

创建更改申请:由文档创建人员或内审员对文档提出更改申请, 申请内容包括文档的更改原因、文档更改前内容以及文档更改后内容等信息。

提交审批:将文档更改申请表提交审批, 审批流程继承创建新文档时的流程, 可由创建人员根据具体情况指定审批人, 也可直接提交给简要表定义中的指定审批人。

申请表审批:审批人员对文档的更改申请表进行同意或拒绝的操作, 可加上注释信息, 并且系统自动将邮件发送到下一审批人进行审批, 直至审批完成。

创建新版本:当审批人员同意更改要求后, 由提出人员在原来的版本上进行版本的修改, 这时将产生一个新版文档, 存入活动文档中, 旧版文档仍在发布文档中, 保证文档版本的统一性。

新版本审批:审批人员对新版文档进行同意或拒绝的操作, 可加上注释信息, 并且系统自动将邮件发送到下一审批人进行审批, 直至审批完成。

新版本发布:对审批完毕后的新版文档进行新版发布, 在发布前指定分发人员进行文档的电子分发, 记录分发情况;新版文档进行发布, 系统自动记录文档发布人、批准人以及文档发布时间。

旧文档仍将保存, 新版本成为有效文档放入已发布文档中。

1.2.4 文件检索

为了达到系统的高效运行, 系统应提供多种、多方位检索查询文件功能。分析体系文件的数据信息结构, 可以以两种方式提供对系统文件数据的检索利用。

(1) 文件目录检索方式。文件目录检索是对文件条目数据的检索方式。包括模糊检索和高级检索。模糊检索可以对条目数据的关键字段进行检索。高级检索是一种通用、高效的查询功能, 可以根据不同的查询字段, 提供多种查询方式, 可支持等于、不等于、小于、小于等于、大于、大于等于、属于范围、不属于范围、包含、不包含等数十种查询方式。

(2) 全文检索方式。全文检索是对目录检索方式的一种补充, 目录检索是针对于条目信息进行各种方式的检索, 而全文检索是针对电子文档的内容进行检索。

2 系统架构和设计

2.1 基于J2EE的系统支撑平台

J2EE核心是一组技术规范与指南, 其中所包含的各类组件、服务架构及技术层次, 均有共同的标准及规格, 让各种依循J2EE架构的不同平台之间存在良好的兼容性, 解决过去企业后端使用的信息产品彼此之间无法兼容、企业内部或外部难以互通的窘境。

Struts 2, 目前广泛使用的MVC框架, 把界面的实现分成Model (M) 、View (V) 、Controller (C) 三部分, 能够把界面的显示和逻辑控制解耦。

Spring, 一个轻量级的应用服务管理中间件。应用Spring在系统中为逻辑分离的服务解耦, 同时使服务的声明和实现完全分开。

Hibernate:一个流行的对象———关系映射框架, 提供对象和数据库存储之间的转换, 方便程序编写, 并且方便连接各种不同的数据库, 实现系统对底层数据库的透明支持。

2.2 系统体系架构

软件系统在设计上采用三层结构, 开发中使用SOA (面向服务) 的方式。由于采用了数据层—中间层—应用层三层架构 (计算模式) , 用户应用层被独立分离开来, 这样不仅减轻了客户端的负担, 而且当机构改组、人员调动和系统升级时都非常方便。Web应用服务器提供标准浏览器接口, 用户端可采用微软的MS IE/Netscape等工具完成电子文件的传输。对于适应复杂的系统应用以及Internet的迅猛发展, 这种技术模式无疑是最合适的。

数据层:由于采用了对象-关系映射框架Hibernate, 数据存储可以采用当前任意主流数据库。这些数据库应该可以存储包括文本、图形、声像等各种数据资料, 支持数据备份、恢复, 以及提供和其它类型数据库的访问接口。

中间层:主要为后台服务系统, 实现文件的综合管理工作流程控制、工作流程的柔性定义、项目进展监控等。通过应用系统支持Web信息的发布, 负责数据库数据的接收与发送, 实现系统的安全控制。

应用层:应用层为应用客户端Web浏览器提供数据支撑。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进行收发电子邮件、数据传输、信息发布等一系列操作。以全Web方式运行后台支持系统、工作流系统, 管理工作流程。

3 结语

体系文件电子化管理是对体系文件的产生、发展和控制进行管理的整个过程, 规范化的体系文件管理系统能够规范企业的管理行为,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是企业健康快速发展的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罗秀梅.电子档案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对策[J].黑龙江史志, 2009 (10) .

[2]凌照, 戴旸.我国政府电子文件管理的问题与出路[J].浙江档案, 2011 (9) .

[3]江晓铃.电子档案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对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3 (10) .

[4]李刚.Struts2.1权威指南——基于WebWork核心的MVC开发[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9.

[5]沃尔斯.Spring in Action:第2版 (中文版) [M].毕庆红, 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8.

电子化系统论文 篇8

一、一般控制

(一) 组织控制

组织控制是通过计算机数据处理部门内部和计算机数据处理部门与用户部门之间的职责分离来实现。计算机数据处理部门内部的职责分离要求明确该部门内部每个人员的职责, 以保证知道系统设计和业务处理过程的人不应该进行系统操作。

(二) 操作控制

用来控制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的操作, 以保证控制目标的实现。这些目标包括: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仅用于经授权的用途;只有经授权的人员才能接触到计算机的操作;在处理期间能够发现存在的错误。

(三) 系统开发和维护控制

是为了保证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的开发和维护工作得到相应的授权及工作效率的提高而设计和实施的控制措施。对系统开发和维护的控制应该保证新开发或改进的程序确实能够像对其所期望的一样运转。系统开发过程中的控制应包括以下内容:

1.系统设计应该有用户部门的参与, 如果可能的话还应该有审计人员的参与。用户的参与能够保证他们的要求得以实现, 审计人员的参与则可以从审计和业务线索及控制的角度对系统设计进行检查。

.每个系统都应有详细设计的文字说明, 以供管理层和用户部门的检查审批。

3.系统测试应该由用户部门和计算机数据处理部门合作完成。测试包括:每个独立程序的测试;将整个系统作为一个整体, 测试各个程序的配合情况。测试应由所有参与的部门共同审批, 测试结果应该形成文档。

4.在新系统投入正常运行之前, 应由计算机数据处理部门的经理、数据库管理员、用户及一定层次的管理人员进行最后的验收审批。

5.系统的开发与维护的文档对于管理者及审计人员是非常重要的。文档的作用在于:为用户使用系统提供参考资料, 维护和修改现存系统和程序。这些文档应包括:系统和程序的描述和流程图, 计算机操作员的操作指南, 操作员和用户应执行的控制措施, 输入、输出的说明和示例。

6.对新开发系统的控制也同样适用于购买现成的和定制系统软件包。这种软件包必须达到用户的要求, 必须经过授权、测试、文档记录和审批。

7.数据库管理系统中, 一项重要的文档控制是数据字典, 它定义了数据库中的数据要素。

(四) 硬件和系统软件控制

硬件和系统软件控制可以检测出设备的绝大多数故障。

1.硬件控制。硬件控制包括:

(1) 两次读。将输入的数据读两次, 并将两次读入的数据相比较。

(2) 奇偶校验。计算机中的数据是以一串由0和1构成的二进制数据, 每个数据除表示数字和字母的位之外, 再加上一个奇偶校验位, 用以表示每一个数据中的“1”的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数据在计算机中传输时, 可以用奇偶校验位来检测数据是否发生错误。

(3) 反馈检查。输出设备接收到传输过来的数据后, 再将其送给原发送数据的设备与原始数据进行比较。

(4) 写后读。数据写到存储介质或输出设备后, 再把数据读出来与原始数据进行比较。

2.软件控制。系统软件控制包括:限制对系统软件和有关文档资料的接触, 建立正规的系统软件修改手续, 建立审批制度, 对系统软件所有的修改都要进行彻底的测试, 系统编程职能要与计算机操作岗位严格分开, 限制系统程序员任意接触正在使用中的系统软件。

(五) 灾难恢复控制

灾难恢复控制非常重要, 主要是指平时做好各种备份, 并制定灾难发生后的应急恢复计划。

二、应用控制

信息系统的应用控制是设计用来合理地保证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在特定的应用方面能够正确地完成数据的记录、处理和报告功能。包括以下内容:

(一) 输入控制

输入控制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大多数数据的错误都发生在这一环节。该项控制应能达到以下控制目标:适当的授权, 反映业务内容的数据正确地转换成机器可读的形式并记录在计算机文件上, 业务数据没有丢失、增加、重复和改变, 错误的业务数据能够被拒绝、改正并及时地提交处理。

授权控制是指每一笔业务都应根据管理的权限经过适当的授权和审批。对于单笔经济业务, 应由有关人员在原始凭证上签字盖章作为授权依据;对于成批处理的经济业务, 应有用户部门对每批业务的授权文件。有些情况下, 计算机也可以执行授权的功能。例如, 在存货控制系统中, 当存货库存量低于一定数据时, 系统自动生成订货单, 并启动订货业务。在这种情况下, 应由用户部门或数据控制小组对系统的输出结果进行复查。

输入数据转换的控制是为了使数据正确地输入计算机, 并保证数据转换过后数据有效性的控制。常用的控制方法有: (1) 核对控制。如对已经录入的数据部分或全部再由第二个人重新录入, 与第一次的输入数据进行核对。 (2) 计算机编辑控制。如由各种计算机程序来检测不完整、不正确或不合理的数据。要求填写所有的数据项, 不许留有空白。有的数据项只能是字母或只能是数字。输入数据大小限制在特定的范围内, 输入的代码只能是代码库中已有的代码等。 (3) 总数控制。如为每一批处理的数据建立一个控制总数。

输入的完整性控制是指数据的输入需要一定的控制措施, 保证输入的数据没有丢失、增加、重复或在各个处理环节之间、各部门之间的转移过程中发生改变。数据输入的完整性控制包括: (1) 计算机连续性检查。如计算机检查事先分配的输入业务的序列号, 报告序列号的丢失和重复情况。 (2) 计算机对比检查。将输入的数据与主文件中的信息进行对比, 对无法找到相匹配的数据予以报告以便手工检查。 (3) 批量控制 (总数控制) 。控制总数可以采用文件个数, 财务数据汇总, 杂数汇总。 (4) 逐项汇总。将计算机处理的项目清单与每一张输入的凭证进行手工对比。

错误的更正是指对不正确的数据进行更正和重新提交处理, 以保证会计记录的正确性。错误应该由责任人进行更正, 因此, 原始凭证中的错误应由用户部门来更正, 输入数据的转换和传递过程中的错误应由计算机数据处理部门来更正。出于控制的考虑, 发生的错误应记录在日志文件中, 处理结果应由数据控制小组定期检查。

(二) 处理控制

处理控制是指在特定的应用程序中, 为合理的保证计算机能够按照要求对数据进行处理而设计的控制措施。该项控制应达到的控制目标包括:计算机能够对经济业务 (包括计算机系统自动启动的业务) 进行正常的处理;业务数据在处理过程中没有丢失、增加、重复或不恰当的改变;处理中的错误能够发现并得到及时更正。

处理的控制有多种形式, 但大多数控制是以程序化的形式结合在应用程序中。常用的控制技术包括: (1) 总数控制。在程序中加入对控制总数进行累加的功能, 以便将每批处理的数据控制总数与输入数据的控制总数进行核对。 (2) 文件标识。外部文件标识是贴在磁带或磁盘外面的标签, 据以识别存储在其中的文件;内部文件标识以机器可读的形式存在, 以便于计算机程序对正确的文件进行识别和处理。 (3) 极限与合理性检查, 该项控制与前述“计算机程序编辑控制”相同。 (4) 事前和事后报告。应能反映主文件在更新前和更新后的各项指标的总体情况。 (5) 连续性检查。如果经济业务有标识代码或数据记录, 应按一定的顺序进行处理, 以便对该业务数据进行连续性检查。 (6) 处理跟踪数据。这种控制是将特定的数据打印出来进行人工检查, 以确定数据的处理是否正确。为了检查关键数据项目的变化情况, 跟踪数据可能包括处理前和处理后的有关内容。

(三) 输出控制

输出控制要达到的目标包括:处理结果的完整性和正确性, 输出结果提交给有使用权的人员。处理结果的正确性和完整性包括对机器数据的更新结果和打印输出文件的内容。为实现该目标的控制技术包括: (1) 总数调节。如由数据控制小组和用户部门将计算机程序自动生成输出结果的控制总数与输入和处理的相应控制总数进行对照调节。 (2) 与原始凭证核对。如将输出数据与原始数据进行详细核对。 (3) 人工审阅。人工审阅输出结果, 检查是否完整、是否有明显不合理之处, 将输出的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进行对比。对输出结果分发的控制通常由数据控制小组来负责。数据控制小组应该对机密的输出数据予以特别的关注。为了对输出的数据分发进行控制, 应该建立分发情况报告单。

电子化系统论文 篇9

关键词:医疗卫生系统,档案管理,电子化

一、医疗卫生系统档案的概念

对医疗卫生系统档案进行管理, 首先要明确医疗卫生系统档案的概念, 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管理工作。医疗卫生系统档案主要指的是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用于工作的文件、图像、图表、录音带等一些零散小门类, 还有各种类型的档案, 有病历档案、会计档案、工作文件档案、病人档案等, 这些一般在传统档案管理中都属于纸质档案, 需要耗费较大的人力物力去整理成册、效率较低。而电子化档案则不一样, 它是将各种文件、档案信息以电脑计算机为媒介输入信息系统中, 并进行必要的数据处理和顺序排列, 从而形成完整系统的电子文献资料、电子文件、电子图像、电子光盘等, 信息录入整理过之后, 接下来的后续工作就是用现代化的电子信息技术对档案进行实时动态的管理, 有效提取所需信息。[1]

二、医疗卫生系统档案电子化管理的意义

各个行业和企业都实现了办公自动化、档案管理也实现了无纸化, 更多地采用电子化的管理方式, 在工作的各个环节实行电子化管理, 这促使着医疗卫生机构也向着这方面发展, 医疗卫生档案的生成过程从起草文件、签发、办理到归档的过程, 以及后续的化验结果、手术安排等过程均可以在计算机中实现电子化的管理, 将档案变原来人工阅读为机器阅读, 增加机读的物质载体, 从上述来看, 档案电子化管理确实有很大的优越性和高效性, 下面我们将具体探讨电子化档案管理的优点。

(一) 节约档案存储空间

传统纸质档案立卷收集好之后, 用大量的实体空间来存放档案卷宗, 而电子化的档案则需要非常小的存储空间, 电子档案存储的载体主要有光盘, 光盘容量非常大, 有4000MB的容量, 相当于35万张纸上所能够存储的信息, 更为形象的来说, 是将实体文件档案柜里的档案文件压缩放进了光盘上, 大大减少了储存空间, 因此对于档案储存量大但是空间小的医疗卫生档案馆, 可以使用电子化档案, 可以很大程度上实现节约空间的效果作用。

(二) 电子化档案的运行工作效率高

相比于人工收集、整理档案来说, 电子化档案更加便捷、高效, 档案管理工作中的电子化使用要落实到各个环节, 从档案的文字录入、档案的形成到最后的归档都可借助计算机对档案进行查询、管理, 减少了人工的工作量和操作步骤, 进一步简化了工作流程, 提高了工作效率, 另外由于一般的档案资料的信息量较大、查询某个具体信息并不容易, 但是借助计算机信息系统之后, 就可以输入查询信息关键字, 计算机能较快地显示查询结果, 从而使档案管理工作更为便捷和快速高效。[1]

(三) 电子化档案能够使档案表现出多样性

电子化档案使用的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而这些技术能够将档案以多种形式表现出来, 可以展现文字、声音、图像或者是几者的结合, 使得原来档案的单一性有了改进, 使得档案以更加生动形象的形式表现出来, 增强了档案的全面性、美观性和多样性。

三、医疗卫生系统电子化档案管理的具体措施

(一) 增强对电子化档案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档案管理是医疗卫生系统的一项重要工作, 具有基础性, 档案记录了各级各类医院建设和发展的过程, 能够为当前医院建设者领导提供一些历史借鉴依据和参考, 从而做出科学是、正确的决策, 所以要提高员工对于提高档案管理质量的意识, 充分结合当下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电子化管理。

(二) 建立医疗卫生系统的电子化档案管理的体系制度

体系制度的建设是电子化档案管理的重要制度保障, 应建立健全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标准和规章制度, 建立起电子档案从收集信息、形成档案、信息流转、和监控制度, 还要建立相应的保密安全制度, 保证档案信息的安全性。为了进一步保障档案信息资源的安全性, 要制定安全管理和责任追究制度, 将责任明确到人、合理分工、各司其职, 但又要适当的合作。对于电子档案本身来说, 要制定规范的电子文件的格式、撰写标准、使用方法和管理制度, 最后实现电子化档案的全面管理。

(三) 增强档案管理人员的信息计算机知识

电子化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工作人员的参与和工作, 因此要对工作人员进行这方面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档案管理人才。首先要对职工进行电子化档案信息技术的培训, 熟悉计算机操作知识和电子系统的各项功能, 确保每个工作人员都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较为薄弱的人员, 应该先传授他们基本知识、循序渐进地再结合计算机管理系统开展实践操作, 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好的人员, 可以对他们进行信息采集和网络系统运用等较复杂操作的运用, 并加强对两者的考核, 进行批评和奖励。

四、结语

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 大数据、电子化信息已经被运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促进了本行业的发展, 给人民带来了方便, 给国家带来了繁荣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作为我国重要的公共事业, 关系着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危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所以医疗卫生事业更加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用电子化档案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并为百姓提供更多更方便的服务, 早日完成档案管理的电子化。要想做到这些, 就首先要明确电子化档案的优点和重要性, 明确档案管理的知识, 多方面地提出档案管理建议和开展实际举措, 积极开展电子化档案管理工作的进行, 提高医疗卫生系统行业的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董桂兰, 郝飞.唐山市医疗卫生系统档案电子化管理述论[J].唐山学院学报, 2011.

电子化系统论文 篇10

关键词:档案管理,系统设计,信息系统

档案, 是指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空管基建档案是民航空管系统各部门在基础建设活动中的记录资料, 它不仅仅项目前期的立项批复、工程招投标、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及竣工、行业验收的全过程, 还包含了项目在交付使用单位后的改扩建、维修等施工过程的资料, 这些资料形式有文档、表格、照片、声像等, 它是全体参与项目建设人员的劳动果实和智慧结晶, 更要重要的是, 这些记录资料为今后进行的工程建设、维护维修、和改建扩建提供了决策依据。

1 业务分析

结合目前本单位对纸质基建档案的管理现状, 未来对电子档案的管理大致包含以下几个业务板块, 包括核心业务、查询利用、借阅服务、数据操作、原始档案提供。

通过对档案管理业务分析, 系统的用户主要分为三类。业务管理人员接受到由档案资料的提供移交来的资料, 并通过系统的核心业务各功能将原始资料上传、归档、整理成为电子档案。系统的业务人员可以通过系统进行档案的查询、统计、借阅等操作, 而仅有借阅权限的人员可通过系统的借阅服务进行文档浏览和纸质借阅。

2 设计方案

2.1 设计目标

(1) 系统需满足华东空管局机关到各运行单位之间的对档案管理业务的需求, 满足不同行政职务和级别的业务人员。

(2) 系统具有实用性, 要以满足用户、组织结构配置角色管理权限管理用户管理用户组管理日志管理方便用户使用为设计目标, 真正发挥档案电子化管理的的优势, 实现档案数据共享, 提高业务人员办公效率。

(3) 系统可以通过空管内部局域网实现用户之间的信息传输、发布和共享。

(4) 系统对与数据的安全性有一定的保障, 通过不同用户配置不同的访问权限, 保证数据的相对安全。

(5) 设计中需注意考虑系统内硬件和软件需具有较强的兼容性, 能够适应在各种计算机平台上运行, 能够将系统中的先进的设备、软件有机的结合, 充分发挥作用。

2.2 总体结构

如图1所示, 系统的数据库层按存储数据的不同分成三个类别的库, 分别是基础数据库、配置数据库、应用数据库, 三类数据库互相关联, 为系统提供底层的数据支撑。

基础层主要实现系统基础信息和功能的管理, 包括组织机构、接口驱动、权限、工作流服务等管理功能。

系统业务层实现了档案管理业务的各项功能, 是系统功能实现的主体, 满足用户对档案管理业务的使用需求。他通过基础层的功能实现与数据库之间的数据交互, 从而完成用户在系统上的各项操作。业务层包括档案核心业务、数据操作、查询利用、借阅服务、档案验证几大模块。通过核心业务模块完成对档案的采集、建档、归档、变更、销毁操作工作流服务模块实现对档案业务的流程化管理, 使借阅服务和归档业务在系统中实现的更加科学合理。档案查询模块可以事项档案的搜索和关键字查询。数据操作模块是系统对数据库中各项数据的利用, 主要体现在可以进行数据的返回和显示, 让档案呈现在用户的屏幕。

配置管理层通过向基础层的组织机构管理、权限管理、日志管理、工作流管理模块配置相关数据及定义相关接口, 同时, 向业务层各功能模块的显示模式提供数据信息、配置模块之间的关系。

安全管理层可以实现系统中的数据的加密和访问权限的控制。身份验证侧通过电子身份与物理身份的确认保证用户对数据操作的合法性、规范性, 实现有效的管理。

2.3 功能模块

档案管理系统是一个应具有综合管理功能的系统, 涵盖档案生成到销毁的整个过程, 档案管理过程中所有需要使用计算机操作和处理的环节都需要包含在系统的功能范围内, 包括对档案管理数字化工作中的采集、归档、变更、销毁、借阅、打印输出、数据统计等, 并且还能并能实现根据关键词及各类查询条件对档案的检索查询, 系统各功能描述如表1所示。

3 结束语

本系统是一套可以对电子档案数据进行采集、整理、归档、查看、办理、利用的综合性档案管理系统。系统严格按照华东空管对档案管理的业务的具体要求和工作程序流向, 包含了归档管理、变更管理、销毁管理、任务查询、借阅、归还、催还、预约、档案查询、数据统计、数据存储、数据获取、数据展示、工作流配置、工作流发布、工作流基础状态查询、组织结构配置、角色管理、权限管理、用户管理、用户组管理、日志管理22项功能模块的功能。系统的设计满足了现有空管基建档案电子化管理的需求, 并在此基础上加入了归档审核、档案借阅等过程, 实现了审批的信息化、无纸化管理。

参考文献

[1]汪桂华.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动我国电子档案管理的发展[J].机电兵船档案, 2008 (06) :50-51.

[2]于丽娟.电子文件管理通用需求——Mo Req2[J].档案学通讯, 2003 (06) :30-34.

[3]李仕根.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4.

强电系统电子技术分析 篇11

摘 要: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我国的电力系统建设获得了长足的进展,尤其是电子技术的引入,促进了我国电力系统的进一步深化,在工业化时代,强电系统已然成了我国电力系统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本文主要从电子技术在强电系统当中的作用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电子技术;强电系统;分析;探讨

0 前言

在我国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电子技术也有了极大的发展。与此同时,电子技术的发展让大量的新技术运用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当中,现如今的社会是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社会中各个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而随着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的应用,电子技术也应运而生,目前电子技术的应用范围也是极其广泛的,我国最早利用电子系统的时间短是在改革开放之后,那时候人们的生活水平就已经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而随着物质生活以及文化生活的提高,人们开始对电力能源重视起来,对电力的运行安全问题也是非常的关注,将电子技术应用在强电系统中可以推动我国电力系统的更新,对强电系统的发展也能够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1 电子技术的优势及意义

1.1 电子技术的优势

电子技术之所以能够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得到广泛的运用,这与它的优势是分不开的,电子技术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全控化。由于传统的电器件都是属于半自动形式控制的,半自动控制的电器件一般其换相电路都要比传统的电器件复杂很多,而随着电子技术的引入,自关段器件的电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从而更好地运用电子技术实现了全自动控制操作。

(2)集成化。所谓的集成化主要是将所有的全控型电子器件利用数量较多的电子单元器件结合在一起,将其放在同一个基片上,这种集成化的处理方式与之前传统的电子器件分立的方式进行比较我们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出,集成化的处理可以极大地缩短电器件运行的时间,除了这一点以外,高频化的优势也是集成化的一个优点,它可以提高电子器件的工作效率。

(3)高效率。高效率化这一优势主要体现在了电子器件及变换技术上,主要是通过电子技术来降低导通的压降,使得最终电器件的效率有了极大的提高,之前在变换器的使用中,多数都是使用硬开关技术,现如今软开关技术的应用,对提高强电系统的运行效率也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2 电子技术在强电系统中的意义

电子技术在强电系统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电力能源的应用效率,电子技术还可以提高强电系统运行的安全,能够实现对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了电力企业的成本投入,提高了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电子技术在强电系统中的应用还有效地促进了我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出现,越来越多的产业在投入生产之前都进行了电子技术的处理工作,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进一步的保证电力系统的运行可以在网络技术的监管下进行,保障了电力系统的运行安全。

2 电子技术在强电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2.1 在发电系统中的应用

电子技术在发电系统中的应用主要是用来调节发电系统中的功率,在结构相对比较简单的静止励磁中,运用晶闸管整流可以提高静止励磁的可靠性,最重要的是所花费的资金成本也会得到降低,而在电力系统中,我们在控制水力和风力发电机的时候,对转子中的励磁电流产生的频率进行调整之后,可以提高水力和风力发电的功率。由于电力系统当中风机水泵所消耗的能量是非常大的,基本上占了整个系统的百分之七十,而且工作的效率还非常的低,针对这一情况,我们的研究人员在系统当中安装了变频调速,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但是从实际的情况来看,我国可以运用高压大容量的变频器系统还不是很多,所以对电力系统进行较为精准的控制暂时是不现实的。

2.2 电子技术在输电环节的广泛应用

在输电环节上,直流输电技术以及高压直流输电都选择了晶闸管变流装置,这一装置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那些长距离、大容量输电系统的无功损耗问题。直流输电技术不仅稳定性好,其灵活程度也是最高的,其电容量也非常大,即便我国各个省市地区的地形地质特点不同,直流输电技术也能够在不同的地质地貌条件下远程的进行输电作业。在输电环节中,电力能源会在输送的过程当中出现巨大的损耗,打个比方说,如果想要从一个城市输送电能到另一个城市,如果输送的距离较长的话,那么就会有30% ~ 40%的电能在传输的过程当中被损耗掉了,最终输送到的电能可能都不到一半。而自从电子技术的出现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不管输送电能的距离有多远,最终输送到的电能都可以保证在90%以上,将电能的输送损耗降到了最低。这也是为什么电子技术在输电环节如此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3 结语

电子技术在强电系统中的应用,降低了电力能源在传输过程当中出现的损耗,有效地提高了电力能源的利用效率,使得企业的生产效率得到了提高,除此之外,我们还发现,电子技术在强电系统中的应用也是当前信息化社会发展的一个整体趋势,因此在新时代下,我们的研究人员要不断地加强对电子技术的研究,电子技术在强电系统中运用所出现的一些问题也就可以得到及时的解决,也能够进一步的推动我国电力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姜放,王志强,李国锋.三相线电流平衡化补偿方法

[A]. 2011年通信与信息技术新进展——第八届中国通信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11.

[2]游广增.电力电容器的谐波分析及一种谐波抑制方法

[A]. 2010年云南电力技术论坛论文集(文摘部分)

[C]. 2010.

[3]梁喆,欧阳名三.基于负荷侧无功补偿的静止无功发生器控制方法研究[A].第四届安徽科技论坛安徽省电机工程学会分论坛论文集[C]. 2006.

[4]揭林玲,唐昆明,张太勤,周小平.基于暂态特征信号综合判据的小电流接地选线装置的研制[A]. 2008中国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8.

[5]任士焱,李国玉.一种实用的混合有源电力滤波器输出电压特性分析[A].第六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3)[C]. 2008.

作者简介:陈坤(1995—),男,辽宁庄河人,沈阳理工大学学生。

宁宇(1996—),男,辽宁朝阳人,沈阳理工大学学生。

电子化系统论文 篇12

1 金融系统电子化安全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 金融系统安全攻击表现为攻击目的多样化, 攻击手段呈高技术特征, 作案手法更加隐蔽, 犯罪金额更巨大。

1.1 攻击方式多样化

从简单的利用内部防范机制的薄弱环节, 利用合法身份, 滥用或盗用操作密码进行越权操作, 从而达到盗用资金的目的, 发展到外部攻击, 外部攻击具有作案手段技术化、智能化, 作案地点广泛、复杂等特征, 给跟踪破案带来很大难度。特别是内部作案和外部攻击相结合, 使金融电子化系统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大。这种案情一旦发生, 后果将非常严重。

1.2 数据信息安全威胁

金融电子化由于采用无纸化的电子交换和支付手段, 金融机构的资金不再仅仅表现为传统意义上的货币或有价证券, 电子货币数据信息也是资金的一部分。必须防止信息资源被故意的或偶然的非授权泄露、更改、破坏等, 即确保数据信息的完整性、保密性、可用性。如果攻击者通过在网络获取机密信息, 如客户的银行、证券帐号、密码或对网络传输的信息进行插入、篡改和删除, 并发往目的地从而破坏信息的完整性, 或假冒合法用户或发送假冒信息, 如伪造电子邮件来欺骗, 或恶意抵赖, 交易时候否认曾经发送或受到某条交易指令信息或内容, 使得通过网络完成的金融活动产生纠纷, 这些现象的出现都会影响电子数据的安全。

1.3 利用网络病毒和网络进行攻击

是外部攻击的常用方式, 即通过设置病毒让电脑自动进行解密和入侵金融系统计算机。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 在计算机上处理的业务也由单机化向网络化发展。金融电子化也侧重于基于网络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处理。在系统处理能力提高的同时, 网络攻击和网络病毒也时时威胁会产生巨大的风险。包括来自黑客攻击的威胁和网络病毒的威胁。突破金融网的技术防线而进入网络, 仿冒合法用户肆意篡改数据, 甚至将程序修改后植入电子化系统, 进行危害更大的破坏活动。

1.4 通过传统间谍技术与网络技术相结合进行攻击

如采用跟踪各商业银行的联机业务终端 (即网点终端) 、电子汇兑系统、ATM自动柜员机等, 利用相关人员不注意或失误窃得密码和卡号, 再伪造银行卡进行转账和提取现金, 如利用丢弃的单据伪造银行卡, 再让电脑进行自动破解密码, 从而盗窃卡内的资金。如对控制范围以外的网络连线和网络端口, 窃收计算机系统的操作密码及通信数据, 通过分析、破解来掌握系统的核心密码及用户的授权密码, 然后使用盗窃、伪造的信用卡或利用合法上机途径转移资金。这种被动攻击方法由于不更改系统数据而不易被发现, 具有更大的欺骗性, 因而危害更大。

1.5 金融系统内部管理问题

一方面, 由于电子技术的高端性, 使得一些员工不能熟练操作或者误操作引发风险。另一方面, 管理人员或操作人员主观故意, 伺机作案导致风险, 例如, 利用密码管理上的漏洞进行作案、利用本部门人员不足或者比较熟悉的便利, 窃取密码, 违规操作。对此, 由于是同事往往会在思想上有所放松如办公室电脑不设置口令致使任何人都能进入系统和后台, 或者本来应该二人在场才能操作的变为一人操作, 对内部人员的有意无意犯罪提供方便。

2 加强安全防范的措施

加强金融电子化安全管理, 是防范风险的一项重要手段。笔者认为至少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防范:

2.1 建立金融电子化安全机制

金融信息是国家的机密信息, 而加密产品历来都是国家安全的组成部分。国家有关部门已严格规定, 禁止使用国外的安全产品。目前, 部分金融单位已使用了一些安全产品 (如电子联行使用的电子印鉴、加密器等) , 对其安全可信度应做评估, 对某些金融电子化产品应标准规范, 对于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和漏洞应及时进行补丁, 对于各种软件应多进行测试, 合格后才能上网运行。

2.2 建立有效的防火墙, 享有防火墙带来的安全保护

虽然仅有防火墙还不能保证网络百分之百不受外界的非法人侵, 但适当的布置可使它们非常安全, 并起到明显的隔离作用。 (l) 包过滤技术。包过滤防火墙的安全方式是IP地址检验, 在多数银行网上, 信息都是以包形式传输。网络上的路由器会读取每一个信息包中接收方的IP地址, 然后选择不同的通信线路将这些信息包发送到目的地。所有信息包抵达目的地后重新组装还原, 这时位于接收方网络出口的包过滤防火墙会检查所有信息包中发送方的IP地址, 接收方的IP地址, TCP端口, TCP链路状态, 并按照网管人员预先设定的过滤原则过滤信息包, 那些不符合规定的IP地址会被防火墙过滤掉, 由此保证网络系统的安全。这是一种基于网络层的安全技术, 在中国建设银行主干网上, 就充分运用MOTOROLA路由器内含的包过滤防火墙功能, 对不允许出人的IP网段和端口进行限制, 并控制这些网段间的互通, 有效地把经营网同管理网逻辑分开, 既保证各网的安全又合理运用通信带宽, 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代理技术。代理技术是比单一的包过滤更为有效的安全保护手段。通常由一台服务器实现, 运行在两个网络之间, 将内部用户和外界隔离开来, 从外面只能看到代理服务器而看不到任何内部资源。 (3) 状态监视技术。这是第三代网络安全技术。状态监视器的监测模块在不影响网络安全工作的前提下, 采用抽取相关数据的方法对网络通信的各层实行监测, 抽取部分数据作为以后安全决策的参考。监测模块支持多种协议和应用程序, 还监测RPC和UDP端口信息, 这样, 通过对各层进行监测, 状态监测器从而实现保证网络安全的目的。

2.3 采用双宿主机技术

采用防火墙软件及过滤路由器, 对于网络互联的通信程序编制较容易, 但防火墙软件及过滤路由器毕竟是购买来的产品, 安全性较差。因此, 对于银行与单位间网络互联安全性可以通过双宿主机来解决。双宿主机是指一台主机安装有两块网络接口卡, 而且路由器功能被禁止。需通过一台中间计算机实现物理连接, 中间计算机需实现数据包在两个网络间的交换, 其中涉及到寻径和协议转换等问题。这样, 双宿主机没有直接的数据交换, 从而安全可靠。5) 串行口通信。串行口通信是利用计算机的串行口, 借助连线把两台计算机连接在一起, 并按一定的通信规程, 使两台计算机能够互相通信, 以此达到计算机互联的目的这里所介绍的按一定的规程, 并不是采用PPP、SLIP协议;而是按自己约定好的规程来通信, 这样就很好地把双方的网络完全分隔开来, 但又能达到正常通信的功能。

2.4 加强内控管理, 提高防范岗位风险意识

管理优于技术, 好的管理机制能降低很多技术环节的失误, 这对技术安全是一个重大补充, 不可或缺。首先, 国家或行业制定完备的法律和规定, 对从业人员经常开展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 员工必须有很高的政治素质和岗位技能, 不断加强自身安全防范能力。其次, 完善监管体制, 建立健全机房安全管理、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操作规程管理、系统程序和数据保密制度, 把各项制度扎扎实实落实到实处。再次, 对员工的工作需定期稽核, 对员工需定期考核, 择优上岗, 岗位安全意识高于一切。

参考文献

[1]张国昌.关于金融电子化安全问题的探讨[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 (5) .

上一篇:儿童的力量下一篇:注浆技术工程的加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