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路线(通用4篇)
四个路线 篇1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新时期, 新任务, 党中央进一步要求我们要“依靠群众, 服务群众”, 这也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不竭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也再三强调: 一个政党, 一个政权, 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 如果我们脱离群众、失去人民拥护和支持, 最终也会走向失败。
这次在县级以上领导班子和领导工作中, 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成功探索。善于对实践进行思考与总结, 并用于指导实践, 既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又是我们在新形势下学习、提高工作方法的一条重要途径。笔者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近阶段以来的工作实践, 谈谈如何把握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 以下称群众路线教育) 中以下四个方面的环节。
一、消除“两怕”, 领会政策
“群众路线”教育开始之初, 在干部群众中普遍存在“两怕”思想, 即教育对象“怕搞过头”, 一般群众“怕走过场”。“两怕”的存在, 将不同程度地影响到“群众路线”教育的应有效果。“群众路线”教育是新形势下的一次自我教育, 过去没搞过, 不熟悉更谈不上有经验, 干部群众中有这样或那样一些思想顾虑也难以避免。但是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和解决矛盾, 如何消除“两怕”顾虑?“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 是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总要求。对照总要求, “两怕”思想顾虑, 很有必要在“群众路线教育”中认识它、解决它。“群众路线教育”, 从根本上讲, 是对在职领导干部一次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 既发动群众, 又不搞群众运动; 既发扬民主又坚持党的统一领导。尽管干部群众的思想顾虑不同, 但仍然属于人民内部矛盾, 属于思想认识问题, 因而只能通过认真学习、提高认识、说服教育等方法去解决, 不能视而不见, 也不能在矛盾中打转转。
“群众路线教育”的核心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但统一于解决突出问题、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这一核心, 首先必须是我们改进作风。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必须全面准确吃透中央精神。要围绕密切党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这个根本问题, 贯彻一个总要求, 盯紧一个聚焦点, 抓住三个关键环节, 实现四个主要目标。“照镜子”, 不是自我欣赏, 而是要对照党章、查找差距;“正衣冠”, 不是自我感觉, 而是要严格标准、匡正言行;“洗洗澡”, 不是敷衍马虎, 而是要改正缺点、清除尘垢;“治治病”, 不是讳疾忌医, 而是要对症除根、治病救人。四个方面, 各有侧重、相互关联。通过认真学习“群众路线教育”的重要论述及中央、省委的方针政策指引, 有各级党组织的坚强领导, 有教育单位第一负责人的认真负责, 有巡视组的督促把关, 有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参与, “群众路线教育”既不会“搞过头”, 也不会走过场。
我们应当善于把党的政策变为群众的行动。任何工作任务, 如果没有一般的普遍号召, 就不能动员广大群众行动起来。这次“群众路线教育”对教育对象是一次马克思主义的教育, 同样, 对一般干部群众也是一次学习的好机会。如果对“群众路线教育”的决策部署和实施方案不知、不懂、不熟悉, 就难以做到投入、帮助、评议和把关工作; 如果参与不到、帮助不了、评议不好、把关不严, 那么, “群众路线教育”就难以取得应有的效果, 广大群众也没能担负起主人翁的责任。
二、体现“两心”, 端正态度
在“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中, 有这么两种现象必须引起重视并加以及时引导。其一, 有的领导干部不能“虚心”接受群众的意见, 而是抵触猜测, 就轻避重; 其二, 有的群众不是出于“公心”帮助领导干部, 而是“讲私情”、“论关系”, 谁对自己好就给谁打勾, 反之就想“搞到他”, 如果“搞不倒”就“没有劲”、“不过瘾”。这次开门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新形势下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创造性运用, 而“群众路线教育”中的“民主评议、民主测评”工作更是一项严肃的政策任务。
广大群众对领导干部的成绩和问题都是比较清楚的。应该说在“群众路线教育”过程中听群众的意见, 接受群众的评议, 这对领导干部来说, 是一次正确认识自己、提高自己的难得机会, 也是对干部人格的一种考验。古人尚能“从谏如流”, 作为共产党的领导干部更应该虚心诚恳地听取群众的意见, 要有“海纳百川”的胸襟和“闻过则喜”的雅量。至于有的干部担心问题讲多了会否定成绩; 有的干部顾虑当着群众的面剖析自己的不足会影响今后的威信。其实, 这种担心是多余的, 顾虑也是不必要的。因为成绩不说跑不了, 问题不说改不了;问题暴露了、解决了, 领导的威信反而会越来越高。诚然, 威信不是靠文过饰非来实现, 而是靠人格的力量, 靠工作的态度, 靠赢得“心服”来树立。
所以说, 广大群众要抱着对党对人民、对组织对领导干部负责的态度, 本着对党组织负责的精神, 客观、公正、诚恳地帮助领导干部, 特别是对待“测评”工作, 打个“√” ( 勾) 很容易, 是个举手提笔之劳, 但是要明确这个“√”的份量, 这是一种主人翁评价公仆的责任。对此, 群众不能随随便便, 敷衍塞责应付, 更不能允许个人的好恶来取舍。针对有些群众可能出现“偏心”, 我们应该对照“群众路线教育”的要求和这些群众的情况, 选择针对性的内容和恰当的方法进行及时教育引导。同时, 还要深入调查分析, 研究制定具体措施和办法, 使测评工作进一步充实和完善, 把群众的参与热情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 使其明确方向。只有领导“虚心”群众“公心”, “民主测评”工作才能客观、公正, “群众路线教育”才更具成效。
三、抓好“两头”, 严格把关
“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前头紧、后头松”的现象本属误区, 然而进入这个误区的也非个别, 在一些部门和单位还是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前头组织领导和部门提前制定工作方案, 精心部署计划, 认真指导工作, 既有动员培训又有领导坐阵讲话, 等等。“后头”从组织领导上、督促指导会上、检查验收上都有所减弱和放松。这一“前紧后松”的现象还在受教育者身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反映, 尤其是“群众路线教育”的第二阶段“民主测评”工作结束后, 有些领导干部松了一口气, 滋生了“过关”的思想, 不再认真对待“民评”后的活动。
“群众路线教育”是一次由多个环节、多个步骤进行的活动, 无论是前后阶段的连惯性, 教育内容的严谨性, 还是方法步骤的连续性都是科学合理的。其中的每一个环节, 每一项内容, 都直接关系到“群众路线教育”的成效, 丝毫的放松或马虎, 都有可能埋下隐患, 影响全局, 甚至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因此, 一要强化领导, 严肃认真地组织好这项活动, 要有一抓到底的坚决态度和持之以恒的工作作风; 二要发挥督导组的作用, 做好每个阶段的把关工作, 认真履行“检查、指导、督促、把关”职责。活动中要抓好以下几个环节的工作:
第一, 突出学习“群众路线教育”政策, 明确政策把关。政策是党的生命线。运用政策首先要懂政策, 要下功夫去学习和掌握上级文件精神。“群众路线教育”是一项教育性很强的教育, 只有强化了学习, 吃透政策, 才能在贯彻政策上不折不扣, 在执行工作时深入扎实, 在把关环节中理清政明。
第二, 走群众路线, 依靠群众把关。坚持广泛发动和依靠群众, 走群众路线, 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革命法宝; 善于把党的政策变为群众的行动, 又是一项马克思主义的领导艺术。在“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中, 应当有效地发挥群众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教育、监督和把关作用。毛泽东同志有句名言, 只有领导骨干的积极性, 而无广大群众的积极性相结合, 便将成为少数人的空忙。
第三, 启发“群众路线教育”对象的觉悟, 讲究自觉把关。“群众路线教育”是新形势下一次自我教育的好机会, 能否调动和发挥领导干部自我认识、自我剖析、自我批评、自我改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是保证“群众路线教育”收到实效的又一个关键, 尤其是第二阶段的“自我剖析”。这个阶段, 既是对学习阶段成效的检验, 又是搞好第三、第四阶段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如果突出问题自己找不准、抓不住, 批评和自我批评就开展不起来; 如果突出问题得不到解决, “群众路线教育”就会走过场, 上对不起党, 下对不起群众。因此, 领导干部一定要提高认识, 来一个自我批评、自行剖析、自觉剖析、自我把关。在这里, 有一个自己正确认识自己的问题, 有一个不断增强党性的问题, 有一个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改造主观世界的问题。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不是事物的外部而是事物的内部”。“群众路线教育”需要群众的监督, 需要上级的点拨和同志之间的互相帮助, 更需要个人的自觉。集中进行“群众路线教育”的时间毕竟有限, 但是“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应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经常而自觉的行动。
第四, 督导组履行职责, 做到严格把关。“群众路线教育”活动, 一环扣一环, 一个阶段紧连一个阶段。督导组在履行“把关”职责上要本着对党、对组织负责的精神, 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严肃认真的态度, 实事求是地对每一个教育对象、每一个阶段都要严格把关。同时还要处理好以下几组关系; 一是要摆正与教育单位的位置, 督导组与教育单位的关系是指导工作而不是领导工作; 二是要处理好时间与进度的关系, 督导组对每一个阶段都要强调“时间服从质量, 进度服从效果”的要求, 对没有达到要求的不能转段, 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 缺什么补什么, 不要怕反复; 三是要处理好工作与学习的关系, 督导组决不是单独督促别人, 而放松自己, 督导组既要严格地做好督导工作, 又要严格要求自己, 既要督促“群众路线教育”单位的领导干部搞好学习, 又要强化自身学习, 一丝不苟地履行职责; 四要做好督导组本身的分工与合作的关系。讲究内部的团结与合作, 互相帮助、互相支持, 保证整体工作的顺利完成。
四、强化“两点”, 付诸行动
衡量“群众路线教育”的效果好不好, 关键看整改。整改是整个“群众路线教育”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抓好这“两点”至关重要, 是确保“群众路线教育”不走过场的有力措施。整改过程, 是“整”与“改”双边活动的统一过程。整改活动, 不仅有整改措施, 而且还要有整改成效, 不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方案中, 必须付诸行动, 体现在工作实际中。
在集中“群众路线教育”期间, 群众曾有这样两种担心:一是担心自己给领导提了“原汁原味”意见, 会遭到打击报复, 可“群众路线教育”一过, 领导“过关”了, 还是“原职原位”, 怕领导给自己穿“小鞋”; 二是担心提交的意见和建议不被采纳, “群众路线教育”一结束, 整改工作也就停止了, “外甥打灯笼———照旧”。当然, 我们的一切工作着力点在于依靠群众, 把群众的愿望和要求放在第一位。尽管这种担心顾虑来自少数, 但却反映了群众的一项愿望、一种要求, 也是一种“信号”———工作切忌搞一阵风式的形式主义。
集中“群众路线教育”几个月时间毕竟有限, 也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因此, 开展“群众路线教育”的“回头看”活动就显得非常必要和十分重要。它可以充分表明我们党治党从严的态度和决心, 这既是党中央的要求, 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新时期的群众路线不是简单的送温暖, 是要各级领导时刻关注大众民生。想群众之所想, 忧群众之所忧, 解群众之所难, 真正的为老百姓做实事, 真切的为百姓排忧解难。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思想, 是指导我们搞好“群众路线教育”“回头看”的强大思想武器。“回头看”看什么? 一是要坚持“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要求, “群众路线教育”的目标要求有没有完全达到, 进而巩固和扩大“群众路线教育”的成果, 不断推动“群众路线教育”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二要看整改如何, 整改措施要以群众赞成不赞成为标尺; 整改成效要以群众满意不满意来检验。要通过认真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让群众实实在在的看到“群众路线教育”带来的变化, 提高群众对党对政府的信任度和公信力, 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 三要对“群众路线教育”做一番回顾总结, 查找反思的工作, 使“群众路线教育”经常化、制度化。
四个路线 篇2
山砀镇“四个一”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自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乐安县山砀镇紧紧围绕活动的主要内容和要求,用“四个一”全力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树立一种理念。在做好“规定动作”的同时,又结合实际做好“自选动作”,即全镇范围内开展“党员干部就在身边,为您办事、为您释惑、为您解困”的“一在三为”活动,切实转变党员干部工作作风,树立一种为民服务理念;打造一个平台。创新乡镇管理模式,将乡镇各办公室和事业站所的机构、人员整合优化,整合为党委政府综合办公室、社会管理综合服务中心、社会事务综合服务中心、经济发展综合服务中心(简称“一办三中心”)。设置镇“一办三中心”便民服务大厅,将乡镇各站、所的工作事项,全部集中到“一办三中心”办理,做到一站式办结,打造了一个高效便民的服务平台;激活一个责任人。按照“科学设岗、按需定责、岗位公示、建章立制、严格考核”的步骤安排部署并组织实施设岗定责工作,切实做到“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管”,激活了每一个党员干部的责任心;转变一种职能。在全镇创建镇、村、组三级便民服务网络,全力推行“民事帮办”和“民事代办”制度,真正实现了党员干部由管理向服务的一种职能转变,更实现了便民利民。乐安县山砀镇:龚雪荣2014年4月17日
四个路线 篇3
认为, 坚持群众路线与坚持弘扬焦裕禄精神两者是高度一致的, 归根结底都是要求每一位党员要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 做一个好党员、好干部。对法院的党员而言, 还有更高一层的要求, 即做一个好法官。而要实现这个目的, 就必须实现四个重要契合。
一、坚持群众路线与坚持司法为民高度契合
中央部署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及习近平同志的一系列讲话给党的理论体系注入新的思想理论内涵, 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深刻阐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对这一问题的不断认识和运用, 不但深刻影响着政治、经济领域, 同样深刻影响到法治领域。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要将坚持党的领导, 人民当家作主, 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最高法院新一届班子也反复强调司法为民是人民法院的根本宗旨, 不管形势怎么变、条件怎么变、环境怎么变, 都要坚持司法为民不动摇。
坚持群众路线与坚持司法为民的高度契合, 在当前环境下, 就是抓紧巩固和强化以下六个方面: (1) 加快推进司法的民主化。除在诉讼中重视和加强对当事人的诉权保障外, 最主要的就是创造条件, 让社会公众有序参与司法, 比如实施最高法院要求的人民陪审员“倍增计划“, 探索赋予人民陪审员以实质性的案件事实认定权等。 (2) 加快推进司法的大众化。让普通民众来作出社会价值的判断与利益的衡量, 充分考虑司法的社会效果, 实现司法对民意的尊重, 比如大力学习“枫桥经验”、“马锡五审判方式”等。 (3) 加快构建审判权运行新机制。比如建立院、庭长行使审判管理权全程留痕制度, 加强对院、庭长行使审判管理权的约束和监督, 再如完善审判委员会的会议规则, 压缩审判委员会讨论案件的范围, 加大审判委员会委员担任审判长审理重大疑难复杂案件的比例等。 (4) 加快审判权的分权制约。为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就需要对权力作出制度化的限制[3], 审判权生杀予夺, 更需要强化这种制约。比如:1) 在立案环节, 建立电脑随机分案机制, 防止出现人情案、关系案。2) 在审判环节, 开展事实确认和法律适用分离的试点, 赋予人民陪审员以实质性的事实确认权, 防范司法专断和权力滥用。3) 在执行环节, 推动“分段式”执行, 实现执行案件从一人一案、一包到底向分权制衡、分段执行的重要转变。 (5) 虚心接受群众对司法工作的监督。例如开通12368热线, 建立审判流程公开、裁判文书公开、执行信息公开三大平台, 让群众参与对法官工作进行评议等。 (6) 全力防范冤假错案, 保护人权。从司法理念、业绩考核、机制改革等多维度入手, 通过充分依靠法律程序制度, 充分发挥辩护律师的重要作用, 充分借用科技的力量, 充分争取社会各界支持, 充分依靠党的领导等坚决守住防范冤假错案的底线, 用依法独立公正的审判把好最后一道关, 切实维护司法公正。
二、坚持群众路线与坚持司法改革高度契合
坚持群众路线离不开深化改革,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既是推进改革顺利进行的基本途径, 也是维护、发展和实现人民利益的根本措施[4]。
在司法领域坚持群众路线, 就是要纠正对群众路线理解的功利性和偏差[5], 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深化司法改革。陈云同志在改革开放之初曾提出“笼中之鸟”的比喻来界定搞活经济和计划指导的关系。鸟得让它飞, 捏在手里会死掉, 但也不能没有笼子, 否则鸟就飞跑了。最理想的状态是根据小鸟成长的情况, 逐步扩大笼子的空间。这个精妙比喻也经常被用来形容中国的法治发展:其一, 司法改革之鸟必然要受制于体制结构、经济发展等诸多因素编制的笼子, 司法改革的方向和力度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外部环境, 必须要与社会其他领域的改革步调一致。其二, 司法改革之鸟必须限定在社会改革发展大局这个“笼子”里, 按规律发展, 否则就是“天高鸟乱飞”, 盲目乱窜, 就必然飞入歧途。
在司法领域坚持群众路线, 就是要充分意识到司法改革的特殊性。长期以来我们的司法改革一直在彷徨纠结, 举步维艰。1997年的十五大报告就已经以前所未有的高调正式提出司法改革, 但至今十七年过去, 司法改革依然被不少人视之为“只闻楼梯响, 不见人下来”, 也没有得到公众的普遍认同, “未见明显的效果”[6]。十八大尤其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后, 中央启动第三轮司法改革, 与第一轮、第二轮均由最高法院发动、被称之为经验主义的司法改革相比较, 第三轮改革是第一次“真正由中央做一个整盘的计划来启动”的司法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决定》, “全深改”小组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司法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的意见及贯彻实施分工方案》, 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司法体制改革试点若干问题的框架意见》和《上海司法改革试点工作方案》, 层层下推, 层层细化。全面深化改革更多与“法治”和“司法体制改革”关联在一起, 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
在司法领域坚持群众路线, 就是要把握改革方向。目前司法体制存在着四个矛盾:一是司法的国家性与司法的地方化之间的矛盾;二是司法的非行政性与司法的行政化之间的矛盾;三是司法的开放性与司法的封闭性之间的矛盾;四是司法的职业性与司法的民主性之间的矛盾。与前述矛盾相对应, 现在推进法院改革的方向概括说就是去“四化”:一是去地方化。比如, 积极争取设立知识产权法院, 探索建立跨区域法院等。二是去行政化。比如, 完善主审法官办案责任制, 改革合议庭办案责任制等。三是去封闭化。比如, 实施人民陪审员倍增计划, 构建法律职业共同体等。四是去模糊化。比如, 加快裁判文书上网, 让事实认定和法律判断都公示于众, 接受监督, 最大限度压缩法官滥用自由裁量权的空间。
在司法领域坚持群众路线, 就是要坚持改革策略。总体上持谨慎态度, 必须通盘布局, 依法改革。但对于一些条件具备也等不起的, 一旦时机成熟要及早动起来, 抓时机抓机遇破解难题。同时, 要强调勇于改革创新。改革本质上就是个探索的过程, 除了“常规动作”和“自选动作”外, 各法院还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创新动作”, 改出特色, 积累改革经验。
三、坚持群众路线与坚持改进司法作风高度契合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一直高度重视作风建设[7]。正如孟建柱书记所指, 党能够从小到大、由弱到强, 团结带领人民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依靠的是始终是两种力量:即真理的力量和人格的力量, 真理的力量就是马克思主义, 人格的力量就是优良作风。
坦诚地说, 当前党在这个问题上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 存在一些严重脱离群众、甚至损害群众利益的现象。比如野蛮的“暴力强拆”, 屡屡曝光的“官员别墅群”, 频频闹出人命的粗暴执法, 文山会海、奢靡之风严重等事实与现象揭露了一些地方、一些干部轻视鱼水关系、漠视人民利益的问题, 脱离群众, 与人民争利, 甚至欺压群众, 有些事情让人触目惊心。
西方政治学里有一个著名的“塔西佗陷阱”定律, 意思是说一旦公信力丧失, 无论你说真话假话好事坏事, 都会被认为是假话坏事。十八大强调全党要经受住“四个考验”, 其中的一个就是脱离群众的危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实践活动主要任务聚焦到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 出发点和落脚点就在于防范这一危险。
就法院具体情况而言, 就是每一位党员干部都要努力做到: (1) 力争“打铁自身硬”。工作思路上, 既着眼于理论引导, 又立足于一个项目一个项目推进, 真抓实干, 务求实效。个人言行上, 强调“德为水源, 才为波澜”, 时时刻刻、点点滴滴都严格要求自己提高道德修养。 (2) 践行“两种宝贵精神”。一是“持中守正”精神。坚决抵制住外界各种各样对审判的不当干预, 确保案件依法审判。二是“敬业乐业”精神, 带头做事, 实干创业。 (3) 端正“三种正风正气”。一是学习思考之风。坚持读书思考, 笔耕不缀;二是为民司法之风。不断巩固为民司法理念、为民服务诚意和为民解忧责任。三是调查研究之风。多倾听群众对自己工作的意见建议。 (4) 刹住“四种邪风邪气”。即严厉遏制“四风”现象, 切实抓好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落实, 大力解决法院作风存在的五个主要问题:对待人民群众的立场和态度问题, 群众反映强烈的诉讼难、执行难问题, 审判工作中的不公不廉问题, 工作落实中的形式主义、工作指导上的官僚主义问题, 少数干警身上的享乐主义、奢靡之风问题。
四、坚持群众路线与坚持法官队伍建设高度契合
怎么做一名好法官?是个老话题, 也是个新话题。根据今年两会上透露的数据, 五年来北京法院系统500多人辞职调动离开法院, 正以每年近百名法官的速度流失, 而且还有增加趋势。广东全省法院五年来调离或辞职法官人数超过1 600名。据最高院统计, 5%的法官干不到退休年龄即离开法官队伍。据此计算, 近万名法官干不到退休年龄即离开法官队伍, 问题十分严峻。
深究之, 造成前述问题的根源可概括为“两个急剧”、“两个相对”:
其一, 社会对法律的需求急剧增加。2008年全国受理案件首次突破1 000万件, 审结980多万件, 是1978年的19.5倍。2013年受理1 337万多件, 审结执结1 294万多件, 比上一年度同比分别上升6.82%和4.44%。宁波全市法院2013年受理审结案件也达到14万余件, 而且还在逐年增长, 案件数量和案件难度显著增加。
其二, 案多人少矛盾的急剧激化。以宁波为例, 全市一线办案法官年人均结案2012年是150件, 2013年是182.86件, 为全国平均数的2倍, 而且一线法官还要承担大量的调研、信息等任务, 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和精神压力。
其三, 法官职业定位的相对滞后。当前中国法官的职业特点可归纳为四方面: (1) 名义上“高威”, 事实上“高危”。正如北大法学院教授张千帆指出的, 司法改革总是在自律和他律这两难之间挣扎, 至今也找不到一个完全之策。上海法官集体嫖娼事件, 就充分证实了这一点。 (2) 功能上“正向”, 思维上“反向”。法官职业与其他许多职业一样, 都需要努力满足服务对象对社会公正的合理期待, 然而, 法官却总是在帮助一方的同时伤害另一方。 (3) 业务上“分工”, 伦理上“分离”。分工则必然意味着专业化, 司法更是如此。同时, 法官伦理与一般职业伦理越来越体现出分离, 更加彰显独特性。比如, 法官的职业伦理要求法官无论是对自己或者其他法官正在审理的案件发表言论必须受到限制, 而其他职业可以对案件表明主观上嫉恶如仇的态度, 而法官必须保持超然和冷峻, 依法做出判断。 (4) 身份上“单一”, 角色上“多元”。公众要求法官的交际圈、生活方式尽可能单一纯净, 以能够依法居中裁判。但是法官角色的内涵日益丰富, 不但是非纠葛的裁决者, 同时要组织程序运作、文化承载、方略实施等。
其四, 法官职业保障的相对滞后。以备受关注的法官收入为例, 国内外的司法实践一再证实, 在一个追求司法公正的法治社会, 法官不应被视为普通公务员看待, 工资待遇也应当高于公务员。理由至少有几点:第一, 法官职业具有特殊性。第二, 法官的职业门槛较高。第三, 法官的养成需要漫长的过程。第四, 法官受到严格的职业伦理限制。但中国法官工资与法治发达国家或地区相比, 无论在立法规定上, 还是在薪酬水平、差额合理上, 都比较滞后。
正是前述这些原因, 导致当前法官群体出现集体焦虑感, 许多办案骨干离开法院, 或即使仍在法院也不情愿、不甘心当一名法官, 更遑论当一名好法官。应该说, 十八大后掀起新一轮司法改革, 目的就是让法治更像法治, 让法院更像法院, 让法官更像法官, 让司法更好服务群众。主要表现在: (1) “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提出。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在观察美国社会时指出, 在美国几乎所有的政治问题都会变成司法问题, 司法权是整个政治权力格局中的重要力量, 而中国长期以来却更习惯于将法律问题转换为政治 (行政) 问题。十八大提出“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这是一个重大进步。 (2) 司法领导体系的调整。政法委书记兼任公安局长前些年曾经是普遍做法, 但近几年开始变化。政法委书记出现新阵容, 首次出现由法院院长担任政法委书记, 比如陕西省政法委书记兼任高院院长, 法院地位进一步抬升。 (3) “审判中心主义”的回归。近二年来, 最高院指导各地法院密集纠正了一批冤假错案, 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 彰显了法院在刑事诉讼中的核心作用, 有力避免了法院“核心能力边缘化, 边缘能力核心化;核心地位边缘化, 边缘地位核心化”。 (4) 司法权限制行政权的强化。比如强化公益诉讼、建立裁执分离模式、推动行政首长出庭应诉等等。 (5) 法院内部改革的深入推进。比如探索建立与行政区划适当分离的司法管辖制度等, 意味着司法系统与地方人大、党委的关系将要发生变化。这是一次“打破体制”的改革。
五、结语
法院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本质上就是要结合法院工作特点, 与大力学习和弘扬焦裕禄精神结合起来, 坚持“四个高度契合”, 教育和引导每一位法官都努力成为一名焦裕禄式的好党员、好干部、好法官。
摘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与弘扬焦裕禄精神两者是本质上是一致的。主张通过四个“高度契合”, 即坚持群众路线与坚持司法为民高度契合, 坚持群众路线与坚持司法改革高度契合, 坚持群众路线与坚持改进司法作风高度契合, 坚持群众路线与坚持法官队伍建设高度契合, 来引导每一位党员做一名焦裕禄式的好党员、好干部。对法院的党员干部而言, 更进一层, 就是做一个好法官。
关键词:法院,群众路线,焦裕禄,法官
参考文献
[1]邓小平.在“八大”《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Z].1956;邓小平文选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217.
[2]彭智平, 张晓丹, 陈东, 钱国君.论社会转型期群众路线的新理念及其践行维度[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13, (9) .
[3]王侃.论党的民主集中制与群众路线的辩证关系[J].浙江社会科学, 2013, (10) .
[4]孟宪平.论群众路线在当前深化改革中的导向功能[J].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7, (8) .
[5]王群.司法中的群众路线——以人民陪审员制度为视角[J].宜春学院学报, 2013, (1) .
[6]法官任免权上收至省级高院第三轮司法改革艰难起程[EB/OL].经济观察网, 2014-07-21.
四个路线 篇4
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关键是要吃透中央和上级党组织的精神,把工作做深做细做实,确保活动不虚不空不偏、不走过场,因此,我们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必须要走出“四个误区”。
一、要走出“事不关己”的误区
有人说,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教育领导的,与普通党员无关。教育实践活动是管党治党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关系全局的重要政治任务,抓好教育实践活动,不仅仅是政府的事,领导的事,“上头”的事。我们对照总书记在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动员会上的讲话中关于“四风”问题的部署,以及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的重点:“补精神之钙,除‘四风’之害,祛行为之垢,立为民之制”,无论从哪个环节,我们自己对照审视,每个人的理想信念,是不是如此的坚定?我们每个人的日常工作行为,是不是还有很多不规范的地方?我们企业的规范、标准、制度,是不是有待进一步完善?如果有,那么作风建设就与我们有关。
因此,作风建设,不仅仅是领导干部的事,大到一个国家、一个名族,小到一个单位、一名个人,都需要不断加强作风建设。从大处讲,我们说要实现中国梦想,打造幸福社会,建设中建品牌,离开每个人的作风建设都不行。从小处说,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社会的组成部分,如果我们的作风问题解决好了,每个人身上都能够形成向好、向善的正能量,我们的社会会不会变得更好?所以,作风建设不能事不关己。我们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一定要拧亮 “手电筒”,不仅要照亮别人,也要照亮自己,唯此才能取得更好的实效。
二、要走出“浅尝辄止”的误区
作风建设是党和国家,组织交办的大事,对于我们企业来说,这项活动应该如何落实?习总书记曾说: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锻炼我们党员领导干部党性修养的一个熔炉,如果这个熔炉长期不生火,或者说火的温度不够,那就炼不出好钢。我们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亦是如此,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既不能对活动一知半解,也不能不温不火地开展,我们一定要保持活动始终处在一个良好的常温状态,这样,我们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才能取得实效,这个熔炉才能百炼成钢,炼出好钢。
同时,我们开展活动还要注重环节,把握火候,就像我们煮饭一样,水不能放多,也不能放少,还要控制好时间,不能把米饭做成了“夹生饭”,不但不能吃,而且还是资源浪费。所以,我们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一定要往实处开展。不能搞形式主义,如果搞形式主义,那就会做成夹生饭,浪费我们宝贵的时间资源、精神资源,最后形成了负能量。因此,我们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就要紧跟总书记所说,要紧跟问题导向,跟着问题走。反对“四风”,首先,我们“照镜子”要照透。是远距离照,还是近距离照,是往实处照,还是雾里看花,是照哈哈镜,还是找凹凸镜,是以真面容照还是整整容再照?每次照镜子,效果都是不一样的。其次,我们“正衣冠”也要正到方方面面,不能只顾头,不顾脚,不要系好了领带,却系歪了腰带。同样,我们“洗洗澡”也是如此,能洗到的地方要洗干净,洗不到的地方要让别人帮着搓干净。只有镜子照好了,衣冠正好了,澡洗干净了,才有可能找到“病根”,开出“药方”。所以,群众路线不能走形式,要动真格,要开门搞活动,真开门,开大门。
三、要走出“闭关修炼”的误区
理论是指导行动的先驱,我们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少不了加强理论学习,党内学习好比粮食店,需要我们经常去逛一逛,补充营养。但是,一味在办公室补充营养还不行,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还需要我们将理论带到我们开展活动的实际行动中去。要把党性修养与自我修养融于一体,把对活动的认知内化于心,然后外化于行。正如总书记所说,我们开展教育实践活动要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只有知行有机统一,我们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才能达到高度,才能真正见到实效。
如何做到知行合一?对于我们企业而言,就是要把学习跟工作实践结合起来,和企业各项具体工作,目标结合起来,要把学习成果体现到工作成效中,把领导干部学习氛围体现在我们营造企业大发展的氛围中,不要领导干部花时间学了,到一线调研了,解决了很多问题,民主生活会的材料写得很好,报告写得很好,年底的各项指标,业绩却没提升起来,企业没发展起来,这说明我们的教育活动是在走过场,走形式,没有准确定位。因此,我们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切忌“闭关修炼”,一定要做知行合一,要保持学习和实践高度统一,这才是我们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真正方法。
四、要走出“一蹴而就”的误区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一次伟大的变革,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经历长时间和反复摸索,千锤百炼,方能成就一番事业。党中央和上级组织的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深刻启示我们,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我们群众该路线实践活动从第一批到第二批层层推进,亦说明作风建设具有复杂性,反复性。作风建设就像一个弹簧,压一压,挤一挤,就下去了,但是一旦放松,它就会立马弹上来。所以,要形成一个良好的作风不可能一劳永逸,我们每个人都存在一定的惰性,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怎么保证活动落到实处,不半途而废,那就一定要按照中央要求,抓牢教育学习和查摆问题两个基础,抓紧认真整改和建章立制两个环节,把中央规定和党委要求体现在工作的每个环节,用工作质量保证活动成效,用工作亮点保证活动品牌提升,不要活动开展得风光红火,但是底子里却没有取得实际成果,导致教育实践活动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形成“两张皮”,这样,就与我们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最终目的背道而驰了。
【四个路线】推荐阅读:
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四个结合”实践活动总结05-23
县突出打好“四个基础”确保村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良好成效07-17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后感:谦虚谨慎 实事求是 坚持群众路线不动摇11-21
群众路线活动总结:列车上开展群众路线10-10
路线分析10-16
高速路线07-03
物流路线07-28
行动路线08-07
生产路线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