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线分析

2024-10-16

路线分析(精选12篇)

路线分析 篇1

党的思想路线被称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1945年, 党的七大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的指导地位。1957年以后, 我党的领导人逐渐偏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最终导致了“文化大革命”。文革结束后, 邓小平反对两个凡是, 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党的思想路线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得到重新确立, 在十二大通过的党章中明确表述为:“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 实事求是,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实行正确领导的根本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 概括地说, “群众路线, 就是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1]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方面之一, 是中国共产党最根本的工作路线。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于2013年6月18日启动, 活动围绕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 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在党内深入开展。为了深入认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本文认为有必要从群众路线的角度来学习和研究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下面从群众路线的角度, 具体分析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最基本的内容, 是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前提, 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要求。从群众路线的角度来看,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一切要从群众的实际情况出发, 党员干部思考问题、制定政策、做好工作都必须从广大群众的实际情况出发, 不能随意地回避和脱离群众实际, 也就是要做到“从群众中来”, 深入到群众中去了解具体情况, 把群众的意见集中起来, 形成一般性的理论和原则。

党的一切工作只有贯彻群众路线, 才能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这一点要反对几种错误倾向:1.反对主观主义。2.反对机械唯物论。

以上两种极端会使领导干部脱离群众, 过高或过低的估计了群众的现实情况, 进而造成的“左”的或右的工作倾向, 难以得到群众的肯定和支持, 各种工作也就难以取得进展。

所以,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客观而辩证地一切从群众的实际需要、实际水平出发, 党员干部要真正转变工作作风, 转变文风、会风, 改进同群众的关系, 做到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

二、理论联系实际

毛泽东曾指出:“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 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 才叫做理论和实际相联系”。[2]他把这种联系比喻成“有的放矢”。从群众路线的角度出发, 做好理论联系实际, 一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我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研究透彻;二要搞清楚群众的实际情况, 不但要在感性认识的层面搞清楚群众的实际情况, 还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如果想在工作中切实做到以上两点, 应该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要反对脱离群众实际的教条主义, 二要反对懒于学习理论, 二者都属于割裂理论和实践的主观唯心主义。

理论联系实际要求我们在下工夫钻研理论的同时, 应高度重视理论的来源——实践。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力量, 尊重实践就要做到尊重群众。尊重群众就要尊重群众的切身利益, 尊重群众的各种权利。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源源不断地创造出的各种成果, 这些成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不断提供新的实践基础。以尊重群众来尊重实践体现了“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体现了“一切依靠群众”的观点, 揭示了党的思想路线与群众路线的具有统一性。

三、实事求是

1941年, 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 ‘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 即规律性, ‘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 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 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 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2]

从群众观点的角度来看, 坚持实事求是要做好以下两点:一要从客观实际出发, 研究群众的生活、生产发展的规律;二要善于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来探索、发现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党的领导干部应该看到群众所反映问题的宝贵价值, 要善于从这些问题、现象入门, 透过这些现象研究其内在的本质联系, 通过“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的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 找出我们工作的本质规律。做到实事求是, 还要解放思想, 打开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禁锢, 而“一切为了群众”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动力与保证。

四、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特征就是实践性, 此特征使它具有通过实践不断自我检验、自我校正和自我完善的能力, 正是这种特征使我党能与时俱进, 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因此, 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领导干部就要深入群众, 深入实践, 使形成的方针政策“到群众中去”, 把集中起来的理论和原则, 再回到群众中去, 指导群众的实践, 并检验其正确与否。从认识论角度来看, 这体现了从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运动过程。做好这一环节, 领导干部要善于到群众中去, 多听意见, 多问情况, 审视我们的方针政策能否经得起群众实践的检验。要让群众畅所欲言, 真正以群众认可不认可, 群众满意不满意来检验党的领导工作。要相信群众的实践可以检验我们的工作, 相信群众可以为领导干部的工作提出更好的建议。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需要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我们应认识到, 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发生了深刻变化, “坚持群众路线必须正确把握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要的新变化, 不仅要着眼于人民群众经济权益的实现, 也要着眼于人民群众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权益的实现;不仅要通过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也要重视发展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 以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

总之, 党的思想路线是群众路线的思想基础, 群众路线是党的思想路线的落脚点, 把党的思想路线落到了实处。要想真正坚持党的思想路线, 必须在一切工作中坚持群众路线。

摘要:认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有必要从群众路线的角度学习和研究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群众路线是党的思想路线的落脚点。坚持党的思想路线, 必须在一切工作中坚持群众路线。

关键词:群众路线,党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单行本) [M].北京:中共中央印发, 1981.

[2]毛泽东选集 (第三卷) [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20, 801.

[3]国防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唯物史观与党的群众路线[N].人民日报, 2013-6-14. (07)

路线分析 篇2

活动分析研判报告

第一部分:教育实践活动开展情况及取得的成效 乌审旗第四幼儿园与2014年3月6日召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动员大会,依据幼儿园工作实际制定了活动方案,目前实施开展第一阶段学习教育、听取意见。具体开展的工作有组织领导干部、全体党员进行集中学习;召开幼儿园家长委员会会议,征集家长中反应强烈的问题;组织全体一线教师和党员开展“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我的教师观”演讲比赛;积极努力争去在旗公共事业局的支持下维修入园道路。通过上述活动,发现党员干部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有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周五举行的演讲活动中老师们用自己真是的事例阐述了作为一名党员教师的职责和使命,而且在日常的工作中也能明显发现大家的变化。我们为家长改变了入园条件,这是一件喜人的惠民工程,得到了家长的一致好评,在这里我要感谢公共事业局给予的大力支持!第二部分:存在问题(重点部分)

当然成就之后也是有一定的问题存在的,总结归纳有以下两点:

一、幼儿园的办园条件差。这是全体家长聚焦的问题,也是园方自身改善不了的问题,每次和家长征集意见的时候,十有八九提起这个问题。

二、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通过集中学习、观看警示片、演讲比赛等多种渠道提高党员干部的觉悟和意识,但是我们单位的教师

普遍比较年轻,而且多为90后的女娃娃,他们对时事政治的关注度不高,所以在对思想觉悟和认识方面还不是很到位。再有园领导因为平时幼儿园的工作比较多一些,在加上学习的任务,有一些工作开展的不是很深入很到位,和自己预期的目标有一定的差距,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继续严于律己。

第三部分:原因剖析及对策措施

活动开始的时候就对幼儿园方方面面的工作进行了查摆,但是我认为整改解决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下面我总结一下结合幼儿园的情况查摆的问题:

一、形式主义方面:领导还从在或大或小的形式主义。年轻的园长在管理和常规方面经验不是很足,本来就有较大的压力,现在面对学习工作两不误的形式,有很大的压力,所以在处理一些事情的时候有形式主义存在,争去尽早尽快解决。

二、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家长聚焦的问题是办园的条件不好,园方通过多方面的争去,在旗公共事业管理局的大力支持下,维修了幼儿入园道路,预计在下周可以完成。但是有很多相关的问题是短期内无法解决的,比如说幼儿午睡条件差、厨房条件差、入厕条件差等等。

路线分析 篇3

【关键词】历史文化村镇;理论指导;调查研究;技术路线

现阶段,我国历史遗产保护体系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多方面的历史遗产保护工作都不完善,像历史文化村镇这类历史遗迹的保护工作还面临着很多问题。笔者近期有幸参与到《两当县杨店乡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项目中并总结了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的要点和技术,编制了一套保护规划技术路线,以促进历史文化村镇的科学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笔者对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技术路线进行了探讨,并在下文中叙述了具体的构建方法。

一、调查和研究历史文化村镇的基础资源

(一)构建完善的基础资源调查指标体系

在对历史文化村镇的基础资源进行调查前,必须建立完善的调查指标体系。以基础资源的实地调查和数据库调查为调查活动的两条主线,结合两者的信息综合评价历史文化村镇,并对其分类,然后编制保护规划。保护规划要包括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现代适应性控制体系、及村镇的发展规划三部分。

(二)建立并完善基础资源保护数据库

构建基础资源保护数据库的目的在于形成集采集、分析、存储、传输、管理于一体的统一平台,这样能够对历史文化村镇所拥有的所有文化遗产信息进行合理的控制。

可将“空间数据一属性数据”作为基础资源保护数据库的分类方式,在实际操作时,要结合保护管理任务的实际需求进行具体采集的数据采集[1]。采集本地的基本信息、特征信息,构建数据资源的基础,进而合理的表述不同历史文化村镇的各项历史信息,如形成原因、文化背景,文化特色及保护现状,从而忠实的反应出地域差异造成的文化差异。

利用通用数据、选测数据的动态监测,可以指导基础数据资源在科学化、多元化、公开化等原则的指导下进行监测,从而保护好历史数据信息。基础资源保护数据库要具备动态信息录入,数据库资源全开放,参与式支撑数据库建设等功能,同时采用一些数字化技术辅助研究工作,借助于计算机网络,将“动态全息式”的历史文化村镇数据监测体系展现出来。

二、综合评价历史文化村镇

我国拥有众多的历史文化村镇,遍及我国各大省份,覆盖地域较广。对这些历史文化古镇的综合评价及分类工作是一项非常庞杂的工程,但也是对其实行有效保护的基础,因此,必须严谨的完成这项工作[2]。完成资源调查后,依据调查所得信息和数据综合评价不同的历史文化村镇进行。将综合评价的结果作为下一步对村镇进行分类的依据。正确的对村镇分类,确保保护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应该将分类和评价有机的结合起来,以保证历史文化村镇各项保护工作符合每个村镇的实际需求。

在综合评价体系中,要分别进行客观评价、主观评价,这样才能全面的评价历史文化村镇的所有信息。在进行综合评价时,要将客观评价和主观评价所得数据的加权平均分作为综合评价历史文化村镇的依据,并根据这个数据划分历史文化村镇的等级。等级不同的历史文化村镇,保护方法也不同,应根据历史文化村镇的等级进行分类保护,这样不仅可以使资源配置合理化,而且可以保证保护工作达到应有的效果和效率。

以杨店乡为例,笔者在深入现场仔细调研后总结得出:杨店乡古民居具有真实性、完整性和独特性,对研究甘肃省陇南地区建筑风格和建筑手法具有重要的意义,堪称研究陇南地区居民建筑的活化石之一。

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一)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1、由于多数历史文化村镇留存的历史文化遗产已经与周边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因此,要保护好文化遗产依存的自然景观环境,使文化遗产保护更加完整,具体如山川、河流、植被等。

2、历史文化村镇中的历史街区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空间载体,应该得到相应的保护。要尽量保持这些古老街巷的外观、尺度、密度、装饰及各种传统的文化要素,以保持其原有的韵味。

3、对于历史文化村镇中的环境小品也是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组成,它们可以很好的体现村镇的文化底蕴。应该对一些反映乡土气息、少数民族风情的设施及工具予以保护,如水车、石碾、古桥、古树等。

以杨店乡为例,规划提出了 “一水两山、一街多点”的总体保护框架,并从保护范围、高度控制、建筑保护与更新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保护规划要求。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如果说历史文化村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重要载体,那么历史文化村镇本身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无法估量。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它们与物质文化遗产一同构成了我国的传统文化遗产,这是历史文化村镇馈赠给我们的独特文化宝藏。但是,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不受重视,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失传,或者面临失传的危险境地,因此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编制在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规划中,并将其作为保护工作的重点,全面贯彻执行各项保护措施。

以杨店乡为例,我们的规划从节庆习俗、地方特产和革命事迹三个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具体的规划保护措施。

四、构建历史文化村镇现代适应性控制体系

历史文化村镇的发展与保护始终是历史文化村镇规划中的难点和重点。要保持历史文化村镇的风貌,就需要原住居民在此生活,这样才能赋予村镇文化旺盛的生命力[3]。因此,要在保护好历史文化村镇的基础上,促进其发展,真正改善当地百姓的生活水平,解决百姓的民生问题。构建历史文化村镇现代适应性控制体系,可以很好的指导古镇的更新和改造,既不违背保护的原则,又让百姓实现小康的生活。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要改建现有的保护技术和方法,也要在城市化的背景下保留历史文化村镇的原始风貌和历史文化遗产,这样才能使这些历史遗产得以保存和延续。在规划历史文化村镇的技术路线时,要坚持以保护为中心,协调发展和保护的关系,有所针对的控制规划工作和保护对象,严格规范历史文化村镇的一切建设行为,同时也要促进历史文化村镇的健康发展,实现发展和保护的平衡。

【参考文献】

[1]赵勇,张捷,卢松,刘泽华.历史文化村镇评价指标体系的再研究—以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为例[J].建筑学报,2013(03):19-25.

[2]许志坚,宋宝麒.民众参与城市空间改造之机制—以台北市推动“地区环境改造计划”与“社区规划师制度”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3(10):78-79.

山区高速路线设计要点分析 篇4

1 山区高速路线设计的特点

对高速公路会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 包括气候、地质、植物和土壤等, 要结合实际的山区地形来设计路线, 也就是说地形和路线是分不开的, 同时与公路的技术标准也是息息相关的。山区公路的特点在于高谷深、高差大, 地形比较复杂, 备选的方案多。

从地质的角度分析, 山区的土层稀少、而岩层较厚, 地质和岩层的结构比较复杂, 对高速路线的设计有很大的影响作用;从地形的角度分析, 高速路线在平面、纵面、横面三个角度都受到制约;从气候的角度分析, 山区的气候恶劣, 时常发生暴雨和山洪, 导致水位高度经常变化。另外山脉在地形上比较有规律, 线路的走向或是沿着山脚或是越岭穿脊。所以针对山区的实际情况来设计路线的分布是非常重要的。

2 山区高速路线的设计思路

(1) 以群众的利益为首要原则, 要保护农田和环境, 尽量少拆或不拆房屋, 处理好路线设计和地方利益二者之间的关系, 落实造价和指标之间的矛盾, 尽最大的可能减少造价。 (2) 在依照规划的前提下, 尽量不进山、不进城、不打扰人们的生活, 和谐处理好路线好和沿线市、县的关系, 保证工程科学合理。 (3) 充分考虑地形的状况, 尽量躲开不利于开发的路段, 减少工程的资金投入。 (4) 尊重当地政府对路线走向、交叉方面的建议, 保证公路的建设和城镇建设合理地区结合, 更好地服务于人民。 (5) 在设计平面时要考虑到线形的连续性, 要同纵面线结合到一起, 要以曲线为主进行布线, 结合地形的实际情况和控制点, 采取不同的曲线半径来适应。 (6) 在设计纵断面时, 首先要达到各等级公路和管线的净空指标, 其次要达到路基设计的标准高度和最小填土的高度, 最后针对被交叉道路要尽可能使用直线上跨, 缩短路基的设计高度。 (7) 采用路线透视图严格的检查平、纵面线形, 保证平纵横三个方面相互协调。避免由于平面使用极限值而导致纵面不能同平面配合和的问题, 要保证竖曲线在平曲线内。

3 设计山区高速路线的要点

3.1 平面的设计

在设计山区公路的平面时, 经常采用一条线, 但也可以结合实地的地形、结果, 分别进行上行线和下行线, 使二者成为独立的平面线形, 这样做能够使设计更加人性化, 在两条线中可以设计草地和灌木, 当行驶在这种公路上时, 人会感觉同自然融为一体, 同环境相协调。

在应用直线形进行设计时, 设计人员要充分考虑到公路所处的地理位置, 经过的环境以及走向等。首先要以结合当地的地形为基础, 以纵断面线形为主导, 结合平面和横断面来进行路线的设计;其次要结合地物的特征, 以线路平面为主导, 考虑横、纵断面来设计路线;最后要结合地质的特征, 以避免地质病害为基础, 充分考虑平纵横来设计路线。

这种方法在设计时要考虑到两个情况, 分别是平原微丘区和山岭重丘区。

(1) 针对平原微丘区, 设计时的重点要放在平面和横断面上, 要以点定线、以线交点, 所谓以点定线就是在路线中结合多方面因素加上一些控制点, 然后把这些控制点连起来形成路线, 在设计直线形时要注意加密控制点、穿线交点、调整交点、曲线计算和敷设。 (2) 针对山岭重丘区, 很大程度上会受到纵坡的制约, 要综合考虑平面和横断面, 另外还要考虑纵坡的坡度和坡长, 设计直线形要注意安排路线、放坡、修正导向线和调整交点。

3.2 设计纵断面

(1) 凹曲线半径设计:通常情况下, 凹曲线的半径是达到相关标准的, 可有时设计人员为了使凹凸曲线的指标相平衡而提高凹曲线的半径, 这样极大地提高了工程量, 在控制造价方面也是有害无利;另外山区的纵坡比较大, 当凹曲线的的半径过大时就要设立更多的排水设备;如果在挖方路堑路段, 对于一些采取集中排水方式的公路来讲, 有可能会发生排水困难而影响公路的作用, 综上所述, 不能为了使指标平衡而提高凹曲线的半径。 (2) 凸曲线半径设计:结合公路的实际情况, 由于受到地形的影响, 在公路中经常出现小半径短平曲线和大纵坡小半径竖曲线的组合, 虽然这种组合能够达到基本标准, 但是却没有注意视距的问题, 由于地形和植被会对驾驶员的视觉产生一定的影响, 而这种组合方式的平纵指标相对较低, 导致驾驶员不能准确的判断路线的走向, 会威胁到生命安全。所以要适当的提高凸曲线的半径, 扩大视距, 使驾驶员能够清楚的看到平曲线的走向, 综上所述, 要在不增加工程量的基础上扩大凸曲线半径。

3.3 设计直线

两点之间直线最短, 在往常的路线设计中, 更重视设置长直线, 但是直线的灵活性较差, 不能协调, 因此在山区路线时, 设计较长的直线不能很好的适应地形的变化。在我国路线规范设计中, 要求直线的长度不要超过车速的20倍, 同时在直线的两侧要种植树木降低单调感。在设计直线形时, 导向线决定了路线的方向, 而圆曲线、缓和曲线只是补充于直线, 起到一个过渡的效果, 直线和曲线没有有效的结合到一起, 导致公路平面线形的连续性较差, 不能避免的出现缺陷和不足。因此在设计线路的过程中, 一定要综合考虑直线和圆曲线、缓和曲线的结合, 在适当的位置采取合理的设计方式, 提高公路的安全性和合理性。

3.4 设计沿河线

在设计山区线路时, 经常采用沿河线的方法, 但是也存在一些缺陷:路线迂回曲折, 没有做到保护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公路的设计只有科学合理、快速高效才能在多种交通方式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当沿河线的路线增长系数大于1.2时要重新设计路线方案, 否则不利于发挥出公路的优势。沿河两岸的地质情况比较复杂, 再加上河流的运作, 导致山坡的稳定性较差, 极容易失去平衡, 造成崩塌和水土流失。所以, 在设计公路路线时一定要综合的进行考虑和分析, 对公路设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3.5 设计景观

公路的建设会对沿线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 例如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等, 所以在设计公路路线时要以保护和预防为主, 把预防和治理结合到一起。在设计时要结合不同的情况采取最有效的美化方法, 可以沿线种植行道树, 美化路容的同时还能提高驾驶员的安全感;在填方下边坡可以在坡面播种草籽, 起到植草绿化的效果。在公路建设的过程中还要做好预防工作, 避免灰尘和废气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4 结束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路线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 在设计山区路线时, 设计者要深入了解山区的实际情况, 利用好山区的地形, 保证公路运行的安全, 减少交通事故的出现, 另外也要实现路线的美观性, 体现公路的实用效果, 促进我国公路行业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军, 王华.山区高速公路路线设计中应考虑的关键问题[J].交通标准化, 2006 (7) :60-63.

路线分析 篇5

自物流管理学院成立以来,周书记将党建工作提到空前高度,多次召开党员会议进行思想摸底及热身。在个人谈话的过程中,我受到的思想教育很大,内心感慨很深,充分认识到自己作为一名大学生党员在理论基础、宗旨意念和实际行动方面的薄弱。迫切需要学习知识,提高思想觉悟和政治素质,形成并巩固先进的核心价值取向,进一步增强发挥党员作用,干好本职工作的信心和决心。结合当前在校学习、工作和自身思想实际,现进行如下党性分析。

存在的突出问题

1、理论基础薄弱

作为理工科的学生,高中没有接受过历史政治的通识教育,在知识理论方面存在断层。大学过程中,没有端正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等相关书籍的学习态度,致使对党的历史没有充分认识,只得到作为中共党员的结果,对其发展历程却不知源头。整个系统知识贫乏,也不善于思考问题。虽然,近段时间每天会加强政治学习,多浏览时事政治,但是离提高理论基础的目标相距甚远,学习起来也比较吃力。

2、宗旨意念层次低

作为一名大学生党员,我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坚定拥护,但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指导思想做得很不好。虽然能秉持“为同学们服务的思想”,在日常工作及学习中,是一名善良朴实的传播者,帮助同学们少走弯路,发挥一定的模范带头作用。但是,我并不是一个合格的思想引导者,没有达到较高的思想和理论水平,没有很好地从觉悟的高度让更多人融入中国共产党,增强对党的高度信任和信念。由于理论基础薄弱,又没有和实际很好地联系和学习,缺乏一些基本的政治素质和政治敏锐性,思想和知识太贫乏,不善于用政治的头脑思考问题,大局意识不够强,不利于自身提高。

3、实际行动不完善

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我一直能比较严格地要求自己,以一带多的方式和很多同学共同进步。但是,不免有自我满足的情绪,只安于表面,没有和更多人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思考和处理问题过于简单,很容易犯形式主义错误。进入大三,工作热情和创新意识有所减退,只是提出一些想法,但面对较繁琐的执行过程时,不注意和主要的工作培养对象进行沟通衔接,执行力变差,少了敢于担当的勇气,在这点上觉得十分惭愧。

在大二下学期有意识到自己的政治素质和觉悟十分欠缺,在人文方面有所补充,但总是间断阅读,没有进行系统性的学习。大三下学期,在周书记的指导并且花大气力的帮助下,我开始从思想上反省自己,不能仅仅停留在惭愧中,要将之付出行动。根据自身问题和不足,特拟定以下计划:

改进计划

1、加强理论学习

1)要从思想上摒弃曾经觉得“理论是空洞的”观念,只有理论功底扎实,才能充分认识到理论指导行动的强大力量。

2)我需要从最基本政治概念和历史知识学习,端正对其的认识,克服焦躁和畏难的情绪,耐心地从零开始。只有对党有了充分了解,才能从思想上更认同,从心理上更具归属感。目前,要将每天晚上学习半小时马哲的计划坚持下去,提高执行力。

2、多和优秀同志交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总结经验和教训,提高对党组织的责任感,争取为党旗增光。

3、加强自身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做一个本领过硬的党员。

4、规范行为和作风,通过关注时事评论和组织上的学习,写心得体会,提高个人的政治和思想觉悟,并将之运用于我负责的同学的理论指导中,做一个诚实、敬业、责任的大学生党员。

路线分析 篇6

关键词 无线电管理 体系建设 技术路线 分析

中图分类号:TN01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无线电管理的“四个体系”即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健全完整、先进的技术标准规范体系,建立健全有力、高水平的技术支撑体系以及建立健全高效、权威的行政管理体系。本文通过研究无线电管理“四个体系”技术路线和关键环节,提出了基于“四个体系”下的无线电管理的发展方向,对无线电管理的技术路线进行了分析。

1技术路线需服从“四个体系”的战略目标

无线电的管理的技术路线是指通过采取相应的技术手段和研究解决关键性问题的方法来实现无线电的体系建设目标。但任何技术路线的有效实施都是基于正确的战略指导思想上进行的。所以无线电管理工作的开端是明确其发展目标。以工信部提出的加快“四个体系”建设的技术路线为依据,并通过对现有无线电管理系统进行改革和创新,从而更有效地推动我国无线电的管理工作。

基于“四个体系”战略目标的无线电管理技术路线需要按照“重点突破、整体提升”的工作思路加强管理系统的基础性研究并加快相关规范和标准的制定工作。

2建立健全无线电管理技术路线的措施

2.1提高设备的基础技术水平

无线电的相关设备在其管理技术路线实施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世界范围内无线电领域信息化进程的发展,我国需要提高与无线电管理相关的硬件和软件的相关性能,并通过优化先有的无线电管理技术有针对性地弥补无线电管理中设备上的缺陷。另外,无线电管理中需要根据现阶段的管理技术方法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预案进行分析,不断完善无线电管理信息化过程中设备的处理事故能力,使得基于“四个体系”的无线电管理技术路线在管理初期就具备了良好的基础。

2.2建立完备的“四个体系”运行机制

相关管理部门和领导层需要对无线电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度的挖掘,同时通过加强相关信息的共享和交流,从而增加无线电管理中的各个部门的合作性。另外以“四个体系”为基础的完备机制需要加强无线电管理技术方面的研究,不断挖掘管理人员的创新能力,使得无线电管理在稳定发展的前提下得以完善和创新。其次,相关管理部门和监督部门需要加强预防管理工作中系统可能产生的安全隐患,并对可能导致突发性的事件的环节进行分析,真正做到管理上的未雨绸缪,从而完善以“四个体系”为基础的无线电管理机制。

2.3加强基于“四个体系”机制的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通过加强管理人才的队伍建设,使得相关企业提高其管理能力,同时人才队伍的建设有利于对现有管理技术的完善和创新。

通过设置无线电管理的相关机构以及高校、企业的研究机构,使得对管理人才的培养具有层次性和衔接性。另外需要加强人才之间的相关技术交流并培养有力的师资队伍,加大人才投入,确保人才的管理经验可以互相共享,从而有效地服务于无线电的管理建设工作。

3无线电管理技术路线的发展方向

3.1完善国内外无线电信息

坚持以“四个体系”为战略方针无线电管理的核心技术要求是:尽快地完善无线电信息接受、存储、融合以及挖掘和分析等技术,同时需要根据已经具备的无线电监测系统来对未来无线电的发展方向进行重点把握。通过收集和完善国内外无线电信息,并对其加以分析,可以直观呈现出无线电管理的实时信息以及无线电的信息和频率等数据,从而实现对无线电管理的整体态势分析。

3.2引入云计算管理办法

无线电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是一项庞大的工作,管理人员必须通过相关的数据从而对无线电进行有效管理。云计算的实时性及其可伸缩的计算能力、智能化等特点完全符合无线电管理技术路线的发展要求,通过引入云计算,可以有效地对管理系统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因此在无线电管理“四个体系”的技术路线实施过程中,采用云计算作为其核心技术可以高效地解决管理过程中的相关难题。

4结论

本文以“四个体系”战略目标为基础,通过引入“四个体系”的相关内容,从无线电的管理机制、设备的基础水平、人才队伍的建设等方面分析了建立健全无线电管理技术路线的措施,从而提出了未来无线电管理的发展方向,为我国基于“四个体系”的无线电管理技术路线提出了可行的意见和建议。

参考文献

[1] 郑晓明.试论无线电管理“四个体系”的创新与逻辑关系[J].中国无线电,2012,10(23):31-33.

[2] 推进无线电管理“四个体系”建设 全面提升无线电管理支撑能力[J].中国无线电,2012,11(14):18-20.

[3] 何廷润.无线电管理“四个体系”的基础架构研究[J].中国无线电,2012,12(21):15-17.

[4] 马子健.对有力、高水平的无线电管理技术支撑体系的思考[J].中国无线电,2013,03(04):14-15.

[5] 刘磊,陈荣梅.无线电管理后“十二五”时期的体系建设思考[J].中国无线电,2013,10(18):26-28.

分析运行速度的路线设计方法 篇7

汽车行驶安全是建立在良好的公路设计上的, 优秀的公路设计会对汽车行驶过程中的种种因素进行综合考量, 同时尽最大努力为汽车行驶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线路设计, 保证汽车运行的综合指数达到最大化。我国目前在线路设计上多采用设计速度的设计方法, 在实际上规定了汽车运行的最低限度指标, 并不能够全面覆盖汽车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高于设计速度所对应的指标情况。所以要对目前的线路设计加以改进。

1 设计速度在应用中的弊端

设计速度是指气候正常、交通密度小、汽车运行只受道路本身条件几何要素、路面、附属设施等影响时, 一般驾驶员能保持安全而舒适地行驶的最大行驶速度。采用设计速度作为设计指标, 实质上规定了道路设计最低限度应该采用的指标, 但对采用高于设计速度所对应的指标却没有限制。设计速度在公路设计中的不足有以下几点:

1.1 线形设计要素与实际行车速度不相符

设计速度的路线设计方式虽然对路线可能存在因素做了综合考量, 但其在车速上的最低限度的设定却无法满足现实条件的需求。具体说就是预先的设计速度是既定的, 可实际车速却要根据不同路段、地点、天气、线路情况等等做出相应调整, 不可能实现匀速行驶。同时驾驶员的个人情况的不同也是行驶中车速控制的一大因素, 但目前的设计速度并未考虑到这一点。

1.2 线形要素之间组合设计不合理

在设计人员进行线路设计的过程中, 虽然采用了较为合理的综合设计方法, 但依然无法避免线形要素之间组合设计不合理的现象发生。由于我国地貌较为复杂, 所以在汽车行驶的路线中有很多的山岭等不平稳地域, 对这些地域的线路设计上虽然有最小线形设计值, 但它全然不能够满足实际车速的要求, 从而就存有了安全隐患。目前无论是在国际还是国内, 在公路线路设计上都明确要求避免采用最小值的组合方式进行设计依据, 这无疑是线路设计上的一次改进, 避免因最小值组合的影响使设计人员设计出不符实际的线路。

1.3 设计车速与实际运行车速存在差异

设计车速的存在意义是要驾驶员根据不同的设计车速为参照安全行驶于不同路线上, 它为安全行驶速度提供了可参考的行驶环境。可在实际行驶过程中, 驾驶员不可能总是在设计速度上行驶, 他会因为周遭环境的不同做出相应调整, 达到自己希望达到的实际需求速度。从而, 设计速度对应下的线形设计就不能与驾驶员的实际行驶速度相对应, 就有可能存有了安全隐患。

2 运行速度的概念及设计方法的特点

2.1 运行速度的概念

运行速度是指在理想的外部条件下, 公路路段上第85%位车辆的运行速度。其中, 理想的外部条件是指良好的天气条件, 干净、潮湿的路面条件和自由流状态的交通条件。因为运行速度V85考虑了公路上绝大多数驾驶员的交通心理需求, 以运行速度作为设计车速进行线形设计的方法———运行速度设计方法, 就有效地保证了路线所有相关要素如视距、超高、纵坡、竖曲线半径等指标与设计速度的合理搭配, 故可获得连续、一致的均衡设计。

2.2 运行速度设计方法的优点

2.2.1 与设计速度不同的是, 运行速度是根据实际车速进行设计参考, 这就更具备了车辆的实际需求, 大大满足了车辆安全运行的实际环境要求。

2.2.2 运行速度最大的优点在于它在设计中考虑到了驾驶员的心理因素, 这恰恰是设计速度所欠缺的, 而驾驶员的心理因素却是车辆行驶安全的一大要素。

2.2.3 其中的相邻路段车速差的控制原则更是大大提高了道路运行效率, 为道路的畅通提供了保障, 同时也节约了广大驾驶员的时间和能源消耗。

2.2.4 运行速度解决了设计速度中一直存在的路线设计与实际车速的矛盾问题, 增强了线路的可靠性。

2.2.5 以运行速度为参照的路线设计有了实际车速需求为依准, 就大大提高了线路运行中的车辆安全问题, 也保障了公路的使用安全。

3 运行速度的相关设计

3.1 设计方法

运行速度设计方法是以运行速度作为设计车速进行线形设计的方法, 它的基本设计思路是:根据前期可行性研究确定的公路计算行车速度标准, 采用计算行车速度概念进行公路线形初始设计, 在此设计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几何要素进行路段划分, 通过运行速度预测模型推算各路段运行速度, 并以线形的连续性和速度的一致性作为路线设计质量评价原则, 检验和修正初期的平纵几何设计, 然后根据调整后的路线平纵线形和运行速度, 最终确定曲线超高、加宽、视距等设计指标。

3.2 设计步骤

3.2.1 初始设计。

根据前期可行性研究确定的公路计算行车速度标准, 采用计算行车速度概念进行公路线形初始设计, 绘制平面图和纵断面图。

3.2.2 划分分析路段。

根据曲线半径和纵坡坡度的大小将整条路线划分为直线段、纵坡段、平曲线段和弯坡组合段等若干分析单元。其中纵坡坡度小于3%的直线段和半径为1000m以上的大半径曲线自成一段;其余小半径曲线段、纵坡坡度大于等于3%、坡长为300m以上的纵坡路段以及弯坡组合路段, 作为独立单元分别进行运行速度测算;当直线段位于两小半径曲线段之间, 且长度小于临界值200m时, 则该直线视为短直线, 车辆在此路段上的运行速度保持不变。

3.2.3 运行速度V85的预测。

对改建公路可以采用现场实测法, 也可以采用运行速度预测模型对路段运行速度V85进行测算。对于新建公路只能采用运行速度的预测模型进行测算。我国《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指南》中, 推荐了两种运行速度计算方法:方法一是采用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公路运行速度研究”课题成果;方法二是采用澳大利亚运行速度计算法。

3.2.4 线形的连续性检验。

检验相邻路段的运行速度V85之差。两相邻均匀路段之间的运行速度差应控制在10km/h以内;不符合要求的线形设计应进行调整或设置一过渡段。

3.2.5 修正结果, 绘制平、纵面图。

根据各路段调整的设计速度, 重新绘制全线的平、纵面图。

3.2.6 完成设计。

根据设计半径和运行速度图, 确定平曲线超高、视距、平曲线加宽等设计要素值, 最终完成路线线形设计。

4 结束语

车辆的大量使用已是现代社会的发展现象, 人们的关注也逐步转移到道路线形设计的安全上来, 对线路的设计也越来越有品质要求。我国要不断改进原有的设计速度设计的公路线形, 积极推行运行速度的路线设计方法, 使我国的道路设计与国际上的道路标准接轨, 这不仅仅体现了我国道路标准的严格施行, 更是对我国道路安全的一种责任行为, 同时运行速度在线形设计上的投用, 更是我国线路设计上的一大突破, 对我国今后的线路设计发展有巨大影响。

参考文献

[1]马朝庆.基于运行速度的路线设计方法研究[J].长沙交通学院学报, 2006 (9) .

路线分析 篇8

Motion is a fundamental human activity.A motion verb usually describes how a physical entity changes from one place in space,towards a certain direction,to another place in space.And the entity described is usually dynamic,while it is prevalent in linguistic expressions such as The mountain range goes from Canada to Mexico”.

It seems that the sentence have the same semantic content as that in There is a mountain range between Canada and Mexico.The difference lies in how it is construed.Among the various ways of construing a scene,scanning mode plays a necessary role.

2 Theoretical Framework

2.1 Fictive Motion

This phenomenon has interested many scholars in the circle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cognitive psychology.It is originally studied by Leonard Talmy in the late 1970’s.Talmy(2000)conducts a comprehensive study and refers it to fictive motion and classifies it into six categories.One subtype is coverage path which is termed as a depiction of from,orientation or location of a spatially extended object in terms of a path over the object’s extent.Matlock(2004;2005)gives a systematic investigation of the phenomenon,and conducts a series of experiments from a psychological linguistic perspective.Suzuki(2005)reports on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expressions of subjective motion in Japanese and Chinese from the viewpoint of motion of subject and motion of eyes.Translations of Japanese sentences are exemplified to conclude that there are some restrictions on the expression of coverage path as the Chinese language tends to adopt only summary scanning.Concerned with the coverage path expressions in Suzuki(2005),research questions thus arise:

1)Do Chinese seldom adopt sequential scanning when describing actual motion?

2)Are the fictive motion expressions constrained by motion direction?

3)Can Chinese adopt fictive motion expressions for the motion of eyes?

2.2 Scanning Mode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meaning is a process of conceptualization,thus meaning resides in conceptualization.Semantic structures are simply the conceptual structures evoked by linguistic expressions.However,an expression’s meaning consists of not only its conceptual content but also how that content is structured and construed.In some degree,meaning is also a matter of construal,which describes the ability to construe a conceived situation in alternate ways for purposes of thought or expression.Among the various ways,scanning is one.

Langacker(1987)puts forward the term scanning,which means different ways of construing a scene.There are two kinds of mode:sequential scanning and summary scanning.Sequential scanning is defined as the mode of cognitive processing in which a series of states are conceived through the successive transformation of one into another(Langacker 1987:493).It is the mode of tracking an event sequentially;the aspects of the scene are not simultaneously present at any stage of the scanning.Each state begins to decay as the next one is activated,so that only one is fully active at any one instance.So any one state is only momentary.

3 Methodology

3.1 Research Question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frame work above,this paper aims to answer three research questions concerned with coverage path.Three related assumptions are then put forward:

1)Assumption 1:Chinese also adopt sequential scanning when describing actual motion.

2)Assumption 2:The fictive motion expressions are not constraint by motion direction.

3)Assumption 3:Chinese adopt fictive motion expressions for the motion of eyes.

3.2 Materials

As is observed,the subject in the coverage path expressions is usually linear or spatially extended entities.About 208 pieces of prose are searched in the website:http://www.vn700.com/Prose/List_4.html.As a special case of fictive motion,the coverage path expressions are relatively few compared with those in English and Japanese.These sentences may also serve good evidence in explaining such phenomenon.

4 Analysis

Matusmoto(1996)assumes that there are three kinds of coverage paths among English and Japanese,that is actual motion,hypothetical motion and the motion of sight.The following passage will analyzes coverage path from these three perspectives.

4.1 Actual Motion

Actual motion refers to focal attention moves along the motion of a conceptualizer.In forming such a sentence,sequential scann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It is the conceptualizer that mentally scans the path sequentially.Without sequential scanning,the conceptualizer could only activate various locations or points in a construal as discrete and not contiguous.No coherent whole would be achieved.

Suzuki(2005:13)uses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in 1)to summarize that summary scanning instead of sequential scanning can be used because the state of the road is first described and then the location of the conceptualizer depicted in the Chinese version.He further concludes that the subjective motion for actual motion expressions can not be used in Chinese.After careful linguistic investigation,we find that Chinese also adopt sequential scanning.How the tree in the two sides extends along the road and the mountain ranges zigzag towards far places?Without sequential scanning,such sentences can not be formed.Thus the assumption 1 collapsed.

1)The road went up the hill as we proceeded.

道路蜿蜒地通向山上,我们顺着道路往前去。

2)再走,金州的景色渐渐的变得清晰起来,当沿着台阶登上大黑山的主峰,举目四望时,那大大小小连绵不断的山峰蜿蜒的向远方伸展而去。(《大黑山游记》)

4.2 Hypothetical Motion

In the hypothetical motion,one supposes that an entity is moving.Suzuki(2005)admits that there exists the hypothetical motion as in 3(a,b),but the hypothetical motion is constrained by the direction of the motion as in 3(c).The English sentence in 3(c)involves fictive motion,but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can not be expressed fictively.When the path is ascending,it can also be described fictively.So just using one example in 3(c)one can not get the conclusion that Chinese can not have the fictive motion expressions when ascending is expressed.As Talmy(1983)point out,fictive motion involves the notion of directionality.

3)a.The high way enters California there.

那条高速公路在那进入了加利福尼亚。

b.The road descends down a very steep slope.

路面顺着斜坡往下走。

c.The road slowly climbs up the mountain.

路面随着山势增高。(Suzuki 2005:13)

4)路面随着山势爬升

When we refer to the hypothesized motion,it seems that one entity is moving,thus,the direction should be involved.Again the sequential scanning functions.Expressions in 5)are another pair example from Chinese.“Lai”in Chinese indicates a direction towards the conceptualizer.Shen(2001:269)describes two kinds of subject,that is sentence subject and speaker subject The speaker subject is implicit in linguistic expression but we can still sense its presence.The speaker is construed as a reference point,so the stationary object is described as moving towards the speaker.A careful linguistic investigation will reveal that directionality is an essential feature of fictive motion expressions,not only in hypothesized motion expressions as in 6).Now it seems that assumption 2 does not hold water.Contrastively,directionality is an essential feature of fictive motion expressions.

5)岸旁的高山似乎顷刻即向你压迫聚拢而来。(《印象桂林》)

6)情侣路从拱北粤华花园开始,途经海湾大酒店、九洲港、金怡酒店、海滨泳场、珠海渔女、香炉湾等著名风景旅游点,全长26公里,像一条飘动的彩带,伴随着香炉湾迤逦而行,环绕在绿色的海岸线上。(《石景山与情侣路》)

4.3 The Motion of Sight

When the conceptualizer’s sight is moving or mentally tracing in fictive motion,it is classified into the third type of motion as the sentences in 7).Can Chinese have such kind of expressions?That is to say,does the third type of motion exist in Chinese?The fictive motion expressions in Chinese like English sentence in 8)also exist.Again,the assumption 3 is also overturned.

7)a.The highway crawls through the city.

b.The mountain range runs from north to south.

8)而漓江就是桂林山水的魂魄,它集聚山水之精粹,彰显着奇山秀水的本色。它酷似一条青罗带,蜿蜒于万点奇峰峻山之间(《印象桂林》)

5 Conclusion

Three assumptions are all overthrown in the process of analysis.Sequential scanning is an important means involved in fictive motion.No matter the expression belongs to actual motion,hypothesized motion or the motion of sight,sequential scann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There is no exception that Chinese also adop sequential scanning when describing actual motion.Directionality is an essential or common feature for all kinds of path expressions There is no reason that the fictive motion expressions in Chinese are constrained by motion direction.For a special kind of fictive motion,the motion of sight also exists in Chinese.

The movement is believed to be subjective because it is the conceptualizer that mentally scan or move along the path associated with the subject noun phrase.In doing so,the conceptualizer experiences something akin to actual motion,for it involves going from a starting point to an end point,and it takes time to complete.

摘要:范围占有路线表达是虚构位移结构的一种较为常见的语言表征形式,在语言表层描写静态实体的物理移动,而实指概念主体的主观位移。这种现象近年来在英语中已备受关注,汉语却少有提及。分析发现汉语中也存在此种表达方式。隐现在语言结构中的观察者或其视线而发生了位移,顺序扫描在语义内容构建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范围占有路线表达,虚构位移,顺序扫描

参考文献

[1]Langacker R 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M].Stanford,C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2]Matlock T.The Conceptual Motivation of Fictive Motion[C]//Radden G,Panther K U.Studies in Linguistic Motivation[M].Berlin:Mouton de Gruyter,2004:221-248.

[3]Matlock T.Fictive Motion as Cognitive Simulation[M].Memory&Cognition,2005.

[4]Matsumoto Y.Subjective Motion and English and Japanese verbs[J].Cognitive Linguistics,1996(7):183-226.

[5]Talmy L.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Volume I:Conceptual Structuring Systems[M].Cambridge:MIT Press,2001.

[6]铃木裕文(Suzuki).主观位移表达的日汉对比研究[J].现代外语,2001(1):10-16.

快走丝加工编程路线的工艺分析 篇9

1 穿丝孔的位置选择

穿丝孔的位置对于加工精度及切割速度关系甚大。通常, 穿丝孔的位置最好选在已知轨迹尺寸的交点处或便于计算的坐标点上, 以简化编程中有关坐标尺寸的计算, 减少误差。当切割带有封闭型孔的凹模工件时, 穿丝孔应设在型孔的中心, 这样既可准确地加工穿丝孔, 又较方便地控制坐标轨迹的计算, 但无用的切入行程较长。对于大的型孔切割, 穿丝孔可设在靠近加工轨迹的边角处, 以缩短无用行程。在切割凸模外形时, 应将穿丝孔选在型面外, 最好设在靠近切割起始点处, 因为材料在切断时, 会破坏材料内部应力的平衡状态而造成零件的变形, 影响加工精度, 采用穿丝孔, 保证了零件的完整性, 避免了夹丝和断丝, 也提高了零件的加工精度, 如图1所示。切割窄槽时, 穿丝孔应设在图形的最宽处, 不允许穿丝孔与切割轨迹发生相交现象。此外, 在同一块坯件上切割出两个以上工件时, 应设置各自独立的穿丝孔, 不可仅设一个穿丝孔一次切割出所有工件。切割大型凸模时, 有条件者可沿加工轨迹设置数个穿丝孔, 以便切割中发生断丝时能够就近重新穿丝, 继续切割。

穿丝孔的直径大小应适宜, 一般为Φ2mm~Φ8mm。若孔径过小, 既增加钻孔难度又不方便穿丝;若孔径太大, 则会增加钳工工作量。如果要求切割的型孔数较多, 孔径太小, 排布较为密集, 应采用较小的穿丝孔 (Φ0.3mm~Φ0.5mm) , 以避免各穿丝孔相互打通或发生干涉现象。如果要利用穿丝孔作为加工找正基准, 必须保证其位置精度、尺寸精度和粗糙度, 可采用坐标镗床镗削加工, 如果不作为加工找正基准, 可以采用钻孔加工, 或者采用电火花穿孔加工。

2 加工路线的选择

线切割加工过程中, 合理地安排工件的切割路线, 并在此此基基础础上上编编制制程程序序, , 才才能能优优质、高效地完成切割加工。

如图2所示, 程序的起点可以分别为A、B。切割路线可有两种, 路线B→a→b→c→d→a→B, 由于一开始零件就和夹持部分就大部分分割开, 零件的强度降低, 会产生变形, 导致加工误差, 而路线A→d→c→b→a→d→A切割加工, 情况就会好很多。

一般情况下, 切割加工路线应从零件装夹位置的附近开始向离开工件装夹位置的方向切割, 最后回到零件装夹位置的附近。线切割加工的多为封闭图形, 加工的起点往往就是加工终点, 由于二次放电切割加工和重力的作用, 往往会在起点处形成二次切痕, 因此, 加工的起点应尽量选择在工件截形的相交点, 例如拐角处或是精度要求不高且便于修整的位置。

3 减少线切割加工的变形

有些零件在切割后, 尺寸总是出现明显偏差, 检查机床、程序都正常, 最后发现是由于零件变形引起的尺寸变化。

零件切去的实体部分太多时, 零件内应力变化很大, 容易产生变形、开裂。所以在零件淬火前进行粗加工, 给线切割工序留2-3mm的余量, 能够很好的减少线切割时产生的应力。为了满足零件的精度要求, 还可以通过粗、精二次切割, 使粗切后的变形量在精切时被修正, 粗切后为精切留得余量约0.5mm。在切割开口零件时:对于未淬火的零件切割后在开口处张开, 使开口尺寸增大, 如图3所示。对于淬火的零件切割后在开口处闭合, 使开口尺寸减小, 如图4所示。通过粗、精二次切割减少变形量。回火是减少淬火产生应力的重要手段, 回火的效果与回火温度、回火持续时间有关。对于易变形、开裂的工件, 可以在线切割后再进行180-200℃、4小时的回火, 以达到减小应力和稳定金相组织的目的。

4 3B程序格式

编程完成后、正式切割加工之前, 应对编制的程序进行检查与验证, 确定其正确性。线切割机床的数控系统均提供程序验证的方法, 常用的方法有:画图检验法主要用于验证程序中是否存在错误语法及是否符合图样加工轮廓;空行程检验法可检验程序的实际加工情况, 检查加工中是否存在碰撞或干涉现象, 以及机床行程是否满足加工要求等;动态模拟加工检验法通过模拟动态加工实况, 对程序及加工轨迹路线进行全面验证。通常, 可按编制的程序全部运行一遍, 观察图形是否“回零”。对于一些尺寸精度要求高、凸、凹模配合间隙小的冲模, 可先用薄板料试切割, 检查有关尺寸精度与配合间隙, 如发现不符要求处, 应及时修正程序, 直至验证合格后, 方可正式切割加工。正式切割结束后, 不可急于拆下工件, 应检查起始与终结坐标点是否一致, 如发现有问题, 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结语

数控线切割在机械加工领域应用非常广泛,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才能得到最佳的加工参数和加工方法, 才能有效地控制加工中零件变形, 才会加工出符合设计要求的零件, 才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M].北京: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7-5603-1232-2.

[2]金属切削加工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7-111-06233-7.

路线分析 篇10

关键词:甲醇行业,化工原料,工艺路线

1 我们国家发展甲醇化工的意义分析

在我们国家较长的一段时间内, 以石油为基础的石油化工及其相应的产品都是国家现代文明发展和进步的重要物质基础, 但可以看到的是, 地球上的石油资源非常有限, 且随着石油资源的大量消耗, 到目前为止, 在整个世界范围内都已经出现了多次石油危机, 使得石油及其制品的价格持续上涨, 并较大程度的影响到其他相关行业的健康发展。基于此, 我们开始从能源多元化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进行思考和分析, 认为应当对煤和天然气能源的化工原料技术进行开发和推进, 以此来开辟出能源发展的新天地, 但考虑到我们国家缺油、少气但煤炭资源丰富, 因此就应当集中精力大力发展煤化工, 而甲醇正是煤炭化工生产所需要的产品之一。

甲醇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 在较多行业内都有着广泛的用途和出色的功能, 我们国家在石油、天然气的储量上并不突出, 煤炭资源相当丰富, 与此同时, 煤炭行业的下游行业对于甲醇的需求量在最近几年以来始终不断攀升, 这甚至在我们国家内掀起了一股甲醇装置建设的大热潮。但需要认识到的是, 虽然我们国家在甲醇的生产以及应用当中都有着非常好的市场, 但还是非常有必要对其行业的长期稳定发展予以适当的控制, 在这其中, 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弄清楚我们国家甲醇行业长期发展的经济效应和发展条件, 以此来适度发展甲醇工业的重要战略意义。

2 我们国家甲醇行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相比于石油或者是天然气, 我们国家在煤炭资源的储量上更有优势, 且大多数资源都集中在我们国家的西南西北地区, 因此这样一些位置也是我们国家化工甲醇企业比较集中的地方。早在上世纪初期, 国外就有公司发明出了高压状态下生产甲醇的方法, 随后中压甚至是低压状态下的生产方法也被找到, 我们国家是在上世纪中期引入了甲醇的生产方法, 并在上述资源丰富地区基于合成氨工业开发出了联产法生产甲醇的工艺, 一方面是在工艺路线上有了新的突破, 另一方面也较大程度的降低了甲醇生产的成本。

甲醇的合成原料随着我们国家经济条件的发展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从原有的煤炭以及焦炭转变成为天然气和重油, 这样一种转变最为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天然气和重油的使用能够在甲醇合成的环节当中较大程度的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并能够相应提高煤炭洁净的利用程度。事实上, 甲醇不仅仅是非常重要的化工原料, 同时也是非常理想的能源和车用燃料, 在世界能源危机的背景之下, 采用甲醇作为替代燃料就能够表现出显著的优势, 不仅安全、廉价、燃烧充分, 而且在环保方面也有着非常好的表现, 正是因为这样, 在汽车能源方面的应用已经在我们国家进行的非常好。

3 我们国家甲醇行业发展过程当中所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们国家甲醇行业正在如火如荼的发展, 但在此过程当中表现出两个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关键的问题:一方面就是甲醇行业本身的发展过于迅猛, 但可以看到的是, 我们国家对于甲醇的需求并没有这样迅猛的势头, 更多的是趋近于一种平稳的增长状态。最近几年来, 全世界能源价格都处于上升的状态, 相应的化工甲醇项目也处于非常良好的循环趋势之内, 但即便是这样, 如果只是一味的进行盲目的投资建设就很有可能为企业将来的发展埋下不良隐患, 总之, 在当前环境条件下, 我们仍然要高度关注和重视一些潜在的不利因素。另一方面就是甲醇成本的不断增加, 我们国家在最近几年较短的时间内就相继开发建设了多个甲醇项目, 使得甲醇产量节节攀升, 而对外的出口数量反而是逐年减少的, 正是因为这样, 我们国家的甲醇市场主要还是对内, 而我们国家甲醇的产地集中在西南西北等地区, 经过生产加工之后还需要运输到东北相对发达的市场内, 加之甲醇在运输过程当中容易出现挥发、燃烧等问题, 就使得甲醇产业不仅增大了风险, 还加大了其实际的成本, 使得其长期经营的效益都不高。

4 我们国家甲醇行业发展的工艺路线分析

4.1 减少甲醇运输量

甲醇运输量的减少应当同时伴随甲醇行业建设量的增大, 甲醇行业内的长途运输确实造成了行业效益的大幅下降, 加之中西部地区内的甲醇消费市场比较局限, 因此有必要在减少产品运输量的同时将中西部的甲醇行业迁向下游的延伸产品量, 与下游企业建立起长期为稳定的价格协调机制来, 这样就能够较大程度避免甲醇生产项目的重复性建设, 在避免大起大落造成的不良影响之外较大程度的提高甲醇行业项目的附加价值。

4.2 加强甲醇生产装置的研究

我们国家的甲醇行业在较短的时间内都还很难避免和摆脱国外甲醇行业的冲击, 这主要就是因为国外的甲醇生产装置要比我们国家所使用的好的多, 而在我们国家甲醇生产装置的条件下, 生产规模的增大往往就伴随着能耗率的不断提高, 到目前为止, 我们国家已经研制出了传统的低压生产装置, 与此同时正在进行对液相甲醇装置及工艺的进一步研究, 基于此, 大的方面有二:一是不断进取面向大型的甲醇装置, 二是不断追求国际化最高水平来发展。

4.3 不断提高生产技术水平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 我们国家的甲醇行业在技术以及设备上都已经有了非常可观的进步。在科学技术上的进步主要表现在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技术和经济型气流床分级气化技术, 除此之外还包括精脱硫技术和煤粉加压气化技术, 而在装置方面的显著进步则主要体现在甲醇低压合成装置上。在这样两个方面的不断发展和显著进步之上, 我们国家更是实现了甲醇精馏技术和信息自动互化管理技术的完美结合, 这样一种技术上的结合, 不仅仅极大程度的提高和保证了精馏甲醇的产出质量, 还大大提高了生产过程当中各个环节的实际工作效率。而煤炭、天然气作为原料的甲醇装置的大型化, 同样也是极大程度的提升了我们国家甲醇行业的整体水平和先进程度, 使其在发展过程当中越来越接近于世界先进水平。

5 结语

总而言之, 我们国家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 确实使得甲醇行业在我们国家有非常好的市场和前景, 但同时需要认识到的就是我们国家煤炭石油紧缺所造成的甲醇行业内的问题。我们所需要做的, 就是在认识到甲醇行业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之上, 结合上文当中所提出的分析和建议来尽力改善之, 尽可能使得我们国家能够在收获经济效益的同时建设良好社会。

参考文献

[1]魏双绍.甲醇化工新进展[J].天然气化工, 2005 (1) [1]魏双绍.甲醇化工新进展[J].天然气化工, 2005 (1)

[2]杨绍斌, 王继仁, 王志宏.中国煤制甲醇的现状及发展[J].洁净煤技术, 2001 (4) [2]杨绍斌, 王继仁, 王志宏.中国煤制甲醇的现状及发展[J].洁净煤技术, 2001 (4)

路线分析 篇11

摘 要 网球的反手击球是网球运动中的一项基本技术,尤其是现在,反手双手握拍击球时一项重要技术。随着现在网球技术水平的提高,反手击球在比赛中越来越重要。只有提高反手击球技术,才能为最后赢得比赛打下基础。想在比赛中占据有利位置,途径之一就是要提高反手击球环节的质量。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等方法,对2011年美国网球公开赛男单比赛德约科维奇反手击球技术、反手击球路线以及落点分布区域的分析,寻找德约科维奇反手技术的优缺点,为现代网球反手技术的教学与训练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 网球反手技术 击球线路 落点

一、德约科维奇反手击球使用次数和正反手击球比例

如表1所示,2011年美国网球公开赛决赛中德约科维奇对阵纳达尔的比赛中德约科维奇一共使用了288次反手抽击球技术,18次反手切削球技术,15次反手网前截击技术,81次反手接发球。因为他不需要变化,也不需要改变击球节奏,这场比赛证明了在底线反手对抽球技术中当今网坛已经很少有人能和他对垒了。同时证明,德约科维奇在比赛中处于主动进攻的时间比被动防守的时间要多。

从表2中可以看出,德约科维奇正反手使用次数几乎是平均的。在第三盘中德约科维奇被纳达尔连续压迫反手位使得反手使用次数比正手还要多。整场比赛德约科维奇的正手和反手击球比例是:50.25%∶49.75%。

二、反手击球路线及回击球的落点

(一)反手击球路线

反手击球回击球路线可分为直线球、斜线球、中路球及小斜线球四种。从战术策略的角度上讲,击球者主要是将球回至对手最难接的地方,而让对手处于较困难的击球位置,迫使其采用冒险的击球,这就要考虑对方的站位及弱点。无论采用何种击球路线都应保证回击球的成功率,在保证高的成功率的基础上,提高击球的路线变化。如表所示,德约科维奇的反手击球的成功率高达90%,并回击球的线路变化较多:直线球、斜线球及小斜线交替使用,主动变换节奏,以达到调动对方,消耗其体力,打乱对方的进攻节奏使对方的回击球的力量及变化减少。

(二)反手击球落点

使用自己的优势技术攻击对手相对薄弱的技术环节是取得胜利最直接的战术。表3显示,在使用率方面,德约科维奇反手击球落点主要是击向对方的反手位,其次是中路(中后区+中中区+中前区),最后是正手位。可见,德约科维奇在反手击球时攻击对手的重点依然是对手的反手位,从使用率上看,攻击对手的上述三个区域较为平均,主要是由于德约科维奇技术相对全面,通过落点和线路的变化迫使对手出现失误,给自己创造进攻的机会。在得分贡献率方面,德约科维奇攻击对手的反手位最高,正手位和中路的得分贡献率相差不大,说明对手的薄弱环节都在反手位上。相持中对手也想通过回深球来制约着对手的进攻,所以在使用率上前场的最低,但有时德约科维奇会通过放前场小球改变击球节奏,调动对手,出奇制胜。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德约科维奇的反手击球成功率较高,攻击力十足,能充分根据对手的击球路线、站位及弱点打出不同的路线,调动对手,达到其制胜的目的。2.德约科维奇的反手回击球的落点在对手后场及反手位的概率最高,得分贡献率方面后场及反手位最高,主要是由于其想通过打出较深的球使对手的回球质量下降。

(二)建议

1.在教学训练中,多练习底线的反手高点抽击球技术和半场反手制胜分的技术,同时还要加强对线路及落点控制的练习。多进行反手斜线的对拉相持球,也要进行反手直线的边线进攻技术。2.在教学及训练中,要多注意反手击球的稳定性,以保证较高的成功率。要在训练中多练习反手击球的组合球,例如切削、抽击、高弧度上旋球等。

参考文献:

[1] [美]尼克·波利泰里尼,陈毕欣译.波利泰里尼网球手册[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路线分析 篇12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得世界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独特模式,决定了国内经济具有较强的抵抗危机能力。相对于欧、美、日而言,中国实体经济整体所受影响较小,但是部分行业在这场危机中损失惨重,其中尤以过度依赖国外原材料市场的钢铁行业为最。钢铁行业遭受金融危机冲击,不仅时间早、力度大,而且至今没有明确的恢复迹象。鉴于钢铁行业的现有特点,国内学界政界一致认为削减过剩产能、进行大规模重组是钢铁行业发展的最佳出路。

回顾钢铁行业的发展历史,部分钢铁企业在抓大放小的政策推动下,进行改制、合资或者出让,形成了钢铁企业数量大、规模小的行业现状。2000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发现,在国内钢铁企业过度依赖国际铁矿石的情况下,分散的钢铁企业难以与垄断的铁矿石企业巨头抗衡,中国钢铁企业将承担过高的垄断成本。但是对于这一结论,钢铁企业和学界并没有达成一致意见,因此导致了近几年铁矿石谈判价格逐年升高的现象。2005年,钢铁价格随着进口铁矿石价格的上涨而上涨,为应对国外铁矿石的垄断,减少钢铁价格上升引起的巨额财富外流,国内钢铁企业整合呼声渐高。2005年4月20日,国务院通过了《钢铁产业发展政策》,标志着中国钢铁工业拉开了国家宏观产业政策总体调控下有序改革的序幕。《钢铁产业发展政策》预计2010年国内排名前十位的钢铁企业钢产量占全国产量的比重达到50%以上。

二、中国钢铁企业现状与特点

2007年的金融危机使得以美元为代表的国外货币流动性骤减,外贸依赖性较大的钢铁行业,出口大幅下降。在钢铁产品价格大幅下降、铁矿石长协价格较高的挤压下,钢铁产品大量积压,钢铁企业大面积亏损。2009年上半年,钢铁企业亏损进入平稳状态。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9年上半年钢铁行业利润同比下降85%。在26只上市钢铁企业发布的中报业绩预告中,14家公司亏损共计71亿元,1家可能亏损,11家中报业绩下降50%~200%不等。

2009年初,针对钢铁企业的现状和问题,国务院颁布了《钢铁产业振兴和调整规划》,但这并没有改变中方在铁矿石价格谈判中继续失势的现状。在此背景下,钢铁行业的兼并重组,迫在眉睫。2009年8月13日,工信部部长李毅中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拟出台十大重点行业的兼并重组方案,钢铁行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已在起草之中。一场轰轰烈烈的重组已经开始,作为基础和前提,对钢铁行业的现状与特点进行深入剖析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

(一)中国钢铁企业产权关系较为混乱

中国钢企的产权几乎涉及了所有类型的经济主体:大型钢铁企业集团中,宝钢集团、武钢集团属于央企,河北钢铁集团、山东钢铁集团属于省属国有企业,而鞍本钢铁集团则是央企和地方国企的联姻,沙钢集团、河北建龙钢铁则属于民营企业;中型钢铁企业中,河北德龙钢铁属新加坡上市企业,河北津西钢铁隶属于东方集团在香港上市。其他一些小型的钢铁企业,则分别隶属于地市、县、乡等各级政府或者民营资本。

(二)国内钢铁产品耗能高、单位质量价值低

钢铁企业对原材料燃料的依赖性大,在单位运费较高的情况下,不适宜长距离运输,地方之间出现了价格差异,不同质量的钢铁企业在时间上并存;中小钢铁企业以低端钢铁产品为主要产品,一些小而散的钢铁企业依靠低廉的人工成本、较少的运输费用、较低的污染成本得以生存,而高端钢产品集中于不同类型和规模不等的企业。这些钢铁企业的现状是由于国内的钢铁产品耗能高、单位质量价值低的特点引起的。

(三)钢铁产业链较长,上下游企业关联度大

中国钢铁企业主要依靠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吸收国外原材料进行加工制造来满足国内外钢铁企业的下游———汽车制造、道路建设、房屋建设等行业的需求。钢铁企业因原材料、燃料来源的地域分布差别,在靠山或者靠海等原材料获得成本较低的地区集聚,如河北、四川主要依靠当地矿产资源,而辽宁、上海、山东等地则依靠海运发展钢铁企业。2009年1-6月份,中国共进口2.97亿吨铁矿石,同比增长29%,占全球海运铁矿石贸易量的60%左右。这一铁矿石进口量相当于国内铁矿石消费量的70%左右,可见,中国钢铁行业已经严重依赖铁矿石的进口。

三、中国钢铁企业整合重组的阻力和动力

钢铁企业的现状和问题,促使钢铁企业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整合重组已经启动并且在加速进行。在这个过程中,能否清晰地认识整合过程中的阻力和动力,成为整合成功的关键。

(一)整合阻力分析

1. 钢铁企业数量多,所有权主体性质不同

虽然中国钢铁市场的规模大,但中国钢铁企业数量多且太过分散,粗钢生产企业的平均规模不足100万吨,排名前五位的钢铁企业钢产量占全国总额还不到28.5%。另外,钢铁企业的产权也十分分散。产权过于分散的钢铁企业,由于其目标追求和社会责任不同,在重组过程中利益诉求也不同,涉及利益方较多,所以,增大了整合难度。

2. 利税央地分割方式阻碍了不同产权企业的重组

利润和税收随着企业控制权的转换而在地方和中央之间变化,因此,国有控股钢铁企业间的重组,可能因地方和中央政府之间的认识差别而产生意见分歧。钢铁行业的兼并重组规模较大,涉及到资产、债务、债权、职工的安排、土地、跨地区纳税等诸多问题。其中最主要问题是,钢铁企业大多是地方纳税大户,一旦被区域外钢铁企业重组,原来的税收就可能得不到保证,因此地方企业一般不愿本地区的钢铁企业被外来者兼并。宝钢收购邯钢失败就是证明,2009年8月份河北钢铁集团全面收购由宝钢和邯钢共同出资的邯宝公司,宝钢最终宣告从河北钢铁企业的重组中彻底退出。

3. 重组企业人员安排,不仅涉及政府权力而且关系职工利益

在管理人员安排上,各级政府依据当地经济发展和内部关系,一般都有独立的人事安排。企业重组直接减少了各级政府对管理人员的控制,必定导致各级政府掌握资源权力的下降,重组后企业的高管数量减少的顾虑成为阻碍重组的直接力量。不仅如此,企业重组还面临着员工数量、性质、岗位等方面的变化,国有企业职工如何转化为合同制企业员工、各种不同性质企业员工的档案关系如何结转、临时工或者无劳动合同人员如何流转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企业在重组时考虑周全,处理不好就会引起社会问题。

4. 企业盈利水平不同,重组方案选择困难

钢铁企业盈亏情况不同,重组涉及国有资产内部、国有资产、私人资产、国外资产多方所有者之间的资产转让。在物权法、国有资产管理法等法律的保护下,要实现多方主体利益均衡,重组各方矛盾焦点集中在资产的换算方式上。以河北钢铁集团的建立为例,唐钢资产规模小但是利润率高,邯钢规模大但是发展潜力较小,在资本市场中换股方式的选择上,由于净资产法和未来收益法所计算的换股方案差别悬殊,使得各个重组企业的股东之间分歧难以调和。拖延了一年后,邯钢股份和唐钢股份才真正达成一套妥协的换股方案。

(二)整合动力分析

钢铁企业重组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国内外钢铁企业现状的对比、上下游企业的垄断竞争等因素。

1. 钢铁企业规模化是应对原材料市场垄断的唯一出路

在国外企业垄断原材料供给的情况下,加工企业只有规模化才能与垄断企业公平谈判,获得合理的谈判价格。2005年以来,中国钢铁企业以松散的企业联合与三大矿山公司之间的铁矿石价格谈判并没有获得与铁矿石进口大国对等的谈判地位,因此,不得不接受铁矿石年年涨价,国内巨额财富外流。目前中国排名前五位的钢铁企业只占据了不足全国钢产量的三成,这种格局影响了企业自身的竞争力,也使中方在铁矿石谈判中无法获得议价权。而在美、日、韩等国家,排名前四位的钢铁企业产量通常会占据该国60%~70%的比重。根据最新的数据显示,日本新日铁、韩国浦项制铁、德国蒂森克虏伯、美国USS等钢铁公司的粗钢产量在该国的比重均超过20%,韩国浦项制铁更是超过60%。从国外钢铁企业发展历史和现状来看,中国钢铁企业重组形成一定的垄断,有助于形成钢铁企业的合力,在世界铁矿石需求量超过半数的前提下,重组后的钢铁企业完全有能力合理控制钢铁产业链两端的价格,从而提高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话语权。

2. 金融危机为钢铁企业合并重组提供了契机

尽管金融危机之前,大部分钢铁企业盈利,但是这种盈利模式是价格上涨推动利润增加,钢铁行业并没有形成内涵式增长。在遍地开花的大小钢铁企业中不仅利润差距悬殊,甚至部分预报盈利的钢铁企业,在剔除物价上涨等因素后并没有真正实现盈利。2009年以来,随着经济的探底回升,中国加强了产业调整力度,削减了钢铁企业产能,并治理高污染的小型钢铁企业。中小钢铁企业在经历金融危机中严重的亏损后又遇到政策性治理,被迫积极寻找重组以求生存。

3. 从企业发展看,规模化是基础行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中国基础行业中,石油、煤炭、电力等能源产业已经形成垄断,只有钢铁企业处于分散竞争状态。分散的企业除了难以应对上下游企业的垄断供给需求外,还限制了行业内的技术发展,为了能够长期保持行业利润,企业重组形成规模化生产是钢铁企业的必然选择。

四、中国钢铁企业重组路线分析

在金融危机引起的全球经济低迷的情况下,中国钢铁企业重组出现了新的特点,单纯由企业主导的整合重组已经不能适应大规模重组的要求,一个由国家宏观调控的重组路线正在悄然形成。

(一)钢铁企业整合基本路线

第一步,宏观层面的支持:出台并且实施有关钢铁企业、矿山公司规范化的文件,迫使过剩产能企业自行淘汰或走向重组,设立独立的钢铁企业整合协调办公室,负责协调钢铁行业的整体重组。第二步,采取合适的重组方式:一是行政划拨。适用于同级政府的内部企业之间,这种方式直接简单,但是要求企业产权关系较为简单。成功案例有河北钢铁集团之间的行政划拨,正在实施的案例有山东钢铁集团的重组。二是股份收购。通过金融中介公司或者直接进行股份收购实现企业之间的联合重组,这是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并购重组的主要方式。股份收购方式一般要求有大型企业牵头,其他企业视利益需要而选择性加入。此方式适合跨地域的合并重组、央地之间的产权转化、国有资产和私营资本之间的重组等。这是目前钢铁企业合并重组选择的主要方式。三是合作建厂。在企业合并重组利益难以调和时,可以通过合作建厂,间接影响欲重组企业。但是这种重组方式成功率不高,宝钢和邯钢建立邯宝公司,最后宝钢退出,就是失败的例证。第三步,形成集团到企业的顺次合并。首先,形成集体层面的合并。在产权构成、人员安排、发展战略、进一步重组方式上达成一致意见。其次,股份公司层面合并。淘汰落后的产能,重新评估拟定企业人员规模及构成,建立统一的采购公司和销售公司,控制集团上下游的产业链接。最后,进行全面的整合。落实已经形成的重组方案计划,形成3-5家钢铁业巨头。

(二)合理的治理结构

根据国内垄断企业和国外钢铁企业的发展趋势,合并后的钢铁企业最终都会以股份公司形式存在,形成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中国的钢铁企业数量多、产权混乱,重组企业需要经过两个阶段才能达到稳定的公司治理结构。

1. 整合过程,多方占有权(1)机构共同决策。

国务院成立独立的钢铁企业整合协调办公室,负责召集各级国资委研讨钢企产权分配,由于整合企业主要以各级政府所有或控股为主,在产权分配上,形成国资委代表国家行使占有权、地方国资委代表地方行使占有权、重组企业职工代表大会行使劳动力占有权(2),三方占有权达成合作方案,初期共同行使钢铁企业重组的决策权。协调小组负责协调各个占有权机构组成董事会,董事会包括中央地方两级的代表、职工代表、独立董事、民营资本代表(涉及民营资本的重组);经理层由董事会选聘;监事会由职工代表大会、政府和人大派驻的监事组成,同时接受协调办公室的监督。

2. 整合结束,由一方占有权机构主导一个钢铁企业集团。

钢铁企业的整合必定是漫长的过程,少则一二年,多则三五年。随着金融危机过后经济逐渐恢复,钢铁企业将在发展中继续整合重组。以国有资本为主导的钢铁企业,需要在平衡各方利益中,由分散产权走向集中控制这个最为稳定的形式。率先整合完毕的钢铁企业会在外部经济环境变化、内部产权主体人事变动的影响下,逐渐走向控制权相对集中,最终形成某级政府控制某个钢铁企业的局面。

3. 钢铁企业长期发展模式。

钢铁企业形成垄断后,利益追求和社会责任要求其积极寻找机会对上下游产业进行控制。在国内,由于受到政府宏观调控的直接影响,钢铁企业对国内矿山公司和下游企业控制力较弱。而在国外,国内钢铁企业将同三大矿山公司角逐矿产资源,收购中小型矿山公司,逐渐成为资源的垄断寡头。

五、结论

综合中国钢铁企业多而分散、所有权主体涉及面广、产品低端、对国外市场依赖性强等特点,以各级政府、民营资本、职工利益等多方因素和谐为前提,采取分阶段分步骤的重组方式,经过多个占有权机构联合控制重组的阶段,最终形成由某级政府或某个私营资本相对控股的钢铁企业,作为超大型钢铁企业巨头,将引领钢铁行业的复兴,全面提升我国钢铁企业竞争力和国际地位。

摘要: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钢铁企业产权混乱、高耗能低效益的弊端更加突出,来自政府、企业管理层、民营资本、外资、员工对钢铁企业整合重组的动力和阻力,成就了过去钢铁企业整合重组路线模式,成为分析现在钢铁企业整合重组的基础。研究表明,注重所有权与占有权的区别与联系,形成新的整合重组路线是解决中国钢铁企业重组的有益思路。

关键词:整合重组,钢铁,占有权

参考文献

[1]柯燕,邓泽宏.中国冶金产业发展的历史回顾与展望[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2]金晶.金融危机对我国制造业的影响[J].实证分析,2009,(5).

[3]刘永佶.民主的权威[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4]李昱.国内外主要钢铁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的经验及启示[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3).

[5]中国钢铁工业协会.2009年上半年我国钢铁行业运行情况分析[J].冶金管理,2009,(7).

[6]毕马威.金融危机下的中国钢铁工业[N].中国冶金报,2009-07-17.

上一篇:学生操作技能化学实验下一篇:人才管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