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系统化管理工作制度

2025-01-03

儿童系统化管理工作制度(共15篇)

儿童系统化管理工作制度 篇1

儿童系统管理工作制度

一、全面开展儿童系统管理工作,坚持4:2:1健康体检。

二、纵向观察个体儿童和群体儿童生长发育和健康状况,建立全面协调连续的儿童健康档案,早期发现一些尚无明显症状或未引起家长重视的疾病和问题,做到无病早防,有病早治。

三、根据群体儿童生长发育和健康状况,掌握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开展影响当地儿童生长发育的相关因素调查,制定干预措施,积极努力降低儿童发病率、死亡率。

四、推广和应用儿童保健各种适宜技术,及时提供儿童保健有关资料,定期对乡村儿童保健工作质量进行每年两次抽查考评。

儿童系统化管理工作制度 篇2

谈及“缺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将“缺陷”概念明确定义为:“是指产品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财产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险;产品有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 是指不符合该标准”。在《规定》中, 则将“缺陷”进一步细化解释为:“是指因设计、生产、指示等方面的原因使某一批次、型号或类别的儿童玩具中普遍存在的具有同一性的、危及儿童健康和安全的不合理危险”。综上可见, 缺陷产品是指存在危及人身健康和财产安全的不合理危险的产品, 是应当重视加以预防和消除的。

“召回”的概念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由来已久, 它包含许多内容, 既有政策、法律层面的明确界定, 也有实施、操作方面的程序、步骤以及具体细则。在我国, “召回”的概念是于2004年3月12日由国家质检总局、发改委、商务部、海关总署等四部委联合颁布的《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中首次出现, 是对缺陷产品采取一系列纠正及补救措施的统称。在此之后, 我国逐渐建立了对可能存在危及、损害人体健康或安全的缺陷产品实施召回的制度。2007年8月27日颁布的《规定》就是继《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之后建立的又一项召回管理制度。在《规定》中, 将“召回”定义为:按照规定程序和要求, 对存在缺陷的儿童玩具, 由生产者或由其组织销售者通过补充或修正消费说明、退货、换货、修理等方式, 有效预防和消除缺陷可能导致的损害的活动。

回顾《规定》实施两年来所走过的历程, 我们看到了旨在提高玩具制造商加强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和注意义务, 保护我国少年儿童健康和安全, 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促进全社会关心、关注儿童玩具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的儿童玩具召回制度, 逐渐显现出其重要作用, 《规定》实施两年来的实践表明了这项制度的建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本文将就我国建立儿童玩具召回制度的必要性、国内外实施儿童玩具召回的基本状况及对我国推进儿童玩具召回制度实施的思考进行简要阐述。

建立儿童玩具召回制度的必要性

近年来, 儿童玩具的质量安全及潜在的安全危害问题越来越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 国外许多国家特别是较发达国家对儿童玩具质量安全状况的管理十分严格, 近于苛刻。我国是玩具生产和出口大国, 每年因儿童玩具不安全或使用不当造成的儿童伤害甚至死亡的事故高达数千起, 因此, 很有必要加强对存在缺陷的儿童玩具的监管, 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而建立召回管理制度, 正是通过对后市场的监管与控制, 加强对可能存在缺陷的儿童玩具的管理, 预防和消除缺陷玩具带来的安全隐患。

1.建立儿童玩具召回制度是加强对缺陷产品监督管理, 提高产品安全性的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 新技术、新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工业产品的生产中;同时,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 企业为了争取市场、赢得消费者, 不断缩短产品生命周期, 加快产品更新换代速度, 因此, 产品出现因设计、制造等缺陷产生不安全质量问题的风险加大。面对大量的与缺陷产品有关的公共安全问题, 国家有必要制定相应的市场规则, 规范和监控有关生产企业建立更加完善的产品开发设计、质量控制、服务监督等产品质量保证体系;当发现产品存在缺陷时, 督促或责令相关企业采取补救措施, 消除缺陷产品对公共安全的威胁与危害。这种由政府部门监控, 对因产品缺陷造成损害实施补救的方式, 可以在最大范围内消除缺陷产品对公共安全的威胁与危害, 保护公众利益和安全。

2.建立儿童玩具召回制度是加大对儿童合法权益及健康安全保护的需要

儿童玩具的主要消费群体是少年儿童, 他们是一个靠监护人保护的特殊的弱势的消费群体, 他们对周围的事物以及产品安全的认知度有限, 且自我保护意识不强, 因此, 受到伤害的几率较大。仅北京儿童医院一项统计表明, 该院近5年来接治了500余例因小部件进入食道的抢救, 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儿童玩具小部件。另据来自首都儿研所的统计资料显示, 我国每年约有16万0岁~14岁的儿童死于意外伤害, 大约有64万儿童因意外伤害而致残。根据调查, 意外伤害是造成我国0岁~14岁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 其中, 儿童玩具及用品等导致儿童的意外伤害达5%左右。由此可见, 儿童玩具是典型的可能对消费者安全健康造成危害的产品。对于这种产品, 国家除了要制定强制性执行的国家标准外, 还应建立相应的儿童玩具召回管理制度。

3.建立儿童玩具召回制度是明确经营者预防和消除缺陷责任, 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需要

实际生活中, 由于事物的复杂性和人们认识的局限性, 企业投放到市场的产品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绝对安全, 一些产品的安全隐患往往在使用中发现, 并通过消费者或有关渠道使产品的销售部门获取信息再反馈到企业。任何一个提供给消费者使用的产品都需要产品的设计、制造、流通、销售等环节。因此, 需要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和规范, 明确预防和消除缺陷产品的主体及其义务, 细化从事产品生产、进口、销售等各个环节中经营者的不同责任与义务。建立儿童玩具召回制度, 既可以有效保护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 又可以促进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 维护市场秩序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是社会经济、技术发展的需要和必然选择。

4.建立儿童玩具召回制度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要求, 是与国际接轨的需要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 世界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不断增加, 产品流通速度明显加快, 相互之间交换的产品种类和数量明显增多, 形成了多国经济联合体的格局。就我国目前的实际状况而言, 我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尤其是儿童玩具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大国, 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是我国玩具产品的主要出口国。在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 早已建立了对存在缺陷的儿童玩具的召回管理制度。近几年来, 我国屡屡遭遇来自美国、欧盟等一些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制造”的玩具产品的召回, 与此同时, 在国外市场上被召回的来自其他国家生产的儿童玩具又难免进入我国市场。因此, 建立我国的儿童玩具召回制度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需要, 是与国际接轨的需要, 更是保护我国消费者、真正体现以国民为本的需要。它对于有效消除各类儿童玩具因缺陷所带来的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不合理危险, 维护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 构建和谐社会, 促进国家民主法制进步, 提高社会的法律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实施儿童玩具召回管理制度的现状

国家质检总局颁布并实施《规定》两年来, 为推动《规定》的贯彻、实施, 国家质检总局先后印发了有关文件, 布置并指导《规定》的具体操作和落实工作。国家质检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 (以下简称“中心”) 和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按照《规定》要求, 认真落实和实践有关内容, 在学习和领会《规定》内容的同时, 努力学习和借鉴国外玩具召回的可取经验和方法, 在召回缺陷玩具、消除因玩具缺陷可能导致的伤害和安全隐患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有益实践, 为更好地推动我国儿童玩具召回工作的开展、保护儿童健康和安全积累了有益经验, 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相比, 儿童玩具召回工作的实施状况与保护儿童健康和安全的使命及要求方面, 还有很大差距, 存在许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消费者对《规定》了解不多, 认知度不高

《规定》虽然已颁布近两年, 但由于《规定》涉及的玩具产品普遍价值较低, 不能够引起消费者足够的重视, 当出现儿童被玩具伤害情形时, 消费者往往检讨自己注意不够, 对儿童看护得不好, 很少检查玩具本身是否存在不合理危险, 更没有形成主动寻找或发现玩具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习惯。因此, 当玩具出现伤害情况时, 能够及时向缺陷产品管理部门反映情况的少之又少。由于缺少玩具伤害投诉信息, 缺陷产品管理部门基于投诉信息而开展的玩具缺陷调查和对存在缺陷的玩具实施召回则遇到困难。由于缺陷玩具主动召回所产生的影响力有限, 对生产企业的警示作用并不凸显, 生产企业主动消除玩具缺陷可能造成的安全隐患尚未成为自觉自愿的行为, 这是一个相互影响的问题。因而, 应加大对《规定》的宣传力度, 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规定》内容, 当发现玩具存在不安全隐患时, 积极向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和缺陷产品管理部门反映, 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儿童玩具安全的氛围。

2.生产、销售等经营环节对玩具质量及安全状况的重视程度不够

玩具缺陷召回管理部门曾对我国部分玩具市场做过调查, 调查涉及玩具批发市场、综合商场玩具专营柜台、自选超市玩具货架等销售环节, 结果发现:不同地区、不同销售模式销售的玩具质量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但有些问题是普遍存在且比较突出的:

(1) 玩具标识的适用年龄与玩具本身的实际适用年龄不符。通过对不同地区和不同销售模式的玩具市场进行调查发现:目前我国玩具市场上销售的玩具普遍存在玩具产品上标识的儿童适用年龄与实际适用的儿童年龄不相符的问题。这一问题无论是在玩具批发市场, 还是在综合商场的玩具专营柜台或超市玩具自选货架上均可看到。一些明显适合3岁以下儿童玩耍的玩具, 也标着“本产品不适合3岁及以下儿童玩耍”。究其原因是:目前我国玩具生产和销售商普遍认为若玩具上标有“不适合3岁及以下儿童玩耍”的字样便可规避GB 6675-2003标准对玩具含有小零件的要求, 需达标的检测指标要求也相对宽泛。

(2) 同类低质玩具多家企业生产。市场上销售的玩具可谓琳琅满目, 但细致观察便可发现, 市场上销售的玩具大致可分为:毛绒玩具、木制玩具、电动玩具、金属玩具、塑胶类玩具等。除少部分高档玩具和进口玩具贴有众所周知的商标和由知名品牌企业生产且价格偏高外, 大部分玩具均属设计简单、制造工艺粗糙、包装简陋、价格定位不高的类型。这类玩具大约占玩具市场的70%以上, 尤以玩具批发市场和超市玩具自选货架销售的玩具为多。这些玩具工艺简单, 加工容易且价值低, 不需大量资金投入和精密复杂的设备支持, 所以, 很多小型玩具生产企业生产着同类型的低质玩具。因此, 一旦发现某类玩具存在设计或者制造方面的缺陷, 涉及的就不只是一个企业或一种玩具, 而是同类玩具的多家生产企业。

(3) “三无”玩具在部分地区和市场上屡见不鲜。“三无”玩具即无厂名、无厂址、无商标。这类玩具设计简单, 加工容易, 工艺粗糙, 价格低廉, 往往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简单判断就可断定为不符合国家强制性安全标准。这类“三无”玩具, 除比较规范的综合商场玩具专卖柜台和玩具专营店较少销售外, 其他市场均有销售, 部分地区和尚不规范的玩具销售市场上“三无”玩具屡见不鲜, 个别玩具批发市场上“三无”产品比比皆是, 甚至基本被“三无”产品所充斥。这类玩具一旦发生安全事故或出现安全隐患, 很难追溯到产品的生产企业, 也给实施召回造成困难。

3.政府管理产品缺陷的职能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出来

儿童系统化管理工作制度 篇3

【关键词】 儿童保健;经络调理;捏脊推拿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78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768-02

儿童保健系统管理,是指对儿童进行全面、连续、整体的保健管理,以促进、保护儿童身体健康。目前,在全国各地已经开展了儿童保健系统管理,每位儿童自出生时,就会建立儿童保健手册,系统的保健工作将一直持续到学龄前,以全面监护儿童健康[1]。但是,近年来随着流动人口规模的扩大,也加大了儿保工作的难度,怎样降低婴幼儿发病率,促进儿童健康,是当前儿保系统管理所面临的关键问题。我院在儿保工作中应用了经络调理技术,并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儿童保健门诊在2011年6月——2013年1月诊断的600例健康婴幼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68例,女性232例,胎龄在38-41周,平均(39.63±1.71)周。出生体重在2.63-4.42kg,平均(3.44±1.03)kg。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0例,两组婴幼儿的性别、年龄、出生体重、身体状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实施常规保健,包括生活起居、营养喂食、户外活动等方面的指导,比如添加辅食的时机、种类、摄取量,怎样促进体格正常发育,常规养护,等等。

1.2.2 实验组 ①通过《婴幼儿中医生理状态评估量表》对所有婴幼儿的生理特点进行评估。评估结果包括偏颇状态和平衡状态,其中偏颇状态又包括偏脾肺不足、偏心肝有余两种状态。②常规保健。③应用捏脊推拿技术,3次/周,3个月1疗程。其中,平衡状态婴幼儿:清心经100次、清肝经100次、补脾经200次,捏脊3遍。偏心肝有余:泻心经200次、泻肝经200次,补肾经、肺经、脾经各100次,清小肠、天河水各200次。偏脾肺不足:捏脊3-5遍,补肾经、肺经、脾经各300次,揉板门150次,推三关100次。比较两组的体弱儿(中重度营养不良、中重度贫血、佝偻病活动期)发病率。

1.3 统计学方法 均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做数据分析,相关数据比较进行t检验或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对照组300例婴幼儿中有48例为体弱儿,发病率为16.0%,实验组有24例为体弱儿,发病率为8.0%,实验组的体弱儿发病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的48例体弱儿中,佝偻病9例、中重度贫血20例、中重度营养不良19例;实验组的24例体弱儿中,佝偻病4例、中重度贫血9例、中重度营养不良11例,实验组的中重度营养不良、中重度贫血、佝偻病发病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体弱儿,是指低体重儿、早产儿、中重度营养不良、中重度贫血、佝偻病活动期、先天性心脏病、呼吸道反复感染等疾病的总称。在儿童保健系统中,体弱儿的管理是重点内容,同时也是衡量儿保工作质量好坏的一项重要指标。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实施儿童保健系统管理,其目的在于促进、保护儿童健康,降低体弱儿发病率[2]。我国医院目前所应用的儿保管理模式,都是以儿童群体特性为依据进行制定的,然而健康婴幼儿也会在居住环境、喂养习惯等原因发生个体差异,出现特定的发病倾向。掌握儿童个体特征,因人制宜,以人为本地实施护理干预,促进、维护儿童健康,是中医学的优势和特色。

对于儿童生理病理特点,中医学理论形成了独特的小儿体质学说体系,其中以“四说”的影响力最大,其他还有“纯阳”、“稚阴稚阳”、“少阳”、“脏腑说”等理论[3],这些都体现了儿童体质特征。本次研究是以“脏腑说”为指导,重点对3岁以下婴幼儿进行了研究。针对这些婴幼儿的生理特点,提出了“两体”论,即根据婴幼儿不同生理特点,分为偏颇状态、平衡状态两类,而在偏颇状态中,又分为寒体(偏脾肺不足)状态、热体(偏心肝有余)状态两种。儿保推拿,是专门为儿童设计的有利于儿童健身、发育的一种推拿方法。其利用了五经补泻作用,五脏与五经相对应,将推拿小儿特定穴位与其生理状态相结合,就形成了捏脊推拿(经络调理)技术,应用该技术可达到调虚实、泻有余、补不足的目的。

在本研究结果中,应用了经络调理技术的实验组婴幼儿的体弱儿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在儿童保健管理中应用经络调理技术,可有效降低体弱儿的发病率,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健,王晓鸣,胡芳,季聪华,殷瑛,陶钧,裴宇.小儿捏脊推拿技术预防体弱儿发病的临床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07):1492-1493.

[2] 顾晓春,赵红梅,裴宇.经络调理对新生儿生长发育的影响和管理[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01):46-48.

流动儿童管理制度 篇4

1.流动儿童定义:在本辖区连续居住一个月以上的非本县户籍7岁以下儿童。

2.将流动儿童管理纳入免疫预防工作的管理目标,逐步提高流动儿童各种疫苗的接种率,并达到国家规定的指标要求。

3.在政府领导下,争取与派出所、妇联、计生、村委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随时掌握流动儿童的动态变化。按规定做到对外地进我镇儿童3个月内建卡建证,同时预约需接种的制品及接种日期。

4.定期开展外来儿童常规查漏补种调查工作,发现漏卡、漏证儿童及时补建卡证,发现漏种儿童及时进行补种。

5.每月按时上报流动儿童接种率报表,每半年上报一次常规查漏补种调查工作汇总表。流动儿童聚集地每季度上报一次查漏补种汇总表。

6.按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求,保质保量做好每年的强化查漏补种工作,使各疫苗的补种率达到规定的指标要求。

7.做好流动儿童免疫预防相关疾病及暴发疫情的调查处理工作。

8.做好流动儿童预防接种卡片的管理,对在我镇迁移次数较多的外来儿童做好迁出迁入记录和卡片横转工作,确保流动儿童接种记录的完整。

“留守儿童之家”管理制度 篇5

1、建立留守儿童跟踪管理档案。学校对留守儿童登记备案,分类区别对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各班主任教师及随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状况、思想动态等,有针对地对他们进行帮助和引导。

2、学校要充分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使学校内外对学生的影响产生合力效应。

3、重视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开通家长(监护人)热线,学校老师要经常与家长(监护人)联系,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以便及时帮助留守儿童;

4、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业余生活,多与他们沟通交流,慰藉他们残缺的感情。

5、课程教学中加强留守儿童的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强化留守儿童自尊、自立,帮助他们了解知法、守法的知识技能;

6、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尤其是留守儿童,学校成立心理咨询机构,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专设心理教育教师,心理健康咨询室,共同对学生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引导学生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学生健康、和谐发展。

7、办好家长学校,对家长开展家庭教育培训,教给他们正确的教育学生的方法,不要溺爱孩子,当孩子做错了事要及时管教,一般情况下,不要满足孩子正常需要之外的要求,以养成孩子自我克制的习惯。注意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发展状况。使留守儿童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减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断层与真空。

8、每学期组织留守儿童给在外打工的父母写封信,汇报自己在学校及家中的学习生活情况,及自己要想向父母倾诉自己的情感。

留守儿童之家工作制度 篇6

“留守儿童”帮扶制度

为促进留守儿童快乐、健康成长,经研究,我校决定开展“大手拉小手”爱心结队活动,每一名教职工结队帮扶留守儿童。为切实提高帮扶成效,特制定此帮扶制度,希遵照执行。

一、每名教职工要详细了解帮扶对象的家庭、学习、生活情况,深入家庭了解家庭经济、人口、留守儿童父母和第二监护人的详细资料。

二、每周至少要和留守儿童谈心一次,了解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上是否有困难,并要积极解决他们所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三、帮扶人员要熟记自己帮扶的留守儿童家长、现监护人的联系电话,保证随时能联系帮扶对象的家人,每周要为留守儿童提供条件,和其父母通话一次。每月帮扶人员至少要和帮扶对象的父母通话一次,向其通报其子女在校学习、生活情况。

四、帮扶人员有切实负起责任,要从学习、生活、情感上帮扶,确保自己所帮扶的留守儿童生活上有人照料、行为上有人管教、学习上有人辅导、心灵上有人抚慰,学习安心,生活舒心,情感温馨

“留守儿童”家长联系制度

一、定期召开“留守儿童”监护人会议,每学期一次,并向监护人汇报学校工作计划和工作情况,通报儿童在校的学习、生活、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情况,共同探讨“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措施。

二、留守儿童之家设立、开通“亲情热线”,建立留守儿童父母与孩子、留守儿童监护人与学校定期或不定期的电话联系制度,及时与家长交换意见,同步教育好“留守儿童”。

三、在学期结束时,要求留守儿童给在外的爸爸(妈妈)写一封信,汇报一学期的学习、生活情况。

四、要求代理家长至少每学期对所监管的留守儿童进行一次家访。

“留守儿童之家”管理制度

一、建立留守儿童跟踪管理档案。学校对留守儿童登记备案,分类区别对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各班主任教师及随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状况、思想动态等,有针对地对他们进行帮助和引导。

二、学校要充分利用假期、或节日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使学校内外对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效应。

三、重视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开通家长(监护人)热线,学校老师要经常与家长(监护人)联系,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以便及时帮助留守儿童;

四、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业余生活,多与他们沟通交流,慰藉他们残缺的感情。

五、课程教学中加强留守儿童的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强化留守儿童自尊、自立,帮助他们了解知法、守法的知识技能;

六、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尤其是留守儿童,学校成立心理咨询机构,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专设心理教育教师,心理健康咨询室,共同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引导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儿童健康、和谐发展。

七、办好家长学校,对家长开展家庭教育培训,教给他们正确的教育儿童的方法,不要溺爱孩子,当孩子做错了事要及时管教,一般情况下,不要满足孩子正常需要之外的要求,以养成孩子自我克制的习惯。注意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发展状况。使留守儿童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减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断层与真空。

八、每学期组织留守儿童给在外打工的父母写封信,汇报自己在学校及家中的学习生活情况,及自己要想向父母倾诉自己的情感。

九、留守儿童是社会普遍的问题,学校全体教职工要多关注了解留守儿童,对其进行调查研究,为他们营造健康成长的和谐氛围。

留守儿童学习制度

一、按时上学,不迟到,不早退,不逃学,有病有事要请假。

二、课前准备好学习用品,上课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大胆发言,不懂就问,回答问题声音响亮。课间做正当游戏。

三、课后认真复习,按时完成作业,书写工整,卷面洁净,独立完成。

四、积极参加各类课内外兴趣活动和社会实践综合活动,课余时间多读健康有益的书刊。

五、努力学好各门功课,不厌学,不偏科,争当学习成绩优秀儿童。

六、考试考查要诚实守纪,不违纪,不作弊。考试成绩要如实报告家长和监护人。

七、积极参加留守儿童之家举办的专题教育活动和文体娱乐活动,保证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留守儿童生活制度

一、自尊自爱,注重仪表。做到坐立、行走、读书、写字姿势正确,穿着整齐、朴素大方,不打架骂人,不说脏话粗话,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做有损于集体和他人利益的事情。

二、真诚友爱,礼貌待人。做到关心国家,关心学校,尊敬师长,关爱同学,待人接物使用礼貌用语,虚心听取别人的批评意见,不欺侮小(女)同学和残疾人。

三、遵规守纪,热爱集体。爱护校舍和公共设施,爱护庄稼、花草和树木,节约水电,讲究卫生,做好值日生。

四、勤奋简朴,自立自强。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生活节俭,不乱花钱,不挑食厌食,听从家长、老师和监护人的正确教导,不自行其事。

五、注重安全,身心健康。遵守交通法规,注意交通安全不做危险性游戏,不购买和食用不合格的小食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不断增强体质,经常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

留守儿童之家活动制度

1、留守儿童只能是给自己父母打电话,在校期间也可以是临时监护人。

2、留守儿童必须是讲文明,有礼貌。

3、留守儿童必须爱护公物,损坏公物必须造价赔偿。

4、留守儿童进活动室要穿着得体,男生不能留长发,女生不能戴耳环。

5、留守儿童活动期间必须有活动组织性,安全第一。

留守儿童之家安全卫生管理制度

一、全体教师对留守儿童要加强安全教育,安全工作要齐抓共管,天天讲、经常查,防止和杜绝不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严禁留守儿童携带易燃、易爆、易伤害等能造成事故的器械和玩具。班主任、科任教师要经常检查,学生之间要互相监督,发现后要及时查收,严防事故发生。

三、安全工作要做到“八防”:防火、防水、防电、防中毒、防倒塌、防跌伤、防车撞、防意外事故。

五、体育课、课外活动教师紧跟学生、严格管理。若发生不安全事故,体育课教师,各兴趣小组辅导教师要负全部责任。学校安排的各项劳动,班主任必须跟班指导、科任教师协同参加,精心组织,一同劳动,严防事故发生。若出了事故由班主任与科任教师共同负责。

六、留守儿童一到学校接受学校管理,严格请假手续,未经班主任老师许可不准出校门。

七、上下楼梯分别靠右边走,不拥挤,不打闹,不设置障碍,不准从扶手上滑下,不得随意开楼上后窗。

八、对违犯上述规定,酿成事故者,要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九、严格执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改善学校卫生环境教学卫生条件,积极创造舒适的学习工作环境。

十、全体师生要讲究个人卫生,保持环境整洁。值日生要尽职尽责。打扫好室内外卫生,学校每周要对各班划定区域内的卫生进行一次检查评比,进行通报。班主任定期检查

学生个人卫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浅谈政府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制度 篇7

1.1安全管理制度结构。鉴于一般政府都已建立了管理委员会和有关机构, 针对系统的安全管理的主要职责是明确安全管理的责任者、实施者;落实安全管理制度, 并依靠行政管理手段, 保证整个系统顺利运行。

1.2安全管理遵循总则。信息安全管理的总体原则是“没有明确表述为允许的都被认为是被禁止的”。实行安全等级保护制度, 制定安全等级的划分标准和安全等级的保护办法。信息安全管理规范应定期审查, 依据各部门所受影响予以变更, 确保其持续的适宜性。安全管理由专门的安全管理部门或者人员来负责。与安全有关的活动采取多人负责、任期有限和职责分离、权限随岗原则。

二、安全管理机构

依据BMB17-2006和BMB20-2007中的相应要求, 结合系统分析、风险分析和安全需求分析的结果, 建立安全管理机构, 明确机构的具体组成与职能。

安全管理机构在主管领导的直接管理下开展工作, 通过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的密切协作, 逐步建立安全防范责任体系, 将安全防范的责任逐级落实到每个具体操作人员的日常工作中。

将依据行政上的管理体系, 建立自上而下的安全管理机构, 上一级安全管理机构指导下一级安全管理机构的工作, 下一级安全管理机构接受并执行上一级安全管理机构的安全策略。

三、人员管理

3.1内部人员管理。确保政务信息系统的安全, 应加强人事安全管理。安全人员应包括:系统管理员、安全管理员、安全审计员、办公自动化操作人员、安全设备操作员、软硬件维修人员和警卫人员。其中安全审计员、安全管理员必须由不同人员担当。

3.2外部人员管理。建立要求知会制度, 向经常或一段时间内需要进入系统的外部人员 (除本单位正式编制和聘用人员之外的其他人员) 知会本单位的相关规定, 使其认识到自身的责任和安全违规会受到的惩罚。对重要安全区域和要害部门, 禁止外部人员进入或接近;设立专门的会客室, 用来接待外部来访人员;加强接待国 (境) 外人员、国 (境) 外驻华机构和组织以及外资企业人员参观、考察时的管理, 预先制定接待预案, 经过审查批准后严格按照预定的范围、路线和要求进行接待。禁止外部人员携带与工作无关的具有录音、录像、拍照、信息存储等功能的设备;对于外部人员随身携带的具有无限通信功能设备 (如手机和具有无限联网功能的计算机) 采取关机断电或屏蔽措施。

对所有进入系统现场进行维修、服务、参观等的外部人员进行全程旁站陪同。

四、物理环境

根据BMB17-2006中8.1.1“环境安全”和其他相关的安全法规、标准的要求, 定期对周边环境情况 (如可疑人员、安全距离变化等) 进行监控;定期对物理入侵、窃听和窃照等方面进行安全风险评估, 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系统的防护方案。

根据安全等级和安全范围进行分区控制, 根据每个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需要规定所能进入的区域, 无权进入者的跨区域访问和外访者进入机房, 必须经过有关安全管理人员的批准。

对各机房和区域的进出口应进行严格控制, 要根据安全程度和安全等级采取必要的措施, 如设置门卫和电子技术报警与控制装置, 对人员进入和退出时间及进入理由进行登记等多重限制措施。

五、设备管理

5.1申报审批。建立严格的安全设备和介质维修、报废审批制度;

设备和介质需要维修或报废时, 应向主管领导提出申请, 经过批准后严格按照BMB17-2006及有关要求进行相应处理。

5.2数据保护。设备和介质现场维修时, 应有相关人员进行全程陪同, 严禁维修人员擅自读取和拷贝计算机、数字复印机等安全电子设备中存储的安全信息;需要将设备带离现场维修时, 必须将安全存储部件拆除并妥善保管;安全存储部件出现故障, 如不能保证安全, 必须按照安全载体销毁要求予以销毁, 如需恢复其存储信息, 必须在国家工作部门指定的具有数据恢复资质的单位进行, 并由专人负责送取;需要报废的设备和介质, 应激性信息消除和载体销毁处理, 所采用的技术、设备和措施应符合相关规定的保准。

5.3登记备案。对维修、报废的设备和介质进行日志记录, 按有关规定办理登记备案等手续;对维修的设备和介质的外移进行记录, 返回时做返回记录;对报废设备和介质的密级情况、采取的方法、经手人和最终去向等进行记录。

六、总结

保护孩子,荷兰有儿童寄养制度 篇8

相比之下,荷兰的寄养就是针对那些有父有母、但因种种原因缺乏父母照顾或身处危险环境中的儿童。司法机关、学校、医疗机构、儿童保护机构为此组成了一张细致而周全的保护网,一发现情况不妙,便迅速地介入,将孩子从不安全的家庭环境中解救出来, 暂时给他们一个安全的避风港。

什么原因被送离父母家?

主要是因为孩子处在不安全的环境下,比如被虐待、忽视和家庭暴力,家长往往有精神疾病或是瘾君子。

1. 一般情况下是孩子的学校、家庭医生或邻居发现情况不对,然后就会报告儿童保护委员会。

2. 儿童保护委员会会通知未成年人保护局对孩子进行身体检查,并查看孩子在家是否安全。

3. 未成年人保护局如果觉得孩子在家不安全,就会报告象寄养机构。

4. 寄养机构会和孩子和儿童事务法官进行谈话。

5. 最后儿童事务法官判决孩子是否要被带离自己的家。

如何招募寄养父母?

荷兰有一个全国性的寄养机构——荷兰寄养局,它每两年都会做一次大规模的招募活动。地方性的寄养机构也会通过在公共汽车站和社交媒体上张贴广告等形式来招募寄养家庭。

什么样的人能成为寄养父母呢?必须年满21岁,不能被儿童保护委员会拒绝,换句话说必须行为纪录良好,以确保孩子被送到一个安全的环境中。此外,还必须参加培训,为了寄养父母可能面临的各种情况做准备。然后,寄养机构会到这些人的家中进行家访并和谈话。最后,寄养机构会撰写报告,集体决定他们是否有资格成为寄养父母。因此挑选的过程很严格。

寄养父母将得到

那些方面的支持?

寄养父母可以自己决定接受哪个年龄段的孩子,一些人可能比较擅长照料小婴儿,另一些人可能更善于照顾青少年。如果一旦征得各方同意,孩子会被送到寄养家庭,寄养父母就会受到寄养机构的专业指导。寄养机构会经常性地走访寄养家庭,问一问情况,父母们也可以提出遇到的问题。此外,寄养父母还会收到政府发放的津贴,依孩子的年龄而定,500~600欧元/月。

渐进的过程

荷兰的第一家儿童家庭寄养组织1956年在格罗宁根成立,然后是阿姆斯特丹,一开始的儿童家庭寄养组织规模都很小,然而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这些组织就遍布全荷兰了。一开始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愿意举报儿童受伤害的现象,而参与其中的寄养家庭数目也不是很多;随着宣传的加大,以及荷兰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一旦儿童进入一个寄养家庭,理想状态是在儿童成年之前就不再更换家庭了,这时就需要长期的支持和沟通。

“只寄养不收养”的特色

虽然越来越多的家庭愿意为儿童提供寄养援助,但寄养归寄养,荷兰寄养家庭并不收养这些短期或长期住在家里的儿童。身份认同对荷兰人来说很重要,如果进入收养程序,儿童需要改名并且使用新的出生证明,对他们来说,这样很容易失去身份认同,出现类似“我到底是谁”,“到底是谁的孩子”这样的疑问,同样,进入收养程序后,就再没有相应的法律程序来监督或为这些家庭提供后续援助;如果这些家庭放弃收养,这些孩子的身份又将再次遗失,这是人们不愿意看到的。

和英国等一些欧洲国家不同,荷兰的收养体系主要针对国际上需要新家庭的儿童,荷兰儿童本身基本是排除在收养体系之外的,儿童可以一直以寄养的形式在寄养家庭中生活十几年。面对“只寄养不收养”的体系,有关人员表示这要看儿童之前受伤害的程度:“大多数儿童都能融入到新家庭,却依然和自己原家庭中的亲生兄弟姐妹保持联系。即使他们仅在寄养家庭短期居住,或将来离开了寄养家庭,但已建立起的联系是长期的,他们会一直和寄养家庭保持联系。当然,一些受到巨大创伤的儿童则有很大的融入困难。”

政治和经济变动带来新变数

虽经历半个世纪的发展和完善,荷兰政府计划并推动立法缩减对儿童寄养的直接经济援助,并力图实现“去中心化”转型—— 由荷兰各省拨款给当地儿童寄养服务中心,转为儿童寄养服务中心向各地市政厅申请经费,这一转型目前计划在2015年前实现。

除受经济危机影响,儿童寄养的拨款缩减了30%之外,Carry认为儿童寄养政策的转型主要受到荷兰政府的执政方针影响。“荷兰目前有一个右翼政府,执政方针受两大政党自民党(VVD)和工党(PvdA)的共同影响,这个政府希望借鉴英、美模式,建立一个“去中心化”的政府,即政府不参与到所有细节中,让人民对自己负责,但并不是每个人都相信这个,Carry表示:“政府将责任交由市政厅,但市政厅还并不具备承担这个责任的能力。我们在联名写信提出我们的诉求,但如果执政方针不变,很难预计荷兰将来的儿童寄养体系会收到多大影响。”(编辑/唐馨)

儿童保健工作制度汇总 篇9

一、熟练掌握儿童保健科门诊的各项服务内容,如:生长发育的咨询以及发育儿科学涉及的各个领域的内容,预防接种的相关知识。

二、服务态度要热忱,详细询问病史,做好保健手册建档及登记工作。

三、认真完成生长发育、营养评估指导,早期发展水平评估及神经系统测评等检查的指导解释工作。

四、耐心与家长沟通,对高危儿、生长发育缓慢儿以及有发育及行为问题的学龄前儿童及时转到儿童保健科专家门诊。

五、按时上下班,搞好室内环境卫生。

六、认真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

新生儿访视工作制度

一、有专人负责居住在辖区内新生儿的访视工作,及时掌握新生儿出生情况、出院时间,及时访视。

二、新生儿访视用品齐全,功能完好,符合卫生消毒要求。

三、访视内容完整,认真做好新生儿体检,指导家长做好新生儿喂养、护理和疾病预防等工作。

四、发现新生儿异常情况,及时处理或转诊。

五、对具有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增加访视次数,一般不少于3次。

六、访视后,规范填写“新生儿访视记录”,做好信息统计、上报工作。

健康教育工作制度

一、在上级卫生主管部门与健康教育专业机构的指导下,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要明确各级各类卫生技术人员健康教育职责,建立健全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制定工作计划,定期召开例会,组织卫生技术人员积极参与居民健康教育工作。

二、健康教育人员落实,健康教育工作做到有计划、有记录、有总结,健康教育工作档案规范。

三、利用健康教育专栏,定期刊出疾病预防与保健健康知识,每二个月至少更换一次;为居民举办疾病预防与控制健康知识讲座,每月至少一次。

四、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向居民发放有针对性的疾病预防与保健的健康教育处方及各种健康教育宣传资料。

五、利用病人就诊、家庭病床、上门巡诊、健康教育咨询、孕妇学校等各种时机,开展疾病预防与保健的健康教育服务。

六、不断加强健康教育业务学习,认真参加有关机构组织的健康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健康教育工作水平。

七、完整保存健康教育计划、宣传板小样、工作过程记录及效果评估等资料。

0-6岁儿童健康管理工作制度

一、按照0岁4次、1岁2次、2岁2次、3-6岁每年体检一次的体检原则,对每名儿童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并对体检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二、6个月以上儿童每年至少检测一次血常规,对结果异常者进行登记管理 和治疗。

三、8-12月龄儿童建议到县级以上保健院进行一次智力测查,对具有智力高危因素的儿童全部进行智力监测。对智力可疑、异常儿童进行登记、转诊和追踪。

四、对0-6岁儿童进行口腔检查和听力筛查,4岁以上儿童建议到县级以上保健院进行视力测查,发现听力、视力异常和患龋的儿童都要及时登记、转诊和治疗。

五、按照体弱儿童管理常规,对在儿童定期健康体检中发现的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营养不良和肥胖儿全部进行登记和管理。

六、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体检结果,有针对性地对家长进行母乳喂养、辅食添加、智能发育、疾病预防等方面知识的宣传。

七、规范填写“儿童保健体检记录”及相关登记表、册,认真做好儿童健康体检资料的信息收集、统计和上报工作。

儿童保健科医师工作职责

一、按照儿童保健工作制度要求,做好儿童保健门诊各项常规工作;开放保健门诊,实行首诊负责制。

二、按照散居儿童管理要求,负责辖区内新生儿访视工作。

三、建立本辖区0—6岁儿童健康档案,掌握本辖区儿童健康状况、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情况,进行动态管理。

四、在辖区开展儿童保健健康教育活动,宣传母乳喂养及儿童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等卫生科普知识。

五、做好辖区内儿童保健资料的收集、汇总、统计、分析、上报工作,及时反馈基层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定期进行质量控制。

六、参加继续医学教育,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提高儿童保健专业技术水平。

七、督促各村卫生室做好各项儿童保健工作。

八、承担上级下达的各项儿童保健工作任务。

高危儿童管理工作制度、转诊制度

一、高危(体弱)儿童管理对象:高危新生儿(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产时窒息、出生缺陷影响生活能力者、母亲孕期患有内科或其它疾病出生者、NICU住院新生儿、新筛阳性、听筛障碍)、中重度营养不良、中重度贫血、活动期佝偻病、单纯性肥胖、先心病等。

二、承担辖区内高危儿的定期随诊工作,对高危儿童进行专案管理。遇有疑难问题,应组织会诊或转诊。

三、严格执行高危儿童的诊断,治疗规程。对高危儿进行专案管理,分析病因、积极治疗,使其恢复健康。高危儿童高危因素消失或疾病治愈后,及时结案并转为健康儿童系统管理。

四、高危儿童体检0-6个月每月一次,6个月以后每2-3个月一次,发现异常情况可增加检查次数。

五、对高危儿常规指导视听训练,触觉刺激(游泳、抚触),四肢操等早期家庭干预措施。

六、早期筛查、诊断脑损伤综合症,智力低下,行为异常等患儿,并指导接 受早期医学干预或康复治疗。

七、做好高危儿保健的健康宣教工作,指导喂养、护理及防病知识,提高家庭自我监测能力。

八、门诊记录完整,做好统计分析工作。

儿童健康档案管理制度

一、根据2011年版《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制定本儿童健康档案管理制度。

二、辖区内0-6岁儿童使用统一的儿童健康档案管理台档,儿童健康档案采用统一表格,在内容上要具备完整性、逻辑性、准确性、严肃性和规范化。加强档案的管理和收集、整理工作,有效地保护和利用档案。

三、各机构要建立专人、专室、专柜保存儿童健康档案,儿童健康档案管理人员应严格遵守保密纪律,确保儿童健康档案安全。儿童健康档案要分村按编号顺序摆放,指定专人保管,转诊、借用必须登记,用后及时收回放于原处,逐步实现档案微机化管理。

四、儿童健康档案要求定期整理,动态管理,不得有死档、空档出现,要科学地运用健康档案,每月进行一次更新、增补内容及档案分析,对辖区儿童健康状况进行全面评估,并总结报告保存。

五、儿童健康档案存放处要做到“十防”(即防盗、防水、防火、防潮、防尘、防鼠、防虫、防高温、防强光、防泄密)工作。

六、儿童健康档案管理年龄超过6岁转入居民健康档案进行管理,销毁时应严格执行相关程序和办法,禁止擅自销毁。

妇幼卫生信息管理与监测工作制度

一、实行分级管理和逐级上报制度

1、村级负责登记、填写、上报“已婚至65岁以下妇女花名册”,“孕产妇系统管理登记册”、“7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登记册”、“5岁以下儿童死亡登记册”等四册,乡专干进行指导,协助原始资料收集汇总工作。

2、乡级妇幼专干利用每月例会或定期收集出生、死亡、保健服务等各种信息情况,及时填写5岁以下儿童死亡报告卡、孕产妇死亡报告卡;按要求建立“二表二册一档案”,即孕产妇系统管理统计表、7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统计表、高危妊娠管理登记册、高危儿童管理登记册、乡村卫生人员档案;及时、完整、准确上报各种报表。

3、公卫办督查指导村级正确收集、汇总各种表、卡、册,会同乡妇保、儿保专干作好各种死亡报告卡的登记,使用全省统一的妇幼卫生统计报表及登记册、表、卡,及时、完整、准确地上报妇幼卫生常规报表、监测报表、项目报表及相关信息。

4、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机构按属地管理原则归口所在县内管理,按要求及时、完整、准确收集、汇总、填写、上报表、卡和各种报表。

二、建立健全抽查制度

1、要求监测乡级每月随机抽取50%的活产,核实原始资料的准确性,汇总向上级报个案与季度表。

2、严格审查上报的死亡报告卡与各种统计表,认真作好抽查记录,杜绝漏报,以确保监测报表的来源真实性。

3、在各级抽查、考核、补漏等须有原始登记,并连同数据指标一同上报。

三、建立例会制度,逐级汇审和反馈

要求各乡级每个月召开村保健员例会,定期下村收集资料,并于每季度上报县妇幼保健院。

四、质控标准

1、质量要求:数字准确,逻辑合理,各级自查,上级审查,层层把关。

2、具体指标:(1)完整性:100%。(2)项目填写错误率:<1%。(3)计算机输入错误率:<0.5%。(4)活产、围产儿漏报率:<10%。

儿童健康检查工作制度 篇10

1、对本辖区的活产儿在生后28-42天内建立7岁以下儿童健康检查记录表。0-6岁儿童一人一卡一册,建卡率100%。

2、对出生满28天的婴儿,建立小儿生长发育监测图,并定期测量、囤图。

3、在每年的4-6月份,负责对本辖区0-6岁儿童进行全面的体检检查和评价,并测Hb,3岁以上儿童测查视力,体检率达98%以上。

4、对0-3岁儿童按照“4、2、1”体检要求,定期进行健康检查,系统管理率95%以上。

5、推进儿童系统管理以镇集中管理模式,利用接种日(每月2、12、22号)进行儿童体检及健康咨询与指导,体检中及时筛查体弱儿童,对查出患有残缺的儿童进行娇正与治疗,做好记录。

6、做好新入园儿童的体检和“六一”节体检工作。

7、镇儿保医生每月根据儿童体检安排表,发放体检通知单,由村医生督促到镇卫生院体检;镇医生负责健康检查,必要时由村医生补检,做好记录。

农村留守儿童监护制度的法律研究 篇11

关键词:留守儿童;监护形式;法律规制

全国妇联2013年5月发布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全国农村有留守儿童6102.55万。据不完全统计,2006—2015年10年间,关于留守儿童的舆情事件共计239起。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也调查发现,只有36.3%的未成年犯在入监之前能够和亲生父母长期居住。由此可见,随着农村留守儿童基数的增大,监护在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旦监护缺失,将会直接导致农村留守儿童侵害他人权益或者被侵害。因此,我们有必要增强父母的监护责任,完善我国的监护制度。

一、农村留守儿童监护类型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概念

农村留守儿童是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制度性孤儿”。诸多学者曾对其下过定义,但笔者认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教授、著名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专家段成荣先生为“农村留守儿童”作过的定义最为准确:指父母一方或双方流动到其他地方,不能长期与父母或父母中的一方在一起生活的农村儿童。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形式

在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形式主要有四种:单亲监护、隔代监护、同辈监护、委托监护。留守儿童中单亲监护比例56.9%;隔代监护比例33.2%;同辈监护比例2.46%;委托监护比例4.7%。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出现严重的监护权缺失的现象,这正是农村留守儿童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重要原因。

二、留守儿童监护制度的缺陷

(一)社会学角度下四种监护形式的缺点

1、单亲监护。指父母两方中的一方外出务工,留下另外一方对孩子进行监管。但是,由于家庭内角色分工不同,在培养、教育孩子时,父亲和母亲常常担任不同的角色。而单亲监护则都由一方来扮演,难免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2、隔代监护。隔代监护多为年老体弱的人群,他们本身就需要他人照料,对留守儿童的监护实际上是无能为力的。且隔代监护人往往文化程度低,教育观念陈旧,不利于未成年人的教育。在隔代监护的模式下,这类留守儿童还会养成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的性格缺陷,最终导致道德缺失。

3、同辈监护。此类监护的监护人是留守儿童的哥哥嫂嫂或姐姐姐夫等同辈亲友。虽然这些监护人的监护能力较强,但是由于监护人本身也有自己的小孩要照顾,从而势必会导致监护质量下降。留守儿童时常因为同辈监护人生活环境的不断变化而变化,他们必须不断的适应同辈监护人的性格、家庭等,这样便给孩子造成了精神上的负担。

4、委托监护。委托监护是指父母两方都在外打工,不得已的情况下将小孩寄养在亲朋好友家中生活。众所周知,委托监护下的儿童总会有寄人篱下的感觉,且在此种监护模式下,亲朋好友对于留守儿童的监护往往把握不好分寸,在管教孩子时会产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最终导致留守儿童无人教育,行為更为恶劣。

(二)法学角度下监护制度的不足

我国现行的监护制度主要由《民法通则》及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加以规定,在立法上采取亲属权与监护权混合的形式。但是由于时代的变迁,就当今社会来说,该规定过于原则、笼统。

1、亲权和监护权界限模糊。法律规定,亲权是因身份关系而产生,是指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抚养的义务和管理及处分财产的权利。监护并不一定以身份关系作为基础,法律对监护人权利的规定一般少于其应履行义务的规定。亲权立法中对监护人的父母限制较少;而在制定监护制度的立法中,监护人一般处于国家严苛的督促之下限制很多。我国民法制度中没有设立亲权制度,只是对监护制度进行了抽象化的规定,致使我国监护制度中对于监护的理解很模糊。

2、监护人资格规定的不明确。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1条规定中,其对监护人资格标准和监护能力的规定很笼统,在实际的司法活动缺乏可操作性。司法解释只规定了担任监护人资格的积极条件,而未规定消极条件,对监护人资格的规定很是片面。

3、委托监护程序有漏洞。目前我国法律并未对委托监护的诸多程序作出规定,委托监护变得十分随意,这样既不利于维护农村留守儿童的合法利益,也不利于国家有关部门对委托监护家庭进行监督和提供帮助。实践中委托双方就委托监护的报酬、费用的承担很少谈及,在未来可能出现的法律责任的分担上仍未做出约定。

三、留守儿童监护制度的法律对策

(一)修改户籍制度及教育制度的法律法规

笔者认为想要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就必须对留守儿童法律体系进行完善。为此建议加快户籍法律制度和教育制度法律法规、政策的修订,根据全球发展趋势,坚持儿童优先原则并及时纳入我国法律中。全方位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监护、人身安全与财产权益,加强留守儿童相关法规政策的针对性,降低社会对农村地区的歧视,重视对留守儿童法律法规政策的制定。

(二)加强父母监护的法律责任

《民法通则》规定父母是未成年人的法定监护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也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得让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脱离监护单独居住,对未成年人不得放任不管,放弃监护职责”,所以父母不能放弃自己的监护责任。根据留守儿童情况的诸多问题,法律应该规定父母若不履行监护责任,就会受到法律的处罚,适当时候可以剥夺其监护权。对于委托监护,父母要承担给予监护人报酬的责任。同时,可以强制监护人增强科学教育知识、提高自身修养和素质,充分履行好家庭教育,保证孩子健康成长。

(三)在法律中确立监护人监督的制度

民事诉讼的实践中,法院不允许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将诉讼中法定代理人的职责委托他人,这导致委托监护中,未成年人无法及时主张权利。而受托人代未成年人行使诉讼权利却受到《民事诉讼法》第57条规定的阻碍。该法律规定受托人在非委托监护期间,若想要成为被监护人的法定代理人,就必须有监护人和法律的双重授权才能得以实现。这样就会耽误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最佳时间,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建立健全委托监护机制,增强其可操作性。(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秦倩.《从新角度探讨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法律关爱》[J].法制博览,2013(1)

[2] 金磊.《农村留守儿童的司法保护机制研究》.[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1)

[3] 张天舒.《浅析我国未成年监护制度的缺失及其完善》.[J]智富时代.2016年第1期

[4] 王洁.《论农村留守儿童监护制度的完善》.[J]法制博览.2015年第8期

[5] 林艳琴.《我国未成年人监护法律制度现状检讨与完善构想》.[J]东南学术.2013年第2期

儿童系统化管理工作制度 篇12

1 系统关键技术

1.1 基于角色和任务的工作流技术

系统工作流采用RBAC模型,它是20世纪9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用于大规模系统中管理和实施安全的一种技术。基本RBAC定义了角色的基本功能,它包括五个基本数据元素:Users(用户)、Roles(角色)、Sessions(会话集)、Objects(对象)、Operations(操作),以及角色权限分配(PRA)和用户角色分配(URA)。其基本思想是通过角色建立用户和访问权限之间的多对多关系,用户由此获得访问权限。约束RBAC和等级RBAC分别在基本RBAC基础上增加了职责分离关系(包括静态职责分离SSC和动态职责分离DSD)和角色的等级。图1[1]为RBAC模型的表示,图中实线箭头表示约束关系,虚线表示职责分离关系。

1.2 XML文档处理组件

工作流过程定义中需要包括一系列的过程规则,文档、信息、任务和执行者等元素,工作流管理系统开发的第一步是对过程进行建模。目前工作流建模语言主要有基于图形的建模和基于文本描述的建模。但是两种方法各有不足,随着XML[2]的出现,XML的自描述性和可扩展性表现了XML强大的描述能力,因此XML为工作流建模带来了新的途径。

用XML进行工作流建模,有如下优点:

1)由于XML的语法跟HTML相似,而且可读性好,容易理解,所以可以使得有经验和无经验的人容易理解并创建自己的工作流过程模型。

2)目前有许多XML解析器可以使用,而且许多工具支持XML数据的解释器,所以基于XML工作流模型的工作流引擎的开发相对容易一点。

3)HTML可以嵌入到XML文档中,XML工具容易在WEB服务器上集成,因此,XML使得工作流工具可以在WEB上广泛使用。目前提出的基于Web服务的工作流管理就是很好的例子。

4).NET和JAVA技术都支持XML,而这两种技术都有着很好的图形界面开发,因此,使用XML,可以较为方便的开发图形建模工具。

1.3 系统安全的保障

提供口令验证、加密、权限控制、电子签名等安全机制,可以将数据访问及读写权限控制到每一个操作对象,给每一个用户分配相应的工作权限,保证系统中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系统采用多达7级的系统访问权限控制手段和数字签名技术。

2 需求分析

管道储运分公司通过规章制度管理系统建设,希望能够满足以下方面业务需求:

1)实现规章制度的新订、修订、废止过程网上审批管理,以及入库审批,通过流程化审批,加强规章制度过程管理,提高规章制度审批的合规性、严谨性、质量水平。

2)建立统一的规章制度管理信息库,便于规章制度的查询、分析、追溯、传播。

3)实习规章制度在线管理,便于对各单位、业务的规章制度建设监管及执行情况的了解,推进规章制度管理工作。

3 系统架构

管道储运(分)公司规章制度管理系统是在管道储运(分)公司协同平台基础上构筑,采用J2EE的架构,得到了成熟平台支撑,实现了可靠、稳定业务应用服务。系统技术架构如图2所示,技术上主要分为四个层次,具体为:

第一层:数据层,即管道储运分公司规章制度数据库、用户数据库、流程数据库等核心数据库体系,其中规章制度数据库,主要负责企业规章制度的集中分类、存储,用户数据库主要负责对企业用户信息的集中存储和管理,流程数据库主要负责规章制度信息的新定、修改、废止等审批流程相关数据,三个数据库通过技术通路,实现数据交互。为上层应用架构起一个稳定、可靠的数据层。

第二层:协同应用层,主要提供企业协同应用的系统服务,以服务组件方式为应用层提供服务,包括工作流引擎、用户管理服务、数据存储服务、权限管理服务、及时消息服务、集成应用服务、数据模型管理、控制中心等,为业务应用层提供较为底层等协同应用支撑服务,能为协同办公、法律事务、规章制度管理等逻辑及业务应用提供服务。

第三层:应用层,主要涵盖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即业务模型和系统功能。

1)业务模型,是为整个系统业务的实现业务功能及逻辑的应用层,在接受用户层请求,将请求功能(规章制度信息管理、规章制度审批、规章制度管理)等操作,进行业务逻辑处理,转成对协同应用服务调用,实现数据库存储、流程流转、信息服务等,将最终逻辑处理反馈到用户应用层,提供业务功能及数据信息展现。

2)系统功能,是通过技术实现的各类功能,为业务部门使用系统,提供前端的功能服务。

第四层:用户展现层,为客户界面操作的业务功能及信息展现,以及对外系统的集成接口等服务,最终为管道储运分公司用户,提供及时、便捷的提供所需的信息操作。

4 系统应用效果

系统于2010年4月应用在中石化管道储运(分)公司的规章制度管理,至今为止,系统运行平稳、正常,极大地提高了制度的流转速度,节约了邮递费用和印刷费用,有效加强了公司规章制度归口管理,提升规章制度审批办理效率及规章制度制定过程的科学性、严谨性,对促进管道储运(分)公司规章制度管理信息化建设、应用、执行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为进一步提升公司管理的合规性、高效化,有着不可估量的潜在经济效益。

5 结束语

该系统具有实用性、灵活性、超前性、稳定性、安全性和开放性等特点,完全支持Internet标准,开放性和扩展性强,具有灵活的自由定制和二次开发空间。在应用需求、模块功能、架构体系、维护管理等方面合理、科学,部署快捷,为给不同的企业业务应用打下坚实的后台基础,系统在行业范围内实现统一推广应用具有可行性。

摘要:为了规范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构造了一个基于角色的规章制度管理系统。介绍了该系统关键技术、系统架构的实现。并用实践验证该系统可以满足企事业单位业务的需要,具有实用性、灵活性、超前性、稳定性、安全性等特点。

关键词:规章制度,工作流,信息化

参考文献

[1]沈海波,洪帆.访问控制模型研究综述[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5(6):9-11.

幼儿园特殊儿童管理制度 篇13

幼儿园“特殊儿童除了包括”目盲、聋哑、智力低下和肢体残障等各类残疾儿童之外,还包括体弱、肥胖、贫血、过敏、挑食和多动、自闭等心理异常的幼儿。特殊的孩子需要特别的关爱,为了给特殊幼儿群体创设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促进每名幼儿健康和谐发展,全面提高育人质量,推进和谐校园建设,特制订如下制度:

一、逐个建立完善特殊幼儿档案,建立严格的档案管理制度,设定档案借阅权限,保护幼儿个人隐私。

二、为每名特殊幼儿配备成长导师。通过开展“师生共成长”等活动,鼓励导师结合自己的优势,帮助被辅导的幼儿健康成长。班主任要备有每位特殊儿童家长的电话号码,随时清楚地掌握幼儿身体的基本状况,保证手机等通讯工具的畅通。教师在进行各种活动时,必须重点关注该类幼儿,并做好全日观察,及时记录有关幼儿的各种表现。教师不仅要注意满足该类幼儿生理的需要,更要满足其心理的需要,正面的、正确的方式方法引导、鼓励他们,促进特殊儿童的健康成长。

三、定期研究分析各班级需要被特别关爱幼儿的成长状况。将幼儿成长导师的工作情况单独计算工作量,纳入对教师的考核。对指导幼儿成长成绩突出的指导教师,在评优树先、职称聘任等方面优先予以倾斜。同时把关注特殊群体幼儿工作作为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

澳大利亚推行新的儿童保护制度 篇14

在迎接新学期到来之际, 大多数公立学校的校长已经接受了有关新儿童保护制度的培训。23, 000多名教师、医生、护士、警察等相关人员也已出席了新制度的宣讲会, 政府还将为20多万儿童工作者提供培训教材。去年, 社区服务部儿童保护专线总计接到309, 000例疑似儿童虐待的报告, 新儿童保护制度有望大大降低此类报告的数量。

州长克里斯蒂娜·肯尼利 (Kristina Keneally) 表示, 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家庭、亲友、邻居和政府共同承担责任。新制度不仅规定了各方的责任, 还将对弱势家庭提供更多的援助。教师等专业人员需要对儿童是否面临危险和伤害做出判断, 并向隶属于教育和培训部的新儿童福利机构报告, 而先前社区服务部的工作人员将集中处理严重事件。举例来说, 如果一个孩子到学校时身上带有瘀伤, 放学时又不敢回家, 教师应立即上报社区服务部;而如果教师观察到孩子长期没有洗澡, 或者衣服不够保暖, 或者没有午餐可吃, 则应该告知教育与培训部。工作人员将会协调政府机构或者非政府组织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援助。

儿童系统化管理工作制度 篇15

关键词: 儿童保护制度;发展阶段;特点;美国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23X(2016)06008005

儿童的福利与社会保护一直是社会福利领域备受关注的一个核心主题。在发达国家,20世纪50年代以来,针对儿童的福利津贴项目、社会服务和社会政策是政府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对儿童权利的关注和保护与日俱增。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目前0—17岁儿童数量为279亿人,其中生活在贫困地区的儿童有7 000万人,约占全国儿童总数的25%;留守儿童规模达6 973万人。[1]与发达国家、地区相比,中国儿童的福利状况存在较大差距,儿童贫困、被忽视、缺乏照顾和虐待等问题仍然很多,而针对儿童的社会福利政策和儿童保护政策缺乏顶层制度设计,有关儿童照顾、保护和服务的法律体系还不健全,儿童照顾和服务的社会组织机构发育尚不成熟,而针对儿童的伤害事件不断出现。

鉴于当前中国儿童保护体系迫切需要加强和完善,本文通过对美国儿童保护与社会政策经验进行剖析,探讨中国在社会加速转型、家庭结构变迁的背景下,健全和发展儿童保护制度及政策上可借鉴的经验与具体实践做法。儿童保护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文的论述基于狭义的儿童保护概念,即“国家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包括社会救助、法庭命令、法律诉讼、社会服务和替代性养护等措施,对受到和可能受到暴力、忽视、遗弃、虐待和其他形式伤害的儿童提供的一系列救助、保护和服务的措施,使儿童能够在安全的环境中成长”[2]。

一、美国儿童保护的发展阶段

美国儿童保护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殖民地时期到1875年),尚没有出现组织化的儿童保护;第二个时期(1875—1962年),儿童保护的非政府组织创立和发展时期;第三个时期(1962年至今),政府主办儿童保护服务的时期。[3]

在1875年之前,许多儿童处于缺乏保护的状态。长期以来对严重的儿童虐待的处罚诉诸于刑事诉讼。在这个时期,尽管保护儿童的干预较零星、分散,但干预是存在的。当时的儿童不能像今天这样大规模地得到保护,但人们已经意识到儿童虐待问题并尝试给予保护。

1875年,世界上第一个完全致力于儿童保护的非政府组织——纽约儿童保护协会成立。随着纽约儿童保护协会的建立,到1922年已有300个儿童保护的非政府组织成立并分布在全美各地。[3]尽管这一组织数量可观,但对于20世纪的多数时期,在美国许多城市地区和几乎所有的农村地区很少存在或没有正式的儿童保护服务。绝大多数受到虐待和被忽视的儿童,所得到的帮助,主要是来自亲人、邻居、警察和法院。在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早期,儿童保护的非政府组织创立并发展,为美国儿童保护工作发挥了作用。

在20世纪前几十年里,美国倡议儿童保护工作应该从非政府组织向政府机构转移的呼声日益高涨。与此同时,美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在社会服务领域中开始扮演重要角色。在20世纪以前,政府服务多是美国地方政府提供的,州政府所提供的社会服务相对很少。在20世纪初,美国州政府开始建立并强化其福利、社会服务、健康与就业部门。与此同时,美国联邦政府在儿童福利政策和资金支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12年美国联邦儿童局成立,随即又通过了《母婴法案》(又称谢珀德—唐纳法案),[4]在1921年到1929年为母婴健康服务提供资金支持。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刺激美国联邦政府在社会福利领域作出巨大转变。1935年,美国《社会保障法案》通过,除了老年津贴、失业保险和职业服务以外,也为失依儿童建立补助。[5]63同时,慈善捐助因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而枯竭,加剧了美国儿童保护非政府组织的解体。直到1967年,美国几乎所有州都颁布法律规定儿童保护是政府的责任。概括来看,在20世纪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儿童保护服务在美国绝大多数社区都比较匮乏,在一些地区甚至完全不存在。

20世纪60年代儿童虐待在美国范围内引起日益关注,这要归功于医疗领域医生对儿童虐待的发现,其中儿科医生Henry Kempe和同事合作的文章《受虐儿童综合症》具有轰动性影响。[3]大众传媒的报道不断唤起公众和专业人士对儿童虐待的关注。1962年为了有效地应对儿童虐待,美国各州开始建立儿童虐待报告法,自此对儿童虐待和忽视的预防成为关注的焦点。在21世纪初,美国儿童虐待报告案件数虽然呈减少趋势,但仍比较高。

尽管美国联邦儿童局成立于1912年,但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很少关注儿童虐待问题。美国《社会保障法案》于1935年通过并于1962年修正,所提供的资金扩展到儿童福利服务领域。[5]86但到1973年在美国联邦政府仍没有一个官员专职负责儿童虐待和忽视的预防、识别和处理。直到1974年,美国联邦政府在儿童保护中发挥作用非常有限的状况才得以改变。1974年美国《儿童虐待预防和处理法案》出台,不仅批准联邦资金来推进美国应对儿童身体虐待、忽视和性虐待,还特别关注相关调查和报告的完善。此外,该法案还规定提供资金用于培训、支持地区性的关注儿童虐待和忽视的多学科研究中心和示范项目。同时,美国联邦政府建立儿童虐待和忽视国家中心来负责相应的管理工作,该中心也资助有关儿童虐待的重要研究。美国国会还定期更新《儿童虐待预防和处理法案》,直至今天该法案都是美国儿童保护的重要法律。[3]

在对儿童虐待的识别和预防中,儿童性虐待滞后于身体虐待。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性虐待在很大程度上仍处于没有被发现的状态。儿童性虐待得以进入美国国家政策视野归功于两个因素:一是包括报告法在内的儿童保护制度在20世纪70年代得到大规模发展;二是新的案件揭示了性虐待存在的广泛性和危害性。到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建立起全国性的儿童保护制度。美国《儿童虐待预防和处理法案》将性虐待纳入到其对虐待的定义中,各州的报告法要求专业人士对性虐待进行报告。[3]

总之,在1962年以后美国儿童保护制度取得了显著进步。儿童保护服务第一次在全美范围内包括小镇、农村和城市里普及,数十亿美元投向儿童福利,成千上万的专业人士竭尽其能帮助受到伤害的儿童。美国儿童保护制度的发展使成千上万的孩子受益。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变化,美国儿童保护制度在组织、政策和立法方面的发展不断呈现新的变化。美国儿童保护制度不再是以往纯粹的儿童保护导向型,而是越来越多地融合了家庭服务导向型的一些要素,投入了大量的服务,以试图提供早期支持、与父母进行伙伴性合作。[6]由于亲生父母和扩展家庭成员在儿童抚养方面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因而赋予亲生父母在子女服务需要及其自身服务需要方面更多的决定权,成为改革及一系列实践策略的重要领域。

二、美国儿童保护制度的特点

美国儿童保护从无到有、从非制度化到制度化的发展历程,对中国当前儿童保护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具有借鉴意义。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美国政府在儿童保护中作为主要责任主体,切实发挥主导作用,推进了儿童保护制度在机构完整、职责明确、法律健全、人员专业、资金充足等多方面的发展。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独立统一的行政管理体系

美国儿童保护和儿童福利的发展离不开联邦儿童局及各级专门负责儿童福利和儿童保护部门的管理服务和推进。在美国联邦政府层面,儿童局设立在“卫生与公共服务部”的“儿童与家庭管理局”下,旨在增进全美儿童及家庭的健康和福利。每年度美国儿童局的财政预算约80亿美元,主要用来资助和指导致力于三大领域的项目:改善家庭情况以预防儿童虐待和忽视,保护遭受虐待或忽视的儿童,确保每一个儿童和青少年都生活在永久家庭或类似家庭中。[7]美国儿童局关注的领域主要涉及收养、儿童虐待和预防、儿童福利服务、寄养照顾,其与州、社区合作开展帮助美国儿童及家庭的项目,并为儿童福利研究和项目改进提供资料。在美国州政府层面,在公共服务部或福利局下设有专门负责儿童福利的部门。

2.健全的法律体系

独立的美国儿童保护法律体系建立起始于1974年通过的美国《儿童虐待预防和处理法案》,该法案为儿童虐待的界定、处理提供了法律依据,而且持续修订、更新,最近一次修订完成于2010年,直至今天都是非常重要的儿童保护法律。[8]1980年和1997年美国先后颁布实施了《收养资助和儿童福利法案》《收养和安全家庭法案》,以减少家外安置,保障儿童回归家庭。[9][10]18-19此外,美国分别于2006年、2011年制定了《儿童和家庭服务改善法案》《儿童和家庭服务改善与创新法案》,不仅为寄养家庭中的孩子提供福利服务,定期进行探访,也为其照顾者和家庭提供服务,以确保儿童生活在安全而稳定的家庭中。[10]7-8,12

3.强制报告制度

美国在立法中规定儿童保护强制报告制度,要求相关人员在发现儿童遭受虐待或忽视时有责任向相关部门(如儿童保护机构或法律执行机构)进行报告,并对报告主体予以法律保护使其免除担心和顾虑,同时对发现此类行为却没有报告的责任主体以及故意虚假报告行为进行处罚。强制报告的责任主体包括:社会工作者、学校老师、校长、心理咨询师、医生、护士、儿童保育员等专业人士。该制度拓宽了儿童虐待信息的来源渠道,对受到虐待的儿童可以及早发现进行干预、提供保护,同时也有利于儿童保护的预防治理工作。

4.专业的社会工作者队伍

一方面,在美国处理儿童虐待案件中,往往是警察和社会工作者一起合作来完成对儿童虐待案件的调查、处置及对儿童的安置。另一方面,社会工作者也活跃在美国儿童福利服务前线,他们不仅为不同状况的儿童提供不同的福利服务,还为儿童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进行培训,提供各种支持性服务项目,提升家庭能力。

三、美国儿童保护制度对中国的启示

当前中国不仅没有建立完善的儿童保护制度,而且缺乏主要的责任主体,使得儿童在受到不当对待后,难以得到真正有效的保护。因此,中国迫切需要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政府在儿童保护制度中的主导性地位,推进新型儿童保护制度的建立。

1.建立儿童和家庭福利局

在中央政府层面建立儿童和家庭福利局,地方政府相应增设该部门,统筹负责儿童和家庭福利,每年依法安排一定的财政预算,推进相关的政策研究,资助和推动福利服务项目的开展、落实。从而打破当前中国儿童福利分散在多个政府部门的现状,有效整合资源,避免多部门间对儿童福利的某些方面重复覆盖、而某些方面无人问津的状况。

2.不断完善儿童保护和儿童福利法律

一方面,目前中国禁止虐待儿童的法律规定中,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仅有关于儿童虐待罪的刑事罪名,但对什么是虐待儿童的法律界定尚不清晰。同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也没有独立的虐待儿童罪的刑事罪名。[11-14]这些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美国对绝大多数儿童的家庭外安置都是利用国家的强制权力,通常是法院的强制命令来推行的,中国应尽快建立监护权的强制转移制度。当前,许多儿童因其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没有能力或事实上并没有履行正常监护职责而陷入困境,大大影响了儿童健康成长,这需要国家的主动介入、干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53条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被监护的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经教育不改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有关人员或者有关单位的申请,撤销其监护人的资格,依法另行指定监护人。” [13]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强有力的国家公权保障,使得这些规定未能落到实处,以至于当警察面对恶父令赤身女童乞讨时也表示“无能为力”。[15]

3.建立强制报告制度

中国需要在各级政府部门建立儿童保护机构,明确强制报告义务的责任主体,如学校老师、校长、医生、护士、社会工作者等,并鼓励所有人做自愿报告主体,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进行报告。同时,中国需要出台法律规定报告儿童忽视、虐待案件的救助程序。美国的程序是由儿童保护机构对报告进行初步审查、筛选,对需要调查的案例由儿童保护机构和法律执行机构作为主要责任主体展开调查;通过调查人员与儿童、家庭成员、老师等进行交流,并对其居住环境进行评估、对儿童进行身体检查、心理和精神状况测评等,判定是否存在儿童虐待的问题;对面临侵害的儿童,提供家庭支持服务和相应的安置;对存在轻微虐待和忽视行为的父母等照料人提供指导、培训服务,对严重虐童者,由法律执行机构进行调查,提出指控。

4.不断扩大一线专业社会工作者队伍

面向儿童和家庭积极开展预防性、支持性服务项目,如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开展自我保护知识的教育、对家长进行亲子关系教育等,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由专业社会工作者来提供服务。当面对儿童虐待、忽视案件时,也应由社会工作者配合、协助公安、司法部门深入家庭进行调查,提供针对性的个案服务,有需要时进行转介,最终结案。此外,对于寄养家庭中的儿童,社会工作者应定期走访,确保儿童在寄养家庭中得到适当的照顾。如在当前未成年人保护中心试点推行过程中,应大大发挥专业社会工作者在儿童保护中的作用。通过其与社区居委会、学校建立密切关系,及时发现处于困境之中的儿童,并为之开展有针对性的个人服务和家庭服务,通过提升其家庭能力,最终保障儿童的权益。

综观美国儿童保护制度的发展和特点,可知中国儿童保护制度的发展与推进,要求政府切实承担起儿童保护的主要责任,日益发挥主导性作用,促进法律政策的完善,建立、健全儿童保护行政管理体系,保障专项资金的配备,推行强制报告制度,引进专业化服务。同时,中国儿童保护制度的发展需要坚持本土化,不可生搬硬套美国经验。比如因受“家丑不可外扬”传统观念影响,美国的强制报告制度并不适合中国国情,应结合实际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强制报告制度。

[1]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中国儿童人口状况——事实与数据2013[EB/OL].[2016-07-25].http://www.unicef.cn/cn/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59&id;=1852.

[2]尚晓援,张雅桦,等.建立有效的中国儿童保护制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43.

[3]MYERS J E. A short history of child protection in America[J].Family law quarterly, 2008 (42): 449-457.

[4]RODEMS E S, SHAEFER H L, YBARRA M. The children′s bureau and passage of the Sheppard-Towner Act of 1921: early social work macro practice in action[J].Families in society: th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social services, 2011 (92):358,360.

[5]MYERS J E. Child protection in America: past, present, and future[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6]GILBERT N, PARTON N, SKIVENES M. Child protection systems: international trends and orientations[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5.

[7]USA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CHILDREN′S BUREAU. What we do[EB/OL].[2016-07-25].http://www.acf.hhs.gov/ programs/cb/about/what-we-do.

[8]CHILD WELFARE INFORMATION GATEWAY. About CAPTA: a legislative history[M]. Washington, DC: USA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Children′s Bureau, 2011:5.

[9]PETER J PECORA. The child welfare challenge: policy, practice, and research[M].3rd edition. New Jersey: Transaction Publishers.2010:36-38.

[10]CHILD WELFARE INFORMATION GATEWAY. Major federal legislation concerned with child protection, child welfare, and adoption[M]. Washington, DC: USA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Childrens Bureau,2016.

[1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4.

[1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5.

[1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012修正版) [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

[1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5.

[15]王琦.谁来撤销乞讨女童恶父监护权[EB/OL]. [2016-07-25].http://cpc.people. com.cn/pinglun/n/2013/0711/c78779-22166388.html.

上一篇:毕业论文bbs论坛系统下一篇:街头标语面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