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标准管理程序

2024-08-17

计量标准管理程序(共8篇)

计量标准管理程序 篇1

国投新登郑州水泥有限公司 计量管理程序对比表

国投新登水泥有限公司

计量检测体系内审报告

我公司自2008年12月份试生产以来,现将计量检测体系内审报

告回报如下:

1、加强法律法规教育,提高全员意识。

为确保公司计量工作的有效开展,公司着重对员工进行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先后组织计量员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实施细则》等法律法规,从思想认识上明确计量工作的重要性,了解国家对计量工作的法律要求,并在具体工作中遵纪守法。为公司计量工作在思想上奠定的有力基础。

2、建立组织,完善程序

为保证公司计量的统一有效管理,自公司筹建开始,我们就成立

了以董事长为组长的计量管理领导小组,并成立了专门计量管理机构—计量科。对全厂所有计量设施进行统一管理,每个二级管理单位都配备相应的计量专管员,并有专人对各自单位的计量设施进行管理,公司设置体系内审员一名,负责对体系运行的定期内审。同时建立完善计量体系的各种审核程序文件24个,对计量机构及计量管理人员职责,测量设备的配备、采购、验收、储存、维护、保养、发放、使用的管理,测量设备的降级、报废管理,测量设备的量值溯源;检定校准,标识,检测管理以及数据、记录、培训、考核、监督等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从组织上,程序上保证计量工作的合法性、公平性和准

国投新登郑州水泥有限公司

确性。

3、建立体系、促发展,保证运行,上台阶。

为使我公司进快建立计量体系,并快速实施,从今年6月份,公

司就着手体系的建立工作。制定了计量方针,计量目标。要求公司必须达到企业计量合格确认A级水平;计量器具配备与生产经营相适应;强检计量器具受检率100%;周检率合格率100%;非强检计量器具受检率98%;合格率达100%;健全完善计量管理体系,使企业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为我公司计量管理确定了方向和管理思路。同时要求计量管理人员,按体系要求程序进行工作,保证公司计量体系有效运行。

4、依法管理,准确校订。

我公司从一开始运行,各种计量检测设备,都根据法律法规要求,对所有强检测量计量设施进行检测校准,通过登封市计量局相关部门先后对化验室检测用的天平台称、电子称、自动比表面积测定仪、电动抗折试验机、电液式水泥压力试验机、电液式水泥压力试验机、水泥稠度凝结测定仪、水泥胶纱搅拌机、水泥净浆搅拌机、水泥胶砂流动度测定仪、三台地中衡进行检验。同时,对法律规定的自检设施都按期进行自检,规定所有库底皮带秤每星期都进行再线检验,保证各种计量设施都处于良性状态。

4、强化监督检查,按体系程序文件严格内审。

根据体系文件程序要求,所有车间计量管理员执行责任挂钩,按

国投新登郑州水泥有限公司

计量统计台账,必须严格校验,并每天开展计量设施巡检,检查体系运行情况,发现不合格项,在出具不合格纠正措施外,要求必须按期关闭,通过审核,共发现不合格项4项,并全部关闭。

总之,通过对公司计量检测体系内审,我公司无论在软件建设上,还是在硬件建设上,正在向更加规范到道路上前进,但道路曲折,前途光明,无论是在前进的道路上遇到任何问题与不足,我们将坚持不懈的加以解决和弥补,接受外审,促使我公司计量工作走的更好、更远。

2011年3月20日

计量标准管理程序 篇2

摘要:简要论述了计量标准装置不确定度的程序化。

关键词:计量标准化,测量,不确定度

参考文献

[1]JJF1059-1999.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S].

计量标准管理程序 篇3

【关键词】力学计量管理;力学计量标准装置

0.概述

众所周知,科学技术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其实,计量本身就是科学技术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从经典的牛顿力学到现代的量子力学,各种定律、定理,都是经过观察、分析、研究、推理和实际验证才被揭示、承认和确立,计量正是上述过程的重要技术基础。力学计量从新中国建立到现在,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我国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力学计量体系。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工业生产的发展,力学计量在农业、工业、国防乃至人民生活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力学计量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的科技、工业和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1.力学计量管理

力学计量管理是指力学计量部门对所有测量手段和方法,以及获得、表示和测量结果的条件进行的管理。力学计量管理的就是保证计量装置准确、可靠、客观、正确的计量力值。

1.1计量管理在监控产品质量中的作用

计量管理就是通过对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的量值校准、传递、调整,来确保量值的准确。计量管理围绕着产品质量,首先,是要对产品的技术指标进行依法溯源。要按照国家规定的量制、量值和技术规范来制定企业产品的技术标准;并分解出产品的技术指标和生产中允许的误差范围。这是计量管理对产品质量法制管理的主要内容。其次,建立健全计量标准仪器,对外接受法定计量技术机构的量值传递、校准、比对等;对内开展对测量器具的检定和不间断地对企业产品进行抽查。再就是,完善的测试手段、测试流程、检测设备,使产品在生产中受到全过程、全工序、全工艺的检测,以保证产品质量。

1.2加强力学计量装置管理

首先,建立科学有效的计量确认体系,是加强力学计量装置管理的保证。计量确认体系包括计量检测设备的管理、确认和文件三个部分。“文件”类似于计量管理制度,“确认”包括对计量检测设备的校准、调试、修理等一组操作。计量确认体系是把以上各项工作当成一个系统工程去考虑。其次,树立溯源意识。“溯源”与“量传”有较大区别。溯源是指通过连续的比较链,使得测量结果能过与国家计量基准或国际计量基准联系起来。而量传是指通过对计量器具的检定或修理,将国家基准所复现的计量单位量值通过各等级计量标准传递到工作用计量器具,来保证被测对象量值的准确性和一致性。由此可见,溯源意识是自下而上寻求计量标准的意愿,而量传是政府部门自上而下的意志。故加强力学计量器具的管理就是要加强建立科学有效的计量确认体系和树立溯源意识。

2.力值计量标准装置现状

力标准机是一个国家力值计量和力值传递领域的最高标准设备。目前,力基标准装置的主要结构及形式有静重式、杠杆式、液压式和叠加式四种。

2.1静重式力标准机

静重式力标准机是利用砝码质量所产生的重力来复现力值加载到被检测力仪上,由于没有过多的外界干扰因素,所以它的准确度很高。静重式力标准机准确度所以高,是因为其复现力值来源的式砝码重量,考虑到砝码在空气中浮力的影响,质量为m的砝码在重力场中所复现的力值F表达式为:

F=mg(1-ρa/ρw)

式中:F—力值。

M—砝码的质量。

g—安装地点的重力加速度。

ρa—空气密度。

ρw—砝码材料的密度。

鉴于静重式基准机高精度的特点,每个国家基本上都在使用静重式测力机作为本国大力值计量标准,以提升本国力值测量的精确度。

2.2杠杆式力标准机

杠杆式力标准机采用单块固定质量的砝码,通过改变砝码在主杠杆横梁上的位置,来改变杠杆比以达到施加不同大小载荷的这一力源技术方法,进而将力值的精确控制转化为对砝码位置的精密控制。将已知砝码的重力放大而得到标准力值,按顺序将力值逐步加载到被检定的测力仪上。其力值F表达式为:

F=kmg(1-ρa/ρw)

式中:k—杠杆放大比。

每次加载后,因为被检传感器的变形会导致杠杆连接加荷部分的一端下降,主机通过底部的变速拉平机构带动反力架向下移动,使杠杆回复到水平状态,同时控制系统对被测传感器的数据进行采集。

2.3液压式力标准机

液压式力标准机是以帕斯卡原理为基础设计制造的。作用于封闭容器中的流体上的压力不减弱地传递,并垂直作用在它所接触的所有界面上。作用于封闭液体的外力,以相等的压力向密闭液体所接触的容器或管道的表面传递。因而,在液压式力标准机的液压系统中,作用于小面积的测力活塞上的标准砝码的重力会在大面积的工作活塞上产生一个大的标准力值F,其F的表达式为:

F=(W+W0+G)S1/S2+HρgS1-W1-W2

式中:W—砝码的重力。

W0—测力活塞及其挂吊的重力。

G—测力仪平衡重块的重力。

S1—工作缸塞的有效面积。

S2—测力缸塞的有效面积。

H—测力活塞与工作活塞底面的高度差。

ρ—油液密度。

W1—工作活塞及其反向器的重力。

W2—测力仪的重力。

由于液压式力标准机的放大比远大杠杆式测力机,因而常用作大力值标准机。但由于液压介质自身的特性和机械摩擦,液压系统压力传递会有滞后现象。因此在液压式力标准机中快速响应指标和超调量指标是相互矛盾的,目前我国正在研究和应用自动控制来解决这一矛盾,使系统具有快速响应和无超调的特性。

3.力学计量的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及检测技术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力学计量的正朝着以下几个方面发展。

(1)高速化,低能耗。提高检测效率,降低检测成本。

(2)机电液一体化。机械电子液压伺服系统相结合,具有广泛的灵活性,响应快、控制精度高。

(3)智能化、自动化。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力检测技术和力标准机实现自动化智能化提供技术支持。

(4)网络化。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自动控制从以往的集中式向多元化分布发展,以实现检测数据的资源共享和管理。 [科]

【参考文献】

[1]洪宝林.力学计量[M].原子能出版社,2002.

电能计量标准管理办法 篇4

1总则

本办法规定了供电公司电能计量标准的管理内容及工作要求,适用于市供电有限公司电能计量标准的管理。

3职责与分工

3.1营销部

组织制定公司系统电能计量标准的配置、更新、改造规划和计划;组织建立公司电能计量量值传递体系。

3.2电能计量中心

建立、使用、维护公司电能计量标准;制定并实施本中心电能计量标准、设备的配置、更新、改造计划;开展公司电能计量标准量值传递和量值溯源工作。

3.3计量检定班

组织制定公司电能计量标准建标、复查、更换、封存、撤消及恢复等工作;负责提交电能计量标准申报材料,由省公司营销部电能计量中心统一报送主持计量标准考核部门办理相关手续。

4管理内容及要求

4.1总体要求

4.1.1电能计量中心应按照电能量值传递体系,建立相应的电能计量标准,有效开展电能计量标准量值传递和量值溯源工作。

4.1.2公司电能计量标准量值应溯源至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4.1.3电能计量中心应明确计量标准负责人,负责本中心电能计量标准的建标、复查以及电能计量标准的使用、维护、溯源和相关技术档案的管理工作。

4.1.4电能计量标准应按照《计量标准考核规范》(JJF 1033)要求,经过考核合格并取得《计量标准考核证书》后才能开展检定工作。

4.1.5电能计量中心应按照《计量标准考核规范》和相关计量检定规程和技术规范要求制定计量标准建标、复查计划及计量标准装置、标准器和主要配套设备的周期检定(检测)和期间核查计划,以确保计量标准量值准确可靠。

4.2电能计量标准的建立

4.2.1新建电能计量标准应具备以下条件:

4.2.1.1计量标准器及配套设备应根据计量检定规程和相关技术规范要求合理配置,并经有效溯源取得计量检定或校准证书;电能计量标准应当经过一段时间试运行,并经重复性及稳定性考核合格。

4.2.1.2实验室应根据计量检定规程或技术规范的要求和实际工作需要,配备必要的设施和监控设备,并对温度、湿度等参数进行监测和记录。

4.2.1.3相应的检定项目至少配备两名持《计量检定员证》的检定人员。

4.2.1.4按照《计量标准考核规范》(JJF 1033)要求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

4.2.2新建电能计量标准应按照《计量标准考核规范》(JJF 1033)要求填写《计量标准考核(复查)申请书》和《计量标准技术报告》,上报省公司营销部电能计量中心。

4.2.3电能计量标准建标考核由省公司营销部电能计量中心组织安排,电能计量中心配合主持计量标准考核部门开展建标考核工作。

4.2.4新建电能计量标准经考核合格,并由主持计量标准考核部门发给《计量标准考核证书》后,方可正式投入使用。

4.3电能计量标准的使用

4.3.1使用中的电能计量标准应具有有效期内《计量标准考核证书》。电能计量标准器及主要配套设备均应有连续、有效的检定或校准证书。

4.3.2电能计量标准实验室环境条件应满足相关计量检定规程或技术规范的要求。

4.3.3电能计量标准应配备完整的使用说明书、操作规程及相关作业指导书等,上述技术资料的存放位置应方便操作人员的取阅。

4.3.4电能计量标准发生异常、故障时,应立即停止使用,直至修复并通过检定或校准表明能正常工作后,方可重新使用。电能计量标准异常、故障及维修等情况应有相应的记录。

4.3.5电能计量中心实验室内的电能计量标准不得外借。特殊情况需外借电能计量标准器及配套设备时,需经电能计量中心负责人许可并办理借用手续。标准器及配套设备归还时,应对设备进行全面检查,确定完好后方可接收。

4.3.6现场用电能计量标准器及主要配套设备在领出前和返回后应检查其完好性,在运输过程中应采取防震、防雨、防潮措施。

4.3.7电能计量中心每年应进行一次电能计量标准设备清点工作,并做好相应记录,确保设备台账完整且与实物相符。

4.4电能计量标准的维护

4.4.1电能计量标准应按照《计量标准考核规范》(JJF 1033)

要求建立完整的技术档案,并由专人负责档案的保管及档案信息的实时更新。技术档案应包含以下内容:

4.4.1.1计量标准考核证书

4.4.1.2计量标准考核(复查)申请书

4.4.1.3计量标准技术报告

4.4.1.4计量标准的重复性试验记录

4.4.1.5计量标准的稳定性考核记录

4.4.1.6计量标准履历书

4.4.1.7国家计量检定系统表

4.4.1.8计量检定规程或技术规范

4.4.1.9计量标准操作程序

4.4.1.10计量标准更换、封存或撤销申报表

4.4.1.11计量标准器及主要配套设备使用说明书

4.4.1.12计量标准器及主要配套设备的检定或校准证书

4.4.1.13检定人员的资格证明

4.4.1.14实验室相关管理制度

4.4.1.15检定原始记录及相应检定证书副本

4.4.2电能计量标准器及主要配套设备应按计量检定规程和相关技术规范要求定期送检,送检应由专业人员负责,并做好运输途中的防震、防雨、防潮工作。检定后应按照相关规定粘贴电能计量器具彩色标志。

4.4.3电能计量中心应按照期间核查计划和相关作业指导书要求开展电能计量标准器期间核查工作。

4.4.4每套电能计量标准均应明确专人负责日常保管和维护工作。

4.4.5电能计量标准每年至少开展一次重复性、稳定性考核和测量不确定度验证。当重复性、稳定性考核不合格或测量不确定度验证结果异常时,应立即停止计量标准的使用,直至修复并通过检定或校准表明能正常工作后,方可重新使用。

4.4.6使用中的电能计量标准,应在《计量标准考核证书》有效期届满前 6 个月提出复查申请,上报省公司营销部电能计量中心。

4.4.7电能计量标准复查考核由省公司营销部电能计量中心统一组织安排,电能计量中心配合主持计量标准考核部门开展复查考核工作。

4.4.8电能计量标准经复查考核合格后,方可在主持计量标准考核部门核定的《计量标准考核证书》延长有效期内继续使用。

4.5电能计量标准的更换、封存、撤消和恢复

4.5.1电能计量标准的更换应根据以下三种情况分别办理相关手续:

4.5.1.1更换计量标准器或主要配套设备后,如果计量标准的不确定度或准确度等级或最大允许误差发生了变化,应按新建计量标准向省公司营销部电能计量中心提交建标考核申请材料。

4.5.1.2更换计量标准器或主要配套设备后,如果计量标准的测量范围或开展检定的项目发生变化,应按复查计量标准向省公司营销部电能计量中心提交复查考核申请材料。

4.5.1.3更换计量标准器或主要配套设备后,如果未发生上述两种情况,则只需填写《计量标准更换申报表》并提供相关技术资料,上报省公司营销部电能计量中心。

4.5.2电能计量标准在有效期内,因计量标准器或主要配套设备出现问题,或计量标准需要进行技术改造或其他原因而需要暂时停用或不再使用的,应向省公司营销部电能计量中心提交申请,办理封存或撤销手续。

计量标准管理程序 篇5

一、标志的使用及公告制度

1.标志的使用

(1)通过计量认证的质检机构允许在其出具的检验报告上加盖CMA标志,并在标志下加印计量认证证书编号;

(2)通过计量认证和审查认可(验收)的质检机构,允许在其出具的检验报告上加盖CMA标志和CAL标志,并分别在两个标志下加印计量认证和审查认可(验收)的证书编号。

(3)其它地方使用标志,必须严格按标志的使用规定,放大或缩小尺寸其形状不能随意改变。

2.公告制度

省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对批准计量认证/审查认可(验收)的质检机构下发文件,公布其名称、证书编号、依据的标准及检验项目。有条件的可建网向社会公告。

二、变更的处理

质检机构取得计量认证/审查认可后,仍须按《评审准则》的要求,实施动态管理。内部组织机构、管理人员、工作程序等根据需要可进行调整,使用的仪器设备、试验环境、检验人员、检验方法等也将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改进、更新。因此,质检机构应与计量认证/审查认可(验收)的评审机构保持联系,对于出现的变更采取以下方法处理:

(1)质检机构的法人或法人授权代表、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的变更须报计量认证/审查认可(验收)的评审机构备案,授权签字人的变更必须报计量认证/审查认可(验收)的评审机构审核;

(2)质检机构的组织机构、工作程序、规章制度等进行调整,应及时修订或重新编制质量手册,保证质检机构的工作始终满足《评审准则》的要求,在监督评审或复查评审前提交给计量认证/审查认可(验收)的评审机构进行文件审查;

(3)当质检机构的仪器设备、试验环境、检验人员、检验方法等发生变更时,其各项条件均需满足检验标准的要求,此外质检机构还应及时进行各种比对试验,证明出具的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质检机构应将比对试验报告、原始记录、误差分析报告等资料保存好,待监督评审或复查评审时提交评审组一并考核。

(4)对于仪器设备、试验环境、检验人员、检验方法等发生变更时,其条件不能满足检验标准要求的项目,质检机构应暂停该项目的检验工作。

(5)检验(测)标准发生变更的处理

根据国家标准和行业(地方)标准一般5年进行更新、修订的规定,质检机构除每年应定期进行标准的查新工作外,实际检验(测)活动中可能会发生,刚通过评审,或承担国家J地方质量监督抽查任务之前,出现标准更新、修订问题,为保证检验工作的有效性,又能解决应急的需要,质检机构须填报《标准变更申请及审核备案》(见下表),并按如下规定处理:

实验室资质认定计量认证标志使用说明

1、标志的图形如下图所示:整个图形由英文字母CMA组成,C为外框。

2、标志的使用:取得资质认定计量认证证书的实验室,按证书附表上所批准的检验项目,在其检验报告左上方使用此标志。

3、标志的规格:采用的标志时为红色。

4、标志字母的含义:CMA分别由英文China Metrology Accerlitation三个词的第一个大写字母组成,意为“中国计量认证”。

5、认证证书编号:在标志下面标出资质认定计量认证证书的编号。

例:

2006120888R

6、实验室授权证书和验收证书使用的CAL标志图形沿用原设计式样。

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第一条 为规范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资质管理工作,提高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资质认定活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资质,是指向社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和结果的实验室和检查机构应当具有的基本条件和能力。

本办法所称的认定,是指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对实验室和检查机构的基本条件和能力是否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以及相关技术规范或者标准实施的评价和承认活动。

第三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向社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和结果的实验室和检查机构以及对其实施的资质认定活动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四条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认监委)统一管理、监督和综合协调实验室和检查机构的资质认定工作。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和各直属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以下统称地方质检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所辖区域内的实验室和检查机构的资质认定和监督检查工作。

第五条 实验室和检查机构的资质认定,应当遵循客观公正、科学准确、统一规范、有利于检测资源共享和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评审、评价、认定的原则。

第二章 资质认定

第六条 资质认定的形式包括计量认证和审查认可。

计量认证是指国家认监委和地方质检部门依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对为社会提供公证数据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的计量检定、测试设备的工作性能、工作环境和人员的操作技能和保证量值统一、准确的措施及检测数据公正可靠的质量体系能力进行的考核。

审查认可是指国家认监委和地方质检部门依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对承担产品是否符合标准的检验任务和承担其他标准实施监督检验任务的检验机构的检测能力以及质量体系进行的审查。

第七条 从事下列活动的机构应当通过资质认定:

(一)为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决定提供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和结果的;

(二)为司法机关作出的裁决提供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和结果的;

(三)为仲裁机构作出的仲裁决定提供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和结果的;

(四)为社会公益活动提供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和结果的;

(五)为经济或者贸易关系人提供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和结果的;

(六)其他法定需要通过资质认定的。

第八条 国家鼓励实验室、检查机构取得经国家认监委确定的认可机构的认可,以保证其检测、校准和检查能力符合相关国际基本准则和通用要求,促进检测、校准和检查结果的国际互认。

第九条 申请计量认证和申请审查认可的项目相同的,其评审、评价、考核应当合并实施。符合相关规定要求的,可以取得相应的资质认定。

取得国家认监委确定的认可机构认可的实验室和检查机构,在申请资质认定时,应当简化相应的资质认定程序,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评审。

第十条 实验室和检查机构,应当在资质认定范围内正确使用证书和标志。

第十一条 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对实验室和检查机构的其他技术条件和能力有特殊要求的,可以在利用资质认定结果的基础上进行评审、评价或者考核。

第十二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需要核实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资质认定的真实性和有效性的,可以向国家认监委和地方质检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国家认监委和地方质检部门应当对申请核实的事项予以确认。

第三章 实验室和检查机构的基本条件与能力

第十三条 实验室和检查机构应当依法设立,保证客观、公正和独立地从事检测、校准和检查活动,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十四条 实验室和检查机构应当具有与其从事检测、校准和检查活动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从事特殊产品的检测、校准和检查活动的实验室和检查机构,其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还应当符合相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要求。

第十五条 实验室和检查机构应当具备固定的工作场所,其工作环境应当保证检测、校准和检查数据和结果的真实、准确。

第十六条 实验室和检查机构应当具备正确进行检测、校准和检查活动所需要的并且能够独立调配使用的固定的和可移动的检测、校准和检查设备设施。

第十七条 实验室和检查机构应当建立能够保证其公正性、独立性和与其承担的检测、校准和检查活动范围相适应的质量体系,按照认定基本规范或者标准制定相应的质量体系文件并有效实施。

第四章 资质认定程序

第十八条 国家级实验室和检查机构的资质认定,由国家认监委负责实施;地方级实验室和检查机构的资质认定,由地方质检部门负责实施。

第十九条 国家认监委依据相关国家标准和技术规范,制定计量认证和审查认可基本规范、评审准则、证书和标志,并公布实施。

第二十条 计量认证和审查认可程序:

(一)申请的实验室和检查机构(以下简称申请人),应当根据需要向国家认监委或者地方质检部门(以下简称受理人)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交符合本办法第三章规定的相关证明材料;

(二)受理人应当对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初步审查,并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5日内作出受理或者不予受理的书面决定;

(三)受理人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根据需要对申请人进行技术评审,并书面告知申请人,技术评审时间不计算在作出批准的期限内;

(四)受理人应当自技术评审完结之日起20日内,根据技术评审结果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决定批准的,向申请人出具资质认定证书,并准许其使用资质认定标志;不予批准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五)国家认监委和地方质检部门应当定期公布取得资质认定的实验室和检查机构名录,以及计量认证项目、授权检验的产品等。

第二十一条 资质认定证书的有效期为3年。

申请人应当在资质认定证书有效期届满前6个月提出复查、验收申请,逾期不提出申请的,由发证单位注销资质认定证书,并停止其使用标志。

第二十二条 已经取得资质认定证书的实验室和检查机构,需新增检查检验检测项目时,应当按照本办法规定的程序,申请资质认定扩项。

第二十三条 从事资质认定评审的人员应当符合相关技术规范或者标准的要求,并经国家认监委或者地方质检部门考核合格。

第二十四条 国家认监委和地方质检部门应当建立资质认定评审人员专家库,根据需要组成评审专家组。评审专家组应当独立开展资质认定评审活动,并对评审结论负责。

第二十五条 地方质检部门应当自向申请人颁发资质认定证书之日起15日内,将其作出的批准决定向国家认监委备案。

第五章 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行为规范

第二十六条 实验室和检查机构及其人员应当独立于检测、校准和检查数据和结果所涉及的利益相关各方,不受任何可能干扰其技术判断的因素的影响,并确保检测、校准和检查的结果不受实验室和检查机构以外的组织或者人员的影响。

第二十七条 实验室和检查机构的人员不得与其从事的检测、校准和检查项目以及出具的数据和结果存在利益关系;不得参与任何有损于检测、校准和检查判断的独立性和诚信度的活动;不得参与与检测、校准和检查项目或者类似的竞争性项目有关系的产品的设计、研制、生产、供应、安装、使用或者维护活动。

第二十八条 实验室和检查机构从事与其控股股东生产、经营的同类产品或者有竞争性的产品的检测、校准和检查活动时,应当建立保证其检测、校准和检查活动的独立性和公正性的质量体系及其文件,明确本机构的职责、责任和工作程序,并与其控股股东从事的设计、研制、生产、供应、安装、使用或者维护等活动完全分开。

第二十九条 实验室和检查机构应当建立并有效实施与检测、校准和检查有关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关键支持人员的工作职责、资格考核、培训等制度,确保不因报酬等原因影响检测、校准和检查工作质量。

第三十条 实验室和检查机构应当按照相关技术规范或者标准的要求,对其所使用的检测、校准和检查设施设备以及环境要求等作出明确规定,并正确标识。

实验室和检查机构在使用对检测、校准的准确性产生影响的测量、检验设备之前,应当按照国家相关技术规范或者标准进行检定、校准。

第三十一条 实验室和检查机构应当确保其相关测量和校准结果能够溯源至国家基标准,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实验室和检查机构应当建立并实施评估测量不确定度的程序,并按照相关技术规范或者标准要求评估和报告测量、校准结果的不确定度。

第三十二条 实验室和检查机构应当按照相关技术规范或者标准实施样品的抽取、处置、传送和贮存、制备,测量不确定度的评估,检验数据的分析等检测、校准和检查活动。

第三十三条 实验室和检查机构应当按照相关技术规范或者标准要求和规定的程序,及时出具检测、校准和检查数据和结果,并保证数据和结果准确、客观、真实。

第三十四条 实验室和检查机构按照有关技术规范或者标准开展能力验证,以保证其持续符合检测、校准和检查能力。

第三十五条 实验室和检查机构及其人员应当对其在检测、校准和检查活动所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技术秘密负有保密义务,并建立相应保密措施。

第三十六条 实验室和检查机构应当建立完善的申诉和投诉机制,处理相关方对其检测、校准和检查结论提出的异议。

第三十七条 实验室和检查机构因工作需要分包检测、校准或者检查工作时,应当将其工作分包给符合本办法规定并取得资质的实验室或者检查机构。

第六章 监督检查

第三十八条 国家认监委依法对地方质检部门及其组织的评审活动实施监督检查。

地方质检部门应当于每年一月向国家认监委提交上工作报告,接受国家认监委的询问和调查,并对报告的真实性负责。

第三十九条 国家认监委依法组织对实验室和检查机构的资质情况进行监督抽查;对不符合要求的,按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第四十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资质认定中的违法违规行为,有权向国家认监委或者地方质检部门举报,国家认监委和地方质检部门应当及时调查处理,并为举报人保密。

第四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国家认监委或者地方质检部门,可以根据利害关系人的请求或者依据职权,撤销其作出的实验室和检查机构取得资质认定的决定:

(一)资质认定审批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作出实验室和检查机构取得资质认定决定的;

(二)超越法定职权作出实验室和检查机构取得资质认定决定的;

(三)违反认定程序作出实验室和检查机构取得资质认定决定的;

(四)对不具备法定基本条件和能力的实验室和检查机构作出取得资质认定决定的;

(五)依法可以撤销资质认定的其他情形。

第四十二条 申请人申请资质认定时,隐瞒有关情况或者提供虚假材料的,资质认定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不予受理或者不予批准,并给予警告;申请人在一年内不得再次申请资质认定。

第四十三条 实验室和检查机构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批准决定的,国家认监委和地方质检部门应当撤销其所取得的资质认定决定,并予以公布。

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自被撤销资质认定之日起3年内,不得再次申请资质认定。

实验室和检查机构出具虚假结论或者出具的结论严重失实,情节严重的,应当撤销其所取得的资质认定,并予以公布。

第四十四条 地方质检部门应当自作出撤销决定之日起15日内,将其撤销决定书面报告国家认监委备案。

国家认监委通过其网站或者其他方式向社会公布撤销资质认定的实验室和检查机构的名录。

第四十五条 从事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资质认定的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六条 对于实验室和检查机构的其他违法行为,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七章 附

第四十七条 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实验室,是指从事科学实验、检验检测和校准活动的技术机构;

(二)检查机构,是指从事与认证有关的产品设计、产品、服务、过程或者生产加工场所的核查,并确定其符合规定要求的技术机构;

(三)实验室和检查机构的基本条件,是指实验室和检查机构应满足的法律地位、独立性和公正性、安全、环境、人力资源、设施、设备、程序和方法、质量体系和财务等方面的要求。

(四)实验室和检查机构的能力,是指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运用其基本条件以保证其出具的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和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稳定性的相关经验和水平。

第四十八条 资质认定收费,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四十九条 本办法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负责解释。

第五十条 本办法自2006年4月1日起施行。1987年7月10日原国家计量局发布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考核

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考核是政府计量行政部门对其依法设置或授权建立的计量检定机构进行的全面考核。

它是具有强制要求的行为。其主要考核依据JJF1069-2003《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考核规范》。由国家和省级政府计量主管部门组织考核,考核合格颁发证书和坚定/校准专用章。

经考核核准项目,依据现行计量检定规程和校准规范,开展计量检定和计量校准。5年考核周期,到期进行复审,周期内可适当进行监督评审。

检测、校准实验室认可

检测、校准实验室认可,是对检测校准实验室具有某类型检测、校准能力的考核。

检测、校准实验室认可采取自愿行为,任何一、二、三方的检测、校准实验室均可申请。其考核依据GB/T15481-2000《检测和校准实验室通用要求》或CNAL/AC01-2000。

由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组织专家考核。考核合格后颁发国家实验室认可证书,使用“CNAL”认可标志。考核周期为5年,到期复审。

计量认证

计量认证是国家政府计量行政部门对产品质检机构的能力的考核。

其目的是保证质检机构为社会出具公正数据准确可靠。

计量认证是政府强制性行为。是由国家认监委及地方行政部门组织考核。计量认证主要依据质技监认函[2000]046号文《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审查认可(验收)评审准则》和GB/T15481-2000《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

经考核合格后颁发计量认证证书,使用“CMA”标准印章。考核周期5年,到期复审。

审查认可

审查认可是对依法设置及授权的为社会提供公正数据的质量监督检验机构能力考核。属于强制性的政府行为。

由国家、部门、地方政府部门组织考核,即考核能力。同时授权其代表国家行使产品监督。考核依据质技监认函[2000]046号文和GB/T15481-2000。

考核合格颁发产品质检机构考核合格证书(验收证书)和授权证书。可使用“CAL”标志。考核周期5年,到期复审。

二、我国计量认证/审查认可制度

我国于80年代中期开始,依据《计量法》、《标准化法》、《产品质量法》及相关法规和规章,对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实行计量认证和审查认可考核制度。由于历史原因,计量认证和审查认可工作分别由计量部门和质量监督部门实施,致使检验机构长期接受考核条款相似的两种考核,造成了重复评审,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于2000年发布了《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审查认可(验证)评审准则》,俗称“二合一标准”,该标准有效解决了重复考核,进一步与国际贯例接轨,同时兼顾了我国的法律要求和具体国情。二合一标准将在今年年底完成其使命,取而代之的是最新发布的《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认证的有效周期也由原来的5年改为3年。

三、实验室认可在我国的发展

为了加快实验室认可与国际接轨的步伐,我国从1994年开始实施实验室认可工作,至2002年,我国的实验室认可工作由两家机构共同承担,即CCIBLAC(由原国家商检局于1994年牵头成立,全称为“中国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实验室认可委员会”)、CNACL(由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于1995批准成立,全称“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两机构均按照ISO/IEC导则25:1990对实验室进行认可工作。为便于实验室认可工作的统一管理,2002年两机构合并成为中国实验室认可委员会(简称CNAL),2006年6月,中国实验室认可委员会和国家认证机构管理委员会又正式合并成立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简称CNAS)。2000年发布的等同采用ISO/IEC 17025《测试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的GB/T 15481-2000,是我国实验室认可所依据的现行标准,预计等同采用ISO/IEC 17025:2005的新的国家标准将会在近期发布。

四、计量认证、实验室认可及九千认证的关系

实验室认可所依据的标准化文件在不断的改版中,注意吸取了九千标准在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方面的成果,ISO/IEC 17025完全包涵了九千标准的各个基本要素,因此可以说,通过ISO/IEC 17025认证的实验室完全具备九千认证的标准(九千标准的要素少于ISO/IEC 17025)。从新标准的内容可以看出,资质认定、实验室认可和九千认证所依据的标准正在走向兼容或趋同。当然,不论是计量认证/审查认可或是即将开始的资质认定,都是由政府依法推动的强制行为,与自愿性质的实验室认可或九千标准认证有质的区别(计量认证合格的质检机构所出具的数据具有法律效力,而实验室认可或九千标准认证是一种行业互认或能力证明)。可以说,通过ISO/IEC 17025标准认可,是我国检测和校准机构的发展趋势,也是和国际接轨的通行做法,而强制行为的计量认证(或资质认定)将会逐渐淡出(国家授权的检验机构除外)。

ll5.计量认证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答:计量认证的法律依据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实施细则》、《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管理办法》等。

1)《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为社会提供公证数据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必须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对其计量检定、测试的能力和可靠性考核合格”。

2)《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实施细则>中把《考核量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称为计量认证,并在第七章“产品质量检验机构的计量认证”中作出一系列规定,其中第五十五条还规定,“未取得计量认证合格证书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为社会提供公正数据的,责令其停止检验,可并处一千元以下的罚款”。3)《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管理办法》用了6章25条以规章的形式对计量认证工作进一步作出了规定。

实施计量认证行政许可依据以下法规、技术规范:

(1)《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第二十二条及《计量法实施细则》第三十二条(2)《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第十六条

(计量认证是对于第三方检测机构的资质认证,标识是“CMA”。《计量法》规定凡是向社会出具公正性检测报告的检测机构,都应取得计量认证的资质。计量认证检测机构在其检测能力范围之内承担着社会各界的检测业务。

审查认可是政府对于其授权检测站的资质认可,标识是“CAL”。此认可属于政府授权,好多地方已经不予受理了。一般情况下,一个地区的一个行业只设一个站,比如:北京市**产品检验站或天津市**检验站。**代表产品类别,比如鞋帽、化工产品等。审查认可机构除承担社会的检测业务之外,还承担着政府的监督抽查职能。

凡是具备计量认证申请条件的实验室都可以向当地质量技术监督局申请此项工作,而申请审查认可则需要和当地质量技术监督局协调是否能够授权。

一般情况下,审查认可机构都具备了计量认证的资质。3)《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

实施计量认证/审查认可的(验收)工作程序

一、申请与受理

1.计合认证的申请

(1)属全国性的质检机构向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具体负责计量认证啤查认可(验收)的评审机构申请计量认证;

(2)属地方的质检机构向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具体负责计量认证嫁查认可(验收)的评审机构申请计量认证;

(3)自愿申请计量认证的其他类型的质检机构(实验室)可按隶属关系向省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具体负责计量认证啤查认可(验收)的评审机构申请计量认证。

2.计量认证和审查认可的申请

(1)对已列入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展规划的质检机构,应向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英文缩写CNACL)申请实验室认可和进行授权计量认证和审查认可的评审。

(2)对于已列入省级发展规划的地方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应向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计量认证和审查认可(验收)的评审机构申请计量认证和审查认可的评审。

3.申请材料的受理

申请计量认证/审查认可(验收)的质检机构应按规定提交下列资料:

·质检机构计量认证/审查认可(验收)申请书一式两份;

·现行有效版本的质量手册一套和程序文件目录;

·质检机构法律地位证明文件;

·典型检验报告1-2份;

·质检机构批准设置的文件[仅限审查认可(验收)的质检机构];

能力验证活动记录(若有)。

负责计量认证/审查认可(验收)的评审机构收到申请材料后,在规定的时间内,对申请书的填写内容及递交的证明材料是否符合要求进行审核,及时与申请方沟通,通知其是否已被受理。

质检机构计量认证/审查认可(验收)申请书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统一制定。

4.制定评审计划

由负责计量认证/审查认可(验收)的评审机构制定评审计划。评审工作按评审计划执行,但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

二、现场评审

1.初审和预访问(必要时)

(1)初审

申请方可以根据需要申请初审。初审的目的是便于被评审方及时发现问题,提前整改到位,保证现场评审顺利通过。初审的程序与现场评审的程序基本相同,只是在评审报告中不做评审结论,仅提出存在问题和整改要求。

(2)预访问

负责计量认证/审查认可(验收)的评审机构可根据需要,与申请方协商,派评审组长到被评审方进行预访。预访的目的是使评审组长了解被评审方的概况,掌握其规模、特点,以便制定科学合理的现场评审计划,提出配备必要的技术专家,保证现场评审任务顺利完成。

2.现场评审前的准备

现场评审前一个月,负责计量认证/审查认可(验收)的评审机构应确定评审组长,由评审组长对被评审方的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等资料进行审查,详细审查其是否满足《评审准则》的要求,对不满足要求的,评审组长应及时将有关信息向评审机构反馈。对于文件审查合格的,与负责计量认证/审查认可(验收)的评审机构,共同确定评审组成员,必要时配备技术专家,协商后确定现场评审时间,并将现场评审所需的全部材料交给评审组长。

3.现场评审的实施

现场评审是严格的执法过程,要保证评审过程的严肃性,严格执行《评审准则》规定的要求,评审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提问、聆听、观察、检查等方法,对质量检验机构或实验室项目进行考核,判定其检测能力,考核其管理水平,保证其出具的检验数据准确可靠。

现场评审的主要程序是:预备会议一首次会议一参观一软、硬件小组评审一评审组沟通、汇总情况一与被评审方领导沟通一末次会议。

现场评审的时间一般为三天,评审组人数可根据被评审方规模、人数和申请项目的多少而定。

(1)预备会议

现场评审通常从首次会议开始,但首次会议前,评审组长应组织预备会议。预备会议的目的是介绍被评审方的概况,制定现场评审计划,明确现场评审的软、硬件小组分工,初步确定现场试验项目及现场评审的注意事项等。

(2)首次会议

首次会议是实施现场评审的第一次会议,由评审组长主持,其目的是确认现场评审计划,确定现场试验项目,介绍现场评审方法,提出后勤保障要求,听取被评审方领导的简要介绍等。

(3)参观

为使评审组了解被评审方环境和仪器设备等情况,首次会议后由被评审方的人员组织参观其试验室、样品室、资料室及主要管理部门,增加感性认识,提高评审效率。

(4)分软、硬件小组进行评审

现场评审通常分软、硬件两组进行。软件小组负责进行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审查认可(验收)《评审准则》中“组织和管理”、“质量体系、审核和评审”、“人员”、“检验

样品的处置”、“记录”、“检验的分包”、“外部支持服务和供应”、“抱怨”等要求的评审,组织召开座谈会;

硬件小组负责进行“人员”、“设施和环境”、“仪器设备和标准物质”、“量值溯源和校准”、“检验方法”、“证书和报告”等要求的评审,进行现场试验项目的考核。

两组在现场评审过程中分工不分家,应相互协调、配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沟通,确保现场评审客观、全面、准确。

(5)沟通、汇总情况

软、硬件两组将评审情况进行汇总,确定评审通过的项目,提出存在问题和整改要求,形成评审结论和评审记录。

(6)与被评审方领导沟通

评审组将评审汇总的情况与被评审方领导交流,取得共识,对于未达成共识的意见可采取必要的补充评审,以便最终达成共识。

(7)本次会议

末次会议是实施现场评审的最终会议,末次会议由评审组长主持,目的是宣布评审结论和评审通过的项目,确定整改要求和期限等。

(8)整改实施

对于现场评审提出的问题和整改要求,在两个月内由被审核方进行整改,整改后将书面的整改材料交评审组长确认。如需到现场复查由评审组长或委派评审组成员到现场复查,合格后形成书面材料报评审组长。

三、审批发证

1.申请材料和现场评审材料的审核

(1)被评审的质检机构将整改材料交评审组长后,评审组长应在15日内将申请材料和现场评审材料上报负责计量认证嫁查认可(验收)的评审机构,由其指派专门人员对全部申请材料和现场评审材料进行审核,确认批准项目,如发现问题,及时与评审组长或被评审方沟通,直至确认无问题后,上报省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批准。

(2)凡经CNACL秘书处安排“二合一”或“三合一”评审,并获得认可资格,需办理计量认证/审查认可(验收)审批手续的质检机构,将计量认证/审查认可(验收)申请书。CNACL认可批文(认可项目)、质检机构的法律地位证明文件等材料直接报省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在CNACL认可结果的基础上,再经审核确认后,办理计量认证审查认可(验收)证书手续。

2.批准发证

对于申请计量认证并经审核合格的质检机构由省以上质量技术监督局部门批准并颁发计量认证合格证书;申请计量认证和审查认可(验收)并经审核合格的质检机构,由省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批准并颁发计量认证合格证书及审查认可(验收)合格证书,在证书附表中明确计量认证项目和审查认可(验收)项目,证书期限一般为5年。

1.总则

1.1 为统一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的规定,制定本准则。

1.2 本准则等同采用GB/T15481-1995国家标准,并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增加了有关计量认证的特殊要求(本准则中用黑体字表述)。

12.2所有记录(包括8.4条中有关校准和检验仪器设备的记录)、证书和报告都应安全储存、妥善保管并为委托方保密。13 证书和报告

13.1对于实验室完成的每一项或每一系列检验的结果,均应按照检验方法中的规定,准确、清晰、明确、客观地在检验证书或报告中表述。应采用法定计量单位。证书或报告中还应包括为说明检验结果所必需的各种信息以及采用方法所要求的全部信息。13.2每份检验证书或报告至少应包括以下信息: a)标题,例如“检验证书”或,“检测报告”; b)实验室的名称与地址,进行检验的地点(如果与实验室地址不同); c)检验证书和报告的唯一性标识(如序号)和每页及总页数的标识; d)委托方的名称和地址(如果适用); e)被检验样品的说明和明确标识; f)检验样品的特性和状态;

g)检验样品的接收和进行检验的日期(如果适用);

h)对所采用检验方法的标识,或者对所采用的任何非标准方法的明确说明; i)涉及的抽样程序(如果适用)

j)对检验方法的任何偏离、增加或减少以及其它任何与特定的检验有关的信息,如环境条件; k)测量、检查和导出的结果(适当地辅以表格、图、简图和照片加以说明),以及对结果失效的证明;

l)对估算的检验结果不确定度的说明(如果适用);

m)对检验证书或报告(不管如何形成)内容负责人员的签字、职务或等效标识,以及签发日期; n)如果适用,作出本结果仅对所检验样品有效的声明;

o)未经实验室书面批准,不得复制检验证书或报告(完整复制除外)的声明。13.3如果检验证书或报告中包含有分包方所进行的检验结果,则应明确地标明。13.4应合理地编制检验证书或报告,尤其是检验数据的表达应易于

读者理解。注意逐一设计所承担不同类型检验证书或报告的格式,但标题应尽量标准化。

13.5对已发出的检验证书或报告作重大修改,只能以另发文的方式,或采用对“编号为xxxx的检验证书或报告”作出补充声明或以检验数据修改单的方式。这种修改应有相应规定并符合本准则第12条的全部相应要求。

13.6当发现诸如检验仪器设备有缺陷等情况而对任何证书、报告或对证书或报告的修改单所给出结果的有效性产生疑问时,实验室应立即书面形式通知委托方。

13.7当委托方要求用电话、电传、图文传真或其它电子和电磁设备传送检验结果时,实验室应保证工作人员遵循质量文件的程序,这些程序应满足本准则的要求,并为委托方保密。14 检验的分包

14.1如果实验室将检验工作的一部分分包,接受分包的实验室一定要符合本准则的要求;分包比例必须予以控制(限仪器设备使用频次低、价格昂贵及特种项目)。实验室应确保并证实分包方有能力完成分包任务,分包方并能满足相同的能力要求;实验室应将分包事项以书面形式征求委托方同意后方可分包。14.2实验室应记录和保存调查分包方的能力及符合性的详细资料,并保存有关分包事项的登记册。

外部协助和供给

15.1实验室在选择本准则未涉及的外部支持服务和供应品以支持其检验工作时,应选用能充分保证实验室检验质量的外部支持服务和供应。

15.2如外部支持服务或供应商无独立的质量保证,实验室应制定有关程序确保所购仪器设备、材料和服务符合规定的要求。如有可能,实验室应确保所购仪器设备和消耗性材料在使用前按相应的检验所要求的标准规范进行检验、校准或检定(验证)。

15.3实验室应保存为检验提供所需的支持服务和供应品的所有供应商的记录。16抱怨

16.1实验室应在质量文件或程序文件中,作出处理委托方或其他单位对实验室工作提出抱怨的规定。记录和保存所有抱怨及处理意见。

16.2当抱怨或其他任何事项是对实验室是否符合其方针或程序、或者是否符合本准则要求、或者是对其他有关实验室检验质量提出疑问时,实验室应确保按本准则5.3条的要求,立即对涉及的范围和职责进行审核

。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评审准则

1.3 本准则适用于为社会提供公证数据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的评审。

1.4 为保持与GB/T15481-1995文本的一致性,1.3款所指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在本准则中统称为“实验室”。2.参考文件

2.1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实施细则 2.2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细则 2.3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条文释义 2.4 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管理办法 2.5 JJF1001-1998 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

2.6 GB/T15483.1-1999利用实验室间比对的能力验证第1部分:能力验证计划的建立和运作 2.7 GB/T15483.2-1999 利用实验室间比对的能力验证 第2部分:实验室认可机构对能力验证计划的选择和使用 3.定义

3.1 实验室laboratory 从事校准和/或检验的机构。

注:

1.如果实验室只是某组织的一部分,该组织除了进行检验工作之外,还进行其他活动,则术语“实验室”仅指组织内进行检验工作的那部分。

2.本准则中的术语“实验室”是指在下列情况下,开展检验工作的机构:

——在或来自一个固定的地点,——在或来自一个临时的设施,或

——在或来自一个可移动的设施。3.2 检验实验室 testing laboratory 从事检验工作的实验室。

3.3 校准实验室 calibration laboratory 从事校准工作的实验室。3.4 校准 calibration 在规定条件下,为确定测量仪器或测量系统所指示的量值,或实物量具或参考物质所代表的量值,与对应的由标准所复现的量值之间关系的一组操作。

注:

1.校准结果既可给出被测量的示值,又可确定示值的修正值。2.校准也可确定其他计量特性,如影响量的作用。3.校准结果可以记录在校准证书或校准报告中。3.5 检验 test 按照规定的程序,为了确定给定的产品、材料、设备、生物体、物理现象、工艺过程或服务的一种或多种特性或性能的技术操作。

注:------检验结果通常被记录在称之为检验报告或检验证书的文件中。.6 校准方法calibration method 为进行校准而规定的技术程序。3.7 检验方法 test method 为进行检验而规定的技术程序。3.8 检定(验证)verification 查明和确认计量器具是否符合法定要求的程序,它包括检查、加标记和(或)出具检定证书。3.9 质量体系 quality system 为实施质量管理的组织结构、职责、程序、过程和资源。3.10 质量手册 quality manual 阐述一个组织的质量方针、质量体系和质量实践的文件。

注:质量手册可以列出与实验室质量工作有关的其他文件。3.11 参考标准 reference standard 在给定地区或给定组织内,通常具有最高计量学特性的测量标准,在该处所做的测量均从它导出。3.12 标准物质 reference material 具有一种或多种足够好地确立了特性、用于校准仪器、评审测量方法或给材料赋值的材料或物质。3.13 有证标准物质 certified reference material 附有证书的参考物质,其一种或多种特性值用建立了溯源性的程序确定,使之可溯源到准确复现的表示该特性值的测量单位,每一种出证的特性值都附有给定置信区间的不确定度。

注:

1.有证参考物质一般成批制备,其特性值是通过对代表整批物质的样品进行测量而确定,并具有规定的不确定度。

2.当物质与特制的器件结合时,例如,已知三相点的物质装入三相点瓶、已知光密度的玻璃装成透射滤光片、尺寸均匀的球状颗粒安放在显微镜载片上,有证参考物质的特性有时可方便和可靠地确定。上述这些器件也可以认为是有证参考物质。

3.所有有证参考物质均应符合本规范中测量标准的定义。

4.有些参考物质和有证参考物质,由于不能和已确定的化学结构相关联或出于其他原因,其特性不能按严格规定的物理和化学测量方法确定。这类物质包括某些生物物质,如疫苗,世界卫生组织已经规定了它的国际单位。3.14 溯源性 traceability 通过一条具有规定不确定度的不间断的比较链,使测量结果或测量标准的值能够与规定的参考标准,通常是与国家测量标准或国际测量标准联系起来的特性。注:

1.此概念常用形容词“可溯源的”来表述。2.这条不间断的比较链称为溯源链。3.15 能力验证 proficiency testing 利用实验室间的比对,对实验室的校准或检验工作进行判定。3.16 要求 requirement 为能识别和考核一个实体,将对其特性的需要转化为一系列定量的或文字描述的规范。4.组织和管理

4.1 实验室应具有明确的法律地位。其组织和运做方式应保证固定的、临时的和可移动的设使满足本准则的要求。申请计量认证实验室一般为独立法人;非独立法人的需经法人授权,能独立承担第三方公正检验,独立对外行文和开展业务活动,有独立帐目和独立核算。4.2 实验室应满足以下要求:

(a)有管理人员,并具有履行其职责所需的权利和资源;

(b)有措施保证所有工作人员不受任何来自商业、财务和其它会影响其工作质量的压力;

(c)其组织形式在任何时候都能保证判断的独立性和诚实性;

(d)对影响检验质量的所有管理、执行或验证人员规定其职责、职权和相互关系并形成文件;

(e)由熟悉检验方法和程序、了解检验工作目的,以及懂得评定检验结果的人员实施监督。监督人员与非监督人员的比例应足以保证监督工作的正常进行;

(f)有负责技术工作的技术主管(无论如何称谓);

(g)有负责质量体系及其实施的质量主管(无论如何称谓)。他可以直接与负责实验室质量方针和资源决策的最高管理者及技术主管联系。在规模较小的实验室中,质量主管也可以是技术主管;

(h)在技术或质量主管不在时,要指定其代理人,并在质量手册手册中规定;

(i)应在质量手册或程序文件中规定,保证委托方的机密信息和所有权;

(j)适当时,参加国际、国家、行业或自行组织的实验室之间的比对和能力验证计划;

(k)对政府下达的指令性检验任务,应编制计划并保质保量按时完成。5.质量体系、审核和评审

5.1 实验室应建立和保持与其承担的检验工作类型、范围和工作量相适应的质量体系。质量体系要素应形成文件。质量文件应提供给实验室人员使用。实验室应明文规定达到良好工作水平和检验服务的质量方针、目标并作出承诺。实验室的管理者应将质量方针和目标纳入质量手册,并使实验室所有有关人员都知道、理解并贯彻执行。质量主管应负责保持质量手册的现行有效性。

5.2 质量手册以及相关的质量文件应阐述实验市为满足本准则的要求所制订的方针和工作程序。质量手册和相关质量文件应包括:(a)最高管理者的质量方针声明,包括目标和承诺;

(b)实验室组织与管理结构以及它在任一母体组织中的地位和相应的组织图;

(c)管理工作、技术工作、支持服务和质量体系的关系;

(d)文件的控制和维护程序;

(e)关键人员的岗位描述及相关人员的工作岗位描述;

(f)实验室获准签字人的识别(适用时);

(g)实验室实现量值溯源的程序;

(h)实验室检验的范围;

(i)确保实验室评审所有新工作的程序,以保证实验室在开始新工作之前有适当的设施和资源;

(j)列出在用的检验程序;

(k)处置检验样品的程序;

(l)列出在用的仪器设备和参考测量标准;

(m)仪器设备的校准、检定(验证)维护程序;

(n)涉及检定(验证)的活动,包括实验室之间比对、能力验证计划、标准物质的使用、内部质量控制方案;

(o)当发现检验有差异或发生偏离规定的政策和程序时,应遵循反馈和纠正措施的程序;

(p)实验室关于允许偏离规定的政策和程序或标准规范的例外情况的管理措施;

(q)处理抱怨程序;

(r)保密和保护所有权的程序;

(s)质量体系审核和评审程序。

5.3 实验室应定期对其工作进行审核,以证实其运作能持续地符合质量体系的要求。这种审核应由受过培训和有资格的人员承担;审核人员应与被审核工作无关。当审核中发现检验结果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可疑时,实验室应立即采取纠正措施并书面通知可能受到影响的所有委托方。

5.4 管理者应对为满足本准则要求而建立的质量体系每年至少评审一次,以确保其持续适用和有效性,并进行必要的更改和改进。

5.5 在审核和评审中发现的问题和采取的纠正措施应形成文件。对质量负责的人员应保证这些纠正措施在议定的时间内完成。.6 除定期审核以外,实验室还应采取其它有效的检查方法来确保提供给委托方结果的质量,并应对这些检查方法的有效性进行评审,其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此):(a)尽可能采用统计技术的内部质量控制方案;(b)参加能力验证试验或其他实验室间的比对;

(c)定期使用有证标准物质和/或在内部质量控制中使用副标准物质;(d)用相同或不相同的方法进行检验;(e)对保留样品的再检验;

(f)一个样品不同特性检验结果的相关性。6 人员

6.1 实验室应有足够的人员,这些人员应经过与其承担的任务相适应的教育、培训,并有相应的技术知识和经验。

(a)实验室最高管理者、技术主管、质量主管及各部门主管应有任命文件;

(b)最高管理者和技术主管的变更需报发证机关或其授权的部门确认; c)非独立法人实验室的最高管理者应由其法人单位的行政领导成员担任;

(d)实验室技术主管应具有工程师以上技术职称,熟悉检验业务。6.2 实验室应确保其人员得到及时培训。检验人员应考核合格持证上岗。6.3 实验室应保存技术人员有关资格、培训、技能和经历等的技术业绩档案。7 设施和环境

7.1 实验室的设施、检验场地以及能源、照明、采暖和通风等应便于检验工作的正常运行。7.2 检验所处的环境不应影响检验结果的有效性或对其所要求的测量准确度产生不利的影响,在非固定场所进行检验时尤应注意。

7.3 适当时,实验室应配备对环境条件进行有效监测、控制和记录的设施。对影响检验的因素,例如生物灭菌、灰尘、电磁干扰、湿度、电源电压、温度、噪声和振动水平等应予以适当重视。应配备停电、停水、防火等应急的安全措施,以免影响检验工作质量。

7.4 相邻区域内的工作相互之间有不利影响时,应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7.5 进入和使用影响工作质量的区域应有明确的限制和控制。

7.6 应有适当措置确保实验室有良好的内务管理。并符合有关人身健康和环保要求。8.仪器设备和标准物质 8.1 实验室应正确配备进行检验的全部仪器设备(包括标准物质)。如果要使用实验室永久控制范围以外的仪器设备(限使用频次低,价格昂贵),则应保证符合本准则规定的相关要求。仪器设备购置、验收、流转应受控。未经定型的专用检验仪器设备需提供相关技术单位的验证证明。8.2 应对所有仪器设备进行正常维护,并由维护程序;如果任一仪器设备有过载或错误操作、或显示的结果可疑、或通过检定(验证)或其他方式表明有缺陷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加以明显标识,如可能应将其储存在规定的地方直至修复;修复的仪器设备必须经校准、检定(验证)或检验证明其功能指标已恢复。实验室应检查由于这种缺陷对过去进行的检验所造成的影响。8.3 每一台仪器设备(包括标准物质)都应有明显的标识来表明其状态。

8.4 应保存每一台仪器设备以及对检验有重要意义的标准物质的档案,其内容包括:

(a)仪器设备名称;

(b)制造商名称、型号、序号或其他唯一性标识;

(c)接收日期和启用日期;

(d)目前放置地点(如果适用);

(e)接收时的状态及验收记录(例如全新的,用过的,经改装的);

(f)仪器设备使用说明书(或复制件);

(g)校准和/或检定(验证)的日期和结果以及下次校准和/或检定(验证)的日期;

(h)迄今所进行维护的记录和今后维护的计划;

(i)损坏、故障、改装或修理的历史记录。9.量值溯源和校准

9.1 凡对检验准确度和有效性有影响的测量和检验仪器设备,在投入使用前必须进行校准和/或检定(验证)。实验室应制定有关测量和检验仪器设备的校准与检定(验证)的周期检定计划。9.2 应制定和实施仪器设备的校准和/或检定(验证)和确认的总体计划,以确保(适用时)实验室的测量可追溯到已有的国家计量基准。校准证书应能证明溯源到国家计量基准,并应提供测量结果和有关测量不确定度和/或符合经批准的计量规范的说明。自检定/校准的仪器设备,按国家计量检定系统的要求,绘制能溯源到国家计量基准的量值传递方框图(适用时),以确保在用的测量仪器设备量值符合计量法制规定的要求。

9.3如不可能溯源到国家计量基准,实验室应提供结果相关性的满意证据,例如参加适当的实验室间的比对或能力验证计划。

.4实验室建立的测量参考标准只能用于校准,不用于其他目的,除非能够证明其作为测量参考标准的性能不会失效。9.5测量的参考标准的校准工作应由能提供对国家计量基准溯源的机构进行。应编制参考标准进行校准和检定(验证)的计划。计量检定用最高计量标准必须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的相关规定考核合格。

9.6适用时,参考标准、测量和检验仪器设备在两次检定(验证)/ 校准之间应经受运行中的检查。

9.7如可能,标准物质应能溯源到国家或国际计量基准,或溯源到国家或国际标准参考物质。应使用有证标准物质(有效期内)。10 检验方法

10.1实验室应对缺少指导书可能会给检验工作带来危害的所有仪器设备的使用和操作、样品的处置和制备、、检验工作编制指导书,并在质量文件中规定。与实验室工作有关的指导书、标准、手册和参考数据都应现行有效并便于工作人员使用。

10.2实验室应使用合适的方法和程序进行所有检验工作以及职责范围内的其它有关业务活动(包括样品的抽取、处置、传送和贮存、制备,测量不确定度的估算,检验数据的分析);方法和程序应与所要求的准确度和有关检验的标准规范一致。

0.3没有国家、国际、行业、地方规定的检验方法时,实验室应尽可能选择由知名的技术组织或有关科技文献或杂志上公布的方法,但应经实验室技术主管确认。

10.4需要使用非标准方法时,这些方法应征得委托方同意,并形成有效文件,使出具的报告为委托方和用户所接受。

10.5当抽样作为检验方法的一部分时,实验室应按有关程序文件的规定和适当的的统计技术抽取样品。

10.6应对计算和数据换算应进行适当的检查。

10.7当使用计算机或自动化设备采集、处理、运算、记录、报告、存贮或检索检验数据时,实验室应确保:

(a)符合本准则要求;

(b)计算机软件应形成文件并能满足使用要求;

(c)制定并执行保护数据完整性的程序,这些程序应包括(但不限于)数据输入或采集、数据贮存、数据传输和数据处理的完整性;

(d)对计算机和自动化设备进行维护,以保证其功能正常,并提供保证检验数据完整性所必需的环境和工作条件;

(e)制定和执行保证数据安全的适当程序,包括防止非授权人员接触和未经批准修改计算机记录。10.8实验室应制定其技术工作中所使用的消耗材料的购买、验收和贮存的程序。11 检验样品的处置 11.1实验室应建立对拟检验样品的唯一性识别系统,以保证在任何时候对样品的识别不发生混淆。

11.2在接收样品时,应有其状态,包括是否异常或是否与相应的检验方法中所描述的标准状态有所偏离。如果对样品是否适用于检验有任何疑问,或者样品与提供的说明不符,或者对要求的检验规定得不完全,实验室应在工作开始之前询问委托方,要求进一步予以说明。

实验室应确定是否已完成对样品的必要准备,包括是否按委托方要求对样品进行的相应准备。11.3实验室应在质量文件中规定有适当的设施避免检验所用样品在储存、处置、准备检验过程中变质或损坏,并遵守随样品提供的任何有关说明书。如果样品必须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贮存或处置,则应对这些条件加以维持、监控和记录(如必要);当检验样品或其一部分须妥善保存时(例如:基于记录、安全或价值昂贵或日后对检验进行检查的原因),实验室应有贮存和安全措施,以保护这些需要妥善保存的样品或其部分状态的完整性。

11.4实验室应有对检验样品接收、保存或安全处置的质量程序文件,包括为维护实验室诚实性所必须的各项规定。12 记录

消防安全检查管理标准作业程序 篇6

1.0目的使全体员工正确使用消防设备,掌握报警方法,执行安全岗位责任制度,掌握安检要点。确保客人和全体员工的人身及财产安全。

2.0适用范围

所有消防安全均按本程序进行管理.3.0 职责

3.1主管负责消防安全,制定消防安全计划,并负责具体组织实施。

3.2保安队员负责组织灭火扑救。

4.0程序要点

4.1.1 认真贯彻国家有关消防安全工作的指示、法规。将防火及安全工作纳入经营、行政管理计划,作到同计划、同布置、同检查、同评比、同总结,并定期向公安消防监督机关报告工作情况。

4.1.2 本单位和外单位在酒店内因施工需动火工程,施工单位必须在动火当天到工程安保办公室填表申请,经审批同意,办理动火证后方可动火施工。

4.1.3 配电房、电话总机及微机房不得明火作业,严禁吸烟,严禁存放易燃易爆和与本机房无关的物品,无关人员严禁入内。消防器材必须放在明显易取的地点,定期检查,室内清洁,走道畅通,定期检查维修设备。坚守岗位,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上报。值班人员班前与班中禁止饮酒,应勤听、勤看、勤检查,确保安全

4.1.4 锅炉房,空调机房和通道要保持清洁,通风良好,消防器材应灵敏有效,机器所须的各种油类等易燃物品,要指定地点存放,经常检修设备,保证正常运转,不得带故障运行。

4.1.5 所有会议室在会议期间不得插门,保证出入口畅通,客人自配电器使用时,要上报工程部,会议后要认真检查(如烟头),消除隐患,关闭电源,锁好门窗。

4.1.6 客房服务员要熟悉住店客人情况,勤闻、勤看、勤检查。并注意醉酒、吸烟的客人,有情况及时上报,客人在房内使用未经酒店允许的电器设备(如电炉等)或堆放易燃物品时,要及时劝阻,并向安全部报告。客人离开后,要认真检

查房内有无隐患,如发现火情,要及时向总机报警,会使用消防器材扑救初起火灾,按指令疏导客人由最近的消防楼梯撤离到安全地带,要作到逐房检查,防止遗漏,并注意保护客人财产安全。

4.1.7 库房内存放的物品要分类储放,库房留出主通道1-1.5米,货物与墙、灯、房顶之间保持50公分距离,仓库内的照明灯限60瓦以下的白炽灯,不准使用可燃物做灯罩,不准使用磺钨灯、日光灯、电熨斗、电炉、电烙铁、电钟、交流电收音机、电视机、电茶壶等电器设备,仓库内保持通风,各类物品要标明性能名称,油库内不准设置维修场所。总电源开关要设在门口外面,要有防雨、防潮保护。

4.1.8KTV及桑拿的每个开关要有明显标志,对电视机、音响系统、灯光实行管理,经常检查电器插头是否完好,营业期间,出口的门不得上锁,保持畅通。

4.1.9 厨房餐厅使用液化气炉、酒精炉、卡斯炉、保温点心车,自助餐炉必须注意防火安全,按操作规程使用。

4.1.10酒店安全通道保持畅通,无堆放杂物,安全出口指示正确清楚。

4.1.11每个员工每天对本岗位、本地段进行一次火情安全检查,排除本身能够排除的一般不安全因素,上报本身不能够解决的火情隐患和不安全因素。

4.1.12 每月由酒店主持对各部门消防安全进行重点检查和抽查。

4.2相关表格

4.2.1《安全检查记录表》

计量标准稳定性管理的创新 篇7

计量部检定站目前拥有检定标准51项。

在计量标准管理方面我站做了以下创新:

1 深化检定人员考核机制

检定工作是计量部的主要工作之一。兰州石化公司计量检定部门从1983年4月1日正式挂牌成立,至今,由最初的一个班十几人发展到今天已有56人,为了使我站计量工作显现出越来越强的活力,充分履行职能,发挥我们的计量功能作用,提高检定人员素质,建立培训考核机制则显得尤为重要。

1.1 加强内部培训,提高员工整体素质

我们结合检定人员在计量标准运行管理实际工作中的难点、疑点,广泛开展对计量检定人员的业务培训。2008年开始,我站举办了计量器具管理信息平台培训班、管理制度培训班和QHSE与CMS体系培训班、计量标准管理检定新规程宣传培训班、检定员复证培训班等,参加学习的有300多人次,考试合格率达99%。一年来,通过不断学习,检定员基本素质大大提高。通过对计量管理人员和检定操作人员有针对性、系统性、全方位的培训,使计量工作更加规范化、合法化。

1.2 提供送外培训,掌握计量动态

同省计量局进行广泛技术交流。2009年初我站技术管理人员和全站检定员分两批到甘肃省计量局进行业务培训。通过送外培训,使我站的计量专业人员掌握了操作和维护保养计量设备的技能,同时也提高了大家正确使用法定计量单位和数据处理知识的能力,使员工了解和掌握了最前沿的计量技术,进一步保证了计量标准的可靠性,并与国家计量技术机构的业务水平相一致,为我站计量检定提供准确的测量数据打下坚实基础。

2 建立计量标准稳定性考核机制,控制测量风险

目前我站拥有计量检定设备144(台)套,检定规程139项,划分为温度、流量、理化、质量、几何量、容量等专业计量检定岗位。这些计量检定设备性能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石化公司生产经营、质量控制、安全环保工作的正常开展。通常计量设备在使用中,受使用条件及环境影响会发生漂移、误差增大、准确度降低等。在检定周期内,测量设备的稳定与否就需要进行验证。计量标准是用来检定工作用测量设备的,一旦出现异常,将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同时会产生风险,要避免这种风险的出现,就应当进行稳定性评价。目前我们采用的计量标准运行期间的核查方法就是对其进行稳定性考察。

基于计量检定设备的特殊性,我站建立了计量标准稳定性考核机制,并开展计量比对和能力验证活动,加强计量标准的运行管理,确保计量检定数据准确可靠。我们从测量设备及其不确定度、测量方法和测量环境的影响、测量人员的工作质量等因素出发,考查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所谓计量标准的稳定性是指计量标准保持其计量特性随时间恒定的能力。因此计量标准的稳定性与所考虑的时间段的长短有关。另外,我们的计量标准通常由计量标准器和配套设备所组成,因此一般说来计量标准的稳定性包括计量标准器的稳定性和配套设备的稳定性。同时在稳定性的测量过程中还不可避免地引入被测对象对稳定性测量的影响,使这一影响尽可能地小,必须选择一稳定的测量对象来作为稳定性测量的核查标准。

计量标准稳定性考核主要方法:

(1)对于新建计量标准,每隔一段时间(大于一个月),用计量标准对核查标准进行一组n次的重复测量,去其算术平均值作为该组的测量结果,共观测m组(m≥4)。取m个测量结果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差,作为新建计量标准在该时间段内的稳定性。

(2)对于已建计量标准,每年用被考核的计量标准进行一组n次的重复测量,去其算术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以相邻两年的测量结果之差作为该时间段内的计量标准的稳定性。

在计量标准稳定性的测量过程中还不可避免地会引入被测对象对稳定性测量的影响,为使这一影响尽可能地小,必须选择一稳定的测量对象来作为稳定性测量的核查标准。最后制作成计量标准器稳定性考核计量表。为了保证计量标准的计量特性,最大限度的降低测量风险,我们还采用同岗位之间的进行比对。另外,经过计量标准稳定性考核,若发现计量标准在有效期内出现测量范围、准确度等级或最大允许误差等超出规定要求的计量检定设备,及时进行必要的调整或维修,对仍然达不到要求的,需更换,并重新进行计量标准考核。

只有多方面的监视测量,才能得到了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满足预期要求的程度,并采取措施加以改进、更新工艺和技术。2008年至今,没有再发生测量设备出现异常的现象。所以说计量设备稳定性考察和盲样比对能力的验证,能及时、准确、客观地反映了检定站目前所负责的多项企业最高计量标准的现状,同时也科学地反映出了我们的计量标准装置测量不确定评定结果的合理性。这将为我们今后在加强计量标准建设、计量检定校准设备更新、计量检定校准能力扩展、计量标准的运行管理及测量不确定度管理等方面提供依据,打下坚实的基础。

3 建立标准运行记录,加强计量标准运行的监督考核

根据测量管理体系要求,我站建立了《计量标准运行记录》,加强了标准运行过程的监督管理,同时依据体系要求,将计量检定标准全部纳入公司级监视点控制。并建立了《测量过程识别记录》,《计量确认记录》。并重新编制了各岗位检定/校准记录。并要求检定人员、复核人员和主管人员签名,最后盖章发放。所有这一切,都使我站运行记录与测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的要求相一致,做到了各项运行记录的完整性、规范性、真实性、符合性。

我们依据有关制度和测量管理体系要求,每月组织一次针对班组的计量设备、标准、实验室管理等方面的检查,将存在问题纳入班组管理考核。

通过计量管理创新,检定站的计量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测量过程控制、标准器组的可靠性得到保证,一年来未再发生过计量标准检定不合格现象,标准的保障能力得到加强,我们将继续改进,为公司计量水平的提高而努力。

参考文献

[1]JJF1033—2088[S].计量标准考核规范实施指南.

[2]JJG 168-1987[S].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检定规程.

公共文化服务标准的计量分析 篇8

摘要:采用信息计量分析的工具与方法,对现行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从时间分布、标准关键词共现网络、起草单位合作网络、起草人合作网络、标准引文网络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对中国公共文化服务标准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研究发现中国尚未形成完整的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现行标准存在国际化水平不高、标龄普遍过长等问题。文章成功地将信息计量分析工具与方法移植到公共文化服务标准的研究中,显示出标准计量分析的广阔发展前景。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标准计量分析;标准体系

中图分类号:G25,G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85831(2015)06013208

中国要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亟待提高[1]。标准化是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的有效途径,文化行业和公共文化服务相关领域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已通过了多项有关标准,从服务质量、提供者资质、安全、卫生等多个方面对公共文化服务进行规范。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检索途径和分析工具及方法,目前尚未有学者对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关标准进行系统分析,因此学术界对公共文化服务标准的发展现状缺乏整体的了解与把握。本研究利用信息计量分析工具与方法,对现行公共文化服务标准的外部特征和内容特征进行分析,总结中国公共文化服务标准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以期为系统构建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奠定基础。

一、数据与方法

(一)数据来源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网站、国家标准查询网和中国知网都提供标准文献的检索,这些数据来源各具特色,可相互补充。由于公共文化服务涉及多个行业和行政管理部门,目前尚未设立专门的“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相关标准的制定单位、归口单位和主管部门众多。而且中国标准文献分类法(CCS)和国际标准分类法(ICS)中均未设置专门的“文化服务”类目,因此无法依靠统一的途径来查询公共文化服务标准,需采用中国标准文献分类法(CCS)、主管部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标准名称(关键词)、行业这5者相结合的检索方式,综合利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网站、国家标准查询网和中国知网进行检索。初步的检索结果包含878条标准,对检索结果进行合并、剔重和人工筛选后,发现有24项国家标准、18项行业标准属于公共文化服务标准的范畴。本研究计量分析的对象即为上述42项公共文化服务标准。

(二)分析方法

(1)频次统计分析。对公共文化服务标准的发布年份进行统计,可以得出标准数量随时间发展的演进趋势;对公共文化服务标准的主管部门、归口单位进行统计,可以发现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的实施主体和机构依托。

(2)共词分析。共词分析法是一种内容分析法,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由法国文献计量学家率先提出[2]。共词分析法利用文献集中词汇或名词短语共同出现的情况来确定该文献集所代表学科中各主题之间的关系,共词分析的结果有助于识别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及其发展过程[3-4]。中国知网给每个标准提供了3个及以上的关键词,以归纳、概括标准的主要内容。本研究首先对公共文化服务标准的关键词词频进行统计,然后对关键词与关键词之间的共现关系进行统计分析,利用Ucinet等工具对共现网络进行可视化展示,以识当前标准关注的热点和主要内容特征。

(3)合作网络分析。每个标准都由多位标准化研究人员共同起草完成,对标准的起草单位、起草人员及其合作关系进行统计分析,有利于整体把握和评估中国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领域的机构依托和人力资源支撑状况。

(4)引文网络分析。如果以节点的形式表示每篇文献,引证文献和被引文献之间用箭头连接,箭头方向从被引文献指向引证文献,当文献数量(节点数量)达到一定数量时,就会形成一定规模的有向连通网络。这个网络可以清楚地表现出科学文献之间纵向继承与横向联系的交流态势,可称之为引文网络。引文网络的结构和特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领域知识的扩散情况[5],包含着丰富的有关文献交流、学科联系以及科学发展的深层次信息,是一种天然适合观察知识传播与扩散的自组织知识网络。

标准之间引用关系的形成机理如下:在编写新标准的过程中,常常会发现部分需要编写的内容(如术语、技术、方法等)在其他标准中已经做了规定,并且这些规定又适用于新标准。这种情况下,在新标准中就可以引用已有标准的内容,这些内容即成为新标准的条款组成部分,新标准需要在“规范性引用文件”中列出所引用的标准[6]。另外,标准之间除了引用,还存在着“采用”关系,采用可看作中国标准对国外标准的一种特殊引用。

标准之间的引用、采用关系与科学文献之间的引用关系非常类似,对标准之间的引用关系进行统计,就可以构建标准引文网络,从而应用引文网络分析的方法对标准网络进行测度与分析。目前尚未见有学者构建标准引文网络并进行可视化分析,本研究不仅构建与分析公共文化服务标准的引文网络,还用Pajek[7]等工具对分析结果进行可视化展示,有利于整体把握中国公共文化服务标准间的知识关联。

二、结果分析

(一)公共文化服务标准数量快速增长

对公共文化服务标准的发布时间进行统计,得出标准的实施时间分布及各时段实施标准数量所占百分比(表1)。公共文化服务标准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近年来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从各年代公共文化服务标准数量看,20世纪80年代只有3项,90年代新增了8项。进入21世纪,公共文化服务标准数量的增长速度有所增加,2000-2009年新实施标准11项。到近几年,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2010-2015年新实施标准20项。

自标准实施之日起,至标准复审重新确认、修订或废止的时间,称为标准的有效期,又称标龄。42项公共文化服务标准的平均标龄为13.5年,52.38%的公共文化服务标准的标龄已超过5年。标龄最长的标准GB/T 7401-1987《彩色电视图像质量主观评价方法》于1987年实施,至今已有28年的标龄。

(二)公共文化服务标准的内容不断扩展

现行公共文化服务标准的内容较为丰富,因此归类也较为分散。本研究通过标准的关键词词频统计及其共现关系来对标准进行内容分析。42项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共有98个关键词,关键词之间的共现关系网络见图1。

图1 公共文化服务标准的关键词共现网络

图1中每个节点表示一个关键词,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关键词在同一标准中共同出现的频次,连线粗细与共现频次成正比。结合关键词词频统计和共现网络图,对公共文化服务标准的内容可从6个方面进行归纳。

(1)公共文化服务规范。有17项标准对公共文化的服务规范作出规定。一些标准从整体上对公共文化服务进行规范,例如GB/T 28227《文化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实施指南》系列标准包括7个部分,分别对室内博物馆、音像制品销售和出租、音像及电子出版物复制、影院、剧院的服务质量作出了统一的规定, 为文化服务质量管理工作提供了依据和准绳。也有一些标准从具体的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入手来制定规范。GB/T 28220-2011《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对图书馆的服务资源、服务效能、服务宣传、服务监督与反馈等内容作出规定,为评估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水平提供了依据。

(2)人员资质。中国针对公共文化服务人员资质的标准还较少,本研究仅检索到1项,GB/T 25600-2010《博物馆讲解员资质划分》对博物馆讲解员进行了定义,将博物馆讲解员的资质划分为4个级别,即初级、中级、高级和特级,并分别从资历、业绩和专业能力3个方面规定各级博物馆讲解员的划分标准。

(3)服务运行管理。有9项标准对和公共文化服务运行管理有关的事项作出规定。一些标准提出了对公共文化服务效果的评价方法, 例如GB/T 7401-1987《彩色电视图像质量主观评价方法》、GY/T 134-1998《数字电视图像质量主观评价方法》和GB/T 16463-1996《广播节目声音质量主观评价方法和技术指标要求》分别规定了对彩色电视图像质量、数字电视图像质量和广播节目声音质量进行主观评价的方法。一些标准对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分级与绩效评估作出规定,例如GB/T 21048-2007《电影院星级的划分与评定》将电影院划分为5个星级,并给出了分级标准。

(4)安全。有3项标准对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安全防范事项作出规定。WH 0502-1996《公共图书馆建筑防火安全技术标准》提出了公共图书馆建筑的防火安全标准,其他各类图书馆也可参照该标准的条文执行。GB/T 16571-2012《博物馆和文物保护单位安全防范系统要求》是博物馆和文物保护单位的安全防范系统设计、检验、验收的基本依据。GY 5067-2003《广播电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附条文说明)》提出了广播电视建筑的防火规范,适用于广播电视建筑的新建、扩建和改建。

(5)环境与卫生。GB/T 3557-1994《电影院视听环境技术要求》对电影院的试听环境作出要求,该标准规定了电影院观众厅建筑所提供的视听环境(含放映机房)应符合的技术要求。GB 9664-1996《文化娱乐场所卫生标准》对文化娱乐场所的环境卫生各项指标作出明确规定。GB/T 23863-2009《博物馆照明设计规范》对博物馆的照明环境作出要求,规定了博物馆照明的设计原则、照明数量和质量指标,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或利用古建筑及旧建筑的博物馆照明设计。

(6)设施、设备及用品。有9项标准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设施、设备和用品作出规定。GY/T 5065-1999《调频广播、电视转播台(站)建设标准》、GY 5049-1993《省辖市级广播电视监测站建设标准》等标准分别对服务相应设施、设备提出了要求,可作为建设、审批的依据。建标 108-2008《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附条文说明)》和建标 136-2010《文化馆建设标准(附条文说明)》分别为县级以上行政区域内公共图书馆和文化馆的新建、改建和扩建提供了依据,街道、乡镇、新建居民区公共图书馆和文化馆的建设可参照相应标准执行。

(三)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体系逐步完善

42项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中,有38项注明了标准的起草单位。38项标准分别由98家单位起草,有15项标准仅由1家单位起草,有1项标准(WH/T 54-2013《手机(移动终端)动漫内容要求》)由17个单位合作起草,另外22项标准的起草单位数量在1~17之间。

图2 各类单位累计参与起草的

公共文化服务标准数量

对各个单位起草的公共文化服务标准数量按单位类型进行累加,结果见图2。累计起草标准数量最多的是企业,其次是科研机构和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这3类机构是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制定的主要力量;认证认可机构、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和文化基金会也参与起草了一定数量标准,在制定公共文化服务标准的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卫生部门、标准化监督管理部门、高等院校、专家工作组参与起草的标准数量较少,构成了制定公共文化服务标准的补充力量。

对各起草单位之间的合作关系进行统计,得出合作矩阵后导入Ucinet后得到起草单位的合作网络见图3。图3中有98个节点代表各起草单位,节点间的连线与单位共同合作起草公共文化服务标准的数量成正比,节点大小与其在网络中的点度中心度呈正比,起草单位合作网络的密度为1.335。图3的左上部有6个孤立节点,如敦煌研究院、北京图书馆等,表示这6个单位均独立起草标准,未与其他单位合作。技术监督部门、高等院校、文化基金会、科研机构、企业、认证认可机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卫生部门、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和专家工作组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的制定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些单位各具特色和优势,在联合起草标准的过程中建立了灵活多样的合作模式。

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是标准的主要实施者,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实际情况最为了解;企业对文化市场的变化最为敏感,能敏锐地捕捉文化产业的市场需求;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对相关法律、政策最为熟悉,可以确保标准的正确导向;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专家工作组能为标准的起草提供专家智慧和技术支撑,认证认可机构和技术监督部门对标准的实施与推广起着重要的监督管理作用。各类单位在起草过程中都有其特点和优势,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和相关企业可以根据制定标准的实际需求,灵活选择政府行政主管部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标准化监督管理机构等单位进行合作,联合起草标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标准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归口单位依据国家赋予的权利和责任,按特定的管理渠道对标准实施管理。有38项标准标明了归口单位,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全国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广播电影电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全国文物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这5个单位归口的标准数量占总数的86.84%,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的过程中起到了主导作用。

现行的42项公共文化服务标准有98家单位参与了起草,有16家单位负责归口管理,这些单位是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体系的重要依托,是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制定与推广的重要力量。公共文化服务的主管部门和相关专业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承担了公共文化服务标准的归口管理工作。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全国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广播电影电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全国文物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都参与了多项公共文化服务标准的归口工作。企业、科研机构和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是公共文化服务标准起草的主要力量,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质协质量保证中心、方圆标志认证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首都博物馆等单位都参与了多项公共文化服务标准的起草。这些机构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的制定、管理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初步形成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体系。

图3 公共文化服务标准起草单位的合作网络

(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专家队伍初具规模

通过查看标准全文,共查到30项标准的216位起草人。对标准起草人的出现频次及其相互间的合作关系进行统计,216位起草人之间的合作关系见图4。图4中每个节点代表1位起草人,两个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起草人共同起草过公共文化服务标准,节点间连线的粗细程度与共同起草的标准数量成正比,起草人之间合作次数越多,连线越粗。起草人合作网络的密度为1.285 3,最小子网只有2个节点,最大子网包含50个节点。王世川、杨铭、周湘梅等人参与了多项标准的起草,在专家合作网络中有着重要作用。

对起草人的合作强度进行测度,合作度为7.2,即平均每项标准有7人参与起草;合作率为100%,即每项标准都由2位及以上的起草人共同起草完成。公共文化服务标准起草人最多为22人,最少为2人,50%的标准由9人以上合作起草完成。

(五)公共文化服务标准知识网络正在形成

对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引用和采用的标准进行统计,发现有32项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引用了其他标准(被引用标准包括8项国际标准和105项国内标准)。GY/T 134-1998《数字电视图像质量主观评价方法》和GB/T 29182-2012《信息与文献 图书馆绩效指标》采用了国际标准;GB/T 28161-2011《数字电视广播业务信息规范》、GB/T 28160-2011《数字电视广播电子节目指南规范》、WH/T 54-2013《手机(移动终端)动漫内容要求》、WH/T 55-2013《手机(移动终端)动漫运营服务要求》等4项标准引用了国际标准。

被引频次超过2次的标准见表2。标准间的引用网络见图5。图5中共有131个节点(孤立节点已删除),每个节点表示1项标准,节点间的箭头从被引标准指向施引标准,共形成11个子网。规模最小的子网只包括2个节点,规模最大的子网包括44个节点。

公共文化服务标准的作者合作网络、单位合作网络、引用网络、关键词共现网络是公共文化服务标准知识网络的主要形式。32项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共引用了115项国内外标准,形成包括44项标准的最大连通子网;216位标准起草人形成了网络密度1.285 3的作者合作网络,98家起草单位形成了密度为1.335的单位合作网络;98个关键词也构成了现行公共文化服务标准的关键词共现网络。标准知识网络由公共文化服务标准的外在特征和内容关联自发形成,标准知识网络的形成与演化是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发展的反映。现在已有8项公共文化服务标准被后来制定的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引用,即为后来标准的制定提供了依据。现行的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之间初步建立了一定的引用关系,但这种关系并不紧密,反映出标准之间的内在关联不强,尚未形成较为完善的体系。

三、现行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存在的问题

第一,未能构成完整的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公共文化服务横跨多个行业,涉及到文化事业单位、企业、政府行政主管部门等多个主体,需要相当数量的标准来对服务的各个方面进行规范。但现行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仅有42项,而且这些标准大多是孤立地、零星地,标准之间缺少系统关联。这些不同时期基于不同目的所制定的标准集中在一起难以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标准和标准之间甚至可能出现矛盾和冲突,无法发挥系统效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需要一整套相互补充、相互依赖的标准体系,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的发展迫切需要引入系统分析方法,以标准系统的整体效益为目标,对公共文化服务标准的要素进行综合分析,厘清标准和标准间的关系,进而构建出宏观的标准体系框架,单个标准的制定应在此框架下进行。这样才能发挥多个标准的协同作用,使不同时期的单个标准构成有机整体,发挥系统效应。

图5 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引文网络

第二,国际化水平有待提高。现行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中只有2项标准采用了国际标准,4项标准引用了国际标准,国际化水平不高。中国一贯高度重视国际标准化工作,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以往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理论与实践都缺少对国际标准和各国先进标准的关注,欧美各国的标准化进程起步较早,其相关组织、机构、制度、流程等各方面都相对成熟,对各国公共文化服务相关标准的背景、方法、优势、局限进行深入分析,比较各国同类标准的区别与联系,可以为中国公共文化服务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和借鉴。而且在制定公共文化服务标准的过程中引用相关的国际标准,有利于提高标准的国际化水平,使中国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在国际中确立领先地位[8-9]。

第三,缺少统一的组织管理机制。中国公共文化服务标准有众多相关机构和人力资源支撑,归口单位已达16个,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企业等起草单位有98个,标准起草人已达216位。随着新公共文化服务标准的不断增加,还会有更多的单位和个人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进程中来。但如此多的来自不同行业、系统的单位和专家,对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的统一组织、规划和管理也带来了困难。目前尚未建立起有效的机制来对社会各界的力量进行组织管理,尚未建立起方便相关机构和个人对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的参与机制。建立合理的参与机制,并对相关机构、专家进行统一的组织管理将极大地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的制定与推广。

第四,多项公共文化服务标准的标龄过长。世界各国的标准有效期各不相同,ISO标准每5年复审一次,平均标龄为4.92年。根据中国1990年发布的《国家标准管理办法》中的规定,国家标准实施后,应由国家标准主管部门组织复审,复审周期一般不超过5年。中国公共文化服务标准的平均标龄为13.5年,52.38%的公共文化服务标准的标龄已超过5年,标龄最长的标准至今已有28年的标龄。可见现行公共文化服务标准的标龄普遍过长。任何一项标准,其正确性和科学性都不是绝对的,标准化活动的效果也是如此[9]。当标准所做的规定不切合实际,不符合客观规律,或者跟不上外界环境的变化时,也会产生负面作用,其风险不容忽视。因此,应在标准实施后,及时对标准的内容进行审查,对标准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及时发现标准执行与应用中的各种问题并对标准进行修订,尽可能地减少标准造成的负面作用,提高标准化的整体水平。而公共文化服务标准的内容审查和效益评估也需要有明确的标准,这方面的标准在中国还很缺乏。

四、结语

通过对中国现行公共文化服务标准的计量分析,发现公共文化服务标准数量增长快速,标准的内容不断扩展,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体系正在逐步完善,相关的标准知识网络正在形成。标准的起草单位形成了灵活多样的合作模式,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专家队伍已初具规模。但中国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过程中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缺少统一的组织管理机制,现行标准未能构成完整的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国际化水平有待提高,多项公共文化服务标准的标龄过长。为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的发展,需要尽快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和完善。

将信息计量分析方法引入标准科学的研究中,既是对信息计量与科学计量研究对象的拓展,又是标准科学研究的方法创新。本研究成功地将信息计量方法与工具应用到公共文化服务标准的分析中,显示出标准计量分析的广阔发展前景。标准计量分析可为标准研究提供新的计量指标,为标准化领域的科学评价提供新的途径,为标准发展规律的探索提供科学的方法。参考文献:

[1]李家莲.中国文化发展质量报告[J].宏观质量研究,2014,2(3):121-128.

[2]CALLON M,LAW J,RIP A.Mapping the dynamic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ology of science in the real world[M]. London: Macmillan,1986.

[3]冯璐,冷伏海.共词分析方法理论进展[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2):88-92.

[4]钟伟金,李佳.共词分析法研究(一)——共词分析的过程与方式[J].情报杂志,2008(5):70-72.

[5]邱均平,李小涛.基于引文网络挖掘和时序分析的知识扩散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4,37(7):5-10.

[6]白殿一,逄征虎,刘慎斋,等.标准的编写[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90.

[7]BATAGELJ V, MRVAR A.Pajekprogram for large network analysis[J].Connections,1998,21(2): 47-57.

[8]邱均平,李小涛.高校图书馆标准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图书情报工作,2015,59(2):131-135.

上一篇:浅谈食品添加剂的利弊下一篇:我不好但世界只有一个我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