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英语公开课教案(精选9篇)
高一英语公开课教案 篇1
高一物理公开课教案
课 题: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时间的关系
时 间:2010 年10月21日
班 级:高一(3)
授课人:唐益飞
§2.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时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特点,理解图象的物理意义.
2.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v—t图象的特点. 3.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v—t图象的物理意义,会根据图象分析解决问题,4.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能进行有关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识别、分析图象和用物理语言表达相关过程的能力. 2.引导学生研究图象、寻找规律得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3.引导学生用数学公式表达物理规律并给出各符号的具体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用物理语言表达物理规律的意识,激发探索与创新欲望. 2.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甩不同方法表达同一规律的科学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v—t图象的物理意义
2.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公式及应用. 教学难点
1.匀变速直线运动v—t图象的理解及应用.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一时间公式的理解及计算.
教学方法
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匀变速直线运动是一种理想化的运动模型.生活中的许多运动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运动规律往往比较复杂,但我们忽略某些次要因素后,有时也可以把它们看成是匀变速直线运动.例如:在乎直的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在超车的一段时间内,可以认为它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刹车时则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直到停止.深受同学们喜爱的滑板车运动中,运动员站在板上从坡顶笔直滑下时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笔直滑上斜坡时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我们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描绘出了小车的v—t图象,它表示小车做什么样的运动呢?小车的速度随时间怎样变化?我们能否用数学方法得出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式呢? [新课教学]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 [讨论与交流] 师:请同学们思考速度一时间图象的物理意义.
生:速度一时间图象是以坐标的形式将各个不同时刻的速度用点在坐标系中表现出来.它以图象的形式描述了质点在各个不同时刻的速度.
(展示)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如图2—2—1所示.
师:请同学们思考讨论课件展示的两个速度一时间图象.在v—t图象中能看出哪些信息呢?思考讨论图象的特点,尝试描述这种直线运动.
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 师:请大家先考虑左图.
生1:我们能从速度一时间图象中得出质点在各个不同时刻的速度,包括大小和方向. 生2:我从左图中能看出这个直线运动的速度不随时间变化,在不同的时刻,速度值都等于零时刻的速度值.不随时间变化的速度是恒定的,说明质点在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大小为10m/s,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同.
师:匀速直线运动是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它的加速度呢? 生(众生):零.
师:大家观察右图,与左图有什么不同和相似的地方? 生3:在这个图中的速度值大小也是10m/s,但它却是负值,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反,因为速度值也保持不变,所以它也是匀速直线运动.
生4: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一时间图象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 师:你能断定这两个图象中所表示的运动方向相反吗? 生5:是的,它们肯定相反,因为一个是正值,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同,一个是负值,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反.
老师及时引导,提示.
师:它们是在同一个坐标系中吗?这样的信息对你确定它们的方向有没有帮助? 生6:显然不是啊,这有什么用啊? 生7:有了,有了,两个坐标系中规定的正方向一定是相同的吗?对了,不一定相同,所以不能断定它们的方向一定相反.
师:是的,在两个不同的坐标系中不能确定它们的方向关系.
(展示)上节课我们自己实测得到的小车运动的速度一时间图象,如图2—2—2所示.
师:请大家尝试描述它的运动情况.
生: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倾斜直线,它是初速度为零的加速直线运动.
师:大家尝试取相等的时间间隔,看它们的速度变化量.
学生自己画图操作后回答.
生:在相等的时间间隔内速度的增加量是相同的.
老师进一步加以阐述. 师:我们发现每过一个相等的时间间隔,速度的增加量是相等的.所以无论Δt(选在什么区间,对应的速度v的变化量△v与时间t变化量△t之比Δx/Δt是一样的,即这是一种加速度不随时间(时间间隔)改变的直线运动.
师:质点沿着一条直线运动,且加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它的速度一时间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如果物体的加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增大,这个运动就是匀加速直线运动;如果物体的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减小,这个运动就是匀减速直线运动.
(展示)展示各种不同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一时间图象,让学生说出运动的性质,以及速度方向、加速度方向.如图2—2—4至图2—2—8所示.
生1:图2—2—4是初速度为v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生2:图2—2—5是初速度为v0的匀减速直线运动.速度方向为正,加速度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反,是负的.
生3:图2—2—6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但速度方向与规定的速度方向相反. 生4:图2—2—7是初速度为v0的匀减速直线运动,速度为零后又做反向(负向)匀加速运动。
生5:图2—2—8是初速度为v0的负向匀减速直线运动,速度为零后又做反向(正向)匀加速运动。
教师及时总结和补充学生回答中出现的问题.
师:下面,大家讨论后系统总结我们能从速度一时间图象中得出哪些信息? 生:质点在任一时刻的瞬时速度及任一速度所对应的时刻. 生:比较速度的变化快慢. 生: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交流与讨论] 速度图象的两个应用
(1)图2—2—14中给出了A、B、C三辆小车的v-t图象,不用计算,请你判断小车的加速度谁大谁小?然后再分别计算三辆小车的加速度,看看结果与判断是否一致.
二、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
师:数学知识在物理中的应用很多,除了我们上面采用图象法来研究外,还有公式法也能表达质点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从运动开始(取时刻t=0)到时刻t,时间的变化量就是t,所以△t=t一0. 请同学们写出速度的变化量.
让一位学生到黑板上写,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做. 学生的黑板板书:△v=v一v0.
因为a=△v/△t不变,又△t=t一0 所以a=△v/△t =(v-v0)/△t,于是解得:v=v0 +at 教师及时评价学生的作答情况,老师的规范作答.
教师强调本节的重点,说明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
师:在公式v=v0+at中,我们讨论一下并说明各物理量的意义,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生:公式中有起始时刻的初速度,有t时刻末的速度,有匀变速运动的加速度,有时间间隔t 师:注意这里哪些是矢量,讨论一下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生:公式中有三个矢量,除时间t外,都是矢量.
师:物体做直线运动时,矢量的方向性可以在选定正方向后,用正、负来体现.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同时,矢量取正值,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反时,矢量取负值.一般我们都取物体的运动方向或是初速度的方向为正.
教师展示图2—2—16.
师:我给大家在图上形象地标出了初速度,速度的变化量.请大家从图象上来进一步加深对公式的理解.
生:at是0~t时间内的速度变化量△v,加上基础速度值-------初速度vo,就是t时刻的速度v,即v=vo+at.
师:类似的,请大家自己画出一个初速度为v0的匀减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图象,从中体会:在零时刻的速度询的基础上,减去速度的减少量at,就可得到t时刻的速度v。
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画图体会. [例题剖析] 例题1:汽车以40km/h的速度匀速行驶,现以0.6m/s2的加速度加速,10s后速度能达到多少?加速多长时间后可以达到80km/h? 例题2:某汽车在某路面紧急刹车时,加速度的大小是6 m/s2,如果必须在2s内停下来,汽车的行驶速度最高不能超过多少? 例题3:一质点从静止开始以l m/s2的加速度匀加速运动,经5 s后做匀速运动,最后2 s的时间质点做匀减速运动直至静止,则质点匀速运动时的速度是多大?减速运动时的加速度是多大? [小结] 本节重点学习了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理解和对公式v=vo+at的掌握.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理解强调以下几点: 1.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增量相同,这里包括大小方向,而不是速度相等.
2.从速度一时间图象上来理解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v=vo+at,t时刻的末速度v是在初速度v0的基础上,加上速度变化量△v=at得到.
3.对这个运动中,质点的加速度大小方向不变,但不能说a与△v成正比、与△t成反比,a决定于△v 和△t 的比值.
4.a=△v/△t 而不是a=v/t , a=△v/△t =(vt-v0)/△t即v=vo+at,要明确各状态的速度,不能混淆.
5.公式中v、vo、a都是矢量,必须注意其方向.
作
业
教材第39页“问题与练习”.
板书设计
§2.2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时间的关系
1.匀变速直线运动
沿着一条直线运动,且加速度不变的运动 2.速度一时间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3.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 v=vo+at
高一英语公开课教案 篇2
【知识与技能】
1.学习诵读诗歌, 分清节奏, 读出感情。
2.识记“缥缈、定然、闲游”等词语, 品味诗歌语言。
3.理解联想和想象手法的作用, 把握诗歌内容。
【过程与方法】
1.运用默读, 快速了解内容;运用朗读, 读准语气, 体会感情;自由诵读, 当堂背诵。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初步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启发学生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反复诵读, 品味语言, 把握内容。
难点: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象的作用。
[教法和学法导航]
教法:导学法、创设情境法、交流点拨法。
学法:诵读法、联想想象法、小组探究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课文朗读视频, 收集作者资料, 查找想象、联想的有关知识, 充分预设课堂。
学生:1.查阅写作背景, 了解牛郎织女传说。
2.朗读预习, 扫除字词障碍。
[教学过程]
一、学法导入
同学们, 老师很喜欢读诗, 你们喜欢吗?“诗以言志”, 诗歌是用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的, 是诗人心灵世界的呈现。今天, 我们走近诗人郭沫若, 去感受他笔下《天上的街市》的美妙神奇。
读诗首先要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心中有作者, 才能更好地把握诗歌内容。同学们课前查阅了资料, 老师看大家对诗人郭沫若了解多少。
(学生介绍, 小组相互检查)
教师投影补充:
郭沫若 (1892-1978) , 原名郭开贞, 四川乐山人。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剧作家、学者。中国新诗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星空》, 话剧《屈原》等。
写作背景:《天上的街市》选自诗集《星空》, 写于1921年10月24日, 当时“五四”运动的洪波已经消退, 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依旧处于军阀混战、列强掠夺、民不聊生的黑暗中。面对现实, 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 他痛恨黑暗的现实, 向往光明的未来, 因此, 写下这首充满浪漫色彩的著名诗篇。
二、初读感知
1.默读, 初步了解内容。 (导学:抓诗题, 快浏览, 写什么?找名词。怎么写?找动词、形容词)
2.朗读, 体会思想感情。 (导学:读准字音, 分清节奏, 把握基调)
播放朗读视频, 教师指导朗读, 学生朗读展示。
3.自由诵读, 小组竞赛, 看谁背得快。 (导学:理清思路, 抓关键词)
三、再读品析
1.品析诗歌精练的语言。 (小组合作交流, 老师点拨)
第一节:比较两组动词“明”———“现”“闪”———“点”。
后三节:“缥缈、定然、珍奇、闲游”等词语的含义及作用。
2.感受诗歌美妙的意境。 (学生展示)
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画面, 描述画面, 概括画面。
三幅画面:街灯明星辉映图、天上美丽街市图、牛郎织女闲游图。
3.感受诗歌情感美。
通过以上环节, 学生能把握诗歌美好、恬静的感情基调;能感受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再次指导朗读, 要求节奏不宜强, 声音不宜大, 速度不宜快, 要做到轻松、柔和、舒缓。
四、合作探究
同学们的朗读深深打动了老师的心, 这真是首美妙神奇的诗歌。我们一起来探究它的美妙神奇。提出探究问题:联想和想象表现手法的运用。 (投影)
1.作者由街灯想到明星, 它们有什么相似点?从地上写到天上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谈谈你对联想和想象表现手法的认识。
2.诗中牛郎织女的生活跟民间传说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这样写?
(小组讨论交流, 汇报探究成果, 老师评价补充)
答案:
1.发光发亮联想和想象
教师补充:联想指由一事物想到与之相关或相似的另一事物。想象则是指对已知的事物形象进行加工, 创造出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
板书:街灯———明星———天上街市———物品———天河———牛郎织女
2.通过比较得出:诗人创造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的图景, 就是为了表达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这一主题。
(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有感情背诵, 感受诗人的美好情怀)
五、拓展训练
1.思维训练题:写出由“天空”联想到的事物, 要求五个以上。
2.仿照续写题:发挥你的联想和想象, 续写句子。
示例: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月光照在地上, ……
(以小组竞赛的方式, 竞选答案, 要求学生课后做整理积累笔记)
六、课堂小结
《囚绿记》公开课教案 篇3
【摘要】同学们,顾城有诗云: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今天,让我们带着慧眼一起去寻找那抹绿,共同走进陆蠡的《囚绿记》。
【关键词】公开课;教案;《囚绿记》;绿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教学目标:1.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内涵;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3.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对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教学重难点:理解绿的象征意义,感受优秀作品恒久的生命力。教学方法:诵读感知、读写品悟。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准备:早自习预习、电子白板、ppt。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顾城有诗云: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今天,让我们带着慧眼一起去寻找那抹绿,共同走进陆蠡的《囚绿记》。
二、整体感知:检查早自习预习情况
1.文题中“绿”指什么?(常春藤)2.题目为“囚绿记”,课文中哪几段是写“囚绿”?“囚绿”之前、之后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请用两个字概括。(寻绿(1—4)观绿(5—7)囚绿(8—12)放绿(13)怀绿(14))3.作者囚绿后放绿,放绿后又怀绿,这矛盾的表现流露作者的什么情感?(喜爱绿)
三、讲析课文
(一)学习囚绿(8—12段),齐读,完成下面两道题目
1.爱绿为什么囚绿呢?圈出相关句子来读读。2.请大家圈出描写“绿囚”的语言,读一读。看看绿枝条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突出绿枝条什么特点?在“绿囚”变化过程中作者心情如何变化的?
答案: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研读重点词语:“装饰”、“葱茏”、“猗郁”。(装饰,安慰;葱茏、猗郁本指草木茂盛,这里移用,表现爱与幸福年华的丰富。)(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可是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得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绿枝条由生机勃勃变得嫩黄细瘦娇弱,颜色与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向往光明,不屈服于黑暗)
重点句子研读:“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体味作者的用意。(生的欢喜——不快——渐渐不能原谅我的过失——可怜、恼怒)
(二)学习(1—6段),自由诵读,完成三个任务
请找出相关句子读读。1.我住在什么样的房子里?对这样的房子我却怀着一种喜悦,毫不犹疑的决定下来,是什么原因呢?2.为什么如此爱绿呢?3.哪些句子表现我对见到绿的急迫心理?4.这种急迫的心情暗示什么?并找出相关词句来证实。
答案: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绿色是多宝贵的啊!
重点句子朗读研读:“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注意重音,理解象征意义。从哪里可看出作者需要慰安?(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暗示作者境遇不佳,他的生活缺乏绿色,缺乏希望,缺乏慰安,缺乏快乐,生活在举目无亲的北平,正需要用绿色来安慰自己的眼睛,象征生命与快乐的绿成了作者唯一的朋友。“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齐读5—6段。
(三)学习(13—14段),老师范读,完成下面问题
1.发生了什么事让作者提早释放了绿纸条。(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2.在绿枝条上,作者赋予了怎样的精神内涵呢?(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3.这种精神内涵与我们民族的哪种精神相同呢?(自强不息 向往自由 向往光明 不屈不挠。作者赞美绿色,就是在赞扬中华民族忠贞不屈的抗敌精神)4.作者怀念绿,还怀念了什么?(怀念北平的人民、沦陷区的人民、日寇铁蹄下的同胞。或者说怀念和平安静的生活)
(四)总结
作者用绿的特点来象征中华民族在强敌入侵下的永不屈服的抗争精神,其实这种精神也是陆蠡精神的体现。
补充:巴金赞扬他说:“古圣贤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圣贤可以当之无愧。” 1942年4月,陆蠡发往西南的抗日书籍在金华被扣,日本宪兵队追踪到上海,查封了书店,没收了全部《文学丛刊》。陆蠡不顾胞妹的劝阻,亲自去巡捕房交涉,便遭关押。后被解到汪伪政府所在的南京审讯,敌宪问:“你赞成南京政府吗?”陆蠡说,“不赞成!”敌人又问:“日本人能否征服中国?”回答依然是:“绝不可能!”7月21日临刑时,年仅34岁。“文如其人,人如其文”。陆蠡,一介书生,在生死面前所体现的硬气和浩然正气,就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他用自己的笔书写这样一种精神,用自己的献血来印证这种精神,令我们都深深感动。
探讨:本文通过描绘一种事物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种事物被赋予象征意义,写作上是什么手法?我们所学哪些课文采用这种手法?学生自由讨论(托物言志)。
(五)课堂迁移
同学们,绿色到处都有,在生活中我们不是缺少绿色,而是缺少发现绿的眼睛,希望大家用眼睛去观赏,去体味,去感悟,让生命之绿、希望之绿、慰安之绿、快乐之绿充盈我们的生活。你能举出一些被人生的苦难“囚住”了但“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常春藤”吗?学生自由讨论。
高一语文公开课教案 篇4
1、了解作者不同阶段上图书馆的经历,明确图书馆对其成长的重要作用。
2、领会作者的观点态度,品味真正的图书馆之乐,思考自己的读书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
1、理顺课文的结构和内容;
2、归纳王佐良回顾的几段去图书馆的经历。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没有阅读就不可能有个体心灵的成长,不可能有个体精神的完整发育。
通过阅读,我们不一定变得更加富有,但我们一定可以变得更加智慧。
通过阅读,我们不一定能改变我们的长相,但一定可以改变我们的品位和气象。有些人相貌普普通通,但“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令人如沐春风,你会觉得他深邃厚重,觉得自己得到很多启迪。人的相貌基于遗传无法改变,但是人的精神可以通过阅读而从容,而气象万千。
通过阅读,我们不一定能延长我们生命的长度,但一定可以改变我们生命的宽度,增加我们生命的厚度。人的生命长度由基因等先天因素在起作用,而后天阅读可以让我们的精神世界更加宽阔和充实。
阅读,对个体的精神成长至关重要。
2、写作背景
有一段时间,社会流传着“读书无用论”,这是一种否定知识与学习的社会思潮。作为一个读书人,王佐良想尽一切办法,激发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的读书热情。
3、作者介绍
外语界泰斗级人物——王佐良
王佐良(1916-1995),诗人、翻译家、教授、英国文学研究专家,浙江上虞人。专于英国文学的研究。著有《英国十七世纪剧作家韦勃斯特的文学声誉》(英文)、《英国文学论文集》,译有(英)《彭斯诗选》,中译英《雷雨》(曹禺著)。1995年1月19日,于北京去世。王先生对诗歌翻译的要求充分地反映出他对翻译的最高要求,即“一切照原作,雅俗如之,口气如之,文体如之”。
4、题目解说
“上图书馆”是一个动宾结构的短语,表明文章所写的是去图书馆的经历和感受。
5、层次结构
文章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3)上图书馆之乐;
第二部分:(4-9)上图书馆的经历;
第三部分:(10)上图书馆也有其奇趣。
6、全文分析
1、文中主要记述了哪几个图书馆?
明确:
“公书林”、清华图书馆、包德林图书馆、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
2、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记述这几个图书馆的?
明确:
时间顺序。
(作者是按照自己的成长过程来写与这几个图书馆的缘分的。)
3、第1段引用西蒙娜德波伏瓦的话有什么用意?
明确:
为了引出自己对图书馆读书生活的热爱。
4、第7段说“真实的世界却在暗淡下来”,“真实的世界”指什么?
明确:
国家民族命运处于危亡时刻。
5、第8段中“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一句的含意是什么?
明确:
表达了对国内战争胜利的喜悦。
6、第9段引用的莎士比亚的台词有什么含意?
明确:
说明人类创造了知识理性。
7、上图书馆给作者带来了哪些有益的收获?请简要概述。
明确:
①获得了比来自中外老师还要多的知识;②产生了读小说的兴趣和好奇心;③养成了看英文杂志的好习惯;④丰富了有关历史、哲学、戏剧等方面的知识和情感;⑤认识到人类的高贵、伟大。
四、拓展资料
高一英语公开课教案 篇5
三维目标
1、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流变,了解“古诗”与五言诗的关系。
2、把握三首诗歌中的基本意象,能够正确理解诗歌的主题意义。
3、运用翻译的方法描摹诗歌所反映的内容,能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4、掌握作者的有关文学知识,正确体会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涉江采芙蓉》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流变,了解“古诗”与五言诗的关系。
2、把握诗歌中的基本意象,能够正确理解诗歌的主题意义。
3、运用翻译理解的方法描摹诗歌所反映的内容,能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探究诗歌的表现手法。
4、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
教学方法:
(总)课前预习(导学案)――课堂解析(教学案)――课后复习(考点练兵案)
(分)朗读(多样式)――解读(问答式)――研读(答问式)――小结(归纳式)
课件准备:与教案配套的PPT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1、情景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听过这样一句诗吗?“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接下来的几句,有没有听过?那么我们品读一下这首诗:看到大屏幕上。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 不是生与死的距离 // 而是我站在你面前 // 你不知道我爱你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我站在你面前 // 你不知道我爱你 // 而是爱到痴迷 // 却不能说我爱你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 不是我不能说我爱你 // 而是想你痛彻心脾 // 却只能深埋心底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我不能说我想你 // 而是彼此相爱// 却不能够在一起
――泰戈尔
感受:在读这首诗之前,我们以为,生与死的距离,就足以隔开两个人了。读了这首诗,我们才知道,有的距离不是用眼睛来衡量的,有的人近在咫尺,心却相隔千里。而经过老师的补充,我们应该有更深的了解。最可怕的距离,是两个人的心明明贴的很近,却不能在一起。那么这是怎样的一种伤痛?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从千年前传来,被这种伤痛折磨的古人发出的那一声叹息。
2、诗词导入
隔着亘古的时空,要听清这声叹息可能不易。但是同学们可以通过体会这首诗的感情,自己读出这声感叹。下面请同学们齐读《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没有生字词,也不是很难理解。因此,在读的过程中,第一,注意字的读音;第二,仔细体会诗中的感情。
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指导及要求:这首诗,就好像一声叹息,叹息应该是轻轻的、缓缓的。同学们的节奏稍微快了一些。但是不要紧,读出感情是读诗的高层境界,也许在学习这首诗的内容之后,我们能更好地把握诗的感情。也希望在这堂课的最后,每个人都可以把这首诗背出来。
二、文本解读
(一)、知识积累
基础积累
1、《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目标之一)
2、“古诗”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形成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专类名称。并且发展为泛指后来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其中有五言律诗、五言绝句。唐代以前的五言诗体便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目标之二)
信息筛选
《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总集,总共是十九首。这十九首诗并非出自同一个人之手,作者也都不可考。但是都是在同一个年代所作的。钟嵘评价这组诗“惊心动魄,几乎可谓一字千金。”可见《古诗十九首》的语言造诣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古诗十九首》的内容,被放逐的臣子,被抛弃的妻子,久未见面的好友,流落他乡的游子。我们看到,这些都是可喜之事还是可悲之事?为什么会如此呢?
合作探究
现在让我们正式进入这首诗,刚刚我提到了,《古诗十九首》的诗题都是以诗的第一句为题,同学们可按照自己的理解起了诗名,并思考这个主人公,你们认为,是男子还是女子呢?根据是什么?
好,既然同学们都认为是男子/女子,我们就从男子/女子的角度来分析这首诗;
既然同学们有争议,各执一词,而且好像双方都非常有道理,那么我们暂且还是称它为主人公。下面我们边分析这首诗,边探讨,到底是男子 还是女子呢?
男生同学示范朗读一遍(包括诗题、内容,注意断句)。
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方法点拨
五言诗朗读指导。
明确: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容量,能够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在音节上,奇偶相配,也更富于音乐美。因此,它更为适应汉以后发展了的社会生活,从而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五言诗在断句上一般构成二三字格式、或者是二一二字格式。本诗采用二三字格式断句,但是在朗诵的时候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能力提升(目标之三)
一、诗歌鉴赏的方法:(结合大屏幕解读)
1、读顺畅,解其意;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渡过江去采摘荷花,生有兰草的沼地长着香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采摘荷花送给谁呢?所思念的人在遥远的`长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回头看那故乡啊,漫长的道路无边无际又渺渺。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感情深厚却两地分居,在愁苦忧伤中慢慢变老。
解读诗歌,把握诗歌情感。(师生交流,讨论,共同完成下面的环节)
(一)思考:读完这篇文章,你认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游子思乡之情。
(二)具体分析这篇文章,看文章如何表达出这种情感的!
2、找意象,品意境。
本诗主要意象是什么?对全诗意境的营造有什么作用?( 目标之四)
本诗的主要意象就是芙蓉,芙蓉就是莲花,我们在哪篇文章中学过莲花的?《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那么,莲代表的是什么?高洁的君子之风。还有没有?其实我们还学过一首诗,只是里面荷花换了个名称,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荷花用来喻意境的静谧悠闲。由以上几例分析可以见出:荷花在很多情况下被作为一种情感意象来使用,表示一种圣洁、坚贞与宁静的意味。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视“荷”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洁的品质。为文章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兰泽多芳草: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香草。“兰泽”、“芳草”往往和知己,君王联系在一起,用来表达美好的事物和情感。原来我跟大家说了,读诗要抓什么?意象:芙蓉、兰泽、芳草,让人顿感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感情的纯洁、美好。这时候我们猜测主人公的心情是怎样的?
轻快! 好,这一句,主人公踏过江水去采一朵莲花,这个画面,让我们觉得是在哪里?是大漠?塞北?还是江南?我们眼前出现这么一幅画面了,盛夏的江南水边,我们的主人公驾着一条轻舟,慢慢摇着船桨,穿梭在荷叶中,去采那一朵莲花。大家认为,这是一名男子,还是女子?但是,是不是完全排除是男子的可能?
3、依景情,析手法;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采了要给送给谁呢?从上一句我们知道主人公去采芙蓉,为什么要采呢?现在
才知道,是要送人的。大家不要觉得送朵花是小事,我们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和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连在一起。我们现在想表达爱意送什么?什么值钱送什么,还有直接送钱的。而古人和我们不同,“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他们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财宝,往往是一枝花或是一株芳草。
我们熟悉的诗人元稹和白居易交好,元稹为御史奉使往蜀地去的时候,看到路旁烂漫的山花,写到“深红山木艳彤红,路远无由摘寄君”。
送别的时候不是收拾金银细软让对方带着,而是折一枝杨柳,表达依依不舍之情。因为柳字音近留。我们学过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说题目可能有同学忘了,但一听肯定会回忆起来“渭城朝雨徘岢荆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陆凯的《寄范晔》:“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甚至有时候,只是一颗小小的红豆。还是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现在我们应该能够了解到古人所赠之物所寄托的情感了。折花送柳,一方面传达了对亲友的关怀、思念。一方面有寄托了美好祝愿。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
好,这位主人公赠送的对象,是谁?远方的人。而且结合全文可以知道,是远方的那个爱人。我们思考。主人公是真的采过芙蓉以后,才想到“所思在远道”吗?这一问一答是什么手法?设问。有什么作用?
A、所思,不是才过之后才想到爱人。而是时时刻刻想着他。那么我们可以看出,之前“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爱人。如果开头就开门见山把对方托出,就显得平淡无味了。
B、“远道”透露出什么讯息?爱人不在身边。为下文主人公的情绪变化做铺垫。起到暗中过渡,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个情感还能说是欢快吗?失落。那么我们想到,之前作者为我们描绘的景象是什么景?乐景,可是主人公带的是什么情?哀情。这叫?以乐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的诗我们接触不少了,刚刚提到的《送元二使安西》就是非常典型的一首。在这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中,主人公手拿一朵莲花,站在舟头,独自怀远,正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
好,从这两句看,我们能读出主人公的性别吗?还是不能严格的区分。一个女子手持莲花,呆呆地思念自己的夫君,或是一个男子,痴情地凝视这江水想着家乡的妻子,都可以成立。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回望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路途无边无际。
这两句里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旧乡 长路
旧乡在哪里?在“漫漫”长路的那头,看不到也望不着,“旧乡”的爱人此时也正凝眸相望吗?这就是我们开头说的,两个人明明相爱,却不能在一起,这是什么感情?浓浓的相思之情溢于言表。这两句将“远道”意思说尽。
体会一下,环顾、漫浩浩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还顾“一词动作感和画面感很强,让人仿佛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了什么?长路漫浩浩,“漫浩浩”一词,读起来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看到的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的路程!
这一回头,故乡在哪儿?“所思”在哪儿?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但是,却又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的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
这两句,我们在看一下,到底是男子还是女子?按常理推算,一般离家远行的是男子,第一二句有极大的可能是女子,三四句两者皆有可能。五六句男子的可能居大。我们再接下来看第七八两句。
注意:找诗眼,抓主旨;
(1)什么是“诗眼”?找出本诗“诗眼”并根据“诗眼”概括主旨。
诗眼:指作品中点睛传神之笔。(形式有二)
①诗词句中最精炼传神的某个字;②全篇最关键的词句,是一篇诗词的主旨所在。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两心相爱却又各在一方,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这两句没有顺承上面,而是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深的担忧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守,那就只能忧伤以终老了。
心情如何?忧伤痛苦。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这两句觉得是男子还是女子呢?好像又皆有可能。
那么整首诗读完了。我们还是围绕着主人公是男是女的问题,再来梳理一遍。第一二句有极大的可能是女子,三四句两者皆有可能。五六句男子的可能居大。七八句又是两者皆有可能。所以无法判断究竟如何。我们就从两边都分析一下。
如果是男子,那么涉江者的是男子,环顾者也是男子。
如果是女子,涉江者是女子,环顾着是否一定是同一人呢?环顾着是涉江者的“所思”。
这名女子在采芙蓉遥寄给所思的男子,同时,所思的男子也在“还顾望旧乡”。这个想象出自女子对于男子爱情极深的信任,心有灵犀一点通,衬出下文“同心”二字不是空话。“忧伤”的也不仅仅是女子一个人,这个画面中相对出现了两个人隔着遥远的长路互相思念,这声叹息也有了回声。这么一想,这首诗的意味更加深刻。
这种写法叫什么呢?
“悬想”。是诗人在抒发自己某种情思时,不直接从自身写起,而是想象对方此时此刻的情形,或是先描述自身情形,突然调转笔墨,描述对方情形,以便更深一层地表达自己情感。
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营造一种“诗从对面飞来”的绝妙虚境。
这是从内容、感情上来推断的。其实还可以从常识去推断。游子求仕应当上京,东汉京城在洛阳,怎么会走到芳草胜放的江南江畔呢?况且江南民谣中惯用双关语,“芙蓉”谐音“夫容”,环顾望旧乡的人是这位女子所思的、等待的、怕此生不能再见面的爱人。
因此,从两方面去理解都可以,而且从女子的角度去想,还可以引出我们更多的理解。
这首诗的内容和情感我们分析完了,之前我们说这首诗既可以是男主人公,也可以是女主人公,然后我们来看一看马茂元先生的相关评论:
此诗的主人公应该是位女子,全诗所抒写的,乃是故乡妻子思念丈夫的深切忧伤。但倘若把此诗的作者,也认定是这女子,那就错了。马茂元先生说得好:“文人诗与民歌不同,其中思妇词也出于游子的虚拟。”因此,《涉江采芙蓉》最终仍是游子思乡之作,只是在表现游子的苦闷、忧伤时,采用了“思妇调”的“虚拟”方式:“在穷愁潦倒的客愁中,通过自身的感受,设想到家室的离思,因而把这一性质的苦闷,从两种不同角度表现出来”(马茂元《论〈古诗十九首〉》)。从这一点看,《涉江采芙蓉》为表现游子思乡的苦闷,不仅虚拟了全篇的“思妇”之词,而且在虚拟中又借思妇口吻,“悬想”出于游子“还顾望旧乡”的情景。这样的诗情抒写,就不只是“婉曲”,简直是奇想了!
总结:《涉江采芙蓉》是一首绝美的诗,看到他,就像看到了一种中国式乡情、亲情、爱情的缩影,横亘于历史时空之中,《涉江采芙蓉》的文字绝没有浮躁的华美,仅用清淡自然地笔触,写出了一世的悲苦。
尽管千年前的那个采莲的人和被他思念的人都早已消失了。但是,只要有人,只要有诗,只要有四季的变换,在这世间就会存在着一种思慕的情怀,永远也不会改变,永远也不会消失。
读诗的最高境界是把这首诗的感情读出来。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背诵一下这首诗。
好!谢谢!
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涉江采芙蓉》全文。并准备默写。
2、预习曹操的《短歌行》,收集曹操相关的资料。
教学反思
以往教的经验启示
1、要善于抓诗歌的“诗眼”。
2、要善于通过意象解读诗歌。
3、要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
4、要引导学生揣摩诗歌的艺术手法。
本节教学的经验总结
英语公开课教案 篇6
Unit
weather
教者:慕垚垚
一、教学内容
Unit 3.let’s learn、let’s play、Read and write
二、教学目标
1.能够用英语表达出某某地方的天气怎么样,并且能够用英语进行作答。
2.进一步熟悉表示天气的单词 rainy snowy windy cloudy sunny hot clod。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地名?”“it’s+表示天气的词”句型。
难点:Read and write部分课文翻译。
四、教学过程
1.出示课件回顾所学有关天气的词汇:rainy snowy windy cloudy sunny hot clod。
2.进行let’s learn部分的教学,先翻译课文主体部分,然后逐句进行领读。
小小天气预报员活动:教会学生如何进行weather report,教者示范后引导学生进行天气播报。
讲解重点句型:“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地名?”“it’s+表示天气的词”句型。
3.let’s play部分:卡片游戏
教者用小黑板展示相关城市天气情况,由教者用英语读出相关城市的天气状况,让学生进行判断正误,肯定回答用yes it is ,it’s......否定回答用no it’s......(游戏进行之前要对小黑板上的词汇进行讲解)。
4.Read and write部分课文翻译(集体翻译+学生个体翻译)。解决课本所提出的问题:
(1)what is the weather like in sydney?(2)Is the water cold in sydney?(3)Can John’s dad swim outside? 5.小结,回顾本课所学内容,重申重点句型!6.作业:(1)抄写let’s play部分的重点句型。
(2)用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句型选择三个城市,编写该城市的天气状况。
高峰小学:慕垚垚
高一英语公开课教案 篇7
《英语新课程标准》倡导任务型教学,要求积极构建“在用中学,学以致用”的任务要求,让互动的英语课堂鲜活起来。其中英语阅读教学是每个单元教学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每个任课教师都会通常将Reading部分分成两个课时,围绕课时不同的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努力让课堂鲜活,有效。
案例背景
2016年4月21日在一次区级公开课上,教学内容为8Bunit5Manners in the UK。两位教师公开课引发了本人的一些思考。下面是两位教师的精彩教学片段。
教学片段
片段1:创造情景,教授生词。
教师先把本班学生在学校不同场景中的照片制成PPT,然后呈现,这样很接地气也很容易吸引学生的眼球。
T:Look at the pictures and asks“Who are they?”.Now they are in our dining hall.They shouldqueue for theirturn and never push in before others
S:Smile and repeat queue for their turn and never push in before others.
T:In the playground,S1 bumps into S2.S1 should say“sorry”.
S:Say together bump into others.
T:When we meet for the first time,we can shake our hands to greet each other.
S:One student stands up and shakes hands with the teacher.
接下来,类似又呈现了一些生词,例如read or shout loudly,greet relatives or close friends.
收获:英语阅读课第一课时,老师首先要解决一些生词,那该如何教授这些生词呢?很多教师都会直接呈现,然后读读,解释一下中文,就过去了。而本节英语课,教师能够充分利用学生自己生活,学习中的照片,创设情景,从而顺利过渡到生词学习,学生就能够很感兴趣学习,理解单词,并会很容易掌握单词。同时,在单词教授过程中,教师方法多样。例如,在学到shake sb’s hand教师运用了肢体语言——握手。相信和老师握手的学生,终身都不会忘记这节英语课。所以,就生词教学而言,这个环节是生动,有趣的。正如著名语文教育家、语言学家吕叔湘所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把课教活了”“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就叫做‘活’”(《课程·教材·教法》91年第10期)。
片段2:用四个问题串成一根主线——设疑,解答。
Activity1
T:Give advice to me when I greet people for the fi rst time in the UK.
S:You can shake their hand.It‵s the proper way to greet people.
T:What should I do when I start to have a conversation?
S:should do,should not do,avoid doing sth.
T:What should I do when I am in public?
S:shout loudly,keep your voice down,always queue,behave politely,push in before others.
收获:此节课是Reading的第二课时,教师主要任务就是学习一些重点单词,短语及句型的用法。本节课中,上课教师充分展示出他的精心准备和设计,打破常规,即一些教师习惯于将英文逐句翻译成中文,然后,画出重点单词,短语及句型即罢。此节课教师将文本设计成四个场景,四个问题作为一个主线,老师变成真正的导演,引领学生参与到课堂中,解决问题,学习文本中语言点。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的主人。
教学反思
两节公开课听下来,收获颇多,但本人也提出一些粗浅的想法,也是本人在平常英语教学中的一些尝试。第一位教师在阅读教学前先为学生解决文中的生词生句以及新的语法结构。认为学生只有掌握了英语语言、词汇和句法的基本知识,就能理解阅读材料的内容。但本人认为该模式没有重视语言篇章层次上的语言意义和阅读理解必须有的分析、推断等思维能力及有关的社会文化知识。英语阅读课第一课时,其教学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所以,在文本中出现的生词,本人认为不需要一定要提前全部教授,解释。
第二节公开课是阅读课的第二课时,其教学目标在于语言点的传授。其目的是学生能够理解阅读文本的语言点表达,从而模仿运用这些语言点在现实生活中表达。本节课教师设计新颖,巧妙。学生可以在教师引领下轻松,绕有兴趣的学习本节课内容。但是,本人设想换一个思路尝试Reading第二课时。就是尝试“放开手”。第二节公开课中有这样的尝试,但本人想是否可以再大胆些,再放开些。让学生自己在合作讨论中质疑,解决文章中出现重难点。相信我们的学生是可以通过自学,互学,掌握一些语言点的。让学生体验到“跳一跳,就会摘苹果”的成就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让学生从个体活动转向小组配合的过程,活动开展由点到面。这符合初中学生特点——爱学习模仿、自我表现和获得同伴认同感。所以,小组合作可以激励各成员积极参与,建立思维链路,探索新观点和新思路,提高英语课堂质量。实践表明,合作学习不仅实现了教学目标,而且还提高了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正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努力做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感受英语语言的魅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提升。
谈英语公开课中存在的问题 篇8
关键词:英语新课程;公开课;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3-0115
广义的公开课为全开放课堂,同事、同行、家长、领导或专家等都可进入课堂听课。本文所论述的英语公开课,特指具有一定组织、一定规模与精心准备的课堂,呈现课型主要是示范型、研究型与竞赛型公开课。伴随着新课程改革,越来越多的学校以教学引路的形式,开展这些公开课,引起了广大教师的极大关注,帮助广大教师积累了一些经验,对“深化课程改革,优化课堂教学”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跳出英语公开课来反思,总觉得有若干问题存在,既值得重视,更需要改进。
一、教师有意降低教学难度
在公开课上,我们不难发现这种情况:教师语言很流利,教学流程很顺畅,师生配合很默契,教师所提的每个问题,学生都能踊跃回答。按照我们通常的评价标准,是一堂很成功的公开课。
但是,很多评委认为,这节课或这类课根本没有必要上,因为其授课内容学生都会了或掌握了。真的是全部掌握了吗?其实是教师为了避免学生答不出问题的尴尬场面,而故意降低了教学难度,省去了对教材知识深度的处理。
二、只注重教学步骤紧密而忽略学生实际
为了体现课堂效率高,授课教师往往忽略过程,直取结果。笔者认为:要想提高教学质量,最重要的是提高过程效率。公开课应当突出师生交流、生生互动的教学过程,显示教师怎样进行临场指导,解难释疑;显示教师怎样巧妙引导学生,深入浅出,完善讲授新知识的过程;显示教师怎样教会,学生怎样学会的过程。而现在许多公开课却是学生莫名其妙地“不教自会”。怎样使一堂课百家争鸣,问题叠出?教师巧妙地“开”,学生灵光突显地“悟”,才是一节公开课的精妙所在。授之以渔,集思广益,让优劣互补,学生获取灵感。英语课堂,教师多与学生对话,用生动的语调,热情的表情,创造真实的语境,体现英语的使用价值。同时,通过合作质疑争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思考,满足每个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要。如果每个教师都让学生把预习新授课的功夫用在课后,那前一课内容巩固的时间从哪里来呢?显然,忽略课堂合作交流的过程,会使公开课失去价值。
三、只考虑到教学活动任务而曲解学科间的整合,把语言课上成综合课
某次公开课,一位教师在教学有关室内物品的单词后,设计了“小小设计师”的活动任务。教师发给每组学生一张房间的轮廓图,让学生设计房间。学生用了大量时间找蜡笔、颜料、水彩笔和商量着色,互相争论,以至于后半节课几乎成了美术课。本来这个活动的创意是好的,但在操作过程中偏离了英语语言实践,未能达到巩固语言知识的教学目标。《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拓宽学生英语学习的运用领域,注重学科间的整合。但不是说英语课可以脱离语言情境的支持而上成美术课、音乐课、手工课等。教师可借助画一画、玩一玩、做一做等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重点是要通过活动使学生获得语言知识,发展语言技能。
四、“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不当
把“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入课堂,是英语教学发展的趋势与必然。其课件的制作与使用如果恰当,可以把抽象、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成形象、有趣的动感内容,既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增加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虽然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信息功能于一体,能极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视听等感官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课件能为课堂教学提供广阔的视听空间,更好地体现教师的教学意图,提高课堂效率。纵观已有的英语公开课,大部分教师制作并使用了异彩纷呈的多媒体课件,或展示单词图片,或拓展语法练习,或创设语言情境。很多教师从课堂开始的单词复习到新授内容以及练习巩固,都用课件来完成,学生时而看PowerPoint,时而看Flash,令人眼花缭乱。这也难免不给人造成错觉,认为英语公开课非有课件不可。
值得思考的是:如果停电或电脑坏了,怎么办?不少教师可能遇到过这样的公开课场面:在上课的过程中,电突然停了,课件不能用了,授课教师心慌意乱,其课前针对课件的充分备课,转眼间显得苍白无力!由此可见,我们不能让课件牵着我们的鼻子走,它只是为我们的教学服务而已。多媒体辅助教学应讲究 “辅助”二字,从而彰显教师本身就是最好的“媒体”。
五、只会照本宣科而不会恰当处理课堂上出现的意外情况
有的课堂看似讨论热烈,其实早已偏离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是动态变化的,其随机性造就了许许多多的问题。教师如能及时开发和利用有助于完成教学目标的问题,使之成为教学资源,会使教学更精彩。而对教学无益的问题,教师应及时制止,不能一味地听之任之,淡化甚至遗忘原有的教学目标。
公开课是一种特殊的课,是教师之间相互学习、交流、探讨的平台,是教师之间相互取长补短的场地,是学校教学科研工作最直观、最有效的一种方式。教师对其观摩、研讨与反思,能发现双方教学中的诸多不足,对营造科研氛围、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大有裨益。本文只反思了英语公开课中比较突出的几个问题,藉此注意:要上好公开课,广大教师应抛开公开课流于表面的形式主义做法,从英语教学的实际、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情出发,踏实钻研,勇于创新,这样才能把英语公开课真正上成“课堂高效”的教学示范课。公开课作为课程改革、教学改革的具体体现,这其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教师要正视问题的存在并努力去解决问题,扬长避短,这样才能让自身的教学水平迈上更高的台阶。
英语公开课教案 篇9
本学期,受领导抬爱和同行信任,我担任了学校初中英语教研组组长一职,现本学期即将结束,在学校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在每一位英语教师的努力下,我们圆满完成了本学期的教研任务和教学工作,总结本学期外语教研组的工作,我们一直朝着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有一些值得思考的、改进的地方,现总结如下:
一,开学初,学校领导决定将以前的年级组改成教研组,办公室也从一楼搬到了三楼,这样做带来了两大好处,首先是同学科的教师一起办公可以更加有效的进行教研交流和业务交流,我们办公室5个人会经常坐在一起讨论一些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比如某个知识点如何给学生讲更有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如何更好的帮助学困生等等问题,这样做不但提高了英语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也提高了老师的自生教学水平和业务水平,其次是这样做对月考阅卷有极大的好处,避免了跨学科阅卷的问题,当然也减少了阅卷食物的出现。
二,本学期,我们组进行了四次作业教案的检查,通过检查情况来看,我们组老师无论在备课,还是在必改作业方面都做的相当好,首先是教案和作业都达到了学校要求的篇数和次数,而且是高质量的完成,其次配套练习册和资料不但做到了精讲,而且做到了全批全阅,最后,我们组教师还进行了每个单元的单元检测。
三,教研组活动方面,我们组进行了两次(我和乔霞丽)听评课活动,达到了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目的,此外,七年级的周媛老师和杜红红老师还举行了盛大的圣诞晚会活动,收到了领导和老师的一致好评。
总之,一学期以来,英语组教师注意自身素质的提高,始终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们也深深知道,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以及学校其他学科老师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下取得的。我们还知道,我们的工作还有很多需要提高改进的地方,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决心再接再厉,努力工作,为把学校英语教学各方面的工作提高到一个新层次而奋斗。
初中英语教研组
【高一英语公开课教案】推荐阅读:
新高一Unit 20 For fun(新课标版高一英语下册教案教学设计)10-25
必修1 期中复习(词组)unit5(新课标版高一英语必修一教案教学设计)11-30
高一英语第七单元完整教案(人教版高一英语下册教案教学设计)11-18
高一英语friendship教案12-05
职业高中高一英语教案06-08
高一物理公开课06-08
小学三年级英语复习课 公开课教案07-04
图式理论在高一英语新教材阅读课中的运用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12-06
四年级PPT英语公开课教案05-31
中考英语总复习公开课教案 张雪芬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