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泛读期末考试试题(通用12篇)
大学英语泛读期末考试试题 篇1
Placement test 分班考试 diagnostic test 单元测验 achievement test 学业考试
Proficiency test 水平考试 exploration探测探究to travel for the purpose of discovery
Space race 太空竞赛 alien civilisation 外星人文明 manned mission 载人飞行
Refugee难民unprotected people IDP internally displaced persons
Mandate 授权,命令a document giving an official instruction or command
Caseload;refugee numberNGO民间组织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
Tobacco industry烟草行业an industry that manufactures and sells products containing tobacco Anti-smoking campaigns禁烟运动 cigarette giants 烟草巨头 the opium war 鸦片战争
Civilization文明a particular society at a particular time and place
Clash of civilization 文明冲突the conflict between different civilization
Fundamentalist 基要主义者a supporter of fundamentalism
Identity:exact sameness 同一性 modernization 现代化making modern in appearance or behavior Immigrant 移民a person who comes to a country where they were not born in order to settle there Migration 迁移,移民the movement of persons from one country or locality to another
The Promised Land 乐土 pilgrims 朝圣者 puritans 清教徒 cultural inheritance 文化传承;文化遗址 Religious persecution宗教迫害 ecology 生态学 extinction 消失,消灭no longer in existence
Biodiversity crisis 生物多样性危机 ecosystem 生态系统 holocaust 大屠杀the Nazi program of exterminating Jews under Hitler Nazi纳粹党人 synagogue犹太教会堂 Zionism犹太复国主义,锡安运动 Diplomacy 外交negotiation between nationsconvention公约something regarded as a normative example Hegemonism霸权主义 redemption赎回,拯救the act of delivering from sin or saving from evil Salvation拯救;救助 resurrection复活the rising of Christ on the third day after the Crucifixion
Catholic church 天主教 protestant churches 新教 politics政治 social relations involving authority or powerbureaucracy官僚主义nonelective government officialsdemocracy民主.The political orientation of those who favor government by the people or by their elected representatives
Dictatorship专政,独裁权 art: the creation of beautiful or significant things
Renaissance 文艺复兴the revival of learning and culture cubism:立体派,立体主义
Avant-garde artists先锋派艺术家 composition作文,作曲a mixture of ingredients
Perspective观点a way of regarding situations or topics etc
大学英语泛读期末考试试题 篇2
一、我国高校法学专业期末考试现状
我国大学教育的各项制度一直是在社会和学界的质疑声中不断改进的,其中也包括考试制度。有人曾指出,大学考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考试理念出现偏差、考试目的不明确、考试制度存在缺陷、考试方式比较单一等[1]。同时,由于大多数高校执行“严进宽出”的教育观念,因此只看重考试结果,不重视考试命题过程;只重知识记忆的再现,忽视对口头表达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查等[2]。而法学作为大学考试制度弊端体现较为突出的专业之一,其存在的问题也非常具有代表性,如考试评价体系缺乏科学性、内容难以体现学科特点、考风不正,缺乏规则意识和难以证明学习主动性、难以与职业需要相衔接等等[3]。
高校法学专业期末考试旨在考查和测量学生在本学期学习中知识掌握程度的情况。它至少应达到如下目标:1.反映出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2.反映出学生对法条的理解和适用能力;3.反映出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据此,法学期末考试的考察内容和题型设计也应服务于上述目标。然而,当前我国大陆地区高校法学专业期末考试无论从形式还是从内容上,都与预定目标有很大距离,主要原因在于,考试一般以闭卷考试、开卷考试和论文为主,形式较为单一;考察知识点较少,考核范围有限;考试内容以记忆为主,考得过死……与法学教育方法相联系,高校法学专业期末考试形式和内容都有待突破。
二、国外高校期末考试的特点
与我国高校期末考试相比,国外高校考试形式多样,方法各异,对学生掌握知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较为灵活。
20世纪90年代,美国高等教育学会将“教育价值”设定为高校考试的出发点,考试需反映学生学习的多维性、综合性和实用性。美国大学课程考试方法多样,其中较有特色的有以下几种形式:半开卷考试、小组答辩、随堂测验与家庭作业相结合、自主考试、网上考试等。半开卷考试是由学校事先告知考试形式,学生备考时,可以在学校统一印制的考试专用纸上总结学习重点,或者记录必要的公式、数据、课堂讲义等内容。在考试时,学生只能参考自己准备内容作答。这种方式通过有限度的允许学生参考学习资料的方式,既方便了学生备考,又能间接考查学生掌握重点的情况。小组答辩是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由小组成员通过讨论等形式共同完成一套试题、一个项目或一份调查报告。通过这种考核方式,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且能够有效考查学生们的合作、配合能力。随堂测验与家庭作业相结合的方式主要针对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考试。随堂测验往往以论述或制定框架方案为表现形式,结合以论文或调研报告为形式的家庭作业,由教师综合全班考生的总体情况后,确定考生的分数范围。自主考试是美国较具特色的一种考试方式,它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 由学生在学校规定考试时间段内决定自己的考试时间。学校不限制考场的考试科目,只将其分为“普通”和“特别”考场两类,进入“普通考场”只能携带必备的考试用具,进入“特别考场”可以携带计算器、事先整理的资料等。因此,同一考场的考生可能来自不同的年级和班级、考试科目也不同,极大地体现了考试的“自主性”。网上考试多适用于基础性和理论性较强的课程,这类考试多以电子题库为表现形式,题型以选择、填空、判断为主。学生可以在做好复习准备之后,自行选择考试时间。考生在网上考试系统中选择考试科目后,考试系统会自动设置考试时间(如两个小时),并抽取或组合一套试卷供考生作答。在考生提交试卷之后,系统会自动判卷,并生成分数。这种考试节省资源、简便易行、公平合理,是效率较高的一种考试方式。
在德国,考试类型也是多种多样的,能够从各方面测试学生的能力,其考试方式主要有笔试考试、口试考试及研讨课形式。笔试也就是书面考试,教师在一门课授课之初,会列好专业书目让学生阅读。考试时,除了考查学生课堂所学的知识外,还考查推荐书目上的观点、流派等。这就要求学生在本课程学习过程中,主动开阔视野,培养自己的阅读和自学能力。口试主要采取教师提问的方式,口试一般需要两名教师,或由任课教师和助教进行,以保证考试的公平进行。这种考试对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考查较为灵活,因为一问一答间不仅要求学生熟知知识点,还要求学生有快速反应能力和组织语言的能力。同时,由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设问,因此,一些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取得高分。研讨课也是一种考试方式,多适用于高年级专业课,只有取得基础课和专业课学分的学生才能参加。考生一般通过网上报名,课程分两个阶段——论文、报告及答辩。任课教师先拟定几个论文题目供学生选择,选择相同题目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共同完成这篇论文,论文经教师审阅合格后可进行论文的报告及答辩。报告时,由小组轮流或推选代表介绍论文内容,阐述论文观点,然后教师和其他学生就论文中存在的问题或需要详细解答的地方进行提问,由该小组的学生进行解答,这种考试形式能够培养学生阅读、写作、科研、表达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应用也较为广泛。
在荷兰,学生每门课程的成绩都会结合平时成绩进行评定,在课程开始之前,教师会发给学生成绩评定标准的介绍,使学生充分了解该门课程的要求[4]。教师对考核方式有完全的自主权,考试可以以闭卷或开卷的形式进行,也可以论文方式考核。除了笔试和论文,学生往往还需要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有的课程需要学生在课堂上对作业进行演讲。一般来说,一门课的总成绩构成大体上是出勤10%。作业三份,各15%,共45%,论文35%,课堂演讲10%,这种综合考核的方式能够考查学生在知识、逻辑思维、写作、表达等各方面的能力。
三、高校法学专业期末考试改革方案及效果
通过了解国外高校期末考试的先进经验,结合黑龙江大学法学院经济法教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兼顾学科知识点、司法考试重点和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原则,制定了经济法期末考试改革方案,并于2013和2014年连续两个学年在本科经济法期末考试中实行, 效果较好。具体是采取平时口试与期末半开半闭(即一部分题型开卷考试一部分题型闭卷考试)笔试相结合的考试方式,其中平时出勤和讨论占总成绩的30%,笔试占总成绩的70%。
从考试方式来看,半开半闭这一方式与完全开、闭卷相比,有针对性强、覆盖面大、难易适中等几个优点。首先,完全闭卷考试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但不便反映出学生根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其次,完全开卷考试的局限性在于:(1) 对识记性的知识,如概念等,不便以开卷的方式考察,因此在题型设计方面,名词、简答等基础性知识不好出现在开卷考试试卷上。(2) 由于开卷考试学生答题速度较慢,所以在题量的设置方面有局限性。(3)学生依赖性强,往往只依赖教材和资料解题,不容易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最后,半开半闭考试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考生可以运用不同复习办法应对考试中的不同题型,既能通过识记获得基础分,又能通过平时的积累和对法律的深入理解获得高分。
半开半闭的形式能够弥补上述考试的缺点,同时, 为了突出优势,在题型设计上采取了下列方式:对于考查综合分析、文字表达、知识运用能力的题型,即阐述题、案例分析题、辨析题等,以开卷形式考查;对需要识记或快速作答的内容,如选择题、判断题、名词解释、简答题等,以闭卷的形式考查。在试题内容的设置方面,贯彻以下几个原则:1.重要知识点重点考查。2.知识点与司法考试的考点相联系。3.重点法条记忆和运用、基础知识理解,兼顾考查综合分析能力。
平时口试的主要内容有案例分析、模拟法庭、课堂问答等,实践中一般通过随堂测验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无论是口试还是笔试,都要求教师根据考试方式确定具体题型、设计考查内容。
实行新的考试方案后,课堂出勤率和教学效果都有明显上升。学生改变了“学了一学期,不如最后三天加把劲”的“临阵磨枪”备考思想,与教师的互动积极性也有了很大提高。经济法期末考试总成绩的及格率较往年提高了8%,优秀率提高了14.5%,经济法考试改革取得了初步成功。在以后的期末考试中,进一步完善改革方案。“单一的知识考试难以评估学生的实务和创新能力,应实施以知识测试和能力考核并重的考核评估体系”[5],建立统一的学科考核体系应成为今后考试改革努力的方向。注重考查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探索新的考试方法,逐步建立并巩固兼顾知识与能力的多层次考试评估体系。
参考文献
[1]姚玉龙.大学本科考试改革探析[J].科教导刊,2012,(10).
[2]刘隆华.论高校考试制度的改革与实践[J].湖南社会科学,2014,(1).
[3]王天欣.高校法学本科考试制度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8.
[4]费煊.荷兰法学教育状况及借鉴[J].法学教育研究,2009,(1).
美大学“期末考试要脱衣”引争议 篇3
这门名叫“视觉艺术104A:表现你自己”的课程因为“期末考试要脱衣”的特别要求被英美媒体广泛报道。据称,要想通过这门课的期末考试,学生不仅需要在全班约20名同学和男教授面前把自己脱得光光,还要做各种撩人的动作,展现自己情色的一面。
其中一名学生的母亲在听女儿讲述了这一另類期末考试后,义愤填膺地向当地媒体“揭发”了在她看来极为变态的规定。
这一规定也引起了网友热议。不少网友表示,这一做法令人震惊,显然有更多其他方式让学生在艺术领域探索挖掘,这名所谓的教授是借着艺术的名义,满足自己的变态要求。
不过,教这门课程的教授里卡多·多明格斯可不这么想,他宣称,课程开设11年来没有接到过任何抱怨。多明格斯说,自己教授的这门课关注的是身体艺术与表演艺术的历史,“在课程最后,我们需要裸体做一系列动作,这是学生们要达到的标准之一。”当然,作为老师,多明格斯以身作则,也会在学生面前展露裸体。
《每日邮报》称,多明格斯此前曾参与一系列政治项目,其中有一项还曾遭到过国会调查。
初一下册期末考试试题精选英语 篇4
(二)1.We can’t watch TV ____B____ school nights.A.atB.onC.forD.in
2.---____C__ you speak English?---Yes, I can
A.DoB.AreC.CanD.Did
3.You __C_ have to do the homework now.You can do it tomorrow.A.doesn’tB.didC.don’tD.do
4.I don’t like this one, and I don’t like that one, ___B____.A.tooB.eitherC.alsoD.besides
5.To be a student, you __C___ get up early in the morning.A.canB.mayC.have toD.do
6.___B______ for school, class!
A.Not lateB.Don’t late
C.Don’t arrive lateD.Not to late
7.Students have to practice _B__English in class or after class.A.to speakB.speakC.speaksD.speaking
8.It’s very cold outside.Please _____ your warm clothes.A.put onB.wearC.dressD.have on
9.Please ___D____ it like that, Jim.A.don’tB.don’t doC.doesD.doesn’t
10.The computer doesn’t work.I’m afraid you __B__use it today.A.mayB.can’tC.canD.must
11.We can’t eat _____A_____.A.in the classB.in the dining hall
C.in the classroomD.after school
12.Maria, do you have to go to bed ___D__ 10:00?
A.ofB.inC.onD.by
13.---Can students eat in the library ?---_____B___.A.Yes, they can’t.B.No, they don’t.C.Yes, they do.D.No, they can’t.14.He never ____A__ fun.A.haveB.hasC.is havingD.is have
15.He often eats ____A______.A.outsideB.in outsideC.in homeD.at outside
16._____D_____do you _________ Beijing?
A.How, think ofB.What, think of
C.What , likeD.How, think
17.His ________says it’s 7:00 pm.A.beltB.walletC.dogD.watch
18.I think the TV show is boring.Do you ____C___ me?
A.likeB.agreeC.agree withD.as
19.He looks rich._______, he is very poor.A.In the factB.In factC.At factD.Fact
20.– I love Sports News.What about you?
--__________
A.I did, too.B.I do, either.C.I do, too.D.Yes, I do.–I’m sorry for being late.--___________.A.OKB.All rightC.Never mindD.Welcome
22.–What does Adam think of his homework?
--He has too much homework every day.___________.A.He can’t stand it.B.He likes it.C.He doesn’t do it.D.He loves it.23.—Who is Lucy?
---She is from America.She is a _________ girl.A.twelve-year-oldB.twelve-years-old
C.twelve year oldD.twelve years old
24.–Do you often cook at home?
--Oh, ______is for moms.I just eat.A.cookB.cookingC.cooksD.cooked
25.Each of us _______ a new bike, and they each _________ a new bike, too.A.have;haveB.has;has
C.has;haveD.have;have
26.My father _______ Sports World, but my mother_________.A.likes, don’tB.likes, does
C.doesn’t like, doesD.likes, didn’t
27.Please _____look out.Look at the blackboard.A.notB.don’tC.can’tD.no
28.I have ______rules in my house.A.too many B.too muchC.much too D.many too
29.______sleeping in class!
A.Can’tB.Don’tC.NoD.Not
30.As a student, I _________ for class.A.be late B.have to be late
C.have not be lateD.can’t be late
31.Nancy can’t come here, because she ______stay at home to look after her brother.A.have toB.has to
C.can’tD.doesn’t have to
Let me ______ you how_____ to our home.A.to tell, to getB.tell, get
C.tell, to getD.to tell, arrive
33.Our teacher told us ________in class.A.don’t eatB.not eat
C.to not eatD.not to eat
34.–Don’t run in the hall ways.-_______, I won’t do that again.A.SorryB.Excuse me
C.Thank youD.OK
35.We can’t eat in the classroom, _______ we will be punished(惩罚).A.soB.orC.butD.and
36.His brother often ______ late for school.A.arriveB.getC.reachD.arrives
37.A: Do you have to wash these clothes ? B: ___.A.Yes, I haveB.No, I haven’t
C.Yes, I doD.No, I didn’t
38.A: What’s your father doing ?B: He’s _______ music.Alistens toB.listenning to
C.listeningD.listening to
39.______ late for class!
A.Don’tB.Not beC.Don’t beD.Not
40.Do you have to go to bed _______ 10:00.A.forB.onC.inD.at
41.A friend came to see me _____ a cold morning.A.forB.inC.atD.on
42.I was late for __, so I had to stay at school after ______.A.the class, the schoolB.class, the school
C.the class, schoolD.class, school
42._____ come late _____ class.A.Don’t, toB.Don’t ,for
C.Aren’t, lateD.Aren’t, for
44.The students have to wear _______ uniform.A.aB.anC.theD./
45.What rules _____ you have to obey(服从)?
A.areB.isC.doD.does
46.We _____ eat in the classroom, because it’s impolite(不礼貌)to the teachers.A.canB.can’tC.mustD.need
47.If you arrive late __ school, you must say __ to your teacher.A.for, thanksB.for, sorry
六年级英语期末考试题 篇5
( ) 1. A. science B. straight C. street
( ) 2. A. slow down B. on foot C. by bus
( ) 3. A. next week B. take a trip C. comic book
( ) 4. A. traffic light B. get together C. moon cake
( ) 5. A. puzzle B. hobby C. pen pal
( ) 6. A. worker B. head teacher C. reporter
( ) 7. A. angry B. sad C. afraid
( ) 8. A. see a doctor B. count to ten C. pay attention to
( ) 9. A. turn B. stop C. visit
( )10. A. country B. gym C. grass
二、选出你所听到句子中含有的单词或短语。
( )1. Jim goes to Beijing ________ .
A. by ship B. by subway C. by train
( )2. _______ at a red light.
A. Stop B. traffic C. Wait
( )3.I’m going to see a film _______ .
A. tonight B. tomorrow C. next week
( )4.He’s a ________ .
A. post man B. factory worker C. businessman
( ) 5. You should_____________.
A. see a doctor B. do morning exercise C. wear warm clothes
三、听录音,选出你所听到的句子。
( )1.A. Where is the museum shop? B. Where are you going?
( )2.A.Turn left at the bookstore. B. Turn right at the bookstore.
( )3.A. 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 B. How does she go to school ?
( )4.A.I must pay attention to the traffic light. B. I’m going to see a film.
( )5.A.When are you going? B. What does he do?
( )6.A. Does he live in Sydney? B. Does he like doing word puzzles?
( )7.A. He like reading stories. B. He works at sea.
( )8.A.Don’t go at the red light. B. Don’t be sad.
( )9.A. You should see a doctor. B. You should take a deep breath.
( )10.A. They’re afraid of him. B. They’re happy.
四、听问题,选答句。
( ) 1. A. Turn left then go straight. B.I go to the museum by car.
( ) 2. A. She works at sea. B. She goes to work by subway.
( ) 3. A. He likes swimming. B. He’s a scientist.
( ) 4. A .The cinema. B. Next Wednesday.
大学英语泛读期末考试试题 篇6
Topics for Oral test 1.Which great leader do you admire most? What qualities did/does he/she have? bill gates 2.Which do you cherish more, your friendship with a good friend or your romantic relationship? obviously, friend is easy to make, but lover is kind of hard to seek for.Since relationship between friends might be not that close compared to romantic relationship, I will probably take it serious and cherish this sweet relationship.Also, I believe that my friends will support me and our relationship won’t be tense and freezing because of this.As the Chinese saying goes, once you got a boyfriend or a girlfriend, you may leave your friends out of your mind.I partly agree this, and when I fall in love, especially at the very beginning, I think I will cherish it more than friendship.3.What factors would you consider first if you were to find a job(even a part-time job)? I will first consider whether this company and the offered position is high potential.I think high potential is a quality that is vital for the company’s future development and its personnel’s self improvement.Every one need a room to promote and realize one’s self-value.Another factor I concern is— its location.I’d like to work and live in big cities because big cities offer so many opportunities and a higher salary while small cities can’t.4.Whom do you usually turn to when in trouble, vour parents or your friends? They know me better than anyone else and their vision is wide, their thoughts are mature.They can give me better suggestion.Parents are people who love us most and will never be unwilling or too busy to listen to me and give me a hand.However, friends may be busy with study or can’t figure out my situation clearly.What’s more, always asking them for help perhaps will make them become inpatient.5.Nature or Nurture: which plays a more important role in a person’s success, biological factors or environmental factors? I do think the environmental factors are vital for one’s success.There are so many things we have to learn on this earth.You probably have some nature talent but if the environment doesn’t provide you the platform to show and make the most use of it, it means nothing.Environment can have a very strong impact on a person through out the life.Live with A level students, we will be influenced to learn better.1 percent talent and 99 percent hard working.We can be easily affected 6.How do you get along with your roommates? What do you do when conflicts with your roommates come in the way?(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bring them homemade food.Having meals and going shopping together clean the dorm regularly.I’ll firstly let myself calm down and figure out whether it’s my fault or her fault, if it’s my fault, I will break the freezing atmosphere and say sorry.If it’s her fault, I will 7.What are your hobbies? What do you think of some students who spend far too more time on their hobbies than on their schoolwork? 8.A lot of young people like fast food, esp.things like hamburgers and French fries.What is you attitude to the phenomenon? I really don’t agree to take fast food so frequently, because there are way too much oil, meat and fewer vegetables in it.I’m worried about its nutrition.It’s an unbalance way of eating.I love McDonald’s and KFC as well but I understand that they are fairly unhealthy.Sometimes I do go to eat there if I have a very strong feeling of having it.But in most time, I will persuade myself just stop here, stop at thinking of it.9.Would you like to further your education abroad, if it were possible? Give your reasons.(studying at home or abroad)I really want to study abroad in the future, in fact, I’m preparing for TOFEL now.the first reason is that the education in western country have a pretty high quality and the facility and resources in university is abundant.Second reason is that I would like to take this chance to have a close look at western country and culture, and broaden my horizon.Another reason is that I can learn to be independent and do all stuffs by myself.10.Describe your life at college with your partners.What aspects about college life do you like the best? More free to study by myself, more spare time I can arrange in order to focus on my robot team.I love making robots and attend all kinds of competitions.In this way, I can concentrate on learning robot making.Another aspect I like is that I can decide which course I would like to take.I even enrolled in some courses related to robot.
大学英语专业泛读课教学探讨 篇7
大学英语专业泛读课的任务在于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假设判断、推理论证等逻辑思维能力,并训练学生的阅读技巧,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扩大学生的认知词汇量,增长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由此可见,泛读教学在英语专业教学中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途径。泛读课教学的作用大体有以下几点。
1. 泛读课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根据调查,许多学生在阅读文章时习惯一字一句地读,还有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频繁地查字典,把每个不认识单词的中文释义都标注出来,这种不良的阅读习惯不但会影响阅读速度,而且会影响对篇章大意的理解。通过在泛读课上教师所给予的关于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的指导和训练,学生可以尽早发现并纠正自己的不良阅读习惯,从而提高阅读效率。
2. 泛读课有助于巩固语法知识,扩大英语词汇量。
掌握英语单词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重复记忆。在其他课程中学到的词汇,学生只有通过大量阅读来进行巩固和加深记忆。只有通过广泛阅读反复接触所学过的单词,学生才能加深记忆,达到最终掌握的目的。因此,泛读课是巩固并增加词汇量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3. 泛读课能够增进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两者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学习一门外语,不但要掌握语音、词汇和语法,而且要了解讲这种语言的人所在国家和地域的文化。泛读课教材中的很多文章都涉及英语国家的文化、科技、政治等方面的内容,学生在学习泛读教材时,可以最快最直接地从中学习到英语国家的方方面面,扩展视野,增进对其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
二、泛读课教学安排
1. 课前预习必不可少。
在泛读教学中,课前预习是必不可少的。泛读教材每单元包括3部分阅读内容,而授课时间为2学时,因此,学生在课堂只能完成两部分阅读材料。只有课前完成一定量的阅读,并进行必要的笔头作业,老师上课对所预习的内容进行讲解,学生的接受能力才会提高,并节省时间完成课堂的重头任务。但是预习并不完全是学生的事,教师应帮助学生做好预习工作,根据不同文章的特点,布置适当的预习任务,给予具体的指导。根据教材编者对预习的要求,结合教学实践,笔者提出如下几条具体措施。
(1)要求学生对所读文章课前写一个100—200字的文章概要,或以图解方式解释文章线索、结构,使学生通过预习了解所读文章的中心思想、主要情节或论点。
(2)教师上课讲解文章之前,可以抽查两、三个学生口头复述故事概要,或提一些小问题,以便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通过一个一个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理出故事线索,抓住主要情节,把握中心思想。
(3)布置少量理解题、选择题或问答题作为书面作业。
2. 课堂讲解———泛读课教学的重要环节。
泛读课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帮助学生理解阅读材料。那么,怎样讲解才能获得最佳效果呢?笔者认为泛读课上教师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传授。
(1)文化背景知识介绍。《新编英语泛读教程》中的阅读材料题材广泛,专业知识丰富,常常涉及一定的历史、地理、文化、政治、风土人情等背景知识。如果学生对这些背景知识知之甚少,就势必形成阅读上的障碍,影响对材料的理解。因此,教师可在学生阅读之前,提供一些与本单元阅读材料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提高兴趣,并能更好地理解文章内涵。在讲解文章过程中,教师也可传授某些语言知识所隐含和反映的文化背景知识。具备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有利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生是否能很好地理解课文并不全是词汇生僻和句子的难度,还取决于学生是否具有相关的背景知识。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对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文章结构分析。泛读课教材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因此,在学生阅读完文章后,对文章篇章结构分析是很重要的。文章结构是指文章内容的排列和组织方式,即作者是如何表达他的观点的,文章是怎样展开的。一篇文章的难度不仅取决于人们普遍承认并重视的词的难度和句子的复杂程度,以及背景知识的熟悉程度,还取决于文章的结构。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语言上的讲解,而忽略了文章结构分析,就势必造成见木不见林的结果,学生就无从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更谈不上真正理解整篇文章。教学中应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阅读技巧,让学生学会利用文章结构来全面地理解课文。比如:学生可以通过回答问题理出文章线索,了解文章结构,把握文章大意。其次,根据标题或小标题预测文章或各章节的主要内容。很多文章的标题都具有点题的作用,是对整篇文章或章节内容的概括。再次,训练学生利用关键词、关键句来识别文章结构。
(3)语言点讲解。在基础阶段的泛读教学中学生语言基本功的培养也是很重要的。因此,在泛读课中,语言点的讲解是必不可少的。笔者认为,首先,泛读中语言点的讲解应区别于精读课。教师没有必要对词汇或短语的意思和语法功能进行反复讲解,而是训练学生利用上下文,运用所学知识,诸如语法知识、词汇知识、背景知识等,运用逻辑推理去猜测词的意思。其次,对文章中的习语、典故和修辞等进行讲解能帮助学生对文章有更深层的理解。这也是学生阅读中的难点。
3. 课后阅读不放松。
泛读课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就是课余时间广泛的阅读。老师应找出一些适合学生实际水平、有感召力的读物推荐给学生。学生读到适合自己水平又喜欢的书,就会体会到阅读的乐趣,也会发现英语语言的魅力。教师除了给学生布置任务、指导他们阅读外,还要定期对学生的阅读作一定的检查,帮助学生克服惰性。检查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如读书报告、心得交流等。这样,不仅检查了学生的阅读情况,而且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真实阅读水平,提高他们的研究能力,为他们撰写本科毕业论文打下基础。
三、结语
总之,阅读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认知的过程,泛读课作为英语专业基础阶段一门重要的课程,其教学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教师倾注很多心血。教师应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泛读教学水平,帮助学生在基础阶泛读教学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扩大词汇量,为其高年级的专业英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教师应不断探索研究泛读教学方法来提高基础阶段的整体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文秋芳.英语学习者动机、观念、策略的变化规律与特点[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2, (3) .
[2]袁永芳.大学生英语阅读动机研究[J].外语教学, 2003, (3) .
[3]张伊娜.对当前外语阅读课教学的几点思考[J].外语研究, 2001, (1) .
[4]赵栓科.从教学实际看多媒体英语教学[A].清华外语教育论丛 (第二辑) [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
大学英语泛读教学英文小说的学习 篇8
[关键词]英语泛读 英文小说 互动式阅读
大学英语泛读是一门需要进行大量阅读实践的课程,也是高职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在阅读中,既能比较系统的掌握基本的快速阅读技能,又能通过阅读题材及风格各异的篇章,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丰富语言知识、增强语感,扩大词汇量,增加一定的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加深对英语语言特点的理解,提高阅读的速度和理解能力及快速、准确、有效地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英语专业人才。
一、认识泛读教学英文小说阅读的意义
以我校选用的高等教育出版社的《英语泛读教程》为例,书中选摘了大量的英文名篇,如杰克,伦敦的《The Call of The Wild》,海明威的《The Old Man and The Sea》,劳伦斯的《The Rocking—Horse Winner》,此外,英语泛读教学的大纲也要求教师给学生列出一些英文参考书目,供学生在课外阅读。
因此,在英语阅读教学中使用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是能够让学生真正了解英语用法的一个有效途径,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使用真正的文学作品作为语言教材已经成了一个主流趋势,特别是在泛读教学中,小说占据了重要的地位。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和课后进行英语小说的阅读。成为英语教学的一个关键。
二、英文小说阅读的过程
英文小说阅读不是简单的完成阅读任务的一个过程,它需要具有大量的词汇,还要有必备的语法基础。此外,具有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才能有利于小说的把握。
1、词汇习得。在阅读过程中,对于已知的词汇,学生会通过重复巩固这些词汇的拼写及使用,并且根据上下文的内容对该词汇的用法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对于未知词汇,学生可以使用查字典或通过上下文提示来猜测未知词汇的大意。
2、语法习得。文章的语法结构对于阅读理解的过程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学生应该通过辨认不同的语法现象,理解小说内容。同时,对一些长句、难句,学生也可以通过上下文内容提示,对其语法结构进行分解,更好的理解文章。
3、文化习得。读者通过小说的描写,可以间接地了解其人文、社会、宗教、科技等一系列的内容,从而扩大读者的知识面,并且通过对其文化的间接接触,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
4、评论性思考。阅读是一种积极的互动过程。阅读者的背景知识是受到他所处的人文、社会环境、科技发展水平等因素影响和限定的,而且这些因素必然会影响到阅读者对其所读小说的理解,并且在其阅读过程中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此外,阅读过程也是阅读者和文章作者之间的交流。
当前的外语阅读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以基本的阅读理解为基础,发展学生的评论性思考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其阅读内容、作者写作目的、文章结构等各方面的细节内容,从而使学生不仅可以从更深层次分析文章,而且最终对他们的写作技巧产生巨大的影响。
三、小说阅读过程中的活动设计
基于上述可以在小说阅读中实现的各种习得,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时间组织不同的活动对学生的阅读过程进行引导和检查。根据阅读的性质和自然过程,可以将小说阅读分为三个阶段。
1、阅读前阶段活动(pre—reading activities)。阅读理解的过程就是一个基于读者的背景知识(background knowledge)和所读文章之间的互动过程(Interactive process)。因此,调动读者的背景知识是帮助读者从思想上接近其阅读材料的一种有效方法。下面的几种活动可以被应用于阅读前阶段:
(1)在课堂上针对小说的题目进行提问。文学作品的题目往往是对全文内容的高度总结,或者是全文基调的暗示。教师启发学生对文学作品题目的思考,可以帮助学生预测该文学作品的主题,从而调动他们的阅读积极性;
(2)向学生介绍该文学作品的主要人物和他们在该作品中的身份地位;
(3)让学生在课堂上阅读该小说序言部分。然后教师向学生询问该部分的作用。
2、阅读中阶段活动(while—reading activities)
(1)记录阅读中所遇到的生词: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建立自己的“生词库”,但必须提醒学生只需要记录那些他们认为很重要的生词,他们有兴趣学习的生词,或者他们觉得值得记忆的生词。
(2)建立“关系树”(relationship tree)
在阅读过程中,梳理小说中人物及其关系。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建立该小说中人物“关系树”的主干或者部分,然后由学生通过他们的阅读理解对该“关系树”进行填充或补全。
3、阅读后阶段活动(after—reading activities)
在该阶段中,教学活动的重点应放在对全文的理解和再创作上。
(1)评价。在任何一部文学作品中,人物都是很重要的部分。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并对人物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进行评价,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发生在人物身上的故事。
(2)再创作。该活动以写作为重点。学生通过对所阅读的小说的理解,再创作出一些新的内容。“再创作”活动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或者创作性思考。这个部分可根据学生的水平进行调整。
四、结论
中班英语期末考试 篇9
一.My body 句子:Are you ok?
I hurt my knee 单词:shoulder
head
knee toe
二.Claclap clap 句子:Hands up!
Clap your hands!单词:turn around
up
down
clap
三.I can see
句子: I can see
I can hear
I can smell
I can touch
单词:Hear see
smell
touch
四.It’s sunny 句子:It’s sunny!
Great!单词:Sunny
snowy
rainy cloudy
五.Here you are
句子:Here you are.Thank you!单词:Water
chopsticks
spoon
dish
六.I like sports.Do you like baseball?
No ,I don’t
baseball
soccer
tennis
七.In the sky 句子:what do you see?
Isee the sunstarmoonraindow 单词:sun rainbow moon star
八.Merry Christmas!句子: Merry Christmas!
Merry Christmas!单词: Christmas tree
Christmas Stocking
present
期末考试英语作文 篇10
Work and play do not contradict each other; in fact, they complement each other. As the saying goes, “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s Jack a dull boy.” A life burdened with work leads you nowhere, for you would get tired and bored with your daily routine work. On the other hand, proper recreation will relieve the tension and discomfort of our monotonous life because it offers you various ways to let out your pent-up emotions.
高中英语泛读教学初探 篇11
一、开设的必要性
1.符合新课程标准
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英语新课标》关于“内容标准”的规定中要求高中毕业相对应的“语言技能八级目标”,则须达到“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36万词以上”,要达到这样一种课外阅读量仅靠我们平时的精读是无法完成的。另外,新《课标》要求学生具备综合阅读能力,其中包括领悟能力和语言解读能力,强调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注重培养学生的语篇分析能力以及根据语境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
2.顺应高考新形势
以前的高考试卷中的阅读理解文章篇幅相对较短,对于文章细节的直接理解的题目所占的比重比较大,通过阅读,学生很快就能锁定到哪一段,哪一句,答案很容易选出来。但是最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文章的阅读材越来越广,有很多都是来自于英文原著,语言地道,内容新颖,具有很丰富的文化气息,试题的设计更注重语篇的理解,大大增加了考查的难度。所以,学生总体感觉难了,考试的时候时间变得紧了,所以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加大学生的阅读量,拓展学生的词汇量变得更为重要了。
3.适应时代新要求
现在的学生,大部分都要走出去的,开展泛读课程能够让学生开阔眼界,增强英语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因为我们阅读的材料涉及到国外的文化,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这样对学生将来的学习、工作有很大的作用!
二、两者的区分度
精读,顾名思义在于一个“精”字,在我看来,就是要把文章中的每个词,每个句子都弄清楚,真正的吃透文章,所花的时间较长!而泛读则要求广泛的阅读,要求没有精读高,只要读懂文章的大意,不必追究文章的深刻内涵,这和高考中的阅读理解较为相似,通过广泛阅读文章,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
三、课堂的实施情况
1.材料的选择
现在的泛读课还是在摸索阶段,阅读材料大多来自于网上的一些美文或是一些名著中的节选。这些材料基本上是学生比较容易读懂的,有时候还会把相同主题的几篇文章放在一起让学生对比阅读,这样学生可以了解更多的信息,实现我们的阅读目标。
2.环节的设计
首先,词汇的处理。不管是精读还是泛读,词汇是首要的,所以在泛读教学过程对于词汇的处理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泛读不像精读那样要求对文章逐字逐句地掌握,所以在处理生词时,我们教师会忽略一些不影响理解的词。对于一些影响阅读理解但是可以通过上下文猜测出来词就设计成猜词理解。
其次,问题的设计。给足学生时间,从文章的整体把握入手,回答一些问题,让学生真正读懂文章。实施过程中发现学生基本上还是可以完成这一任务的。
再次,文章中的一些优美句子或段落的处理。一开始我们老师会给出一些文章中出现的句子或段落让学生去翻译,让大家去欣赏文章,但发现这样学生又被我们老师给套住了,所以后来我们的任务就变得相对开放,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自己把一些优美的句子和段落拿出来和同学们分享,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提高了语篇理解能力!
最后教师还设计了一些话题讨论等开放性任务。这样让学生从中得到教育启发,实现阅读教学的情感目标。
四、实施策略的有效性
1.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感兴趣了,学生就可以学好了。随着高考的压力,为了应付考试,很多时候学生就是在做题,成为解题的工具,为了解题而阅读,慢慢地也就失去了对阅读的兴趣。因此,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兴趣,我们可以挑选一些电影或报纸里较为幽默的对白,在上课前花几分钟让学生欣赏,或者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有趣的片段然后再和同学们分享,慢慢地,学生对阅读就会感兴趣了,学好英语自然就有希望了。
2.选择适合学生的材料
英语的阅读材料很多,所以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材料给学生阅读。一开始,我们可以找一些简单的,生词少一些的,慢慢地随着学生词汇量的增加,泛读材料可以变得有难度,文章的篇幅可以变长,相同主题的多篇文章可以放在一起读,这样学生可以对比各种题材的文章,提高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
3.利用学生身边的资源
找阅读材料,大家第一想到的就是网络,找一些英文原著的节选或报纸中的文章。这当然是一个很不错的方法,但是这些还不够。其实,我们的课本也是不错的资源,我们基本上把课本上reading 的文章都当成精读来上,有些时候课文较为简单,没必要逐字逐句地讲,可以再找一篇类似话题的文章结合课文上一堂泛读课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我们所使用的周报,上面的文章都是很适合用的,所以要重视身边的阅读资源。
4.指导学生正确的方法
泛读没有精读那么高的要求,但是它对学生阅读技巧有很高的要求,阅读量大,给出的时间也并不是那么多,这和高考的要求是一样的,我们高考总共120分钟,阅读理解4篇,任务型阅读,完形填空都是考查阅读理解能力的,所以阅读技巧的掌握很关键。常用的泛读策略有:(1)略读(Skimming),要求读者有选择地进行阅读,可跳过某些细节来抓住文章的大概,从而加快阅读速度。在阅读过程中,要善于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句和主题句,不去纠缠某些细节。如果没有充分的时间,而且文章又不需要深层次理解时,就可以运用略读的阅读方法(2)扫读(Scanning),即在浏览文章的过程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快速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或相关细节,对无关的信息可忽略。(3)猜读(Guessing),不要因为某些生词而影响了自己的阅读进程,在阅读时,要通过上下文的语境及构词法来猜测、判断某词的含义,从而更快地了解文章的内容,提高阅读速度。当然不同题材的泛读材料及阅读目的决定着采用什么样的阅读方法。教师在泛读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正确的方法来完成阅读任务。
总之,高中英语泛读教学还处在探索阶段,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框架,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多思考,合理选材,科学设计,精心指导,帮助学生真正提高阅读能力。
大学英语泛读期末考试试题 篇12
词汇是语言的一部分, 是言语研究永恒的主题。词汇在语言中的作用, Wilkins表述为:“没有语法, 能表达的东西很少;没有词汇, 则什么也不能表达” (马广惠, 2007:22) , 可见词汇在语言中的重要地位。再者, 语言的发展变化主要反映在词汇的发展变化上;不论是母语的习得还是二语的习得, 词汇习得的数量和质量的变化反映出学习者对一种语言的掌握程度。心理语言学认为每一个语言使用者的大脑中都有一个结构有序, 可以按一定的程序通达的心理词汇表征。心理词汇的存储、加工、激活、提取成为目前心理语言学、认知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等研究的热门话题 (李东君, 2008::56) 。心理词汇的研究为二语习得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成为二语习得研究领域理论方面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回顾二语习得心理词汇研究方面的相关理论, 在此基础上, 提出该研究对泛读课教学的启示。
1 双语心理词汇模式
“心理词汇”又叫“心理词库”、“心理词典”、“内部词汇”、“内部词典”等 (贾冠杰, 2008) 。心理词汇 (mental lexicon or internal lexicon) 是研究词汇是怎么样存储在记忆中和怎么样提取的。心理词汇是一种内部词典, 它除包括讲话人了解的每个词特定的与自己的理解相关的语义之外, 像普通的词典一样, 包括词的语音、拼写、语义、语法特征、特定的语用等内容。双语心理词汇, 顾名思义, 是研究双语学习者是怎么样记忆、加工、提取母语词汇及二语词汇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语言的记忆、加工、提取是一个涉及多因素的极其复杂的过程, 难以直接进行观察。对于双语学习研究者来说, 涉及的因素更多。因此, 研究者只能利用提出假设和验证假设的方法来研究双语心理词汇组织模式。每一种假设都是在一定的观察和事实的基础上提出的, 有其合理的成分, 同时每一种假设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不具有较为普遍的接受力。正是在不断克服前人研究不足的基础上, 双语心理词汇研究才得以取得不断地进步。
早期的研究者Weinreich (1953) 提出双语心理词典分为并列型、复合型和从属型三种组织结构的假设, 为后面的双语心理词汇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张文鹏 张茜, 2007:50) 。并列型表示两种语言各自的概念系统并列存在并相互独立;复合型表示两种语言共享一个概念系统;从属型表示二语词汇的意义需要通过一语的翻译对等词来建立, 也就是二语词汇的意义依附于母语词汇的意义。据Weinreich的理论, 概念和单词存储于双语者记忆的不同部位;双语者的母语词汇和二语词汇也分别存储。 (戴炜栋, 王宇红, 2008:16)
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围绕双语者的心理词典是否具有两个独立的语义表征系统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 提出了不同的假设, 得出了不同的结果。但至今并为得出一致的、令大家信服的结论 (崔艳嫣 刘振前, 2010:35) 。 其中, 具有较大影响的双语心理词汇模式主要如下:
1) Potter等人 (1984) 首先提出了概念调整模型 (Concept Meditation Model) 和词汇联系模型 (Lexical Association Model) (戴炜栋, 王宇红, 2008:16)
在概念调整模型中, 母语单词和二语单词分别直接与同一个概念表征相联系, 而在词汇联系模型中, 二语单词通过母语单词形式和概念间接联系。从内容上来看, Potter的研究并没有跳出Weinreich 的影响, 只是不同的表征而已。在此后的实证研究中, 虽然有些假设得到部分的验证, 但由于被试不同的语言水平, 有些假设并没有得到有效验证。似乎这种假设较为适合解释初学者和低水平的学习者。
2) Kroll和Steward (1994) 提出的修正等级模型 (Revised Hierarchical Model) 如图1所示。
在此模型中看, 母语单词和二语单词分别存储于两个系统。母语单词与概念直接联系, 二语单词最初通过母语翻译等值词和概念发生联系;随着二语水平的提高, 二语单词和概念之间的联系逐渐建立。因此, 二语学习者要想用目标语流利地交流就必须建立起二语词汇和概念之间的直接联系, 以便二语词汇能够直接提取概念。要减少二语单词对一语单词的依赖性, 必须要充分激活二语单词与概念的直接联系。只有大量的输入和反复的互动才有可能激活概念和二语单词的直接联系。但这一联系的强度是否能达到母语的水平, 也是一个难以验证的假设。
3) Dijkstra 和Van Heuven (1998) 提出双语互动激活模型 (Bilingual Interactive Activation Model)
此模型是一个自下而上包含有特征层 (feature level) 、字母层 (letter level) 、单词层 (word level) 、语义层 (semantic level) 、语言节点层 (language node level) 层级性构建。母语单词和二语单词整合在同一个心理词汇中 (戴炜栋, 王宇红, 2008:16) 。该模型认为单词的理解和记忆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 无论是一语单词还是二语单词都有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 对一种语言词汇的激活意味着对另一种语言词汇的抑制;词汇的提取是记忆的逆过程, 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 只有先激活语言节点、语境, 才能从所要表达的语义中激活对应的词汇。
4) Libben (2000) 提出的同质性假说 (The Organizational Homogeneity Hypothesis)
此假说认为双语者的心理词汇在所有表征层面都具有同质性, 即母语单词和二语单词属同一存储, 两者在语义、语音、视觉形式层面的所有表征都相互联系, 具有相互激活效应, 这种假设将双语心理词汇的同质性特点推向了极致 (戴炜栋, 王宇红, 2008:16) 。最近国内外的研究者对三语习得的研究发现, 掌握第一和第二语言后再学习第三语言, 在语用意识、策略、产出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认知优势 (曾丽 李力, 2010:7) , 这在一定的程度上支持了双语心理词汇同质性假设。
国内学者董燕萍、张淑静等对汉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的双语心理词汇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提出了一些假设和进行了部分验证, 但并没有提出具有较大影响的假设。
2 双语心理词汇模式对泛读课教学的启示
泛读作为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的最有效方法和手段, 在构建学生的心理词汇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我们的泛读课教学中如何能更有效地利用心理词汇组织模式方面的研究成果来提高词汇教学效果和优化心理词汇结构呢?
2.1 充分认识和利用母语在心理词汇教学中的作用
这是一个老调重弹的问题。在长期的外语教学中, 母语被认为是对目标语的干扰、被认为充当着负面的角色。因此, 有人提倡在外语教学中尽量杜绝用母语。随着人们对母语作用的研究, 逐渐的认识到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在前面Potter 和Kroll 等人提出的模式里, 二语词汇都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母语词汇和概念。不但在初学阶段学习者依赖于母语, 即使在较高阶段学习者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也常常依赖母语, 在不同的情况下母语的适当使用能提高词汇教学的效率, 增加二语词汇和母语词汇的联系, 加深学习者对新内容的理解, 节省时间。
2.2 在泛读课的学习中, 要引导和帮助学生对所学词汇不断地概念化、范畴化, 建立心理词汇网络
不管是母语词汇还是二语词汇都与概念直接或者间接联系。可见概念在词汇学习中的作用。概念是命题形成的基础, 是理解世界的方式, 是借助于我们已有的知识对我们当下的经验进行理解的途径。可见概念是理解认知的基础, 是形成意义的基础, 是对世界意义表征的基础 (Wilson等, 2000:176-177) 。在概念的基础上不断的走向范畴化, 是对我们认知的进一步整理和归类——范畴化是一个无处不在的认知过程。正是因为范畴化, 人们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归类 (程琪龙, 2003:80) 。在心理词汇概念化、范畴化的基础上, 进一步形式网络化。心理词汇的网络化, 是词汇的有序结构, 是词汇之间的一种关系。概念化、范畴化的心理词汇有利于在形成的网络中相互激活、相互连通。只有形成网络化的心理词汇, 才能形成词汇的自动化, 才有可能形成语言的准确性和流利性, 才能应对复杂多变的思维世界和物质世界。在泛读课的教学中, 形成网络化的心理词汇有利于词汇的积累, 有利于词汇结构的不断优化, 同时也是克服词汇遗忘、克服词汇学习中石化现象、克服词汇磨石 (attrition) 的有效手段。
2.3 大量输入词汇, 不断互动, 反复激活
要把二语词汇与概念之间的间接联系变为直接联系, 必须增加二语词汇的输入量和激活的次数。在泛读课的学习中只有大量的阅读, 才能增加输入量, 只有增加读者和文本、语境之间或者读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 才能把二语词汇与概念之间的间接联系变为较为直接联系。要掌握一个词汇, 需要激活一个词汇不同层次, 要么是自上而下的激活要么是自下而上的激活。由于词汇的多义性和语境的多样性, 只有广泛的阅读才能尽可能的激活一个词不同的层次, 或者同一层次的不同方面。可见在泛读课学习中, 既要注意阅读方面的量, 又要注意词汇在材料中的重复性和反复性, 只有这样才能深化对词汇的理解和优化词汇在整个词汇网络中的结构, 这一特点对泛读课教材中的选材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3 结语
本文所提出的几种双语心理词汇的组织模式只不过是前人研究的几种主要假设而已, 这些假设会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而不断的改进和优化。但它们毕竟反应了研究者为认识心理词汇的组织模式所作出的有益尝试, 这些努力都为我们的英语教学提高了可以借鉴的地方。随着心理词汇组织模式真实情况的进一步揭示, 它将为我们的英语教学提供更多可以借鉴的东西。让我们期盼在心理词汇研究方便更多的成果出现。
摘要:词汇学习是外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回顾几种重要的双语心理词汇模式的基础上, 提出了该理论对泛读课教学的启示, 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心理词汇,模式,教学启示
参考文献
[1]Robert A.Wilson&Frank C.Krell (edit) .The MITEncyclopedia of the Cognitive Sciences[Z].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2]程琪龙.认知语言学概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3.
[3]崔艳嫣, 刘振前.二语心理词库组织模式发展的实证研究[J].外语教学, 2010 (2) .
[4]戴炜栋, 王宇红.双语心理词汇研究述评[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8 (2) .
[5]贾冠杰.多语心理词汇模式与二语习得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8 (6) .
[6]李东君.心理词汇研究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5) .
[7]马广惠.二语词汇知识理论框架[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7 (4) .
[8]驼涵.二语词汇习得研究综述[J].外语教学, 2008 (2) .
[9]曾丽, 李力.对“三语习得”作为独立研究领域的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0 (2) .
【大学英语泛读期末考试试题】推荐阅读:
大学英语泛读试题及答案12-14
大学英语泛读08-20
大学英语中泛读教学12-14
大学英语泛读课程标准06-29
大学英语泛读1翻译07-04
大学英语泛读答案108-12
大学英语3期末考试复习题12-16
英语泛读启示12-16
高职英语泛读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