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中泛读教学(共12篇)
大学英语中泛读教学 篇1
摘要:英语阅读是提高学生英语学习水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具有特殊的作用。泛读作为英语阅读的一种方法, 是英语学习阶段的主要课程, 同时也是大学生提高英语能力的主要途径。但是我国大学在英语泛读当中存在着很多问题, 严重制约了泛读在教学中的作用。该文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 通过对泛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一些解决的措施, 推动大学英语泛读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英语泛读,问题,对策
英语教学是大学课程安排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高阅读技能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泛读作为一种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 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还能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应用能力。大学英语教学成功与否, 很大程度上与泛读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虽然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泛读教学, 但是在实际运用当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妨碍了英语教学目标的实现。
1 英语泛读的作用
1.1 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英语学习中, 很多成绩不理想的学生, 并不是因为努力程度不够, 而是学习方法不对。很多学生在阅读英语文章时, 出于习惯的考虑, 逐字逐句的阅读, 有的甚至喜欢默读, 在学习中缺乏有效的阅读技巧。这种学习方法不仅影响阅读的速度, 而且还影响了对文章整体性的把握。在阅读中如果能够熟练的运用泛读方式, 一方面能够快速的阅读文章, 节约阅读时间;另一方面, 还能够对文章的整体性有一个更好的把握, 提高阅读的效率。泛读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阅读大量的文章, 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需要注意的是, 泛读能力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只有通过长期的锻炼, 学生才能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提高阅读能力。
1.2 拓宽知识面
英语教学涉及到的内容广泛, 包括各个国家的文化习俗、地理、历史等各个方面, 这在泛读教材中能够充分地反映出来。与精读教材不同的是, 泛读教材一般选材于各个国家的期刊杂志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的文章, 这些文章能够本真地反映各国的语言以及日常生活习惯, 是展现英语文化最好的教材。学生在阅读这些教材的同时, 能够对各个国家的风土人情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在拓宽自己知识面的同时, 能够提高英语学习的能力。
1.3 泛读教学能够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课堂教学中的精读是一种要求比较高, 对字和词的理解要求全面细致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我国英语教学中, 主要采用的就是精读模式, 长期的精读教学使学生产生一种疲劳感, 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而泛读教学与精读教学有着明显的区别, 不再要求对每个单词进行准确的理解和掌握, 强调的重点是对整个文章内容的一般性的把握。在英语泛读教材中, 有很大一部分是小说之类的, 具有很强的故事性, 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文章。由于在阅读中只是强调对整体性的把握, 不必过分地咬文嚼字, 能够使学生在阅读中得到放松, 获得身心的愉悦, 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 这对提高英语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1.4 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感就是在对某种语言长期学习中形成的, 对其内在用法以及结构所具有的特殊感觉, 这种感觉随着学习的深入而增强, 一旦形成便会长久的储存在学习者的记忆中。英语语感一般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才会形成, 泛读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对文章的内容有一个全面的把握, 将文章中的字、词的用法印记在大脑中, 长期的泛读能够培养学生很好的语感, 对英语的把握能力会有很大的提升。
2 大学英语泛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泛读教材难度比较大
教材是进行教学的基础, 是教师在教学中制定教学计划的依据。大多数学校能够认识到泛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为学生定制了多种类型的泛读教材。但这些教材与学生的实际需要有很大的差距, 不同的学生在阅读习惯和能力方面有着很大的区别, 学校定制的教材通常都是一种类型的阅读模式和内容, 甚至有的阅读内容已经超过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社会经验, 给学生阅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其次, 教材定制过程中, 没有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要, 一般而言, 非英语专业的学生通常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本专业的学习上, 英语学习只是一门提高知识积累的必修课, 所用的时间有限。教材太难, 生词量过多, 超过了学生的理解水平, 不仅会占用大量的学习时间, 而且泛读效果也不好, 失去了泛读教学的作用。
2.2 阅读方法不科学
通常的英语教学, 主要是一种自下而上教学形式, 在泛读教学中也是采用这种模式。进行泛读的前提是掌握大量的词汇, 通过自上而下的逐句阅读, 达到对整篇文章的掌握。传统的阅读方法中, 学生在遇到不认识的单词时会借用字典进行查阅, 在理解了生词的基础上再进行下一步的阅读, 遇到难懂的句子通常会向别人请教, 如果文章当中有难以解决的问题, 甚至会放弃继续阅读。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 在阅读文章时会不自觉的将整篇文章按照自己的需要划分为几个部分, 然后对每个部分进行单独的阅读, 导致对文章整体把握不准确。这种阅读模式不仅浪费大量的时间, 而且难以培养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把握的能力。英语泛读教材一般是未经处理的名人作品, 文章在结构安排、用语习惯等方面有着特殊的风格, 与传统的英语教材有着明显的不同, 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不适合用于泛读教学。
2.3 忽视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当前的教学仍然以成绩作为衡量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精力放在对学生成绩提升这上面, 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没有给予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学习中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 在老师的要求下进行阅读, 在这种外来压力下进行的阅读训练, 一般来说很难取得好的效果, 达不到泛读教学的目标。
2.4 理论和实践相脱离
英语是一门语言类课程, 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泛读是对英语学习的一个补充。大多数高校开设的泛读课程, 教学的主要地点局限在课堂之中, 学生缺乏实践锻炼能力的机会。教师通常情况下不会安排课外阅读任务, 即使有安排, 也会缺乏相应的组织和检查环节。高校大学生具有很强的自主性, 在缺乏管束的情况下, 一般都不会在课外花费时间进行泛读训练。教师在课堂教授的阅读技巧也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上, 学生受到自身水平和环境的限制, 导致泛读教学目标很难实现。
2.5 教师对泛读教学的指导不合理
教师的指导是提高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都会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和自己的经验对学生的泛读进行一些指导工作。但是受到自身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欠缺, 对于泛读能力的重要性不能够很好地理解, 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对学生的进行有效的实际指导。学生在英语学习当中需要教师给予积极的帮助和引导, 阅读材料的难易程度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阅读的效率, 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而教师在这方面的工作存在一些欠缺, 导致学生难以有效掌握阅读技巧, 阅读能力难以提高, 对英语学习的兴趣逐渐丧失。
2.6 学生对英语学习存在恐惧心理
在高校英语学习中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很多英语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对英语学习有恐惧心理, 缺乏学习兴趣。这种现场出现的原因, 一方面是因为在刚开始的英语学习中, 这部分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导致成绩不理想, 产生自暴自弃的态度。另一方面, 大学英语教学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教学内容和手段千篇一律, 阅读训练与中学教学没有太大的差异。学生对英语学习具有排斥心理, 在这种情况下, 开展泛读教学, 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泛读能力不会有太大的提高。
3 改善泛读教学的对策
3.1 教材难度要适中
教育学家在研究的基础上得出一个结论:相对于难度较大的阅读材料, 比较容易的阅读材料更加适合。大学英语教材的设置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 在选择方面要进行严格的控制, 教材的内容要积极健康, 具有人生指导意义。定制教材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采用多种类型的教材, 教材难易相结合, 内容要丰富, 包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增强学生适应各种教材的能力。在教学开始阶段, 选用难度比较小的教材, 这样能够激发学生对泛读教学的兴趣, 为下一步的教学工作做好铺垫。随着教学的深入, 以及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要适当增加教材的难度。对于难度太大的教材, 教师要进行适当的讲解, 帮助学生完成阅读任务。
3.2 加强对技巧的训练
大学生英语泛读能力的提高, 在很大程度上和阅读技巧有关。良好的阅读技巧能够缩短阅读时间, 提供阅读效率, 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在泛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将正确的阅读技巧传授给学生, 通过阅读技巧提升阅读能力。改变传统的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 教授学生对文章中心思想把握的能力, 可以通过快速浏览、寻找主题句等技巧, 快速掌握文章的总体内容, 完成阅读任务。对文章中的细节和重要的事实要引起重视, 在一篇文章当中并不是所有的细节和事实都是文章的重点, 在阅读中要分清楚哪些才是主要的, 分清主次。有些文章并没有直接点名文章的中心和重点, 对于这类难度比较大的文章, 教师要给予充分的重视, 在教学中, 要对学生进行专门的训练, 提高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给学生常用的泛读方法:掠读, 即对整篇文章采用跳跃式的方式进行阅读, 把握文章的大体主旨即可;扫读, 在阅读中把无关紧要的信息一扫而过, 获取重要的信息;悟读, 在阅读中要对重点句段, 尤其是开头和结尾进行重点把握, 领悟文章的意思;猜读, 这种方法适用于在阅读中遇到不认识的生词和难以理解的句子, 在通篇把握前后端意思的基础上, 对不理解的词句进行判断, 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
3.3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减轻学生恐惧
在教学当中, 一定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只是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引导作用, 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大学英语泛读教学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对英语阅读能力的掌握, 在教学中, 不仅要重视学生能力的提高, 而且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没有兴趣的教学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在泛读教学中之所以教学效果不理想,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学生在学习中缺乏兴趣。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技巧方面给学生正确指导的同时, 积极鼓励学生参加泛读学习, 对进步成绩突出的学生要给以适当的奖励, 减少学生的恐惧心理,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4 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 教学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己。在教学当中要认识到学生的主体作用, 除了课堂教学之外, 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直接使用语言, 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 在生活实践当中逐渐掌握英语技能。
3.5 转变教学观念, 教授阅读方法
在现阶段的大学英语教学当中, 要勇于突破原有思维习惯的束缚, 改变单纯的以成绩为目标的教学观念, 明确泛读与精读的教学区别。在进行泛读教学之前, 教师要向学生讲明泛读与精读的区别。明确泛读的性质, 泛读是对精读的一种补充, 难度比较低, 重点在于对整篇文章的掌握, 而不是仅仅掌握几个单词和语法。但是对于文章当中出现的重要的知识点, 也要按照精读的要求进行讲解,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让学生对泛读教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3.6 确立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 要对泛读课时进行合理的安排。教师要从教学实际条件出发, 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基础上, 确保泛读教学有足够的课时, 明确学生在教学中处于中心位置。这种教学模式与以往的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有着很大的不同, 它要求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 其他教学活动都要围绕着学生进行。在泛读教学中, 学生和教师的身份和地位都是平等的, 通过积极的课堂交流讨论, 为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场所。在学习过程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点对新问题进行解决, 教师的作用是积极的引导和纠正。同时还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学生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下学习, 有意识的泛读, 这样才有助于提高阅读技能。
4 结束语
阅读能力是衡量学生英语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泛读是大学英语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对教学方法的一种有效补充。在我国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要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进, 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断提高学生泛读的能力。同时, 要认识到提高英语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在教学中要持之以恒, 在新课改的前提下, 综合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 推动我国大学英语泛读教学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孟凡茹, 孙国永.浅析大学英语泛读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J].科教文汇, 2011.
[2]陶志平.大学英语专业泛读教学存在问题及其对策[J].知识窗, 2012.
[3]王军.大学英语泛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刍议[J].现代企业教育, 2012.
[4]张瑶.浅谈大学英语泛读教学[J].神州, 2012.
[5]孟凡茹.大学英语泛读教学中的问题与建议[J].读与写, 2010.
大学英语中泛读教学 篇2
泛读课程是一门进行大量阅读实践的学科,更加突出的是其语言信息量“大”而“泛”的特点。初次接触英语泛读这门课程,中职学生难免会将其与传统的精读课程混淆,认为泛读课程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需要教师像传统精读教学一样,对阅读的 篇章进行精细的讲解,对段落、篇章、乃至语法都进行详细解答。实则不然,英语泛读教学却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
众所周知,英语阅读是一门相对较枯燥的课程。我们先不谈其中出现的众多生词,单是句子的结构已让学生头疼不已。加之泛读与其他阅读的不同点在于“量大”,篇幅较大且阅读时只能采用“泛泛而读”的方法,往往让学生看过几遍下来,仍是摸不着头脑。几次的挫败,学生开始对英语泛读失去了兴趣,每次谈及泛读,学生都是兴致缺缺。
针对中职学生的这一特点,这里要提到的就是进行阅读前的准备活动,也就是我们英语教学中通常所说的“warming-up”,即
“热身活动”.这是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因此,进行阅读前的热身活动是一堂英语泛读课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形式多样。鉴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所以,在热身活动中导入中西文化是极其重要的。
接下来,我们要讨论的是中西文化导入的重要性及介绍几种中西文化导入的方法。
一、中西文化导入的`重要性
1.英语学习的四大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些都离不开文化背景知识的掌握
尤其是泛读课程,当中出现的各种文化背景知识、异国风俗和风土人情,如果学生对于这些内容没有事先的预习和资料收集,
教师若没有进行适当的补充,那么学生对于泛读课程学习就可谓是难上加难。因此,在英语泛读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进行背景文化学习,适当地导入中西文化背景。
2.随着日益加深的中外交流的影响,跨文化交流日益增多
不同文化差异在语言交流的过程中往往产生许多阻碍。语言是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单纯只掌握语言符号,却不了解文化背景和底蕴,只能单纯学会流利地用英语表述,而犯下许多语用的错误,这并非真正称为英语学习。而这在英语泛读教学中也显得尤为重要。
3.中西文化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对阅读的热爱
在导入中西文化知识的同时,要结合语境、篇章的文化背景、文化内涵,向学生灌输英美文化风俗。更重要的是,泛读课程的选材极为丰富,内容涉及英语国家人文地理、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社会观念、价值取向等,适当导入相关中西文化内容,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为他们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起了促进作用,降低了阅读的难度。
二、中西文化导入的方法
1.中西方对比法
对比法是跨文化语言教学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手段。“有比较才有鉴别”,只有通过对比才可能发现学生母语和目的语语言结构与文化之间的异同,从而产生一种跨文化交流的文化敏感性。通常在备课的时候,我便会提出“Brainstorm(头脑风暴训练)”,给予学生一至两个与 篇章阅读相关联的问题,让他们进行思考,他们可以进行结对或小组讨论,随后给予他们自由时间来各抒己见。例如,在进行“Food and culture” 这一单元泛读教学时,我便会给他们这么一个问题:“Can you brainstorm different types of food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通过中美食物的文化差异的对比,学生发言踊跃,也对该 篇章所谈及的美国食物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2.补充法
适当的中西文化背景补充也是英语泛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阅读前我往往会补充一些相关的文化背景,让学生熟悉 篇章的社会文化背景,因为背景知识的不足很多时候会加大阅读的难度,当学生已知的知识和本身经验造成阅读障碍时,我认为这一环节是至关重要的。当然,补充文化背景不单纯纠结于文字的补充,亦可通过电影、视频、图片展示等多种方式来进行补充。例如,在谈论“ Learning a second language” 这一话题时,我认为,学习第二外语最大的用途在于实际应用,于是就给学生看了几个简短的视频,都是英语情景对话演示的视频,第一个视频是“How to get to Nanjing road?”也就是 “How to ask directions in English(如何用英语来问路)”;第二个视频是 “Introduce yourself” 如何介绍自己;第三个视频是 “Reading signs” 如何来识别标示。此外,我还给学生展示了一些国外标示的图片,让他们来猜测不同标示的含义,通过这些介绍,让他们对于第二外语学习的重要性有所了解,也为接下来的 篇章阅读奠定了基础。
3.人物或事件引入法
阅读当中,往往会出现许多名人或众多著名的大事件,然而,并非所有的学生都熟悉这些内容,所以,教师在阅读前进行适当的引入是必需的。例如,谈论到了“Margaret Mead: the world was her home”时,许多学生都纳闷,“Margaret Mead”是谁,是做什么的,为什么世界是她的家?确实,这有点为难学生了,“Margaret Mead”(玛格丽特・米德)是一位著名的人类学家,而“人类学家”这个名词却似乎与我们的生活没有多大关联,我们也鲜少谈论到这个名词。因此,在热身活动时,便需要引入与“玛格丽特・米德”相关联的背景介绍,诸如她环游了世界许多地方,帮助了许多人,为维护妇女权益而奔波等内容,使学生对这个人物及背景有所了解,才不至于使他们在似懂非懂的情况下去理解课文,起到了更多反作用。
4.学生阐述法
每一章的内容,我都会事先布置学生进行预习,当然,所谓的预习并不是事先将要阅读的 篇章进行生词、语法查阅,而是根据 篇章主题进行事先预习,学生可根据主题自由选择一个题目进行阐述,可以是他们收集的相关背景资料,也可以是他们对此主题的看法,均可以事先准备,在课堂的热身活动中,我便会邀请他们上台来做“Presentation”.起初,很多学生都非常羞涩,不够自信,他们不敢上台,一来担心自己的表达有误,二来担心同学的耻笑。后来,我鼓励他们,不在乎你是否犯错,我在乎的是你有没有勇气上台,将你的观点展示给大家,甚至给他们举例,教室只是个小小舞台,你们都不敢上台,以后走出社会,登上大舞台你又将如何?学生受到了鼓舞,不再害怕犯错,总是积极地抢先要上台做“Presentation”.他们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他们积极寻找相关的文化背景,与老师、同学一起分享讨论,在他们做阐述的同时,也使他们对阅读的背景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减轻了阅读的难度。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锻炼他们的英语表达能力。
5.课后补充法
英语课堂的教学必定是有限的,尤其是泛读教学,单纯课堂的阅读是不够的,因此,利用第二课堂进行课外学习是非常必要的。例如,学生可以通过看英文电影、趣味英文图片、阅读大量的英文杂志报纸、收听美国之音、英国电台等广播,参加外语角与不同的学生、外教进行交流,这些都能为学生补充更多中西文化背景知识起到促进作用。教师在课堂上只能起到示范指点作用,课后更需要学生自己去“开垦”“收获”,更广泛地进行阅读,了解不同风情、不同地域的文化内涵,了解更多的文化知识,诸如,社会、新闻、热点、地域文化、民族风情、地理、旅游、文化艺术等。鼓励他们快乐地学习,增强阅读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1]谢之君。文化中的语言与语言中的文化[J].外语界,(01)。
[2]高寿生。泛读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4]鲍志坤。也论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外界,(01)。
论泛读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篇3
关键词:高中英语;泛读;教学工作
英语阅读的基本方法大体可以分成两类:精读和泛读。泛读与精读不同,它指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用快速阅读的方法来完成篇幅较长文章的阅读。高中英语泛读教学可以兼顾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提升单词量、培养英语阅读语感以及了解语言文化、开拓知识面。泛读对于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而英语阅读从一定意义上又是评估学生英语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我们在实践教学工作中应当加大对英语泛读教学的研究和投入。然而,在实践教学工作中,高中英语泛读教学却出现诸多不良现象,有的照搬大学英语泛读的教学方式,有的给予极小的重视,根本不做要求,仅仅靠考前的突击。这些做法看似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但是从长远来看其实是事倍功半,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很难得到切实的提高。
一、高中英语泛读教学之必要性
(一)、新课程标准之要求所在。新课程标准不仅在课程设置中着重突出了对英语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还在教学目标中对学生应当掌握的各级阅读目标做出了具体的规范:高中毕业生应达到“语言技能八级目标”,除此之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36万词以上”。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英语学习的听说读写都有了更明确、更高规格的要求。如何提高学生们的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英语词汇储备成为每位在校高中英语教师工作的难题。高中英语泛读教学不仅可以兼顾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提升单词量、培养英语阅读语感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语言文化、开拓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此方式一举多得,应当成为今后英语教学工作的重点。
(二)、高考引发的应试教育对学生英文阅读水平有更高的要求。对于英语的学习和掌握,很多人都将其作为通向象牙塔的敲门砖,而不是将其看作是一种语言工具。特别是高考引发的应试教育使得学生学习英语的功利之心更胜,这种功利之心带来既有学习的动力,更有学习的压力。很多学生、教师,盲目追求考试分数,忽略了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所具有的独特的魅力,从而使得英语教学出现偏差,教师无法因材施教,学生学习不得其法。特别是近几年的高考试卷,更加反映出对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高要求。阅读词汇量实际需要掌握的已达到3500词左右,阅读读速也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因此,只有通过广泛的阅读才能弥补这种学习方式带来的劣势,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单词量和阅读能力,才能满足应试教育对学生英文阅读水平的要求。
(三)与大学英语教学的相接轨的必然要求。高中英语三年阅读词汇量约在2000至4400词之间,而大多数学生都习惯于在老师的指导下逐词逐句的精读课文,独立阅读能力十分缺乏。【1】这种现象是应试教育的产物,也是十分不利于学生的英语学习的。传统英语教学工作的缺失,使得学生在大学期间的英语学习往往出现脱节的现象,对于学生顺利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测试有着严重的影响。而制约学生通过四六级或者取得高分的原因却恰恰是英语词汇储备的单薄和英语独立阅读能力的缺失,如此看来,传统高中时期的英语教学工作并没有给学生带来实际的受用。
二、目前我国英语泛读教学现状
正如前文所述,传统应试教育对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所带来的影响以及出现端倪。英语的泛读教育在高中英语教学工作中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其中最为核心、最为重要的问题就是:英语泛读教学的实施仅依赖于教材中的课文,从而导致了学生的阅读面狭窄,阅读量远远不能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2】大部分学校的英语教学中心依然是教师对于英文文章的精读讲解,泛读内容仅仅依赖英语课本中出现的文章。与让学生泛读英文文章相比,教师更多的选择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传授,即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因为此种教学模式可以在短时间内让学生掌握英语应试技巧,弥补学生单词量不足、英语阅读能力有限的劣势。而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导致很多学生做题“凭感觉”,考试状态不稳定,考试成绩也是起伏不定。这种忽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的传统教育模式,势必会最终导致学生失去对英语文章的阅读兴趣,其最终的结果是学生的词汇量得不到扩充,阅读能力得不到增强,英语成绩停滞不前。
三、高中英语如何加强泛读教学
(一)选取合适的英语泛读教材。泛读教材的选择,应当注重知识性、趣味性、有效性的统一,注重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泛读课编排体系相适应,难度要适当,体裁及题材亦应当要多样化。【3】除了在英语教材中选取合适的英语文章,还应当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外读物或者素材。比如《新概念英语》(New Concept English )《中国日报》(ChinaDaily)、《21世纪报》(21stCentury)、《学生双语报》(StudentTimes)、英语辅导报等等,这些杂志和期刊都是扩展学生英语学习视野,提高英语学习兴趣很好的读物。
(二)合理安排课时,科学的开展英语泛读教学工作。高中英语教学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势必会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课时紧、课程重”的现象,在课堂上抽出很多时间来进行泛读教学对于时间紧迫的高中学生来讲不太现实,所以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同时,这种相对的放任自流式的教学方式也需要教师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控制和监督,实现课内课外并举,才能切实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和词汇量,才能真正满足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同时,教师在进行泛读教育过程中亦应当制定好教学计划,使泛读教学有目的、有计划、科学化的进行,克服盲目性。而且,教师应当传授学生基本的泛读技巧,诸如泛读、跳读、猜读等,使得学生的英语学习更有效率、更有激情,更有成就感。如此一来,才会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老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需要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努力。对于教师来讲,除了给予学生技巧性的阅读方法的指导外,还应当对其阅读速度和习惯进行指导,要让学生明确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对文章的理解,扩大其知识面,扩充其词汇量,不断提高阅读速度,增强阅读能力。【4】如果实现这些目标,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应试教育分数的增长恐怕不再是什么难事,教学相长的教育目标也就自然而然的实现了。
四、结语
在高中英语泛读教学中,可能还存在着诸多其他尚待解决的实践教学问题,但是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始终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高中英语对学生的将来来说至关重要,每位从事高中英语教学工作的教师都应当充满职业的自豪感和责任感,为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而努力。最后,希望广大英语教师能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积累宝贵的教学经验,为我国的英语教学工作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吴襄华.高中英语泛读教学探究.[J].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8
2.孙丽娜.浅谈高中英语泛读教学.[J]. 中国校外教育.2010.8
3.孙春红.高中英语泛读教学策略简论.[J]当代教育论坛.2011.4
大学英语中泛读教学 篇4
第一, 要想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泛读能力, 我们不能主观臆断, 盲目冒进;我们应该冷静思考, 分析学生在阅读过程中, 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了解学生不良习惯及其形成的原因。通过多年的分析研究, 学生在泛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母语翻译, 对所阅读材料缺乏预知和感悟, 因此, 阅读速度太慢, 学习效率低下。2.过度注重语言细节, 过度强化语法结构, 缺乏对文章的概括性, 整体性认识。3.有声阅读, 虽然没有发出声音, 但他们在阅读在有默读, 从而大大降低阅读速度。4.知识面窄, 词汇量少, 不能满足阅读的要求。5.只能阅读文字, 不会概括大意, 提炼主题, 抓不住中心, 搞不清作者的写作意图等。究其原因, 我们中学教师应该承担主要责任。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我们的教学缺乏明确的阅读目标, 没有具体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过度依赖母语。所从我们只有改变自己, 才能提高学生。
第二, 找到问题, 我们就要对症下药, 把泛读策略贯穿在外语教学的整个过程中。
一、根据文章标题, 预测文章内容
预测是成功的阅读者应掌握的重要策略。预测是阅读过程的重要一环, 阅读过程中读者经常要借助逻辑、语法、文化等线索, 对文章主题、体裁、结构及相关词汇进行预测。 它相当于阅读前的“热身”, 旨在激活读者的背景知识和生活经验,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动机, 引出话题, 为下一阅读环节做好准备。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 无论猜测是否正确, 都能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阅读内容, 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调动学生的阅读状态。
二、梳理篇章结构, 了解文章写作特点
作者写文章传递给读者什么信息, 在他下笔前就已考虑好了。这一信息或许是一组事实, 或许是一个故事, 或许是一种观点等。要把这些信息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作者要决定先从哪里着笔, 遵循什么顺序, 哪些地方该着重强调等。他不但要清楚讲什么, 还要选择一种最好的表达方式, 这一切就是指这篇文章的篇章结构。
三、掌握品读技能, 抓住文章核心
品读是快速阅读文章, 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组织结构和写作意图的最佳手段。这个过程也能训练学生的阅读速度, 有助于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让学生快速浏览文章标题、篇首段、结尾段以及每段的第一句, 通过篇章连缀词、 关键词等, 读者可以跟踪作者的思想意图, 了解文章主旨大意。同时, 我们要让学生了解, 段意常常通过主题句表达出来。大多数情况下, 段落的起始句就是主题句, 但有时也可能出现在段落的中间或结尾部分。能够找出主题句有助于学生快速把握该段的段意。
四、学会猜测词义, 弥补词汇匮乏
在泛读过程中, 人人都会遇到大量的生词。即使我们掌握了相当的词汇, 也不可避免的会遇到生词。如果能根据上下文, 单词的前缀和后缀, 对比关系词汇等猜测其含义, 就会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和阅读速度。当然, 对于无关紧要的单词, 我们在阅读过程中, 完全可以不予理会。
五、透过现象看本质, 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阅读深度由低到高分为3个等级:表层理解、深层理解和评价性理解。表层理解是指理解文章的字面意思与细节, 属于言内阅读;深层理解要求读者能弄清楚作者的言外之意; 评价性理解需要读者对作者所表达的内容说出自己的看法。 深层理解与评价性理解属于言外阅读。对一篇文章的理解应该包括言内与言外阅读, 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和前提, 后者是在前者的延伸和提高, 二者相互依存。
第三, 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们应该多给学生渗透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文化背景是语言生长的土壤。脱离开文化背景的文字, 就不会有明确的意义。表面看来, 学生阅读的是语言文字, 但文字背后是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因此, 学生阅读上的关键问题就是语言表达方式和用法上的习得与内化。 学生在进行阅读时, 一方面是由文字到思想, 另一方面是由思想到文字。文字的解码和歧义的消除, 离不开读者已有背景知识的参与和运用。一个拥有讲英语国家的社会, 文化, 风土人情, 历史地理等方面知识的人, 在阅读有关内容的材料时, 要比不具备这方面知识的人轻松的多, 理解也会透彻的多, 也就更容易进入角色, 达到欣赏的目的。语言文字和文化是相互依赖的。学生对英语语言的学习不仅仅是针对文字的意义, 更多的是学习一种文化事实。
摘要:阅读是人类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 文化课学习尤为如此。如何提高学生的泛读能力, 培养他们的良好阅读习惯, 是我们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 分析问题, 找出办法, 做出改进是我们的目标。
刍议高中英语泛读教学 篇5
Summary: At present in most senior middle schools, teachers don’t attach importance to extensive reading although the General Outline says, “Extensive reading must be particularly increased…” In order to improve students’ abilities and skills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teachers may do as follows:
1. Take the importance of extensive reading seriously.
2. Master the definite purpose for extensive reading essentially.
3. Select the reading material properly.
4. Use effective methods for training students to read fast and comprehensively.
5. Test students’ reading scientifically.
一、引言
在信息发达的当今世界,能否适应社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通过阅读进行交流的能力。各行各业的人们在不同的工作中都需要进行大量的阅读,以达到交际的目的。科技人员如能阅读原文的专业书籍、资料,比依赖他人翻译将会省时省力,因为现代科技信息的时间性很强,等待他人译出,往往会贻误时机。许多出国学习人员反映,听、说并不是最大困难,而阅读速度慢则是最大的困难。这种阅读能力应在中学开始培养,打好基础。 泛读训练就是提高这种书面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泛读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人教社SEFC教材在我地的实行,近两年多来,笔者到市属各高级中学随堂听课240多节,从统计中发现,有60%以上的教师对教科书中阅读课文的教学是从为培养学生英语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的双重任务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的。也就是说,多数教师把课文做精读教材处理,已明显从“只教语言本身,不重视阅读理解”的传统教学模式中摆脱出来。
根据《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初审稿)对中学英语教学目的的规定和阶段侧重的原则,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是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众所周知,阅读能力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实践才能培养起来,阅读能力的增强是与阅读量的多少成正比的。所以《大纲》明确指出:“在教学中……,特别要注意增加泛读训练。”但严重的问题是:目前广大教师只是除了在课文教学中对阅读理解有所训练外,就是在高考前夕,在高考试题的“指挥”下(高考试卷中阅读理解占30%)给学生进行少量的阅读理解训练,绝大多数中学都未正式开设泛读课,从来就没有把泛读教学作为一项教学内容来完成。显然,哪怕是一个很用功的学生,如果仅读好教科学,在每单元1-2篇阅读文章及总共才6万左右的词汇量的有限文字接触中是很难形成大纲中所要求的实际阅读理解能力的,要达到大纲中所规定的阅读速度更是无从谈起。
三、泛读教学的目标要求
中学英语泛读教学的任务是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理解主要内容,提高学生对文字的快速感知能力。同时巩固和扩大词汇及语法知识,培养学生阅读英语的兴趣和习惯,扩大知识面,培养自学能力。
英国学者弗兰科斯×格雷里特(Francoise Grellet)认为:“泛读是一种熟练活动,主要是解决对文章的综合理解问题。进行泛读训练时,首先应该从综合理解开始,然后再向详细理解过渡。要求学生完成的任务应该是综合理解性的,同时,设计阅读理解练习也应该从对选文整体意义理解开始,而不是词汇或较具体的内容。”中学英语泛读训练的目的更应掌握选文的基本思想,强调对选文的整体理解,而不应偏离这个方向,去要求过细、过精的理解。
明确的泛读教学目标,笔者认为应包括以下两方面:
第一、泛读强调在单位时间内更多更好地获取信息,所以泛读的根本目的是掌握文章的主旨,即了解其基本内容和中心思想。在进行泛读训练时,教师不必讲深、讲细,以词汇不做过高的要求,对语法不做过多分析。
第二、泛读是为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在进行泛读教学时,对选文阅读理解程度,在不同年级要有不同层次的明确的目标要求。按理解题的难度划分,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表层理解。它只要求懂得文章字面意思,对学生的要求是机械地重复文中主要内容,能在头脑里对选文内容再现。我认为目前对初中学生所要求的理解水平即可限制在表层理解的这个程度上。
第二层:深层理解。深层理解的问题具有创造性,它要求学生利用作者所传递的信息,凭借自己的社会背景知识、生活经验进一步理解和吸收读物中没有明确表述的、却又与主题有联系的思想与信息,即“弦外之音”。我觉得在进行高中英语泛读训练是时,尤其是在高一开始阶段,这类理解程度的题目不宜过多,要把握一个“度”字。
第三层:评价性理解。即需要学生对作者所表达的内容说出自己的看法。阅读就是为了吸收信息并利用获取的信息分析解决问题,并对文章作价值性判断,同时也获得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这是阅读的最终目标,在近几年《高考考试说明》中对阅读理解能力测试的主要要求也明确提到了这些。所以,到高考前夕,在进行泛读训练时,要有意加大第二层次和第三次层理解的分量。
总的来说,教师在进行泛读训练时,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使学生理解层次不断深入,逐渐实现由知识向技术能的转化。理解的三个层次逐步深化,可由下图来表示:
层次
问题性质
理解测试目标
表层理解
记忆性问题
掌握主旨和大意及某些细节
深层理解
创造性问题
理解字面意思基础上的推理和判断
评价性理解
评价性问题
获取信息、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能力
四、泛读材料的选取
要使学生提高泛读水平,无论是为了求和,还是为了了解信息,选材都非常重要。笔者认为泛读材料应低于精读材料的难度,以便精泛结合,互相补充、互相促进。选材的难度因素主要是词汇量、语法现象等,所以选文太难或太易都不利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既要符合大纲要求,又要照顾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循序渐进。
材料的内容也应多样化,故事、寓言、童话、人物传记、科普小品、历史、地理知识、使用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学生生活等等这些都是中学生很喜欢阅读的题材;同时也要适当选取如新闻报道、通知广告等生活时宜文章。
目前,尽管教学大纲对泛读教学提出了总的要求,可国内尚不多见能系统规范中学英语泛读教学的教程,而我们在泛读教学中又实在是很需要的。所幸的是,笔者新近发现,知识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英语泛读指导》第一册(上、下)、第二册(上、下)可分别配合高一、二的英语教科书作为泛读材料。历年来在《中小学外语教学》杂志上刊载的各年级限时阅读训练文章,也是很好的泛读材料。另外由L、G Alexander编著的系列教材──New Concept English学生也会很感兴趣,高一可选用第二册中的一些故事性较强的文章,到高二高三继续选取第二册和第三册的一些文章。此外,美国Jamestown Publishers 出版的Comprehension skills 是按照训练各种专项阅读技能而编写的。配合每项阅读技能均有若干篇练习材料,理解题紧扣文章主旨,是一套好的泛读训练材料。
五、泛读训练的具体实施
(一)制定明确具体的泛读计划。泛读是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主渠道。只有通过系统的、严格的阅读训练,才能使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和形成基本的阅读技能,加快阅读速度,扩大阅读量,发展能力。笔者认为从高一开始每周就可开设一节泛读课。假如每节泛读课读3-4篇300-400字的文章,按每学期18周计算,一期可读70篇,高中三年累计可泛读300篇左右,其阅读量可达12万字左右,是中学六年教科书词汇总量的两倍。不言而喻,学生会受益匪浅。同时,泛读教学除了时间的安排要纳入计划外,我们也要规定教学指标,如对阅读速度、阅读技巧等项目要做出具体的安排。
(二)采取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阅读是一种书面交际活动,是理解音、形、义相结合的书面语符号的过程。从信息论的角度来看,阅读是一种理解和接受信息的言语活动。古德曼(K、S、Goodman)于1972年说过:“阅读是对三种相互有关而有区别的信息,即形符的句法的和语义的信息,进行信息处理的一种形式。”我们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分别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来加以训练,让学生积累词汇,形成语感,掌握技能。进行泛读训练的有效方法很多,如:
SQ3R法:Survey, Question, Read, Recite, Review
Matching:分别给学生若干篇文章和若干个文章标题,让学生迅速找出哪个标题应该是哪篇文章的。
Skimming:略读,只要求了解文章大致梗概。
Scanning:只为获得个别信息,如年代、数据、事件等而阅读。
Task-reading:为了解决某个具体实际问题而阅读。
Authentic-reading:用现实生活中的资料,职广告、时刻表、商业信函等作为阅读理解材料。
Timed-reading:限时阅读。
在实际教学中,广大教师要不拘形式,采用灵活、多样的训练方法,一方面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分析、综合、推理、想象等思维能力的形成。
(三)处理好读速与理解率的关系。理解和速度是泛读的两个基本要求。只有读速而高有理解率的阅读是无效阅读,但片面追求高理解率而放慢阅读速度,一词一句去抠,这样做即使理解率达百分之百,也无益于提高阅读能力。为了能衡量出学生阅读能力的强弱及比较学生与学生之间阅读能力水平的高低,笔者在此推荐一种检测阅读理解能力 的计算方法:
1.理解率的计算。
理解率,即读者所做正确回答的量与理解题总量的百分比。
2.读速的计算。
公式如下:
Z(wpm)=
如果10秒数精确到0.1,当然测出的读速要精确些,但实施时不太方便,所以建议采取四舍五入法。比如一个学生在读一篇180字的文章,用了128秒钟(可看作13个10秒),则其读速为:
Z=180/13×6=83
3.阅读能力的计算。
公式如下:
P(阅读能力)=Z×n=
(P的绝对值愈大,表明阅读能力愈强。)
假如三人同读一篇字数为1200个的文章,A用了50个10秒,理解率为70%;B用了60个10秒,理解率为85%;C用了80个10秒,理解率为100%。用公式分别算出:
PA=70%=100.8
PB=85%=102
PC=%=90
显然,B的阅读能力最高;C尽管理解达100%,但由于速度慢,所以阅读能力也最低。
我们可以根据大纲的要求,计算出各年级学生应达到阅读能力的标准P值。再根据每学生阅读的实际情况,计算出其P值,两相比较,可得出该生的阅读能力的强弱。当然,要客观地检测一个学生的阅读能力,单凭一篇文章是不科学的。
六、结束语
根据本学习、教学和教研的实践,要搞好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中学必须进行泛读训练。有关专家研究表明:中学六年时间要阅读21万字,有人甚至提出要读35万字,毕竟这三个数字出入很大,而《大纲》对具体的阅读量也无具体规定,我们建议有关部门及专家提出较权威的意见,编撰出规范的泛读教程;同时,期待老师们积极投入到泛读教学的研究、探索之中来,使之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革、完善!
主要参考书目:
1.《英语学习策略论》文秋芳著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2.《外语教育学》章兼中著 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
3.《阅读心理学》张必隐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4.《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初审稿)
5.《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说明》
6.《阅读能力检测》任义孝著 载《中小学外语教学》1992年第9期
大学英语中泛读教学 篇6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 英语泛读 教学实践
一、 引言
高中英语泛读教学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泛读课的主要目的。《英语新课程标准》积极提倡任务型教学。而本文主要阐述的内容是任务型教学在英语泛读课文中的体现。在英语教学中积极运用任务型教学将有利于提高高中英语教学的水平,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交际能力。
任务型教学活动能使教学过程任务化,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突出实践性和体验性原则,着眼于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变知识性的课堂教学为发展性的课堂教学,让学生积极地“动”起来,让英语教学“活”起来,充分体现课程改革的特征。学生带着真实的目的和任务去学习,日常学习中许多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在集体活动中通过互动、互助都能得到很快的解决。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不仅主动高效地获取知识,充分感受到成功的乐趣,还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展现学习者的学习潜能。
二、 任务型教学特点
我参考了很多资料,把任务型教学特点简单归纳为以下几点:
1. 通过交流来学会交际。任务型语言教学旨在为学生提供交际的机会和动力,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会交际。当学生积极参与、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尝试时,语言也被掌握了。
2. 将具有真实性的语言材料引入学习的环境。任务型教学强调学习任务的意义性、真实性,强调交际任务的设计、选择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关,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促进积极的认知参与和自主学习。
3. 既关注语言本身,也关注学习过程。任务型语言教学主张,有效的语言学习不是传授性的,而是经历性的,学习活动和学习内容一样重要。因此,任务型教学特别强调“做中学”,在“用语言做事”中让学生获得丰富的目的语体验。
4. 具有师生角色。在任务型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除了教和学之外,更重要的是交际、合作、互动的关系。教师和学生一道置身于语言交际的环境之中,学生是交际者,其主要任务是沟通,具有学习的自主性,并经常进行两人或小组活动。为了使学生成为交际者,教师应扮演助学者、任务的组织者和完成任务的监督者,有时也加入到活动之中担当学生的伙伴,与学生共同完成交际任务。
三、 任务型泛读教学
英国学者弗兰科斯·格雷里特认为,泛读是一种熟练活动,主要是解决对文章的综合理解问题。进行泛读训练时首先应该从综合理解开始,然后再向详细理解过渡。要求学生完成的任务应该是综合理解性的;同时,设计阅读理解练习也应该从对选文整体意义理解开始,而不是词汇或较具体的内容。任务型泛读教学既强调在运用中学习,也强调为了运用而学习。在任务型的泛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任务为载体,根据泛读文章创设真实或接近真实的交际情景,不仅重视学生语言知识的学习,而且重视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泛读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获得一些词汇和语法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这种交际能力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以相互交换信息、交流思想的方式而获得的。这就要求泛读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学习心理状态。不仅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而且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主动创造出活跃的课堂氛围,发挥课堂主导的作用。任务型泛读教学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以学生和意义为中心,开展有效的操练;二是强调任务的设计要尽可能贴近现实生活,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三是强调学习的目的是任务的完成。
四、 任务型教学法在英语泛读教学中的设计和应用
在运用任务型泛读教学时,教师应懂得如何设计任务。在设计任务时,应根据任务型教学法特点设计一系列明确的任务和活动,使整个教学活动围绕学生完成任务展开。任务的设计不是单一的或孤立的,并非是让学生记忆孤立的单词、脱离语境的句子、枯燥乏味的语法规则,而是根据具体的目标设计出各项能将词汇、语法和功能有机结合起来的交际活动,通过进行这些活动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任务型教学法的理念要求我们首先关注泛读课中的阅读前阶段。
大学英语中泛读教学 篇7
英语泛读课程作为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的专业基础课程, 有着鲜明的目的, 就是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但是要回答怎样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这一问题, 却不是那么简单。泛读课堂教学, 教师的通常做法是指导学生完成教材上的阅读任务, 并对篇章的主题、词句、语法做适当讲解, 帮助学生对篇章的理解。阅读课堂训练很少涉及学习策略的训练。但是, 近年来的研究显示, 学习策略的课堂引入与英语学习存在着一定的正面影响。本文旨在调查学生的学习策略使用现状, 为今后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依据。
2. 实验方法与调查对象
2.1 调查对象
参加本次实验的受试者为黄河科技学院2008级1班和2班两个班的学生共80人。受试者平均至少有9年学习英语的经历, 并在大学进行了三个学期了英语专业学习, 相应的, 泛读课也开设了三个学期。他们对泛读教学并不陌生, 可以反思自己的在泛读教学中的参与情况。
2.2 实验材料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问卷是依据Oxford的学习策略调查量化表 (SILL) [1], 文秋芳的语言学习策略调查问卷[2], 综合设计而成。为了便于学生理解, 调查问卷用汉语编写。问卷包含25个问题, 主要针对元认知、认知、情感策略三大策略进行提问。学生要求在每题后面的括号里标上1、2、3、4或5, 各自代表了策略的使用频率。
2.3 数据采集和分析
问卷在课堂上发放,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时间为30分钟。受试者被告知问卷采取匿名形式, 不用担心泄露自己的策略使用情况而有所顾虑, 所以尽量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如实填写。问卷所得数据通过SPPS 8.0电脑软件处理得出平均值。平均值分为高、中、低三个档次。
3. 实验结果分析
3.1 实验结果
由上表得出, 除了“笔记”、“坚持”两项的使用频率为“高”外, 其他策略的使用频率均为“中”。总的来说, 三类策略“元认知”、“认知”、和“情感”策略的使用频率为“中”, 就平均值来看, 情感策略略高于前两类策略。
3.2 结果分析
3.2.1 各项策略的使用频率为“中”, 表明这些策略的使用还是较为普遍的。
这说明了受试者在多年的英语学习中自发的运用了各种学习策略。然而, 使用频率为“高”的学习策略数量却很少, 并且, 三类策略的平均使用频率从高到低分别是情感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认知策略。这应该是与受试者的基本情况有一定的关联。我们知道, 学习策略的使用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成绩就是较为重要的一方面。受试者的学习成绩水平在全国来看, 应处于中等水平, 这是参照高考成绩得出的。不同的学习者在学习策略的使用上存在着差异。根据其他学者的研究, 学习成绩优异者的某些策略的使用频率偏高。本次研究是把这些受试者视为一个整体, 并没有在这些受试者内部做学习策略与学习成绩相关性研究。那么, 从较为宏观的层面上讲, 这个受试者群体显示的结果, 从某种程度上, 说明了学习策略的使用频率与学习成绩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正是因为受试者的英语基础较为薄弱, 在阅读任务的完成中, 遇到的困难较大, 情感策略作为补偿策略, 才被较高的使用。元认知策略, 作为调控手段, 应当在排在认知策略之前, 这是符合一般规律的。
3.2.2 本次调查是针对泛读教学这一较为具体的教学任务, 而不是从整个英语学习的角度出发。
相信这也是影响调查结果的一个因素。这要从目前泛读课程的基本情况说起。泛读课程在我校英语专业的教学大纲中, 虽然属于专业基础核心课程, 但与精读课相比, 在学时数量上, 其核心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精读课的周学时为6, 泛读课为2, 精读课是泛读课的3倍。这在一定程度上, 给学生一定的暗示, 泛读课没有精读课重要。虽然泛读课担负着专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任, 但是学生可能往往会忽视这一点, 而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精读课程的学习上。因此, 学生在泛读课上投放的精力可能相对较少, 这也应该是导致学习策略使用频率下降的一个原因。
3.2.3 泛读课程的教材选择可能是导致学习策略使用频率普遍为“中”的另一原因。
目前, 我英语专业选用的教材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英语泛读教程》。本教材在全国“十一五”规划行列中, 是一套优秀教材。但相对于我校英语专业学生的自身情况, 该教材的难度就略微偏高。目前, 虽然没有一定的量化数据来显示, 泛读材料难易程度多大是适宜的, 但有一点是肯定, 如果文章生词过多, 文章过长, 给学生带来的障碍过多, 材料阅读本身可能起不到应有的训练作用, 反而, 会给英语教学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教学实践表明, 为看懂教材的文章, 学生在课下往往需要花上两个小时以上的时间查字典, 读文章, 即便如此, 对文章的理解仍然是一知半解。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往往是经过教师的串讲才实现。最终, 阅读任务似乎是完成了, 但是泛读课的初衷似乎被违背了。泛读课的主要活动应该是学生的阅读, 而不是教师的讲解。泛读课的活动应该是学生在阅读后的反馈, 师生相互探讨, 从而达到对文章更深层次的把握, 而不能停留在大意把握这个层面上。这间接表明了这套教材可能略高于学生的理解水平。
4. 对教学实践的启示
4.1 适当引导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运用有效的学习策略。
调查显示, 学生在泛读教学中还是经常使用一些学习策略的。大多数的研究表明, 学习策略的使用与学习效率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正相关, 学习策略的使用还是可以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如果教师在泛读课堂上提示学生增加一些学习策略的使用, 学生的阅读能力应该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元认知策略里的6项策略使用频率均为“中”, 其中, “注意力定向”和“自我管理”两项平均值最高, “自我评估”平均值最低。这要求在今后的教学中, 教师要在全面提高元认知策略使用频率的基础上, 注意把握“自我评估”这一策略。“自我评估”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水平和存着的问题, 从而可以使得学生调整自己的策略使用。元认知策略是关于策略运用的策略。它对其他策略的使用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指导学生加强这方面的素养, 对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应该有着积极的影响。
认知策略的11项策略中, “笔记”一项评价使用频率最高。这是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体现。这应该得益于一直以来所接受的教育。从这点上来看, 教育环境对于学习策略的使用起着影响作用。这表明教师更应该加强学习策略的培养。除了“笔记”项外, “推断”和“迁移”两项平均值较高, 这符合泛读教学的基本特征。阅读任务的完成中, 需要学生进行不断推理, 从而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同时, 在运用第二语言理解篇章时, 不可避免的会用到使用母语理解时的一些方法以及通过母语获得的关于世界的知识。相反, “提问”和“总结”是两项平均值较低的策略。而这两项策略的使用对学习者较快较好的理解篇章是有用的, 因此, 在以后的教学中, 应适当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提问, 自我解答, 并时常总结阅读过的内容。
情感策略中的各项平均使用频率都较高, “坚持”一项最高。这说明学生的主观求知欲望是很强的, 这正应了某教育家所说的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更要求在今后的教学中, 应注意保护学生的这一项策略的使用。“激情”这一项是这几项中使用频率明显较低的。改善这一情况, 应当适当运用一些教学措施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 设置他们感兴趣的任务, 或者提供他们喜欢的阅读材料能。
总之, 通过本次调查, 我们了解了一些策略的使用情况, 在今后的教学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做出改善, 提高课堂效率, 更好的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
4.2 其它方面可以作如下调整:
1、在泛读教学中, 使学生明确泛读课程的教学目的, 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动机, 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地使用学习策略, 不断提高阅读水平。2、教材方面, 一方面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有选择性的使用原有教材;另一方面, 可以从目前的多种多样的英文读物中选取适合学生水平, 并且反映时代精神、积极向上的材料供学生使用。3、课堂方面, 为突出泛读课程的教学目的, 教师应当以引导学生自行理解篇章为主, 以讲解为辅;引导学生理解反馈为主, 提供解释为辅。从而达到阅读训练的目的, 加快从“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转变。
5. 结语
本调查主要针对我校大二英语专业本科学生进行, 对符合这一情况的三本院校英语专业的学生应该具有一定的普遍适用性。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 揭示了一些原因, 并提出了一些改善建议。因为时间仓促, 调查仍存在着一些不足, 如学习策略与学习成绩的相关性等问题仍需进一步的研究, 笔者将继续努力探索, 同时也希望更多的同行加入其中。
参考文献
[1]Oxford, R.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What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M].New York:Heinle&Heinle Publishers, 1990.
网络阅读在英语泛读教学中的应用 篇8
一、网络资源的优越性
(一) 网络资源的广泛性
网上资源包罗万象, 类型多样, 内容全面。从内容上来看有文化、体育、保健、娱乐、历史、地理、生物、科技、环保等多方面知识;在形式上则有新闻报道、报刊杂志、原版读物、图片图表、分析推理等。它运用语言涵盖了教材所涉及或是学生所关心的话题, 且可以从多种角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 网络资源的共享性
网络资源检索快捷, 方便整合。大中型网站一般都有搜索引擎;还有的网站, 如Google等, 则专业地提供中英文材料的主题或关键词搜索。速度快捷的搜索引擎大大方便了教师选材。教师只要确立主题或是材料类别便可迅速找到所需资料, 经过整合后的这些资料可构建材料组, 实现区域性的资源共享。
(三) 网络资源的即时性
网络资源材料鲜活, 更新方便。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 教材中阅读材料往往陈旧、过时, 而网络上不断更新的动态数据可以为学生提供最新的相关资料。如学习“The Olympic Games”时, 可以在http://www.olympic.org上找到奥运会的新闻及背景知识, 还可以在网络中搜索北京奥运会的相关信息;再如“New York”中有大量的篇幅谈论双子塔, 教师可从美国相关网站上找出“9·11”事件的报道作为补充阅读材料。这可以使学生真正领会到通过阅读了解热点问题的乐趣。
二、网络环境下泛读教学的基本策略
泛读教学的基本策略是突出语言的工具性, 培养学生通过阅读获取信息的能力。网络环境下的泛读教学应当提倡任务驱动下的多层次、多维度的教学策略, 突出思维参与, 培养学生主动寻找信息、综合分析材料的能力。
(一) 实施任务驱动
根据任务型学习 (Task-based Learning) 理论, 语言的习得应当是有目的的交际活动,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任务 (task) 来交代每次阅读的目标, 然后给时间让学生阅读、思考乃至讨论合作, 作出解决任务的构想 (planning) , 最后由学生给出汇报 (report) 。同一语篇应用的任务应当是多时机、多层次的, 应当由易到难、由浅表性理解到综合性领会, 可以形成一个或数个微型任务构成的阶梯式的任务链。任务驱动策略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由于泛读材料往往难度高于教材, 学生通过思考、合作、竞争, 在完成任务中体验成功的愉悦, 这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发挥他们的学习潜能。
(二) 训练阅读技巧
阅读是一个积极主动地理解与接受信息的过程, 也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作者把自己的思想用文字表述出来, 这是一个由词到句、由句到篇的“编码” (encoding) 过程, 而读者阅读材料实际是从辨认文字开始对文学、语义、修辞进行“解码” (decoding) 的过程。要进行有效的阅读, 就要学会搜寻信息, 学会使用略读 (Skimming) 、浏览 (Scanning) 等技巧去获取文章大意或个别信息。在阅读中, 生词是影响阅读速度的重要因素, 如果是在重组材料时有意设计的生词障碍, 那么它们既可能是根据上下文或是构词法可知意思的词, 也可能是仅能猜到词义的类别, 但不影响全文理解的词 (如花卉、动物的专业名等) , 因此在阅读时学生应学会根据上下文提示猜测词义, 或有意地忽略对词义的追根究底。另外, 在有些阅读材料中, 图表承载着较大信息, 而读完全部图表有时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可以设计分类统计或是数据分析的任务, 要求学生迅速定位查询, 说出结果。因此, 学会识别图表也应是培养阅读技巧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 培养语篇分析能力
语篇分析能力的培养是阅读教学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它要求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材料并根据自身的体验来探索作者的体验, 作出某方面的评价与判断。教师通常可从四个方面设计阅读任务、引发讨论, 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给出 (或选出) 材料的主题 (subject) 或标题 (title) ;说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intention) 与情感倾向 (tendency) 或态度 (attitude) ;根据材料中的相关事实的结果作出符合逻辑的推断 (logical conclusion) ;结合个人的生活体验对材料中涉及的事实进行适当的评价 (evaluate) 。
当然, 网络化的泛读教学并不是听任学生无目的地在网上浏览。先期构建适合的网络阅读资源库是进行泛读教学的前提。一般说来, 构建过程可分三步:首先要确定主题, 笔者认为, 泛读教学的选材应当尽量扣住使用的教材。以教材所确定的主题为中心, 多角度、多层次、多时机地让学生接触这个主题, 从而更深刻、更广泛地了解相关知识。其次是搜索下载, 较窄的主题可以采用大型搜索引擎, 但一个相对宽泛主题则应选择分类的网站进行查询, 这可以避免在数千个甚至数万个结果中进行二次选择的艰辛。最后是材料整组, 网络材料的内容并不一定都很健康有益, 难度更是无法掌控。因此网上的素材下载后, 教师应进行初步的筛选, 本着科学性、多样性、趣味性的原则选出数张网页或文章, 然后根据设计意图进行再加工 (如注解或替换部分生词、设计阅读任务等) 。接下来, 我们要根据所选材料的个体特征确定其篇幅、位置与链接次序。科学组合后的材料可以在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补充文化知识的同时, 通过激发阅读的自主性逐步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
三、网络环境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网络环境下进行泛读教学的组织者是英语教师, 教学效果的良莠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策划能力。尽管业务能力、理论水平、人格魅力、情感态度等这些传统意义上评价教师的标准仍然重要, 但网络环境下的泛读教学对英语教师有着更高的要求。
(一) 具有开拓创新的工作热情
网络时代给基础教育手段带来了革命性变化。但网络环境教学仍然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没有什么现成的模式可供借鉴, 它需要付出比传统教学多得多的精力与耐心。实验者可能因网络的负面效应而遭遇讥讽、嘲笑, 也有可能在探索中一次次失败。技术的掌握、理论的钻研更需要大量辛勤的工作。没有努力开拓创新的工作热情是不可能尝到成功的滋味的。
(二) 拥有网络教学的理论基础
在网络环境中, 教师不应再是知识的传授者, 也不应是教学活动的主宰。教师应当在“任务型”学习理论的指导下, 创建丰富的阅读情境, 设计合理的激励性的阅读任务, 给出积极的学习评价。只有这样, 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和评判思想的能力。
(三) 掌握一定的网络开发水平
网络开发水平是创建与利用网络资源的基础, 教师应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系统的使用, 网页下载、设计与制作的基本技术, 并具备网络系统安装、运行与维护的基本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 网络环境下的泛读教学是英语学习者通过大量的语言输入, 开阔眼界, 扩展知识, 更好地理解所学语言, 提高语言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但网络环境下的泛读教学决不是随意的, 教师应努力学习泛读教学的相关理论, 掌握网络环境下泛读教学实践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提高其阅读效率, 使他们真正从阅读中获得语言能力的提高。
摘要:大学英语泛读是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 也是一门需要进行大量阅读实践的课程。网络空间中有大量英语资料, 因此利用网络进行英语泛读教学有其特殊的优越性。本文拟探讨网络环境下的泛读教学的优越性, 并结合作者的亲身实践, 提出一些教学策略, 以及在实际网络环境教学中对教师的要求。
关键词:网络阅读,英语泛读教学,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Krashen, S.D.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M].Longman, 1985.
[2]顿超, 蔡淑红.网络环境下英语泛读教学改革初探[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6 (3) .
[3]郝长盛, 贾茹.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构建程序设计基础的新型教学结构[J].计算机教育, 2007, (2) .
[4]秦宏.试论英语泛读课的教学[J].考试周刊, 2008, (51) .
[5]魏军.关于泛读课教与学的几点思索[J].辽宁商务职业学院报, 2003, (4) .
大学英语中泛读教学 篇9
传统英语泛读教学大多只注重语言技能和西方文化知识的教学, 却忽视了本民族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在跨文化交际中甚至出现“失语”现象。有学者说过:“一个能说英语的人却对本民族文化知之甚少的人, 根本就不能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什么贡献。”这也恰恰违背了外语教育的初衷。“英语作为一门语言, 一种传播信息的载体, 她承载着文化交流的职能。在了解别人的同时也让别人了解自己, 才是掌握一门外语的关键所在。”对于英语泛读教学, 只有融会贯通了中西方文化知识背景, 辨别其差异, 才能在阅读时心领神会, 才能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本文就此现象作以下几点分述:
1 民族文化在英语泛读教学中的重要性
很多调查都发现, 汉语能力强的学生在英语阅读方面要比汉语能力相对差的学生能力要好得多, 花同样的工夫, 达到的效果也有一定的差距。因此, 对于以汉语为母语的学生来说, 提高英语阅读能力要在扎实的汉语语言基础之上才能得以实现。[1]
现代年轻人的思想也渐渐西化:吃西餐, 过洋节, 穿洋装, 开洋车, 一切以洋为大, 以洋为美, 以洋为上。作为教育工作者, 我们有责任引导学生重新审视我国传统文化, 有选择地学习西方文化知识, 拒绝全盘西化。因为文化教学是外语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外语教育文化意识的民族主体性, 主要指外语教育的文化在适应中国国情的前提下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传播西方文化而表现出的选择性、创造性、自觉性等特性, 在外语教学中强调对民族文化的坚持、保护与宣传, 以及对西方文化的理性选择与利用。[2]
2 英语泛读教学中民族文化的输入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看出在外语教学中, 本民族文化教学的重要性。但也不能完全忽视了异民族文化的输入。因为中西方文化是对统一辩证的关系。那么, 在英语泛读的教学中, 教师应如何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呢?以下便是笔者在近几年英语泛读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2.1 教材选用的准则
2.1.1 兼顾两种文化原则
笔者所采用的教材是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英语阅读教程》。共四册, 分别适用于大一和大二的学生。据统计, 按四册书共64个单元内容来计算, 其中只有10个单元涉及中国的文化知识, 占的比例约百分之十六。大部分讲的都是英美等西方国家的文化知识。可以看出, 本民族文化在这系列书中远远少于异民族文化。针对此现象, 可增加了有关本民族的课外阅读内容, 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如第三册中的第一单元Education:British and American中, 只谈到英美两国的教育制度。虽然学生接受中国教育已有近十多年, 却没系统地学习本国的教育体制。因此, 教师有必要把中国的教育制度传授给学生, 这样才可以达到认识本国教育与外国教育的不同, 以及其各自的优缺点。才能做到“它山之石, 可以攻玉”。
假如教材能适当增添本民族文化知识的内容, 那么教学效果和效率将会大大的提高。所以教材选用的一个准则应该是从内容上要做到兼顾两种文化。不能偏重一方。
2.1.2 与时俱进原则
很多情况是这样:90后的学生读着20世纪60、70年代的语言材料。由于时代不同, 且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 学生们读起来既费时又索然无味。既而产生了阅读的厌倦感。因此, 教师应及时更换教材, 或精心挑选时下最新的, 最能反应当前最新的语言特点的材料。在固有的教材上, 适当增添新颖的阅读材料, 这样既能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又掌握最新的语言发展动态, 使本身文化背景知识适时得到更新。
2.2 熟悉两种文化, 进行对比教学
2.2.1 认真钻研教材, 擦出东西方文化碰撞的火花
学生的学习环境是母语环境。教师就得结合当前的教学环境, 进行文化对比教学。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必须掌握且熟悉母语文化和西方两种文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如能善于将母语文化与西方文化进行对比教学, 其效果则比传授单一文化更好。如在教学西方饮食礼仪时, 教师可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中国的餐桌上, 食物分别盛在盘子或碟子里, 用筷子夹取食物, 用餐者一起分享;而西方的餐桌上, 每人前面各放一个大盘, 装着各自的食物, 用刀叉独享盘中餐。根据此现象则可以同学生探讨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在中西饮食上不同的体现。通过中西的对比, 学生结合切实生活, 畅所欲言, 阅读的兴趣也随着提高了。
2.2.2 创新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根据不同文章不同体裁, 教师应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在教授莎士比亚这一课时。里面关于莎翁生平的内容极其简单。可找一首莎翁的诗歌Share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作为导入。首先将诗歌抄写在黑板上, 并在解释一些古英语单词后, 播放诗歌的音频, 让学生欣赏。之后, 在结合诗歌内容和结构讲解十四行诗的构成和韵律。最后要求学生模仿音频朗诵。并请学生上台表演。即调动了课堂气氛, 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致。课后, 还可引导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与西方诗歌进行比较学习, 找出各自韵律的不同, 或其修饰措词的差异, 鼓励学生自我创作诗歌, 进而培养了学生诗歌的鉴赏和写作能力。
2.2.3 注重各个教学环节,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除了钻研教材, 设计主要的教学活动外, 同时也不能忽略导入和作业这两个环节。一个好的课堂引入, 能使学生热情饱满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和探讨中去。那么, 针对泛读课的特点, 可这样设计导入的教学环节的:收集各种主题的跨文化交际的具体案例, 以小组的方式, 学生进行阅读和讨论, 针对案例内容及其附带问题, 搜索相关材料, 组织成文字总结, 并在课堂上以表演或演讲等形式进行展示。随后, 教师可结合学生的表演和上交材料给予评价, 并结合我国的文化知识, 进行全方位的对比剖析, 使全班达到跨文化交际知识的资源共享。
而作业的设置往往会落入草率, 马虎应付的模式。通常的作业都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泛读课, 注重的就是一个“泛”字。但单靠每周两个学时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那么, 如何才能真正促使学生课外自主广泛地阅读呢?写读书报告或读后感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但教师应作出明确的引导:书可以涉及任何领域, 如文学作品, 科技论文, 文摘诗歌等;中文、英文的文章都可以阅读;但读后感应用英文表达出在自己对所读材料的看法;要求学生每周写一篇并上交。教师则对其作业进行阅读和批改。通过一个学期的实践, 学生的反馈颇多:阅读量明显大了, 速度有所提高, 词汇量也增加了。最重要的是阅读的热情更高了。所谓“读书百遍, 其意自现”。泛读就得读得多, 读得广。慢慢地, 阅读速度和技能也会不断提高。但阅读应循序渐进, 开始不能一味追求英文原著。应按照从易到难, 从少到多, 从有趣到严肃的话题, 从中文材料到英文材料的顺序进行阅读综合能力的培养。
结束语
“语言离不开文化而存在”, 英语的基本语言技能固然重要, 但不能脱离中西文化知识的学习。可是, 也不能偏重于西方文化知识的传输。当本民族文化与外语教学渐行渐远的时候, 外语教育工作着应肩负起弘扬本民族文化的责任, 应明确我们培养的是中国的世界公民, 而不是世界的中国公民。在英语泛读的教学中, 教师应多下功夫, 熟悉两种文化的知识, 采用对比教学, 恰当地结合外国社会风土人情和社会风貌, 向学生注入本民族文化和历史。从而引导学生批判性地认识西方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进而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取得教书育人的双赢。
摘要:传统的英语泛读教学大多只注重语言技能和西方文化知识的教学, 忽视了本民族文化输入的作用。为达到良好的泛读教学效果, 要求正确处理两种文化的辩证关系, 并采用对比的方法进行文化教学。
关键词:英语泛读,本民族文化,对比教学
参考文献
[1]陈琴.浅议英语泛读教学中的文化习得[J].剑南文学:下半月, 2009, 8.
大学英语中泛读教学 篇10
现今,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 社会生活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 阅读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掌握良好的泛读技巧, 可以让人们快捷准确地获取并处理信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 泛读课程是承担这一任务的主要角色, 它在专业课程中的地位不言而喻。阅读能力的培养一直是教学策略研究者普遍关注的问题。
目前的泛读教学中仍有浓厚的传统教学法的成分。传统教学法通常以传授语言知识为主, 表现为:阅读教学过多地承担了词汇、语法等语言基础知识的任务, 逐句逐段的讲解, 甚至穿插英汉翻译, 却忽视了学生对提取和处理信息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中缺少交际活动, 学生缺少构建知识的动力, 从而影响了阅读教学的效果。
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任务型教学法, 不仅注重语言知识的学习, 更注重语言意义的表达。它以其有效性和实用性正获得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和认可。
二.任务型教学法
1.概念
任务型教学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是指教师通过引导语言学习者在课堂上完成任务来进行的教学。它是交际教学思想的一种发展和延伸, 强调“在做中学” (learning by doing) , 使学生通过运用语言完成任务的方式来学习语言。
创始人Prabhu认为“Students may learn more effectively when their minds are focused on the task, rather than on the language they are using.”通过使用目的语, 完成交流任务, 学习者会将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语言交流的意义上, 而不是语言的形式上。
有关任务型教学的研究很多, 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任务教学模式。英国语言学家Jane Willis (1996) 在她的专著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中提出了任务型课堂教学的三个步骤:前任务 (Pre-Task) 、任务循环流程 (Task-cycle) 、语言聚焦 (Language focus) 。
前任务 (Pre-Task) 即布置任务阶段。在这一阶段, 教师要尽量把学生的兴奋点引导到所讨论的话题上来, 同时帮助学生激活与话题相关的关键词语, 为学生实施任务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
任务循环流程 (Task-cycle) 包含三个步骤:a.任务 (task) —学生执行任务, 自主讨论, 进行语言输出, 利用所学知识完成任务;b.计划 (planning) —各组学生准备如何向全班报告任务完成的情况。自主讨论使用的语言其准确度往往要远低于在公开场合使用的经过反复推敲的语言。只有设计讨论这一环节, 各组学生才会对自己汇报时所使用的语言进行反复的酝酿和修改, 希望能够力所能及地使用最佳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这样就达到了内化学生已学语言知识的效果。c.报告 (reporting) —学生报告任务完成情况, 各小组互相学习。
语言聚焦 (Language focus) 包括分析 (analysis) —学生分析其他各组执行任务的情况和操练 (practice)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练习语言难点两个环节。
从Jane Willis提出的教学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出:任务型教学法在实际的教学中主要以学生的交流实践活动为主体, 教师起引导作用。这对于学生主动构建知识, 提升语言运用能力都有极大帮助。
2.设计原则
在任务型教学法中, 任务需要根据不同的年龄和水平进行不同的设计, 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1999年, Nunan提出了任务型语言教学的五个原则:
(1) 言语、情景真实性原则
任务的设计一定要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通过模拟生活场景, 完成明确任务, 让学生进行语言交流。任务型教学鼓励学生表达真实情感, 传递真实信息, 而不是背诵或转述。
(2) 形式—功能性原则
设计任务时要注意语言形式和语言功能的结合。注重语言的交际功能, 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3) 任务相依性原则
任务的设计要环环相接、层层铺垫、互有关联, 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 以适应不同能力和水平的学生。
(4) 在做中学原则
这是任务型教学最核心的原则。它是指要注重培养学生“用语言做事情”的能力。在执行任务, 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通过目的语的交流, 提高学生的沟通合作能力。
(5) 脚手架原则
任务的设计一定要符合学生实际, 使他们通过努力可以完成, 给学生以安全感和成就感。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思考问题和操作的模式, 就像建房时的脚手架一样, 这样设计出来的任务才切实可行。
三.任务型泛读教学实践
下面以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泛读教程3》 (王守仁、姚编) Unit 10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s为例来具体说明任务型教学法在泛读教学中的运用。本单元主要学习美国人、德国人和英国人对于侵扰的不同理解。为了更好地让同学们理解跨文化差异, 我设计了以下任务:
Pre-Task
A.举例说明与外教交流中出现的文化差异现象, 并指出你是如何解决的。
在上课伊始, 只有设计贴近生活和时代的任务, 学生才有话可说, 表达欲望才能被激发并尽快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
B.分享“泰国牙膏广告—美女撞电线杆” (多媒体播放)
图片展示中德文化差异 (left:German conceptions;right:Chinese conceptions)
Relationships Punctuation
Weekend Streets In queue
在这部分活动中, 教师先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让组内成员讨论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差异, 然后组内推举出代表, 通过抢答的形式解析广告和图片, 最后由教师做点评。这样既激活了相关词汇, 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另外, 采取组与组之间竞争的形式, 有利于培养学生们的团结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Task-cycle
Q1: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American and German pattern in regard to intrusion?
Q2:What can American and English do when they want privacy?
这部分活动中主要有三个步骤: (1) 事先分组, 进行快速阅读, 结束后先进行同桌讨论, 再进行小组讨论。 (2) 小组推选代表做汇报总结, 组员帮助修改总结措辞。 (3) 小组互评, 交流心得体会。
这样的任务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学生在完成任务, 进行交流的过程中积累了众多词汇。在互助修改的过程中, 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自信心可以得到提升。这是一个主动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 学生吸收快, 教学效果好。
通过快速阅读, 学生已经对篇章大意略有了解。在其后的深入阅读完成课后练习的任务环中, 主要通过学生抢答和教师点评的方式让学生对课文的框架和主题有更深刻的理解。
Language focus
这一部分主要进行语言知识的巩固。为此, 我设计了下面的任务:
围绕以下问题做问卷调查并写出书面报告, 以供交流学习。
(1) What do you think is the Chinese pattern in regard to intrusion?
(2) What can a Chinese do when he wants some privacy?
这项任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四.结语
在任务型教学中, 学生是交际者, 教师是组织者, 监督者和“偶尔”的伙伴。任务型教学注重学生语言运用综合能力的培养, 注意发展学生的学习策略, 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真正做到了:“为用而学, 在用中学, 在学中用, 学了就用。”
摘要:近年来, 任务型教学作为交际型教学思想的发展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 以完成活动任务为目标, 强调在做中学习语言, 培养语言运用能力的教学方法。本文从任务型教学法的概念和原则入手, 探讨了任务型教学在泛读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英语泛读,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丰玉芳, 唐晓岩.任务型语言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外语与外语研究, 2004, (6) .
[2]、贾志高.任务型教学法的几个核心问题的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 2005, (1) .
[3]、王蔷;英语教学法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浅谈大学英语泛读教学 篇11
【关键词】泛读;精读;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2-0120-01
作者简介:张恩华(1964.11-), 女,教师,职称:讲师,研究方向:美国社会与文化。
1 泛读教学的目的
每每谈到英语学习,我们就常常提到听、说、 读、写、译五种技能。作为英语学习者和教授者,笔者认为阅读是在整个英语学习过程中贯彻始终的最重要的学习行为。不言而愈,泛读课程对提高学生综合英语水平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对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在大学阶段,英语又分成精读和泛读。精读所选各种题材和体材的文章,大多生词量大,难以理解。而泛读从生词量到句、段、篇的理解上可能稍易些。我们都知道,大学生大部分把过四六级作为学习英语的首要目标。而在过级考试中,阅读理解又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所以许多同学就在如何提高阅读技巧上下工夫。笔者认为技巧当然是重要的,但是只找技巧,没有实力,那就是无本之木!这里的本就是词汇!
许多专家学者在编写关于如何提高阅读理解成绩的书籍时,也都提到了这一点。如在Spark, 2009 英语专业四级考试标准阅读 100 篇,(总主编 马德高,上海外国语大学沈金伯 主审)一书的前言中写到:“阅读问题拿不准!阅读量大,时间紧!阅读成绩不稳定!这是很多考生在进行专业四级阅读训练时的共同体验。貌似容易的专业四级阅读题为何如此神秘,高分的获得为何如此困难?历年的专业四级成绩统计显示,阅读理解一项的成绩非常不稳定,得分时高时低,究其原因何在?问题出在哪里?一言一蔽之,那就是:词汇量不足,文章理解不到位,阅读速度慢”。此前言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阅读成绩不佳的根本原因所在——词汇量不足!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词汇量呢?难道泛读教学就只是教学生一些阅读技巧,说说背景,每篇文章分成几个段落,讲讲文章的中心思想吗?难道泛读教学就没有扩大学生词汇量的任务吗?笔者认为,泛读教学也不能忽视扩大学生词汇量这一极其重要的任务!
2 泛读教学与精读教学的共性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泛读教学也有着扩大学生词汇量的任务。这一点是和精读教学一致的。例如,在笔者教授泛读时有这样一道题:“But the matter is not settled yet, particularly as the timing of humans′first foray into Australia has still not been agreed. Fossil evidence from Lake Mungo in New South Wales suggests that they may have arrived 60,000 years ago. And it is possible that they hastened the megafauna’s demise by burning habitats to make way for primitive agriculture.” 其中出了这样一道题:The word “demise” can be replaced by.
A. growth;B. disappearance;C. death;D. loss
当然对学过“demise”这个词的学生来说,“demise”解释为“death”。在汉英字典中有一项解释为“帝王死亡,崩,薨,死王”。可是有些学生没学过“demise”,他们就选了B项“disappearance”,那么怎么说他们就是错的呢?因为把整个句子翻译出来意思是:“很可能为了发展原始农业而焚烧动物的栖息地,从而加速了动物种群的消亡(消失,死亡)。”从字面意思理解,选择“消失”项和“死亡”项都是可以理解的。那么仅凭技巧推理又怎么能让学生选择C项而不选择B项呢?笔者认为是不可能的!只有确切学过“demise”解释为“death”的学生才会毫不犹豫地选择C项,否则有些学生就会选择B项。所以只有从根本上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才是确保过级的关键所在!也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所以泛读教学也有着扩大学生词汇量的任务。不能把这一任务只推给精读,在泛读教学中也应给予高度的重视!
3 泛读教学的特点
从“泛读”二字的字面意义就可以看出,“泛读”就要广泛地读,大量地读。所谓广泛地读、大量地读,就是阅读的题材要广泛,包括社会、科技、文化、经济、日常知识、人物传记等。还要体材多样,包括记叙文、描写文、说明文、广告、说明书、图表等。要大量地读,也就是上述提到的各种题材和体材的文章不能只读一两篇,而是应该多多益善地读!我们精度课上,可能一节课只能学习四五百字的材料,而泛读课可能要学习两千多字的材料还要适当的讲解。当然泛读和精读材料的难度是不一样的。精读的语言材料一般较难,泛读的语言材料一般为中等难读,当然也不排除有些较难或是很难的阅读材料。
4 泛读技巧的灵活运用
泛读课除了广泛地读,大量地读当然还要讲解一些阅读技巧。如“快速浏览所给题目以明确目标;通过略读(skimming)全文掌握全文大意;通过扫读(scanning ) 定位以获得特定的关键信息;最后回查难点确保准确等。”
在此,笔者认为,对这些阅读技巧一定要有选择地,灵活地运用。因为想过四六级的大学生们在完成阅读理解的试题时,其面对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就四级考试而言,试题类型常是:主旨题,推理题, 细节题,和词汇题。例如回答主旨题时可能用到略读的技巧。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英语泛读教程》(总主编 黄源深,虞苏美,主编 刘乃银),(P78)中提到以下阅读技巧:
Skimming means very fast reading…
(1)Read the first paragraph or two in its entirety at the fastest average rate to grasp the idea of the story, the setting, a little of the author’s style…
(2)Move your eyes quickly over the third or fourth paragraph for the key sentences, picking up one or two important words, phrase, or numbers.
(3)Attempt to get the main idea of every paragraph plus a few facts…
(4)Avoid the details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maximum skimming speed.
从上面的阅读技巧可以看出,这些技巧对找出文章的主旨题或某段大意义是可行的,但阅读理解的问题并非都是找出文章的主旨,细节题呢?推理题呢?词汇题呢?如果把主旨题放在第一题,我们照此找出主旨之后,还必须回读找出细节题所在,词汇题所在。如果试题标明了哪段哪行倒还容易些,如果未标出段行所在,岂不还要从头寻找吗?那么推理题呢?一般情况下,我们如果不通读一篇文章就不敢草率作出推理!
笔者认为,最好的阅读方式还是以阅读者能基本理解的最快的速度,边看问题边做答。有主旨题或推理题留到最后作答才是最好的回答阅读理解题的方法。实际上,在日常工作中,如果是重要的材料我们是不可能只懂大意就可以的。无关紧要的娱乐性的材料到可以那样去读。
总之,在泛读教学中,我们既要看到其与精读教学的差异又要看到其与精读教学的相同之处,那就是不能忽视扩大学生词汇量这一基本点。既要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阅读技巧,也需告诫学生要灵活运用这些技巧。那些只想学一些技巧而不扎扎实实地通过阅读扩大词汇量就想通过四六级考试的学生,一般是不会取得好成绩的。
参考文献
[1] 黄源深,虞苏美.英语泛读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2
大学英语中泛读教学 篇12
一、选择合适的故事读本,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小学生喜欢故事, 选择合适的英语故事, 是开展故事教学的前提。《典范英语》原名《牛津阅读树》, 是从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原版引进的闻名英国、享誉世界的英语母语学习材料。故事中的主人公贯穿整套教材, 贴近生活精心编辑的有趣故事, 符合孩子的生活体验和心理特点, 人物活灵活现, 可爱至极, 还配有精美的图片, 完全是一片孩子的生活乐园和精神天地。读这样的故事, 学这样地道的英语, 能使孩子们的心智和品格都受益。也激发了孩子们阅读的兴趣。类似这样原汁原味的英语绘本都可以的。
二、创设宽松的泛读氛围, 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泛读不是精读, 不需要弄懂每一个词的意思, 只要能根据图片与文字描述, 大概看懂故事, 享受到阅读的兴趣即可。借助孩子们喜欢的“典范英语”故事书, 教师要在课堂上创设宽松的阅读氛围, 孩子们可以自由地、安静地在故事情境中用英语去思考, 自然领悟, 有效习得语言。遇到实在难理解的词句, 还可以参考书后的中文注释, 在故事中做一些标注, 联系上下文去理解。泛读教学大部分时间应该是让学生自己读, 无压力地读, 享受阅读, 这样一定可以调动孩子们的阅读兴趣。
三、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 促进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1.图画书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典范英语》的图片很真实, 很英国式的生活化, 有很多小细节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 理解故事。老师们首先自己就要仔细观察图片, 发现细节, 从而引导并教会学生看图。
2.教师要设计有情境的故事板书。虽然是泛读教学, 但还是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那么教师要善于利用板书来讲故事, 根据故事的情节, 设计有情境的板书。低中年级可以配上故事角色的头像, 画些简笔画, 帮助学生理解故事。高年级可以设计简洁但有逻辑条理的板书, 可以是几个词, 几个短语, 也可以是一些符号, 帮助学生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3.鼓励学生复述故事, 表演故事。对于小学生而言, 复述故事, 分角色表演故事更能激发并保持他们的学习兴趣。我们老师要鼓励学生去复述、表演故事。能够将故事用自己的语言讲出来, 或表演出来, 那将是很棒的展示。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还符合小学生爱模仿爱表演的天性。当然表演故事, 合适的道具, 头饰等是必不可少的, 也是孩子们积极表演的动力。对于表现好的学生, 老师要给予大大的奖励与肯定。
四、采用多种方式的阅读指导,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1.融入情感让学生感受故事的语言。图画书的语言很精练, 表达通俗, 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故事中的某些句子还表现了主人公的特定情感。老师一定要让学生融入情感地听、读, 去切身感受故事的语言。长此以往, 孩子地道的语言素养会慢慢养成。
2.给学生读的时间, 分层次导读。泛读一定不是精读, 一定要舍得给学生阅读的时间。学生可以有自己静读;听录音手指着书读;看视频跟读;还可以分角色朗读;轮流一幅图一幅图地读;小组表演读等等。在老师的指导下, 有层次地读。带着不同的任务去读。
3.多问, 多思, 多说, 启迪思维。在引导学生观察图片, 感受语言的过程中, 老师还要注重启迪学生的英语思维, 多问一些些开放性的问题, 让学生学会思考, 用已有的英语知识去表达自己的观点, 要有想表达的欲望, 不用太在乎语法是否正确, 用词是否标准等。
五、开展课后阅读的延伸, 拓展学生的阅读能力
课堂上的泛读教学, 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但仅仅依靠课堂, 学生的阅读时间和阅读量都是远远不够的。《典范英语》的课后延伸可以布置学生分组选择喜欢的故事, 进行角色扮演, 孩子们自己准备教具, 表演故事。教师要鼓励他们在课本情境基础上对书本上的故事进行大量的创编, 激发思维与想象力。
拓展学生的阅读能力, 课后要多鼓励学生增加试听材料, 听、看、读相结合。除了泛读绘本以外, 还要多阅读其它合适的英文绘本, 还可以订阅《英语报》, 与家长进行亲子阅读, 增强英语阅读能力。还可以带到学校图书角, 与同学分享阅读。班级每个孩子爱看书, 爱阅读, 拓展学生的阅读能力。
六、结束语
故事教学, 只是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起始阶段。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它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总结教学经验, 根据小学生的特点, 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摘要:本文结合泛读教材《典范英语》, 提出在故事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重要性。主要阐述了通过选择合适的故事读本, 激发兴趣;创设宽松的泛读氛围, 调动兴趣;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 促进阅读理解;采用多种方式的阅读指导, 提高阅读能力;延伸课后的阅读, 拓展阅读能力。旨在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大学英语中泛读教学】推荐阅读:
大学英语泛读08-20
大学英语泛读课程标准06-29
大学英语泛读1翻译07-04
大学英语泛读答案108-12
大学英语泛读试题及答案12-14
大学英语泛读期末考试试题12-20
高职英语泛读教学12-18
浅谈网络环境下的高中英语泛读教学07-28
大学英语中的文化教学10-08
大学英语中的翻译教学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