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执行(共10篇)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执行 篇1
GL0121-2007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制度
1、目的为加强公司安全文明生产,确保广大员工的人身安全和公司财产安全,防止和杜绝事故的发生,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2、适用范围
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公司全体职员。
3、职责
3.1、经理是安全生产主要负责人:
3.2、生产供应部负责落实和执行本管理规定,有关部门予以配合:
a)设备、伤亡事故的调查和处理。
b)协助综合办进行安全操作证的培训和考核。
c)协助综合办制定或修订本公司劳动保护用品的发放标准。
d)负责劳动用品的采购,保证劳动保护用品的质量并按国家和公司劳
动保护用品的有关规定发放劳动保护用品。
e)指导和教育从业人员在作业过程中,遵守本单位的安全生产规章制
度和操作规程,服从管理,按照使用规则正确佩带和使用劳动保护
用品。
f)消防器材应按有关规定进行配置,并处于良好位置。
3.3综合办负责对本规定执行情况进行监查,对违规行为向其所属部门领导提出处理意见:
a)按照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法律法规,制定或修订安全生产规程,并督促有关部门切实执行。
b)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安全生产检查,并就其不合格要进行处罚,同时提出改进意见和跟踪验证。
c)遇有特别紧急的不安全情况或重大安全隐患时,有权指令停止生产并立即向主管报告。
d)做好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等有关法律法规的培训和宣传。
4、工作程序
4.1、培训
4.1.1新进公司员工在培训规程中,应包括安全操作规程。
4.1.2对从事电气、焊接、车辆驾驶等特殊工种人员,必须持国家统一颁
布的操作证上岗。
4.2安全生产
4.2.1生产设备要严格按照原设计、使用要求,留有足够的空间场地和必
要的安全防护措施,进行安装调试。
4.2.2各种设备和仪器运行,操作者应遵守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不得超负
荷运行,遇有不安全因素时,应立即停止并向负责人报告,公司严格按煤安标准要求组织生产。
4.2.3劳动场所布局要合理,使用部门要保持清洁、整齐;有毒、有害的作业,必须有防护设施;导电设施不得裸露在外或损坏操作
4.2.4生产场所通道平坦、畅通,光源充足。
4.2.5有高温、低温、潮湿、雷电、静电等危险的劳动场所,必须采取相
应的有效防护措施。
4.2.6对放置易燃、易爆及化学物质的危险区域,应该有“严禁烟火”隔
离标志,并配备消防设施。
4.2.7生产场所必须配置必要的通风、照明、消防器材,保持适宜的温、湿度和职业卫生安全。
4.2.8各级领导及员工应在防火、防盗、防水、易燃、电击等意外伤害几
个方面加强注意。
4.2.9各部门设安全员,办公室应在日常工作中,经常巡查各部门,注意
消除不安全因素,并监督各部门安全生产执行情况。
4.2.10对仓库、资料室等部门要配备消防器材。
4.2.11易燃物品按规定单独存放。
4.2.12仓库保管员要按仓库管理制度及贮存物品说明书要求存放物品。
4.2.13办公室保卫人员负责整个公司安全。
4.2.14全体职工均有责任注意个人工作区域内的不安全因素,下班要关好
水、电、煤气开关及关闭门窗,发现安全隐患及时上报。
4.2.15驾驶员不得酒后驾车,行车遵守交通法规,按规定定期检查。
4.2.16一旦发现安全事故,办公室要及时处理,并组织调查,做到不找出
原因、不落实责任、整改措施不落实绝不放过。
4.2.17公司将对安全隐患消除者和事故责任人进行合理奖惩。
4.3劳动保护
4.3.1员工上岗应穿戴工作制服,佩带工作证,不允许赤膊、赤脚、酗酒;
4.3.2非生产员工或非当班生产员工不得穿拖鞋、赤膊、赤脚、酗酒进入
生产现场;
4.3.3公司应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努力改善工作环境和劳动条件,定期
给职工发放劳保护品,并保证职工合理作息时间。
4.3.4对设备调试、检验人员,公司应配备防静电、绝缘等有效器材。
4.3.5对打高压人员,公司对操作人员配备绝缘手套和绝缘鞋。
4.3.6对灌封操作人员,公司配备口罩、手套等防护工具。
4.3.7对工作所需加班的人员,可安排调休和适当补助。
4.3.8对孕期女工按国家规定给予照顾。
4.4重大安全事故处理
4.4.1对从事有可能发生职业病的工作岗位员工,综合办每年安排一次职业体检,对确诊为职业病的患者,视情况调整工作岗位,并及时作出
治病决定;
4.4.2禁止年龄不满18周岁的青少年从事有毒有害工作,禁止安排女职工在怀孕期、哺乳期从事影响胎儿、婴儿健康的工作,禁止儿童进入生产厂区;
4.4.3由于与本公司有关各种意外(含人为的)因素造成人员伤亡或厂房设备损毁或正常生产、生活受到破坏的情况均为事故;
4.4.4发生安全事故,按经济损失程度分为:
a)一般事故:经济损失不足1000元的事故;
b)大事故:经济损失1000—5000元的事故;
c)重大事故:经济损失5000—10000元的事故;
d)特大事故:经济损失10000元以上的事故;
4.4.5发生人员伤亡事故分为:
a)一般事故:轻伤,总损失不足1000元的事故;
b)大事故:重伤,总损失1000—5000元的事故;
c)重大事故:重伤或致残,总损失5000—10000元的事故; d)特大事故:人员死亡或损失金额达10000元以上;
4.4.6发生事故的部门或个人必须接受事故的处理
a)事故现场人员应立即抢救伤员,保护现场,如因抢救伤员和防止事故扩大,需要移动现场物件,必要时,应做出标志,详细记录或拍照,绘制事故现场图;
b)立即向经理报告;
c)开展事故调查,分析事故原因,发生事故的部门主管和当事人必须密切配合开展事故调查;
d)对事故责任人作出适当的处理
e)以通报或其它形式教育职工;
4.4.7各级单位主管或员工在其职责范围内,不接受主管部门的管理和监督,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自己应尽职责,如有下列行为之一造成事故的,按玩忽职守论处;
a)不执行有关规定、条例、操作规程或自行其事的;
b)对可能造成重大事故的险情和隐患,不采取措施和措施不力的; c)不接受主管部门的管理和监督,不听合理意见,主观武断,不顾人身和设备、财产的安危,强令他人违章作业的;
d)对安全生产不检查、不督促、不指导,放任自流的;
e)延误装、修安全设施或不装、修安全设施的;
f)违反操作规程,冒险作业或擅离岗位或对作业漫不经心的; g)擅动有危险、禁动标志的设备、机器、开关、电闸、信号等; h)不服从指挥劝告;进行违章作业和违章指挥;
i)隐瞒事故或谎报事故经过的。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执行 篇2
检验检测技术机构的管理模式是由体系文件来具体体现的, 体系文件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它是指导检验检测工作的文件, 是控制检验检测工作质量最大限度地发挥检验检测能力的有力工具, 更是规范化管理必不可少的。由于各地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不同因此技术机构承担的检验检测项目不同, 技术装备配置也不相同, 发展的方向更不相同, 其管理模式也应各有特点, 才能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 技术机构管理者对技术机构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在体系文件中能得以充分体现, 并以文字的方式得到具体描述。换句话说在满足考核规范, 认可准则的前提下, 管理者应根据各自管理特点和管理思路来设计体系文件。
ISO9001:2008标准把质量管理体系定义为“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管理体系”, 通常包括制定质量方针、目标以及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等活动。实现质量管理的方针目标, 有效地开展各项质量管理活动, 必须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 整个体系就叫质量管理体系。
建立技术机构质量管理体系的目的和意义: (1) 规范机构检测工作行为, 提高检测质量, 满足顾客需求, 更好地为企事业单位提供计量检测服务。 (2) 降低或减小检测风险, 增强自身保护能力。 (3) 提升单位形象, 扩展检测业务, 增加收入。
2 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必要条件
2.1 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必须是根据单位实际情况建立的, 这是运行的前提条件。
2.2 运行经费必须保障, 在运行中可以提供资源 (购置供应品、添置设备、培训人员等) 保障;改善环境条件和增添必要的设施。
2.3 全员职工必须全面了解质量管理体系, 熟悉自己的职能职责, 尤其是管理者必须准确了解和掌握体系文件的精髓。
2.4 最高管理者必须支持, 参与推动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
3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编写的具体要求
3.1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写应由机构的最高领导者亲自领
导, 成立编写小组, 选择适当的人员编写, 人数可以根据机构规模的大小确定, 一般文件编写人员应从熟悉日常质量活动流程及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 熟悉机构运行所依据的技术规范, 维护和管理机构质量活动, 并具有一定文学功底的人员中选择, 编写人员可以由质量负责人, 技术负责人和质量管理室主任构成。
3.2 机构应制定体系文件编制的总体计划, 从成立编写小组、培
训、进行体系策划、确保体系机构方案, 制定体系文件目录和编制实施计划到体系文件的编制、修改、审核、批准、发布、结构方案, 完善改进, 应按上述程序制定进度安排和要求。
编写组应根据机构自身的情况, 确定编写的质量体系文件的层次和结构。质量体系文件可以分为三层或四层, 第一层为质量手册, 第二册为程序文件, 第三层为作业指导书, 第四层为质量记录。有些机构也将第三层, 第四层合并为一层。文件的结构应尽可能依据规范、标准的内容顺序来确定编写文件的内容顺序, 章节号最好依据规范, 标准的章书号来编写, 这样避免了文件结构的随意性, 良好的文件结构不仅有利于阅读, 也有利于依据规范, 标准的内容对照检查。
3.3 在编写质量体系文件时, 编写小组要研究提出组织体系文
件的结构形式, 根据质量管理体系体系文件简练、实用、准确的要求, 确定除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质量手册外, 应制定哪些程序文件和质量作业文件及质量记录, 主要要确定程序文件的形式及数量, 如加强程序文件, 简化手册、或减少甚至不制定程序文件, 细化手册;确定要多少管理性文件、技术性文件、质量记录。
在文件的编写过程中, 由于各层次文件的要求不同, (如质量手册是整个质量体系文件的核心, 程序文件是质量手册的补充和支持性文件;作业指导书主要用于详细说明程序文件中一些复杂的操作过程, 质量记录是记录所有质量活动的证据) 因此在编写过程中, 要有全局观念、分清哪些内容应编写在质量手册中, 哪些应编写在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中。为了有利于体系文件的编制, 首先把为起草体系文件具有综合性指导性的文件先制定并确立下来, 纳入质量手册, 在编写质量体系文件时, 通常由第一层质量手册开始编写, 再陆续完成第二、三、四层等, 在编写质量手册时, 可以由一人主笔负责编写文件的框架, 其他人员编写详细内容, 也可以按层次结构分别编写, 最后再汇总合成, 无论采取那种方式编写, 说明人员职责权限的内容必须明确, 特别是涉及人员具体职责的内容。因为这直接影响质量体系文件中各部分内容的协调, 如果职责不明确, 就必然导致某些工作多人同时负责, 而某些工作又无人负责的情况发生。
质量体系文件由一人主笔, 其他人辅助编写的质量体系文件, 应在主笔人员完成填充内容后, 其他人员根据分工再填充自己负责的内容, 主要对主笔人员工作有效补充和核对, 由多人分工编写的质量体系文件, 在完成任务后, 由确定的汇总人员完成文件的汇总, 其主要工作是文件内容的排序、整理、并核对相关内容的兼容性 (如人员职责是否存在遗漏、重复或交叉等) 。质量体系文件的内容有多种形式 (如声照、承诺、要求等) 采用的表现方式包括文字、图形、表格等。因此在填写过程中, 要根据文件内容选择合适的方式, (如组织机构框图、质量体系要素分配表等) 有时还需要一些特殊要求, 如发布令需要机构负责人签字后才能生效, 进行文件修改时要填写修改目录等。无论是哪一层次的文件, 在填充文件内容的过程中, 始终要注重过程方法的原则, 即处理问题要严格按照过程方法, 有计划、有实施、有记录、有监督、有验证、有改进。
质量体系文件形成初稿后, 应由编写组成员审阅, 可以进行修订, 在文件审阅过程中, 应对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进行试运行, 以检验质量体系文件的运行效果。以便及时发现问题, 经过修订和试运行后, 文件应进行审核, 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和管理性的作业文件, 因为它涉及到各职能部门的应用, 必要时应进行文件的会签, 质量手册应报请最高管理者批准。最高管理者应在质量手册批准页上签字。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可由管理者代表或最高管理者批准, 文件批准后, 即应发布实施, 实施前应由质管部门统一进行编写, 要做到文件编写的唯一性, 由文件分管部门分发, 以加强对文件的控制。
体系文件的编制同样应实施PDCA动态循环, 随着体系运行, 内审及管理评审中所发现存在的问题, 则应及时修改体系文件, 体系文件应在不断修改, 补充中得到完善, 在体系运行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4 结束语
编制体系文件是一个十分艰苦细致的工作, 是贯彻整个认证工作的难点。机构应把这一过程作为培养锻炼熟悉规范、标准的骨干队伍的机会, 从中学习提高, 以不断提高技术机构检验检测能力。
摘要:在经历了质检机构资质认证、法定计量机构考核后, 对技术机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写有了一些体会, 本文将对质量体系文件的编写与大家进行交流探讨。
关键词:技术机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编写
参考文献
[1]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1]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
[2]ISO/IEC1702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2]ISO/IEC1702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
护理文件书写质量管理 篇3
【关键词】护理文件书写;质量管理
护理文件书写客观、真实、及时、准确、完整以及保存的完好性,是判断护理行为正确、及时、有效、安全的主要依据[1]。通过近2年护理文件质量检查,发现影响护理文件书写的原因诸多,现就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8年11月-2010年10月,共查阅我院出院病历343份,其中死亡病历17份。
1.2方法按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试行)》的有关规定,以诊疗护理规范、常规作为检查的标准,检查过程中及时纠错,认真反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护理管理对策。
2护理文件书写中护理缺陷的表现
2.1护理记录不及时或漏记是危重患者抢救时最容易发生的事情。常有下班时回顾性的补记各时间段的病情及护理措施落实情况,易造成关键内容漏记,一旦病人病情发生变化或发生医疗纠纷时,家属要求立即封存病历,而有时护理记录还来不及补齐,给护理工作带来潜在的危险和隐患。
2.2医护记录不一致护理记录中医护记录不一致或自相矛盾是大忌。如医护记录的死亡时间、病情变化时间、抢救时间、药物过敏实验结果等关键点不一致;医护病情观察判断差异,如医生记录病人浅昏迷,而护士记录清醒嗜睡。
2.3護理记录书写不规范护理记录书写内容缺乏鲜明的疾病专科特点、疾病转归中特征性的指标和心理活动,给病人所作的护理活动在护理记录上看不到,未体现一切护理活动应遵守“写我所做,做我所写,记录做过的”原则。
2.4病情记录、护理措施及效果评价与实际不符护理记录单记录病人主诉多,执行治疗医嘱多,而体现护士的护理活动少。护士完成的大量护理工作,在护理记录中没有充分体现。
2.5护理记录修改方法不正确《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中规定严禁涂改、伪造病历。有的护士在书写过程中出现错误不使用正确的方法修改,若涉及法律诉讼均会降低真实性和可信度,所涉及诉讼的医学文书有时擦痕会被看作企图隐瞒掩盖某些事实。
3护理记录缺陷产生的原因分析
3.1法律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不强护理人员尚未充分认识到护理记录的缺陷,在医疗纠纷中承担了本不该承担、本可避免的法律责任;尚未认识到护理记录在医疗纠纷举证倒置的重要作用。
3.2护士缺乏书写护理记录的基本功护理记录中有价值的部分得不到有效提取,影响了对病人信息采集的准确性,造成护理记录形成时的错误。
3.3实施全程质量监控的力度不足检查中发现,由于对护理记录质量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护理管理者在病历检查中,重视终末质量检查,而忽视环节质量检查,致使护理记录在形成过程中存在明显的缺陷,造成终末病历的修改,使病历失实、失真。
3.4对诊疗护理规范和常规落实不到位上述提到的缺陷大部分与未能准确执行护理常规和制度有关,因此,应加大执行常规、制度的力度,防患于未然。
4管理对策
4.1加强医护人员法律法规学习加强医院各项管理制度落实,强化法制观念,认真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增强学法、懂法、守法意识,提高法律水平,加大病区管理力度,提高服务能力。
4.2加强护士专业素质培养医院护理部及科室定期组织“三基”护理理论和技术操作、文件书写规范等学习培训,定期对不同层次护士进行考试考核,尤其对新上岗的年轻护士,本着观察到什么、做了什么、就记录什么的原则,不能凭空想象记录。
4.3加强医护之间沟通与交流医生与护士之间,护士与护士之间增进交流,认真执行床头接班和书面交接班,培养护士的责任和慎独精神,遇到问题不能靠主观猜测、臆断,发现医护记录不一致时,应予以核实纠正,避免在纠纷中举证责任倒置时产生自相矛盾[2]。
5强化质量意识,严格执行护理常规和各项规章制度
5.1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要求,规范执行签名制度,在所有的医嘱中均实行“谁执行谁签名,谁签名谁负责”。
5.2将护理质量控制的重点放在具体工作环节上,从护理记录的形成过程要求记录人员自检自查,自我完善。
5.3护士长及主管护师成立质控小组,严格把关,并对护理记录提出指导性意见,以减少护理缺陷的发生。
6小结
护理文件是一份完整病案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护理工作者证明自己无过错的重要举证依据。因此,护理文件在内容、格式、要求和管理上必须适应举证责任倒置的新形势。护理人员要提高安全防范意识,主动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注意证据保全,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梁春萍,冼日凤,梁雁芳.应用平衡记分法进行护理文件质量管理[J].护理管理研究,2009,23(5):1191-1192.
质量体系文件目录 篇4
一、质量手册DB/QM2012
二、程序文件DB/PO1、文件控制程序
2、记录控制程序
3、生产过程控制、4、设备管理控制
5、采购控制
6、不合格品
7、监视和测量设备控制
三、作业文件
(一)岗位职责
1、总经理岗位职责
2、副总经理
3、行政部
4、营销部
5、物料部
6、技术质量部
7、生产部
8、人力资源部
9、项目部
10、车间主任
11、班(组)长
12、检验员
13、仓管员
14、销售业务员
15、采购业务员
16、设备维护工
(二)操作规程
1、下料工(安全)操作规程(裁板机)
2、裁边机(安全)
3、开榫(槽)机(安全)操作规程
4、砂光机(安全)
5、油漆生产线(安全)
6、热(冷)压机(安全)
7、耐磨机(安全)
(三)规章制度
1、质量检验制度
2、工艺管理制度
3、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4、仓库管理制度
5、产品销售管理制度
6、工装(刀具)管理制度
7、售后服务管理办法
8、安全违章处置办法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执行 篇5
1、目的:确保各项质量管理的制度、职责和操作程序得到有效落实,以促进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2、依据:《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
3、适用范围:适用于对质量管理制度、岗位职责、操作规程和各项记录的检查和考核。
4、职责:企业负责人对本制度的实施负责。
5、内容: 5.1 检查内容:
5.1.1 各项质量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 5.1.2 各岗位职责的落实情况; 5.1.3 各种工作操作规程的执行情况; 5.1.4 各种记录是否规范。
5.2 检查方式:各岗位自查与企业考核小组组织检查相结合。
5.3 检查方法 5.3.1 各岗位自查
5.3.1.1 各岗位应定期依据各自岗位职责对负责的质量管理制度和岗位职责和工作操作规程的执行情况进行自查,并完成书面的自查报告,将自查结果和整改方案报请企业负责人和质量管理人员。
5.3.2 质量管理制度检查考核小组检查 5.3.2.1 被检查部门:企业的各岗位。
5.3.2.2 企业应每年至少组织一次质量管理制度、岗位职责、工作操作规程和各项记录的执行情况的检查,由企业质量管理人员进行组织,每年年初制定全面的检查方案和考核标准。
5.3.2.3 检查小组由不同岗位的人员组成,组长1名,成员2名。
5.3.2.4 检查人员应精通经营业务和熟悉质量管理,具有代表性和较强的原则性。
5.3.2.5 在检查过程中,检查人员要实事求是并认真作好检查记录,内容包括参加的人员、时间、检查项目内容、检查结果等。
5.3.2.6 检查工作完成后,检查小组应写出书面的检查报告,指出存在的和潜在的问题,提出奖罚办法和整改措施,并上报企业负责人和质量管理人员审核批准。
5.3.2.7 企业负责人和质量管理人员对检查小组的检查报告进行审核,并确定整改措施和按规定实施奖罚。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执行 篇6
近年来,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在政府机构中再次掀起热潮,根据国家认可委发布的数据,截至2013年6月,我国各认证机构颁发的、经国家认可委认可的、现行有效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类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3895张(1)。由于政府机构肩负国家赋予的职责范围内的行政管理职能,其管理体系文件与其他组织相比有其特殊性。探索创建适合政府机构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文件系统,对政府机构管理体系运行的效果有重要意义。
一、政府机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特点分析
K.T.Thomas指出:“由于一个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不仅要符合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要求,还要满足所属行业的行规,因此其管理体系就具有自己的特色并显得与众不同。”(2)与其他组织相比,政府机构的突出特点就是具有行政管理职能。而政府机构的行政管理职能必须按照法律法规和其上级的要求开展。政府机构的质量管理体系是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政府机构行政管理的管理体系,要实现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必须全面识别、有效运用、彻底贯彻与具有的行政管理职能有关的法律法规和上级要求。
体系文件是控制工作质量的有力工具,是规范化管理必不可少的(3)。根据管理体系的一般要求,一个组织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必须建立和保持规定的管理体系文件,如质量手册、必须的程序文件、以及为确保质量管理体系过程有效策划、运行和控制所需的文件和记录等,以实现“过程更加规范、可追溯性不断增强、管理更加有效、体系持续改进”(4)。
通常情况下,一个政府机构所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涉及下列文件:(1)法律;(2)法规;(3)规章;(4)国家强制性标准;(5)行政执法规范性文件;(6)上级发布的管理文件;(7)质量手册;(8)分质量手册(必要时);(9)程序文件;(10)作业指导书;(10)工作策划类文件;(11)记录格式。
可以大体将上述文件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政府机构工作中必须贯彻、同时也是工作质量评价尺度的文件,如上文中的(1)~(6);第二类为更好贯彻第一类文件所编制或引用的文件,包括上文中的(7)~(1l)。这里不妨给出两个定义:
工作依据文件:特定行政管理或相关工作应贯彻的并反复适用的文件,是该项工作开展的依据和评价工作质量的尺度。
工作管理文件:为特定行政管理或相关过程所编制或引用的文件,是对该工作进行管理的直接规范。
根据这两个定义,可以把法律、法规、规章、国家强制性标准、行政执法规范性文件、上级发布的管理文件等归纳为工作依据文件,而质量手册、分质量手册(必要时)、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工作策划类文件、记录格式是工作管理文件。政府机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管理的主要任务是识别、确定工作依据文件并将其转化为工作管理文件。
二、政府机构工作依据文件的识别和确定
政府机构的主要工作是行使其职权范围内的行政管理职能,通常,其行政管理的输出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例如,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对出入境货物进行质量检验,对进出境人员和动植物实施检疫,对一定范围内外经贸活动实施行政许可,对违反出入境检验检疫相关法律的行为实施行政处罚等等。在政府机构内部,一项行政管理职能通常由政府机构内部部门完成。多伦多大学Fiorella Foscarini教授认为“抽象的职能通过实际部门具体化”(5)。履行这些职能要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过程实现。为履行主要职能,通常,政府机构还要开展辅助工作,如人事管理、公文处理、后勤保障等,而这些工作也需要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过程实现。根据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要求,政府机构的内部部门应根据职责和分工识别和确定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每一个过程及其在整个组织中的应用。识别和确定过程应统筹考虑所有工作,所确定的过程应全面、准确。
过程确定以后,下一步的工作就是识别工作依据文件。工作依据文件应针对过程识别和确定,也就是说,对于一项具体的工作管理文件,要明确此文件对哪项工作过程起作用。对于有些工作依据文件,如法律法规,可能适用于许多过程。但大部分工作依据文件仅适用于特定过程。例如:《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办法》(国家质检总局令第144号)仅适用于进出口食品质量检验过程。
对于初次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政府机构,工作依据文件识别工作可能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对于一项工作过程,国家、上级机构、本机构、其他相关政府机构可能发放过许多工作依据文件。首先应将所有文件全面收集;其次要逐一确认适用性,即,确定其是否适用于本过程;然后要逐一确定其有效性,即,确定其是否仍然有效。
针对所确定的每一项过程分别完成工作依据文件识别工作,质量管理体系工作依据文件识别工作才宣告完成。
三、政府机构质量管理体系工作管理文件的制定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就是要求组织以文件的形式落实其管理程序,以保证组织的各项质量活动都能按照法定或组织的要求进行计划、组织、活动、审核、检查和完善。”(6)这些落实管理程序的文件就是工作管理文件,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等。
工作管理文件的制定是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Ranjan Sinha Thakur和Pijush Kanti Jana的研究发现:文件质量是制约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4个主要因素之一(7)。从某种意义上说,文件质量决定着质量管理体系的质量。英国组织管理学专家Steve Jones认为文件制定的总体原则是:“文件应使组织向顺畅工作信息流、优化工作过程、改善工作安排、提高组织效率方向转变。”(8)
质量手册是综合所有过程形成的全局性宏观文件,程序文件是综合一部分类似或相互关联的过程形成的局部性宏观管理文件。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的编制有许多人作了深入研究,研究成果也非常丰富(3)(4)(5)(6)(7)(8)(9)(10)(11)(12)(13),限于篇幅,本文不再赘述。由于作业指导类文件直接规范具体过程的操作,对过程管理的作用极大,这里重点探讨作业指导类文件的制定。
对于特定的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一般说来涉及多个工作依据文件对该过程进行约束,例如“出口商品质量许可管理”过程的管理需贯彻执行《商检法》、《行政许可法》、《出口商品质量许可证管理办法》等十余部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在为该过程编制作业指导书时,应全面考虑并贯彻所识别的所有工作依据文件,将这些工作依据文件的要求全部转化,体现到作业指导书中。作业指导文件还应考虑本机构的业务特点、服务特点和管理手段(14),对过程设定适宜的控制流程。所编制的作业指导书应成为对该过程进行管理的唯一直接文件。按照系统管理的原则,一个过程不应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直接管理文件。除此之外,政府机构应考虑通过过程管理文件的建立提高政府效能,创建目前国际政府管理界大力倡导的“高灵活性、高效能、快速反应”的M型政府(15)(16)(17)(18)。
编制作业指导文件应坚持两个原则:符合性原则和有效性与效率统一原则。
对于所识别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在所编制的作业文件中必须不折不扣地贯彻,不能增加、减少或变更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要求。所设定的控制原则和控制要求必须工作依据文件中找到依据;反过来,工作依据文件中的所有要求都在所编制的作业指导文件中得到贯彻。这就是符合性原则。
作业指导性文件编制的另一个原则是有效性和效率统一的原则。有效性指完成策划的活动并得到策划结果的程度,简单说就是工作质量。效率关注得到的结果与所使用的资源之间的关系,例如完成工作所投入的人力资源、时间或其他资源。有效性和效率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对立统一。斯蒂芬·罗宾斯(Stephen P.Robbins)指出:如果忽视效率,可能更容易实现有效性,然而,这很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其他问题(19)。对于政府机构,工作的有效性和效率都非常重要,由于过分强调有效性会影响效率,而过分追求效率必然导致有效性降低,所以,对于一项工作而言,分析有效性和效率的统一,寻求最佳平衡点,就非常重要。要统筹考虑工作依据文件的所有要求以及资源总体配置的实际状况,在满足要求和资源允许的前提下追求效率最大化。对于确定的控制方式在作业指导文件中予以规定。
在制定作业指导性文件时,还应考虑可执行性问题。政府机构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是是管理制度的变迁与创新。莫勇波教授指出:“促进制度的变迁与制度创新,目的在于发挥制度对于促进政府执行力的功能。”(20)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目的之一是提高政府执行力,作业指导性文件具备可执行性是提高执行力的前提。
四、政府机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中的公文管理
(一)政府机构公文概述
公文是政府机构实施领导、履行职责、处理公务的具有特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公文是政府机构进行内外部沟通最重要和最常用的工具,用来传达贯彻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公布法规和规章,指导、布置和商洽工作,请示和答复问题,报告、通报和交流情况。我国政府机构的管理模式(21)决定了公文在政府机构管理活动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政府机构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后,按照采用体系标准要求和内部管理的实际需要建立了大量的工作管理文件。这些工作管理文件中的大部分没有以公文的形式发布,这就造成公文和非公文形式的工作管理文件在一个质量管理体系中共存的现象。
公文和非公文形式的工作管理文件对质量管理体系运行都起到重要作用,但两者发挥作用的机理不同,如果两者关系处理不当,将对质量管理管理体系运行产生不利影响。例如:已经为一项特定工作编制了作业指导书,为调整该项工作的控制方式又发布了公文,则导致两项文件管理同一项工作。如果两项文件规定一致,将造成管理文件重复,如果两项文件规定不一致,则导致管理混乱,造成管理体系文件上的“两张皮”。Valentina Biasini的研究结果表明:“组织内员工对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担心是:额外的文件工作、文件繁琐导致的低效率和文件规定不明确。为解决这些问题,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应尽可能地准确、灵活、透明、体现全员参与和持续改进内容,并且不应过分强调细节问题。”(22)
(二)政府机构公文在质量管理体系中的作用
1. 公文是建立工作管理文件的依据。
政府机构主要工作是开展职权范围内的行政管理,而行政管理的性质决定了开展工作必须有明确的工作依据,许多工作依据就是各级机关发布的公文。在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对特定过程建立工作管理文件,包括公文在内的工作依据文件就成为建立工作管理文件的依据。
2. 公文直接构成体系文件。
针对某项特定工作过程,如果存在一项公文,此公文发布前考虑了此项工作的所有工作依据文件要求并将这些要求在文件中全面贯彻,其要求明确,流程清晰,指导性强,在这种情况下,不必为该过程另外编制作业指导文件,可以将该公文进行引用,使其直接成为工作管理文件。
3. 公文是贯彻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结果。
在某些情况下,按照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对某项工作进行管理,需制定工作方案,这种方案可能以公文的方式下发。例如:某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制定的《进出口食品检验检疫工作程序》规定:“省局食品处根据辖区内企业源头控制和自检自控体系、总局国内外风险预警等情况和总局出口动植物源性食品风险监控计划,依据风险分析原理,在每年年底组织系统内专家制定下一年度的全省进出口食品安全风险监控计划,并动态调整。”食品处制定的监控计划可能以公文的形式下发各分支机构。
(三)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对上级公文贯彻
政府机构在工作中经常接到上级机构下发的公文。质量管理体系应建立适宜的过程,对上级的公文进行处理:
1. 对于阶段性的工作要求,应按产品实现策划的要求进行策划,形成本组织的工作方案后以公文形式下发落实。
2. 对于长期性的工作要求且本局综合管理体系文件中无相应要求的文件,应编制新的作业文件予以贯彻。
3. 对于长期性的工作要求且本组织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中已有相应的文件,应对现有文件进行评审,必要时进行更改以满足新的要求。
(四)本组织质量管理体系中公文的使用
为贯彻系统管理思想,减少重复管理,杜绝文件上的“两张皮”,政府机构应对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的公文进行适当控制,同时应注意与原有管理方式的协调统一。刘黎指出:“体系诞生的行政环境决定了质量体系只能在行政机关原有制度的框架下、创造性地发掘自己的生存空间,任何试图与原有的工作制度相抵触的做法,都会招致普遍的抵制。”(23)下面的控制方式是推荐的尝试。
1. 长期有效的管理性文件使用工作管理文件格式。
体系运行过程中需要制定新的长期有效的管理性文件时,建议制定作业指导书。与公文相比作业指导书有明显的优点:作业指导书直接成为工作管理文件,而公文必须经引用才能成为工作管理文件;作业指导书的修订可以直接在原文件上进行,而公文的修订必须制定新的公文;作业指导书的格式决定了其被引用更为方便,等等。
2. 管理体系中原有的公文在修订时以作业指导书替代。
综合管理体系中的一部分作业指导书直接由原有公文构成,在体系运行过程中这些文件可能需要修订。修订时,建议制定作业指导书以替代原有公文,而不是发布新的公文。
3. 具有时限性工作方案以公文形式下发。
这类文件本身就是体系运行的结果,在工作时限之内,这些文件对工作具有指导性,工作完成后,这些文件对工作具有证实性,具有记录的性质。
4. 对管理对象有规范作用的文件以公文方式下发。
由于工作管理文件的适用范围仅限于系统内部,所以对系统之外有规范作用的文件必须以公文方式发布。这类文件发布后,通常还应对其按工作依据文件进行管理,修订相应的工作管理文件,将其要求纳入工作管理文件中。
五、政府机构质量计划文件的管理
质量策划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制定质量目标,并规定必要的运行过程和有关资源以实现质量目标。“组织必须策划适宜的方式满足其顾客的要求”(24)。
质量策划是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的基础性、常规性和普遍性工作,是PDCA循环的第一步,对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般说来,无论对于复杂的工作(如项目、专项活动)还是简单的工作(如具体行政行为、常规工作过程)都要进行事先的策划。对特定的项目、产品、过程或合同,规定由谁及何时应使用哪些程序和相关资源的文件就是质量计划,质量计划是质量策划的结果,编制质量计划是质量策划的一部分。
质量计划是为特定工作编制的计划,是对该项工作的开展进行管理的最直接的文件。通常,质量计划引用工作管理文件(如质量手册、程序文件或作业指导书等)。一个组织为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编制了工作管理文件,这些文件(无论是程序文件还是作业指导书)并没有与实际工作“挂钩”,处于“备用”状态。只有通过质量计划的引用,工作管理文件才被“激活”,对具体工作起到管理作用。
质量计划是对具体工作进行管理最直接的文件,应包括以下方面内容:(1)工作的目标和要求;(2)工作开展涉及的事项、所需遵循的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过程步骤、所需的资源、对相关程序和作业指导书的引用;(3)工作过程各阶段所需进行的检查、评价,以及检查、评价所依据的准则;(4)为工作满足要求提供证据所需的记录。
六、政府机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管理的一般模式(结语)
综合以上分析,政府机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结构及创建过程包括:(1)针对质量管理体系的每项过程识别工作依据文件,包括: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等。(2)根据所识别的工作依据文件为每项过程制定工作管理文件,包括作业指导书、各类工作规范等。(3)综合各项过程的工作管理文件,形成程序文件和质量手册,并结合程序文件和质量手册的要求对各过程的工作管理文件进行改进;(4)对具体工作进行策划,形成质量计划文件。质量计划文件“激活”工作管理文件,对具体工作实施管理。(5)在内部管理工作中对公文的使用加以适当限制,以防止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上的“两张皮”。
文件分类整理交给分拣机自动执行 篇7
软件运行后出现界面(如图1)。首先将需要分类整理的源文件或源文件夹添加到待处理列表中,单击“添加文件”或“添加文件夹”指定添加即可,然后选择分类方法。单击“按文件类型分拣文件”按钮,在“分拣选项”中,可以勾选“只分拣特定类型的文件”,然后单击“添加”按钮输入需要分拣的文件扩展名,比如需要分拣出其中的RAR文件,则输入“*.rar”(不包括双引号)。可以输入多种扩展名,也可以勾选“不分拣这些类型文件”,然后添加不需要分拣的文件扩展名,以排除不需要分拣的文件类型。
然后再指定输出文件位置,并选择是复制分拣还是移动分拣。设置完成后,单击“开始处理”即可。分拣结束后,打开输出文件夹(如图2),即可看到不同类型的文件已归类到以扩展名为名称的不同文件夹之下。
还有一种按文件名分拣的方法。比如,我们需要把财务室的相关文件——财务室.DOC、财务室.xls、财务室.ppt等文件全部收集到“财务室”文件夹中,只要把分类方法选择为“按文件名分拣文件”即可。
质量体系文件的编制原则 篇8
在实施的质量管理中,质量体系文件是对质量体系的开发和设计的体现,它是企业质量活动的法规,是各级管理人员和全体员工都应遵守的工作规范。ISO9000-1中阐述文件的作用时,着重指出“编写和使用文件是具有动态的高增值的活动”。为了实现高增值的目标,需要开发和创造性劳动,需要在文件的编制时遵从一些重要的原理和原则。质量体系文件编写原则
2.1 符合性
质量体系文件必须做到以下两个符合性:
(1)符合企业的质量方针和目标;
(2)符合所选质量保证模式标准的要求。
这两个符合性,也是质量体系认证的基本要求。
2.2 确定性
在描述任何质量活动过程时,必须使其具有确定性。即何时、何地,由谁,依据什么文件,怎么做及应保留什么记录等必须加以明确规定,排除人为的随意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过程的一致性,才能保障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2.3 相容性
各种与质量体系有关的文件之间,应保持良好的相容性,即不仅要协调一致不产生矛盾,而且要各自为实现总目标承担好相应的任务。从质量策划开始就应当考虑保持文件的相容性。
2.4 可操作性
质量体系文件都必须符合企业的客观实际,具有可操作性。这是文件得以有效贯彻实施的重要前提。因此,应该做到编写人员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使用人员及时反馈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力求尽快改进和完善,确保文件可以操作且行之有效。
2.5 系统性
质量体系本应是一个由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构成的有机的整体。而在体系文件编写的过程中,由于要素及部门人员的分工不同,侧重点不同及其局限性,保持全局的系统性较为困难。因此,应该站在系统高度,着重搞清每个程序在体系中的作用,其输入、输出与其他程序之间的界面和接口,并施以有效的反馈控制。此外,文件之间的支撑关系必须清晰:质量体系程序要支撑质量手册,即对质量手册提出的各种管理要求都有交待、有控制的安排。作业文件也应如此支撑质量体系程序。
2.6 简化
简化可获得如下效果:
(1)节省;
(2)减少差错;
(3)降低人员素质和培训要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员的流动性增加,简化的效果更明显。一个简化的系统(过程)是更为可靠的系统(过程)。
2.7 优化
每个程序和过程都应权衡风险、利益和成本,寻找最佳的折中,从而实现在特定条件下的优化目标。
研究优化,首先要明确目标,然后要搞清约束条件(包括各种可能的负面效应),并找出其间的规律才能寻求最佳方案。
这种优化的思路和方法应贯穿于文件编写全过程。在文件实施中要继续进行动态优化,才能获得最佳增值效果。
2.8 预防
预防是质量保证的精髓。在体系文件编写中,要预先对可能的各影响因素作出有效控制的安排。对质量策划活动,更应给予特别的关注。还应注意如何发现潜在的不合格因素并施以预防措施。
2.9 独立性
在关于质量体系评价方面,应贯彻独立性原则,使评价人员独立于被评价的活动(即只能评价与自己无责任和利益关联的活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评价的客观性、真实性和公正性。同理,在设计验证、确认、质量审核、检验等活动中,贯彻独立性原则也是必要的。
2.10 区别
在各种管理活动中要反对一刀切,实行区别对待,分类指导,从问题的重要性和实际情况出发决定对策。如产品质量特性重要度分级、内部审核计划安排、设备、工装、检测设备和计量器具等管理活动中,更宜体现区别对待,分清轻重缓急,以便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最需要的方向上去。
2.11 闭环
任何管理活动的安排均应善始善终,并按照PDCA循环力求不断改进。开环意味着管理中断,半途而废,前功尽弃。闭环也是检查质量体系运行是否正常的一个有效方法。在闭环管理中,不断检查和评价管理的效果是否达到了预期要求,是至关重要的。如合同管理,应从接受合同前的评审、合同执行中的控制与协调,直到能按质、按期交付实施全过程闭环管理。接口控制不良是造成开环的“常见病”。
2.12 制衡
在管理职责方面,从机构的设置、职能的分配,职责、职权的赋予和相互关系,都应注意到权力的制衡原则,只有权力受到制约,才能避免质量体系过分依赖某一个领导者,才能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以保证当偏离质量方针、目标和标准要求时能及时纠正。
有的企业进行机构“改革”,为了强化生产指挥,将采购、检验、生产、技术均归于一统,其结果生产任务、计划虽得到更有力的保障,但产品质量却明显滑坡。
有些企业没有独立的检验部门,独立的质管部门,使得监督、检验把关的职能难以实施到位。
2.13 补偿
所谓补偿就是对复杂事物,运用调节的方法来控制其达到规定的要求。例如,在一个复杂的尺寸链中,要保证最后装配的封闭环的尺寸精度,最简单而有效的办法就是增加补偿环后,通过补偿环来调节,从而控制封闭环的精度。在质量管理中,也可以运用这一原理,改善控制的效果。如设备、工装、检测设备、计量器具的检查,校准周期就可作为一个补偿环节,通过及时调节周期,可实现更有效而节省的控制。
2.14 动态控制
ISO9000标准要求对质量体系实施动态管理。从顾客的质量要求,到体系文件和质量活动都应该着眼于动态控制。
实施动态控制,要求不断跟踪情况的变化和运行实施的效果,并及时、准确反馈信息,调整控制的方法和力度,从而保证质量体系具有健壮性,能不断适应质量体系环境条件的变化,持续有效地运行。文件编制的注意事项
除应遵循以上所列的14项原则之外,还应注意以下事项:
3.1 体例、格式统一
为保持文件的系统性,应遵照统一的要求来编写,而不能各行其是,百花齐放。
3.2 逻辑性
在内容安排及说明文字中,要符合逻辑规律,不能前后矛盾或齐说不一。
3.3 注意“异常流”的控制
如果把质量活动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看作是“主流”或称“正常流”的话,那么不正常的少数、特殊情况则是“支流”或称之为“异常流”。
“异常流”往往易被误为正常的,“异常流”下的产品常易失控而造成质量问题。
例如:紧急放行、转序的产品;不合格品、标识丢失或不清的产品;周检中漏检或不合格的检测设备、计量器具、生产设备、工装等。
在质量体系文件中,对“异常流”问题应有充分的控制措施来预防其失控。
3.4 严格界定术语
在采用术语方面要力求严谨,凡是ISO8402中有定义的,就要按标准中的定义正确地界定术语,凡是ISO8402中有定义的,一些行业用术语或企业沿用的略语,都应给出确切的定义。
3.5 文字表达准确、顺畅、简练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执行 篇9
评审学校一体化管理体系的适用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确保学校管理方针和目标的实现,以便于持续改进和完善一体化管理体系,满足顾客及相关方日益增长的正当、合理、合情、合法的需求。2 适用范围
适用于学校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评审活动。3 职责
3.1 规划部(贯标办)为本程序的主控部门,负责本程序的编制、修订并监督实施;负责准备管理评审所需要的材料,编制管理评审计划和管理评审报告并组织实施;负责管理评审会议记录、存档,并协调有关部门对评审后的纠正、预防措施进行跟踪验证。
3.2 校长负责主持管理评审会议,审批管理评审计划和管理评审报告。
3.3 管理者代表负责管理评审的组织、领导,审核管理评审计划,组织规划部编写管理评审报告,监督管理评审会议提出的各项决议和措施及验证工作的落实情况;负责向校长及最高管理层报告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运行情况并提出改进建议。
3.4 各部门负责收集有关信息,分别准备各自业务范围内的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进行的汇报材料,并负责实施、落实管理评审会议决定的各项措施。工作程序
4.1 管理评审计划和要求
4.1.1 规划部于每次管理评审前一个月编制《管理评审计划》,并报管理者代表审核,校长审批并予以下发。计划内容包括: a)评审时间、地点;b)评审目的、范围及评审内容;c)参加评审部门和人员;d)评审依据等;4.1.2 学校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评审每年至少进行一次,两次评审时间间隔不宜超过十二个月。当出现下列情况时,可增加管理评审频次: a)学校组织机构发生重大变动或内、外部环境和政策发生重大变化时;b)学校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发生或发现重大问题时;c)学校发生重大教学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事故或发生学生、家长和相关方对教学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有重大或连续的投诉或抱怨时。4.2 管理评审输入
管理评审输入应包括以下方面有关信息:
a)审核的结果(包括第一方、第二方、第三方审核);b)学生、家长和相关方的反馈;c)学校管理过程的业绩和所提供教学服务的符合性;d)纠正和预防措施的情况;e)以往管理评审跟踪措施的实施情况;f)客观环境的变化以及可能影响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变更;g)学校内部或外部合理化建议。4.3 管理评审准备
4.3.1 规划部(贯标办)应提供的材料: a)《管理评审会议通知》; b)《管理评审计划》;
c)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运行报告; d)评审会议签到表及会议记录。4.3.2 各部门应提供的材料:
各部门接到通知后,应按照管理评审计划的要求准备本部门各职能范围内与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有关的汇报材料。包括: a)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运行报告;
b)相关方投诉资料、重大质量、环境事故和职业健康安全处理的记录。4.4 管理评审会议
4.4.1 校长主持管理评审会议,说明评审的目的、内容、依据和范围,管理者代表报告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和改进的建议,并听取各职能部门的汇报。
4.4.2 与会人员对评审输入内容充分发表意见并做出评价,对存在或潜在的不合格、不符合提出纠正和预防措施,确定责任人和整改时间。4.4.3 校长对所涉及的评审内容做出结论。
4.4.4 与会者必须签到,规划部(贯标办)做好并保存会议记录。4.5 管理评审输出
a)学校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及其过程有效性的评价和改进,包括对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针、目标、指标、管理方案、组织机构、过程控制等方面的评价;b)对现有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符合性的评价以及持续改进和不断满足学生、家长和社会相关方要求的决定和措施;c)资源需求的相关决定和措施(包括对现有资源符合性的评价);d)学校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有效性评审结论。4.6 管理评审后的后续工作
4.6.1 管理者代表负责根据管理评审会议决定,领导规划部(贯标办)编写《管理评审报告》,并报校长批准下发。
4.6.2 《管理评审报告》由学校规划部(贯标办)负责发至相关部门或人员。4.6.3 对管理评审会议做出的决定和提出的改进措施,由管理者代表负责监督落实情况,规划部(贯标办)负责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对实施效果进行跟踪验证并填写《管理评审改进措施及验证记录》。
4.6.4 管理评审会议涉及管理体系文件更改时,由规划部(贯标办)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对文件进行更改,具体执行《文件控制程序》。4.6.5 对验证时仍不合格的应进行局部评审。
4.6.6 规划部(贯标办)应按《记录控制程序》的有关规定管理和保存管理评审形成的所有记录。5 相关文件
5.1 《文件控制程序》(文件编号:CQWU/CX01-2003); 5.2 《记录控制程序》(文件编号:CQWU/CX02-2003)。6 记录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执行 篇10
[关键词] 新会计准则 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准则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信息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是市场在资源优化配置中的保障。国际趋同下的的新会计准则体系实施后,有利于企业会计信息与国际接轨,有利于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增强企业会计信息的透明度,从而可更好地满足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利益关系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进一步规范企业会计行为。本文通过新会计准则以下几个方面的重大变化,探讨新会计准则的执行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的影响。
一、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是会计工作所要达到的目的和要求,国外也称为是财务报表的目标。新会计准则在《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四条中指出:“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这一规定兼顾了会计界关于会计目标“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两个流派的观点。旧准则规定会计信息主要服务于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但是企业没有义务为国家这个最大的投资者专门提供特殊的财务信息,新准则这一规定的出台,满足了全社会包括投资者、债权人、社会公众等的共同需求,符合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经济的需要,从而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利用度,使会计信息更好地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中的信息保障作用。再者,新准则明确的规定了会计信息应包括的内容即企业的资源及其变动情况、经营业绩和受托责任完成情况,有效维护了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知情权,保护了其合法利益,这样企业的会计信息不仅有利于投资者决策,还起到了一定的监督作用,使会计信息更加清晰、有用,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和透明度,进而有利于企业的管理。
二、会计基本原则
会计基本准则是会计核算工作中从事会计账务处理、编制财务报表的一般规则和准绳,新会计准则将基本准则中“一般原则”改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增补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体现了与国际的趋同,消除了理解会计政策和信息的隔阂,并且明确提出了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而必需遵守的若干基本概念,开宗明义地指出“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是可靠、内容完整”,使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从制度上得到了保证。新会计准则把权责发生制列入会计假设,能够正确地计算出当期损益,比较真实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向决策者提供过去发生的关于现金收付事项和即将支付现金的义务以及未来将要收到的现金来源信息。
三、会计计量
新会计准则将历史成本原则从“一般原则”调整为会计计量属性之一,不再把历史成本作为唯一的基础计量属性,部分引入了公允价值、现值等计量属性。根据中国的情况,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等方面采用了公允价值,公允价值是一种具有明显可观察性和决策相关性的会计信息,公允价值的使用体现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同时在《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规定:“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在一定程度上又限制了公允价值的使用,例如在非货币交易中,新准则规定按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处理的两个前提条件:“该项交换是否具有商业实质以及交易各方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方关系,”这些前提条件,将有效制约以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方式操纵收益的行为,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的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
四、存货管理办法
新会计准则关于存货管理最大的变化就是取消了后进先出法,因为后进先出法,不能真实反映存货流转,国际会计准则取消了后进先出法,美国也不采用后进先出法,存货管理办法的改变,适应了国际会计发展的潮流。新会计准则的这一变化,将使企业利用变更存货发出计价方法来调节当期利润的惯用手段不能再被使用,使所有企业账面上反映的都是存货的实际成本,而没有被人为调节,这有利于对企业的经营业绩进行分析和比较,提高了会计信息的使用价值,使会计信息更加真实可靠。
五、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
为了规范资产减值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新会计准则专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针对借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操纵利润的问题,新准则明确规定计提的减值准备不得转回。资产减值准备以前经常被企业作为调节利润的手段,特别是一些周期性明显的公司,在行业不景气的时候就多提或者转回,虚增了利润,造成会计信息一定程度的失真。新会计准则的出台,“资产减值准备不得转回”,使一些利用大幅计提减值准备进行利润调节的公司,有可能在2006年将减值准备冲回,从上市公司实际计提的减值准备来看,一些公司的减值准备甚至超过了当期净利润,如果这些企业在2006年报中转回部分减值准备,其利润将大受影响,会计信息也会产生大幅度变化。但是有学者认为,这一政策并不会出现以上的现象,如果确实是有回升,利润上涨表明了会计信息信息更加真实、相关,2006年度大额冲回减值准备必须证据充分适当的证据,否则以前年度的计提就是滥用会计估计的结果,应当按照会计差错处理,转回的减值不能作为2006年度的利润。笔者认为,这一政策的出台,会对2006年的利润造成影响,但是只要是公司严格按准则执行,就不会出现利润突增,会计信息失真,而且财政部门已经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防止上市公司突击调节利润,避免会计信息失真。
六、债务重组方法
新会计准则规定将债务重组收益和损失都计入当期损益,改变了原来只把债务重组的损失计入当期损益,而把债务重组收益计入资本公积的做法,并在以非现金资产方式清偿债务和修改债务条件的情况下,引入公允价值进行计量,这一变化与美国现行的相关规定基本相同,体现了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会计处理的对称性。对此变化,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院长陈信元教授分析说“作为债务人的上市公司而言,新的债务重组准则意味着一旦债权人让步,上市公司获得的利益将直接计入当期收益,进入利润表。对沪深股市无力清偿债务的上市公司而言,一旦债务被全部或者部分豁免,可能大大提高其每股收益。”这意味着债务重组确认的变化将会重新带来高利润,提高了企业业绩的含金量。
七、企业合并会计处理
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都是在同一控制下的合并,不一定是合并方和被合并方双方完全出于自愿的交易行为,合并对价不代表公允价值,人为操纵因素过多地影响了公允价值的实现,新的合并财务报表准则要求以账面价值作为会计处理的基础,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避免了利润操纵。这一变革,将对上市公司合并报表利润产生较大影响,使会计信息更加真实可靠,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
八、金融工具准则的发布
新会计准则发布了关于金融工具的四项具体准则,即《企业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企业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企业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企业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工具准则的发布对金融企业尤其是上市或拟上市的金融机构产生了很大影响,是对金融企业的进一步规范,减少了企业对这些交易会计处理的随意性和金融风险。新准则规定衍生金融工具一律以公允价值计量,并且从表外移到表内反映,这样企业进行高风险的金融投资的会计信息就可以及时、完整地反映到财务报表中,金融风险的披露更加具体和透明,有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
九、财务报表列报
财务报表是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结构性描述,是会计工作的最终成果,是会计信息的载体。新会计准则删除了财务状况说明书,目前很少有企业还在编写财务情况说明书,编写财务分析的企业却越来越普遍,实际上已经被会计实务淘汰,删除了不必要的会计信息。新会计准则将财务报告从称谓改为财务报表,在实行新会计准则之前,由于财务报表称谓的不统一,至于包含的内容更是千差万别。新的准则的执行,增进了会计信息在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纵向可比性和在不同企业之前的横向可比性。
参考文献:
[1]刘泉军张政伟:新会计准则引发的思考.会计研究,2006:3
[2]刘俊彦:实施新会计准则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光明日报,2006-7-15;7
[3]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2006》.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11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执行】推荐阅读:
单体药店质量管理体系文件07-20
质量管理与执行力11-25
环境质量管理文件清单07-27
质量管理资料文件汇编08-30
学校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管理评审控制程序08-28
3质量管理制度执行情况检查与考核程序07-14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发布会管理者代表发言稿09-06
客运公司质量体系文件知识竞赛试题08-29
总经理质量体系文件发布会发言稿05-13
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目标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