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爱情诗歌欣赏(精选7篇)
我们的爱情诗歌欣赏 篇1
我们的爱情诗歌欣赏
学会懂得初恋的甜蜜,
到头来都会各奔东西,
永远不知道对方的心,
只有在夜里默默哭泣。
可是我的心里都是你,
为什么你要把我抛弃,
你是否还会记得我们相爱的时期,
我到现在还是不能忘记。
学会忘记,
为什么那么不易,
懂得忘记,
为什么还要哭泣。
时光会慢慢冲淡我们的记忆,
让我们慢慢忘记相爱的甜蜜,
我们已经可以彼此不再联系,
我要去寻找属于自己的东西。
我会永远记得,
因为我们彼此相爱过,
我会知心懂得,
虽然你现在不在爱我,
当你决定离开的时刻,
我的心里也好舍不得,
我该怎样度过这个失恋的.时刻,
我的心里真的好难过,
学会忘记,
为什么那么不易,
懂得忘记,
为什么还要哭泣。
我会永远记得,
因为我们彼此相爱过,
我会知心懂得,
虽然你现在不在爱我。
亲爱的,我会永远祝福你
我们的爱情诗歌欣赏 篇2
词的上片写作者感怀亡国的愁恨和梦回故国的痛苦。起首二句由悲叹、感慨而入,用直白的方式抒发胸中的无限愁恨。“人生”句是一种感叹,也是对生活的一种抽象概括,既是说自己,也是说众生,其“愁恨”自有一番别样的滋味,“愁”是自哀,也是自怜,是自己囚居生活的无奈心情:“恨”是自伤,也是自悔,是自己亡国之后的无限追悔。也正因有如此“愁恨”,作者才“销魂独我情何限”,而句中“独我”语气透切,词意更进,表现了作者深切体会的一种特殊的悲哀和绝望。正如俞陛云《南唐二主词集述评》中所云:“起句用翻笔,明知难免而自我销魂,愈觉埋愁之无地。”三句“故国梦重归”是把前两句关于愁恨的感慨进一步的具体化和个人化。李煜作为亡国之君,自然对自己的故国有不可割舍的情感,所以定会朝思夜想。可是事非昨日,人非当年,过去的欢乐和荣华只能在梦中重现,而这种重现带给作者却只能是悲愁无限、哀情不已,所以一觉醒来,感慨万千、双泪难禁。“觉来双泪垂”不仅是故国重游的愁思万端,而且还有现实情境的孤苦无奈,其中今昔对比,抚今追昔,反差巨大,情绪也更复杂。
词的下片续写作者往日成空、人生如梦的感伤和悲哀。“高楼谁与上”是无人与上,也是高楼无人之意,进一步点明作者的困苦环境和孤独心情。所谓登高望远,作者是借登高以远眺故国、追忆故乡。故国不可见,即便可见也已不是当年之国,故乡不可回,此恨此情只能用回忆来寄托。所以作者的一句“长记秋晴望”,实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哀鸣。昔日的闲逸与今日的孤苦,过去的繁华同现在的凄冷恰好相对,不思尚罢,“痛定思痛,痛何如哉!”现实中的无奈总让人有一种空虚无着落之感,人生的苦痛也总给人一种不堪回首的刺激,因此作者会有“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的感慨。可是现实中,“往事”真的“成空”了。但这种现实却是作者最不愿看到的,他多么希望这现实同样是一场梦。“如一梦”不是作者的清醒,而是作者的迷惘,这种迷惘中有太多的无奈,以此作结,全词的意境有了,但格调却丢了。
外国爱情诗欣赏 篇3
我曾经爱过您;爱情,也许,
The flame, perhaps, is not extinguished; yet
在我的心灵里还没有完全消失;
It burns so quietly within my soul,
但愿它不会再去打扰您;
No longer should you feel distressed by it.
我也不想再使您难过悲伤。
Silently and hopelessly I loved you,
我曾经默默无语地,毫无指望的爱过您,
At times too jealous and at times too shy;
我既忍着羞怯,又忍受着妒忌的折磨;
God grant you find another who will love you
我曾经那样真诚,那样温柔的爱过您
As tenderly and truthfully as I.
中国古代伤感经典情诗欣赏 篇4
一、《离思》 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点评:此为悼念亡妻韦丛之作。诗人运用“索物以托情”的比兴手法,以精警的词句,赞美了夫妻之间的恩爱,表达了对韦丛的怀念之情。
二、《卜算子》 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点评:这首《卜算子》深得民歌的神情风味,构思新巧、深婉含蓄。李之仪的词,很隽美俏丽,另具一个独特的风调。这首词写得极质朴精美,宛如《子夜歌》与《古诗十九首》的真挚。
三、《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点评:这首诗选自由萧统所编的`《昭明文选》。这是一首在东汉末年动荡岁月中的相思乱离之歌。此诗不迫不露、句意平远的艺术风格,表现出东方女性热恋相思的心理特点。
四、《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点评:这是一曲纯情的爱情颂歌,上片写牛郎织女聚会,下片写他们的离别。全词哀乐交织,熔抒情与议论于一炉,融天上人间为一体,优美的形象与深沉的感情结合起来,起伏跌宕地讴歌了美好的爱情。此词议论自由流畅,通俗易懂,却又显得婉约蕴藉,余味无穷,尤其是末二句,使词的思想境界升华到一个崭新的高度,成为词中警句。
五、《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点评:这是一首怀人之作。词人把漂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念意中人的缠绵情思结合在一起写,采用“曲径通幽”的表现方式,抒情写景,感情真挚。
六、《雁邱词》 元好问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邱处。
点评:这首词名为咏物,实在抒情。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艺术手法,对大雁殉情而死的故事,展开了深入细致的描绘,再加以悲剧气氛的环境描写的烘托,塑造了忠于爱情、生死相许的大雁的艺术形象,谱写了一曲爱情悲歌。
七、《凤求凰》
有一美人兮,见之不忘。
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
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
将琴代语兮,聊写衷肠。
何时见许兮,慰我彷徨。
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
不得於飞兮,使我沦亡。
青鸟的爱情诗 篇5
消逝的歌声返回,温柔的海水
淹没记忆,顽固的忘却,轰然倒塌
而离别必定现身,笑我的无知
潜入到昨日的梦中,模仿过去的低吟
爱情,缠绕在日子里,正欲枯竭
西风的剑,穿行在盛夏末端
我听到梦境里的呼啸,相思的叶片
倾覆着冷漠的暴雨,忧伤比黑暗迅疾
你无法看见,听见,我的凝神,耳语
阴影零散,猎取的手,不再伸出
我该在哪里睡下?躲避死亡的诅咒
盛夏被西风的.剑,斩至凋零
思想的肢体渐趋僵硬,神秘的舞蹈
诗经中的爱情诗 篇6
爱情主题是中国文学中最古老的主题之一。开辟中国文学抒情诗先河的《诗经》。其爱情诗灿若繁星,另人赏心悦目。在《诗经.国风》中的160篇诗作中,有52篇是直接描写爱情的,此外还有许多以家庭婚姻为题材的诗歌也不同程度地涉及到爱情内容。这些诗对男女间的爱慕、追求、幽会、相思等作了淋漓尽致的描写,或细致入微地刻画了恋者的神情心态,惟妙惟肖的描绘他们的内心活动,呈现出一幅幅或优美真切,或淳朴古拙,或哀婉动人的民情风习图。
一《诗经》中爱情诗的思想内容。
1. 自由浪漫的纯真爱情。
《诗经》产生的年代已是我国原始性的地方文化自由发展的时代,因而此期的爱情诗更多地体现出一种自由浪漫的艺术风格,表现男女青年纯真爱情的诗篇大都写的十分淳朴、热烈、率真而健康。首篇《周南.关雎》是我国最早的情歌之一,诗中描写了一位男子对在河边采摘荇菜的“窈窕淑女”的恋情,大胆的抒发了对美丽善良的姑娘的爱慕,一见钟情而后一往情深,“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至感情最迫切处“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终是一厢情愿“求之不得”。“求之不得”也止于“辗转反侧”罢了,没有更进一步的追求,多情而聪明的男子,采取积极乐观的解脱方法——以想象来享受求而得之的欢乐。“琴瑟友之”、“钟鼓乐之”都是那位男子想象的将来和意中人要过的快乐生活,他幻想一旦能追求到姑娘,将千方百计让她高兴和快乐,以此诗的感情真挚,基调健康,孔子赞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又如《周南.野有死麇》、《郑风.野有蔓草》都是写男女青年邂逅相遇,无拘无束的倾吐爱情,而后的结合自然而又自由,表露了在积慕得申,宿愿克遂后说不尽的欢快。不期之遇更增添了出其不意的那种幸运感和融洽的气氛,感情表达淳朴大胆,浪漫不羁,毫无礼教束缚的痕迹,带有某种原始深厚的力度和粗犷炽热的气氛。
爱情表达上的自由浪漫之风在描写情人热恋和幽会的诗篇中更为突出,如《陈风.东门之汾》、《卫风.木瓜》等多浪漫清新,充盈着一股古朴之风,如《郑风.溱洧》写郑国上巳节青年男女踏青的盛况与欢乐,据说春秋时代,在三月初三这一天,郑国青年人到溱洧二水的岸边举行祭祀,都手持泽兰,以扫除邪恶,祈求吉利,少男少女们也借此机会互诉衷情,诗中的青年男女生动有趣的对话表现出了姑娘主动、热情、开朗、大方的性格。“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煦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姑娘禁不住春日的诱惑,主动邀请意中人去观赏河外风光,多情的青年男女尽情嬉戏,最后互赠芍药以表达心曲。“整首诗如一首欢畅流动的乐曲,天真、淳朴、烂漫自由。读之便觉有一种浪漫、妩媚、因着时代的遥远与风情的古朴,显得格外清新纯净。这种情调是属于先秦的,尤其是属于郑国的”(陈晓《古朴的习俗,浪漫的风情——说〈诗经.郑风.溱洧〉》。
〈邶风.静女〉以情人幽会时的小小场面抒写了男女青年相爱恋的纯真感情。“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踯躅”。一对恋人约会时互相逗趣的情景跃然纸上。极富生活情趣。《陈风.东门之汾》》、《卫风.木瓜》也都是写男女青年以物传情,自由表达爱情的诗篇,无论是在盛大的舞会上,还是在日常的采集劳动中,多情的青年男女总能信手拈来一物,或刚采下来的木瓜,或随身佩戴的琼瑶,也会是一把香喷喷的花椒,以此来互相传递着爱的信息。情调欢快,感情热烈,散发着自由清新的气息。2. 坚贞的爱情。
《诗经》表现坚贞爱情的诗大都呈现出一股感人至深的力量,读来不觉慨之叹之。《郑风.出其东门》写城东门“有女如云”、“有女如茶”,象积云一样多,象茶花一样美丽的姑娘,小伙子为什么不为所动?只为他用情专一心里只眷恋着那位“编衣茶巾”的贫家女子,无丝毫门第容貌观念的沾染,不由读者为之肃然起敬。这种对爱情的专注还表现在对亲人思念和忧惧的诗篇中。《卫风.伯兮》和(王风.君子于役)
是两首著名的思妇诗,揭示了统治者无休止的兵役摇役给孤身在家、担负着沉重劳动责任的戍卒、征夫的妻子们带来的身心上的无限痛苦。《卫风.伯兮》里的女子只以自己的丈夫为念,丈夫为保家卫国去戍边征战,她便无心梳洗了,“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可见“女为悦己者容”已是古已有之的心态了。《王风.君子于役》中的山村女子却日日面对着“鸡栖于树,牛羊下来”的苍凉的黄昏景象忍受着盼望丈夫归来时由希望到失望的无限忧惧之苦,“君子于役,苟无饥渴?”他惦念着的是丈夫的饥渴、冷暖和生命安危,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夫妻之爱.蕴含在最朴实最平淡的生活细节中的感情才往往是最真挚、最动人,最让人念念不忘、刻骨铭心的。
3. 难耐的相思之苦与求嫁女子的心声。
对于热恋中的情人,分秒的离别对他们来说已是难耐的煎熬,“挑兮达兮,在城胭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郑风.子铃》),那“青青之拎”的小伙子是如此被姑娘牵挂着,一日的暂别已如隔了三个月。这“三月”的感觉还不足为奇,更有《王风.采葛)中的“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姑娘对意中人的思念是多么热烈,在平日的采集劳动中仍念念不忘,一日不得见,就如同分别三季、三年。抽象感觉的具体化、形象化增加了炽热情感的表达强度,足见热恋中人彼此的牵挂和思念。
<诗经》的时代已是男子为中心的时代,爱情的主动追求者绝大多数是男性,但在少数几篇表现女子渴慕爱情甚至主动向男子表达爱慕之情的诗篇中,更见这份感情的真纯和清新。(召南.岁票有梅)写的是一群少女在采梅子时节的动情歌唱,吐露了她们珍惜青春、渴求爱情的热切心声。“士票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追其吉兮。宁票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追其今兮。宁票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追其今兮。宁票有梅,顷筐璧之。求我庶士,追其谓之。”少女们所表现的急切求嫁的心情如北朝民歌中的“老女不嫁,呼天抢地。”感情表露真淳热烈而又坦率无忌。
4. 对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及的痛苦之情。
<诗经》中有些诗篇表现了对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即的痛苦心理,又在爱而不可得、望而不可即的悲凉意境中展现了人类对更广阔更完善境界的不懈追求的心态。(周南.汉广)中写道:“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可不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连用四个比喻慨叹自己所思慕的女子可望不可求,男子神魂颠倒的情思就如浩渺、茫茫的江汉之水,诗歌在比喻和暗示中展现了这个痴心男子因思念之深而产生的焦灼急虑、无可奈何的心境,有说不尽的爱慕、烦恼和惆怅。又写道:“翘翘错薪,言刘其楚。之子于归,言株其马。”这个男子追求游女的心怀是非常纯朴和诚挚的,当他在杂木丛生的林间割取荆条和篓草时浮想联翩:如果那个女子要出嫁,他会为她喂饱马儿,并无忌妒、恨怒等狭隘的自私之心。《秦风.兼羡》表现了同样的主题,抒发了对意中人的憧憬、追求和失望、惆怅的心情。
5. 封建礼教压抑下的屈服与反抗。
礼教的束缚、干预和压抑往往成为扼杀自由爱情和幸福婚姻的凶手。如《郑风.将仲子》:“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祀。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姑娘要求情人不要再来她家相会,她怕的是“父母之言、”、“诸兄之言”和“人之多言”,在旧礼教的压抑下,姑娘忍痛拒绝情人前来幽会,欲拒而又心不忍,心里实在是爱他的,真实细腻地表达了内心复杂的矛盾和痛苦。
为了争取婚姻自由,真情相爱的青年也会大胆起来反抗礼教的束缚,冲破世俗的偏见,追求自己理想的伴侣。《娜风.柏幼中的女子不象„郑风.将仲子》中的姑娘那样退让、隐忍,当自己的恋爱受到家长的阻挠时,她明确地表示:„跪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远在两千多年前,一个女子能如此坦率热烈地表露自己内心诚挚的感情,不仅反映了古代妇女对理想爱情和幸福家庭的渴望,而且也是向旧的婚姻制度的挑战。缪塞说:“妇女追求爱情权利的献身精神常常比男子为了爱情而自我牺牲更富于人性的审美价值,更具有一种高贵纯真而优美的艺术魅力”(《一个世纪儿的忏悔》)。
二.〈诗经〉中爱情诗的艺术风格。
1. 优雅的环境描写。
《诗经分爱情诗的艺术性,总的说来是自然、浑朴、绝少雕饰的痕迹。但仔细看
来,_那些好诗大都有各自不同的风格,在艺长夫现上畜有变化,呈现出一百花争艳的只
象。诗歌的风格注往是随着诗歌的内容和它所描写的环境不同而变化的,例如写黄昏幽会的诗《陈风.东门之杨》:“东门之杨,其叶样样,昏以为期,明星煌煌。”“东门之杨,其叶肺肺。昏以为期,明星哲沂。”这首写幽会的诗共有四个场景,一个是东城门旁边的杨树,一个是树的叶子,一个是时间—黄昏,一个是天上的星星。这正好表达了黄昏时分吞茫而宁静的气氛,与诗巾听写的内容浑然一体,达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统一。整首诗都浸透了黄昏幽会时的那种特定心情和景色。诗句以“东门之杨,其叶释释”作为起兴,在黄昏的时候,月亮没有升上来,星星发出煌煌的光亮,四周却很寂静,诗人在屏息地等待情人,杨树摆动的声音清晰可闻,衬托出主人公恬谧的而且又是焦灼的心境,描写十分细腻。
《诗经》爱情诗的风格还表现为一种空旷、粗犷的旷野情调,《秦风.装蔑》就是
这样:“兼菠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中描写的环境是在一条河边
或一个湖边,水天一色,茫茫的芦苇(兼菌)在风的吹拂下轻轻摇曳,一对恋人在水边嬉
戏追逐。这首诗仿佛一幅明快的色彩画,意境深远,清静淡雅。
上面这些诗中的环境描写,不是在水边,就是在城旁,静谧的环境衬托使诗具有清 新明快的特色。
2. 浓烈的抒情风格
《诗经》爱情诗大都具有强烈的抒情性。这是由诗反映的内容本身所决定的,因为爱情本身就象一首抒情诗。如《卫风.氓》这首带有叙事性质的诗,先叙述了一个女子由于爱情和别人结了婚,最后被男人抛弃的经历。诗的一、二两章写她和那个男子恋爱的经过:“氓之贵贵,才包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忽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乘彼境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笙,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这里将恋爱双方的思想和恋爱经过都写得十分细致,特别是女主人公的心理和神情,都是精工之笔。“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这里多么含情脉脉,“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这又是多么婉转,这种抒情的笔调使得诗的韵味更加浓烈感人。但后来她的生活怎么样呢?诗中写到:“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她被嫁到夫家,一年辛勤劳动,终究不能摆脱被抛弃的命运。这时,女主人公的情绪是激烈的,对男子进行了强列的谴责。
3. 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
《诗经》爱情诗不论长短,大都能够刻划出一定特征的人物形象。如《将仲子》中
犹豫仿徨的少女形象,《泽肢》中那个因得不到少女而“涕洒涝尼,的男子形象,《关
雏》中因“求之不得”而“辗转反侧”的君子形象,《子拎》中因男子不能见女子又不给
少女音讯而使得少女优怨苦闷的形象,《谷风》、《氓》中的弃妇形象等等,这些人物
形象因各人的身份不同而各具特色,绝非千人一面。诗人的高超技艺也就表现在这里。
但相对来说,这些人物形象还十分单薄,有些还算不上形象,只是人物的一个神态而
已。一方面是由于诗歌所反映的时代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诗人不可能把握住人物
特征的各方面来描写,这是时代的局限。另一方面我们看到,中国诗歌的发展历时数千
年,从四言、五言到七言严守格律,大多抒情言志,所谓“诗言志,歌咏言”,没有活
泼多样的诗体形式,一个极为复杂的人物形象很难在这种结构固定的诗体中表现出来,这是文学形式本身的局限性所决定的。但是,这些诗作中仍然有较为复杂的人物形象,如《谷风》、《氓》中的女主人公就是这样。
另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在爱情的具体描写上,《诗经》中的爱情诗大都是对人物心理状态的描写,也有少部分对人体格特征的描写,但爱情行为的描写含蓄委婉这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含而不露的民族心理特征。三〈诗经〉中爱情诗的修辞美与韵律美。
《诗经》虽说是我国诗歌早期阶段的产物,却已充分运用能了多种修辞手法,为诗的艺术美创造了条件,据张西堂《诗经六论》介绍,《诗经》中体现修辞手法的,有20种之多。(或谓有20种修辞格)。这里,我从中择取较有代表性的爱情诗做些阐述,以了解《诗经》的修辞美在“三百篇”中的具体表现。
1. 比兴——比喻和起兴
《诗经》中最突出的也最典型的修辞手法,是比兴。关于比兴本身的含义,按一般公认朱熹的讲法,比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也。”兴是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从《诗经》来看,比兴在具体作品中的表现,既有独立的比和兴,也有比、兴两者融合运动的。
先看兴,这是最具有《诗经》个性特色的修辞手法,后代诗歌创作中虽有所表现,但无论如何没有《诗经》体现的那么集中,那么有典型性。而最能显示“兴”修辞手法的,要数“三百篇”开首篇《关雎》了,它是最典型的“兴”手法的表现与应用,诗篇题名《关雎》,是“关关雎鸠”的缩写,而“关关雎鸠”即是“兴”。试看诗中所写: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的本意是写君子求淑女——思恋窈窕的淑女,试图得到她,而诗句的开头却用“在河之洲”的雎鸠的关关叫鸣“起兴”,此即先言他物,“雎鸠之关关声”,而后引起所咏之词,“君子之好逑”。毫无疑问,“起兴”在这里至少起了启导作用,或者说,它不是直截了当的抒发或者叙述诗旨所要表达的内容,而是借用了“他者”作为引导或开端,这在艺术效果上无论如何要比直接表达要有趣味的多。
说到此,有必要指出,作为“兴”的修辞手法,它在《诗经》中的表现与运用,有两种情况;其一,是借句“起兴”,即兴句与原诗没有意义上的关联,这种情况既如《关雎》一诗中的“关关雎鸠”于求偶没有内在联系,而雎鸠也不论它是何种动物;其二,借物“起兴”,因景(物)生情,这种情况,所兴之物与原诗有一定的内在关联,即如《关雎》中的“关关雎鸠”所表现的乃是求偶,它同君子好逑有内在的关系。
具体从诗篇来看,上述第一种情况在《诗经》中表现的不多,如《小雅.采菽》:“采菽采菽,筐之吕之,君子来朝,何赐予之。”采菽本身与后面所述内容没有什么关系,“采菽采菽”纯粹是开头或起韵功能。而上述第二种情况在《诗经》中表现的就多了,它带有某种发生学的意韵,所兴的物象中具备了诗篇所要吟咏的内涵或意象,如《郑风.野有蔓草》:
野有蔓草,零露专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唯美的爱情诗词句 篇7
2、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黄景仁《绮怀诗二首其一》
3、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李商隐《无题六首其三》
4、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苏轼《江城子》
5、今夕何夕,见此良人。——佚名《诗经唐风绸缪》
6、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
7、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
8、重叠泪痕缄锦字,人生只有情难死。——文廷式《蝶恋花》
9、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著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曹雪芹《枉凝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