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规范村务公开的实施办法

2024-09-18

关于规范村务公开的实施办法(精选8篇)

关于规范村务公开的实施办法 篇1

关于规范村务公开的实施办法

为进一步深化拓展“廉正XX”品牌的内涵和外延,促进农村村级组织办事公开,规范村级组织权力运行,根据《XX县农村党风廉政建设规范化运作实施意见》等相关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一、规范村务公开内容

长期公开

1.领导班子。即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分工、责任目标及便民联系方式,举报、投诉电话。

2.工作计划。即村委员会任期工作目标、工作计划。

3.民生工程。

(1)惠农政策.(2)社会保障政策及享受对象和补助标准。

(3)为民办实事的项目。

(4)旧村改造、新村建设规划及相关拆迁标准。

4.三资概况。经乡镇经管站统计、核算后的村资源、资产、资金。定期公开

1.工作进程。

(1)工作计划阶段性完成情况。

(2)为民办实事项目阶段性进程情况。

(3)村(社区)干部阶段性工作完成情况。

(4)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的有关事项办理情况。

2.三资管理

(1)季度村级集体资源处置具体情况。

(2)季度村级集体资产处置具体情况,包括:债权债务情况。

(3)村级集体资金收支具体情况:

第一部分,财务收入:

① 村级集体统一经营收入;

② 向村民收取的公共事务管理资金;

③ 发包、出租、入股、拍卖集体资产、资源的收入;

④ 属村级集体所有的土地补偿款;

⑤ 救济扶贫资金;

⑥ 上级拨款;

⑦ 接受赞助、捐赠收入;

⑧ 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属于村级集体的其他收入。

第二部分,财务支出:

① 村干部劳务补贴;

② 办公费、会议费、报刊费;

③ 补助五保户及救济扶贫支出;

④ 修缮费;

⑤ 生产建设、公益事业、统一经营支出;

⑥法律法规、政策规定的其他支出项目;

⑦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通过的支出项目。

3.计划生育。

(1)准生证发放及独生子女的领证、奖励。

(2)育龄夫妇绝育、节育情况。

(3)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和扶助资金的发放对象、数额。(4)社会抚养费的征收、管理。

4.党建情况。即发展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培养等党建情况。

即时公开

1.评选表彰。推荐评选,表彰奖惩情况。

2.干部管理。干部任用、考核、审计、述职述廉、评议情况。

3.民生项目。

(1)救灾救济款物,发放的原则、条件、名单、数量等。

(2)种粮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涉农补贴。

(3)土地征用及拆迁面积、补偿标准以及补偿款分配、管理等情况。

(4)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范围、标准、总额及使用、管理情况。

(5)村级道路、水利、文化、卫生、教育等社会公益事业项目招标、投标情况。

(6)一户一宅,农村宅基地的规划、申报、审批和使用情况。

(7)医疗补助情况,即农村大病救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补偿情况。

(8)涉及村民利益事项经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的具体情况。

4.民政补助。

(1)困难党员、群众,贫困学生等慰问费。

(2)义务兵家属优抚金发放。

(3)其他民政补助情况。

点题公开

1.询问质询。村民对村务公开、“两委会”工作、干部述职述廉提出的质询、意见和建议落实整改情况。

2.依申请公开。依群众申请公开的其他不涉密事项。

二、规范村务公开时间

1.长期公开。每年1月20日前公开。

2.定期公开。按季度公开的应在下季度首月10日前公开,按月份公开的在次月10日前公开。

3.即时公开。涉及村民利益并需行政机关批准的,在收到批复后2日内公布,其它事项在接到或发生信息的5日内 公开。

4.点题公开。在不涉密的情况下,一般性内容的群众申请公开在7天内公开;重大事项在10天内公开。

三、规范村务公开载体

1.“6+1”。打造“栏上贴、网上晒、台上阅、微信传、QQ聊、短信发”和“公开信”的“6+1”村务公开方式。

栏上贴,即村务公开栏。

各村要充分利用公开栏目,按照“长期公开、定期公开、即时公开、点题公开”的公开类型,及时规范地公开村务相关信息及村民询问、质询或依申请要求公开的其它村务信息。

网上晒,即“廉正XX·党务公开网”。

一是通过“廉正XX·党务公开网”及时公开村务相关信息,便于村民及时了解。二是利用“廉正XX·党务公开网”网上服务平台,高效、便捷地与村沟通,及时了解村民动态信息,为村民服务。

台上阅,即廉政公示平台。

将村务公开的内容及时用纸质方式存入廉政公示平台,方便村民随时查阅。

QQ聊、微信传、短信发,即是QQ平台、微信平台、短信平台。

各村要收集村民的QQ号、微信号、手机号,建立QQ平 台、微信平台、短信平台,把能在这三个平台上公开的信息,通过这些平台及时公开,并收集村民的意见建议。

公开信。

利用春节期间,大量村民返乡之际,以公开信的方式,把本村一年来的工作情况及应公开的事项,印发给全体村民,并征求相关意见,切实让全体村民参与村务民主管理,达到“群众明白,干部清白”的目的。

2.辅助平台。村务公开也可通过召开村民代表会议,民主听证会、质询会或发放表格、明白卡、书面资料到户等多种形式进行辅助公开,有条件的村还可以通过电子显示屏、触摸屏等公开。

四、规范村务公开程序

各村村务公开必须严格遵守公开程序。

1.提出方案。村主任按照村务公开时间,提出公开的具体内容和公开方式。

2.确定方案。公开方案提交村务公开工作小组研究,并经组长批准后实施。

3.实施公开。经批准的方案,通过规范的公开平台予以公布。

4.意见处理。村民对村务公开内容有疑问,可以直接向村党组织、村民委会查询,对村民提出的问题在3日内由领导小组予以解释和公开答复。

5.归档备案。村务公开的内容各村及时存档备案,同时报送乡镇纪委存档。

五、规范村务公开版式

1.规范村务公开栏版式。根据实际情况,大小自行确定,在位置醒目、便于群众观看的地方设立固定适用的村务公开栏,公开栏上方中间要用正楷、红色字体标明“××村村务公开栏”。

2.规范村务公开栏目版式。公开栏内按照“长期公开、定期公开、即时公开、点题公开”四大类别公开信息,具体要求见设计版式图二、三、四、五、六,各村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相关栏目。

3.规范支出明细版式。公开栏版式五中具体支出情况在相应的支出明细中用A4纸打印说明。

关于规范村务公开的实施办法 篇2

为规范钢铁行业产品成本核算, 保证企业产品成本信息的真实、完整, 加强钢铁行业成本管理, 财政部于2015年颁布了 《关于印发<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钢铁行业>的通知》 (财会[2015]20号) 。

为实现新制度的顺利实施, 提高钢铁企业之间成本信息的可比性, 钢铁协会根据《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钢铁行业》及钢铁行业产品成本核算的实际情况, 在广泛征求钢铁企业意见的基础上共同制定了《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钢铁行业》实施办法, 现予印发, 自2016年1月1日起在大中型钢铁企业范围内施行, 其他钢铁企业参照执行。

各单位在执行 《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钢铁行业》实施办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请及时与钢铁协会财务资产部联系。

联系人:刘雪青、王瑞鲜、刘国义

电话:010-65133825, 010-65131927 (兼传真) , 13693011880, 13801219863。

特此通知。

附件:《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钢铁行业》实施办法

2016年3月14日

《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钢铁行业》实施办法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财政部《关于印发<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钢铁行业>的通知》 (财会[2015]20号) 于2016年1月1日起在大中型钢铁企业执行。 为配合会员钢铁企业顺利实施新的成本核算制度, 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一章总则

一、为了规范钢铁行业产品成本核算, 促进钢铁企业加强成本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 (试行) 》和《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钢铁行业》 (以下简称“《制度》”) 等法律法规, 在广泛征求会员企业意见基础上制定本办法。

本办法旨在对《制度》有关内容进行细化和统一, 提高钢铁产品成本信息的可靠性和可比性, 更好地开展钢铁行业对标挖潜活动, 促进钢铁企业改善经营管理。

二、本办法实施范围为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员中的钢铁生产企业 (以下简称“企业”) , 一般包括炼焦、烧结和球团、炼铁、炼钢、轧钢等生产工序, 或至少包括炼铁、炼钢和轧钢之一的部分工序, 以及为主要生产工序服务的辅助生产工序。

企业的其他工序和非钢产业, 如矿石采选、炼焦副产品深加工、机械修造、运输服务以及钢材延伸加工等单位, 国家未颁布其所属行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前, 参照《制度》和本办法执行。

三、本办法所称的产品, 主要是指钢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成品钢材, 以及其他可作为产品对外出售的半成品。独立设置为成本中心的辅助生产工序产品和服务, 如风、水、电、气、运输、修理等, 也作为产品进行成本核算。

四、钢铁产品成本核算的基本步骤包括:

(一) 合理确定产品成本核算对象;

(二) 根据实际管理需要, 设置成本中心;

(三) 以成本中心为基础, 归集成本费用;

(四) 对成本中心成本费用进行分配和结转, 计算产品成本。

钢铁企业一般采用综合结转分步法核算产品成本, 并据此编制各道工序和辅助产品的成本报表。

主要生产工序的成本明细表参考格式, 参见附件二。

五、具备条件的钢铁企业, 可以采用基于工序的作业成本法进行核算。

“具备条件”, 是指企业具有实施作业成本法所需的基础管理条件, 如物料、能源以及人工等在各工序不同作业区可准确计量和记录, 企业信息系统比较完备、可靠等。

鉴于作业成本法能减少人为分摊共同费用, 使成本信息更加真实可靠, 也有利于划小核算单位进行责任制考核, 建议具备条件的企业尽量在传统成本核算方法中引入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方法。 暂不具备条件的企业应努力完善基础管理, 创造条件实施作业成本法。

六、钢铁企业根据产品生产特点, 通常设置“生产成本”等会计科目, 按照成本费用要素进行明细核算。

七、钢铁企业应当设置或指定专门机构负责产品成本核算的组织和管理, 根据本制度规定, 确定产品成本核算流程和方法。

第二章产品成本核算对象

钢铁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应当以生产工序为基础, 以相应工序产出的产品为核算对象, 通常包括炼焦工序产品、烧结球团工序产品、炼铁工序产品、炼钢工序产品、轧钢工序产品和辅助工序产品或服务等。

企业确定成本核算对象, 应体现主要产品从细、次要产品从简;成本差距大的从细、成本差距小的从简的原则, 并与本企业的管理组织架构相适应。

同一生产过程, 如炼焦工序、伴生 (共生) 矿冶炼工序等, 产出两种及以上产出物, 其中价值占比较大的, 一般作为联产品设定为成本核算对象, 占比例较小的作为副产品或回收物, 作成本扣除处理。

一、炼焦工序产品, 主要包括全焦、煤气、焦油、硫铵和粗苯。 企业也可选择将硫铵、 粗苯等作为副产品核算。 根据管理需要, 企业可将全焦细分为冶金焦、焦丁、焦粉等, 分别设为成本核算对象。

二、烧结球团工序产品, 主要包括烧结矿和球团矿, 企业应按烧结机型、球团炉窑类型分别设置。 根据管理需要, 企业也可以将原料场 (库) 发出的混匀料设为产品成本核算对象。

三、炼铁生产工序产品, 主要包括炼钢生铁和铸造生铁, 企业应按高炉容积分别设置。 炼钢生铁铸块的, 应单设为成本核算对象。

四、炼钢工序产品, 主要包括连铸钢坯和模铸钢锭, 也可将合格钢水作为成本核算对象, 企业应按转炉、电炉、连铸机机型以及钢种牌号、坯型、锭型分别设置。

五、轧钢工序产品, 主要包括各种成品钢材, 企业可按产线、钢种、钢号及组距规格分别设置。

六、辅助工序产品, 主要包括动力、运输、计量、化验、修理等, 以及附设的耐火材料、备品备件制造等。

(一) 动力厂成本核算对象为电力、蒸汽、热风、新水、软水、循环水、各种煤气、压缩空气、氧气、氮气等。

各种水、风、气的计量单位为立方米;蒸汽的计量单位为吨;各种煤气的计量单位为吉焦 (GJ) 。

(二) 运输部门成本核算对象为货物转运量, 计量单位为吨.公里, 或车次、台班等。

(三) 计量、检化验部门成本核算对象为计量、检化验作业, 计量单位为吨位、检斤次和检化验样次等。

(四) 修理及备品备件、机械制造厂成本核算对象为修理工时、各种自制冶金设备、备品备件等。

第三章产品成本核算项目和范围

一、产品成本项目

钢铁企业产品成本项目主要包括:

(一) 原料及主要材料, 是指为生产产品直接投入的构成产品实体的物料。

(二) 辅助材料, 是指为生产产品投入的不能构成产品实体, 但有助于产品形成的物料。 辅助材料的主要特征是直接加入或附着于生产对象, 或其消耗量与生产对象的产量强相关。

(三) 燃料和动力, 是指生产过程中耗费、成本归属对象明确、一次性耗费受益的能源介质。

(四) 直接人工, 是指直接从事产品生产人员的各种形式的报酬及各项附加费用。

(五) 制造费用, 是指以成本中心为基础, 为组织和管理生产所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

各成本项目可根据要素性质、特点、产地等标志设置明细项目。

二、产品成本费用要素

(一) 原料及主要材料费, 是指为生产产品投入的原料及主要材料的成本。原料及主要材料费主要包括投入的铁矿石、铁水、生铁块、废钢、铁合金、钢坯、钢锭、用于再加工的钢材、锌、锡、有机涂料等成本。

(二) 辅助材料费, 是指为生产产品投入的辅助材料的成本。 辅助材料费主要包括投入的皮带、耐火材料、熔剂、电极、轧辊、酸碱类、油脂类、包装材料等成本。 其中油脂类是指施加于生产对象, 起防锈等作用的油脂。

(三) 燃料和动力费, 是指为生产产品耗用燃料和动力发生的费用。 燃料和动力费主要包括耗用的煤炭、焦炭、助燃剂, 以及风、水、电、气等费用。

执行与节能服务企业签订的节能服务合同, 实际支付给节能服务公司的支出, 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 作为本要素核算。

(四) 人工费, 是指为生产产品向职工提供的各种形式的报酬及各项附加费用。 人工费主要包括职工工资及各项津贴、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商业人身险、其他劳动保险及劳务费等。

企业应按合同标的性质区分人工费与外委业务费等。 直接雇用或通过劳务中介公司签订用工合同雇用的派遣工、顶岗协议工等发生的费用应计入人工费;合同标的为特定业务, 如保安、保洁、修理或工序作业等, 与外单位签订服务合同发生的费用, 分别计入外委业务费、维护与修理费等。

(五) 折旧费, 是指为生产产品使用的生产装置、厂房、附属机器设备等计提的折旧。

(六) 运输费, 是指为生产产品提供运输服务发生的费用, 主要包括企业单独设立的运输单位和外委运输单位提供运输、装卸服务, 以及成本中心自备客货车辆耗费的油料、路桥通行等费用。

(七) 维护及修理费, 是指为维持产品生产的正常运行, 保证设施设备原有的生产能力, 对设施设备进行维护、修理所发生的费用。 维护及修理费主要包括材料费、修理工时费、备品备件费等。其中修理工时费是指支付给本成本中心以外修理单位的费用。

(八) 财产保险费, 是指为组织产品生产管理, 向社会保险机构或其他机构投保的各项资产所支付的保险费用。 企业统一投保的, 应按照各成本中心实际占有资产情况合理分配保费。

(九) 办公费, 是指为组织产品生产管理, 发生的文具费、邮电费、通讯费、印刷费等办公性费用。

(十) 差旅费, 是指为组织产品生产管理, 职工因公出差所发生的住宿费、交通费、出差补助等。

(十一) 会议费, 是指为组织产品生产管理, 召开或参加会议发生的费用, 包括支付的会场租赁费、专家费、专家住宿费、会务费、资料费, 以及会议承办单位收取的其他会务性费用。

(十二) 外委业务费, 是指在产品生产过程中, 委托外部单位提供服务发生的费用, 包括保安、保洁等特定外委业务的费用。

(十三) 低值易耗品摊销, 是指为组织产品生产管理, 耗用的不能作为固定资产的各种用具物品的摊销, 包括金额过大不宜一次性计入成本费用的工量器具、仪器仪表、办公用品、卫生绿化用品、信息设备耗材等的摊销费用。

(十四) 租赁费, 是指为组织产品生产管理, 租入的各种资产, 按照合同或协议的约定支付给出租方的租赁费用。

(十五) 机物料消耗, 是指在产品生产过程中耗用的未作为原材料、 辅助材料或低值易耗品管理使用的一般性材料支出, 包括不属于机器和厂房组成部分, 但对机器和厂房具有润滑、防锈、冷却、能量传递、清洁等功能的物料费用, 如设备用油脂、防锈漆、清洗剂, 以及厂房照明电器、五金、水暖、清洁等材料费用。

(十六) 劳动保护费, 是指为生产产品为职工提供劳动保护、防护等发生的费用, 包括按规定标准提取的安全生产费, 以及职业病防护、检验和工作场所防暑降温等方面的支出, 不包括作为福利发放给职工的“防暑降温费”。

(十七) 排污费, 是指为生产产品负担的排污机构处理废气、废水、废渣等所发生的费用, 包括外委污染治理费、排污费、环境监测费、危险物处置费等, 不包括本成本中心自行完成污染治理等作业所发生的职工薪酬、能源及其他材料费用。 企业统一交纳或支付排污费的, 应按照各成本中心排污情况合理分摊。

(十八) 信息系统维护费, 是指为组织产品生产管理, 在计算机信息系统建设完成后所发生的运行维护费用, 主要包括支付给外部专业单位的计算机维护、调整或总包费用, 以及购买信息系统耗材和不满足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标准的外设和软件费用, 不包括计入“维护及修理费”、“低值易耗品摊销”中的费用。

不能列入以上各项成本费用要素的项目, 列入其他费用。但经常发生、金额较大的其他费用, 如设计制图费、计量检验费等, 企业可自行增设项目反映。

第四章产品成本归集、分配和结转

钢铁企业一般按照成本中心, 分别成本项目, 对产品成本进行归集、分配和结转。

一、成本中心的设置

钢铁企业通常按照生产工序设置成本中心, 也可以按照车间 (部门) 等生产管理单元设置成本中心。

根据我国钢铁企业状况, 一般应将原料场、炼焦、烧结/球团、炼铁、炼钢、轧钢等工序以及各主要辅助生产工序设置为成本中心。 同工序有两个及以上独立生产单位的, 可分别设为成本中心。

二、产品成本的归集

(一) 原料及主要材料成本的归集

生产产品使用的原料及主要材料按照实际成本进行核算, 采用加权平均等方法结转原料及主要材料成本。

(二) 辅助材料成本的归集

生产产品使用的辅助材料按照实际成本进行核算, 根据工序实际消耗量或预计可使用寿命计算其成本。

成本归属对象明确的辅助材料, 如石灰、白云石、造渣料等, 直接计入相关产品的辅助材料成本。

共同受益或跨期受益的运输皮带、耐火材料、电极、吹氧管、钢锭模、轧辊等辅助材料, 按预计受益期或工作量分摊, 计入产品的辅助材料成本。

(三) 燃料和动力成本的归集

生产产品使用的外购和自产燃料和动力按实际成本进行核算, 根据相关数据确认其消耗量并计算其成本。 辅助生产部门提供的自产燃料和动力, 在辅助部门之间按照交互分配等方法分配后, 按照各燃料和动力产品的实际成本进行核算。

燃料和动力消耗实行分产品单独计量的, 按特定产品生产的实际耗用量、单位实际成本进行归集, 直接计入该产品的燃料和动力成本。

燃料和动力消耗未实行分产品单独计量的, 按本期全部产品生产的实际总耗用量、 本期单位实际成本进行归集, 以各产品生产工时、约当产量或分配系数等方法, 分配计入各产品的燃料和动力成本。

(四) 直接人工成本的归集

直接从事产品生产人员的人工成本, 直接计入基本 (辅助) 工序生产成本, 以生产工时、约当产量或分配系数等方法, 分配计入各产品的直接人工成本。

(五) 制造费用的归集

为组织和管理产品生产而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 计入制造费用。

其中折旧费按折旧制度计提归集; 固定资产租赁费按租赁合同期摊提归集; 不符合资本化标准的大中修理费按受益期摊销归集; 使用年限在一年以内, 不符合固定资产标准的低值易耗品, 金额较大的按受益期或工作量分摊归集; 其他制造费用按实际发生数归集。

(六) 回收物料、能源冲减成本

生产过程产生的高炉返矿、高炉水渣、转炉钢渣、锭坯切头切尾、轧制氧化铁屑、剪切边角料、报废锭坯材等回收物料, 返焦粉、煤气、蒸汽、循环水、余热发电、压差发电等回收能源, 应当按照其价值冲减相应成本核算对象的原材料成本、燃料和动力成本等, 回收物料、能源的价值应当参照市场价格予以确定。 如回收物料、能源无法明确归属至产品的, 可按照成本核算对象的实际产量或根据有关技术经济资料分析确定的适当比例对回收物料、能源的价值进行分配后, 冲减相应成本核算对象的成本项目。

烧结球团工序的自循环返矿、 炼钢厂自循环钢渣、浇余, 炼焦、炼铁、炼钢工序的煤气、蒸汽等自循环能源介质是否核算, 由企业自行决定。

回收物采用计划价格等不变价格管理的, 实际变现价值与计划价格的差异, 金额较大的分配至相应的成本项目, 金额较小的直接计入制造费用。

三、产品成本的分配和结转

(一) 制造费用的分配和结转

成本中心发生的制造费用按照费用要素归集后, 月末全部分配转入成本核算对象的生产成本。 钢铁企业应当根据实际情况, 一般采用生产工人工时、机器工时、耗用原材料的数量或成本、产品产量等为基础对制造费用进行分配。 制造费用分配方法一经确定, 不得随意变更。

(二) 辅助生产成本的分配和结转

辅助生产成本费用归集后, 按照一定的分配标准将提供的劳务和产品分配到各受益对象。 各辅助部门之间相互提供辅助产品或劳务的, 按照交互分配等方法进行分配。 互相提供劳务不多的, 可以不进行交互分配, 直接分配给辅助生产部门以外的受益单位。

企业专设运输服务单位发生的运输成本, 一般直接分配给受益单位。 主要生产工序之间的原料、燃料和铁水、钢坯等半成品的运输, 一般以接收工序为受益单位, 承担运输成本。

辅助生产成本向受益对象结转成本, 应采用综合结转法。

(三) 产成品成本的分配和结转

根据钢铁企业生产工序连续生产、顺序加工的特点, 产品成本计算一般采用“逐步结转分步法”。

基本生产工序的产品成本, 按照向下游工序的实际运送量和实际成本, 分步结转为下游工序在产品、半成品和产品的原料及主要材料。 辅助工序的产品和劳务, 按照输入使用单位的实际数量和实际成本, 结转为使用单位的燃料及动力等成本。 基本工序生产成本费用归集后, 根据产成品和半成品的产量, 计算商品产品总成本和各产品品种单位成本。

钢铁企业按照标准成本、计划成本、模拟市场价等非实际成本结转产成品成本的, 应当在每月末汇总实际成本与非实际成本的差异, 按受益原则分配至各工序的相应成本项目。

(四) 联产品成本的核算

1.联产品的确定

炼焦工序和含有伴生 (共生) 金属的冶炼工序以联产品为对象进行成本核算。 联产品是指同一生产过程, 用同一原料生产两种及以上的产品。

采用联产品法进行核算, 首先应将全部联产品作为一种产品核算对象, 将耗费的资源扣除副产品价值后, 计算联产品总成本, 然后将总成本在联产品中进行分配。

炼焦工序一般采用“系数法”在全焦、煤气、焦油、粗苯、硫铵等产品中进行成本分配。 粗苯和硫铵产出量较少, 其市场价值占总成本比例较小的, 也可只将全焦、煤气、焦油作为联产品, 将粗苯、硫胺与其他产出物一起作为副产品, 采用“成本冲减法”核算。

含有伴生 (共生) 金属的冶炼工序也采用“系数法”在钢铁产品和伴生 (共生) 金属产品中进行成本分配。

制氧工序一般也采用联产品法核算。

2.“系数法”计算方法

(1) 某产品成本积数=某产品成本系数×产品产量;

(2) 某产品总成本=某产品成本积数÷全部产品成本积数之和×全部商品产品总成本;

(3) 某产品单位成本=某产品总成本÷某产品产量。

3.联产品系数的确定

联产品系数的确定, 一般以产品生产工艺流程、产品结构、产品收率和市场价值为基础, 采用经济比值法等确定。 联产品系数的确定方法一经确定, 不得随意改变。

注:焦炉煤气按每立方米热值0.017吉焦 (GJ) 折算。

联产品分配系数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根据 《制度》规定的方法制定, 根据市场价格变化情况, 在综合企业意见基础上适时修订。

钒钛磁铁矿冶炼的联产品设置及分离系数, 由于涉及企业很少, 由有关企业自行确定。

制氧工序联产品的分离系数, 各企业可根据正常生产情况下氧、氮、氩等气体的利用量 (包括自身消耗量和外销量) 自行确定。

4.联产品成本报表列示

为方便计算结焦率、 矿耗等技术经济指标并照顾传统习惯, 联产品在采用系数法分离成本后, 可按成本扣除法编制成本报表。

企业可根据同一联产品的不同品级产品, 以系数、当量等方法分解为不同的成本, 如冶金焦、焦丁、焦粉等。

四、作业成本法下产品成本的归集、分配与结转

采用作业成本法的钢铁企业, 应当按照下列规定进行成本核算。

(一) 工序系统及作业划分

钢铁企业工序系统及作业通常可以划分为:

1.铁前系统

铁前系统, 是指包括炼铁及其上游各主要工序的生产系统, 主要包括炼焦、烧结和球团、炼铁, 也可将原料场 (库) 作为独立工序。

根据管理需要, 企业可将原料场工序划分为装卸、储运、混合、输送等作业;将炼焦工序划分为混配煤、炼焦、熄焦、焦化工等作业;将烧结球团工序划分为混配料、焙烧等作业;将炼铁工序划分为喷煤、炼铁、水渣处理、铸铁等作业。

2.钢后系统

钢后系统, 是指包括炼钢及其下游各工序的生产系统, 主要包括炼钢、浇铸、热轧、冷轧、涂层、镀层、焊管工序等。

炼钢工序划分为粗炼、精炼等作业 (如需要, 也可将铁水预处理设为作业) ;浇铸工序按照工艺划分为连铸或模铸作业;热轧工序划分为加热、热轧、精整、包装等作业;冷轧工序划分为酸洗、冷轧、热处理、涂镀、精整、包装等作业。

3.辅助生产系统

辅助生产系统, 是指为生产主流程提供辅助产品和劳务的生产单位, 主要包括电力、燃气、水、运输、修理等。 根据管理需要, 辅助生产系统可依据服务内容和性质设置相应的作业。

(二) 作业成本的归集、分配及结转步骤

1.根据生产过程划分工序系统和作业。

2.分析各作业设施、组织机构及业务类型与作业过程的关系, 确定各作业过程对应的作业单元。

3.将各作业单元发生的成本费用 (不包括上游工序结转到本工序的原材料和辅助材料) 归集到对应的作业过程, 形成作业成本。

4.将作业成本直接归集或按照受益原则分配到对应的成本中心。

5.将各作业过程归集的生产成本在各产品间按照受益原则、采用当量系数法等进行分配。

6.按照各产品消耗的原材料、辅助材料和分配的作业成本, 计算各产品的单位生产成本, 并据此结转产成品成本。

(三) 辅助作业成本的分配和结转

钢铁企业应当按照以下原则对辅助作业成本进行分配后计入相应的成本中心和作业过程:

1.水、电部门发生的费用, 形成水、电等辅助产品成本, 按照各受益对象接受的用水、电量分别计入相应类型的成本中心和作业过程。

2.运输部门、车管部门发生的费用, 形成相应运输成本, 按照各受益对象接受的运输工作量 (台班、车次等) 分别计入相应类型的成本中心和作业过程。

五、特殊项目成本的确认

(一) 副产品成本

副产品, 是指钢铁企业在同一生产过程中, 使用同种原料, 在生产主产品的同时附带生产出来的非主要产品。 一般采用可变现净值、 固定价格等方法确定成本, 从主产品成本中扣除。

(二) 停工损失

停工损失, 是指钢铁企业在停工期间发生的各种费用支出。 季节性停工、修理期间的正常停工费用在钢铁产品成本核算范围内, 应当计入钢铁产品成本;非正常停工费用应当计入企业当期损益。

企业应按下列标准和方法确认、处理停工损失:

非正常原因导致的一座及多座炉窑、 一条及多条轧线或整个工序全月无产量, 应将有关生产线的折旧费、修理费、人工费和合理分摊的其他制造费用确认为停工损失。 属于事故原因造成的停工损失, 于月末直接结转“营业外支出”;属于市场原因造成的停工损失, 于月末直接结转“营业成本”或“主营业务成本”。

(三) 包装费

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在线包装的, 包装费计入产品生产成本;产成品入库后分销再包装的, 包装费计入销售费用。

第五章附则

本办法自2016年1月1日起试行。 试行中企业如遇问题或有建议, 请报告中国钢铁工业协会资产财务部, 以便进一步修改和完善。

本办法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负责解释。

附件一:钢铁产品生产流程

钢铁产品生产过程一般分为长流程和短流程。长流程即高炉转炉流程, 是以铁矿石为主要原料, 通过人工造块、高炉炼铁、转炉炼钢以及轧钢等工序生产钢材的过程。短流程即电炉流程, 是以废钢、生铁、直接还原铁等为原料, 通过电炉炼钢、轧钢等工序生产钢材的过程。 各工序的中间产品, 一般用作下道工序的原料。 但有的中间产品, 如生铁、钢坯、热轧材等, 也可作为成品出售。

一、原料取得和配料

钢铁企业购入铁矿石、焦煤、焦炭、铁合金、废钢等原料, 一般经过装卸作业, 存入原料库 (场) 。 投入生产之前, 有些原料需加工整理, 例如, 对成分不同的铁矿石进行混匀作业, 有的废钢需要分拣、切碎作业等。

二、人工造块

粉状铁矿石不能直接入炉炼铁, 须通过烧结或球团等工艺使之成块, 以提高其在高炉中的透气性。

(一) 烧结工艺, 是指在矿粉中掺入煤粉、焦粉及石灰等, 混匀后在烧结机上点火燃烧, 使矿粉熔结成块, 经破碎、筛分, 制成烧结矿的生产过程。

(二) 球团工艺, 是指将矿粉掺入粘结剂造球, 送入回转窑或竖窑焙烧, 生产出球团矿的生产过程。

三、炼焦

焦炭是高炉炼铁的主要燃料和还原剂。 长流程钢铁企业有的通过炼焦自产焦炭炼铁, 有的通过外购焦炭炼铁。

炼焦, 是指将主焦煤与其他配煤混合装入焦炉, 在隔绝空气条件下高温干馏, 通过热分解、结焦, 产出焦炭、焦炉煤气和粗焦油等的生产过程。焦炉煤气可用作钢铁生产工艺所需能源及发电。 焦炉煤气和粗焦油可进一步深加工为其他化工产品。

四、炼铁

炼铁, 是指在高温状态下煤炭中的一氧化碳从铁矿石中夺取氧, 将铁矿石还原为生铁的生产过程。炼铁主要有高炉法和非高炉法 (包括直接还原、熔融还原) 两类。

五、炼钢和浇铸

炼钢和浇铸通常设在同一生产区域, 其中炼钢是将铁水、 废钢等含铁原料和合金元素转化为合格钢水, 浇铸则将钢水凝结为固体。 炼钢主要有转炉炼钢和电炉炼钢两种工艺;浇铸方式主要为连铸, 少量为模铸。

(一) 转炉炼钢, 是指将铁水、废钢等含铁原料及石灰石等辅助材料装入转炉, 通过吹氧等作业去除铁水中多余的碳和其他杂质, 加入不同铁合金, 生产出不同化学成分的合格钢水的生产过程。

( 二) 电炉炼钢, 是指以电力产生热能熔化废钢等含铁原料, 用吹氧去除杂质, 加入铁合金, 生产出合格钢水的生产过程。 有铁水供给条件的电炉炼钢厂, 通常加入一定比例的铁水, 以降低电力消耗。

(三) 钢水精炼, 是指对钢水纯净度和化学成分要求较高的钢种, 通常需要采用精炼设备, 对钢水进行脱气、 去除有害杂质和调节化学成分及温度的生产过程。

(四) 连铸, 是指将合格钢水连续注入连铸机结晶器, 使钢水逐渐凝结固化, 输出连铸钢坯的生产过程。 依截面不同, 连铸坯分为板坯、方坯、矩形坯、圆坯等类型, 分别用于轧制不同品分别用于轧制不同品种的钢材。

(五) 模铸, 是指将钢水浇入事先制备的铸模, 使之凝固成为钢锭的非连续浇铸的生产过程。 模铸钢锭一般需经开坯作业, 才能用于轧制钢材。

六、热轧

热轧, 是指将钢坯经加热炉加热到适当温度, 利用轧机上轧辊的压延作用, 将钢坯轧制成各种形状钢材的生产过程。

七、冷轧及延伸加工

冷轧及延伸加工, 是指将热轧钢材在常温状态下进一步加工, 以达到用户所需的状态和性能的生产过程, 主要包括冷轧、压制花纹、涂镀层、剪切、焊管、冷弯、拉拔、抛光等。

关于规范村务公开的实施办法 篇3

国家林业局各司局、各直属单位:

经2007年11月30日国家林业局局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将《国家林业局(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办法》(试行)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国家林业局《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办法(试行)

二00七年十二月十八日

附件

国家林业局《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 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推行政务公开,促进国家林业局各司局、各直属单位(以下简称各司局、各单位)依法行政,增强工作透明度,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依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为《条例》)及有关规定,结合林业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各司局、各单位在履行行政管理职能和提供公共服务等过程中。依据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向管理、服务对象以及社会公众公开相关政府信息的活动。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政府信息,是指各司局、各单位在履行行政管理职能和提供公共服务等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纸质、磁介质等各种载体形式的信息记录。

第四条 坚持“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谁制作谁公开”的原则,只要不涉及国家秘密、工作秘密、依法受到保护的商业秘密及个人隐私的各类行政管理和服务事项,都要采取方便快捷的方式,及时向社会或者在单位内部公开。

第二章机构与职能

第五条国家林业局成立由局领导任组长、副组长,各司局、有关单位和监察部驻局监察局(以下简称监察局)为成员单位的局政务公开领导小组,负责国家林业局政务公开工作,研究解决政务公开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局办公室,具体承办领导小组交办的事项,开展政务公开日常事务工作。

第六条各司局、各单位应当结合实际成立政务公开工作领导机构及办事机构,加强对本司局、本单位政务公开工作的领导与协调,承担本司局、本单位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落实政务公开有关的其他工作。

第三章公开方式与时限

第七条主动公开

凡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的,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应当公开的事项,均应当及时主动向社会或者在单位内部公开,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或者拒绝公开。

属于主动公开范围内的政府信息,应当自信息形成或变更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予以公开。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八条依申请公开

凡属只涉及部分人和事的事项,可采取依申请公开的方式予以公开,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按程序向国家林业局提出申请。对于可以公开的信息。受理申请的司局、单位采取适当形式向申请人公开:对于不能公开或者暂时不宜公开的事项,受理申请的司局、单位应当及时向申请人说明理由。

对于可公开的信息,受理申请的司局、单位能当场答复的当场答复,当场不能答复的应当在15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需延期答复的应当给予说明,延期答复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15个工作日。

第四章公开范围与内容

第九条下刊事项属于面向社会公开的信息,由各司局、各单位主动向社会公开。

(一)党和国家关于林业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

(二)部门规章制度、规范性文件、技术标准;

(三)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复的林业发展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及相关文件;

(四)林业综合统计信息;

(五)林业行政许可的事项、依据、条件、数量、程序、期限、申请行政许可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目录及办理情况;

(六)机构设置、职责范围、内设机构分工、管理职能及调整变动情况:

(七)林业重大建设、科研项目的申报程序、审批和实施情况:

(八)林业生态建设、产业发展、科技、教育、扶贫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及其实施情况;

(九)森林火灾、禽流感、沙尘暴、林业有害生物等突发重大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预警信息及应对情况:

(十)生态建设、公共卫生、安全生产、产品质量的监督检查情况;

(十一)其他需公开的事项。

国家林业局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编制相关信息公开目录。

第十条 下列事项属于内部公开信息,由相关司局主动在国家林业局机关内部公开(各直属单位产生的类似信息在本单位内部公开)。

(一)年度工作目标及执行情况;

(二)机关或者单位财务收支情况;

(三)内部各项管理制度及规定办法;

(四)大宗物资采购的项目、规模及年终统计信息:

(五)机关重大工程项目的公开招标、中标情况及工程进展情况:

(六)机关干部交流、公务员考核情况;

(七)机关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公务员录用情况:

(八)各类先进、模范评选条件、过程、结果;

(九)职工福利分配情况;

(十)其他需公开的事项。

相关司局、单位政务公开工作机构组织编制相关信息目录。

第十一条 下列事项有关信息不予公开:

(一)涉及国家秘密、工作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事项:

(二)与行政执法有关,公开后可能影响检查、调查、取证等执法活动的事项;

(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得公开的事项。

第五章 公开途径

第十二条 面向社会公开信息应当及时在国家林业局门户网站上公开。也可通过国家林业局政府公报、新闻发布会、报刊、广播、电视等途径公开。

第十三条 内部公开信息应当通过国家林业局文件、会议、内网、公示栏等途径公开。

第六章公开流程

第十四条主动公开流程

(一)拟稿人拟制公文信息时,应当按照《保密法》、《保密法实施办法》、《林业工作国家秘密范围的规定》,对其是否涉密进行审定,如涉密,应当在发文稿纸“密级”一栏选填“绝密”、“机密”、“秘密”或“其他秘密”(包括工作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如有疑义,应当提交局保密委员会办公室进行审核把关。

(二)如拟制的公文信息不涉密,应当按照《条例》和本办法规定在发文稿纸“公开范围”一栏提出公开意见,选填“向社会公开”或“内部公开”。

(三)如涉及按国家规定需要报批的公文信息时。应当履行相关审批手续后方可决定是否公开;对拟公开、但涉及其他部门的公文信息,应当与相关部门沟通、确认后再提出公开意见,确保相关部门发布的政府信息准确一致。

(四)各司局司秘、各单位核稿人、分管负责人、主要负责人及局公文审核部门、局领导在对

公文内容进行审定的同时,也要对所办公文信息的密级、公开范围进行严格把关。

(五)对于符合公开条件、履行相关手续后的公文信息,采取适当方式、途径予以公开。

(六)有关林业大政方针、发展战略、部门规章及规范性文件,除正式发布后予以公开外,在制定过程中也应当采取一定公开形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

(七)按第九条、第十条确定的公开范围与内容,认真填写《国家林业局政府信息面向社会公开目录》(见附表1)和《国家林业局政府信息内部公开目录》(见附表2),并于次年1月31日前报局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办公室。

(八)将当年形成的所有主动公开信息有关材料。与本司局、本单位其他档案材料一并于次年6月底前归档保存。

第十五条依申请公开流程

(一)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一般以书面形式提出申请。采用书面形式确有困难的。申请人可口头提出,由受理申请的司局、单位代为填写。内容包括:申请人的姓名或者名称、联系方式: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的内容描述;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的形式要求。

申请提供与申请者自身相关的税费缴纳、社会保障等政府信息的,应当出示有效身份证件或者证明文件。

(二)按照职能分工,有关司局、单位受理申请。属主动公开范围内的,应当告知申请人获取信息的方式和途径;属于不予公开范围内的或者该信息不存在的,应当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申请内容不明确的,应当告知申请人及时作出更改、补充。

(三)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中含有不予公开的内容,但能够作区分处理的,受理申请的司局、单位应当向申请人提供可以公开的信息内容。

(四)申请获取的信息涉及第三方合法权益的,应当书面征求第三方意见。第三方不同意公开的不得公开。因征求意见而延期答复的时间,不计算在第八条第二款规定的期限内。

(五)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应当按照申请人要求的形式提供;无法按照申请人要求形式提供的,可以通过安排申请人查阅相关资料、提供复制件或其他适当形式提供。

(六)依申请公开信息,可适当收取检索、复制、邮寄等成本费用,收取标准按国家有关标准确定。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公民确有经济困难的,按有关规定可减免相关费用。

(七)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证据证明申请受理的司局、单位提供的政府信息记录不准确的,有权要求该司局、单位予以更正。

(八)按第九条、第十条确定的公开范围与内容,认真填写《国家林业局政府信息面向社会公开目录》和《国家林业局政府信息内部公开目录》。并于次年1月31日前报局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办公室。

(九)将当年形成的所有依申请公开信息有关材料。与本司局、本单位其他档案材料一并于次年6月底前归档保存。

第七章监督检查

第十六条 各司局、各单位政务公开领导机构应当于每年1月31日前将本司局、本单位政府信息公开年度报告,具体包括上一年主动公开、依申请公开和不予公开信息情况,收费及减免情况、申请行政复议及提起行政诉讼情况,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等内容。经司局、单位主要负责人签字并盖章后报局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办公室。

第十七条局政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督促检查各司局、各单位政务公开工作落实情况,及时向局政务公开领导小组报告。

第十八条局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办公室、监察局受理服务对象以及社会公众对各司局、各单位政务公开工作的投诉、举报,向局政务公开领导小组提出处理意见。

第十九条对违反本办法规定,态度不认真、工作走过场、弄虚作假的单位或者个人,予以批评并限期整改;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责任人依法给予处分,并追究相关司局、单位分管负责人、主要负责人的责任;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附 则

第二十条本办法由国家林业局负责解释。

关于规范村务公开的实施办法 篇4

一、目的为适应集团公司持续、快速发展的需要,加大集团公司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实施的力度,提高集团下属各公司及部门干部人员的知识化、专业化水平,以确保“十五”期间公司的各项工作顺利实施,将那些经过基层锤炼,富有实践经验、具有现代管理知识、思想敏锐、开拓进取、廉洁务实的优秀人才选拔到管理岗位上。

二、原则

1、公平、公正、公开

2、择优录取

3、广泛性

三、竞聘岗位范围

集团公司下属各公司、部门(室)中层及中层以下干部管理岗位

四、组织机构设立

由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牵头设立由集团公司领导班子成员、对应子公司负责人为班底,补充相关的专业人员组成竞聘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竞聘过程中的组织领导、考核、选拔、监督等各项工作。竞聘领导小组设组长、副组长各一名,采取民主集中制的方式组织开展工作,同时在人力资源部设立竞聘办公室,设办公室主任一人,全面负责组织实施工作。

五、竞聘程序

1、公开招聘岗位的确定

集团公司各单位配合人力资源部做好对目前各单位中层及

1中层以下干部管理岗位设置,岗位要求及现有人员的构成及工作业绩考核情况调查和汇总,及时向竞聘领导小组汇报,由领导小组根据汇报材料和公司未来发展对部门干部人员的素质要求确定公开竞聘的岗位。原则上各岗位两年内必须公开竞聘一次。

2、各应聘岗位人员能力要求的确定

由竞聘办公室负责根据集团公司编制的岗位要求和公司未来发展的要求拟草竞聘岗位人员的基本条件,上报竞聘领导小组讨论确定该岗位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

3、拟定考核的具体办法和考核内容

竞聘办公室依据集团公司的现有条件和可操作原则拟草应聘考核办法,原则上分下述四个部分进行,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1)根据竞聘岗位要求由应聘人提供个人的简历及竞聘材

料各一份。

(2)由各基层岗位配合竞聘领导小组做好政治素质和具备的条件进行审查。

(3)举行管理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的笔试测试。

(4)由竞聘领导小组组织面试。

依据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市场经济环境对管理人员基本素质的要求,指定专业人员制定笔试试卷及面试的考核内容和考核表格设计。

A笔试内容包括两部分:(1)现代管理综合理论基本知识及本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相关内容;(2)专业理论知识及实践经验的考察。

B面试内容包括业务知识水平、外貌风度、工作经验、语言

表达能力、反应能力、个人修养、逻辑思维能力等因素,制定考核表格,由面试人员单独填写考核结果,汇总讨论确定。面试人员有领导小组成员组成或由领导小组指定人员组成。

4、拟定招聘通知书

由竞聘办公室拟定招聘通知书,标明竞聘岗位、条件、考核办法及报名参加程序。

5、组织笔试和面试

笔试由领导小组指定专门人员监考和阅卷,注意作好试卷的保密性和改卷的公正性工作,面试严格按设定的程序和内容进行,以确保笔试和面试结果的公正、合理。

6、确定候选人名单并进行公示

根据笔试成绩和面试考核成绩,按公开竞聘的原则,由领导小组集中讨论确定侯选人名单和替补人员名单,并全公司范围内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的考察。

7、公布竞聘结果

根据公示反馈信息和竞聘领导小组确定的侯选人考核汇总材料,今集团领导班子会议讨论确认最后人选,并及时正式公布竞聘结果。

六、任职及试用期限

竞聘上岗的中层及中层以下干部由对应组织任命,任期为两年,试用三个月,在试用期内发现不符合要求或竞聘过程中有弄虚作假行为,由竞聘办公室及时报请竞聘领导小组和集团讨论撤消其职务,由替补人员补充岗位空缺。

七、竞聘上岗人员试用期内的考察

在试用期间,由竞聘办公室负责对其进行适岗考察,考察内容包括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分群众调研、自我评价、领导大分三个层次进行,形成汇总材料包竞聘领导小组确认是否符合岗位要求,如不符合条件应及时更换,由候补人员进岗试用并进入考察程序。

通过干部任用选拔制度的改革,借以带动整个集团公司人才选拔制度和用人思想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充分体现集团公司“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促进集团公司整体管理水平提高和人员竞争意识地加强,为集团公司高速健康发展提供组织保证和人力资源保证。

人力资源部

关于规范村务公开的实施办法 篇5

反腐倡廉建设的实施办法

为深入落实全市反腐倡廉建设创新工作推动会议精神,加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构建国有企业反腐倡廉建设板块化、系统化、网络化、信息化工作格局,促进国有企业又好又快发展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的通知‣(中发„2010‟19号)、•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的通知‣(中办发„2009‟26号,以下简称•若干规定‣)、•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10‟17号,以下简称•意见‣)等制度规定,结合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反腐倡廉战略方针,落实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要求以完善国有企业惩防体系为核心,以规范权力运行和执行制度为重点,以构筑科技防线为支撑以深化公开和民主管理为保障,进一步加强廉洁风险内控机制建设强化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规范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行深入开展,为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坚强保证。(二)目标要求

围绕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通过深化体制、机制、制度改革,创新工作内容、方法、途径,积极采用网络信息技术,基本实现制度设计科学合理、权力配置有效制衡、程序运行公开透明、网络监管动态可控,逐步建立适应国有企业发展要求、具有天津特色的国有企业反腐倡廉建设新模式。

二、重点工作和主要任务

深化和规范国有企业反腐倡廉建设要在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基础上,选准用力方向、抓住工作重点、化解主要矛盾、解决突出问题,以点带面整体推进。

(一)落实“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防范决策权违规运作

1.明晰决策权责。严格执行•意见‣要求,明确党委会、董事会、未设董事会的经理班子等决策机构的职责权限。

企业党委(党组)应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将议大事、谋全局、把方向作为参与企业全局性重集体研究决定以下事项:企业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上级重要决定的重大措施;企业党的建设;企业下属控股子公司、分公司及单位的党委书记、副书记、纪委书记和工会主席的任免等事项。党委会集体研究建议以下事项:企业党委、纪委、群众工作部门负责人的人选;向董事会或经理班子推荐企业职能部门负责人、企业控股子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人选;企业中层以上经营管理人员和下属控股子公司、分公司及单位领导班子成员的后备入选。对企业发展战略、中长期发展规划、企业生产经营方针、年度预算计划、企业资产=重组和资本运作中的重大问题、重要改革方案和重要管理制度的制定及修改,内部机构的设置和调整等提出意见。

企业董事会、未设董事会的经理班子,依法决定下列事项:企业发展战略、破产改制、兼并重组、资产调整、资产处置和产权转让、资本运营、利益调配、机构调整等重大决策事项企业职能部门负责人、企业控股子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任免事项企业年度投资计划,融资、担保项目,期权、期货等金融衍生业务,重要设备和技术引进,大宗物资采购,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和招投标等重大项目安排事项企业年度预算内大额度资金调动和使用超预算的资金调动和使用,对外捐赠、赞助以及其他大额度资金运作事项;法律法规明确的其他应由董事会、未设董事会的经理班子集体讨论决定的事项。

企业党委会作出的“三重一大”决策,由党委领导班子集体负责,党委书记负主要责任;董事会作出的“三重一大”决策,由董事长负主要责任,董事、监事会主席、监事按表决情况,承担责任未设董事会的经理班子作出的“三重一大”决策,由总经理(总裁、厂长‡负主要责任。

2.规范决策程序。企业党委会、董事会、未设董事会的经理班子,应按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制定工作规则或议事规则,规范“三重一大”决策程序。按照提出议题、调研论证、酝酿沟通、制订方案、集体讨论、会议决定的基本程序进行决策。

企业党委会决定重要人事任免事项,应通过组织推荐、领导人员书面推荐、群众推荐或公开竞聘等方式确定建议人选,由组织(人事)部门进行考核、考察,形成书面考察情况报告征议,党委会集体讨论研究作出决定,需要由董事会、经理班子聘任的高级管理人员按相应程序办理任免手续。决策其他重大事项,应按照有关领导协商确定议题、组织调研论证、征求群众意见、拟订决策方案、集体讨论研究、会议作出决定的程序进行。

企业董事会、未设董事会的经理班子,决定重大决策和重要项目安排,由企业领导班子成员或有关职能部门提出议题,主要领导协商确定,有关职能部门组织力量开展论证咨询拟订决策方案,主管部门按规定标准审核把关,董事会、未设董事会的经理班子根据决策权限按照议事规则集体讨论作出决议;决定重要人事任免事工页,应在企业党委会提出任免建议后,由董事会、未设董事会的经理班子集体研究确定入选并办理任免手续.决定大额度资金运作事项由资金使用部门提出申请,财务部门审核后提请董事会、经理班子审核把关,集体讨论研究作出决议。

3.严格决策要求。决策“三重一大”事项,应提前进行调研论证。重大投资和工程建设项目,应当事先充分听取有关专家经营管理方面的重大问题、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制定重要的规章制度应当听取企业工会的意见,并通过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听取职工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决策“三重一大”事项,应坚持集体决策原则。企业党委会、董事会、未设董事会的经理班子,依据各自的职责、权限和议事规则集体讨论决定“三重一大”事项,不得以个别征求意见等方式作出决策。遇有影响国有资产安全运营、危害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等紧急情况时,由个人或少数人临时决定的,应在事后按权限职责及时向党委会、董事会或未设董事会的经理班子报告;临时决定人应当对决策情况负责,党委会、董事会或未设董事会的经理班子应当在事后按程序予以追认。

决策“三重一大”事项,应充分发扬民主。决策事项应当提前告知所有参与决策人员,并为其提供相关材料。必要时,可事先听取反馈意见。决策会议符合规定人数方可召开。与会人员要充分讨论并分别发表意见,主要负责人应当最后发表结论性意见。会议决定多个事项时应逐项研究决定。若存在严重分歧,一般应当推迟作出决定。会议决定的事项、过程、参与人及其意见、结论等内容,应当完整、详细记录并存档备查。参与决策的个人对集体决策有不同意见,可以保留或者向上级反映,但在没有作出新的决策前,不得擅自变更或者拒绝执行。

4.强化决策监督。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的机构,应加强对企业“三重一大”决策行为的监督。建立“三重一大”事项决策的回避制度、考核评估制度、纠错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将“三重一大”决策情况作为对企业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考察、考核及任免、奖惩的重要依据。对违反“三重一大”决策规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有关责任人员,依纪依法严肃处理。企业董事会、未设董事会的经理班子,研究“三重一大”事项时,应事先与党委(党组)沟通,听取党委(党组)的意见。进入董事会、未设董事会的经理班子的党委(党组)成员,应当贯彻党组织的意见或决定。企业党组织要团结带领全体党员和广大职工群众,推动决策的实施,并对实施中发现的违反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或脱离实际的情况及时提出意见,如得不到纠正,应当向上级反映。

企业监事会要认真履行法定监督职责,依法对董事会决议事项提出质询或建议。监事会有权要求董事会纠正不符合公司法、公司章程和公司利益的决策,当意见不被董事会采纳时,监事会有权向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的机构报告。上述工作由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的机构及有关管理部门推动落实,企业党委(党组)、董事会、未设董事会的经理班子负责具体组织实施。

(二)强化廉洁风险内控机制,防止执行权运用失范

1.规范廉洁风险管理流程。着眼生产经营管理的主要方面、关键环节和重点岗位,全面查找风险点。规范授权管理流程,防止权力滥用。明确各部门、各岗位办理经济业务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应责任,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超越授权作出决定;规范财产保护流程,防止国有资产流失。采取财产记录、实物保管、定期盘点、账实核对等措施,限制未经授权的人员对财产的直接接触和处置;规范责任落实流程防止不作为、乱作为。按照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的原则,明确规定各有关部门和业务单位、岗位、人员应负的责任和奖惩制度,使企业改制、资本运营、项目建设、人事管理、财务管理、融资担保、金融衍生业务等经营管理活动安全、高效、可控。

2.落实廉洁风险防控措施。针对排查出的廉洁风险,建立预警机制,落实防控措施。强化资金运作风险防控,推行预算管理加强预算编制、执行、分析、考核,强化预算控制职能;建立财务集中管控制度,实行企业开户报备制和投资、担保报批制,明确资金使用审批权限,规范资金使用操作规程和处理程序,加强资金流向监控,严防资金账外循环,严禁设立“小金库”。

强化物资采购风险防控,建立产品销售集体定价制度和合同审查制度,实行大宗物资集中招投标采购,严格采购验收和价格监督。

强化工程项目风险防控,落实基建工程项目业主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竣工决算审计制和项目建设后评价制度,加强工程立项和造价监管,严格工程变更程序,严禁规避招投标及领导人员违反规定干预和插手招投标。上述工作由企业董事会、未落实。

3.强化过程监督。企业纪检监察组织应围绕资金运作、工程项目建设物资设备采购等重要经营管理活动开展效能监察,发现和堵塞管理漏洞,纠正和查处违反制度的行为,增进管理效率效益;落实中央•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坚持内审和外审相结合,搞好对企业领导人员的审计监督坚持党务公开与广务公开有机结合、资源共享、相互促进,加强职工群众民主监督;搞好廉洁风险考核评估,定期总结分析,及时查摆存在问题合理确定和调整风险应对策略用好评估结果。

上述工作主要由企业党委(党组‡负责推动落实。

(三)强化廉洁从业,防止企业领导人员行为失范 严格执行•若干规定‣,切实增强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意识,着力培育“诚实守信、依法经营”理念,营造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氛围。

企业领导人员不准有以下行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通过同业经营或关联交易为本人或特定关系人谋取利益;相互为对方及其配偶、子女和其他特定关系人从事营利性经营活动提供便利条件:在企业资产整合、引入战略投资者等过程中利用职权谋取私利;擅自抵押、担保、委托理财利用企业上市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定向增发等过程中的内幕消息为本人或特定关系人谋取利益;授意、指使、强令财会人员提供虚假财务报告:违规自定薪酬、兼职取酬、滥发补贴和奖金。

认真落实企业领导人员有关事项报告、述职述廉、廉政谈话等制度,强化党组织、监管部门和职工群众的监督。强化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契约化管理,企业主要领导人员,每年年初向上级党组织作出年度承诺,班子成员向同级党组织作出年度承诺;新提拔的企业中层以上领导人员接受任命时签订承诺书,向任命单位党组织作出任职承诺:承担人、财、事、物管理职能的重点部位、关键岗位人员,每年向所在部门作出岗位承诺;参与重大工程建设、企业改制调整重组、对外经济合作、重大投融资等重点任务的管理人员,向任务指派单位作出专项承诺。严肃处理违反•若干规定‣的行为。

上述工作由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的机构及有关管理部门推动落实企业党委(党组‡、董事会、未设董事会的经理、班子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四)积极推行系统化、信息化监督模式,提高促廉防腐科学就化水平

1.固化业务流程。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企业管理,逐步实现预算、生产、营销、资金等管理系统信息资源的有效集成和高效利用,通过科学确权,实现节点控制,将业务流程网上固化,保障权力规范运作,降低腐败风险。

建立ERP(企业资源管理计划)等信息系统,将企业运营中的物资、人力、财务、信息等资源管理工作输入计算机网络系统利用管理软件指挥、操控采购计划、物资验收与人库、销售订单、支付与结算等业务活动,降低廉洁风险。

建立与商业银行直联的资金管理系统,将所属企业资金操作平台联网、整合,对全系统的资金流向、流量、存量进行眼踪掌控,保证资金运作规范有序。资金管理系统操作人员实行权限管理,录入付款信息、查询资金状态、审批资金、对外付款等项目分别由不同人员负责,防范资金风险。

建立审计监控系统,利用审计信息化网络,远程即时获取各类财务软件数据,对所属企业财务、业务运作情况进行穿透查询和在线审计,超前预警风险,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2.实行人机双控。企业应在推进信息化防控的同时,针对业务流程的关键点和信息系统的监控盲点,开展监督检查。实现关口前移,强化操作人员与计算机系统功能互补,科学控制,超前防范风险,及时堵塞漏洞。上述工作由企业董事会、未设董事会的经理班子负责推动落实。

(五)探索创新体制机制制度,构建反腐倡廉长效机制

探索整合纪检监察、审计、监事会的监督手段和力量,实现监督资源共享,形成监督制约合力;探索建立由纪检监察、组织人事、财务、审计、法务、工会等部门参加的监督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企业内部监督主体协作配合机制;探索建立社会专业机构监督机制,选择资质优、诚信度高的专业机构实施专项审计进行资产评估,强化财务管控;探索企业纪检监察组织与检察机关的企检保廉共建机制。

上述工作主要由企业党委(党组)负责推动落实。

三、组织实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工作责任

市国资委党委作为全市国有企业反腐倡廉建设第一责任人,要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企业党委(党组)、董事会和未设董事会的经理班子,要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规定,把反腐倡廉建设纳入领导班子、领导人员目标管理,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对反腐倡廉建设工作任务进行责任分解,研究制订工作计划、目标要求和具体措施,并抓好落实。

(二)完善机构,加强队伍建设

加强企业纪检监察机构和队伍建设,提高纪检监察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要按照党章和有关要求规定,设立党委(党组)的企业要设立纪委(纪检组)及相应纪检监察机构,配齐配强专职人员未设党委的企业要配置专职纪检员。要建立健全体现企业特点,符合企业实际的纪检监察工作制度和工作机制确保纪检监察职能作用的有效发挥口加强专职人员教育培训、管理监督和考核激励,畅通进出渠道,改善队伍结构,培养精通纪检监察业务、熟悉企业管理、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提高履职能力。

(三)严格考核,促进工作落实

办事公开实施办法 篇6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认真推行政务公开制度,完善制度,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推行政务公开和办事公开,是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当家作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然要求,也是全市公用事业各单位改进服务质量,提高办事效率,加强行业作风建设,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重要措施。

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市委、市政府清醒地认识到,政府机关及各公用事业单位的工作作风和行政效能是影响发展环境的重要因素。但是,长期以来,在我们的一些政府公用事业单位,办事程序繁杂,办事效率低下,部门与部门之间、部门内部的科室之间、领导之间互相推委扯皮,凭借种种权力,向群众、基层、企业索要钱财,“吃、拿、卡、要”、“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环境。2002年和2003年连续两年被省政府评为经济发展软环境最差县市之一。市委政府痛定思痛,从2004年起,着重从制度建设入手,强力推行公开办事,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同时设立投诉中心,加强对公开办事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取得较好的成效。

一、我市公用事业推行公开办事制度的具体做法。

首先,我市成立了公用事业公开办事工作领导小组,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任组长,人劳和社保局长、监察局长等任副组长,办公室设市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切实做到了领导到位,具体工作有专人抓。

其次,各事业单位在制定办事公开制度时,结合自己的行业特点,将重点放在了对本部门、本单位的办事公开。始终坚持了“一个原则”,明确了“两类项目”,抓住了群众普遍关注的“三点”问题,采用了“四种公开形式”,明确了制定办事公开制度的“五个要素”,制定了“六条约束措施”,建立了“七种监督办法”。

“一个原则”:凡是涉及到群众利益和社会关心的问题,只要不涉及党和国家机密的,都要公开。

“两类项目”:一是对社会公开的项目,即政务公开;二是对内部公开的项目,即局务公开。

“三点”问题:(1)重点问题,将各职能科室和与社会打交道多的单位作为推行办事公开制度的重点。如办公室、政工科、计财科、业务科等。(2)热点问题,即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项目。如干部选拔、任免、职工调配、工资晋级、招工、专业技术人员评聘、党员发展等。(3)难点问题,即容易引起群众意见较多和难抓的项目。如财务收支、内外接待、基建、经济实体的管理等。

“四种形式”:(1)将有关办法、规定汇编成册公布;(2)将办事程序、办事依据上墙公布于众,接受群众监督;(3)各公用事业单位人员实行挂牌上岗(即在办公桌上立牌,标明姓名、职务、工作职责等);(4)将有关办事结果张榜公布或定期、不定期的进行通报。

“五个要素”:即要求各单位在制定办事公开制度时都要有工作职责、办事依据、办事程序、公开形式和工作人员的行为规范。

“六条措施”:(1)对违反政治纪律、制造谣言、搬弄是非、挑拨离间、影响团结、犯自由主义者,视其情节给予批评或党纪、政纪处理。(2)对违反组织纪律者,视情节给予教育批评、罚款。(3)对违反廉政纪律的,视其情节给予党纪、政纪处分。(4)侵占集体财产的,视其情节给予退赔、罚款和党纪政纪处理。(5)对违反财经纪律的,视情节给予批评教育直至党纪、政纪处分,并支付有关费用。(6)违反社会治安管理或构成犯罪的,交司法机关处理,并在全市内进行“曝光”。

“七种监督”:(1)各机关成立办事公开领导小组,并设立办公室,负责办事公开制度的制定与实施、监督与检查,随时反映办事公开制度的执行情况,对出现的重大问题随时研究。(2)各单位在社会或退休老干部中聘请义务监督联络员,对执行办事公开制度进行监督。(3)各机关单位设立群众监督箱(意见箱),由市纪检监察部门和办公室掌管钥匙。(4)办公时间外出,实行离岗报告,行动公开,去向明确。(5)全面开展纪律检查(廉洁自律)活动,半年开展一次纪律、廉洁自律的自清、自查、自纠活动。(6)建立廉洁档案,将拒贿拒礼等廉洁典型不定时进行通报。

(7)坚持民主集中制,重大问题集体讨论研究,并逐级请示汇报。

第三,在推行公开办事制度中,着重抓好规范化服务工作。

第一,努力塑造良好的赤水人的形象,狠抓外树形象,内塑品质两个方面的工作。外树形象就是抓服务部门人员的风纪,并对办事窗口工作人员和行政执法人员行为举止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全面提升我市对外办事工作人员的形象。内塑品质就是塑造赤水人的良好思想品德和作风素养。一是进行理论教育。各单位以创建文明单位、文明窗口等工作为契机,从提高全体工作人员的优质服务素质的基础工程抓起,认真组织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文件,从思想上提高认识,理论上打好基础。二是坚持以先进典型引路,号召全市各单位向先进单位和典型人物学习,树立正气,扫除歪风,提高全市各单位工作人员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

第二,在“规范”两字上狠下功夫。我市近年来,主要对各单位的公示制、听证制、“一条龙”和“一站式”服务等进行了规范化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特别是从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又着重从整治我市经济发展软环境入手,在全市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和事业单位,全面开展机关效能建设工作,以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首问负责制等九种制度为整顿机关工作作风突破口,切实解决机关单位和干部职工“散”、“懒”“软”和“拖”、“卡”、“管”等办事效率低和服务意识差的问题,并在三个月的集中整治后,达到了全市机关工作作风明显好转,机关效率明显提高,机关行为明显规范。

第三,千方百计提高规范化服务的艺术水平。在服务工作中,各单位要求服务人员,特别是对外服务人员坚持做到“四个必须”和“四个严禁”。“四个必须”是“政策必须宣传,态度必须和气,执法必须文明,方法必须得当”。“四个严禁”是“严禁着装不整,严禁作风粗暴,严禁无证执法,严禁随意处罚”,为了与此相配套,各单位还制定和推行了文明用语和服务忌语,规范了各服务部门工作人员的行为举止。

二、我市公用事业单位推行办事公开制度取得的成效。

1、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各事业单位结合自身的实际和特点,建立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办法和实施方案等,彻底转变了我市各机关单位干部的工作作风,提高了各单位的办事效率。

2、切实抓住了“重点、热点、难点”问题。

在执行办事公开制度工作中,我们始终抓住了群众关注的“三点”问题开展工作。因办事公开不等于万事公开,故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做到了适时、适地、适方式、适范围公开。增加了公开工作的透明度,使各项工作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

3、切实转变了干部作风,密切了干群关系。

推行办事公开制度后,使群众心里有了杆称,多了一面镜子,能把每一件事情都看得清楚明白。由于做到了办事公开,故得到了绝大多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有效地提高了广大干部职工的工作热情,增强了主人翁意识和民主意识。

三、公用事业单位推行办事公开制度的建议。

我们认为推行办事公开,应做到四个结合:一是要同职业道德建设相结合,全面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诚信建设为重点,不断深化各单位干部职工的职业道德建设;二是要同各单位改革相结合,积极推进各项改革,转变职能,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意识;三是要同当前我市开展机关效能建设相结合,继续抓好各单位机关作风建设,建立和完善各单位公开服务承诺等制度。四是要同反腐倡廉工作相结合,实施有效监督和规范服务行为。

建立了“三重一大”定期报表制度,所属各单位定期上报“三重一大”制度的执行情况,列明主要的议题摘要、决策过程、表决情况等内容,报市社审定。市社每年组织一次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三重一大”等制度的大检查,组织开展民意测评,并将检查和测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反馈领导班子成员对照检查,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认真进行整改。

1、健全监督制约机制。一是要发挥国有企业同级监督作用,党政“一把手”要互相提醒,经常沟通,作民主决策的表率。二是要发挥纪委的监督作用,在“三重一大”决策程序中,列入纪委的监督职能,让纪委依法参与重大问题的决策,合法地参与监督,确保其程序的规范。三是上级部门要加强对下级单位一把手的管理和监督,要加强对其廉洁自律、民主作风等方面的考核。四是以权制权,对权力进行制约。“三重一大”须经集体讨论决定,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把手”的主观自觉,具有很大的弹性。如果按照权力制衡的原则,使班子成员之间的权力分工科学、合理并能相互制约,将更能加强内部监督的力度和刚性。

2、推进企业民主管理,扩大厂务公开,实现职工的有序参与。加强企业民主管理,增强权力运行的透明度是大势所趋,“三重一大”问题经班子集体讨论决定,是目前比较低标准的要求,以后随着职工民主意识的增强,企业重大问题除了领导集体讨论决定外,还应该逐步创造条件,让职工群众有机会通过公开讨论、公开投票等方式直接表达意见和意愿,参与和影响决策过程。如建立和完善重大事项公开制度、重大决策公开咨询、听证、报告制度,等等,要不断扩大和发挥职工群众在企业重大问题上的知情权、质询权和监督权。

全面规范村级财务公开 篇7

关键词:村级财务公开,问题,对策

村级财务公开工作起步于个别村的自身发展, 以良好的作用很快得到了全面推广, 并作为一项制度成为农村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至今执行已逾10年。

1 财务公开对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作用

通过实行村级财务公开, 促进了农村集体财务管理的规范化[1], 把集体财务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 有效防止了少数村组干部的随意支取, 减少了集体资产的流失。

通过实行财务公开, 促进了基层村干部的廉政勤政, 改善了干群关系。多年来, 引发农村社会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集体经济组织财务不清, 管理混乱。实行财务公开和民主理财, 集体的每项财务收支都向群众公开, 集体组织的重大财务事项都由群众参与决定, 提高了集体财务的透明度, 增强了群众对村组班干部的信任感, 进而化解了矛盾。

通过实行财务公开, 促进了农村基层民主和法制建设, 健全了村民议事和民主理财制度, 增强了群众参与集体事务积极性和主动性。

实行财务公开是规范农村财务管理,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的必要途径。开展工作从清理集体财务和培训财会人员入手, 以全面摸清集体财务、明晰帐目、规范财务管理为基础, 采取先行试点, 再稳步推开的做法, 以点带面, 发挥典型的导向、示范作用, 加强规范管理, 统一规定公开内容、形式、时间、地点、程序等, 提高了工作质量[2]。同时建章立制, 建立健全各项财务管理制度, 强化监督约束机制, 把财务公开和民主理财作为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

2 实行财务公开的措施

2.1 加强规范管理

财务公开要求集体经济组织以便于群众理解和接受的形式, 将财务活动情况及其有关帐目, 定期如实地向全体农民公布, 接受群众监督。只有做好财务会计工作, 才能保证所公布内容的真实性, 保证对集体财务的民主管理和监督。否则, 财务会计管理制度不健全、帐目混乱、财会人员业务素质低、民主理财组织不健全等, 便使财务公开和民主理财失去了意义。同时, 财务公开有一定的专业性, 必须进行规范管理。如果没有相应的规范性管理办法和措施, 就难以做到全面、如实、及时地公开, 影响财务公开的质量。在各地开展财务公开和民主理财活动中, 要注重做好对财会人员的培训、建立健全民主理财组织和制度、强化审计监督、推行村账乡管、加强规范管理等措施, 完善基础性工作, 为推行财务公开和民主理财创造了条件。

2.2 树立坚定信念

财务公开和民主之所以没有取得长效, 就是因为没有一贯地坚持下来。如果财务公开和民主理财不能持久, 只是流于形式, 群众必然失望, 也就失去了财务公开的意义。坚持村级财务制度化、经常化, 也是广大农民群众的普遍要求, 农民群众是否对这项工作满意, 关键在于村级领导的长期坚持。

2.3 坚持党的领导

财务公开是基层民主建设的主要内容, 其政策性较强, 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 涉及到农村方方面面的工作, 需要基层组织和各部门的参与和配合, 因此要坚持党的领导, 按照各部门部署, 全力参与。

3 村级财务公开存在的问题

3.1 村干部素质较低, 思想认识有偏差

有的村干部文化水平较低, 且变动频繁, 能力不适应工作需要, 且自觉遵守财务制度的意识差, 不能使工作有条不紊进行, 经不起群众的检验, 村干部为追求业绩, 对实行产生的后果避重就轻。还有些干部存在违法违纪行为, 利用公共财务谋私。

3.2 农村经济发展程度较低

农村的区域发展水平低, 对引起引资没有过高的吸引力, 在发展区域经济时涉及洽谈项目, 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交际费、招待费的问题, 不能确保百分之百商洽成功率, 投资高对自身资金的所用缺乏安全感, 与村干部的沟通存在问题。在经济发达地区, 如果做到事无巨细逐笔公开, 显得过于琐碎, 不利于合同、担保、银行存款贷款等商业秘密的保密, 给工作带来被动。

4 对策

4.1 提高村干部的思想认识, 加强思想教育

做好思想教育工作, 充分认识开展财务公开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消除村干部传统的思想认识, 打消管理人员对工作管理的思想顾虑, 充分调动自身管理的积极性。工作之余加强教育培训, 通过提高村干部对财务工作的正确认知度, 加大对村民的宣传力度, 使农村上下都树立起重视村级财务公开的正确思想。

4.2 明确规定财务公开内容和形式

统一规定村级财务公开的内容, 包括财务计划、各项收支明细、债权债务明细、村集体经济 (资产) 所得收益使用分配明细等;统一规定财务公开的形式, 避免出现公开过于频繁或松散。统一规定村务公开的主要途径, 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 通过广播、有线电视、村务公开栏、民主听证会、村务公开册、村务简报、定期报告等有效形式公开[3,4]。

4.3 建立健全村级财务公开制度

本着效益性原则, 明确村干部责任制, 在县政府的引导规范下, 建立健全村级财务公开制度。完善现行的村会计委托代理制度, 实行定期报账, 定期核查制度的管理工作和实施成效;加强村集体资产的经营管理, 实行事前申报制度;深入开展农经审计;严格村级财务收支审批程序, 实行民主管理。

参考文献

[1]中共宁波市委.推行村级财务公开促进农村社会稳定[J].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 2002 (12) :24-25.

[2]杨然.积极应对新形势下农村集体资产与财务管理所面对的挑战[J].农村发展, 2009 (12) :19.

[3]潘自强.农村财务公开与新农村建设[J].宏观经济管理, 2007 (10) :51-52.

关于规范村务公开的实施办法 篇8

关键词 预算公开机制 措施

建立健全完善的预算公开机制,提高预算透明度是财政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财政预算的公开有利于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是建立高效、廉洁政府的内在要求。目前,我国的财政预算公开工作还存在进制不平衡、公开不够细化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推动预算公开,建立健全规范的公开机制,认认真真做好预算公开工作。

一、财政预算公开的重要意义

1.财政预算公开是建设法治政府、责任政府和服务政府的内在需要

在财政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预算公开适应时代的要求。预算公开是打造法治政府的关键环节。法治政府的建设离不开法律、法规,其行政程序必须公开、公正、合法、合理,还要接受社会监督,财政预算也是如此,不论是作为政府财政职能的实现方式,还是行政权力的实施,都应当以公开为原则。财政预算公开也是建立责任政府的内在需求。建设责任政府必须以信息公开为基础和原则。推进预算信息公开,促使政府进行财政资金管理的同时必须充分考虑公众的意愿,充分保障群众的民主权利。财政预算公开还是打造服务政府的需要。推进预算信息公开,政府通过接受外部监督有利于保障财政管理的公开、公正性,有利于更好的服务于群众。

2.财政预算公开是保障公民民主权利的客观需要

健全规范的预算公开制的建立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行使预算知情权、财政支出监督权以及财政运作的参与权,充分保证财政预算做到公开、公正、合法、合理。同时,预算信息的公开有利于提高预算的透明度和完整性,便于群众更好的了解情况,提出诉求,促使政府切实做好财政资金的管理工作,通过民主互动,保障群众依法行使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高度民主的政治制度。

3.财政预算公开是预防腐败制度和监督行政权力的有效措施

财政预算公开对反腐倡廉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预防腐败制度建设的有效措施。健全完善的预算公开制的建立,为财务管理和预算执行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最大限度的减少了预算执行中的违规、违纪问题,是预防腐败现象发生的有效措施。同时,预算公开有利于对政府的行政权利进行有效监督。随着经济的发展,财政预算数额巨大,项目多种多样,加大了财政预算管理工作的难度,客观上造成了贪污腐败现象的发生。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人民有权了解财政的支出。大力推行预算公开,有利于加强对行政权利的监督,从根本上防止腐败行为的发生。

二、推进财政预算公开的有效途径

1.完善现行有关法律、法规,解决财政预算公开范围笼统的问题

现行的“预算法”等法律法规中还存在不符合当前和未来发展需要的一些缺陷,为此,要及时的进行修正和完善。尤其是对于财政预算支出范围、预算和决算报告的详细程度要明确规定。以防进行预算信息公开时,政府部门自主行使裁量权,使公开的财政信息比较笼统,有意保留一些比较重要和敏感的信息,如预算明细信息和“三公”消费信息等。

2.实施“开门办预算”,杜绝资金浪费,提高资金使用率

要实施好“开门办预算”需要做好以下两点,其一是在编制预算时,财政部门要积极主动的与其他预算单位进行多层次的沟通交流;其二是建立专家评审机制,公开评审预算单位申报的各个项目。通过引入专家评审机制,使专家在预算编制环节实施全程监督,更有利于保障预算的公开、公正性。“开门办预算”有利于实现预算编制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保证财政资金分配的合理性,防止出现面子工程、形象工程等浪费大量资金的现象。将有限的资金合理安排利用,充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3.加强预算公开的信息平台建设,为预算公开提供技术支持

加强预算公开信息平台建设,为预算公开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通过整合政府信息网络资源,建立预算公开信息平台,将各级政府的预算报告、决算报告、预算执行情况等以公开的信息汇总于信息平台上,进一步加强了预算公开的透明度以及政府的公信度。信息平台的建立为群众提供连续性的信息资料,便于群众更好的了解、参与及监督财政预算,促使财政资金更加规范的运行。

4.建立健全预算信息披露制度,强化公开责任

健全披露制度,通过多种途径包括政府门户网站、新闻媒体、政府公告等,不断拓宽公开渠道,便于群众形成长期的监督机制。强化预算信息公开责任制,制定有关考核办法,将责任落实到位,充分保证预算信息公开工作的顺利开展。

5.强化外部力量对财政预算的监督

财政预算的公开作为财政改革的重要部门,同其他改革一样,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要真正做到对财政预算的监督和约束,仅靠行政的内部控制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强化外部力量对财政预算的监督。其一,强化外部的制度性力量对预算的监督,即党和人大对政府预算的监督;其二,充分发挥人民大众和社会各界的作用,加强对政府财政预算的监督。进一步提高预算公开的完整性和透明度。

6.推行配套制度,为预算公开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财政预算的公开,需要有力的制度保障。一方面,要不断完善预算改革,确保预算公开的完整性。主要体现在政府的财政收支必须归纳到预算统筹管理范围内,其收入不能再进预算内、预算外等分割。为了进一步规范预算决策和预算编制程序,必须做到一个部门一本预算。这样才能保证公开出来的预算与实际相符合;另一方面,财政预算公开的程序需要制度的保障。不断规范预算的编制、审批及执行程序,全面保障预算公开程序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三、提高预算体制透明化的政策建议

第一,强化财政预算信息公开理念并深化行政体制改革。首先要树立执政为民的理念,高度重视财政体制改革工作。财政体制的建立要充分考虑立法权和行政权的分离,并确保两者相互制衡。改革的核心在于人大、政府部门、财政部门与其他部门预算管理权限的重新配置,以确保预算的编制、审批、执行和监督机构相互制衡。其一,在政府内部建立行政控制,真正实现财政部门“核心预算机构”的职能;其二,通过外部力量即人大加强对政府预算的政治控制,在编制过程中为其赋予一定的话语权。

第二,建立财政预算制定程序性规定。其目的在于保证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就预算的编制来说,需要足够的时间和经费,在编制预算时,需建立经济数据库并要保证其具有联系可靠性,还需要引入合理的经济模型用来对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并且还可以尽可能准确的预测未来经济数据;就预算的编制体系来讲,为了适应日益深化的经济体制改革,也应做相应的调整和完善,切实将政府的收支分类体系改革落实到位,完善预算编制工作。

第三,加大财政预算执行力度,提高审计部门的预算纠错能力。首要做的是完善现行有关预算的法律、法规,注重法律效力,建立完整、严格的预算执行程序。同时还要将法制建设不断细化,以防制定的法律、法规模糊和空泛。除此之外,建立严格的问责制度必不可少,有效奖惩机制的建立有利于维护预算的严肃性。只有做好以上三点,才能保证预算公开信息的真实性,同时政府部门由于受法律的约束作用,可以减少其自由行使权力的空间,有利于导致高效政府,更好的为人民群众服务。

四、结语

目前,人民群众对财政信息公开的呼声越来越高。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财政公开也是必然的。预算的公开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国家、政府、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吕侠.论中国的预算公开.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1(4).

[2]陈龙.预算信息公开:风险、困惑及化解.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1(5).

[3]李铭.关于人大监督下预算公开问题的思考.新会计.2011(7).

上一篇:爸爸是我的榜样作文400字下一篇:女鞋一年销售的旺季和淡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