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特色介绍

2024-06-26

村特色介绍(共7篇)

村特色介绍 篇1

村特色介绍

****村位于国家4A级风景区、道教圣地--**西麓,**国道的西部,属于典型的丘陵地形,占地面积12.8平方公里、耕地5000多亩。全村共有5个自然村、14个村民小组、农户495户、常住人口2100余人。**村党总支现有党员48名,党员经纪人32名,党员科技示范户16户,入党积极分子12名。村党员服务中心内设“两站五室”,即村党员管理站、电化教育工作站、教育培训室、综合活动室、便民服务室、调解室、健身室,集便民服务、远程教育、干群议事、纠纷调解、文化娱乐等服务功能于一体。

**村党总支深知:党务公开工作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举措;是落实广大党员和群众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权力的有效形式;只有统一思想,加强认识,才能使党务、村务公开工作顺利有效地进行。**村在认真贯彻党务公开精神的同时,还定期召开党组织生活会、村两委会会议,认真传达会议精神,广泛进行动员部署,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使广大干部、党员充分认识到:开展党务公开工作,有利于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有利于优化发展环境,推动率先发展和科学发展;有利于强化党内监督,积极有效地预防腐败,促进党内民主和团结统一;有利于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增强党支部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

在**党总支的先锋作用下,90年代初期,**村众党员起到了先锋带头作用,身先士卒,积极引领村民紧盯市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花草木种植特色农业。随着花草木事业的扩大,一些精明的农户自己找销售渠道,做起了经纪人,还帮助其他农户销售花草木。经过几年的发展,**花草木产业越做越红火,得到了上级部门的重视,在镇政府、党委的关心支持下;2003年,**村党总支率领农民成立了**市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006年还升级为省级专业合作社。发展至今,已拥有成员500多名,形成了“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良性发展模式。仅2011年上半年,村集体可支配收入就达60万;2010年人均年收入更是超越往年,按20%递增达到了13600元。

花草木的发展,不仅为农民增收致富,也带动了相关产业迅速发展起来。一是形成了一支经纪人队伍。在**花草木事业发展初期,找不到买家,苗木草坪卖不出去,在镇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邀请专家对**村相关人员进行培训,讲解一些经济知识,组织了一支经纪人队伍。经过几年的发展,现在**拥有60多名经纪人,2010年众经纪人就帮助农户销售草坪达几万亩。有的还建立了自己的销售网站销售平台,仅**花草木销售网站就有十多家。二是带动了草绳业的发展,帮助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再就业。现今全村已拥有草绳机、割草机200多台,附带从事草绳加工业的老弱劳力有200多人,仅2010年生产草绳就达150多万斤,创收15余万元。仅此项每年就为村民增收近400元。现在,稻草经过加工还可以挣钱,因为成本低,所以利润相当可观,并且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三是促进了当地运输业的发展。由于国家政策的帮扶和村两委会的积极倡导和鼓励,并提供一定的支持,现**村村民自有运输车辆就有几十辆,年均收入达3万多。四是铲草坪专业队的发展,目前合作社就有铲草坪队伍30多支,铲工300多人,年均收入达到了28000元以上,全年仅铲草坪收入近8300万元。五是由单纯出售花草木到开始承揽绿化工程。全村每年都有5-6家工程队在外就承揽小区绿化、道路绿化、园林绿化等工程。六是激发了全民发展乡村旅游项目的热情。如今**除了发展花草木以外,还积极发展农村休闲旅游业。2010年,在窑场原址上建起了**农业生态园,集休闲、垂钓、度假、采摘于一体,为人们在工作之余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村党总支还不断与时俱进,倡导农户种植高质量、新品种花木,现在,**已形成多元化种植模式。在**花草木事业的带动下,形成了以**为核心的苗木草坪种植圈,**成了花草木销售的“领头人”,有力地带动了村民致富奔小康。目前,**村98%以上的土地种植了高效农业,其中种植各类苗木达1200多亩,草坪3500多亩、有机茶叶300多亩,应时鲜果100多亩,2010年花草木销售收入达到7200万元。为更好的服务花草木事业,2009年在后白交巡警大队和民政局的支持帮助下成立了**花草木交通安全协会,发展至今,已有成员50多名,包括经纪人、司机、农户,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服务模式。现在的**村已由昔日的“北大荒”变成今日的“绿银行”,是远近闻名的“农业特色村”。

党委班子是村中枢,也是全村村民的主心骨。近年来,班子成员尽管工作压力很大,但大家注重树立团结意识、大局意识、民主意识、开拓意识、服务意识、廉洁意识,努力打造学习型、实干型、创新型、服务型、清廉型领导班子,殚心竭虑,将主要精力都用在为人民服务上,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用在迎评促建创优上,用在全面关心全村村民,为村民做好事做实事上。党总支成员在工作上勤奋务实,作风上民主深入,时时处处注意自身形象,率先垂范,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去影响全村党员群众,保证了**村党建和其它各项工作的高效有序运作,对构建和谐社会起到重要了示范和导向作用,深得全体村民的信赖。

**村党总支在统一思想认识的基础上,为将党务公开工作迅速宣传到位、发动到位、落实到位,成立了由党总支书记任组长,其他委员为成员的村党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党务公开工作的落实。结合工作实际,制定了村党总支日常工作制度,明确规定做到“七公开”、“三要求”、“两保障”:即党的组织建设公开、领导班子建设公开、民主科学决策公开、干部人事工作公开、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公开、党风廉政建设公开、民生水利发展公开;改进服务、完善监督、强化责任;实行党务公开目标管理责任制、党务公开督查制度。组织及制度的建立与完善,确保了党务政务公开工作的有序开展。坚持做到按季度公开村财务、村务、政务;每周一召开村两委会全体成员会议;每月10号召开党组织生活会。

青山绿水新家园,宜居生态**村。**村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不忘搞好环境生态村的建设,并建立长效机制。近两年来,建造了农民健身广场、篮球场,村级污水处理厂;修建垃圾房五个,放臵垃圾桶30个,进行厕所改造180户,铺设沥青柏油路4公里、水泥路8公里,所有的进村道路两旁以及农户的家前屋后都进行了绿化,常年聘用四位清洁工负责**村的环境卫生工作。**村的各项工作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和鼓励,多次受到省市表彰,先后获镇江市“康居示范村”,江苏省“环境综合治理示范村”、江苏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江苏省“绿化示范村”等多次荣誉。**村党总支始终把提高党总支的总体素质放在首位,不断增加整体的战斗力、凝聚力,牢牢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进一步的用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的思想,指导促进工作,把**村建设成现代、高效、和谐的新农村。

村特色介绍 篇2

2013年以来,河北省出台了一系列条文政策,逐步开展了从农村综合环境整治规划到后来的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来切实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转变生活方式以及改变农村生活环境。[1,2]从2013年开始,笔者参与了4个村庄的综合环境整治规划和3个村庄的面貌改造提升规划设计。结合国家民委关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3],宽城满族自治县西岔沟村在前期综合环境整治和改造提升规划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深化的规划设计,笔者作为主要设计人员完成了该村的规划,下面以该村为例,谈谈对民族特色村寨保护的认识。

2.设计原则

河北省出台的这一系列政策里写明了面貌改造提升包括哪些项目,如2015年提出的河北省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规划设计技术导则包括总体规划和饮水、道路、垃圾处理、厕所改造等15项专项规划[2]。在实际调研中我们发现,虽然大家都对居住环境等精神层面有所要求,但更为关注的是“增收措施”;所以我们在规划时会综合分析周边村镇,根据实际情况,先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同时综合考虑村庄面貌现状,提取问题,因地制宜,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

3.村庄现状及问题:

(1)区位及对外交通

西岔沟村位于承德宽城满族自治县化皮溜子乡,村口前有省道,距离镇政府约10公里,距离县城中心15公里,对外交通便利;

(2)饮水安全

村中饮用水为地下水,几家或一家有个水井,泵水上来,但有些农户的水源地是在河道里,河道污染严重,因此水源受到很大威胁;

(3)道路

村庄道路硬化较好,但道路路面质量差,道路较窄,有条件的位置有会车区;

(4)厕所

村里厕所都为旱厕,容易滋生蚊蝇和细菌;

(5)绿化

村中整体绿化率较高,基本生态环境良好。建设范围内绿化较为粗放,多为常见乔木,观赏类植物较少;

(6)民居

民居建筑质量多数较好,外观缺少民族特色;

(7)污水处理

村寨中没有集体污水处理设施;

(8)民族特色与人文气息

民居的平面保留有满族民居特色,庭院大门居中,主屋中间为厅或堂,两侧为卧室。结合该村实际以及地势高低,家家都有半地下室用来储存苹果。村中有一颗古树,除此以外人文气息较弱;

(9)村庄标志

因西岔沟村盛产苹果,所以几年之前由政府拨款,在村口做了一个苹果树型的标志,但标志单调、缺乏美感和人文气息;

(10)产业

村庄年轻人大多选择外出打工,剩余劳动力主要种植苹果,且有一定规模。由于地理位置特殊,该村苹果质量很好,有很高的社会认可度,当地政府也为该村苹果输出注册了品牌并有合作的外销单位。除了苹果种植外,没有其余产业,产业较为单一;

(11)公共服务设施

通过前期的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工作,修建了几个垃圾池,村委会门口有一个小廊子,但使用率很低;村委会外面有一个公厕,但环境较差;还有一间书屋;村委会门口有一块空地,但硬化较差,且面积较小,还有高差,不具备公共活动区的功能;

4.规划方案:面貌改造提升与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并行

经过实地调研,我们将主基调定位为:依托苹果产业,加强文化建设,带动乡村旅游业发展。

(1)饮水:建议村庄设深水井,从根本上解决水源污染问题。对河道进行治理,还绿水青山;

(2)厕所:民居内的厕所都是旱厕,建议进行双翁式厕所改造,减少蚊蝇和细菌;

(3)道路:西岔沟村是满族村,村内有一定的满族文化,为了对满族文化进一步进行保护和完善,我们在路灯方面和道路两旁的民居墙面和窗户等细部构件上增加了满族建筑的符号;

(4)绿化与景观:村庄原有粗放型乔木有农村的朴实特色,缺少观赏绿化植物,建议在民居旁,路边上撒播多年生宿根植物。村庄由几个自然村共同组成,一条小路将几个自然村进行了联系,在沿途中,有一处地势较高,可俯瞰全村的位置,我们在该处设置了一处小型带形广场,用于停留和欣赏村庄景色;

(5)民居:民居立面虽无特色,但经查阅学者陈伯超所作满族民居特色一文[4],可以发现,平面布置将满族民居特色有所传承,且如果只做表面工程,农民得不到实际实惠,西岔沟村属寒冷地区,主要考虑冬季保温,综合节能角度考虑,建议有条件的住户进行门窗改造,如设置成双层窗,在原有窗户位置处加一层有民族符号的窗户,既不需要大拆大改又能保障冬季采暖能耗降低,使室内环境更加舒适;

(6)污水处理:该村的几个自然村地势高低差别较大,铺设管道或者集中污水处理不太现实,建议每户单独处理,在家中挖井窖装小型渗水设备,进行土壤渗滤处理;

(7)村庄标志与人文:结合现有村庄标志与村庄产业,在村口的入口处,村庄标志前两侧增加了6幅镂空空雕雕塑塑,,内内容容为为农农民民种种植植和和采采摘摘苹苹果的过程及丰收的喜悦,材质为铁艺,既增加了人文文气气息息又又接接近近农农村村生生活活,,其其中中采采摘摘雕塑如图1所示。

同时在采摘园处结合村村中中原原本本的的较较为为朴朴实实的的苹苹果果雕雕塑塑设计了一些具有满族文化的图腾柱,材质为木质,将采摘园的木材与朴实的苹果雕塑进行过渡与“沟通”。

西岔沟村为满族村,绝大多数的村民为满族,在沿村主要道路上绘制了宣传画,宣传画的主题为满族发展史,增加村民对民族知识的了解,更是让游客能对满族发展有一定的了解。

广场的挡土墙上绘制了满族的特色饮食,能给游客一个直观的认识。为了增加农村质朴的特色,我们进行垃圾桶设计时,应用了村民常用的水筲的元素,设计图如图2所示。

结合近期已经完成的面貌改造提升工作中道路亮化工程,在原有灯杆上加入满族八旗旗帜,用较为经济的方式增加名族元素。

村庄古树位于一户农家院内,将古树的习性告知于村委会,委托该户居民照料该树。

(8)公共服务设施:鉴于公共服务设施较差,我们新设计了公共卫生间,统一规划了村委会门口的广场和道路,使该处的交通更为顺畅,并为村民设计了公共活动场地。在广场处既可以进行娱乐活动又可到书屋进行文化学习。村委会前原有一小型广场,但广场面积小,由于村庄产业为苹果种植,每年会有货车装卸苹果,广场相对宽敞,自然成为了停车场和会车区域,由于长时间的大荷载倾轧,地面已经破损,且广场是较为倾斜的平面,考虑到村民日常的文娱需求和地段限制,将原广场和与广场一路之隔的斜坡空地统一处理,调整路面位置,将村级路调整至广场一侧,对原小型广场进行了扩大设计,并且考虑广场的“停留”需求,将广场设置为台地式,标高最高处设置成最大的广场,可供日常文娱需求使用,中间段为趣味区,体现民族特色并主要为儿童和青少年提供场地,最下面一段设置停车场,并将地面荷载设计值设计为满足大型车辆荷载值。广场改造前后如图3所示。

为了最大限度解决停车问题,在村委会临街一侧空地上设了小型车的停车位,这样小轿车就不会占用广场活动位置。广场改造完成后,经过回访村民,村民很喜欢现在的活动场所,图为村民在广场上跳广场舞。

(9)产业:将村庄的苹果种植业最大化发挥价值,建议春可赏花,秋可采摘,并设计了导向牌。

5.结语

通过对政策的解读,从农村实际出发,多角度考虑对民族特色村寨进行保护和规划。

参考文献

[1]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河北省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规划编制实施方案,http://www.hebjs.gov.cn/zhengcewenjian/tingfawenjian/201507/t20150724_194567.html

[2]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河北省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规划设计技术导则(2015年),http://www.hebjs.gov.cn/zhengcewenjian/tingfawenjian/201507/t20150725_207882.html

[3]国家民委.国家民委关于印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的通知,http://www.gov.cn/gzdt/2012-12/10/content_2287117.htm

旅游特色村提升改造模式 篇3

项目背景

因地处山区,村庄多丘陵山地,地形起伏较大。地区植物资源丰富,植被覆盖率高。同时,由于毗邻水库和河流,郭家沟村呈现出与北方大部分地区不同的水乡特色。山水相依构成了郭家沟村独特的自然环境。

至2011年底,郭家沟村共有居民51户,全部为农业户,常住人口177人。村中经济发展以旅游服务业为主要产业,旅游业年产值近200万元。郭家沟村的总面积为109.7公顷,其中现状建设用地面积5.34公顷。村民居住地主要集中在村中部,周围被林地和园地环绕。对外交通经由村南的马营公路。

郭家沟村的优势在于,依山傍水,景色优美,有发展生态旅游的天然条件。现状建筑物多为典型的北方乡村民居,高度均控制在一层,屋宇俨然,为改造提升为度假村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村内人口不多,也为开发管理带来了便利。

项目整体开发策略

本项目的愿景是把郭家沟村打造成京津地区最具北方民居特色的水乡旅游目的地,塑造北方民居改造典范,开启天津市国际化世外桃源先河。这里将创建集休假、养生为一体的生态品位度假村;体验休闲、返璞归真的家庭生活旅游;提供安全、高档、聚集交流的配套设施。

必须认识到,项目的成功不仅在于建筑和环境的改造,也在于营销的策划、广告的推广和统一严谨的管理。因此,整体开发策略可从设计、管理和营销三个方面来探讨:

1设计策略

在乡村里有限的资源特别是土地和水、林地资源,几千年不断的开垦使中国土地生态异常脆弱,自然灾害频繁。历史上,因自然灾害而流离失所的乡民往往是社会不安定因素,而城镇化对土地的侵占又将使这种人地关系矛盾更加突出。在中国广大乡村,在漫长的人地共生体的互动和演化过程中,生态安全格局往往和乡土文化遗产景观相叠加而存在,如村落背后的“龙山”,村落前面和边上的“风水池”和“水口”,都是关键的生态景观,也是村落民间信仰的重要依托,因而往往得到时代村民的保护。所谓生态安全格局,是指对维护生态过程的健康和安全具有关键意义的景观元素、空间位置和联系,包括连续完整的山水格局、湿地系统、河流水系的自然形态、绿道体系以及中国过去已经建立的防护林体系等等。首先通过设计对村庄现状进行全方位的改造提升,将在环境、景观、建筑、室内和公共设施几个方面多管齐下。第一,提升村庄整体居住环境,规整农田、水系、道路等;第二,塑造景观体系,配以适当的植物种植;第三,修缮现有建筑,对少数无保留价值的建筑进行重建;第四,为每一座住宅配置现代化高品位室内生活设施;第五,增添公共设施,如游客中心、酒店等,完善配套服务功能,并引入节能环保技术的应用。

2.统一管理策略

成功的管理能够合理调度资源,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增加经济效益。郭家沟度假村成功的关键在于管理。因此必须加强服务人员及村民的管理与培训;监督餐饮原料、制作和善后工作;大力进行度假村居住环境的管理,消除脏乱差;重视度假屋房间与院落维护,保证游客的舒适;同时采取相关手段,抓好安全管理。

3.整体营销策略

项目的落成并非终点。如何进行科学的市场运营,打响郭家沟旅游特色村的品牌,将是另一个巨大的挑战。成功的营销策略首先需要准确定位目标市场,有的放矢;需要采取恰当的市场推广方法,重视广告与宣传工作。我们建议多多开展能够反映郭家沟村特色文化的项目活动,如节庆会展等,提高知名度,凝聚人气。另外,营销计划的开发与执行也是重中之重。

规划重点

依据本次规划,郭家沟村的空间结构为一轴,六区,三节点:一轴指由道路水域及景观组成的景观轴线,三节点为入口节点,村庄活动中心、水坝娱乐中心,六个功能分区分别为入口观光区、野趣观赏区、乡宿区、文化观赏区、大坝娱乐区、山体及农田展示区。

本次规划的内容可分为以下几大部分:

1.整体环境改造

乡村现有农田区域、植被、水域、景观设施是重要景观资源,我们将采取保护加提升的措施。这些措施包括:整合农田区域,规整农田种植,引入农事活动项目;梳理现状植物,依据区域特色进行补种、移植,以植物突出地方种植特色;打通水系,保证水域的连续性,融入活动提高水利用功能价值;整合景观元素(石碾子、名木古树、古井等),运用不同景观元素搭建特色主题的活动场地;设计开放空间,在视线节点处保留足够的空间廊道,满足景点的可视性及景观空间的丰富性,在连续的绿廊处,适当打断局部绿廊,提高节点可视性。

当地文化元素的运用,当地文化元素分为人文元素,和自然元素,两个元素加在一起,形成了地域特色。找出区域内的特点所在,这就成了自然元素,在郭家沟,在北方的山体中,一条潺潺而流的小河,形成了郭家沟的自然特色。而自然特色的形成又是由于上世纪的人工坝所产生,这就在自然特色中加入了人文元素,由此强调了地域特征。单纯的人文元素, 包括当地的历史文化、生活习惯、建筑元素组成,在郭家沟的项目中,地域历史文化比较短,主要体现在生活文化以及建筑元素上,生活文化主要由农耕生活文化和民间艺术组成,农耕文化,当地老百姓为了抵御山体滑坡泥石流对作物的影响,修建的挡土墙,经过岁月的洗礼,已经成为当地的景观元素代表。

2.道路专项规划

道路作为景观资源之一,应当整合周边景观植物、材料、设施,并结合特色绿廊道路,营造整体景观效果。道路同时具有很强的引导性,规划构建道路景观廊道,设置标识牌,引导游客。另外,生态技术的引入是设计亮点之一,道路两侧设生态排水沟,道路向两侧排水,既解决路面积水问题,又可用于雨水收集利用。

3.水系专项设计

对水系的改造从梳理河道开始,针对河道需求以深挖、拓宽的方式将河道水流串联起来。并且设置滚水坝,保证枯水期水量,满足用水需求。继而在水塘下设置暗河道,定期换水;最后还需增加景观河道,铺设卵石,起到排水防洪的作用。

4.庭院景观设计

本着就地取材,彰显地域特色的宗旨,我们对院落景观进行梳理,对现状材料、植物、元素加以利用,通过功能转换,废物利用等新颖的手法,创造出具有特点的景观小品,凸显院落地域特色。

5.建筑改造

在建筑改造上,本次规划将着重保存传统北方民居形式,置入新元素新技术,实现修旧如旧,新老并置,新融于老,老并入新。

在村里原有老房屋的基础上,我们将原有老旧建筑材料进行加固和精心修整,重新利用原有建筑元素,保持建筑的古色古香;在另一方面,用新颖的设计手法改造原有老房屋,将传统的建筑材料运用新技术手法进行表现,对传统元素进行推敲,重新包装利用,在建筑中融入新的文化。对于部分状况较差的建筑,在户主自愿的前提下,进行重建或翻旧,重新改造结构和功能划分,提升建筑品位和外观,与度假村整体建筑群保持风格的一致。

与外部改造同时进行的是建筑的室内软硬装饰设计,用现代化的家具及家居用品,加上高档品位的艺术装饰品,营造不同的中西方生活氛围。

另外,规划还将兴建一批新的公共建筑,包括入口建筑、度假中心建筑和水上中心建筑,在建筑风格与材质上均与已有建筑保持和谐一致。

6.经济性农作物种植

郭家沟在未开发之前,主要农作物为,玉米、小麦、果树(以栗子树、苹果树为主),经济效益低,对于改造后的高成本运营不成比例,这也是很多乡村旅游要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在设计过程中,在满足旅游观赏的前提条件下,采取经济价值较高的农作物,根据郭家沟的土壤条件,我们与下营镇政府选取了金银花、丹参作为主要经济作为,整个村子1031亩地种植了金银花和少量丹参,与山东一家公司进行合作,打造中国金银花科技博览园。下一步,郭家沟村将陆续打造金银花主题公园、金银花品种展示园、金银花盆景园、金银花迷宫等一系列主题景点。游客在郭家沟村不仅可以欣赏金银花,同时还可现场采摘、加工等,将成为郭家沟旅游的又一亮点。充分解决了后期自身高成本运营问题,而且在景观上增添了参与性,满足了旅游、经济等方面的需求。

结论

通过我们团队1年的努力郭家沟已于2013年10月份正式运营,为建成后的实景相片,目前郭家沟旅游项目运行良好。也是通过这个项目让我们更深刻的认识到,乡村旅游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载体,对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农民素质、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郭家沟村的北方民居和村庄风貌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文明传承的意义。在城镇化浪潮和新农村建设的大趋势下,如何平衡建设与保护,同时发展旅游业,调整产业结构,保障农民利益,是我们当前所面临的重大挑战。

探索的乡村提升改造新模式,在充分研究当地特色、尊重现状的基础上,尽量保持原有自然和建筑风貌,对郭家沟村整体景观环境进行提升治理,对老建筑进行修葺和改装,维持北方民居原有的古朴外观和地域风味;同时在不破坏原有建筑结构和风格的前提下,改善内部设施,增补新建筑,完善基础设施,使之满足现代生活和旅游观光的需要。并利用周围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整合水库、山体等生态优势,结合多种管理、营销措施,推出高品位的、能够承载地区文化特色的旅游度假村。

淄博旅游特色村 中郝峪村 篇4

和谐乡村

——打造鲁中休闲、养生第一村

中郝峪村,地处淄博市博山区池上镇境内,鲁山主峰之阳,黄花山---志公坪之阴,十里桃花溪之尽头,大有“林尽水源、世外桃源”之韵味。现有村民116户,人口346人,党员15名,耕地面积61亩,山林面积3900亩,林果面积1002亩,水域面积40亩村内峰峦叠翠,四周青山,林木繁茂,花果飘香,百鸟争鸣,本村森林覆盖率百分之98.6,百年以上古树千余棵,多条小溪缓缓流淌水中矿物质含量千余种,常年夏季平均气温26摄氏度以下,负氧离子含量四万以上,在村内一天吸氧量四吨以上,是一处以体验式休闲为主的养生小村。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物质的需求、对健康指数的要求也日益增加;他们每天面对的是不进则退的生存法则,呼吸是漫天的灰尘和废气,节日假期越来越渴望一个鸟语花香、宁静清新的去处。2007年以来,中郝峪这个地处在鲁山脚下林木繁茂、气候宜人的小山村,在市、区各级部门的引导下积极抓住旅游经济这条增收的经济脉,看准时机大胆创新,在不影响生态的情况下开始了科学发展的旅游乡村之路。村内相继开设了三个以农家菜为特色的小饭庄,并可容纳几十人休息的小旅馆。随着旅客的增多,小小的山村也变得繁忙起来,但村两委没有局限于现在的这一点点成果,当今经济社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村两委因此制定了“一年起好步、两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变样”的战略发展目标,要先走在社会的前沿,必须比社会跑得快,比常人付出更多、更艰辛,旅游即是服务,要从量变—质变,在增加项目的同时提高服务质量。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定制度,用经济制度来约束业户,用村民增收来信服村民。

摆着为民增收,为民创利的目的,在上级政府的支持和指导下,村两委带领村民真抓实干,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大力度整改村容村貌,整改河道,整修道路,夯实硬件设施,大力开发村旅游项目,成绩显著先后被评为“省级卫生村”、“市级文明村”、“市级新农村建设先进村”、“区级旅游特色村”、“区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等称号。一、主要项目

单一的旅游项目留不住游客,村两委清楚的看到自身的劣势,2009年本着结合自身优势突出特色的理念,投入500余万元,建设成立了占地600余亩的前沿真人cs野战俱乐部,成立淄博博山幽幽谷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并依次开发了占地100余亩的拓展培训基地,配套建设相关培训设施,射箭场、500米水上漂流等娱乐项目,合理规划场地,在不破坏原有环境的情况下,规划了巷战区、穿越区、休闲区、娱乐区、野战区、培训区等娱乐场地,在区委区政府的帮助下,做好宣传,扎实服务水平,在提高服务质量上下功夫,在打造品牌上谋发展。

1、吃

民以食为天;幽幽谷旅游合作社在最先下功夫的就是在吃上面,在不破坏生态情况下,相继在村小河内建造饭庄三个,并对所有的菜品进行研究,针对我们村情况,常年特色野菜,放养山鸡等特色菜品。在用餐环境上也进行提升,无杂草,无蚊蝇。在自然环境下食用绿色食品,物质、精神同时享用。

2、住

2008年,村两委克服了群众关系复杂,难管理,难统一,经费紧张等困难,对村住宿业进行整合规范,成立了幽幽谷旅游合作社,投资800余万元以普通农家院为基础,建成以“吃农家饭、住农家院、观农家景、享农家乐”为主要的特色旅游项目,在开发建设“农家乐”时,我们引导业主研究特色、挖掘特色、突出特色,用各自的特色寻求错位发展、差异发展和资源共享。充分体现“农家乐”的原汁原味,做足“农”味;增加参与性、娱乐性等服务功能,做足“特”字文章,使游客喜欢来、玩得牢、留得住。

并在村附近的山林内设立的不同大小,不同地形,不同条件的野外帐篷宿营地,让游客在夜晚休息的同时零距离贴近大自然。

3、品

幽幽谷旅游合作社依托我村林果优势,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让游客真正体验到了采摘的快乐。以桃花节、板栗周、采摘月的形式,形成了“游在中郝峪、吃住农家乐、采摘农家果”特色旅游形式。旅游让身居山区的农民,在家就能有了创业的机会,游客来了,山村忙了,农民富了,全村人均收入从2007年的人均6000元增长到现在的人均18000元。

4、玩

真人cs俱乐部成立以来,村两委克服经费紧张,人才匮乏的现实,高薪聘请专业拓展教练和cs教练,提高项目的运营能力和培训水平,在原有传统cs项目的基础上,积极创新新玩法,新地图,新战役,做到让到村游客 “玩一回、爱一回、再来一回”的品牌效应,2012年成功举办了“淄博市首届真人cs大赛”,此次大赛在市区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以“挑战自我,快乐生活”为比赛目标,共吸引全市上百支队伍,共千余人参加,圆满举办此次活动也受到了各级领导的赞誉,大大提高了俱乐部的组织能力和组织大型活动的经验,使真人cs野战成为中郝峪村旅游的一个亮点。俱乐部同期接待国内百余家大型企业中层干部到我基地进行拓展培训,口碑颇佳。

二、运营管理及模式

我村发展旅游经济,以股份制形式,人人参与,能者多劳,参与有份,多劳多得,在不同程度上提高村民的积极性。采用人人入股、个个收益的运营模式,结合本村实际情况,有房的用房屋投入,有资本的用资本投入,广泛引年轻人才,积极参加培训,提高素质水平,人才也属于本村旅游合作社投入方式的一种,充分整合本村现有资源,公司和合作社都本着服务老百姓服务的经营理念,从老百姓切身利益出发,对所有公司、合作社相关账目实行公开制、透明化,根据入股百分比不同,定期公开账目,本村村民也处处为公司和合作社着想,都积极的支持将收益转化为二次投资,继续建设发展本村特色旅游项目。公司和合作社也统一规划管理。

A、运营管理

1)吃的管理

对所有餐具及制作间定期不定期的检查。对所用原材料进行抽样检查。对游客进行服务回访评定好坏。2)住的管理

办理相应手续,规范住宿标准,公司和合作社提出了“一人一登记、一人一换洗、一人一满意 ”的管理原则。

提高住宿质量,对农家院进行整修和整改,每家每户加装太阳能,改造直冲式厕所。制作统一的标志标牌,对住宿人员统一进行公安联网登记,洗漱用品全部统一使用一次性酒店用品。

每日进行安全卫生检查,提高卫生标准,床单被褥使用后统一进行消毒和紫外线杀菌,做到住的放心,睡得安心。

在每个客人住宿退房后都进行调查,并根据情况及时满足游客要求。3)玩的管理

游客在自主游玩时不允许打扰干预,让游客真正放松休闲。

在游玩时保证游客安全,并及时提醒游客注意安全 在每个项目的进行时安全到人、并有三名安全监督员进行安全隐患检查

B、入股、分红形式

1)资本入股

利用村民一辈子的原始积累,本着自愿原则进行现金入股。

2)不动产入股

利用外出打工村民,闲置房屋,根据不同情况进行评估,评估后当股金入股。3)人才入股

由于是旅游业,并且刚起步淡旺季很明显,为了保证人才的稳定,根据人才的业务量和业务水平进行全年考核评定股份。4)山林入股

村民承包的闲置山林,在不破坏生态的条件下,对有利用价值的山林进行评估,按市场价格变换为股金入股。5)土地入股

村民的种植作物及经济作物,在估算每年创造的价值进行评定,按市场价格变换为股金入股。6)劳动力入股

村民在合作社内进行工作,按酬劳的市场价进行评定,按市场价格变换为股金入股。7)分红

所有分红根据入股情况平均分配

三、村民日常管理

针对村民群众的复杂关系,村委在处理群众关系这个难点上,下大力度进行集中学习,破除陋习树新风。在全村长期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努力营造良好的旅游氛围。2007年制订了《中郝峪村村规民约》,从细节抓起,从环境卫生,礼貌用语,规范庭院等各类方式,集中进行学习,提高村民整体素养,真正让每位村民带着微笑迎着旅客来,旅客带着微笑走。安排村民素质培训、旅游知识培训,配合有关部门加强“农家乐”经营户及从业人员的法律、安全、卫生知识教育,加强旅游知识、接待礼仪、烹饪技术、诚信经营服务等方面的培训,切实提高农家乐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服务水平和接待能力。

四、主要困难

1)由于常年以服务接待为主,村委收入微薄,人才进入很少。2)资金流短缺严重,外资注入太少,局限性很强。3)政策扶持较少,束缚性很大。

4)基础设施不够完善,需要相应的帮扶及奖励。五、下步发展目标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不破坏生态谋发展的道路,大力开发旅游新景点,整合资源,准备招商引资修建全亚洲最长滑索,计划建设476米,并建造鲁中第一狩猎场,形成走上山,玩在山,滑下山,乐在心的旅游模式。

(二)继续规范农家乐住宿,餐饮水平,争取年内打造淄博市特色旅游山村,着重建设一批星级农家乐,在市区的各类评比中脱颖而出。

(三)加大真人cs、拓展培训、特色山村旅游的宣传力度,在市区各级领导的帮助指导下,通过各类宣传渠道,加大我村旅游知名度,提高旅游形象,从细节起步,从细节抓起,从细节中进步。

(四)积极协调各部门,对村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大整改,建设和谐乡村村主题公园,休闲、养生、度假场所,努力打造公司化管理式原生态旅游乡村,体验式休闲乡村。

(五)利用幽幽谷旅游开发公司,对外进行整体招商和人才引进,使我村得旅游项目在量上增多,并在质上得到飞跃。

希望在市、区领导等有关部门的帮助和指引下,在我们全体村民的努力下,使我们村的旅游经济成为鲁中上空一个不朽的传奇。使科学发展观得到证实,为更好的构建和谐社会而努力。

博山区池上镇中郝峪村

博山区幽幽谷旅游开发公司

博山区幽幽谷乡村旅游合作社

二0一二年六月十二号

附:

1、《中郝峪村村规民约》

2、《农家乐服务标准》

中郝峪村村规民约

为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保持我村的文明形象,提高村民的正常生活水平,经村两委及村民代表研究通过,特制定村规民约:

一、公路两侧和村内所有的水泥路,不准堆放柴草、沙石、晾粪及一切妨碍村容的障碍物,对搞建筑确实需占路的应尽量整理少占,在工程完工后及时清理干净恢复原状。

二、生活垃圾能自己处理的自己处理,不能自行处理的一律送入垃圾池,不能乱丢乱扔,保持门前房后清洁卫生

三、对养鸡、养狗、养羊户实行全部圈养,如户主不听,每出户一次罚款五十元,从年内福利中扣除

四、严禁酒后闹事、在街上大吵大闹、打架斗殴,影响村民正常生活秩序,对当事人以及当事人在我村任何地方或场合同时参与酗酒的所有人员进行罚款,一次每人一百元,从年内福利中扣除

五、发扬尊老爱幼的好风气,对不孝敬老人的儿女,只要老人找到村两委一次,将其本户的全年福利转发给其老人

六、如有村民在本村偷盗价值十元以上的将其全年福利全部扣除或有意破坏集体及个人财产按损失价值五倍以上包赔对方 以上规定望村民自觉执行,互相监督。做一名有素质、有觉悟、有文明、懂礼貌、保护环境的新型农民。

具体负责人:陈焕富、李兴叶

二零零七年元月一日

农家乐服务标准

为了我们村农家乐继续发展,吸引更多游客住宿我公司统一制定如下要求:1、2、3、4、5、6、7、8、9、住宿房间、院落整洁无杂物。

住宿条件必须具备24小时凉水、热水、照明电、洗刷场所。卫生间改为水冲式卫生间,配备洗澡间。

住宿床铺必须整洁如新,不得有褶皱、头发等杂物。住宿房间必须空气清新,不能有杂味。

住宿院落必须干净整洁,没有柴火,垃圾等其他杂物。住宿期间不得擅自进入客人房间。

住宿客人损毁物品必须及时上报不得擅自处理。

对待住宿客人必须热情大方,不得与客人发生争执,有问题及

时汇报公司处理。

10、在住宿期间院落房间必须做到一天一清理。

希望在业主们的积极配合下,我们的农家乐成为全国五星农家乐。

幽幽谷乡村旅游合作社

村特色介绍 篇5

为抓住我省实施“两强一堡”战略和旅游“二次创业”强势推进我市交通基础设施重大改善等有利时机,充分发挥全市旅游资源优势,推动旅游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努力探索以旅助农、以旅促农、农旅结合的发展路子,积极发挥旅游产业在促进全市经济结构调整、统筹城乡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关联带动作用,大力推进旅游特色村建设,提升乡村旅游的发展水平和质量,实现农民增收致富、建设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弘扬民族文化和推动全市旅游又好又快发展的宏伟目标,特制定全市旅游特色村建设标准。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本标准作为全市旅游特色村建设和验收、评价及相关规划的执行依据。

第二条 本标准按照建设与发展、管理与服务等条件,在全市遴选出30个乡村旅游特色村作为重点建设示范。

第三条 除非本标准有更高要求,旅游特色村的建筑、附属设施、服务项目和管理必须符合安全、消防、卫生、环境保护等现行的国家有关法规和标准。

第四条 在旅游特色村建设工作中,除执行本办法外涉及其他专业时,还应符合相应规范的要求。

-1-

第二章 旅游设施建设

第五条 旅游基础设施

(一)房屋建设

1、有景观建筑。

2、能够体现传统与乡土建筑。

3、村公共建筑及居住建筑设施配套完善,建筑风格简洁大方,体现地方及民族特色。

4、传统风貌区、历史街区得到有效保护,新建建筑与原有建筑风貌协调统一。

5、有趣味,有民族特色小景观(如:摔跤、打陀螺、赛马、斗牛、射箭,八人秋千等)。

6、展现具有传统民族特色及乡土特色文化。

7、村容村貌整洁,建筑、街道与绿化、水体等自然环境有机结合,采取多种措施优化人居环境。

(二)旅游交通

1、道路基础设施,均有合理的配置和具体安排。

2、道路交通组织合理,对外交通不干扰村庄,内外交通顺畅便捷;路网布局合理;道路宽度、纵横坡、转弯半径等数据符合有关规定。

3、主次干道路面硬化率达到较高水平,交通标志、路灯、停车场等交通设施完备,进出便捷,或具有旅游专线。

4、配有场地平整的专用停车场,容量满足需求,标识

-2- 规范、醒目。

5、入村道路交通标识设置科学、合理、美观,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全村导游全景图(显眼位置,体现科学、合理、美观)。

6、垃圾站(箱)的数量适当、设施完好、分布合理、标识清楚。

7、村内安装的路灯布局合理。

8、配有特色旅游交通工具(如:马车、自行车等游览工具)。

(三)旅游服务接待设施(包括:硬件、软件)

1、农家客栈设施

(1)发展能够满足卫生及安全要求的(民俗)家庭旅馆和经济型客栈。

(2)住宿房间配有满足需要的消防、冷暖及换气设备。(3)客房和公共活动空间干净整洁、卫生舒适。(4)客房内配套设施满足需要,被褥、枕巾和卫生用具一客一换。

(5)客房内配有干净、整洁的卫浴。能得到定时清洁,无异味。

(6)卫生间内配有能定时供应热水的洗浴设施。(7)农家客栈门前配有标识指示牌。

2、农家接待餐馆设施

-3-(1)餐馆设施建设与周边的整体环境相协调。(2)餐馆服务设施规模与游客数量相适应,且能满足要求。

(3)能提供地方特色或民族特色风味的菜肴,且品种丰富。

(4)经常接待旅游者的餐馆,就餐环境要清洁,食品卫生要符合有关法规和标准。

(5)有条件的村子设地方或民族特色风味餐馆相对集中的街区。

(6)餐馆门前具有标识牌、菜谱及价格公式牌。(7)餐馆内具有操作熟练服务员和能够唱几首民族特色敬酒歌表演队。、游览设施

(1)游客中心位置合理,规模适度,设施、功能齐备,配有专职服务人员,业务熟练,服务热情。

(2)游览路线布局合理,视野开阔,赏心悦目。(3)各种引导标识(包括导游全景图、导览图、标识牌、景物介绍牌等)规范标准,设置合理,与景观环境相协调。

(4)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的设置合理,设计有特色。(5)游客公共休息设施布局合理,设计有特色,数量满足需要。

-4-

4、购物

(1)购物场所布局合理,建筑造型、色彩、材质与环境协调。

(2)对购物场所进行集中管理,环境整洁,秩序良好,无围追兜售、强买强卖现象。

(3)有能充分体现当地物产和文化的农副土特产品、民间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等。

5、卫生公厕

(1)公厕布点合理,便池能及时冲洗,卫生良好。(2)公厕数量能够满足游览客人。(3)公厕设备和设施完好。

6、文化娱乐

(1)有反映地方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的公共文化娱乐场所。

(2)有固定的地方民族特色,专门为游客表演的文艺节目。

(3)餐饮、住宿场所有反映地方文化特色的娱乐活动。(4)有一支为游客表演的专兼文艺团队。

7、导游服务

(1)有一支为游客提供服务景区讲解员队伍。(2)能够熟练为客人讲解,语言文明、举止大方、服务态度好。

-5-(3)导游员持证上岗,人数及语种能满足游客需要。(4)导游词科学、生动、趣味性强,导游服务质量达到规定的要求。

第三章 旅游服务机制与管理

第六条 旅游产业定位与政府主导机制旅游业是所在县或乡镇的支柱产业或主导产业。

第七条 旅游管理

(一)具有健全的管理机构和相应的管理职权,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配备合理。

(二)旅游质量、旅游安全、旅游统计、旅游培训等各项管理制度健全有效,措施得力,有定期监督检查制度,有完整的书面记录和总结。

(三)有能为特定人群(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等)提供特殊服务的基本设施和服务流程。

(四)旅游市场监管与游客满意率100%。

(五)在游客中心设置意见(卡、箱),公布旅游质量投诉监督电话号码。

(六)投诉处理及时,做到投诉必复,投诉处理档案记录完整。

(七)定期收集分析游客意见和建议,提高接待质量,改进旅游服务。

第四章 精神文明

-6- 第八条 当地居民移风易俗,破除迷信,革除陋习。第九条 当地居民讲文明、有礼貌,不欺生、不敲诈,热情诚实,乐于帮助旅游者。

第五章 旅游安全

第十条 安全设施

(一)获得当地消防部门的书面许可,有完善的消防、防盗、防灾、减灾、防震、救护等设备,且完好、有效。

(二)按规定进行定期检查,没有使用有事故隐患的各项安全设施、设备。

(三)山地、水域等危险地段和道路事故多发地段有明显警示标志。

第十一条 安全制度

有明确安全制度和岗位安全职责,从业人员能经常参加当地主办的安全培训和安全教育活动,有定期或不定期安全检查、预演、监督和及时汇报制度;

第十二条 安全管理

(一)从业人员均接受过消防培训和紧急救援知识与技能,配备有足够保安安全人员、医疗急救措施、常设性医务人员和常备药品,有完善的紧急救援机制、突发事件处理及应急机制。

(二)游客较为集中的区域配有足够的保安人员,以保证秩序和游客安全。

-7-

第六章保障措施

第十三条 有严格的定期检查和抽查制度,并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和奖惩机制。

第十四条 有严格的卫生消毒设施与消毒制度,并有消除老鼠、蟑螂、苍蝇及其他有害昆虫的措施。

第十五条 第十六条

村特色介绍 篇6

关键词:农村,特色产业,茂县罗山村

四川茂县南新镇罗山村, 位于岷江上游, 茂县东南方, 距离省会成都市约180 公里。 现全村共计193 户, 近800 名村民。 这个坐落在平均海拔1800 米的高半山小村庄, 除农用车外, 全村共拥有140 多辆小轿车, 是名符其实的 “ 汽车村”, 而且该村人均收入超万元, 说明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小康村”。 而现在的这一切, 在2007 年以前, 是村民们做梦都不曾想到的。

一、高半山区的农业发展经验

笔者在罗山村实地调研时, 村支书告诉笔者, 2007 年以前, 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村民的生活水平普遍低下。 由于道路路况的限制, 从山下的213 国道开车到村里需要3 个小时, 遇到雨季, 更是很少有车辆愿意上山。 据统计, 2007 年以前, 全村人均收入不到3000 元, 低于国家贫困标准。除了逢年过节买点新鲜的肉类食用以外, 村民们平时几乎都是食用自己熏制的腊肉, 主食也只有玉米和土豆。 本文, 笔者想通过分析高半山农区发展的良好经验, 同时针对继续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相关建议。

1. 产业结构调整是发展的核心

早期, 罗山村以玉米、白菜作为主要种植作物。 产品附加值不高, 在同类农业产品作物里不具备竞争优势, 同时由于作为经济作物的白菜的市场价格波动大, 致使农户每年的经济收入也随之升跌。 改变这一现状的办法, 就是化被动为主动。 2003 年, 部分村民开始尝试种植附加值更高, 经济效益更好的果树。 结合罗山村自身的自然地理条件, 最终选定红脆李作为主要种植的经济果树。 但因对该种作物的市场预期不足、培育周期太长等客观因素, 罗山村也只有少部分村民尝试选择种植红脆李。 于2007 年底, 罗山村成立了 “红脆李种植合作社”。 至2015 年, 全村红脆李种植面积达到1200 亩, 估计晚熟红脆李产量可达到200 万斤, 保守估计按市场价7.3 元一斤, 全村可实现经济毛收入1400 多万元。

2. 政府相关扶持政策是发展的助力

产业有序健康的发展, 离不开政府政策的引导和扶持。 自2007 年罗山村的红脆李种植形成规模之后, 当地政府基于此大力投入基础设施的建设。第一, 对村道进行了硬化处理。 首先, 这不仅缩短了村民进出罗山村所花费的时间, 而且也解决了由于天气原因造成无车辆进出村落的问题, 为村民提供了交通出行的便利。 其次, 降低了运输成本, 果实市场价格更趋合理。 由于交通运输条件的极大改善, 使得每年收获季节水果收购商络绎不绝。 收购商可将货车开到种植户的果树旁进行装车作业, 这不仅保证了水果运输的新鲜程度, 同时平整的道路也减少了在运输过程中对水果的损耗。 第二, 地方政府修建水池水窖, 解决农作物的灌溉问题。 罗山村处于海拔1400 米至1600 米的山间区域, 水资源匮乏, 作物用水主要依赖自然降雨灌溉, 且每年7、8月大概会有1 到3 周时间不等的干旱期。而这段时间也正是果树生长, 影响红脆李生长品质的关键时期, 所以对于在这一海拔区间种植的红脆李来说, 灌溉水是其生命线, 也直接决定最红成品的价格。

3. 科学技术投入是发展的保障

技术作为生产要素里不可缺少的条件, 对提高生产效率, 提升产品品质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在罗山村, 科学技术所起的作用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对农用土地的专业检测。相关部门对罗山村的农用土地在进行耕作和种植之前都会进行土壤成分测量, 分析土壤的酸碱度, 以及所含各种微量元素的分成, 这对于种植作物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第二, 改良土壤。 种植户在种植前期会依照将要种植的作物生长所需要最佳土壤环境对土壤开始改良。 在改良过程中, 最大程度的使用自然非化学的有机肥料和物理改良技术。虽然改良土壤以及相关的措施会增加种植的成本, 但是对果树的健康以及丰产, 高品质而言, 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 相关专家的专业技术指导。每年罗山村还会请农业专家到种植户家进行专业的技术指导。 从病虫害的预防和治理, 到果树生长期的氮、磷、镁、铁肥的配比, 最后到蔬果疏支, 挂果套袋都是科技种植的投入。

4. 诚信是发展的关键

诚信经营是一个企业品牌建立的基础条件, 同样也是企业品牌核心竞争力的基石。 罗山村, 虽不是以企业的形式经营农业产业, 但其诚信的基准是该村红脆李能远销海外的保障。

由于水果类产品的特殊销售模式, 当水果还未完全成熟时, 收购商便要到种植户家里进行订购 (收购商预付定金) , 数量和收购价格都在这一时间协商好, 待水果完全成熟时, 收购商直接到田间地头进行采摘、装车并支付剩余款项。在订购到交易最后达成的这段期间内, 罗山村的红脆李品质的好坏是掌握在种植户的手中。 签订订购协议时, 农户对今年红脆李的市场价格是没有预期的, 也就是说, 最终的市场终端零售价格可能会高于之前订购时所商讨的采购价格。 笔者在罗山调研时也了解到有过类似情况的发生, 但当时整个罗山村的种植户没有出现一个毁约案例, 而且历年来罗山村的红脆李都是保质保量的按时交付到收购商的手中。 种植户还告诉笔者, 诚信是所有商业交易的必须品质, 不能因为眼前的利益而失掉了诚信, 那样会失去所有。 从以前的贫困落后小山村到现在的“小康村”甚至“富裕村”, 他们懂得感激, 他们勤劳, 更理解诚信。 这些年来, 越来越多的收购商来罗山村收购红脆李, 最远的已被销往海外, 市场越做越大, 但是从来没有发生过一起销售纠纷。 诚信是罗山村红脆李产业越做越好, 越做越大的关键因素。

二、持续发展所遇到的问题及建议

1. 产品知名度低, 应添加地理标识

近年, 罗山村的红脆李虽然销往各地, 但自身的原产地及品牌并未让消费者产生了解。同样是出产于四川茂县罗山村的红脆李, 由不同的经销商包装之后销往不同地区, 被冠以的产品商标与名字都大不相同, 没有统一的地理标识。 以至于只有最初的收购商知道这是产自岷江上游罗山村的高品质红脆李, 但最终的消费者不了解它产自哪里, 没有办法通过产地进行同类产品的比较和分辨。所以建议在种植户保证自身产品品质前提下, 应该由当地政府牵头, 给与相关政策支持, 再由村委组织协调, 对从本地产出的红脆李进行统一的包装, 冠以注册商标。一方面, 包装过后的红脆李在产业链中提高了其附加值, 种植户可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另一方面对提高自身品牌的知名度有着巨大作用。 在市场的竞争中, 品牌的价值与口碑, 往往可以决定产品最终的走向。

2. 高端产品产量少, 加大科技投入

罗山村出品的红脆李, 虽然品质普遍较高, 但是能销往高端市场的, 满足更高国际标准的产品并不多, 达不到所有成品的千分之一, 这所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高端产品由于数量不多, 往往按照普通价格被收购, 同时罗山村的红脆李在高端水果市场几乎占不到份额。而高端产品能带来的经济社会效应是用一般价值衡量无法测算的。高端红脆李的生长相较普通红脆李的生长, 需要更多的生长空间, 这样才能接受的更多的光照和土壤养分。果树间的间距, 以及每棵树枝间距以及朝向, 挂果时果与果的间距都有很高的要求。只有通过加大科技投入, 更加科学的种植, 科学的培育, 才能提高高端产品的产出, 得到更高附加值产品的产出。从而使得罗山村红脆李的产业发展更加长远。

3. 劳动力流失, 应转变劳动者传统观念

在当今中国的大部分农村, 不管其经济发展水平高低, 只要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村庄, 往往面对同样的一个困境, 罗山村也不例外, 就是农村劳动力的流失。 往往一代果树还没到需要更替换代的时间, 种植户就因为自身家庭缺乏劳动力的因素放弃农产品的继续种植。 随着现代教育水平的提升, 绝大多数年轻人更向往大城市的生活, 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业生产会让他们自然的排斥。即使如今进行农业生产已经可以带来较高的经济收入, 但是当代的年轻人仍旧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 在现在农村基础设施, 生活条件得到大幅改善的同时, 我们也应该重视对青年一代有条件可能参与农业活动的年轻人进行思想上的教育, 改变其传统的思维模式, 让他们明白从事农业生产和作业的不可替代性和重要性, 使其自身找到荣誉感和满足感, 使得更多的新鲜血液注入到农业生产之中, 焕发新的活力。

村特色介绍 篇7

在新农村建设实际工作中,德庆村突出抓好三项工作:

一是突出加快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在抓好粮食生产稳定农民收入的同时,通过实施产业帮扶措施,重点支持木耳种植和畜禽养殖两大主导产业,不断拓宽经济发展和增收致富门路。经过几年的培植和发展,德庆村木耳产业得到迅猛发展,逐步走上了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的发展道路,形成了具有区域带动作用的特色产业。目前,全村发展木耳种植户172户,占总户数的94%,辐射周边市县农户120户。此外,通过招商引资兴建了1000多平方米的养殖基地,年出栏黄牛1000头;发展养鸡大户3户,年出栏肉鸡10万只,畜牧业的发展不仅实现了粮食的有效转化,而且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二是突出合作组织经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为提高木耳产业组织化程度,早在1996年德庆村就成立了木耳协会。随着产业的发展和壮大,2008年,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采取“支部+合作社”模式,投资200万元成立了木耳蘑菇种植专业合作社,新建加工包装厂房210平方米,并购置了加工设备,注册了“原森”牌商标,通过了无公害质量验证和QS质量认证。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实行“统一备料、统一制种、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四统一方式,通过利益联结,加快资金、技术和资源等生产要素向主导产业流动,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目前合作社发展会员345人,带动农户243户,其中非成员农户70户,仅木耳一项村集体年均增收15万元,农民增收1100余万元,会员户增收2.9万元。

三是突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生活环境。在新农村建设任务艰巨,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德庆村从农民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2006年~2009年,累计投资175万元实施了环境改造工程。针对农民出行难问题,在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的基础上,投资100万元,新修村屯水泥路2.5公里,实现了户户通目标;针对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累计投资75万元,新建铁栅栏2200米、硬化边沟1400米、新建标准化厕所120座、户用沼气池50座、玉米粮仓150个、硬化庭院100户。2010年投资187万元,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屯绿化美化工程。

德庆村利用被确定为省级示范村和全市新农村样板村这一有利契机,围绕建设特色产业村和生态环保村这一发展目标,以壮大主导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环境面貌整体提升。

一是强化主导产业的支撑作用。发展壮大木耳产业,2011年发展2000万袋,1500万袋自养,500万袋外销,比2010年多生产400万袋。在养殖栽培技术成熟,产品畅销对路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木耳成品的筛选和包装,通过精深加工和精美包装,力争使木耳产品每市斤销售价格达到80元,实现销售收入翻一番。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争取使木耳产品直销到大中城市超市。

二是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2011年谋划的建设项目有:投资50万元,硬化排水沟3500延长米;投资110万元,砌筑砖墙3000延长米;投资60万元,新建村部(两层)276平方米;投资240万元,完成对120户房屋进行外墙保温、门窗更换的保暖工程;投资20万元,完成对1200平方米文化广场的硬化和体育器材的配备。

上一篇:自流井区职称论文发表网-高中英语词汇教学问题解决方法论文选题题目下一篇:收单业务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