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登记报告工作方案

2024-08-11

肿瘤登记报告工作方案(共5篇)

肿瘤登记报告工作方案 篇1

徐州市肿瘤发病登记报告实施方案

为掌握徐州肿瘤发病、死亡动态和流行趋势,为制定癌症防治策略提供可靠依据,根据《江苏省恶性肿瘤发病、死亡登记报告规程》和《市卫生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肿瘤发病登记报告工作的通知》(徐卫疾控„2010‟30号)要求,针对我市卫生资源现状、工作条件,特制订本方案。

一、肿瘤报告机构职责

遵循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在肿瘤报告管理工作中履行以下职责:

(一)市、各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负责辖区肿瘤登记报告业务管理,实施肿瘤报告管理规范和相关方案,建立健全肿瘤信息管理组织和制度,制订肿瘤新病例登记报告实施细则(包括报告程序、核实和随访、职责分工等),以保证此项工作的建立和长期的正常运行。配备专人直接负责肿瘤登记工作。

2、每年至少组织开展一次对辖区医疗机构的业务培训,基本的培训内容包括肿瘤新发病例、死亡病例、肿瘤分类与编码、登记资料的统计和分析、登记软件使用等。

3、负责辖区肿瘤的收集、分析和反馈,动态监视本辖区肿瘤报告信息,及时进行肿瘤审核、订正、查重。各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定期从网上下载本辖区户籍人口肿瘤病例,并按户籍地址反馈至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核对。

4、定期开展肿瘤漏报调查,对肿瘤信息报告管理质量进行分析评价。

5、负责对辖区肿瘤病例的相关数据备份,确保报告数据安全。

6、开展肿瘤信息报告工作的考核和评估。

(二)医疗机构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在辖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指导下,组成由分管院长负责、职能科室牵头、各相关科室参与的工作模式,建立肿瘤登记报告制度,制定和颁布相应政策,负责对本单位相关医务人员进行肿瘤登记报告培训,定期开展肿瘤院内漏报调查。并将肿瘤登记报告工作纳入工作考核范围,定期进行自查。明确1名医学专科以上学历、工作责任心强、有较好业务技能的专业技术人员负责肿瘤的登记报告工作。

(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

负责所辖范围肿瘤病例的调查及管理工作,对辖区确诊的而未进行网报的肿瘤病例进行补报。

二、肿瘤登记报告工作人员职责及要求

1、肿瘤登记报告工作人员职责: ①负责报表(卡)的收集与核查。

②负责剔重与复核,实现资料完整性、历史资料的一致性。③负责报表、年报制作、提供专业需求信息。

④具有解释和利用资料、为公共卫生、临床研究和决策部门提供综合信息的能力。

2、肿瘤登记报告工作人员要求:

应具备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和肿瘤学的专业背景,或经过上述专业的在职培训。从事肿瘤登报告工作后应接受每年至少一次的肿瘤登记专业岗位培训。

三、肿瘤报告

㈠责任报告单位及报告人

1、单位:徐州市范围内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

2、人员:各医疗机构临床科室和辅助科室诊治的医务人员均有义务对所检查、诊断、治疗、随访管理的肿瘤患者进行报告。

㈡登记报告对象及病种

徐州户籍人口中发生的所有(ICD-10)所规定的全部恶性肿瘤(ICD-10: C00.0D33.9)

㈢报告内容

基本项目: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出生日期、居住地址、肿瘤名称、肿瘤具体部位(亚部位)、诊断日期、诊断单位、诊断依据,死亡日期;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要填组织(细胞)学类型、诊断时期别、临床分期等。

㈣资料的收集

1、新发病例资料

①徐州辖区内具有肿瘤诊治能力的全部医疗机构的临床科室(门诊和病房)医务人员发现到本院就诊的徐州籍肿瘤患者,有关辅助诊断科室(病理科、放射科、B超室、核磁、CT室、胃镜室等)诊断的徐州籍肿瘤病例与可疑病例,均应及时上报。

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负责辖区内未进行网络上报的肿瘤病例报告工作。

2、死亡补充发病

为减少漏报例数,各疾控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每年将收集的肿瘤死亡资料与肿瘤报告资料进行核对,对只有死亡卡而没有病例报告卡(即发病漏报)的病例应进行追溯调查,获得相关诊断信息(肿瘤的部位、病理学类型诊断日期等),补充填写肿瘤发病卡。

3、注意事项

报告时,复发和转移病例应注明原发部位及首次诊断日期;对同一患者先后出现的原发恶性肿瘤,应分别报告。

㈤资料的整理

1、报告卡验收

各单位职能科室负责本单位报告(网报、卡报)病例的审核,剔重工作;应剔除非恶性肿瘤和非徐州户籍人口的病例,发现漏填、项目不完整或内容可疑,应退回报告科室重新填写。

各疾控中心负责本辖区报告(网报、卡报)病例的审核,剔重工作;应剔除非恶性肿瘤和非徐州户籍人口的病例,发现漏填、项目不完整或内容可疑,应退回报告单位重新填写。

2、报告卡编码

性别、民族、婚姻状况、职业等统计分类标准要求采用《中国卫生统计调查制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年北京)中所列国家标准,肿瘤分类标准要求采用ICD-O、ICD-10,诊断依据和多原发肿瘤要求采用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国际癌症登记协会标准。

ICD-O在ICD-10 的基础上用4 个字母数字代表解剖部位,形态学部分用字母M 开头,后接6 位数依次表示组织学类型(4 位数)、行为学(1 位数)和分化等级或淋巴瘤、白血病的细胞来源(1 位数);因此完整的ICD-O 编码应当有10 位数。

3、剔除重复卡

恶性肿瘤患者常同时到几个医院就诊,重复报告机会多,因此在整理报告卡时应剔除重复报告卡。将可能的重复卡选出,然后人工核对后剔除。重复卡的定义是姓名、性别、地址、诊断和出生年月日相同,或年龄相近。如果遇到出生日期、性别、地址和诊断相同,姓名音同字不同,或姓名不同的病例,应予以核实。

四、工作方法及流程

⑴各医疗机构中负责诊治肿瘤病例的医务人员填写肿瘤报告卡片或表格,应在24小时内,登录徐州健康网(www.xzhealth.net或http://221.229.254.171:8080)填写慢性病报告卡进行网络报告,或者填写《江苏省恶性肿瘤病例报告卡》报告给职能科室,由职能科室统一进行网络直报(具体填报方法由各级疾控中心培训后落实)。职能科室负责本单位报告(网报、卡报)病例的审核,剔重,并于3日内审核有关科室的报告结果的准确性。诊断结果的报告不超过10

日,死亡病例按要求上报。每月5日前将上月的本单位报告结果导出,存档备查。

⑵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安排一名业务人员专职(兼职)负责辖区内肿瘤病例报告工作,包括《报告卡》的核实工作和死亡补充发病工作。接收辖区乡村医生的报告,填写“肿瘤登记簿”,并登录徐州健康网(www.xzhealth.net或http://221.229.254.171:8080)进行报告。负责对本单位和辖区卫生服务站报告病例的审核,剔重工作。每月5日前将上月报告的本辖区结果导出,存档备查,并按户籍地反馈至各社区卫生服务站。要求各乡镇每月召开1次乡村医生例会,形成制度,报告所在村的居民肿瘤发生(死亡)情况

⑶村卫生室(服务站):负责《报告卡》的核实工作和死亡补充发病工作。所有乡村医生均有及时报告肿瘤新病例和死亡病例的义务。凡属所在村的肿瘤病例,经核实未上经过网报的患者,在核实其基本情况后,填写所在村的 “肿瘤登记簿”中,并应登录徐州健康网(www.xzhealth.net或http://221.229.254.171:8080)填写慢性病报告卡进行网络直报,或者填写《江苏省恶性肿瘤病例报告卡》报告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统一进行网络直报。报告时限不超过5日。

五、肿瘤病例的随访

要求各县区都要做到被动随访,即通过与肿瘤死亡报告资料进行查对,了解肿瘤病例的生存情况。同时推荐主动随访,即通过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人员或派专人进行访视,了解肿瘤病例的生存情况。访视的方式一般为上门访视,时间间隔可根据病人的生存状况确定,但至少1 年一次。通过访视可了解病人的生存状况、居住地址和户口地址变迁等状况,还可收集病人进一步诊断、治疗、转移、复发等情况,并可为病人提供生活起居指导、定期医学监护提醒等基本卫生服务。

六、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贯穿肿瘤登记工作的全过程。各单位结合自身特点,在工作的各方面、各环节制定工作规范和质量控制程序,并严格执行。

1、要求基本项目齐全不漏。

除了各项基本的填报项目应齐全不漏外,对更正诊断病例要及时体现更正诊断及依据;死亡病例须再报死亡日期等信息。并要求上下一致(各级登记机构之间),前后一致(新病例与死亡病例之间)。一旦发现同一病例信息不符合之处,应马上作核对或随访。

2、要求肿瘤登记信息准确。

要注意避免重报、多报、误报。不马虎潦草,也不弄虚作假。重报是指肿瘤病人由于经多个医院多次检查治疗或有多个住址,用多个姓名等原因,出现多次报告,造成重报。多报是指由于把登记范围以外的肿瘤病人列入统计资料内,高估登记区肿瘤发病率。误报是指非恶性肿瘤而报告为恶性肿瘤或是恶性肿瘤报为其它疾病。

3、要求肿瘤登记报告及时。

各医疗机构发现肿瘤患者后应在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诊断结果的报告不超过10日,职能科室于3日内审核有关科室的报告结果的准确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于在收到社区卫生服务站报告卡后5日内完成网报。

4、定期开展漏报调查,杜绝漏报

漏报调查每年应至少进行一次。漏报是指肿瘤病例而未作登记。肿瘤资料的漏报现象反映了资料的完整性问题。一般来讲,除非出现地震、洪水、放射性物质大量泄露或辐射等自然环境的突然变化,战争等突发事件,否则死亡不会有太大变化;有关肿瘤发病和死亡的数据变化也不可能有太大的变化。

①在医院开展

应覆盖该医院3 月内所有的住院和门诊病例。对住院病史不仅要核对第一诊断还应检查第二、第三诊断有关恶性肿瘤的所有病史;

对医院病理组织科(包括细胞学检查)等主要诊断检查科室不仅要核对住院病例,更应追踪核对门诊诊断病例的报告。对于放射、超声波、同位素等能提供线索的检查科室,要检查医院日常性的内部质控记录,并对明确诊断的病例进行核对,尤其是门诊病例。在漏报调查中发现的漏报病例或环节问题应及时进行反馈和追踪,并完成漏报调查报告。要求漏报率<5%。

②在社区开展漏报调查

深入社区收集3 个月内所有新发病例的详细诊断、治疗等病例资料,然后与网报资料进行比对,要求漏报率<5%。

七、质量控制的指标

肿瘤登记资料的完整、准确性,使用如下指标进行评价: 1.各类诊断依据所占百分比,尤其是病理组织学诊断所占比例:病理组织学诊断的可靠性最高(包括血骨髓片、细胞学检查),其次是实验室诊断、放射学诊断(X 线、CT、B 超等),单纯的临床诊断是很少的。

2.各类诊断单位所占百分比:分乡(镇)、区、县市级、地区级、省级,省级医院诊断的比例越高,可靠性越好。

3.根据由死亡补发病的病例数(DCO)与登记的总发病数比例:如大于15%,说明登记报告的全面性很差。

4.同期登记的发病与死亡数之比:除非某一部位肿瘤发病率迅速下降,一般来说,在县市级水平上,同地、同期登记的肿瘤新发病数不应低于肿瘤死亡数。

5.部位不明所占百分比:如果这一百分比高,说明登记资料质量差,反映病人可能未得到期良好的诊治或填写报告草率,等等。

6.趋势稳定:同一地区恶性肿瘤的逐年发病死亡率是否基本稳定,不应出现骤升或骤降现象,骤然下降往往表明报告的全面性出现问题。

八、肿瘤登记报告相关资料和信息的管理:

㈠各肿瘤报告单位应定期从网络下载肿瘤数据库,进行备份。㈡各肿瘤报告单位需制定相应的制度,加强对信息报告系统的帐户安全管理。信息报告系统使用人员未经许可,不得转让或泄露信息报告系统操作帐号和密码。发现帐号、密码已泄露或被盗用时,应立即采取措施,更改密码,同时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㈢各肿瘤登记报告单位及有关研究机构在其业务范围内需要利用本市、县(市、区)或全省的恶性肿瘤登记报告信息的,根据信息涉及的人群范围,向相应的卫生行政部门申请,经批准后方可使用。

注:本方案的解释权归徐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肿瘤登记报告工作方案 篇2

1基层肿瘤登记实践中发现的一些问题

1.1肿瘤病例随访登记信息收集过程中存在的丢失与缺失

肿瘤病例诊断,初随访等信息的全面收集是做好肿瘤随访登记工作关键。在肿瘤随访登记实践中,发现与肿瘤病例诊断信息密切相关的辅助科室,例如病理、内窥镜、检验、B超、CT、病案等科室缺乏有效的协作机制。存在一定比例的肿瘤病例诊断信息(部位、亚部位、组织形态学等)丢失与缺失,造成肿瘤病例信息的不准确、不完整。进而影响 肿瘤病例ICD-10和ICD-O-3编码准确性、病理组织学诊断比例等质控指标偏低。

此外,大部分基层 医疗机构 并未设立 独立的肿 瘤登记科室,缺乏专人 负责。造成辖区 责任医师 对肿瘤病人的初访、随访工作量大,质量难于把握。导致病例诊疗信息 及初、随访以及 生存信息 的缺失与 不准确。

1.2缺失卫生专业人才以及有效的激励机制

基层卫生人员流动性大,年龄结构普遍偏大,医疗卫生人才相对缺乏,业务能力参差不齐。往往一人身兼数职,以及绩效工资考核制度不完善等原因。造成基层人员疲于应付,主观能动性不足。

肿瘤登记工作信息的采集涉及多环节、多科室、多学科,是一门很强专业技术工作,需要具备一定的卫生专业知识,才能把肿瘤登记工作做好。目前乡镇卫生院从事肿瘤登记的人员,编外人员及低学历人员占一定比例。

1.3肿瘤随访登记数据利用不完全

肿瘤随访登记工作质量控制颇为严格,数据有效性、真实性较为可靠。肿瘤随访登记数据的多维度数据分析显得十分必要,可反馈肿瘤随访登记点自身工作质量控制情况,当地肿瘤发病、死亡、疾病负担,去死因期望寿命等信息,可作为当地卫生水平的客观指标, 从而为当地的卫生决策提供客观依据。但在实践中发现肿瘤随访登记数据的利用不充分,缺乏对数据多维度的分析及利用。

1.4流动人口因素

农村肿瘤登记地区,外出流动人口众多,这对肿瘤随访登记信息,特别是生存质量、随访等信息的收集, 带来极大的挑战,数据的完整性、可靠性,短时间内难以提高。目前,各地肿瘤登记数据尚无有效的共享机制,建议国家建立全国范围内或地区间的肿瘤随访登记监测网络,进一步提高各地监测数据的有效性与准确性。

此外,陈万青[2]指出我国各级部门对肿瘤随访登记工作的意义认识不足;缺少政策支持;各相关部门缺乏协调机制;缺乏必备及稳定的专业技术人员等问题。

2农村基层肿瘤登记工作中的一些经验

2.1肿瘤随访登记工作的关键是肿瘤病例信息的收集

全面、准确的信息是做好肿瘤随访登记工作关键所在[3,4,5,6,7],在农村基层肿瘤随访登记工作实践中,必须强调肿瘤病例诊疗信息及生存信息收集工作的重要性。首先,对基层肿瘤登记人员及社区医师的培训要富有针对性,着重在于强调肿瘤病例信息的收集,要求在对病人开展初、随访工作过程中,及时补充完善肿瘤病例的诊断信息及生存质量信息。其次,肿瘤随访登记点人员在日常审核肿瘤登记报告卡过程中,遇到信息不完整及逻辑错误,及时与报卡医师取得联系,核实病例信息,做好肿瘤病例的ICD-10及ICD-O-3编码工作。

2.2县级及以上医院医师培训重点

主要重点在强调首诊医师病案首页的规范填写, 准确填写相关辅助科室(内窥镜室、检验科、放射科、病理科、CT/B超等)诊断结果,强调肿瘤病理诊断信息的完整性。要求负责收集肿瘤病例信息的人员,协调联络各相关辅助科室,全面准确获取肿瘤病例的诊断信息。推动建立医疗机构内部肿瘤病例信息收集以及肿瘤登记工作的协作机制,医院HIS系统与肿瘤随访登记系统的对接联网工作。

针对医疗机构辅助科室人员的培训强调需关注肿瘤组织病理诊断、血液病理诊断、影像诊断、细胞病理学等诊断报告书的规范填写,掌握肿瘤病理学诊断报告书的内容及含义[8],获取最可靠的诊断信息。

2.3肿瘤随访登记点工作人员,工作重心在总体把握登记点辖区肿瘤随访登记工作的开展情况

首先,根据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和基层社区责任医生提供肿瘤病例诊断信息、初随访等生存质量信息, 准确对肿瘤病例进行ICD-10及ICD-O-3编码; 其次,肿瘤随访登记工作主要质控指标病理学诊断比例(MV%),死亡发病 比 (M/I),死亡医学 证明书 (DCO/DCN)比例,诊断部位/依据不明比例,漏报率, 重卡率,ICD-10及ICD-O编码逻辑性、编码合理性,部位、年龄及组织学诊断逻辑性,肿瘤病例诊断及初随访等生存质量信息完整性等进行全面的把握;每月对辖区肿瘤随访登记数据进行质控分析,及时掌握肿瘤随访登记工作的开展情况,做好肿瘤登记的质量控制工作。最后,肿瘤随访登记数据的有效利用,可以产出科技论文、数据报告、专题总结等。

2.4肿瘤随访登记工作反馈制度

每月召开基层医疗机构肿瘤登记人员工作例会, 双向反馈工作遇到问题,并以每月撰写《肿瘤随访登记工作月度分析报告》形式,反馈基层各医疗机构肿瘤随访登记工作开展情况,包括肿瘤登记报告卡的数量, ICD-10、ICD-O-3编码质量、病例信息完整性、主要质控指标的变动情况以及辖区肿瘤发病率、死亡率等信息。使基层肿瘤登记人员及时了解肿瘤随访登记工作开展情况,有助于掌握工作主动权。

3讨论

肿瘤随访登记工作包括肿瘤资料的收集、整理、编码、储存、统计分析、报告和论文的撰写、防治建议的提出等过程[3]。因此,要切实做好肿瘤登记工作,各级肿瘤登记人员,要不断学习相关知识,如解剖学、病理学、 肿瘤学、病案信息学、流行病学、统计学等专业知识,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及过硬业务能力,才能把肿瘤登记工作做好。各级肿瘤随访登记人员职业素养,最重要的是工作的责任心,是做好肿瘤随访登记基础。 陈建国等[9,10,11]在肿瘤随访登记实践中,也指出具有较高责任心的肿瘤随访登记人员,能主动督促和检查肿瘤随访登记工作的开展。同时,要积极借鉴先进地区肿瘤随访登记工作的实践经验,并探索适宜于本地区的工作方法与机制。

各地卫生行政部门政策支持与资金支持对肿瘤随访登记工作的开展产生积极影响。有机整合肿瘤随访登记、人群死因 监测、人口学数 据监测工 作,能最大程度 提高肿瘤 登记数据 质量。 统筹协调 社保局、医保局、公安局和 商业保险 等部门的 资料,能保证肿瘤随访登记地区人群肿瘤病例资料的完整性与准确性[5]。

肿瘤登记报告工作方案 篇3

林林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摘要:本报告以年龄和性别作为分层因素,采用率、构成比、累积率等指标,分析了2015年林林县肿瘤发病和死亡水平、发病和死亡顺位。旨在了解林林县肿瘤发病和死亡的人群分布特征,为当地政府制定相应的疾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2015年林林县肿瘤发病粗率为71.56/10万(中标率45.96/10万),男性为78.94/10万(中标率51.54/10万),女性为64.22/10万(中标率40.84/10万)。累积率(0~74岁)为6.49%;年龄别发病率,分别在0~9岁,15~39岁、55~69岁年龄段呈现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的趋势,高峰出现在65岁-年龄组。肿瘤死亡粗率为33.99/10 万(男性43.06/10 万,女性24.97/10 万),中标率为19.74/10 万,世标率为25.74/10 万,累积率(0~74 岁)为2.96%;全肿瘤年龄别死亡率,0岁-组年龄段和5~39岁年龄段死亡率为0/10万,80岁-组年龄段死亡率最高,无明显死亡率随年龄变化而变化的趋势。肿瘤发病第1 位的是肺癌,其次为乳腺癌、肝癌、膀胱癌和直肠癌,前10 位肿瘤占全部发病的77.50%;肿瘤死亡第1 位的是肺癌,其次为肝癌、胃癌、直肠癌和鼻咽癌,前10 位肿瘤占全部死亡的84.20%。分析发现,林林县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肿瘤发病和死亡数据可能漏报严重;男性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女性;全县居民肿瘤年龄别发病率和年龄别死亡率均无明显随年龄增长而增长的趋势;肺癌是林林县居民肿瘤发病和死亡的首要原因。林林县的肿瘤随访登记工作尚在起步阶段,建议进一步加强报告机制和网络建设,从多渠道获取数据,减少数据漏报;相关部门要整合多种资源,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创建健康环境、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实施癌症早诊早治和患者自我管理等多种方式防治癌症。

一、背景

目前,肿瘤已成为我县居民第四位死因,是城市居民的主要死因,对我县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健康、卫生服务与经济负担造成极大影响。肿瘤预防与控制已成为我县卫生战略的重点,而肿瘤监测分析报告是我县制定肿瘤防治策略,制定科研方向的主要依据。

2015年死因监测数据显示癌症已经成为我县居民的第4位死因。为适应我县社会经济的发展,满足我县公共卫生政策制定的需求,我县于2013年始逐步建立了覆盖辖区全人群的肿瘤随访登记报告系统。为规范肿瘤随访登记报告工作,2013年下发了《林林县肿瘤登记报告实施方案》(水卫发[2015]34号文),并通过强化部门协作,建立与公安、医保/新农合、民政等部门配合协查的监测体系,报告质量逐年提高。

二、目的

建立健全符合我县社会经济水平的肿瘤登记报告系统,反映我区居民肿瘤发病、死亡、生存状态,提供满足我区癌症防治需求的信息。目标如下:

(一)建立健全肿瘤登记系统,进一步提高肿瘤登记的质量。

(二)掌握我区癌症的人群分布特征。

(三)掌握我区癌症负担情况和变化趋势。

三、登记对象、内容与方法

(一)登记对象

林林县户籍居民中所有因恶性肿瘤和神经系统良性肿瘤(ICD10编码范围为C00-C97,D32-D33)发病和死亡的病例。

(二)登记内容

1.人口资料 包括辖区居民人口总数及其性别、年龄构成。

2.新发和死亡病例资料 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出生日期、居住地址、肿瘤名称、肿瘤具体部位(亚部位)、组织(细胞)学类型、诊断时分期、诊断日期、诊断单位、诊断依据,死亡日期等。

(三)资料来源

1、人口资料:来源于林林县统计局提供的人口资料。

2、新发和死亡病例资料:新发病例资料主要来源于3个渠道。(1)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院内就诊病例报告;(2)县-乡-村三级网络报告系统报告;(3)居民死因监测系统因肿瘤死亡报告病例。

(四)资料收集流程及步骤

1、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辖区内的所有医疗机构对就诊(住院、门诊或体检病人)的肿瘤病例,由接诊医生填写《肿瘤登记报告卡》,汇总后统一送至林林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县-乡-村三级网络报告系统:主要分为三个步骤:(1)乡村医生在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或其他日常工作中,对发现的肿瘤病例填写《肿瘤登记报告卡》,或核实上级部门认为需要核实的肿瘤病例信息填写《肿瘤登记报告卡》,汇总后统一报送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专人收集村医报送的《肿瘤登记报告卡》,经初步查重和审核后定期报送林林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审核不符合要求的卡片,退回填报人要求重新填报。(3)林林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由专人收集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报送的《肿瘤登记报告卡》。

3、县级疾控中心:(1)收集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报送的《肿瘤登记报告卡》,对卡片进行审核、查重、编码和录入。(2)定期到医疗保险/新农合、派出所、殡仪火化等机构获取外地就诊肿瘤病例、死亡肿瘤病例等的信息,逐级反馈到肿瘤病例户籍所在的村/社区,要求村医核实后,补充填写《肿瘤登记报告卡》。

四、质量控制与评价

(一)质量控制方法

1.组织对辖区内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员的工作进行督导、质控和培训,每季度一次。督导、质控和培训情况定期上报省级项目负责单位。

2.负责对收到的《报告卡》进行认真审核、编码,每季度核对《报告卡》的编码工作,及时汇总疑难编码病例,与相关专业人员进行交流讨论。每年对肿瘤系统中所有报告卡编码进行逻辑核对,及时发现存在的编码逻辑错误。要求编码准确率大于80%,编码逻辑错误率低于5%。

3.剔除重复卡,由专人负责重复卡处理工作。每半年对覆盖范围内的肿瘤信息进行核对查重,对诊断日期在6 个月内的可疑重复卡应及时处理,要求重复率低于2%。

4.定期进行肿瘤信息输入数量和质量的检查核对工作,报告卡的审核率为100%。录入及时率和正确率大于90%。对报告质量不符合要求者,应及时组织调查核实,进行补充或更正,并及时查找原因,采取改进措施。

5.定期与当地死因监测部门联系获取死亡病例信息,与肿瘤报告资料进行核对,对只有死亡卡而没有病例报告卡(即发病漏报)的病例应逐例调查,获得确切的肿瘤诊断日期,补充填写肿瘤发病卡。

6.肿瘤登记处应建立内部质控制度,指定专人负责肿瘤登记报告资料的质量管理工作。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漏报调查工作。

(二)评价指标

从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与可比性三个方面进行评价。使用如下指标进行评价:

(1)有完整的恶性肿瘤发病、死亡个案资料和完整的性别年龄别人口资料,且年度内肿瘤新发病率不低于160/10万,肿瘤死亡率不低于100/10万;

(2)病理组织学诊断(MV%或HV%)所占比例>66%;(3)仅有死医学证明书比例(DCO%)<15%;

(4)同期登记的全部恶性肿瘤发病与死亡数之比(M/I)在0.6 到0.8 之间;

(5)部位不明所占百分比(UNK%)<5%;

(6)趋势稳定:同一地区恶性肿瘤的逐年发病死亡率基本稳定,不应出现骤升或骤降现象。

五、统计分析方法

以年龄和性别作为分层因素,采用率、构成比进行统计描述。分别计算性别、年龄别发病(死亡)率,标化发病(死亡)率、构成比、累积发病(死亡)率。使用统计软件SPSS16.0和excel2007进行统计分析。中国人口标化率(简称中标率)采用2010年全国普查标准人口年龄构成,世界人口标化率(简称世标率)采用Segi’s 世界标准人口年龄构成。

(一)发病(死亡)率

(二)分类构成

(三)年龄别发病(死亡)率

(四)年龄调整发病(死亡)率或年龄标准化发病(死亡)率

本报告的中国标准人口是2010年人口普查的人口构成;世界人口年龄使用Segi世界人口构成。

标化发病(死亡)率的计算(直接法): ①计算年龄组发病(死亡)率。

②以各年龄组发病(死亡)率乘以相应的标准人口年龄构成百分比,得到各年龄组相应的分配发病(死亡)率。

③各年龄组的发病(死亡)率相加之和,即为标化发病(死亡)率。

(五)累积率

六、结果

(一)数据质量评价

1、人口数据质量评价

1.1 2015年林林县人口性别、年龄分布

2015年林林县总人口数102902人,男性为53777人,占总人口的52.27%,女性为49125人,占总人口数的47.77%,60岁及以上老年人11631人,占总人口数的11.32%。占具体见表1及图1

表1 林林县2015年分年龄段平均人口数

男性

分年龄组 0-1-2-3-4-总人口数 1355 1395 1293 1192 1168

男性人口数 719 727 684 626 605

男性人口比例(%)0.70 0.71 0.66 0.61 0.59

女性 女性人口数 636 668 609 566 563

女性人口比例(%)0.62 0.65 0.59 0.55 0.55 5-6-7-8-9-10-15-20-25-30-35-40-45-50-55-60-65-70-75-80-85及以上 合计 1275 1187 1120 1241 1762 7742 7691 9269 7450 7141 9495 8744 9844 4741 6166 3668 2808 2081 1526 983 565 102902

647 627 551 617 923 3954 4132 4701 3972 3705 5246 4686 5249 2511 3092 2025 1331 1071 738 440 198 53777

0.63 0.61 0.54 0.60 0.90 3.84 4.02 4.57 3.86 3.60 5.10 4.55 5.10 2.44 3.00 1.97 1.29 1.04 0.72 0.43 0.19 52.27

628 560 569 624 839 3788 3559 4568 3478 3436 4249 4058 4595 2230 3074 1643 1477 1010 788 543 367 49125

0.61 0.54 0.55 0.61 0.82 3.68 3.46 4.44 3.38 3.34 4.13 3.94 4.47 2.17 2.99 1.60 1.44 0.98 0.77 0.53 0.36 47.77 图1 2015年林林县人口金字塔

1.2人口数据评价 林林县2015年人口年龄结构与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年龄结构拟合优度检验无差异。具体见表2。

表2 2015年林林县人口年龄结构与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

年龄结构拟合优度检验

年龄组 样本(岁)(错误!未找到引用源。)0~

6.22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55~ 6.4 合计 全 国(错误!未找到引用源。)5.55 4.36 7.26 2.55

样本(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男性 全国错误!未找到引用

源。)

女性

样本 全国

错误!未找

到引用

源。)6.19 6.55 7.71 7.24 9.3 7.08

6.99 8.65 8.26 9.35 4.54 6.26

5.20 4.04 6.95 2.31 9.97 1.44 8.33 2.86 7.74 1.42 9.52 3.98 10.29 4.70 8.80 2.49 6.47 1.00 6.90 0.87 5.06 1.67 3.70 0.14

6.25 5.88 4.67 6.26 7.54 2.80 7.35 10.21 1.75 7.68 8.26 2.51 8.74 7.49 1.43 7.39 9.41 3.63 7.52 10.09 1.59 7.47 8.29 2.68 9.01 7.61 1.42 7.24 9.46 3.80 6.94 10.25 4.67 9.23 8.78 2.17 8.5 6.54 0.93

6.89 10.21 4.65 9.76 8.77 1.89 8.71 6.60 0.87 9.76 6.86 0.68 4.67 5.12 1.61 5.75 3.76 0.26 9.57 6.88 0.76 4.61 5.09 1.63 5.99 3.73 0.20 60~ 65~ 70~ 75~ 80~ 85~

23.56 3.36 0.81 2.73 2.80 0.79 2.02 2.06 0.58 1.48 1.28 0.26 0.96 0.64 0.05 0.55 0.32 0.01

3.77 3.39 0.72 2.48 2.74 0.88 1.99 1.94 0.50 1.37 1.12 0.19 0.82 0.50 0.02 0.37 0.21 0.00

23.34 3.01 2.06 1.6 1.11 0.75

23.33 0.91 2.86 0.72 2.18 0.66 1.45 0.33 0.79 0.09 0.44 0.02 χ=6.20 P值>0.05 χ=6.36 P值>0.05 χ=6.41 P值>0.05

2、发病和死亡资料评价 2.1 完整性和覆盖率

2015年林林县报告新发肿瘤病例120例,死亡肿瘤病例57例。粗发病率和粗死亡率分别为71.56/10万和33.99/10万。死亡发病比(M/I)为4.8。

肿瘤登记覆盖全县范围覆盖,覆盖率100%,林林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62家,其中政府举办的医疗卫生机构36家,包括5家县直医疗卫生单位、3家镇卫生院和28家村卫生所(室);有个体诊所16家、民营医院4家、股份制医院1家。2.2 准确性与可比性

160例新发病例中,20例经病理诊断,病例诊断率(MV%)为12.2%;仅有医学死亡证明书3例,仅有医学死亡证明书比例(DCO%)为1.8%;部位不明12例,部位不明比例(UNK%)为7.3%。质量控制指标达标情况详见表3.表3 2015年林林县肿瘤登记报告发病与死亡资料质量控制指标达标情况一览表

评价指标 发病率 死亡率 M/I 医疗机构报告覆盖率 MV% DCO% UNK%

指标值 155.49/10万

33.99/105 4.8 12.2% 1.8% 7.3%

参考标准 ≥160/10万 ≥100/10万 0.6~0.8 100% ≥66% <15% <5%

是否达标 否 否 否 是 否 是 否

(二)全部肿瘤

1.全部肿瘤分性别发病情况

林林县2015年报告新发肿瘤病例164例,错误报告四例。有效病例160例,其中男性81例,占50.60%,女性79例,占49.38%。全县肿瘤发病粗率为155.49/10万(中标率104.7/10万),男性为160.81/10万(中标率103.94/10万),女性为64.22/10万(中标率106.57/10万).累积率(0~74岁)为17.05%(表4)。

表4 林林县全部肿瘤发病主要指标(1/10万)

性别 发病数 粗率 合计 160 男性 女性 81 79 155.49 150.62 160.81

中国人口标化率

104.7 103.94 106.57

世界人口标化率 累积率(0~74岁)(%)

1380.63 122.61 130.69

15.57 16.42 17.05

2.全部肿瘤年龄别发病率

全县肿瘤年龄别发病率,分别在0~9岁,15~39岁、55~69岁年龄段呈现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的趋势,高峰出现在70岁年龄组。分别在15岁年龄组、35岁年龄组、75出现发病率回落的情况。(表5,图1)。

表5 林林县肿瘤年龄别发病率(1/10万)

年龄组(岁)

0-

1-5-10-

合计

0 0 0 0

男性

0 0 0 26.4

女性

0 0 0 12.92 15-20-25-30-35-40-45-50-55-60-65-70-75-80-85+ 合计

0 21.27 0 107.96 38.12 64.02 209.56 199.12 355.76 444.44 826.45 1307.19 1084.01 454.55 0 150.62

0 21.89 28.75 29.1 23.53 147.86 217.63 269.06 260.25 791.24 677.05 792.08 888.32 736.65 544.96 160.81

0 21.58 13.42 70.02 31.6 102.93 213.33 232.02 308.14 599.78 747.86 1057.18 982.96 610.38 353.98 155.49

图1 林林县肿瘤年龄别发病率 3.全部肿瘤死亡情况

2015年林林县报告死亡病例57例,其中男性36 例,女性21 例。肿瘤死亡粗率为33.99/10 万(男性43.06/10 万,女性24.97/10 万),中标率19.74/10 万,世标率为25.74/10 万,累积率(0~74 岁)为2.96%(表4)。

表6 林林县全部肿瘤死亡主要指标

性别

合计 男性 女性 死亡数

36 21 粗率(1/105)

33.99 43.06 24.97

中国人口标化率

(1/105)19.74 25.36 13.98

世界人口标化率

(1/105)25.74 33.97 17.58

累积率(0~74岁)(%)

2.96 4.05 1.85 4.全部肿瘤年龄别死亡率

全部部肿瘤年龄别死亡率,0岁-组年龄段和5~39岁年龄段死亡率为0,80岁-组年龄段死亡率最高,无明显死亡率随年龄变化而变化的趋势。(表7,图2)。

表7 林林县肿瘤年龄别死亡率(1/10万)年龄组 0-1-5-

合计 0.00 13.97 0.00

男性 0.00 27.61 0.00

女性 0.00 0.00 0.00 10-15-20-25-30-35-40-45-50-55-60-65-70-75-80-85+

0.00 0.00 0.00 0.00 0.00 20.49 11.06 42.39 40.95 158.52 104.56 36.70 166.71 141.60 176.83 131.84 7

0.00 0.00 0.00 0.00 0.00 13.85 21.86 59.58 62.57 184.0

127.68

36.67 282.0

0.00 0.00 0.00 0.00 0.00 26.94 0.00 24.63 20.11 132.7

80.32 36.72 48.26 208.22

162.47

62.11 193.99

333.89

0.00

图2 林林县肿瘤年龄别死亡率

(三)前十位肿瘤 1.前十位肿瘤发病情况

林林县肿瘤发病第1 位的是肺癌,其次为乳腺癌、肝癌、膀胱癌和直肠癌,前10 位肿瘤占全部发病的77.50%。男性发病第1 位为肺癌,其次为肝癌、膀胱癌、直肠癌和胆囊癌,男性前10 位肿瘤占全部发病的89.41%;女性发病第1位的为乳腺癌,其次为肺癌、直肠癌、宫颈癌和胆囊癌,女性前10 位肿瘤占全部发病的75.92%(表8)。

2.前十位肿瘤死亡情况

林林县肿瘤死亡第1 位的是肺癌,其次为肝癌、胃癌、直肠癌和鼻咽癌,前10 位肿瘤占全部死亡的84.20%。男性死亡第1 位为肺癌,其次为肝癌、直肠癌、胆囊癌和鼻咽癌,男性前10 位肿瘤占全部死亡的91.68%;女性死亡第1位肿瘤为肝癌,其次为胃癌、肺癌、乳腺癌和宫颈癌,女性前10 位肿瘤占全部死亡的90.46%(表9)。表8 林林县前10位肿瘤发病

合计

顺位 发部位

(1/105)

气管、支气管1 和肺 17.89

25.00

10.22

和肺

肝和肝内胆2 乳房 7.75

10.83

5.40

肝和肝内胆3 管 4 5 膀胱 直肠 4.77 4.77

6.67 6.67

2.87 2.41

直肠 胆囊 部位不明的6 胆囊 4.17

5.83

2.63

骨 白血病 部位不明的8 骨 9 10 甲状腺 2.39

3.33

1.34

鼻咽

2.39

3.03

2.39

暖巢 脑膜、脑、脊宫颈 2.39

3.33

1.38

结肠

2.39

3.03

1.47

2.38

3.70

1.23

2.38

3.70

1.27 2.98

4.17

3.04

白血病

3.59

4.55

3.34

2.38

3.70

1.03 2.98

4.17

2.36

淋巴瘤

3.59

4.55

2.04

肝和肝内胆管

2.38

3.70

1.42

4.78

6.06

5.42

甲状腺

3.57

5.56

1.85

4.78 4.78 5.37

7.50

2.92

膀胱

8.37

6.06 6.06

8.37

10.6

(%)

(1/105)

气管、支气管

27.51

10.6病

构成中

部位

(1/105)

成(%)

34.8

(1/105)

部位

(1/105)

成(%)

22.22

12.96

(1/105)

男性

女性

15.58 乳房 14.27 9.82

气管、支气管

4.41

和肺

8.32

5.04

5.07 直肠 4.76 7.41 2.78

2.20 3.33

宫颈 胆囊

4.76 3.57

7.41 5.56

2.79 1.91 表9 林林县前10位肿瘤死亡

合计 顺死亡位 部位

率(1/105)

(%)

气管、1 支气管和肺

肝和2 肝内胆管 6.56

9.30

8.77

8.77

51肝和肝

3.81

内胆管

1.35

直肠 胆囊 鼻咽

4.78

1.11

8.33

57.18

16.67

114.29

9.52

9.52

98.35

24.56

气管、5.00

支气管和肺

14.35

33.33

肝和肝

8.71

内胆管

5.95

3.81

23.67

成率(1/105)构

中标

部位

率(1/105)

(%)

死亡

成率(1/105)

男性

中标

部位

率(1/105)

(%)

死亡

成率(1/105)

女性

中标

3.93 胃 3.57 1.57

气管、2.24

支气管和肺

乳房 宫颈

2.38 3 胃 2.98 1.18 4 5 直肠 鼻咽 2.98 1.79

1.37 1.55

3.59 2.39

2.55 2.39

2.38 2.38

1.79 1.59

.26 6 胆囊 部位7 不明的骨 1.19

.51

3.51

3.51

1.75 1.79

5.26

31.28

胃 部位不

0.47

明的骨

神经和

0.89

结缔组织

前列腺

1.20 1.20 2.39

.56

5.56

2.78

2.78

2.78

2.78

1.09

鼻咽

1.19

.52

4.76

4.76

4.76

4.76

4.76

1.73

0.20 结肠 1.19 0.90 8 乳房 1.19 0.89 直肠 1.19 0.58 9 10 宫颈 1.19 0.79 1.20 0.67 胰 部位不

1.19 0.45 结肠 0.60 0.45 膀胱 1.20 0.75

明的骨

1.19 0.78

七、主要发现和建议

(一)主要发现

1、林林县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低,发病和死亡数据可能漏报严重。

2015年林林县报告新发肿瘤病例120例,死亡肿瘤病例57例。发病率(中标率)和死亡率(中标率)分别为71.56/10万和33.99/10万。死亡发病比(M/I)为4.8。远低于2010年全国肿瘤登记地区报告的肿瘤发病和死亡水平,恶性肿瘤是一系列与有害环境因素、不良生活方式及遗传易感性密切相关的疾病,其发病和死亡在人群中具有一定规律性,目前尚无证据证明林林县肿瘤发病和死亡水平明显低于全国其他地区,林林县肿瘤发病与死亡数据可能漏报严重。

2、林林县居民发病率和死亡率男性均高于女性 林林县男性肿瘤粗发病率为78.94/10万(中标率51.54/10万),女性为64.22/10万(中标率40.84/10万);男性肿瘤粗死亡率为43.06/10万(中标率25.36/10万),女性为24.97/10万(中标率13.98/10万)。无论是发病率还是死亡率,男性均高于女性。这与全国其它地方报道的结果一致。其原因可能是:①肿瘤的发病与有害环境因素、不良生活方式有关,男性的生活方式不如女性健康,男性吸烟、喝酒、应酬过多以及生活压力过大,同时长期高脂肪、高热量饮食不仅会出现肥胖、高血压等,还会提高患癌几率;②男性患病后倾向于掩饰早期病症,患病后,男性就诊率低于女性;③男性忽视日常保健的情况非常普遍,如集体体检,男性参检率远低于女性。

3、林林县居民肿瘤年龄别发病率和年龄别死亡率均无明显随年龄增长而增长的趋势

全县肿瘤年龄别发病率,分别在0~9岁,15~39岁、55~69岁年龄段呈现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的趋势,高峰出现在65岁-年龄组;而分别在10岁-年龄组、40岁-年龄组、50岁-年龄组、70岁-年龄组出现发病率回落的情况。年龄别死亡率,0岁-组年龄段和5~39岁年龄段死亡率为0,80岁-组年龄段死亡率最高,无明显死亡率随年龄变化而变化的趋势。这与全国肿瘤登记地区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在0~80岁呈现随年龄增长而增长的结论不相符。这可能与林林县肿瘤发病和死亡病例漏报较严重有关。

4、林林县肿瘤发病前5 位的依次是肺癌、乳腺癌、肝癌、膀胱癌和直肠癌;肿瘤死亡前5 位的依次是肺癌、肝癌、胃癌、直肠癌和鼻咽癌。

报告结果显示:肺癌是林林县居民肿瘤发病和死亡的首要原因。这与2010年全国和云南省的报道结果一致。而发病顺位居第3位和第5位的肝癌和直肠癌,死亡顺位居第2、第3和第4的肝癌、胃癌和直肠癌同样名列全国肿瘤登记地区肿瘤发病和死亡的前5位。

(二)建议

1、建议进一步加强报告机制和网络建设,从多渠道获取数据,减少漏报。

首先要争取政策支持,加强组织领导。卫生行政部门要进一步认识开展肿瘤登记报告工作的重要性,确实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做到多强调多过问多指导,并把此项工作列入年度卫生考核指标。其次要多种方法结合,提高报告质量,做到以下几点:

1、要继续加强县、乡、村三级报告网络建设。严格按照《云南省肿瘤登记报告管理规范》要求定期保质保量逐级上报肿瘤登记报告卡。

2、要加强与辖区内医疗机构的沟通合作,定期到医疗机构相关科室收集报告卡。医疗机构不配合的,项目点行政部门要帮助协调。

3、要定期到项目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城镇医保机构、殡葬部门等收集肿瘤病人线索,并及时分发给相关乡、村医生;乡、村医生要对肿瘤病人信息进行追踪核实后,补报肿瘤登记报告卡。

4、要通过加强督导培训、建立奖惩制度等方法进一步强化辖区内的医疗单位和乡、村医生对肿瘤登记工作的认识,提高其工作能力和积极性。

2、整合多种资源,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创建健康环境、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实施癌症早诊早治和患者自我管理等多种方式防治癌症。

不动产登记工作方案 篇4

1、工作背景

2013年11月20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整合不动产登记职责、建立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由国土资源部负责指导监督全国土地、房屋、草原、林地、海域等不动产统一登记职责,基本做到登记机构、登记簿册、登记依据和信息平台“四统一”。由国务院颁布并于2015年3月1日正式实施的《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规定,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建立统一的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平台。

建立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不动产审批、交易和登记信息在有关部门间依法依规互通共享,提供不动产登记信息依法公开查询服务,有利于方便群众办证,提高办证效率,消除“信息孤岛”,促进不动产登记信息更加完备、准确、可靠,保证不动产交易安全,保护群众合法权益。

2、建设目标

在研究现有不动产(土地、房屋、林地)调查、登记成果、系统、数据库的基础上,通过对各类不动产已有调查、登记成果、系统、数据库的标准、规程和规范等技术性要求进行整理和分析,依据不动产登记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引入产权登记、权籍调查、数字化测绘、数字制图、全球定位系统、航天航空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等先进的、成熟的不动产技术成果,研发不动产登记管理系统软件,实现阳信县不动产统一登记发证。(1)建立新的统一的登记机构

按照县政府和编办文件的部署,完成不动产登记机构的挂牌、人员和资产划转,落实相关业务流程、收费依据;建立县级中心和分中心登记窗口,实现“一个窗口”对公众提供服务,将不动产登记的申请、受理、审核、登簿、发证等职责统一到不动产登记经办机构,确保不动产登记职责的完整性,实现“一站式”服务。

(2)建立新的统一的登记信息平台

按照不动产统一登记的工作要求,依托国土资源业务网,进行安全网络和运行环境建设,并结合业务流程再造,组织软件系统开发,建立安全可靠、运行稳定,符合国家标准规范的登记信息平台,提高登记工作信息化水平,实现土地、房屋、林地等信息实时互通共享。

(3)整合建立不动产登记数据库

按照国家统一的数据标准和规范,对原来分散管理的土地、房产、林业、农业等登记数据,进行融合整理、数据关联,形成房地一体的不动产登记数据库,确保登记信息统一、完整、安全。

3、建设任务

根据我局实际情况,按照部、省开展不动产登记信息平台建设方案的具体要求,需要完成以下八方面的任务:

(1)筹集不动产登记业务启动经费

用于购置不动产登记信息化硬件、软件、办公用品等,以及数据整理等;协调解决房管部门已划转人员的工资待遇,包括解决聘用人员的工资来源等有关问题。

(2)解决登记中心办公场所(3)购置必要的办公用品和设备

为保证不动产登记工作顺利开展,提高办事效率,优化办事环境,需要为工作人员配备必要的办公用品和设备,包括办公桌椅、电脑、打印机、复印机、打证机、扫描仪、快拍仪、身份证识别器、扫描枪、窗口摄像头、服务评价器等设备;在大厅配备LED高清电子大屏、自助查询设备、等候席桌椅、取号机等服务设施。

(4)订购不动产登记产权证书、不动产登记证明(5)建设不动产登记信息体系

满足土地、房屋、林地等不动产登记相关的受理、审核、核定、登簿、缮证、发证等工作;不动产登记数据上报和接入系统,满足与部、省、市不动产信息平台的数据上报;不动产登记信息查询分析子系统,满足查询使用不动产登记信息的需求,提供数据分析服务;不动产社会化服务子系统,包括二维码查询、微信公共平台服务、手机APP等,实现网上登记预约、政务信息公开、在线咨询服务、公共信息公示等功能;不动产登记信息共享交换子系统,建设信息共享交换服务体系,满足不动产登记机构与本级相关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交换的需求;不动产登记档案管理子系统,提供档案电子化、档案质检、档案入库、档案查询应用等管理功能,强化档案自动化管理效能,支撑无纸化登记审核;不动产数据管理应用子系统,提供对不动产登记数据的入库、管理、编辑、查看、输出等功能,实现不动产登记机构数据的统一管理。

(6)开展不动产数据整合

全面清理和整理不动产登记历史资料,遵循统一的数据库标准,在数据整合建库技术规范的指导下,对土地、房屋、林地等方面的历史数据进行整合,建立关联关系,建成不动产登记数据库。

(7)开展城区不动产权籍调查

按照不动产权籍调查方案,完成对城区地籍调查工作。(8)改造国土网络、建设国土云平台

按照部省国土云建设方案,完成网络改造和服务器前期部署,独立开展国土云平台建设。

4、建设原则和思路

(1)总体思路

总体建设思路是:严格遵循《不动产登记条例》等法律法规和规范,按照国家和省、市政府关于落实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实施的工作部署和实施方案,围绕基本定位和目标任务,立足已有基础,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方向,紧密贴近需求,“反弹琵琶”,精心组织、快速推进我县不动产登记信息平台建设。

(2)建设原则 ① 统一规范、严格有序

依据《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不动产登记数据库标准(试行)》、《不动产登记数据库整合建库技术规范(试行)》、《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建设总体方案》和《不动产权籍调查技术方案(试行)》等技术标准和数据规范,开展我县不动产登记信息平台建设,确保不动产登记信息平台符合国家统一规范和数据标准,信息平台互联互通,实时共享。

② 尊重实际、因势利导

结合我局实际,充分利用我局“一个平台、两个市场”各项建设成果,如国土资源主干网、核心数据库、土地登记信息等,积极协调房管局等协同单位的相关信息化建设成果,开展不动产登记信息平台建设和数据整合,节约投资。

③ 先易后难、急用为先

按照时间节点要求,紧紧围绕不动产登记业务推进信息平台建设。优先开展不动产登记信息系统建设,实现颁发不动产权证书和证明,“新开旧停”,无缝衔接和电子登簿。

④ 注重安全、强化共享

加强信息安全保障,按照等保四级要求改造国土资源主干网,确保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不泄露,保障权利人的权益;利用市政务网,实现与房管局、林业局等的交易、登记信息实时共享,与公安、地税等的社会征信等信息共享,最大限度地共享资源,避免重复建设。

五、建设内容 为了落实省、市政府开展不动产登记的工作目标,尽快启动我县不动产登记工作,保障该工作有序开展,尽快将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具体包括以下几项:

1、准备工作

主要是对房、地、林等数据和相关系统的现状和应用情况进行调研摸底,形成数据分析报告,并以此进行项目预算的测算,制定合理的技术路线。

2、数据采集和规范化管理

包括土地数据、房产数据、林权数据等三大类型数据的采集、规范化整理,建立土地、房产、林业标准过程数据库,用于下一步的数据关联。具体情况如下:

(一)土地数据标准化整理建库

通过对国土电子档案、纸质档案、地籍数据库等数据成果的收集、整理、清洗,建立完整的、标准化的土地数据库,包括宗地图形、属性、电子档案、登记业务信息等。

(1)、电子档案整理

对现有电子档案数据,需要进行规范化的整理、排序、著录编号,并与登记业务信息建立关联,提取宗地、登记业务缺失不完整的属性字段。

(2)、纸质空间数据整理

对现有土地,缺少电子矢量图形,需要从纸质档案中人工提取相关坐标,录入标准化数据库,进行拓扑处理。

(3)、电子矢量数据空间数据整理

对现有土地,有电子坐标,但尚未入库,需要进行整理、查阅档案补充录入宗地属性信息,录入标准化数据库,并进行拓扑检查。

(4)、地籍数据库整理

对现有的地籍数据库(二调成果)进行整理、拓扑检查,与地籍区、地籍子区等数据进行套合检查,并对缺失的宗地属性进行查档、补录,建立标准化数据库基础。

(5)、电子登记信息整理

对土地登记电子登记信息进行整理、清洗,理清每笔业务的前后手业务,并对缺失信息进行核对、补录,与电子档案、宗地建立关联。

(6)、纸质登记信息整理

登记信息未进行电子化提取入库,需要进行人工整理、提取登记信息并录入标准化数据库。

(7)、集体土地所有权数据整理

对集体土地所有权数据进行整理、缺失属性补录以及图形拓扑检查处理。

(8)、宅基地使用权数据整理

对现有的宅基地使用权数据库,进行数据整理、清洗,以及数据格式转换,处理拓扑检查问题。

(9)、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数据整理

对现有的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数据进行整理、清洗,查阅档案进行宗地属性、信息的提取补录,以及数据格式转换,处理拓扑检查问题。

(10)、外业调查

在数据整合建库过程中,会存在一定量的宗地,没有电子坐标且纸质档案中也没有记录坐标,需要进行外业实地补测、调查,然后进行内业图形拓扑处理、属性录入。

(二)房产数据标准化整理建库

房产数据标准化整理建库是对房管局移交的存量历史数据,包括电子档案、登记信息数据库、图件数据等进行整理、清洗,建立图、属、档、登记业务一体的房产标准数据库,用于下一步的房地数据融合、关联。主要包括空间数据(自然幢)整理、楼盘表整理和登记信息整理3大项工作任务。

1、空间数据整理(自然幢)

结合纸质档案资料、矢量图形文件和外业测绘、实地核实等方式,采集建立自然幢数据层,包括图形、自然幢属性等,并进行落宗检查,处理相关的拓扑错误。

(1)纸质数据整理

需要通过查阅纸质材料进行坐标提取、属性提取录入。

(2)矢量数据整理

借助现有的电子矢量数据进行整理,提取补录相关属性信息。

(3)外业测绘

在自然幢整理过程中,会存在一部分自然幢,无法从纸质和电子方式进行整理和属性提取,需要进行外业测绘图形、现场核实自然幢号等信息,然后进行内业拓扑处理、属性入库。

2、楼盘表数据整理

利用纸质档案资料和房管数据中的楼盘表资料,进行楼盘表的清理、去除无效、合并同质异名楼盘表,建立新的规范的楼盘表,挂接相关的权利信息。

(1)非电子化楼盘表数据整理

主要对登记档案、验收核对表等多种来源的纸质资料进行整理,提取楼盘表信息,与自然幢关联,建立规范楼盘表,补充挂接权利信息。

(2)电子化楼盘表数据整理

主要对房产数据库中现有的楼盘表进行清理、核实,对同名异质、同质异名的楼盘表进行处理,与自然幢准确关联,并与非电子化楼盘表整理成果进行校验去重,建立规范楼盘表,补充挂接权利信息。

(3)外业调查核实

对存在问题、数据冲突的楼盘表,需要外业调查核实,与民政等相关部门核对协调。

3、登记信息整理

对房管局移交的存量登记信息进行整理、清洗,剔除无效数据,理清每笔业务的手下手关系,与楼盘表挂接,建立房产标准化数据库。

(1)电子登记数据及电子档案整理

(2)非电子登机数据整理

(三)林业数据标准化整理建库

对林业局移交的林权登记档案进行电子化扫描、数据提取、图形提取、登记信息整理,建立林权标准化数据库。

(1)纸质档案扫描

(2)档案整理、所有权、使用权空间矢量数据整理和登记信息整理

由于林权数据量较少,且均为纸质档案资料,因此各项工作合并,同步开展。

3、数据整合关联经费

将各类所有权、使用权等标准数据库,进行数据融合、分层存储,并进行落宗,拓扑检查、修正,实现“房地关联”、“林地关联”,实现“图、属、档、登记业务”的完整关联、挂接,建立符合国家标准的不动产登记数据库。包括集体土地所有权数据整合关联、宅基地使用权整合关联、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整合关联、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整合关联、林权登记数据整合关联、房产登记数据整合关联等6项标准数据的转换、融合和数据关联。

4、数据入库及检查经费

对完成整合、关联的各项成果进行全面质量检查,修正发现的问题,并形成数据整合、检查报告,将最后成果抽取、入库到不动产登记数据库。

5、工作总结文档编制经费

主要包括前期建设方案编写、技术实施方案编写、工作报告以及项目总结报告等资料的编制。

6、质量控制经费

参考其他地区情况,本次项目列入质量控制经费,用于作业员相关检查和作业单位组织专职检查,并比那只数据整合质量检查报告。质量控制工作量主要与数据整合建库工作量有关。

附:工作预算主要测算标准和依据  《不动产登记数据库标准》(试行)

 《不动产登记数据整合建库技术规范》(试行) 《不动产权籍调查技术方案》(试行) 《不动产单元设定与代码编制规则》(试行)

 《国土资源调查专项资料管理暂行办法》(财政【2004】192号文件) 国家测绘局关于印发《测绘生产成本费用定额》  《土地资源调查预算标准》(征求意见稿)

肿瘤登记报告工作方案 篇5

为进一步明晰农村土地产权,依法保护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人的合法权益,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基础,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加快宅基地使用权登记发证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8〕146号)、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农村集体土地确权和登记发证工作的通知》(皖政办〔2009〕116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和任务

2010年12月底前完成全县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工作,2011年3月底前完成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登记发证工作。

(一)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成果,对全县215个村的集体土地依法进行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国土资源所要严格认真核对辖区内的集体土地所有权权属、界址和面积等情况,填写相关表册,报县国土资源局备案报批。

(二)对辖区内未登记发证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宅基使用权的位置、权属界线、用途、地面附着物、等状况进行调查,经权属审核符合条件的,予以登记发证。对已发证的农村宅基地登记资料进行整理、土地证书查验和现场核实,对原登记内容未发生变化且资料齐全的,原登记发证结果继续有效;原登记内容部分发生变化且资料齐全的,办理变更登记手续;资料不齐全的,完善资料后换发土地证书。原登记内容全部发生变化或登记客体遗失的,将原登记结果公告注销。

(三)做好农村土地权属争议的调处工作。对土地权属存在争议的,要依法及时调处,调处不了的暂不进行登记,待争议解决后再确权登记。

(四)调查登记成果资料整理归档。

二、工作原则

此次农村集体土地登记范围包括全县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和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农村集体土地登记要严格依照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进行,严把登记关口。

(一)严格执行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的法律规定。除依法继承外,对农村村民一户多宅的,只登记发证一宅,其余的只调查统计,不发证。

(二)严格执行城镇居民不能在农村购买和违法建造住宅的规定。对城镇居民在农村购买和违法建造住宅申请宅基地使用权的,只调查统计,不发证。

(三)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或乡村建设规划,且占用基本农田的不发证。

(四)土地违法行为尚未处理或正在处理的不发证。

(五)集体土地所有权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确权登记依据《土地管理法》、《物权法》、《土地管理实施条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严格执行有关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法律和有关政策的通知》以及《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若干规定》等规定执行。

(六)农村宅基地权属来源和面积按以下规定办理:

1、1982年《村镇建房用地管理条例》实施前,农村村民建房占用的宅基地,在《村镇建房用地管理条例》实施后至今未扩大用地面积的,应确认其宅基地使用权,并可暂按现有实际使用面积进行确权;

2、1982年《村镇建房用地管理条例》实施起至198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时止,农村村民建房占用的宅基地,应按当时的政策规定确认宅基地使用权,超过面积标准的,超过部分按当时国家和地方有关规定处理后,可按实际使用面积进行确权;

3、198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后,农村村民建房占用的宅基地,应依法确认宅基地使用权,超过面积标准的,按照实际批准面积进行确权,可在土地登记簿和土地权利证书记事栏内注明超过标准的面积,待以后分户建房或现有房屋拆迁、改建、翻建、政府依法实施规划重新建设时,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并按照法定的土地面积标准重新确权登记;

4、非农业户口居民(含华侨)原在农村的宅基地,只要房屋产权没有变化的,可以确定其宅基地使用权。房屋拆除后没有批准重建的,宅基地使用权由农民集体收回;

5、符合宅基地申请条件,依法接受转让、购买房屋取得的宅基地,可确认宅基地使用权;因继承房屋而取得的宅基地,可以确认宅基地使用权;

6、空闲或房屋坍塌、拆除两年以上未恢复使用的宅基地,不确认宅基地使用权。已经确认宅基地使用权并颁发证书的,报经市、县以上人民政府批准,注销其土地登记,宅基地由农民集体收回;

7、新申请的宅基地,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办理宅基地使用权确权和登记发证。

(七)其他有关规定:

1、夫妻一方为城镇户口,且已办理了宅基地登记或批准使用手续的,符合一户一宅规定的,可以由农村户口(须在本村民组)的一方办理变更登记手续。

2、一户多宅的,符合分户条件的,可以由分出户者申请办理宅基地登记或补办批准用地手续。

3、土地证遗失的,由权利人书面申请声明土地证遗失,由村民委员会在村内公告,县国土部门在县政府网站公告,公告期满15日无异议的,补发宅基地使用证。

三、方法步骤及时间安排

全县农村集体土地登记发证工作实行统一部署、分步实施,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土地建设用地发证同步进行,共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试点阶段(2009年10月8日—12月31日)

试点工作在临涣镇四里、大高两个行政村开展,目前已结束,为全面开展集体土地确权和登记发证工作积累了经验。

(二)准备阶段(2010年7月11日—8月10日)

1、收集资料。主要包括:

(1)第二次土地调查土地利用现状标准分幅图;

(2)以前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已登记发证的成果资料;

(3)分幅权属界线图;

(4)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及界线走向文字说明;

(5)土地权属争议原由书;

(6)土地统计台帐、面积汇总表、外业调查记录手簿;

(7)土地变更调查资料;

(8)相关村(组)、单位及个人土地权属等历史资料;

(9)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已登记发证的成果资料。

2、确定作业队伍。由于此项工作时间紧,任务重。为加快工作进度,采取两种方式开展工作。一是招标确定工作队伍。将双堆集、刘桥两个乡镇的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登记进行招投标,每个乡镇作为1个标段,由县政府按照每宗土地登记的总费用,打捆向社会公开招标具有测绘资质的测绘单位整体承包,按中标标段开展工作。二是以乡镇为主体组织作业。除双堆集、刘桥两个乡镇外,其他乡镇作为该项工作的责任主体,负责组织作业队伍、制定工作方案;乡镇国土所负责现场技术指导,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严把发证政策关、质量关;村委会负责聘用技术人员具体实施。

3、业务培训。县国土资源局负责对全县参与农村集体土地登记发证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重点培训技术规程、地籍调查相关知识,全面掌握地籍调查、勘丈的方法应用等实际操作能力。

4、印制表格。印制土地登记各种表格。

(三)实施阶段(2010年8月11日—2011年3月31日)

1、登记申请。

(1)发布通告:由县人民政府发布土地登记通告。

(2)提交证件:集体土地所有者、建设用地使用者、宅基地使用者在公告规定的时间内,向所在地的国土资源管理所提交土地登记有关文件、材料,提交的材料主要包括:

①土地权属证明文件;

②法人资格证明、法人身份证明;

③个人申请登记应持的户口簿或户主身份证明;委托代理申请登记的,持委托书及代理人身份证明;

④其他应提交的资料。

(3)查验证书:国土资源所负责本辖区内的宅基地使用权相关证件的查验及土地登记资料的审查工作。

2、权属调查。依据国土资源部颁发的《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技术规定》、《日常地籍管理办法(农村部分)》以及《城镇地籍调查规程》和省有关规定的方法和程序进行。

(1)鉴于第二次农村土地调查中权属界线以村为单位调绘,本次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明确村民小组所有权主体地位,采取“组有村管”形式,以村为调查单元,书面通知该宗地界线涉及的相邻各方,按照指界通知书规定的时间,共同到现场指界。指界人必须持有村民委员会出具的“指界授权委托书”(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中已指界并形成协议书,成果无变化的,可以直接运用)。

(2)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以村或组为单位确定调查路线;以宗地为调查单元,通知宗地相邻各方现场指界并签字(盖章或按手印),集体建设用地调查应书面通知相邻各方到场指界。

3、地籍勘丈。

(1)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用图,可在第二次土地调查1:10000土地利用现状图上,按照规程规定的技术要求,以村为单位,绘制宗地图;

(2)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农村宅基地由调查人员现场测量并绘制宗地图。

4、权属审核。土地登记人员应当对各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人申报的资料和地籍调查成果进行审核,依照相关规定对土地权属、土地面积、用途(地类)等逐宗进行全面核查。对符合登记条件的,由国土资源部门填写土地登记审批表,签署初审和审核意见后,报县政府审批。

5、登记发证。依据《土地登记办法》的相关规定,经批准后,由土地登记人员填写土地登记簿和归户卡,并根据土地登记簿填写《集体土地所有证》、《集

体土地使用证》。同时,建立土地登记信息系统,把所有符合登记条件的宗地属性信息录入电脑,使每一宗土地的信息能够查询统计。

(四)检查验收、资料归档阶段(2011年4月1日-5月31日)

各乡镇土地登记发证结束后,由县国土资源部门组织对“三权”发证工作进行初验,并将检查验收结果上报市国土资源部门验收,同时做好登记发证资料归档工作,确保“三权”登记资料的全面、完整和规范。

四、保障措施

(一)组建机构,落实经费。农村集体土地登记发证工作关系农村土地改革和农民群众切身利益。为加强农村集体土地登记发证工作的的领导,县政府调整了集体土地登记发证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全县农村集体土地登记发证各项工作,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大困难和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国土资源局,负责农村集体土地登记发证日常工作。各乡镇要充分认识农村集体土地登记发证工作的重要意义,一把手要亲自抓负总责,成立相应组织,落实专门班子,集中力量,克服困难,加大宣传和工作力度,争取广大农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理解支持,逐步实现农村集体土地管理正常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本次集体土地确权和登记发证以乡镇为主体组织作业的,待验收合格后,政府将以以奖代补的形式拨付经费;招投标确定专业队伍登记发证的,按合同约定拨付,确保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有效落实。

(二)制定方案,稳步实施。各乡镇要结合本地实际,依据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按照先易后难、先集体后个人的顺序,有计划分步骤稳步推进,确保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各乡镇要设立专门的登记办公室,负责登记材料的受理,要从村(居)委会、村民组抽调专人配合做好资料收集和地籍调查等工作。

(三)明确责任,加强配合。农村集体土地登记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各乡镇政府和县政府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加强协调配合,确保该项工作顺利推进。

上一篇:5月12日是母亲节下一篇:互联网行业看科技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