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汇报材料

2024-10-07

语文课堂教学汇报材料(精选8篇)

语文课堂教学汇报材料 篇1

六年级语文教学汇报材料

这个学期,我努力营造民主、平等、互助、合作的师生关系,在与学生交往互助、合作交流中与学生心灵碰撞、情感交融中健全学生人格,完善学生个性,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抓好常规工作

作为一名有着多年教学经历的青年教师,我深知常规教学抓紧抓实的重要性,因此,我对教学工作要求非常严格,不敢有任何怠慢,认真钻研教材,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地向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我积极参加学校里的各项业务活动,工作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积极做好各项工作,积极要求进步。团结同志,协调同事们之间的关系。认真备好每一堂课,从不潦草从事。包括新课和所有的习题课,都写教案,都认真研究教法。在备课中不断引入新的知识、新的教学思想、新的教学方法。课堂上引进了许多教改思想和先进的教学方法。备课教案资料齐全,备课认真。同时在课堂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突出语文课的特点,注重读中感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善于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还注意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精讲精练,开展素质教育,向40分钟要质量。对学生的作业严格要求,认真批阅,力求做得更好,同时也是为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后的辅导,采用天天清、周周清的方法辅导学生,保证学生牢固掌握知识。

二、不断学习教学新理论

为搞好教学工作,我订阅教学杂志,并时常翻阅,或者借阅别人的教学杂志,进行深入的学习。对于业务知识,我将努力学习与工作实践相结合,将从杂志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具体的工作实践,再从实践中不断总结反思,从而摸索适合本班学生教学的切实可行的方法。三本期的具体教学措施 1.注意新课导入新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们十分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在导入新课,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本文来自免费论文网http://,转载请保留。)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中,而又不知不觉地学语文。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课文的画面让学生进入情景;也可用讲述故事的方式导入,采用激发兴趣、设计悬念……引发设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2.重视朗读品评感悟,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而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课文中的精彩之处没有时间引导学生一一感悟。为了使这些精彩之处给学生留下整体印象,我在阅读中抓住重点,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反复诵读,以悟出语言丰富的意义内涵,情感内涵。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升华认识。3.作文教学在“趣”上下工夫。

在指导学生写作中我要求他们:“写熟悉的人、事、景、物和感悟,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写想象作文时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象,发挥自己的创造性。鼓励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注意观察周围的人、事、景、物,自主选择兴趣的题材来,然后根据作文内容自己拟定题目。培养学生写日记每周不少于三篇。组织学生看有趣的电视节目,选择感兴趣的场面写下来,组织学生参加征文比赛,这样融作文训练于语言交际活动之中,拓宽作文训练领域,激发学生写作热情,锻炼学生交际能力。4.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培养自学能力,我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听说读写的实践。重视在实践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我着重培养学生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预习和复习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看书报的习惯,勤动笔写日记、写摘抄的习惯。

四、做好扶优转差工作

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在学习中往往感到“吃不饱”,而成绩差的学生又常常“吃不了”。这就给我们教学提出了一个难题,必须保证优生够吃,差生能吃。不然,都会有意见的。我常常用的方法,在作业中使用“自助餐”的形式,要求必须全面完成的基础上,优生可以自选一些操作实践题,使之能够有所为。通过一学期的实践,我觉得这方法十分有效,来期还将大力推广应用。

五、突出章节过关 本期的教学内容,分为八个单元。在每个单元的教学任务完成之后,我都进行检测,针对学生存在的知识点问题,及时解决。对确实困难的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个别教育,使之掌握,并能运用。由于抓好了章节过关,本期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有了提高。

六、拓展知识视野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积累运用,只有学生对知识有了一定积累之后,才能运用。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我开展了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

1、优秀文段朗读。通过学生自主收寻优秀文段,使学生主动进行课外阅读,学生的阅读量增加的同时,学生必然收获了许多东西。

2、迎国庆,办小报的活动。收集春联写春联的活动。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把办好的

这个学期,我努力营造民主、平等、互助、合作的师生关系,在与学生交往互助、合作交流中与学生心灵碰撞、情感交融中健全学生人格,完善学生个性,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抓好常规工作

作为一名有着多年教学经历的青年教师,我深知常规教学抓紧抓实的重要性,因此,我对教学工作要求非常严格,不敢有任何怠慢,认真钻研教材,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地向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我积极参加学校里的各项业务活动,工作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积极做好各项工作,积极要求进步。团结同志,协调同事们之间的关系。认真备好每一堂课,从不潦草从事。包括新课和所有的习题课,都写教案,都认真研究教法。在备课中不断引入新的知识、新的教学思想、新的教学方法。课堂上引进了许多教改思想和先进的教学方法。备课教案资料齐全,备课认真。同时在课堂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突出语文课的特点,注重读中感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善于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还注意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精讲精练,开展素质教育,向40分钟要质量。对学生的作业严格要求,认真批阅,力求做得更好,同时也是为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后的辅导,采用天天清、周周清的方法辅导学生,保证学生牢固掌握知识。

二、不断学习教学新理论

为搞好教学工作,我订阅教学杂志,并时常翻阅,或者借阅别人的教学杂志,进行深入的学习。对于业务知识,我将努力学习与工作实践相结合,将从杂志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具体的工作实践,再从实践中不断总结反思,从而摸索适合本班学生教学的切实可行的方法。三本期的具体教学措施 1.注意新课导入新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们十分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在导入新课,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本文来自免费论文网http://,转载请保留。)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中,而又不知不觉地学语文。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课文的画面让学生进入情景;也可用讲述故事的方式导入,采用激发兴趣、设计悬念……引发设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2.重视朗读品评感悟,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而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课文中的精彩之处没有时间引导学生一一感悟。为了使这些精彩之处给学生留下整体印象,我在阅读中抓住重点,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反复诵读,以悟出语言丰富的意义内涵,情感内涵。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升华认识。3.作文教学在“趣”上下工夫。

在指导学生写作中我要求他们:“写熟悉的人、事、景、物和感悟,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写想象作文时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象,发挥自己的创造性。鼓励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注意观察周围的人、事、景、物,自主选择兴趣的题材来,然后根据作文内容自己拟定题目。培养学生写日记每周不少于三篇。组织学生看有趣的电视节目,选择感兴趣的场面写下来,组织学生参加征文比赛,这样融作文训练于语言交际活动之中,拓宽作文训练领域,激发学生写作热情,锻炼学生交际能力。4.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培养自学能力,我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听说读写的实践。重视在实践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我着重培养学生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预习和复习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看书报的习惯,勤动笔写日记、写摘抄的习惯。

四、做好扶优转差工作

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在学习中往往感到“吃不饱”,而成绩差的学生又常常“吃不了”。这就给我们教学提出了一个难题,必须保证优生够吃,差生能吃。不然,都会有意见的。我常常用的方法,在作业中使用“自助餐”的形式,要求必须全面完成的基础上,优生可以自选一些操作实践题,使之能够有所为。通过一学期的实践,我觉得这方法十分有效,来期还将大力推广应用。

五、突出章节过关

本期的教学内容,分为八个单元。在每个单元的教学任务完成之后,我都进行检测,针对学生存在的知识点问题,及时解决。对确实困难的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个别教育,使之掌握,并能运用。由于抓好了章节过关,本期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有了提高。

六、拓展知识视野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积累运用,只有学生对知识有了一定积累之后,才能运用。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我开展了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

1、优秀文段朗读。通过学生自主收寻优秀文段,使学生主动进行课外阅读,学生的阅读量增加的同时,学生必然收获了许多东西。

2、迎国庆,办小报的活动。收集春联写春联的活动。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把办好的 小报贴在快乐园地里,全班同学进行讲评,谈乐感受,给每个同学都评乐分数。

3、整理词汇,收集词汇活动。符合各种要求的词汇,在不断收集整理的过程中,学生的词汇积累有了明显的增多。在限时比赛中,比的是学生的反应和机敏,学生在活动中增长了知识,训练了动脑的能力。

4、进行讲演比赛。班级中进行的讲演比赛,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时间不在长短,关键是要勇于参与。在这个学期中,学生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这和经常开展语文活动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是有直接关系的。

在本期的教学中,我采取语文课代表竞争制,每次考试分数最高者就是语文课代表,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现自己,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语文基础知识得到了提高,语文能力得到了增强,为来期的学习的毕业考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回顾这一学期以来,学生的点滴进步让我无比欣慰,但还存在这问题,今后还需努力解决,我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在以后的工作中发扬优点,改正不足,努力做到:

1、努力学习教学理论,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2、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语文课堂教学汇报材料 篇2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 知识传授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讲授来完成的, 知识内化则需要学生在课后通过作业来完成。翻转课堂将传统的教学结构在时空上颠倒了过来:课前, 学生利用教师上传在校园网上的数字材料, 进行自主学习, 并通过查阅资料、与同学老师在线互动交流等方式完成知识的传授;课上, 学生开展协作学习, 积极参与与同伴、教师的互动交流和合作探究, 实现知识的内化。

翻转课堂等技术支撑下的教学新形态可能是自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教室授课模式之后的重大变革。[1]在语文课程改革步入深水区后, 引入翻转课堂意义重大。此次课改的核心是以生为本的回归、以学定教的转型, 语文教学引入翻转课堂, 有助于打破传统的教学结构, 推动课堂转型。

基于教学实践, 笔者认为, 翻转课堂可以由课程的开发、课前自主学习、课堂知识内化、课后应用等模块构成。下面以材料作文的审题为例, 介绍翻转课堂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课程的开发

课程是教与学的媒介。教师开发的课程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翻转课堂中课前知识传授的效果。开发课程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分析学情, 量身定做

学生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什么样的语文课程, 教师就应朝着这个方向去开发相应的课程。例如作文教学, 教师通过面批等方式, 了解到学生普遍感到材料作文审题较难, 渴望在这方面能有所突破。在此基础上, 为学生量身定做的材料作文审题课程, 往往更能赢得学生的青睐。

2.短小精悍, 形式多样

美国翻转课堂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 用于学生回家进行自主学习的课程一般在10分钟左右。开发短小精悍的微课程将有助于提升课前知识传授的有效性。当然, 微课程的形式应该多样化, 例如在开发材料作文审题的微课程时, 可以将教学内容制作成动态的PPT之后, 直接加入教师的旁白, 输出视频文件;也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到视频课程的制作中来, 采用师生访谈的形式, 录成视频。

3.精心设计学习任务单

开发微课程时, 不仅要考虑如何在课前完成知识的传授, 更要考虑如何来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精心设计好以任务为驱动、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任务单”, 能很好地帮助学生达成这些目标。学习任务单应当包含以下内容。

(1) 学习指南。它的主要功能就是要告诉学生学什么, 怎么学, 让学生明确学习的任务与学习的路径。像材料作文审题课程的学习指南可以这样设计:请抓住关键句, 来完成四则不同类型 (寓言型、评论型、事件型、文学型) 的材料作文的审题, 在此基础上, 归纳不同类型的材料作文是如何来锁定关键句的。

(2) 问题设计。这是把传统的知识点灌输转化为自主学习的关键所在, 教师要精心设计好学习任务单中的问题, 充分发挥它在自主学习中的导向作用。在材料作文审题的学习任务单中, 可以这样设计问题:1你觉得这四则不同类型的材料作文中, 哪些是关键句?抓住这些关键句, 可以确立怎样的立意?2你为什么觉得这些是关键句?3不同类型的材料作文是如何来锁定关键句的?

(3) 学习资源。翻转课堂中需要的是建构性的学习资源, 那种以“结果”代“过程”的资源, 会使学生逐渐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 必须坚决舍弃。同时, 因学生能力上存在差异, 可以考虑分层提供学习资源。拿材料作文的审题来说, 向学有余力的学生, 提供四则不同类型的高考难度的材料;向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提供四则不同类型的会考难度的材料。

(4) 学习测试。测试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与教师了解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得怎么样。在设计测试题时要遵循学什么、测什么的原则, 设计出与自主学习配套的练习。例如, 为了测试学生对材料作文的审题技能的掌握情况, 可以设计这样一则材料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 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丰子恺在《静观人生》里有一段关于羊的描写。

一回我画一个人牵两只羊, 画了两根绳子。有一位先生教我:“绳子只要画一根。牵了一只羊, 后面跟来。”我恍悟自己阅历太少。后来留心观察, 看见果然, 前头牵了一只羊走, 后面数十只羊都会跟去。无论走向哪里, 即便是屠场, 也没有一只羊肯离群而另觅生路的。

注意:1角度自选, 立意自定, 题目自拟。2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3除诗歌外, 文体不限。4不得少于800字。5不得抄袭、套作。

二、课前自主学习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必须借助互联网平台, 而QQ群作为一个应用日益广泛的即时通信平台, 为师生在翻转课堂中完成课前知识的传授提供了支持。

1.自主学习。教师登录QQ群后, 选择群共享功能, 把材料作文审题自主学习与测试方面的资源上传到群共享里, 并通过群公告向学生发布学习指南, 要求学生以任务为驱动, 以问题为导向, 分层选择学习资源, 进行个性化学习, 并完成相应的测试。

2.同伴互助。学生在自主学习与测试的过程中, 若遇到困难, 可以先把它记录下来, 然后在群里发帖, 请求同伴给予帮助;若多名学生遇到了同一个或者同一类的问题时, 可以创建讨论组开展协作学习;对于同伴之间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远程反馈给教师, 请求教师给予帮助。

三、课堂知识内化

如何通过课堂学习活动, 达成知识内化与融合、能力建构与拓展, 完成隐性知识挖掘与思维能力提升, 是这个阶段必须思考的问题。

1.确定问题

教师一方面要把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现的疑问、同伴互助交流中未解决的困难、测试中出现的错误, 当作一种生成性资源, 汇总后梳理出若干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提出一些问题, 综合两方面来确定用于课堂探究的问题。例如针对丰子恺《静观人生》那道自主学习测试题, 学生在群讨论组中, 先后贴出了15个立意:攀比;艺术源于生活;切忌“想当然”;实践出真知;三人行, 必有我师;人不可能脱离人群, 要融入群体;患难与共, 生死相随;不离不弃, 要团结;人生当结伴而行;有人说, 那叫盲从, 但又何妨;盲目的悲哀;拒绝盲从, 学会思考;做事要有自己的判断;独立思考, 勇于创新;做一株会思想的苇草。

教师围绕这15个生成性资源, 结合教学内容的重难点, 梳理出了以下两个问题:

(1) 在这些立意中哪些是切合题意的?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2) 请思考一下有何好的方法, 能帮助你下次在抓住关键句审题时, 不再审偏题。

2.协作学习

建构主义认为, 知识的获得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 通过人际协作与互动实现意义建构的过程。因此, 翻转课堂上的学习活动应该多多采用小组协作等方式, 开展生生合作, 以最大程度达成对所学知识的内化。

材料作文审题, 在翻转课堂上进入知识内化阶段后, 教师要帮助学生组建合作小组, 然后引导学生围绕教师梳理出来的探究题, 展开研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倾听、观察、发现并选择适当时机对课堂合作予以调控。

3.成果交流

学生经过自主与协作学习之后, 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 展示学习成果, 交流学习收获。材料作文审题的成果交流可以采用报告会的形式, 鼓励每一小组派一个代表上台发言。在各个小组的报告中, 有小组从正面总结道:材料作文要抓住关键句来审题, 其具体操作策略是寓言型材料, 抓揭示寓意的语句;评述型材料, 抓议论抒情的语句;事件型材料, 抓揭示因果的语句;文学型材料, 抓体现哲理的语句。有小组从反面总结道:为了防止以偏概全, 断章取义, 审出来的立意, 务必要用将作文材料转换成“话题”来检验, 即检验自己的立意是否在材料所设定的话题范围内。还有小组总结道:要关注材料中蕴含的命题人的情感倾向性。课堂上时间有限, 成果交流应当向课外延伸。

4.反馈评价

翻转课堂倡导评价主体多元化, 评价应由教师、同伴以及学习者自己共同完成。翻转课堂不但要注重对学习结果的评价, 还要通过建立学生的学习档案, 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评价的内容涉及问题的选择、独立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在小组学习中的表现、学习计划安排、时间安排、结果表达和成果展示等方面。[2]教师根据这些反馈的评价结果制订下一步的教学计划和确定下节课的探究问题。

四、课后应用

通过课前自学、课中内化, 学生已经基本理解并掌握了课程的知识, 但这些知识仍然是孤立的、与现实相分离的、不具现实效用的惰性知识, [3]要把这些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素质, 不仅需要对课堂学习进行反思, 还需要在实际问题情境中锻炼。

以材料作文审题为例, 我们要求每一位学生将两道材料作文题 (一道可以从历年模拟考或高考真题中选, 一道要求学生自拟) 上传到QQ群共享中去。然后, 每一位同学再从同伴上传的材料作文题中, 任选两道, 独立完成审题, 并将审出来的立意贴到QQ群里, 由上传题目的人负责评价。课后的实际应用, 能使学生在自主与协作学习中建构起来的知识融会贯通并转为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进学生的发展。

当然, 引入翻转课堂, 并不是说一夜之间, 所有的语文课都采用翻转课堂的模式, 任何一门课程改革都不能采取突变式或休克疗法, 只能是渐进式, [4语文教学应该有选择地进行翻转课堂的探索。

像上述这种高中语文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 虽然得到了师生的广泛认可, 但是真正去推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推动课堂转型, 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 因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以及传统的教学理念等很多因素都在影响着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 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开拓, 不断地去探索。

参考文献

[1]李敬川, 王中林, 张渝江.让课改的阳光照进教育的现实——重庆聚奎中学“翻转课堂”掠影[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2 (3) :17.

[2]张金磊, 王颖, 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 2012 (8) :50.

[3]卢强.翻转课堂的冷思考:实证与反思[J].电化教育研究, 2013 (8) :93.

谈谈初中语文材料作文高效教学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 高效教学 材料作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89-01

一、前言

材料作文的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课程的重头戏,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开发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和技巧,由内而外地抒发自己真实的人生体会和思想感悟。而这些思想情感的抒发正式材料作文写作水平能否提高的关键,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要注重写作效率和教学效率的正比关系,更应该重视作文的情感表达和内心思想,并且能够与材料、实际生活相结合,从而达到作文教学的目标。

二、材料作文的含义

材料作文就是学生通过阅读指定的资料和题目,分析出材料中所表达的中心思想,然后发散思维进行创作的作文类型[1]。对于材料作文的写作,不仅仅是围绕材料进行活散思维,还要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悟。这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两者兼顾比较困难,这就需要高效的材料作文教学方案进行辅助,从而提高学生们的写作水平。

三、材料作文教学现状

1.教学方式呆板教学理念落后

目前,我国的教学理念还是比较落后,应试教育的思想观念深入老师和学生们的心中。再加上教学模式比较墨守成规,一尘不变,不能激起学生们对于材料作文的学习和创作的激情,这样将会造成学生们写作能力严重下降、思维能力被禁锢等严重后果。

2.学生的积极性不高

在整个初中语文的教学中,学生们由于心智、年龄的不成熟,还处在性格多变的阶段,没有严谨的学习态度,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都还不高,不能很好地理解材料作文的立意和目的,也不能很好地进行学习心态的转变,这样很不利于学生们在写作中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和人生体悟[2]。而学生们这样消极的学习材料作文的态度,不利于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也不利于其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样看过去,满目中都是没有灵魂的凑数字篇章,根本不是精美的材料作文作品。

3.学生审题不当、立意不明确

由于学生们经历了长时间的小学语文写作教学课程,到了初中的语文教学中,特别是材料作文的过渡和学习,学生们还是不能很好地把握给定材料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再加上阅读材料速度过快,没有认真思考和分析,这样写作出来的作文将会出现“假大空”等缺陷,更显得作品没有灵魂,内容太空泛,不简练。

四、以美国微型写作教学为指导的高效教学

1.美国的微型写作教学

在2004年美国出版的《穷理查德的年鉴》中,笔者提出了微型写作的概念。微型写作旨在运用多种训练方式来培养学生的网络写作能力和多媒体素养[3]。其中,对于媒体素养的培育,提出了利用多媒体信息的传输方式,如阿肯色州的利用媒体进行信息采集、分析,并把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反馈给媒体,再通过媒体进行评价和分析。还比如利用电脑让学生动手制作属于自己的网页并于各种媒体网站上进行宣传等等。这些方式无疑不是为我国现代初中语文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方式和理念,恰到好处地符合了人教版、新课标的要求。

2.中国高效教学方式的改进

(1)积极采用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

俗话说好的作品和文章都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所以,据此在初中语文的材料作文教学中,想要学生们能够快速地学习好对于材料作文的立意、精准地把握其中心思想,必须要通过生活的方式来提供生动的材料,从而让学生们能够更加真实地表现自己的想法和思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要改变已经落后的教学模式和方式,积极引导学生们从生活中找到适合的题材作为材料来进行文章的创作。例如结合美国教育理念,采用读写一体的教学方式,如乐意让学生们自己做指导手册、做纸板游戏等活动。这样的写作编辑方式和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信息采集、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从而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孩子们思维能力的培养。

(2)积极地引进评价和奖励机制

学生们在中学学习阶段,由于长期以来的棍棒式教育教学,会有喜欢受表扬的心态的出现,再加上这个时期是青春期,心性、智力还处在积极发展的状态,如若在材料作文高效教学中,提供相应的表扬或者奖励方式,将会极大地提高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和激情,从而能够更好地抒发自我情感,创作出与生活实际和心理相一致的有没作品,达到材料作文的最终目标。

(3)积极引进互动教学方式来准确把握材料立意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不仅仅是对诗词、文章的死记硬背,还可以引入多小组探讨分析、发言建言等教学互动的方式,从而让学生们在积极言论的过程中找到正确的思维路线,从而更加准确地把握住材料作文中材料的本意,进而促进高效教学的发展。还可以在师生之间多进行活动交流,如做纸板游戏、合作开发板报等活动,从活动中找出关键信息,并加以整合表达,从而锻炼材料作文写作前的立意寻找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五、结语

在初中语文中的料理作文教学中,我们必须要摒弃落后的教学观念和方式,积极引进多互动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材料作文的内容显得真实而富有情感。以美国教育理念为例,探讨出适应我国新课改进程加快要求的教学方式,从而极大水平地提高学生们在材料作文中的写作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闫继平.初中语文材料作文高效写作方式探究.[J].课外语文,2014(3).

[2]凡筛成.初中语文材料作文的高效教学.[J].作文成功之路,2014(6).

语文组备考教学研讨会汇报材料 篇4

高三一部语文组2014、8

3月9日,去济南参加了2014年高考备考教学研讨会,将有关学习材料汇报如下。

一、考试说明的变化以及应对

(一)大阅读选做变选考

1.备考需要全面,试题结构不变。

2.分析备考重点,两类文本落实。

3.《孔子语录》新旧范围

(二)背诵篇目推荐范围

1.“推荐”的理解

2.6空6分,90篇选6句

(三)试题结构保持稳定

(四)题型示例有所调整

二、历年山东试题命题探究 ——以2013年山东卷为线看命题的承递与变化三、二轮复习备考的有效策略

(一)山东语文备考必备资料

1.2005-2013山东高考真题(考试院分析)

2.历年山东高考主观题评分细则

3.历年山东高考作文评分标准、样卷、优秀作文

4.近3年山东各地市模拟统考试卷及评分标准

5.推荐背诵90篇段;作文素材阅读材料

6.由以上材料整合而成的专题学案、作文训练案

(二)有效复习的三个必须

1.必须用“山东高考”意识来备考;

2.必须对山东高考已考内容进行数据统计;

3.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去针对性备考。

四、90天:作文如何获得高分

(一)两个要求

课标要求:

1是“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

2是“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

3是“发展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

4是“表达真情实感。”——感情真挚,这也是考试大纲中基础等级的要求。考纲要求:

1是感情真挚。

2是材料丰富、新颖。

3是切入点好(写作角度)。

(二)、阅卷现场:我们如何认识和操作

一是查找样卷并制定评分标准;

二是监控阅卷情况。

双批,误差7分;超过7分,自动交由第三位阅卷老师。三评率10﹪左右。2013年作文评阅情况:平均分43.22分,三评率10.61﹪。

(三)准确定位

材料作文的多角度立意

分析:只要在材料的含意和范围内,无论是中心角度还是非中心角度都符合题意;多则材料,抓住共同点;如果没有,选择其中一则或者两则。

(四)、思考的境界

立意的层次——准、新、深;

切入的角度,小而巧

准确:42分新颖:50分深刻:58分

作文要有自己的思想

(五)、战时用兵:材料的调遣

(一)准确性

(二)丰富性

(三)新颖性

静态的、陈述性材料向动态的、程序性方向转化。对于同一个材料让学生在各种训练中思考,拓展思维,思考立意角度——这个材料到底能有多少准确的立意。“看”只是解决了“是什么”的问题,它输入到学生大脑中的知识是陈述性知识,“看”多少,也只是量的积累的问题,但材料终究还是死的,还是不会使用。

避免:材料不当;材料堆砌;材料陈旧;材料单一;材料杜撰;观点和材料不统一;叙述啰嗦;材料详略不当;不做分析。

(六)、视觉效果:语言的包装

首先是字体

其次是语言的能力

(七)、驾轻就熟:文体的使用

实用类文本,文学类文本,论述类文本

从考场写作来看,议论文好写,驾轻就熟;阅卷现场来看,获得稳定分数,但是不易获得高分;

如果命题人没有命题中的文体选择的倾向性,高考的优秀作文还是在实用类和文学类中居多。

(八)、面对面:问题作文的面批

面批的作用:学生被关心的感觉;找出不同学生作文的不同问题,针对问题提出有价值的建议;促使学生作文水平在短时间内快速提升。

面批的原则:

(1)一对一原则。

(2)针对性原则。问题作文。

群体方面:作文问题大(甚至书写)、问题多的同学的作文。

每个班15——20人。

个体方面:抓住一篇文章的关键问题,忌面面俱到。

(3)时间性原则。首先是效率:第一时间,完整的时间;趁热打铁;根据一学期的作文次数,确定面批的次数。

(4)实效性原则。下一次作文能起到面批带来的作用,体现出学生作文的进步。面批的内容:思维方面的(写作角度方面),内容方面的,材料方面的(新鲜程度,或者使用恰当性),构思方面的,结构方面的,语言方面的,文体选择方面的。

(九)、样卷的意义:提供足够量的高考优秀作文

2010——2013年三年的全国各省区高考优秀作文。

选文标准:

(1)考虑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

(2)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

(3)发展等级中的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

语文课改汇报材料 篇5

“大教材观”:作为语文教师,我们经常问自己:语文是什么?我们的语文课本应该在教学中占据什么位臵?老师们的共识是,语文是炫目的先秦繁星,皎洁的汉宫秋月;是庄子的逍遥云游,孔子的颠沛流离;是李白的杯中酒,曹雪芹的梦中泪……相形之下,我们的12本教材只是沧海一粟。

“大课堂观”:树立“大课堂观 ”,就要让40分钟的小课堂充满活力和张力;树立“大课堂观 ”就要以40分钟的课堂为圆心,建构一个开放的大课堂,让课内与课外成为学生语文能力起飞的“双翼”。

“大教法观”:我们认为能将课上到学生的心里去,让学生能巧妙地获得知识,轻松的掌握方法,愉悦地爱上语文课的方法便是智慧的、有效的教法;“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就是最好的语文学习之道。

大语文观为学生带来的不是知识的堆积,而是能催醒人的灵魂的教育。只有坚持用大语文观来建构课堂,我们的课堂才会有“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的深度、“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宽度,才会培养出把天下做文章来读的真正的语文人。

在大语文观的引领下,学校积极进行课堂教学创新,精心打造“文化语文”教学主线,探索出了“字理识字——一个带一组;阅读教学——一篇带一本;诗词积累——两首带一类;语文园地——学一项拓展一项”的“文化语文”教学主线,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变成了轻松的文化之旅。主要做了以下尝试:

一、链接名著,享受文化

一位教师能在语言背后的意义世界走多远,她的学生就能走多远。如二年级的《坐井观天》一课,源自《庄子.外篇》中的寓言《井底之蛙》。善用寓言是《庄子》表达上的一大特色,教师通过指导学生通过拓展阅读《庄子》中的《望洋兴叹》、《鹤长凫短》、《浑沌开窍》等寓言故事,知道了“天下之水,莫大于海”,应该像北海那样辽阔却不自大;知道了“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颈虽长,断之则悲”的道理,从而明白了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特色,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在多年的课堂实践中我们发现,拓展阅读的最佳时机就在课堂上学生对文学名著有了一定的了解意犹未尽之时。为此,我们确定了“课内得法,课外运用;课外资料,课上交流”的教学原则。如学习《草船借箭》一课时,文中的诸葛亮让学生佩服不已。但是他的聪明才智是怎么来的?他为什么会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对于这些问题,学生很感兴趣。于是,我们便建议学生确定了“诸葛亮是怎样成为家喻户晓的智星的”这一研究课题。学生通过细读《三国演义》、《三国志》、《中国上下五千年》、《诸葛亮的智慧》等书中描写诸葛亮的重点章节,一个“从小就胸怀大志、奇谋妙计声名显、发明计策相益彰、鞠躬尽瘁表忠心”的智星形象巍然屹立于学生心中。

方法助学,让课外阅读变得轻松自如;专题探究,让学生从泛泛而读逐渐走向深入。实践证明,轻松愉悦的名著赏读,能够激活学生热爱学习的本能,并让这种对语文的盎然情趣在日常生活乃至今后的人生旅途中得以延伸!

二、徜徉诗海,积淀文化

古典诗词作为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种重要文体,可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我们对教材中的古典诗词元素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与分析,发现随课文编入的51首例诗,都是以主题的方式呈现的。如一年级下册的《所见》和《小池》,主题是“快乐的夏天”;四年级上册的《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都属于哲理诗。按照编者的意图,我们确定了“两首带一类,主题拓展”的教学策略。如四年级下学期学习《乡村四月》等三首田园诗,根据“诗词教学——两首带一类”的积累模式,设计了“静赏田园风光,聚焦田园童趣,感受劳作辛苦”三个版块的拓展学习内容,通过“田园赛诗会”的形式,让学生从不同侧面了解了中国古代乡村的全貌。我们探索出了“课前查阅资料——课上散点渗透——课后专题拓展”的诗词教学模式,同时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确定了各年级诗词教学的侧重点。低年级学生主要以分类积累为主,中年级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比较异同,高年级学生则在此基础上,学会独立赏析,并试着迁移运用。“两首带一类,主题拓展式”教学使教材脉络更加清晰,使古诗词的教学充满了张力。每次活动展示,都是我们收获惊喜的时刻,看着学生精彩的展示,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孩子们由搜集资料,整理信息,再到自制道具,交流展示的忙碌身影,让我们感动的是,紧锣密鼓的准备并没有抹去他们脸上那享受知识的快乐表情,真的很庆幸为他们搭建了一个个探索知识的广阔平台。

三、诵读韵文,涵养文化 汉语涵养丰厚,韵味别致,语言形式丰富多变,表达意境深远绵长。在每册的《语文园地》中,都系统编排了古诗名句、成语、名言警句、三字经、对子歌、农谚、对联等传统文化的内容。这些内容多出自《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论语》、《增广贤文》等中华经典,无论对于学生学语言、学文化、学做人都是十分有益的。对于这些内容的教学,我们的做法是学一项拓展一项。我们把多种智能迁移到诵读中来,鼓励学生通过归类诵读、经典吟唱、快板表演等多种方式,提高诵读的乐趣,使“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人生观,“见贤而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的处世观,“学者如禾如稻,不学如蒿如草”的学习观,“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励。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的进取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方式等,自然地浸润学生的心灵。为了让经典诵读更有深度,我们还借鉴“百家讲坛”的形式,开设了“班级讲坛”,内容包括文化名人、古典名著、韵文赏析等诸多方面。深邃会成为一种习惯,静

听学生的班级讲坛,你感受到的是学生对诗文深邃的理解,对人生深刻的感悟。这是学生自主“出版”的《班级讲坛》,一篇篇散发着智慧灵光的讲稿,显示了学生个体对文化的独特感受。

四、创意习作,演绎文化

如何将学生内化的底蕴外显出来?我们积极探索“适合儿童”的习作教学。我们认为“适合儿童”的习作教学,有这样三个必不可少的要素:一要有适合儿童的习作情境,让学生有滋有味地进入习作状态;二要有适合儿童的习作内容,让学生乐此不疲地参与习作活动;三要有适合儿童的习作方式,让学生不折不扣地展示自我。根据我们的思考与实践,将“适合儿童的习作教学”概括为五种生活、六个言语密码。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努力为学生营造这样的五种习作生活。

1、童话生活:当我们将童话的精神和哲学构筑在习作教学之中,它的内在品质就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一方面能生成润泽的习作语言,另一方面可以给学生找到一个鲜明的表达对象。比如,观察类文章,一只看似傻乎乎肉嘟嘟的毛毛虫,我们要写出它在你眼中不同的一面;一阵风吹过,你就得想到它仿佛在说些什么……这样的习作出炉,肯定没有千篇一律的套话。从低年级的日记、写话起,我们就引导学生投入自然,把自己当成自然界的一员,以他们的视角去揣摩多彩的童真世界。我们觉得让学生诗意地感受生活,随心所欲地表达生活,正是语文所要追寻的境界。

2、游戏生活:习作教学要适合儿童,就应当保持一种游戏状态。老师们一直坚守着这样的理念:一堂好的习作课应当与儿童的游戏一起发生。首先,游戏内容是天然的习作教学资源。孩子的游戏内容多样,伴随孩子游戏的是快乐、鲜活的体验,是习作教学不可或缺的源头活水。其次在游戏的情境中习作,更容易使学生自由的个性得以显现。

3、活动生活:三八节、母亲节“我为妈妈策划惊喜”、清明节扫墓踏青、中秋节与家人共赏月、校运会激情参与,一次竞选经历、一次演讲比赛、一次作品展评、一次演出过程……这些内容共同构成了学生的活动生活。利用活动丰盈学生的习作体验,通过活动在师生之间构筑起共同的言语世界,建构以活动为主线的习作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历练言语的翅膀,实现活动与习作教学的同构共生。

4、阅读生活:课堂上巧妙地向学生推荐优秀书籍,课外阅读记笔记写感受,课上交流阅读收获,是最传统也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

5、社会生活:丰富校园生活,写写校园中的人和事;享受家庭生活,写写在家中的做与想;关注社会生活,写写自己的见闻与感受。聚焦家庭,亲人的爱,家庭劳动的乐趣,家庭环境的美化,生活的乐趣,自己的小天地等,都是重要的习作资源;放眼社会,写写日本大地震带给我们的启示,由瘦肉精、染色馒头看中国人的诚信缺失,由药家鑫事件所想到的……天地万卷书,社会大课堂。给学生一个平台,一声提醒,学生就会以一个社会人的身份去关注生活,而这些内容是每学期教材编排的八篇习作中所没有涵盖但是对于学生的成长又是至关重要的。

童话生活给学生营造了鲜活的表达情境;游戏生活解放了儿童的精神;活动生活解放了学生的肢体;阅读生活滋养着学生的言语;社会生活丰富了学生的体验。这五种生活互融互渗,相辅相成,构成了习作教学丰盈而温润的文化“母体”。在这样的母体中,学生就是一粒粒获得滋养力的种子,言语就是潜藏在种子中期待勃发的枝叶。

把握六个言语密码

适合的写作情境,只是学生乐于写作的一个融洽的场,更关键的在于为学生搜寻到一个适合的言语频道。指导学生的习作必须站在孩子的立场,从基本的童年言语共性出发,寻找通往儿童心灵的言语密码。

密码一:“我”。其实习作就是写自己,写我的经历,我的想象,我的情感。启发学生打开“我”这个言语密码,就将学生带进了一个亲切自然、一触即发的言语场域。

密码二:“梦”。走进学生,我发现他们常常是生活在“梦”的世界里:他们的游戏中有“梦”,他们的涂鸦中有“梦”,他们童话、神话、儿歌中有“梦”,甚至他们的思维中也潜藏着“梦”的印记。让学生写下自己的近远期目标,为达成自己的一个个梦想去努力;让学生信笔涂鸦,画出自己的梦,然后为其配上文字;让学生品味书籍中作者独特的想象,写写自己的独特感受,以梦启梦。

密码三:“隐”。以这样说,每个孩子都有“隐”的经历——偷吃零食,偷看课外书,偷打游戏,偷看电视,偷玩玩具……其实,我们小时候也都有过类似的经历。作为教师,如果我们真心诚意地理解“隐”,宽容体贴地尊重“隐”,巧妙多元地利用“隐”,就能让童年的纯真天性释放为汩汩而透亮的文字。

密码四:“炫”。身处信息技术时代的儿童,正襟危坐的写作时代已经被彻底颠覆。我们觉得作为教师,在儿童学习写作的初级阶段,要懂得迁就甚至是放大他们的情趣,呵护他们的表达欲望,让学生“炫”出自己的语言个性。在这个前提下再引导学生把握好“炫”的度——形式服务于习作内容。

密码五:“奇”。余华在《兄弟》的后记中这样写到:“写作就是这样奇妙,从狭窄开始往往写出宽广,从宽广开始反而写出狭窄……”许多语文老师这样来布臵作业:同学们,这个周末请大家写写“名字的故事”。学生一听,接着就来了兴趣,写谁的名字?是我的名字吗?大家可以写一写《我的名字诞生记》感受

父母的期望;可以写《我的名字变迁记》,展现从“乳名”到“学名”再到“绰号”的历程;还可以写写自己的《网名记》,写写你什么样的网名,为什么取网名。有了这样的前期铺垫,还会愁学生无话可写吗?

密码六:“味”。我们看孩子,经常看到的是他们身上快乐的“甜味”——有享不尽的零食,有源源不断的玩具,有自由自在的游戏空间,可是却很少看到他们身上的“苦味”——老师和同学的误解,成绩的压力,心愿的拒绝和篡改等。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地写出自己心灵体味,为他们分享“甜味”,帮他们分担“苦味”,这才是真正的适合儿童的有情味的习作教学。

语文主题学习汇报材料 篇6

语文主题学习汇报材料

一、整体感觉

主题学习能给语文注入了生机与活力,这是一项利于学生成长;利于家长培养;利于学校发展的大事。主题阅读丛书不仅是学生课内阅读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课外增加语文知识,积累的更重要的一个方面。海量阅读是语文教学的大后方。学生海量阅读,可以把课堂内的收获,纳入自己从课外书籍里获得的知识体系里去,学生学习语文仅仅靠教科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广泛地涉猎课外读物,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二、实施保障 1.有利条件

教育局和学校领导的重视与大力支持,有利于开展这项活动。2.基础配置

图书室、阅览室,各类主题阅读丛书、各项报刊、杂志种类丰富,充分保障了全校师生的正常使用。

三、具体措施

1.以点带面,立体学习:整合教材与补充材料,一篇带多篇。精讲一篇,补充多篇甚至多个单元、多本书的阅读,让学生的学习活起来,帮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内化成自己的。2.转变观念:把大量的读本带进课堂,师生共读,家校共读。离不开各方面的配合,因此,转变观念是非常必要的。不然有些家长、老师可能会认为“不务正业”。分别召开学生、教师、家长会议传达主题学习的精神,让学生、教师、家长彻底转变观念,让“培养学生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的观念在他们心中扎根。

3.教师先备课:要先以备课组为单位交流,进行阅读的集体备课,本组这一周、一月内,要带动学生融入哪几篇主题阅读的文章和哪几部名著。(1)加强阅读习惯的培养,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2)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以扩大阅读的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

(3)能根据每册书的课外阅读要求,根据年级学生特点,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做好读书笔记。

4.师生要共读:教师要起到引领与示范作用,教师要想办法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教师还要甄别学生的阅读书目,有些漫画书与玄幻小说只能绊住学生前进的脚步。

5.建立博客与家长沟通:要实现课内海量阅读,离不开家长的密切配合,要充分调动家长配合读书的积极性,在平常阅读时,要经常表扬支持孩子阅读的家长,通过孩子转述给家长。还可以直接给积极配合的家长发“爱读书”家长的喜报。

四、汇报方式

1.每周、每月、每学期评出读书小状元,读书能手,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汇报自己的读书成果。可以用小作文、口于交际等形式。

2.举办校园诗歌朗诵会;举办演讲比赛;举办现场作文笔会。还可以加强学校之间的读书交流,开读书交流会,进行读书竞赛等。

五、困惑

语文课堂教学汇报材料 篇7

一、材料的误导性

例如:有一次语文活动课, 主题是“要尊老爱幼”。这个主题选得好, 意在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社会美德, 可是教师却选择了这样一则材料:

五十多年前, 我们国家正处在饥饿之中, 四川有个少年叫刘文学, 他看到一个老人在偷生产队的辣椒, 受当时政治形势的影响, 他把这个老人告发了, 老人受到严厉惩罚。这个少年缺乏同情心, 面对一个饥饿的老人不该去告发, 何况老人已经向他哀求。刘文学应该把他当成自己的父亲, 你的父亲饥饿难忍, 偷了几个辣椒, 你还去告发吗?

这位教师出示材料不仅用文字叙述, 而且制作了课件, 便于学生立即讨论。从上述材料叙述语气看出, 这位教师对刘文学的时代基本持否定态度, 他想对那个时代进行另类解释, 以顺应当下被我们严重误解的探究性学习、多元解读之类的教学理论。教师转述与运用这则材料至少给 学生传播了三个错误观点:1、教师分明在告诉学生因饥饿偷生产队辣椒是值得同情的行为, 不该去告发;2、教师分明在告诉学生, 假如是自己的父亲偷盗可以不去告发, 客观上在向学生传播徇私枉法的思想;3、饥饿就偷, 只可偷不可告, 这实际上在向学生传播利己主义思想。更不可思议的是, 教师完全抹杀了刘文学维护集体利益行为的正义性、有意隐瞒了这个所谓的“父亲”把刘文学残忍杀害的事实。这位教师是80后, 对刘文学所处的时代不甚了解。下课后, 询问其在什么地方看到的这则材料, 他告诉我是从2006年9月某文摘报上看到的。我急忙找来这份报纸一看, 果然有这则材料, 并且教师的观点与那篇文章的观点完全一致。那是一份休闲性报纸, 其间有些文章的观点新颖、离奇, 有些甚至是错误的, 一般情况下中小学语文教学不宜采纳。我不明白, 生活中那么多尊老爱幼的材料, 教师不去选取, 却偏要选这样一则历史材料, 且用这样一种观点进行演绎。

由此我认为当下语文教学应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青年语文教师, 应该尊重历史, 选择历史事件作为教学材料时, 要弄清楚事件的来龙去脉和历史意义, 不断章取义或者任意颠覆, 否则会误导教学、误导学生;二是教师要向学生传授正确的价值观, 社会在发展, 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精神必须遵循。

二、材料的虚假性

如果说上述材料的运用是错误的话, 那么下面这个材料的运用则完全是虚假的。

有三个初中学生在山中迷路了, 他们在寻找道路的过程中, 无意间发现了一个狼窝, 窝里有三个狼崽, 其中一个腿部受了伤。三个学生出于对野生动物的保护, 就为狼崽包扎伤口。不一会儿老狼回来了, 看三个学生在狼窝里包扎小狼, 就在离狼窝十几米的地方卧下默默地看。当三个学生包扎完小狼离开狼窝后, 老狼才来到狼窝领着小狼向密林深处走去, 走出十几米后还回过头来看了看三个学生。这三个学生用爱心去保护野生动物, 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

这是“让世界充满爱”活动课的主题材料。我至今仍然没有查出这则材料的出处, 对有关狼的知识也知之不多, 不知道当狼发现人在狼窝的时候是什么反应, 也不知狼对人类的爱心是否领情。但有三点我是明确的:一是听完这则故事, 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东郭先生的形象;二是虽然动物在不断进化, 但是到目前为止, “狼行千里吃肉, 狗行千里吃屎”的习性恐怕并没有改变, 是什么力量使老狼与人为善?三是这则材料作为“让世界充满爱”的主体材料既牵强又恐怖。听课时我突发奇想, 如果老狼不像材料中所说的那样, 而是向学生发动袭击, 三个学生怎样去应付?要么把狼打死或赶走, 要么被狼伤害, 教师试图让学生相信爱可以感化老狼。这种虚假性材料既不能给学生传播正确知识, 也不能给学生传播正确的价值观, 还是少用为好。

三、材料的片面性

现在的中小学课堂里, 处处洋溢着“珍爱生命”的赞歌, 这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彰显了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 表明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已在认真实践, 同时充分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特殊保护的法律精神。但是在实际教学中, 由于受学识和世界观的影响, 有些教师对“珍爱生命”这个口号的理解存在某种程度上的片面性, 甚至为了强调生命教育而顾此失彼。比如有位教师在开展“珍爱生命”为主题的语文活动课中选择了这样一个材料:

二十多年前, 四川有个少年英雄叫赖宁, 他为扑灭森林大火献出了十四岁的宝贵生命。当时把他作为少年英雄进行宣传, 号召全国少年都向他学习。现在看来, 他是不值得学习的, 他的行为是不合法的, 根据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有关规定, 未成年人应该远离危险, 不宜去做可能威胁生命的事情。我认为, 赖宁当时不应该去救火, 救火是大人的事, 未成年人应该远离危险。

赖宁的事迹出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 他是作为少年英雄形象在社会广为宣传的。赖宁曾经作为那个时代青少年的楷模, 深深地影响了那个时代的青少年。随着社会价值观的日益多元化, 现在赖宁很少被提及, 他的事迹也逐渐被淡忘。然而, 赖宁作为一个历史符号, 深深镌刻在祖国英雄榜上, 他临危不惧、舍生忘死、关心集体的行为永远是青少年乃至全体人民学习的榜样。虽然我们现在提倡以人为本、尊重 人的生命价值、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 但是, 我们并不否定在国家和人民利益受到严重威胁的紧急关头, 仍然需要赖宁精神。我们不提倡无谓牺牲, 我们更应该唾弃置国家人民利益于不顾的贪生怕死行为。学习、宣传赖宁精神, 与珍爱生命、保护青少年并不矛盾。这位教师在选择赖宁这则材料时过于片面。这种片面性是以三个 否定为基础的, 一是从根本上否定了赖宁的行为是英雄行为;二是否定了为集体和国家利益牺牲生命的崇高性价值;三是否定了“珍爱生命”的现实选择性。把“珍爱生命”当成不分场合、不分对象、不分是非的普世价值。在对学 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时、在倡导以人为本、珍爱生命的教育理念时, 应该分清是非、弘扬正义, 而不应顾此失彼、一概论之。

语文课堂教学汇报材料 篇8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07)12-0052-01

大多数师生是十分重视课文的背景材料的。师生手中的参考资料五花八门,正式学习新课文之前,老师多提倡学生预习,预习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查找文章的背景资料。为何如此?答曰:了解了文章的写作背景及其他相关资料,对更好地理解文章主题思想和写作特点大有裨益。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得出这样一条结论:在学习一篇文章时倒是不必急于先查找背景材料。理由是:

一、预知背景材料会错导学习语文的着眼点

文章是传递信息的工具,有两个要素:一是信息的内容是什么。二是表达的方式和效果怎样。应该说,优秀的作品都采用了恰当的表达方式,达到了较好的表达效果。学生时代学习语文读文章和步入社会后读文章的目的不尽相同,不仅是为了获取文章所传递的信息,更应着眼于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运用语言文字这个工具的能力。如果先熟知了文章的写作背景,再读课文,这样背景材料会给学生先入为主的印象,容易淡化学生第一次面对文章中的文字符号感受的思维过程,从而降低学习文章提高语文能力的作用。比如《荷塘月色》一文的第一句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如果我们知道了这篇散文是写于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的7月,当时作者正面临艰难的选择:去当一名职业革命者投入革命的洪流,还是走一条“逃避”之路,一边搞国学,一边搞文学,那么,对于这些背景情况的了解很容易使我们把着眼点放在“他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上来。反之,如果我们不了解背景材料,就可能会思考:作者不宁静的原因何在?表现有哪些?又是怎么表达的去全面思考。

二、预知背景材料,会限制读者的创造性理解

文艺理论认为:文学创作有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是由作者完成的,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观察、认识、体会用特定形式表达出来,即形成文本的过程;第二个过程是由读者完成的。读者读作品时,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文学作品的具体内容相结合,形成自己独特的体会和认识,即解读文本过程。优秀作品往往是跨时代的,其主题具有多义性。抹去文章中带有的或后人又给其加上去的那些时代痕迹,使其成为不受时代局限的有着永恒魅力的作品。比如,学习高尔基的《海燕》,不看写作背景,一般都把海燕理解为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的生活强者的形象,难道这样又有什么不可吗?学习茅盾的《风景谈》,不看写作背景,就把文章主题理解为自然和人化自然的关系又有什么不可呢?学习契诃夫的《变色龙》,不看背景材料,不照样可以认清那些变色龙们媚上欺下的丑恶嘴脸吗?

三、解读文本感受作者特定背景下的心境

离开背景材料就读不懂文章,这是语文学习的“悲哀”。这就好比经常拄着拐棍走路,一旦拐棍没有了,才发现自己离开拐棍不会走路。平时我们读的报刊、书籍,又有多少篇是附着写作背景的?如果不看写作背景就读不懂文章,能说我们的语文学习是成功的吗?应该锻炼脱离背景材料理解文章的能力。

当然,背景材料并非一无用处。直接读原文,在理解、认识上有时会失之浅、失之偏、失之错。甚至碰到难点、疑点解决不了。经过对原文的初步理解、解释文本信息后,再结合背景材料理解,就可以浅则深之,偏则补之,错则改之。至于那些卡住你的地方,有了“悱、愤”的情感基础,再看背景材料,你便可能茅塞顿开,融会贯通。待对原文进行初步的理解分析后再反过来参照背景材料,为我所用,这才是语文学习更为有效的程序。恰当运用背景材料,符合认知规律,符合语文学习的特点,符合语文能力培养的要求。

上一篇:国庆节矛盾排查汇报下一篇:井下无线通讯及人员定位考勤系统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