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字演变同步测试题(共4篇)
历史文字演变同步测试题 篇1
一、选择题
1.我国最古老的记事方法是()
A.上古结绳记事B.仓颉造字记事C.甲骨文记事D.金文记事
2.距今五六千年的半坡、姜寨、大汶口遗址出土的陶器上的刻画符号()
A.是我国最早的文字B.是我国最早的结绳记事画面
C.是我国最早的文字雏形D.是我国最早的甲骨文
3.下面有关甲骨文的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保存在商代甲骨上的文字
B.已经历了相当长时间的演变过程
C.是一种比较成熟的上古文字
D.甲骨文中已经齐备了许慎在《说文解字》里总结的六种汉字构成方法
4.请你在以下有关汉字的评价中,选出正确的项()
①汉字历经千年不衰,形声表意②电脑时代汉字因为输入慢而将走向拼音化③汉字在演变过程中,虽然字形发生了变化,但它们的基本结构仍是相通的④汉字不仅是一种传情达意的工具,还是联结中华民族的根。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
二.材料选择题
5.阅读材料:
殷墟,又名殷虚,商王朝后期都城遗址。郭沫若先生在《访安阳殷墟》一诗中赞叹道:“中原文化殷创始,观此胜于读古书”。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洹河两岸,面积约24平方公里。据文献记载,自盘庚迁都于此至纣王(帝辛)亡国,整个商代后期以此为都,共经8代12王、254年。年代约当公元前14世纪末至前11世纪。
请回答:
①以上照片所再现的平原为何出名?
②郭沫若先生在《访安阳殷墟》一诗中赞叹道:“中原文化殷创始,观此胜于读古书”。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你是如何理解郭沫若的诗句的?
活动探究
6.由书法兴趣小组的同学,试着收集一些所知道不同字体的汉字字帖,学会辨别字帖上的汉字字体,然后以这些字体为例跟同学们展示汉字的演变过程。
开阔视野
什么叫甲骨文?
所谓甲,就是龟甲;骨,主要指兽骨。古人迷信,常用甲骨占卜凶吉。占卜以后,往往在甲骨上面写刻或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这便叫做“甲骨文字”,简称为“甲骨文”。这种文字还有其他许多种叫法。如“龟甲文”、“龟版文”、“契文”、“甲骨刻文”。“甲骨刻辞”、“贞卜文”、“卜辞”、”“殷虚书契”等等.但自从陆懋德于1923年发表《甲骨文之历史及其价值》之后,便约定俗成,多数学者统称“甲骨文”了。这种文字真实地记录了中华民族的早期历史进程,它和古代埃及的纸草文书、巴比伦的泥版文字以及印第安人的玛雅文字一样,是整个人类的文化瑰宝。如今,甲骨文学已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中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中文字典。汉朝许慎编著。原作写于100年到121年,现已失落。传至今日的大多是宋朝版本,或者是清朝的段玉裁注释本。原文以小篆书写,逐字解释字体来源。许慎写完之后,献给汉安帝。全书共分540部首,收字9353个,另有“重文”即异体字1163个,共10516字。《说文解字》的书名许慎这样解释: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说文解字》共15卷,其中包括序目1卷。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系统地阐述了汉字的造字规律——六书。《说文解字》的体例是先列出小篆,如果古文和籀文不同,则在后面列出。然后解释这个字的本义,再结实字形与字义或字音之间的关系。《说文解字》中的部首排列是按照形体相似或者意义相近的原则排列的。《说文解字》开创了部首检字的先河,后世的字典大多采用这个方式。
答案
1.A2.C3.D4.B5.①因为这里出土了甲骨文;②据文献记载,自盘庚迁都于此至纣王(帝辛)亡国,整个商代后期以此为都,共经8代12王、254年,年代约当公元前14世纪末至前11世纪;这里出土的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它的造字法和字形结构,与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是一脉相承的。因为安阳殷墟在历史上有过如此辉煌,所以郭沫若在诗里赞叹:安阳是中原文化的发祥地,来到这里就象看到一本厚重的史书。
历史文字演变同步测试题 篇2
第一单元第四课 科举制的创立
维度A基础知识
一、选择题:
4.“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情况有可能出现下列哪个朝代?()
A.魏晋南北朝B.唐朝C.明朝D.清朝
2.科举,就是由封建国家设立科目,定期举行统一考试,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下列事件中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诞生的是:()
A隋文帝时利用分科取士的办法选拔官吏。
B.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C.唐太宗时扩充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D.武则天时开始进行武举考试。
3.下列诗句中涉及到科举制的有:()
①皇榜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②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④慈恩寺下提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②④
4.在科举考试中的“贴经”类似于今天语文考试中:()
A.选择题 B.填空题C.问答题 D.作文题
5.诗赋科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开始于:()
A.隋文帝B.隋炀帝C.唐太宗D.唐玄宗
6.我们现在的高考有“文科状元”、“理科状元”,而科举考试中也有“文状元”、“武状元”。那么“武状元”最早出现于:()
A.唐太宗统治时期 B.唐高宗统治时期
C.武则天统治时期 D.唐玄宗统治时期
7.关于科举制的产生和完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科举制最早产生于隋炀帝的开科取士
②标志着科举制正式诞生的是隋炀帝设置进士科
③唐太宗、唐高宗、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
④科举制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②③④
8.“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这首诗反映了:()
A.贞观年间,进士科录取率极低,不少人从少年考到老年,仍未考中。
B.唐太宗创立进士科,开创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许多有才能的人为他所用,一直到头发花白。
C.唐太宗设立武举考试,许多英雄为此奋斗终生。
D.唐太宗将诗词作为考试内容,许多考生为作诗熬白了头发。
二、填空题:
9.唐代科举制中最重要的两科是进士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进士科的第一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维度B能力提高
三.动脑筋:
11.奴隶社会,官员都是世袭制。封建社会一直到魏晋都是实行的推举制,结果造成“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的局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后来的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措施?
12.唐朝是科举制的完善时期,为了完善科举制唐朝统治者都采取了哪些措施?
13.科举制度作为一种选官制度持续了一千三百多年,对我国的社会生活影响深远,你能举出受科举制影响的例子吗?
14.材料一:一夕九起嗟,梦短不到家。再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
——孟郊《再下第》
材料二: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登科后》
注:孟郊(公元751年-814年),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省武康县)人。四十六岁才中进士,一生穷愁潦倒,不苟同流俗,被人称之为“寒酸孟夫子”。
①材料一与材料二反映诗人的心情是否相同?为什么?
②科举制到底产生了哪些影响?
15一些外国研究者看来,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世界历史上最具有开创性和平等性的官吏选拔制度,不但对中国的统一和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而且对亚洲乃至欧美一些国家的文官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堪称“中国第五大发明”。为什么外国研究者会有这种看法,你能说明理由吗?
维度C探究应用
16.凡事都有利有弊,科举制度的好处我们已经说了不少,那么你能给科举制挑些毛病吗?
参考答案:
历史文字演变同步测试题 篇3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美国报纸对甲午战争的报道:日本在朝鲜的作为将有利于整个世界,日本一旦失败,将令朝鲜重回中国野蛮的统治;美国公众毫无疑问地同情日本,认为日本代表着亚洲的光荣与进步。这表明当时(A)A.日本得到美国的舆论支持 C.日本与美国在利益上是一致的
B.美国政府支持日本侵略朝鲜 D.中国在舆论上没有开展宣传
[解析] 材料反映美国报纸对甲午中日战争的看法,认为日本的作为代表亚洲的进步,说明日本得到美国的舆论支持,故A项正确;报纸的报道不能说明美国政府的支持,故B项错误;日本与美国在利益上是一致的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材料与中国是否开展舆论宣传无关,故D项错误。
2.(2018·马鞍山高一检测)甲午中日战争期间,下列战役发生的先后顺序是(B)①黄海大战 ②平壤战役 ③威海卫战役 ④辽东战役 A.①②③④
C.①③④②
B.②①④③ D.④③②①
[解析] 黄海大战、平壤战役、威海卫战役和辽东战役分别发生在1894年9月17日、1894年9月15日、1895年春和1894年10月,故正确答案是B项。
3.(2018·湖北学业水平模拟)下列关于中日《马关条约》内容的表述,正确的是(C)A.未规定开放新商埠 C.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B.割地的内容全部落实 D.列强开始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解析] 《马关条约》中允许列强在华开设工厂,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资本输出的新阶段,对中华民族资本主义有较强的冲击。
4.(2018·四平高一联考)甲午战争时,日本以“文野战争”之名,举国之力上下整体动员起来对中国作战。而黄海海战后,李鸿章曾试图调南洋舰队北上,没成功。李鸿章说:“以北洋一隅之力,博倭人全国之师。”郭离焘也说:“中国官民之势,隔悬太甚,民气常郁结不能上达。”这反映出
(C)A.日本已经成为资本主义强国 B.中日之间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备战上 C.中国缺乏现代民族国家意识 D.洋务运动未能实现中国的富强民主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材料“李鸿章曾试图调南洋舰队北上,没成功”“中国官民之势,隔悬太甚”说明甲午战争时,中国还没有形成近代的民族意识,社会政治还是一盘散沙的状态。中日军事装备虽然相差不多,但实质差异在制度、观念和民众状态,故C项正确。日本成为资本主义强国是在一战后,排除A项;B项与题意不符;D项从题干中体现不出来。
5.(2018·江苏学业水平测试)作为中国台湾附属岛屿之一的钓鱼岛,历史上很早就属于中国管辖,这一点可见之于中日史籍图志,中国对钓鱼岛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近代日本通过哪个不平等条约强行割占了钓鱼岛(C)A.《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B.《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解析] 钓鱼岛是台湾附属岛屿之一,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是通过《马关条约》被割让给日本的。
6.(2018·北京学业水平测试)台湾人民表示要“与倭人决一死战,不愿将全台归与倭人”。下列各项与之直接相关的是(C)A.《天津条约》的签订
C.《马关条约》的签订
B.《北京条约》的签订 D.《辛丑条约》的签订
[解析] 《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等地给日本,台湾人民掀起了反割台斗争,其他条约与台湾无关。
7.(2018·湖南师大附中高一月考)德国《前进报》1900年6月19日社论中指出:毫无疑问,中国人民运动的爆发,是几年前宣布对中国的铁拳政策引起的。社论所指的“铁拳政策”指的是(C)A.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C.列强掀起瓜分狂潮
B.英法武力威胁“修约” D.八国联军悍然侵华
[解析] 结合时间1900年和“几年前宣布对中国的铁拳政策”可知,反映的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考查的是义和团运动的背景,故选C项,其他选项与时间不符。
8.(2018·天津学业水平模拟)“天津临时政府委员会”第299次会议记录显示,该委员会支付给公共工程局的下列款项用于履行某一项条约。这一条约是(D)拆除山海关炮台
10000元 拆除大沽南炮台
1000元 拆除大沽北炮台
3000元 A.《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B.《天津条约》 D.《辛丑条约》
[解析] 注意款项的用途“拆除山海关炮台”“拆除大沽南炮台”“拆除大沽北炮台”,这些体现了《辛丑条约》中“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这一条款。9.(2018·松原高一期末)坐落在天津市红桥区的吕祖堂是目前我国仅存且较完好的义和团坛口,现为义和团运动纪念馆。后殿陈列的当年所用的传单和供奉着宋江、燕青等名号的神牌,显系效法梁山好汉。这表明(C)
A.义和团运动是一次反封建的农民起义 B.义和团运动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C.义和团对清政府缺乏清楚的认识 D.义和团运动带有盲目排外的倾向
[解析] 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是“扶清灭洋”,从这个角度看,A项不正确;B、D两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中“宋江”“梁山好汉”因北宋末年的腐朽统治而揭竿起义,最后被“招安”,被政府利用,而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的口号,体现了其对清政府本质认识不清,难逃被扼杀的命运,C项正确。
10.(2018·阳江高一检测)《庚子诗鉴》载,1900年间,拳民搜索教堂,“见蜡人不能辨,以为人腊。遇粤之荔枝干,又以为人眼,相与痛詈西人,暴其惨酷”。据此推断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A)A.义和团痛恨西方列强侵略
B.义和团能正确区分外来侵略和近代文明 C.清政府成为了列强“以华治华”的工具 D.农民阶级展开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
[解析] 从材料可知体现的是义和团认为西方国家残忍,因而痛恨并加以反抗,故A项正确;从材料可知,义和团不能正确区分外来侵略和近代文明,故B项错误;清政府成为了列强“以华治华”的工具是1901年《辛丑条约》的影响,故C项错误;义和团没有反封建,故D项错误。
11.慈禧太后在允签《辛丑条约》的上谕中说:“今兹和约不侵我土地,不掠我人民,念友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所谓该条约“不侵我土地”的主要原因应在于(B)①瓜分狂潮中列强已将中国领土分割完毕 ②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 ③清政府已变成列强在中国的统治工具 ④中外反动势力矛盾业已根除
A.①②
C.③④
B.②③
D.①④
[解析]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但是由于中国人民为了救亡图存,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运动高潮,给予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迫使帝国主义列强不得不改变统治中国的策略,即“以华制华”,继续扶植反动卖国的清政府,实行间接的半殖民地统治,更能保证其在华侵略权益的实现。
12.(2018·银川高一检测)有人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前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的依据有(D)①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完全确立 ②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开始向以资本输出为主转变 ③使中国由一国独霸向列强共同支配的局面过渡 ④中国社会两大矛盾汇流,集中表现在反对清朝统治的斗争上
A.①②
C.①③
B.③④
D.①④
[解析] 《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后中国社会的两大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华民族与外国侵略者的矛盾汇流,集中指向了清朝统治,故①④正确;《马关条约》规定允许列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标志着列强侵华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鸦片战争后中国没有出现过被一国独霸的局面,故②③与题干不符。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13.(2018·湘潭高一联考)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日之中国已非往日可比,各省设立局厂,岁费巨款制造兵船,日新月异,枪炮皆新式,摧坚命中足备御侮之用,正可及锋而试,勋臣宿将身经百战叱咤生风,指挥若定,大可与日本从事于疆场,伸历年之积忿,快薄海之人心,且使战国者知中国大有人在,不敢存轻量之心,挽回大局在此一举。
——《申报》1894年7月9日
材料二 中国和日本分别代表着封闭与开化两股势力,西方国家自然会更亲近日本。如果日本有最终战胜的机会,西方都应该放弃干涉的动议,然而中国的最终战胜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因而如果西方不立即阻止这场战争,最终的结果必将是日本战败后丧失独立,继而日本也会加入中国,充满忌恨地把西方的“洋鬼佬”赶出国门。如果出于猜忌,欧洲列强不愿出兵干预,美国应该挺身而出,虽然这与美国奉行的门罗主又相违背,但事态的特殊性应该让美国考虑暂时放弃原则。为了不对全球贸易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冲突必须停止。
——1894年8月12日英国《每日新闻报》
材料三 1898年7月16日《伦敦新闻画报》日本撤离威海卫,三囡子将军为大英帝国和大清帝国举杯(日本人撤离威海卫后仅一天,英国海军就向清朝强行租借)。
——摘编自《甲午——120年前的西方媒体观察》
材料四 至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路近废省,可多遣,去年近,易考察。东文近于中文,易通晓。西学甚繁,凡西学不切要者,东人已删节而酌改之。中东情势风俗相近,每仿形,事半功倍,无过于此。
——张之洞《劝学篇》1898年
(1)分析材料一、二对中日战争的形势做了怎样的预侧?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和西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预测。指出西方的预测对中国会产生什么影响?
[解析] 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大可与日本从事于疆场”以及材料二“最终的结果必将是日本战败后丧失独立”分析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所学从中国在亚洲的地位以及洋务运动角度思考回答;第三小问结合清政府希望西方列强干预角度回答。
[答案] 预测:中国实力优于日本,会取得战争胜利。原因:中国是东亚最大的国家,进行了30年的洋务运动,经济军事实力有所提高。影响:清政府寄希望于西方大国的干预,不进行战争准备。
(2)依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日甲午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解析] 依据图片以及材料从中国社会性质、政治、经济以及思想等方面变化回答。[答案] 影响: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政治:暴露清政府腐朽,引发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经济:外国资本输出加剧,严重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但客现上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思想:维新变法等救亡图存思想发展;出现赴日留学热潮,有识之士积极学习,寻求救国之路。
14.阅读下列材料:
义和团运动期间,一位团民私自替政府拟了一份对外“和约”:
一、各国前所索赔款,一概作废。
二、各国应偿中国兵费四百兆两……
七、所有各国教堂一律充公。
八、日本将台湾交还中国。
九、德国将胶州交还中国……
十一、所有教士各归其国,不准再来……
十四、外国使臣来中国者,照乾隆时所定之例,不许进京。
十五、另赔义和拳兵费四百兆……
十八、所有东西洋人与中国官场相见,须行叩头之礼。
十九、外人不准在中国游历……二
十一、英国须将新界、九龙交还中国。二
十二、各国运来中国货物合应加倍收税……
请回答:
(1)“和约”中第八、第十九条是针对哪两个不平等条约而提出来的? [答案] 第八条:《马关条约》;第十九条:《天津条约》。(2)作者在“和约”中提出了哪几类要求?
[答案] 正义的要求:收回国家主权、废除赔款、收回关税主权。保守的观念:恢复朝贡体系、实行闭关锁国。
(3)你是如何看待这份“和约”的?
历史文字演变同步测试题 篇4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点一】了解诸子百家中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
1、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2、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3、道家:老子。 “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4、法家: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中央集权。(最符合社会需要)
【考点二】理解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
1、孔子:①思想的核心是“仁”,就是爱人;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
③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
④教育上:首创私学 ,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局面。
2、孟子:①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②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3、荀子:①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
②伦理观上:提出“性恶论”。
【考点三】了解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太学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①提出者:董仲舒。
②主要思想主张:
(1)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2)为了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3)为了维护统治秩序、巩固君权,提出了“三纲五常”。
③结果: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④影响: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2、太学:汉武帝时兴办,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考点四】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与基本主张
1、北宋:程颢、程颐(二程):天理是万物的本原,先有理后有万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把天理与伦理道德联系起来。
2、南宋: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天理就是指“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3、明朝:王阳明:他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考点五】理解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基本主张
1、明朝后期“离经叛道”的李贽的思想主张:
①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②批判 “存天理,灭人欲”,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③李贽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2、明末清初黄宗羲的思想主张 :
①批判君主专制。②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③工商皆本。
3、顾炎武的思想主张:
①经世致用。②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名言
4、王夫之的的唯物思想: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历史文字演变同步测试题】推荐阅读:
文字教案汉字演变06-13
语言文字运用同步作业08-28
政策的历史演变07-13
历史文化演变09-05
商会的历史演变08-27
中国古代历史演变过程05-20
生育政策的演变历史07-03
入党誓词的历史演变10-22
中国高等教育历史演变08-12
高句丽的历史演变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