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三个推进心得体会(共11篇)
辽宁三个推进心得体会 篇1
三个推进辽宁心得体会范文简稿两篇
三个推进辽宁心得体会范文一
3月7日上午,习近平在辽宁代表团参加审议。习近平在肯定辽宁过去一年的工作后指出,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推进干部作风转变,深入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
从上海代表团的“四个新作为”,到辽宁代表团的“三个推进”,总书记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洞悉深刻,提出的发展举措精准。不仅对辽宁的改革发展具有极强的针对性,而且对全国的经济发展也具有指导性。
“三个推进”体现一种大局意识。无论面对怎样的情况,无论遇到怎样的矛盾问题,都要牢牢把握住中央的大政方针,都必须始终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要敢于跳出“一亩三分地”,对自身发展进行客观分析。对于辽宁来说,过去依靠工业创造了发展辉煌,未来也要依靠工业实现再度振兴。
如何实现经济振兴?就是要重点抓好产业转型升级。这是辽宁的出路,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出路。国企改革到了关键时刻,必须要继续发力。注重培育核心竞争力,注重创新驱动,注重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一个地方要实现政通人和、安定有序,必须有良好政治生态。在谈及如何落实“三个推进”时,总书记着眼中国经济发展大局,进行了深入浅出的点拨和论述。
“三个推进”具有现实针对性。首先“三个推进”对辽宁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辽宁属于老工业基地,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尤其是在新常态之下,由于原有的经济发展惯性导致了转型发展缓慢,结果经济发展一落千丈,成为了经济增长垫底的省份之一。如何实现辽宁经济振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辽宁振兴必由之路,国有企业作为辽宁振兴的“龙头”,干部作风转变是辽宁振兴的保障。
同时,对于全国经济发展也具有现实针对性。总书记提到,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实体经济都是我国经济发展、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要夯实实体经济这个根基。坚定不移把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要优化国有资本布局,这也是各地推进国企改革的重点。以推进干部作风转变为抓手,全面推进干部队伍建设。这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当务之急。
“三个推进”是一套发展组合拳。在新常态之下,面对新旧动力的转换,如何在确保民生发展的前提下,确保经济增长实现稳中有进,稳中有升,如何始终保持改革发展的定力,如何推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良性互动和并驾齐驱。这是摆在各级领导干部面前的一道必答题,只不过辽宁的情况显得尤为特殊和严重而已。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动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是抓手,推进干部作风转变是保障。要确保中国经济平稳发展,必须要在这三个方面齐抓共管,三箭齐发。
政府工作报告对今年的经济发展思路和举措做出了明确安排,对于各级领导干部而言,当务之急就是要结合地方实际拿出规划图和行动图。总书记给辽宁工业振兴开出的三剂“良方”,既是对辽宁经济发展的指南,也为地方的改革发展注入了活力。
三个推进辽宁心得体会范文二
会议审议通过的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意见等文件,明确了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实现了目标、任务、责任的量化、细化、具体化。全省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此次会议的安排部署,把学习贯彻总书记参加辽宁代表团审议时重要讲话精神与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结合起来,以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回报总书记和党中央对辽宁的亲切关怀、殷切希望。
此次全会,进一步为落实“三个推进”确立了标准、提供了抓手,各地各部门要紧密联系实际、突出问题导向,聚焦关键点、瞄准发力点,努力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重大成果、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取得重大突破、干部作风转变取得新成效。
把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转化为振兴发展的实际成效,关键在落实。抓落实,提高能力是基础。通过学习,不断激发想抓落实的自觉、强化敢抓落实的担当、提高会抓落实的能力。
抓落实,苦干实干是根本。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要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闻鸡起舞、只争朝夕,撸起袖子加油干。
抓落实,完善机制是保障。要强化考核督查,对各地区、各部门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工作完成情况、实际成效进行实时跟踪。
每一滴汗水都折射太阳的光芒,每一份付出都照亮振兴的征程。只要我们沿着总书记指引的航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辽宁号”必将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辽宁三个推进心得体会 篇2
邴志刚副省长到省旅游局调研指导工作时提出, 辽宁旅游“要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 由行业管理向旅游产业发展转变, 由旅游客源地向旅游目的地转变。”
目前辽宁省旅游产业带动性强, 发展潜力巨大, 呈现“井喷”的发展态势, 已成为辽宁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突破口, 因此, 大力推进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刻不容缓。
副省长邴志刚在省旅游局调研指导工作时, 提出开创辽宁旅游工作新局面, 重要的是树立“三个转变”观念:旅游目的地要完成重观光旅游向重休闲度假旅游的转变;旅游局行使政府职能要从重行业管理向重旅游产业发展转变;抓旅行社建设的目标要从旅游客源地向旅游目的地转变。
推进“三个核心”建设心得体会 篇3
在县纪委的统一安排下,我认真学习了“三个核心”建设的有关资料,其中“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工作报告”,对推动“三个核心”建设的重要内涵作了很好的总结概括,为我们提供了基本遵循。
推进“三个核心”建设是公务员队伍中开展建立“忠诚、为民、务实、卓越、廉洁”的核心价值观体系,领导干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践行“公、廉、严、能、信”的核心价值观。面对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的严峻考验,如何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带有方向性、战略性的重大课题。
一、要坚持推进“三个核心”建设不动摇,夯实思想理念基础。核心价值观是中央、省、市委领导对我们的要求,同时也是广大领导干部必须自觉坚持的共同价值取向。坚持执法为民是党的群众路线在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党员干部天天与群众打交道,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群众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工作搞得好不好,人民满意不满意是最高评判标准。要树立强烈的百姓情怀,视百姓如父母、待百姓如亲人,情系群众、感恩群众、敬畏群众,真正把人民群众当主人、当亲人、当老师,努力从灵魂深处解决好为谁掌权、为谁执法、为谁服务这个根本问题,真正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 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真正把执法为民各项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向广大群众传送党和政府的温暖。
二、推进“三个核心”建设需切合实际、注重行动基层法院切实践行核心价值观,除了有理论的指导和制度的支持,关键还要付诸实际行动。实际行动体现在法院每一项工作上,从立项到备案,再到检查的每一个环节上。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保持公平公正形象,严格遵循和依照法定程序,正确地告知老百姓的权利义务。二是保持清正廉洁形象。不滥用手中权力,不以权谋私,保持勤俭的生活作风,高调做事,低调做人。
落实三个推进讲话精神心得体会 篇4
一是学深学透,在理论武装上下功夫。全局把学习贯彻“三个推进”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头等大事来抓,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决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用讲话精神武装头脑、完善思路、指导实践、推动工作。采取领导班子带头学、支部研讨学、微信分享学和个人主动学等“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在全局迅速掀起学习热潮,确保“三个推进”要求在全局落地生根、见到实效。
二是突出重点,在学以致用上下功夫。将“三个推进”讲话精神与贯彻落实市、区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相结合、与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的工作要求相结合、与人社营商惠民服务发展相结合,切实抓住就业、保障、人事人才、劳动关系四条主线,统筹做好各项民生保障工作。继续推进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持续推进社会保险广覆盖工作,让符合参保条件的人员纳入养老保险保障范围;大力宣传市、区人才政策,配套人才政策实施细则,确保人才政策落到实处;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大劳动监察执法力度,推进争议处理效能建设,维护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加大对苗头性、指向性、行动性、预警性情报信息收集、报送力度,确保特殊时期、特殊节点社会稳定工作不留死角、不出纰漏。
三是强化责任,在转变作风上下功夫。领导班子率先垂范,中层干部当好标杆,全体同志积极看齐,主动作为,敢于担当,坚决反对懒政怠政,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行为,提振信心、提振状态,提升精气神。为落实“放管服”工作要求,优化营商环境,又进一步规范了局工作服务指南、完善了48项工作制度,并将服务关口前移,服务重心下移,采取直接办理、全程办理、集中办理、限时办理、承诺办理、上门办理等方法,主动简化办事环节、优化办事程序,压缩办事时限,以严密的组织、严明的纪律、严格的要求和严细的作风,有力推进“马上就办,办就办好”常态化、长效化。下一步,将以服务提质、效能提速、工作提效为目标,在全局开展纪律作风大检查活动,以此助力全区营商惠商环境实现新发展。
推进效能建设促进三个服务 篇5
为深入推进效能建设,促进“三个服务”,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优化发展环境,实现池州运管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池州市运管处推进效能建设,为认真贯彻5月8日全省交通系统效能建设推进大会精神,进一步加强全省海事系统的效能建设,增强公仆意识,强化监督制约,把我省海事系统建设得更加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根据省委、省政府、省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效能建设工作的有关精神,现结合我市海事系统工作实际,特提出如下感想:
一、统一思想,进一步深化对海事系统效能建设的认识
效能是工作作风、效率、效果和工作能力的综合体现,关系到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涉及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提高效能、推进服务型海事组织建设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重要抓手;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水运发展环境、推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安徽水运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保障。开展效能建设是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管理体系的必然要求,是落实省厅关于建立高效行政执法管理体系和建设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重要措施,是改变当前机关管理中不良现状的迫切需要,是反腐倡廉的重要举措,有利于从源头上治理和预防腐败行为,是标本兼治、加强廉政建设的一项综合性措施,反映了党的宗旨和人民的愿望,关系到全省海事事业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无论从我们行业的性质和任务,还是从当前全省水运事业发展的形势要求看,开展全系统的效能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着力抓好服务,切实改进机关作风。
1.坚持依法行政,认真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狠抓区委、区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和政策法规措施的落实,确保政令畅通。加大处级领导、机关干部和行政执法人员的法规知识培训力度,提高依法决策、依法管理的能力,增强知法、守法意识,使依法行政工作真正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以“优质服务,群众满意”为目标,切实转变机关作风,增强服务意识和大局观念,对关系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做到及时办理,确保办结质量。严格控制会议次数和规模,并抓会议制度,端正会风,做到准时参会,不迟到,不早退,重要精神及时传达并部署贯彻,增强会议实效。集中精力抓大事、抓中心工作,提倡各科室要围绕教育改革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进行深入调研,探索规律,推动工作。
辽宁三个推进心得体会 篇6
2007年11月,鹤壁市教育局举办了“首届全市中小学管理现场会”。该现场会是采取“走着开会,站着点评,坐下探讨”的方式进行的。记者跟随该现场会代表团参观了鹤壁市的15所中小学,这些学校有事先挑选的,也有随机抽取的,绝大多数是农村学校。记者看到,在这些农村学校,无论是硬件建设,还是学校管理,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房子变漂亮了,校园变美丽了,管理变规范了,教学手段变先进了,城乡教育差距正在逐步缩小。这是近年来,鹤壁市教育局大力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结果。
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公平的保障,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就教育均衡发展问题,记者采访了鹤壁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谷朝众。据谷朝众局长介绍,近年来,他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三个为本”,即教学以学生为本、发展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本、教育以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在抓好教育统筹上做文章,坚持做好统筹新老城区教育、统筹城乡教育、统筹各类教育资源,有力地推进了全市教育的均衡发展,为每一名适龄少年儿童创造了一个公平、均等的受教育机会。
统筹新老区教育,实现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
鹤壁老城区位于山区丘陵地带,地貌复杂,交通不便,很不利于城市的扩建和发展。1992年,鹤壁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筹建鹤壁新城区。“为了给城市发展提供良好的教育服务,我们提出了‘巩固老区,发展新区’的原则,”谷朝众局长介绍说,“在新区教育发展上,高起点、高规格建设新学校,走特色办学之路;在老区教育发展上,重点加强薄弱学校建设,继续办好优质学校,实现弱者变强、优者更优。”
自1999年在新区打下第一根木桩,培上第一锨土,筹建鹤翔小学起,鹤壁市教育局便将新区学校建设列入了每年的工作重点,向社会公开承诺,自我加压。尤其是在2003年,他们在新区规划建成中小学5所,任务量大、时间紧、群众关注。为实现当年秋季招生,保证学校工程质量和进度,谷朝众局长每天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到各个在建学校的工地查看一遍,每周召开一次协调会研究解决学校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局党委的密切关注中,5所学校全部在当年建成,实现了按时招生,在鹤壁学校建设史上创下了一个奇迹。
到目前为止,鹤壁新区已建成高等学校1所,中等职业学校1所,普通中小学10所,公办幼儿园1所,基本形成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从职业教育到基础教育比较完备的国民教育体系,基本满足了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
为巩固老区教育发展,鹤壁市教育局在继续办好鹤壁高中、第二中学、第四中学、第四小学等优质学校的同时,实施薄弱学校更新改造工程。在资金投入、重点项目与教育设施配备安排等方面,市教育局按照基础办学标准与轻重缓急程度,重点向第六中学、第七中学、第十八中学等城郊薄弱学校倾斜,仅用3年时间,投资1000多万元,完成了老区5所薄弱学校的更新改造。
在教学教研上,该市教育局对薄弱学校进行倾斜,加强对这些学校的指导,市教研室教研人员蹲点包校,定期到这些学校听课评课,开展教研活动,并详细查看老师备课、批改作业情况,使这些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同步提升。
统筹城乡教育,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在鹤壁,城乡教育差距表现最为突出的一个方面是办学条件的差别。谷朝众局长告诉记者,为推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办学条件的差距,鹤壁市以推进教育城乡一体化为抓手,在资金投入上采取倾斜政策,针对农村中小学先后实施了“危房改造”“现代远程教育”“图书室建设”“实验室建设”四项工程,使农村办学条件得到了大幅度改善。
在鹤壁最偏远的姬家山乡国研学校(下称国研学校),记者看到一排标准化教学楼拔地而起,微机室、多媒体教室、数字卫星接收系统、标准化实验室等现代教育设备配备齐全,农村孩子在这里接受到了和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国研学校的前身是施家沟小学,校舍曾因年久失修,成为D级危房,学生只能借用民房上课,配备现代教育设备,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鹤壁市针对农村中小学实施的“四项工程”,使这所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国研学校的变迁,只是鹤壁市均衡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据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02年底,鹤壁市农村中小学有D级危房10多万平方米,占全市农村中小学校舍总面积的10.5%。为彻底消除农村中小学危房,改善农村办学条件,鹤壁市用3年时间,多方筹资5000万元,完成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项目235个,新建校舍11万平方米,消除了农村中小学所有的D级危房。
危房改造工程完成后,鹤壁市又先后实施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实验室建设工程。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投资1554万元,668所农村中小学校(含教学点)安装了现代远程教育设备,40多所农村中学新建改造了理化生实验室。
鹤壁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的一位工作人员,由于工作需要,跑遍了鹤壁市的每一所农村中小学。说起近年来鹤壁农村中小学的变化,他形象地用这样一句来概括:“如今走进鹤壁农村,学校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绝大部分村庄,出现了最好的建筑在学校、最美的风景在校园的美好景观。”
为加强农村中小学图书馆建设,2007年初,鹤壁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中小学图书馆(室)建设的意见》,启动了农村图书室建设工程。工程实施中,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过问工程进展情况,多方筹集资金,购买图书10余万册,在全市25个乡镇建立农村小学图书流动站。各县(区)每年要拿出教育费附加的8%作为图书专项经费,各农村中小学每年要把预算内公用经费的10%作为图书专项经费,用于补充学校图书资料,在全市建立了农村中小学图书室建设长效机制。
统筹各类教育资源,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化配置,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然要求。
鹤壁山区丘陵地貌占50%,由于历史和地理环境的原因,2004年以前,学校在布点和设置上,存在布点多、规模小、重复建设的现象。如土门村教学点仅有3名学生,老望岩小学仅有5名学生。尽管这里的老师很认真,学生也很刻苦,但由于学校规模小、布点分散,不仅增加了教育成本,也严重制约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为彻底改变这一现状,2005年,鹤壁市出台了《中小学教育资源整合的指导意见》,在全市大规模开展了教育资源整合工作。
针对市区、城区和矿区学校重复建设、交叉建设的现象,鹤壁市、县(区)二级教育行政部门结合企业分离学校,对城区学校进行了重组撤并。通过重组撤并,使这些学校的品牌优势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集中和扩展。
针对农村学校布点多、规模小的现象,鹤壁市大力开展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仅2005年以来,全市就撤销、合并农村中小学207所(含教学点)。通过撤并调整,鹤壁市农村初中校均规模达到了900人以上,山区初中校均规模达到了600人以上,农村小学校均规模达到了240人以上,彻底改变了原来“小而散、小而全”的办学格局。
教师是教育的实践者,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如何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是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近年来,鹤壁市教育局通过改革教育人事分配制度、城乡教师互派、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等措施,基本实现了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
淇滨中学的黄凌云老师是鹤壁市实施城乡教师互派制度后,第一批到农村支教的教师。在浚县钜桥一中,黄凌云老师担任两个班的语文课。当她看到农村教师教研能力较差、学生心理教育欠缺的问题后,又主动承担了该校语文学科的教研工作,并设立了“知心大姐信箱”,通过与学生通信的方式,与学生交流,帮助学生解决学习、思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
钜桥一中周校长深有感触地说:“黄老师来我们学校支教,不仅仅是给我们学校上了几节语文课,还给我们带来很多新东西。在她的帮助下,我们建立了规范的教科研制度。一直困扰我们的学生心理教育问题,我们也摸索出了新的途径。”
据了解,仅2005~2006年,鹤壁市就选派了500多名城镇中小学的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这些教师在完成本职教学任务的同时,上示范课6417节,开展教研活动近1.2万次,有力地促进了农村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在教师分配和待遇上,他们还提出了“三个优先”,即新教师分配时优先考虑往薄弱学校及农村边远学校分配;素质高、能力强的新教师优先往薄弱学校及农村边远学校分配;职称评聘、评先评优优先考虑薄弱学校及农村边远学校的教师。“三个优先”政策的落实,不仅使薄弱学校及农村边远学校的师资得到了有效补充,而且能够留得住,为这些学校的快速发展添足了后劲。
在谈到统筹各类教育发展时,谷朝众局长说:“鹤壁以优化教育结构为重点,努力做到各类教育兼顾协调发展。如在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上,我们以‘普及’为目标,以‘提高质量’为着力点,加强示范性学校建设,中招人数和高招上线人连年攀升。高中阶段招生人数由2001年的9788人增加到2007年的22666人,翻了一番还要多;普通高招上线人数由2001年的1994人增加到2007年的8128人,增长了4倍;全市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3年位居全省第一。”
辽宁三个推进心得体会 篇7
一是把统战工作与服务发展相结合。组织全镇统一战线成员围绕产业发展、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等重点工作,深入开展调研,积极建言献策。
二是把统战工作与服务群众相结合。以开展非公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组织统一战线专业人士开展各类社会服务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坚定信念,服务百姓。
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三个转变 篇8
王一鸣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其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们党总结近30年特别是近年来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实践,科学分析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方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内涵上既要求实现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外延型向内涵型转变,提高要素投入产出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也要求实现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有效改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从“增长方式”到“发展方式”调整,体现了我们党发展理念的重大转变和创新,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现实意义
党的十七大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重大命题,其重大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
第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顺应世界发展新潮流的战略选择。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国际分工形态发生新的变化;新科技革命向纵深推进,新技术、新产业和新经济形态不断涌现;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加剧,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增多。这些变化,推动国际社会调整和转变发展理念,促进各国探索和创新发展模式,以适应更加复杂的变化和应对更加严峻的挑战。能否顺应世界发展的新变化,加快以现代发展方式替代传统发展方式,关系到我们能否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更好地应对全球化竞争和各种挑战,也将从根本上决定我国的发展前景和国家的战略利益。
第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适应我国新阶段发展新要求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迅速上升,但为经济高速增长付出的成本很高、代价很大,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面临诸多挑战。要解决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如降低经济增长对投资和出口的过度依赖,降低储蓄率和提高消费率;调整城乡和区域结构,增强发展的协调性;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和人力资本积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降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加强生态环境建设,都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能否适应发展新阶段的新要求,在转变发展方式上取得新的重大突破,关系到我国能否在较长时期内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也将从根本上决定我国现代化目标能否实现。
第三,转变发展方式是探索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与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面临许多特殊的挑战。我国在工业化任务尚未完成的条件下,就面临后工业化国家以知识和创新为基础的新经济形态的竞争压力;在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基础的竞争优势尚未确立的情况下,就面临生产要素低成本优势减弱的压力;在经济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仍然较低的情况下,就要解决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后期才集中解决的资源环境和人口老龄化等问题。这就决定了我们不能走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传统工业化道路。能否立足中国国情,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关系到我国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能否有效应对各种挑战,也将从根本上决定我国能否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城镇化道路。
二、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三个主要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1979年~2006年,GDP年均增长9.7%。但过去30年经济快速增长主要是依赖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的,这种发展方式的基本特征是:
第一,经济增长高度依赖投资和出口,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较弱。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投资增长偏快,投资率呈现不断上升趋势,成为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特征。“十五”时期,投资增长相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高于“九五”时期1倍以上,使投资率呈现不断上升趋势。2001年~2006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2.2%,远远高于按现价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3%的速度,投资率从2001年的36.5%提高到2006年的42.7%,增加了6.2个百分点,但消费率却从2001年的61.4%下降到2006年的50%,降低11.4个百分点,其中,居民消费率下降到历史最低点,仅为36.4%。投资和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持续提高,由2001年的50%提高到2006年的61.1%。
第二,经济增长高度依赖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的扩张,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近年来,我国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发展明显偏快,经济增长对工业的依赖程度提高,而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2001年~2006年,全国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45.1%提高到48.7%,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39.7%提高到43.1%,分别提高了3.6和3.4个百分点;而同期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却从40.5%降低到39.5%,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口的比重只有32.2%,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也明显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1年的46.7%提高到2006年的55.5%,其中,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42.1%提高到49.2%,而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48.2%下降到38.6%。
第三,经济增长高度依赖低成本资源和生产要素的高强度投入,科技进步和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由于成品油、水、电、矿产资源等资源性产品价格偏低,使得资源消耗成倍增长。“十五”时期,我国能源、电力和投资相对于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比“九五”时期提高1倍多;煤炭产量增长1倍多,水泥产量增长79%,钢材产量增长1.87倍。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煤炭、钢铁、铁矿石、氧化铝、铜、水泥消耗最大的国家,是世界上能源消耗的第二大国。资源和生产要素的价格扭曲,客观上刺激了资源性产业过度发展,不利于节能降耗和自主创新。同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没有明显提高。更重要的是,我国产业技术进步在相当程度上是外源性的,而不是内生性的,技术过度依赖引进,科技含量高的关键装备基本上依赖进口,装备类机械产品进出口逆差不断扩大,技术开发总体上仍处在模仿追赶阶段。
三、传统经济发展方式难以为继
由于过去支撑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外部环境和内在条件有的已经发生变化,有的正在发生变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变得越来越迫切。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原来积累的矛盾难以根本解决,而且还会带来新的矛盾和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讲,我国已经到了“经济转型期”。
第一,经济增长对投资和出口的高度依赖,必然引发流动性过剩和通胀压力不断加大。持续的投资高增长,不断转化为生产能力和供给能力,使资本形成率不断提高,而最终消费率的下降使最终消费能力相对于生产能力不断萎缩,在国内市场难以消化不断扩张的生产和供给能力的情况下,过大的生产和供给能力通过扩大出口来释放,必然加剧外贸顺差扩大和国际收支不平衡。2001年~2006年,我国外贸顺差由2001年的225.5亿美元提高到2006年的1775亿美元。外汇储备迅速增加,不断加剧流动性过剩,在现行体制条件下,又会推动投资高增长和产能过剩。固定资产投资持续高增长,贷款和货币投放持续增加,通膨的压力必然要持续增大并最终表现出来。
第二,经济增长对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高度依赖,必然带来产业发展失衡。从国际经验看,制造业发达的国家都有完善的研发、设计、金融、物流、信息、咨询、营销等生产服务环节,制造业发展已经越来越离不开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与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已经成为发展趋势。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不仅有利于提升制造业竞争力和通过服务创造价值,提高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的地位,还有利于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降低经济增长的物耗与能耗,减少环境污染。我国被称为“世界工厂”,但制造业发展主要依赖资源和生产要素低成本优势,生产性服务业结构层次偏低发展明显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是生产性服务部门的市场化程度不高、政策环境不完善,生产性服务供给与制造企业需求不完全对应,难以满足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制约了制造企业的服务外包,同时,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所需要的人力资本不足。这些问题,造成制造业低水平扩张,加工组装比重过大,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服务业对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偏低。
第三,经济增长对资源和生产要素过度依赖,必然导致资源环境压力加大。从发展趋势看,长期以支撑经济快速增长的低成本优势正在发生重要变化,劳动力供需总量和结构的变化,以及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公共服务,使劳动力社会成本将趋于上升;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和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土地成本将趋于上升;对能源和矿产资源需求迅速增加和国际市场能源和矿产资源价格提升,使资源成本将明显上升;用经济手段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和外部成本“内部化”,也将明显加大环境成本。更重要的是,过度依赖资源消耗带来的污染和排放,将使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逐步走向极限。如果经济发展方式没有变化,就可能突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极限和边界,付出的代价将难以估量。
四、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三个转变”
我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的紧迫要求,集中反映在:一是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降低经济增长对出口和投资的过度依赖。二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特别是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发展,提升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三是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环节,大幅度提高科技进步和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缓解经济增长对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压力。
第一,在需求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把经济发展建立在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和消费需求不断扩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加大政府的社会保障投入和公共服务支出,稳定居民的消费预期和增强消费信心。同时,合理调控投资过快增长,引导向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领域的投资,逐步降低投资率。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统筹协调我国经济发展与国际产业转移的关系,逐步形成内需与外需互动型增长机制,促进对外贸易和国际收支平衡,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
第二,在产业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做强高技术产业,推进高技术产业从加工组装向自主研发制造延伸,提升高技术产业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振兴装备制造业,依托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加快重大技术装备开发,提高装备制造业对现代化建设的保障程度;抓住有利时机,加快淘汰钢铁、煤炭、电力、有色、化工、建材等行业的落后生产能力,有序发展资源效率高、规模效益好的现代能源、原材料产业。当前,尤其要重视生产性服务业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促进与推动作用,加快推进生产性服务部门的市场化进程,不断完善政策环境,调整生产性服务部门的供给结构,加快发展金融保险、研发设计、综合运输、现代物流、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部门,提升制造业的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含量,通过生产性服务渗透到制造环节,从而大幅度提高制造业附加值,提升经济整体素质和产业国际竞争力。
第三,在要素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着力构建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互相促进的体制。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和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中。在继续发挥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培育以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为基础的新竞争优势。当前,尤其要抓住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对科技创新成果的市场需求扩大和工程实践机会增加的战略机遇,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紧迫需求,调整科技资源战略布局,培育一批产业特色鲜明、配套体系完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群,带动自主创新能力的整体跃升。同时,要大力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制环境、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全面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能力和水平,促进自主知识产权成果的产业化应用,完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
五、关键在深化改革和完善体制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不合理,根本原因在于体制条件,主要症结是市场体系还很不健全,要素市场发展滞后,资源要素价格扭曲,市场主体特别是企业行为还不规范;财税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还不到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取得实质性进展和重大突破,最根本的是要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培育和增加市场功能,增强市场机制对技术进步和节能降耗的激励和“倒逼”效应。当前,最迫切的任务主要是:
第一,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资源价格偏低,必然造成对资源过度需求和浪费,误导资源性产业过度发展,致使产业结构升级缺乏压力和动力。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就是要使各种资源价格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引导和激励市场主体在充分竞争中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要积极稳妥地推进石油、天然气等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逐步矫正价格扭曲;较大幅度地提高资源税率,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形成引导和激励市场主体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机制。资源价格改革涉及利益结构的调整,还会遇到低收入者承受能力问题,但不下决心推进这项改革,价格扭曲状况便很难扭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很难落到实处。
第二,深化财税体制改革。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中央政府的收入比重有了较大提高,但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尚未形成,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虽然增长较快,但仍不能满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需要。以增值税为主体的财税体制,客观上刺激了地方不顾资源和环境条件,盲目发展财政增收效益大的传统重化工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切要求对现有财税体制进行新一轮战略性调整。要在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权责的基础上,相应提高中央政府的支出责任和转移支付力度,适当整合专项转移支付项目,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比例;逐步建立与主体功能区管理相适应的财税体制,增加对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用于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补偿的财政转移支付;加快增值税转型,研究开征物业税,逐步建立以财产税为主体税种的地方税收体系;提高资源税率、开征环境税,建立健全资源环境税收制度。
第三,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加快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和效能政府。构建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加强宏观经济调控部门的功能互补和信息共享,进一步健全国家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之间相互配合的宏观调控体系。按照中央统一领导、充分发挥地方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明确中央和地方对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方面的管理责权。逐步理顺中央和地方在财税、金融、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领域的分工和职责。完善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实施重要指标统计考核公布制度,形成政府机构、专业组织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
辽宁三个推进心得体会 篇9
卞新龙
机关党的建设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在机关工作的基础。机关党建工作如何,关系到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关系到党在群众中的形象,关系到党的重大决策部署的实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就机关党的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论述。这些论述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机关党建指明了方向。机关党建上应始终牢固抓好人的工作、事的工作、干群关系三个方面的工作,扎实推进机关党建工作。紧紧围绕改革发展大局,积极创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机关党组织。
一、以思想工作为切入点,着力做好人的工作习近平同志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因此,在推进机关党建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这个重点开展工作。一切社会工作都是人的工作,我们党历来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并把它作为我们党的各项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加以发扬光大。实践证明,我们党的各项工作中,思想政治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它是中国共产党永恒的‚生命线‛。
当前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期,发展中的各种问题不断
出现,这些都考验着机关干部。切实解决和妥善处理好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和矛盾,是对党能否长期执政的严峻考验。机关党员干部要在推进改革、维护稳定上‚走在前、做表率‛,在应对和解决社会热点、推进改革上要挺身而出、敢于担当。打铁还需自身硬,各种问题的解决归根结底要靠人,而支配人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思想。机关党建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应不断加强机关自身建设,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围绕‚服务中心、建设队伍‛这一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明确定位和目标任务,选准载体和抓手,因地制宜结合工作实际和部门特点,吃透‚上情‛,把握‚下情‛,搞好结合,狠抓落实,自觉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促进改革和发展,提高履职尽职能力去思考和定位。围绕思想促提高、围绕业务促规范、围绕工作促能力,从思想观念、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和推进方式,推进党建工作和日常业务的结合。
弘扬为民、务实、清廉的优良作风。围绕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各项政策,听取群众意见,收集、反馈基层真实思想和生产、生活情况。机关党建的思想政治应坚持求真务实,实现全方位、多维度立体化推进,通过多种形式让党员干部高度认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积极推进机关党员干部进社区、进乡镇、进企业,深入开展 系列亲民、为民活动,践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通过支部联学联创、结对共建,相互提升,优势互补,发挥党员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作
用,使机关党建在各项建设中‚走在前、做表率‛。
当前一段时间应以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章、中国梦、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五项‛教育活动,不断提高机关党员干部的政治理论水平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增强‚三个自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贡献力量。深入开展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的‚四德‛教育活动。同时,临西县结合弘扬玉兰精神系列活动,以玉兰精神为标杆在县直机关评选‚玉兰式‛好党员、好干部,并组织他们积极参加巡回演讲,教育引导机关党员干部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
面对不断发展的改革开放的事业,思想政治工作应注重与时代同步,与形势同步,面对形式和社会的发展,定期或不定期的召集理论工作者结合实际研究如何更好的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以增加其针对性、实效性,加强其操作性和主动性,进而把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引向新的领域,适合新形势和新局面。
没有制度保障的思想政治工作往往会大打则扣,工作中应重视科学制度的保障作用。习近平同志强调,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是机关党的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规章。通过制度建设把党建工作的‚软
任务‛变成‚硬指标‛,完善机关党建领导机制,形成各部门、各单位书记亲自抓、负总责,机关党委具体抓,组织人事、纪检监察部门配合抓的机关党建工作责任体系。按照不同单位的工作实际,合理地确定党建工作目标,把机关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奖惩。在各部门、单位之间建立党建工作协调机制,使机关党建的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有新意。
二、以改进方式方法为出发点,增强机关党员干事创业的能力
习近平同志指出:‚机关党建工作任务很多,核心是服务中心、建设队伍,促进本部门本单位各项任务的完成。‛这一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机关党建工作做什么‛和‚如何处理机关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的关系‛两大基本问题。始终把握机关党的建设‚服务中心、建设队伍‛的职责定位,积极推动机关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紧密结合。针对目前有些人存在机关党的建设存在一些错误思想,如机关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脱节的‚两张皮‛问题等。
干事创业首先需要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不断学习新知识来适应不断发展的经济社会形势,当前,一些党员干部身上存在着学习‚浮躁症‛,平时忽视学习的重要性,很难静下心来系统地去学习某一方面的知识,常常以浏览网页、看手机新闻等方式来替代学习,或者是对一些理论知识浅尝辄
止,在工作中常常是书到用时方去读,读的时候也不求甚解,只求够用。这种临时抱佛脚的学习方式,尽管也能应付一时之需,但其自身素质和能力却还停留在原来的水平。党员干部要想保持理论水平的先进性,就必须要善于学习思考,不断完善自我。既要重视学习最新的前沿理论知识,也要重视坚持温故知新;既学习业务知识,精通业务,也学习法律知识,依法行政;既关门读书,也开门实践;既用理论指导实践,也用实践升华理论,做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在于提升自身解决问题和开拓创新的能力。县直机关应以提升创新能力为方向,准确定位职责任务,将其与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切实把党的各种优势转化为破解业务工作和队伍建设难题的有效武器。围绕各级党委政府和上级部门制定的工作方针大局,努力增强机关党员干部开拓创新能力,创新理念,大胆干,大胆闯,倡导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鲜明务实的导向。引导县直各单位、各部门围绕本单位、本部门的实际工作,努力提高创造性工作的能力,把创造作为工作的常态,在创新中实现工作的突破。不仅放宽眼界,在工作谋划上做到高起点、高标准,而且有攻坚破难的信心和能力,注重确立创造性思维,向书本学、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敢于带着工作中的难点、热点问题深入基
层和群众见面,通过对重点、难点问题的突破提升工作能力,开创工作新局面。
三、以作风建设为主要内容,不断融洽干群关系 加强作风建设是一个历久的课题,也是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党的性质决定了要时刻保持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情谊,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是保持良好的干群关系的重要前提和纽带。习近平同志强调,机关党建工作要‚以建设为民、务实、清廉机关为目标,以加强机关党员干部党性锻炼、改进机关作风为重点‛‚让群众明显感受到机关风气的变化‛。
作风问题是机关党委常抓不懈的主要工作之一,按照有关要求着力解决党员干部队伍中存在的‚懒、拖、浮、滑、混‛等问题,促使干部队伍作风不断改进,干群关系更加和谐。建立健全了机关日常管理制度,重点完善机关学习制度、考勤制度、请销假制度、公务接待制度以及车辆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做到从制度上规范机关干部行为,从行动上约束干部的行为。
多与有关部门结合,多形式、多渠道的搭建党群、干群连心桥,开展‚干部进村入户‛‚百名年轻干部进企业‛、‚领导干部蹲点服务‛等活动,进一步密切与群众的联系,切实转变干部作风。努力做到机关干部坚持做到每年开展一次入户走访、举办一次民情恳谈、开展一次政策宣讲、办理一件惠民实事、解决一个发展难题、记好一本民情日记、撰
写一份分析材料、形成一篇调研报告,用真心、真情倾情帮助群众,为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党的温暖和关怀,形成了和谐奋进的社会氛围。
辽宁三个推进心得体会 篇10
一是围绕自我学习、集中交流为中心。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该乡迅速动员、广泛宣传,号召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开展学习交流活动。要求全体党员干部重点学习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采取自我学习、自我记录、会议部署、集中交流、撰写心得体会等多种方式开展系列学习。
二是围绕听取意见、查找问题为中心。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环节为学习教育、听取意见。该乡认真组织、深入调研,领导班子率先垂范,深入一线,多次开展“接地气”走访活动。通过群众意见征询表,查找问题,开展自查。
辽宁三个推进心得体会 篇11
推进工作方案
为深入开展“三个建设年”、“四帮四促”活动,确保活动取得实际效果,按照市委、政府的安排部署,结合本单位工作实际,特制定开展“三个建设年”、“四帮四促”活动推进工作方案如下:
一、领导责任
进一步落实单位领导责任,强化活动机构职能,突出领导干部带动作用,保证活动取得实效。
(一)进一步强化领导责任。要把开展“三个建设年”、“四帮四促”活动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经常性动力、促进社会和谐的经常性保障、服务人民群众的经常性机制、加强基层党建的经常性要求,认认真真地抓实抓好。单位主要领导要认真履行两个活动第一责任人的职责,要坚持负总责、亲自抓,要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提供必要保障,确保这项工作在基层抓得紧,落得实。
(二)进一步强化党员领导班子联系点工作。要结合工作实际健全联系点各项工作制度。领导班子成员每年深入联系点调研指导不少于3次。
(三)进一步强化工作机构职能。要认真履行谋划设计、综合汇总、督查指导、调研交流、宣传典型、协调服务的工作职责,推动创先争优各项任务落实。
二、工作任务和措施
开展“三个建设年”暨“四帮四促”活动,带动全体干部职工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一线,帮助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问题,真正在服务群众、服务基层、服务发展中创先争优。
(一)帮助学习领会精神,促进思想统一
领导干部要迅速深入到挂帮点,认真组织开展党的十七届五中全
会、省委十届十次全会、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在遵调研时的讲话精神和地委重要要求以及相关会议精神宣讲工作,帮助基层深刻领会精神实质,全面总结以往工作,分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形势,准确理解和掌握“十二五”时期中央、省、地的基本要求、主要任务和重大措施,切实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中央和省、地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上来,统一到“提速赶超、转型跨越”的主基调上来,统一到“增比、进位、突破”、“创业、创新、创优”和“六个率先”的要求上来,不断增强广大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加速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上下“一条心、一个调、一股劲”。建立领导帮促工作制度,负责所帮促点重要精神的宣讲工作。
(二)帮助理清发展思路,促进科学发展
1.校领导干部在深入挂帮点开展宣讲工作的同时,要采取调研座谈等形式,帮助基层认清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认清“十二五”全县及我校教育发展态势,认清自身的发展差距与比较优势,切实找准“加速发展、实现突破、推动跨越”的着力点和突破口。要指导基层紧紧围绕“增比、进位、突破”和“六个率先”的新要求,与中央、省特别是地的“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思路、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等搞好对接,制定符合实际、切实可行、鼓舞人心、加快发展的“十二五”规划。
2.主要领导要带头并带动班子成员采取专题培训、以会代训、调查研究、具体指导等形式,研究发展思路、发展措施、重点项目等,科学制定发展规划。
3.要采取组织现场观摩和进行工作调度等形式,引导干部看发展、比进步,切实把全市机构编制工作及本地的中心工作落实到具体单位、具体人员,形成学先进、赶先进的态势。
(三)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1.要深入到挂帮点,帮助协调解决发展中面临的难题。2.要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通过现场办公、督(协)办等方式,及时协调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3.要强化主动为基层和群众服务的意识,切实规范行政审批行为,改进服务方式,努力为基层和群众提供高效、优质的政务服务。要继续清理和减少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程序和环节,改进工作作风,采取提前介入、主动上门、限时办理、现场办公、开设快速通道、预约服务等措施,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要切实加强政务公开工作,坚决杜绝办事不公、暗箱操作、滥用权力、以权谋私,坚决禁止吃、拿、卡、要和乱摊派、乱收费、乱检查、乱罚款等违法违纪行为。
(四)帮助化解矛盾纠纷,促进和谐稳定
1.领导干部在挂帮点开展工作过程中,要深入群众排查了解矛盾纠纷,帮助反映和协调解决有关问题,督促和指导基层依法按政策解决人民群众的合理诉求,特别是对涉及学校的问题要认真研究处理,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2.坚持领导干部亲自接待群众来信来访,亲自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
三、工作要求
全体干部职工要以勇于担当的责任感、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带着感情、带着激情,经常深入挂帮点,着力解决基层发展中面临的实际困难,科学推动机构编制工作。
(一)重心下移,切实做到深入基层。要把挂帮点的工作切实抓在手上,更多地深入一线指导工作、掌握情况、解决问题,指导和帮助基层更好地推进发展。党支部要结合党建扶贫活动等,结对帮扶1个重点贫困村,与群众结成帮扶对子;鼓励党员与基层困难党员和群众实行“一对
一、手拉手、心连心”结对帮扶,帮助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二)统筹兼顾,切实做到重点领域“全覆盖”。从明年起,要把“三个建设年”、“四帮四促”、“创先争优”等活动结合起来,有重点地深入指导和帮扶工作。
(三)全心为民,确保活动真正取得实效。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采取蹲点调研、“主任信
箱”等方式,认真听取基层和群众意见,虚心向群众学习。要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求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真心实意帮助解决群众就学等方面的实际困难。校领导班子及成员每年初要对服务基层的事项作出承诺,并在一定范围内公布,接受监督,抓好落实。
四、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领导。要把“三个建设年”、“四帮四促”活动作为改进干部工作作风、强化执行力建设的重大举措,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确保取得实效。要成立活动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活动的协调指导工作。
(二)强化责任落实。领导干部到基层工作的时间不得少于1个月。要对领导干部下基层的情况建立工作日志,全面记录领导干部到基层开展活动的情况和取得的实际效果。
(三)加强督促检查。要采取定期检查、抽查和明查暗访等形式,掌握活动进展情况,加强督促检查。要公布服务窗口、办事效率情况监督举报电话,对行政不作为、乱作为和吃、拿、卡、要等违法违纪行为,一经发现,严肃查处。
(四)严肃工作纪律。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坚持做到“四要四不准”,即:要轻车简从,要虚心向基层和群众学习请教,要与基层干部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要按标准支付食宿费用;不准层层陪同、铺张浪费,不准乱表态、瞎指挥,不准走马观花、敷衍应付,不准将帮扶任务推给基层、出工不出力。
(五)加强信息工作。要及时宣传报道挂帮工作情况和典型事例,总结经验。
***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辽宁三个推进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三个学习推进学习心得10-12
四个着力三个推进心得06-13
发挥“三个作用” 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07-30
深化文旅融合辽宁全面推进旅游强省建设11-30
学习“三个始终”心得体会08-14
三个践行学习心得体会09-27
”三个建设年“学习心得07-04
《三个火枪手》体会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