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生活的反思

2024-09-21

对大学生活的反思(精选10篇)

对大学生活的反思 篇1

一年多以前,我抱着对“我的大学“最大的疑问和不解,来到了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抱着最理想的热情以为从此走上了一条自我价值体现与实施的人生坦途,但是似乎我错了。在正式开始上课后,我更加见识了大学里很多人是怎样上课的;早晨上课铃响了之后有很多人边吃早点边慢悠悠地晃进教室,吃完早点后看看上面的老师,讲的没意思,于是爬着再补一觉。有的学生干脆一觉不起。大学里有句话是这样流传的:“一觉醒来一看表十点多了,继续睡到十一点半,起来连早点、中午一起吃了。”

晚上上课,洗漱后已经十一点了,应该是夜深人静,正值休息的时候,如果你此时走进大学里的男生女生寝室,你绝对可以看到他们的夜生活猜刚刚开始。在初中、高中时一起读书共同讨论问题的情景被很多大学生去网吧包夜火在宿舍打游戏所代替。日常交流内容往往不是游戏就是上网。

当有时我去同学宿舍的凌乱,我心中真的不敢相信,空洞的眼神昭示着灵魂的无知和内心的空虚。同时我的内心里有一个强烈声音告诉我:我绝对不要成为这个样子。但是我仍然被同化了。我随着她们看韩剧,感情剧,一部接一部,你能想象这就是“我的大学”么?很不幸的,这一切都是真实的,而且就发生在自己的身上。一般来说,大学生都是家里的骄傲,很多同学眼羡的对象。可是为什么在我们风华正茂的青春时代里,行为却如此令人费解?当时的自己不得而知。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同学都是这样混日子的。大学里还是有很多人依然比较用功的学习,但是他们也一样困惑:让他们努力学习的主要原因是“恐惧”和压力:怕找不到好工作,怕考不上研究生。

大学都说找工作难,我看到一些报道,心情真的很沉重。首先是专业的学习是我很迷茫,现在体会到所学专业并不一定适合自己。很多学生只是为了就业的方便而“选择专业”,但是当真正想去定位自己的时候,就反而陷入了“专业思维”而不能自拔,我自己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这就是我的大学生活,面对如此,我内心很痛苦。未来该何去何从,我彷徨,茫然,无助!

 

对大学生活的反思 篇2

1.建立服务行政管理, 走出大学行政化的泥潭。

我们知道, 大学的基本功能就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人才培养是核心, 科研是重要途径, 通过人才培养和科研为社会服务。教育是一种服务, 管理也是一种服务。一些学者认为, 大学管理就需要建立一种服务的理念, 建构一种服务行政, 走出大学行政化的泥潭。

2.大学教育管理走向法人化, 突破大学行政化管理的局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当代社会是民主与法制社会, 凡事需要有法律作为保障与依据。有学者主张, 在大学教育管理过程中, 大学需要不断去行政化, 实行法人化。

3.确立行政管理的科学性。

一些学者认为, 大学去行政化绝不等同于取消院校的行政级别, 大学“去行政化”的关键:尊重大学的组织特性, 关键在于校长的职业化或者专业化发展[1] 。大学去行政化最重要的就是在于“加强大学的科学管理, 进一步提高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效能。” (钟秉林, 2010)

4.“去官本位”, 规范行政权力。

一些学者以南方科技大学朱清时校长办学时取消校长、教务处长等行政职务为例, 强调“去官本位”的价值。有学者强调, 去行政化的精髓不只是取消大学行政级别, 更在于规范大学行政权力。同时, 在学术领域建立一套独立于行政权力之外的评价体系, 让学术按照自己的标准分出高低, 以其对人类的贡献赢得尊重[2] 。

5.大学行政化的关键在政府。

一些学者认为, 我国长期以来的历史传统, 就有“学在官府”, 直到今天, 大学一般都是公立的, 即由国家的经费来支持的, 而民办大学在我国显得很薄弱, 地位也不高。由于大学是国家政府出钱、出人、出力主办的, 大学的管理相应也受到政府的干预和限制, 包括相应的大学管理层都打上了行政管理的烙印, 大学行政化与否, 关键在于政府的力量, “能否逐步去除行政化, 关键在于政府的决策和作为”[3] 。

6.教授治校是大学去行政化的切入点。

一些学者认为, 教授治校, 是对学术权力的一种尊重和张扬, 也是对行政权力的一种反叛和摈弃, 重视学术权力, 加强学术管理与渗透, 让学者参与学校管理, 改革大学“官本位”那种按照行政级别来进行管理的决策和实践, 强调一方面需要教授委员会参与大学决策, 科学进行设计校级“教授委员会”的人员组成、决策范围和运行机制, 同时, 需要“基层学术组织自治”, 为此要减少校级集权、消除行政干扰、加强法律和章程的保障[4] 。

二、对大学行政化讨论的反思

(一) 前提:充分理解大学行政化与去行政化

1. 大学行政化的理解。

要讨论大学行政化问题, 首先需要认识大学行政化的内涵, 大学行政化主要是“指大学组织像行政组织一样运行, 实行行政化的管理, 强调行政权力在组织决策与管理中的全面支配”[5] 。同时, 大学行政化也是一个内涵相当丰富的词, 至少包括两种含义:一是政府部门对大学管理的行政化。二是大学内部管理的行政化。笔者认为, 大学行政化就是说大学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 大学不像是真正的大学, 大学是变相的政府部门, 成为行政机构, 大学的内部管理是一种行政化管理, 学术权力被弱化, 也即:对外大学是政府说了算, 对内大学是领导说了算。

2.大学去行政化的理解。

大学去行政化就是剔除大学的行政色彩、官僚作风, 回归大学的本旨, 重视思想自由、学术兼容、办学自主、依法治校, “注重科学管理、提倡专业行政、重视管理者素质提升”[6] 。

(二) 焦点:大学行政化的取消与维持

1.综观目前的研究, 大学去行政化存在三种意见:

一种是坚决拥护立刻进行大学去行政化, 笔者称之为大学去行政化的激进派。一种是认为大学行政化具有一定的价值, 不必急于去行政化, 笔者称之为大学去行政化的保守派。第三种是大学去行政化与否无所谓, 笔者称之为大学去行政化的折中派。

2.需要辩证地看待大学行政化。

在看待大学行政化的问题上, 我们不能随意地将其否定与肯定, 而是需要辨证地认识和思考。大学行政化有其产生的历史原因, 有着从古至今的悠久传统, 也是新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 可见, 它是在特定的中国社会与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同时, 它的继续存在也是有不可忽视的现实因素决定的, 作为体制内组织, 其生存和发展主要依靠政府的物质和精神的支持。因此, 大学往往是政府的附属物, 而不是独立于政府之外的学术机构, 它的运作体制是完全按照政府官僚机构的设计框架而进行的, 大学的生存与发展往往需要行政的干预和行政的扶植。所以, 我们不能盲目进行取消与维持, 而且大学行政化的消除“也并非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而是一项带有整体性、革命性的系统工程”[7] 。大学行政化改革需要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 政治体制等相关条件的变革而不断进行深入发展。

3.我们需要认识到大学行政化改革的必然性。

第一, 大学改革必然牵涉到大学行政权力的改革。所以去行政化是大学改革的必然。第二, 大学教育和培养模式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 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也需要进行大学去行政化的改革。第三, 大学去行政化也是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 为了使我国大学更加能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 我们必须进行大学行政化的改革。

(三) 关键是如何进行大学行政化改革

1.充分认识到大学行政化改革的障碍与困难。第一, 政府部门对大学行政化的看法和做法决定了大学去行政化的成败。大学去行政化的首要责任在于政府, 政府部门是否都有进行教育行政体制改革的勇气, 是否有推行“去行政化”的力度, 所以说到底关键在于体制问题。第二, 当前大学校长是否愿意进行“去行政化”, 接受被取消大学行政级别。大学校长是否愿意“从干部转为教育家或者职业管理者”[8] 。当然, 我们可以设身处地去换位思考, 就会发现大学领导们都不愿意被取消行政级别, 在整个行政化的社会体系中, 没有行政级别, 大学教育管理者该如何与其他事业部门以及政府部门进行沟通与交流, 这也是进行行政化改革的一个障碍。第三, 学者、教授能否治校。学术人是高等教育管理的人性基础, 以“真理性、公共性、超利性、创新性、自由性、学团性”为特征[9] , 具有学术方面的优点和特长, 但是学术人能否进行学术管理, 能否进行学校管理, 教授能否治校, 也是大学教育管理中的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第四, 社会上对大学去行政化的支持与否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大学行政化已经被社会所接受和定型, 当大学去行政化后, 社会会怎样去对待大学管理者和大学教育者, 这也是需要进行考量的。因此, 我国大学去行政化“依然任重而道远”[10] 。

2.坚持大学行政化改革的原则。第一, 遵循大学教育运行规律。大学去行政化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大学能够按照大学内在规律去办事, 进行科学管理, 而不是那种有损大学精神的过于行政化的管理模式。第二, 实事求是的原则。实事求是的本质就是从实际对象出发, 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 认识事物的本质。当前, 我们不是简单取消行政级别就算了事, 而是根据社会发展和大学发展的实际去“去行政化”。第三, 依法治校的原则。依法办事是市场经济社会正常运作的基本保障, 法律体现了公平和民主, 能正确处理好教育行政权力领域的关系。第四, 稳步推进的原则。先试验, 后推广。笔者认为, 去行政化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 不应该是暴风骤雨式的, 也就是说, 需要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大学去行政化。

3.借鉴和学习其他国家大学教育管理的经验和教训。

参考文献

[1]龚放.大学“去行政化”的关键:确立大学行政管理的科学性[J].探索与争鸣, 2010, (11) .

[2]丁永勋.“去行政化”的精髓是规范行政权力[N].新华每日电讯, 2010-06-08.

[3]陈学飞.高校去行政化:关键在政府[J].探索与争鸣, 2010, (9) .

[4]陈何芳.教授治校:高校“去行政化”的重要切入点[J].教育发展研究, 2010, (13-14) .

[5]陈金圣, 钟艳君.大学行政化:内涵、生成与矫治[J].山西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5) .

[6]王颖, 温惠琴.高校去行政化的讹传与现实反思[J].江苏高教, 2011, (3) .

[7]王长乐.大学“去行政化”是一项系统工程[J].学习月刊, 2009, (21) .

[8]魏韦明, 刘明翠.大学自治与司法介入的平衡[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1) .

[9]董立平, 周水庭.学术人:高等教育管理的人性基础[J].江苏高教, 2011, (2) .

对大学生活的反思 篇3

关键词 教育 生活世界 回归 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3-0003-02

一、“回归生活世界”的提出以及在国内的争议

第一个提出“生活世界”的是德国现象学家胡塞尔(E·Husserl,1859~1938),胡塞尔认为,自伽利略以来创造的科学世界把人们引入到了数学化、理论化的世界,近代欧洲科学是理性主义的、客观主义的、实证主义的,科学的光芒笼罩着哲学、心理学领域,而忽略了科学对人的生活、生命的关照,甚至使人们陷入了任性危机。基于此,他提出了“回归生活世界”来积极回应当时的科学危机和任性危机。在胡塞尔看来,生活世界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作为纯粹先验现象的主观生活世界;二是作为知觉实际地被经验到的世界,是作为人的经验而存在的客观生活世界。

这一命题提出后,20世纪90年代在我国引起了热烈讨论。一些学者借此批判我国教育脱离生活,片面追求知识的科学价值,忽视了知识和科学的生活性甚至是人文关怀。但是这些学者在引用胡塞尔这一命题的时候,往往没有指明其背景和内涵与当时中国的不同。研究者仅通过自身对教育与生活的关系的理解,得出“教育应该回归生活(世界)”“教育不能回归生活(世界)”或者“教育应该回归‘理性世界’”等结论。单从“教育与生活的关系”的角度出发,这些论断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将其与胡塞尔的“回归生活世界”混为一谈,尤其是将胡氏在《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中的专有名词“生活世界”与“生活”的概念混淆起来,更是不科学的。

盲目推崇、生搬硬套势必导致“回归生活世界”的概念模糊化、目标庸俗化、过程形式化等误区,并给教育实践带来一定的混乱。

二、试论教育与生活的几种关系

古今中外的教育学家对“教育”与“生活”有着许多不同的见解:夸美纽斯说“教育是永生的准备”;裴斯泰洛奇说“生活是伟大的教育者”;斯宾塞说“教育为完满的生活做准备”;罗素说“教育创造美好生活”;杜威说“教育即生活”;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

虽然论点不一,但都包含着教育与生活的相互依存、千丝万缕的关系,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还会有提倡“让教育回归生活”的口号出现呢?是因为现代的教育脱离了生活吗?下面笔者将分别从“生活”和“回归”的视角来探析教育与生活的关系。

1.关于“生活”的一般理论

生活原本就有两种性质:一种是日常生活,一种是非日常生活。日常生活关注个体自身的再生产,非日常生活关注社会和人类的再生产。日常生活是与个体有关的衣食住行等日常消费活动,以血缘和天然情感为基础的日常交往活动,以重复性、经验性为特征的日常观念活动。非日常生活是日常生活的“问题化”,是对日常生活的理性抽象和创造性变革,具有创造性、批判性和理性。非日常生活包括制度和精神两个层面,制度层面指社会化生产、政治、经济、教育、公共事务管理等有组织的社会活动;精神层面是科学、艺术、哲学等自觉的人类精神生产领域。

撇开一些学者将“生活”与胡氏的哲学术语“生活世界”的混谈,大部分学者在表述“教育回归生活”时,无非是想表达教育脱离了学生的日常生活(现实生活世界)、文化精神世界、动态跟新的生活世界、未来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内心生活世界等。

那么我们的生活真的应该回归到教育前的生活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这无疑是对教育的一种污蔑和诋毁。尽管现在的教育的确有脱离现实日常生活的现象,例如能准确换算度量衡的学生不一定知道一支铅笔的长度是多少厘米,也不一定知道一袋大米是多少千克。但这样反面的例子并不足以说明教育应该使生活回到最初的状态,从某种程度说,“回归生活”是一种倒退。

如果教育不脱离世界,牛顿仅是被苹果打到脑袋能想出“万有引力”?人们急刹车时难以停住,能靠经验理解为“惯性”?闻到味道,能用肉眼看到“分子”的运动?吃了梨子,知道了味道,就能知道其中包含了什么维生素和营养价值吗?就算是晒一辈子太阳的人也不一定能计算出“光速”吧?由此可见,教育在一定时候是必须要“脱离”生活的,科学的产生不是光靠在生活中的活动、理解和经验得出来的。

2.教育真的需要“回归”生活吗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既然如此,何来“回归”一说?如果说教育是贯穿人的一生的一项活动,那么人的生活就是“化蛹成碟”的过程,而教育,则是使“蛹”成“蝶”的关键契机。

人在未接受教育时是未开化的“蛹”,生活在最初状态的自我中;在接受教育后,开始了新的生活——学校教育生活,接触不同的环境,吸收生活中靠经验所学不到的知识,开始发现自我、探索自我,“蛹”被渐渐打开,当接受教育达到一定程度时,便破茧而出,化蝶飞舞在更大的世界里。此时的蝶还愿意回归到蛹中的生活吗?

康德说“人只有依靠教育才能成为人”;“通过教育人性可以不断改进”,“教育使我们展望未来将有较为幸福的人类”。因此,在人的一生中,是教育使人脱离了未开化的生活,创造了新的更丰富的生活,也极大地改善了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如下:

人(生活)——教育—→人(生活)

左边的人是未受教育的人,其生活也是最原始的没有自我意识的生活,而通过教育,人就是新的,更“大”的人,更具有内涵的,而他的生活也是更加丰富、美好、积极向上的生活。从上图看出,“教育回归生活”是一种倒退也是失误的说法,显然是不值得提倡的。

三、与其言“回归生活”,不如坚定教育信念

在某种意义上,回归“生活世界”就是回归人本身,正如雅斯贝尔斯所指出的那样,“人的回归才是教育改革的真正条件”。日常生活情境、生活事件和生活经验是教学过程的背景和例证,但绝不是回归生活世界的教学所追求的目标。即使把回归生活世界理解为回归生活,也不是指日常生活的细节、事件或经验,而应该是指“活动”。当一个命题太易被曲解和误导时,应该果断被摒弃。“回归生活世界”这一说法在中国已远离当初胡塞尔的使用范畴,而被滥用和误解。在当今学校教育过分追求知识忽视个体生活的情况下,提醒人们教育应从生活中来,也应应用于生活的初衷是好的,但是中国学者完全可以用其他表达方式来强调教育应紧密联系现实生活,避免使用这一未被清晰界定的哲学术语。学习和借鉴其他优秀文化是必须和值得鼓励的,然而不加分析、生搬硬套,甚至为了追逐潮流而盲目吹捧的文化最终是不被认可、不能接受现实的考验的。

与其说“教育回归生活”,不如分清教育与生活的区别与联系,加强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强调教育对生活世界的引领。

参考文献:

[1]胡塞尔. 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2]王娟娟,婧国平. 教育“回归生活世界”:误区以及本真探析[J].当代教育科学,2007,(19).

[3]冯建军.主体道德教育与生活[J].教育研究,2002,(5).

大学生活的回顾、反思、与展望 篇4

组员:颜璐(组长)、王艺霖(书记员)、韦承浩、方思霞、陈微、陈璐、陆炜炜、曹小凯

大学,是一个自由的空间,也是成就与毁灭同在,上进与堕落并存的场所,四起四至之间三载时光已悄然来到我们手中,开学第一堂社区工作课上,催博士给两个班上的同学分组进行了大学生活回顾、反思、前瞻,回忆着二载似水的流年与发生在这时光之河的一些事,我们在茫茫间仿若有悟:

一、少年不识愁滋味——回顾两年大学时光

回想刚刚来到大学,我们便被大学里的活跃气氛所迷,刚刚挣脱中学的沉闷气息。我们有了充分的自由去做我们以前想做而没时间没精力做的事情。对什么都充满着好奇,我们可以去参加学生社团。可以去逛街,可以上网,可以尽情看小说杂志等等。时间就在不知不觉中过去。直到临近期末,当各种考试向我们压来的时候我们才重新感觉到了那种紧张气氛,才幡然醒悟要学习、要把学业弄好。

(一)、学习与工作安排失调:“看着以前的同学,拿着奖学金,考了这个证书,那个证书,我觉得压力好大”方思霞、陈微认为来大学两年来,过多投入学生工作中,把固有的热情都投入到了学生组织里,即使逃课也在所不惜,放松了对于学业的追求。

(二)、责任与目标在萎靡的生活中风化消失:“每次晚上睡觉时,都感觉自己在浪费时间,要珍惜时间,把时间都用在学业上,可是一上课,就不知觉的把手机拿出来,或者玩其他的”王艺霖、陆炜炜觉得在娱乐方式上,往往都是长时间上网玩游戏,看小说、恋爱等等。而上课时间更多的是玩手机,发短信或者发呆,然后当初订立的目标就在虚度的年华中度过。

(三)、生活作息混乱,韦承浩用一个词“九三学社”形容:早上九点起床,下午三点上课。大学一段时期之后,我们学会了翘课,找人带点名等“招数”这一现象在。于是早上太累,那等九点在去上课,中午太累了,睡足了在去吧。

二、三省吾身——反省我们浪费的时间

大家你一句我一句讨论后觉得:在这种不良的氛围下生活,造成了目标目标淡化,甚至于缺失,最终造成心灵空虚。以这种生活方式来度过自己大学的生活,无论目标如何高远,也不过是一句空话而已,长此以往,目标还将何存,而目标一旦缺失,生活与学习则更加盲目,没有了心灵的充实感,最终表现为极度空虚。

另外颜璐、陈璐补充觉得:责任感的逐步丧失,外化为碌碌无为的混日子。刚来时踌躇满怀的神情不见了,那种担负家庭希望的责任感也慢慢丧失,时间一长,刚开始的歉疚被麻木所取代,缺乏了危机意识,照吃照喝照玩照乐,碌碌无为,以极其无聊的方式打发看似空白实则珍贵的大学时光。

三、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大学生活与以往高中和初中的差别在于它是开放的,而非封闭的;它是宽松的,而非设限的;它是多元的,而非统一的„„大学只是给予了你自由的环境,并没有引导驾驭自由的能力的机制,这就让我们去勇于拼搏与挑战。成功的机会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相同的,大家在讨论时候,都会说我的一个同学,或者某某哥哥姐姐,在大学里珍惜每一天的时间,把这个证书那个证书拿到手了,而且现在准备攻克什么什么证书。对于我们,已经度过了两年时光,在虚度中度过了两年时光,现在已经明晰:

学业,无论大学课余生活是多么丰富多彩,或者在学生组织里任职部长、主席,都远不及把专业知识掌握。学业为本,只有自身知识掌握牢固,才能拥有一个平台,才能从容面对社会竞争。

(一)、证书:证书的获取是对于个人能力掌握的评定,我们应该把已经不多的时间用在有利与自身发展的方面,现在努力一点,辛苦一点,花前月下的时间少一点都意味着以后的道路会更加的平坦。

(二)、考研:大三,我们都面临着新的选择,是大四毕业步入社会?还是相着更高的一个平台去冲刺,一个高起点意味着更多得优势竞争力。考研,也是我们的选择途径之一。

(三)、就业:毕页对于我们不在遥遥无期,两年的时间后,我们将踏入社会,在社会上为自己的地位而拼搏。而这一切的资本都要归结与现在,只有现在掌握我专业知识,一切才有未来。

《细胞的生活》教学反思 篇5

本章前三节的学习,学生初步了解了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认识到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除病毒外)都是由细胞构成的。既然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它具有一定的结构基础和相应的功能特点。那么细胞室怎样进行生活的?这节课从物质和能量统一的角度进行说明。教材内容抽象,内容跳跃性强,如无机物、有机物、分子、能量等概念,多而且抽象不易理解,对于七年级学生的知识层次来说,想要把这节课上好,教学难度很大的。

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认知水平正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设计思路:

由于概念多而抽象,所以我将抽象的内容化为直观具体的实验现象,并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推理、体验、类比等活动,这样学生接受起来相对容易一些。

成功之处:

1、体现了双主体这一教学原则,教师引导学生推理、分析,学生动手操作、体验辅以积极思考,使得整堂课富于生机并能体现自然学科的特色。

2、对教材内容把我较精准。从新课的引出(引出本节研究的三个问题)开始,教师举例、联系生活实际贯穿始终。由生活现象到小实验,激发兴趣并创设情境,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当然,这样处理教材是教材特点决定了的。

3、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亲切、自然、友好的教学语言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发言,从而缩短师生距离,是整堂课看起来严谨而活泼。

一、成功做法。

1、在新课导入环节,利用多媒体,展示由小长到,液泡由小变大的过程、细胞分裂一个变成两个的过程、细胞逐渐衰老原生质死亡的过程,吸引学生的眼球。

2、探究细胞中物质组成环节,设置四个小实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通过亲身体验得出科学的结论。

3、对能量转换的教学,通过搓手环节体会能量转换过程,贴近学生生活,这是冬节常做的取暖动作,实际、实用、直观。

二、教育机智。

1、在处理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知识点时,先是请同学演示一小勺高锰酸钾溶于水的过程,再播放小动画,引导学生分析分子扩散,实物与课件结合,形象直观。

2、在能量转换器的教学中,教师提问,如果把一些汽油倒入烧杯中,能不能见证汽油中的能量转换成动能、热能释放出来?帮助学生理解物质进入生物体内的转换必须依靠能量转换器完成。

三、学生问题。

1、碘液遇到淀粉变蓝是淀粉的特性,马铃薯片上面为什么会变黑呢?

2、花生种子燃烧,剩下的是无机盐,那么烧掉的物质是什么呢?

3、水果中除了糖分和水分以外,还有什么成分呢?

四、不足之处。

展示小组探究成果,有的组不愿意展示,可能是在分组时分工不明确造成的,小组长没有发挥作用。

五、学习心得。

1、设计问题要符合学生实际。在品鲜果猜成分的环节,有的班级品尝的是桔子,就出现,学生不能按照教师的意图说出水分和糖分,之后改成品尝的西瓜,就没有出现不同答案的小组了。

2、实验要反复推敲,满足学生认知。把碘液滴加到马铃薯片上,呈现黑色是淀粉中的支链淀粉大量存在,而且不溶于水,改为把马铃薯切成丝,放入少量的水,在水中滴加碘液,蓝色清晰可见。

我的早年生活教学反思 篇6

我的早年生活教学反思范文1

今天,在七年级十班上了《我的早年生活》一课。本课,我在设计时,旨在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很多环节都留给学生自己做,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做的第一件事是相互交流自己收集到的丘吉尔资料。至少有五位同学发言,不断补充内容,资料翔实而准确。

学生做的第二个环节是朗读课文,大家踊跃举手,结合同学与老师的点评,大家认真地读了一遍课文,纠正了问题,也将文章内容梳理了一遍,同时,学生也为下面的发言作了准备。

第三个学生活动的环节是回答问题。在充分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学生回答很精彩。在文本阅读中,学生归纳的丘吉尔的成功因素全面而细致,语言组织清晰流畅,答案异彩纷呈,超出了我的预料。如:丘吉尔面对窘迫的处境,有学生说他表现出自信而坦然,也有孩子小声说“脸皮厚”,大家哈哈而笑,在解读“脸皮厚”和“拥有巨大的勇气”的区别中,学生们加深了对丘吉尔性格的了解。诸如此类的思维火花在课堂中频频闪现,不断启发着学生思维,同时也给执教的我很大的启示。我深深地感受到,只有让学生的头脑变成熊熊燃烧的火把,而不仅仅是一个容器,才能进一步激发师生共同对真理与智慧的追求。

回顾这节课,我感到还有学生没有发言,这应是很大的遗憾,不管什么原因,学生积极主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应是教师努力追求的。我将继续努力。

我的早年生活教学反思范文2

本文写了丘吉尔在哈罗公学尴尬的生活,与在自我领地军事才能的发展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丘吉尔的聪慧,他的睿智,早在他童年就已经显露出来他虽然拉丁文、数学很差,但他沉醉于自己热爱的英语之中,他喜欢历史,酷爱诗歌,痴迷写作,并且从小就有“指挥军队”的才能凡此种种,都奠定了他以后成就大业的基础

文章条理清晰,结构明确,以首句“每个人都是昆虫,但我确信,我是一个萤火虫”总起,然后分别叙述哈罗公学的求学经历和收集玩具锡兵对“我”生活志向的影响,从中表现出作者的自信乐观和善于认识自己、善于进行针对性地学习并善于发挥特长的特点,最后以“那只有靠自己去探索、实践和学习了”结束全文而且全文语言幽默,发人深思,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需要让学生好好体会

我的早年生活教学反思范文3

《我的早年生活》是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篇文章节选自著名伟人丘吉尔的传记《我的早年生活》,讲述了丘吉尔自12岁时在哈罗中学读书这段时间的学习生活。文章一共记叙了四个片段,分别是入学考试、学习英语、征兵考试以及军旅生涯,语言诙谐幽默,充满自我调侃,让人忍俊不禁。作者通过对自己中学生涯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乐观、自信、坦然,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同时有理想有信念的丘吉尔,这也就是作者成功的秘诀。

我把教学目标和重点确定为通过阅读了解丘吉尔早年生活经历的失败与成功,分析其中的闪光点,从而让学生获得有益启示。

这节课有以下几个亮点:

首先,课堂思路清晰。这节课我抓住了课文的第一小节“每个人都是昆虫,但我确信,我是一个萤火虫”中的“萤火虫”一词,设计了三个主问题:

1、萤火虫的特点是能在黑夜中发光,那么丘吉尔人生中的黑夜在文中表现为什么?

2、但在这人生的黑夜中,丘吉尔似乎也受到了幸运女神的眷顾,哪些事让人觉得丘吉尔很幸运?

3、讨论丘吉尔的成功真的是靠幸运吗。

通过这三个主问题,课文内容便被串联起来,而且思路清晰。

其次,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发挥。这篇课文中,有几个字词比较重要,因此,在导入环节中我设置了“汉字听写大赛”环节,让学生利用讲台上的黑板和每组的小白板进行展示。同时,在落实“丘吉尔的成功真的是靠幸运吗”这一题时,要求学生在小白板上写关键词,并写上文本中的相关内容。这样做了后,再由每个组派代表上台展示、发言,并由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完善。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发挥。

第三,朗诵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语文课堂应有朗朗的读书声,因此,在这节课中,我安排了多处朗读,比如读“我喜爱历史……而他们则千方百计地揭露我的无知”一段时,为了体现丘吉尔的无奈,我又设置了一段缩减后的对比段落,两次对比朗读,更让学生在朗读中充分体会到了作者当时的尴尬、无奈之情。

但是,这节课也存在几点不足。

第一,朗读的目的应该更明确。本课中的朗读除了“我喜爱历史……而他们则千方百计地揭露我的无知”一段的对比朗读是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体会文中作者的情感外。其余几次的朗读,其目的性并不明确,有只是为了让学生朗读而朗读的感觉,因此,在朗读的设计中,还需要把目的明确下来,比如是为了体会情感,还是为了体味词语运用的妙处等。

对大学生活的反思 篇7

一、当前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中央和国务院及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给予了高度重视, 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 有力地保证和推动了《形势与政策》课在高校的顺利开展。但冷静客观地分析《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现状, 其仍存在明显的不足, 主要表现在:

1. 思想上不重视, 对课程的认识模糊。

(1) 部分教学主管部门和个别领导忽视这门课。虽然《形势与政策》隶属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范畴, 但从教学时数上,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为主, 因而学校在精力上、时间上、经费投入及政策支持上更多地倾向这两门课程。

(2) 部分教师轻视这门课。因为学校和领导重视上述两门课程, 加之这两门课又有规范的教材、教学大纲和理论体系, 教师们都愿意选择这两门课来上, 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确立自己的专业方向。另一方面, 他们认为《形势与政策》没有规范的教学大纲, 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 因而他们把它视为没有规范、程序和目标的自由活动, 并不把它当作一门“完整意义”上的课和专业方向来看。

(3) 部分学生轻视这门课。他们认为《形势与政策》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是辅助性的, 因而是次要的, 可有可无。因为一些高校没有将该门课成绩纳入学籍管理。

2. 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有待改进加强。

有的教师在教学内容上过于注重政治性, 学生关心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把握不准, 涉及较少。教学方法单一, 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念报纸、读文件、照本宣科, 生硬灌输, 缺乏和学生的沟通、交流与讨论, 缺乏社会调查及社会实践。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没有突破, 教师教得吃力, 学生学得被动, 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手段上较少使用现代化教学设备, 使学生感到枯燥, 提不起学习积极性。

3. 体制运作不规范。

《形势与政策》教育属思想政治工作范畴, 涉及党委宣传部门、学生工作部门和社会科学部或马列部等部门。作为一门课程, 它与教务部门又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学经费的划拨、教学设备的购置则需要财务和总务部门具体操作。据初步调查, 有的学校《形势与政策》课由教务部门管理, 有的由宣传部门管理, 有的由学生工作处管理, 有的由社会科学部或马列部管理, 有的由专业所在系管理。这种多头管理的状况造成了有的学校不把《形势与政策》课排入学校教学计划;有的不按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求进行教学, 随意缩减教学课, 随意调整教学安排;甚至有的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没有专人负责, 往往导致几个职能部门互相推诿, 给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带来了较大影响, 管理体制亟待理顺。

4. 经费不足。

在经费投入方面, 理想的做法是学校对《形势与政策》教育划拨专项经费。但因为没有归口管理, 目前很多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经费严重不足。经费的短缺导致许多工作无法正常开展, 比如机构设置、师资培训与聘请、教学管理的日常开支、图书资料的购置、音像制作、科研经费开支等。

5. 教师自身素质不强。

现有的师资队伍建设存在如下弱点, 影响了教学质量:

(1) 高职教育师资队伍中有一部分人没有经过系统、严格的教师培训, 教育教学理论与技能水平没有达到要求, 教师资格证书的获得不是经过严格的考核, 而只是经过常规的认证。

(2) 基础课教师“双师”素质达不到应有的水平, 而且在日常教学工作的运行中, 基础理论课教师实践能力低, 实践课教师专业理论水平不高。教师知识结构单一, 难以满足现代职业教育的需要。

6. 教学过程不完善。

传统的教学过程存在着存在许多弊端, 如:教师讲授多, 学生思考少;师生一问一答多, 学生探讨研究少;教师启动问题多, 学生启动问题少;强求一致多, 发展个性少;只重视知识交流, 忽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只重视语言交流而忽视了非语言的交流。这些倾向妨害和限制了学生与生俱来的个性和潜能, 使学生普遍失去了学习兴趣, 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二、加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的对策

1. 提高认识, 统一思想。

教学主管部门和学校主要领导应该认真学习中央文件和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指示, 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要从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战略高度, 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全局高度, 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时代高度, 充分认识《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切实把这项工作列入到重要议事日程, 切实担负起政治责任,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领导。成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实施工作领导小组, 加强督导检查, 及时了解和解决实施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广大任课教师也应转变观念, 积极行动起来, 吃准《形势与政策》课基本精神和教学基本要求, 尽快熟悉和掌握课程的教学目的、主题与主线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切实保证开课质量。对学生通过网络、媒体、板报、班会等途径加大宣传力度, 加深对本课程的重要性的认识。

2. 改革教学内容, 改进方法, 改善手段。

教学内容既要注重政治性又要注重思想性, 找准学生关注的焦点、热点、难点问题, 针贬时弊、澄清是非、观点正确。教学内容应该紧紧贴近国家和大学生的实际, 着力于解决大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在课堂授课内容的组织编排上, 任课教师在明确教学基本要求, 严格使用规定、规范教材的同时, 应该注意提炼书本精华, 结合最新发展动向, 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更新, 切忌照本宣科;在选择案例进行讲解时, 需注意有目的性和代表性, 应尽可能从社会现实中取材, 贴近学生生活, 并通过讲解使学生能从中获得启发, 学会如何去提出、分析、解决这类问题, 真正理解教学内容中的有关理论。

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它要求师生之间通过交流、沟通、合作、互动的方式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 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 丰富教学内容, 求得新的发现, 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教师应把工作的重点放在了解学生、分析学生、制定具体化的学习方案上面, 而不是传统的怎样备好一堂课、怎样组织一堂课方面。只有在充分了解自己学生的基础上因材施教, 找出最适合每一个个体的目标和方法, 才能使他们共同进步。教学是师生双方心灵的“互动”, 需要相互了解, 需要“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和“有的放矢”的教学。有了问题, 就应该行动。通过反思, 知道了自己教学的“得与失”, 就要考虑科学与先进地调整对策。我认为可以对照以上的思考从以下几方面展开:一是针对出现的问题, 修改原教案中的不当之处。二是写教后札记, 坚持每天写出教学札记, 把自己教学的“得与失”记录下来, 供以后教学参考。三是听取别人 (包括教师、学生) 的评价。教学反思, 需要“镜子”, 别人的评价、学生的评价和反映是最好的参照物, 要虚心听取别的教师的意见, 积极地开展课后的学生调查工作 (一周一次或者一月一次) , 从中获取改进的办法。四是与别人作比较, 对别人的课堂教学进行比较分析, 找出别人的优点和长处, 结合自己的教学进行“取长补短”。面对现在的学生, 教师需要投入和付出的不仅仅是时间、精力和脑力, 还有感情也就是教师的爱。

3. 健全运行机制。

(1) 结合高校教育改革发展, 特别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形势, 进一步落实学校党委统一领导, 主管校领导负责, 学校宣传、学生、教务、科研和财务等部门相互配合,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单位贯彻落实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2) 建立健全有效的保障机制, 确保生均15—20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建设经费, 并随着学校经费的增长逐年增长。

(3) 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 采取优惠政策和表彰等有力措施, 让高水平的教师愿意来、留得住。

(4) 建立健全有效的评估机制, 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特别是《形势与政策》课作为对高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 作为评价和衡量学校领导班子工作的重要指标, 纳入高校党建、教育教学和领导班子评估体系, 以评促建、以评促改。

(5) 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由于《形势与政策》课并没列入考试的内容, 学校也无法检查教师对这门课程的教学情况, 因此要加大管理和督导的力度, 把《形势与政策》课逐步纳入教学计划, 从而使之走上规范化管理的轨道。学校对教师《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也要制定一定的考核办法, 列入教师考核的内容之中。

(6) 建立健全有效的社会支持机制, 争取社会各部门的支持和关心, 做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大学生自我教育互为补充, 密切配合。

4.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还要积极提高自身素质:首先, 提高政治理论素质。社会发展现状是思想政治课载体,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科学理论是其主导,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惟一科学的历史观”。其次, 教师还必须提高政治素质。作为教师要崇尚社会美德、公共美德、自然美德。因为, 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向师性”, 令学生崇敬的教师, 学生会愿意学他的一切, 甚至包括教师的言谈举止。反之, 教师就会失去美德示范的地位和功能。再次, 提高和改善知识结构。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 在新课程教学形势下, 仅靠单一的政治专业知识已远远不够, 知识的尽可能广博尤其显得重要。旁征博引、创造性地活跃课堂气氛, 能提高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效果。最后, 思想政治学科的理论逻辑性还要求政治教师应有比其它学科教师更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 充分发挥语言的功能, 创造一种意境和氛围, 使学生身临其境, 感同身受, 才能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教师还需要不断强化自己的操作能力。高职院校的任课教师必须强化动手实践能力, 要努力将自己培养成理论与实践教学都过硬的“双师型”教师。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过程中有关的专业经验传授给学生, 以利于培养学生动手创新能力。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不能正确使用教学设备或缺乏实践能力, 必然会引起学生的疑惑, 进而产生厌烦情绪, 不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一个教师如果具有扎实的基本功、高尚的敬业精神和自身的人格魅力, 那么这样的教师一定会被学生所承认, 一定会受学生爱戴。

5. 完善教学过程。

有人说:“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好的教学总有它不足的地方, 总有须待进一步改进、进一步优化的地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不追求平平淡淡的完美, 而追求有突破性的遗憾”[1]就是这个道理。优化教学过程, 创新课堂组织形式, 具体地说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参观学习、课堂答辩、集中指导与个别辅导结合、专题研讨、情景模拟、现场观摩、团队作业、市场考察等丰富多彩的形式来取代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营造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 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权威式的教学关系, 改变“唯我独尊”的教师观, 摈弃僵化、保守的管理手段, 从学生的需要出发, 树立“为学生服务, 同学生商量”的教学思想, 视学生为朋友, 和学生平等相处, 让学生自主地、主动地学习, 而不是在教师的压力下、被动地学习。“教学过程中的‘交往和谐’包括同时发生作用的两个层次:内容这个层次是通过语言交流, 而意图这个层次则能发出感情, 用隐藏在口头语言背后的关系和微妙的信号引起情绪或目标的一致性, 当交流的信息内容和信息意图协调一致的时候, 就达到了和谐与最有效的交流”。[2]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努力用广博的知识、可亲的教态、生动的语言、富有吸引力的方法, 启发、诱导、鼓励学生提问, 对学生的每一点提高都给予充分的肯定。这样就能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调动, 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词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0:41.

对大学生活的反思 篇8

摘 要: 反思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反思,从而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改善和提高的一种教学方式。顾名思义,反思教学重点在于思考。本文就通过阐述反思教学在教学中的现实意义、策略和方法来表达反思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上的作用。

关键词: 反思教学 英语教育 教师教学

1.引言

所谓反思教学,就是在教师学习了先进的教学方式理论的基础上,在实践中、在正式的教学中,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改进,从而能够更好地应对教学上的重点和难点。大学英语教学随时间的移动变得越来越困难,这不仅仅是因为英语课程的改革,更是因为社会对于英语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社会上对职业教师的培养不够,使得英语教师在职业生涯中没有足够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也就是自上而下的教学方式不再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并且这种老式的教学方法效率低下。

反思教学要求教师对自己的教授方式和教授效果有一个直观并且系统的反思,在这个反思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整合和提高。可以在反思的过程中,将教学的理念,也就是概念和经验结合起来,共同为之后的教学活动服务,从而使得教师的水平提高。

本文在反思教学的概念阐述的基础上,列举了一些反思教学的作用和策略,从而可以使读者对反思教学的意义更加明确。在本文中,反思教学的现实意义和策略也被提及。

2.反思教学理论回顾

随着社会的发展,外语教学的萌芽悄然生长起来,外语教师变得越来越多,对于外语教师教学方法的研究也变得流行起来。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由于国际上对于外语教学课程的改革,外语教师的教学方式受到了国际化的研究探讨。在这整个大背景下,反思教学逐渐地演变成为培训教师的重要手段。来自美国的学者Schon提出了反思实践(reflective practice),他认为,反思实践,就是说用反思型思维进行对事件和工作的整合,对整个工作环节都会促进质的飞跃的进步(Schon,1983)。不仅仅是老师,其他的从业者,比如医生、律师等,都会从反思实践中受益。在1911年的著作《培训外语教师反思教学》中,Michael Walace,英国语言教师教育专家将反思教学引进外援教学的概念中(Walace,1911)。他在书中这样写道,基于反思实践的模式,反思教学方法应当被外语教师运用,从而使得外语教育的效率和水平有所提高和完善。

随着这个观点在国内学者中越来越受欢迎,关于这个观点的论文和研究也变得多起来。

3.反思教学对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水平的作用

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思考而不是死板地照本宣科。在反思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会在课程之前、课程之中和课程之后思考教学的目的、意义和结果。教师会总结每次上课之后的成果,从而对上课的效果进行调整,这就是一种有效及时促进教师教学的一种手段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会不断地提醒自己,上次这样子教学之后学生的收效怎样,这次比较上次要改进什么。在教师这样不断自省的过程中,学生会在其中受益。教师通过反思教学不断地提升自己,学生也会享受到越来越优质的教学。与此同时,学生给予老师的反馈是至关重要的。在反思教学中,利用学生的反馈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也是其中的一个手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进行改进、分析,然后再去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严新林,贝新华,2007)。

在反思型教学中,教师授课的过程是学习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输出的过程。

3.1促进教师实践能力

为了改进教学,教师会在实践中不断进步,会运用每一次的实践和实践之后的总结完善自己,在每次的总结之后又会用总结出来的经验来辅助下一次的实践。这就是反思型教学的优点所在。只会技术性输出的教师不是好教师,只有会反思提升自己的老师才是称职的教师,才会使自己的教师职业生涯变得更加职业化。

3.2促进教师的创造能力

因为反思型教学是基于之前的实践上加以改进的教学过程,所以改进之后教师的教学变会发生变化。每一次的改进,都是一次创造,一次创造更好的教学方式,更好的教学内容的机会。学者卢真金认为,社会上认为教师的智能就是传道授业。也就是说,把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甚至于大家认为改良教育的重点也是在看教师能否将书本知识生搬硬套给学生的效率(卢真金,2001)。无论教师怎样教授,如果手段是照搬课本,不管怎样教师怎样努力,都没有办法使上课的效果达到最好。但是反思型教学就会使教师改进之前的教育方式,反思的成果就是改进,改进的结果就是创新。

3.3促进教师个性化教学

新课标对教师的要求是要求教师在授课时期,风格向着个性化发展。在个性化教学中,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占着主体的地位。教师被要求要统一教学,教师对所有学生的要求都是基本上一样的。教师会布置同样的作业,教授同样的内容,提出同样的问题,但是这样的教学方式是不会有个性化的发展前途的。如何在教学中实施个性化教学也就变成了一个值得我们讨论的焦点。

在反思型教学中,教师会反思,然后实践。在这样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中,教师就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也就是所有教师都在用的教学方式,渐渐地,每个教师都会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最为适合自己班级,最为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个性化教学方式就应运而生。

4.反思教育的策略

4.1养成反思习惯

反思教学之所以有这么多的好处,就是因为教师长时间地积累,把之前教书的陋习改正而形成的结果(申继亮,刘加霞,2004)。反思习惯养成才能够使得这个教学方法取得成效。每个教师在进行反思教学之前,都是习惯于一直以来的教学方式的。要改掉之前的陋习、之前不良的习惯,需要时间和努力。这也就是为什么反思教学要循序渐进,要不断地坚持下去。

教书的过程中,每个教师都会陷入照本宣科的死板教学方式的桎梏。在反思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教学、反思、改进教学方式、实践、再反思的过程,将自己的教学方式不断完善(熊川武,2002)。这个完善的过程是不能够间断的。

4.2教案,笔记备注

反思教学应该是循序渐进的。教师在上课之前会写教案,之后在总结的时候也会参考教案上的内容进行整理和修改。教师在教案上的修改,其实就是反思型教学的体现。每天在教案上写的对于每节课的感悟,每个月、每个季度的总结都是对自己教学的反思。教师可以通过教案作为自己的教学反思笔记。

4.3相互听课

教师总是上课而不和其他老师谈论,是很难进步的。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和其他教师的讨论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可以通过听其他老师的课程反思自己的课程,取之所长,补己之短。教师同样可以在教研室和其他老师谈论课程,谈论新的课改和教学方式。

4.4学生反馈

在进行大学教育的同时,学校会发给学生们调查问卷。这些调查问卷基本上都是匿名调查,学生写完之后会分发给各科老师,然后老师自行根据问卷内容进行改进和反思。这是个非常好的方法进行反思型教学。学生是整个教学的中心,也是关键所在,从学生方了解到的教师缺点是最有效积极的反思手段。

5.结语

反思教学是现代英语大学教学的重要手段和组成部分。只有具备了较强的反思教学意识,大学英语教师才能够更好地进行英语教学,才能够从之前的教学中吸取经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本文在阐述反思教学理论概念的基础上,列举了一些反思型教学的作用,这包括强化教师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个性化教学。在文中,一些反思型教学的策略也被提及:养成反思习惯,教案、笔记备注,相互听课和学生反馈。

参考文献:

[1]Schon D A.111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HOW Professionals Think in Action[M].New York:Basic Books,1983.

[2]Wallace M J.Train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A Reflective Approach,1911.

[3]梁德富.“反思教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3).

[4]卢真金.反思性教学及其历史发展[J].全球教育展望,2001(2):57.

[5]申继亮,刘加霞.论教师的教学反思[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3):44-49.

[6]熊川武.说反思性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上海教育科研,2002(6).

《多彩的生活情趣》教学反思 篇9

本课教学设计的最终版本是根据前次课程进行修改的,《多彩的生活情趣》教学反思。第一次上课时,在一些地方存在衔接不自然、教学效果不好的情况,本次做以修改,效果明显改善。

一、重视学生,肯定学生,激发每个学生的主动性。人都需要被尊重、被重视、被肯定,对于学生而言更为如此。所以,激发学生主动性最根本的就是要做到肯定学生、尊重和鼓励学生。第一次上课时,在问到“你们都有哪些兴趣爱好”时,学生们说的也很多,但是我只是对学生的回答做以简单的肯定,比如“呀,你的兴趣真广泛”,第二次上课时,由于教学设计更改后的需要,在问到这个问题时,我不仅会对学生给予言语上的肯定,还会将他们的回答罗列在黑板上,我发现学生的积极性比第一次高了很多,整个课堂气氛欢快活泼,孩子们都愿意向老师讲述自己的爱好,效果甚佳,教学反思《多彩的生活情趣》教学反思》。所以,我发现,想方设法给与学生鼓励和肯定,这样的课堂师生之间的互动和配合才更顺畅。

二、从学生自身的生活生成教学资源。学生的兴趣爱好是他们的生活的一部分,让他们自己去说自己有哪些爱好,又对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以及通过情趣的雅俗让他们自己反思自己的情趣是否值得继续坚持。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而且让他们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有所反思,有所提升。在讲情趣与兴趣的关系时,没有用僵硬的概念,而是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举出对比鲜明的例子,让他们去判断哪个是情趣,哪个是兴趣,并且说出是根据什么判断的,这样的讲解方法既能激发孩子的兴趣,也能锻炼思维能力,效果也不错。这启示我,在讲两个概念的时候,可以举出反差鲜明的两个例子,让学生先去判断,然后老师再仔细讲解。

我的早年生活教学反思 篇10

本文写了丘吉尔在哈罗公学尴尬的生活,与在自我领地军事才能的发展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丘吉尔的聪慧,他的睿智,早在他童年就已经显露出来他虽然拉丁文、数学很差,但他沉醉于自己热爱的英语之中,他喜欢历史,酷爱诗歌,痴迷写作,并且从小就有“指挥军队”的才能凡此种种,都奠定了他以后成就大业的基础

文章条理清晰,结构明确,以首句“每个人都是昆虫,但我确信,我是一个萤火虫”总起,然后分别叙述哈罗公学的求学经历和收集玩具锡兵对“我”生活志向的影响,从中表现出作者的自信乐观和善于认识自己、善于进行针对性地学习并善于发挥特长的特点,最后以“那只有靠自己去探索、实践和学习了”结束全文而且全文语言幽默,发人深思,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需要让学生好好体会

上一篇:以钱为题的作文500字下一篇:我的房间日语作文简单1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