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之我见范文

2024-08-25

心理学之我见范文(共13篇)

心理学之我见范文 篇1

心理学之我见

在接触心理学这门学科之前,我总是认为心理学就像电影中那样,通过对方的举手投足间就能读出一个人的性格特点,甚至兴趣爱好,更有甚者就像《惊天魔盗团》中的Merritt一样,可以通过心理暗示操控对方的行为控制他们说出自己的秘密,甚至是控制他们做出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

开始上心理学这门学科之后,我才了解到自己之前的想法有多么片面,通过接触心理学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都不知道的一面,了解自己潜在的性格,了解自己能够承受压力的程度,这会对使我对未来的自己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因为了解自己才是成功的关键。

学习心理学的另一大好处就是可以更快的从失败或是生活的挫折中重新找回自信而不是一味的沉沦,这可以完全体现出,心理学其实一直在我们生活中扮演这重要的角色,正如艾宾浩斯所说“心理学有着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其实它一直在我们身边,大到国家之间的一次心里博弈,小到我们的一次心里波动,都跟心理学有关

虽然心理学的发展时间虽然比较短,但因它有着漫长的过去,所以它显得是比较神秘,比较深邃,所以有些人会对心理学琢磨不透,或许,什么时候完全读懂了心理学,就等于读懂了人生吧!就好似意瑞克提翁神庙的一根石柱上刻着这样一句话“你认识你自己吗?

”或许,人生就是一个不断认识自己的过程。

心理学源自生活,又指导生活中的人们懂得心理学。哈弗大学的瓦伦特博士说:“你可以承认乌云的存在,但别忘了乌云边缘的光明。”这句话同样说的是心理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懂得控制自己的冲动,处理好自己的心理位置,就是一种对自我心理的自控能力,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就会拨开乌云见光明!在我的眼中,心理学的真谛就是生活,而心理学其实并不高深,它就存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生物工程(酿酒)1201班

吴佳欣

心理学之我见范文 篇2

一、学生眼中的作文样式———范文

我们先从教育者的角度,对范文式作文的作文题的变化和作文课的展示结构进行描述。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作文题的形式变化,从时间轴线看: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新材料作文,一路走来,不断变换,目的就是为了避免宿构,取得考试结果的高信度和高效度,以利于人才的选拔。

其次,一堂作文课可以分为与作文题型相关的知识讲授和某一具体题目的范文的展示两个部分构成。

一节作文课的展示形式:授课教师,从有效性原则出发,遵循经济化行为准则,往往截取的是作文题型变化时间轴上的某一型,选取相应知识,依据认知心理学中的知识、能力关系建构教学模式。基本理念是:学生获取了老师教授的某一知识,就会获得相应的能力。具体来说,2000年左右,作文考察题型,是由“材料”、“提示语”、“话题”和“注意事项”四大部分组成的话题作文,那么话题作文就必然成为了中学作文教学的主要题型;2006年开始,从课标卷的乌鸦学老鹰抓羊开始,进入了新材料作文的时代。同样,“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的新材料作文就必然成为了现在中学生作文教学的主要题型和考察样式。而什么是“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就成了相应的必教知识和作文课堂的主角。

除了知识的选取,与之对应的成品范文则承当着充当学生学习模仿对象———具体样式的重任。

在范文式作文课上,老师展示的是某一特定类型的作文题及相关的审题要求、结构形式等知识以及相应的范文并以此作为印证。

那么,学生眼中的作文样式,又是什么样的呢?从对学生实际调查得到的情况可知:作文题,高深莫测、变化多端;作文样式,等于范文,等于词语替换,等于分数。

二、对学生写作行为的描述———模仿、波浪形

在学生的意识里,作文样式,等于范文,作文写作,等于词语替换,等于分数。这是一个一环紧扣一环的链条,开启于范文,终了于分数。无疑,范文占据了核心地位。

在学生进行具体的写作时,他们的行为具有那些特征呢?

先看形成形态。我们从一个班级的作文写作看,可以依据某一次作文形成的时间点,描述学生作文的形成形态———波浪状。

这么一个波浪状成型过程大致是这样的:一部分学生参照老师提供的范文,写成了自己的作文;未按时完成的学生,在老师批改后提供同学范文的基础上,进行参照,完成作文。因此,范文在学生具体写作中贯穿始终,具有参照作用,但范文的具体所指依完成任务的能力不同而形成的学生群体而有变化。从对学生实际调查得到的第二个结果是:不少同学认为,老师讲的没有用,要会写,得看同学怎么写,才知道怎么写。通常,作文课上,老师出了一道作文题,便开始审题、立意、构思、布局、谋篇,一气呵成,展示着作文形成的流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充当的是看客角色,看得是眼花缭乱。也有学生,觉得疲劳,便渐渐游离课堂,离开了老师的眼界。从师生交往的角度看,有一个双向变单向的趋势,教师讲授很容易就成了“独角戏”。这样的交流状态,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建构,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这一部分呈现的知识是无趣的、无价值的。

而作为一次又一次波浪的浪头,还是范文:注意力强、领悟力强的学生,老师展现的范文就是领着他完成作文的浪头;某些方面欠缺,不能按时完成的学生,老师展现的范文不是他作文的浪头,而是第一波完成的同学作文中被老师认可的,可以作为讲评的作文是这些学生此一波完成作文的浪头,也就是他们的范文。

因此,学生的写作行为,无论是哪一个时间段完成老师要求的作文的学生,写作就是模仿,模仿对象依学生特征而不同,也就是范文对于学生来说所指是不同的。

为什么会多次形成针对不同对象的范文呢?我们可以从对学生的写作行为的描述来看模仿的难点。

校园心理教育之我见 篇3

[关键词]班主任 心理教育 校园

在应试教育还没有根本改变的条件下,教师依然在为了“名次”拼命地教,学生照常是为了“分数”没命地学,结果使学生负担日益加重,心理健康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这就要求学校把心理教育纳入学校德育工作的议事日程中,班主任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实践者,更要了解心理知识,掌握心理教育的原则和方法,明确自身的心理医生角色,自觉担负起心理教育的任务。本人在班主任工作中,在心理教育方面做了一些尝试。我的主要体会如下。

一、“管人先管心”,科学管理学生

班主任做为班级工作的管理者、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力军,每天的日常工作中本身就含有大量的心理教育工作。俗话说,“管人先管心”,想要管理得好,首先要研究管理对象的“心”,也就是说班主任要“尽可能深入地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苏霍姆林斯基语),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管理。班主任如果不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变化的一般规律,就不能以他们乐于接受的方式“对症下药”。例如,有的孩子喜欢鼓励的方式,有的孩子比较成熟,他比较接受说理的方式。班主任必须了解学生、熟悉学生,让学生也了解、熟悉班主任,二者之间就能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处理学生的突发问题也可以得心应手。

二、“以诚相待”,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一项调查显示:在回答“我碰到问题首先找谁商量”時,寻找同伴的占70%,寻找父母的占10%,寻找老师的占8%,其它占12%。这表明学生碰到问题,他们最先想到的是伙伴。因为家长、教师往往以教育者的身份出现,给学生一种居高临下、难以亲近的感觉。学生对他们就会产生戒备和紧张的心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可见,我们教师在工作中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学生,都要一视同仁,都能做到以诚相待,尊重信任学生,用爱心和尊敬打开学生的心扉。尤其对一些差生,万不可一味训斥、责怪,而要在学习中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以增强他们对学习的自信心。有这样一件事,让我深刻体会了这些。

在数学课上,学生做完了作业,都在排队等候。我一边批着作业,一边注意下面学生的动静。一个学生在看课外书,作业确摊在那儿。我怒气迅速冲上心头,忍不住大声地批评他。他有点畏惧,声音很小地辩解到:“我看到上面批改作业的小朋友很多,排队只是浪费时间,等他们都好了,我最后一个也没关系。”二年级的小朋友只会争第一,哪个会想得最后,而且是有着这样一个原因。我很懊悔没听他的解释就这样批评他,如果换了别的小朋友,我肯定不会有这样的反应。因为他是一年级时有名的好动鬼,刚接这个班时我就了解过他的在校学习情况,如果可以把学生分类的话,他是属于那种成绩中下,品德低劣又比较桀骜不驯的那类,老师批评他时,他总是一副无所谓的态度。一开始我就比较“怕”他,也从没尝试着发现他的优点。突然我发现我错了,就因为这件事我矛盾了很久:应该对他道歉吗?我是他的班主任啊。最终我还是没拉下这个面子。从那以后我尝试着在各个方面努力寻找他的优点,抓紧机会表扬他。是为了表示对他的愧疚,更是为了增强他在学习上的自信。对他的在同学眼中错误的行为都耐心地听他的解释。慢慢地,他开始主动地走进我的办公室告诉我他今天没带水杯或者主动承认自己的错误,忘把作业带回家了。我对他说得永远是同一句话:“你又有进步了,慢慢来!”食堂里你经常会见到这样一种场景:老师夹菜给旁边的小朋友,那位小朋友没有全部收取,用筷子努力地把他段成两份,小的自己留着,大的还给老师;或者在自己的餐盘里夹一点小朋友基本都很喜欢的菜。

做一个人人喜欢和爱戴的班主任很简单,只要以诚相待,和他们做朋友,他们会被你感化,会付出他的真心。有的时候,他对他的父母不一定会如此用心,但会对你如此,让你感动不已。

三、“家长+学校”,寻求教育最佳合力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对于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班主任只能在比较有限的时间和方式上进行引导和矫正。家长是孩子最早的启蒙者,是学生成长的第一任教师,具有天然的权威性和深厚的影响力。大部分学生的心理障碍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家长随意打骂孩子,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家长纵容孩子,会使孩子渐渐地毫无顾忌地偏离正常的思想行为轨道……以上家庭因素的影响,可能导致孩子心理上发生畸形,在性格上胆小孤僻、抑郁寡言、自私自利,自我控制能力差、人际关系不好、不能与人密切合作等等,这些都危害着孩子的心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家庭与学校班主任的紧密配合,班主任可以利用家长会的形式,也可以通过家访和个别谈话的方式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疏导,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阅读理解之我见范文 篇4

1、不可不答;不答则无分。学生只有回答阅读材料要求所的提问题,才能得分。我们老师对学生进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时,就必须向学生说明这一点,不可不答;不答则无分。

2、不乱答;乱答也不得分。学生不联系语文阅读理解问题的要求来回答,我们称之为乱答题,乱答本质上是与学生不答题一样,没有成绩。我们在语文阅读理解训练中强调学生要答满线格,但并不是让学生在语文阅读理解训练题线格胡说和乱说,因为学生乱答也不得分。

3、言之有据,持之有理。所谓“言之有据”就是要学生在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上找原话,找依据,不能凭空瞎说。我向学生说语文阅读理解的答案也是人定的参考答案,我们的学生不要害怕,任何问题的回答都不可能与教师的参考答案一模一样。语文阅读理解得分的主动权在我们同学们手中,关键是在于你有没有“言之有据”地来作答。

班主任工作之我见[范文模版] 篇5

莱芜市莱城区茶业口镇暗摇头小学夏兴福王旭

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一位好班主任,就是一个好的班集体。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管理者、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整个班级工作中班主任起着主导作用,是一个班级 的“灵魂”,是沟通学校、家庭、社会的纽带。一个班级成与败,关键在于班主任,那么,怎样当好班主任?这里就几个方面谈谈我的做法。

一、要关心爱护学生

当你新接过一个班级时,首先要了解学生,摸清每一个学生的家庭状况、学习状况、个人习惯等等。要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内心世界。深入学生心灵深处,关心热爱学生,要正视学生的不足,同所有学生融洽相处,真正关心、理解学生。只有当班主任用“爱”去温暖学生,用“心”去浇灌学生,才会使丧失了自信心的学生找回自信,使有错误的学生重新振作起来。班主任是班级的大哥哥大姐姐,要关心呵护小弟弟小妹妹,特别是那些易被冷落的后进生,更应该多给予他们温暖,从思想、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给予最大的关心他们,使他们健康成长。

二、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赞扬是使人进步的催化剂,美国有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把最差的学生给我,只要不是白痴,我就能把他培养成优等生。” 他的成功秒方是运用赞扬的方式来激励学生学习。教师只有对学生全面了解了,才能发现其身上的闪光点,然后抓住其闪光点对其进行表扬、激励。对后进生恰如其分的赞扬可促使学生加倍努力学习,有时甚至会超常发挥。嘲讽学生只能使教学走向失败,有时可能会毁灭一个天才,而赞扬就象在一个黑暗的屋子里,点亮蜡烛,给人们带来光明,可能成就一个天才。班主任一定要学会赞扬,养成赞扬的好习惯,杜绝任何的训斥,恶毒的嘲讽,残酷的体罚。

三、要有良好的个人情绪

班主任也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既有自己的快乐,也有自己的烦恼。关键是,教师天天面对数几十个孩子,在一块学习生活,个人的情绪将会潜移默化对学生带来一些影响。在教育管理教学中,班内学生个性差异较大,班主任工作比较繁琐,喜怒哀乐时有发生。因而,班主任在管理中决不能滥用情绪。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班主任工作的确是一门艺术。尤其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对外界模仿能力较强,班主任的感染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情绪鼓励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如果不注意自己的言行,性情急噪、斥责辱骂就会影响学生的自尊心,伤害学生的心灵。班主任要时常对自己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不断学习,提高素质,保持良好的心态情绪来管理学生。

四、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其身正,不令而行。班主任是班级学生的衣食父母,班主任在学生中的威信最高。班主任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工作作风对学生的影响极大,要培养出一个良好的班集体,班主任的言传身教是关键,特别是班主任的身教影响。因为班主任老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在对学生发生着直接的作用。因此,班主任要对自己严格要求,不迟到,不旷课,不说脏话。要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榜样做表率。学生才积极的服从管理,维护班级的形象。

心理学之我见范文 篇6

黄茂玲

现在学校的班主任不好当,而技工学校的班主任则更难当。由于技校生来源、培养方向不同,而使技工教育具有特殊性,如何做好技校班主任工作,这是技校每一个班主任经常探讨的问题。几年来,我做班主任工作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教训,通过不断实践,我对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有如下几方面体会:

一、深入调查,掌握情况,制订计划。育人要在先知人的基础上,因材施教才能取得良好效果。所以,作为技校生的班主任,首先就要对本班学生进行深入调查,摸清学生家庭状况、知识水平、思想心态、性格等各方面情况。要了解学生,掌握班级情况,就要深入班级,要和学生多接触,而军训、课外交谈、巡堂、宿舍检查等,都是了解学生的窗口,与家长保持联系是了解学生的另一方法。在初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班主任接着应根据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详细制订相对应的工作计划、具体实施的步骤等。

二、帮助学生消除自卑感,树立自信心。技校部分学生自卑感强,自信心不足,缺乏上进心。因此,要当好技校生的班主任,必须设法使学生消除自卑感,树立自信心,有了自信心,才有前进的动力。在这方面,我常通过分析技校生的前途和就业形势等职业指导方式激励学生,从报纸、电视、互联网等收集整理相关信息资料,特别是一些技校生的成功例子,利用班会、交谈、黑板报等形式进行宣传,使他们感到做到一名出色技工同样可以拥有无限发展空间和平等的社会地位,让学生从中认识自身价值,提高自信心,坚定他们学好专业技术的信念。

三、培养优秀班干部是成功班级开始。班集体中如果有一个强有力的班委,不但可以起表率作用,还可以成为班主任的好帮手,所以选出和培养一批得力的班干部是管理好班级的重要一环。培养班干部可以从了解→观察→任命→指导→选举→支持等几方面进行。通过了解可以知道部分学生在中学情况,再进一步观察其平时是否有组织能力和在同学中威信如何,最后确定班委的组成,在班委工作开始之初给予必要指导,把权力充分下放给他们,放手让他们管理班上的事。一段时间后各位班干部的工作能力、积极性等在日常工作中都一一表现出来,这时应该进行班干部的民主选举。

四、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形成良好的班风。我们知道一个良好的班集体是具有组织性和进步性的,会产生一种感染效能和促进人上进的气氛,往往比动人的说教更有作用。班主任利用各种形式多表扬学校及班集体中先进事迹,使学生争取人人学先进,做先进,从而巩固和提高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增强集体意向。使学生在集体生活中逐步认识个人在集体中的地位与作用。从而形成了谁为班集体争取了荣誉谁是光荣,谁做有损于班集体荣誉的事,谁就会受到集体的舆论及谴责。

树立游客理性消费心理之我见 篇7

1. 游客有节省时间、金钱以及寻求方便的心理。

目前而言, 旅游市场上旅游产品的形式有多种, 人们选择的自由度也非常大, 但选择旅游团出行的人还是占绝对优势。旅游者选择团队形式, 主要是出于对节省时间和金钱的考虑。由于团队人数多, 数量大, 旅行社在预定酒店、交通票时可以获得价格优惠, 而所有这些折扣优惠旅行社一般都会让利于游客, 从而使游客出行的费用降低, 满足了游客的心理需求。同时, 一次完整的旅游活动涵盖了整个过程中的吃、住、行、游、购、娱等六大环节, 旅游者参加旅游团, 一切都由旅行社来安排, 并由导游负责落实, 对旅游者来说的确省心不少, 方便了许多。

2. 游客有社交的心理。

大部分旅游者希望在旅游活动中接触更多的人, 通过社交活动认识更多的朋友, 实现爱与归属的需要。另外, 出游的目的地及其相关价格预先决定了旅游团成员的社会地位、经济水平与兴趣爱好的一致性, 使团员之间的相互交流与交往成为一种可能。所以在旅行期间, 因游客同游、交谈、相互关照, 旅游团的气氛融洽, 团员之间容易建立起友谊, 大家都觉得被人关心, 不再孤单。游客只要有了归宿感, 才会有高度的心理稳定感, 从而满足游客追求友谊, 受人尊重的心理需求。

3. 游客有获得安全感的心理。

人会因环境而产生惶恐感, 环境越是陌生, 认知的经验愈少, 惶恐感就越强。这是大部分游客的共同心理, 表现为人地生疏而引起的神经质, 语言上的隔阂引起不安感, 以及风俗习惯不同而带来紧张感等。游客通过参加旅行社, 就是想把自己在旅游活动中的安全交给旅行社和导游。这时候游客就希望导游员以诚信服务建立自己对他的信任, 消除自己的不安全感和紧张感。

二、游客缺乏理性消费的原因分析

1. 从游客的心理来看。

目前有些国内游、出国游的团费令人难以置信的低廉, 游客往往怦然心动, 认为自己买到了“物美价廉”的旅游产品, 殊不知有可能掉入低价的陷阱。如“零团费”、“负团费”的价格明显低于成本价, 其结果必然是以降低旅游质量和吃住标准, 缩短旅游行程, 增加购物时间和次数, 增加自费项目来弥补。经历了缩水的旅游行程后, 旅游者还是不明白, 只是一味地责怪导游, 殊不知导游在此过程中当了一个替罪羊, 成为游客的出气筒。

2. 从旅行社方面来看。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 国家对旅游业管理体制的转变, 旅行社由政府附属部门转变成自负盈亏企业, 在此政策引导下, 中国的旅行社数量不断增多, 但发展并不理想, 用“弱、小、散、差”四个字来概括一点也不为过。旅行社的竞争已经成为了以“低价格”为主要吸引点的低级竞争, 对于旅游行程中大量自费项目避而不谈或者避重就轻, 让旅游者不明就里, 以为真的是“物美价廉”, 只有在踏上行程后, 一次次的无赖消费, 让很多游客如梦方醒, 深感后悔。所以旅行社的运作模式和服务理念, 对游客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 从而影响到旅行社的声誉。

3. 从导游方面来看。

部分旅行社为控制成本, 不断减少导游的固定收入, 不但导游出团没有薪酬, 甚至还要求导游出团交人头费, 将经营成本转嫁到导游身上, 导游便不得不强迫消费者购买商品来获取更高的提成, 从而直接导致游客非理性消费。归根到底怪谁, 旅行社的低成本报价, 导游把自己的薪水转嫁给游客, 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来诱导游客消费。

三、怎样引导游客理性消费

1. 规范旅游竞争市场。

旅行社是企业, 是企业就要赢取利润, 旅行社报价应该由成本价和利润共同构成。旅游业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措施, 对旅游市场进行监管, 对低于正常成本报价的旅游企业通过经济手段、行政手段进行遏制, 让整个旅游市场呈现出一个良性循环的态势。另外, 要充分发挥旅游组织的作用, 如旅游协会、旅行社分会、导游分会等, 一定区域范围内的旅行社可以通过协会联合起来, 共同来抵制“零团费”、“负团费”, 对于违反规定的旅游企业通过协会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罚, 从而杜绝旅游产品的负利润与零利润销售。

2. 建立合理的导游薪酬机制, 构建导游、旅行社、游客之间的诚信桥梁。

薪酬是旅游企业支付导游人员的劳务报酬。当导游能通过自己的劳动, 从旅行社领取获得合理的报酬, 无后顾之忧时, 那导游在服务的过程中, 考虑的是如何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服务, 而不用挖空心思地诱导或者威逼旅游者去进行各种自费项目的消费以及购物, 赚取消费提成, 从而稳定整个旅游市场。

3. 加强宣传, 让游客树立正确的消费意识。

(1) 政府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宣传, 对整个旅游消费市场进行引导, 协助人们形成正确的消费心理与理念。

(2) 旅游企业之间的竞争应该采取合法、合理的方式与手段, 旅游从业人员也肩负有宣传的义务与责任, 遵循诚实信用原则, 正确地引导游客进行消费。

(3) 作为游客来说, 正确认识企业的性质, 有一个正确的心态。

综上所述, 让游客形成自律消费、自觉消费、理性消费的气候还未成熟, 可以说是举步艰难。对于从事旅游工作的导游、旅行社来说, 自觉规范游客的消费行为, 让他们走上理性消费模式上来, 工作任重而道远, 但要相信游客理性消费一定能成为现实。

摘要:就团队游客的消费来看, 感性消费的心理和现象较为严重, 从而导致游客的权益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侵害, 这是由于市场的不规范导致的。要遏止这种行为就要树立正确的服务理念与消费引导, 让整个旅游消费向理性的方向发展, 从而使整个旅游市场走上良性的轨道。

教师保持心理健康之我见 篇8

一、科学用脑

身心是统一的整体,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如果大脑机能失调,就会对心理活动产生较大的影响,以致无法保持心理健康。因此,保持心理健康,首先必须用脑适度,避免过度疲劳。用脑过度,不仅工作效率降低,还会损伤大脑细胞及其机能,导致头疼、健忘、失眠等神经衰弱症状的出现。其次,用脑要合理,避免过分单调。单调刻板的学习和工作方式,会使大脑很快由兴奋转入抑制,活动效率下降。如果人们注意转换学习或工作的内容,那么,原先处于抑制状态的脑细胞便能兴奋起来,使活动的效率提高。人们要做到科学用脑,还要善于抓住大脑工作效率高的最佳时间,合理地安排学习和工作。

二、正确分析和对待“紧张”

教师在生活和工作中,经常遇到“紧张”事件,往往产生焦虑感、损失感和不安全感,从而造成心理压力,导致不同程度的心理疾患。笔者分析,从教师职业本身来考虑,教师所遇到的“紧张”事件,又与一般人遇到的有所不同。人们对教师的期望通常是“严格认真、恪尽职守、勤奋治学、刻苦耐劳、淡泊名利”。对每个学生要教育和培养到“至善”的境界、人人合格或尽可能成为优生,然而这并不是每位教师都能完全做到的。

教师的工作负担较重,除了上课、备课、批改作业、指导学科课外活动等一系列教学工作外,还要从事教育和科研等工作。关键是必须得出成绩,数据说话。教师教的学生的升学率、优生率、合格率——这三率是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每位教师身上,直接关系到教师的评先、晋级、教师的名和利,不产生心理问题才怪。在各项活动中不能随随便便,必须随时检点自己,以免有失威信。而青少年身心发展正处在一个变化强烈的时期,他们的言行随时都可能给教师的教育工作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突发事件”。因此,每位教师都应该正确对待生活和工作中可能发生的“紧张”事件,增强适应“紧张”的能力,莫让“紧张”损害自己的心理健康。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我曾看过一部电影叫《龙江颂》,里面有这么一句台词:“堤内损失堤外补,农业损失副业补。”作为教师,我们经常遇到学生不学或怎么教也教不会,少数的学生甚至不学。因为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几乎全是进城务工的子女,家庭教育差,子女多,顾不过来,家长对子女的要求又低,几乎没有要求,家长配合老师的机会能有多大?这种场面教师很容易冒火或生气,导致心理出现问题。要学会自我调节——“堤内损失堤外补,农业损失副业补”。我的理解是只要在不面对学生时就应与同事、家人做一些能让人快乐、高兴的事,调节放松,想办法,不放弃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

三、乐群外向

教师是生活在各种社会关系结构中的成员,乐群外向,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与学生、同事、领导和学生家长保持友好往来,与亲人、朋友和睦相处,建立和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就会积极乐观、心情舒畅、精神振奋,工作效率也会高;反之,则易心情郁闷、性情孤僻。可见,教师只有处理好人际关系,才有可能审时度势,随着处境的变迁,及时调整自己,保持心理的健康。学生知识参差不齐,首先,面对这样的学生只能以积极向上、宽容的心态去教育,绝对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天生我材必有用。我认为要做到热爱每一个学生——“让人成材,让木成林,让铁成钢,让泥成陶器”,这是检验是否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本”,为了学生的一切、“分层教学”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的标准。其次,教师要转变教学态度和教学行为,要有爱心,把学生视为自己的子女。要针对实际情况,改革教法,精心设计教案。要学会赏识、悦纳成绩滞后的学生,应千方百计营造有利于学生不断进步的氛围和环境。

四、保持身体健康

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即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我们常常发现:来自身体的各种微弱的变异和不舒适,都易造成人们的情绪不稳定。虽然教师对于来自身体的疲劳和病痛具有较大的忍耐和抵抗能力(这是由于他们长期经受工作锻炼和具有高度责任心的结果),但是必须理智地认识到身体疲劳和病痛对心理状态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教师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必须注意保持身体健康,这样做不仅有助于保持心理健康,而且还会提高工作效率。

总之,教师心理健康是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必要前提,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对学生身心造成的危害,某种意义上远远超过了教学能力低下对学生学业所产生的影响,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只会源源不断地制造心理不健全的学生。

心理学之我见范文 篇9

关于完善银行卡挂失制度之我见 完善银行卡挂失制度的思考

银行卡是科技与金融完美结合的结果,给客户带来了交易便利,给银行带来了滚滚财源,极大地促进了金融业的发展。近些年,各家银行都加大了银行卡的发卡量,银行卡已经名副其实地成为现代金融交易的主要媒介之一。但随着银行卡的风靡,由此而产生的负面问题也不少,时见报端,银行卡挂失引起的争端就是其一。某城市报曾报道过抬着重病病人到银行办理挂失换卡业务的报道,让读者觉得银行没有以客户为本,缺乏人性化,引起了十分不好的社会舆论。但是银行有银行的苦衷,基层经营行只能完全照章办事,否则将有可能被视为

不合规,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所以基层经营行为了保全自己,有时不得已而作出一些无奈之举。作为一名柜员,我就遇到过因办理银行卡挂失业务而让我十分无奈的经历。9月,甘肃的李某送女儿到武汉上学时,以自己的名义在我行办理了一张借记卡,并一直由其女儿使用。11月,其妻张某携女儿不远千里来我行以银行卡丢失为由要求办理挂失补卡的业务。因我行挂失制度规定挂失换卡业务必须本人亲自办理,故拒绝了张某的请求。张某向银行解释,因李某从事特殊行业,无法从甘肃赶往武汉亲自办理挂失业务,所以委托张某代办。张某出具了李某和她本人的身份证,结婚证,户口本,还有李某出具的委托张某代理办理挂失换卡业务的授权委托书。

根据我行的银行卡挂失制度的有关规定,如果本人不能亲自办理挂失的,可以由代理人凭存款人和代理人的有效证件办理,但是凭证补发必须本人办理。

张某不解,认为银行的这种规定过于苛刻,丈夫自身的财产支配权受到极大限制,欲起诉我行,后经过多方的协调和解释,最终双方没有对簿公堂。但这件事引起我的思考,当前需要办理银行卡挂失业务的客户很多,其中不乏客户本人不能来办理的情形。如存款人异地病重,且卡遗失,急需补卡取钱医治;存款人身处异国,卡由家人在使用,遗失了又如何办理挂失……。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而我行现行的银行卡挂失制度没有规定特殊情况下银行卡挂失业务办理的办法。这就造成了如果给代理人办理了挂失换卡业务,可能面临违规操作的处罚;如果不办理,势必僵化银客之间的关系,造成社会的不和谐,此种情况给基层经营行带来了巨大的矛盾。笔者认为造成矛盾的主要原因是银行卡挂失制度的不完善。当初在制度设置时过多的从防范风险的角度出发,认为银行卡挂失换卡业务风险系数高,所以“一刀切”地要求本人亲自办理。这样的

单亲学生心理教育之我见 篇10

开县渠口镇中心小学李启文

内容提要

单亲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针对自己在教学中的具体案例分析,提出了教师在单亲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体会。对教师的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心理健康单亲学生案例分析体会

单亲现象,这一年自古有之的社会问题现已成为普遍现象。父母离异、配偶死亡、甚至未婚早孕都能导致这种现象的发生。随着单亲家庭的逐渐增多,单亲家庭子女的成长教育特别是心理成长及其教育也逐渐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作为一名工作多年的农村小学老师,同样经历了单亲家庭子女的成长教育。下面谈谈我在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体会。

案例一:

学生王刚(化名),母亲因病,在王刚很小的时候就逝世了,王刚从小随着父亲生活。王刚的爸爸为了挣钱,长年奔波在外,常常由爷爷奶奶代为管教。爷爷奶奶年龄大,文化程度不高,思想陈旧,因此,王刚的心理健康存在严重的问题。从小学一年级开始,王刚就表现出胆怯,不爱说话,性格内向孤僻的怪异心理。有时无论老师怎么启发疏导,他就是不开口,一直沉默寡言,平常也不与同班同学来往,周围的同学也时不时的欺负他,即使受了欺负他也从不向老师告状。所以,他常常与比他小得多的同学一起玩,但也会有比他小得多的同学欺负他。王刚的学习也不大好,经常不完成作业。但他的记忆力不错,听写生字词时时常得满分。

为了开启学生的心扉,我紧紧抓住该生的闪光点——记忆力不错,对他进行表扬和鼓励。每次生字听写后,我有意在全班同学面前说:王刚同学这次听写表现非常优秀,全部写对了。在我表扬时,他的脸上闪耀着兴奋的光芒。我知道我做对了。经常的表扬

让他越来越自信,渐渐的他也喜欢上语文,上课听讲聚精会神,作业也能按时完成了。

私下里,我对班上的其它同学讲了王刚的特殊情况,同学们纷纷表示要主动帮助他,和他一起学习和玩耍。慢慢地,王刚同学爱说话了,性格也有些活性开朗了。

同时,我也与他的父亲联系:在工作之余,多关心孩子,打打电话,询问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多与孩子沟通,让孩子感觉到家的温暖。我还与他的爷爷奶奶交换对孩子的管理方法:平常不打骂孩子,多与孩子说说话,有什么事多与学校、老师联系。

通过以上途径,原来那个胆怯,不爱说话,性格内向孤僻的孩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爱学习,爱说话,成了一个活泼开朗身心健康的孩子。

单亲学生由于家庭的缺损而损害孩子的身心健康。在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外出,往往导致单亲学生同时也是留守儿童、隔代亲。这些孩子往往存在更大更复杂的心理问题。对农村单亲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觉得,老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关爱、赏识每一个学生

老师应关爱、赏识每一个学生,对单亲学生更应如此。单亲学生因为家庭的原因身心已经受到了伤害,他们在学校的表现肯定不尽如人意,甚至很差。老师只有付出更多的关爱,才能抚慰他们那受到伤害的心灵。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赏识教育”中说: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农民怎样对待庄稼,决定了庄稼的命运,家长怎样对待孩子,决定了孩子的一生!农民希望庄稼快快成长的心情和家长希望孩子早日成才的心情完全一样,但做法却截然不同:庄稼长势不好时,农民从没埋怨庄稼,相反总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我们孩子学习不好时,家长却更多的是抱怨和指责,很少反思自己的过错!做为一个好的老师,教育学生应该学习种庄稼的农民,学生学习不好时,多想想自己的过错,比自己身上找原因,不要报怨学生,更不要去指责。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要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赏识他,给他以信心。信任、尊重、激励、理解、宽容、提醒是老师对待学生特别是心理有缺失的学生常用的方法。

二、建立和谐、团结、上进的班集体

单亲学生的健康成长,既需要老师的细心呵护,也需要同学们的关怀和帮助。单亲学生的内向孤僻的性格,只有同学们的关心,集体的温暖才能活泼开朗。为了达到目的,甚至需要老师的有意安排,安排同学们做他们的朋友,安排同学们主动找他们玩。要让单亲学生觉得自己与其它正常的同学没什么两样,这样,他们的心理才能得到健康发展。

三、指导家长对单亲孩子的教育方法

作为单亲学生的家长,要经常对自己的孩子表达赞美和激励;注意在生活中彼此赞美,不要互相批评;要和孩子共同娱乐;把握所有机会,激励孩子的自尊心;培养孩子多元化的价值观、兴趣爱好等等。

不少单亲子女在性格上内向、忧郁、自卑,甚至孤僻。因此,家长不仅自己要多和孩子进行交流沟通,还要注意帮助孩子充实生活。由于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单亲家庭的生活比较单调,孩子容易感到精神上的空虚与寂寞。为此身为他们的父母,每天再忙,也应抽时间多陪陪孩子。陪孩子聊聊天,一起娱乐一下,或者协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一些难题。此外,还可帮助孩子多交一些朋友,让孩子把朋友一起请到家中来玩,以弥补亲情的不足,使他们的身心能够健康成长。

四、家庭、学校、社会结合,共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单亲学生心理健康,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相互配合,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老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要主动联系学生家长,多与家长交换意见,了解学生的在家表现;同时,也要要求家长,经常与学校、老师取得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最新情况,以便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

单亲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广泛的社会问题。单亲学生的心理是否健康,老师占有主要的因素。作为一个好的老师,只有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反思、总结,才能让单亲学生的心理更加健康。

主要参考文献:

《班主任工作实用手册》开县教师进修校主编王建春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 篇11

关键词:心理健康;渗透教育;团结一心;爱的源泉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6-153-01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位伟人曾说过这样的话:“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教育也是如此,社会发展使教育这一培养人的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不断产生新的需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综合体现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社会适应性、保证全面和谐的发展,并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和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与心理健康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逐渐被看成现代学校教育工作中的一项卓有成效、不可或缺的工作。

既然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非凡的意义, 那么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切实、深入、全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当前学校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在教育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1、全面渗透

心理健康教育和其它的教育一样需要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意识和观念;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需要在点滴的生活实践经验中积累而成。因此,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教师每天大量而具体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实处。

(1)在各科教学、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除与原有思想品德课等相关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进行外,还可以利用活动课、班团队活动,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对小学生也可通过组织有关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游戏、娱乐等活动,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和方法,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2)注重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首先,重视课堂心理氛围的创设,建立相互支持、相互合作、共同进步的课堂气氛,为学生营造一种安全向上、相互支持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共同发展。其次,注意教育机会的平等和公平,注意个别差异和因材施教等重要的教育原则。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心理指导,消除学生由于某种原因产生的烦恼或困惑等心理障碍,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2、团结一心

家长,作为孩子成长和发展中重要的角色,其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观念将直接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因此,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应获得来自家长的支持和认可。这样,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也必须注重与家长达成共识,通过各种活动与宣传,打破家长“重智轻德”的旧观念,帮助家长建立现代的、科学的人才观,获得家长的支持和认同,鼓励家长参与,创设出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与氛围,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如何更好地得到家长的配合呢?

(1)可以通过邀请专家来学校给家长进行讲座讲,分析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专家与家长零距离的沟通,容易使家长从教育子女的误区、盲点中幡然醒悟,懂得一些如何教育子女的好方法,创设宽松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让学生在健康的环境中慢慢校正不良心理,逐步培养其健康完善的人格心理。

(2)学校可以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家长教育活动或者是亲子活动,以解决在教育子女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解决矛盾,密切关系,互通有无,加强合作,使家长的素质不断提高以及和子女建立良好的关系。比如可以试着创建“学习型家庭”,引导家长们主动购买图书、订阅报刊,双休日也带子女逛书店、游公园,参与各项有益的创新活动。家校合作、互动的关系,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心理环境。

3、爱的源泉

苏霍姆林斯基说:“培养人,首先就要了解他的心灵,看到并感觉到他的个人世界。”是呀!没有心与心的沟通,就没有爱的琼浆玉液,去滋润学生的心田,学生心灵中的种子就会干枯,更不会发芽,茁壮成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只有走进学生的心灵,方能显示助人成长的影响力。如何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呢?

爱心是走进学生心灵的保证。教育是爱的艺术,是心与心的认同,是心与心的升华,是心与心的沟通。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认为“教育不能没有情感,没有爱……没有感情,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马卡连柯说:“教师的心应该充满对每个他要打交道的具体的孩子的家,尽管这孩子的品质已经非常败坏,尽管他可以给教师带来许多不愉快的事情,教师都要以自己的美好的感情去教育他。”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曾说:“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是热爱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教育的全部奥秘,就在于爱儿童。”这都说明教育需要爱,只有爱,教师才能真正地走入学生心灵爱学生是教师工作的全部动力,爱学生是师德修养的集中体现。教师只要放下架子,走进学生的生活,一句笑话、一个微笑,就会在不知不觉中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只要倾注一片爱心,就能走进学生稚嫩的世界,走进学生纯洁的心灵。

总之,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学习,总结教育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努力培养孩子们健康的心理素质,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综合教育,进而有效地维持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逐步达到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姚本先.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东方出版中心.2002.

[2] 林崇德.《学校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职高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 篇12

一、职高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青少年时期是学生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对新生事物充满着好奇与兴趣, 对各种不同的事物充满着探究与尝试的愿望。但由于他们的阅历尚浅、辨别能力低下, 无法对事物作出正确的判断, 在思想和行为上出现一些出格现象, 而教师与家长恰恰缺乏这方面的教育经验。特别是农村职校, 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育一直是困扰职业学校教师的一大问题。由于教师缺乏这方面的知识, 职业学校大都没有开设这方面的课程, 导致学生心理问题较多, 而由此导致的辍学、厌学、沉溺网吧等现象比比皆是。如何克服这一问题, 笔者从多方面进行了探索。

在职业学校里, 心理健康知识在广大教师中普及率低, 面对学生的心理问题, 不少教师爱莫能助, 束手无策。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尚处于萌芽阶段, 大家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还比较淡薄, 加上教师和家长缺乏科学的认识态度, 没能及时对学生心理健康作出良性的诊断, 使得学生的心理疾病愈发严重, 错过了对学生健全人格品质的培养, 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障碍。而职高生往往把学业失败归因为———调查显示:85.5%的职高生觉得“很少受到老师的鼓励和表扬”, 72.3%的职高生认为“很少受到父母的鼓励和表扬”, 31%的职高生有“被社会和学校遗弃的感觉”, 60%的职高生觉得“经常有失落感”。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 首先, 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关系紧密, 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缺失、学校办学方向的背离、父母的纵容溺爱、老师不敢下力气管等等, 无不在客观上助长学生的不良习气。其次, 学校教育环境存在教育方法不当、措施不够力、管理不到位等弊端, 均是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家庭是孕育学生良好品质的温床, 同时也是酿造逆反心理的地窖。有些学生只从父辈身上继承了不良的行为品质, 特别是那些有抽烟、喝酒、赌博等不良嗜好的父母, 他们把不良的品质传给了下一代, 不劳而获的生活方式更是影响着学生良好世界观的形成。还有家长对孩子的过分娇宠等, 容易使孩子娇生惯养, 甚至走向堕落, 这种后果多半是家庭和学校健康教育的盲点所致。社会是个大染缸, 无时无刻不在诱导青少年走上犯罪的道路, 比如影视网吧经常播放凶杀、淫秽的影片等, 使之成为诱发青少年蜕变的场所。这些客观因素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防不胜防的。

二、职高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也不是某个专职教师的责任, 而是要求广大教师和社会的全员参与。学校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制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心理素质教育模式。各任课教师结合本课程的特点, 在课堂上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特别是语文课, 它融人文性与社会性于一身, 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利阵地。如《孟子:尽心下》:“养心莫善于寡欲”, 人要保存天生的善性, 追求道德精神的完善, 减少对物质的欲望等。这些话对于我们今天物欲横流的社会无疑会起到一定的教育效果。

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的正面教育, 父母是学生步入人生的第一任教师, 父母的人生观会直接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家庭教育就是纠正学生不良心理的课堂。因此, 心理健康教育应取得家长长期的支持, 这对于改善和预防学生的心理障碍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另外, 人的成长需要社会这一方蓝天, 因为,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因此, 我们还需要社会的通力合作, 给孩子营造宽松向上的社会环境, 这更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古时候曾有孟母三迁的典故, 也有乐羊断纺的故事, 良好的家庭环境能帮助学生抵御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减少不良思想和文化对青少年的腐蚀和渗透, 能有效地把这种危害降到最低的限度, 确保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

对于职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除了通过学校教师在课堂上对其进行心理健康引导之外, 书籍也是医治学生心理疾病的另一剂灵丹妙药。治心先治愚, 各种心理疾病的发生, 归根结底就是人对社会的认识能力过低所致。心灵上的缺陷, 也可以通过求知来治疗。美国精神医学专家高尔特说过:“图书馆是一座心智的药房, 存储着为各类情绪失常病人治疗的药物。”《论读书》一文中说:“精神上各种缺陷, 都可以通过未知来改善。”一些有心理问题的学生, 可以通过看心理健康教育专栏获得心灵上的启迪, 多层次多方位了解心理健康的教育信息, 找到致病的根源, 消除心理的困扰和障碍。增强抵御心理“病毒”的免疫力, 还可以通过阅读作品中的美, 引起心中的共鸣, 有利于分散心中的不良情绪, 从不良的情绪状态下解脱出来养成平和健康的心态。

总之, 对职高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大家的高度关注, 更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通力合作。

参考文献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 篇13

中学生心理障碍问题已成为当今的社会问题之一。近几年来,我在学校教学管理实践中了解到,由于当今社会竞争激烈,造成人们心理压力重,在校中学生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生存,面临升学压力,心理脆弱,心理压抑得不到一定的宣泄;再者,我国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也显得越来越严重;更甚者,由于家庭的残缺,如父母离异、丧父或丧母的单亲家庭,隔代抚养孩子等现象,都使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不少中学生因学习压力过大、家庭期望过高等原因,对父母和教师产生了抵触情绪,父(母)子(女)关系、师生关系紧张,出现了严重“高焦虑”症状,不能适应正常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的变化,在人际交往中不能和他人和谐相处,在生活中不能忍受和战胜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可见,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十分必要。各中学应注重群体正面引导,重视对学生消极心理状态的改良和不良行为的矫正,促进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完成社会对中学教育提出的新任务。本文就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并努力创建良好的心理环境

既然中学生心理障碍的疏导已成为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中学教育的具体决策者和组织者,中学校长要肩负起历史的使命和社会的责任,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的日常管理之中。现阶段,作为校长应做的工作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课程,定专职教师,定专用教室;成立专门的学生心理咨询服务室;校长挂帅,社会与学校有关人员共同参与,形成集教科研咨询于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科室,指导、服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好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教师待遇。

创设心理环境,保证学校综合性心理健康教育顺利进行,也是中学校长所应该担负的责任。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是学校综合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条件,也是现代学校的标志。为中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主要是指学校、家庭、社区心理环境。

学校内部心理环境建设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1、主环境建设。一流教育要有一流主环境建设,主环境建设是学校心理建设的首要任务。包括教学大楼、实验室、运动场等等在内的学校主环境,应以崭新面貌出现,尽可能地体现“新颖、整洁、明亮、美丽”的风貌。要把各种建筑物构建在绿化环境中,使学校成为花园式的大教室,让池塘、名花异草、茂林修竹、绿色草坪和曲径通幽的小道,也成为学生修身养性的环境。

2、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要通过开展各种文化、艺术、体育、科技和学习名人等活动,提高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技艺,活跃学生身心,达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关系的目的,改善学生心理环境。

3、校园校建设要校有校风,班有班风,教有教风,学有学风,培养良好的“四风”,既能反映学校的特色,也是稳定的心理环境因素。学生的生理、心理、智力、能力等综合素质,在良好的校风校貌这个心理环境中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可见,良好的校风校貌也能为学校综合性心理健康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学校还应努力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学校可以联合居委会等社区基层组织,定期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向家长传授孩子身心发展的常识,使家长既关心子女的身体健康,更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让家长们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离不开文明、和睦、明朗、愉快的家庭环境。学生从小能生活在温暖、愉快的家庭中,得到父母、长辈的正确的爱,必然会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安全、愉快,充满欢乐和信心,良好的情绪从小就占据心理状态的主要地位,从而保证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同时,学校要充分利用社区生活环境,使之服务于学校德育。社区内良好的环境建设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资源。

二、要努力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

从每个学生的成长过程来看,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领域;从学校教育的任务来看,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是当今社会对学校教育提出的新任务。教师是教育工作的实际组织者和执行者,担负着教书育人的双重任务,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显然也是教师的责任之一。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未能引起广大教师的足够重视,在一些地方,心理健康教育甚至几乎是一片空白。因此,学校要努力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可以从四个方面加以引导。

1、组织教师学习理论知识,提高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学校要组织教师学习第三次全教会的精神和心理健康知识,注意引导教师开展讨论让教师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请有关专家给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让教师知道心理健康的人必须具备完整的人格、充沛的活力、进取的精神、愉快的情绪、适当的行为、虚心的态度及现实的良好适应。明确不同学段的学生心理健康的特征又有所不同。让教师们通过学习,提高认识,真正懂得一个好教师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用自己真挚的爱去影响学生,塑造学生,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让教师从思想上重视与理解健康教育在育人中的地位与作用。

2、组织教师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问题。

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主要有以下三年方面的原因:

(1)在日常交往中的心理问题—人际关系焦虑。学生的交往需要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不断扩大,但他们的交往能力如得不到正确的指导,往往只能停留在原始的水平上,甚至常常由于交往不当而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例如矛盾不能及时处理解决,就容易形成暴力对抗,封闭孤独、派别流动或不良的心理。

(2)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扭曲。在日常生活中,由于所处的客观环境(家庭、社会、学校)的影响,例如家庭的纠纷、父母的离异造成孩子抑郁和焦虑;社会不良风气,人际复杂关系造成孩子内心矛盾冲突与困惑疑虑;学校不得法的教育与教师严厉或放任,造成孩子对抗情绪或退缩畏惧等心理问题。

(3)在平时学习中的心理问题—挫折与焦虑。由于应试教育流毒极广极深,从小学到高中,分数一直成为学生心理上的一个沉重的包袱,家长或者学校自觉或不自觉地剥夺了孩子们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阻碍了学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影响了他们创造力的发挥,学生把学习视为畏途,恐学、厌学的心理加剧。

3、指导教师讲究科学方法,保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1)正确引导:心病必须心药医。学生在平时生活、交往、学习中产生的问题有经验问题、方法问题、心理问题,要依据不同情况不同对待。一般在精神上、情感上的问题,较多的是属于心理健康的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粗暴急躁,不能过分地批评指责,更不能讽剌打击,要朋友式地谈心,针对性地梳理,耐心启发、正确引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尊重、理解、信任学生,使学生感受到自身的存在与价值、优点与缺点、现实与未来,能更有针对性地确定人生目标,选择适应自己特长的成才之路,在学会处理与他人,社会的关系中,使人格得到完善。

(2)善于等待:心理问题解决需有一个过程,甚至是比较缓慢的过程,水到渠成,不令而行,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不可能立竿见影,所以要善于等待,坚持不懈。这不仅是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方法,也是锻炼教师教育能力,提高教师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

(3)对症下药:在处理学生心理问题过程中,要针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依靠心理医生和专家会诊,个别指导,对症下药,不能一概而论。

担任班主任的教师还应努力做到:表扬、批评适度,减轻学生的思想压力,对学生的期望不能太高,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别人。

4、引导教师以课堂为主渠道全方位、多角度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要引导教师坚持以课堂为主渠道,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学生心理出现“症结”,如:学习焦虑、人际关系焦虑、有情绪冲动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恐怖倾向等,通过专门教育及时疏导是素质教育不容忽视的环节。我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作为一门学科走进课堂。它不仅只针心理有障碍的学生,还要面向全体中学生,作预防性辅导,及时治疗,运用现代心理科研成果,针对学生心理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咨询辅导、心理训练等),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应牢牢抓住课堂这个主渠道,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或矛盾,使其处于心态平和、情绪稳定、思维灵活,爱憎分明、举止适度这样一种有利于健康成长的环境之中,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各科教师都要认真挖掘教材中具有心理品质教育内容的因素,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和训练。

(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有益的活动之中,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如社会实践活动、科技文体活动、主题班会等,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学生发挥才智,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良好品质,提高心理素质。

(3)开展个别心理咨询。学生具有的烦恼、焦虑、紧张,往往因人而异,通过团体指导有时难以收到最佳效果,应通过个别咨询,对个体进行指导,帮助他们减轻心理压力和负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根据学生行为中的问题采取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辅导或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上一篇:开学第一课播出时间通知下一篇:满意学校评议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