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服务中心工作职责

2024-10-11

法律服务中心工作职责(通用8篇)

法律服务中心工作职责 篇1

法律服务中心工作职责

(一)解答法律咨询。在线或现场解答来访群众法律咨询,对情况复杂、电话中难以解答的问题,约请咨询人到律师事务所当面解答。

(二)提供法律援助。对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来访人告知其应提供的相关申请材料,依法受理并提供法律援助。

(三)提供法律服务。对来访人要求提供法律服务的,根据来访人的要求和具体情况,介绍律师事务所、公证处、基层法律服务、司法鉴定所的联系方式和联系人。

(四)进行法制宣传。在来访人咨询法律问题时,根据来访人的需求,主动向其宣传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介绍司法行政部门的主要职能和服务内容等。

(五)提供人民调解。对来访人请求人民调解的,根据属地和行业调解的原则,联系指定基层司法所和专业人民调解委员会进行调解。被指定的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结束后,应及时将调解结果反馈给中心。中心对简单纠纷且有条件现场调解的当场进行调解;纠纷情况疑难复杂但认为有必要的,组织专门力量进行调解。

(六)接受投诉举报。对全区司法行政系统所有工作人员和法律服务人员的投诉举报,准确、清晰地记录下来及时告知相关部门处理,并做好反馈、登记工作。

(七)上报社情民意。每月一次定期统计、分析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和有可能转化为群体性信访或越级上访的苗头情况,及时报送局领导;开展“12348”法律咨询舆情分析工作,当好党委政府参谋和助手。

(八)其它相关工作。中心认为其它需要进行的工作。

法律服务中心工作职责 篇2

聚焦依法治区 强化法治津南建设

津南区司法局作为普法依法治理主管部门, 坚持贴近基层, 融入法治, 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 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打好“法治”这张牌。

加快推进法治津南建设。深入贯彻《深化法治津南建设实施意见》, 制定《法治津南建设工作制度》, 组建法治津南联络员和志愿者队伍, 举办“深化‘法律六进’推进法治津南建设”和“法治津南宣传周”专项宣传活动以及法治津南建设征文活动, 建立双港鑫港园社区、八里台小黄庄法制宣传街、咸水沽普法宣传栏等普法宣传阵地, 完成了“一镇一阵地”、“一镇一特色”的工作目标, 推动在全社会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

创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采取“四多、三性”普法工作方法, 形成具有津南特色的“三横六纵”普法网络格局, 不断提高普法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狠抓领导干部学法用法。以津南区“新风尚大学堂”领导干部法制讲座为载体, 每年集中全区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学法不少于2次。实行普法考试无纸化。积极拓宽学法渠道, 把法制教育纳入公务员初任培训、妇女、青年干部、新任科级干部等培训中, 增强各级干部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不断深化具有津南特色的青少年“七个一”法制教育模式。把法律知识作为“开学第一课”和“开学首日礼”的必学内容, 编印普法书籍挂图, 强化青少年学法用法。

深入推进依法治理工作。扎实推进“法治政府”、“法治街镇”、“法治机关”、“民主法治示范村 (社区) ”、“诚信守法企业”等法治创建活动, 全面提高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 打造依法治区典范。津南区被评为全国法治区县创建活动先进单位。津南治区办被评为全国“六五”普法中期先进普法办。4个村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45个村 (社区) 被评为市级“民主法治村 (社区) ”。

聚焦和谐稳定 强化平安津南建设

津南司法局始终坚持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为司法行政工作的核心, 改进工作作风, 创新工作方法,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和问题, 筑牢“稳定”这座堤。

扎实推进人民调解工作。制定了《津南区人民法院、公安分局、司法局联动调处矛盾纠纷实施细则》 (试行) , 使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职能得到有效整合和充分发挥。探索建立津南区交通事故联合调解工作中心, 形成交通事故纠纷多元化联合调处工作机制。截止2014年10月, 该中心共接待案件781件, 受理调解申请212件, 联合调解达成协议186件, 调解结案案件赔偿金额达2400余万元。积极构建由法院、工会、人力社保局、司法局组成的“津南区劳动人事争议纠纷四方联动调解机制”, 实现诉、裁、调对接功能。截止2014年10月, 津南区各级调解组织共调解各类纠纷353件, 调解成功347件, 成功率达98.3%, 排查矛盾纠纷54次, 预防纠纷51件, 防止群体性上访24件, 切实发挥了人民调解工作的“第一道防线”作用。

创新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按照“以人为本、分类管理、分阶段教育”的管理措施要求, 社区矫正工作开创了“7541”工作模式, 对重点人员进行重点管理、重点监控、重点教育, 运用感化手段提高社区服刑人员改造的自觉性, 形成了良好的社区矫正工作局面, 有效防止社区服刑人员脱管、漏管和重新违法犯罪。同时, 大胆创新实践, 形成了“队伍建设专业化、衔接解矫程序化、日常管理制度化、思想教育经常化、档案管理规范化、帮困扶助人性化”的具有津南特色的“六化矫正法”, 为全市社区矫正工作积累了经验。

不断深化安置帮教工作。积极做好帮教安置基础性工作, 采取“面向全区, 镇镇督查, 村村排查、户户走访”的工作方式, 深入到村、落实到户逐一进行调查摸底。打造务实帮教“安心工程”。在全区建立21个过渡性安置基地, 开展就业技能培训60场次, 推荐就业1144人, 为9人发放救济金, 申请低保5人, 安置率达100%。建立专业心理咨询师队伍, 定期针对特殊人群开展心理辅导, 为其迅速融入社会扫除心理障碍。

聚焦法律服务 强化职能作用发挥

津南区司法局坚持围绕中心和服务大局, 充分发挥职能优势, 明确服务对象, 改变服务方法, 创新服务机制, 写好“服务”这篇文章。

积极推进法律顾问制度。建立律师参加区领导接访日工作制度, 积极推荐优秀法律服务工作者担任政府和企业法律顾问, 为党委政府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提供法律咨询, 为企业依法经营管理提供法律服务。

积极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在全区各社区、未整合村, 建立95个司法工作室, 有效承担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法律服务、社矫安置、普法宣传、法律援助、综合治理等工作, 形成零距离司法为民服务体系, 达到小事不出社区 (村) 、大事不出镇的效果。

大力加强法律援助工作。开辟特殊人群法律援助绿色通道, 降低法律援助的门槛, 扩大法律援助受理范围。积极打造“15分钟法律援助服务圈”, 使群众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援助服务。2014年初以来, 共代理各类法律援助案件130件, 代写各类法律文书560份, 提供法律咨询1990次, 为群众挽回各项经济损失2100余万元。津南法律援助中心荣获全国法律援助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法律援助“便民服务示范窗口”。

做强做大法律服务超市。在全区基层司法所内建立集法律咨询、法制宣传、法律援助、技能知识普及等功能于一体的法律服务超市, 就地化解矛盾纠纷、降低诉讼成本、方便人民群众。法律服务超市创立以来, 已有4000人次的居民走进“超市”享受服务, 共进行普法活动190场次, 发放宣传资料4万余份, 社区居民的法制观念、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得到显著提升。该创新做法已在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内推广。司法部部长吴爱英在视察津南区法律服务超市时, 对该局立足基层、创新品牌、延伸服务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

聚焦素质提升 强化干部综合能力

法律服务中心工作职责 篇3

一、搭台子,完善法律维权的保障措施

1.组织平台

一是成立职工维权法律服务中心。设立维权法律服务办公室,与信访办合署办公,具体负责职工维权法律工作的各项事宜。二是成立领导小组。矿长、党委书记任组长,工会主席、经营矿长任副组长,各相关部门(工会、人力资源部、风险管理部、治安保障部、计生办、信访办)负责人为成员。三是建立运行体系。下发《翟镇煤矿职工法律援助实施办法》,通过定期例会制度,研究安排法律援助工作,利用月检查、季考核通报的方式,建立维权工作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实现维权服务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2.培训平台

一是上级培训。组织调解员参加省人社厅和集团公司举办的劳动争议调解培训班;二是讲堂培训。利用职工大讲堂,组织职工学习《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法律法规,提高职工的法律维权意识;三是竞赛培训。定期组织法律知识答题和抢答赛活动,增强职工学法用法的意识。

3.网络平台

一是网站“连心桥”。在内部网站设立“连心桥”,对职工的留言及时做好正面引导、承接梳理和督促办理等工作,确保反映问题24小时内回应、48小时内答复,全年共发帖125个,并全部答复。二是微信公众平台。利用在腾讯开通并通过认证的“翟镇煤矿”、“翟煤先锋”、“翟煤清风”、“青春翟煤”四个微信公众平台与职工“零距离”沟通交流,合理反映诉求。

二、创牌子,丰富法律维权的方式载体

1.信访代言

信访代言制度就是我们规范信访秩序的一个创新举措,我们通过建立矿、区队、班组三级代言组织,替职工说事,帮职工办事。当职工认为自己利益受到侵害时,由信访代言人在调查了解、汇总分析的基础上,对职工反映的合理要求,向相关部门代为反映,及时帮助协调解决,确保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矛盾在基层,维护权益在基层。全年通过代言、代理、代办,解决问题40起/112人次,特别是永新融资、工资迟发等问题的代言,有效杜绝了越级上访事件的发生。全国能源化学工会三届五次全委会推广了山东两个经验,“信访代言”作为其中之一在全国推广,并以秘密级别的《全总信息》向全国专题推介,同时,委托《当代矿工》杂志对信访代言进行了专题报道。

2.争议调解

一是针对解除劳动合同的职工,工会从维护职工权益的方面进行维权审核,避免劳动争议的发生。二是针对工伤工资容易出现纠纷的情况,我们与上级部门及新泰市劳动保障局咨询政策规定后,制定了既符合上级政策,又统一的工伤工资支付标准,从而避免了纠纷的发生。三是针对工作岗位调整、职业病费用报销、病假工资等方面的问题及时进行调解,同时,对制度中存在的漏洞进行完善,确保制度合情合理、合规合法。全年接待劳动争议总量41起/58人次,调处成功率100%,杜绝了劳动争议仲裁案件的形成和劳动争议案件引发的上访案件。

3.法律援助

一是选聘了12名热心帮扶工作且具备一定法律业务知识的人员作为法律援助的志愿者。二是聘用泉沟法院(法庭)、新泰市劳动仲裁院、交警部门相关人员作为援助工作法律顾问。全年提供法律援助13起/22人次,维护和保障职工合法权益的同时,也在地方法院和交警队树立了良好的口碑。

4.帮扶救助

一是物资帮扶。设立爱心帮扶超市,把职工捐赠的衣物、日常生活用品、家用电器及工会出资购买的生活必需品汇集到帮扶超市,让困难职工按需领取。二是资金保障。每年以高于集团公司2倍标准拨付帮扶资金(集团公司标准为25元/人,我矿50元/人),近3年来,帮扶低保家庭、困难职工、残疾职工、金秋助学、大病救助等623人次,发放救助金72.6万元,基层单位自发“爱心捐款”27万余元,矿“慈心一日捐”捐款34万元。三是合理利用政策。积极争取上级政策,为大病职工办理临时救助、为困难职工子女争取助学资金、为低保边缘户争取最低生活保障金,近3年,共为32名困难职工争取上级救助金12万元。

三、想法子,建立法律维权的长效机制

1.源头公开机制

一是工资集体协商。把职代会会前的代表组长会作为工资集体协商的“前置环节”,在充分考虑企业经营困难的整体形势和上年度企业职工工资水平的情况下合理协商,保障劳动关系双方的合法权益。二是三级公开。规范矿务、区务、班务三级公开运作,每季度会同相关部门对单位的工资分配办法、工资结算、单项考核、活动经费使用、劳保用品发放等进行专项检查,全年检查发现存在问题224条,通过整改通报,确保问题的整改、落实和闭合。三是女工权益维护。通过签订《女职工特殊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确保“三期”女工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2.互联互动机制

一是上下互动。通过工会主席与职工代表联系书形成上下的互动机制,了解职工所思、所想、所盼,全年收集联系书379份,问题551条,特别是针对反映突出的劳动保护、物业管理、困难救助等问题制定针对性整改措施。二是部门联动。各专业部室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作用,团结协作,发挥部门的合力,为需要服务的单位和个人提供最大方便,及时妥善解决反映问题。三是内外的互动。对口单位与当地政府勞动保障、信访、法院、交通等部门经常的进行工作的交流,在寻求他们帮助的同时,将处理维权中涉及的政策性和普遍性的问题向他们反映,帮助他们完善和修改政策。

3.维权延伸机制

司法行政法律服务中心工作总结 篇4

2012年,按照市局提出的“建标准、抓规范、破难题、促提升”的工作要求,坚持便民性、公益性、专业性、统一性的工作原则,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扎实推进我县的司法行政法律服务中心的规范化建设,在中心现有水平的基础上,通过规范化建设提高综合服务能力,为公民、法人提供优质便捷的法律服务。截至今年10月底,中心共受理分流人民调解229件,受理法律援助案件1427起(其中民事案件1313起,刑事案件106起,涉及人数1424人,挽回经济损失1144.155万余元),解答法律咨询3612批次(其中接待来访2103批次,涉及人数2196人),法律服务引导109件。

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推进中心建设。我县司法行政法律服务中心建立以来,就得到了县领导和局党组的高度重视。一是中心定编。二是改善硬件设施。近年来,群众对法律服务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县法律服务中心的接待人次逐年递增,目前的硬件设施已经无法满足业务需求。为了更好地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不断扩大受益人群,县司法局正在规划建造崭新的司法行政法律服务中心大楼。三是加强队伍建设。优先考虑上岗人员的合理配置,选拔服务意识好、实际工作能力强的同志,形成强强组合,并通过各种渠道吸引优秀的专业人才。认真实践培训、考核、问责等机制,实现规范化的监督管理,着力打造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水平好的精干队伍,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四是统一着装。为进一步提升窗口服务形象,我县司法行政法律服务中心窗口人员实现统一着装、挂牌上岗,不仅体现了中心管理规范、有序,提升了工作人员的形象,而且方便群众辨别身份,加强了对窗口工作人员的监督。同时强化了工作人员的身份意识,促使他们进行自我管理和约束,增强工作责任感,提升服务意识。

二、整合资源,构建联动机制。加强司法行政部门法律管理、普法宣传、基层等各科室之间的整合,完善例会工作制度,实现内部资源的无缝对接,实现信息互通、工作互动、形成合力,充分发挥法律服务中心的职能作用。一是法律援助与人民调解工作对接机制,减少

当事人的“讼累”,同时大幅度减低法律援助成本,增加弱势群体维权受益面,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的良好社会效果。二是法律援助与法制宣传工作对接机制。通过推行这一工作机制,扩大了法制宣传工作的规模、壮大了法制宣传工作的声势、丰富了法制宣传工作的特色,同时也扩大了法律援助工作的社会知晓率和影响力,三是法律援助与法律服务单位工作对接。通过建立联络员制度、信息互报工作互动机制、法律援助代理申请制度,进一步畅通了信息,方便当事人就近获取信息,提出申请。

三、健全制度,完善运行机制。为进一步强化法律服务窗口工作人员管理,进一步完善运行机制,规范管理制度,中心及时梳理、解析各项工作流程,在原有的工作流程和服务标准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工作程序和规范。中心除了上墙制度外,还制订业务学习、工作例会、AB岗工作制度、否定报备制度、一次性告知制度、档案管理制度、检查考核制度、业务登记、报表统计、重大事项报告、窗口应急情况处置、投诉处理等接待工作制度,积极履行窗口的服务指引、法律咨询、申请受理和查询答疑等职责。通过规范流程,不仅形成了业务规范、操作便捷、服务优质的运行机制,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而且方便群众办事,提高工作效率。

四、齐抓共管,形成工作合力

中心加强与信访、工会、团委、妇联、残联、人社等部门的沟通与联系,完善衔接机制,做到齐抓共管,形成工作合力。一是涉法涉诉信访衔接机制。协助信访局做好涉法涉诉信访工作,引导群众通过法律渠道解决矛盾纠纷。在信访接待中遇到涉法涉诉案件,及时将上访群众引导到法律服务中心,由服务中心人员解答上访人的法律问题,对符合条件的群众办理法律援助申请。二是劳动仲裁衔接机制。会同劳动、工会等部门建立维护职工权益协作机制,在县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设立工作联系点,专门委托代理涉及劳动争议的法律援助申请,每周派一名工作人员到联系点共同参与劳动争议咨询、受理相关法律援助申请等工作。同时,与县劳动监察大队建立良好的互动机制。三是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制度的衔接机制。三是与县人民法院实现无缝对接,使一些符合条件的当事人在立案、诉讼费用减免、诉讼保全、执行等各个环节得到便利,方便经济困难的诉讼案件当事人获取法律援助。四是建立法律服务中心联席会议制度。研究制定法律服务工作的重大政策措施,为政府决策提供意见和建议;协调解决法律援助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督促检查各部门对法律服务相关政策的落实情况和任务完成情况;定期向县委县政府汇报全市法律援助工作开展情况。五是建立专家顾问团。邀请县内业务能力强的律师和法律工作者,成立法律服务中心专家顾问团。在接访过程中,遇到重大群体性事件或案情复杂,由专家顾问团集体会诊,提供高质量的法律服务。

五、责任到位,提高服务能力

法律服务所工作总结 篇5

2014年,xxxx法律服务工作在市司法局的领导和支持下,以“xxxx”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外树形象、内强素质”的总体要求,坚持以服务乡镇经济建设为第一要务,健全法律服务领导机制,建立法律工作网络,完善法律工作制度,积极开展基层法律服务,使乡镇法律服务工作成为凝聚人心的平台、凝聚力量的纽带,形成了法律服务工作新的格局,促进了地方经济建设全面健康发展。我所全年共受理来访39人次,法律咨询78人次,代理诉讼73件,见证10件,担任常年法律顾问13家,上法制课4场次,调处民间纠纷17件,接受指派办理法律援助10件,避免和挽回经济损失45万元,实现业务收费8万余元。

一、加强领导,严把“三个关口”,延伸法律服务工作领域

一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对乡镇法律服务工作的领导,通过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和宣传教育,实施法律服务队伍标准化建设,将法律服务延伸到镇村工作的每个角落。

(一)统一认识,把好组织关。我镇成立了法律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并相继在各行政村配备了法律服务员,专门召开了全镇法律服务工作会议和行政村法律服务员座谈会,统一思想和认识,确保了法律服务工作在基层的顺利推进。

(二)完善制度,把好队伍建设关。人是所有因素中最活跃的因素,狠抓法律服务队伍建设,提高法律服务员的技能和素质,是做好法律服务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我们从实际出发,经过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借鉴同行经验,建立了一整套行得通、做得到的法律服务员培训制度,并切实采取措施严格落实,制定制度,一以贯之。通过组织专门培训、以会代培等各种方式,对法律服务员进行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同时,适时组织全员政治学习,让法律服务员及时掌握最新的时事政策,做到立场坚定,思想过硬。积极鼓励法律服务员自学,通过发放学习读本、组建论坛、举行座谈等形式,为他们提供各种学习的平台,努力营造一种愿学、乐学、想学的氛围,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团队整体素质。

(三)创新方法,把好宣传关。以乡镇综合治理宣传月、安全宣传月等活动为契机,大力开展一些形式新颖活泼、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法制宣传活动,同时积极创新宣传形式,使法律宣传常变常新,有声有色,深入人心。6月,我所借安全生产宣传月之机,通过开办培训班、挂横幅、张贴标语、发放宣传单等多种形式向广大群众进行法律宣传,收到了很好的功效。据统计,全年共组织专题学习12次;组织宣传骨干培训4次,140人次;出法制宣传专刊12期,悬挂横幅10条,挂图36张;张贴法律宣传标语130余条;向群众免费发放法律宣传资料1000余份。

二、以服务经济发展为己任,主动提供全方位、多层次、高效率的法律服务

为群众服务是我们一贯的宗旨,今年以来,我所法律服务工作以经济发展和群众需要为目标,不断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为全镇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注入了充足的血液。

通过树立“扎根基层、贴近群众、服务群众”的宗旨,定期向社会弱势群体开展法律服务、法律宣传、法律教育和法律援助等活动,及时为群众提供高效优质的法律服务,解除群众困扰,化解各类社会矛盾,促进了乡镇环境的和谐美满,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7月13日下午,庙徐村七组村民丁宝荣到我所求援,反映邻居沙某阻止自家在自已使用的宅基地上建造院墙,不准施工,两家人针锋相对各不相让,丁家亲友带来铁锹、长棍,并扬言谁来阻止就砍断谁的膀子,情况十分危急。我所人员在接到求助电话了解情况后,牵头与派出所组成调解小组,来到丁宝荣家进行调解。经我所专职调解员分头调解,以理服人,以法服人,双方最终达成共识。此次纠纷顺利解决,避免了一场流血事件的发生。

全市基层法律服务工作汇报 篇6

xx市司法局

基层法律服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市司法局认真贯彻执行司法部2000年XX号、XX号令和《XX省基层法律服务条例》,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工作重心,强化基层法律服务规范化建设和管理,积极教育引导全市广大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立足农村、社区,在为广大农村群众、城市低收入阶层和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服务的同时,积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为弱势群众提供法律援助,参与社会矛盾纠纷的化解,在推进农村、社区依法治理,维护全市的和谐稳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我市基层法律服务队伍的基本情况

2011年,我市共注册基层法律服务所X家,X名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其中,彭山县X所X人,XX区X所32人,X县1所7人,X县1所4人,X县X所XX人,X县17所66人,市直管4所13人。执业人数比2010年减少28名,减少15.5%。

二、我市基层法律服务及其管理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效

(一)发挥基层法律服务协会行业自律管理作用,积极反映和维护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合法权益。市基层法 1

律服务工作者协会自2005年成立以来,每年组织召开一次理事会议,学习党和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及基层法律服务工作业务知识;组织开展基层法律服务理论研讨,总结交流、推广基层法律服务典型经验,推进基层法律服务工作健康发展;支持会员依法履行职责;近三年来,对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的教育、检查和监督12次;向政府和有关部门反映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情况和提出建议的报2份;调处会员在执业活动中发生的纠纷3起;宣传基层法律服务工作,出期刊1期,发表理论文章2篇、信息简报9篇,为全体会员提供了理论交流的平台。

(二)发挥优势,切实为当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群众提供优质便利的法律服务。全市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紧紧围绕党和政府中心工作和社会热点难点开展法律服务,调解群体性纠纷,办理大量诉讼与非诉讼案件,积极拓展基层法律服务业务,服务“三农”成效显著。据统计,全市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为基层政府和村(社区)、各类经济组织担任常年法律顾问xxx家,调解纠纷XXX件,代写法律文书、解答法律咨询6XXXX件(次),办理法律援助1XXX件,为当事人避免和挽回经济损失1.XX亿元。参与当地党委、政府制定规定性文件1XX件,为乡镇党委、政府提供法律建议1XXX条,被采纳8XX条。

(三)加强培训力度,努力提高基层法律服务队伍的素质。近三年来,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对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共开展各级各类培训XX人次,开展专题培训XX场次,组织基层法律工作者跨区、县相互观摩学习XX场次。组织基层法律服务执业人员XX余人,到省司法警察学院参加培训,考核考试合格率达XX%以上。

(四)强化基层法律服务的监督管理,促进规范化建设。按照司法部59、60号令和《XX省基层法律服务条例》的要求,一是严把准入关。近几年来,凡是要求申请执业的人员,必须具备相关法律知识和执业条件,并通过XX省基层法律服务资格考试合格,确保了人员的执业素质。其次是把好了规范执业行为和执业纪律关。市司法局先后制定了《XX市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和职业纪律》、《关于进一步规范我市基层法律服务管理的若干意见》,规范了法律服务所的公示制度、法律援助制度、重大案件报告制度、收案制度、文档管理制度。每年年检注册前开展一次专项检查,对发现的法律服务所使用名称不规范、收费不上墙公示、形象较差、服务质量差的所和个人,采取延缓年检注册、限期整改等措施,督促其加强内部管理,取得了好的效果,目前,全市的基层法律服务工作基本做到规范有序。

(五)加强学习交流,加强区域合作。为探索基层法

律服务工作管理的有效模式,每年初,市司法局都要召开一次管理工作会议,由各区、县交流管理工作经验。同时,为学习借鉴其他兄弟市州的有益经验,2010年由分管副局长带领各区县局局长、分管副局长和基层股长,到XX、XX、XX、XX等市学习考察,扩大视野,同时,省内XX等3市、州来我市参观学习基层法律服务管理。

(六)认真抓好来信来访投诉案件的查处,规范执业行为,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对每一件投诉案件,做到了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受到了当事人的好评。在查处来信来访投诉中,对于当事人投诉经查证不实的,给予耐心解释,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对群众投诉查证属实的进行了认真严肃查处。3年来,我们共收到来信来访投诉共X件,直接答复X件,立案调查X件X19件全部办结,有X个法律服务所、X名法律服务工作者受到处罚。

三、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

一是少数基层法律服务者在思想、信念、道德和执业纪律上存在偏差。在少数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中存在片面强调自身经济利益的现象,违反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执业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是自我发展意识和发展能力不强。长期以来,社会对基层法律服务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存在偏差,对基层法律服务去留问题也争论不断,再加之基层法律服务收费偏

低,生存艰难,有不少的基层法律服务所在发展上存在短期行为,在法律服务所的办公改善和规范化建设上投入不足。

四、今后一段时期我市基层法律服务管理工作的重点 今后一段时期我市基层法律服务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以面向基层、服务群众,为广大群众提供便捷优质的法律服务为重点,以“党政支持、社会需求、群众满意”为目标,加强基层法律服务者的教育培训,不断提升队伍素质,加强和规范行业管理,不断提升基层法律服务水平,为全市的和谐稳定和经济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和法制保障。

(一)加强教育管理,提升队伍的素质。结合政法系统集中开展的“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主题教育,加强基层法律工作者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引导广大基层法律服务者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执业的过程中以实际行动维护党的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坚定不移的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捍卫者。

(二)加强诚信建设,规范执业行为,不断提高队伍的职业道德水准。在全市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者中深入开展以“公正执法、优质服务、诚信执业”为内容的创先争优活动。建立健全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诚信档案。大力开展

诚信教育,形成“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良好氛围。下决心坚决治理执业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努力提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社会信誉度,塑造XX基层法律服务行业的良好形象。

(三)强化培训,不断提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队伍业务素质。基层法律服务由于起点较低,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已成为影响和制约基层法律服务工作开展的重要因素。市司法局将围绕基层法律服务业务的热点、难点和新颁布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机制,改进培训方式,切实加强对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培训,提高基层法律服务者的业务水平。

法律服务的新认识 篇7

一、法律服务业概述

法律服务业是指专门机构依法为社会提供法律专业服务的行业。法律服务业的种类非常复杂, 涉及面很广泛。既有以经营性为主要特性的律师行业, 也有以促进社会事业发展的非经营性的公证法律服务等行业。因此, 法律服务业实际可以分为两种主要类型:一是经营性法律服务业, 二是非经营性法律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是传统服务业的对称, 以技术性、知识性的服务和公共服务为主。因此, 作为经营性法律服务业的律师业, 就具备了现代服务业的知识性等特征, 成为新兴的现代服业重要组成部分。

二、法律服务的价值分析

我国最初形成的法律服务业是律师业, 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由律师、公证等多种行业组成的法律服务业。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体制变革, 现代文化观念呈现革命性的变化, 正确认识法律服务的价值, 摒弃从功利的角度认识法律服务行业, 克服夸大和贬损法律服务价值的现象, 实现其价值认识的回归。现代法律服务业价值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 促进对法律理性的认识, 推动社会的公平正义

法律理性是建立在文化基础上的对法律的抽象认识, 它可以摆脱各种法律的技术性迷惑, 使人们认识到法律的本原, 从而在制定法律、适用法律时始终把握其科学性, 体现人类社会的共同利益。律师等法律服务从业者是法律理性的教育者、力行者, 其职业具有独立性, 可以摆脱各种利益的纠葛, 以超然的态度审视各种法律现象, 进行较为自由的思考, 在具体事物中表达自己对法律理性的见解, 批判违反法律理性的行为。由于律师的活动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 又最接近于社会公众, 可以将自己对法律理性的理解向公众言传身教, 使公众避免单纯以经验或者功利性的标准判断法律的作用, 推动其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的共同提高, 从认识法律理性到实践法律理性的转变, 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秩序。

2. 推动公权和私权的相对平衡, 追求权利与权力之间的和谐

在公权与私权的博弈中, 如何使之平衡历来都是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公权的优势地位极易产生以追求社会秩序为由滥用公权, 侵犯私权。但在现代社会中, 随着私权的过分张扬, 也易产生公权与私权的对立, 影响社会的和谐。因此, 在平衡论的基础上, 主张对公权和私权都进行适当的限制, 建立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相互信任, 保持公权与私权的均衡。律师等法律服务从业人员在大多数情况下, 为当事人提供保护人身财产权利的法律服务, 体现保护人身财产权利的意志, 促使当事人私权意识的觉醒, 为保护私权起到实质作用。对部分社会群体中存在过分强调私权的现象, 律师则以忠于事实和法律的态度, 客观评判公权在社会管理中的价值, 推动公权与私权的相对平衡。

3. 舒缓社会矛盾, 降低保持社会秩序安定性的成本

通过法律获得社会的秩序, 将各种社会主体的关系调整到合理的状态, 同样需要成本的投入, 这些成本包括物质成本和精神成本。在精神成本中, 还包括一种负成本, 如社会公众对法律的崇信度降低、社会主体之间缺乏信任等。要降低获得社会秩序的成本, 就必须对法律资源进行科学配置, 提高适用法律的效率。它包括:提高公众遵守法律的意识和依法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提高行政管理的科学性;减少司法干预的机会, 科学设置司法结构模式, 避免司法解决的过程过于冗长等。律师等法律服务从业人员是科学配置法律资源的重要方面, 通过对当事人解答咨询、代理等法律服务, 可以提高当事人对法律知识的了解, 增强守法意识和依法自行解决纠纷的能力, 降低了产生社会矛盾的可能性, 减少行政干预和司法干预的机会, 节约了法律资源。在行政干预和司法干预中, 律师可以作为代理人或者辩护人参与其中, 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增强干预结果的正确性, 避免因错案而导致法律资源的浪费和公众对法律、道德崇信度的降低。通过这些法律活动, 可以有效地减少保持社会秩序安定性的成本。

4. 推动社会文化的发展变革

我国正处于文化变革时期, 新旧文化激烈碰撞, 主流文化意识在震荡中快速地嬗变。传统的官本位思想、等级观念等正迅速地被个人主体意识、平等观念和竞争精神所打破, 在这意识换位的过程中, 出现一系列具有启示性的社会纠纷。律师等法律服务从业人员利用其职业的特殊性, 介入纠纷的处理, 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律师依照现代法制观念和法律规定, 阐释法律对文化取向的态度, 引导当事人坚持符合现代理性精神的文化观念, 并用法律保护自己对文化取向的认识。例如, 对人身损害中的精神损害赔偿, 当事人突破传统法律观念, 最初提出精神损害赔偿时, 作为诉讼代理人的律师, 在其中显然起了决定性的影响。

三、法律服务的特征

1. 服务性。

法律服务行业直接产生于商品生产与交易的社会活动, 当商业活动发展到一定程度时, 交易行为变得日趋复杂, 生产与交换的行为涉及到更多的社会关系, 产生冲突的可能性增大。为了规范交易行为, 减少商业纠纷, 降低交易成本, 调整相应社会关系的法律就产生了。正确理解、运用法律规范, 是人们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的一个重要前提。在商业传统深厚的社会, 有需求就有服务。法律家将自己的法律活动商业化, 为需要法律帮助的人提供法律服务, 进行解答咨询、辩护、代理、证明等各种活动, 法律服务本身也变成商品, 专门以提供法律服务的律师与接受服务的组织或者个人存在着服务交易, 这种交易是整个商业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 遵守契约自由、意思自治、平等、公平、等价有偿等商业原则, 以法律服务为交易对象, 成为律师执业服务性的突出特征。

2. 专业性。

律师与当事人之间的服务交易, 不是普通的商品交换。法律服务除了满足当事人生产生活的需要, 还可能是满足个人尊严、政治权利、行动自由、生命健康的安全、伦理关系等等方面需要, 其产生的后果远远超出生产生活的范围。作为专业证明机构, 公证同样需要遵守严格的专业规范, 以适应预防和解决纠纷的需要。律师、公证员等是处理当事人法律事务的专业人员, 经过专门的教育培训, 获得相应的专业资格, 在法律专业知识、专业阅历等方面已经超出社会普通人员的法律水平, 其渊博的法律知识和娴熟的专业技能, 是正确处理当事人法律事务的保证, 其他任何社会群体都不能在该服务领域取而代之。

3. 服务对象的不特定性。

凡是有法律服务需求者, 都可能成为律师、公证等从业人员的服务对象。从法律制度发展的历史看, 律师早已跳出为当事人提供辩护、代理或者参与商业运作的范围, 全面参与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几乎所有的活动。不但企事业单位、个人可以聘请律师, 政府等国家机关也可以聘请律师, 为政策制订、公共事务管理等提供法律意见, 保证行使国家权力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在一些西方国家, 律师甚至介入到国家公诉权的行使, 国家机关聘请律师担任公诉人, 对犯罪嫌疑人提出指控, 由律师直接行使国家公诉权。因此, 律师的服务对象实际是不特定的, 可以根据平等协商等交易原则, 接受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以及其他组织的聘请, 为其提供法律服务。

4. 独立性。

律师等法律服务从业人员在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时, 还担当对权力制衡的角色, 这种角色不是固定的, 当他的服务对象不同, 制约的对象也就不同, 他总是以自己的法律知识来弥补服务对象能力的不足, 提高权力制衡的有效性。为了保证法律服务质量, 律师必须对案件有关的事实和法律进行正确的评判, 为摆脱对评判的干扰, 律师不隶属任何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 (律师机构除外) , 对法律负责。因此, 依法保持独立性, 自由选择服务对象, 自由地对案件的事实和法律发表意见, 进行评判, 是发挥律师在法治建设中重要作用的前提, 也是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 取得当事人信任的基本条件。

四、法律服务业发展的基本路径

1. 明确法律服务在追求社会公平正义方面的核心价值, 建设优良的法律服务文化

法律服务行业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的是在追求社会公平正义的作用, 也是律师行业存在的根本目的, 律师只有向社会昭示其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宗旨和能力, 才有可能赢得公众的信赖。因此, 律师虽然通过所掌握的丰富法律知识和纯熟的法律技巧, 为客户提供法律服务, 从中收取费用, 以此来体现自己的经济价值, 但这不是律师行业的根本目的。事实上, 律师是一个国家司法运行机制中的重要一环, 与其他司法部门一样, 肩负着维护法律正确实施、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的责任。律师的存在, 客观上有利于国家司法权的正当行使, 防止司法偏向, 增进社会的自由和福祉。

2. 推行法律服务业务的标准化, 提高法律服务质量

法律服务业的生命取决于法律服务质量, 而法律服务质量的保证则取决于律师、公证等法律服务业的标准化程度。所谓法律业务标准化, 是指律师等在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中遵循相对统一和规范的执业标准。标准化的实质意义在于为法律服务提供稳定、明晰的服务行为规范, 向社会提供一个相对统一的服务形象, 赋予法律服务的鲜明标示。所以, 标准化的过程就是要用思想和理念统一法律服务人员的语言和行为, 通过系统化、流程化、规格化、格式化等过程, 最终成为一个有量化的标准和可操作的流程, 保证法律服务的高质量。

3. 大力拓展高端法律服务市场, 培植在法律服务市场中的知名品牌

所谓高端法律服务市场, 是指市场经济中新兴的、对律师等专业知识和技能有高度要求的金融、证券、投资、国际贸易、知识产权等法律服务市场。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法律服务市场也日趋全球化, 其主要包括:参与简单的民事纠纷相关的诉讼服务;为预防、解决某些争议的一揽子法律服务;为国际间合作项目而进行的非诉讼法律服务。高端法律服务业务的发展程度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法律服务的发展水平, 面对庞大的市场需求, 必须将高端法律服务市场的开拓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

4.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加强队伍建设, 为法律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在线法律服务艰难“升级” 篇8

一份业界报告显示,目前中国法律服务市场规模是600亿,预计2014年国内法律服务市场规模将达到1400亿,800亿的差额将主要来自对中小企业法律服务需求的挖掘。

回顾历史,从上世纪末开始,在美国同行的“刺激”下,中国在线法律服务领域第一代开创者在几乎没有任何参照的情况下创出了一片天地。但随着时间不断推进。一些僵化思维和固守模式开始出现,导致老牌平台无法长足发展。于是,在Web2.0时代到来的一段时间后,这阵风潮也终于吹到这个领域,中国在线法律服务玩家开始了从外而内的艰难“升级”——虽然来得缓慢。但思路已经逐渐开阔。前景也似乎更加光明了。

我们通常用“互联网颠覆传统行业”的思维来解读很多事件。但很多时候故事并不好简单。中国的法律服务市场潜力巨大的同时。也充斥着太多的不成熟,不仅仅缺乏对普通民众的法律引导,也缺乏对律师足够的行业规范。

但就像一位资深在线法律服务观察者所言,“我们任然可以相信,在线法律服务市场的光辉前景,这不仅仅是因为我们简单地把某个市场交易行为乘以十三亿带来的逻辑,而是我们发现一种流行正在形成,甚至形成一系列全新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最大的改变就是,人们要通过法律这个杠杆。来调整社会挤压的众多矛盾。”

服务变得越来越细分,也越来越有针对性,用新技术和新模式打造核心的价值和竞争力,这才是互联网的玩法。

模仿与探路

先简单看下美国市场上在线法律服务市场的发展情况,这似乎是中国互联网从业者和研究者永远不能回避的思路。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即使在美国互联网仍方兴未艾,但一些在线法律服务社区就已经开始上线了。而行业背景是,美国依靠近200万的律师资源,各类专业法律服务机构,打造了近2000亿美金的行业产值。

但在竞争异常且十分成熟的美国法律服务从业者看来,在线服务依然大有空间——无处不在的法律需求,数量巨大的律师队伍以及长期存在的草根对抗律师精英的文化传统,使得旨在提供廉价但是质量不低的线上法律服务的网站的兴起发展成为可能。当然这也离不开美国互联网近十几年来的飞速发展——几乎所有的律所都完成了网站的建设,并且过去可以便利律师与客户之间相关联系的各种渠道。都逐渐和互联网结合起来……

专业化、平台化的第三方服务网站这时候应运而生。如专门卖法律文件的legalzoom、rocketlawyer,uslegalform、nolo等,还有divorce.com等大批向特定法律领域提供服务的网站。现在来看,这些网站吸纳着投资机构的资金,向客户提供着廉价的法律服务,也促进了整个法律服务市场的开放和革新。

也正是它们的不断发展壮大,吸引了其他国家从业者们的效仿与创新。

回看国内发展情况,中国在线法律服务起步速度不比其它国家迟。1995年,北大法律信息网(www.chinalawinfo.com)已经创办,是互联网上第一个中文法律网站,并服务至今。它依托北大法制信息中心,此后北大法学院旗下又诞生了校办企业北大英华科技公司,负责运营该网站。

此后陆续有一些报刊杂志、研究机构和律所开始效仿美国,进行了哪怕最简单的线上“挂名”,有些甚至只有一个主页,上面挂上自己的联系方式和地址。不过当年2000年上线的中法网、

但这毕竟是第一步,而且在当年“信息高速公路”概念飞速发展下,很多有留美背景的律师都不排至这一事物。当然,也有法律教育网、中国普法网等具备官方背最的以教育、资讯等为主的“网络信息站”。

商业性质的法律网站诞生稍晚一些。如果从相对成熟期开始算,从2002年上线、模仿findlaw.com的找法网开始算,中国的法律服务拖着蹒跚的步伐,爬上了互联网的这条大船。此后这些拓荒者更在不断探索和挣扎中,开拓了中国式的在线法律服务各种模式——作为中国法律服务领域第一代的创业者,找法网等网站在几乎没有任何参照的情况下,吸收中国渐获成功的新浪、淘宝等成功商业网站的宝贵经验,来调整自己的运营模式,持续不断地互相借鉴和探索,并形成了中国在线法律服务领域的“四大巨头”——华律网、找法网、中顾网和110网。

事实上,这种大而齐全的“新浪模式”,在当时是“最先进”的理念。其最大的好处的就是体现自己的行业地位,彰显专业性,在搜索SEO上也比较有优势,并聚集大量早期互联网用户——这是广告收入的基础——还可以迅速占领市场,尽可能压缩竞争对手的生存空间。

业务形态上,这些网站以“帮助律师拓展案源”为核心出发点,开始也都是为律师、律所服务,偏重推广,因为他们是“最初付得起钱”的人。产品模式上,他们吸收了中国互联网其他行业的成功模式,逐步涵盖查询、资讯、沟通等模式,主打模式是签约律师、覆盖多数城市、提供线上咨询和线下沟通。如找法网宣布目前注册律师会员超过15万,覆盖全国3108个城市。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领域的市场虽然也一直在变化,但基本运营模式一直没有改变,后来居上的中顾网、华律网也不外如此。

发展与瓶颈

不得不说,新浪这种典型的互联网1.0模式在中国有其独特的“普世价值”——各行各业触网的第一步都可以从垂直门户算起,而后涵盖电商生意——并且时至今日点击广告仍然是支撑互联网经济的最简单、最有效模式之一。

不过。受制于中国法律服务市场发育不成熟、政策限制等因素,中国的在线法律服务网站往往自称为法律服务领域的垂直门户。一直停留在投放律师广告,依靠CPC、竞价排名等广告收费方案实现网站盈利——这几乎就是新浪的模式,且如今也都能达到数千万的年度营收规模。

这种模式最大的问题是,尽管用户“可能”可以在这里获得几乎所有的需求,但这种需求往往以一种不舒服、不合适甚至不正常的方式呈现给你,让人们觉得自己无法更有效的获得自己想要的服务。

当然不能说这些网站故步自封,它们一直以来也在不断寻求新的业务爆发点——在流量爆发后,跟好的组织律师、更大程度上让客户和律师都在自己网站上多停留以及不断应对行业竞争,成为它们有这种诉求的根本出发点。

而随着马云的淘宝电商模式逐渐成熟后,基本上几大玩家都推出了相应模块——淘宝内部推广收费模式的利润和支付宝作为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巨额收益,成了“标配”——在技术上不算难题的各种推广方案,被迅速移植到这些法律服务网站,同时支付宝的模式,也被改造成一个个诚信律法通之类的产品。

客观来看,淘宝模式的引进促进了它们服务意识和平台意识的进一步提升,但整体来说还是web1.0时代的那种更看重自己的感受,少考虑消费者体验的模式。其结果是在新鲜期过后,仍然免不了由于缺乏与用户互动、以及无法提供用户与用户之间互动的平台,导致网站服务的低级化特征。

另一个问题是,中国的法律服务市场,长年存在着,定价过高、律师不尽责、消费者不了解自己接受服务的细目等遗留问题。通过建立覆盖面惊人的服务模式,依靠海量的律师队伍,去给生活中存在各种层次法律需求的用户提供法律服务,在发展过程中始终难免出现问题。在缺少对律师的监督机制下,这种过分依靠规模的模式,无法保证律师队伍的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甚至有可能出现某个律师糟糕地表现,很可能摧毁整个网站的信任。

不过和其他行业一样,这种高度同化的类型站点站准先发优势后很难被超越。与找法网有高度相似性的中顾法律网直到创立4年后,用了九个子网站,组成自己咨询网站的产业链条,才在流量上追上找法网。此后一些后起之秀没有这种大手笔,也没能推出颠覆性差异化服务,终究再无超越者。

但差异化服务怎么做?大家都有想法却都不敢放手一搏,不专注后好不容易守住的城池占据的市场也可能丢掉,没人愿意大冒险。

迟来的互联网2.0时代升级

正如上文所述,老牌法律服务网站们在自己的领地里建立了一整套护城河,形成了覆盖面、签约律师数甚至SEO推广等优势,此后虽然不断有投资人开始涌入,但“新浪”和“淘宝”模式叠加的在线法律服务网站已经造就了一个高度饱和的红海。这种状况导致的结果是,老牌平台无法长足发展,有限的市场份额还被不断新生的网站蚕食,且难以提供有差异化的服务。

事实上即使在美国,在线法律服务市场的“升级”也要比其他领域来的晚些。直到2009年起,Rocket Lawyer、legalzoom、uslegalform等网站开始冒头并不断获得融资。它们的运作模式虽然各有特点,但基本上都与传统大而全的Web1.模式不同,并不断取得了稳定收益。从提供的产品看它们相差不明显,主要包括售卖法律文件并向关联律师收一点手续费,或者rocketlawyer这样向用户收去月费和年费,但其在互动、社交以及服务模式上的创新,都让人们看到了新的玩法,对于中国的互联网领域内的法律从业者有极大的吸引力。

拿已经成功融资上市、给整个行业注入一剂强心剂的1egalzoom来说,用户可以直接登陆LegalZoom网站,通过一步一步回答问题的方式将自己的需求描述清楚,然后得到自己所需要的法律文书。比如一个用户如果要注册商标,那么它可以登陆网站,直接选择注册商标这个服务,然后一个接一个地回答问题,最后得到一份合乎规范商标申请文件一这才是互联网思维下的服务。

Legalzoom的大获成功甚至融资上市后,以yesmylaw为首的一批网站相继问世,大状网、华律网、汇法网、搜律网、法度网、律氏网等等纷纷涌现,以或同或异的形式诠释创业者对在线法律服务的理解,在线法律服务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从背景看,中国民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律服务需求也不断在增加,来自投资领域的积极信号也鼓励了很多人,这些以新型模式为主的法律服务网站开始涌现,迅速成为整个市场关注的焦点——老玩家们转身不易,它们似乎更愿意看看新生后辈们尝试的结果再做决定。

而新玩家们确实思路开阔。它们秉持它们各自的经营理念。学习自己研究的网站的模式,开辟了各自法律服务网站在中国的网络新模式。而这一系列网站最大的特点,就是越来越生活化---—他们重视与用户之间的互动沟通,向用户提供针对其个人的特色服务。服务变得越来越细分,也越来越有针对性。而这些服务不仅仅是满足了用户的需求那么简单,它们还通过自己的服务,改变了在web1.0时代,被那些传统网站的模式规则束缚而形成的消费习惯,甚至在运营玩法上也不短推陈出新。

如法邦网通过和百度战略合作,直接将百度文库的资料作为自己的数据库。法邦网就是要把自己变成一把通往数据库的门户和钥匙,让百度的资源为自己使用。用户的依存度越高,自己推广的律师就越有机会。

此外还有提供互动服务的绿狗网,用“狗骨头”吸引用户上传文件的办法,正是游戏化互动思维的招数;近两年移动互联网大行其道的背景下,也出现了用手机APP闯天下的尝试,比如法度网等;甚至出现了以威客模式为核心的律师港湾、社交化为核心的爱法务、线上线下结合携程模式的誉博网、案例数据为核心的汇法网等新型网站。

但这些尝试目前都还停留在探索阶段,尚未有大获成功的。它们更多是以一种探路者姿态在向前冲,成功与否依旧存疑一一商业网站自有其发展逻辑,服务形式的创新很多时候并不能取代良好的运作推广和不断的产品优化。在一切都不成熟时,探路者很有可能倒在冲刺的路上。

比如曾经名噪一时、号称第一个月就实现盈利的说法的律氏网。以理念极端超前著称——这是Web2.0网站中,唯一的一个完全社交性的法律服务社区的产品。它的出现,让人们发现在线法律服务除了卖广告位、卖点击率等盈利方式外,还有可能存在别的可能。但由于运营和产品设计的短板,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各种错误,终究还是倒在了下一步融资前。

综合来看,互联网思维崇尚“轻”模式——强调更加整个行业资源的有机整合,建立“浓缩”服务。这种服务不是去卖恐惧,而是卖真相。卖透明、卖简单的优质服务,用极致地服务换口碑。

上一篇:关于河南方便面市场的几点方向性思考下一篇:建筑业办公室年终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