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积单位》教案

2024-07-20

《体积单位》教案(通用11篇)

《体积单位》教案 篇1

3、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

第课时:体积和体积单位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2、使学生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有多大,要看它包含多少个体积单位。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建立体积概念。

2、认识体积单位。

难点:

建立体积概念。

三、教学过程:

〖导入〗你们都听说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吧,聪明的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这其中有什么道理?

(石头挤占了水的空间,迫使水位上身。)

今天咱们来一起学习《体积和体积单位》。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新授〗

1、体积的意义。

(1)准备:我们也来做一个实验,取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鹅卵石放入另一个杯子,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到第二个杯子里,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这说明了什么?(鹅卵石占了一定的空间。)

(2)每一个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你们知道这些物体那个占的空间大吗?

(3)启发学生概括: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

上面三个物体,哪个体积最大?哪个体积最小?

(4)比较:用学生手中的文具比。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

师:教室是一个较大的空间,课桌、讲台、同学、老师等占教室空间的一部分。整个学校是一个大空间,教师、教室、操场等都占有一定的空间。而整个宇宙是一个大空间,地球只是宇宙空间的一部分,而地球上的山、川、河流、一切建筑物、人等占地球的一部分。

2、体积单位:

(1)怎样比较下面两个长方体的体积?

讲:测量长度要用长度单位,测量面积要用面积单位,测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板书)

认识体积单位: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可以分别用字母

写成:cm2

dm2

(2)认识立方厘米:

出示: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量一量它的棱长是多少?

说明:它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

谁的体积近似的接近1立方厘米?(色子或一个手指尖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

(3)认识立方分米:(方法同立方厘米)

粉笔盒的体积接近于1立方分米。

(4)认识立方米:

①出示1立方米的棱长的教具。观察后总结:边长是1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

②认识1立方米的空间大小。

1立方米水约可以装满500个暖瓶。1立方米的木材约可以做课桌50张。

(5)、练一练:

数一数,下面物体的体积是多少。

(6)、比一比:

到现在为止,我们都了学哪些测量单位?(板书)

长度、面积、体积三种单位的区别

(7)、练习:

①课本44页第1---2题。

②李芳的书信,小明的数学日记。

〖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体积的意义和体积单位。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

完成课本28页做一做1--2题

《体积单位》教案 篇2

1.掌握体积的概念, 加深对周长、面积 (表面积) 与体积的理解。

2.理解体积单位的规定。

3.培养“问题解决”所需要的联系旧知、提出问题与交流的能力。

【环节设计】

导入阶段:问学生三个生活中凭借直觉就可以解答的问题, 从而引出课题。

1.一把长尺子, 这里的“长”指的是什么? (长度)

2.一大张纸, 这里的”大”指的是什么? (面积)

3.一块大橡皮, 这里的“大”指的又是什么? (体积)

长度和面积我们已经学习过了,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体积。

板书课题——体积 (V) 。

体积的英文是Volume, 所以数学上用V表示体积。

活动一:根据自己的理解, 找出身边具有体积的物品, 与同伴说说什么是体积。 (2分钟)

事实表明, 尽管学生在幼儿园阶段就能指出两个苹果的大小, 但只是基于直观经验, 而不是对体积的认识。由于教材中体积的定义“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比较抽象, 因此笔者将学习目标设定为“降低对体积概念的文字理解, 加强对体积的直观认识”。通过让学生自己寻找身边拥有体积的物体, 并与同伴交流物体的体积在哪里, 从而加深对体积 (占有空间的大小) 的理解, 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体积的图像表征。

在向学生介绍物体的体积后, 可以追问:这些有体积的物品在数学上都可以将它们抽象地画成一类图形, 知道是哪类图形吗? (立体图形)

板书:立体图形表示的物体是有体积的。

追问与板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体积是立体图形的属性, 而我们在数学上研究的平面图形没有体积。

活动二:有人说“立体图形中体积与表面积的关系, 就像平面图形中面积与周长的关系”, 你觉得对吗?请通过文字或画图说明。 (5分钟)

学生在初学体积时, 体积与表面积、占地面积等概念很容易混淆。因此, 笔者设计了本活动, 希望通过与原有知识间的联系, 突出体积概念的本质。同时, 在学生的展示过程中, 加深对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与体积两组概念的理解。本环节着重体现了“变教为学”的核心过程。由于本活动对学生的思维与表达要求比较高, 因此教师可以适时进行导学。

活动三:联系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的规定, 请你想想体积单位应该怎样规定。先写一写或画一画, 再组内交流。 (5分钟)

体积和长度、面积的作用一样, 都是反映物体某种属性的量。我们对这几个“量”的探究内容与步骤是类似的 (意义、单位、比较、计算) 。在明确了体积的意义后, 我们就会对物品的体积进行比较与计算, 就需要确定体积单位。所以启发学生联系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的规定, 思考体积单位如何规定。通过学生的思考与交流、师生的演示与归纳, 丰富对体积单位的认识 (各单位名称、单位间的进率) 。本环节也突出体现了“变教为学”的核心过程。

活动四:你还有哪些疑惑?请记录下来。

设置反思性的问题, 一方面当堂了解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另一方面通过学生间的提问与解答, 为后面的学习进行铺垫。

整个活动设计以“体积概念”为核心, 关注到学生的起点, 注意到各个活动间的关联性, 为实现学生理解“体积与体积单位”的目标架设了桥梁。

【课后反思】

1.基本概念的教学首先要重视对概念的理解

从“活动一”学生的反馈可以发现, 体积是个看似简单却不易表达清楚的概念。学生都可以正确列举出具有体积的物品, 说明学生对物品体积的直观感觉是有的。但在交流物品的体积在哪里时, 多数学生只是回答说“物品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它的体积”, 再追问哪里是物品所占的空间时, 学生回答不出或说“空间就是物品本身”。还有学生说“我的橡皮有体积, 它的体积就是它占的面积”, “水杯有体积, 它的体积就是能装多少水”, 有的学生不同意前面同学水杯体积的说法, 却也说不清水杯的体积到底是哪里……这些情况暴露出学生对体积的概念是模糊的, 教材中“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就是它的体积”的表述没有起到帮助学生理解体积的作用。

郜舒竹教授一直强调:在基本概念的教学中, 对概念的理解比如何计算它重要得多。学生在“活动一”里暴露出的问题是正常的, 为解决这些问题, “活动二”的设计就显得尤其重要。“变教为学”中教师的导学作用就体现在这里。教师通过“活动二”引导学生运用类比的思想, 思考两组概念间的共同点, 从而深刻理解什么是体积。

对“活动二”问题的解释:周长是平面图形边界的长度, 边界所围成的平面图形内部大小是面积;表面积是立体图形的边界大小, 体积是表面所围成的立体图形内部的大小。两组概念的共同点都是反映边界与封闭图形内部大小的关系。

画图说明:

通过“活动二”的思考、组内讨论与班级展示, 达成了学习目标。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体积就是物品表面所包围区域的大小。这种表述更加直观、更易于理解。水杯的体积到底是什么, 学生很快就有了正确的回答。只有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再开展计算教学才有意义。

2.有深度的问题, 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变教为学”不仅仅是让学生主动学习某些知识,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将来立足于社会的“生存之道”。为了实现这一育人目标, 需要教师设计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有“深度”的问题。需要说明的是, 有“深度”的问题不同于有“难度”的问题。“深度”体现在价值, 即体现在学生对知识间联系的认识, 体现在对学生思维的发展, 体现在学生表达的多样化。

仍然以“活动二”的问题为例, 可以看到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经过独立思考与组内讨论, 展现出的思维火花。如下图。

又如, 对“活动三”的问题学生也展现了类比与归纳能力。

第一层次:学生通过看书等手段, 联系长度与面积单位, 能写出常用的体积单位或体积单位是如何规定的。

第二层次:学生通过与长度、面积单位的类比, 能对常用体积单位的规定谈出自己的想法。如下图。

《体积单位》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郾学生经历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推导过程,明白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的道理。

2?郾应用对比方法记忆并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掌握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3?郾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改写,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郾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探究能力及学习应用“猜想——验证”的方法。

设计意图:

“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这部分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学习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及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之后进行教学的。基于学生能够计算正方体的体积这一学情,可以分为三个步骤进行教学。第一步,大胆猜想并验证。对1立方分米等于多少立方厘米进行大胆猜想,然后进行验证。先让学生复习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分别是多少,组织学生猜想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可能是多少。在猜想之后,引导学生用不同方式进行探索。最后,教师再引导用分米、厘米做单位,对两个体积完全相同的正方体教具进行测量,分别以棱长1分米,10厘米做单位,求出它们的体积。通过比较,发现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思考为什么1立方分米会等于1000立方厘米。第二步,放手讨论并推断。对1立方米等于多少立方分米等进行讨论与推断,然后归纳出“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第三步,对新旧知识进行重组与应用。放手让学生自己认识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并在原认知基础上进行新的组合、应用及实践。

教学重、难点:理解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能够正确进行相关名数的改写。

教学流程:

一、回顾相关概念,引导猜想

1?郾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说明直线是由无数个点连接成的。

2?郾出示线段,问:要测量这条线段的长度用什么做单位?常见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3?郾出示一张纸,问:要测量这张纸的面积,用什么做单位?(要用面积单位来测量。)常见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4?郾为什么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让学生再次回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推导过程。(说明:将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纸平均分成100个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即:1平方分米=10厘米×10厘米=100平方厘米。)

5?郾出示一个正方体,问:测量这个正方体的体积,要用长度单位还是面积单位?(都不是,要用体积单位。)前面刚学过一些常见的体积单位,那么,常见的体积单位有哪些?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请同学们大胆猜想。(课件相机出示下表并随机填空。)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板书课题。)

二、测量推理,合作验证

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会是多少呢?单靠我们的猜想还不行,还需要我们对猜想进行验证。

1?郾探究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之间的进率。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是两个相邻的体积单位,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利用你们手中的学具(两个同样大的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通过小组充分合作,充分想象,利用不同的探究方式找出它们之间的进率。)

(学生6人一组,进行探索、推导。教师巡视各组情况并进行指导。)

探索方式一: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一个1立方分米的大正方体:一排摆10个,摆10排,这样就摆了一层,它的体积是100立方厘米;如果摆这样的10层,就摆成一个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因为10个100是1000,所以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探索方式二:设想把一个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切成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就是沿着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的长、宽、高(棱)分别切开得到10×10×10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所以,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可以切成1000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也就是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探索方式三:体积是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它的底面积是1平方分米,高是1分米,用底面积100平方厘米×(高)10厘米,根据正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得: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探索方式四:还可以这样想:1分米=10厘米,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分米,也可以说成棱长是10厘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根据正方体的体积等于棱长×棱长×棱长=10×10×10=1000(立方厘米),所以,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说明: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能验证猜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2?郾推算立方米和立方分米间的进率。

(1)同学们已经推断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你能用同样的方法推断出1立方米等于1000立方分米吗?

(2)学生独立思考。启发学生采用前面那些自己觉得最有效且最简便的方法推证,如,一个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设想将这个正方体分割成棱长是1分米的小正方体,可以分成多少个?也可以进行推算:1立方米=10分米×10分米×10分米=1000立方分米。

(3)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在全班交流,师生共同归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3?郾总结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提问:你学过哪些体积单位?请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把它们排列出来,然后说出每个体积单位的相邻单位。

(2)引导学生观察并且回答: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从而认识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填在课本上。

4?郾再次构建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的计量系统。

(1)让学生说一说,到目前为止,所学的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各有哪些,它们分别是计量物体的什么?(长度单位是用来计量物体长度的;面积单位是用来计量物体表面大小的;体积单位是用来计量物体所占空间大小的。)

(2)提问: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相同吗?学生回答后将课本第38页表格填完整。

三、掌握进率,巩固应用

1?郾教学例3。3?郾8立方米=( )立方分米

2400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学生思考解答后,分别说说为什么那样填写。)

2?郾引导总结。

在3?郾8立方米=( )立方分米中,立方米与立方分米相比,谁是高级单位?谁是低级单位?这道题是要把高级单位改写成低级单位。由例3(1)得出将高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名数:一般方法是用高级(体积)单位的名数乘它们的进率(1000)即可化成低级(体积)单位的名数。(教师强调,不能死记以上规律,只要理解就行。)

3?郾巩固练习。

2?郾4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0?郾96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0?郾123立方米=( )立方分米

25立方米=( )立方分米

4?郾尝试练习。2400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引导归纳:将低级(体积)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级(体积)单位的名数怎样办?根据例3(2)思考。讨论后师生共同小结。

5?郾练习:330000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立方米

700立方分米=( )立方米

2?郾3立方分米=( )立方米

19?郾8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45立方分米=( )立方米

四、应用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刚才我们用所学的进率解决了名数的改写问题,下面我们再来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课件出示例4:这个牛奶包装箱的体积是多少?

长50厘米,宽30厘米,高4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教师:想一想,怎样计算它的体积呢?最后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单位最合适?

五、巩固拓展,实践应用

做课本第48页2、3、4题。

作者单位

陆良县马街镇漾稻小学

罗平县钟山乡中心完小

《体积单位》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体积和体积单位

三、教学目标

1、能够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能感知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实际大小。

2、能正确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

3、积极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

四、教学重点

掌握体积和体积单位的知识,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五、教学难点

正确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

六、教学过程

(一)建立体积概念

1、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师:大家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谁愿意为大家讲讲?(学生讲故事时播放乌鸦喝水的课件)

思考:乌鸦为什么喝到水了?

引导学生说出石头占据了水的空间,所以把水挤上来了。

(设计意图:用“乌鸦喝水”的课件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悟到物体占据一定的空间,是空间概念。)

2、自主探索体积的意义

1、把乌鸦喝水的故事讲给家长或朋友听,想一想,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为什么?

2、预习p38页,用透明玻璃做这两个实验,想一想,(1)石块放入水中,水面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

(2)将木块放入空杯中,再倒入沙子,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

3、学生举例说一说:生活中那些物体占有空间?谁占的空间大些?

4、()叫做物体的体积。

5、说一说:()的体积比()的体积大。

(2)引出体积概念

师:同学们,请大家把书包从抽屉里拿出来,用手在抽屉里摸一摸,左右活动活动,说说有什么感觉?

生摸并说感觉。

师:请把书包放进抽屉,再用手活动活动,现在又有什么感觉?这是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因为书包把抽屉的空间占了。

教师指出:像刚才石头把水挤上来,书包把抽屉的空间变小了,都说明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那你们知道石头和书包谁占的空间大吗?让学生进行辩论。

课件出示电视机、影碟机、手机,问:你们知道这些物体哪个占的空间大?

学生回答后,师说明: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我们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

师: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呢?

(学生回答)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看出来的)

说一说:自己见过的体积最大和最小的物体(如房子,高楼大厦,火车,大山,针尖,芝麻,蚕卵等等)。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说一说自己见过的最大和最小的物体,进一步使学生明确了物体都具有一定的体积,不同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是不同的,体积是有大小的,为下面体积单位的引出做好了铺垫。)

(三)合作探究

师:我们已经知道长度单位用1厘米,1分米,1米的线段来表示,面积单位用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方形来表示,现在请你猜一猜体积单位应该用什么来表示?小组讨论一下。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不仅让学生明白了要想清楚地表示物体体积的大小,必须要有统一的单位,而且让学生学会了如何将学过的方法迁移运用过来,用以解决新的问题。)

1、计量体积要用()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和()用字母表示分别是()、()和()。

这个猜想对吗?(教师拿出棱长是1cm、1dm的正方体模型学生观察,引出体积单位并说明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有多大。)

(1)感知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

请学生比划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有多大(各小组拿出标准的正方体模型对照谁比划的更准确些)。

(2)教师出示火柴盒和鞋盒,让学生估计一下它们的体积分别用什么体积单位来 2

表示,大约是多少?

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如一个指尖、一粒蚕豆、一个骰子等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一个粉笔盒、一个魔方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分米)

(3)感知 1立方米有多大

你能想象出1立方米的大小吗?这里有一个用绳子搭建的棱长1米的正方体,谁愿意来给大家展示一下它的空间有多大呢?学生演示,请学生估计1立方米的空间最多可以容纳多少个学生(并验证)。

哪些物体计量体积时使用立方米比较恰当?

(4)小结: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都是常用的体积单位。

(设计意图:通过猜测、验证、比划、交流等活动,加深学生对体积单位和怎样用体积单位计量物体的体积的认识)

(四)巩固应用

师:刚才大家通过自己动脑思考和讨论交流,又知道了不少知识,下面我们去智慧屋挑战一下吧。

1、填一填。

(1)一块橡皮的体积约是8()。

(2)一台录音机的体积约是20()。

(3)运货集装箱的体积约是40()。

2、连一连。

3、数一数。

(设计意图:这些例子基本上是学生身边的事例,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五)引导反思,总结收获

大家这节课学生了不少东西,谁能说说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六)实践作业

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拼不同的几个长方体,并研究一下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在巩固体积和体积单位的基础上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的学习做好铺垫)

《体积单位》教案 篇5

1.通过观察实际,使学生知道什么是体积.

2.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3.能正确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不同.

教学重点

使学生感知物体的体积,初步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体积观念.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体积是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大小表象,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估算常见物体的体积.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1米、1分米、1厘米,这是什么计量单位?

2.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这是什么计量单位?

二、探究新知.

我们学习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面积和面积单位.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概念:体积和体积单位.(板书课题:体积和体积单位)

(一)实验观察,建立体积概念.

1.教师演示实验:

第一步:出示有杯水的玻璃杯,在水面处做一个红色记号.

第二步:在水杯中放入一块石头,在水面处做一个黄色记号.

第三步:拿出石块后,再放入一大些的石块,在水面处做绿色记号.

观察思考:在水杯中两次放入大小不同的石块,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说明什么?

汇报归纳:水杯中放入石块后,石块占据了空间,把水向上挤,水面向上升.石块大占据空间大,水面上升得高;石块小占据空间小,水面上升得低.

2.学生分组实验.

实验方法:

第一步:拿出装满细沙的杯子,把细沙倒在一边.

第二步:把一木块放入杯子里,再把倒出的沙装回杯子里.

第三步:把杯中细沙倒出,把一大些的木块放入杯子里,再把倒出的沙装回杯子里.

观察思考:出现了什么结果?这说明了什么?

汇报归纳:放入大木块,外边剩的沙多;放人小木块外边剩的沙少.

这说明木块也占据了杯子的空间.木块大占据空间大,木块小占据空间小.

3.总结两次实验结果.

教师提问:以上的两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学生归纳:物体都占据空间,物体大占据空间大,物体小占据空间小.

教师明确: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

4.比较物体体积的大小.

实物比较:字典和大词典桌子和椅子水桶和茶叶桶课本和练习本

(教师出示一组体积接近的物体)提问:这两个物体谁的体积大?

(二)认识体积单位.

教师指出: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有时只凭感觉是无法判断出谁大谁小的,这就要我们精确地计量物体的体积.计量体积就要用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板书)

1.认识1立方厘米(出示一块1立方厘米的体积模型)

这就是体积为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

分组观察,然后汇报:你知道了什么?

看一看:1立方厘米的体积比较小,是正方体.

量一量: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的棱长是1厘米.

说一说: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板书)

想一想: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物体比较小.

议一议:哪些物体计量体积时使用立方厘米比较恰当?

2.认识1立方分米.(出示一块1立方分米的体积模型)

这就是体积为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

分组观察,然后汇报:你知道了什么?

看一看:1立方分米的体积大一些,是一个正方体.

量一量: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的棱长是1分米.

说一说: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板书)

想一想:体积是1立方分米的物体比1立方厘米的物体大.

议一议:哪些物体计量体积时使用立方分米比较恰当?

3.认识1立方米.

思考:什么样的物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

(板书:棱长1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

议一议:哪些物体计量体积时使用立方米比较恰当?

4..比较:这三个体积单位的共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

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又有什么不同点呢?

长度单位:线段

面积单位:正方形

体积单位:正方体

(三)计量物体的体积.

怎样用这些体积单位计量物体的体积呢?

计量物体的体积就是一个物体里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它的体积就是多少.(板书)

(四)反馈练习.

1.看图说出物体的体积.

2.用12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木块摆成不同形状的长方体.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

(都是12立方厘米.不论物体是什么形状,含有几个体积单位,它的体积就是多少)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了哪些知识?

四、随堂练习.

1.填空.

一块橡皮的体积约是8()

一台录音机的体积约是20()

运货集装箱的体积约是40()

2.连线:学校主席台的体积24立方厘米

书包的体积24立方米

碳素墨水盒的体积24立方分米

3.说说身边的物体的体积大约是多少?

五、课后作业.

下面的图形都是用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的,说出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立方厘米?

板书设计

体积和体积单位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第4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2.能运用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用具

教具: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24块,1立方分米的立方体1块.

学具: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20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提问:什么是体积?

2.请每位同学拿出4个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把它们拼在一起,摆成一排.

教师提问:拼成了一个什么形体?(长方体)

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4立方厘米)

你是怎样知道的?(因为这个长方体由4个1厘米3的正方体拼成)

如果再拼上一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呢?(5立方厘米)

谈话引入: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今天我们来学习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二、学习新课.

(一)长方体的体积【演示动画“长方体体积1”】

1.拼摆长方体:请同学们四人为一组,用12个小正方体来拼摆长方体,并分别记下摆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教师提问:这些长方体有什么共同点?(体积相等)不同点?(数据不同)为什么形状不同而体积相等呢?(因为它们都含有同样多的体积单位,12个1立方厘米)

教师引导:请观察自己摆出的长方体长、宽、高的数,除了表示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长度外,还表示什么?

师生共同归纳:表示长的数,如4,除了表示4厘米长外,还表示出一排摆了4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同样的道理,表示宽的数还表示摆了几排,表示高的数还表示有几层.

3.【演示动画“长方体体积2”】

第一组:请同学们摆出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说出它的体积.

一排摆出4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一共摆了三排→摆两层

第二组:同上要求摆出长3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

一排摆出3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一共摆了3排→摆2层

第三组:想象一个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说出体积.

一排摆出5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一共摆了4排→摆2层

思考:请观察这些从实际操作中得出的数据,结合拼摆成的图形,看一看这些数据与长方体的体积有没有关系?是什么关系?(长方体的体积正好等于它的长、宽、高的乘积)

教师板书: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教师:用V表示体积,a表示长,b表示宽,h表示高,公式可以写成:板书:V=abh.

出示投影图:

4.自学例1.

一个长方体,长7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7×4×3=84(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84立方厘米.

(二)正方体体积.

1.【演示课件“正方体体积”】

教师提问:此时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变成了什么图形?

这个正方体的体积可以求出来吗?

2.练习

棱长为2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平方分米?2×2×2=8(立方分米)

棱长为4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平方厘米?4×4×4=64(立方厘米)

3.归纳正方体体积公式.

教师板书: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用V表体积,a表示棱长

V=aaa或者V=a的3次方

4.独立解答例2.

光明纸盒厂生产一种正方体纸板箱,棱长是5分米,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三)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是否相同.

学生归纳:因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在正方体中长,宽,高都相等,所以公式中b,h都变为a.变换后,虽然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写出来不相同,但计算方法的实质是一样的,都是长×宽×高.

三、巩固反馈.

1.口答填表.

2.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新知识?谁来说一说?

五、课后作业.

1.一块砖的长是24厘米,宽是12厘米,厚是6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一块正方体的石料,棱长是7分米,这块石料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如果1立方分米石料重2.7千克,这块石料重多少千克?

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V=abh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体积和体积单位 篇6

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由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发展。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体积这一概念,建立体积单位的表象,我采用六环三步模式进行教学,收到的效果也是比较好的。

一、创境激趣,激发学生想参与

“乌鸦喝水”的故事学生非常熟悉,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伊始,我播放“乌鸦喝水”的动画片,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感悟到物体占有空间,但如果仅此一例证,还不足以支持学生对体积概念的理解,接着我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先往第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鹅卵石放入另一个杯子,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进第二个杯子里,这时第二个杯子装不下这些水了,使学生明白石头占据空间,然后举出电视机、影碟机和手机等一些物体的例子,引导学生比较它们所占据空间的大小,引入体积的概念,这部分教学我基本上是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进行的,但动画和实验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促使学生自觉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二、注重设计数学活动

好的教学活动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给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活动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设计怎样的活动能促进学生对体积表象的建立呢?在教学设计中,我出示两个不易看出大小的长方体,让学生想怎样比较它们的体积大小,引导学生有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学习,迁移类推到要比较长方体的体积也需要统一的体积单位,之后,对于体积单位大小的认识,我也是通过猜想、验证、观察等活动来完成的,通过练习可以看出学生对体积单位的表象建立的还是比较清晰的。

三、在总结中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

六环三步教学强调归纳概括这一环节。在本节课教学中,学生不仅总结学会了哪些知识,还对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进行了反思,我觉得此环节十分必要。这样做,可以使学生不断提高数学能力不断丰富它们的知识经验,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规律,获得更丰富的新经验。

体积与体积单位说课 篇7

一: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与上节课“表面积”完全不同,空间观念由二维上升为三维,这是一个极大的发展。

本节课是“计算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基础”,知道“一个物体中含有的体积单位数就是它的体积”,就能自然理解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来源与推导。

二:教材的内容

本节课包含两个教学内容,一是体积概念,二是体积单位,未含容积单位。目的是确保重点、分散难点、打好基础、作好铺垫。

因此,教学环节有三:一是建立体积的概念;

二是建立体积单位的概念; 三是回顾总结。

三:设计的意图

物体、空间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对于小学生来说,我们只能作描述性的解释和引导,借助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建立表象,从而对“物体”、“空间”这一概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其实,学生对“物体”、“空间”并不是完全陌生,他们只是“茶壶里倒饺子――不易出、词不达意”,无法用规范、严谨的语言来表述一个概念,通过数学课这一“媒介”,让他们学会规范表达、词能达意。

因此,在此教学环节中,我调动了学生的视觉、触觉等感官;采用判断、想象、联想、体验、举例、媒体展示等教学方法,从而揭示“体积概念”。

在“建立体积单位的概念”这一环节中,通过看一看、讲一讲、摆一摆、猜一猜等教学过程,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建立单位体积大小的概念;最后让学生从教学活动中知道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四: 练习的设计:

1、比较物体的体积

练习的目的是:突出矛盾、引发思考、引出体积单位。

2、猜一猜图形的体积

练习的目的是:学习体积单位,是为了能知道物体的体积,可以用体积单位去测量物体的体积;

《体积和体积单位》听课反思 篇8

李老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和能力,通过合作、交流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理解知识。如: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物体的体积。什么是空间?解释起来似乎很抽象,教学时李老师设计了用沙子和球做实验,通过动手操作,直观形象的的演示,点燃学生的空间感觉,让学生心领神会的体会到空间的概念,感觉到物体是占有一定空间的。让学生从真正意义上理解了体积的概念。这样使教学难点不攻自破,真正体现了“做中学”的教学原则。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学生学习方式的自主度,小组合作的有效度等老师都把握得很适度,本节课确实做到了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

这节课学习氛围很好。教学中,李教师始终做到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把尊重的语言送给每一位学生,把和蔼的微笑撒向全体学生,创造出了一种宽松和谐,相互尊重的教学氛围。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产生最佳的学习心态,轻松愉快的接受知识。李教师在课堂中积极为学生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并想方设法的帮助各类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对于课堂上学生的回答,李教师都给予了积极的评价。鼓励学生针对问题积极思维,畅所欲言,不论学生回答的准确与否都投以鼓励与信任的目光,学生在这种目光的注视下心理一直很放松,很平静,能大胆的想象与陈述,在轻松愉快中学习知识。和谐和的师生关系、民主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升,能力得到了培养。

李老师的课堂所体现出来的优点远不止这些。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轻松驾驭课堂的能力,对课堂调控的自如,对教材的深层次把握,都使我学有所得,也让我深思。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 篇9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使学生理解体积的含义,2、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米、立方厘米。

3、通过学生对体积意义的探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教学重点:使学生感知物体的体积,掌握体积和体积单位的知识。

教学难点:使学生建立体积是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空间观念,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估算常见物体的体积。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同样大小的烧杯2个、大小不同的鹅卵石2块、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正方体模型若干个,收纳盒、一块橡皮泥。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播放视频动画)请大家观看短片后想一想:

(1)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为什么把石头放进瓶子,瓶子里的水就升上来了? 实验证明:石头真的占据了水的空间吗?

我们来做个实验:取两个同样大小的烧杯,先往第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鹅卵石放入另一个杯子,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入第二个杯子里,大家仔细观察,结果怎么样了?为什么会有这种结果呢?

(使学生明确第二个杯子装不下第一个杯子的水,因为第二个杯子里放了一块石头,石头占了水的空间,所以装不下了。)板书“空间”

(2)哪只乌鸦喝到水了?为什么?

实验证明:物体大小不同,占据的空间也不同。

我们再来做个实验:取两个同样大小的烧杯,杯中装同样多的水,把两块大小不同的鹅卵石分别放入两个杯中,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说明什么?

引导学生归纳:水杯中放入石块后,石块占据了空间,把水向上挤,水面向上升。石块大占据空间大,水面上升得高;石块小占据空间小,水面上升得低。即物体都占据空间,物体大占据空间大,物体小占据空间小。

(3)比较实物大小,引出体积概念。

①教师举例:点两个大小不一样的学生,问:你们说他俩谁的体积大?和老师比呢?接着出示两摞数量不一样的作业本,问:哪摞体积大?为什么?

②学生举例。

(4)小结: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板书“大小”)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二)引出体积单位

计算长度要用长度单位,计算面积要用面积单位,计算体积要用体积单位,现在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常用的体积单位。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用字母表示是cm3、dm3、m3。(板书)

(三)认识体积单位 感受1立方厘米:

(1)1立方厘米究竟有多大呢?数学上规定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的体积就是1立方厘米。

(2)请你从学具袋里拿出一颗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摸一摸,感觉一下它的大小。也可以用手比划比划。

感受1立方分米:

1立方厘米究竟有多大呢?数学上规定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的体积就是1立方分米。

(2)教师出示体积是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让学生摸一摸,真实得感觉一下它的大小。

感受1立方米:

(1)同学们,如果要你估计咱们教室的大小,你觉得用立方分米合适吗?需要更大的单位,那就是立方米。

(2)1立方米有多大呢?(让学生说)

(四)计量物体的体积。

师:我们知道了常用的体积单位。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体积单位。

(四)引导创新实践应用

1、填空

(1)()叫做物体的体积。(2)棱长是()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

棱长是()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棱长是()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

2、判断

(1)一台家用冰箱的体积是800立方米。()(2)一个橡皮的体积是60立方分米。()(3)一本新华字典的体积大约是0.8立方厘米。()

(五)引导反思,总结收获

谁能说说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六)板书设计

体积与体积单位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体积单位:

立方厘米:棱长是1厘米的(贴)的体积是1cm3

立方分米:棱长是1分米的(贴)的体积是1dm3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 篇10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了解常见的体积单位,对体积单位的大小形成比较明确的表象。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比较观察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处处都有。

教学重点:掌握体积和体积单位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难点: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盛有红色水的量杯、石块、体积单位。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让学生讲《乌鸦喝水》的小故事。

2.揭题:师:你知道乌鸦是通过什么方法喝到水的吗?这蕴涵了什么道理?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题《体积和体积单位》。(出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建立“体积”概念。

师出示实验一,“把小石块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你发现了什么?说明什么?”请生读题,分组操作。

师:通过这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说明:物体 占空间]{板书}。

师再出示实验二,“把大小不同的两个石块分别放入盛有高度相同水的两个量杯中,你又发现了什么?说明什么?”请生读题,分组操作。

师:通过这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它们水面上升的高度相同吗?这说明什么?(大的物体占的空间大,小的物体占的空间小)。[说明:通过2个实验培养学生的小组学习、协作能力,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实物演示:橡皮、铅笔盒、书包。

师:观察这三个物体,哪个所占的空间比较大?哪个所占的空间比较小?

书包与讲桌相比,谁占的空间比较大?

引导学生得出:物体占空间有“大小:{板书}。

生概括体积的定义:“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

生齐读。

师:桌上这三个物体,哪个体积最大?哪个体积最小?你知道体积比书包大的物体吗?你知道体积比火柴盒小的物体吗?[说明:体积的意义十分抽象,学生难以理解。这里的第一个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认识物体“占有空间”。再通过第二个实验,让学生形成“空间有大小”的鲜明表象,帮助学生理解体积的含义,便于建立“体积”的概念。]

2、教学“体积单位”。

师出示图,请生比一比谁的体积大?[说明:教师通过两个长方体体积大小的比较,学生发现不好比较,从而指出计量物体的体积要用统一的体积单位。从而引入“体积单位”的教学]

师:为了更准确的比较图中这两个长方体体积的大小,我们可以把它们切成若干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只要数一数,每个长方体包含有几个这样的小正方体,就能准确地比出它们的大小。

请生数一数,告诉老师谁的体积比较大?

学生汇报(注意让学生说出数的方法)。

师:像计量长度需要长度单位,计量面积需要面积单位,我们计量体积也需要有“体积单位”。为了更准确地计量出物体体积的大小,我们可以像图中这样用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作为体积单位。

请生读一读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出示自学要求,“自学课本112页内容。

自学体积单位。用看一看(是什么形 体)、量一量(它的棱长是多少)、摸一摸(它有多大)、说一说(它的定义)、找一找(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可以用这个体积单位来计量)的方法,小组之间开展讨论和交流。”

请生分小组自学“体积单位”,进行讨论和交流。学生上台汇报自学成果。[说明:教师出示自学提纲,让学生以小组自学的形式开展讨论和交流,并让学生自我展示自学成果,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究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协作能力。]

师(小结)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知道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并且知道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各有多大?

今后,我们在计量物体的体积时,就应根据实际情况来选用合适的体积单位

3.教学“计量体积单位”的方法。

师出示图。师:已知每个正方体的棱长是1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这个长方体是由几个小正方体构成的?它含有多少个立方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请生说一说。

师(小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学生操作:

请你用4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不同的长方体,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还能摆成其它形状吗?它们的体积又是多少?[说明:这里的操作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可以认识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二是可以通过摆小正方体看体积,为后面学习体积的计算做准备。]

4.反馈

( 哪个是长度单位,哪个是面积单位,哪个是体积单位?它们有什么不同?

(课本中练一练的作业)

[说明: 通过比较,有利于学生强化对长度、面积、和体积计量单位的认识,更好地构建认知结构]

(三)、课堂总结:

师:学习了这堂课,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体积和体积单位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体积单位:立方厘米: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棱长1立方分米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了解常用的体积单位,对体积单位的大小形成比较明确的表象。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扩展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

使学生感知物体的体积,初步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体积观念。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体积是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大小的表象,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估算常见物体的体积 课程资源:

同样大小的玻璃杯2个、大小不同的鹅卵石几块、大小不等的木块、沙子、粉笔盒、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正方体模型各1个,3根1米长的木条钉成的三棱架1个。教学过程:

(一)建立体积概念

1、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师:首先我们来听一个小故事。(指定学生来讲“乌鸦喝水“的故事)

引导学生说出石头占据了水的空间,所以把水挤上来了。

2、动手实验 引出概念

(1)教师演示实验

师:石头真的占据了水的空间吗?我们来做个实验验证一下:取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先往第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鹅卵石放入另一个杯子,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入第二个杯子里,大家仔细观察,结果怎么样了?为什么会有这种结果呢?(使学生明确石头占有一定的空间。)

(2)学生分组实验

师:那么在杯子里放入一个大物体和一个小物体会有什么不同的结果呢?下面大家按照实验要求进行分组实验。(课件出示实验要求)

学生读实验要求。学生分组实验。小组汇报结果。

(3)引出体积概念

师:同学们,请大家把书包从抽屉里拿出来,用手在抽屉里摸一摸,左右活动活动,说说有什么感觉?生摸并说感觉。师:请把书包放进抽屉,再用手活动活动,现在又有什么感觉?这是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因为书包把抽屉的空间占了。

教师指出:像刚才石头把水挤上来,书包把抽屉的空间变小了,都说明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那你们知道石头和书包谁占的空间大吗?让学生进行辩论。

出示下面的图,问:你们知道这些物体哪个占的空间大?

学生回答后,师说明: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我们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

师:谁能说说什么是电视机的体积?什么是影碟机的体积?什么是手机的体积?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呢? 预想:学生的语言表达可能不那么准确。措施:注意引导学生用准确无误的语言来描述。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看出来的)

(二)引出体积单位

师:有的物体可以通过观察来比较它们的体积大小,那下面两个长方体,你们能比较出大小吗?(不好比较)教师用将它们分成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如下图),问:现在你们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吗?为什么?

如果左边的长方体和右边的长方体中的小正方体不一样大,行不行?为什么?

师:所以要比较物体的体积大小,需要有一个统一的体积单位。在学习体积单位前,我们先回想一下,长度单位是用什么来表示的?面积单位是用什么来表示的?

引导学生说出:长度单位是用线段来表示的,面积单位是用正方形来表示的。

师:体积单位应该用什么来表示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应该用正方体来表示。师:对,体积单位是用正方体来表示的。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用字母表示是cm3、dm3、m3。(板书)

(三)认识体积单位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体积,接下来我们研究体积单位。在研究体积单位之前,我们先回想一下长度单位。1厘米有多长呢?1分米呢?

面积单位是怎样定义的呢?比如说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呢?

体积单位是用立方来计量的,请你猜一猜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有多大?小组讨论一下。

这个猜想对吗?看看书上是怎样说的。

学生阅读课本,证实自己的猜想。

(1)认识1立方厘米

在你的桌子上找出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

说说你是怎样找到的?

和我们身边的物体比一比,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

我们身边的哪些物体计量体积时使用立方厘米比较合适?

(2)认识1立方分米

找出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看看它与1立方厘米比,体积有什么变化?

你能说出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分米吗?

哪些物体计量体积时使用立方分米比较恰当?

预想:由于学生刚刚接触体积单位,对于体积单位没有深刻的认识,可能会出

现不能准确估计的现象。

措施:及时帮助学生纠正,形成准确的认识。

(3)认识1立方米

1立方米有多大呢?

你能想象出1立方米的大小吗?这里有3根1米长的木条做成的一个互成直角的架子。我请一个同学把它支在墙角,看一看1立方米到底有多大,它和你想象的1立方米是不是一样大。

学生演示1立方米。

哪些物体计量体积时使用立方米比较恰当?

(4)小结:

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都是常用的体积单位。

(四)引导创新实践应用

师:刚才大家通过自己动脑思考和讨论交流,研究出了许多关于体积和体积单位的知识,那么你们想不想检验一下自己学得是否扎实呀? 下面我们就来解答一些有趣的问题。

1、完成课本40页做一做。

2、游戏说出一个比前一个同学的体积稍大一些的物体,稍小一些的物体。

3、判断:

(1)一台家用冰箱的体积是500立方米()

(2)一个长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

(3)一条线段长12平方主()

(4)墨水瓶的体积为是140平方厘米()

4、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量出手中学具的体积。

5、体积12立方分米的长方体能切成多少个棱长1分米的小正方体?20立立方分米的呢?45立方分米的呢?

6、一个长方体正好切成2个棱长1分米的小正方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7、做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要用多少纸?做1立方分米呢?做1立方分米呢?

8、做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框架要木条多少厘米?做1立方分米呢?做1立方米呢?

9、估计你熟悉的长方体或正方形状的物体的体积大约是多少?

师:下节课我们学习了体积的计算方法,就可能检验自己估计的是否准确。

(五)引导反思,总结收获

大家这节课学生了不少东西,谁能说说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实践作业:

1、课本第44页1—4题。

2、研究一下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板书设计:

体积和体积单位

我们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物体的体积。

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

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教学反思

《体积和体积单位》这节课是在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空间观念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教学的。“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发展。学生对什么是物体的体积,怎样计量物体的体积,以及体积与表面积的区别等问题,都不易理解。为此要加强学生对体积概念的认识。针对这一特点,这节课主要采用数学试验法和小组探究的方式,通过让学生做两个实验强调体积的概念。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橡皮、文具盒、书包的大小,来说明物体所占空间有大小。从而引入“体积”概念。再通过两个长方体大小的比较,指出计量物体的体积要用体积单位。从而引入“体积单位”的教学,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让学生通过观察教具、模型、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对这些体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明晰的表象。最后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实际操作明确“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在学生的眼里数学课显得枯燥无味,为了从一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用“乌鸦喝水”的课件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分组实验的“实验要求”和一些练习题用幻灯片出示,这样既使学生感受到了现代信息技术的气息,又节省了不少时间,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孩子就会乐学、爱学、积极主动的学。抓住学生喜欢听故事的年龄特征,从《乌鸦喝水》这一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导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很自然地引入新课。引入阶段正处在一堂课的起始阶段,处理的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情绪,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本课的导入设计,不但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的内驱力,而且可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在活动开始就处于情意高昂的学习状态。

2、联系实际,提取学习资源。

数学的产生源自于生活实践,数学的教学同样离不开实际的生活。从放入石头后水面上升、把书包放进抽屉后再把手伸进抽屉活动不方便,这些都是生活中的实例。从实例在提取数学问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数学学习的重要,激发和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

3、动手操作,探究感受新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实验操作能使物质的外部操作(物化)过渡到智力的内部认识活动,从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促使认识内化,便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试一试,对实际事物进行感知性操作,实验及独立思考的机会正是建立数学概念,逐步发展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基本途径。为此,给学生准备充足的材料,让学生分组自主设计实验,不同的材料也能反映出不同的问题,在实验的过程中通过思考、讨论、交流,小组内达成了一致的意见,正是由于这些实验,学生才有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亲身经历,原来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那些不那么正规的感受和体会,就上升为准确的数学知识,就提炼成科学的结论。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4、引发矛盾,产生问题意识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种建构过程,是认知矛盾运动的过程。课堂上,如果教师给予学生充分展现“矛盾”的机会(例如让学生比较两个长方体的大小),学生就会主动产生解决矛盾的心向(为什么划分的数量不同),主动探究问题产生的根源(所划分的小正方体的大小不同),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用统一的标准去度量就不会有这种麻烦)。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的角色由操作步骤的被动“执行者”转化这主动“探究者”。因此,课堂上给予学生展现“矛盾”的机会,可以真正扩展学生主动探究的空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上一篇:中国幼儿百科全书—我的身体读后感下一篇:致800米运动员加油稿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