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法制宣传演讲稿

2024-10-15

农村法制宣传演讲稿(通用8篇)

农村法制宣传演讲稿 篇1

农村土地法制讲座演讲稿

大家好!

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学习一些与土地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大家可能都知道,咱们国家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农业大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三位,可以说是幅员辽阔,但是可利用地不多,耕地面积仅有18.26亿亩,人均耕地只有1.4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耕地稀少的国家。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或者说是生产资料,由于土地具有不可再生的特点,人类没有能力创造出土地,因此,土地对于人类来说是一种最珍贵的自然资源,如果人类不加以保护土地,合理开发土地,土地的减少将危及到人类的生存。为了保护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土地,稳固农业基础,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咱们国家于1986年制定了《土地管理法》,通过立法强化土地管理,从此,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真正得以确立,从保障建设用地供应为主转到切实保护耕地为主;从分级限额审批制度转到用途管制制度。国家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这一制度的实行,成功地遏制了耕地实有面积迅速下降势头,全国连续10年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与《土地管理法》同步实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体系,划定基本农田,落实到地块和农户,对于稳定基本农田数量和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这些土地法律法规的实施,使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成为现实。

我们国家制定的专门土地法律法规有这么几部:《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及《退耕还林条例》。内容涉及土地资源的法律有几部,如《宪法》、《民法通则》、《物权法》、《矿产资源法》。另外还有一些国土资源部制定的规章,如,土地登记办法。咱们云南省也制定了配套的地方性法规,如,《云南省土地管理条例》、《云南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由于时间有限,下面我只对《土地管理法》、《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农村土地承包法》及《云南省土地管理条例》进行选择性地讲解,其余的大家自学。

一、土地的概念、特征及分类

现实中,我们所说的土地仅指陆地部分。即地球陆地表层,由土壤、植被、地表水及表层的岩石和地下水等诸多要素组成的自然综合体。土地具有有限性,就是不会自己长出来;土地具有固定性,不可能随人们的意志移动,景东的土地不可能移到镇沅,镇沅的土地也不可能移到景东。由于土地的固定性,使土地的使用价值具有永久性,所以,土地使用权可以让一个人使用数十年。如,农村宅基地可以永久使用。城市建筑用地可以使用40至70年。土地按所有制的不同,分为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按土地用途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建设用地是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等;未利用地是指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以外的土地。

二、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

(一)土地所有权

我们国家的土地所有权仅有两种,一种是国家所有权,一种是集体所有权,平常我们习惯说国有土地及集体土地。

国家土地所有权是以国家为所有权人,由国务院代为行使对国有土地的支配性权利。国务院还可以制定行政法规或发布行政命令授权地方人民政府或者国土部门行使国有土地所有权,如,在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法律关系中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担当国有土地所有者代表与用地者签订出让合同。

集体土地所有权是以乡(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村农民集体、村民小组农民集体为所有权人,对本集体所有的土地享有受法律限制的支配性权利。国有土地所有权与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区别:

国有土地不需要登记造册,确认所有权,而集体土地所有权应由县级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证书,确认所有权。而且集体土地所有权是受限制的所有权,一方面受国家法律和政府管理的限制。具体在两个方面受到限制,在收益权方面,集体所有的土地不能直接用于房地产开发,若用于房地产开发必须先由国家征收转变为国有后再由国家出让给发展商,这就使集体土地所有权中收益权能受到限制。在处分权方面,集体土地所有者不得出让、转让、出租于非农业建设,集体土地所有者不得擅自改变土地用途,向用地者提供土地使用权须经人民政府审批等,这就使集体土地所有权中的处分权能受到相当大的限制。另外一面受农民集体意志的限制。对集体土地的重大处分应当依法经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表决同意。

(二)土地使用权

土地使用有国有土地使用权和集体土地使用权。土地使用权是与土地所有权相分离的有期限的财产权利。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与农用地使用权,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年限按用途可以分为居住用地70年;工业用地50年;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用地50年;商业、旅游、娱乐用地40年;综合或者其他用地50年。开发国有荒山、荒地、荒滩从事广义的农业生产的,使用期限最长不得超过50年。国有农村土地的承包由村民委员会或村民小组发包,经营权期限与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期限相同。国有土地可以由土地部门通过出让、租赁或者划拨等方式让与土地使用者。依法通过市场交易的方式取得。出让要支付出让金,租赁要支付租金,划拨是无偿划拨,如国家机关用地和军事用地;城市基础设施用地和公益事业用地;国家重点扶持的能源、交通、水利等项目用地就是划拨取得。集体土地使用权分为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非农经营用地使用权、非农公益用地使用权)。非农经营用地使用权,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投资的方式向符合条件的从事非农生产经营性活动的用地者提供的集体土地使用权。如,本村集体设立或者与其他单位、个人共同出资入股设立乡镇企业。这种使用权不可以转让、出租,但是可以抵押。如果企业破产、兼并、分立等情形发生,出现土地使用权流转,应办理国家征收和国有土地出让手续。受让方要向国家上缴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在抵押过程中出现拍卖、变卖抵押物时,须办理土地征收及土地出让手续。非农公益用地使用权是指依法经审批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依法设立的公益性组织,对用于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公益事业的非农用地所享有的集体土地使用权。非农公益用地一般用于乡镇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建设。这种使用权不可以转让、出租或抵押。依据土地管理法的规定,集体土地使用权因下列情况而终止:一是国家征收集体所有土地;二是乡(镇)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需收回集体土地使用权的;三是用地者撤销、迁移等停止使用集体土地的;四是用地者违法或违约被集体收回土地使用权的。

三、农用地

(一)农用地的定义

依据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农用地即为农村土地,指农民集体所有或国家所有依法归农民集体使用的农业用地,主要是耕地和林地及一些其他用于农业的土地,如鱼池、鱼塘、“四荒地”(荒山、荒丘、荒沟、荒滩等)。

(二)农村土地的承包方式

国家主要采取“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下的集体内部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承包方式来发包农村土地。其次对不宜采取家庭承包方式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农村土地,一般采用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的方式进行承包,这两种不同的承包方式有很大的区别,“家庭承包”地的取得是基于集体组织成员的身份而取得,也就是说,只要是该集体组织的成员,不论是男女、老幼、身体状况,人人有权要求承包土地,任何人不得剥夺,它具有社会保障的性质。后者的承包方式,其承包对象不限于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内部成员,外村的农户、其他组织等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者都可通过承包合同取得对这些土地的承包权,同等条件下,本村村民享有优先承包权。而承包方对取得的这些土地可依法采取转让、出租、入股、抵押或其他方式流转。发包方将农村土地发包给本村以外的单位或个人承包,应当事先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并报乡(镇)人民政府批准。另外,对“家庭承包”的含义我们也必须明白,它是家庭成员全体作为承包方,即以“户”作为承包单位,承包户家庭成员死亡,只要这个承包户还有其他人存在,承包关系仍不变,由这个承包户中的其他成员继续承包。

(三)发包方及承包方的权利义务

土地家庭承包的发包方是: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或村民小组,承包方是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且双方享有下列权利,履行下列义务。

1、发包方的权利。①发包方具有发包权。②监督管理权,即监督承包方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的权利。③制止权。由于土地既是自然资源,又是社会资源,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因此,对承包人损害土地和农业资源的行为,如承包户在承包土地上建房、挖土、挖沙、采石、采矿等行为必须予以制止。

2、发包方的义务。①不得非法变更、解除承包合同。②不干涉承包方依法进行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③依承包合同约定为承包方提供生产、技术、信息等服务,这也是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统”的要求,土地承包以后,单独的农户在农机推广、水利灌溉、机械作业等方面的能力较弱,且信息来源渠道少,这些都要求发包方为其解决较为切实可行。④执行县、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组织本集体经济组织内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3、承包方的权利。①依法享有承包地使用、收益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权利,有权自主组织生产经营和处置产品,所谓“使用”就是承包人在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有权对其承包的土地进行合理有效的使用,对于因进行农业生产而修建的必要附属设施,如建造沟渠、修建水井等构筑物,也是对承包土地的一种使用,也应予以保护。所谓“收益”主要是指承包人从承包地上种植的农作物及养殖畜牧中获得利益,如,果树结的果子、粮田里产出的粮食。关于“生产经营权”是指农户可以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决定如何在土地上进行经营,如选择作物种植的时间及品种。对于“处置”是指农户可以自由决定农产品是否卖出,如何卖、卖给谁,这都是承包户的权利。这里,重点讲一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问题。由于“土地承包经营权”具有物权性,是一种用益物权,因此,可以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进行流通转换,其流转的方式有: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转包”:主要发生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农户之间,转包人转包土地后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产权不变,受转包人有权获取承包土地的收益,但要向转包人支付转包费,转包无需发包人同意,只须向发包人备案。“出租”:是农户将土地承包经营权租赁给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人,出租人可以收取租金,土地的租赁也不须发包人同意,只须向其备案。“互换”:是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之间为方便耕种和各种需要,对各自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交换,双方农户达成互换合同后,还应与发包方变更原土地承包合同。“转让”:是农户将土地承包经营权移转给他人,转让将使农户丧失对承包土地的使用权,应严加限制。一般只有在转让方有稳定的非农职业或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情况下,才允许其转让,且受让的对象也应当是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户,且还须经发包方同意,变更原土地承包合同。②承包地被依法征用、占用的,有权依法获得相应的补偿。土地的征用有严格的法律条件,《土地管理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征用必须是国家为了保证社会公共事业或公益事业的发展,依法律程序而进行,它是一种政府行为。土地承包人所得的补偿包括被征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及土地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③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如承包人的继承权,但应当注意,如果承包人死亡,承包经营的家庭消亡,其承包地是不允许继承的(指耕地),但林地除外,这主要是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为缓解人地矛盾,体现社会公平而作出的规定。如果允许继承,可能出现一人有多份地的情况,但承包地虽不能继承,而承包收益是可以继承的。林地之所以允许继承,是由于林业生产经营周期长、投资大、收益慢、风险大,如果不允许林地继承,不利于调动承包人的积极性,甚至还会出现其他一些负面影响。

4、承包方的义务。①维持土地的农业用途,不得用于非农建设,这里的“农业用途”是指将土地直接用于农业生产,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而不得将土地用于这些以外的建设活动,如在土地上建造房屋、建造工厂等。②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不得给土地造成永久性损害,(四)农村土地承包的程序

1、村民会议选举产生承包工作小组。这是进行土地承包的第一步,承包小组由村民选举产生,能反映村民的民主意愿,保证所选人员的素质,因为承包工作是一项比较繁杂、繁重的工作,它涉及土地的丈量、统计、承包方案的拟订等一系列事项,因此,必须选举产生承包小组。

2、承包工作小组拟订并公布承包方案,因承包方案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承包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因此,承包工作小组应当对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状况进行认真调查研究,并且在拟订方案时,应当遵循民主协商的原则,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拟订,承包工作小组在完成承包方案后,应当将该方案予以公布,以便征求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意见。

3、依法召开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讨论通过承包方案,这一程序实质上是体现了村民自治的精神,村民会议必须有村民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同意。

4、公布组织实施承包方案。

5、签订承包合同。土地承包合同是明确发包方与承包方权利义务的一种协议,在合同签订方面,双方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且合同自双方签字之时即成立生效。虽然《农村土地承包法》第23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向承包方颁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或林权证,并登记造册,但承包方自与发包方签订承包合同时即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由此可见,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设立,不以登记为生效条件。另外,承包合同生效后,发包方不得以承办人或负责人的变动而变更或解除合同,那种“新官不理旧事”的观念是错误的,同时也是违法的。还有一问题,发包方与承包方签订合同时,对承包期限不得随意超长约定,依据《农村土地承包法》,耕地的承包期为30年,林地的承包期为30—70年,这是法律明确规定的最长期限,不能超过。

(五)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保护

1、对全家迁入小城镇或迁入设区的市并转为非农业户口的承包户的保护,《土地承包法》对这两种不同的情形是分别对待的。首先对全家迁入小城镇(指县级以下的城镇),其承包户的承包地是否收回,由承包户自己决定,发包方不能不顾承包方的意愿,强行收回土地。因为现阶段,我国小城镇的规模都不大,就业机会很不多,如果进城农民一旦失去非农职业或生活来源,农村土地予以了保留,则他在农村享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将是其基本的生活保障。当然,承包户保留的承包地,可以自己回去管理,也可转包给其他人或委托其亲友代管;如果承包人在土地承包期间全家迁入设区的市,比如转入普洱市区,转为非农业户口的,承包人应将承包地交回,如不交回的,则发包方可以将其收回,但应注意的是收回的是指耕地,并不包括林地。这样规定,是为了稳定林地承包经营权,调动承包方植树造林的积极性,防止乱砍滥伐,保护生态环境。当然,承包方对承包地有较大投入的,有权获得相应的补偿,这也是我国民事立法公平原则的体现。

2、对妇女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保护。首先,对结婚的妇女保护,妇女结婚嫁入地所在村应当尽量解决其土地承包问题,分给嫁入妇女一份承包地。但有的村没有富余土地,有的村甚至实行“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做法,如果是这种情况,出嫁女原户籍所在地的发包方不得收回其承包地。这样,对于出嫁女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拥有一份承包地。其次,是对离婚或丧偶妇女承包权的保护。如果妇女离婚或丧偶,且仍在原居住地生活的,其已取得的承包地应当给离婚或丧偶妇女继续承包,发包方不得收回;不在原居住地生活的,新居住地的村应分一份承包地给该妇女,否则,原居住地的发包方不得收回原承包地。

(六)耕地的保护

在农村土地中国家将耕地列为重点保护对象,国家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占一补一,占多少,垦多少,谁占用,谁开垦。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将粮棉油生产基地内的耕地,有良好水利与水土保护设施的耕地,蔬菜生产基地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耕地列为基本农田加以保护。禁止占用耕地建窑、建坟或者擅自在耕地上建房、挖砂、取石、采矿、取土。禁止占用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闲置、荒芜耕地。已经办理审批手续的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1年内不用而又可以耕种收获的,应当由原耕种该幅耕地的集体或者个人恢复耕种,也可以由用地单位组织耕种;1年以上未动工建设的,应当按照规定缴纳闲置费;连续两年未使用的,经原批准机关批准,由县人民政府无偿收回用地单位的土地使用权;该幅土地原为农民集体所有的,应当交由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恢复耕种。承包经营耕地的单位或者个人连续两年弃耕抛荒的,原发包单位应当终止承包合同,收回发包的耕地。

四、建设用地

我们国家将建设用地分为国家建设用地和乡(镇)村建设用地。国家建设用地是指国家为进行各种经济、文化、国防建设及兴办各种社会公益事业进行建设所需要占用的土地。目前对国家建设用地的范围作扩大化解释,城市房地产开发也适用国家建设用地。国家建设用地的来源包括三个方面:其一,征收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其二,使用国有荒山、荒地;其三,收回他人享有使用权的国有土地。

乡(镇)村建设用地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兴办企业、公益事业或农民建设住宅所需占用的农村集体土地。

我们国家对国家建设用地和乡(镇)村建设用地实行严格的用地审批制度,特别控制非农建设占用农用地。严格限制占用集体土地进行非农建设。土地管理法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须依法申请使用国有土地;但是,兴办乡镇企业和村民建设住宅经依法批准和乡镇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经依法批准可使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

国家建设征收农民集体土地,应依法报国务院或省人民政府批准。征收基本农田,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超过35公顷的,其他土地超过70公顷的由国务院批准,其它土地由省人民政府批准。征地程序:国务院(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征地方案后――县国土局确定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组织被征地所有权人及使用权人听证――县人民政府15日内公告征地方案——被征地所有权人及使用权人在期限内持证到县国土局办理征地登记。征收耕地,用地者需支付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助费。土地补偿费,为该耕地征收前3年平均产值的6-10倍,安置补助费为该耕地被征收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4-6倍。附着物及青苗补助费标准,云南省土地管理条例具体作了规定。土地补偿费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地上附着物及青苗补偿费归农户自己所有。安置补助费由谁负责安置向谁支付安置补助费。自谋职业人员的安置补助费付给本人。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兴办企业和乡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建设使用农民集体土地的审批权限:

(一)在0.4公顷以下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批准,报市人民政府国土局备案;

(二)用地在0.4公顷以上、2公顷以下的,由市人民政府批准,报省人民政府国土资源厅备案;

(三)用地在2公顷以上,由省人民政府批准。

涉及占用农用地的,按照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分批次逐级上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农村村民住宅用地,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由县级人民政府批准。涉及占用农用地,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用地面积按照以下标准执行:

(一)城市规划区内,人均占地不得超过20平方米,一户最多不得超过100平方米;

(二)城市规划区外,人均占地不得超过30平方米,一户最多不得超过150平方米。

人均耕地较少地区的农村村民宅基地面积,在上述标准内从严控制;山区、半山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村民宅基地标准,可以适当放宽。具体执行标准,由市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农村村民迁居拆除房屋后腾出的宅基地,必须限期退还集体,不得私自转让。

经批准使用的宅基地,必须按批准的位置和面积建盖,超过二年未建成使用的,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报经原批准机关批准,无偿收回土地使用权。

建设项目施工和地质勘查以及其他需要临时使用国有或者集体所有土地的,应当在申请报批建设项目用地时提出申请,由批准建设项目用地的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单独申请临时使用土地的,占用非耕地的由县国土局批准;占用耕地的由市国土局批准,占用基本农田的由省国土资源厅批准。其中,在城市规划区内的临时用地,在报批前,应当先经有关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同意。

临时使用土地的使用者应当按照批准临时使用土地的用途使用土地,并不得修建永久性建筑物。

临时使用土地期限一般不超过二年。确需超过二年的,应当重新办理临时用地使用审批手续。

土地使用者应当根据土地权属,与有关土地行政部门或者农村经济组织、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签订临时使用土地合同,并按照合同的约定支付临时使用土地补偿费。抢险救灾等急需使用土地的,可以先行使用土地。其中,属于临时用地的,灾后应当恢复原状并交还原土地使用者使用,不再办理用地审批手续;属于永久性建设用地的,建设单位应当在灾情结束后6个月内申请补办建设用地审批手续。

建设项目施工和地质勘查需要临时占用耕地的,土地使用者应当自临时用地期满之日起1年内恢复种植条件

五、土地法律责任与纠纷处理

(一)违反土地管理法及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责任

(1)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对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擅自将农用地改为建设用地的,限期拆除在非法转让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恢复土地原状,对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没收在非法转让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可以并处罚款,罚款额为非法所得的百分之五十以下。

(2)占用耕地建窑、建坟或者擅自在耕地上建房、挖砂、采石、采矿、取土等,破坏种植条件的,由县国土局责令限期改正或者治理,可以并处罚款,罚款额为耕地开垦费的2倍以下。

(3)未经批准或者采取欺骗手段骗取批准,非法占用土地的,由县国土地局责令退还非法占用的土地,对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擅自将农用地改为建设用地的,限期拆除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恢复土地原状,对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没收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可以并处罚款,罚款额为非法占用土地每平方米30元以下,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超过批准的数量占用土地,多占的土地以非法占用土地论处。

(4)农村村民未经批准或者采取欺骗手段骗取批准,非法占用土地建住宅的,由县国土地局责令退还非法占用的土地,限期拆除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新建的房屋。

超过云南省规定的标准,多占的土地以非法占用土地论处。

(5)无权批准征收、使用土地的单位或者个人非法批准占用土地的,超越批准权限非法批准占用土地的,不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途批准用地的,或者违反法律规定的程序批准占用、征收土地的,其批准文件无效,对非法批准征收、使用土地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非法批准、使用的土地应当收回,有关当事人拒不归还的,以非法占用土地论处。

非法批准征收、使用土地,对当事人造成损失的,依法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6)依法收回国有土地使用权当事人拒不交出土地的,临时使用土地期满拒不归还的,或者不按照批准的用途使用国有土地的,由县土局责令交还土地,处以罚款,罚款额为非法占用土地每平方米10元以上30元以下。

(7)擅自将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权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的,由县国土局责令限期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罚款,罚款额为非法所得的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二十以下

(8)依照本法规定,责令限期拆除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必须立即停止施工,自行拆除;对继续施工的,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有权制止。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对责令限期拆除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责令限期拆除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期满不起诉又不自行拆除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费用由违法者承担。

(9)在临时使用的土地上修建永久性建筑物、构筑物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拆除;逾期不拆除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10)对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定前已建的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途的建筑物、构筑物重建、扩建的,由县国土局责令限期拆除;逾期不拆除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11)阻碍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或者追究刑事责任。

(12)任何组织和个人侵害承包方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应当承担停止侵害、返还原物、恢复原状、排除妨害、消除危险、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 如,干涉承包方依法享有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违反本法规定收回、调整承包地; 强迫或者阻碍承包方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假借少数服从多数强迫承包方放弃或者变更土地承包经营权而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将承包地收回抵顶欠款; 剥夺、侵害妇女依法享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13)承包合同中违背承包方意愿或者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有关不得收回、调整承包地等强制性规定的约定无效。

(14)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承担违约责任。

(15)任何组织和个人强迫承包方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该流转无效。

(16)任何组织和个人擅自截留、扣缴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收益的,应当退还。

(17)承包方违法将承包地用于非农建设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依法予以处罚。

承包方给承包地造成永久性损害的,发包方有权制止,并有权要求承包方赔偿由此造成的损失。

(18)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利用职权干涉农村土地承包,变更、解除承包合同,干涉承包方依法享有的生产经营自主权,或者强迫、阻碍承包方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等侵害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行为,给承包方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等责任;情节严重的,由上级机关或者所在单位给予直接责任人员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土地纠纷及其解决途径

(1)土地确权纠纷。此类纠纷是指因不同主体间就土地所有权或土地使用权的归属或界限等问题产生异议而引发的争议纠纷。解决途径: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提请人民政府作出确权处理。未经人民政府作出确权处理,当事人直接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单位之间的争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个人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的争议,由乡级人民政府处理。当事人对有关人民政府的处理决定不服务的,可以自接到处理决定通知之日起30日内以作出处理决定的人民政府为被告提起行政诉讼。

(2)土地侵权纠纷。此类纠纷是指因对他人已依法取得的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构成侵害,侵权人与被侵权人之间引发的争议纠纷。此类纠纷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可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进行行政调处。当事人对行政调处不服的,可以以对方当事人为被告提起民事诉讼;当事人也可不经行政调处直接提起民事诉讼。

(3)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发包人与承包人之间,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不同成员(承包户)之间,本村承包户与外村承包户之间因土地承包经营发生的各类纠纷。此类纠纷可以自行协商解决,也可以请求村民委员会、乡镇人民政府等调解解决。当事人不愿协商、调解或者协调、调解不成的,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4)土地行政争议。此类纠纷是指因相对人对土地行政主管机关或人民政府作出的土地行政处罚等具体行政行为不服而引起的争议纠纷。解决途径按一般行政复议及行政诉讼程序处理。

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可能大家听之后会觉得如果用法律去衡量现实,违法事例太多。这说明我们还得加大法制宣传力度,土地部门还得加大巡查工作力度。大家工作中也得慢慢的去理这些工作,逐渐将农民引向法制化轨道。村干部回去以后要组织村民小组长、法制中心示范户培训学习,要求他们在村里宣传土地法律法规知识,学会用土地法规处理村内的土地纠纷问题。

祝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家庭和美幸福!谢谢大家!

农村法制宣传演讲稿 篇2

1.1农民法律意识低法律所规定的不仅仅涉及刑事犯罪相关事例, 同时对一个人生活的各方面都予以了规定, 包括其政治思想, 生产行为以及经济行为等等。而目前, 我国生活在农村的大多数农民以为只要自己没有干与杀人或者放火相关的事, 自己就不会违背法律, 持这种观点的甚至还包括一些基层干部, 这都是由于他们的法律意识薄弱造成的。举个例子来说, 有村民由于自家经济条件比以前优越了, 想换个宅基地盖大点的房子, 于是便拖人情走后门给村干部贿赂, 于是村干部便睁只眼闭只眼, 暗许他在自家责任田里建房子。其实, 这事看似正常实际上是不合法的, 这里涉及到多部法律, 比如, 国家的土地管理法, 村里的发展规划等等。同时, 这也违背了“村容整洁”这一新农村建设内容。

1.2有关农村、农民的立法滞后虽然, 我国农业立法从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但是, 与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目标相比, 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比如, 在立法方面, 有些急需制度的法律现在还没有制定, 同时, 有些已经制度的法律法规不能很有效的解决实际问题, 操作性差。在司法方面, 农民要打官司普遍比较难, 司法不公问题很严重;在执法方面, 也存在着越权执法, 徇私枉法, 多头执法的现象, 执法不严, 有法不依的问题很突出。

1.3农民参政、议政意识不强, 缺少公民权利意识我国宪法明确规定我国是法制化国家, 国家的主人是广大的人民群众。但是在广大的农村, 农民参政议政的主动性普遍不高。虽然, 选举制已推行多年, 但还是有很多地方农村只是把选举看成是一个形式, 而农民更是有很少人意识到选举是宪法所赋予一个公民的权利和职责。而作为基层的村干部也没有充分意识选举是一个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甚至还有一些村干部为了拉取选票, 给村民发东西。而村民在选举时也不认真比较谁是真正有能力有本事同时也愿意为村民服务的带头人, 只是看谁给自己的好处多就投谁的票。还有些村民仗着自己与村干部沾亲带故, 怂恿他们以集体的名义, 通过损害别的村民的利益来为自己谋私。

1.4法制宣传教育内容欠妥、方法落后目前, 由于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 有些地方政府法制宣传工作相对比较健全, 使得有些农民对法律知识多少了解一些, 在自身的合法利益受到侵害时, 也敢于拿起法律武器。但是, 具体怎样利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他们却并不清楚。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目前大多数农村在给农民宣传法制时偏重于法律条款, 而对具体的法律程序宣传的很少。这就使得, 当有些农民的权益受到侵犯时, 他们首先想到不是去法院而是去找政府的部门, 有些甚至通过私下的暴力方式来寻求解决问题, 对如何通过合法程序来获得国家的公力救济却一点不知。

同时, 在法制宣传方法上面多注重于形式, 宣传方式简单, 一般都是通过编发法律知识宣传资料, 偶尔还会进行有关的法律知识讲座或培训等方式进行。宣传的针对性差, 没有对农民之间、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差异进行针对性宣传, 宣传的内容也很枯燥无味, 简单肤浅。

2 新农村建设进行法制宣传创新的必要性

2.1为适应农民思想和农村根据地转变必须进行法制宣传创新在传统的法制宣传教育中, 负责宣传法制教育的人员常常把自己当做是宣传中的主体。如今, 农民的思想与过去相比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这种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情况了。对于从事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人员如果本身对农村的事实情况不了解, 对农民的需求不闻不问, 依然把农民看做是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中的次要方面, 同时对不了解的也不虚心向农民请教, 只一味的进行单向灌输式宣传, 那么这样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激发农民学习法律法规的积极性的, 更不会让农民真真正正的了解这些法律法规, 更不要说实地应用了。

2.2为调动农民参与法制建设的积极性必须进行法制宣传创新作为新农村法制建设工作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法律宣传工作人员需要最大程度的调动农民参与新城村民主法制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完成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首先就需要农村的法制环境良好。然而, 如今农村中还有一部分农民由于思想观念、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方面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因此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必须要进行创新, 要让农民真正了解自己所拥有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 有针对性的对农民包括基础村民干部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教育:包括宪法, 计划生育法, 合同法, 土地承包法, 劳动法等等。如果不能正确加以宣传教育, 不仅农民不能知晓其拥有的权利, 同时还容易滋生腐败现象。

2.3为促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和加强农民信用建设必须进行法制宣传创新要进一步推进我国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 就需要进一步推进我国农民的法律素质和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因此, 必须要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内容的创新, 要在法制教育中加入有关和谐社会、新农村和民主法制建设的内容。农民的知识相对其他阶层的人来说普遍比较低, 因此, 农民所需求的知识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很多方面, 在当前的新农村建设进程中, 农村普法宣传工作的中心是要满足农民的政治文化需求。因此, 在对农民进行法制宣传时, 也要注重培养农民其他方面的能力, 增加其所宣传法律文化的丰富性。

农村农民信用教育是法制宣传工作提出的又一新的内容, 对如何提升农民的诚实守信的素质, 如何提升农民信用教育力度, 如何针对农民的真正需求和当前的工作要求来维护农民的合法利益, 这些需要宣传法制人员对此进行思考创新。

3 新农村建设中法制宣传创新性的对策

一是法制宣传教育形式的创新, 要选择农民情感上最容易接受的, 心里上最喜爱的宣传方式。使广大的农民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学习法律知识, 增强法制意识。由于法律本身的正规性和严肃性, 再加上宣传工作的程式化, 在人们的意识中, 法律宣传工作很难和“活泼, 有趣”联系起来, 认为法律宣传工作就是宣传一堆生硬的法律条文, 或者宣传一堆相关违法人员的悲惨下场, 而法律宣传人员更是刻板。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使得农民在接受法制宣传教育时形成了先天的阻力, 同时也很难改变。因此, 在做法制宣传教育时, 要打破农民对法制宣传的刻板印象, 摘除原有农民对法制宣传所认为的“呆板, 生硬”等标签, 要对原有的法制宣传形式和内容进行创新, 让人们在法制宣传中感受到一种文化的熏陶, 一种美好的艺术享受, 这样才能起到最佳的宣传目的。在进行农村法制宣传教育中, 相关的工作人员要有为农民服务的意识, 要把切实提高农民的法律知识, 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作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

二是法制宣传教育载体的创新。目前, 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随着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而不断发展、深化。广播、电视在新农村法制宣传教育中的作用和影响也在不断加大, 作为党和人民“喉舌”的广播电视, 做到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农村的广播电视台可以根据农民的喜好, 可以按类别适当的增加法制宣传教育节目。比如说, 针对打击犯罪, 可以设立有关刑法类节目, 提高农民的防范能力;或者, 针对农民的日常生活, 可以开设宣传普及民法的栏目;对于老百姓想要咨询的问题, 也可以通过设立信息平台在线加以解答, 这样不仅解决了群众的问题, 同时也树立了政府的形象, 创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

三是法制宣传资料进农家。编写与农民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 适合农民阅读的法制宣传材料, 免费发给农民;并且经常组织那些在法制宣传工作中的骨干人物到乡村进行演讲、宣传, 增强进城农民工的维权意识。同时, 利用农村的农民夜校和农村的广播网来传授最基本的法律知识, 加大扶持和指导乡村自办的文化活动, 更进一步推动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

4 结论

党的十六大提出我国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十六大五中全会指出我们要建设的新农村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 也就是“繁荣富裕、民主法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对农民群众的法制宣传和教育, 同时更离不开相关人员对法制宣传教育的创新, 这不仅是因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需要以法制宣传为基础, 更是因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样要以法制宣传创新为保障。

参考文献

[1]张晓辉.论民族地区法制建设中的几个理论问题思想战线.2000 (5) .

[2]雷群.对新时期西部民族地区法制现状的思考科学咨询.2006 (12) .

[3]张耀灿, 郑永廷, 吴潜涛, 骆郁庭.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4]Logan, JohnUrban China in transition[M].Oxford, UK;Malden, MA:Black well Pub Ltd2009.

农村法制宣传演讲稿 篇3

1. 农村普法的难点

1.1法律价值观取向不够 由于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的阴影难以磨灭,农民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使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难以深入。受几千年封建传统观念的侵蚀和影响,部分农村尤其是边远、贫困山区的农村,宗教意识很浓,封建迷信盛行。尽管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革命和五十多年的发展和变化,给广大农村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农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仍有部分农民的封建思想不易消除,平时不学法、不知法、不懂法的现象普遍存在,遇事凭传统习惯、不能正确运用法律处理。“法”的意识十分淡薄,这给农村普法造成了一定困难。

1.2地理位置的影响 受农村特殊的地理位置影响,使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难以开展。尽管近几年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经费投入,乡村道路修了不少,电力、电话、电视等基础设施逐渐兴建和完善,但农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现状仍然存在,这对农村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增加了难度。一些基层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者虽然做了不少工作,但由于受农村特殊的地理位置影响,苦于无积极的应对办法和措施,只得做做表面文章,抓抓而已,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使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难以取得实效。

1.3普法队伍力量不足 农村面广点多,而司法行政工作既繁杂又琐碎,特别是在基层,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普法工作人员往往身兼数职,疲于应付。目前农村的普法工作主要还是依靠乡镇司法所和有关单位的配合来做,存在着普法力量薄弱,上面布置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临时抽人“应对”,上面“雷声大”,下面“雨点小”的现象。可以说,无人管事,责任不明是农村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不能取得突破的关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法制宣传工作的深入开展。

1.4宣传形式单一 农村普法工作在宣传形式上没有新的突破,仍是靠传统的出专栏、设置咨询台、发放资料、悬挂横幅、张贴标语等形式,缺乏富有时代气息、寓教于乐、行之有效的普法措施,无法充分调动农民学法的积极性。绝大部分村民是通过看资料、听广播了解普法的,年年如此,学不到新东西。

1.5普法对象素质不高 在农村,青壮年大多进城务工,在家务农的大多是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的中老年人,学法处于被动状态。只有遇到问题时,才急着了解法律知识。然而,只有法律条文,没有工具书,对规范的、抽象的法律条文看得不懂,理解不透,似是而非,一旦个人利益受到侵害,相当一部分农村群众仍按照传统习惯或利用宗族势力来解决,而不是寻求法律的保护,制约着农村法制宣传教育的深入发展。

2.建议及措施

2.1加强道德教育,坚持品德教育与法制宣传教育并重的原则 随着社会生产的深刻变化,农民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呈现多样化。一方面,农民感谢党的好政策,让他们过上好日子,相信党、依靠党、追求知识、崇尚科学,这是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价值主流。另一方面,农民对社会上的一些丑恶现象和不正之风存在强烈不满,加上不良生活方式的影响,思想陷入迷茫和困惑之中,造成一些农民特别是一些青年农民缺乏正确的价值取向。传统的勤劳、善良、纯朴、厚道、以义制利的传统美德缺乏。在利益机制的驱动下,在城市物质文明高消费的诱惑下,在某些社会分配不公现象的刺激下,当代农民在价值目标的取向上更趋功利。不少人把“一切向钱看”当作自己的行为准则,集体观念淡薄,个人主义日趋严重,只讲实惠、不讲情义,只讲权利、不讲义务,对公益事业漠不关心。要结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贯彻落实,广泛深入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不断引导农民把爱家乡、爱社会主义、爱集体联系起来,要进行艰苦创业精神的教育,鼓励广大干部群众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积极做贡献。

2.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深入推进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基本保障。特别是农村的公路建设,农村公路的发展,无疑可以改善农村运输条件和投资环境,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可以增加农村收入,扩大农民就业,促进“生活宽裕”;可以加快农村信息传播和对外交流,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激发农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进取精神;可以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改善村容村貌,促进“村容整洁”;可以提高农民自身素质,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奠定良好的“硬件”基础和“软件”基础。

2.3建立保障有力的队伍 建立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工作队伍,是搞好农村普法工作的组织保证。要从战略的高度,切实抓住三个基本环节:一是认真配备。要求普法工作者必须有较高的政治、业务素质。要认真配齐、配好这支队伍,真正把那些政治思想好、文化素质高,并具备相应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调整、充实到这支队伍中来;二是合理使用。要管好用好农村普法工作工作队伍,一方面要在工作上给予关心和支持,让他们大胆工作,另一方面对那些年富力强,群众公认,政绩突出的同志要大胆启用;三是精心培养。采取多种形式和通过各种渠道,对农村普法工作队伍加强政治、业务培训,努力使他们适应农村普法工作的需要;四是要采取“稳定专职,发展兼职,壮大业余,鼓励义务”的办法,充分发挥离退休干部、老师、回乡知识青年的作用,发动他们担任村组宣传员。

2.4采取灵活多样的宣传形式,创新宣传教育载体 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是一项全社会的齐抓共管工作,没有群众的广泛支持和参与是很难开展的,因此要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富教于乐,促进农村普法。要针对当前农村干部群众思想观念、从业结构、居住状况、行为方式等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和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的实际出发,多编辑一些由典型案例诠释法律条文、朗朗上口的法制短语等组成的法律手册,制作一些图文并茂的法制挂图、年画,创作一些法制文艺精品节目,建立农村普法网站,在农村远程教育和村村通电视中开辟“法制栏目”,农村报刊、杂志中设立“法制专栏”等,从方便群众、易于理解、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教育,使农村法制宣传教育深入发展。

2.5有针对性的加强法制宣传教育 针对农村容易出现违法违规行为的实际,适时加强农民的法制宣传教育。在农村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一定要结合农村的实际,针对农民的思想反映和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增强效果。如围绕农村易出现土地纠纷、山林权属纠纷、房屋拆迁等问题,基层法制宣传工作者就可与土地、工商、规划、税务等部门联合起来,到农户家中宣讲《土地法》、《农业法》、《森林法》等,依法解释和处理各种问题。围绕农村计划生育、安全生产等问题,基层法制宣传工作者就可与计划生育、安全生产等部门一道去做工作,宣传实行计划生育和搞好安全生产的重要性,让农民自己明白其中道理,带头实行计划生育,带头搞好安全生产。围绕农村易出现赌博、吸毒、打架、斗殴等行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基层法制宣传工作者就可与政法委、公安、法院、检察等部门,共同参与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宣传禁赌、禁毒、反邪教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净化社会环境。总之,要紧密结合农村实际,开辟一条“以创新方式求普法实效”的农村普法路子。

摘自《重庆司法行政网》

农村法制宣传演讲稿 篇4

江苏省现行生育政策解读

(二)传播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理念,指导法治实践,如东县“农村法制广播学校”现在开始播音。

农民朋友们,大家好!在上期节目中,我们为大家解读了《江苏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部分内容,今天,我们接着为大家介我省现行生育政策的相关内容。今天解读的主要内容是公民在实行计划生育方面的权益、义务及相关的奖励和扶助政策,欢迎大家收听。

一、公民实行计划生育的合法权益

(1)依法生育的权利;(2)实行计划生育男女平等的权利;(3)获得计划生育、生殖健康信息和教育的权利;(4)获得避孕节育技术和生殖保健服务的权利;(5)知情选择避孕节育措施的权利;(6)获得法律、法规和政府规章规定的奖励、优待、社会保障的权利和平等发展的权利;(7)实行计划生育,其人身权、财产权不受侵害的权利;(8)获得法律救济的权利。

二、公民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

(1)公民有依法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2)夫妻双方在实行计划生育中负有共同的责任;(3)公民有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依法规范生育行为的义务;(4)公民有自觉落实避孕节育措施,接受计划生育服务指导的义务;(5)公民有协助政府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的义务;(6)违反法律法规规定条件生育子女的公民,有依法缴纳社会抚养费的义务;(7)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三、人口和计划生育群众工作纪律

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中,所有工作人员必须遵守以下群众工作纪律:

(1)不非法关押群众;(2)不打骂侮辱群众;(3)不损坏群众财产;(4)不违规收费罚款;(5)不强迫群众受术;(6)不违背服务承诺;(7)不刁难群众办事;(8)不借机以权谋私。

四、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

奖励扶助对象的资格条件

(一)凡年满60周岁,子女在1963年1月1日以后出生,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农村居民:

①只生育一个孩子的夫妻;

②未生育而依法只收养一个孩子的夫妻; ③符合我省生育政策规定,经过批准生育了两个孩子,其中一个孩子在未生育前死亡,之后不再生育或收养孩子的夫妻。

(二)只生育一个孩子且孩子已死亡而又未生育或收养孩子、年满50周岁的农村居民。

五、江苏省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政策

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制度的对象是:我省户籍人口中独生子女死亡或伤、病残后未再生育或收养子女家庭的夫妻。扶助对象应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1、女方年满49周岁。已经超过49周岁的,从政策开始执行时的实际年龄为起点计算;

2、只生育一个子女或合法收养一个子女;

3、子女在1963年1月1日以后出生;

4、已经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

农村法制宣传活动总结 篇5

一、工作到位,确保活动顺利开展

一是制定方案。乡政府制订了《长青乡20XX年农村法制宣传教育月活动方案》。二是召开协调会。由于法制宣传月牵涉的部门多,活动时间紧,由乡司法所牵头,乡综治办、信访办、民政办、农技办、安监办、企业办、派出所、中学等部门参与了协调会。统一思想,明确分工。三是召开工作部署会。召开了各村司法联络员会议。会上部署了举办法制宣传月的四项主要工作内容,提出了四点工作要求,使各单位明确工作任务。四是做好基础工作。乡司法所为使法制宣传月顺利进行,认真做好了各项准备工作,编印法制宣传资料2300余份,做横幅5条,由于各项基础工作做得早、想得细,确保了法制宣传月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内容丰富,确保活动不走过场

此次法制宣传月活动,我乡突出抓好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开展法律进村活动。5月11日,乡司法所组织了法庭、派出所等职能部门,举办了送法进村活动,接待咨询群众50多位,并向群众赠送与法律相关的宣传资料300多份。二是积极开展青少年学生法制宣传教育。宣传月期间,我乡为中心完小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法制课。三是举办普法骨干培训班。乡举办普法培训班1期,培训普法骨干14名。

三、多措并举,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1、领导重视。首先乡党委、乡政府领导高度重视法制宣传月工作,并拨出专门经费。其次,各村由支书、主任亲自担任法制宣传月领导小组组长。再次,驻乡各单位的行政领导,中心完小的领导也十分重视法制宣传月工作。乡中心完小把做好法制宣传工作作为学校宣传、保卫科等相关干部述职的重要内容之一。

2、精心组织。一是明确了全乡法制宣传月活动由宣传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乡司法所、综治办、信访办、派出所、农技办等共同负责,尤其是乡司法所起指导协调、组织实施的作用。二是及时召开了组织实施单位的协调会,参与单位的工作部署会,使各单位明确工作意义、任务和目标。

3、形式多样。一是环境烘托,营造氛围。全乡共悬挂横幅10条,出专栏8期,张贴标语40张。二是举办法律咨询或讲座。全乡各单位在法制宣传月期间举办法律咨询或讲座3场,接待咨询和参加讲座600余人。三是举办普法培训班1期,计18人参加了培训。

四、成效明显,农民素质有所提高

1、人民群众的法律素质明显提高。法律是先进文化的主要内涵之一,举办法制宣传月活动既是使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与时俱进,贴近群众,服务百姓,真正把体现人民意志的法律交给人民,又是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实践。从送法下乡,举办法律咨询等现场可以看到,群众对法律的需求十分渴望,懂得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能运用法律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许多问题。这说明人民群众的法律素质较以前有了明显提高,法制宣传工作的社会成效正逐渐凸显。

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总结 篇6

为进一步提高我村广大村民群众的法制观念、法制水平、法制意识,村内开展了以下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一、继续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依法治国、依法治市,提高城市法制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围绕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工作大局,在村民中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广大村民的法制素质,把法制宣传教育与法制实践相结合,积极推进法制工作,使法制工作深入社村、深入村民,促进村两个文明建设健康发展。

二、继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全面提高村民的法制素质,使各村民群众懂法、守法、护法,自觉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积极同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特别是同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作坚决的斗争,进一步加大法治工作力度。充分利用“6.26”禁毒日、“12.1”世界艾滋病日、“12.4”法制宣传日进行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举办法制宣传活动四期,并发放法制宣传资料200余份。以提高村民的参与意识和防范意识,给村民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三、把法制宣传教育作为依法治理村的基础工作来抓,深入学习、宣传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和党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基本方针,学习宣传国家宪法和基本法律,学习宣传与各民族工作、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努力提高广大村民的法律素质,宣传维护社会稳定的有关法律、法规,以打击民族分裂主义为重点,有针对性的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确实提高村村民的法制水平。

四、把法制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村紧密结合起来,使村的法制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五、寒暑假期间我村组织老党员和部分青少年开展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法律、法规知识讲座、怎样预防青少年犯罪及暑期安全防范知识,教育他们远离毒品,做一个合格的公民。

农村学校法制教育现状反思 篇7

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生理和心理的重要成长时期, 良好的教育对于他们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们同时又处于成长中最严重的逆反期, 梦想形成强烈的自我色彩, 在行为上表现为对原有的社会地位的不满。如果他们在人格上的这种逆反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和正确的引导, 他们便会形成反社会人格, 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国家早已认识到此问题的严重性, 不断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普及工作, 但在广大农村学校, 法制教育却不容乐观, 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 思想认识不到位, 法制教育形式化。

虽然现在农村中小学在上级教育部门的督促下在开学初期的教学活动中都安排有法制教育课程或者法制教育活动, 但是大都是流于形式, 没有将法制课作为专门的课程来安排, 只是在班级周会中作为附带或者是只在一学期中安排一次法制教育报告大会。这对法制教育这样一个需要长时间、具体化的工作来说, 不能起到实质性的作用。而此种安排的根源在于思想上的认识不到位, 没有真正地理解法制教育对于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性, 只是作为一种应付上级检查的工作。

(二) 普及形式简单, 缺乏生动性。

因为农村地区物质条件的限制, 青少年法制教育方面存在着形式单一化的问题, 学生除了在班会上由班主任引导象征性地读一些法制教育书籍, 办一期板报, 最多也是能听一次水平有限的法制教育大会, 除此以外就没有其他的什么法制活动了。对于法制教育这种需要紧密结合实际生活, 解决生活疑惑的实用性极强的学科来说, 以上所述的教育方式实难发挥什么实质性的作用。

(三) 内容不系统, 知识了解肤浅。

一般的学校会在周会的时候安排法制教育内容, 但是因为没有具体的要求, 所以老师往往会随便找点资料敷衍了事, 学校也没有指定什么具体的要求, 所以老师自己找来的资料都很零散, 至于教学成果当然是可想而知。这种蜻蜓点水的教学方式有时候会产生误导的恶果, 学生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比如, 有一次我在处理学生打架事件的时候, 就有学生理直气壮地说他打架是“自卫”, 是对他名誉权的维护, 真是叫人哭笑不得。因此说, 这种完成任务式的法制教育不但不利于法制意识的培养, 在有的时候还会起到反面作用, 实在是需要喊停。

(四) 教育者法制素养跟不上, 缺乏专业人才。

在许多农村学校, 法制教育的任务落到了班主任的身上, 由于它是一种附带的课业设置, 班主任也不会投入太多的时间去研究。何况法律学习本身就十分枯燥, 许多老师在大学的时候也很少接触法律知识, 最多也就是选修一门法律知识课程, 其自身的法律素养可以想象。而他们在工作以后却要面对教育他人法制知识这样一个很严肃的事情, 在缺乏制度监督的情况下, 他们采取的应付措施和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五) 没有严格的考评制度, 缺乏经费保障。

当法制教育是一种附带任务的时候, 不管是老师还是学校都会在心理上放松, 反正不关系学期考评, 只要在检查的时候有材料, 问学生的时候学生说我们上就成, 也不管是怎么上或者是有没有效果, 只要在考评的时候在这个方面我是满分就成。这都是没有严格的制度考评带来的结果。如果说法制素养也作为一门升学课程来考, 我们就会看见一个不一样的法制教育情况。当然, 现实中也不乏对法制教育有深刻认识的老师和领导, 但是他们虽然很努力, 却收效甚微, 这是因为他们在有心进行法制教育的时候却碰到了经费方面的不足, 教师自己找材料读需要经费投入, 其他的也都要经费投入, 不管是提高教师法制素养, 进行法制培训, 还是请有专业水准的法制从业人员辅导、开讲座, 都需要经费投入。而法制教育在升学考试中没有什么要求, 所以许多学校因为经费原因, 将法制教育放到一个可有可无的地位上, 只要保证上面检查的时候有可以证明自己在干的材料就好, 法制教育当然也就有名无实。

面对农村学校的法制教育现状, 我们作为教育者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需要不断地进行反思, 争取通过努力, 使得农村青少年法制教育有一个实质性的提升, 为法治国家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基于以上各种情况, 我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一) 加强认识, 严格落实。

要改变农村年少年法制教育形式化的问题, 首先要在思想上真正认识到法制教育对于农村青少年的重要性, 只有从思想的层面上认识到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才能将这种认识带到教学实践当中, 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去关注青少年的思想变化和法制教育状况, 使法制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对青少年成长起到指引和教育作用。

(二) 开发课程资源, 丰富教育形式。

新课改以后, 我们的教学方法由以前的传统教育开始向现代化教育迈进, 并且收到了极好的效果, 法制教育也应该进行改革, 改变以前单一的教育方式, 将法制教育多样化。可以通过定期举办法制讲座、展示法制图片、观看各种法制影视作品、建立问题生成长档案、发动学生自己创办法制知识园地等活动, 丰富法制宣传方式, 使法制宣传不再教条化, 更能吸引青少年的眼球, 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法制观念, 自觉按照法规办事。

(三) 开展有针对性的普法活动。

在国家还没有出台正式的法制教育大纲等能规定法制教育具体内容材料的情况下, 我们的法制教育一定要总结青少年身边的事情, 进行有针对性的法制教育, 比如说什么是“正当防卫”等青少年容易产生错误认识的法制概念, 务必使他们能深入了解这些法律概念所隐含的条件, 避免因为一知半解、自作聪明而带来的各种犯罪。

(四) 培养专门的法制教育者。

法制教育光凭一腔热血是不行的。规范、有序的法制教育还需要有一支精明强干、法律素养过硬的专业队伍。这就要求农村学校培训或者在编制中注重引进这类人才, 让他们发挥专业特长, 正规地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 避免因为法制教育者自身法律知识不全面而使学生产生各种疑惑和误解。

(五) 形成系统的法制教育大纲。

建议将法制教育不再以一种政府文件或者是学校的考核要求的形式出现, 而是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门必修课来学习, 使青少年从小就接受法制教育, 这样不但是真正意义上的法制教育, 而且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长远意义。

农村法制宣传演讲稿 篇8

一、我县农村民主法制建设的现状

我县位于广东省中部偏北,是一个典型的山区特困县。多年来,我县农村基层经过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法制观念逐渐深入民心,使民主法制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正在向建设较高层次提升。但是,受自然经济长期形成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农民的法制观念依然淡漠,使法律在调整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民合法权益方面未能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社会法制化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

(一)村级领导班子依法行政意识差

我县村干部虽然有了一定的民主治村及依法治村的意识,但是更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

1.村支部书记与村支委会主任有争权夺利的行为,不利于村里工作的正常开展和村级领导班子的团结协作。

2.个别村干部法律意识不高,民主作风和法制观念不强,因而有村干部侵犯农民利益、扰乱社会治安的现象,进而影响了依法行政和民主治村工作的开展。

3.某些干部有官僚主义作风与滥用职权的行为,严重败坏了村支部和村委会的形象,并有脱离群众、腐败蜕化的趋势。

(二)农民维护自身正当权益的法律意识薄弱

广大的农民群众受封建奴役思想影响,对所谓的人治、法律权威认识不深,当自己的权利受到侵害时只是采取“拉关系走后门”的手段,亲近权力执法者,很少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从而造成权力对权利的侵犯,破坏法律规范,滋生腐败。

(三)农村的法律服务与支持系统缺乏

我县村民法制观念不强。村级干部不能很好地做到依法行政、民主治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法律服务与支持系统严重缺乏,法律宣传不到位。在村级组织中,没有一个负责法律服务的专门机构。同时,法制宣传不到位,效果不明显。因此,依法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和依法建立、健全各项民主制度的任务仍然艰巨。

二、对我县农村民主法制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我县是一个农业县,地处粤北山区,农业人口占74%。作为现时期的国家级贫困县,经济落后,文化开发滞后,传统的历史沉淀厚重。

(一)经济发展滞后是造成我县民主法制滞后的基本原因

我县农村人口多、经济产业少,以粮食生产为主的纯农户收入增长困难,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生活水平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民主法制意识属于社会心理和认识层次,它主动或被动地适应社会经济状况和政治文明建设水平,农村经济发展的滞后必然影响农村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影响到法制建设水平的提高。

(二)长期的封建社会人治历史造成了人们畏讼息讼的心理和行为习惯

封建意识在许多农民心里根深蒂固,在广大的农村还有很大的影响力,一些农民对权利和平等竞争的认识比较淡漠,重传统礼俗而轻法律规范。农民在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时,首先是忍受,其次是考虑以非对非,不会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有的基层干部在处理农村大量的复杂事务时,习惯于用传统的办法息事宁人,丢弃法制原则,使采用法律手段调整社会关系的必要性和权威性未被人们所接受。

(三)少数基层干部的随意行为造成农民对法律信仰的缺失

有的乡镇干部因自身的法律水平局限,未能依法正确有效地行使行政权力,常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区域内依然是传统的人治氛围。这使农民产生权大于法的错误认识,使得许多农民不相信政府,不相信法律,使法律在农村不能真正有效的实施。

三、对加强我县农村民主法制建设的对策与思考

要进一步推进我县农村的民主法制建设,关键要靠党的领导,主体是农民、法制是准绳,而各级人大和政府则须要提供制度和政策保障。那么,究竟应如何着手农村法制建设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一)进一步提高对农村民主法制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各级立法机构和各级人民政府在思想上认识农村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性,是搞好农村民主法制建设的工作的根本前提。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将农村普法工作提高到事关农村长治久安、事关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高度来认识,在推进农村各项工作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一手抓经济,一手抓政治”,使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经济实力与民主法制同步发展,而不能有丝毫偏废,也不能有任何动摇。

(二)健全和完善适应农村改革和发展需求的法律制度

各级人大应进一步加强农业农村立法工作,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迅速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法律体系,加快制定和完善规范农村经济、社会生活的法律法规;要把在农村改革和建设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方针政策以及成熟的经验上升为法律,使农村生活的各方面都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使各种涉农法律真正保障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

(三)进一步加强农村的法制宣传

要进一步在广大农民特别是农村干部中开展经常性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宣传教育,切实提高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增强农村干部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进而使广大农民群众学法、知法、守法,积极履行公民应尽的义务,并懂得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争取自己的正当利益,使广大农村干部自觉地、模范地遵守法律法规,从而做到依法行政、民主治村。

(四)加强农村的法律服务,为农民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持

加强农村的法律服务,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持,是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工作的必要措施。首先要进一步加大农村的执法力度,必须确保农村行政、税收、教育等各个方面的工作都纳入到法制的轨道。其次是要努力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业行政执法队伍,建立起合理、运行有效的行政执法体系,以保证各种涉农法律的严格执行和涉农法律问题的迅速合理解决。

(五)加快对新型农村干部的培养,加强对农村干部的管理与教育

上一篇:年度营销会议议程下一篇:中日韩企业文化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