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教育心得:做一个聪明的教师

2024-06-17

班主任教育心得:做一个聪明的教师(精选12篇)

班主任教育心得:做一个聪明的教师 篇1

读《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心得体会

寒假期间,我有幸阅读了《做一个聪明的教师》。我感觉这本书给读者最强烈的感受,那就是“亲切”,文章通过点评一个个教育案例,传达着王晓春老师的思想,传播着他的理念。这些案例大多是我作为新教师以来经常遇到的问题,所以阅读此书对于教学工作受益匪浅:通过对案例的学习可以纠正自己许多不正确的教育教学行为,甚至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老套的教育思维。

“要做一个聪明的老师”——这是我读后感触最深的一句话!“聪明的老师”这句话看似简单,其实要做到不容易。有时候,我们老师常会好心办“坏事”,造成这种情况其实还是我们工作的不细致,想的不周全,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鼓励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种,尤其是对行为偏差学生的鼓励老师更应该多想想办法,多从这些孩子的角度来考虑,带着一些宽容的心态去面对这些孩子,因材施教、科学引导,不能用一把尺子去丈量所有的孩子。不妨多动动脑筋,想一些既有效又能让孩子、家长都能接受的好办法。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聪明的老师》给我们这些在教育一线苦苦摸索的教师们送来了一剂良药。

书中关于“师严——我怕踏进教室”这个案例对我的帮助很大。语曰:“教不严,师之惰。”作为一个新教师,管理学生是我的软肋,很多时候课堂太吵了,课实在上不下去,我的“火气”就按捺不住爆发了。一个学期走过来,我思考着,为什么有些学生上课这么爱说话,为什么他们上课自觉性这么差?我应该对他们严格、严格、再严格;还是放任、放任、再放任?我的“火”来得太早还是太晚了?王老师的话无疑为身处“迷茫”中的我找到了方向,看到了希望和未来。就像王老师说的一样,其实对小孩子,教师应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应该管得宽一点,要求低一点,等他们越来越懂事了,再提高要求。如果越不自觉越要严防死守,越严防死守学生越不自觉,那可能就成了恶性循环,因为宽松的环境下才能培养出自觉性;过分严格的管理,是无法培养出自觉性的。当然,另一方面,对那些严重违反纪律的学生,该执行纪律的,做好工作之后,一定要执行纪律,不可以不了了之,否则就走向另一个极端,没有王法了。

虽然只读了这本书的部分,但我已经深受教导:原来老师可以这样做。王老师的教育表达朴实、诗意、形象而充满激情,他擅长把理性的思考倾注于可读性较强的教育案例中,蕴藏在一个个曲折动人的故事里,我深受鼓舞。我想,我会带着浓厚的兴趣,继续坚持阅读《做一个聪明的老师》,做好读书笔记,乐于请教,勇于思考,广于阅读,善于积累,勤于写作,努力去理解厚积薄发的深刻含义。我相信,只要今天的我比昨天有进步,长此以往,必然将越来越好,从而尽可能达到自己所可以达到的最好程度,同时也就为教育事业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班主任教育心得:做一个聪明的教师 篇2

在王老师的这本书里也摘录了与其他老师对同一问题的商榷, 像是一种悖论, 看似争锋相对, 实则归于统一, 统一于对不同孩子的因材施教。尤其在开篇对教育和管理的阐述, 令人深思。我所在的学校一直在高举严格管理的大旗, 为此在招生领域获得了社会和家长的青睐。接下来学校和老师都在比赛“向管理要效益”, 当我们身心疲倦的一线教师一边牢骚满腹于管理的苍白无力, 一边执著于追求的管理的力度和强度, 这是到了一种怎样崩溃的边缘。我时常自嘲:孩子没被我们逼疯, 我们自己就要疯了。领导也常说, 管是为了不管, 但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能管住学生吗?大众理解的管理, 都是人推着人走, 拉着人走, 逼着人走, 管理者往往要花费九牛二虎之力, 被管理者甚至不需要任何动力, 管理者以任务为根本, 把学生看成任务完成的工具, 这对被管理者的发展到底有多少帮助呢?抑或我们心如明镜———被我们管出来的孩子似乎总缺乏一种灵气, 天才从来不是被驯服的。适应了强大管理的学生, 他们或许会养成较好的习惯, 循序渐进、按部就班;不适应的会倦怠和反感, 甚至背道而驰。所以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帮助学生能自我控制、自我管理, 注重的是引导和熏陶。当然, 学生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对心智未全的学生来讲, 从言行上对她进行适当控制仍然很有必要, 但它只能是教育过程中的特殊手段而已。“教育是慢功, 管理是急活, 教育和管理可以相互帮村, 但是不能互相替代。”当然另一方面, 许多执著的人还在提倡“人本管理”, 在管理前面加了限制, 看似不同实则无异, 管理本质不会变, 与教育目的也只会渐行渐远。关于语言教育的无力, 我想说, 在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教育面前它的功能几乎丧失殆尽。世人都知道老师是凭一张嘴吃饭的, 最大的本事就是能说会道。也许这是一种曲解, 在现行教育体制下, 在当今这个社会被物质功利性所笼罩的状况下, 学校也不能独善其身, 成为崇尚精神价值的避难所。教师仅凭三寸不烂之舌塑造的文明殿堂又如何抵挡现实的残酷?就算语言的功能很强大, 它可以意外地成全一个人, 也可以偶然地伤害一个人。而教师每天的语言说教又有几层是奔着理想的态势去的?王春晓老师举了一个关于“失败的教育”———学习蟋蟀还是蚂蚁的案例, 学生们喜欢做快乐的蟋蟀, 因为他们只想做现在欢乐歌唱的蟋蟀, 而不是未来那只挨饿受冻的蟋蟀。他们只重眼前, 目光如豆, 他们哪会像蚂蚁般深谋远虑, 未雨绸缪。“活在当下”是社会的普遍追求了, 学生们只是随波逐流而已。如果要追究责任, 首先被责难的是社会舆论导向, 还是我国的教育体制, 还是教师教育的无能?这使我又想起清华精神之一的“行胜于言”。“行胜于言”不是不言, 而是言必求实, 以行证言。“行胜于言”是清华精神中“重视实干”的体现。那么作为教师, 语言教育不是终极手段。闻名遐迩的洋思中学, 规定每课教师讲授十五分钟, 后来又缩短到六分钟。这可以看作是教育语言功能的明显削弱吗?教育的关键是什么?是学生的亲身体验, 而不是老师乏味的说教!甚至唠叨!古语有云:“身教胜于言传”, 用形象示范去教会学生更多的能力。比如, 如何去发现、去观察, 如何去比较、去记忆, 如何去使用、去驾驭;如何表达自己, 如何同别人协调关系等, 也许这更符合教育的本质要求。在此我无意贬低语言的魅力, 多少优秀的教师凭借他们的语言艺术在班级管理中成绩卓著。希望我们的教师能随时调整有利的思维方式, 进行不同形式的言语教育。一位聪明的教师一定是位善于思考的教师, 有创造性思维的老师, 随时根据现实情况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 不受固定思维的影响。我们多少勤勉的老师在追求完美教育过程中好心办了坏事, 教师付出的爱和责任顷刻付之东流。所以我们应该反思的不是给予的爱还不够多, 应尽的责任还不够细致, 我们要认识到在给予和付出时的技巧, 是不是能被学生接受, 是不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是不是能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早就告诉我们教育事业从来都不是可以急功近利的, 教师切勿妄想把所有学生培养成你所满意的样子。只要能够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这个世界, 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和他们正确的进行交流, 求同存异, 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引领他们在学识面前具有专业精神和专业水平, 那也算功德圆满了。因此, 光凭教师一腔的热忱, 燃烧的激情, 孜孜的追求, 认真的态度, 严格的管理, 温情的关心……教育的结果总还不尽人意, 还是用会思考的大脑, 宽容的胸襟, 尊重需要, 机敏的情感, 理智的爱, 随机应变的技巧来教育学生吧, 结果兴许会有很大不同。这也是聪明教师必备的素养。

王春晓老师的见解, 让我受益匪浅, 感觉取一瓢就足够受用了。他的文字自然实用, 他的思考淡然深邃, 我们应该坚持学习, 多读好书, 以一个聪明教师的姿态在教育的路上走得越来越稳健!

摘要:现如今社会各界对教师的工作质量十分关注, 对他们的要求和期望都很高。从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期望来看, 教师要充当知识的传授者、集体领导者、模范公民、纪律维护者和家长代理人等诸多角色。将教师看成纪律的维护者, 就希望教师严明公正;将教师看作家长的代理人, 则要求教师工作耐心细致, 对学生关心体贴;将教师看作知识的传授者, 就要求教师知识要博大精深, 无所不知。做儒雅的教师还是机智的教师, 做善良的教师还是做聪明的教师, 其实我们的选择还有很多。王晓春老师以其多年的经验, 向我们展示一种当一个好教师的新的思维方式, 让我们相机而用。本文取之一瓢, 用作教育反思。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 篇3

关键词:教育管理;教育本质;语言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227-02

这个寒假有幸拜读了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聪明的教师》一书,引起了我强烈的共鸣,有真实教学场景的再现,有诚挚中肯的建议,仿佛他就是我教学管理的参与者,在一旁目睹我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然后用一种超然的态度告诉我应该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了。因为本书采用了一线教师的真实案例,所以文字亲切随和,使读者很有认同感,每每剖析一个案例就会给人一种温暖的力量。比起很多居高临下的研究,更引人入胜。它又像一面洁净的镜子能清晰地看见自己的一切,包括内心。所以我也愿意将自省的浅薄感悟和大家一起分享。“不要企图一步到位”,但凡学生难以克服的毛病都是老毛病,非一日之寒,积重难返,要解决这类问题,教师必须要有耐心,必须设计有梯度的办法,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提高。教师的思维方式不能总是急于求成,想要“学生应该让我满意”。王老师一针见血的指出老师的这种思维方式也是习惯成自然了的,也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它非但不能解决问题,还会使老师一次次陷入被动的局面,师生之间的冲突越来越显性。看了王老师的剖析,我很惭愧,我们总觉得自己对学生尽心尽力,严格要求他们,引导他们向自己理想的状态发展,殊不知我们只是希望他们为了满足我们而存在。这很可怕,师生之间倘若不能平静地对话和交流,还谈什么关注学生本身的发展,还谈什么教育。其实再往深层次去分析,问题确实还在老师身上,我们重视师道尊严,当学生不能按照我们既定的目标去发展,我们会认为他们是向我们的尊严挑战,会很不满意,继而盲目出击,做出伤害师生关系的行为。结果是非但不能改善学生的关系,还使教育的两大主体单位相互割裂,教育过程不能顺利进行。我们的教育不是以学生认错为终点,不是说满足了教师本人的心理需求就是解决了教育中的问题。如果我们还执迷不悟,就不仅仅是我们脾气古怪、偏激,而是我们的教师素质、教育观念存在问题。

在王老师的这本书里也摘录了与其他老师对同一问题的商榷,像是一种悖论,看似争锋相对,实则归于统一,统一于对不同孩子的因材施教。尤其在开篇对教育和管理的阐述,令人深思。我所在的学校一直在高举严格管理的大旗,为此在招生领域获得了社会和家长的青睐。接下来学校和老师都在比赛“向管理要效益”,当我们身心疲倦的一线教师一边牢骚满腹于管理的苍白无力,一边执著于追求的管理的力度和强度,这是到了一种怎样崩溃的边缘。我时常自嘲:孩子没被我们逼疯,我们自己就要疯了。领导也常说,管是为了不管,但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能管住学生吗?大众理解的管理,都是人推着人走,拉着人走,逼着人走,管理者往往要花费九牛二虎之力,被管理者甚至不需要任何动力,管理者以任务为根本,把学生看成任务完成的工具,这对被管理者的发展到底有多少帮助呢?抑或我们心如明镜——被我们管出来的孩子似乎总缺乏一种灵气,天才从来不是被驯服的。适应了强大管理的学生,他们或许会养成较好的习惯,循序渐进、按部就班;不适应的会倦怠和反感,甚至背道而驰。所以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帮助学生能自我控制、自我管理,注重的是引导和熏陶。当然,学生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心智未全的学生来讲,从言行上对她进行适当控制仍然很有必要,但它只能是教育过程中的特殊手段而已。“教育是慢功,管理是急活,教育和管理可以相互帮村,但是不能互相替代。”当然另一方面,许多执著的人还在提倡“人本管理”,在管理前面加了限制,看似不同实则无异,管理本质不会变,与教育目的也只会渐行渐远。关于语言教育的无力,我想说,在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教育面前它的功能几乎丧失殆尽。世人都知道老师是凭一张嘴吃饭的,最大的本事就是能说会道。也许这是一种曲解,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在当今这个社会被物质功利性所笼罩的状况下,学校也不能独善其身,成为崇尚精神价值的避难所。教师仅凭三寸不烂之舌塑造的文明殿堂又如何抵挡现实的残酷?就算语言的功能很强大,它可以意外地成全一个人,也可以偶然地伤害一个人。而教师每天的语言说教又有几层是奔着理想的态势去的?王春晓老师举了一个关于“失败的教育”——学习蟋蟀还是蚂蚁的案例,学生们喜欢做快乐的蟋蟀,因为他们只想做现在欢乐歌唱的蟋蟀,而不是未来那只挨饿受冻的蟋蟀。他们只重眼前,目光如豆,他们哪会像蚂蚁般深谋远虑,未雨绸缪。“活在当下”是社会的普遍追求了,学生们只是随波逐流而已。如果要追究责任,首先被责难的是社会舆论导向,还是我国的教育体制,还是教师教育的无能?这使我又想起清华精神之一的“行胜于言”。“行胜于言”不是不言,而是言必求实,以行证言。“行胜于言”是清华精神中“重视实干”的体现。那么作为教师,语言教育不是终极手段。闻名遐迩的洋思中学,规定每课教师讲授十五分钟,后来又缩短到六分钟。这可以看作是教育语言功能的明显削弱吗?教育的关键是什么?是学生的亲身体验,而不是老师乏味的说教!甚至唠叨!古语有云:“身教胜于言传”,用形象示范去教会学生更多的能力。比如,如何去发现、去观察,如何去比较、去记忆,如何去使用、去驾驭;如何表达自己,如何同别人协调关系等,也许这更符合教育的本质要求。在此我无意贬低语言的魅力,多少优秀的教师凭借他们的语言艺术在班级管理中成绩卓著。希望我们的教师能随时调整有利的思维方式,进行不同形式的言语教育。一位聪明的教师一定是位善于思考的教师,有创造性思维的老师,随时根据现实情况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不受固定思维的影响。我们多少勤勉的老师在追求完美教育过程中好心办了坏事,教师付出的爱和责任顷刻付之东流。所以我们应该反思的不是给予的爱还不够多,应尽的责任还不够细致,我们要认识到在给予和付出时的技巧,是不是能被学生接受,是不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不是能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早就告诉我们教育事业从来都不是可以急功近利的,教师切勿妄想把所有学生培养成你所满意的样子。只要能够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这个世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和他们正确的进行交流,求同存异,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引领他们在学识面前具有专业精神和专业水平,那也算功德圆满了。因此,光凭教师一腔的热忱,燃烧的激情,孜孜的追求,认真的态度,严格的管理,温情的关心……教育的结果总还不尽人意,还是用会思考的大脑,宽容的胸襟,尊重需要,机敏的情感,理智的爱,随机应变的技巧来教育学生吧,结果兴许会有很大不同。这也是聪明教师必备的素养。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 篇4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 读后感》简介开始:此内容文章属于《读后感》栏目,以上内容为《《做一个聪明的教师》 读后感2013-2-3 11:11:20》简单介绍,正文正式开始》》》 《做扬中树人 陶福忠

今年寒假,我挑选了王晓春老师写的《做言深深的吸引了我;

书内的聪明的教师》这本书,有空时翻了翻.新颖的前个案例

王晓春老师的案例点评引起了我深

如阅读《做

聪明的教师》就亲身经历过,的反思

聪明的教师》 读后感

深的思考.平时,我也偶尔阅读过教学书籍,可从来,给我深深的震憾.那里面许多精彩语句深深吸引我,许多的教学案例从中能看见的教学历程.我对本书作者王晓春老师做

简介:

院基础教育的影子.读后,我觉得

完全

聪明的教师,于是王晓春,男,1943年生,北京人,祖籍沈阳.北京教育科学京老教师协会家庭教育素质教育的绿地》、《

所退休教师,北

会常务理事.已发表的专著有《寻找素质教育的感觉》、《开辟现在怎样做教师》、《教育智慧从哪里来》、《家庭教育难题

一路同行》、会诊》、《家教参谋》、《家长的位置》、《走进孩子的心灵》、《孩子,让《富裕时代的家庭教育》等13部,200万字左右.常在报纸杂志发表文章,经常在电视台做节目,经常应邀给北京及外地教师、家长做报告.堪称现代一位出色的教育家.,我摘录几句本书中的教育科学是一门生的科学,是教育的本质

精彩语句与大家共享:

自我教育的科学,是

如何帮助学和启发的科学,是引发学生师生如何交流的科学.管理,而是帮助和交流.在现在的学校制度下,在管理是不行的,问题在于,需要类型的管理,管多少,管地方,哪里应该严,哪里应该宽,哪里

是教育.管,哪里不必多管.千万不要迷信“管”字,迷信管理的人,永远不会懂得教育的最目的的办法

管住学生,而是帮助他学会使他立刻让我满意,而是让他

确实

管住(培养主体性、自觉性),成长.一切管安全固然,但安全压倒了教育,学校就不再是学校,变成保险公司了.学学生的发展,而

管理者管理的的生活习惯和

.理措施,都应该是我感觉习惯可以分成两类:初级习惯和高级习惯.惯,惯,东西,管理式的训练

习惯属于初级习

容易养成.高级习惯,比如阅读的习惯、独立思考的习

训练的就很难奏效东西需要的内驱力大,它的活动主要在脑子里,用了.你能强迫他做注意听讲状,却无法强迫他真正专心听你的课;你能强制学生摘抄,却无法他抄的时候真的在“阅读”,你更无法强迫他喜欢阅读.于是当你不强制的时候,它的本相就露了.好习惯不光是管的,它更是有好习惯的人带的.这就叫“熏陶”.熏陶比管理和训练更接近教育的本质.该当医生的时候,你别当警察;该当警察的时候,你别当医生.教师的爱是把,关切,理解,的是尊重.,只好和人家商量.这

“爱”,宽容,帮助,教师是可以一视同仁地的爱献给学生的,比爱更就只要下课铃一响,我的了.我要占人家的这是起码的尊重,这是教师的法制观念问题.我权.,谈谈我的点滴感想: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常常感到事情

借口“我是为你们好”来侵犯学生的休息,感觉都那么累了,可却.反思我的工作:为我感觉那么累,却呢?是学管理体制的问题?

我应该

我的工作方法有问题?

一下我的思维

轻松、睿智看了王晓春老师写的《做了.各位老师们,让的教育者吧!

聪明的教师》这本书后,我走出思维的误区,做

聪明的教师,做王晓春老师对聪明人的界定太经典了:聪明人其实思维.思维属于

教师太的教学观:

了.善于思考的人,往往有的的看了这本书我也思考了,我教育教学,提炼出

一、教育的本质管理,而是帮助和交流.管理是不行的,问题在于,需要

类型的管理,管多

名的是任务的的办的确,在现在的学校制度下,少,管在地方,哪里应该严,哪里应该宽,哪里管,哪里不必多管.书中谈到,副其实的教育者,最关注的应该是学生本身的发展,而管理者则不然,管理者最布置的任务.教育者以人为本,管理者以任务为本,管理者只把人看成工具.教育的法魂.目的管住学生,而是帮助学生学会

确实

成长.教育

管住

.最使学生立刻让我满意,而是让学生天天念叨“培养对学生的习惯”,孩子的灵规范》为准绳,从制调皮生我平时太严所

做一名,在的常常以《中学生日常如愿(举例:我班中的度上在各我面前吧).那么,管理,可总不错的,可一离开我的视线,就不自觉了,这是应该反思一下,是更多地去做一名温情的教育者,的管理者呢?

二、做聪明的“严师”,理智地施展“师爱”..在平时,学生犯了

错思维误看了这本书后,当我碰到违纪学生时,我都会动一番脑筋再作误,我会把课后留下来批评一顿.可现在我想到王老师在书中说到的区便是“迷信师严”,我提醒在事的过程中认识的方法,要好

要变得“聪明些”,于是我让学生事来弥补,使的错误,从而受到教育.后来只要遇到犯事的学生,我就.爱心就指出,教育.“爱与责任”是当代教师之迷信“师爱”.他说,迷信“师爱”有

把学生“王晓春老师也反复强调,爱心是师德的灵魂,灵魂,”师爱“是师德之必备.两种情况:,王老师是好心的糊涂人,真的以为爱能点石成金,爱是万应灵药,一旦他

爱得

.另

人则不然,爱成”好学生,他会怀疑用,的本事是把

其实是把“爱”当成棍子

嘴里是“爱”,心里想的对学生施加的一切都解释成“爱”,是“权”,是对学生的“管、卡、压”.王老师指出,现在教育界流行的做法高唱廉价的“爱的颂歌”,现实中也的确有老师只求“爱岗敬业”,而在实践中大碰钉子.于它的任务,就好像行的,光有爱是的.爱

要求师爱

说,本不属爱是不

要求医生光用爱心就能把病人治好一样.迁就,爱需要理智.三、安全与德育,孰轻孰重.书中,王老师在分析管理与教育的关系时谈到了安全问题.他说,安全固然压倒了教育,学校就不再是学校,变成保险公司了.学的发展,而只管理者管理的.学校

做法:在校园内不准丝毫地,但安全

学生

一切管理措施,都应该是时下,安全问题似乎成了一所学核心问题,大跑跳打闹,不准投掷轻物,有时也会对学生狠狠的训斥一番,说不定还会移交给班主任

度呢?安全问题也成了捆绑学校

依赖,可是孩子活泼爱玩的天性却被压抑了.怎样把握德育活动于、削弱德育教育职能、束缚学生身心发展的一块绊脚石.德育工作的多彩的活动是德育的核心与载体.实践活动,最后,我想用书中的一句话来总结我现在的教学观.“我是行者,步履轻盈,在教育的路上,我的脸上带着笑容,我的心中充满阳光,我的行囊中为教育了一切:澎湃的热情、宽容的要求

.胸襟、迷人的书香、思考的大脑.”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更应本文标签:《《做一个聪明的教师》 读后感》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 读后感》一文由工作总结网免费提供属于《读后感》栏目,来源于网络。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做一个聪明的教师》

读《做一个聪明的教师》有感 篇5

如果将我们在学校学习的教育理论联系我们的实际工作,教学中往往将简单浅显的问题变得复杂,往往将现成的问题肢解细化,细嚼慢咽的灌输给学生,往往有“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渠沟”的感慨,让我们这些青年教师有点儿不知所措。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聪明的老师》给像我这样的新教师送来了一剂沁人心脾的良药。

王晓春老师认为“教育科学研究的内容不外乎两个方面:客观世界的研究(教育规律的认识、教育对象的认识等)和主观世界的研究(教师的自我认识)。”我们在这两个方面的研究都很薄弱,而第二个方面尤其薄弱。教师普遍缺乏反思意识,很少有“解剖自己”的认知冲动,结果就是严重缺乏自知之明,不是盲目自信,就是盲目自卑。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思想的芦苇。”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教师应该是个思考者。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做个有心人,去认真总结教育的得与失,要经常有解剖自己的认知冲动,要善于思考。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认识自己比了解学生更重要。

在初登讲台的一年里,很多老教师就会发现我老是和学生较劲,他们就会开玩笑的说我,像孩子一样老是和学生吵,说以后心态变了,连吵的劲都没有了。当时听到这些话,我会觉得和学生吵也是需要激情的,我甚至还洋洋自得的认为,我的激情要一直保持下去。就从来没有反思过自己,这样的激情是不是有作用,有多大的作用呢?难道在很多问题的处理上,靠着这样的激情和学生较劲,就能完全解决吗?直到,我看了这本书,我开始反思我这一年的幼稚行为,我发现我的思维方式是单一的、主观的,甚至是狭隘的。总是以我的要求为准,学生做不到,我就在那干着急,结果是学生觉得我莫名其妙,我自己气的跳脚,旁观的人无奈的摇头。那么改变我的思维方式究竟有多难呢?其实,只要我将“你怎么可以这样?”“你为什么不按我的要求做?”这样的话省去,换一种逻辑,换一种语气,事情处理的结果完全不一样。比如,以前在教学结束的时候,学生乱七八糟的就出机房了,有的椅子就这样散落在各个角落,装鞋套的袋子也满天飞,学生在机房里就把鞋套脱掉了,还有追逐打闹的,那个场面简直可以用混乱来形容。以前我总是在那大叫大喊的,收到的效果是微乎其微,学生根本不听我的,我的威信自然也降低了很多。这学期开始,我要求学生听到我说“准备下课”的时候,就把椅子和书归位,在身边寻找垃圾抓在手里准备带出机房,然后那一小组表现好,就哪一小组先出门,在走廊上脱鞋套。这样一来,混乱的场面没有了,我也用不着在那拼命的指挥了。要求也深入学生心中,长此以往,我相信会成为一种习惯的。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 篇6

“要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是我读后感触最深的一点!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聪明的教师》给我们这些在教育一线苦苦摸索的教师们送来了一剂沁人心脾的良药。这句话看似简单。其实要做到不容易。有时候,我们老师常会好心办坏事,造成这种情况其实还是我们工作的不细致,想的不周全。鼓励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种,尤其是对行为偏差生上的鼓励老师更应该多想想办法,多从这些孩子的角度来考虑,带着一些宽容的心态去面对这些孩子。不能用一把尺子去丈量所有的孩子。不妨多动动脑筋,想一些既有效又能让孩子、家长都能接受的好办法。

聪明的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对于一个教师太重要了。由于教师面对的是学生,是孩子。老师在孩子们面前有年龄优势、经验优势、知识优势、权力优势,面对很多问题时省却了思考,所以,思维定势的影响了教师的创造性思维。所以,我们应先改变自己的思维,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变积淀在头脑中的陈旧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努力使自己成为聪明的教师。

书中一个个案例解开了深藏在我心中的困惑。我曾因为学生的问题而烦恼,我也曾因为学生的调皮而头疼,然而这一切都是教育过程中必须面临的正常问题,不要让自己的烦恼扩大,让我们坦然去面对,因为学生的生命存在着差异,我们不是要所有的孩子都长得一样高、一样强壮、一样美丽,而是与学生的原有基础相比,让每个学生的生命有所发展,而老师应该引领着我们的孩子体会自我的发展,教会学生懂得生活,拥有健康的心理和体魄,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拥有生活、求知的能力。王老师的话无疑为身处“迷茫”中的我找到了方向,看到了希望和未来。就像王老师说的一样,踏踏实实上好每一堂课,认认真真对待每一次谈心,开开心心组织每一次活动,我们高兴,学生也快乐。

细细读完《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发现,原来老师可以这样做,这本书集中展示了作者王晓春的教育教学思想、艺术和科学的思维方式。作者的教育表达朴实、诗意、形象而充满激情,他擅长把理性的思考倾注于可读性较强的教育案例中,在一个个曲折动人的故事里,作者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教育情感……全都融会其中,发人深省,撼人心魄。对于像我这样的年轻教师来说,真可谓是思想的好向导,前进的指明灯。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 篇7

如果将我们在学校学习的教育理论联系我们的实际工作,教学中往往将简单浅显的问题变得复杂,往往将现成的问题肢解细化,细嚼慢咽的灌输给学生,往往有“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渠沟”的感慨,让我们这些青年教师有点儿不知所措。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聪明的老师》给像我这样的新教师送来了一剂沁人心脾的良药。

王晓春老师认为“教育科学研究的内容不外乎两个方面:客观世界的研究(教育规律的认识、教育对象的认识等)和主观世界的研究(教师的自我认识)。”我们在这两个方面的研究都很薄弱,而第二个方面尤其薄弱。教师普遍缺乏反思意识,很少有“解剖自己”的认知冲动,结果就是严重缺乏自知之明,不是盲目自信,就是盲目自卑。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思想的芦苇。”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教师应该是个思考者。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做个有心人,去认真总结教育的得与失,要经常有解剖自己的认知冲动,要善于思考。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认识自己比了解学生更重要。

在初登讲台的一年里,很多老教师就会发现我老是和学生较劲,他们就会开玩笑的说我,像孩子一样老是和学生吵,说以后心态变了,连吵的劲都没有了。当时听到这些话,我会觉得和学生吵也是需要激情的,我甚至还洋洋自得的认为,我的激情要一直保持下去。就从来没有反思过自己,这样的激情是不是有作用,有多大的作用呢?难道在很多问题的处理上,靠着这样的激情和学生较劲,就能完全解决吗?

直到,我看了这本书,我开始反思我这一年的幼稚行为,我发现我的思维方式是单一的、主观的,甚至是狭隘的。总是以我的要求为准,学生做不到,我就在那干着急,结果是学生觉得我莫名其妙,我自己气的跳脚,旁观的人无奈的摇头。那么改变我的思维方式究竟有多难呢?

其实,只要我将“你怎么可以这样?”“你为什么不按我的要求做?”这样的话省去,换一种逻辑,换一种语气,事情处理的结果完全不一样。比如,以前在教学结束的时候,学生乱七八糟的就出机房了,有的椅子就这样散落在各个角落,装鞋套的袋子也满天飞,学生在机房里就把鞋套脱掉了,还有追逐打闹的,那个场面简直可以用混乱来形容。以前我总是在那大叫大喊的,收到的效果是微乎其微,学生根本不听我的,我的威信自然也降低了很多。

这学期开始,我要求学生听到我说“准备下课”的时候,就把椅子和书归位,在身边寻找垃圾抓在手里准备带出机房,然后那一小组表现好,就哪一小组先出门,在走廊上脱鞋套。这样一来,混乱的场面没有了,我也用不着在那拼命的指挥了。要求也深入学生心中,长此以往,我相信会成为一种习惯的。

“我是一个行者,步履轻盈,在教育的路上,我的脸上带着笑容,我的心中充满阳光,我的行囊中为教育准备了一切:澎湃的热情、宽容的胸襟、迷人的书香、思考的大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更应严格要求自己,学会反思和改变自己,向做一个智慧的教师这个方向而努力。

做一个聪明的老师读后感2

在学校组织的读书活动中,我有幸读了《做一个聪明的教师》一书,并且深深爱上了它。该书通过点评一个个教育案例,传达着王晓春老师的思想,传播着他的理念,我有机会读到他的书的真是受益匪浅,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甚至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原有的思维方式。我边读边思考,有很多句子印象深刻。

要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是我读后感触最深的一点!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聪明的教师》给我们这些在教育一线苦苦摸索的教师们送来了一剂沁人心脾的良药。这句话看似简单。其实要做到不容易。有时候,我们老师常会好心办坏事,造成这种情况其实还是我们工作的不细致,想的不周全。鼓励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种,尤其是对行为偏差生上的鼓励老师更应该多想想办法,多从这些孩子的角度来考虑,带着一些宽容的心态去面对这些孩子。不能用一把尺子去丈量所有的孩子。不妨多动动脑筋,想一些既有效又能让孩子、家长都能接受的好办法。

聪明的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对于一个教师太重要了。由于教师面对的是学生,是孩子。老师在孩子们面前有年龄优势、经验优势、知识优势、权力优势,面对很多问题时省却了思考,所以,思维定势的影响了教师的创造性思维。所以,我们应先改变自己的思维,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变积淀在头脑中的陈旧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努力使自己成为聪明的教师。

书中一个个案例解开了深藏在我心中的困惑。我曾因为学生的问题而烦恼,我也曾因为学生的调皮而头疼,然而这一切都是教育过程中必须面临的正常问题,不要让自己的烦恼扩大,让我们坦然去面对,因为学生的生命存在着差异,我们不是要所有的孩子都长得一样高、一样强壮、一样美丽,而是与学生的原有基础相比,让每个学生的生命有所发展,而老师应该引领着我们的孩子体会自我的发展,教会学生懂得生活,拥有健康的心理和体魄,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拥有生活、求知的能力。王老师的话无疑为身处迷茫中的我找到了方向,看到了希望和未来。就像王老师说的一样,踏踏实实上好每一堂课,认认真真对待每一次谈心,开开心心组织每一次活动,我们高兴,学生也快乐。

做一个聪明的老师读后感3

前段时间,读了一下《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本书,现在谈谈我的点滴感想: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常常感到事情很多,感觉都那么累了,可效果却一般。反思我的工作:为什么我感觉那么累,效果却一般呢?是学校的管理体制的问题?还是我的工作方法有问题?看了这本书后,我发现我应该改变一下我的思维方式了,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做一个轻松、睿智的教育者。

王晓春老师对聪明人的界定太经典了:聪明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对于我们教师太重要了。所以看了这本书我也思考了,我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提炼出一些属于自己的教学观:

一、教育的本质不是管理,而是帮助和交流。的确,在现在的学校制度下,没有管理是不行的,问题在于,我们需要什么类型的管理,管多少,管在什么地方,哪里应该严,哪里应该宽,哪里必须管,哪里不必多管。书中谈到,一个名副其实的教育者,最关注的应该是学生本身的发展,而管理者则不然,管理者最关心的是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教育者以人为本,管理者以任务为本,管理者只把人看成完成任务的工具。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管住学生,而是帮助学生学会自己管住自己。

二、做一个聪明的严师,理智地施展师爱。

看了这本书后,当我碰到违纪学生时,我都会动一番脑筋再作处理。在平时,学生犯了一些错误,我一定会把他们课后留下来批评一顿。可现在我想到王老师在书中说到的一种思维误区便是迷信师严,我提醒自己要变得聪明些,于是我采取让学生做好事来弥补,使他们在做好事的过程中认识自己的错误,从而受到教育。后来只要遇到犯事的学生,我就采取这样的方法,效果要好一些。

王晓春老师也反复强调,爱心是师德的灵魂,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爱与责任是当代教师之灵魂,师爱是师德之必备。但是,王老师同时指出,不能因此迷信师爱。他说,迷信师爱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好心的糊涂人,真的以为爱能点石成金,爱是万应灵药,一旦他不能把学生爱成好学生,他会怀疑自己爱得不够。另一种人则不然,他们其实是把爱当成棍子用,他们的本事是把自己对学生施加的一切压力都解释成爱,他们嘴里是爱,心里想的是权,是对学生的管、卡、压。王老师指出,现在教育界流行的做法高唱廉价的爱的颂歌,现实中也的确有老师只求爱岗敬业,而在实践中大碰钉子。我们不能要求师爱完成本不属于它的任务,就好像我们不能要求医生光用爱心就能把病人治好一样。所以说,没有爱是不行的,光有爱是不够的。爱不是迁就,爱需要理智。

三、安全与德育,孰轻孰重。

书中,王老师在分析管理与教育的关系时谈到了安全问题。他说,安全固然重要,但安全如果压倒了教育,学校就不再是学校,变成保险公司了。学校的一切管理措施,都应该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不是只为了管理者管理的方便。

读《做一个聪明教师》有感 篇8

这两天,我看了一本书《做一个聪明的教师》,感触颇深。“做一个聪明的教师”,每个人都想做这样的一位老师,但这句话看似简单,但要做到真的并不容易。看着书中的一个个案例,觉得似曾相识,自己曾经也有这样的经历,但是自己的处理方式都有些简单专制。特别是对于那些调皮的孩子,我会缺乏足够的耐心,有时候不愿意听他们过多解释就把他们“制裁”了,真的像是“教书的警察”。

看了这些案例分析后,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在接手一个班后一定要尽快了解每个学生,在遇到问题时首先自己要心平气和,了解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在没有结果前不乱下定论,孩子的行为是需要时间来改正的,在处理班级问题时需要多一份理智。通过阅读《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本书,让我知道如何更好的面对问题,那就是多问几个为什么。遇到问题,必须要保持平和的心态,选择适当的时机,努力去解决好这个问题。作为青年教师的我,需要学习的还很多。我一定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步,努力早日成为一名聪明的教师。

班主任教育心得:做一个聪明的教师 篇9

曾经从书上看到这样几句话:我不能改变天气,但我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情;我不能事事如意,但我可以事事尽力;我不能改变自己的容颜,但我可以展现自己快乐的笑容。我想这种豁达、乐观的心境,应该是每一位班主任老师应该具备的!

有人说,班主任是学校里最苦的岗位。的确,班主任工作非常辛苦和琐碎,是一件苦差事。我代理班主任也有几周了,跟着我的指导老师管理班级,学到了很多,在这个过程中,我有感觉到劳累,但更多的是收获,下面我想谈谈我自己这一段时间的体会。

我的指导老师豆老师告诉我说,当好班主任需要解决好三座大山的问题——班级常规工作的管理、班级突发事件的处理以及家校关系的建立。作为班主任,你需要早起盯小早读、需要管理班级的卫生、纪律,学生间的大大小小的事情,保证班级的正常运转,还要不时的去教室转转,开开班会,鼓励大家不断进步,找班里同学谈谈心,多与家长沟通交流,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进步。

这一桩桩、一项项的事,我听到的时候只是有些感概,感觉班主任做的事太琐碎了,但当我真正去做的时候,我才更体会到它的繁杂、琐碎。作为班主任,只有有三头六臂才能做好这些,但是实际上班主任也只是一名普通的老师,不能像孙悟空和哪吒那样变出三头六臂来,不能做任何事都游刃有余。为此,班主任需要寻找合适的助手当自己的左膀右臂,这样才可以像孙悟空一样扫清八十一难。

要做好一名班主任,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作用、用好表扬与批评。在我代理八班班主任的这段时间里,再加上豆老师的示范与指导,我深刻感受到了一个有为的班委会的作用,他们就是你的左膀右臂,帮助你进行班级管理。班委会选好了,整个班级的秩序就会好很多,班主任的工作就会轻松很多。在八班,有八位班长,一听八名,可能会感觉有点多。其实不然,每个班长都有各自的分工,各司其职,有管纪律的,有管学习的,有管卫生的,有所有都管的等等。所以,我们要学会做一个“会偷懒”的老师,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当班主任,我们不仅要做一位好班主任,当然还要做一位幸福快乐的班主任,不仅自己能愉快的进行班级管理,而且学生能被你的快乐感染,在班级中愉快的生活。这就需要我们:要在工作中寻找快乐、要学会微笑。

我们每天面对几十个学生,听话的,调皮的,习惯有好的,习惯不好的,不完成作业的,应有尽有。如果我们每天都带着一股怨气和“恨铁不成钢”的急躁心理,我们就无法从工作中寻找快乐。记得有人这样说过:和孩子们在一起,感染的是他们的快乐和纯真,从他们的身上我常常能找到自己童年的影子,这种快乐是无法用金钱买到的。我现在觉得作为班主任,只有在快乐中工作,工作才不会成为我们的一种负担,不会成为一种仅仅为了维持生活的手段。当我走在路上听到有人高喊“老师好”时;当我嗓子不舒服,学生们嘘寒问暖,帮我接水时;当学生把我当做他们的朋友,有事就跟我说的时候,我感受到的都是快乐,那种发自内心的快乐。你微笑着对待学生,学生也会也会微笑着对你。所以,当班主任应该学会微笑。一个自身感觉到快乐的教师,那么她的学生也一定是快乐的。

做一个快乐的班主任学习心得 篇10

作为一个班主任要有自己独具一格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和搞好班级管理的具体措施,以及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的技巧和应该具备的素质。下面我简单的就本我的班主任工作谈几点体会。

一、走进学生的心灵,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说过:教师应具备进入学生心灵世界的本领。其中香港教授彼得〃海洋引用了雨果的话:比大地更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蓝天,比蓝天更宽阔的是心灵。育人先要育心,只有走进孩子心灵世界的教育,才能引起孩子心灵深处的共鸣。老师要善待、关爱每一个学生。其中全国优秀班主任袁卫星谈到,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要想做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必须是神,爱无止境。生活需要阳光和空气,教育需要真诚和爱心。爱是班主任的天职,只有充满爱心的班主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班主任。老师应该怎样爱自己的学生呢?宽容的爱,平等的爱,理解的爱,尊重的爱,信任的爱,民主的爱等等,这些都是老师爱的真谛。不论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上,都要给予学生必要的关心和帮助,尽最大努力,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与学生“打成一片”。遇到问题时及时处理,处理时方法得当,注意和学生沟通,在沟通中了解学生,掌握他们的所思、所想,多提供一些让学生“说理”的机会,学生就会信任你,喜欢你,也就会喜欢上你的课。爱学生,还表现在班主任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以及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了解学生的个性,相信学生,关心学生,既统一严格要求,又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区别对待。对程度、水平不同的学生,我们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一个班主任能得到学生的信任,使自己的工作顺利进行,使学生能健康活泼的成长,是自己最大的成功和欣慰。只有注入了爱的教育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达到最佳的效果。老师如果能够给予学生以足够的爱,那么你就会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你才能走近学生的心灵,成为一个成功的教育者。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活动,净化学生的心灵。

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孩子们心灵成长的营养素,而孩子们能从活动中获得这些营养素,因为通过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习惯、能有培养孩子们热爱宽容自己的父母、同学、老师、等良好的道德品质的重要阵地,也是一个班级的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班主任之间进行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的重要方法,班主任要通过成功地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内外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能说出心声,能从别人的交流中收获到许多有益的东西,从而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小曼老师的保护“蛋宝宝”活动,小同学在精心护理自己的“蛋宝宝”过程中体验到了父母和老师对他们的关爱,举办的亲子活动,加深了子女和父母之间的感情,还有她进行的种植花草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爱心、耐心、责任心、持久心。丁榕老师的“山谷回声”的活动,使用同学们知道“你爱谁,谁爱你,你恨谁,谁恨你”。也给个别怪集体不温暖的学生深刻的思考。使他们不由自主的想到自己究景为集体做了什么?自己为集体这个暖炉加把柴了吗?

三、保持一颗童心,做一个快乐的班主任

在我平常的生活工作中,我就有一颗童心。这颗童心,是我深深地爱着我的每一届学生、每一位学生;这颗童心,不止一次使我和学生一起欢笑,一起流泪;这颗童心,使我自然而然地走进了学生的情感世界。教育人应该有一颗童心,童心比爱心更重要,爱心需要培养,而童心只需要保持。怎样能保持一颗童心呢?心态很重要,要时刻保持平常心,该和孩子一起开心的时候,应该大胆的放声和孩子一起快乐。孩子做错了事,也不能大声发怒,体罚孩子,更不能用语言侮辱孩子,应该保持平常心。孩子本身就是在不断的犯错误,发现错误,改正错误中长大的。时常把微笑挂在脸上,孩子就会喜欢你,就会觉得你有魅力。每天和孩子一起成长,每天让孩子在你的微笑中感受春天的舒适和喜悦。每天看着孩子在自己的关心呵护下健康快乐的成长,自己也会有成就感,也会忘记疲劳,真正的会体会到做班主任的快乐和幸福。

四、做一个阳光的、有生活情趣的班主任

湖北特级教师,全国中小学优秀班主任桂贤娣的报告,开场白有六个字来概括当老师必须:开心、快乐、阳光。从她的报告中也体会到了她平常的心态,整场报她用幽默的语言博得了阵阵掌声。从每句话,每个事例中都体现出做班主任的快乐和幸福。听了小曼老师的精彩报告更让人体验到做班主任的幸福与快乐。小曼老师的亲子教育,班级阳光日记,班训、班徽等等的团队活动以及用用文字、相片这些记录下孩子们的成长故事她捣鼓的那么有品味,每展示一项,她脸上都洋溢着掩饰不住的快乐与幸福。从她的生活照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个非常阳光、有生活情趣的班主任。其实生中我们也做了很多,遗憾的是我们用图片、文字记录下来的却很少。还有我们想到了很多,也去做了,但却没有坚持。而且生活中许多班主任,只顾忙于工作,而忽略修饰自己。就象袁卫星老师说的:“一个不修边幅的班主任是不会带好一个班的”。所以,女教师们,在每天“充实”的生活中,如果想靓丽轻快,别忘了去美容院换个发型做个面膜,焕然一新的你会经自己带来明媚的心境。也别忘了给自己买心爱的服装,使自己青春永驻。每天打扮得优雅得体,干净利落,出门前照照镜子,对自己笑笑。到了学校你仍然会心情愉快的投入工作,你真正会体会到做班主任非常的快乐、幸福。

班主任教育心得:做一个聪明的教师 篇11

常听老师们说:当老师真累。当班主任更累。回首这些年的班主任工作,的确感到当一名小学班主任的辛苦,这其中有苦也有甜。现在就将我理解的还有借鉴来的经验拿来分享。

与学生接触最多、联系最密切的人当数班主任,学生能否健康成长,班集体能否积极向上,主要取决于班主任的工作。因此,我们应该“捧着一颗心”来做学生信赖和爱戴的班主任。作为班主任,一是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二是要多鼓励、多引导,多一些理解,少一些指责,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歧视;三是学生出现问题要及时沟通,及时交流,并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四是要引导同学形成相互尊重、信任、支持、帮助、包容的团结合作精神,为学生的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创造条件。

1.要学会赞美

教师的赞美是阳光、空气和水,是学生成长不可缺少的养料;教师的赞美是一座桥,能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之河;教师的赞美是一种无形的催化剂,能增强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强;教师的赞美越多,学生就越显得活泼可爱,学习的劲头就越足。作为教师都有这样的一种感觉,各班总有几个学生既不勤奋上进,又不惹事生非,对班级一切活动既不反对,又不踊跃参加;虽然学业平平,却不名落孙山。一般情况下,既得不到老师的表扬,也得不到老师的批评,是一些容易被老师忽视“遗忘”的学生。我班的某某同学就是这样一个似乎没有什么特色的学生。在我教他的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几乎没注意到他的存在。直至有一天,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改变了我对他的看法,好象也改变了他自己。那是一次课间操,由于下课稍微晚了点,学生们都急急忙忙的往外挤,我站在讲台上,维持着秩序正好门后面的拖把倒了,学生们顾着挤,好象没有注意到横在地上的拖把。这时,某某同学挤了过来,告诉大家看着点,别绊倒了,然后把拖把拿起来了。我被这一幕感动了,做完操后回教室,立刻在班级表扬了某某同学,并尽力赞美了他关心集体,为他人着想的好行为。此后,我又从几件小事里发现他性格闪光的地方,并及时给予表扬,使真善美的精神得以激发和升华。渐渐地我发现他变了,上课特别认真,作业完成得很好,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件事给我启示颇深,在班主任工作中,我开始注重以人为本,面向全体,细心观察,捕捉他们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及时把赞美送给每一个学生,使之发扬光大。使每个学生都感到“我能行”,“我会成功”。实践使我懂得教师一句激励的话语:一个赞美的眼神,一个鼓励的手势……往往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教师对学生小小的成功,点滴的优点给予赞美,可以强化其获得成功的情绪体验,满足其成就感,进而激发学习动力,培养自信心,促进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奋发向上的班集体氛围。请多给学生一点赞美吧,因为他明天的成功就蕴藏在你的赞美之中。

2.耐心等待,花儿就要开了一一教师要学会倾听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艺术的基础在于教师能够在多种程度上理解和感觉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倾吐不失为一种最好的方法,我们教师应该积极去听,与学生交谈,从中了解学生的某些动作,可不少教师总认为学生是小孩子。不乐于倾听他们的谈话;特别是沉重犯错误时,更是不给他们说话的机会,任凭自己对学生大加训斥,这样很不利于教育好学生,我自己也有这样的缺陷。学校强调学生不准迟到,我平时也是这样要求学生的,但有的学生就是犯***病,有一次,预备铃都响过了,班里的孙某某还没来,我焦急的站在楼上往下看,也没看到人影儿,同学们都在专心的读课文,“报告”,同学们听到声音都停止了朗读了,看到他,我的气就不打一处来,他经常迟到,我昨天找他谈话时,他保证说再也不迟到了。我狠狠地瞪了他一眼,“老师,我在路上……”“你又在路上磨蹭,你看,都几点了。”我没等他说完,便接过他的话头训斥了他一顿,然后就让他站在门口,再也不理会他了,课后才了解到,他奶奶生病了,他去给他奶奶拿药,所以才来晚了。知道事情的真相后,我后悔自己没有听完他说的话,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了他,并向他道了歉。他很诚恳地说:“老师,这没什么,谁让我以前老爱迟到呢。”反思一下:作为教师,有时凭自己的主观判断去对待学生实在不应该,工作再忙,也要给学生说话的机会,也要尊重他们的人格,认真倾听他们的说话。古人云:人之相交,贵在交心。所以,教师要放下架子,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机会听听学生的心声,听听他们的想法,注意他们的情感变化,让学生充分显示自己的内心世界,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教师的关爱。

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读书心得体会 篇12

近期我一直在读《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这本书,读后感触颇深:要做,就该做一个快乐明哲的班主任。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来概括本书的内容,那就是:主张班主任实现思路和工作方式的转轨,从只会交替使用“管”和“哄”的方式转变到逐渐更多采用“帮”的方法上来。管孩子就是用各种规则和批评、惩罚手段迫使孩子就范,哄孩子就是用表扬、赏识等手段诱使学生走成人设定的道路,这两种办法都强调从成人的主观愿望出发的外部干预。帮孩子则不然,它是先搞清孩子的特点,从他的现实出发,帮他实现自我。

管孩子时,教师是指挥者;哄孩子时,教师是鼓动者;帮孩子时,教师是研究者。管孩子时,教师希望孩子害怕,恐惧是动力;哄孩子时,教师希望孩子欣喜,兴奋是动力——两者都主要诉诸感情,比较情绪化。帮孩子则不然。帮孩子时,教师希望孩子冷静、清醒,动力是智慧。帮孩子是一种平静的、理性的交流,当然“帮”也需要“管”和“哄”两种方式的配合,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书中引用了两个故事,一个是美国商人去亚洲某部落订购草垫,定得多反而提价,因为单一的重复动作将使人很厌烦;第二个故事是一个工作了十五年的人从没被提升,而刚进公司一年的小伙子被提升了,他得到上司的回答是“您并没有十六年的经验,您只有一年的经验,只不过您把它用了十五次而已。”这段话发人深省,如果我们年复一年地走老路,总是一遍又一遍地复制自我,那收获的多半就是疲惫和焦虑,永远做不成快乐明哲的班主任。快乐的前提是明哲。想起去年自己刚做老师,当时我只是一个初出茅庐、年轻力盛的“孩子王”,跟着有经验的老师学本领、学技巧。

而如今一年过去了,我觉得班主任要擅用个人的魅力和威信,让学生真正钦佩,并在工作中不断自我反思,切实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和专业技能。

上一篇:村无邪教创建领导机构下一篇:一醉红尘难解相思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