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矫正对象漏管后

2024-06-30

社区矫正对象漏管后(通用9篇)

社区矫正对象漏管后 篇1

社区矫正对象漏管后

李强,女,42岁,汉族,初中文化程度,无业,原住北京市居民楼的单元房,因犯罪被有期徒刑收监执行,于今年3月假释交街道司法所进行社区矫正,其假释考验期应至今年11月16日止。

司法所为与矫正对象建立矫正关系,在向当地派出所及居委会联系,核实矫正对象下落时的知,李得知在他服刑期间因其租住的公房长期未给房租,房管所已将该房收回另组他人的消息后,根本就没到派出所和司法所报到。派出所和居委会对这种无确切地址、无任何线索的情况也感到非常棘手。

经分析上述情况,司法助理员希望能从李当地的亲朋中了解一些线索,便找到了他的前夫,可他告诉,他与李离婚并断绝关系很长时间了,李假释后的情况他根本不知道。确实难以查找李的下落的情况迅速上报到市社区矫正办公室,司法所,派出所,居委会再次共同进行更广泛的查找。

终于从当地的一个居民口中得知李最近常去临村小饭馆吃饭,而饭馆的老板是李的

司法助理员很快找到了老板询问有关情况。据饭馆的老板讲,李假释回来后确实在这个小饭馆住过,可今天不知去哪里了。

司法助理员猜测李一定还会会这个小饭馆。于是司法所长带领一名司法助理在这利蹲守。当日中午12点左右,李果然又会到了这里。司法助理说完省份和来意后,把他带到了司法所进行了教育谈话。首先批评他假释后未报到的几乎托管的行为,责令他写出近期的书面汇报。然后向他宣读了《社区矫正告知书》、《矫正对象徐州》等规范制度,李既承认了自己脱管的错误,也表示接受矫正管理,争取在矫正期间改造悔罪的决心。一块悬在司法助理员心上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社区矫正对象漏管后 篇2

摘 要 从一定意义上讲,社区矫正就是人身危险性的矫正。所以,基于本文所要探讨的是社区矫正的实质内容问题,人身危险性包括以下要引入的人身危险性评估是不得回避的问题。

关键词 社区矫正 对象 人身危险性 评估机制

一、人身危险性的概述及评估

刑法学界关于人身危险性概念有着不同理解,其可归纳为两种观点:一是“狭义说”,认为人身危险性就是再犯可能性。所谓危险性,指的是犯罪人存在的对社会所构成的威胁,即其在犯罪的可能性。又如:“行为人的人身危险性,就是指行为人再次实施的犯罪行为的可能性”意大利著名刑法学家杜里奥•帕多瓦尼同样也认为,“主体社会危险性,也可以说是主体再犯新罪的或然性”。二是“广义说”,认为人身危险是再犯可能性与初犯可能性的统一。这种观点主张“人身危险性并非再犯可能性的同义语,除再犯可能以外,人身危险性还包括初犯的可能。”日本刑法学家木村龟二也认为:人身危险性可以表现为两个方面,即尚未犯罪者实施犯罪的可能性和有前科者实施犯罪的可能性。

两种观点主要是在人身危险性主体界定上存在着差异。笔者比较赞同第二种观点,因为人身危险性是指行为人在人格上存在的严重危害社会的可能性。人身危险性的主体既包括犯罪人再犯的可能性,也包括具有犯罪倾向的人初犯的可能性。同时,人身危险性并不受行为人的责任能力的限制,即使是无责任能力者,只要具有严重危害社会的可能性,也可构成人身危险性的主体。

人身危险性能否评估一直颇有争议。一些学者认为,一个人的将来行为是无法预测的。因为就人类至今为止的认识能力与手段而言,远未达到可以使我们做出这样预想的程度,并且人的犯罪行为相当一部分情况下并无规律可寻,具有很大的随机性与偶发性。同时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大量的统计、比较观察的方法,能寻求到产生的原因。根据过去大量的经验,来推测将来能发生的现象,不是不可能的。其中霍中东提出人格作为评估人身危险性的可操作性工具的命题,使得人身危险性的可测定性得到了实现。从某种程度上说,人格测定这一工具拯救了人身危险性的概念,从而使得人身危险性理论具有了可操作性。人身危险性评估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孕育而生。“所谓的人身危险性评估是指运用行为科学的方法,根据评估对象的个人情况,对其初犯或再犯的可能性有无及大小所做的推测。”

二、人身危险性评估在社区矫正的运用

社区矫正的一项重要管理原则就是强调区别对待和个别化。所谓刑罚个别化是指根据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处以与其犯罪情况相适应的刑罚,从而更好地实现刑罚的特殊预防的目的。人身危险性本身就有个别化的特征。

20世纪70年代,美国社区矫正的重要变化就是按危险程度对缓刑人员分类。其实社区矫正的每一项计划一直是以降低重新犯罪的危险程度为目的,但是系统的危险性评估并未运用。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人们就对用以减少风险程度社区监督措施的功效产生了怀疑,因为在此期间缓刑人员的重新犯罪率较高。最后调查者们提出这样一个设想:在作出矫正决定时将危险程度考虑在内,一旦犯人被留在社区,他应当接受相应程度的监督,使社区矫正管理资源得以有效利用。因为矫正工作者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如果对风险程度不同的服刑人员给予不同程度的关注,那么,矫正资源就可以得到合理有效地配置。社区矫正监督的目标就是控制危险,那么资源就应分配在与危险有关的人员和项目上,此后,以风险评估为分类依据的监督在社区矫正中得以摊开。

笔者认为社区矫正旨在降低人身危险性,违反这违法行为的频率及严重性,或犯罪行为的矫治措施。因此在社区矫正中引入对社区矫正对象人身危险性测评有其重要地位。

三、如何在我国建立对社区矫正对象人身危险性评估

那么如何在我国建立对社区矫正对象人身危险性预测,结合国内外学者对关于再犯可能性评估的研究成果,笔者通过对我国在押犯中对罪犯人身危险性(主要是再犯可能性)的测量模式整个流程提出一个测量模式。

(一)社区矫正对象人身危险性的评估方法和等级设置

针对我国法律把犯罪人的人身危险预测的根据往往用模糊性的词语来表达,这使得社区矫正对象人身危险性预测模糊,缺乏可操作性,不能实现刑法个别化。笔者认为我国可以向西方国家学习制定各种人身危险性评估的测量表。用测量表进行人身危险性评估简单、准确、全面并能客观的反应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在人身危险性评估测量上,从世界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这些国家对服刑人员的风险评估情况来看,评估的方式一般可分为两类:统计式风险评估和诊断式风险评估。由于统计式风险评估更加简便易行,因此能在更大范围内为社区矫正工作者所使用。

针对用人身危险性测量表的测量分值,合理的划分评估类别,有利于统一标准,增强评估办法的可操作性。社区矫正对象人身危险性评估可分为三类:稳定级、重点关注级、高危控制级。

(二)社区矫正对象人身危险性的评估程序

根据刑罚执行的个别化原则,笔者认为对社区矫正对象人身危险性的测量应该贯穿于整个司法程序中。主要在判决前、社区矫正前、社区矫正中、社区矫正后即释放前分别进行人身危险性的评测。

在此期间,对社区矫正对象人身危险性的评估主要是采取自下而上的四级评估办法,并在社区矫正对象评估等级确定,采取相应措施后,继续进行一段时间的再观察、再分析(简称为四评估、一跟踪),然后再应对。

1.社区矫正机构人员个人评估。专门负责社区矫正对象人身危险性评估工作的社区矫正机构人员,在根据人身危险性测量表测量计算后,首先要提出自己的评估意见,包括管理、教育、矫正措施的意见。管理意见即为稳定级、重点关注级、高危控制级;教育意见指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的取向,即教育内容以什么为主,如教育更新、就业指导、社区服务、技能培训、心理矫正等,形式为刚性、柔性、刚柔并举;矫正措施应根据社区矫正对象测量出的人身危险性,提出对其相应的矫正措施意见。

2.由10名左右的评估人员组成的评估团体进行团体评估。根据社区矫正机构人员做出的意见和鉴定,按照三级的设置,划分罪犯类别,及时提交所属的团体评估组进行评估。团体评估组要召开对该社区矫正对象综合情况分析会,对社区矫正机构人员评估意见进行审核,确定该社区矫正对象的等级。

3.社区矫正机构部门评估。各个社区矫正工作小组根据评估组作出的社区矫正等级,社区矫正对象在矫正中的综合表现进行评估。

4.评估委员会评估。评估委员会要定期召开由测评组长主持的社区矫正工作分析会。要认真分析重点社区矫正对象人身危险性的排摸变化情况,确定人身危险性的依据;已确定的社区矫正对象分类,评估等级,现实改造表现,对社区矫正对象的监管是否落实了防范措施,其措施是否存在问题,应如何改进。

“一跟踪”是指在完成对社区矫正对象人身危险性的鉴定评估后,根据社区矫正对象的评估等级和剩余刑期的变化,调整社区矫正对象处遇级别。人身危险性小、改造表现好的社区矫正对象可以到更为宽松的改造环境,人身危险性大、改造表现差的社区矫正对象,必须得到更为严厉的社区矫正措施。在采取上述措施后,隔一段时间,应对有关社区矫正对象跟踪考评:在对其恶习程度、悔罪态度、向善强度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再一次评估其人身危险性的大小。

四、结语

我国的社区矫正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对于社区矫正对象人身危险性测评不仅缺乏理论方面的研究,也缺乏实践经验的积累。笔者认为,根据现有科研成果、司法实践经验,对现有的相关规定进行解释,使之具体化,同时要借鉴国内外的经验,科学制定人身危险性测量表,就可以在社区矫正中得到很好的应用。

参考文献:

[1]邱兴隆,许章润.刑罚学.群众出版社.1998.

[2]王晨.试论量刑人身危险性根据.当代法学.1991(2).

[3][美]杜里奥•帕多瓦尼.意大利刑罚学原理.陈忠林译.法律出版社.1998:337.

[4]陳兴良.论人身危险性的刑法意义.法学研究.2005(3).

4.社区矫正对象须知 篇3

一、什么是社区矫正?

社区矫正是非监禁刑罚执行方式,是将符合法定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和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

二、社区矫正的目的是什么?

社区矫正的目的是加强和完善社会主义法制,落实党对罪犯 的教育改造政策,预防和减少犯罪,维护社会稳定,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长治久安。

三、社区矫正工作由哪个部门和哪些人员承担?

社区矫正工作主要由乡镇(街道)司法所承担。它的主要职责是:

1、负责对矫正对象的日常管理,如办理登记手续、安排谈话、掌握现实表现等;

2、负责对矫正对象的教育工作;

3、负责组织矫正对象参加公益劳动;

4、负责协调有关单位解决或缓解矫正对象面临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对矫正对象的矫正任务主要由社区矫正工作者和社区矫正志愿者完成。目前,社区矫正工作者主要由司法所工作人员和公安

派出所民警组成。社区矫正志愿者主要由工作(居住)在社区内、热心于社区矫正工作的社会团体人员、专家学者、干部、教师、高校优秀学生、矫正对象的近亲属和原工作单位人员组成。

四、社区矫正工作的主要任务有哪些?

1、依法对矫正对象进行管理和监督,确保刑罚的顺利执行。

2、加强对矫正对象的教育矫正。通过对矫正对象进行法律法规、道德规范、政策形势、行为规范教育及心理咨询引导等多种教育形式矫正其不良心理和行为,引导其认罪服法,弃恶从善,成为守法公民。

3、帮助矫正对象解决生活、法律、心理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4、根据矫正对象的身体、技能状况,安排一定时间的社区公益劳动,增强矫正对象的社会责任感。

五、社区矫正对象可以享受哪些权利?

1、人格不受侮辱。

2、人身安全和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3、享有辩护、申诉、控告、检举以及其他未被依法剥夺或限制的权利。

六、社区矫正对象在接受社区矫正时应履行哪些手续?

1、接到判决、裁定、决定或释放证明收后7日内到户籍所在地(户籍所在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以经常居住地为准)的乡镇(街道)司法所办理报到登记手续。

2、接受司法所工作人员的谈话教育。

3、明确本《须知》中所列的各项内容。

七、根据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社区矫正工作机构的相关规定,社区矫正对象应遵守哪些行为规则?

(一)被判处管制的矫正对象在矫正期间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1、遵守法律、法规和社区矫正的有关规定,服从监督管理;

2、未经批准,不得行使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

3、定期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

4、遵守关于会客的规定;

5、离开所居住的县(市、区)或者迁居,应当报告社区矫正机构,并经县级公安机关批准;

6、遵守其他具体的监督管理规定。

(二)被宣告缓刑或者被裁定假释的矫正对象在矫正期间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1、遵守法律、法规和社区矫正的有关规定,服从监督管理;

2、定期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

3、遵守关于会客的规定;

4、离开所居住的县(市、区)或者迁居,应当报告社区矫正机构,并经县级公安机关批准;

5、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缓刑、假释的罪犯还必须遵守七(四)

之规定;

6、遵守其他具体的监督管理规定。

(三)暂予监外执行的矫正对象在矫正期间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1、遵守法律、法规和社区矫正的有关规定,服从监督管理;

2、在指定的医院接受治疗;

3、确因治疗、护理的特殊要求,需要转院或者离开所居住区域的,应当报告社区矫正机构,并经公安机关批准;

4、进行治疗疾病以外的社会活动,应当报告社区矫正机构,并经公安机关批准;

5、遵守其他具体的监督管理规定。

(四)被判处剥夺政治权利的矫正对象在矫正期间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1、遵守法律、法规和社区矫正的有关规定,服从监督管理;

2、不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3、不得组织或者参加集会、结社、游行、示威活动;

4、不得出版、制作、发行书籍、音像制品;

5、不得接受采访、发表演说;

6、不得在境内外发表有损国家荣誉、利益或者其他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言论;

7、不得担任国家机关职务;

8、不得担任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领导职务;

9、遵守其他具体的监督管理规定。

八、社区矫正对象在接受社区矫正期间,还应遵守哪些具体规定?

1、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和有关管理规定;

2、积极参加学习、教育和社区公益活动;

3、每周(周一上午)以电话、每月(28日,遇星期

六、星期日顺延)以书面形式向街道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司法所)报告自己的思想、活动情况;

4、迁居或离开所居住区域时必须经县(市、区)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和公安机关批准;

5、服从社区矫正工作机构的监督管理规定。

九、社区矫正对象应当明确的其它相关法律规定有哪些? 社区矫正对象在接受社区矫正期间,必须明确以下三项法律规定: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六十条第四款的规定,判处管制、剥夺政治权利、被宣告缓刑、被决定保外就医的社区矫正对象,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公安部门有关监督管理规定行为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并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

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七条、第八十六条的规定,被宣告缓刑和被裁定假释的矫正对象在缓刑或假释考验期

限内,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公安部门有关监督管理规定的行为,情节严重,但尚未构成新的犯罪的,应当依照法定程序撤销缓刑、假释,收监执行原判刑罚或未执行完毕的刑罚。

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四条的规定,保外就医的矫正对象不符合保外就医条件的,或者严重违反有关保外就医的规定的,依法及时收监。

社区矫正对象触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社区矫正对象(签名):

年月日

社区矫正对象工作制度 篇4

一、报到登记制度

1.矫正对象应当在法律文书生效之日起七日内或离开监所之日起七日内到户籍地司法所报到并办理登记手续。

2.司法所应当及时接收本户籍地矫正对象,予以登记,宣告执行社区矫正,建立档案,告知社区矫正对象的权利义务和社区矫正监督管理的相关规定,并发放《社区矫正对象须知》。

3.户籍地与经常居住在不一致的,由户籍地司法所办理入矫手续后,根据委托管理的规定,委托至经常居住地司法所管理。

4.社区矫正对象报到时,相关法律文书未送达司法所的,司法所应当先行登记,待相关法律文书送达后再完成建档工作。

二、周电话汇报制度

1.矫正对象每周以电话形式向司法所汇报一次思想活动情况。

2.司法所应指定专人作好电话记录。

三、月思想汇报制度

1.矫正对象每月向司法所递交一次书面思想汇报。无书写能力的,可以口头汇报,司法所应当作好记录。

2.被暂予监外执行的矫正对象视身体状况,经司法所同意,可以委托监护人或近亲属递交书面思想汇报。

3.被定为宽松管理级别的社区矫正对象可每季度递交一次书面思想汇报。

四、走访谈话制度 1.司法所每月应当走访矫正对象本人及其家庭、所在单位或村委会,做好谈话记录,及时掌握矫正对象情况。

2.元旦、春节、五

一、国庆等重大节日前,司法所应当走访矫正对象的家庭,掌握矫正对象动态。

3.矫正对象受惩处、有重大思想问题或者出现其他特殊情况,司法所应当及时走访、询问了解情况,并将有关情况通报当地公安派出所。

五、迁出(入)交接制度

1.矫正对象迁居或离开所居住的市,应当经司法所、公安派出所签署意见,区司法局提出书面意见并转递相关材料,由区公安机关批准。

2.矫正对象经批准迁居的,应当在批准后7日内向迁入地司法所报到,迁出地司法所应当在批准后3日内向迁入地司法所书面介绍矫正对象情况,并按规定转递有关档案材料。迁入地司法所应当自接到档案材料之日起7日内将矫正对象纳入管理,并通报迁入地公安派出所。

3.矫正对象迁居,迁出地、迂入地司法所应当办理交接手续,填写《矫正对象移交清册》一式两份,双方司法所各执一份。

六、请销假制度

1.矫正对象活动范围本市行政区域。

2.矫正对象因医疗、探亲等原因确需暂时离开活动范围的,应当提出 申请并经司法所、公安派出所签署意见后,报区公安机关批准。

3.经批准外出的矫正对象,司法所应当签发外出准假通知书。矫正对象返回时,应当及时报告并销假。

4.矫正对象一次请假不得超过7天。

5.矫正对象未经批准擅自离开活动范围或未按时销假的,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七、监督责任人制度

1.司法所应当在矫正对象办理登记手续之日起7日内,对其单位、家庭情况进行走访了解,确定监督人,由社区矫正工作者与监督人、矫正对象签订监督协议,制定和落实监督管理措施。

2.监督人应当对矫正对象进行监督、管理和教育,每月向司法所报告矫正对象情况。遇有特殊情况,应当及时报告。

3.未成年矫正对象的法定监护人应当协助司法所督促矫正对象遵守矫正纪律,履行矫正义务。

八、公益劳动制度

1.司法所应定期组织矫正对象参加打扫公共卫生、植树造林、保洁绿化、敬老助残等社区公益劳动。

2.社区公益劳动项目由司法所按照符合公共利益、矫正对象力所能及、操作性强、易于监督检查的原则设臵。公益劳动不得安排高危险作业。3.司法所可以建立公益劳动基地并应当与公益劳动基地签订公益劳动协议,且在每个基地确定一名联络员负责对矫正对象公益劳动情况进行记载考核。

4.有劳动能力的矫正对象必须参加公益劳动。每人每月参加公益劳动的时间不少于l 2小时。

5.公益劳动可以由司法所组织集中进行,也可由矫正对象自行前往公益劳动地点劳动。

九、会客审批制度

1.社区矫正对象不得会见犯罪嫌疑人、同案犯、法轮功等邪教组织以及其他非法组织人员;

2.会见境外人士,应当向司法所提出书面申请,经批准后方可会见。

十、就业培训制度

1.司法所、社区不定期向社区矫正对象提供就业、培训信息。

2.司法所与街道劳动保障所配合,根据劳动部门就业技能培训安排,组织辖区内有技能培训需求的在矫社区矫正对象参加劳动部门举办的技能培训。

3.司法所对辖区内参加过技能培训的社区矫正对象进行登记,作为就业推荐备份材料。

十一、考核评比制度

1.司法所根据《社区矫正对象计分考核规定(试行)》,每月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计分考核,并将得分情况告知矫正对象。

2.司法所每季度组织矫正对象、监督人、志愿者对社区矫正对象日常表现进行一次季度测评,测评结果记录在案。

3.司法所根据《社区矫正工作办法》,结合计分考核情况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奖惩。

十二、档案管理制度

1.司法所应当在矫正对象被决定执行社区矫正之日起建立矫正档案,一人一档。

2.矫正对象档案管理,应当遵守档案管理一般要求,具备保密、防遗失、防潮、防虫、防霉等基本保管条件。

3.矫正对象档案按月输入移动信息管理平台。

4.移动信息管理平台由专人负责信息维护,所输信息按档案管理规定管理,非司法所工作人员不得查看,也不得向外界随意公布。

5.外调人员查阅档案,凭县(区)级以上政府或政法机关外调介绍信,经区司法局批准,在指定地点阅卷。

6.矫正对象被解除社区矫正后,司法所应在1个月内将该矫正对象档案从信息平台上导出,移交区司法局集中统一保管。

十三、请示报告制度

请示报告的主要事项

1.司法组织实施社区矫正过程中,对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和《社区矫正工作方法》有所突破的事项;

2.在工作中出现《社区矫正工作方法》及其配套制度中没有明确规定的重大事项;

3.社区矫正工作的重要活动;

4.社区矫正对象发生脱管、漏管、非正常死亡及重新违法犯罪等重大问题的;

5.社区矫正工作者在执法中发生的违法违纪问题;

6.涉及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内容的新闻宣传、媒体采访及外界参观等事项;

7.其他重大紧急情况。

请示报告的方法

1.电话报告。对矫正对象发生脱管、漏管、非正常死亡及违法犯罪问题;矫正工作人员中发生重大违法违纪问题;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中发生其它重大紧急情况的,可先行用电话报区司局,并于电话报告后l 2小时内写出书面报告上报。2.书面请示报告。第3、6项所列的社区矫正的重要活动、新闻宣传、媒体采访、外界参观等事项,必须在拟办活动的五个工作日之前行文报区司法局批准,区司法局在活动开展前两个工作日上报市司法局。责任追究

1.凡不经请示,擅自突破现行法律、法规规定和《社区矫正工作方法》及其配套制度造成严重后果的,追究具体责任人和主管领导者的责任。

社区矫正对象思想汇报 篇5

在缓刑期间,我将利用时间好好反思过去的种种错误决策,积极参与各类教育培训课程,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和职业技能水平,增强自我修养和心理调适能力。同时,我会积极参与社区公益事业,回馈社会,努力践行社会责任,成为一个有价值和有意义的社会成员。

在思想和人生观方面,我明白了一个人应该拥有追求真理、善良、尊重他人、遵守规则等一系列优秀的品质和道德标准。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探索,发扬这样的精神和价值,我们才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并为周围的人创造幸福和美好的生活。

社区矫正对象JH个案分析 篇6

一、基本情况

XXX,男,1988年5月16日出生,初中文化程度,未婚,家住XXXX村。

家庭成员情况:父母双方均为农民;哥哥、姐姐均已结婚成家。

犯罪及处罚情况:2008年10月27日XXX因盗窃罪被高碑店市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2009年11月20日因盗窃罪被高碑店市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四年六个月,因病于2012年4月27日至2013年4月26日被保外就医。

二、背景资料

1、家庭背景:

XXX家庭人口3人,XXX现与父母一起居住生活,家庭关系比较融洽。

2、生活经历及主要社会关系:

XXX家住农村,生活较为拮据,初中毕业后就外出打工,2008年10月27日XXX因盗窃罪被高碑店市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2009年11月20日因盗窃罪被高碑店市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四年六个月,因病于2012年4月27日至2013年4月26日被保外就医。

三、存在问题

1、社会适应情况

XXX的性格内向,从小孤僻,不善交友,平时闷声不响,但易急躁,鲁莽,行事草率。不在外面玩耍,沉默寡言.他平时的所思所想不外露,别人看不出,也掌握不了。因此,XXX案发时人们感到很突然。

2、思想观念问题

由于受到了法律制裁,狱中生活使XXX越发趋于沉闷。纳入社区矫正后,自认低人一等的XXX所想所思羞于向亲朋好友交流。甚至也不向自家人吐露半句。自卑感与日俱增,心态已不正常。

四、风险评估

XXX的犯罪性质,应属性格急躁,鲁莽,行事草率,容易被人利用。现被判保外就医,说明XXX的悔罪态度较身体不好,现已不至于危害社会,只要我们以平等的观念对待XXX,接纳她,尊重他的性格,以个别化,人性化的观念对其开展矫正工作。相信经过一定时间,花上一定的功夫,齐抓共管,XXX是能够矫正好的。

五、矫正介入与方案

1、介入理念

XXX犯罪属于,他本人的暴躁性格,行事鲁莽草率,这些因素对他的犯罪有着一定的催生作用。因此,需要对其恶习劣根进行综合治理,有针对的对XXX进行个别化,人性化,社会化的服务,做到因人施教。暴躁,孤僻的性格,决定他不善与人交谈,交往,也不会轻易接受别人的意见,简单的说教,对他来说,只能是隔靴搔痒,无济于事,但这种人自尊很强,往往人敬他一尺,他敬人一丈,因此,从信任他,接纳他,尊重他的价值和尊严,运用探索,描述,宣泄的方法,让他主动对我们敞开心扉,一泻无余,以便我们对症下药。

2、矫正思路与方案

①建立档案与签订合同,实施目标管理。

②充分运用社会资源,借助社会力量。

从XXX犯罪的性质,矫正的期限难度,收效等方面综合考虑,采取访谈,疏导,激励等方式对XXX开展了“几帮一”的帮教。事实证明志愿者成了社区矫正中一支有效的力量。

③对XXX进行行之有效的日常管理,有效的放矢。

④亲情感化,攻心为上。我们邀请其亲属给他物质上的帮助,精神上的鼓励,使其刻骨铭心,感激涕零。通过对其进行心理疏导,亲情感化,定能收到成效。

六、矫正措施与分析

1、制定全年的集中教育学习计划,进行目标控制。

2、每月对XXX等矫正对象进行集中教育学习,以学习法律为主要内容。每次授课后组织对象们进行讨论,双方互动,当日消化。

3、要求XXX每月按时交一份思想汇报,内容可以是多方面的,重点是反映自己的思想,工作,学习,生活,家庭等方面的情况。

4、每月至少XXX谈话1次,谈话前事先构思好谈话的目的,内容,方式,并提前三天通知XXX,用和风细雨般的语言来打动他、触动他。并有目的地让XXX表达情绪,进行宣泄,在思想和情绪的交流中,使XXX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七、进一步跟进与反思:

虽然对XXX的矫正工作有了一定的效果,但还有一些方面需要继续探讨,需要跟进。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十分严肃的执法工作,依法矫正正是我们对矫正对象进行日常行为管理的基本准则,研究、把握和遵循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及时调整自己的工作思路和方法,提高矫正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社区矫正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1、进一步融合社会资源,充分运用社会的一切资源,形成社区与职能部门共同作用的矫正体系,共同构筑一个资源网络。增强矫正对象取得资源和运用资源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区矫正志愿者队伍的建设,发挥社区矫正志愿者帮教所用。

2、在集中学习的基础上,对XXX有针对性的适当增加分类教育学习,开一些小灶,充分体现个别化,个性化,有效性的原则,使XXX在浓重的政治氛围总受到熏陶,在感化中得到矫正的效果。

社区矫正对象分级处遇制度 篇7

一是按不同级别进行分级管理。根据《湖南省社区对象奖惩考核暂行办法》关于分级管理及处遇的相关规定,通过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日常表现、所犯罪行及社会危害性等进行综合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社区服刑人员实行分级管理,将其分成严管、普管、宽管三个等级进行管理。对不同管理等级的社区服刑人员在定期报道、思想汇报、公益劳动、接受教育等方面进行区分。

二是按不同犯罪种类进行分类管理。社区服刑人员中常见的罪行包括交通肇事罪、失火罪、寻衅滋事罪、故意伤害罪、聚众斗殴罪、敲诈勒索罪、抢劫罪、盗窃罪、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开设赌场罪、非法拘禁罪等。根据不同罪行进行分类管理的方法如下:(1)因交通肇事罪及失火罪接受社区矫正的服刑人员大多为中年或老年,原本家庭生活安稳,因遭遇交通事故、失火使家庭经济面临压力,同时带来重新就业的难题。这部分服刑人员不易出现脱管、重新犯罪等现象,但因为是过失犯罪,在服刑意识上会差一些。对这些社区服刑人员,应重点落实集中学习教育、公益劳动、请假等管理制度,增强服刑意识。(2)因寻衅滋事罪、故意伤害罪、聚众斗殴罪、敲诈勒索罪、抢劫罪、盗窃罪接受社区矫正的服刑人员大多年纪轻,有不少还是未成年犯罪。这部分服刑人员法律知识缺乏,生活不够稳定,甚至无正当固定的职业;容易出现脱管、重新犯罪等现象。因此是管理的难点与重点,对这些社区服刑人员,应加强与家庭的联系、发挥帮教组织与志愿者的作用,重点加强教育与改造,防止脱管与重新犯罪。(3)因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开设赌场罪、非法拘禁罪接受社区矫正的服刑人员一般犯罪情节不是很严重,主要是由于缺乏对法律的了解和认识引起。同时可能会有很多同案犯,甚至是同村的同案犯。但这部分服刑人员中年纪较轻又没有正当职业的对象往往是工作的难题之一,因为他们不懂法,现在有很多民间的高利贷,他们经常因交友不慎被招募在这些地方,容易重新犯罪。

湖南省社区矫正对象行为规范 篇8

第一章 基本规范

第一条 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

第二条 拥护宪法,遵守法律、法规和社区矫正有关规定。

第三条 服从管理,接爱矫正,认罪悔罪,改过自新。

第四条 明礼诚信,与人为善,勤俭自强,和睦家庭。

第五条 依法行使权利,采用正当方式和合法程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第二章 学习规范

第六条 接受学习教育,认清犯罪危害,改正行为恶心。

第七条 配合心理测试接受心理辅导,养成健康心理。

第八条 阅读有益书刊,参加有益活动,培养健康情趣。

第三章 监管规范

第九条 服从社区矫正工作者的监督管理,与司法所干部交谈如实陈述、有问必答。

第十条 定期到司法所报到并报告思想状况以及活动情况。

第十一条 未经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请假外出返回后,立即到司法所报到销假。

第十二条 未经批准,不得接受媒体采访或会见境外人士。

第十三条 未经批准,不得组织或者参加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等活动。第十四条 不会见违法犯罪嫌疑人、同案犯、法轮功等邪教组织以及其他非法组织人员。

第四章 劳动规范

第十五条 积极参加公益劳动。因故不能参加公益劳动,需经司法所长批准。第十六条 服从公益劳动安排,严守劳动操作规程,保证劳动生产安全。第十七条 完成公益劳动任务,保证公益劳动质量,珍惜公益劳动成果。

第五章 文明规范

第十八条 尊重社区矫正工作者。对司法所工作人员称“干部”;需要进入司法所办公室时,在门外报告,经允许后进入;司法所干部点名时要立正答“到”;见到社区矫正工作者,除患病卧床的,要起立致意。

第十九条 言谈举止文明。不讲脏话、粗话。

四川省社区矫正对象档案管理规定 篇9

第一条为了规范社区矫正对象档案管理工作,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及有关规定,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司法所应当在公安机关的配合下对社区矫正对象建立矫正档案,并做到一人一档。

第三条公安机关在向司法所移交社区矫正对象时,应同时将矫正对象有关材料及档案复印件移交司法所。

第四条矫正对象档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管制、缓刑、单处剥夺政治权利罪犯的判决书、起诉书副本、结案登记表、执行通知书;

假释人员的原判法律文书、假释裁定书、罪犯出狱鉴定表;暂予监外执行人员判决书、裁定书、起诉书副本、结案登记表、执行通知书、暂予监外执行审批表、具保书;

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罪犯原判法律文书、出狱鉴定表。纳入社区矫正的其他罪犯法律文书。

(二)假释、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监狱保外就医人员在监狱服刑期间接受教育改造的相关材料、奖惩情况、心理档案;

(三)矫正对象登记表;

(四)矫正对象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帮教监护协议;

(五)矫正对象外出请假申请审批表;

(六)矫正对象学习教育记载、公益劳动记载、心理矫正记载、谈话记录等;

(七)矫正对象考察表、评审鉴定表;

(八)矫正对象奖惩表及相关材料;

(九)矫正对象治安处罚建议书;

(十)矫正对象警告处分通知书;

(十一)社区矫正期满鉴定表;

(十二)解除管制通知书、假释考验期满证明书、解除社区矫正宣告书;

(十三)矫正对象死亡证明、法医鉴定等有关材料应当归档;

(十四)其他应当归档的重要材料。

第五条矫正对象档案由司法所管理。

第六条矫正对象矫正地址变更时,档案应随矫正对象及时移交变更地司法所,并做好移交登记手续。

第七条矫正对象重新犯罪、收监执行的,档案应移交给公安机关和监狱机关。档案移交双方应做好交接登记手续。

第八条外调人员查阅社区矫正对象档案,应经县(市、区)司法所批准,在指定地点阅卷,并填写《社区矫正对象档案借阅登记表》。无关人员一律不得查阅矫正对象档案。

第九条矫正对象档案管理,应当遵守档案管理有关规定,做到保密、防潮、防虫、防霉、防遗失等。

第十条矫正对象档案输入计算机的,计算机不得直接或间接与互联网连接。

第十一条矫正对象解除社区矫正后,司法所应将档案上交县(市、区)司法局集中统一保管。

上一篇:听高效课堂之心得下一篇:以毅力为主题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