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相关问题研究(通用9篇)
《桃花源记》相关问题研究 篇1
桃花源记相关资料
《桃花源记》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艺术作品,亦真亦幻,扑朔迷离,激励人们追求自由幸福的美好生活。
一、 字词部分
重点字词:
Xún jiā bīn huò kuàng yǎn qiān mò tiáo
浔 阳 夹 岸 缤 纷 豁然开朗平旷 屋舍俨然 阡 陌 黄发垂髫
Yí yāo wǎn yì jì
怡然自乐 要还家 邑人叹惋 诣太守 刘子骥
成语部分:
世外桃源:比喻理想中环境幽静、不受外界影响、生活安逸的地方。现用来比喻一种虚幻的超脱社会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境界。
落英缤纷:形容落花纷纷飘落的美丽情景。
豁然开朗:豁然:形容开阔;开朗:开阔明亮。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是指南北走向的田埂,简称“纵向”田埂;陌是指东西走向的田埂,简称“横向”田埂。
黄发垂髫:黄发:老年人头发由白转黄;垂髫:古时单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指老人与儿童。
怡然自乐:怡然:喜悦的样子。形容高兴而满足。
无人问津:问津:询问渡口。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
古今异义词辨析: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妻子(古义:(两个人)妻子和儿女;今义:(一个人)对男子的配偶的称呼,指妻子)
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鲜美(古义:鲜艳而美丽;今义:味道好)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不足(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够) 注:今义也有不值得的意思,例如 :不足挂齿
间隔(古义:隔绝,不通音信; 今义:两个地方分隔开)
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 今义:形容很像)
缘(古义:沿着 ;今义:缘故,缘分)
津(古义:渡口。问津指探访。 今义:口液)
外人(古义: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义:局外人)
仿佛(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今义:似乎,好像)
开朗(古义:地方开阔,光线充足;今义:乐观,畅快)
志(古义:做标记;今义:志气)
延(古义:请;今义:延伸,延长)
一词多义
寻:
①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②寻病终(副词“不久”)
舍: ①便舍船(舍(shě),动词,离开。) ②屋舍俨然(舍(shè),名词,“房屋”)
中: ①中无杂树(“中间”) ②晋太元中(“年间”) ③其中往来种作(“里面”)
志: ①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②寻向所志(志,独字译为做标记。与所连用,译为:所做的标记。)
之: ①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
②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
③处处志之(助词,补足音节,无意义)
④渔人甚异之(代词,“这种景况”)
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读wéi,动词,作为)②不足为外人道也(读wéi,介词,对,向)
遂:①遂迷,不复得路(“最终”)
②遂与外人间隔(“于是”)
向:①寻向所志(原来)
②眈眈相向(对着)
得:①便得一山(得到,引申为看见)
②得其船(得到,引申为找到)
闻:①鸡犬相闻(听见)
②闻有此人(听说)
穷:①欲穷其林(形容词做动词,走到···尽头)
②穷冬烈风(深)
③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贫穷)
属: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②神情与苏、黄不属(类似)
③属(zhǔ)引凄异(连续)
④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咐)
其(1)欲穷其林:这
(2)其中往来种作:代词,代桃花源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代词,代自己
《桃花源记》相关问题研究 篇2
一、荆州桃花村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桃花村凭借其便利的交通条件、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城市居民回归自然的强烈渴求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发展前景非常乐观。每年三、四月份风和日丽, 油菜花、桃花相继大面积盛放, 桃花村乡村旅游迎来了旺季, 游人如织, 但随即也暴露出大量问题。
(一) 基础设施不完善。
旅游基础设施是指那些直接目的是为当地居民提供服务或主要使用者为当地居民, 但也必须向外来旅游者提供或外来旅游者也必须依赖的相关设施[1]。桃花村的旅游基础设施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 旅游可进入性较差。
桃花村距离荆州城区车程约1个小时, 仅有一条21路公交线路到达, 每隔20分钟有一趟公交车往返, 每逢旺季日均几万人, 甚至10万人涌入桃花村, 交通拥堵不堪, 游客往往挤不上公交。而自驾游的游客由于游客人群密集, 小汽车无法进入景区也无足够的停车场或停车单位而导致小汽车占用公路停车, 从而进一步导致出入桃花村交通不畅通, 景区内摩托车横冲直撞, 乱停乱放, 交通秩序混乱。
2. 基础设施与游客需求不配套。
桃花村内厕所、超市, 药店等基础设施十分稀少或者较为隐蔽, 如果遇到突发紧急情况, 不利于及时解决。都说人有三急, 连基本的生理需求都得不到解决, 游客就会更加无心游赏周围的美景。
3. 休闲设施不尽人意。
旅游是一项耗体力的活动。游客在长时间的步行观赏美景或参加活动后, 需要有一个短暂的休息, 而在桃花村游客很难找到一个适合歇脚的长椅、长凳或休息区。这对于老年人、孕妇和小孩等弱势群体来说十分不方便, 从而影响其旅游质量。
(二) 旅游接待水平不高。
桃花村的旅游资源基本都是以花类植物性景观为主, 大部分都是自然资源。景区并未对其他相关旅游周边产品加以开发利用。以农家饭庄为例, 从饭庄内的厨师到服务人员几乎都是由农户来担任。他们大多没有接受过相对专业的培训学习, 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较差, 饭庄的卫生环境也令人担忧, 因而农家乐整体水平不高。这样的农客菜价格贵, 吃起来味道普通, 没有特色, 游客未享受到等价服务很难吸引回头客。而桃花村景区内各色树种繁多, 不易于区分, 基于游客到桃花村主要是享受自然风景, 所以没有配备专门的讲解人员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缺少任何植物或景点的解说标示则不能满足一些爱好植物的游客的需求。
(三) 旅游纪念品缺乏特色。
旅游纪念品是游客曾游历过某旅游地的一个物质性象征, 充满了纪念意义。纪念品可以是一个小物件, 也可以是当地的土特产。桃花村除了当地的土特产食品和部分蔬菜水果之外, 其他纪念品很少, 仅有的一些纪念品大多也是和其他旅游地的雷同, 比如木梳子、吊坠等, 根本不能体现桃花村的乡村特色或荆楚风韵。
(四) 景区植物破坏现象屡禁不止。
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要素是美丽的风景、宁静的环境、清新的空气、淳朴的生活, 长久保留下来的文化传统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5]维护这些要素是让该景区旅游资源长盛不衰的必备条件。发展乡村旅游, 最基本的就是生态, 再就是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凝聚, 要正确处理好发展和保护之间的适宜尺度。游客进入景区后, 满眼桃红柳绿, 难以抑制住对自然美景产生出的兴奋心情, 随手攀花折枝现象非常普遍。尤其以青年人居多, 行道两旁, 一般都是长势较为低矮的桃花、柳树, 还有路边田地里金灿灿的油菜花都有被采摘的痕迹, 路边四处散落着被折后遗弃的花枝、花环、花束, 游人的到来对桃花村来说是一场“花”的浩劫, 村里的一些百姓非常痛心即将成熟的油菜就这样被游客糟蹋, 于是有些村居自发在自己的田间地头蹲守制止游客的采摘花朵行为, 但广阔的田地, 加之游人数量之多, 农作物被破坏的行为根本制止不住。
(五) 季节性差异大。
桃花村的旺季是三月到四月份, 旺季来临的时候, 景区以人满为患, 一片花海里到处人头攒动, 游客们纷纷拍照留念, 连自行车都无法推进景区。但是花期过去之后, 农民开始农业生产, 除了有兴趣的居民周末来垂钓之外, 就只有些青年男女来散步野炊, 此时整个桃花村和普通的乡村一样非常冷清寂静。但是经过一个夏季的酝酿, 秋天的硕果累累又给桃花村旅游制造了一个高潮, 到了冬季, 桃花村景区的游客日接待量则更少, 不超过一千人次, 因此, 桃花村乡村旅游具有春观花秋摘果的显著季节性特点。
(六) 桃花村品牌效应不显著。
目前, 桃花村的客源主要是荆州本地居民或者荆州市内大学生人群及部分外来务工人员, 均以散客居多。桃花村在荆州有一定知名度, 但在荆州以外的地区则鲜为人知, 而且并没有做过多的宣传。游客出游的目的以消遣性旅游为主, 而且购买旅游消费品的意愿并不强烈。如何开发和利用桃花村有效资源创造旅游产品, 提升知名度, 是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二、桃花村发展乡村旅游的对策措施
(一)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为缓解旺季造成的暂时性交通压力, 公交公司可以考虑临时加开几路专线车, 为游客创造一个更便捷的交通环境。在景区鲜明的位置标出景区简单的位置地形图以及景区内相应设施的具体方位, 同时, 补齐建造必备的休闲设施, 适当增添一些休息区和垃圾桶, 防止游客随手乱扔垃圾, 给生态环境造成更多的压力, 为游客创造更为舒适的环境。
(二) 优化现实的旅游资源, 发掘潜在的旅游资源。
荆州作为三国时期兵家必争的军事古城, 本身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可借助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等典故加以开发, 使其历史文化气息更加浓烈, 将自然资源和文化旅游资源相结合。把景观作为系统来思考和管理, 实现整体最优化利用。[8]桃花、油菜花之类的景观已经初具规模, 需要将其更加精细化、细致化, 控制景区水质, 打捞钓鱼池中的死鱼, 加强整体和谐美感。发掘潜在的旅游资源, 除了靠开发者还需要相关政府部门的扶持, 出台政策支持周围的农户开展景区的经济活动, 不仅给游客的旅行活动带来便利, 也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
(三) 开发旅游纪念品和农事参与活动。
既然景区最大的吸引力是桃花, 则可以特此设计一些与桃花、桃木有关的装饰品, 小巧美观, 方便携带。让游客亲身参与一次安全性较高的农事活动, 简单一点的比如磨豆浆, 做农家饭之类的, 让游客体验一种远离城市浮华与喧嚣的宁静与自然。农家人的热情好客会给游客别样的舒心。同时, 也能够给他们增添一份新意, 产生再次光顾的强烈愿望, 农户也能够增加部分收入。
(四) 以疏代堵引导游客行为。
人对美好的事物都有强烈的占有欲, 既然那些醒目的标语和提示牌都发挥不了明显的作用, 那么可以考虑在不影响植物正常生长发育的条件下, 由专业人员指导采摘部分枝条, 花卉, 做成独特的工艺品作为纪念品出售或者免费赠送给游客, 以此来减少部分农作物毁灭性的伤害, 或造成植物死亡。自古以来, 桃木都被人们相信具有避邪的功效, 景区可以适当加以开发, 满足游客的需求, 同时也为景区的创收做贡献。可持续旅游会遇到许多问题, 但是所有的问题都会与当地的旅游承载力产生各种联系。对于每一个景区, 实现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前提是, 必须将旅游业和旅游者的活动规模控制在该地承载力的限度之内。如果遇到游客拥挤的情况, 例如在桃花盛开的旺季, 实行人数限定的政策, 不仅可以合理控制游客对景区的破坏力度, 相反, 也可以刺激并激起游客的到访意愿。
(五) 积极应对季节性差异。
旅游的季节性表现为有些月份出游人数多, 有些月份出游人数少这样一种呈规律性的变化格局。桃花村旺季在春秋时节, 赏花赏果, 冬夏两季则形成了无景可赏的局面。可以在村中间栽植适量的冬夏两季观景植物风景树种, 利于避暑遮阴, 或增添游乐设施, 主要吸引青少年人群, 使得景区除了观花观果之外还兼有游乐的功能, 如开展夏令营、科普旅游活动等等, 满足游客更多的旅游需求, 尤其是注重开发有卖点的淡季产品, 使得桃花村一年四季都有独特旅游资源, 打破季节性景区的僵局, 把桃花村打造成更具吸引力的景区。
(六) 桃花村打造品牌形象。
树立旅游品牌形象必须要认清并解决现存的问题。一是对内积极响应改造, 提升景区档次, 对外加大宣传力度。景区内卫生环境并不理想, 环境压力较大[8], 对从业人员的教育和培训不足, 政府部门也应该加强指导力度和管理作用, 强化景区从业人员自身素质。例如开办农家乐餐馆必须持证上岗, 如应持有安全许可证、卫生许可证、旅游从业人员岗前培训证和经营许可证。[4]鼓励当地居民参与发展生态旅游, 切实保障他们的利益, 提高并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但同时也要注意其参与的适当程度。不能让居民过分参与, 干扰到正常的秩序。抓住发展机遇, 保持原有的本色, 使特色更加突出。[6]增强乡村旅游吸引力, 扩大客源市场。作为旅游景观, 它必须具有一定的美学观赏价值。[7]二是加强对外宣传。可制作宣传手册, 从源头上保护环境, 杜绝乱折枝, 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 为景区打造一个更加舒适的生态环境。通过电视, 广播, 报纸等多媒体集中宣传扩大知名度, 吸引更多新鲜的客源市场, 打造荆州品牌生态旅游村, 完全依靠政府的支持是行不通的, 政府财产要保证社会公平, 对于一些不具备开发条件的乡村就明显存在着不公平, 政府部门主要在乡村生态旅游中起着宏观调控的作用。[5]只能指导和管理, 也不能过分干扰。政府的引导, 宣传造势也要考虑到桃花村景区的实际接待能力和它的资源承载力, 不能为了经济效益而过度、超负荷地接待游客, 给景区造成难以修复的损失。
三、结语
乡村旅游和乡村两者之间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和依赖。乡村旅游的发展给桃花村周围的农户们带来经济效益等方面的积极影响之外, 同时, 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消极影响。如何在发展桃花村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尽可能较多地去发挥它的优势职能, 合理减少它带来的不利因素, 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努力调整景区各服务站点的相关产业结构, 优化景区内部的不和谐因素。对外推广宣传造势, 对内适当进行调整优化, 双管齐下, 抓住国家政策上的机遇, 在党和政府的指导扶持下, 为太湖农场桃花村景区提高知名度, 打造一块属于荆楚人民的乡村旅游强势品牌。
参考文献
[1] .李天元.旅游者[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52, 114, 第3版
[2] .卢小琴.基于SWOT分析的荆州桃花村农家乐旅游开发[J].长江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1, 81 (5) :224~240
[3] .王苑, 邬志武, 张帆.浅析农家乐旅游的开发与规划[J].旅游学刊, 2009
[4] .胡卫华, 王庆.“农家乐”旅游的现状与开发方向[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 13 (3) :80~83
[5] .崔凤军.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要正确把握的七个关系[A].中国可持续性发展研究会学术会议[C], 2006
[6] .沈国裴.关于乡村旅游发展的探讨[J].甘肃农业, 2007
[7] .邱彭华.旅游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研究[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4, 17 (1) :70~74
[8] .刘琴, 王金霞.景观生态学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6, 31 (5) :148~150
[9] .张建雄.关于乡村旅游若干问题的思考[J].大理学院学报, 2003, 2 (4) :11~16
死锁问题的相关研究 篇3
关键词银行家算法;存储转发;重装死锁
中图分类号TH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1)041-0129-01
所谓死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进程在执行过程中,因争夺资源而造成的一种互相等待的现象,若无外力作用,它们都将无法推进下去.此时称系统处于死锁状态或系统产生了死锁,这些永远在互相等待的进程称为死锁进程。
1产生死锁的原因及其必要条件
1)产生死锁的原因。因为系统资源不足;进程运行推进的顺序不合适;资源分配不当等。如果系统资源充足,进程的资源请求都能够得到满足,死锁出现的可能性就很低,否则就会因争夺有限的资源而陷入死锁。其次,进程运行推进顺序与速度不同,也可能产生死锁。
2)产生死锁的四个必要条件。互斥条件:一个资源每次只能被一个进程使用。请求与保持条件(占有等待):一个进程因请求资源而阻塞时,对已获得的资源保持不放。不剥夺条件(不可抢占):进程已获得的资源,在未使用完之前,不能强行剥夺。循环等待条件:若干进程之间形成一种头尾相接的循环等待资源关系。
这四个条件是死锁的必要条件,只要系统发生死锁,这些条件必然成立,而只要上述条件之一不满足,就不会发生死锁。
2死锁的解除与预防
理解了死锁的原因,尤其是产生死锁的四个必要条件,就可以最大可能地避免、预防和解除死锁。在系统设计、进程调度等方面注意如何不让这四个必要条件成立,如何确定资源的合理分配算法,避免进程永久占据系统资源。
1)有序资源分配法。这种算法资源按某种规则系统中的所有资源统一编号(例如打印机为1、磁带机为2、磁盘为3、等等),申请时必须以上升的次序。
采用有序资源分配法:R1的编号为1,R2的编号为2;PA:申请次序应是:R1,R2;PB:申请次序应是:R1,R2;这样就破坏了环路条件,避免了死锁的发生。
2)银行算法。避免死锁算法中最有代表性的算法是DijkstraE.W于1968年提出的银行家算法。该算法需要检查申请者对资源的最大需求量,如果系统现存的各类资源可以满足申请者的请求,就满足申请者的请求。这样申请者就可很快完成其计算,然后释放它占用的资源,从而保证了系统中的所有进程都能完成,所以可避免死锁的发生。
3死锁排除的方法
撤消陷于死锁的全部进程;逐个撤消陷于死锁的进程,直到死锁不存在;从陷于死锁的进程中逐个强迫放弃所占用的资源,直至死锁消失;从另外一些进程那里强行剥夺足够数量的资源分配给死锁进程,以解除死锁状态。死锁是网络中最容易发生的故障之一,即使在网络负荷不很重时也会发生。死锁发生时,一组节点由于没有空闲缓冲区而元法接收和转发分组,节点之间相互等待,既不能接收分组也不能转发分组,并一直保持这一僵局,严重时甚至导致整个网络的瘫痪。
1)存储转发死锁及其防止。最常见的死锁是发生在两个节点之间的直接存储转发死锁。例如,A节点的所有缓冲区装满了等待输出到B节点的分组,而B节点的所有缓冲区也全部装满了等待输出到A节点的分组;此时,A节点不能从B节点接收分组,B节点也不能从A节点接收分组,从而造成两节点间的死锁。这种情况也可能发生在一组节点之间,例如,A节点企图向B节点发送分组、B节点企图向C节点发送分组、而C节点又企圖向A节点发送分组,但此时每个节点都无空闲缓冲区用于接收分组,这种情形称做间接存储转发死锁。当一个节点处于死锁状态时,所有与之相连的链路将被完全拥塞。
一种防止存储转发死锁的方法是,每个节点设置M+1个缓冲区,并以0到M编号。M为通信子网的直径,即从任一源节点到任一目的节点间的最大链路段数。每个源节点仅当其0号缓冲区空时才能接收源端系统来的分组,而此分组仅能转发给1号缓冲区空闲的相邻节点,再由该节点将分组转发给它的2号缓冲区空闲的相邻节点,最后,该分组或者顺利到达目的节点并被递交给目的端系统,或者到了某个节点编号为M的缓冲区中再也转发不下去,此时一定发生了循环,应该将该分组丢弃。由于每个分组都是按照编号递增规则分配缓冲区,所以节点之间不会相互等待空闲缓冲区而发生死锁现象。另一种防止存储转发死锁的方法是,使每个分组上都携带一个全局性的惟一的”时间戳”,每个节点要为每条输入链路保留一个特殊的接收缓冲区,而其它缓冲区均可用于存放中转分组。
2)重装死锁及其防止。死锁中比较严重的情况是重装死锁。假设发给一个端系统的报文很长,被源节点拆成若干个分组发送,目的节点要将所有具有相同编号的分组重新装配成报文递交给目的端系统,若目的节点用于重装报文的缓冲区空间有限,而且它无法知道正在接收的报文究竟被拆成多少个分组,此时,就可能发生严重的问题:为了接收更多的分组,该目的节点用完了它的缓冲空间,但它又不能将尚未拼装完整的报文递送给目的端系统,而邻节点仍在不断地向它传送分组,但它却无法接收。这样,经过多次尝试后,邻节点就会绕道从其它途径再向该目的节点传送分组,但该目的节点已被死锁,其周边区域也由此发生了拥塞。下面几种方法可用以避免重装死锁的发生:①允许目的节点将不完整的报文递交给目的端系统;②一个不能完整重装的报文能被检测出来,并要求发送该报文的源端系统重新传送;③为每个节点配备一个后备缓冲空间,用以暂存不完整的报文。
4操作系统死锁检测与解除相关设计
void jiesuo(int *work,int **request,int **allocation,int *finish,int *p,int m,int n)
{int i,j,t,flag;
int *sum=new int[m];
for(i=0;i sum[i]=0; for(i=0;i if(p[i]==FALSE) { for(j=0;j sum[i]=sum[i]+allocation[i][j]; allocation[i][j]=0; } t=sum[0]; for(i=1;i if(t cout<<”撤消占资源最大的进程:"< for(j=0;j work[j]+=allocation[flag][j]; finish[flag]=TRUE; //完成flag进程的操作 p[flag]=FALSE; //不再对它进行判断 flag=check(work,request,allocation,finish,p,m, n); //判断是否已经解除死锁 1.1 盈余管理概念 历史有关盈余管理的相关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种观点认为盈余管理是人为的对会计盈余进行操控。这种观点并没有对这种操控行为是否逾越了会计准则进行界定。第二种观点在这方面进行了较好的说明, 虽然也认为盈余管理是一种对盈余的操控行为, 但是这种操控是在会计准则允许范围内进行的, 是合法的行为。经过长时间激励的讨论及研究, 目前对盈余管理概念的认定比较倾向于第二种观点。因此, 盈余管理可以理解为:企业管理当局在不违背会计准则的基础上, 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 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1.2 盈余管理行为特征 盈余管理的行为特征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 企业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行为的主要目的在于满足有关监管部门的相关条件, 以达到融资的目的。大量研究表明, 大多上市公司在企图进行融资之前, 均倾向于进行盈余管理行为, 使净资产收益率刚好能够满足有关监管部门的最低要求或略超一点。很多实证研究也证明了盈余管理行为与上市公司配股融资等行为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第二, 盈余管理行为影响资源配置效率。但是由于上市公司是对其相关数据进行操控后才打到相关要求的, 亦即某些不符合要求的上市公司也融到了大量的资金, 因此可以说盈余管理行为所引发的某些经济后果会对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产生负面影响, 从而不利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三, 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行为产生影响。治理结构包含很多方面的内容, 例如股权结构、董事会特征等等。治理结构从根本上影响着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 例如某些大股东控制的上市公司, 其进行盈余管理行为便是企图占用公司资金, 从而达到获取成本低廉资金的目的。再如, 外部独立董事较少或者缺乏审计委员会这一内部监督机构的企业更容易实施盈余管理行为, 因为缺少相应的监督。另外, 董事会规模、董事勤勉程度甚至董事会成员中女性成员的比例等, 都会影响到企业盈余管理程度。第四, 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 受公司股权结构的影响更大。大量实证研究表明, 大股东控股比例越大, 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程度就越高, 反之亦然。股权集中度也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因此应当大力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 才能有效遏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 2 代理成本与盈余管理行为 上市公司代理成本与盈余管理行为存在十分紧密的联系。代理成本主要由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两部分组成。下面分别从这两个方面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进行研究。 2.1 逆向选择与盈余管理行为 在现实生活中, 常常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这是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所谓“劣币驱逐良币”, 亦称“格雷欣法则”, 即成色较差的、质量不佳的“劣币”进入市场后, 大家都倾向于将成色好、质量优良的“良币”保存起来, 最后导致市场上充斥的都是“劣币”。这种情况在经济市场中也十分常见, 有些经理能够通过盈余管理行为使上市公司业绩看起来很漂亮, 得到委托人的赞赏, 而不进行盈余管理的经理因为没有漂亮的业绩从而被排斥, 久而久之他们便也会进行盈余管理行为。企业也是一样, 通过盈余管理将报表包装得十分华丽的上市公司更容易获得融资机会, 并且能够融到比实际需求多得多的资金, 而本身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 由于没有进行盈余管理行为, 使得其报表看起来没有那些经过盈余管理包装后的报表好看, 因此得不到融资机会, 长久以来, 大家便都会进行盈余管理行为来包装报表, 使得报表信息里充满杂质。 2.2 道德风险与盈余管理行为 道德风险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经理不努力工作或是进行利己的风险投资, 而委托者又无法进行完全监督所产生的。股东往往都对经理有一定的激励措施, 而要获得奖励, 就要达到某些必备的业绩条件, 如果经理没有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公司达到规定的业绩, 那么他们往往会通过盈余管理行为来调整相关数据, 使其达到激励要求。另外经理的风险偏好也会影响企业盈余管理行为。通常情况下, 经理若投资高风险项目, 经理并不能分享项目成功产生的增量收益, 然而如果失败, 经理却面临着恶劣的职业声誉以及丧失职位等风险, 因此, 经理面对高风险性投资通常是望而却步的, 比如推迟进入新市场、对新技术新产品持消极态度等。经理的这种风险规避行为会导致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加大, 通过账面上的调控得到漂亮的业绩, 而并不是真实的投资所带来的业绩。在另外某些特殊时期, 例如在临近退休时期, 经理会变成风险偏好者, 采取较为冒险的态度与会计政策, 通过盈余管理行为来获取大额的退休金。 3 抑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政策建议 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是抑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最根本方法。具体而言,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操作。 3.1 建立股东间相互制衡机制 在我国, 由于我国特殊的经济环境及历史背景, 大股东往往与高级管理人员高度重合, 或者说大股东往往能够控制上市公司的管理层人员, 这样一来, 便为上市公司实施盈余管理行为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 大股东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的情况就更为恶劣, 从而使得中小股东投资者利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 反而成为大股东的囊中之物。因此, 应当采取措施遏制大股东与管理层合谋行为, 鼓励上市公司引入多个控制主体, 最终建立起多个大股东相互制衡的机制, 最大程度上减少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 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3.2 完善上市公司监管 很多成本都是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 虽然没有办法做到完全的信息对称, 但是尽可能的对上市公司行为进行监督, 尽量减少信息不对称情况, 还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例如增加董事会中外部独立董事的数量, 当然也存在外部独立董事与内部董事同流合污的情况, 因此应当在引入这一政策时就充分考虑到独立董事的薪酬激励方案, 应当与内部董事区别开来, 还要考虑到外部独立董事占董事会的比例, 使外部独立董事有一定的发言权、话语权。另外, 还有建立内部审计机构, 如审计委员会等, 赋予这一内部审计机构内部监督的职责与权利, 从公司内部提高对上市公司的监管效率。除了从公司内部着手之外, 还应当重视外部审计的监督, 加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责任, 并采取措施杜绝上市公司与其签约会计师事务所共同欺骗投资者的情况发生, 从外部加大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内外监督双管齐下, 以达到遏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 提高上市公司报表信息质量, 保护广大投资者利益的目的。 总而言之, 要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 建立以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为导向的公司治理目标, 改善我国上市公司中存在的治理结构失衡等问题,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遏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 给广大投资者一个较为干净的投资环境及值得信赖的报表信息, 才能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杜兴强, 王丽华.高层管理当局薪酬与上市公司业绩的相关性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 2007, (1) . [2]吴联生.会计信息失真的“三分法”:理论框架与证据[J].会计研究, 2003, (1) . 关键词:土壤;肥料;生物技术 1 国内耕地资源特点 据估计,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150万km2,每年流失土壤约50亿t。仅黄河水系每年流失土壤就达16亿t之多。如果将这些流失的泥土堆成高、宽各1米的堤坝,那么可绕地球20圈以上。目前,我国沙漠、戈壁及沙漠化土地面积已达149.6万km2,占我国国土面积的15.5%。也就是说我国960万km2的土地上,超过1/7的土地已沙化。另外,尚有15.8万km2的土地正在沙化,其中包括393万hm2农田和493万hm2草场。据专家估计,目前我国的沙漠正以每年1560km2的速度继续扩大。由于过渡放牧,我国的草场退化十分严重。据我国北方和青藏高原等10个牧业省区统计,建国后,牧场放养牧畜头数增加了2~3倍,而草场面积却在减少。 统观国内耕地资源状况,其特点要有以下三点:第一,土地资源大,人均占有量少。我国的国土面积为960万km2,世界第三。同时,拥有世界10%左右的耕地面积。但是,我国人口总数已经达到了13亿之多,占世界人口的21.2%。这样折合下来的人均耕地面积和土地面积就非常少。第二,耕地后备资源严重缺乏,从目前情况来看,世界平均垦殖率为10.2%。我国耕地的垦殖率约高出世界平均水平3.5%;世界土地后备资源的储存量约为现有土地的120%,而我国的土地后备资源的储存量仅为6%。从适宜农民耕作土地的储备来看,仅为0.1平方公顷,而可用于开垦的土地占有量更少,约为0.07亿平方公顷,从而可以看出我国耕地的后备资源严重不足。第三,耕地退化流失严重,近些年,国内土地水土流失严重,从早期的116万km2,发展到现在的163万km2,可以说每年都有接近5%左右的耕地受到了水土流失的危害。同时,我国城镇一体化建设、农业结构调整等等原因而占用耕地的面积也在逐年增加,从建国以来,约有1亿左右的耕地被占用。平均每年都有80多万km2的耕地被占用。 2 耕地肥料肥效演变状况 在国内长期的肥料实验研究表明,国内土壤施用氮肥和磷肥会取得较为普遍的增产效果。同时,比较发现,氮肥的增产效果要优于磷肥。但是,如果仅仅施用氮肥,虽在短时间内可获得高产,但时间长了就会降低产量,说明磷肥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我国北方的土地富含钾,十年甚至几十年的增施钾肥不会收到明显的增收效果,之后增收效果明显。而南方缺钾,施钾肥后增收的效果多在三五年就能显现。同时,研究还发现化学肥料和有机肥料配合使用,会收到优与单独使用化学肥料的肥效,在短时间内即可获得增产的效果。 目前,农户为了追求单产量,大量使用化学肥料,有机肥料的比重有所下降,国内土壤中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在不同地区呈现出缺失的现象。相关研究显示,国内有超过18个省市追加硫肥后,会起到增产的效果。其中,这18个省市遍布南方、北方各地。 前面 已介绍了耕地资源特点以及肥效演变情况,接下来介绍一下提高耕地肥料资源的技术和改进国内耕地状况的对策、建议。 3 提高耕地肥料资源的技术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础的自然资源,是农业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长期生产实践证明,增施有机肥料,是培肥土壤、提高地力行之有效的重要措施,是对耕地资源的根本保护。 3.1 新型肥料技术。 一般来说,普通肥料有着使用率低、风险高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探索如何提高肥料的利用率。从目前世界肥料产业的三次变革来看,缓/控释肥料最终成为新型肥料研发的技术重点。这种肥料最大的优点在于释放养分的同时,植物也完成了养分的吸收工作,这样就节省了流程,实现了一次性满足生物生长需求的目的。目前,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将本国肥料研发的重点放在新型缓/控释肥的研制上,相信在未来新型缓/控释肥将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 从目前国内情况来看,我国以占世界10%的耕地,消费了世界30%的化肥,但新型控释肥料在我国的消费量却不足世界的5%。按照这样的使用速度,国内的磷矿资源最多可供应50年,钾矿最多也就是15年。所以,非常有必要研制新型的肥料以保证粮食生产的安全。 3.2 生物育肥技术。 土壤生物肥力是指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有机体促进和满足植物生长、繁殖和优良品质所需的营养需求的能力,并且这一生物学过程对土壤的物理学和化学过程可以产生积极影响。在最近几年,世界耕地严重退化,土壤生物肥力研制工作正逐渐被国外重视起来。按照世界粮农组织的说法:“土壤生物多样性和生物肥力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 4 相关的措施和政策建议 4.1 研发新型肥料。 按照目前的施肥状况,据预测,到2030年将要在全国1亿hm2的耕地上,追施6000多万t的化肥,显然这样是很难实现的,生态也是难以承受的。所以,未来的施肥重点应该放在如何提高肥料的使用率上,而不是增加施肥的面积。由此,必须打破传统观念,通过研发新型缓/控释肥来提高肥料的综合利用率,保证国内粮食的高产丰收。 4.2 加强生物育肥。 我国土壤肥力的提高注重于化学肥料的添加,较少依赖生物育肥的能力。我国占有世界10%的耕地,却消耗着世界30%的化学肥料,化肥污染已成为污染国内土地资源的重要源头之一。再加上农业、重金属化学物质等的污染,国内土壤生物系统已被严重破坏,土壤中的生物群落锐减、难以有效完成土壤养分的生物转移,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相关的农产品生产质量也是急剧下降,严重威胁着国家粮食生产和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从这些层面考虑,加强生物育肥,保护土壤生物系统,促进土壤肥力,成为当下耕地质量建设的重中之重。 4.3 提高有机肥的使用率。 国内每年约有40亿t的有机肥资源,其中5000多万t的氮磷钾蕴含在其中。而我国每年却仅仅使用了其中的30%,剩余的70%多流失在生态环境中,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比如,麦秸的焚烧,造成了大气的污染;粪便的排放,造成水体的污染等等。所以,非常有必要提高有机肥的使用率,变废为宝,这也是目前国内外新型肥料开发研究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 赵建宁,左腾云,胡元盛.土壤肥料与我国粮食安全[J].河北农业科学,2009(01). [2] 白由路,金继运.我国土壤肥料科学的机遇与挑战[J].我国农业信息,2006(07). [3] 许秀成,张福锁.养分资源综合管理与肥料创新——探索化肥行业发展之道[J].磷肥与复肥,2007(03). 关键词:会计监督;上市公司 中图分类号:F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041-01 一、我国会计监管现状及问题分析 我国目前会计监管的现状不容乐观,在某些行业和领域中,会计信息失真的时间频繁发生,会计监管形同虚设,这已经成为普遍存在于财务管理工作中突出的问题。有些单位和部门由于受到局部利益或个人私利的诱惑,在会计工作中时常出现违规违纪和弄虚作假的现象,造成会计信息失真,导致会计工作秩序混乱,严重干扰了国家正常的宏观调控和管理工作的进行,会计工作的监管职能根本无法获得独立执行。所以,当前需要加强会计的监管职能,切实做好会计监管工作。完备的会计监管体系是对会计监督的重要措施,可是目前我国存在着不完善的会计监管体系,必然会影響资本市场的有序运行。 (一)现行会计监管法律法规的不完善。近些年来,我国以《会计法》为主体,已经初步形成了以相关行政法规、规章等一些规范性文件为补充的多层次、全方位会计监管法规体系。但在实践中,这些法律和法规还存在着滞后的问题。由于近些年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而相关法律法规未能完全适应经济的发展,所以在法律中,对于出现的许多经济违法违规问题找不到合理的解释。另外,由于监管的发展历史比较短,各种监管措施和方法不够到位。可见,我国会计监管的法律体系还很不完善,当前会计监管过多地重视现场监督,而轻视非现场监督;往往在会计监管技术中倾向于运用人海战术,单纯依靠查账来发现问题,这只是粗略的监管会计业务,而不是真正的监管会计内部控制。实际上,只有真正实行监管内部控制才能从源头上获得有效监管。 (二)会计师事务所未充分发挥其职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业务越来越显得复杂。很多上市公司的投资牵涉面广,关联方交易多,金融衍生工具以及或有事项等会计估值日益增多,给企业的审计工作造成了很大的难度,对注册会计师的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中国执业注册会计师人才依旧十分紧缺,日渐复杂的经济业务给他们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会计师事务所与企业的合谋现象。作为会计监管的中介机构,会计师事务所是个非常需要诚信的行业。只有经过注册会计师的独立审计之后,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才具有可信性,投资者根据这样的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选择是否进行投资。在安然事件发生之后,安达信作为当时“世界五大之一”,由于参与安然的财务舞弊事件而破产。从大量财务舞弊案件中,可以发现事务所与企业之间的合谋会造成大量财务舞弊案件的发生。会计师事务所每年受到证监会、财政部处罚的案例也常常出现。 同时会计师事务所的恶性竞争,也与上市公司一样,会计师事务所同样也属于经济实体,他们的目标都是追求经济效益。会计师事务所之间常常为了竞争业务、获取审计收入,由于激烈的竞争,而竞争的常用手段就是价格竞争。在这样的竞争情况下,他们就不得不降低审计成本,不得不默认审计客户的不合理要求而缩小审计范围,减少了必需的审计程序,甚至进而出具了不合理、不真实的审计报告。 二、健全和完善会计监管体制的对策及建议 (一)建立权责统一的政府监管体系。一套健全的法律法规是进行会计信息规范的有效措施,我国目前提倡法制社会,依法治国,有法可循,有法可依。可是,我国会计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起步较晚,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是一项持有的工程,但是,相信在未来的会计实践过程中,不断的通过会计体系自身的完善,真正的做到有法可循、有法可依。杜绝一切的会计造假行为,保证资本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体系,必须有一套健全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进行支撑。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对于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有如下几点:第一,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体系必须有国际认可的一套会计概念和会计理论。第二,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必须符合会计质量的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可理解性等等特征。第三,高质量会计准则体系下的会计信息,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控性的特点。 (二)规范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运行机制,加强行业自律。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直接影响到审计风险和审计报告的质量,这也是每个注册会计师的软肋。为保证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每个会计师事务所都应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政策和措施,不能只是形同虚设,更保证它的执行力。力求每个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不为经济利益所动,不为外部因素干扰,保证审计报告的质量。 同时还要加强注册会计师行业自律建设,因为专业性也是制约该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我国的审计行业要有一个长足发展,就必须在人才培养、培训和后续教育、建立奖励机制以及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继续努力。 三、结语 我国处在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上市公司信息发布的真实、可靠、相关性等特点必然是资本市场有序、健康、稳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可是根据证监会的统计近些年来,上市公司的会计舞弊事件还是频繁的发生。基于此,我国政府、证监会、银监会、股民必须联合起来共同建成市场监督机制,认清我国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并且解决之。为资本市场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韩冬梅.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管问题探讨[J].商业经济,2013 [2]耿永强.浅论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管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师,2014 一、中小企业IPO审计业务的特点 随着我国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的加大、政策上的宽松,中小企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也越来越普遍,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审计市场(简称IPO审计市场)也日渐形成规模。2002年至2006年我国IPO公司数量分别是:71家、67家、100家、17家和66家(数据来自色诺芬数据库)。无论是按IPO公司资产还是按IPO公司家数计算的集中度,近几年IPO审计市场集中度较高。“四大”在国内IPO审计市场上虽有逐年递减的趋势,但份额仍然比较高。 中小企业IPO区别于主版IPO有其鲜明的特点,审计实务中需高度关注才能避免不必要的审计风险: (一)中小企业IPO适用的法律较多,包括五个基本法律法规、三份特别规定、五份指引、两份细则和三份通知。 约束条款来自各方面,致使中小企业IPO审计环境复杂、项目多,审计人员须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包括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这也是做好审计工作的前提。首先应知法、懂法,结合会计法的修订过程,注意积累与领会,理论联系实际,更新财务知识框架。另一方面,与被审单位领导层和财务人员进行沟通,这项工作应贯穿于审计的全过程,以对企业有基本了解,获取审计资料,针对企业的具体情况分析审计项目,制定恰当的审计方案,提高审计质量。 (二)中小企业IPO条件综合复杂、程序繁琐,包括改制与设立、上市辅导、申请文件的申报与审核,最后是发行上市。 每个步骤都有许多具体事项安排,给整个审计过程增加了难度,所以除了对每个项目制定具体的审计方案外,还应充分重视分析性复核。由于审计时间和精力有限,抽样审计成为现代审计的主要审计方式,在对内控制度进行充分的调查后,利用分析性复核,有助于发现疑点,确定审计实务的重点问题,以便有效地进行审计抽样,提高审计效率。 二、IPO审计质量问题 审计是一种高收费服务项目,审计需求者必然对IPO审计质量提出较高要求。通常度量审计质量的方法有:审计收费溢价、审计质量需求、诉讼与制裁、审计报告和经鉴证的盈余质量。在综合运用各种方法的前提下,要对审计质量做出正确的评价,必须分析影响审计质量的各种因素,比如股权性质及集中度、独立董事、事务所规模和公司上市方式等。 孙娜和刘富国在《我国IPO审计质量实证研究》中假设:大型事务所能够有效抑制我国上市公司IPO中盈余管理动机,降低盈余管理程度,通过色诺芬数据库收集、整理了上市公司披露的1999至2004年IPO公司的财务数据、审计师等数据,并采用SPSS11.0进行数据分析。根据描述性统计和模型回归结果,最终发现大型事务所所审计的公司报告的可操控性应计显著低于其他事务所所审计的公司。从而说明,大型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高于国内其它会计师事务所。此外,还发现国有股东控股的IPO公司可操纵性应计更高,与研究假设一致:公司上市过程中如果发生剥离改制,其可操纵性应计更高,盈余管理的迹象更明显。借助他们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改善我国IPO公司的治理结构、积极推进上市公司整体上市对于提高审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三、IPO审计收费的实证研究 审计的专业性使得审计收费成为比较特殊的问题,也是审计研究领域备受关注的问题,而有关IPO审计收费却很少有人涉及,目前从可用数据库中仅查到孙娜、张耀中、李晓、刘富国等人的研究。 刘富国和孙娜研究IPO审计是否存在低价揽客的问题,试图通过提出假设,设定相关变量和模型,借助IPO审计收费与IPO后第一年年报审计收费的关系,研究作为事务所与上市公司第一次接触的IPO审计,事务所是否为了获得客户提出较低的审计收费,而这部分损失是否在以后年度予以收回。数据来自141例上市公司招股说明书中披露的1999至2006年IPO审计收费、分支机构、上市方式、事务所是否在审计的同时提供其他服务等数据,并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回归结果,结合IPO审计收费与其后的年报审计收费关系,没有发现事务所在IPO审计中有蚀本揽客行为,这意味着我国IPO审计市场价格竞争并不激烈。但并不能绝对地说不存在低价揽客现象,因为研究选取的样本有限、时间短,无法对复杂而漫长的IPO审计过程做精确研究,所以还需理论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 此外,孙娜、张耀中、李晓通过取自我国证券市场的数据研究了IPO审计收费问题。较前一期研究,侧重点不同且更深入,主要是研究IPO审计收费的决定因素,希望能建立适合我国的IPO审计收费模型。通过对变量回归结果进行分析,然后修订模型,再对控制变量进行回归分析。从两者的结果综合来看,与传统审计收费模型相同,IPO审计收费仍受到客户资产规模、审计师规模的影响。2001年以前的IPO审计收费显著低于以后上市的公司,结合我国审计市场发展历程,可以看出随着经济的发展,IPO审计收费水平有了较大幅度提高,上交所IPO审计收费显著高于深交所。而且通过对IPO特有因素的分析可得到一些不同于年报审计收费的结论:上市公司在IPO期间发生重大购买、出售、置换资产通常会导致审计收费增加:事务所在同时提供IPO审计与验资服务时,IPO审计收费定价更高。 四、对创业板IPO审计所提出的建议 整个创业版IPO审计是一个严密而富有技术含量的工程,现笔者提出几点可行性建议,以供参考: (一)在项目前期必须做好准备工作。 首先了解行业背景,通过网络及专业书刊,熟悉行业与业务对象特征,了解客户行业竞争、技术特点及其对财务状况的影响;利用项目组调查的财务数据,对企业财务状况做初步分析。然后评价风险因素,尽可能借助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发现被审单位现存的和可能的舞弊及错报,如客户财务报表对外口径差别风险、资产产权风险、内部控制、关联方交易等。但特殊的是,IPO项目实际上不存在非标准意见的审计报告。因为一旦涉及到非标准意见审计报告,就意味着该项目谈判失败,CPA在尽职调查后,应当就相关风险因素进行恰当地评估,并且就涉及到可能选用的审计程序以及总体时间进度与相关各方进行必要的沟通,同时提请项目承接合伙人注意。否则成本与效果不对称,发现各方很难达成共识时,可能已给各方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有效控制整个审计过程。 首先应根据总体分析,关注各期、各个报表项目在结构、比例等方面的比较,选择审计程序,做到有重点和次重点之分,合理分配审计资源,避免对一些重要科目遗漏审计程序和不必要项目的审计浪费。其次注意内控的审核。IPO项目与正常年报审计相比,内控审核可选择的资料广泛,很多资料均可作为内控审核的直接或者间接依据,如员工劳动关系核查等,会计师应该能够充分利用和索取相关数据与辅助资料,做到全面审核。 (三)关注重难点审计事项的处理。 涉税事项历来是审计难点,一方面是因为税法本身规定的细则繁琐,又与会计准则有所不同,企业在业务核算上都有自己的财务处理方案,需先吃透企业会计处理方法。另一方面企业出于成本降低的考虑会采取种种纳税筹划的策略,在正常的纳税渠道上会有变异成分,审计过程中必须注意税金的调整,要关注和发现其中蹊跷的地方。 (四)坚持成本效益原则。 一、多校区高校的概念界定 “多校区高校”(Multi-campus University)的概念在国内外有不同的理解。美国著名教育学家科尔(Clark Kerr)和盖德(M.L.Gade)将多校区高校界定为: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高级(即四年制)校区组成、只受某个单极的管理委员会合法管理、管理委员会或多校区高校系统行政部门与各分校区之间的重要职责分工明确的一类高等教育系统。 (1) 国内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对多校区高校的概念也有相关界定,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刘海波、谢仁业提出:“多校区高校指具有一个独立法人地位、有至少两个在地理位置上不相连的校园的大学。” (2) 陈运超提出:“高校多校区办学指一个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高校在两个以上的校区同时办学,其不同校区之间可以互相毗邻,也可以分处异地。” (3) 国内关于多校区高校的概念界定主要分歧在于多个校区的地理位置关系上。本文认为,多校区高校的校区之间可以在地理位置上异地而建,也可以在地理位置上相邻而建,但相邻而建的校区必须是异时而建,也就是两个不同校区在建设时间上有先后。因此,多校区高校的概念可以这样界定:具有一个独立法人地位、拥有至少两个以上校园,且这两个以上校园或在地理位置上不相连、或在建设时间上不相同的高校。在这里,这两个以上“或在地理位置上不相连、或在建设时间上不相同”的校园即为“校区”。 二、多校区高校的分类 从国内高校多校区的产生方式和运行形式来看,我国多校区高校的多校区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扩展新建型 扩展新建是指高校因所处地理位置的局限性难以满足高校发展的需要,到校外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和新的办学增长点的过程。高校由于主校区的发展空间受到限制,在原主校区地理范围外建立新校区。这类校区从与主校区地理位置的关系上看,有异地新建的,如南京大学仙林校区,也有在主校区基础上,与老校区相邻外扩的,如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东苑校区和西苑校区两个新建校区,与中苑老校区东西相接而建。扩展新建型校区在建设之前,都有相对较好的功能规划和总体设计,因此,在与主校区的协调上较为和谐。 (二)合并重组型 合并重组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学校合并办学,规划后的“核心”校区也就是主校区只能有一个,而其他合并学校的校园作为多校区办学。1992年5月,由扬州师范学院、江苏农学院、扬州工学院、扬州医学院等6所院校合并重组后的新扬州大学开了我国合并办高校的先河。此外,比较典型的合并重组型高校还有吉林大学、浙江大学、中南大学等。合并重组型多校区从组成高校的从属地位来划分,又可以分为强强联合、强弱联合和弱弱联合三种类型。与其他类型相比,合并重组型多校区高校不管是哪种合并方式,合并后带来的管理矛盾和运行问题都是最为棘手的。 (三)合作共建型 这里的合作共建是指高校与政府、企业之间的合作共建。如前文所述, 一些有科研实力的高校出于提升服务社会能力和争取更多社会资本的原因, 竞相加强“产学研”的合作和转化, 与地方政府和企业联合, 建立实体的研究院和研究基地。高校实体研究院和研究基地有的是相对独立运行, 有的是在高校整体管理框架内运行。 (四)独立学院型 独立学院是指按照新的机制和模式创建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它不同于以往普通高校按照公办机制、模式建立的二级学院、分校或其他类似的二级办学机构。独立学院具有三大特征:一是采用民办机制;二是采用新的办学模式,重点是突出一个“独”字;三是实行新的管理体制,其管理制度和办法由主办方或主办方与合作方共同商定。独立学院通常是主办校在校外开辟校区办学,其独立性使其区别于前三种类型。 三、多校区高校的形成背景 我国多校区高校的形成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下面分析其中三个最主要的背景和原因。 (一)政府主导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 我国公办高校的管理权限属于各级政府的教育主管部门,其主要办学经费也来源于各级政府的财政拨款。因此,在我国高等教育历次重大改革和发展中,政府都是起绝对主导地位的,多校区高校的形成也是如此。 曾担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总校校长的布鲁斯·约翰斯通(Bruce Johnstone)在《世界大学变革背景下的中国高等教育》一文中这样评价这一现象:“中国高等教育过去由于受前苏联影响,高校专业设置的面比较窄,培养出的人才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为了改变这一模式,在教育部的领导下,对高校进行了合并。” (4) 高校合并工作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使中国高等教育能更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适合高等教育发展的自身规律。 (5) 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颁布实施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年5月)及《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年2月)等纲领性文件,我国高等教育按照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统一协调发展的原则,通过共建共管、高校合并、联合办学等形式进行改革和调整,初步打破了“条块分割”的不合理布局,为多校区高校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体制基础。由高校合并而形成的多校区是多校区高校的重要组成。 (二)社会需求的高等教育大众化 在精英教育理念影响下, 高等教育规模总量偏小, 高校办学效益低下, 潜力没有得到有效发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人民群众对受教育的程度和水平越来越高, 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与原有高等教育的规模存在较大矛盾。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自1999年开始, 教育部对高等教育招生规模进行了连续多年的大扩招, 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据统计, 截止到2007年, 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由1998年的643万人提高到2500余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1998年的9.8%提高到23%。⑥招生人数的急剧增多使各校人满为患, 在此情形下, 扩建新校区成为高等学校解决资源匮乏矛盾的第一选择, 多校区高校因此迅速增多。 单位:人 (三)高校内在的发展竞争 自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市场机制逐渐渗透至高等教育领域,各高校围绕经费、生源、大学排名、社会声誉等诸多方面展开激烈的竞争。大学核心竞争力成了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制胜法宝,而质量和规模无疑是构成该法宝的重要部分。对于高校而言,质量的提高绝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持之以恒地努力;相比之下,规模的扩大更易取得立竿见影的功效。理性地看,如果没有伴随着质量的提高,高校仅从规模的扩张入手并不能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相反还会为其所累。尽管如此,在各种竞争中大学的规模仍然是考量的重要表征,如在许多大学排名中,高校规模或相应的硬件设施都成了评价的重要指标。因此,许多高校纷纷把扩大规模作为提升知名度的当务之急,高校新校区成为了多校区高校的另一重要组成。 除了规模扩张之外,功能的进一步完善和归位成为多校区高校形成的又一因素。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是高校的三大职能。长期以来,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两大职能在高校发挥得较为明显。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校服务社会的能力越来越成为衡量其办学实力的重要标杆,也是高校争取更多社会资本用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来源。因此,有科研实力的高校竞相加强“产学研”的合作和转化,与地方政府和企业联合,建立实体的研究院和研究基地。高校实体研究院和研究基地的产生进一步丰富了高校多校区的构成。 另外,2000年以来,一种新的办学模式———公办高校兴办的独立学院的建设也迅速展开。公办高校兴办的独立学院是指按照新的机制和模式创建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公办高校兴办的独立学院是各省级教育主管部门批准设立、由公办学校创设、按民办机制运行的二级办学机构。按教育部先后出台的《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 (2003年4月) 和《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2008年2月),独立学院要求完全独立建制,但由于其与公办母校的资产和利益关系,真正独立是不可能实现的。独立学院通常是在公办母校外开辟新校区办学,也是高校多校区办学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座谈会 (1996) 文件汇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2]胡建华.高等教育学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5. [3]陈运超, 沈红.浅论多校区高校管理[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1 (2) . [4]陈运超.多校区高校管理面临的基本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 2001 (6) . [5]胡建华.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分析[J].南京师大学报, 2005.7. 【关键词】金融危机;国际货币体系;特别提款权 一、现代货币体系的体制缺陷与金融危机的爆发 最近一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再次凸显了全球经济非均衡问题,尽管这一问题由来已久,但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爆发前也只是局部范围的问题,如今则受到世界范围的各国的重视,美国的次贷危机迅速地影响了世界其他国家的金融系统,而后续美国采取的补救本国经济的措施,如实行适度的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又再一次将本国货币以美元挂钩的国家如中国拖入到外汇储备资产大幅缩水的境地。 二、从历史和现实角度看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1)从国际货币体系形成的历史角度看改革的必要性。一是20世纪的金本位制和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年,44个国家代表签订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自1945年开始使用,截至到1971年,总共维持了26年。由于固定汇率的制定引发了该体系中的非对称因素,即美元与黄金比例固定,各国货币与美元汇率对价固定,最终导致了该体系的崩溃。二是欧盟建立和欧元誕生。1991年,欧共体通过了建立欧盟的条约,至此以后,欧元迅速崛起,成为了继美元后世界第二大货币。目前美元受到的挑战体现在了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在经济总量方面,欧盟直逼美国,使其在此方面不再具有绝对优势。其次,美元的稳定性有所下降,这是因为欧元价格水平波动导致的。三是世界货币的创立。当前货币体系还是美元占主导地位,以及美元与欧元汇率间浮动的加大,创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货币更是难上加难。(2)从当前货币体系状况看改革的必要性。对于目前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中心地位,多数学者认为有利有弊,利在可以减少交易成本,对某些特殊国家来说美元化亦有其重要性;弊在美元汇率的波动容易导致世界经济不稳定。与美元相比,欧元的未来将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3)不同货币体系方案设计及评价。一是不同货币体系方案设计。根据与现存货币体系的关系,将当前学者建议的货币体系分为改革和改良两派意见。改革派是彻底推翻现行制度,建立新的货币体系。改良派则是在现有体系基础上加以改善。改革派方案主要有构建超主权国际货币,包括特别提款权(SDR),替代帐户机制和单一货币机制。改良派方案主要是实行多元化国际货币。目前学者提出了三种方案:单一货币联盟,多重货币联盟及主导货币区域化。(4)对货币体系改革方案的评价。一是储备货币供应。特别提款权方案:SDRs的发放由每五年进行一次的IMF对世界各国对储备货币需求的评估决定。这套方案由于不具备内生自适应的设计,因此缺乏机制弹性,货币的供应无法同需求在时间点上完全匹配。替代帐户机制:由于各个国家的替代帐户机制的自身建设和运行管理的不同,SDRs的供应也就各不相同。二是币值稳定性。SDRs币值的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发行机构的信用及谨慎的货币政策。该方案的缺陷在于SDRs币值的稳定性更主要的是来源于货币篮子的稳定性而非实体经济的支撑,即更依赖于各国经济政策的协调与配合。区域货币合作的币值稳定性情况比较复杂。一国货币的稳定性一般来源于两方面:一方面是内在稳定性,欧元的内在稳定性取决于欧元区国家经济的趋同性和政治一体化的建设;另一方面是外部稳定性,欧元与其他主要货币汇率的波动性体现了它的外部稳定性。三是国际收支调节机制。SDRs方案和替代帐户方案通过严格的储备货币发行机制及国际政策协调机制来削弱国际收支失衡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然而,这两种方案却不能明确规定盈余和赤字国在失衡调节方面各自的责任。四是与美元的关系。特别提款权与美元的关系较为复杂。一方面,由于其投入使用时期较长,接近40年,成为了各国官方外汇储备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又由于其只作为记账支付货币,在金融市场上几乎没有发挥过真正的作用,因而不能说对美元造成了威胁。五是货币政策自主权。SDRs方案中,国际货币的发行和政策的制定均由IMF完成。国际社会需要向IMF让渡部分货币政策的自主权以保证SDRs方案的顺利实施。但这也提出了一个问题,IMF能否真正代表各国利益?根据现有经验,IMF的话语权一直由发达国家掌握,而且今后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所以,不言而喻,提高发展中国家在IMF中权力份额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关键。 参 考 文 献 [1]王思宇,杨巨.国际货币体系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综述[J].财政金融 [2]巴曙松,杨现领.国际货币体系中的美元与欧元之争:文献综述 [J].西南金融.2009(4) 【《桃花源记》相关问题研究】推荐阅读: 桃花源里桃花石05-25 桃花源记作文,桃花源记续写作文10-09 关于桃花源的随笔:又见桃花源08-10 关于桃花的童话故事:桃花精灵08-30 桃花源07-19 桃花源记01-08 描写桃花的古诗词之《晚桃花》11-29 暗恋桃花源05-12 桃花源记 原文05-26 《桃花源记》简案07-19盈余管理相关问题研究 篇4
国内土壤肥料相关问题研究 篇5
我国会计监管相关问题研究 篇6
IPO审计相关问题研究 篇7
多校区高校相关问题研究 篇8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相关问题研究 篇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