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精选15篇)
想法 篇1
DIY蛋糕店经营想法
1、经营理念“好吃好玩又时尚,新鲜健康又放心”,让顾客在制作过程中享受一次极具成就感的实践之旅。
2、节日、婚宴、大型商业活动应不同场合不同顾客设计符合要求的样式。(如同学聚会)
3、不仅提供蛋糕,在蛋糕烘焙的过程中,提供不同种类饮品。
4、每售出一个订制蛋糕,记录客户的生日等信息,明年这时提前发送生日祝福,或者在其他节日送去祝福,加深印象。有了新产品,优惠活动可提前通知。
5、在蛋糕上加上卡片,附上一名片。
6、亲子蛋糕,有节日气氛的蛋糕。
7、常出新品,让客户想要尝试。
8、善于指导,让顾客开心的来,开心的回去。
9、记住会员的口味、爱好。
10、可设点宣传并接受咨询,设试吃点。
11、给所有QQ好友,QQ群,如幼儿园妈妈群发消息。
12、和婚庆公司合作,做婚礼蛋糕。
13、拿到幼儿园的儿童生日资料,可提前两天打电话给母亲送一份小蛋糕礼物,那么母亲收贴心的礼物后,在宝贝生日时订蛋糕去哪订呢?可想而知。
14、让在医院的朋友拿到医院新生儿生日资料,可叫医院朋友帮发送领取小蛋糕礼物的卡片。
15、准备一批印上品牌LOGO的赠品。
16、网络宣传,如耒阳社区。
17、设立一个蛋糕DIY微信群,在传单上印上自己的微信号,让顾客加微信有礼,可收到活动信息。
18、传单内容:店名,招牌产品,价格,电话,地址,附印折扣优惠券或消费几次或达到一定金额可兑换纪念品。最好有店铺专属印章,规定有效期。
19、和培训学校合作,进行亲子活动。
20、与楼盘合作,如:即日起在某某楼盘交付订金拿优惠卡(1W抵2W)的客户身份证上在本月生日的,售楼处会通知您去领一个生日蛋糕,并送上祝福。
想法 篇2
一、算法与想法
解决数学问题通常需要两种不同层次的方法, 一种叫做算法, 相当于《孙子算经》中所说的“术”或《算法统宗》中的“法”。以鸡兔同笼问题为例, 《孙子算经》中的半足术为:“上置头, 下置足, 半其足, 以头除足, 以足除头即得。”《算法统宗》中给出的倍头法为:“倍头, 减足, 折半是兔。”《算法统宗》中对鸡兔同笼问题的另外一种可以叫做四头法的算法为:“四头, 减足, 折半是鸡。”[1]按照这样的算法依次计算, 可以顺利得到问题的正确答案。
以上算法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程序化, 这种程序化实质上就是一种按部就班的操作模式, 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是可操作性, 第二是操作要有顺序, 这种顺序通常不能打乱。也就是要明确怎么做, 以及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比如《算法统宗》中的四头法, 第一步要计算的是“四头”, 即用4去乘总头数35, 得到140;第二步要计算的是“减足”, 就是从第一步得到的结果140中减去总足数94得到46, 这一步是以前面“四头”的结果作为基础的。鉴于算法程序化的特征, 所以对算法的学习通常需要依赖模仿和练习。通过模仿可以记忆操作步骤和顺序, 通过练习逐步熟练这样的操作。
解决数学问题需要的另外一种方法是想出算法的方法, 是一种思考方法, 可以叫做解决问题的“想法”。这里指的是思考内容的多元化, 包含了问题的理解、算法的设计、算法的实施以及算法的比较与完善等诸多环节;发散性的一个含义是思考过程不具有前面所说的程序化特征, 另一个含义是思考的结果可能是多样的。正是这种多样性使得思考结果具有可误性, 也就是思考的结果可能是错误的或不可行的。
数学教学仅停留在程序化的算法方面显然是不够的, 还应当让学习者经历算法产生与完善的思考过程, 这样的过程无疑对学习者积累基本活动经验、感悟基本思想会有所裨益。因此解决问题的教学研究需要探讨如何想出算法, 算法与想法是什么样的关系。
二、什么是问题
为了研究产生算法的想法, 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问题。按照通常的理解, 一个问题指的是“一个情境 (Situation) , 其中存在着阻碍达到目标 (Goal) 的障碍 (Barrier) , 而且问题解决者并不能确定这样的障碍是否能够被克服。”[2]由这个定义可以看出, 构成一个问题有三个关键因素, 分别为情境、目标和障碍。
其中问题的情境是由与问题相关的所有信息及其关系构成的, 问题的表达其实就是对问题情境的描述。其中的所有信息包括已知信息和未知信息, 已知信息又可以区分为问题表达中直接给出的信息和没有直接给出的信息, 可以把直接给出的信息叫做直接信息, 没有直接给出的信息叫做暗含信息。鸡兔同笼问题在《算法统宗》中用语言表达为:“今有鸡兔同笼, 上有三十五头, 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若干。”从中可以提取到的已知信息为:
●一只鸡有2个足 (暗含信息) ;
●一只兔有4个足 (暗含信息) ;
●一只鸡和一只兔都是一个头 (暗含信息) ;
●鸡、兔共有35只 (直接信息) ;
●鸡、兔总足数为94 (直接信息) 。
未知信息主要有鸡总头数 (鸡只数) 、兔总头数 (兔只数) 、鸡总足数和兔总足数。各类信息之间的主要关系为:
●鸡总头数的2倍是鸡总足数;
●兔总头数的4倍是兔总足数;
●鸡总头数与兔总头数的和是鸡兔总头数35;
●鸡总足数与兔总足数的和是鸡兔总足数94。
一个问题的目标指的是问题情境中某个或某些未知信息, 而且问题提出者或问题解决者有获得这样信息的愿望。鸡兔同笼问题的目标自然就是鸡只数和兔只数。
问题的障碍是阻碍问题解决者从已知信息达到问题目标的因素, 这样的因素一方面与问题情境的难易有关, 另一方面与问题解决者的经验、知识、能力等主观因素有关。对于鸡兔同笼问题, 如果问题解决者具有利用方程解决问题的知识和经验, 就会很容易地通过列方程建立已知信息和问题目标之间的联系。无论是《孙子算经》中的半足术, 还是《算法统宗》中的倍头法和四头法, 都是在没有利用方程作为工具的基础上想出来的算法, 那么古人想出这些算法的想法究竟是什么呢?
三、“半足术”背后的想法
问题的障碍往往表现为问题情境中的信息及其关系与问题解决者主观意愿的某种对立。比如鸡兔同笼问题中鸡的特点是“一头二足”, 兔的特点是“一头四足”, 共同的特点是每只动物 (鸡或兔) 的头数与足数都是不同的, 而且每只鸡和每只兔的足数也不相同。[3] (见图1)
问题解决者的潜意识中往往认为, 如果二者是相同的, 问题就可以解决了。这种客观的“不同”与主观意愿中的“相同”, 就形成了一种对立关系或矛盾关系, 这种对立关系如果不能实现统一, 也就是不能在某种条件下互相转化, 这样的矛盾关系就构成了问题的障碍。解决问题的算法通常来源于对这种对立关系实现统一的思考。鸡兔同笼问题诸多算法背后的想法或许就是对如何能够创造条件, 使得不同变为相同的思考。《孙子算经》中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所使用的半足术 (94÷2=47) , 其实就是将每只鸡的足数变成了1, 与头数相同了。 (见图2)
此时的每只鸡都变成了“一头一足”, 每只兔都成为了“一头二足”。因此取半后的47足就可以分为两部分, 一是与总头数相同的部分 (35) , 另一部分是与兔头数相同的部分 (47-35=12) 。 (见图3)
这样就得到兔的只数是12了, 当然也就不难求出鸡的只数。因此可以说, 每只动物 (鸡或兔) 的头数与足数不同, 构成了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一个障碍。《孙子算经》中的半足术来源于不同与相同这一对矛盾的统一, 也就是通过“半足”创造出了变不同为相同的条件。
四、算法虽异想法尤同
《算法统宗》中的倍头法和四头法, 从思想渊源上看, 与《孙子算经》中的半足术是一脉相承的。半足术是通过“半足”使得每只鸡的头数和足数都成为1, 而倍头法是通过“倍头 (35x2=70) ”让每只鸡的头数和足数都成为2。 (见图4)
这样总足数94就可以分为与总头数相同的一部分 (70) , 以及与兔头数的2倍相同的另一部分 (94-70=24) 。所以24的一半就是兔的只数。《算法统宗》中的“四头法”也来源于类似的想法, 通过“四头 (35x4=140) ”把每只兔的头数变为4, 与每只兔的足数相同了。 (见图5)
这时总头数140就可以分为与总足数94相同的一部分, 以及与鸡头数的2倍相同的一部分 (图5中的阴影部分, 140-94=46) , 因此, 46的一半就是鸡的只数了。另外一个思路是将每只鸡补上2个足 (图6中的阴影部分) , 这时总足数也变成了140。
补上的足数, 也就是比94多出来的部分 (140-94=46) , 恰好是鸡头数的2倍, 所以46的一半就是鸡的只数了。
综上可以看出, 《算法统宗》中倍头法和四头法这两种算法背后的想法与《孙子算经》中的半足术是一样的, 都是为了将头数与足数变成相同而产生的。由此可以总结出算法与相应的想法之间的一种关系, 就是同一个想法可以产生诸多不同的算法, 也就是算法虽然不同, 但是想法可以相同。这也验证了前面所论及的想法的发散性特征。
五、算法虽同想法各异
如前所说, 《算法统宗》中的倍头法和四头法的想法是将鸡或兔的头数与足数变为相同, 由此产生的算法用综合算式可以表示为如下形式:
倍头法: (94-35x2) ÷ (4-2) =12 (兔)
四头法: (35x4-94) ÷ (4-2) =23 (鸡)
还可以换一种方式分析鸡兔同笼问题的障碍, 如果问题情境中不是两种动物, 而只有一种动物, 自然问题的解决就会变得容易, 因此鸡兔同笼问题的障碍还可以看做是鸡足数 (2) 和兔足数 (4) 的不同造成的。由此产生的想法就是创造条件使得二者变为相同, 按照这样的想法, 就可以假设35只都是鸡, 总足数就变成了35x2=70, 比实际总足数94少了94-70=24, 少的原因是每只兔少算了4-2=2个足, 因此兔的只数就是24÷2=12。这一算法从程序上看与前面的倍头法是一样的。当然也可以先假设35只都是兔, 可以得到与四头法一样的算法。虽然算法是相同的, 但与前面半足术的想法是有差异的。如果把鸡兔同笼问题转化为几何问题, 那么对同样的算法, 还可以有新的想法。
用一个长方形的横向边长表示每只动物 (鸡或兔) 的足数, 纵向边长表示动物的头数, 那么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可以表示这种动物的总足数。 (见图7)
图7由上、下两个长方形构成, 下面长方形横向边长代表每只兔的足数4, 纵向边长代表兔头数, 因此下面长方形的面积就代表兔的总足数。同样上面长方形的面积代表鸡的总足数。根据鸡兔同笼问题的已知信息可以知道, 两个长方形的纵向边长之和代表的是总头数35, 面积之和代表的是总足数94。这样鸡兔同笼问题就变为了一个几何问题:
如图7的两个长方形, 已知横向边长分别为4和2, 纵向边长之和为35, 两个长方形的面积之和为94。求两个长方形的纵向边长分别是多少?
解决这一问题的障碍在于一个“乱”字, 这种“乱”表现为两个长方形的横向边长和纵向边长均不相等。因此自然的想法就是实现“乱”与“齐”这一对矛盾的转化, 也就是创造条件设法变“乱”为“齐”。
一种变“乱”为“齐”的方式是“补”。如图8添加辅助线, 使得两个不同的长方形拼接成了一个大长方形, 由于这个大长方形的横向边长是4, 纵向边长是35, 因此大长方形的面积就是35x4=140。
又由于原来两个长方形面积之和是94, 所以补上的长方形的面积就是140-94=46。
补上长方形的横向边长是4-2=2, 所以纵向边长就是:46÷2=23, 也就是原题中的鸡头数。
另外一种变“乱”为“齐”的方法是“分”。如图9添加辅助线, 将下面长方形分为左右两个部分。其中左面的部分与上面的长方形拼接成了一个面积为35x2=70的长方形, 右面长方形的面积就是94-70=24。因此不难求出这个长方形纵向线段为:24÷2=12, 也就是原题中兔只数是12。以上两种算法列成综合算式分别与《算法统宗》中的四头法和倍头法是完全一样的。因此同样的算法是可以在不同想法的指引下产生的, 也就是算法虽然相同, 但想法可以各异。这也是想法发散性的一种具体体现。
综上可以看出, 任何程序化的算法都是人创造出来的, 任何创造算法的人都会有创造算法的想法, 这样的想法是具有育人功能的。数学教学及其质量的评价仅局限于“会算”与“算对”是不够的, 还应当让学习者经历算法背后想法的思考过程, 这或许也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总目标中所倡导的“四基”[4]的一种体现。为此, 就需要对数学课程内容中各种算法背后的想法进行历史与文化方面的挖掘。
参考文献
[1]参见:郜舒竹.鸡兔同笼解法源流.教学月刊.2012.7~8.
[2]引自:Irving Tallman, Robert K.Leik, Louis N.Gray and Mark C.Stafford.A Theory of ProblemSolving Behavior.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 Vol.56, No.3 (Sep.1993) , pp.157-177.
[3]注释:图中符号“”表示鸡或兔的1个头, “”表示鸡或兔的1个足, 下同。
有想法的小户,给有想法的人 篇3
大开眼界,47平方米的房子感觉像80平方米
活动当晚宾客们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参观了新界35平方米及47平方米的精装样板房。当走进47平方米样板房的时候,每位宾客们不约而同发出感叹:“47平方米的房子看起来像80平方米。”
IMAX是影像最大化的意思,拥有无与伦比的体验,看到更多,感受到更多。因此新界的IMAX智立方在仅有47平方米户型面积内做出了2房半的空间,运用科技的智慧拓展出人们容易忽略的空间,改造成日常起居所需要的设备,将空间发挥得淋漓尽致,无论是客厅、厨房还是卫生间,小小的改变总能带来大大的惊喜。利用智能控制技术,将平时不用的床、消毒柜或投影仪等收缩起来,腾出更多空间。到需要用到的时候只要动一动手指就变出大主卧、大影院。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令人们更加向往舒适生活,新界洞察到这一规律,采用一切现代科技手段,使设计达到最佳声、光、色、形的匹配效果,创造出理想的值得人们赞叹的空间环境来。高技术与设计美学相结合,让居住既重视空间的拓展,又强调空间的美感。
只有你想不到,没有新界做不到
活动策划想法 篇4
二、以party或者联谊等其他活动的形式,让不同种类的商家在活动中各司其职,形成规模的宣传效应,让商家获益,同时在活动中增强学生会各部门的联系以及和商家的交流,后期可以扩大该活动规模。
三、通过设置主题和对特殊节日的利用(神棍、情人等切合大学生生活的节日),来邀请相
关的商家进行活动,例:通过邀请广告类商家和宣传部之间形成联系,让宣传部的人员学习技术、经验,获得该广告商家的宣传风格,间接帮助商家进行宣传。
四、举办游园活动,例:在学校募集一小队学生,以自带自行车和智能手机为条件,体验丁
丁网平台上部分下沙地区的商家的优惠活动,感受其产品,宣传过程中由工商管理学院记者团负责随行记录和采访工作。(活动完毕,做出相关的活动专辑进行再次宣传,如放在微博和人人,根据这次活动,设置相关比赛,例:丁丁探路活动,小轩原创)
我有一个想法 篇5
我所在的城市里有很多花园,花园里非常美丽。我和妈妈经常去花园散步,每次都能看到菊花,蝴蝶花和紫罗兰等等各种各样的鲜花。花园里的花有黄的,粉色的,白色的,美丽极了。
可是最近我和妈妈去花园,发现很多人都在采摘花朵,踩踏草坪。有人拍照就非要去草坪里拍照,把小草的腰都踩弯了,有些小花都被折断了。还有的人顺手还摘了小花在手里拿着玩儿。如果每个来公园的人散步的时候都摘一朵花,花朵很快就被踩完了,如果每个人来这里,都踩几下草坪,草坪也就不会那么美丽了。
我想,如果我们爱护环境不采花朵,不践踏草坪,爱护环境。我们的城市才会一直美丽的。
教师要欣赏学生的想法 篇6
题目已知圆O的半径为1,PA,PB为该圆的两条切线,A,B为两切点.那么的最小值为_______.
这是我校高三第4次月考的一道试题,该题取材于2010年高考数学全国卷.阅卷时发现该题的正确率不是很高.上讲评课时,我让一位做对的同学A讲解题方法.
学生A(解法1):设PA=PB=x(x>0),∠APO=α,则
所以
令则
令x2+1=t(t>1),则
故的最小值为
这正是笔者课前准备的方法,通过对x2+1进行换元,将函数式结构变形为较简单的形式再利用均值不等式一举解决问题,属于较好方法.笔者对学生A表扬后,认为大功告成,准备讲其它试题.
1.1 课堂意外
这时,学生B又举手说:“老师,我还有另外一种解法.”对此笔者毫无思想准备,怎么办,若继续解答此题,肯定会耽误教学时间,影响教学进度,敷衍过去吧,显然会打击学生积极性,学生将要失去一次探究时机,不符合新课程理念,最后笔者调整预设,让学B展示.
学生B(解法2):设∠APB=2θ,
令x=sin2θ,0<x<1,得
故的最小值为
教师:学生B选择角θ为自变量,建立y关于θ的三角函数式,在结构上很简单也是较优解法,值得表扬.下面我们开始讲下一题……
意想不到的事情又发生了,只听一声“烦死了……”笔者循声望去是学生C,心里很恼火,很想批评他一顿,但是忍住了,因为学生C性格比较内向,易偏激.同时新课改理念提醒笔者:“教师是学生的亲密伙伴,对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理解和尊重.”
1.2 精彩生成
教师:你有什么想法吗?如果有,请说出来,老师和同学们会帮你解决.
学生C:没事.对不起,老师!我只是认为刚才的两种解法都很好,我也想再力求寻找新的解法,可是,搞了半天,也没弄出来,所以心里烦……(教室里顿时哄堂大笑)
这时,又有一个学生学着笔者平时的腔调:“说说看,你是怎么想的?”我也笑了笑,顺水推舟地说:“也是呀,你说说你的想法,让我们来共同想想.”
学生C(解法3):以圆心为原点,点P在x轴正半轴上,建立直角坐标系,得圆的方程为x2+y2=1.设A(x1,y1),B(x1,-y1),P(x0,0),其中x0>1,则
可是到此我就解不下去了.
多好的想法呀!新课程要求教师能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现在学生C多么需要我们和他合作解决这一问题.
这时,我适时地把问题抛给学生:“同学们,学生C提出了一个好的想法,只是这里涉及了3个变量,能不能消去其中两个变量呢?这些变量存在什么内在联系呢?我们来研究一下,看谁先研究出来.”
不一会儿,学生D举手回答:因为AO⊥PA,所以
又x12+y12=1,所以x1x0=1.所以
故的最小值为
笔者不禁拍案叫绝,该题通过建系将向量坐标化,再利用向量的坐标运算,将问题简化,隶属好方法.此法的难点在于利用AO⊥PA,找到x1x0=1的关系,从而为消元创造了条件,该解法也引来学生一片喝彩.
2 教学思考
从该课堂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是多么的重要.教师在课堂教学及其评价应从关注教师的“教”走向关注学生的“学”,教师必须探寻和重视学生的观点、想法.探寻学生对概念的思考和对问题的看法有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备课、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苏贝尔曾说过:“如果我不得不将教育心理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也就是说,教师应当深入了解学生情况,了解孩子眼里的数学与成人眼里的数学是不一样的.学生可能会有很多怪想法,这些想法可能不是纯数学的东西,但体现了孩子们可贵的思维,老师如果能够欣赏孩子们的这些想法,不但能启发他们的智慧,更能保护好他们后续学习的动力.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了解学生的想法,了解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有什么创意和困难.在这个基础上,有的放矢地讲.这样才能实现有效的教学.这实际上是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由“教师讲学生练”的模式转变为“教师引导学生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发展了思维.如在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把备课狭义的理解为写教案,或者抄教案,更有甚者把教案当成了“负担”,这样备课就如同作秀,把备课理解成为课堂设置预案、规定程序,而这样的备课往往是以教师对内容的理解代替学生的心灵感悟,我们甚至把教师自己的能力水平设置为教学目标,从而把它们强行灌输给学生,这同新课程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师生在教学中应该是平等的交流”等理念是相冲突的.
将想法付诸行动 篇7
我们从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说到我在多年的销售生涯中懂得的一个道理,那就是:销售方式不止一种。我觉得,无论是突破新客户还是新产品的营销推介,都别管他人怎么说,充满信心的行动最终会折服那些唱反调的人,且可以创造出很多突破点和新机遇。然而,如果总是不断的实践,却忽略了理论学习,同样是非常危险的。以下两点可以助你保持敏锐、集中精力、并继续前进。
第一点就是你自己究竟怎么想。
我们的所思所想,会影响到我们每天的所作所为。每天,我都会计划着要去见谁和学习哪些东西。这两点深刻的影响着我的行为。你在学习什么,你接触的都是什么样的人?当你管理时间安排的时候,你会意识到其实并不是在管理日程,而是在管理自己的行为。每天你都在做什么?你在学习些什么?要时刻浏览那些能够给你带来新知识的行业期刊杂志或新闻列表。我还会读一些经典传记和能源方面的书籍,以及像牛津出版社的《思想的伴侣》(The Oxford Companion to the Mind)一类的书籍。
这和销售有什么关系吗?当你懂得了人生的时候,你会惊奇的发现可以从中得到很多启迪。新鲜有趣的知识会为你注入激情,并使你更加容易接受新思想。
第二点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我们的所思所想,会影响到我们每天的所作所为。
只要我们能明白自己的境遇,并不断的扪心自问“我能从中学到什么”,机遇就会无处不在。质疑周围 的任何事物,并问自己如何才能做得更好或者与众不同。这也可以从第一点中得出结论:它为你注入激情并保持活力。正是这种始终一心学习的精神,可以让你实现自己的目标。
我还记得著名作家巴里(J.M.Barrie)曾说过:“我已经不再年轻,无法再去了解所有的事情 了。”孩子有时会教我们一些出乎意料的富有创造性的想法。我的一个商业伙伴曾经设计制造了“飞娃娃”玩具,在全球范围内创造了高达3亿美元的销售额。他的灵感来源于他的孩子们在外面一边玩布娃娃,一边从一棵大枫树上摘一些螺旋状的树芽抛向空中,看着它们盘旋落地。他就想,如果将这些天然的“翅膀”插到这些布娃娃上做成“飞娃娃”会有怎样的结果呢?于是,“飞娃娃”便应运而生了。无论是富有创造性的销售途径还是开拓商机的新方法,一定要将想法付诸于实践,在此过程中获得的知识无法被替代。然而,我们的思想很快会变得落伍,并且无法让我们的事业继续前进,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因,因为只有他们二者的结合,我们才有机会获得成功的销售业绩。
我有一个想法 篇8
有一次,爸爸下班回家,躺在沙发上玩手机,我说: “爸爸,陪我玩《三国杀》可以吗? ”爸爸理都不理我,继续玩他自己的手机。他还说,去,去,去,我没时间跟你玩。没错,这就是沉迷于手机。
有一天,是我的生日,客人来了,但是都在低头看手机,根本就不理我们这群小孩“吃饭了”。妈妈喊。但是,他们根本就不过来吃,只有我们这群小孩子在吃饭。
针对沉迷手机的现象,我有三种方法,第一种:设定一个“限定时间管理中心”这个程序。第二种:奖励与惩罚,就是如果你按时交手机,奖励……如果没有按时交手机,惩罚……第三种:多搞点“亲子活动”。让我们一起远离手机,防沉迷于手机。
我觉得可以建一个“免手机区”这个地方,可以防止有人沉迷于手机的习惯特征。
让我们把“低头族”变成“阅读族”。
我有一个想法 篇9
最近,我在我们班发现了一个现象,就是教师上课拖堂的问题。
我觉得是因为:我们下课声音太大,教师很烦,我们的效率也很低,所以下课时我们还在上课。
可是这样,下一个教师就又会拖堂了。我有一个想法:我觉得能够让我们的班干部也管管他们,这样就能够让教师不拖堂了。
还有一个烦心事,开学之后教师让买一个记事本用来记作业。
第一天,罗依就拿来了一个有灯的本子,过了几天,又有更多人拿来了更好的本子,我觉得我能够和张蓬生一齐做一个PPT来让大家明白:我们不能浪费,因为有的小学的学生连本子都买不起。
这就是我的想法。
可是我发现:我们不让教师烦,可是别的班也很烦,这时我又有了一个想法,能够告诉别的班的教师让别的班也安静点,这样别的班的教师也不烦,就也不会拖堂了。
算法背后有想法 篇10
一、算法与想法
解决数学问题通常需要两种不同层次的方法,一种叫做算法,相当于《孙子算经》中所说的“术”或《算法统宗》中的“法”。以鸡兔同笼问题为例,《孙子算经》中的半足术为:“上置头,下置足,半其足,以头除足,以足除头即得。”《算法统宗》中给出的倍头法为:“倍头,减足,折半是兔。”《算法统宗》中对鸡兔同笼问题的另外一种可以叫做四头法的算法为:“四头,减足,折半是鸡。”[1]按照这样的算法依次计算,可以顺利得到问题的正确答案。
以上算法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程序化,这种程序化实质上就是一种按部就班的操作模式,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是可操作性,第二是操作要有顺序,这种顺序通常不能打乱。也就是要明确怎么做,以及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比如《算法统宗》中的四头法,第一步要计算的是“四头”,即用4去乘总头数35,得到140;第二步要计算的是“减足”,就是从第一步得到的结果140中减去总足数94得到46,这一步是以前面“四头”的结果作为基础的。鉴于算法程序化的特征,所以对算法的学习通常需要依赖模仿和练习。通过模仿可以记忆操作步骤和顺序,通过练习逐步熟练这样的操作。
解决数学问题需要的另外一种方法是想出算法的方法,是一种思考方法,可以叫做解决问题的“想法”。这里指的是思考内容的多元化,包含了问题的理解、算法的设计、算法的实施以及算法的比较与完善等诸多环节;发散性的一个含义是思考过程不具有前面所说的程序化特征,另一个含义是思考的结果可能是多样的。正是这种多样性使得思考结果具有可误性,也就是思考的结果可能是错误的或不可行的。
数学教学仅停留在程序化的算法方面显然是不够的,还应当让学习者经历算法产生与完善的思考过程,这样的过程无疑对学习者积累基本活动经验、感悟基本思想会有所裨益。因此解决问题的教学研究需要探讨如何想出算法,算法与想法是什么样的关系。
二、什么是问题
为了研究产生算法的想法,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问题。按照通常的理解,一个问题指的是“一个情境(Situation),其中存在着阻碍达到目标(Goal)的障碍(Barrier),而且问题解决者并不能确定这样的障碍是否能够被克服。”[2]由这个定义可以看出,构成一个问题有三个关键因素,分别为情境、目标和障碍。
其中问题的情境是由与问题相关的所有信息及其关系构成的,问题的表达其实就是对问题情境的描述。其中的所有信息包括已知信息和未知信息,已知信息又可以区分为问题表达中直接给出的信息和没有直接给出的信息,可以把直接给出的信息叫做直接信息,没有直接给出的信息叫做暗含信息。鸡兔同笼问题在《算法统宗》中用语言表达为:“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若干。”从中可以提取到的已知信息为:
一只鸡有2个足(暗含信息);
一只兔有4个足(暗含信息);
一只鸡和一只兔都是一个头(暗含信息);
鸡、兔共有35只(直接信息);
鸡、兔总足数为94(直接信息)。
未知信息主要有鸡总头数(鸡只数)、兔总头数(兔只数)、鸡总足数和兔总足数。各类信息之间的主要关系为:
鸡总头数的2倍是鸡总足数;
兔总头数的4倍是兔总足数;
鸡总头数与兔总头数的和是鸡兔总头数35;
鸡总足数与兔总足数的和是鸡兔总足数94。
一个问题的目标指的是问题情境中某个或某些未知信息,而且问题提出者或问题解决者有获得这样信息的愿望。鸡兔同笼问题的目标自然就是鸡只数和兔只数。
问题的障碍是阻碍问题解决者从已知信息达到问题目标的因素,这样的因素一方面与问题情境的难易有关,另一方面与问题解决者的经验、知识、能力等主观因素有关。对于鸡兔同笼问题,如果问题解决者具有利用方程解决问题的知识和经验,就会很容易地通过列方程建立已知信息和问题目标之间的联系。无论是《孙子算经》中的半足术,还是《算法统宗》中的倍头法和四头法,都是在没有利用方程作为工具的基础上想出来的算法,那么古人想出这些算法的想法究竟是什么呢?
三、“半足术”背后的想法
问题的障碍往往表现为问题情境中的信息及其关系与问题解决者主观意愿的某种对立。比如鸡兔同笼问题中鸡的特点是“一头二足”,兔的特点是“一头四足”,共同的特点是每只动物(鸡或兔)的头数与足数都是不同的,而且每只鸡和每只兔的足数也不相同。[3](见图1)
问题解决者的潜意识中往往认为,如果二者是相同的,问题就可以解决了。这种客观的“不同”与主观意愿中的“相同”,就形成了一种对立关系或矛盾关系,这种对立关系如果不能实现统一,也就是不能在某种条件下互相转化,这样的矛盾关系就构成了问题的障碍。解决问题的算法通常来源于对这种对立关系实现统一的思考。鸡兔同笼问题诸多算法背后的想法或许就是对如何能够创造条件,使得不同变为相同的思考。《孙子算经》中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所使用的半足术(94÷2=47),其实就是将每只鸡的足数变成了1,与头数相同了。(见图2)
此时的每只鸡都变成了“一头一足”,每只兔都成为了“一头二足”。因此取半后的47足就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与总头数相同的部分(35),另一部分是与兔头数相同的部分(47-35=12)。(见图这样就得到兔的只数是12了,当然也就不难求出鸡的只数。因此可以说,每只动物(鸡或兔)的头数与足数不同,构成了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一个障碍。《孙子算经》中的半足术来源于不同与相同这一对矛盾的统一,也就是通过“半足”创造出了变不同为相同的条件。
四、算法虽异想法尤同
《算法统宗》中的倍头法和四头法,从思想渊源上看,与《孙子算经》中的半足术是一脉相承的。半足术是通过“半足”使得每只鸡的头数和足数都成为1,而倍头法是通过“倍头(35x2=70)”让每只鸡的头数和足数都成为2。(见图4)
这样总足数94就可以分为与总头数相同的一部分(70),以及与兔头数的2倍相同的另一部分(94-70=24)。所以24的一半就是兔的只数。《算法统宗》中的“四头法”也来源于类似的想法,通过“四头(35x4=140)”把每只兔的头数变为4,与每只兔的足数相同了。(见图5)
这时总头数140就可以分为与总足数94相同的一部分,以及与鸡头数的2倍相同的一部分(图5中的阴影部分,140-94=46),因此,46的一半就是鸡的只数了。另外一个思路是将每只鸡补上2个足(图6中的阴影部分),这时总足数也变成了140。
补上的足数,也就是比94多出来的部分(140-94=46),恰好是鸡头数的2倍,所以46的一半就是鸡的只数了。
综上可以看出,《算法统宗》中倍头法和四头法这两种算法背后的想法与《孙子算经》中的半足术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将头数与足数变成相同而产生的。由此可以总结出算法与相应的想法之间的一种关系,就是同一个想法可以产生诸多不同的算法,也就是算法虽然不同,但是想法可以相同。这也验证了前面所论及的想法的发散性特征。
五、算法虽同想法各异
如前所说,《算法统宗》中的倍头法和四头法的想法是将鸡或兔的头数与足数变为相同,由此产生的算法用综合算式可以表示为如下形式:
倍头法:(94-35x2)÷(4-2)=12(兔)
四头法:(35x4-94)÷(4-2)=23(鸡)
还可以换一种方式分析鸡兔同笼问题的障碍,如果问题情境中不是两种动物,而只有一种动物,自然问题的解决就会变得容易,因此鸡兔同笼问题的障碍还可以看做是鸡足数(2)和兔足数(4)的不同造成的。由此产生的想法就是创造条件使得二者变为相同,按照这样的想法,就可以假设35只都是鸡,总足数就变成了35x2=70,比实际总足数94少了94-70=24,少的原因是每只兔少算了4-2=2个足,因此兔的只数就是24÷2=12。这一算法从程序上看与前面的倍头法是一样的。当然也可以先假设35只都是兔,可以得到与四头法一样的算法。虽然算法是相同的,但与前面半足术的想法是有差异的。如果把鸡兔同笼问题转化为几何问题,那么对同样的算法,还可以有新的想法。
用一个长方形的横向边长表示每只动物(鸡或兔)的足数,纵向边长表示动物的头数,那么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可以表示这种动物的总足数。(见图7)
图7由上、下两个长方形构成,下面长方形横向边长代表每只兔的足数4,纵向边长代表兔头数,因此下面长方形的面积就代表兔的总足数。同样上面长方形的面积代表鸡的总足数。根据鸡兔同笼问题的已知信息可以知道,两个长方形的纵向边长之和代表的是总头数35,面积之和代表的是总足数94。这样鸡兔同笼问题就变为了一个几何问题:
如图7的两个长方形,已知横向边长分别为4和2,纵向边长之和为35,两个长方形的面积之和为94。求两个长方形的纵向边长分别是多少?
解决这一问题的障碍在于一个“乱”字,这种“乱”表现为两个长方形的横向边长和纵向边长均不相等。因此自然的想法就是实现“乱”与“齐”这一对矛盾的转化,也就是创造条件设法变“乱”为“齐”。
一种变“乱”为“齐”的方式是“补”。如图8添加辅助线,使得两个不同的长方形拼接成了一个大长方形,由于这个大长方形的横向边长是4,纵向边长是35,因此大长方形的面积就是35x4=140。
又由于原来两个长方形面积之和是94,所以补上的长方形的面积就是140-94=46。
补上长方形的横向边长是4-2=2,所以纵向边长就是:46÷2=23 ,也就是原题中的鸡头数。
另外一种变“乱”为“齐”的方法是“分”。如图9添加辅助线,将下面长方形分为左右两个部分。其中左面的部分与上面的长方形拼接成了一个面积为35x2=70的长方形,右面长方形的面积就是94-70=24。因此不难求出这个长方形纵向线段为:24÷2=12,也就是原题中兔只数是12。以上两种算法列成综合算式分别与《算法统宗》中的四头法和倍头法是完全一样的。因此同样的算法是可以在不同想法的指引下产生的,也就是算法虽然相同,但想法可以各异。这也是想法发散性的一种具体体现。
综上可以看出,任何程序化的算法都是人创造出来的,任何创造算法的人都会有创造算法的想法,这样的想法是具有育人功能的。数学教学及其质量的评价仅局限于“会算”与“算对”是不够的,还应当让学习者经历算法背后想法的思考过程,这或许也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总目标中所倡导的“四基”[4]的一种体现。为此,就需要对数学课程内容中各种算法背后的想法进行历史与文化方面的挖掘。
注释与参考文献:
[1]参见:郜舒竹. 鸡兔同笼解法源流. 教学月刊. 2012.7~8.
[2]引自:Irving Tallman, Robert K. Leik, Louis N. Gray and Mark C. Stafford. A Theory of Problem-Solving Behavior. 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 Vol. 56, No. 3 (Sep.1993), pp. 157-177.
[3]注释:图中符号“ ”表示鸡或兔的1个头,
“”表示鸡或兔的1个足,下同。
[4]注释:“四基”指的是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活动经验和基本思想。
布置数学作业的几点想法 篇11
一、严格控制学生作业的数量
适量的作业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和性质, 训练学生应用数学知识, 发展学生的思维.然而学生在校活动时间少, 作业负担重, 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长期下来, 学生“疲”了, 教师“累”了, 学生终日为作业奔命, 渐渐地形成了“交烂帐”、“抄作业”, 甚至干脆“不做”等消极态度.因此, 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严格控制学生作业的数量.
二、精心选题, 布置既有重点性又有代表性的练习
教师一定要精心选题, 给学生布置的作业要体现每一节课的重点内容, 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类题可以是书中的练习题, 也可以是教师自己拟定的题目, 做这样的题, 教学会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三、把握课程标准, 立足教材
有的教师为了进一步提高质量, 布置作业时总喜欢在复习资料上去找一些练习让学生去做, 而忽视书本, 不去做书中的基本题, 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教师首先应引导学生把教材中的例题、习题研究透彻, 在此基础上, 遵循课程标准及教材的要求, 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一些补充练习, 用以提高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学生在学完有理数加法的实际应用后, 我选择了这样两道题作为作业.
(1) 有8筐白菜, 以每筐25千克为准, 超过的千克数记做正数, 不足的千克数记做负数, 称后的记录如下:1.5, -3, 2, -0.5, 1, -2, -2, -2.5.这8筐白菜一共多少千克? (选自教材)
(2) 某检修小组乘汽车沿公路检修线路, 约定前进为正, 后退为负, 某天自A地出发到收工时所走线路 (单位:千米) 为:-2, -10, -9, +3, +13, +3, -8, +5, +6, +14.
(1) 收工时距A地多选?
(2) 若汽车每千米耗油0.3升, 从A地出发到收工时共耗油多少升? (选自课外)
四、面对学生实际, 布置分层作业
一个班学生有几十人, 基础有差异, 能力也有差异教学中只有因材施教, 才能发挥每名学生的积极性, 这就要求教师要面对学生实际, 布置分层作业.作业题可分为A, B, C三个层次, A层次以模仿为主, 题目与教材中的示范类似, 每名学生 (包括差生) 通过努力都能做;B层次以熟练掌握为主, 题目条件稍复杂, 适于中等以上学生做, 差生可选做;C层次以灵活运用为主, 题目综合性较强, 涉及知识面较宽, 解题方法具有一定的技巧, 适于优生做, 中等学生可选做, 差生不作要求.
例如:学生学完“平方差公式”一节后, 我设计了下列三个层次的练习作为学生的作业.
A层次计算:
B层次计算:
C层次计算:
布置分层作业, 可避免“差生吃不了, 尖子吃不饱”的现象.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今天, 学生 (尤其是初中学生) 中的差生比例大, 两极分化严重, 布置分层作业更为重要.
五、适当布置一些动手操作的作业
比如:在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后, 布置这样的探究作业:先任意画出一个△ABC, 再画△A′B′C′, 使A′B′=AB, B′C′=BC, C′A′=CA.把画好的△A′B′C′剪下, 放到△ABC上, 它们全等吗?通过动手操作, 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为下一节课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的学习作了铺垫.
六、引导学生撰写数学日记或周记
我有一个想法 篇12
在新闻里我们常看到在学校里发生的各种危险。这些小事在危害我们的生命,有疯打而死的,吃饭说话而死的,下楼梯疯打而死的……各种危险就在我们身边,这会给我们美好的生活带来阴影,所以我们要时刻注意安全。
上个星期一,三(6)班同学因为课间疯打造成了危险。其中有两个同学在课间疯打,有一个同学就踢另一位同学,还打他,甚至掐住他的脖子。那位同学一直不放手,过了一分钟,被掐住脖子的同学晕了过去,他才放手。要不是值日生看见了,叫老师来看的话,被掐住脖子的那位同学就差一点就失去了性命,但还是对他造成了严重的骨折。
老师把他抱到医院。经过二十分钟的抢救,那位同学终于脱离了生命危险。
事后,那两位同学悔恨极了。躺在病床上的同学悔恨道:“早知道是这样就不疯打了,现在我想回到学校跟大家一起学习,一起说笑,一起玩耍。”
春天的想法 篇13
春,是细腻的,是柔和的,是生机勃勃的。不少存放在心中的想法和愿望,也随着春天的到来冒了出来。于是我困惑,我希望,我想……
小草想
春风送走了冬天,小草也从土地中探出头来,环顾周围的一切。它困惑,在春天的抚摸下,它开始想:我想变成一棵树,为世界净化空气,去和鸟儿成为朋友,给它们一个家。可...可是,我无法变成大树,我只能做一棵平凡的小草,我的愿望永远不会实现。这时,春风从它耳边吹过,轻声地说道:“孩子,不要失望,不要伤心,不能做大树,就做小草,小草也可以净化空气,也可以让小鸟用来筑巢,照样可以实现愿望。孩子做好自己吧!它明白了,它不再伤心,不再失望,而是去努力做好一棵小草!
星星想
春天的晚上,是那样的静谧,一切都在甜美的梦乡中。只有星星还在天幕中不停地眨眼睛,它在想:我想做一轮月亮,用微弱的光,去为夜晚行走的人们照亮回家的路。但是,这终究是幻想,我永远都不会成为月亮。这时春风在星星的脚下飘过,对它说:”星星弟弟,不要失望,做不了月亮,就做星星,一样可以点缀黑夜,绽放光芒。不要气馁,去做一颗璀璨的明星吧!星星眨眨了眨眼睛,开心的笑了!
我想
我走在小路上,边走边想:我不能妄想,不要失望,不能做大树,就做小草,一样可以实现愿望;不能做月亮,就做星星,一样可以绽放光芒;不能做伟人,就做一个平凡人,做好我自己,同样可以活得精彩!
想法 篇14
我国《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以下简称《交通规划规范》) 对大、中、小城市的道路网规划有明确指标要求。其中, 小城市道路分干路、支路两级, 根据其规模及交通特征, 要求采取“窄路密网”布局;中、大城市要求其结合城市规模及交通特征, 采用“中低密度或中密度”的路网布局, 大致路网密度在5﹒5~7﹒1公里/平方公里。同样, 《交通规划规范》中的路网密度指标, 也未把街坊道路、居住小区道路、单位大院内部通道等计入在内。
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对道路的分类分级与我国有着较明显的差异。例如德国根据道路的交通属性不同, 将城市道路分为城市、地区和社区三级, 并对应设计不同的交通时速或限速要求 (表2) 。其中, 地区级道路为交通干道, 地区级街道以集散交通为主, 将交通从社区级道路汇集到交通干道, 社区级道路则以到发交通为主。
两者相较, 主要差异是德国在街区规划设计时, 把我们通常归类为非市政交通系统的居住区小区路、部分组团路以及单位大院的主要通道等, 纳入了城市道路系统, 以发挥“微循环”的作用, 在空间形态上体现出了“窄路密网”的特征 (图1) 。而在我国, 由于居住小区道路、单位大院内部通道等, 既不计入路网指标, 建成后也不对外开放, 客观上造成城市道路网络较疏和“微循环”不畅等问题 (图2) 。
按照住建部的要求, 目前各城市报批的总体规划中, 道路系统网络规划指标基本都符合《交通规划规范》的相关要求, 但在落实上某些环节会出一些问题。特别是近年来, 城市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长、机动车交通需求强劲、道路交通供求矛盾突出, 排堵保畅成为各大城市交通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 许多大城市的道路设施建设, 主要集中在能短期见效的快速路、主干路网络上, 忽视了次干路、支路网的建设, 以致大街坊、大型居住小区设计的流行。城市土地粗放式的开发, 导致了城市断头路、宽马路的大量产生, 路网的“毛细血管”不畅, 加剧了城市干路交通的压力, 道路交通拥挤程度不断加重。过宽的马路、稀疏的路网, 使行人过街困难、街区可达性较差, 城市缺乏活力。在这方面, 北方城市尤为明显。如北京, 部委机关和企业总部机构集中, 单位大院密布, 巨大街坊、宽大马路比比皆是, 但唯独少见次、支道。由于城市路网的“毛细血管”不完善, 即使建成了大量环、射快速路, 但城市道路交通仍举步维艰、拥堵严重。相对北方城市的粗放, 南方城市的发展普遍较为集约。如上海, 内环浦西的黄浦 (不包括原南市区) 、徐汇、虹口、老静安等城区, 道路网平均密度均很高, 其中很多区域密度在15公里/平方公里以上, 早已是典型的“窄马路、密路网”区域。当然, 在近些年的城市发展中, 上海也产生了一些较大尺度、高密度的街坊, 如康城小区、中远两湾城等。这是今后疏通路网“微循环”, 需要重点研究解决的节点。
注:根据我国《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GB50180-1993) 》, 居住区内道路等级可分为: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和宅间小路四级。
对于一定的城市区域, 并非路网越密越好。在道路面积率和交通需求保持一定的情况下, 路网和机动车交通网络密度越高, 道路的车道数越少 (即窄马路) 。“窄路密网”区域内, 将产生更多的交叉口及信号灯, 会增加车辆遇到红灯产生的时间延误, 并降低行车速度。但是, 每个交叉口的交通需求量会减少, 出行具有更多路径选择。通常道路尺度适宜、网络密度在8公里/平方公里左右的区域路网, 能够在较高的车道流量下, 提供较高的路网运行效率、较好的可达性和环境。而过高的路网密度和过窄的道路, 往往会影响交通效率和环境。相对而言, 区域路网密度 (含开放型小区道路、公共通道、绿道等) 越高, 慢行的可达性、便捷性越好。在综合平衡人、车、效率、环境、土地开发等关系的前提下, 可设计更多适宜慢行交通的开放空间和通道, 来提高慢行系统品质, 同时不增加机动车通行道路交叉口。另外, “窄路密网”区域, 可有选择地选取部分道路作为单向道路, 组织交通、提高交通网络的效率。如纽约的曼哈顿、上海内环内浦西地区组织的大量单向交通道路。
实施开放式街区制, 释放内部道路的“能量”, 可以说是供给侧改革在道路资源整合和利用优化的体现。但目前还有许多实施配套工作要做, 如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使街区开放有法可依, 街区内的各类物权拥有者的合法权益, 也得到合理保护。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相应的导则、实施细则等, 用以指导、规范相关工作有序开展。目前看来, 先开放部分街区的内部道路, 供步行、自行车等慢行交通通行的条件相对成熟, 开放的效果立竿见影, 可以先行试点, 以观效果和听取公众的反映, 然后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推行。另外, 城市更新区域也可以部分先行尝试 (图3) 。
想法决定活法 篇15
敢在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上疾驰的王尊,在今天或许更适合做一名赛车手,不过这种性格,也决定了他的一生。
汉元帝时,东平王刘宇依仗自己是皇帝亲弟弟的身份,骄奢淫逸,不遵法度,被派去教育和监督他的太傅、国相,都因为管不了他而受牵连,遭到免职。听说王尊胆量大,忠直敢言,于是汉元帝任命他为东平国相,来管束刘宇。
刘宇喜欢微服外出,让人驾车在城中乱跑,私自和后姬家交往。王尊几次劝说,刘宇都不听,王尊便把管理马匹的人招来,说:“大王出外应有随从官属,摇响车铃才出去,从现在起,有命令驾车私自外出的情况,应叩头劝阻,就说是我说的。”这让刘宇对王尊十分地不满。
一天,王尊拜见刘宇。王尊开门见山地说:“我奉诏来给大王做国相,我的老朋友都来为我吊唁。素闻大王勇名,只是倚仗显贵罢了,哪里称得上勇?像我王尊才是真勇!”刘宇听了,勃然变色,于是说:“相君既自诩勇,腰间佩剑,定非常品,可否让我一观?”王尊对旁边的侍郎说:“上前拔出佩刀给东平王看,东平王这是要诬陷我拔刀刺王呢!”刘宇被王尊道破隐衷,尴尬地解释道:“寡人并无此意,相君多疑了!”说完,设宴与王尊同饮,尽欢而散。
骄纵的刘宇被王尊管得十分不自在。太后听说,竞以死相威胁,元帝无奈,只得将王尊贬为庶人。
很长一段时间后,王尊才重新得到起用,而他却再次让人瞠目结舌,炮轰皇帝身边的权臣。
汉元帝宠幸太监石显,让他担任中书令,权倾朝野,连时任丞相匡衡、御史大夫张谭都,都放下身段,巴结侍奉石显。后元帝驾崩,石显失去了靠山,匡衡和张谭立刻上奏石显旧恶,请求免去他的官职。这让许多人看不过眼,却没人敢说,王尊站了出来,上疏弹劾:“丞相匡衡、御史大夫张谭,在石显专权时放纵不制止,阿谀曲从,未能行使辅佐国家的礼义。现在却上奏石显,不陈述自己不忠的罪过,反过来宣扬先帝任用倾覆之徒,有失大臣体统。”匡衡闻奏,惭愧惶恐,脫下帽子,交上丞相、侯印绶,请罪免职。朝臣们都钦佩王尊的胆量,只是成帝刚刚即位,难伤重臣,反以“侮辱公卿”的罪名,将王尊降职任高陵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