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人才培养

2024-08-23

金融人才培养(共12篇)

金融人才培养 篇1

摘要:随着金融全球化的持续快速发展,能否培养出适应国际竞争的高素质金融人才,已成为我国金融业应对激烈国际竞争的关键。作者在分析金融人才面临的国内、国际环境的基础上,提出我国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与建议。

关键词:金融人才;环境;培养

一、金融人才面临的环境

从20世纪末到本世纪初,无论是国内金融活动,还是世界金融都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对高校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是金融活动的领域不断扩大,金融活动的内涵日益丰富,金融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迅速提高,金融已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主要表现在:①金融机构中非银行性金融机构如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迅速发展,银行业特别是国有银行正在进行着深刻的制度创新。②资本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国有企业机制转换,促进社会储蓄向投资转化,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③企业个人的投资和融资活动,企业生产与个人生活消费与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日益联系在一起,企业、个人越来越成为金融活动中的重要参与者。④宏观金融调控在经济活动中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已成为我国调控国民经济活动的最重要杠杆之一,同时,金融调控的复杂性和难度也在加大。客观现实的发展变化,要求培养出的金融专业人才既要熟悉宏观金融理论,也要具备金融市场实际操作与企业财务管理等方面的能力;既要懂理论,更要懂实务;既要有知识,更要有能力。

其次是金融全球化进程加快,中国逐渐成为金融全球化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表现在:①国外资本流人中国的数量迅速增加。自1993年以来,到去年为止,我国已成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首次超过美国。此外,来自国外的间接投资也在迅速增加。②资本外流迅速增加。据统计,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在1998年是1985年的160多倍。同时,由于一部分非法资本外流难以统计,实际资本外流规模远大于此。③金融机构的国际化程度加强,具体表现在:加入 WTO过渡期结束后,外资金融机构将享受与中资金融机构同等的国民待遇,同时国内金融机构的国际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此外,中国的资本市场也在逐渐开放,已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中国正不断加强与国际金融机构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中国与世界融为一体的金融实践要求高级金融人才要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金融竞争,这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措施与思路

(一)课程体系建设

我校的货币金融学专业是改革开放以后建立起来的。课程设置偏重宏观金融理论,偏重于对宏观金融政策提供理论指导和解释,毕业生主要服务于政府部门。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进一步市场化,目前,微观金融理论问题越来越突出。比如银行、证券、保险等形形色色的金融机构迅速发展中的微观经营管理问题,许许多多企业(也包括个人等)微观的投资、融资决策问题,不断增加的金融工具的估值和定价问题等,这在我们的教学中很少涉及。

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金融学的发展有两个方向:一是把宏观金融理论部分作为宏观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二是把微观金融理论部分作为管理学的一部分,强调直接服务于市场和企业。结合我国的实际,借鉴国外经验,我国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应努力适应金融市场的变化需求。在课程体系建设中要及时设置、更新课程,淘汰过时的旧课程,尽量体现现代金融理论的发展成果,将课程体系的中心逐渐从宏观转向微观,逐渐从以银行为核心转向以资本市场为核心。

(二)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到目前为止,我国高校金融专业教学大都以课堂讲授为主,以灌输式为主。这种教学方式导致的结果是“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丧失,学习知识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培养出的人才难以适应现代化金融工作的需要,更不用说适应国际金融竞争的需要。因此,必须进行改革。

金融人才培养 篇2

1 移动互联网金融对高职金融人才培养的影响

1.1 拓宽了就业渠道

互联网时代, 新行业不断出现。这些行业涵盖了服务、营销等多个领域。对于高职金融学生而言, 有了更多的就业选择。互联网金融这一全新的金融模式对学历的要求有所降低, 大量的人才缺口使更多的高职学生能够及时就业, 并在职业生涯中取得不错的成绩。同时, 互联网金融的一大特点就是线上、线下融合。互联网金融业的快速发展使社区银行自助网点增多, 线下服务人员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对高职金融教学而言, 应打破传统的观念, 从就业需求出发, 优化教学内容, 以就业为导向进行教学。

1.2 要求高职金融相关专业进行改革

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不仅给学生带来就业机会, 也对现阶段的高职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这就要求高职对传统的金融类专业教学进行适当的改革, 使专业与学生职业化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互联网给教学带来的挑战主要是综合性人才的需求增多。互联网金融涉及面广泛, 要求从业人员掌握金融、数学、理财、管理等多方面知识。要求教师不仅要讲授一本书的内容, 而且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互联网金融给新时期的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网络技术的应用就是对教师最大的挑战之一, 尤其是在信息技术上, 教师要熟练掌握, 并且要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在学生的学习方面, 互联网时代与传统时代不同, 互联网时代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 如互联网金融所衍生的信贷行业很多是以往不存在的, 这在知识体系上、教学方法上, 尤其是实践教学上都要求高职院校进行适当的改革。而在学生学习方面, 不仅要注重知识的学习, 还要注重互联网理念的培养, 注重互联网时代的客户开发和维护的特殊性与重要性。也就是说, 互联网时代要求高职教学提高标准, 优化教学内容, 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2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金融人才培养方案

2.1 制定全新的人才培养目标

基于互联网时代的特点, 高职金融相关专业应调整教学目标。注重应用型人才和新型人才的培养, 针对新生行业进行定向培养, 尤其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在教学理念上, 教师要正视理财等新生行业的发展, 以培养新时期的人才为目标, 从理念上、能力上进行培养。淡化传统金融人才的培养模式, 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就业观念。制定全新的金融人才培养目标, 并通过实践一一实现。高职金融专业要具有自身的特点, 注重培养专业能力强的人才。在专业设置上, 在于精而不在于广泛。

2.2 移动互联网金融时代的教学内容改革

针对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要求, 我们应高职金融专业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改革。首先在教学内容上, 应增加与就业相关的内容, 尤其是对一些新生行业, 教材的编制要具有交叉性特征。教学方法上, 教师要充分了解移动互联网金融时代给教学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借助互联网这一平台更新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尤其是增加与理财实践相关的内容, 组织学生之间进行小组讨论、合作。在学生时代, 就培养学生的理财观念, 给其日后工作和生活带来积极的影响, 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2.3 增加教学实践

金融类专业教学与其它专业有所区别, 它与我们的生活之间的关系更紧密。人人都需要存钱、消费和理财。因此, 在教学中, 除了要重视理论知识的教授, 还要注重实践教学。互联网金融时代, 校企合作也出现了新模式, 如学校与企业之间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流与合作, 学生通过互联网视频可以很清晰的看到工作现场。并且对于很多工作可以先进入企业实习, 在日后的学习过程中独立完成。总之, 新时期的高职金融类专业教学要以培养产学研一体化人才为目标, 要求教师注重学生对互联网的掌控能力。在教学过程中, 实现各个专业之间的融合。培养互联网时期的金融人才还应从观念入手, 从管理能力的培养出发, 使学生具有把握金融动态的能力, 具有金融管理的能力, 使其日后工作的选择空间增大。

3 总结

移动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给高职金融人才的培养带来了机遇, 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在这一背景下, 要求高职院校对其金融相关专业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调整, 在教学中, 注重新兴行业人才的培养, 注重学生的理财等金融观念的养成, 并且注重于时代相符的综合型人才的培养。移动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和发展是一种必然现象, 金融人才的需求增多也使高职院校的专业开设更具意义。

参考文献

[1]朱维巍, 董瑞丽.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高职金融专业课程改革探析[J].教育与职业, 2016, (03) .

金融人才培养 篇3

【关键词】现代金融人才培养 高校金融教学 教学改革

前言:

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下,金融市场化改革和发展的进程中,现代需要较多的专业人才,在对人才培养环节中,有效性和针对性的教学方式能为金融行业健康的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现代高校中对学生开展关于金融专业的教育存在诸多问题,这不利于现今经济的发展。因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现代金融行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不足

(一)高校金融教学内容和社会发展不对称

在现今市场经济中,企业在经营和发展的过程中,对金融方面人才的需求量较大,这是由于现今经济体制不断的改革,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从专业金融发展规律和相关理论的指导下来对自身的项目进行经营和发展。但是,在现今众多的高校中,对学生开展教学的内容与社会企业的需求不对称,主要体现在高校金融专业开展教学时指定的教学目标往往重视对宏观理论方面和专业知识的讲解,未对学生实践能力、技能训练以及综合素质等方面进行培养,在学生完成学业步入社会工作后,其创新和综合方面的能力相对较弱,很难满足现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1]。

(二)忽略对学生职业道德方面的培养

现今,在很多上市公司中,出现财会方面的不良案件的频率较高。这是由于金融领域中的工作是建立在信用与风险之上的,在利益面前,如若没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和职业道德,引发金融机构发生重大经济案件的数量将会逐渐增多,这样不仅严重的影响了企业自身的经营和发展,同样还使国家的经济遭受损失。但是在,现今的高校中,教师只注重对专业知识与基本理论概念的学习,忽视了对学生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和培养,这样的教学理念和模式,使得学生不具有较强的职业道德情操,这未能给现今的金融市场创设健康的环境。

(三)教学模式过于陈旧

很多金融专业的知识相对枯燥,在对其进行学习的过程中,由于现今学生均喜爱新鲜的事物,而高校在开展金融专业的教学的过程中,仍旧采用以往的方式,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作为课堂中的主导,学生只是被这样的状况不利于学生知识的学习,更不利于现代金融领域的发展[2]。

二、现代高校金融改革途径研究

(一)合理确定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

由于企业的发展靠人才,而人才的培养要依托教育。在现今的社会中,经济体制改革,使高校在开展相关专业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注重对教学目标的制定,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以及对人才的具体需求,设计合理的、有效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为现今金融领域的发展提供有用的人才。因此,现代高校金融专业的教师应实时的关注金融领域发展的状况,并根据不同时期不同需要,改进学期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满足市场需求,进而实现高校教学与社会实际发展对称的目标。

(二)注重强化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

从上文的论述中得知,现今金融领域中的经营和发展是建立在风险和信任之上的,这样的环境为金融机构提供了发展契机,同时也为自身经营带来一定的经济风险。为了降低金融市场中潜在的风险,在保障从业人员自身的素养的基础之上,应注重提升其自身职业道德方面的素质。这就为现今高校中金融专业的教师,在开展常规专业知识课程的过程中。应重视对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方面的教育,进而为创设良好的金融市场环境起到推动的作用[3]。

(三)创新教学模式

金融方面的知识相对枯燥和乏味,为了提升该专业学生对知识掌握更全面、更扎实,应对原有相对陈旧的教学模式进行改进,进而设计出新形式的教学模式。例如,通过分组讨论的教学模式,将学习任务分配给每位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体,使其能积极主动的对相关知识进行学习和探究,而教师只是起到辅助的作用,或者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将金融市场中典型的案例作为学生研究的内容,通过研究阐述自己的解决方案,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专业技能,还能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

结论:

通过本文的论述得知,现今金融市场中出现的经济案件较多,从这样的现将充分的表明了现今金融人才培养方面存在诸多不足,为了更好的提升金融市场环境,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实用性的金融策略,应对现今高校金融方面的教学进行改革。在此次研究中提出了以下几点改革途径:合理确定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注重强化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创新教学模式等,望此次的研究内容,能为现今高校金融专业的教学提供改革的建议,进而提升教学水平,更好的促进金融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范祚军,唐菁菁.我国高校现代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金融全球化的视角[J].创新,2012,04:98-102.

[2]刘香,王玉忠,吴治成,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金融应用型人才培养与金融教学改革[J].世纪桥,2014,04:68-69.

金融人才培养 篇4

1、构建过程重庆财经职业学院结合重庆“十二五”提出的“创新发展金融业,强化金融业支柱产业地位和区域辐射服务能力,建成江北嘴金融核心区,成为内陆地区特色鲜明的金融高地”战略规划,围绕永川区“建设重庆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基地”和“重庆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机构试点改革”的政策背景,深入“政、行、校、企、毕业生”等五方进行人才需求、人才规格、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训实习基地、专兼职教师等方面的调研,在此基础上进行职业领域分析,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创新人才培养路径。为凸显财经商贸办学特色,重庆财经职业学院与企业组建商学院和创业学院,变“教学做”为“教学经营”的一体化,发挥重庆职教基地财贸职教集团和永川金融服务外包园区教产融合的“双平台”孵化器作用,不断践行“以就业创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产教结合为途径”的人才培养理念,把金融与证券专业教学的难点分解到模拟经营和实际创业中去,历经5年,逐渐探索形成了一条“教学经营”一体化人才培养的新路。

2、基本内涵所谓“教学经营”一体化,是指基于“教产融合、校企合作、专业与职业对接”的思路,依托职教集团和金融外包基地的行业主导作用,与企业合作设立涵盖银行、证券、保险业务的金融服务公司,在系统培养的计划设定下,把课堂的理论模块与公司的实践模块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理论和实践一体的错位安排或集中安排,形成现场教授、合作学习、自主经营的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专业学习与公司的经营活动同步交叉进行,并逐步由低层次岗位到高层次岗位递进,实现学生在毕业前基本具备符合专业岗位群要求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教与学相互促进,学与经营相互承接,在经营中巩固理论知识,进而产生新的知识需求,最终形成教、学、经营的良性循环。

(二)“教学经营”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1、设立金融服务公司在企业和学校的共同参与下,组建有实体公司组织结构、真实业务运营、合作管理模式的公司。该公司由学院与中银国际证券、幸福人寿等公司合资组建,建立有公司基本章程和日常管理制度。目前,重庆财经职业学院设立了以投资理财为主业的金融服务公司———智承伟业理财公司。该公司挂靠金融客户服务实训中心(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按照真实证券公司1∶5比例建立),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经理负责制,其中董事长由系主任或企业负责人担任,总经理由1名教研室主任担任,副总经理设2名,由学生公开竞聘报董事会批准确定。示,五大运营部门各设部长1名,由公开竞聘确定(副部长不设,由顶岗实训班级的学生竞聘),并报系部备案。董事长、总经理、副总经理及部长共9人,组成理财公司董事会,对公司经营活动进行决策和管理,任期一般为1年。公司日常运转的经费主要来源于业务利润分成、企业代理费、各种赞助费、学校投入、校友捐资等。

2、组建“教学经营”班级公司日常经营活动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组织学生上岗经营,目前,主要以金融与证券专业一、二年级在校生为主体,以学期为单位分批进行。学生进入公司经营前,要进行岗位竞聘和岗位分配,进而持证上岗。因此,一般每批学生人数确定在30人左右,以团队的方式具体划分到5个部门中去,每个部门竞聘选拔出2名副部长人选(接受公司原有部长的管理)。公司按照中银证券、幸福人寿的业务需要,以部门来开展证券公司常见业务,以项目来实现各岗位配合和职责履行,并开展投资理财知识宣传、理财产品设计比赛、社区街道理财讲座、反假币反洗钱宣传、“三下乡”以及市场调研等实践活动。学生日常在金融客服服务实训中心办公,开展工作时以业务为中心,团队为单位,校外推进为主(不论是模拟经营还是真实经营)。学生的考核由副总经理及客户服务部部长负责。学生进岗后,须服从《智承伟业理财公司日常管理办法》,无特殊情况中途不得退场,但可以轮岗。

3、设计岗位和项目课程为了让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和参与公司经营业务与管理活动,根据金融与证券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在公司设置不同的实践岗位,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现场教学和经营。公司董事会要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合作公司业务要求,提前开发项目课程,基本形成多样的项目资源库。同时,学校要对各岗位的学习内容、时间、要求、考核以及岗位轮换等相关内容作详细具体的设计与安排,并形成基本的职业岗位标准及制度规范。目前,重庆财经职业学院共制定了四大门类、七个岗位的职业标准,对具体的岗位职责进行描述,较好地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融入到决策管理、咨询服务的“教学经营”一体化的环境中去。同时,学校还从学生和企业的实际出发,综合培养与个性化培养相结合,制定了动态化、递进式的岗位轮换方案,实施个性化培养的思路,并制定具体的培养计划。

4、制定相适应的教学安排表“教学经营”一体化模式下,主要采用承接合作公司业务的现场教学法。学生在积累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后,组织其进入金融服务公司参与实践训练,履行经营一线服务与管理岗位的职责,并在经营现场进行实训和技能训练,实施职业精神及职业道德教育。

5、对学生实行归口管理从公司日常经营活动和教学课程表可知,“教学经营”一体化模式下,既有集中性顶岗实训,又有分散性校内外活动。各部门部长有固定任期,而副部长却是动态竞聘;学生每个学期有不同的实训项目,且可以轮岗实训。这些都使得学生的管理和考核工作较为复杂。通过不断实践和总结,我们确定了对学生实行归口管理、分类考核的原则。也就是说,学生在公司任职和实训期间,副总经理、部长等管理人员由理财协会负责考核和日常监管,顶岗实训学生由各岗位指导老师、公司经理办公室、客户服务部负责管理与考核,考核结果以月为单位加以汇总,交给系部学生管理部门和综合学分对接。归口管理的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角色定位以及实践指导老师的管理权威与力度,避免人员管理中可能出现的缺位现象。

二、“教学经营”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特色

(一)形成了“前室后场”的紧密型职场

金融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一直是专业建设的瓶颈,无论是校内实训室还是校外的银行、证券公司等实训基地,都存在实训项目仿真性多、实战性少和数量多、效果欠佳的弊病,与企业、行业要求存在较大距离。通过成立涵盖银行、证券、保险等业务于一体的金融服务公司,体现了课堂与“车间”距离近、真实性好、机动性强的优越性,而且还可以克服校外实训基地和校内实训室不足的问题。同时,在兼顾投入与产出的平衡问题的同时,在专兼职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经营管理,还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和生产相结合、综合素质培养与专业素质培养相结合、专业理论知识教学与专业技能训练相结合的良性循环。

(二)强化了“四对准”和“两个零距离”的对接观念

金融与证券专业通过不断总结已有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经验,在学习研究高职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凝练形成了“四对准”(对准市场设专业、对准岗位设课程、对准能力抓教学、对准创业育人才)和“两个零距离”(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零距离、学生能力与岗位需要零距离)的对接观念,进一步丰富了该专业人才培养理念。实践表明,“教学经营”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实现“把专业办到企业、把课堂设在车间”“双重身份强技能、双重文化强素质”“教学做合一、产学经营结合、教中学、学中经营”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将学生的自主性、教师的主导性放

在了突出位置“教学经营”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下,公司集学生社团、教研室指导、公司运营为一体,把课堂教学、实训操作、校园活动与商业化职场相互融合,学生参与全过程运营、教师开展全过程指导、系部实施全方位监管,把学生的自主性和教师的主导性放在了突出位置。学生接受企业文化,感受真实职场,把自己所学所知运用到实践中去,将实践中的问题带到理论课堂。在学生自主管理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双重身份进行双重考核,有助于帮助其适应职场环境和提升职业能力。

三、结语

金融系统 人才库演讲 篇5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

大家好!

非常感谢联社给我这次参加竞聘的机会。

我叫,现年岁,中共党员,学历,现工作。参加这次竞聘,我认为自身有如下三个方面的优势:

一、能够较好地完成办事处和区联社交付的工作任务

年以来,我先后分管?联社部、部、部、部。结合分管工作,我多次深入基层调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管部室多次被评为市级先进部室。2012年,?联社蝉联第1名,荣获第1名,完成全省农信系统,2012年办事处分配?联社方面五个大项目均按期完成,我本人也被评为级先进工作者。

二、具备担任县级联社高管正职的基本素养

一是具有较强的大局意识。无论做任何事,都能从有利于信合事业发展、有利于班子成员团结、有利于树立社会形象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二是具备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特别是在联社与各部室、各基层社之间,外部各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上,都能找准突破口和切入点,并较好地形成了事业发展的合力。三是工作中注重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相结合,注重理论学习和能力培养,为下一步做好各项工作打下了较好基础。

三、注重培养青年员工,为农信事业积聚后备力量

我借助这个平台,多次组织全区比赛、比赛、比赛和等文体活动,既丰富了广大员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为农信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培养更多的优秀青年人才。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过去的工作和成绩只能作为我提高的基础,本次竞聘对我又是一次新的激励和考验。无论结果如何,我将以这次竞聘为新的起点,继续发挥扎实勤奋的工作作风,创新思维,真抓实干,为全市农信社创建一流金融机构做出新的贡献。

金融人才需求量领跑各业 篇6

据介绍,人才市场有“金三银四”的规律,往年进入五月,企业数和求职人数都会下滑。但本次统计结果却破例上扬,才市回暖的迹象逐渐明显。包括网招在内,招聘企业达11823家,所供职位总数为330252个,空缺职位增多57693个,增幅为21.17%,而与之相匹配的求职人数,却同期减少21.6%,

整个市场依旧僧多粥少,供过于求的职位主要集中在行政、人事、财务类。而供不应求的职位,排名在前的依次是金融、经济、贸易类及医药、美容保健类。计算机类人才同时出现小幅度增长。值得关注的是,虽然有结构性供需矛盾,但跨行业的行政、人事类人才需求也见爬高。

求职者的求职方向与企业需求的差异非常明显。据统计,处于人才供给榜首的是行政、人事类,共有80681人,而企业总需求才不过16299人,供需比为4.95。财务类及电子、邮电、通讯类人才的供需比也达到了3.9和3.88,严重供过于求。

中国商业金融人才培养工程启动 篇7

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培训中心联合中国商业联合会商业金融服务工作委员会开展的“商业金融师核心课程岗位能力”首期培训班于2014年8月9日~13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中国商业联合会会长张志刚、副会长兼秘书处长姜明、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教育培训中心处长程芳、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协会常务副会长张序国等有关领导参加了首期培训班开班仪式。

商业金融委秉承“金融人才培养必须坚持市场化”可持续发展观,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改进和完善知识结构、把商业金融理论知识与实务纳入培训教育的课程体系, 针对商业金融行业特点, 加强商业金融实操型的研修培训, 同时联合高等金融院校设立实习基地采取定点培养、联合培养等方式储备更多的商业金融服务人才。商业金融师核心课程内容涵盖了中国商业发展史、商业金融概论、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经济体制发展与现代企业制度、商业金融政策与法规解读、票据融资、供应链融资、商业金融法律关系与操作实务、商业信用风险评价与管理、大数据、电子商务与现代商业金融、案例分析等内容, 采取专家授课、参观考察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模式, 来自商业金融服务行业的50名高管人员顺利完成了首期培训的全部课程。

通过商业金融师核心课程岗位能力的培训, 商业金融委将陆续开展金融方向在职研、金融方向EMBA等中长期继续教育, 为商业金融人才提供更为广阔的专业学习平台, 同时结合商业金融实际工作需要开发实操模块教学、国际商业金融服务机构观摩教学等, 以满足中国商业金融领域迅速增长的专业人才需求, 进一步完善商业金融服务体系, 推动我国商业金融服务业新一轮跨越式发展, 保证我国商业经济市场继续保持长期、持续、快速发展的态势。

独立学院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篇8

关键词独立学院 人才培养模式 实践教学

一、独立学院金融学人才培养现状

(一)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学校对所培养人才基本规格和原则的规定,是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的重要依据。合理设立人才培养目标,对于明确教育方向,建立教育制度,确定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加强教育管理起着决定性的指导作用。独立学院招收的是三本学生,大多数学生录取分数相对较低,与一本、二本学生相比,在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独立学院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既有别于二本院校又有别于高职高专的。但是我们通过表一会发现,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尚不够清晰准确。

从表一中我们可以看出全国绝大多数独立学院培养目标都集中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金融人才上,培养目标趋同,且与高职“熟技术、强适应的高级技术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目标极其相近。

(二)学生现状。

相对于公办院校来说,独立学院的金融专业的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

1.高考成绩普遍较低。独立学院的生源是在第三批次录取,相对于一般本科的考生来说,学生的文化课基础普遍较差,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就给教学带来了一定难度。

2.学习动力明显不足。部分学生由于自身基础差,产生自卑感,缺乏自信心,甚至对学习形成抵触心理,有的偏科严重,只选择自己喜爱的或自己认为能学会的学科去学,不喜欢或自认难学懂的就自动放弃,不善于主动发现问题,习惯于在老师的指引下按部就班的学习。

3.思维活跃,较有个性,但缺乏创新思维能力。独立学院的学生兴趣爱好较为广泛,思维十分活跃,对事情自己想法较多,求新、求异意识较强,乐意接受新事物。但是学生在课堂发言、毕业论文写作、社会实践时,表现出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差,解决问题的思路很难突破思维定势,发散性思维和纵横思维能力较差。

4.喜欢接触新技术、新信息,但不善于利用信息。面对丰富的网络资源和工具,学生的信息能力却不容乐观。一是获取信息的能力参差不齐。二是面对信息盲从无目的。调查表明,大部分独立学院的学生不能有目的有计划的使用信息资源。三用急功近利的心态去获取信息。

(三)培养方式。

目前大多数独立的学院培养学生的方式主要是课程学习,以授课为主。但是真正完善的培养方式应该在课程学下的基础上,加上实践教学环节和课外素质教育。而且后两个环节,因独立学院的特殊性而显得尤为必要。

就课程设置而言,虽然有一些学校严格区分了金融不同方向的课程,但是大多数学校还是传统的金融教学的主干课,如: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国际金融、金融市场学、投资银行学、保险学、证券投资学、中央银行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学、金融工程等,有些独立学院甚至直接复制母体高校的专业设置。

也有些学校提出了素质教育和实践教学,但是由于管理的问题,素质教育的任务还是任重道远,由于金融专业实践教学比较难以安排,实践教学大多流于形式。

二、完善独立学院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

(一)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金融技术型应用人才。

独立学院金融学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金融技术型应用人才。技术型应用人才并非指拥有技术的人才,而是指能在产品开发、生产管理、经营过程中具有实际工作能力的人才,这类人才介于工程开发型与技能操作型之间,具有以下特点:在知识方面,要求具有一定的知识广度,形成多方面的知识结构;在能力方面,要求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在素质方面,要求非专业素质的全面提升与交往合作能力的培养。

独立学院应以就业为导向,根据金融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整合岗位所需的知识,制定适应职业岗位的课程计划,并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还可把教学场地延伸到金融第一线,零距离接触金融岗位,满足金融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二)提升学生学习和创新的能力。

创新是当今金融业克服自身局限性、解决内部矛盾、满足社会需求的必由之路,金融创新与金融发展之间呈现高度的正相关关系。在未来的竞争中,起决定作用的不再是企业规模和资本,而是创造性和灵活性。金融企业将越来越多地依靠对顾客多样化金融需求的满足来寻找新的增长点。现代金融业的发展要求金融人才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学以致用,保持持续不断的创造力。

在教学中要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变革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思考、焕发学生创新精神;通过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逐渐培养学生创断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创新学生参加科研和社会实践也可以很好的提高创新能力,对于金融业而言,让学生关注现实案例,通过案例分析可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教学、网络等不断改革创新的环境。

(三)优化人才培养方式,实施层级教学,引入实践教学模式。

树立新的人才培养观,整体优化培养过程,拓宽专业口径,增强学生的适应性,精简学科教材之间的重复课的教学,切实加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实施因材施教,注重发挥学生的个性。

根据独立学院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层级教学。在新生入学之初精心组织分级教学,这有利于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避免了因基础成绩差异较大所产生的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矛盾。这样就初步解决了在一个课堂上消化不了和不够用的矛盾局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其学习信心。在每门课的教学过程中也贯彻落实层级教学,。课前教学目标要分层,课堂教学内容要分层,课前与课上提问要分层,师生交流反馈要分层,课堂练习与课后习题要分层,课上与课下的辅导要分层。

金融专业是培养具备较强综合能力和较强适应性的应用型人才,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现代金融管理的基本原理,而且要掌握运用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科研、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等实际操作能力。因此要重视实践教学;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周国宝.独立学院的特性及其发展前景[J].中国高教研究,2007,(3).

[2]马陆亭,范文耀.发展独立学院的现实基础及政策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5,(8).

金融人才最需要最热门的四大证书 篇9

CFA:投资行业的“黄金标准”

CFA考试号称“全球金融第一考”,取得CFA认证,不仅有助于个人进入高薪金融行业,也是职业晋升的重要保障。作为投资行业的“黄金标准”,CFA持证人炙手可热,每年中国大陆有14000余人参加一、二、三级考试,在香港,这一数字也基本持平。越来越多的人加入CFA考试的行列,但是,其历年平均通过率却只有35%左右。目前,国内CFA持证人大多活跃在各大金融机构,已经成为中国高级金融人才的中坚力量。近年来,CFA考试在中国得到认可和升温,聘用和培养CFA持证人已经成为金融机构提升专业形象、提升管理水平、市场价值的重要举措。

FRM:最具公信力的证书

FRM(金融风险管理师)由美国GARP协会组织命题、考试并颁发证书,每年11月在全球100多个国家的城市举行,全球考试通过率为50%左右。

FRM证书是国际公认的,证明持有者个人拥有能作出客观风险分析和相对应决策等风险管理必备的完整知识结构和能力的标准。在国际上,FRM证书是许多雇主在雇佣、提升及在其公司内部委派附加职责的时候用来衡量风险管理能力和专业化程度的基准。

FRM证书培训不仅是帮助有志于取得FRM证书的候选人强化知识、帮助提高其合格率、缩减备考时间。更主要的是向中国大型企业和金融机构的管理阶层、大量的风险分析研究人员普及系统全面的金融风险管理知识和现代国际有关的制度遵守与道德的规范和理念,拓宽视野,关注世界范围内的风险。近年来,国内多家银行已经在行内展开了FRM培训,以提高在业内的核心竞争力。

CFRM:融合本土化的专业风险管理证书

近年来,国内金融从业人员考证面临种种困境。一方面,国际上比较权威的金融风险管理师认证主要来自美国,存在着是否适合我国国情的问题。当下,很多金融机构从业人员在诸如金融风险管理师(FRM)、国际职业风险管理师(PRM)等国际认证面前不知所措,不知道选择哪个更好。另一方面,英语不精而导致的语言障碍问题。我国具有实战经验的大批金融人才因语言等原因被挡在了国际金融风险管理师的门槛之外。

CFRM(香港注册金融风险管理师)认证是本土化、专业化的认证。它由香港金融风险管理师协会组织命题、考试并颁发证书。CFRM的知识体系在FRM的基础上作了调整,增加了更适合于中国本土实际的内部控制和财务报表分析等内容。

更为重要的是,CFRM采用全中文培训和考试,将国外最先进的金融风险理念与中国本土金融实践结合,特别适合于中国本土金融人士。所以,CFRM认证既吸收了国际上最先进的金融风险管理理念,又符合中国实际,是有中国特色的金融风险管理资格认证,它为中国有丰富经验的金融从业者打开了通往专业金融风险管理师的大门。作为配合上海市建设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目标,建立金融人才战略高地的目标,CFRM证书成为获得上海市紧缺人才办公室认可的颁证项目。

RFP:全球四大理财证书之一

RFP(美国注册财务策划师)是由总部位于美国,成立于1983年的美国注册财务策划师协会(RFPI)所特许定制的国际权威认证资质。作为世界投资理财管理行业最高水品的四大专业认证之一,RFP证书是当今金融行业指导个人投资理财业务最高的标准之一。随着国内金融市场国际化的加速,理财策划、理财规划人员供不应求,屡被列入人才紧缺榜首。无论是理财策划人员还是理财规划人员,在行业内统称理财师。在欧美发达国家,个人理财服务市场已相当成熟,个人理财师更是成为含金量较高的职业。在美国,注册理财规划师平均年薪高达11万美元。在香港,理财策划师每月收入比老外经理还要高。

金融人才培养 篇10

【摘要】近年来,“聚青年才智,展青春风采”系列论坛正以其强劲的势头在青年才俊中蓬勃发展,在推进农信普惠金融工程的进程中也表现出强生的势头。本文以浙江惠普金融工程相关主题为理论基础,以浙江农信推行普惠金融工程为实践基础,提出“四大创新、三个加大”的理论化对策,旨在为促进农信普惠金融工程再升级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农信普惠金融工程 四大创新三个加大 七大战略

一、农信普惠金融工程概述

1.农信普惠金融工程,即农村信用社普通惠民金融工程简称(以下均简称“农信普惠金融工程”)。“农信普惠金融工程”宗旨是通过对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农村基层干部、农民和乡村微小企业主、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及小额信贷组织的信贷业务骨干进行小额信贷业务和技术培训;对涉农部门领导进行农村金融改革、小额信贷、农业保险及合作经济等方面的培训。

2.“农信普惠金融工程”项目意义概述

此项活动的开展将极大的提高农村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素质和广大农民及农村基层干部的金融知识水平,推动农村金融组织创新和服务创新,发展小额信贷,构建普惠金融体系,提高掌握运用小额信贷、农业保险等金融工具的能力,从而达到帮助农民增加收入、脱贫致富的目的。

二、当前推进“农信普惠金融工程”面临的主要问题

金融服务进村入社区的主要途径有哪些、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信贷过程公开化的具体要求有哪些、富民惠农金融创新工程的引导开展方面有哪些成为许多群众关心的三大问题。妥善解决这三大疑问成为“农信普惠金融工程”实现与当前农村金融现状对接的关键。据中国银监会《关于实施金融服务进村入社区工程的指导意见》、《关于实施阳光信贷工程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实施富民惠农金融创新工程的指导意见》,引领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启动实施“三大工程”--“金融服务进村入社区”“阳光信贷”和“富民惠农金融创新”。近来,以浙江省为例,未来三年,浙江农信将围绕“创业普惠、便捷普惠、阳光普惠”三大目标,开展网络覆盖、基础强化、扶贫帮困、感恩回馈、创新升级五大行动。1

农村金融是我国金融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突出表现在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还不能适应农村金融市场的新变化,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群众金融服务的新需求。因此,银监会实施三大工程,旨在强农富农惠农,打造民心工程、惠民工程,让农民获得贷款更容易,办理业务更便捷,服务费用更优惠,像城里人一样享受现代金融服务。切实加大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增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核心竞争力。

三、促进农信普惠金融工程妥善落实的创新和投入机制

当前的情况下,在原有的较为落后的农村金融服务系统下,金融服务进村入农村,主要是引导健全农村金融服务网络,创新服务手段,推动金融服务向乡村和社区延伸,提高网点覆盖率和服务便利度。因此,基于这一基本情况,本文提出“四大创新、三个加大”的创新与投入机制。

(一)四大创新机制

1.机制创新

构建以农村金融服务为核心的组织架构,打造一体化农村信用体系、保险体系、服务体系、风险体系和监督体系,规范农村金融服务的运行过程,防止金融风险的发生。

2.理念创新

以专业化的经营、特色化的产品、差异化的服务、精细化的管理为基本原则,不断创新经营理念。与此同时也要也要通过教育培训和宣传等方式促进广大农民群众改变借贷理念和金融理财理念。要建立对农村借款人的综合培训制度,包括法制教育、科技知识教育、信用理念教育。一是应该推动各家金融机构对从业人员进行资格培训,这是一种资质培训;二是应该对所有的客户(借款人或消费者)进行培训,这有利于金融资产的安全;三是对国民进行金融知识教育,金融知识应该被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3.产品创新

积极开发“量体裁衣”式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走出“产品即商品的怪圈”,在金融服务方面服务和咨询也能成为农村金融发展的重要方面,特别是在“农信普惠金融工程”发展的初期。

鉴于农村可用于银行抵押的有效物较少,农信社既要防控信贷资金风险,又要加大投放,必须创新信贷产品,对涉农企业可以采取“公司+农户+农信社”贷款方式,或与担保公司合作,由担保公司担保,通过农信社向涉农企业发放贷款;对产业大户或专业合作组织可以采取联保贷款方式,农信社引导农户成立联保小组,联保小组成员存入一定的风险基金,然后放大资

金倍数发放贷款,对风险保证金实行封闭运行,联保小组成员共担风险抱团经营。

4.服务创新

(1)商业模式上实现对“三农”客户标准化、规模化的营销、服务和管理。经营管理要变粗放型为精细化。农村市场设立三农业务部,负责农村市场金融产品研发,推进三农金融业务的管理和发展。对农村社要包村到户调查,全面摸底,选择有信贷需求的产业大户、涉农企业及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重点支持。

(2)在服务流程上简化审批手续,实行限时审批。以贷款为例,贷款手续要从简。贷款从申请到发放时间要短,流程公开,能不能贷款要让农户一听明白一看清楚,信贷员从接受申请开始,能不能办到贷款要明确时间并告诉借款人,不要让客户紧等或跑冤枉路,对贷款资料把握住风险点和还款能力,核心的内容必备后能简化尽量简化,方便农民贷款。

(3)在服务渠道上,推广农户贷款“一站式”服务,探索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服务方式。

(二)三大投入机制

1.加大信贷投入

要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资金投入。根据人民银行要求,县域金融机构要将不低于70%的新增可贷资金用于当地发展,各行要加强对县域分支机构的业务指导和资金支持,促使其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加快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结合县域实际,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为金融支持“三农”、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争取和落实更多的地方财税政策支持;在法律允许和防控风险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和简化贷款审批流程,降低贷款审批门槛,进一步扩大抵押担保范围,积极探索发展大型农用生产设备、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贷款,并围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订单农业贷款。

2.加大保险投入

无论财险还是寿险,它们在农村地区的商业运作余地都很大。保监会已在全国推行小额农村寿险和财险业务,这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此外,政策性的农业保险和再保险也必不可少。而且担保机制要正向激励。国家提供担保基金,目的就是帮助农业分担部分风险。本文认为,正向激励的担保机制最好采用担保基金的方式而不是担保机构的方式。因为担保机构有盖房子、买车、养人的问题,而且这个机构希望长期存在,就会希望这个基金持续保持增值。

另一个激励就是向特困人群或农业发放贷款的收回率问题,需要研究如何用贷款收回率作为手段进行激励。目前不少农信在贷款率上都较低,综合分析是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综合2

影响的结果,但是长期的贷款实际(即贷款回收率低)和农村经济实际(自然灾害等不确定因素多、农民外出打工收入不稳、农村政策易变等)情况告诉我们在客观上是难以提高贷款回收率的。因此,农信等农村金融机构应当从主观上加强农村贷款管理上。这样一来,在贷款需求稳步变化而不改变对外贷款情况只是对内加强管理,从农民等贷款者的角度来说是加大保险投入的行为,从农信的角度来看是提高贷款回收率的有效措施。3

3.加大票据市场建设

加大票据市场建设即建立集票据登记、交易、查询、清算等功能于一体的全国电子票据交易中心的设想,进一步完善重庆金融服务体系,推进我国票据市场建设,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主要体现在8个方面:(1)重点加大乡镇及以下网点布设力度,多种形式开展定时定点流动服务方式;(2)广泛布设ATM机、POS机等金融电子机具;(3)依托农户家庭、商户和农村社区不断加大金融自助服务终端推广力度;(4)有效提升银行卡应用水平;

(5)加大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等现代支付结算渠道的推广应用;(6)加强银村(社区)合作,建立与村委会、社区服务中心的信息沟通与共享机制;(7)进一步推进面向农村金融消费者的金融知识宣传与教育。4

【参考文献】 1 范卓桓 孙展 金华农信推进普惠金融工程 金融时报 [R] 2013,10

金融人才培养 篇11

关键词高职金融人才定位

随着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的加快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建设热潮的到来,越来越多的金融保险机构进人广西,至2008年底,全国13家商业银行中已有光大、浦发、华夏、兴业、中信、招商等6家股份制银行进驻广西,越南西贡商信银行在南宁设立的代表处已经开业,星展银行和南洋银行已获筹建批复。在保险业方面,目前全国26家保险集团中有泰康人寿、华安财险、大地财险、安邦财险等20多家已在广西设立地级市分公司88家、支公司258家、营销服务部1068家。金融机构积聚使广西金融人才需求出现井喷现象。本文试图通过对广西人才市场的调查,以期对广西高职院校的金融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一、广西金融人才需求調查分析

2009年1月,笔者对广西人才市场发布的金融类人才招聘信息进行了分析,本次调查样本具有下列特征:招聘信息发布时间跨度为2008年7月至2009年1月,招聘企业以在广西注册登记的金融类企业为主,企业类型包括银行、证券、期货、保险、资产管理、担保、投资咨询公司以及部分商贸企业,招聘的工作岗位对专业的要求以金融证券及财务管理等经济类为主,详见下表。

(一)金融人才需求规模增加,银行业对学历要求比较严格

从上表的数据可知,这两年由于银行、保险企业大量进驻广西,为了开拓市场,对人才需求的规模比较大。一般初次在广西设立的企业招聘的岗位种类多,招聘岗位涉及基层人员和中层管理干部,其中以银行和保险机构尤为突出,例如,招商银行南宁分行、合众保险等。本次调查涉及到的保险企业17家(从统计招聘人数的角度考虑。个别总公司在不同城市对分公司的单独招聘也视为独立的企业),岗位154个,招聘人数达到955人,招聘人数主要集中于保险代理人、投资理财顾问、业务员等岗位。

同时,从上表可知,保险企业和证券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对应聘人员的学历要求比银行业宽松。对于大专学历的应聘人员,保险公司提供的岗位数量和招聘人数最多。其次是证券期货业务和资产管理公司,而银行一般不招聘专科学历的毕业生,即使是储蓄、出纳临柜人员、会计临柜人员也要求为本科学历。并且,笔者从广西人才市场和商业银行网站获悉,广西本土的银行对本科层次的应聘人员的毕业院校的美誉度要求也很高。保险、证券期货、资产管理咨询公司和个别商贸企业对学历的要求比银行业宽松,尤其是保险企业,招聘岗位要求的学历从高中到大专不等,例如保险代理人、电话营销员等岗位,甚至个别企业仅仅要求高中毕业以上即可。同时,保险企业对于有管理经验或有客户资源的应聘人员学历要求更加宽松。

从上述统计的岗位招聘信息中,比较适合大专学历的毕业生工作的岗位主要是的保险企业和证券期货及资产管理公司电话营销专员(电话回访与咨询)、销售代表、业务员、保险代理人、理财助理、业务代表等,这些岗位对工龄一般没有严格限制。在此类岗位的招聘条件中对应聘者的入职条件出现的词频比较高的是“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协调、公关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和客户开发能力”。

(二)金融人才的素质要求

从职业道德和专业能力要求看,“品行端正、无不良记录、良好的职业素养、具备一定的金融知识”是从事金融工作的基本要求,在开展金融业务中,“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服务意识、关系建立能力”是各岗位的共同要求,证券业和保险业尤其突出这方面的能力。

上述岗位要求大体反映了现代金融市场对金融人才需求的新趋势。金融混业经营趋势和金融服务业的竞争加剧,导致人才市场出现对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大规模需求。所谓的复合型人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技术层面不仅要求应聘人员了解传统的银行金融知识,同时对保险业、期货业、证券业的金融业务都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这也是适应金融机构业务交叉、混业经营的发展的要求;二是在知识结构方面,金融机构不仅要求应聘者了解金融技术,而且对现代营销理念和服务意识的理解和执行力提出更高的要求。金融业兼具产品管理和客户管理的双重职能。随着竞争的加剧,市场营销已成为金融业的经营管理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是开展现代金融营销服务最基本的素质要求。互联网的崛起使网络成为金融业之间以及企业与顾客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信息运用能力业因此成为应用型金融人才从事金融业务的基础能力之一。

二、关于广西高职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建议

(一)就业面向主要定位于保险业和证券业

广西对金融人才需求规模仍然呈现上升趋势,无论是对高端金融人才还是基层的业务操作人员的需求都会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进程日趋加剧。从学历结构看,由于银行业对应聘人员的学历和毕业院校在全国的美誉度要求严格,短期内广西各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难以获得银行业的垂青,而以保险企业为主的金融机构对大专层次的人才需求规模大,因此,广西的高职院校将金融专业就业面向定位于保险业和证券业比较可行。

就业岗位以一线基层岗位为主。从前述分析可知,适合高职金融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的典型岗位有:(1)保险企业:电话回访与咨询、主任助理、保险理财顾问、电话营销专员、业务员、理财经理助理、销售代表、理财部售后服务专员、保险代理人、区域收展部客户服务专员;(2)证券公司:前台文员、理财助理、见习操盘手、业务代表;(3)投资咨询公司:业务员、行政助理、投资理财顾问、电话营销专员等。这些岗位一般对工作年限没有严格限制,并且高职学生通常在毕业前夕可以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容易实现与职场的无缝对接,

(二)以金融营销工作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构建人才培养方案

在知识结构方面,将金融业务操作、市场营销和金融软件应用知识有机结合;在能力结构方面,强调金融业务操作技能、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服务意识、关系建立能力的综合培养;在职业素养培育方面,以金融伦理认知为高职金融职业道德教育的基础内容。

金融从业人员的金融职业道德修养是金融机构整体素质和形象的根本,金融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与人文素养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其工作的水平和能力。高职院校在金融人才培养中必须把职业素质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放在金融教育的首位,要使其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事。金融伦理是金融职业道德素质养成的认知基础。金融伦理是处理金融部门内部人与人之间、金融从业人员同客户和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相互关系应遵循的道德和准则,通过概念、标准和规则确立善恶之分界并藉此约束人们的行为,反映金融领域共同需要的规范经社会认可后的具体化。金融职业道德是金融行为主体对金融伦理的认同和修养,是个体对金融伦理规则的内化和确认。因此,高职院校高品质金融人才的培养应当以金融伦理认知为金融职业道德素质养成的基础。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侧重面向保险业和证券业务的岗位设计课程方案,围绕前文所述的一线岗位,将职业道德修养、服务营销、软件应用等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全程的实践和理论课程中,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尽量在真实的职业情境中使学生体验从事金融业务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和素养。

关于我国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篇12

一、以市场需要为前提, 明确教学目的

金融专业的教育机构应该根据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不同需求, 分层分类培养人才。各金融专业的教育机构应根据自身条件, 在履行高等教育职能中, 找准自己的办学定位、发展方向、办学目的和服务性质, 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 组建科学合理实际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高校金融专业教育应将本科教育作为办学的基础和重点, 努力培养面向金融领域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的复合型现代金融人才。

经济金融类高等院校在构建各自的人才培养模式时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培养具备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操作能力的人才。一般情况下, 教学型高校培养的主要是有较强的动手能力, 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研究型高校以培养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有二次开发能力的博学型、综合型、研究型的人才为主要任务;教学研究型高校则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人才为主;技能教学型高校 (高职高专) 以培养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技能型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为主。高等教育的相关的管理部门也应协调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院校的培养模式, 努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二、以专业及相关专业知识教育为基础, 突出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金融业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金融信息化。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金融业对信息技术的需求在显著地提高。现代通信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金融行业的运行方式, 使远程交易更加安全顺畅, 而与此同时, 现代科学技术与金融业务的广泛融合又深远地改变了金融服务的技术环境。传统的融资方式和支付手段不断地被信息化、电子化、系统化的现代金融工具所取代, 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网络金融时代。在这种金融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 培养信息化的专业型加复合型人才应该成为金融人才培养的新方向。

虽然各个经济金融类教育机构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尽相同, 但是经济金融类人才应该具备的素质的基本结构是基本一致的。这需要相关教育机构在教学实践上正确处理好专业教育和能力教育两者之间的关系。本科教育必须以专业以及其相关领域的基础教育为主线, 构建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和广泛的知识结构, 为学生的可塑性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本位, 构建学生应用书本理论知识和使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表现在专业能力、综合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方面。

从大量事实情况看, 传统的教育模式与教育方法往往培养更多的被动型、执行型人才, 这种状况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造成了十分大的阻碍。要想在金融领域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从创新教育的目标出发, 则必须尽量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 尽量摒弃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积极拓展启发式、引导式的教学方法。把课程教学的重点通过学生的专题讨论会, 对其进行深化, 而教师的职责也不仅在于传授知识, 而更重在于启发多角度的思考和主动的创造力。教师要善于组织、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开展讨论, 带着问题浏览文献、阅读相关书籍, 通过英特网络收集最新信息, 进行陈述或演讲, 提交学习心得体会或小论文, 等等。

三、深化教学改革, 逐步与国际接轨

金融交易的国际化特征越来越显著。金融三大行业银行、证券、保险突破了国境的限制使得金融全球化乃至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 金融机构的经营呈现出国际化的局面。跨国金融机构在我国境内开展业务的同时, 我国的金融机构在本土或海外扩大服务范围, 拓展新业务, 直接参与国际竞争。金融部门的竞争加大了对既熟悉本国金融运行的特点和规律, 又通晓国际金融规则和惯例, 具备国际化的视野和能力的金融人才的需求量。

为了更加紧密地与国际金融环境接轨, 我国在金融学专业课程的设置上也应进一步突出多学科的综合性, 鼓励开设创新性的实验课程和研究型课程, 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的设置, 吸取国内外知名大学金融类课程设置的最新进展, 在发展本校教学特色的同时, 根据其他院校的优势, 开出更多更加规范、前沿、重要的新课, 尽量使金融专业的学科体系在时间上和广度上得到最新的完善。更具体地说, 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 要在确保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必要的教学实践内容的前提下, 做到多学科间知识的交叉和互相渗透, 从而使学生成为具有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在教学内容方面, 除教授本门课程的基本知识外, 还应反映除我国经济金融改革的最新动态以及研究的最新成果以外, 有关国际金融研究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和国际经济环境的最新发展现状, 让学生了解国际学科前沿, 追踪学科的发展方向, 并以此来提高现代金融人才的就业能力和国际化程度。

四、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加强软件硬件设施建设

培养现代金融人才, 首先需要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功底、开阔的学术视野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教师, 特别是专业课教师。对于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要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树立良好师德风范;二是建立与完善助教、助研制度, 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作用, 完善师资队伍的考核评价机制, 激发教师教学教研的工作热情。也要引入竞争机制, 实行奖励和淘汰制度。三是要改善教师的待遇, 为其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最后, 充分利用教师资源, 允许优秀骨干教师跨校任课。对于一些实务性较强的专业课程, 可以聘请金融部门的业务骨干担任兼职教师。

提高教学水平的过程中, 硬件和软件的配套建设也是必不可少的。金融实验室硬件的配备应以网络、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为主, 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在实践教学软件配套上, 要满足基本的金融实验教学需要, 并逐步完善, 进而提高金融实验的层次。具体地说, 金融实验室要能够开展商业银行业务模拟、外汇行情分析与交易模拟、证券实时行情分析与交易模拟、财务报表分析、期货模拟交易与行情分析及保险实务模拟等方面的实验课程。同时采用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和高性能计算技术, 及时提供世界各国家与地区的股票指数、上市公司基本财务数据、政府债券、期货、汇率、利率的实时数据和历史数据, 并通过配备的计量统计分析系统, 能让师生亲手进行仿真操作。

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推广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通过对各种经典案例的分析与讨论, 有利于加深 (下转第182页) (上接第184页) 学生对所学专业理论的理解,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并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进金融实验室建设, 开展模拟教学;并与企业合作, 加强企业与学校的沟通。在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期货公司等金融机构建立教学实践基地, 为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和条件, 使培养的金融人才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 又具有较强的专业操作能力, 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能力;深入开展社会实践调查。组织金融专业大学生围绕我国金融发展的热点、重点问题, 设计各种各样的专题, 开展调查研究, 提出解决的意见和建议, 取得调研成果。这对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结合所学的知识, 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科研能力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同时要积累优化各种教育资源, 如教师资源、图书信息资源等, 强化教育资源建设, 提升学科支撑。

六、建立科学的实验教学评价系统

科学的考核测评体系对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影响很大, 目前的实验教学考核是薄弱环节, 学生只要来实验室做实验, 实验成绩就通过了。建议实行“教考分离、分等考核、按等记分”的制度。可建立每一年级实验测评试题库, 并实行计算机管理, 不论哪一年级的学生均可参加考核, 通过后即给予相应的学分。这样的实验测评体系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提高学习效果。

对实验教学的评价与总结是加强实验教学, 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加强宏观管理的重要手段和措施。目前各高校对实验教学的评估检查, 大都落实在对实验室的考评中, 实验教学只作为其中的一个考评项目, 并且评估要素单一、内容落后, 这不利于实验教学的改革及实验质量评价与提高。根据教育形势的发展与要求, 应该建立与完善独立的金融实验教学评估体系。该体系中应包括对实验教学的制度与体系、实验项目、实验队伍、教风与学风、实验管理、实验教学改革、实验条件、实验教学效果等内容的考核, 单独或与理论教学一起对实验教学进行评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加强对经管类本科教育的宏观指导与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 2005 (, 12) .

[2]逢锦聚.从宏观与微观结合上把握经管类本科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 2005 (, 12) .

[3]杜彦良, 江舒, 等.对不同类型高校定位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EB/OL].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4]赵家敏.从金融学科发展趋势看我国的金融人才培养[J].高教探索, 2003 (, 4) .

上一篇:中国诗词精选下一篇:如何撰写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