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外包人才

2024-10-11

金融外包人才(共7篇)

金融外包人才 篇1

随着我国金融服务外包产业的加速发展,现有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缺陷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重要瓶颈。笔者根据金融服务外包人才的供需现状与特征,以北京地区为例,设计与构建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体系。

一、金融服务外包人才供需分析

(一)金融服务外包人才需求分析

1. 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具有“双向”需求主体。 我国金融服务外包行业存在广阔的国内市场,存在“双向”的人才需求主体,即作为发包方的金融机构和作为承包方的服务外包企业都是金融服务外包人才的需求主体,但二者的人才需求类型有所差异。发包方主要有两类:一是中国本土金融机构;二是外资金融机构。发包方的人才需求主要侧重于外包管理。接包方主要有三类:一是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自建的承担离岸外包业务的附属机构或内设机构;二是国际大型外包企业在华分支机构,如埃森哲(中国)有限公司、IBM、塔塔集团等;三是国内金融服务外包商 ,如华道数据、万国数据[1]。接包方的人才需求主要是为发包方提供优质服务。

2. 金融服务外包人才需求层次呈现地区差异。随着我国人力资源成本、地租成本的增加,低端的、以劳动密集型为代表的金融服务外包企业开始向二三线城市转移。继续聚集在一线城市或金融中心城市的服务外包企业将是高端的、技术密集型企业。因此,不同地区在人才需求层次方面呈现较大差异。随着产业的转移与扩散,一线城市人才需求将集中于中高端人才,二三线城市则会增加对一线操作型人才的需求。

3. 不同层次金融 服务外包人才的 KAQ 需 求有所不同。KAQ即知识(Knowledge)、能力(Ability)、素质(Quality)。金融服务外包人才是建立在“IT技能+金融知识”基础上的复合型人才。随着金融与IT技术的融合、互联网金融加速发展,金融服务外包的形式与内涵更加多样化,不同层次的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在KAQ需求方面有差别。对于从事离岸金融外包的人才来说,需要在“IT技能+金融知识”的基础上增强外语技能,并根据地区对应的发包国家强化和拓宽外语能力;对于从事管理工作的中端人才(如项目经理、流程经理、质量经理等)来说,项目管理能力、团队管理能力、人员管理能力和人际关系处理技能等则相对重要;对于高层管理人才来说,熟悉国际化服务外包规则、企业管理与运行模式,进行战略决策的能力与素质则必不可少。越是高端的人才,其创新能力越是重要。根据2014年中国服务外包研究中心的调查,我国服务外包行业的高层次人才供给明显跟不上产业发展需要,中高端人才极度匮乏。

4. 随着“外包服务”内涵的升级 , 创新能力成为人才需求和行业竞争的焦点。随着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围绕“智能服务”与“专业服务”的外包业务将成为增长的主流,如高端咨询、金融产品开发、金融软件开发等“智能型”业务。北京将率先进入产业升级的下一阶段:以“为客户降成本”为目的的传统金融服务外包将逐步淡出,取而代之的将是一种“分享智能服务”为核心的新型外包产业模式,甚至ITO(信息技术外包)、BPO(业务流程外包)、KPO(知识流程外包)之间的界限将日益融合为外包企业提供整体的解决方案, 因而创新服务和创意服务将成为竞争的焦点,而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将会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因此,对金融服务外包人才的需求也会在原有基础上,增加更多对电子商务、金融营销、风险管理等专业化人才的需求。

(二)金融服务外包人才供给情况分析

1. 金融服务外包人才供给严重不足。截至2013年底, 我国共有服务外包企业24818家, 从业人员536.1万人,其中大学(含大专)以上学历355.9万人,占从业人员总数66.4%[2]。而我国金融业的快速发展更为我国金融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2013年,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151万亿元[3],但同期金融服务外包市场规模仅仅只有210亿元[4],占全球金融服务外包市场份额不足1%。目前,我国已有115个城市开展服务外包业务,同时还有22个城市提出要建设金融后台中心。因此,在未来几年内, 我国对金融服务外包的人才需求会十分旺盛。然而,我国金融服务外包人才的有效供给严重不足,“IT知识+金融知识+管理能力+国际化视野”的复合型人才极为短缺。

2. 人才培养的三大主渠道缺乏有效协作。高校、培训机构、企业是现有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三大渠道应当起着相互补充、互相衔接的作用,但目前三方协作还有待提高。高校是人才培养的起始环节,起着构建知识体系、培养能力和树立创新意识的作用,少数高校通过开设服务外包方向、开设金融服务外包方向和在原有金融学专业内增设服务外包课程等方式进行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5];培训机构在金融服务外包行业的知识注入、强化与更新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培训内容主要偏重于ITO方面,2013年度国家商务部服务外包重点培训机构名单中的20家培训机构中,仅有上海张江创新学院重点进行金融服务外包的培训;企业培训是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最终端的环节和不可或缺的渠道,根据埃森哲公司的调查,多数外包企业的员工培训费用在总运营成本中所占比例达5%至20%,即便如此人才流失仍然居高不下。

3. 现有高校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以非定向式为主。国内高校主要以计算机与信息科学专业和经济管理类专业为基础来培养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前者主要是培养金融ITO人才, 如对外经贸大学信息学院依托电子商务专业设立金融服务外包方向,后者主要培养金融BPO人才。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金融学专业通过嵌入服务外包课程模块,培养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国内大多高校通过采用非定向式方法,少量高校采用了与企业合作办学的方式进行定向式培养,前者使学生就业选择面更宽,后者针对性强、与行业紧密度高。

4. 仅少数高校关注培养金融服务外包人才的创新能力。在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下,金融机构的经营与服务模式都在改变,提高客户满意度,提升用户体验成为金融机构间重要的竞争内容,而这使得金融服务外包企业不得不从技术或流程外包转向为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而这样的转型将对人才提出高要求,人才的创新能力将会受到更多关注。但现有高校大多以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仅少数院校强调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

总的来说,高校现有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体系难以满足行业和企业的需求,仍然存在以下4个主要问题: 一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方面虽已逐步形成共识, 但在人才培养体系方面仍需要更细致的设计;二是金融服务外包的人才培养需要与区域经济和行业动态发展密切结合;三是在以学科交叉为基础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方面有待进一步探索;四是创新能力培养有待纳入金融服务外包的人才培养体系。

二、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体系的设计

1. 以“复合性、应用型、国际化”作为人才培养目标。根据金融服务外包行业的人才需求特征,“复合性、应用型、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逐步成为高校培养金融服务外包人才的共识。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明确:复合性≠跨学科课程,而是为人才提供复合性的知识储备,使其具备分析和处理多学科、多机构、多文化问题的能力;应用型≠操作型,仍然需要以素质教育保障人才未来职业生涯的可延展性,并使其具备独立思考和判断问题的能力;国际化≠强化外语,而是在了解国际规则和文化的基础上,使人才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国际化视野。

2. 结合区域经济与未来金融服务外包产业的空间布局进行分层培养。随着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其产业的空间布局将呈现更为显著的区域化和阶梯化特征, 一线城市将更集中于高附加值的高端外包,以劳动密集型为代表的低附加值外包将向成本更低的二三线城市转移。所以不同地区高校的人才培养也应与金融服务外包产业的空间布局相匹配。如北京金融服务外包的竞争力在于其金融中心的区位优势、科技优势、人才优势以及信息优势,但成本方面却难以与二线城市竞争。因此,北京适合发展高附加值的外包,人才培养的层次也应针对中高端人才和金融服务外包管理人才。相比起来,二三线城市在未来将会接受更多的劳动密集型外包产业的转移[6],应用型、操作型人才的培养更应受到地方高校的重视。

3. 在学科交叉的基础上 ,以“嵌入式方法”培养金融服务外包人才。由于金融服务外包的发包方和接包方都对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存在需求,但需求类型各异,因此有必要进行分类培养。而“嵌入式方法”是在原有的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上通过增设服务外包所需要的选修课程模块进行人才培养,模块中的课程针对服务外包进行设计。这样的培养方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权与更广的就业灵活度。金融服务外包包括ITO和BPO,涉及信息科学、金融学、服务科学等多学科交叉。不同专业可以针对不同岗位需求分类培养人才。如就业于服务外包企业的金融ITO人才培养应在信息科学的基础上,增加金融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尤其要熟悉金融业务的流程;而对于就业于金融机构的外包管理人才(包括ITO和BPO)则可以立足于金融学专业进行人才培养,增加计算机和信息管理的知识和能力。通过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补充和嵌入针对性的课程模块,以“嵌入式方法”来实现学科交叉和人才培养。所嵌入的课程要专门针对服务外包来设计,课程内容要突出复合性的知识,培养学生利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将创新能力培养纳入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金融服务外包已经由“为客户降成本”上升到了“为客户提供增值的创意和智能服务”。那么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就不能仅仅是培养会操作、会应用的“执行”人才,人才的创新能力才是为企业创造价值的源泉。因此,未来创新能力将是金融服务外包企业人才需求的重要主题,高校也需要将创新能力纳入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当然,这里创新能力培养的对象不是集中于少数“拔尖人才”而是面向全体学生。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才的创新培养要求不一样,管理型人才强调战略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型人才强调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操作型人才强调流程创新和服务创新。在培养过程中,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进而形成创新能力;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 创新能力培养要纳入教育的全过程,系统优化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方法、学生实践、教学管理,加强高校与培训机构和企业的合作。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切入点,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形成创新思维,并最终形成创新能力。

三、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1. 在“嵌入式方法”的指导下,设计课程体系。 金融服务外包人才既需要掌握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又需要熟悉金融知识和具备一定的服务技能,因此其人才培养需要立足于学科交叉和相关专业的合作。具体实施可从以下角度展开:1立足于信息科学,在信息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嵌入“服务类课群+金融类课群”。鉴于金融服务外包的发包方主要集中在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业,金融类课群可开设“商业银行业务经营与管理”“保险公司经营与管理”“证券公司经营与管理”等课程。这类人才适合进入发包方(金融机构)的信息中心进行IT技术研发或在接包方(服务外包企业)从事金融ITO业务外包。2立足于金融原理与业务,在金融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嵌入“服务类课群+信息技术类课群”。鉴于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更能深入了解金融机构的业务流程,所以这类人才适合进入发包方 (金融机构) 进行业务流程BPO外包的规划、实施与管理,或进入接包方(服务外包企业)从事金融BPO业务外包和金融后台业务外包。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设计见图1。

2. 依托“两平台”,提高金融服务外包人才的应用能力。金融服务外包人才是一种应用型人才,所以要注重实操技能的培养。高校依托“两平台”(校内综合集训和校外企业顶岗实践)[7]培养人才的技术技能是至关重要的。一方面,高校要建立相关的实验室,营造仿真企业的实践教学环境[8],请企业进来参与实训课程的设计与教学;另一方面,高校要走出去,建立相关的校外实习基地,校企共建办学,满足企业对金融服务外包人才的岗位需求。北京联合大学金融学专业在依托国家级服务外包创新实验区、北京市级经贸实践中心、北京市高等学校创新平台的基础上,在校内建立了“金融数据处理分析”和“金融呼叫中心”两个金融服务外包实验室, 并与文思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昆山花桥国际商务城51BPO集团等签订了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校企战略合作协议,有效促进知识向应用能力的转化。

3. 通过 “三方合作 ”, 促进金融服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衔接。服务外包人才培训机构主要为服务外包企业的人才进行短期或临时培训,由于与企业的联系紧密,所以培训机构的课程设置和内容以及师资水平能更好地满足企业的需求,有利于企业员工技能的培养和提高。因此,对于金融服务外包这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不同地区的高校应依托其学科优势,利用产学研实践平台,尝试寻求高校、培训机构和企业的三方合作,发挥他们各自的比较优势,即高校做好素质教育、做好以理论为基础的技术教育、创新教育等,社会培训机构做好技能教育、负责开发特定的课程等,企业则主要提供实践场所、实训基地等,从而实现“三赢”。

4. 提高金融服务外包人才的外语应用能力与跨文化沟通能力。服务外包行业对语言的要求较高,尤其在离岸外包业务中,需要从业人员有较好的外语沟通交流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为此,在服务外包相关专业中,首先,可以有针对性地开设服务外包英语、计算机英语、商务英语等,并且在专业课程中设置几门双语课程,培养学生在服务外包商务活动中有效得体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其次,根据离岸金融服务外包的发展,开设第二外语的选修。以我国北方地区为例,2013年1—10月 , 占北京市离岸外包市场份额前5位的国家为美国、芬兰、日本、新加坡与爱尔兰[9],而大连承接大量的韩国和日本的外包,因此有必要开设日语、韩语的选修课。第三,开设国际文化、国际规则的选修课程来增强学生跨文化的沟通能力。语言仅仅是沟通的工具,而更加有效的沟通在于对对方文化和制度的理解,因此,通过商务文化、服务外包规则的课程和讲座为学生提供一个有效的平台。

金融外包人才 篇2

关键词: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

一、引言

金融服务外包是指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 把IT服务、后台服务和业务流程等非核心业务甚至部分核心业务, 委托给本机构以外的第三方进行处理的经营方式。金融服务外包经历了从信息技术外包 (ITO) 到业务流程外包 (BPO) 再到知识处理外包 (KPO) 这样一个由低向高的发展过程。金融ITO (IT Outsouring) , 是指金融机构将部分或全部的信息技术服务委托给专业的信息技术服务商来完成, 主要包括系统操作服务、系统应用服务、基础技术服务三类。金融BPO (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 , 是指金融机构将非核心业务流程和部分核心业务流程委托给专业服务提供商来完成, 主要包括银行卡、财务会计服务、内部审计、呼叫中心、人力资源管理、数据处理、理赔、核保、保单管理、市场营销、后勤保障等业务。金融KPO (Know ledge Pr ocess Outsour cing) 是指金融机构将知识创新、产品研发、评估研究、投资研究和技术研究等业务外包出去。

我国金融服务外包行业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起步, 至今经历了较快的发展。计世资讯 (CCW Research) 研究显示, 2010年中国金融IT外包服务市场规模为74.57亿元, 同比增长率为21.03%;2011-2014年中国金融IT外包服务市场的复合增长率将达到22.91%。截至目前, 我国已有21个服务外包示范基地城市, 其中有17个城市提出要建设金融后台中心。因此, 在未来几年内, 我国对金融服务外包的人才需求会十分旺盛。

然而, 相对于行业、企业对人才的巨大需求, 我国金融服务外包人才的有效供给严重不足, 人才短缺成为制约该行业发展的一大瓶颈。因此, 亟需须养一批素质高、能力强的金融服务外包人才。

二、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上的要求

金融服务外包人才是一种“IT技能+金融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在离岸金融外包中, 人才需具备“IT技能+金融知识+外语技能”的特征, 由于我国的离岸外包主要承接来自日、韩、欧美的外包业务, 所以一个合格的外包人员应掌握英语、日语、韩语等的读写和口语交流技能。从人才层次来看, 中高端人才需具备“IT技能+金融知识+外语技能+管理技能”的特征, 具体来说, 中层管理人才 (如项目经理、流程经理、质量经理、沟通经理等) 通常要求具备出色的项目管理能力、团队管理能力、人员管理能力和人际关系处理技能等, 高层管理人才则应熟悉国际化服务外包企业工作管理模式, 具备把握方向、综观全局、制定大政方针和战略决策的能力。

除了具备上述技能和知识以外, 金融服务外包人才还需具备多种综合素质。对初级人才来讲, 要求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团队工作能力、时间管理能力等;对中层人才来讲, 要求具备出色的沟通和谈判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等, 并熟悉海外文化, 熟悉相关领域的法律、法规等;对高层人才来讲, 要求具有国际化视野、国际商业经验, 精通国际商业法律和法规, 具备决策能力、战略预测能力、自我掌控能力、建立可共享愿景的能力等。另外, 由于金融行业的特殊性, 金融服务外包人员经常会接触到客户的业务秘密, 所以无论哪个层次的人才, 都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注意保守客户机密。

三、我国金融服务外包人才的需求主体

当前, 在我国金融服务外包市场上, 发包方主要有两类:一是中国本土金融机构 (主要是一些银行和保险公司) , 二是外资金融机构, 如汇丰、花旗、渣打等。接包方主要有四类:一是国内金融机构自建的外包机构;二是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自建的承担离岸外包业务的附属机构或内设机构;三是本土金融服务外包提供商, 如华道数据、万国数据、银联数据、中金数据、软通动力、炎兴科技、神州数码等;四是国际大型外包企业在华分支机构, 如埃森哲、凯捷、FDC、IBM、ACS、惠普、EDS、毕博等, 还有印度的塔塔、萨帝扬、Infosy s、Genpact等。

毋庸置疑, 作为接包方的各类机构对金融服务外包人才有很大的需求, 而作为发包方的国内金融机构也需要基于需求方角度的服务外包管理人才。除此之外, 我国一些大城市建立了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园 (如上海银行卡产业园基地、江苏昆山花桥国际商务城金融服务外包区、深圳罗湖金融配套服务中心、北京朝阳金盏金融服务园区等) , 这些产业园在园区规划、商业运行及管理方面也需要专业人才。因此, 上述各机构构成我国金融服务外包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主体。

四、我国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渠道

目前, 我国金融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主要通过高校培养、培训机构培训、企业培训三个渠道。

(一) 高校培养

1. 开设服务外包专业。

我国高校计算机专业、金融学专业、外语专业每年都有大量的毕业生, 但是既懂金融业务、又有IT技术背景和较强外语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极其短缺。

2009年我国教育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各类高校要在相关专业开展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工作, 在高职高专、本科、研究生等层次培养高质量的服务外包人才。在《意见》的指导下, 国内不少综合性大学在其软件学院、信息学院等, 或各级科技大学、工业大学、理工大学、外贸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等大专院校设置了服务外包专业或专业方向。但由于国内高校服务外包专业的设置基本都是立足于信息科学的, 所以培养的人才在信息技术方面的能力较强, 而在金融、外语、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相对不足。有些外语外贸大学, 将外语能力与信息技术融合起来培养人才, 这比较接近金融服务外包人才的特征, 但仍然缺乏金融方面的知识。

2. 开设金融服务外包专业。

目前, 国内专门设置金融服务外包专业的院校很少, 主要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信息学院2008年在硕士研究生层面设置了金融学 (金融服务外包) 专业;杭州国际服务工程学院 (创建于2008年) 作为全国首家服务外包本科学院, 在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设置了本科层次的国际金融服务外包方向;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 (创建于2008年) , 作为“江苏省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和“苏州市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设置2了0高12职层年次第的2金期融服中务旬外刊包专业;硅湖职业技术学院依托花时桥国际代商 (务总城第作4为“71中国期金) 融硅谷”的独特优势, 设置了高职层次T的i国m际e商s务专业 (金融服务外包方向) 。这些院校将信息与计算机科学、金融学、外语、服务科学、管理学等课程融入专业课程体系中, 通过校企合作,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同院校有不同的定位,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主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有较好的外语应用能力, 能在金融机构后台从事后台服务规划、运营与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杭州国际服务工程学院主要培养熟练使用计算机及相关的软件进行金融软件的开发、测试、维护, 或金融数据的常规处理和分析, 熟悉金融服务的流程、质量、安全与法律标准, 有一定的人文素养和国际视野, 有较好的外语应用能力, 能在金融机构、服务外包企业等从事综合金融服务、金融技术和金融产品相关信息技术应用、软件开发、维护和更新等工作的应用型中高端技术人才;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和硅湖职业技术学院则主要培养能熟练使用英语进行交流, 面向金融服务外包产业领域的客户服务、数据处理、业务拓展等金融服务外包运营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服务外包人才。

由于我国高校专门开设金融服务外包专业才刚刚起步, 培养的人才数量十分有限, 远远不能满足我国金融服务外包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3. 在原有金融学专业内增设服务外包课程。

我国高校的金融学专业鲜有涉及到金融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 但也有学校的金融学专业在其课程体系中增加服务外包类课程模块, 以此拓宽学生的视野和就业领域。如:北京联合大学的金融学专业结合北京市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和金融后台中心城市建设发展的规划部署, 依托北京联合大学国家级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北京市服务外包人才培训机构的优势, 将服务外包类课程模块 (如服务外包概论、金融数据处理与分析、金融业务流程管理与实践) 嵌入到该专业的课程体系中, 并与联大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联合开发和建设金融服务外包方向课程模块, 在满足首都主流金融机构 (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 对应用性人才需求的基础上, 以特色课程模块来满足首都经济对金融服务外包人才的需求。

(二) 培训机构培训

2006年我国商务部推出了“千百十工程”, 并推出相应的人才培训计划。在计划的指导下, 全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都大规模地展开了以培训机构为主体的人才培训。在这些培训机构中, 既有大中专院校, 又有社会力量创办的培训机构和服务外包企业;既有国内知名的培训机构, 如达内IT培训集团, 也有国外优秀的培训机构, 如印度最大、全球第二大IT学习解决方案提供商NIIT (印度国家信息技术学院) , 目前已在中国多个省市建立了合作教育培训点。

然而就我国服务外包培训机构的培训内容来看, 主要还是偏重于ITO方面, 涉及业务流程BPO方面的较少, 并且专门针对金融行业的服务外包培训就更少, 仅有上海张江创新学院 (1) 金融服务分院开展金融后台服务外包的培训, 主要涉及金融服务外包项目操作员、金融服务外包项目管理员、金融软件工程管理、金融信息系统管理、金融服务外包项目管理、金融风险管理与控制等方面的培训。

(三) 企业培训

我国高校软件及相关专业每年有大量的毕业生, 但是有较强外语听说应用能力及实践能力的不多;软件工程师很多, 但能够独立带领一支团队、负责一个项目的项目经理比较缺乏;某金融业务流程外包公司负责人表示, 市场上特别缺乏懂计算机、懂英语、懂金融、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因此, 许多大学毕业生到外包企业都要从头培养, 成本较高。埃森哲2008和2009年的报告表明, 对于大多数外包企业来说, 员工培训费用在总运营成本中所占比例达5%至20%。然而, 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企业领导层进一步侧重于生存而不是员工发展, 这导致培训费用减少, 2006年员工培训费在总运营成本中所占比例在10%以上的外包企业约占41%, 而在2008年员工培训费在总运营成本中所占比例在10%以上的外包企业只占18%。另外, 服务外包企业长期以来存在人才流失的问题, 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企业不愿意自行培训人才。由此, 外包企业面临非常尴尬的境地, 一方面来自外部的合格人才较少, 另一方面企业又不愿意进行内部培养。

五、构建企业、社会、学校三个培训主体互动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金融服务外包行业属于金融业和IT业、服务外包行业的外延交叉性行业, 所以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必须是跨专业、复合型人才, 要具备多种专业能力, 同时要具备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因此, 金融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仅通过高校、或社会培训、或企业培训其中一方是不够的, 应探索政府政策推进, 服务外包企业、社会培训机构、高校三个培训主体互动合作的培训模式, 以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人才需求的无缝衔接。

具体来讲, 鉴于外包企业的人才培训高成本和高流失率, 政府应促进服务外包人才培训机构和企业的战略合作, 鼓励服务外包企业录用经过人才培训机构培训的人才, 建立相对稳定的人才培养、输送机制, 促进共同发展。同时, 由于社会培训机构了解行业需要, 有其独立的培训课程体系, 培训内容非常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甚至有相对固定的人才需求网络, 能发挥毕业与就业的桥梁作用。但这些社会培训机构往往缺乏基础领域的师资、相对固定的生源和一些培训设施, 这就为高校与培训机构之间的合作提供了可能。 (2) 校培企三方的合作, 不仅有助于实现高校大学生毕业与就业的无缝对接, 而且能提高培训机构的培训效率, 也可为企业提供稳定的人才来源和降低人才培训成本, 从而实现“三赢”。

目前, 我国已出现企业、社会、学校三方联动的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 但还没有普及推广。如:合肥创新地提出“学分互换”的人才培养模式, 打通了高校、培训机构和服务外包企业间的人才通道。在印度与NIIT齐名的GTT是全球领先的服务外包人员专业技能培训机构, 该机构现已正式入驻我国上海智力产业园, 准备引入全球首创的培训模式, 即开创性地与高校和企业通过B2B的方式开展业务, 突破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中的人才瓶颈。上海张江创新学院金融服务分院则是由上海张江创新学院、上海金融服务产业基地与上海金融学院三方合作共建, 金融服务分院依托上海银行卡信息产业园, 与上海金融学院签订了产学研战略合作联盟, 确立了“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教育战略合作模式, 以构建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与对口供需平台。

总之, 金融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要综合运用多种渠道, 采取政府政策推进, 校培企三方互融并举, 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埃森哲《.2008年服务外包市场研究报告——中国与全球》, 《2009年中国服务外包市场研究报告》.[EB/OL].http://www.accenture.com/cn-zh/Pages/index.aspx

[2]罗伟《.我国高校BPO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D].青岛大学, 2009.

[3]杨琳, 王佳佳《.金融服务外包:国际趋势与中国选择》[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

金融外包人才 篇3

京津冀服务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 使得以金融服务外包为代表的离岸外包成为加速“一体化”的重要发展战略。京津冀应抓住业务种类众多的离岸外包为业务抓手, 顺应全球服务业产业转移的浪潮, 积极承接金融服务外包业务, 努力抢占市场先机, 把离岸外包打造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其中培养金融后台服务外包人才成为了京津冀金融服务外包提升的先锋, 尤其是提高信息技术人才的业务水平, 对于基础设施和通讯设备都要求较高的金融服务后台外包业务来说至关重要。

北京是全国最具代表性的国际化城市, 其金融服务外包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应该为津冀两地的发展提供强有力地示范、先导效应。北京在2007年被评为全国第一批服务外包示范城市, 专业性承揽服务外包的企业达到400多家, 金融外包等相关从业人员高达22.8万人。但北京金融服务外包国际化水平相对不足, 高端的技术性BPO业务仍处于初级阶段。目前, 北京作为金融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在市场布局和业务领域方面, 逐渐形成了二大金融服务外包人才聚集区。北京的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应该以突破百亿美元离岸外包出口的定位为总体方向, 提升劳动力信息技术水平, 为承接高端的BPO业务做先导, 来助力京津冀地区由低附加价值ITO向高附加价值BPO转化。

二、发挥天津沿海优势, 努力打造京津冀“人才引进+本土培养”的多渠道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

天津作为直辖市, 东临渤海, 是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 天津滨海新区被誉为“中国经济第三增长极”。天津滨海新区先后制定了一系列鼓励负责外包决策和市场开拓的高端服务外包海外人才以及负责外包项目的组织、监督和控制的中端服务外包海外人才归国发展的新政策, 并通过100多项具体措施逐渐形成了统一协调、配套衔接的人才引进体系。2013年滨海新区投入7.6亿元, 引进高尖端海外留学人员达到850多人, 使得全区的海外留学人才总量达到了6, 200多人, 连续4年高度增长。另外, 引进海外专家2, 200多人, 使得滨海新区的总体人才储备量达到了78万人, 其中从事服务外包从业人员达到了16万人以上。

作为天津市现代化服务业20项重大项目之一的天津滨海服务外包产业园, 开拓了跨国的软件企业、IT服务企业、银行、保险、物流企业的呼叫中心、数据处理中心等金融服务外包领域。天津滨海服务外包产业园不仅为北京向天津、石家庄、唐山等京津冀重要经济发展城市转移部分金融服务外包的国际、国内服务业务搭建起了纽带和桥梁, 而且为金融服务外包人才的本土培养提供了巨大的需求空间。在培养本土化人才中, 天津外国语大学起到了生力军的作用。相对北京外语院校数量多且涉及领域广的状况, 天津外国语大学坚持走培养国际化、复合型、应用型的高端复合型服务外包人才的道路, 利用日语的品牌专业, 开设了日文软件外包专业。天津作为传统日企集聚区, 90%的软件离岸外包市场都来自于日本, 为日文软件外包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巨大的人才需求市场。但目前日企在招聘既懂日语又具备相关外包行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方面, 仍存在较大的缺口。因此, 在熟练掌握日语等语种的基础上, 天津培养具有外包行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的本土人才, 对于打造京津冀“人才引进+本土培养”的多渠道金融服务外包培养模式提供了范例。

三、利用河北金融服务外包的初级阶段鼓励更多较低技术水平的劳动力从事ITO, 为京津冀外包发展奠定基石

河北应该充分利用省内大量较低技术劳动力的优势, 承接ITO、接发包和呼叫中心。在金融自由化的推动进程中, 由于河北的金融市场开放时间较晚, 金融服务外包市场实践操作经验还不够成熟。ITO是金融服务外包的初级阶段, 属于较低层次的外包业务。相对于北京和天津金融服务外包高层次人才和中层项目管理人员较为聚集, 河北可以培养更多在外包企业起到基石作用的技术人才, 而这些人才将会成为金融服务外包业务真正的实施者。河北省目前在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中, 具有服务外包产业基地20家, 服务外包示范园区8个, 申请认证的服务外包企业已经超过2, 000家。但较低技术水平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仍无法满足日益发展的京津冀金融服务外包业的需求。要解决这一问题, 就必须在河北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内完善产业基地和培训基地的软环境和硬环境, 努力为技术人才提供由中高端技术服务、公共信息服务和公共培训服务所构成的公共技术平台。在此基础上, 河北应该把ITO人才作为重点培养对象, 使其可以胜任云计算的数据库服务、教育培训、金融后台处理、软件开发、软件测试和信息化管理咨询等一系列金融服务外包业务。最终为京津冀金融服务外包的协同发展提供国际领先的人才测评与认证基地以及国际金融服务外包业务人才培养与研发基地。

摘要:京津冀地区经济正处在结构调整的关键期, 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目标, 以强化自主创新为手段, 以实现“绿色崛起”可持续增长为核心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正有序展开。在优化京津冀人才培养基础上, 大力发展金融服务外包业是调整京津冀优化产业结构的战略选择, 具有重大的实际应用价值。

关键词:京津冀,金融服务外包,四大攻坚战

参考文献

[1]何锐鹰, 刘玥, 黄玉杰.高校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天津外国语大学的实践[J].经营与管理, 2012.12.

[2]徐枫.基于京沪对比的金融服务外包发展潜力与借鉴[J].企业经济, 2012.3.

金融外包人才 篇4

一、我国金融服务外包业的人才需求

1. 对专业的要求

在外包企业的招聘要求中, 对专业技能方面的要求主要是:应聘人员需要具备金融行业的会计能力。但是, 随着外包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企业对人才专业的要求逐步发生了一定的改变, 企业开始重视人才团队合作能力与沟通能力, 对人才的综合素质有了较高的要求, 对人才的专业要求反而降低。对于这一现状, 高校在进行金融服务外包行业的人才培养时, 需要重视对人才沟通合作能力的培养, 提升人才的综合素质。同时, 高校还应当抓好人才专业能力方面的培训, 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

2. 对人才综合能力的要求

从外包企业招聘人才的要求上看, 开包企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主要有8点, 这8点要求为: (1) 应聘人员需要具有较强的责任性, 对工作认真负责, 同时, 可以和团队进行友好、高效的合作, 具备较强的团队合作能力。 (2) 应聘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金融外包服务经验, 不需要上岗培训就可以胜任外包工作。 (3) 应聘人员需要积极乐观, 可以主动地对待工作上的困难, 可以协调好工作与生活, 以及同事之间的关系。 (4) 勤劳向上, 具有良好的精神面貌, 可以缓解生活中各方面的压力。 (5) 可以熟悉的操作金融方面的软件, 对各金融平台较为熟悉。 (6) 语言思维清晰, 可以明确的表达出内心的想法。 (7) 诚实守信, 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8) 生活健康积极, 有良好的生活方式, 无不良嗜好, 没有无法犯罪、不守信记录。从这些招聘要求中可以看到, 外包企业在对专业技能与经验做了要求的同时, 更多的是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 比如诚实守信、认真负责、勤劳乐观等品质的要求。因此, 在高校培养外包企业专业人才时, 需要重视对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

3. 学历层次的要求

在我国金融服务外包行业的人才招聘中, 对人才的学历层次有一定的要求, 从最新的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在200家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招聘要求中, 有30%的外包企业对人才的学历不做要求, 而其它70%的外包企业对人才的学历有要求;在有学历要求的外包企业中, 有64%的外包企业要求应聘者的学历在专科及以上, 其它36%的外包企业要求应聘者的学历在大专及大专以上。从这一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 金融服务外包行业对人才的要求较高, 企业人才需要有较强的专业技能。与此同时, 也可以从中看出外包行业人才的匮乏, 近一半的外包企业要求应聘人才的学历在专科及以下, 这一状况的存在有两个原因:原因一, 外包企业人才匮乏, 无法招到符合要求的应聘者, 因此不得不降低应聘要求;原因二, 外包企业的一些岗位不需要专业技能, 应聘人员只需要通过相应的培训就能满足岗位的需求。

二、我国金融服务外包业的人才培养

1. 我国金融服务外包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 我国金融服务外包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四种:政府与外包行业协会联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外包企业与高校联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外包企业建立人才培养学校的培养模式以及民办职业机构的人才培养模式。下面对这四种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

(1) 政府与外包行业协会联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政府做出了在5年时间内, 培养40万左右的专业金融服务外包人才的相关决议, 通过财政部门拨款, 与外包行业协会共同推动专业外包人才的培养。当前, 我国多个城市上百家企业申请了人才培养经费, 企业纷纷开展专业外包人才培养活动。金融服务外包协会直接创办了“外包人才培养工程”, 旨在促进更多的专业人才加入到外包行业的建设中, 推动外包行业的发展。该模式的主要人才培养路线为:企业提出人才培养名单, 在政府或协会中申请经费, 资助外包人才的培养, 企业同时可以委派专业人员进入高校开设外包专业课程, 促进外包人才的培养。高校外包人才在毕业之后, 可以直接进入到外包企业中工作。

(2) 外包企业与高校联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外包企业与高校联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前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有相同之处。该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也是通过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合作进行外包人才的培养, 但是政府部门与行业协会不提供资金支持。通过这种人才培养模式, 可以将企业对外包人才的培养需求直接反馈给高校, 给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提供相应的指导, 使高校的外包专业课程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相贴近。高校学生在学期间可以直接进入到外包企业实习, 在实习半年之后, 学生可以直接到外包企业工作。

(3) 外包企业或民间机构建立人才培养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些企业为了适应企业的人才需求, 直接建立了外包人才培养学校, 学校中教授的课程与企业的实际人才需求相对接, 外包人才在经过学校培训之后, 可以直接留在企业工作。一些民间机构也建立了类似的人才培养机构, 例如:北大青鸟、思远教育等。这些民间人才培训机构培训人才的目的主要在于盈利, 其培训内容主要是如何拿到相应的证件, 而并非是真正学成专业技能, 因此, 这类学校只能培养一些操作性的低层次人才。

2. 对我国金融服务外包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1) 以就业需求为向导, 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 高校培养外包专业人才的专业课程设置存在问题, 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明确。针对这一问题, 高校需要以就业需求为向导, 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应加强与企业的联系, 了解企业对外包人才的需求。建立外包人才实践平台, 通过实践平台, 建设金融服务外包时间教学体系, 以企业需求为向导, 加强学生的实践, 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使学生适应企业的人才需求。我国外包人才培养模式还需要与国际教育资源相对接, 促进外包人才的国际化。比如:通过“合作培养项目”, 将外包人才、留学生送到外国培训, 进行出国深造;通过“订单式”培养, 与国外外包人才培养机构合作, 共同开办外包人才培养基地等。

(2) 加强校企合作, 促进校企资源共享

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 高校教师需要加强与企业指导老师的交流, 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同时做好学生与企业的对接, 让学生进入企业实践, 从而解决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与企业的实际需要相脱节的问题, 并且还能降低企业招聘的成本。企业对于在职的外包人才也需要进行培训, 通过校企合作, 让企业人才进入学校学习指导, 另一方面实现对企业人才的在职培训。还可以通过建立“前校后厂”的人才培养模式, 将学校的实验室与企业的工作环境结合企业, 为外包人才提供实践平台。

三、结语

当前, 我国金融服务外包行业还处在发展的初始阶段, 人才资源较为紧缺。因此, 需要加快我国金融服务外包业的人才培养, 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 不断加强校企合作, 促进校企资源共享。同时, 推动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建立, 满足我国金融服务外包行业的人才需求, 促进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瑶.关于我国服务外包产业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建议--以东北财经大学为例[J].对外经贸, 2013, 03:135-137.

[2]苏娜.我国服务外包人才需求与培养的调查研究--基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视角[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 05:21-24.

[3]马松“.3+4”分段培养的“2平台+2模块”课程体系研究--以中职、本科分段培养金融IT服务外包人才为例[J].职教论坛, 2015, 35:47-50.

[4]李海申, 苗绘.国际金融服务外包人才产教融合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以河北金融学院为例[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6, 01:25-31.

[5]席东梅.协同创新为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第二届职业教育与服务外包行业对话暨中国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国际论坛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 19:15-20.

金融外包人才 篇5

作为“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之一的广州在发展金融服务外包产业过程中, 应当打开视野, 打破目前发展大多局限于软件研发外包 (ITO) 、业务流程外包 (BPO) 这一状况, 以金融服务外包中高端人才培训为切入点, 向高端的知识流程外包 (KPO) 拓展, 以推动广州金融业的发展, 加快广州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的步伐。

一、金融服务外包概述

根据巴塞尔银行业监管委员会、国际证券委员会组织和国际保险业监管协会2005年联合发布的《金融服务外包》报告, 金融服务外包是指金融机构在持续经营的基础上, 利用外包服务商来完成以前由自身承担的业务活动。具体而言就是指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把IT服务、后台服务和业务流程等非核心业务甚至部分核心业务, 以合同形式发包给专业的外包服务商, 以提高自身竞争力, 降低成本, 分散经营风险。

根据地理分布状况, 金融服务外包分为境内金融服务外包和离岸金融服务外包。按照业务内容, 金融服务外包分为金融信息技术外包 (ITO) 、金融业务流程外包 (BPO) 和金融知识流程外包 (KPO) 。ITO (IT Outsouring) 指金融机构以合同的方式委托服务商向其提供信息技术服务, 如金融软件开发与服务等。BPO (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 指金融机构将非核心业务流程和部分核心业务流程委托给专业服务商来完成, 如现金运营与处理、票据影像处理、呼叫中心等。KPO (Knowledge Process Outsourcing) 指金融机构为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 借助外部服务提供商进行金融分析、市场研究等。从金融服务外包的发展历程来看, 金融服务外包起步于ITO, 成长壮大于BPO, 发展趋势是KPO。

二、广州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现状

依托经济金融的发展、金融改革的深化、政府对服务外包支持力度的加大、金融机构外包项目支出的不断增加、开放的经济模式和毗邻香港的区位优势和创新优势等, 广州金融服务外包虽刚刚起步但已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出现了一大批主营或兼营金融服务外包的企业, 如广电运通、金电杰富士、广州软通动力、广州文思创新、东南融通、美银电子、广州银行电子结算中心、广州银安、金拓电子等。仅广电运通一家2010年外包业务总收入就达17亿。这些金融外包服务公司的服务项目主要以金融软件开发、银企服务、现金管理、凭证影像等信息技术和业务流程外包服务为主。

总体而言, 广州金融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和优势。

(一) 金融软件外包产业的企业群落相继形成

目前已有天河软件园、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以软件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园区, 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企业集群, 如表1所示。

特色企业集群的形成对降低业务成本、创造需求、合作创新等均有积极作用。

(二) 金融后台服务正初步形成产业聚集效应

位于广州开发区的广州金融创新服务区的金融后台服务聚集效应正初步显现。该金融创新服务区已经形成了金融总部区和金融创新服务区的核心区、金融服务外包区和后台业务中心区、金融机构研发和培训服务区、金融电子设备制造区四大特色区域;已吸引英特尔广州国际安全数据解决方案中心、中国建设银行总行后台服务中心等大型后台中心在该园区落户。

该服务区十年内的规划是大力引进国内外大型金融机构的数据处理中心、清算中心、信用卡中心、研发中心、呼叫中心、灾备中心等后台机构;以英特尔数据中心等项目为龙头, 组建高科技金融服务团队, 集中为跨国金融机构及亚太地区跨国公司总部等提供专业的数据存储、数据安全及数据交换等金融数据服务;还将承接国际金融机构的财务处理、按揭服务、银行业务、保险业务等运营和管理环节的金融外移外包业务, 形成金融外包产业链。

(三) 金融服务外包产业环境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广州市为首批“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 享有国家扶持服务外包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同时广州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 在2008年出台了《关于加快我市服务外包发展的意见》和《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广州示范区管理办法》, 在资金和政策扶持、示范区建设、人才引进和培养、国际和地区合作等各方面制定了支持政策。广州开发区也出台《广州开发区鼓励发展金融产业暂行办法》, 鼓励金融机构总部、地区性总部、资本市场类机构、金融后台后勤业务总部入驻, 从税收、补助、物业租赁方面加大引进力度, 在教育、子女入学、税收、户籍方面对金融高管阶层加大激励力度。同时在金融企业用地等方面予以政策性倾斜支持, 对新设立或新迁入的金融机构给予500万到2 000万元的一次性资金奖励。

(四) 毗邻港澳的独特区位优势

广州有与香港、澳门毗邻的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国务院2009年颁布实施的《纲要》明确支持珠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地区在现代服务业领域的深度合作, 把推进粤港澳更紧密合作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为穗港在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开展合作注入了新的动力。尤其是CEPA实施后, 广州与香港也进一步扩大了两地金融业合作空间, 加快了广州金融创新服务区建设, 广州也更加积极、主动承接香港金融机构的数据处理、数据备份、软件开发、信息交换和电话银行等金融外包服务。

虽然广州在发展金融服务外包产业方面有着许多其他地区不可比拟的优势, 但是由于广州金融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 存在发展零散、规模较小、力量薄弱、资产分散、优势不集中、配套条件不完善、高端业务发展不够、专业人才不足等问题, 在产业化、市场化、专业化、现代化、集中化和国际化方面有较大的差距, 需要通过改革创新加以突破。

三、推动广州金融服务外包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 从政府角度

1. 进一步引导金融服务外包企业集聚发展。一方面, 要大力培育本土龙头金融服务外包企业, 使之成为国际离岸金融服务外包总承接商和对内金融服务外包总发包商;另一方面, 进一步吸引境内外知名金融服务外包企业来广州设立法人总部或区域性总部, 实现金融服务外包业集聚发展。

2. 加大对金融外包服务商的资金和政策扶持力度。对金融外包服务商出台切合实际的优惠措施。如:给予金融外包服务商税收优惠政策;鼓励银行、外资、风险资本和民间资本等资金以多种形式流入金融外包服务产业;鼓励政策性担保公司为本土金融服务外包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扶持有条件的金融服务外包企业发行股票上市, 对能够带来较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外包产品和服务, 可设立专项奖励基金予以奖励。

3. 打破金融服务外包产业人才瓶颈的限制, 开展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育工程、组建金融服务外包团队。包括优惠政策吸引港澳中高级服务外包专业人员和留学回国人员来广州创业, 支持各高等院校、中介结构和社会培训机构培养适合金融外包企业发展需要的实用技能型和创业型人才。

4. 出台切实措施鼓励金融机构的业务外包与承接。金融机构因对本土金融服务外包供应商的服务能力和水准存在疑虑, 只愿意将一些操作性、事务性、层级较低的业务外包给本土金融服务外包提供商, 导致目前广州金融业务外包范围还十分有限。为了鼓励金融机构扩大业务外包范围, 可以对剥离中间业务或后台业务, 设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金融服务公司的, 或者将中间业务或后台业务外包给本地法人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金融机构给予一定奖励和补贴。

5. 进一步发挥区位优势吸引香港金融机构后台作业内移。依靠两地相邻、文化语言相通、经贸往来密切的优势, 努力吸引香港金融机构在广州设立地区总部、后方支援中心、产品研发中心、客户服务中心和数据备份中心, 着力提升金融外包服务的国际竞争力。

(二) 从外包服务商角度

1. 以战略合作的方式与国际金融服务外包商合作。

缺乏国际经验及大型项目管理能力是大多数外包服务商的短板所在, 因此需通过战略合作的方式与国际先进金融外包服务商合作, 凭借企业自身的吸收能力学习国外合作伙伴企业先进的外包管理理念和管理经验, 逐步提升大型项目管理能力, 丰富国际经验, 在资格认证方面向国际先进外包商看齐, 从而承接更多、更大的外包项目。

2. 积极进行本土金融服务外包接包联盟。

规模小、缺少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大型项目承接能力不足已成为绝大部分金融服务外包商发展面临的共同瓶颈。如何提高其接包竞争力是摆在众多外包服务商面前的一个迫切问题。金融外包服务商之间可以通过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进行合作联盟, 共同提供外包服务, 这将是外包服务提供商提升接包竞争力的发展趋势之一, 也是解决目前大多数金融外包服务商存在的问题的快速途径之一。

3. 了解客户需求, 提高服务质量。

银监会警示金融外包风险 篇6

近期, 银监会对商业银行下发了一份《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科技外包风险管理指引 (征求意见稿) 》 (以下简称《指引》) , 首次对金融服务外包提出具体要求。

《指引》明确, 银监会有权要求服务提供商接受外部机构的审计, 并且将与其派出机构对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科技外包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对服务提供商提供的外包服务活动风险情况进行延伸检查。

据了解, 我国金融服务外包行业规模已达150亿元。银监会认为, 银行业金融机构将信息科技外包服务集中交由少量服务提供商承接而产生的风险, 可能造成集中性的服务中断、质量下降、安全事件等。

据了解, 金融服务外包提供商和银行之间的合作基本上是靠双方制定的合同来约束, 但事实上, 最终出现风险之后大多由银行来承担。

此次, 银监会针对金融服务外包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 包括“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对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科技外包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 并对服务提供商提供的外包服务活动风险情况进行延伸检查。”对于风险较高的信息科技外包服务, 银监会或其派出机构可暂缓、中止服务, 直至银行业金融机构、外包服务提供商有效改正。

金融服务外包发展新趋势 篇7

从外包内容上看, 金融服务外包包括金融信息技术外包 (ITO) 和金融业务流程外包 (BPO) 。金融信息技术外包, 是指金融企业以长期合同的方式委托信息技术服务商提供部分或全部的信息技术服务, 主要包括应用软件开发与服务、嵌入式软件开发与服务, 以及其他相关的信息技术服务等。金融业务流程外包是指金融企业将非核心业务流程和部分核心业务流程委托给专业服务提供商来完成, 主要包括呼叫中心、财务技术支持、消费者支持服务、运营流程外包等。

一、金融服务外包发展趋势

金融行业的服务外包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七十年代。当时, 一些金融公司为节约成本, 将打印及记录等业务外包。九十年代后, 金融服务外包进入飞速发展时期, 外包业务扩展到IT部门及人力资源等更多领域。近年来, 发达国家出现了新一轮金融服务外包浪潮, 在所有行业中, 金融业外包规模已经仅排在制造业之后位居第二, 覆盖了银行、保险、证券、投资等各类金融机构以及各种规模的金融机构。

(一) 金融服务外包规模持续迅猛增长。

当前, 以软件及信息服务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正以空前的速度实现跨国界转移, 专业化服务出现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尤其是金融后台服务 (外包) 行业正进入高速成长期。金融机构在全球IT技术的发展、成本压力, 以及自身安全要求和转移风险等因素的驱动下通过将前、后台业务分离, 将金融后台服务包括金融数据处理、金融服务软件及系统研发、金融灾难备份、清算中心、银行卡业务等外包来提高效率、更专注于核心业务, 以增加其在全球金融领域中的竞争力。全球外包年会主席、美国著名外包管理专家迈克尔·科比特曾估算, 外包市场在1998~2000年间增长了一倍。2001年全球外包金额达3.78万亿美元, 2003年全球外包市场规模为5.1万亿美元, 目前正以每年约20%的速度增长, 到2010年将有20万亿美元的规模。

谋求低成本是金融服务外包迅猛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而参与其中的金融企业也的确获益匪浅。德勤咨询公司的《关于全球金融机构离岸外包2007》报告显示, 半数以上的金融机构通过金融外包节约了40%的成本, 而这个比例在2003年大约只有33%;外包节约的成本从2003年的5亿元到2006年的90亿元。根据德勤公司的预测, 从2005年起的未来5年内, 世界前100家大型国际金融企业将要向外输出3, 560亿美元的金融外包业务。为此, 这些企业将至少能节约1, 380亿美元的运营成本。不仅如此, 世界前20家大型金融企业还可以通过外包大幅削减2~3倍的经营成本。

(二) 金融服务外包的内容逐渐深化。

从金融服务外包的发展历程来看, 金融服务外包起步于金融ITO, 成长壮大于金融BPO, 而发展趋势将是金融KPO。以前的金融服务外包主要是IT业务的外包, 包括提供桌面协助、大型数据系统或网络的连接等服务。近年来, 许多大型银行竞相将其操作管理中一些具有特殊功能的业务派送到海外, 离岸外包业务从一般IT服务扩展到金融服务领域, 外包的商业模式也从一般软件配套服务进入了运营操作过程承包。目前, 外包市场逐步向纵深发展, 即逐步转向KPO。一些专精特定业务的外包商目前很受市场欢迎。近年来, 这些提供特殊专精功能的外包商为了保持其竞争力而不断加大外包业务的深度, 正在大力开拓专家型外包业务, 并配以高科技的智能应用, 创造出新的知识资本, 从而大力降低成本。

(三) 离岸金融服务外包趋势不断扩大。

离岸金融服务外包是指金融企业将自己的部分业务委托给外国企业的一种商业行为。由于行业竞争的加剧, 各公司的利润率不断下降, 同时客户提出更高要求的服务, 这推动了各金融服务公司在不断降低成本的同时要提高服务品质。最初, 欧美的公司进行离岸外包是充分利用全球的劳动力差价进行劳动力套利, 发展中国家低廉的劳动力降低了公司成本, 使公司在竞争中获得成本优势。2003年后, 这种趋势更加明显。许多跨国公司试图通过建立离岸交易及服务中心来提高本机构整体效率。金融机构除将业务外包给服务商外, 也会把一些业务交由海外附属机构来完成。德勤会计师事务所的统计显示, 2001年只有少于10%的金融机构参与到离岸外包的行业, 而到2006年这个比例已经达到了75%。据金融研究公司Tower Group的调查, 一批世界超级金融机构, 包括美国运通、GE Capital等都向海外大规模地外移了客户呼叫中心与软件开发业务。

(四) 金融服务外包的全球格局初步形成。

美国、欧盟、日本等国是主要的金融服务外包发包方, 而印度、爱尔兰等国是主要的接包方。美国公司占据全球离岸经营业务的70%。欧盟和日本占据剩余份额, 其中英国居于主导地位。美国、日本和西欧的发达国家金融机构的商务流程已经实现了标准化, 为降低成本, 将其业务流程中非核心的业务外包给国外其他的服务公司运作。

国际金融服务外包最主要承接国是印度、爱尔兰等。科尔尼咨询公司研究指出, 从金融结构、商业环境和专业技术人才的获取三个方面来考察离岸目的地国家, 印度处于绝对领先地位, 中国、马来西亚、捷克等紧随其后。目前, 国际金融服务外包市场已经形成以印度市场为核心, 同时包括菲律宾、马来西亚等新兴服务外包市场的整体格局。

二、我国金融服务外包发展现状

全球金融服务外包的蓬勃发展对我国而言意味着两大机遇:一方面根据WTO协议, 随着我国银行业的全面开放, 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在华设立外包服务中心, 我国有望成为继印度等国家之后又一个离岸金融服务外包中心, 为国内金融服务外包商提供了大的机会;一方面国内金融机构也将越来越多地借鉴国外同行的成功经验, 选择合适的外包商, 将非核心业务剥离, 提高自身经营效率。

(一) 我国金融业在开展金融服务外包方面仍处在起步阶段。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开放, 外资跨国金融机构较早在我国境内开展金融服务外包业务。目前, 外资跨国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比较广泛, 涉及数据处理、IT服务、人力资源管理和部分操作性业务等。相比之下, 中资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外包尚处在起步阶段, 部分国内金融机构开展了服务外包业务的尝试, 主要集中于信息技术相关业务、信用卡业务的外包。

以银行业为例, 2001年7月深圳发展银行与GDS (万国数据服务有限公司) 签订为期五年的灾备外包服务协议。2002年通过招标, 国家开发银行将PC等设备外包给了惠普公司。2004年2月国家开发银行与惠普的外包协议, 是国内金融界首家整体外包案例。2005年国家开发银行的IT外包范围进一步扩大到应用系统开发、网络系统运维、灾备中心建设与运维、项目监理、咨询等共七个类型的服务。2003年11月中国光大银行将其核心业务和管理会计系统的开发外包给联想IT服务, 项目引进全球ERP市场占比例最高的SAP公司的产品。2004年初, 光大银行又将信用卡外包给了美国第一资讯公司, 开创了国内信用卡系统外包开发的先河。同年8月, 光大银行也签订了国内首份信用卡全面外包协议, 将信用卡业务外包于美国第一资讯公司 (FDC) 。

我国金融机构近几年来进行的金融外包在有效利用外部资源、集中资源于自己的核心业务、缩短新业务或新产品推向市场的时间、降低成本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然而, 我国金融服务外包市场还很不完善, 主要表现在: (1) 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规范的纠纷处理机制缺失, 外包监控制度尚不成熟; (2) 外包服务商资格审查制度欠缺, 致使质量信誉优异的外包服务商缺乏; (3) 外包业务范围狭窄。但是国内金融服务外包主要集中于IT业, IT系统规模小的地方性商业银行通过外包服务所能带来的成本节约不具有吸引力。

但从长远发展趋势看, 随着我国金融业开放程度的加深, 国内金融行业的竞争将日趋激烈, 国内金融机构也将更加关注自己的核心业务, 对外包服务的需求将不断扩大。而国内IT行业、技术和管理咨询行业的迅速成长也会带动外包服务的增长;伴随着金融外包行业的成熟, 专业化的金融服务外包商也将涌现出来。可以预见, 中国金融服务外包的市场需求和供给均会不断扩大。

(二) 我国在承接国际金融服务外包方面仍需进一步努力。

近年来, 在全球金融服务外包市场体系中, 中国正越来越受到世人的瞩目, 并被认为有机会成为继印度之后的全球第二大金融服务外包中心。毕博管理咨询公司彼得·郝勒维茨就曾认为, 到2015年中国和印度将成为全球金融服务外包业的中心。因为中、印两国拥有大量受过良好培训的外包业务人才, 具有劳动力成本优势, 能提供满足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我国在综合成本、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比其他发展中国家具有优势, 因此我国是发达国家金融服务外包的首要选择。我国有庞大的国内市场, 而且这个市场还在不断扩大;另外, 在软件从业人员的薪资方面, 我国也比印度等国更有竞争力。

然而, 相对于印度而言, 我国在承接国际金融服务外包方面还存在差距。有专家表示, 中国在外包业务方面可能仍落后5~10年。根据麦肯锡公司的调查, 中国信息技术服务一年的收入还不到印度同行的一半, 且外包服务部门零散, 缺少具有规模优势的大企业。而且我国银行业的信息技术投入中, 硬件投入的比例偏高, 服务投入的比重较小, 与国外银行业偏重服务投入的做法差距明显。此外, 印度拥有更好的语言优势、数量更多的专业人才, 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也较为严格。

三、推进我国金融机构服务外包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 对政府部门的建议

1、建立完善而有效的金融服务外包监管制度。

到目前为止, 我国金融监管当局尚未出台针对金融机构业务外包的监管法规或指引文件。监管制度的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金融机构业务外包的发展。我国金融监管机构应充分认识到金融服务外包活动潜在的风险, 立足于我国金融服务外包的实践, 积极借鉴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监管框架和措施, 参考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金融服务外包》的成果, 尽快推出金融业务外包监管指引文件, 为积极支持我国金融外包业务的发展提供制度基础。

2、制定相关的鼓励政策, 支持金融服务外包行业发展。

可将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列入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目录;还应建立并完善外包服务商的资格审查和信用评级制度。另外, 政府可倡导建立金融服务外包行业协会, 制定金融服务外包的行业标准, 推动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健康规范发展。或由政府推动, 组建金融服务外包联盟, 突出群体力量, 承接离岸金融服务外包业务。

(二) 对金融机构的建议

1、明确外包战略。

金融企业进行业务外包时, 需要对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管理的优势与劣势、整体价值和长远目标进行系统分析, 明确将要外包的业务在整个经营战略中的角色以及外包将给本企业造成的影响, 外包业务的选定应与整体战略相一致。

2、在可承受的范围内逐步扩大外包业务范围。

在进行外包之前, 金融机构应根据自身的特殊性, 合理筛选适宜外包的金融服务项目, 将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目前, 国内金融机构业务外包的范围还十分有限, 从优化资源、节约成本的角度来看, 可以考虑将金融数据处理和灾备、银行卡、客户服务、财务和会计、营销、研发设计等业务外包出去。

3、慎重选择外包服务商。

金融机构选择外包商时首先应考虑其服务能力和信誉, 而后才是考虑成本。此外, 共同的文化背景、经营理念管理思路也都是双方未来合作的基础。业务外包后应与服务商保持良好的沟通, 密切关注业务的运行情况。

摘要:近年来, 全球金融服务外包行业发展迅猛, 我国金融服务外包已经开始起步并呈现不断发展的趋势。为保证我国金融服务外包行业的持续良性发展, 政府部门应建立完善而有效的金融服务外包监管制度, 并制定相关的鼓励政策;而金融机构应抓住机遇, 明确外包战略, 在可承受的范围内逐步扩大外包业务范围, 并慎重选择外包服务商。

上一篇:数字城建档案建设下一篇:教育装备的文化适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