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装备的文化适用性

2024-10-11

教育装备的文化适用性(精选5篇)

教育装备的文化适用性 篇1

摘要:高职院校公共音乐课程, 在设置上对传统音乐文化多有忽视。通过对教学实践的分析, 来阐述传统音乐文化对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的实用意义。

关键词:素质教育,传统音乐文化,实用性研究

近年来, 以素质教育理念来指导义务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实践, 已成为各方共识。但在职业教育这一特殊领域, 由于人才培养方向的确定性, 却导致职业院校在素质教育方面的滞后态势。尤其是在高等职业院校, 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我们知道,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工作在行业基层, 负责组织、实施生产或流通服务, 并承担具有较高水平技术性工作的技术人员或经营管理者”。因此, 高职毕业生在未来的工作中, 不仅要面对一线生产者和服务人员, 更要同具备较高文化素养的本单位上级管理人员, 以及相关合作单位的管理人员建立密切的工作联系, 这就对高职毕业生的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 相对中职教育, 高职教育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 更应把素质教育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

众所周知, 素质教育以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养为目标。具体到高职教育, 则应着眼于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素养、审美修养、身心健康、职业能力等各项素养, 来综合考量一所院校在素质教育方面的得失。高职素质教育的目的, 不仅在于提高学生的各项素养, 更着眼于通过综合素养的提高, 能够使学生对自身的潜能有所认知、有所开掘, 帮助他们实现业务能力方面的相应提升, 为将来走上相关岗位, 快速适应业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素质教育实践中, “寓教于乐”的教学模式, 以其特有的形象性、情感性和趣味性, 而具备较强的亲和力, 堪称提高学生各项素养的最佳选择。高职院校的公共音乐课程, 本应以其“寓教于乐”的特点, 成为素质教育的主阵地。然而, 当今的高职院校公共音乐课, 在设置上还存在一些不尽人意之处。比较突出的问题是, 对于传统民族音乐的教学重视不足, 推介不力, 导致要么是没有专门的传统音乐公选课供学生选择, 要么是学生对这样的公选课缺乏兴趣, 选课者寥寥无几。故而笔者以为, 分析传统音乐文化对于实施高职素质教育的实用性特点, 对于更好地在公共音乐课程中推广传统音乐文化, 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的传统音乐, 是民族音乐的一个分支概念。它是指“具有一定流传时间的、不是当代创作的音乐”。“在我国, 常常把清代以前即已形成的音乐划归传统音乐的范畴。传统音乐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别: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和民间音乐”。故本文拟结合浙派传统筝曲《高山流水》和传统民歌《茉莉花》的教学, 来分析传统音乐文化对高职素质教育的实用意义。

《高山流水》是我国经典的古筝曲目, 它本是作为文人音乐的古琴曲目, 后被移植于古筝演奏中。在这首筝曲的教学中, 首先应在适当讲解、点拨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去静心聆听, 在聆听中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充分感受音乐之美, 以促成情感的共鸣。在此基础上, 适当讲解1~3乐段是怎样通过同度按弦等技法, 使乐音跨3个八度, 来描绘巍峨的高山和清冽的流水;并讲解后面的4~5乐段, 是怎样运用上下行刮奏、花指等技法来表现山涧之水的流动感和湍急感。使学生得以明白《高山流水》此曲表现了怎样的美, 又是怎样表现了这种美。只有在深入讲解的基础上, 才能引导学生去感受多彩的音乐形象, 获得美的感化和熏陶, 进而从中汲取营养, 确立以“和”为美的传统审美观念。这就使得学生拥有了一双发现美的慧眼, 一颗感受美、欣赏美的心灵。不仅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怀, 更能促使其在未来的工作与生活中, 主动地发现美, 自觉地创造美, 在达成心灵愉悦的同时, 也令其工作与生活充满创新的灵感。

音乐是人类最美的语言。《高山流水》优美舒缓的旋律, 对于学生的心灵无疑是一种柔和的浸润。这也有助于使学生养成聆听传统音乐的习惯来调适心理, 以便在未来繁忙的工作之余纾困减压, 从而营造良好的心理状态, 促使其身心健康发展。

在欣赏美的基础上, 最终引导学生关注《高山流水》背后的文化意蕴:俞伯牙之所以同钟子期结为莫逆之交, 缘于钟子期对其琴技也就是业务能力的欣赏;而这段传颂千载的知音美谈, 恰恰从侧面展现了俞伯牙对自身业务能力的珍视以及对自身职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态度, 无疑也是大有裨益的, 从中也可窥见传统音乐文化在德育方面的独特效果。

无独有偶, 经典民歌曲目《茉莉花》的教学, 也能淋漓尽致地展现传统音乐的文化内涵, 从而使学生得到审美素质和文化素养方面的多重提升。该曲目的教学与欣赏, 完全可以用《茉莉花》歌曲小史的面貌来呈现。《茉莉花》歌曲的原型, 是成书于清乾隆年间的剧本选集《缀白裘》中杂剧《花鼓》的插曲——《花鼓曲》:“好一朵茉莉花, 好一朵茉莉花, 满园的花开赛不过了他。本待要採一朵带, 又恐怕看花的骂。本待要採一朵带, 又恐怕看花的骂”。杂剧《花鼓》情节诙谐, 恰可由此切入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一对凤阳夫妻靠打花鼓卖艺, 被浪荡公子邀至家中演唱《花鼓曲》。其间, 公子不时寻机调戏花鼓女, 以致其夫不得不挺身庇护躲躲闪闪的妻子。唱词中的“茉莉花”, 即比喻杂剧中的“花鼓女”;想采花的人, 即“浪荡公子”;“看花的”人即花鼓女之夫。

这首小调随戏曲散播于江南民间, 称为《鲜花调》, 直至被新四军作曲家何仿改编为新民歌。然而, 这首《茉莉花》在华夏大地的流传之广却令人称奇:北起黑龙江、南至广西, 十余个省区竟流传着数百个唱词、旋律各异的《茉莉花》版本。在教学中, 完全可以播放不同版本的《茉莉花》, 来使学生体验各地的文化差异。比如, 江苏扬州版《茉莉花》一字多腔, 多装饰音, 因而显得委婉动听, 细腻悠长;湖北版《茉莉花》旋律起伏跌宕, 风格上显得率真活泼;而河北版《茉莉花》则字多腔少, 音程上多大跳, 因而较之南方版本显得高亢激越一些;且河北版《茉莉花》使用七声调式, 也比南方版的五声调式更富于变化性, 但在柔和性上却有所不及。通过对不同版本《茉莉花》的赏析, 在陶冶学生情操的同时, 也可引导其关注音乐背后的文化现象:不同版本、不同风格的《茉莉花》, 正是因不同地区人们群体个性的差异造成的, 即不同的民俗风情造就了不同的《茉莉花》歌曲。对歌曲的欣赏, 同时也是对不同区域文化的感性体认。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高职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 难免要和不同地区的从业者建立工作联系, 那么这种“练达人情”的音乐文化修养, 则有可能在不经意间展现其独特的价值。

综上所述, 高职院校公共音乐课程完全可以立足于对音乐文化的解读, 来设计传统音乐教学, 从而使学生在接受审美熏陶的同时, 获得思想道德、文化素养、身心健康、职业能力等各项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俞人豪.音乐学基础知识问答[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6.

[2]汪协如.缀白裘[M].中华书局, 1930.

[3]俞人豪.音乐学基础知识问答.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6.39.

[4]汪协如.缀白裘.中华书局, 1930.48.

读本的实用性与文化内涵 篇2

编 者:徐功明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作为表情达意和交流沟通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为语言文字制定清晰的使用标准和规范,意义和重要性是不言自明的。从1955年文化部、文改会联合发布《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至今,60年来,国家语委等部委陆续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关于语音、汉语拼音、文字、标点符号使用的规范标准,并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不断修订、更新,对于净化语言文字的使用环境、满足实际使用需要,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但也要注意到,规范标准是在总结大量语言现象的基础上凝练而成的,具有高度概括性,若非辅以生动鲜活的案例,理解起来难免感到抽象枯燥,存在隔膜,甚或对语言文字运用造成负面影响。再者,语言总是要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不断发生改变,而且速度与社会生活的变化节奏成正比。规范标准虽具有明确的指导性,对于千变万化的语言现象却未必全部适用。如此而言,为语言文字使用的规范标准编写配套读本,结合实际阐释说明,自有其不可低估的必要性。徐功明老师编写的《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知识200问》,正是这样一部回应、满足社会实际需要的普及读本。

某个多音字的读法如何区分?某个词语或成语的确切含义是什么,又该怎样使用?音近形近的字或词语如何辨析?并列的书名号和引号间到底该不该加顿号?如此种种,看上去司空见惯不足为奇,真正使用时才遗憾地发现,对这些“熟悉的陌生人”,我们实际上仍然一知半解,知识储备和了解非常有限。基于释疑解惑的目的,全书选择了人们日常运用语言文字时普遍存在的若干疑问,分门别类加以概括总结,力求突出实用性、针对性和代表性。无论中小学生、从事与语言文字相关的工作者还是社会大众,读后都可以有所收获,提高实际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在内容组织架构的宏观层面,全书采用了先总后分、循序渐进的方式,依次设置总论、汉语拼音、语音、规范用字、词语辨析、标点符号、数字用法七章。各章同样沿袭了这一思路,如语音一章,先介绍调值、四声、儿化、轻声等概念,再指出易错字的正确读音;规范用字一章,先介绍独体字、合体字、偏旁、部首等概念,再分组辨析音同形近字各自的含义和用法;汉语拼音和标点符号两章,先介绍新版《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标点符号用法》修订时依据的原则,以及与此前相比的改动之处,再逐条解释具体使用时的要求和注意事项。此种先展示全貌再将其剖析开来分别观察,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的架构方式,契合了人们认知事物的习惯和顺序:是什么→包括什么→为什么。事实上,也只有知其然,才有可能更好地知其所以然。

自然,由于篇幅的限制,一部百余页的读本,不可能彻底澄清全部疑问,考虑到阅读效果和效率,如是行文也没有必要。全书将常见的疑问提炼为200道题,以问答的形式呈现,如此设计,突出了实用性的定位,也切合大众的阅读特点和心理。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繁忙紧张,静下心来踏踏实实读书,往往很难做到。而且,人们在产生疑问时,最为直接和下意识的反应,首先是获悉具体答案究竟为何,其次才是探究所以如此的原因。以强烈的问题意识贯穿,内容始于问题的提出,终结于问题的解答,有助于读者在翻阅目录时,即可了解全书的大致内容,并根据需要检索、查找相关内容。

阅读需要有不同层次之分。为获得所需资讯而读,固然可以在短时间内如愿以偿,随着时日推移,其与为增进理解而读的差异、差距,势必逐渐明显、越拉越大。何况,语言文字在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凝聚了丰富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字词、成语、惯用语等的确切含义和用法,与其有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显然,解读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则,仅仅停留于简要说明“怎么用”、笼统告知“这么用行不行”是远远不够的,更要解释清楚来龙去脉。故而可以看到,本书在辨析各组音同形近字或词的含义与用法、辨析字词读音、介绍成语用法时,尽可能言明出处来源,并引用典籍文献加以佐证。如讲解多音字“将”的读音时,援引《诗经·卫风·氓》中的诗句,区分“傅”与“付”、“脍”与“烩”等易错易混字时,援引《识文解字》中的释文。再就是比较中见异同,如从概念入手阐释字与词的区别,从来源和适用范围指出普通话、国语、华语三者的实质和区别。了解语言文字的历史文化内涵、明确易混易错字词的异同,具体运用时才不容易出错。

教育装备的文化适用性 篇3

由Robert Gary-Bobo和Yossi Spiegel (2006) 两位学者在其论文《有限责任条件下的最优动态规制》一文中, 试图解决成本波动下最优规制机制的设计问题, 建立了规制模型 (本文称之为G-S模型) 。其中的论述, 隐含着动态成本下的最优规制的实现条件, 本文就其对文化企业的适用性进行讨论。

1 G-S规制模型假设条件

设被规制企业只生产一种产品, 消费者剩余为:

其中, q是企业的产出, t为对企业的转移支付 (企业的收益) , S (q) 则为消费者的总效用。

假设条件1:S (·) 是二阶连续可微, 严格递增的凹函数。

假设条件2:企业的生产成本依赖于两个相互关联的因素: (1) 可观察到的自然的状态s; (2) 企业的成本类型θ (系企业的私人信息) 。亦即, s表示企业成本函数中对规制者和被规则者都能观察到的成本, θ表示企业成本函数中不可观察到的成本, 是企业的私人信息, 但这两者是呈正相关的。

假设条件3:s有两种状态, 即, 好 (g) 或坏 (b) , θ也有两种类型, 即, 高 (h) 或低 (l) 。

假设条件4:在企业类型为θ=h, l时, 企业在自然状态s=g, b时的成本为Cθs (q) , 其中, 对于s=g, b, Chs (q) >Cls (q) , 对于θ=h, l, C'hs>C'hl (q) ;亦即, 高成本类型的企业比低成本类型的企业在任何状态下都有比较高的总成本和边际成本;在坏的状态下, 两种类型的企业的总成本都分别大于 (至少等于) 在好的状态下的总成本。

假设条件5:Cθs (q) 在q上是递增的凹函数, 对于θ=h, l, s=g, b, Cθs (0)

由于t为企业的收益, 故其利润πθs (q, t) =t-Cθs (q) (2) 设Фl为企业成本类型为低时的概率, Фh=1-Фl为企业成本类型为高时的概率。用pθs表示状态s给定时企业的成本类型为θ时的条件概率。故而, phg+phb=plg+plb=1.为方便其见, 把条件概率写成矩阵的形式:

一般情况下, plg≠phg, 因此, 矩阵H为满秩, 故J=plg phb-phg plb≠0.假设J≥0, 意味着phb/phg≥plb/plg, 因此, 高成本类型企业比低成本类型企业显示b状态信号的可能性更大。由于s表示成本函数中不可观察的部分, θ表示可观察的部分, 因此, 高可观察成本企业比低可观察成本企业更可能有高不可观察成本。故而, J可被看作企业的成本类型与自然的状态之间关系的测度。J值越大, 企业成本类型与自然的状态之间的关系越强, 可观察成本更能表现出有关企业成本类型 (不可观察成本) 的信息, 反之则反是。

2 文化企业的特征

与其它类型的企业相比, 文化企业具有高不可观察成本, 具备适用G-S模型的条件, 也是更能体现G-S模式价值的领域。具体地说, 文化企业的以下特征决定了G-S模型的适用性。

2.1 成本的虚拟性

与其它企业相比, 文化企业对物质资源的依赖程度较低, 高度依赖于无形的知识、创意和思想, 从物质形态上看, 生产产品的成本并不很大, 但从是从价值形态上看, 产品的成本则大大高于前者。因此, 文体企业的成本具有虚拟性特点。

2.2 成果的经济性

文化是上层建筑, 其经济性特征长期以来被忽视。但文化企业也是企业, 也具备具体的一般特征, 其产品也是根据价值规律而有目标地进入市场竞争。产品价格形成也取决于市场机制, 产品的质量必须经得起市场的考验。投入、产出决策也应以市场为基础, 不能脱离市场而盲目定位产品。

2.3 人才的重要性

人才对于文化企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它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文化企业的资产大多是无形的, 而人才是无形资产的载体。人才不足, 企业运行将受到极大障碍;人才流失, 将对文化企业的生产造成致使的打击。因此, 应充分重视人才的管理与激励, 规制者也必须考虑这一因素。

3 结语

以上文化企业的三个特征, 基本符合五个基本假设条件, G-S模型适用于对文化企业的规制。此外, G-S模型具有自我调整的能力。在自然状态发生变化的情况下, 不需要就整个机制进行重新谈判, 该模型能就其变化自动调整。因此, 它克服了价格上限规制模型对合同的动态问题处理的不完善的缺陷。

当然, G-S模型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自然的状态是连续时, 最优规制机存在的条件没有作出论证。也没有考察规制定者被企业俘获而更偏好被规制者的情况, 在应用其对文化企业规制时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

摘要:G-S模型试图解决成本波动下最优规制机制的设计问题, 其中的论述, 隐含着动态成本下的最优规制的实现条件。即:企业能够承受的最大财务损失、自然的每种状态发生的可能性和企业成本类型之间的相关系数都足够的大, 最优规制能够实现。与其它规制模型相比, G-S模型对文化企业具有更大的适用范围和自适应性。

关键词:文化企业,G-S模型,最优规制

参考文献

[1]Crew, M.A.and P.R.Kleindorfer.Regulatory Economics:Twenty Yearsof Progress[J].Journal of Regulatory Economics, 2002.

教育装备的文化适用性 篇4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职业教育;电子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4) 18-0000-01

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现状:中等职业的学生理论基础较为薄弱,动手能力较强,对于文字性的知识传授接受较为不适,对于形象的,可直观体验的知识接受迅速。通过在学中做,在做中学,更能建立他们自身的自信心与好感,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以往的学科体系来看,电子专业课程开展基本是先理论,再实践,再理论巩固。由于学生是从初中直接到中职学校学习,大部分同学在学习电子技术课程时都是第一次接触到模拟电路域数字电路概念及相关元器件,对其没有任何感性的认识。加上中职教育大部分在校时间为两年,实际上课很难完成预定的教育任务。这就出现了“老师尽力教,学生很难懂”的现象,许多学生學了之后,仍然没有掌握基础的电子知识。

近几年,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学校对于企业的生产工作过程了解程度逐渐加深,知道企业的真正人才需求,学校对于电子专业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调整,以企业的真实工作任务为依据,设计符合企业生产的学习情景,以项目为依托,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掌握职业技能。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通过项目活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法,重点是培养人的关键能力,在项目教学法实施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具体的某个项目。项目教学法以实践为导向,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形成可开展项目的具体方案。在项目教学法中,按照知识结构的特点,将教材内容进行分类,分为一个或者几个具体的小任务,让学生参加到项目中,通过项目获取知识。项目教学法着重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养成团结协作的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能力。通过项目教学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充分的调动起来,让学生的思路变得更加开阔。,学生通过实践深入掌握教材知识。

项目教学法在电子专业的许多课程都是适用的,如电子技术基础、电子元器件基础等。以项目教学法在《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应用为例。在进行项目教学法改革时,首先需对教学内容进行分解。打破过去按章按节的顺序教学方式,改为以项目为依托的“大课程”,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设计的项目必须既具备一定的实际工作情景,此工作情景的开展又必须内含电子专业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锻炼。所以,一个项目的知识点不仅仅是过去的一小节的知识点,甚至是一大章的知识点都融入在里面。学生完成了一个项目,他所学习的知识甚至是过去的一章或者几章。在以往,学生在课堂上是单纯的接受教师的知识灌输,并没有切身的体会,而项目教学法的第二个要求就是对于学生的。项目教学法的过程就是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完成项目中的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需要用到的知识、技能都需要学生自己想办法去学习,这就大大提高的学生的积极性。虽然对于学生而言,难度提高了,但是人类都是喜欢征服高山的,因为在这个过程是充满乐趣的。

项目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动性。下面就项目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在具体环节上的比较:(1)在教学目标上:传统的教学法注重知识的传授,所传授的以理论知识为主,所追求的教学目标是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强调知识的记忆和积累。项目教学法主张的是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力。在项目教学法中,学习是进行项目的过程,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和运用;(2)在教学形式上:项目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在项目的实施中自主学习。项目的就是一个任务,对于学生来说与现实工作中的情景紧密相连,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传统的教学是教师讲授每一节课,完全是以教师为主。典型的教学模式是提出问题,介绍相关知识,分析任务,讲授相关知识,是典型的单项的知识讲授;(3)在教学方法上:传统的教学教学方法单一,主要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很少有交流,即是有交流也是单项的。项目则是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在项目中发现问题,独立思考从而解决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发现学习的能力;(4)教师的地位:传统的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主导地位,教师仅仅是知识的传道者。教师的地位不容置疑。而在项目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学过程中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行为的指导者和咨询者,并且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选择学习方式和方法;(5)激励手段:项目教学采用的激励是内在的,是学生在完成一个项目后获得成绩而从内省发出的喜悦,是心理的反映。而传统的教学中,分数是主要的激励的手段;(6)学习评价:传统的教学评价是以测验为主,分数决定结果。而项目教学注重的是教学过程,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项目成果就是对教学的最大的评价。

项目教学法在电子课程的应用:《电子技术基础》的模拟电路部分主要内容是二极管、三极管、功率放大器、集成芯片、晶闸管等。单纯的讲解这些理论性的知识非常枯燥,学生理解起来比较难。如果使用项目教学法,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以制作手机充电器为项目,设计一个手机充电器生产情景。这个项目包含了二极管、三极管、变压器、集成芯片的知识点,学生在完成此项项目的时候,必须像企业的生产人员一样,掌握必须的电子专业知识,遵守相关的生产规章,学生的职业素养无形中就得到了锻炼。当学生最终完成此项目时,就已经掌握的以上知识点,并且对于焊接能力也得到了锻炼。项目教学法的一般步骤包括:项目分析、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检查评估、总结归纳。在实施项目的过程中,学生是项目的主要实施者,教师是引导者,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参与,这就改变了过去“一言堂”的情况,大大提高的学生的能动性。

实践证明,项目教学法在中职电子基础教育中是适合的,能够有效的提高中职学生的专业水平,能够更易的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通过项目教学法,学生能够感性的认识知识的来源,人类的知识大部分来源于劳动,学生的脑、知识、能力、经验和创造均获得了一次综合性的基本训练,既让学生学得容易,又让学生学得有趣。

参考文献:

[1]白汝信.项目教学法在中职电子技术基础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1(02).

终身教育学习资源适用性评价研究 篇5

关键词:终身教育;学习资源;适用性评价

二十世纪中后期,随着人类社会与教育的发展,终身教育理念应运而生。这种理念打破限定在一定年龄阶段的传统教育观念,赋予教育新的内涵,促进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之间的联系。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力提倡和推广,终身教育理念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并逐渐演变成教育运动,深刻影响着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方向。

文章以终身教育学习者需求为主体研究对象,结合学习资源管理评价方法,提出终身教育学习资源的适用性评价指标模型。通过对终身学习资源保障分析、终身学习资源资源利用分析和终身学习资源满意度分析,较全面地评测终身教育学习资源的质量,为终身学习资源质量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一、引言

终身教育概念多种定义,其中富尔等人在《学会生存》中表示:“终身这个概念包括教育的一切方面,包括其中的每一件事情。整体大于其部分的总和。世界上没有一个非终身的而又分割开来的‘永恒’的教育部分。换言之,终身教育并不是一个教育体系,而是建立一个体系的全面组织所根据的原则,而这个原则又是贯穿在这个体系的每个部分的发展过程之中的”。

教育学习资源的建设往往与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学习者的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以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为导向来设计规划教学资源建设方向,适时调整资源建设策略,缩短教学资源建设的实际情况与教学人才培养模式要求之间的差距,才能最大程度地满足学习者的需求,从而活化教学学习资源的应用。

二、学习资源适用性评价

(一)学习资源

学习资源是指教师在对学习者的学习条件和学习需求、课程学科体系和内容以及学习媒体进行分析之后,经过教学设计提供给学习者的符合教育教学原理、满足课程教学要求、适当拓展并有助于学习者学到更多、更牢、更核心内容的学习资源。

(二)学习资源质量评价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关于质量的定义:“一个实体(产品或服务)的所有特性,基于这些特性可以满足明显的或隐含的需求。”学习资源质量符合关于质量的定义,对于学习资源来说,学习资源可以满足用户的学习、工作和科研需求的能力。因此,学习资源建设的质量目标应该是学习资源很好地适应学校教学目标和读者的实际需要。学习资源质量评价应该对学习资源利用进行客观分析的前提下,建立在用户利用资源的满意程度的基础上。

(三)终身教育学习资源适用性评价

学习资源的适用性是指终身教育学习资源建设与教学目标要求和学习者或用户需求是否保持一致的问题。一方面是以教学资源建设情况为主体衡量学习资源的质量,另一方面反映学习资源的客观情况和学习者学习的主观满意情况,以及教学资源建设对终身教育教学适应性是否满足的问题。学习资源质量的适用性评价是从终身教育学习资源建设是否满足教学要求和用户的实际需求的角度来分析评价终身教育学习资源的适用性。

三、终身教育学习资源适用性评价指标体系

终身教育学习资源适用性评价体系主要包括学习资源保障评价、学习资源利用评价、资源的用户满意评价三个基本内容。资源保障评价是从“教学资源管理部门”对学习资源质量进行分析。学习资源利用评价是从“学习资源利用情况”对已建设的学习资源质量进行分析。学习资源利用评价主要是指从学习资源的实际利用状况来分析评价学习资源的质量。学习者满意评价是从“终身教育学习资源的用户满意情况”来分析学习资源质量。终身教育学习资源质量的适用性评价是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同时也是主观分析和客观分析的结合学习资源保障是前提,学习资源利用是基础,用户资源满意是目标。

(一)资源保障分析

教学资源保障指标主要从资源保障率、资源覆盖率、资源更新率来分析学习资源的保障情况。

1.学习资源保障率,指每个用户平均占有学习资源总量的比例,它是衡量一个学习资源建设状况的主要标志之一。主要包括:资源数量是学习规模的标志,合理的资源量是終身教育学习资源评价的标准之一;资源质量是引进学习资源的权威性和持续性,自建资源的有效性、指导性、教学策略运用情况等;资源类型是指学习的形式类型,包括文本、图片、视频、网络课程、微视频、移动终端课程等多种媒体形式,目前有线与无线网络环境的全覆盖趋势,势必要求教学资源形式的多样性,以适应终身教育学习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的需求。

2.资源覆盖率,即学习资源占各学科领域资源的比例,它是整合学习资源完备程度的重要指标,包括学习资源到位率、学习对各学科或课程的覆盖率等方面,教学资源管理部门应根据自身需要和可能的条件,对重点学科的学习资源引进或建设达到一定的完备程度,占有合理的覆盖率,才能形成一定的特色。

3.资源增长率,即学习资源每年增加的数量与当前学习数量的比例,学习资源保证一定的增长率是终身教育学习资源长期保障的一个前提。终身教育发展为适应我国区域发展的非均衡性,通过网络、手机、卫星、出版媒介等多形式知识传播渠道,满足不同类型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尤其是更要适应老龄社会的需要,设计适合老年人的学习资源。

(二)资源利用分析

资源利用分析指标包括:学习资源使用效率,如学习资源点击率、下载率、收藏率、引用率、转载率等。学习资源的利用程度是对学习质量、学习结构等方面的综合反映。

(三)资源用户满意度分析

用户满意度是反映用户对终身教育学习资源建设及内在质量的总体评价,是用来测定用户对终身教育学习资源内容的满意程度,它是用户的主观性指标。指标包括:用户满意,用户对学习资源的整体评价;用户交互,包括与用户的互动渠道及意见处理时间和效果等;用户知晓度,用户对相关资源及使用方式的知晓程度,考察宣传培训工作是否到位;用户体验,在学习资源使用之前或者之中是否有用户参与。终身教育学学习资源设计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要以“以学习者为本”,将学习者作为学习资源设计的出发点和终结点以及评价资源质量的重要依据和标准,根据学习者的学习愿望和需求设计学习资源。

四、终身学习资源适用性评价意义

终身教育学习资源应用的适用性评价研究能够推进终身学习理念的践行。中国有句谚语“活到老,学到老”,就是终身学习这一思想的体现。终身教育更强调对学习者的激励和学习者的学习权利,也更符合社会和教育发展的时代特征;终身教育资源适用性评价研究为搭建整合各类公共终身教育学习资源,为我国终身教育资源建设工作提供全民共享、全民共用的终身教育服务大平台的工作提供参考有力的理论支撑。

本文为天津市终身教育学会“十二五”终身教育研究课题“终身学习资源的适应性评价研究”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刘 莉.开放大学学习资源设计:理论与实现———第二次“中国远程教育教师论坛”综述[J].中国远程教育,2011(8).

[2]陈 东,肖立志.现代远程教育信息资源的评价[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2).

[3]胡振华.学习资源质量的适用性评价研究[J].图书馆杂志,2009(1).

[4]刘瑜澍.学习型社会背景下社区成人学习资源应用研究——以G社区为个案[D].南京师范大学,2011(3).

上一篇:金融外包人才下一篇:麦弗逊悬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