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信息服务人才

2024-06-04

金融信息服务人才(共12篇)

金融信息服务人才 篇1

一、引言

近年来, 国内金融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迅猛, 已经在服务外包市场中占有重要的份额, 但其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不少问题, 其中人才供给的结构性矛盾将金融信息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国内的服务外包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工作起步于2008年, 主要涉及:人才结构和需求状况分析, 培养理念、模式、策略等方面;同时, 金融信息服务人才培养的研究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如人才需求状况及培养问题研究, 基于金融学专业的培养模式改革, 侧重于实验教学的培养方式探索, 复合型金融信息人才培养方案建构, 基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金融信息服务专业 (方向) 建设等。2009年, 杭州师范大学杭州国际服务工程学院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探索性工作,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需要强调的是, 该学院先后于2009、2011、2014年开展了金融信息服务方向的三本、二本、一本层次的学历教育工作, 在金融信息服务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这里, 拟详细介绍该专业 (方向) 的专业课程体系, 为相关专业教育教学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二、金融信息服务外包对专业人员的知识及能力要求

金融信息服务外包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要求呈现多学科复合交叉的显著特征。涉及的主要学科有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经济学与金融学、外国语言学、管理学等。其中数学侧重于金融数学和数理统计的基础知识,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则偏向其软件开发、测试、维护等核心专业知识, 经济学与金融学则主要包括银行、保险和证劵等领域的业务理论和流程知识。另外, 扎实的外语基本功和金融信息服务的行业管理知识也是不可或缺的。金融信息服务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能力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熟悉金融信息系统的架构, 了解金融业务流程;擅长金融软件的开发和维护或能够独立开展数据处理、分析及挖掘的工作;能熟练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工具分析和处理金融业务;具备利用专业外语、商务外语的跨行业、跨区域、跨文化的协调沟通能力, 与团队或客户群体团结协作的能力。

三、专业课程体系的架构与组成

1. 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架构。

在充分征求国内数学、经济学、金融学、金融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管理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意见的基础上, 会同金融服务外包公司企业、社会培训机构联合建构了金融信息服务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框架, 即涵盖数学类、金融类、计算机类、外语类及管理类五大专业的复合型专业课程架构, 各专业课程的基本比例为1∶3∶4∶1∶1, 参见表1。

2. 专业课程体系的具体组成。

(1) 专业课程体系的横向组成。专业课程体系的横向组成充分体现了金融信息服务外包对专业人才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知识及能力要求的核心特征, 现将其列表 (表2) 。

绎注:金融软件开发与实践, 金融软件测试, 金融数据库, 金融数据分析, 金融数据挖掘, 金融信息系统, 金融信息安全。

(2) 专业课程体系的纵向组成。国际金融信息服务方向旨在培养能熟练从事金融软件的开发、测试和维护, 或独立承担金融数据处理与分析工作, 具备良好的外语沟通水平, 熟悉行业管理知识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因而, 专业课程的设置必须围绕培养目标进行, 这一点从专业课程体系的纵向结构中可见一斑, 参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 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是遵循“由浅入深, 由理论到实践”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的, 各层次专业课之间梯度分明, 衔接紧密, 充分反映了金融信息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和能力要求。需要明确的是, 专业核心课程中的计算机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软件开发及维护能力, 金融类课程旨在使学生熟悉经济、金融、证券、保险等行业的业务知识, 两者综合的目的是培养能独立承担金融IPO、BPO、KPO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 这一点在金融软件开发、金融数据处理与分析两个专业模块课程 (含“金融软件开发与实践, 金融软件测试, 金融数据库, 金融数据分析, 金融数据挖掘”等课程) 设置中得以进一步明确及强化。

四、专业课程体系的特色及师资要求

1. 课程体系的主要特色。

多学科专业知识复合交叉是课程体系的主要特色, 这里的知识复合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金融学两个专业为主干内容, 辅以数学、服务科学、管理科学等专业知识。需要强调的是, 金融信息服务需要的是熟悉金融行业业务知识的IT专业技术人员, 因而专业课程教学务必要围绕IT技术在金融行业的应用能力培养这个主题进行;另一方面, 充分体现金融信息服务外包对从业人员的多种能力要求是课程体系的又一特色, 这些能力包括:应用IT技术解决金融行业实际问题的能力, 良好的外语口头沟通及书面表达能力, 行业管理及业务协调能力。

2. 重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专业课程体系中实践性课程主要针对传统培养模式下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欠缺的问题而设置。众所周知, 传统的信息类专业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后要独立承担IT类的技术性工作常常需要用人单位经过半年甚至一年的岗位培训, 其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学历教育忽视实践性教学, 有限的课程实验或流于形式或脱离工程应用背景。金融信息服务方向的专业课程体系高度重视实践性课程, 融入了“课程实验、企业实习、公司实训、工程实践”四位一体的实践技能培养理念, 意图使学生在毕业前即具备从业必须的工程实战能力。校企合作是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企业委派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直接承担部分与金融信息服务外包实务和技能相关的课程教学, 并负责实践性教学的其他方面工作, 包括提供实习实训基地及项目, 安排具有金融软件开发和数据处理经验的专业工程师专门指导学生的实习实训及毕业设计等工作。由校企双方共建的企业实训基地使得学生有机会直接参与企业接包项目的研发过程, 了解企业文化并逐步训练职业素养。三年来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成效表明, 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确实得以大幅提高。

3. 课程教学对师资的要求。

“国际化、复合型、应用型”是金融信息服务对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师资的基本要求。金融信息服务教师队伍由专任教师、企业工程师、行业专家等多种成分组成, 呈现外语水平高、专业多样化、工程实践能力强的多方面特征。这里要强调是部分专任教师需从金融信息服务外包企业公司专门引进, 他们具有丰富的从业经验, 对国际服务外包规范与服务流程以及金融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进程有充分了解, 使得专业课教学具有明确的行业针对性。另外, 企业工程师、行业专家主要承担实践类课程教学工作, 专任教师与企业教师的有机结合, 有效地实现了教师资源的优势互补。

五、结束语

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是金融信息服务专业 (方向) 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 杭州国际服务工程学院经过五年多的教育教学实践, 逐步建立并优化了课程体系的结构, 并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优化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为国内金融信息服务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参考性方案。由于金融信息服务专业 (方向) 尚未列入教育部的专业目录, 国内可参考的案例有限, 现行的课程体系难免存在局限与不足, 期望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给出指导性建议和意见。

摘要:在分析金融信息服务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特点的基础上, 结合杭州国际服务工程学院的人才培养实践, 详细地讨论了金融信息服务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的几方面问题, 包括整体架构、专业课程组成与基本特色, 为金融信息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建设提供了参考方案。

关键词:金融信息服务,人才培养,专业课程体系,特色

金融信息服务人才 篇2

2013年的中国金融市场,赢来了又一轮良性增长。储蓄意识使得中国消费者对于金融产品的关注度逐渐提升。顺应这一需求增长,91金融超市(网址http:///)迅速成为金融信息服务业的先锋。

传统金融信息服务业长期以来采用人海战术,按照平均每天每个工作人员能够接触、接待3名客户(极限)的速度来看,目前金融消费市场数以亿计的需求是完全没有办法得到处理的。同时,对于金融业工作人员而言,高压力、大工作量、超时长的工作状态也让他们吃不消。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金融消费也呈现倍增局面。91金融超市(网址http:///)为这一产业链增加了技术协助,为双方实现需求、利益共赢提供了重要支持。

事实上,91金融超市自己并不参与交易,而是引入多元化的银行产品和大量专业银行业务人员,让用户和业务人员直接联系对接。目前,它已经与数十家银行和金融机构达成合作。91金融超市下设贷乐发、易贷天下、车险通三个重点频道。频道单独运作,支持咨询、资讯、客服等组合服务。面向大众,提供金融消费服务;同时面向金融机构,提供需求信息服务。用一个典型需求案例去衡量:37岁的张先生,拥有一套住房(自住),4份理财产品,想贷款投资北京二环内一间商住两用房。

张先生梳理了自己的需求后走访了数家银行营业网点,均未获得解决方案,无奈之下上网咨询。91金融超市获知后,迅速推荐给渣打银行信贷经理李女士。张先生在咨询当天即获得专业指导,2天后提交全套审核资料,7日后获得贷款。张先生顺利实现投资,而渣打银行信贷经理李女士为此单付出的时间成本总共只有7个小时。

微金融信息服务的现状与发展 篇3

什么是微金融

微金融是近几年新兴的一种金融模式,很多人可能还不是很理解。黄艳介绍说,微金融信息服务是金融领域内,对贷款、投资、理财规模较小,时间较短的金融行为的统称,是相对于大型金融机构、大规模的资金转移运作来说的。“通常情况下,指的是为中小微企业、创业者、个体工商户、小额投资者等提供的金融服务。随着微金融信息服务体系的不断壮大,微金融信息服务的概念也在扩大,现在其最为准确的定义是:专门向小型和微型企业及中低收入阶层提供的,小额度的、时间短的、可持续循环的微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活动。”微金融信息服务的特点有两点:一是以中小微型企业以及贫困或中低收入群体为特定目标客户;二是由于客户有特殊性,它会有适合这样一些特定目标阶层客户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这类为特定目标客户提供特殊微金融信息产品和服务的项目或机构,追求自身财务自立和持续性目标。也就是说,小微金融信息服务机构自身应是有商业可持续性的,只有这样,它才会成为整个大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越来越有生命力的一个部分。

快速发展

小微金融已经逐渐成为大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究其原因,黄艳认为,一是中小微企业、创业者、个体工商户对资金的需求剧增。“当下,以中小企业、小微企业为代表的私营经济已占据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而小微企业融资难正是限制这一微循环系统活力的重大因素。微金融信息服务的发展,能满足这一部分企业的融资需求,促进经济发展。”二是社会资本广泛而迫切参与投资的欲望。“随着经济的发展,中产阶层数量不断增加,他们有着浓厚的投资欲望。微金融信息服务的发展,为这部分人提供了更加宽广的投资融资渠道,能有效利用社会闲散资金,同时为资金持有人创造收益。”

贷款融资不是高利贷

说到贷款融资,很多人认为现在市场上的贷款投资管理公司都是放高利贷的。黄艳表示,这种想法非常片面。“小额信贷是一种非常健康的金融理财投资模式。众信世通深度探讨社会财富现象,寻求稳定、持续的财富增长模式,结合本国国情,以信用数据为客观依据,产品模式为共赢基础,深度服务为企业发展根本,以实现广大众信客户财产保值、增值为己任。众信世通向广大个人用户、小微企业主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帮助他们解决在培训、就业、消费、创业中的资金需求问题,扶危济困、减小社会贫富差距,促进社会资金的良性循环,促进中国个人信用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搭建规范的交易平台

投资者固然有投资的需求,但也会担心资金的流通、安全问题。在这些问题上,黄艳介绍说,众信世通立足微金融服务领域依托强大的信用审核、风险防控体系,综合分析海量信用数据,建立科学、规范的信用评审模型,向客户提供精准信用信息服务,着力打造诚信、稳健、安全的众信微金融服务平台。“在我们搭建的交易平台上,出借人可以透彻了解资金去向、使用情况、清楚、及时地获知借款人的还款进度和生活状况的改善,最真切、直观地体验到自己为他人创造的价值。让借贷双方清晰了解自身的权利、义务,借者在使用资金的同时清楚明白自身到期还款、按月付息的数额与时间,贷方每月则会收到众信世通发出的账单明细。众信平台在整个出借过程中不接触出借人的资金,其运营资金与出借人、借款人的资金完全分离。”

记者了解到,与以往的P2P中介机构不同,众信平台的资金转移委托有支付结算资质的第三方支付机构进行个人对个人的直接划拨,不再像之前那样由中介机构设立公司账户,借款人及投资人(出借人)的款项往来都在其公司账户进行,由中介机构进行收取、支付,避免了出借过程中出现的资金去向不明、涉嫌非法集资等风险。

众信世通自成立之初就占据了相当大的市场份额,在北京众多同类公司中脱颖而出,立足于北京市场,赢得了客户的信任和赞誉。黄艳介绍说,公司采用先进的管理模式,拥有一支精通金融理财、政策法规及房地产专业知识的精英队伍,致力于为借款人提供全面的贷款经纪及贷款理财服务,包括贷款方案的设计、还款方式的对比分析、资信评估、贷款产品对比和选择、贷款银行的对比和选择、贷款申请、贷款相关权证手续的办理。“我们通过专业的个性化、顾问式服务,打造出一个领先市场的个人及企业金融服务平台,充分发挥信用担保纽带作用,与社会各界诚信互助、互惠共赢,共创美好前景。”

微金融不可被替代

近年来,非正式银行机构发展较快,尤其是小贷公司发展迅速,有效地帮助了很多小微企业及时拿到了救命钱。相对于银行,小贷公司更贴近客户,也更了解地域性的生产优势,对于资金的分配更为合理,而且在操作上也比银行相对繁琐的审核方式具有更大的优势。

微金融信息服务的发展是小微企业存活的有力保障。它是不可能被正规银行完全替代,并将永远存在的。黄艳表示,不能完全将非正式银行正规化,有很多非正式银行是很难正规化的,能正规化的只是那些以组织化推进的,财务上可持续发展的方式来经营运作的个体。“微金融信息服务的目标是不能从主流或者是正规银行当中拿到钱的客户。为什么这些客户拿不到钱?归结来说就是两个原因,一是因为这些客户的信用等级不够,换句话说就是风险比较大。二是因为银行为他们服务的成本比较高,也就是收入和成本不相匹配,这就是问题的根源。”非正式银行所产生的原因是因为很多融资需求没有被满足以及监管过度。“众信世通将始终秉承打造诚信、稳健、安全的众信微金融服务平台,实现个人和小微企业信用增值与财富增值,助力中国信用体系建设,推动中国微金融事业的健康发展,逐渐成长为微金融服务领域的龙头企业。”黄艳最后说。

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篇4

一、金融服务外包人才供需分析

(一)金融服务外包人才需求分析

1. 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具有“双向”需求主体。 我国金融服务外包行业存在广阔的国内市场,存在“双向”的人才需求主体,即作为发包方的金融机构和作为承包方的服务外包企业都是金融服务外包人才的需求主体,但二者的人才需求类型有所差异。发包方主要有两类:一是中国本土金融机构;二是外资金融机构。发包方的人才需求主要侧重于外包管理。接包方主要有三类:一是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自建的承担离岸外包业务的附属机构或内设机构;二是国际大型外包企业在华分支机构,如埃森哲(中国)有限公司、IBM、塔塔集团等;三是国内金融服务外包商 ,如华道数据、万国数据[1]。接包方的人才需求主要是为发包方提供优质服务。

2. 金融服务外包人才需求层次呈现地区差异。随着我国人力资源成本、地租成本的增加,低端的、以劳动密集型为代表的金融服务外包企业开始向二三线城市转移。继续聚集在一线城市或金融中心城市的服务外包企业将是高端的、技术密集型企业。因此,不同地区在人才需求层次方面呈现较大差异。随着产业的转移与扩散,一线城市人才需求将集中于中高端人才,二三线城市则会增加对一线操作型人才的需求。

3. 不同层次金融 服务外包人才的 KAQ 需 求有所不同。KAQ即知识(Knowledge)、能力(Ability)、素质(Quality)。金融服务外包人才是建立在“IT技能+金融知识”基础上的复合型人才。随着金融与IT技术的融合、互联网金融加速发展,金融服务外包的形式与内涵更加多样化,不同层次的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在KAQ需求方面有差别。对于从事离岸金融外包的人才来说,需要在“IT技能+金融知识”的基础上增强外语技能,并根据地区对应的发包国家强化和拓宽外语能力;对于从事管理工作的中端人才(如项目经理、流程经理、质量经理等)来说,项目管理能力、团队管理能力、人员管理能力和人际关系处理技能等则相对重要;对于高层管理人才来说,熟悉国际化服务外包规则、企业管理与运行模式,进行战略决策的能力与素质则必不可少。越是高端的人才,其创新能力越是重要。根据2014年中国服务外包研究中心的调查,我国服务外包行业的高层次人才供给明显跟不上产业发展需要,中高端人才极度匮乏。

4. 随着“外包服务”内涵的升级 , 创新能力成为人才需求和行业竞争的焦点。随着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围绕“智能服务”与“专业服务”的外包业务将成为增长的主流,如高端咨询、金融产品开发、金融软件开发等“智能型”业务。北京将率先进入产业升级的下一阶段:以“为客户降成本”为目的的传统金融服务外包将逐步淡出,取而代之的将是一种“分享智能服务”为核心的新型外包产业模式,甚至ITO(信息技术外包)、BPO(业务流程外包)、KPO(知识流程外包)之间的界限将日益融合为外包企业提供整体的解决方案, 因而创新服务和创意服务将成为竞争的焦点,而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将会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因此,对金融服务外包人才的需求也会在原有基础上,增加更多对电子商务、金融营销、风险管理等专业化人才的需求。

(二)金融服务外包人才供给情况分析

1. 金融服务外包人才供给严重不足。截至2013年底, 我国共有服务外包企业24818家, 从业人员536.1万人,其中大学(含大专)以上学历355.9万人,占从业人员总数66.4%[2]。而我国金融业的快速发展更为我国金融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2013年,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151万亿元[3],但同期金融服务外包市场规模仅仅只有210亿元[4],占全球金融服务外包市场份额不足1%。目前,我国已有115个城市开展服务外包业务,同时还有22个城市提出要建设金融后台中心。因此,在未来几年内, 我国对金融服务外包的人才需求会十分旺盛。然而,我国金融服务外包人才的有效供给严重不足,“IT知识+金融知识+管理能力+国际化视野”的复合型人才极为短缺。

2. 人才培养的三大主渠道缺乏有效协作。高校、培训机构、企业是现有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三大渠道应当起着相互补充、互相衔接的作用,但目前三方协作还有待提高。高校是人才培养的起始环节,起着构建知识体系、培养能力和树立创新意识的作用,少数高校通过开设服务外包方向、开设金融服务外包方向和在原有金融学专业内增设服务外包课程等方式进行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5];培训机构在金融服务外包行业的知识注入、强化与更新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培训内容主要偏重于ITO方面,2013年度国家商务部服务外包重点培训机构名单中的20家培训机构中,仅有上海张江创新学院重点进行金融服务外包的培训;企业培训是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最终端的环节和不可或缺的渠道,根据埃森哲公司的调查,多数外包企业的员工培训费用在总运营成本中所占比例达5%至20%,即便如此人才流失仍然居高不下。

3. 现有高校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以非定向式为主。国内高校主要以计算机与信息科学专业和经济管理类专业为基础来培养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前者主要是培养金融ITO人才, 如对外经贸大学信息学院依托电子商务专业设立金融服务外包方向,后者主要培养金融BPO人才。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金融学专业通过嵌入服务外包课程模块,培养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国内大多高校通过采用非定向式方法,少量高校采用了与企业合作办学的方式进行定向式培养,前者使学生就业选择面更宽,后者针对性强、与行业紧密度高。

4. 仅少数高校关注培养金融服务外包人才的创新能力。在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下,金融机构的经营与服务模式都在改变,提高客户满意度,提升用户体验成为金融机构间重要的竞争内容,而这使得金融服务外包企业不得不从技术或流程外包转向为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而这样的转型将对人才提出高要求,人才的创新能力将会受到更多关注。但现有高校大多以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仅少数院校强调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

总的来说,高校现有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体系难以满足行业和企业的需求,仍然存在以下4个主要问题: 一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方面虽已逐步形成共识, 但在人才培养体系方面仍需要更细致的设计;二是金融服务外包的人才培养需要与区域经济和行业动态发展密切结合;三是在以学科交叉为基础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方面有待进一步探索;四是创新能力培养有待纳入金融服务外包的人才培养体系。

二、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体系的设计

1. 以“复合性、应用型、国际化”作为人才培养目标。根据金融服务外包行业的人才需求特征,“复合性、应用型、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逐步成为高校培养金融服务外包人才的共识。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明确:复合性≠跨学科课程,而是为人才提供复合性的知识储备,使其具备分析和处理多学科、多机构、多文化问题的能力;应用型≠操作型,仍然需要以素质教育保障人才未来职业生涯的可延展性,并使其具备独立思考和判断问题的能力;国际化≠强化外语,而是在了解国际规则和文化的基础上,使人才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国际化视野。

2. 结合区域经济与未来金融服务外包产业的空间布局进行分层培养。随着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其产业的空间布局将呈现更为显著的区域化和阶梯化特征, 一线城市将更集中于高附加值的高端外包,以劳动密集型为代表的低附加值外包将向成本更低的二三线城市转移。所以不同地区高校的人才培养也应与金融服务外包产业的空间布局相匹配。如北京金融服务外包的竞争力在于其金融中心的区位优势、科技优势、人才优势以及信息优势,但成本方面却难以与二线城市竞争。因此,北京适合发展高附加值的外包,人才培养的层次也应针对中高端人才和金融服务外包管理人才。相比起来,二三线城市在未来将会接受更多的劳动密集型外包产业的转移[6],应用型、操作型人才的培养更应受到地方高校的重视。

3. 在学科交叉的基础上 ,以“嵌入式方法”培养金融服务外包人才。由于金融服务外包的发包方和接包方都对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存在需求,但需求类型各异,因此有必要进行分类培养。而“嵌入式方法”是在原有的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上通过增设服务外包所需要的选修课程模块进行人才培养,模块中的课程针对服务外包进行设计。这样的培养方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权与更广的就业灵活度。金融服务外包包括ITO和BPO,涉及信息科学、金融学、服务科学等多学科交叉。不同专业可以针对不同岗位需求分类培养人才。如就业于服务外包企业的金融ITO人才培养应在信息科学的基础上,增加金融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尤其要熟悉金融业务的流程;而对于就业于金融机构的外包管理人才(包括ITO和BPO)则可以立足于金融学专业进行人才培养,增加计算机和信息管理的知识和能力。通过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补充和嵌入针对性的课程模块,以“嵌入式方法”来实现学科交叉和人才培养。所嵌入的课程要专门针对服务外包来设计,课程内容要突出复合性的知识,培养学生利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将创新能力培养纳入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金融服务外包已经由“为客户降成本”上升到了“为客户提供增值的创意和智能服务”。那么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就不能仅仅是培养会操作、会应用的“执行”人才,人才的创新能力才是为企业创造价值的源泉。因此,未来创新能力将是金融服务外包企业人才需求的重要主题,高校也需要将创新能力纳入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当然,这里创新能力培养的对象不是集中于少数“拔尖人才”而是面向全体学生。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才的创新培养要求不一样,管理型人才强调战略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型人才强调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操作型人才强调流程创新和服务创新。在培养过程中,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进而形成创新能力;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 创新能力培养要纳入教育的全过程,系统优化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方法、学生实践、教学管理,加强高校与培训机构和企业的合作。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切入点,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形成创新思维,并最终形成创新能力。

三、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1. 在“嵌入式方法”的指导下,设计课程体系。 金融服务外包人才既需要掌握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又需要熟悉金融知识和具备一定的服务技能,因此其人才培养需要立足于学科交叉和相关专业的合作。具体实施可从以下角度展开:1立足于信息科学,在信息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嵌入“服务类课群+金融类课群”。鉴于金融服务外包的发包方主要集中在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业,金融类课群可开设“商业银行业务经营与管理”“保险公司经营与管理”“证券公司经营与管理”等课程。这类人才适合进入发包方(金融机构)的信息中心进行IT技术研发或在接包方(服务外包企业)从事金融ITO业务外包。2立足于金融原理与业务,在金融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嵌入“服务类课群+信息技术类课群”。鉴于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更能深入了解金融机构的业务流程,所以这类人才适合进入发包方 (金融机构) 进行业务流程BPO外包的规划、实施与管理,或进入接包方(服务外包企业)从事金融BPO业务外包和金融后台业务外包。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设计见图1。

2. 依托“两平台”,提高金融服务外包人才的应用能力。金融服务外包人才是一种应用型人才,所以要注重实操技能的培养。高校依托“两平台”(校内综合集训和校外企业顶岗实践)[7]培养人才的技术技能是至关重要的。一方面,高校要建立相关的实验室,营造仿真企业的实践教学环境[8],请企业进来参与实训课程的设计与教学;另一方面,高校要走出去,建立相关的校外实习基地,校企共建办学,满足企业对金融服务外包人才的岗位需求。北京联合大学金融学专业在依托国家级服务外包创新实验区、北京市级经贸实践中心、北京市高等学校创新平台的基础上,在校内建立了“金融数据处理分析”和“金融呼叫中心”两个金融服务外包实验室, 并与文思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昆山花桥国际商务城51BPO集团等签订了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校企战略合作协议,有效促进知识向应用能力的转化。

3. 通过 “三方合作 ”, 促进金融服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衔接。服务外包人才培训机构主要为服务外包企业的人才进行短期或临时培训,由于与企业的联系紧密,所以培训机构的课程设置和内容以及师资水平能更好地满足企业的需求,有利于企业员工技能的培养和提高。因此,对于金融服务外包这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不同地区的高校应依托其学科优势,利用产学研实践平台,尝试寻求高校、培训机构和企业的三方合作,发挥他们各自的比较优势,即高校做好素质教育、做好以理论为基础的技术教育、创新教育等,社会培训机构做好技能教育、负责开发特定的课程等,企业则主要提供实践场所、实训基地等,从而实现“三赢”。

金融服务业:如何简化信息技术 篇5

金融服务业:如何简化信息技术

内容提要:目前大多数机构面临的主要信息技术问题是:如何应对日益增长的复杂性。IT复杂性造成的问题可以通过大幅简化IT系统来解决。简化IT系统,第一步是对当前的IT环境做出诊断,第二步是确定整体目标IT系统,第三步是制定一系列程序以简化IT。在实施这些具体步骤时,还要注意一个重要方面:组织结构。IT简化不应是一次性事件,而应是一个不断进行的过程。 关键词:金融业 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 F830.49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770(2006)09-012-03波士顿咨询公司(BCG)简介自1963年创立以来,波士顿咨询公司(BCG)一直致力于帮助客户实现竞争优势。该公司相信,仅仅采用最佳经验研究或是比照分析并不足以创造持续的价值,要实现积极的变革,需要对经济、市场和组织态势有第一文库网全新的深刻认识。BCG认为每一个委托项目都有其独特的发展空间和局限性,因此,仅仅采用标准化的解决方案是远远不够的。BCG在全球36个国家设有61家办公室,为全球各行各业的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在中国,BCG参照国际先进经验,将实地情况和知识相结合,为消费品、汽车、金融、医药等主要行业的跨国企业和中国企业提供各种咨询服务,包括总体战略规划制定、分销业务拓展、品牌战略制定、业务重组规划等等。 金融服务专项是BCG中国业务组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BCG为全球领先的国际和国内银行、保险以及证券等机构提供服务。特别是近年来,公司为几家大型国有银行提供咨询服务,帮助他们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改革。经过多年发展,对金融机构而言,信息技术(以下简称IT)已不仅仅是交易工具,而是经营管理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广泛应用于业务活动的方方面面。这一转变给金融服务业带来了深刻的结构性变化,IT已经成为许多银行和保险公司CEO的头等大事。 不过,目前大多数企业在IT方面所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如何应对复杂化趋势。复杂程度增加的原因很多,比如出于资金考虑,长期、低回报的IT应用整合项目难以实施;短期商业决策的IT衍生系统不断积累,结果在长期泛滥成灾;过时、低效的系统不被淘汰;新应用软件不断大量嵌入系统,但很少考虑它们对长期IT环境的影响;企业并购之后,IT系统整合的不力。 如果任凭IT系统越来越复杂,金融机构及其客户都将面临严重问题。例如,员工往往只能看到流程的一个部分,而无法从一个屏幕上对客户当前的资产或状态有一个综合认识;员工必须对付各种数据前后矛盾、错误百出的应用软件,每天还必须登陆无数个系统。对客户来说,他们必须面对由于IT系统脱节造成的银行服务的低效率,还要不时往来于各个渠道解决问题DD不同渠道所提供的信息往往相互冲突。 此外,从成本的角度,大多数金融机构中IT成本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其它任何项目。约有60%-80%的IT预算用于系统维护,而其中又有一半用于新的应用。留给投资和更新的很少。事实上,从价值创造的角度,在大多数银行,相比资金,IT对员工生产力和士气的影响更为显著。 IT复杂化造成的问题往往可以通过大幅简化IT系统来解决,这一举措还能将IT总成本降低30%之多,并增加未来IT环境的灵活性。但是,银行该如何实现IT的.全面“瘦身”呢?点清存货,开始行动简化IT系统,关键的第一步是对当前的IT环境做出诊断。考虑到许多金融机构通过不断的系统升级和一次次的大型项目,已经使IT系统和基础设施层层叠加,因而这一任务本身就相当繁重。此外,基本设计的变化又使得许多机构的IT系统超出最初设计的承受能力。例如,扩展单一产品系统以处理多种产品;扩充单一渠道软件(例如基于分行的软件)以覆盖多个渠道;“升级”基于批次的系统以支持实时交易。 为了在IT系统的所有层次开展这一诊断工作,公司必须找出各个应用软件、界面、数据库和技术设施元素的确切数量和功能DD及其期限、规模和长期适用性及兼容性。他们必须积极寻找应用软件在业务流程支持方面的重合和缺口,并仔细分析成本驱动因素和成本分配方式。 第二步是确定目标IT系统。简化工作结束后,你希望整个IT系统走向何方?在这一阶段,关键在于找到长期商业目标,并据此调整IT系统。 第三步是制定一系列程序,对IT复杂性发起猛攻。例如,多元、矛盾的数据来源必须被简化成单一、综合的数据源。功能重复、交叉的应用软件“大杂烩”(往往包含职能缺口)必须被改造成相互协调、灵活机动、反应迅速而精简的应用系统。必须将界面从一个包含多余、缺乏统一标准的点到点连接系统转化为一个拥有核心功能、统一标准的远程界面网络。IT的整体基础设施必须从一个多平台、超负荷功能(缺乏规模)的设计发展成能充分利用规模潜力和新技术发展机会的综合平台。 与此同时,金融机构应当努力清除那些表现不佳、增加了IT复杂性的产品;简化商业流程(例如去除多余任务);通过填补技能缺口、加强责任以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最终目标是显著简化和改善整体IT环境,实现高水平的IT统一性。(见图) 在实施上述具体步骤时,还要注意另一个重要方面:组织结构。实际上,组织边界往往加剧了IT复杂化问题,使其更难解决。地区分行、业务部门和其他实体往往有自己IT投资的优先考虑和决策过程,并可能由此产生分歧。因此整体IT简化中的一个关键步骤就是重新考察组织与治理结构DD最初正是这些结构造成IT的日趋复杂。因此,目标IT环境应当与目标结构结合在一起,后者将带来IT的长期高度有效与简化。更少意味着更多虽然大多数银行还在与IT复杂性做苦苦斗争,但少数机构已经开展攻势,并取得了相当成功。例如,欧洲一家银行通过一系列认真策划和兼并实施,成功地避免了IT复杂趋势,而且统一了产品系统,取得了IT成本优势方面的领先地位。与此相似,一家中国银行利用进入新市场的机会,重置、更新和简化了整个IT系统。 产品创新、提高营业效率、改善客户服务也是IT简化的动力。一家澳大利亚机构在改善客户服务的行动过程中,大大降低了辅助和自助服务应用软件的数量,加强了关于顾客、账户、处理表现和员工的信息整合。另一家澳大利亚公司,在过去7年中将核心产品系统从6个减少为2个、IT网络从12个减少为1个、计算机平台从8个减少为3个。还有一家美国大型银行,目前正着手将其桌面软件从415个降低到40个。 无论IT简化项目最直接的动因是什么,清晰的目标设置很关键。我们曾经参与的一个IT简化项目,其目标是: * 统一产品管理体系,并使之更加合理化; * 更新、整合辅助与自助服务类应用软件,并淘汰过时软件; * 在整个企业范围内进一步整合关于账户、客户、员工和处理表现的信息; * 统一和建立成像、文件管理和工作流程系统。 经过全面诊断及对目标IT环境和组织结构的认真规划,我们着手实施了一套包含九大措施的计划,以降低IT复杂性。涉及了几乎所有产品领域,包括核心的零售银行产品、管理投资、人寿保险、个人贷款和信用卡业务。300多个主要应用软件和小型软件被一一仔细评估,评估标准包括长期有效性、用户友好性、灵活性、兼容性以及对取得核心业务目标的价值。该计划仍处于进行过程中,在所有评估的软件中,已有70个主要软件(及许多相关小型软件)被淘汰。事实上,这些精简措施与其他措施一起,在一年半内帮助银行淘汰了近25%的主要IT软件。生产效率显著提高,成本明显降低。

更待何时多年前,IT完全是一项后台工作。后来,它也开始走到前台。今天,IT成为连接金融机构前后台的关键工具DD通过个人电脑、移动电话和ATM机等渠道联系银行各部门及银行和顾客之间。但是许多机构并没有充分利用这一交互联结系统的潜力,原因是他们建立了层层叠加的界面系统,并试图处理完全不同、互相矛盾的数据库,从而束缚了自己的手脚。 但是,信息技术对金融服务机构整体业绩和盈利能力的作用将越来越大,这就是要在目前阶段,简化IT显得非常重要的原因。事实上,许多金融机构正在试图构建一种包含更多标准模块、基于专门服务的架构。但是如果在这一过程中,他们没有对目前的IT环境进行清理,那么这些公司只不过是在现有体系上再叠加一个层次而已,新系统的投资将被浪费。 应当注意,不仅在金融服务机构,而且在许多其他行业的公司,IT简化已经成为CEO的头等大事。例如通用汽车已经将其关键软件从1996年的7000个减少到今天的3500个,这一简化每年将为公司节省10亿美元。IBM在过去十年中,通过简化应用软件和基础设施,使IT支出减少30%。3M公司计划通过五大要素减少应用软件。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当然,IT简化计划并非全无风险。它要耗费时间和资源,包括财力和人力。同时,由于每家机构中的不同集团可能有各自的利益和偏好,因而关于应当淘汰哪个软件和哪些IT复合产品的讨论会漫长而艰难。讨论有时会转变为争吵。 但是银行、保险公司和其他金融机构都必须克服这些潜在障碍。有效的IT简化带来的收益将远远超过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的资源。成功实施IT简化以后,客户服务将变得更迅速、可靠和便捷;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会更高,取得的成果也会更大;流程将变得迅速、准确和高效。 此外,IT简化不应是一次性事件,而是持续进行的过程。应当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确保对IT复杂化的警惕。最后,简化IT对降低成本的作用巨大。据估计,由于IT复杂化造成的系统臃肿、低效,使得生产力低下,因此每年全球企业损失达7500亿美元。 已经坚定不移地实施IT简化的金融机构DD以及那些刚刚选定正确方向的企业DD将因此取得相当的竞争优势。您的公司甘愿落后吗?作者简介: 本文由波士顿咨询公司提供。作者Thomas Reichert,Andrew Dyer, Simon Kennedy, Heinz Mollenkamp。Thomas Reichert和Andrew Dyer是波士顿咨询公司悉尼办公室的副总裁兼董事。Simon Kennedy是波士顿办公室的副总裁兼董事。Heinz Mollenkamp是科隆办公室副总裁兼董事。

金融信息服务人才 篇6

据融道网在会上发布的《2011年上海高科技中小企业融资现状》报告,上海8成左右高科技中小企业资金需求在500万元以下;同时超过七成的高科技中小企业仅可接受利率上浮50%以下。

融道网中小企业研究中心研究总监郑海阳在“上海金融信息服务业高峰论坛”上介绍说,“本次调查中选择了具有高科技特征的IT、互联网、电信及增值、电子电器、仪器仪表等行业。从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上海高科技中小企业所处行业的融资需求特点。”

在IT行业,表示有贷款需求的小型企业占51.06%;中型企业占17.02%;微型企业占31.91%。而这些IT企业贷款需求额度大多数为500万元以下:50万元以下的占36.17%;50万元-100万元的占23.4%;100万元-500万元的占23.4%;500万元以上的占17.02%。7成以上的IT企业表示接受基准利率上浮50%以内的贷款利率。

在物联网行业,表示有贷款需求的中型企业占17.14%,小型企业占54.29%,微型企业占28.57%。接受调查的企业中,贷款需求额度多在100万元-500万元之间:贷款需求额度低于50万的占20%;50万-100万的占8.57%;100万-500万的占45.71%;500万元以上的占25.71%。同时,超过八成的企业表示可以接受基准利率上浮100%以内的贷款利率。

而在电子电器行业,表示有贷款需求的企业中,微型企业占了76.32%;中型企业占21.05%。接受调查的企业中,贷款需求在50万元以下的占34.21%;50万元-100万元的占18.42%;100万元-500万元的占31.58%;500万元以上的占15.79%。超过八成的企业只接受基准利率上浮50%以下。

上海市信息服务业行业协会金融信息服务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单位融道网CEO周汉,在本次论坛上作了主题演讲报告——《网络信贷元年与上海金融信息服务“第三极”》。周汉说,上海围绕着金融中心建设,大力发展以金融资讯平台、电子支付为重点的金融信息服务业。目前,金融资讯中心已然成形。在金融资讯平台方面,上海近年来建立了新华社“新华08”、万得信息“国际金融交易服务平台”、东方财富“财经网站平台”及“大智慧金融终端”等金融信息服务平台。在2010年度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名单上,上海共31家企业入围,同比增加14.8%,数量创造历史新高,居全国第二位。其中,金融信息服务企业就有7家上榜,如万得信息、银联数据服务、大智慧、东方财富等,都成为超亿元型的国家重点软件企业。上海金融资讯中心的地位已然建立。

他说,第三方支付,上海占1/3天下。在金融信息服务业的电子支付板块,2011年上海已经成为全国第三方支付最发达的地区之一。2011年央行共发布三批第三方支付牌照, 5月共有27家支付企业获得了首批第三方支付业务许可证,其中10家上海企业;8月发放13家,其中上海4家;12月31日共发放61家,其中上海20家,排名前10的企业中有8家落户上海,而在获得牌照的企业数量上,上海已经占到了全国的1/3。

周汉说,网络信贷有望成为上海金融信息服务行业发展的“第三极”。央行关于“民间借贷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社会融资需求,特别是缓解了一些中小企业和“三农”的资金困难,是满足各类市场主体融资需求的一个补充渠道”,令长期以来处于海平面以下的民间借贷,也纷纷如礁石般露出了水面。而网络信贷,作为技术含量最高、最具时代特征的现代信贷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凭着互联网强大的传播力,为中国现有的金融生态体系带来了一股强大的变革力量。在上海,网络信贷行业在2011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两种模式的齐头并进的发展下,网络信贷行业,有望继金融资讯平台和第三方支付后,成为上海金融信息服务行业发展的“第三极”。

信贷行业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其核心竞争力——风险管理,需要大量的信息支持,而网络信贷则正发挥了网络在信息沟通、收集、传递过程中的巨大优势。借助互联网,不管是中小企业还是个人需求者,都可以足不出户地完成贷款申请的各项步骤,包括了解各类贷款的申请条件,准备申请材料,一直到递交贷款申请的整个流程,基本都可以在互联网上高效地完成。

周汉分析了网络信贷行业的两种模式:P2P模式与B2C模式。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1年10月,全国主流P2P网络贷款平台约42家,其中北京8家,广东8家,上海7家,江苏5家,浙江4家,重庆、湖南、广西、安徽、山东、四川、新疆、辽宁、福建、云南各1家。长三角地区如果再加上山东和安徽,共拥有18家,占据了50%左右的市场份额,珠三角一带算上广西和福建有10家,环渤海一带以北京为主有8家, 中西部地区有5家,东北地区1家。

从有成立年限记录来看,国内P2P贷款平台从2006年的1家、2007年的3家、2009年的6家、2010年的12家,升至2011年15家。不管是成立的家数,还是分布的范围,2011年都无愧于P2P“网络信贷元年”的称号。

网络信贷是对传统信贷行业的一种优化,B2C模式(Bank to customer)不仅有助于提高标准化的个人信贷产品的效率,而且对于贷款需求“短、小、频、急”、无法像个人贷款那样有相对标准化产品的中小企业来说,B2C模式正解决了它们融资难的主要症结——信息不对称问题。周汉认为,网络信贷元年,向社会各界展现了金融信息服务行业新的发展方向之无穷的发展潜力。他表示希望,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之下,网络信贷有望继上海的金融资讯平台和第三方支付之后,成为上海金融信息服务的“第三极”。

上海信息服务行业协会秘书长袁丽燕在会上发言时表示,在我国,金融行业是最早将信息技术引入业务管理的行业之一,信息化也有力地促进了我国金融业的改革和发展,推动了整个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她表示,在上海创建国际金融中心的过程中,上海金融信息服务行业也正承担着促进传统金融行业向现代金融服务业转变的重要职能,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而言,金融信息服务业的水平决定着上海金融服务业的水平。

在高峰论坛上,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李志军报告了《中国民间金融的发展模式研究》,拍拍贷联合创始人胡宏辉作了《P2P金融创新 拓宽小微企业融资渠道》报告,维诚志信总经理潘凌佶谈了《金融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基石》,上海联合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CEO庞阳围绕“金融信息服务和上海金融中心的建设”发言。论坛还举行了圆桌会议。

本次论坛是在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上海市促进中小企业服务办公室、宝山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宝山区工商局支持下,由上海市宝山区金融服务办公室、上海市信息服务业行业协会、金融信息服务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单位融道网·中国融资渠道共同举办。由于以融道网为代表的金融信息服务企业在2011年为解决上海中小企业融资难所作出的突出贡献,本届论坛也得到了上海市经信委、上海市金融办的大力支持。

为了在上海金融信息服务行业内营造守法、诚信、专业、和谐的经营氛围,在宝山区副区长夏雨的倡议下,上海金融信息服务行业主流企业在会上共同发起了企业自律倡议,向社会许下 “依法诚信经营、抵制不当竞争、防范业务风险、保障客户利益”的庄严承诺。

这次由民营企业“融道网 中国融资渠道”参与举办的论坛,得到了媒体的高度重视,新华社、21世纪经济报道、国际金融报、东方网、东方财富网、中国企业家、青年报、劳动报、浦东时报等多家媒体均作了报道。

金融信息服务人才 篇7

一、宁夏金融业发展现状

随着“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全面展开, 宁夏经济发展迅猛, 经济增长速度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随着宁夏经济结构的调整、发展方式的转变、民生的大力改善、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宁夏金融业的发展规模和范围也迅速扩大。与过去相比, 金融服务在广度和深度上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 金融体系逐步完善, 金融实力不断增强

截至2010年底, 宁夏全区金融机构法人单位共190家, 金融机构营业网点1318家, 其中银行类金融机构1095家, 证券及期货公司分支机构24家, 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共127家, 其他金融机构营业网点72家。金融从业人员3.33万人, 占总就业人口比重为3.75%, 高于全国0.57%。全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586.66亿元, 比年初增加519.03亿元, 同比多增47.98亿元。全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419.89亿元, 比年初增加491.37亿元, 同比少增23.89亿元。全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398.70亿元, 增长25.1%。上市公司12家, 总股本31.74亿股, 总市值535.67亿元。全年证券交易额1469.08亿元。全年实现保费收入52.75亿元, 比上年增长34.3%。

(二) 农村金融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 农村金融严重“贫血”, 农民和农村微型企业贷款难是困扰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难题。针对此种情况, 宁夏金融办在进行全面考察的基础上, 结合宁夏实情, 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方案。截至2010年末, 宁夏小额贷款公司达72家, 覆盖了各市、县 (区) 小额贷款公司的布点数量和实际到位资金领先全国其他省区;“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达770个, 资金回流农村的载体明显增多。

(三) 金融业跨越式发展后劲充足

宁夏坚持以金融促消费, 以金融促就业, 以金融反贫困, 有效开展对薄弱环节和弱势群体的金融服务。积极开展伊斯兰金融试点, 积极试办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地方法人保险公司, 打造实力较强的投融资平台。大力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农村资金物流调剂中心和村级互助资金等新型金融组织。

二、宁夏金融业展现状对金融人才的要求

宁夏金融业的发展特点对金融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 金融业发展需要熟练业务操作的基层复合型金融人才随着宁夏金融业的不断发展、更多的金融机构的进入及营业

网点的扩张, 将产生大量金融人才需求。各家金融机构都比较偏爱于具备较高思想道德和人文素质, 扎实的金融、法律、财务和企业管理知识、过硬的金融业务技能, 较高的计算机操作水平;不但能够熟练地进行业务操作, 同时还能胜任客户经理、服务营销、理财、会计、结算等业务;具备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 有一定的后续发展能力, 有着良好发展空间的基层复合型金融人才。

(二) 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需要熟悉农村产业结构的高素质复合型金融人才

宁夏积极践行“以金融反贫困, 以金融促发展”的战略构想, 通过组建宁夏银行、重组黄河银行、成立小贷公司等一系列举措, 将金融、经济、农村、发展等要素有机结合起来, 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为农村、为农业、为农民服务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农村金融服务网络。但现有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人员构成参差不齐, 人员素质偏低, 平均文化结构和业务水平较为薄弱, 金融专业人员相对偏少, 从业人员很少经过专门的业务培训, 普遍缺乏既懂政策法规又掌握金融、计算机、市场营销的专业知识人才及熟练银行柜台操作的基层复合型金融人才, 这已成为制约农村金融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因素。

(三) 金融业跨越式发展需要具有现代市场营销理念的应用型金融人才

随着宁夏金融业跨越式发展的不断深入, 各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也将随之加大。一方面新的金融产品不断创新研发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 另一方面外来的金融机构必定会分截一些客户源, 营销人员必须提高营销能力, 提升金融现代化服务的质量, 来吸引客户。这就要求金融人业人员要具备现代市场营销理念, 掌握有一定的金融服务技巧和营销手段, 了解金融产品营销的基本规律和运作模式, 熟练制定营销策略, 组织实施和开发市场, 拓展和维护销售渠道和客户资源, 具有较强的公营销、沟通协调和团队管理能力。

三、总结

宁夏金融业的跨越式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高技能的复合型金融人才, 这就要求宁夏区内大专院校的金融专业在办学中以市场为导向, 努力培养即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 又能熟练进行金融业务操作, 即具较好的职业操守, 又掌握较强营销手段的复合型金融人才从而在人才的建设上推动宁夏金融业的发展。

摘要:近年来, 宁夏金融体系逐步完善, 金融实力不断增强, 金融创新亮点突出。宁夏金融业跨越式发展需要大量即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 又能熟练进行金融业务操作;既具有较好的职业操守, 又掌握较强营销手段的复合型金融人才, 从而在人才的建设上推动宁夏金融业的发展。

关键词:宁夏,金融业,金融人才

参考文献

[1]姚先霞.金融体系的改革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J].华东经济管理, 2006, (11) .

金融信息服务人才 篇8

一、京津冀金融服务外包人才规模的需求

2014年1~6月, 单个金额500万美金以上的接包区域来看, 北京市、天津市签约金额分别为28.48亿美金、10.68亿美金, 分别在全国占第四和第五位。北京和天津的离岸大额合同接包总金额为39.16亿美金, 甚至高于传统的金融服务外包较强的上海等东南沿海等地区, 其中天津离岸大额合同接包额的增速在全国也是最快的。从数据可以看出, 京津在带动着京津冀地区的离岸外包突飞猛进的发展, 人才的需求量也必然逐年递增。 (表1)

2014年1~6月, 在岸大额合同接包方在国内区域中, 江苏签约金额占了41%以明显的优势位居首位, 而天津以3.82亿美元位居全国第五位。而京津冀所处的东部在岸大额合同金额为83亿美元, 占全国的86%, 地域优势凸显, 金融服务外包的人才聚集优势也应该相应地得以体现。

另外, 北京海淀、朝阳、密云的初级阶段人才聚集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昌平、大兴的较高级阶段人才聚集区, 已经为京津冀金融服务外包人才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些外包示范区, 通过京津冀一体化政策的倾斜和聚焦以及日益提高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吸引了大量外包人才入驻, 形成了良好的集聚效应。

二、京津冀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必备的素质需求和岗位需求

2014年1~7月, 我国服务外包新增从业人员45.3万人。截至2014年7月底, 我国共有服务外包企业26.587家, 从业人员581.4万人, 其中大学 (含大专) 以上学历387.6万人, 占从业人员总数66.7%。京津冀金融服务外包人才的素质需求总体来说与全国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要求是一致的, 既“专业+外语+综合素养”的复合型人才。

京津冀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应熟练掌握客户服务、电销、增值业务推广、问卷调查、业务流程、大数据分析、IT服务、数据录入等相关专业知识, 并且能够灵活运用专业知识, 实际解决金融服务外包问题, 以满足京津冀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需求。例如, 目前在京津冀地区最普遍的ITO行业, 就需要外包人才能熟练驾驭企业的信息系统、网络系统、呼叫中心系统等系统建设和信息化集成服务, 会对信息系统相关的主机设备、操作系统、数据库和存储设备的运行维护, 保证用户的信息系统正常运行, 降低整体管理成本, 提高IT信息系统整体服务水平。除此之外, 外包人才还应根据日常维护的数据和记录, 向用户提供信息系统的整体建设规划, 更好地为用户的信息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另外, 2014年第一季度, 美国、中国香港、欧盟、日本和新加坡的离岸外包大额合同位居前列, 合同值分别为23.47亿美元、12.66亿美元、12.07亿美元、7.26亿美元和6.33亿美元。

京津冀金融服务外包人才为了适应这些主要的发包国家和地区对于语言的要求, 外包人才应该熟练掌握包括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日语等国际语言中的2~3门, 熟悉国际金融服务外包规则。外包人才还应了解外国文化和国际礼节, 能够在不同领域和不同级别参与金融服务外包的国际交流, 以此提升自身沟通表达技巧、团队合作精神、职业道德习惯等综合人文素养, 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金融服务外包人才。

通过对京津冀从事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调查, 外包企业的岗位需求主要包括信贷管理类、产品营销类、客户服务、运营保障、财务管理类等五类。例如, 信贷管理类的企业信贷专员、小微企业贷款专员需要负责公司企业贷款客户的咨询、沟通、资料收集与手续办理等工作。办理企业贷款客户的资料收集、上报、审批及放款跟踪等事宜。

三、京津冀金融服务外包低中高端人才的需求

2014年1~7月, ITO、KPO和BPO占比分别为52.1%、33.5%和14.4%, ITO仍占主导地位。北京是全国最具代表性的国际化城市, 在2007年被评为全国第一批服务外包示范城市, 专业性承揽服务外包的企业达到400多家, 金融外包等相关从业人员高达22.8万人。北京在高端的BPO业务方面还有大量的人员空缺。

金融服务外包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随着一线城市人力成本增加以及国内服务外包企业转型开发国内市场, 一些长期运营维护的项目会转移到人才和发展空间更大的二线城市。天津作为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 滨海新区被誉为“中国经济第三增长极”。天津滨海新区先后制定了一系列鼓励中高端金融服务外包海外人才归国发展的新政策, 并通过100多项具体措施逐渐形成了统一协调、配套衔接的人才引进体系。因此, 天津在引进海外服务外包人才方面具有明显的政策和区位优势。石家庄、唐山等京津冀重要经济发展城市因北京等较发达地区转移来的初级ITO业务而需求大量IT相关的从业人员。

参考文献

[1]何锐鹰, 刘玥, 黄玉杰.高校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天津外国语大学的实践[J].经营与管理, 2012.12.

[2]徐枫.基于京沪对比的金融服务外包发展潜力与借鉴[J].企业经济, 2012.3.

金融信息服务人才 篇9

一、我国金融服务外包业的人才需求

1. 对专业的要求

在外包企业的招聘要求中, 对专业技能方面的要求主要是:应聘人员需要具备金融行业的会计能力。但是, 随着外包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企业对人才专业的要求逐步发生了一定的改变, 企业开始重视人才团队合作能力与沟通能力, 对人才的综合素质有了较高的要求, 对人才的专业要求反而降低。对于这一现状, 高校在进行金融服务外包行业的人才培养时, 需要重视对人才沟通合作能力的培养, 提升人才的综合素质。同时, 高校还应当抓好人才专业能力方面的培训, 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

2. 对人才综合能力的要求

从外包企业招聘人才的要求上看, 开包企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主要有8点, 这8点要求为: (1) 应聘人员需要具有较强的责任性, 对工作认真负责, 同时, 可以和团队进行友好、高效的合作, 具备较强的团队合作能力。 (2) 应聘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金融外包服务经验, 不需要上岗培训就可以胜任外包工作。 (3) 应聘人员需要积极乐观, 可以主动地对待工作上的困难, 可以协调好工作与生活, 以及同事之间的关系。 (4) 勤劳向上, 具有良好的精神面貌, 可以缓解生活中各方面的压力。 (5) 可以熟悉的操作金融方面的软件, 对各金融平台较为熟悉。 (6) 语言思维清晰, 可以明确的表达出内心的想法。 (7) 诚实守信, 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8) 生活健康积极, 有良好的生活方式, 无不良嗜好, 没有无法犯罪、不守信记录。从这些招聘要求中可以看到, 外包企业在对专业技能与经验做了要求的同时, 更多的是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 比如诚实守信、认真负责、勤劳乐观等品质的要求。因此, 在高校培养外包企业专业人才时, 需要重视对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

3. 学历层次的要求

在我国金融服务外包行业的人才招聘中, 对人才的学历层次有一定的要求, 从最新的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在200家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招聘要求中, 有30%的外包企业对人才的学历不做要求, 而其它70%的外包企业对人才的学历有要求;在有学历要求的外包企业中, 有64%的外包企业要求应聘者的学历在专科及以上, 其它36%的外包企业要求应聘者的学历在大专及大专以上。从这一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 金融服务外包行业对人才的要求较高, 企业人才需要有较强的专业技能。与此同时, 也可以从中看出外包行业人才的匮乏, 近一半的外包企业要求应聘人才的学历在专科及以下, 这一状况的存在有两个原因:原因一, 外包企业人才匮乏, 无法招到符合要求的应聘者, 因此不得不降低应聘要求;原因二, 外包企业的一些岗位不需要专业技能, 应聘人员只需要通过相应的培训就能满足岗位的需求。

二、我国金融服务外包业的人才培养

1. 我国金融服务外包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 我国金融服务外包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四种:政府与外包行业协会联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外包企业与高校联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外包企业建立人才培养学校的培养模式以及民办职业机构的人才培养模式。下面对这四种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

(1) 政府与外包行业协会联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政府做出了在5年时间内, 培养40万左右的专业金融服务外包人才的相关决议, 通过财政部门拨款, 与外包行业协会共同推动专业外包人才的培养。当前, 我国多个城市上百家企业申请了人才培养经费, 企业纷纷开展专业外包人才培养活动。金融服务外包协会直接创办了“外包人才培养工程”, 旨在促进更多的专业人才加入到外包行业的建设中, 推动外包行业的发展。该模式的主要人才培养路线为:企业提出人才培养名单, 在政府或协会中申请经费, 资助外包人才的培养, 企业同时可以委派专业人员进入高校开设外包专业课程, 促进外包人才的培养。高校外包人才在毕业之后, 可以直接进入到外包企业中工作。

(2) 外包企业与高校联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外包企业与高校联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前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有相同之处。该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也是通过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合作进行外包人才的培养, 但是政府部门与行业协会不提供资金支持。通过这种人才培养模式, 可以将企业对外包人才的培养需求直接反馈给高校, 给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提供相应的指导, 使高校的外包专业课程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相贴近。高校学生在学期间可以直接进入到外包企业实习, 在实习半年之后, 学生可以直接到外包企业工作。

(3) 外包企业或民间机构建立人才培养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些企业为了适应企业的人才需求, 直接建立了外包人才培养学校, 学校中教授的课程与企业的实际人才需求相对接, 外包人才在经过学校培训之后, 可以直接留在企业工作。一些民间机构也建立了类似的人才培养机构, 例如:北大青鸟、思远教育等。这些民间人才培训机构培训人才的目的主要在于盈利, 其培训内容主要是如何拿到相应的证件, 而并非是真正学成专业技能, 因此, 这类学校只能培养一些操作性的低层次人才。

2. 对我国金融服务外包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1) 以就业需求为向导, 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 高校培养外包专业人才的专业课程设置存在问题, 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明确。针对这一问题, 高校需要以就业需求为向导, 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应加强与企业的联系, 了解企业对外包人才的需求。建立外包人才实践平台, 通过实践平台, 建设金融服务外包时间教学体系, 以企业需求为向导, 加强学生的实践, 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使学生适应企业的人才需求。我国外包人才培养模式还需要与国际教育资源相对接, 促进外包人才的国际化。比如:通过“合作培养项目”, 将外包人才、留学生送到外国培训, 进行出国深造;通过“订单式”培养, 与国外外包人才培养机构合作, 共同开办外包人才培养基地等。

(2) 加强校企合作, 促进校企资源共享

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 高校教师需要加强与企业指导老师的交流, 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同时做好学生与企业的对接, 让学生进入企业实践, 从而解决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与企业的实际需要相脱节的问题, 并且还能降低企业招聘的成本。企业对于在职的外包人才也需要进行培训, 通过校企合作, 让企业人才进入学校学习指导, 另一方面实现对企业人才的在职培训。还可以通过建立“前校后厂”的人才培养模式, 将学校的实验室与企业的工作环境结合企业, 为外包人才提供实践平台。

三、结语

当前, 我国金融服务外包行业还处在发展的初始阶段, 人才资源较为紧缺。因此, 需要加快我国金融服务外包业的人才培养, 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 不断加强校企合作, 促进校企资源共享。同时, 推动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建立, 满足我国金融服务外包行业的人才需求, 促进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瑶.关于我国服务外包产业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建议--以东北财经大学为例[J].对外经贸, 2013, 03:135-137.

[2]苏娜.我国服务外包人才需求与培养的调查研究--基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视角[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 05:21-24.

[3]马松“.3+4”分段培养的“2平台+2模块”课程体系研究--以中职、本科分段培养金融IT服务外包人才为例[J].职教论坛, 2015, 35:47-50.

[4]李海申, 苗绘.国际金融服务外包人才产教融合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以河北金融学院为例[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6, 01:25-31.

[5]席东梅.协同创新为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第二届职业教育与服务外包行业对话暨中国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国际论坛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 19:15-20.

金融信息服务人才 篇10

一、科技金融服务信息平台定位与建设内容

连云港市科技金融服务信息平台是一个集信息采集、处理、检索、远程传输、发布、数据库应用、信息分析预测、办公自动化于一体的网络信息平台系统工程。以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手段 , 整合连云港市科技金融资源, 面向科技中小企业 、金融机构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建设具备科技信息系统 、金融信息服务、融资产品、融资服务 、中介服务 、信用评价 、科技经费监管、咨询服务、政策资讯 、培训服务等多功能的科技金融信息综合服务平台。

连云港市科技金融服务信息平台功能包含科技金融服务网站、科技金融项目申报管理, 项目库, 成果库, 专家库等, 为项目申报单位、科技部门、银行、投资公司、担保公司提供综合业务服务。不同类型用户账号登录系统, 分权限查看并处理相关的业务信息。申报单位共享平台中的所有项目申报机会;科技部门通过平台可对申报项目进行审核、公开及管理;金融单位通过平台查看项目, 项目贷款, 产品发布, 项目担保;该平台实现跨部门共建、各流程环节数据相互关联的, 信息资源共享服务。

二、科技金融服务信息平台开发原则

2.1 安全性。不同用户拥有唯一的用户名和密码, 需正确输入才能登录系统, 密码采用MD5加密, 相应网页采用权限设置, 没有权限用户不能打开页面;服务器端使用防病毒防火墙防止黑客攻击;同时采用阿姆瑞特硬件防火墙, 有效防止病毒侵入。

2. 2 可维护性

2.2.1建立明确的软件质量目标和优先级。实际项目过程中, 需求分析阶段规范产品需求规格说明书、需求跟踪矩阵。

2.2.2使用提高软件质量的技术和工具。产品模块化是软件开发过程中提供软件质量的有效方法之一, 也是提高可维护性的有效的技术。它的优点是如果需要改变某个模块功能, 则只需要改变某个模块, 对其他模块影响很小, 如果需要增加程序的某些功能, 则仅需要完成这些功能的新的模块或模块层;程序的测试和重复测试比较容易, 程序错位易于定位和纠正。容易提高程序效率。使用结构化程序设计技术, 提高现有系统的可维护性。实际项目过程中, 软件设计和编码阶段规范软件设计、代码编码过程。

2.2.3进行明确的质量审查。质量保证审查对于维持软件质量, 是一个很有用的技术, 还可以用来检测在开发和维护阶段内发生的质量变化, 一旦检测出问题来, 就可以采取纠正措施, 以控制不断增长的软件维护成本, 延长软件系统的有效生命期, 为了保证软件的可维护性, 可在检查点进行复审、验收检查、周期性维护检查、对软件包进行检查。

实际项目过程中, 系统测试和维护阶段, 规范测试用例、bug记录、测试报告。

2.3 可转移/转换性。该系统采用ASP.NET开发, 运行环境为MS Windows操作系统下。

三、平台系统设计

连云港市科技金融服务平台主要产品功能:金融服务网站, 金融科技项目实现标准业务流程管理, 涵盖项目申报、项目审核、项目公开, 银行贷款, 担保公司担保, 系统后台管理, 项目库, 企业库, 成果库, 专家库。系统功能框架图如下图所示:

3.1  用户群体分析。系统用户包括:申报单位用户、生产力促进局用户、科技成果处用户、金融机构用户、中介机构用户、系统管理员。

申报单位用户:可以注册后, 进行项目申报、技术需求填报, 浏览金融及中介机构, 查看成果库, 查看专家库等信息。

生产力促进局用户:承担科技金融网站的日常管理, 对注册用户、登记成果、技术需求等项目及常规栏目信息进行审核。

科技成果处用户:市科技局的金融管理机构, 对申请科技金融的项目进行管理。

金融机构用户:注册登记的银行、投资、担保等机构, 登录后可以查看相应的项目、企业库信息, 项目贷款, 项目投资, 项目担保等。

中介机构用户:注册登记的各类中介服务机构, 登录后可以查看相应的项目、企业库信息。

系统管理员:维护系统的正常运行、系统初始化设置, 维护系统各类基础信息、管理用户角色权限、系统日志管理、系统数据备份与恢复。

3.2 系统管理员。系统管理员功能如下图所示:

3.2.1系统权限设置。系统权限设置包含用户管理、部门管理、角色管理、功能管理。 (1) 用户管理, 实现增加、修改、删除、查看用户信息。用户类型包含管理员和一般用户。 (2) 部门管理, 添加增加科技局、税务部门用户。对于增加成功的科技局、税务部门、默认被激活, 系统管理员可以取消激活、修改科技局、税务部门信息, 删除市科技局、税务部门信息。提供基本查询功能, 比如按照用户名进行查询。 (3) 角色管理, 实现增加、修改、删除、查看角色信息。选择用户具有哪些角色。该系统角色包含申报单位管理员、市科技局管理员、市科技局一般人员、县区科技局管理员、县区科技局一般人员、市税务部门管理员、市税务部门一般人员、主管税务部门管理员、主管税务部门一般人员、系统管理员。 (4) 功能管理, 实现给角色赋予系统功能, 生成左侧功能菜单树, 按照系统角色划分系统功能。

3.2.2项目类别管理。添加、修改、删除项目类别, 对于删除功能有限制, 如果开发项目类别已经被使用, 不可以删除。

3.2.3申报期限设置申报单位每年度申报开发项目类别项目, 对于申报时间期限实现动态设置, 可以设置起始时间和结束时间。在时间期限内, 申报单位可以申报。超过时间期限, 申报类别无效。

3.2.4栏目管理

3.2.5信息发布。可以发布项目申报通知、申报时间限制、项目申报指南信息维护功能。

3.2.6日志审计。提供系统登录日志记录、查询功能。

3.2.7登录密码设置。提供可以修改系统管理员用户登录密码功能。

3.2.8数据备份。提供数据库备份功能。

四、平台开发采用技术及实现

4.1开发环境。主要开发平台:Visual Studio.NET2005 。

4.2运行环境。服务器操作系统Windows2003 或更高版本。客户端采用IE5.0 或者更高版本浏览器。

4.3 数据库。本系统采用MS SQL Server 2005数据库, 是一款强大而可靠的数据管理产品, 可以为嵌入式应用程序客户端、轻型web应用程序以及本地数据存储区提供丰富的功能, 有利于保护数据, 提高性能。

4.4 操作。系统采用B/S结构, 界面美观, 操作简便。在界面组合和功能设计时我们将一切从用户的角度出发, 方便用户操作, 符合用户使用的习惯。系统初始化过程中, 需要对项目开发类别, 部门, 人员、角色、功能进行初始化设置。

金融信息服务人才 篇11

[关键词]信息技术  服务外包  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刘志宝(1982- ),男,吉林吉林人,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软件设计与开发;闫淼(1979- ),女,吉林吉林人,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软件设计与开发。(吉林  吉林  13202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5-0133-02

自2009年国家提出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工作目标以来,高职院校竞相调整专业结构,以适应服务外包产业需要。但随着我国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产业的迅速发展以及向各领域的辐射不断加深,加之我国人才培养方面自身的原因,相关人才短缺、结构不合理等人才供需矛盾仍然日益突出。因此,探索有效的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十分重大。

一、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趋势与人才需求

近年来,我国服务外包产业保持了快速增长,根据中国服务外包发展报告等资料显示,我国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从业人员总量以及增长率不断提高。另外随着我国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普及应用、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传统产业信息技术改造的不断深化,国家对基于ITO的政府公共服务外包的大力推进等,在岸服务外包业务快速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蓬勃发展与新型岗位的派生,推动了经济社会对新型实用技术人才的广泛需求。但我国服务外包人力资源仍处于供需不平衡状态,人才供需脱节已经制约了服务外包产业的顺利发展。

二、高职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现状

1.專业设置与专业定位模糊。教育部、商务部提出,采取灵活措施培养服务外包人才,探索多种模式培养服务外包人才。可在原有专业内开设服务外包专业方向,增设服务外包课程。但在实际实施中,许多院校并没有结合ITO业务内涵和实际岗位情况构建课程体系。

2.校企合作难以稳固。多年来,高职院校都一直都在探索适合自己发展的“双赢”式校企合作模式,直到目前,还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由于合作双方的价值取向不同,为对方服务(投入)必将追求各自的利益,尤其是在高职院校与企业“身份”不对等的情况下,普通高职院校除了支付“简单劳力”外,无法提供其他利益,难以建立稳固的利益共同体。

3.实践教学有效性缺失。目前,在实践教学中大多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首先,实践教学脱离企业实际。高职教育打破学科系统化框架后,相关课程内容建设需要紧密贴近实际岗位内容,实践指导教师也必须熟练掌握相关知识和岗位技能。其中的每一个要素都需要企业资源支撑,尤其是在技术发展迅速的服务外包行业领域。对此,普通高职院校还难以做到。其次,学生顶岗实习难以整体实施。学生以实习员工身份在企业参加顶岗实习,缺乏系统化管理。此外,难以协调大量技术难度合适的工作岗位,学生在短期内很难创造高价值,大批量顶岗实习会给校企双方造成额外支出。

三、依托校企合作,革新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

1.理性投资,谋求校企合作。谋求校企合作首先要考虑与企业建立稳定的利益共同体关系,在明确自身需求的基础上,“配型”合适企业,然后评估自身能否满足对方利益需求。企业追求利益不外乎学校对其进行技术支持和人力资源支持,但在普通高职群体中,各校办学水平不同,对企业的“交付”能力也就不同。显然,在现今没有第三方制约的情况下,校企合作只能通过双方的利益整合实现。从培养ITO技术人才的角度看,由于ITO服务产业急速扩张,各类层面技术人才紧缺,高职院校可以投资(或投以设备使用权)与企业建设区域性共享实训基地,一方面,参与ITO服务商生产运行;另一方面,作为学校实训基地,也可面向社会开展职业培训。校企合作建立在双方共同“利益”上,通过建全管理机制,可以保障长期稳定的合作。

2.基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定位专业。“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人才培养符合企业需求”是高职专业定位的基本原则。从我国目前在离岸ITO业务的发展趋势与城市信息化建设情况看,无论是在发达地区(如外包示范区)还是次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开设本类专业都不难寻求契合点。正如《教育部、商务部关于加强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9]5号)中所指出的“可在原有专业内开设服务外包专业方向”。但专业定位则要严格根据企业需求来进行,包括确立专业技术方向、制定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近年来,经过专门机构、院校以及企业多方研究探索,关于ITO人才在知识储备、职业技能、沟通与交流能力、个人素养以及结构等方面的特征描述已经作为成果得到公认。必须强调,高职专业培养ITO人才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学生的技术能力提升到同一水平,因为在ITO业务领域的岗位群中,岗位技术含量差异跨度较大,能够为学生提供各类技术岗位。因此,专业定位应该重视学生的多元发展需求。

3.校企合作实施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培养ITO人才必须首先健全工作机制,确保人才培养过程的有效实施。(1)人才培养制定原则。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与教学标准依据工作任务需求和行业指导标准制定,必须具有鲜明的岗位指向。教学资源有深厚的企业背景,行为导向课程主导全部培养过程,依据工程成果评定学生成绩。(2)教学进程一分为二,实施两阶段教学进程。其一,面向技术体系自身,以典型环节与用例为技术学习载体,实现对技术本身的成熟应用和策略能力。其二,面向职业岗位典型业务需求和工作流程,展开有针对性的职业能力(或生产性)实践。前者培养专业技能基础,后者形成实际工作能力。(3)工学交替,注重协调。高职教育是面向能力培养的短学历教育,需要实践教学能够从方法性的单元问题快节奏地转向任务性的职业活动。因此,必须考虑实践内容、教学形式和进程间的协调性以及先期教育成果的综合运用,确保“工学交替”的有效实施。(4)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强化职业素质教育、职业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培养。支持学生开展课外社团与技术实践活动、社会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4.强化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坚持用实践教学成果主导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标准。根据典型ITO任务阶段划分课程单元,有计划地依据合作企业导入的ITO项目,安排生产性实习,秉承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理念,适时考核。同时,采取划分小班方式分岗开展岗位实习,以便适应高职学生能力发展不均衡的特点,允许学生自主选择职业发展取向,实施多元技能培养,确保每个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

结合本区域服务外包发展态势,进行专业定位;依托长期、稳定、双赢的校企合作,将企业典型工作过程转换为可利用的教学资源,通过校企合作实训基地,有效保证学生实践过程的有效性,以上这些措施可有效解决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从而提升高职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晓红,李皓.中国服务外包发展报告(2012—2013)[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2]教育部高职高专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软件服务外包人才需求与培养状况调研报.[DB/OL]http://wenku.baidu.com/link?url=A69hAe1ZID7T

4-hCWBhz6-R6IFMKfjphzfCRsyvxzRQzgaJL1HIvqfF-Zldr-d5A493sTjhNVJoA_h

IzzW05BY-TiLawr4GerefEbKRITay,2014-03-03.

[3]中国服务外包研究中心.服务外包研究动态.[DB/OL]http://coi.mofcom.gov.cn/article/t/201303/20130300043253.shtml,2013-03-10.

[4]赵莉.适应服务外包发展的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

科技信息服务人才建设 篇12

一、我国科技信息服务人才现状

1. 我国现有科技信息服务人才的整体素质与科技信息事业的发展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科技信息服务队伍学历结构不平衡。在我国, 高校和科研机构承担着教学科研任务, 这些机构的图书馆工作人员高学历者居多, 而地方科技信息队伍普遍学历不高, 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员很少, 低学历人员居多。 (2) 科技信息服务人员专业不对口。目前, 我国从事科技信息服务工作的人员多数没有图书馆学或信息学的背景知识, 非图书馆学专业的人员居多, 他们大多对图书馆学、信息学兴趣不够浓厚。 (3) 缺少复合型人才。图书馆服务人员中, 高级职称尤其是研究馆员较少, 中级及以下职称者居多, 学科分布不均匀, 缺乏既懂图书信息专业又熟练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 同时又具备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中某项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4) 年龄结构老化, 年轻馆员少, 中老年馆员偏多。 (5) 安于现状者多, 积极进取者少。少数从业人员依然认为读者工作是科技信息工作的重心, 只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可以, 满足于日常的工作, 对科研工作没有足够的重视。 (6) 科研积极性不高, 水平有限。很多图书馆从业人员虽然意识到科研工作的重要性, 也积极投入到科研工作中, 但受自身能力和水平所限, 成果不多, 发表的文章级别不高、数量及质量都有待于大幅提高。

2. 管理层对科技信息服务工作在认识上存在一定的误区。

一些管理层对科技信息服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安排一些学历偏低或有特殊情况的人员在科技信息信息服务部门工作, 长此以往, 大家对科技信息工作产生误解, 影响了科技信息工作的形象和声誉。同时, 一些信息工作人员也对自身工作不够重视, 缺乏工作认同感, 认为自己的工作就是机械性的借借还还, 从而泯灭了工作热情, 降低了服务质量。

二、加强科技信息服务人才建设的必要性

1. 时代发展的需要。

科技的发展, 知识的日新月异给以传播知识信息为目的的科技信息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科技信息事业能否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科技文献信息共享水平和科技信息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

2. 科技信息事业自身发展和信息服务多样性的需要。

信息服务具有多层次和多样性的特点,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专题信息服务。科研单位的研究咨询报告, 编译、汇编资料, 专题文献资料等成果, 可以为读者提供检索与原文传递服务。 (2) 个性化服务。包括定题服务、个人图书馆服务和委托检索。定题服务是指根据读者需求, 定期传送符合读者需求的新信息。个人图书馆服务是指读者可以建立个人图书馆, 对文献进行请求、查看和删除。委托检索是指向信息服务机构递交国内外文献委托检索请求。 (3) 科技查新。是指为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以及个人开展科研立项、成果鉴定、申报奖励、申报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高新技术企业认证、申报中学生创新大赛等进行的查新服务。这些新的工作内容和新的服务方式都要求科技信息工作人员不断更新知识, 提高专业能力。

三、科技信息服务人才的基本要求

1. 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使命感, 把握新形势下读者

需求的现状、规律和特点, 以主动热情的服务态度和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 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 做到读者第一, 服务至上, 以饱满的工作热情为读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满足各层次读者的需求。

2. 要丰富图书信息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

新形势下的科技信息服务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 除了具备专业知识外, 还要掌握各相关学科的基本情况, 以便更加快速有效地对文献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分析、开发、利用, 从而积极主动地为读者提供深层次有价值的文献信息信息, 更快更好地为广大科研人员服务。因此, 信息服务专业技术人员要系统地学习专业知识, 熟练掌握科技文献信息的收集、整理、存储和传递方法, 掌握各种检索工具及检索技术。

3. 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

目前, 大部分科技信息机构均按照国家科技文献信息平台建设的要求, 建立了国家级或者区域级的科技文献共享平台, 在采编、共享、交流和传递上都实现了网络化管理。这就要求信息服务人员不仅要掌握一般的实际操作技能, 而且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网络技术, 能够利用建设功能齐全、检索便捷的信息网站;懂得计算机软件知识, 能够进行软、硬件维护, 能够对服务器及其他网络设备出现的简单故障进行判断和修理;能够利用光盘检索文献, 熟练掌握网络信息资源及利用各种查询工具、搜索引擎进行信息处理、分析和传递, 利用网络终端查询所需文献资料, 在为读者答疑解惑的同时提供更新、更快的文献传递服务。

4. 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 提高服务层次。

科技信息服务与外文文献是密不可分的。科技文献信息资源有相当大一部分是外文数据库, 作为科技信息服务人员, 必须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 熟悉图书馆业务使用的常用语、缩略语, 借助字典可看懂一般资料, 能顺利查找外文书刊。因为只有在自己能够熟练地检索、阅读、整理外文资料时才能指导读者更好地利用这些外文资源。

四、打造高素质科技信息服务人才的有效途径

继续教育是提高人员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在目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 我们既不可能超编制聘请高层次专家型复合人才, 也不能简单地把低层次的人员辞退。在这一前提下, 提高科技信息服务人员整体素质的可行性方案有以下几个。

1. 在职培训。

由科技信息人员供职单位举办, 对员工进行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主要是讲解本单位、本部门的分类体系, 馆藏图书的排架规则, 读者服务技巧;介绍本单位的信息服务工作变迁, 新技术新设备、网络信息资源情况;介绍本单位科技信息服务的群体、服务的模式等等。比如, 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各种强化训练班或组织员工参加相关的学术交流活动;组织员工参加信息信息加工、计算机等方面的职业培训, 扩展其知识面, 使其达到工作所要求的深度和广度;聘请专家学者作专题学术报告或系列讲座, 提升信息机构的知名度;请单位专业人员或行业权威讲解有关专业知识, 以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等等。在职培训可以贯穿科技信息服务人员的各个工作阶段, 并且深入到各个层面。

2. 学历教育, 鼓励员工参加在职学历教育。

对于没有系统接受图书馆学、信息学、信息学专业教育的信息服务人员, 应督促其通过参加各种形式的教育取得大专或本科学历, 从而全面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知识, 提高文化素质;对于已取得大专以上学历的信息服务人员, 应鼓励他们追求更高的目标。另外, 学历型教育应与信息服务人员的晋职、晋级相联系, 才能够较好地调动工作人员的学习积极性。

3. 搞好梯队建设, 有选择地考察一批学历高、知识层次结构好、年轻有为的业务骨干, 作为信息服务的中间力量。

压担子、压任务, 督促他们积极申报科研项目, 在实际工作中培养先进骨干的榜样力量, 做好科技信息工作的力量储备工作。

4. 设立培训基金和考核奖励制度, 为执行人才发展战略提供经费保障。

参考中科院提出的“百人计划”, 结合本单位情况, 明确人才引进目标、培养计划和配套经费;适当招聘选拔科技信息领域的精英对现有职工进行有目的地培养, 进行信息平台建设、知识服务、信息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培训;定期督促检查, 建立人员培训的考核和奖励制度, 使人才培养规范化、制度化, 保障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上一篇:抗真菌活性下一篇:让学生喜欢写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