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运用六》教学设计

2024-11-12

《积累?运用六》教学设计(通用16篇)

《积累?运用六》教学设计 篇1

积累运用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回忆四字成语,背诵。

1、教师点字,全班成语。

2、定时背诵,时间三分钟,看谁背的成语最多,同桌相互检查。

3、统计,评选最优秀的成语背诵者。

二、欣赏、背诵《四字成语》。

1、听教师背诵,学生开始自由想象。

2、学生齐读。

3、教师讲述与成语相关的故事。

4、学生自由讨论。练习背诵默写。

5、检查。

第二课时

一、师生以童真为话题讨论童年趣事。

1、你能回忆童年趣事?

2、怎样才能从童年中寻找趣味?

3、在游戏、锻炼中寻找乐趣。

二、阅读短文《大雪之后》。

1、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划出全文中心句。

2、哪几段讲了原因?原因是什么?阅读第一、二自然段。

1)我家的孩子与别家的孩子有什么不同?

2)说说为别家孩子不能玩雪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3)为什么我要让孩子不怕冷,去雪地玩雪?

3、学生自由讨论小孩子的乐趣。

第三课时(辩论)

组织这次辩论活动,大体可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明确要求,确定辩题。

1.为了使这次辩论活动有充分的准备,切合学生实际,教师应在进行辩论活动的前两三天,安排学生阅读“积累·运用六”口语交际提示,使学生明确这次辩论活动的任务和要求。

在“提示”提出的两个辩题(“有了电脑,还要花功夫练习写字吗?”“小学生要不要多看电视?”)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广泛收集有争议的问题。为了开启学生的思路,教师可举例示范,如,你喜欢不喜欢严厉的老师?大家轮流当班长好不好? 教学目标:

一、背诵课外选反义结构成语。

二、阅读练习。

三、想象作文。教学重点:

写出童年的趣味。教学时间: 四课时 教学过程:

2.辩论会进行前,先让学生推荐各自准备好的辩论题,教师也可以推荐,大家共同商量确定辩论题目。选择辩题要充分考虑:问题与学生的学习或生活密切相关,确实存在两种不同的看法和做法,将其辩论清楚,有助于提高思想认识和统一行为规范。

3.请推选一名学生当辩论会的主持人。

第二步,自选观点,分组准备。

1.辩题选定后,针对辩题提出完全不同的两种观点。例如,“赞成小学生多看电视”和“反对小学生多看电视”。肯定意见为“正方”观点,否定意见为“反方”观点。

2.根据每个学生赞同“正方”观点还是“反方”观点,将学生分为两组。每组推选出四名主辩人,排出发言顺序:第一主辩人,第二主辩人,第三主辩人,第四主辩人。

3.各组学生在一起讨论,围绕本组选定的基本观点,从各个方面寻找理由。如,理论观点方面的论据——国家各级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名言、警句;事实论据——成功者的经验、做法,公认的事实。每个主辩人要认真做记录,以便集中全组同学意见,作为证明观点的材料。

论据收集整理工作进行得是否充分,直接影响辩论会的效果。因此,这一环节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双方都做好准备。教师要注意了解情况,酌情加以指导。以“小学生要不要多看电视”这一辩题为例,“正方”学生从看电视的好处方面去思考,可能提出这样一些理由:(1)电视是新的知识媒体,通过“科技博览”“动物世界”“人与自然”等节目可以学到各方面的知识,看得越多知识越丰富;(2)看“新闻联播”可以了解国家大事,了解国际形势,了解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3)看“东方之子”节目,可以了解许多名人的杰出业绩及其成功之路,受到激励,树立远大理想;(4)看“文艺节目”可以增强文化素养,提高艺术欣赏水平„„“反方”学生从多看电视的坏处方面思考,很可能提出下列反对多看电视的理由:(1)小学生多看电视,占去大量时间,影响完成作业,使学习成绩下降;(2)多看电视对眼睛有害,视力下降必然影响学习和生活;(3)电视中播放的许多节目中有凶杀、暴力场面,有一些坏人作案的情节,小学生爱模仿,容易学坏;(4)电视中许多节目的成人镜头容易使学生早恋„„

第三步,展开辩论,畅所欲言。

1.主持人宣布辩论会开始;公布辩论的题目和正、反方的基本观点;介绍正、反方的主辩人及发言次序;通过辩论会有关规则。

2.先由正、反方第一主辩人陈述本方基本观点和论据,接着,各方主辩人为维护本方观点按一定顺序发言,或补充本方的支持理由,或找出对方发言的漏洞和错误进行反驳,或指出对方认识的片面,用本方观点予以纠正„„当主辩人应对无力、反应迟缓时,本方组员可以插话支援,尽量使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做到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经过几轮辩论,双方的陈述都比较充分了,第四主辩人可以归纳小结本方的理由,重申所持观点的正确。

3.为使辩论会气氛活跃,主持人可以在辩论的过程中相机插话,或评价,或激励,或引导,把辩论不断推向高潮。

第四步,评议总结,提高认识。

1.双方辩论结束,主持人应该对整个辩论过程作出总结,吸收双方合理意见,陈述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并请老师点评。

2.教师在主持人总结的基础上,做更全面的评价指导。第一,帮助学生全面正确地分析所辩论的问题和双方的理由,指出正确的认识方法和结论。如果教师一时不能做出正确的结论,应建议学生怎样继续研究探讨,推荐阅读资料或调查、采访对象。第二,对辩论过程中各组学生的表现作出评价。指出哪些学生态度最积极,哪些学生提出的论据最有说服力,哪些学生应对最迅速,哪些学生语言最严密、表达最清楚,哪些学生最能发现对方的问题、反驳最有力。第三,指出本次辩论过程存在的问题,告诉学生一些组织辩论会的方法和进行辩论的常识。

3.评选“最佳辩论手”。

第四课时

一、布置观察,积累素材

学完《童年的发现》后,给学生较充裕的时间,用心去观察周围的人、事、物,看看自己有什么新的发现;用心去回忆自己脑海中积累的材料,想想自己曾有过什么样的发现。

二、激发兴趣,拓展思路

1.谈话导入,激发学生习作的欲望。如,可以这样说:著名的艺术家罗丹曾经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牛顿因为发现苹果落地的秘密而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因为发现了壶盖跳动的原因而发明了蒸汽机„„有多少发现,就给人带来多少惊喜。可见,发现是一个特别了不起的本领,谁掌握了这个本领,谁就有可能成为有本事的人!正值童年的你们,一定也有自己独特的、有趣的发现,想把你的发现告诉我们吗?

2.让学生自由说一说都发现了什么。学生可能说到日常生活中的发现。如,发现妈妈爱美了,爸爸勤快了;发现马路边的路灯按时亮起来,公园里的动物多起来了;发现种子怎样发芽,向日葵如何转动了;发现电视里的环保广告多了,发现人们都在学英语了;发现战争太可怕了,美国太霸道了。还可能说到学习生活中的发现。如,发现语文书变了,课文比以前有趣了;发现老师讲课方式变了,学校活动多了;发现应用题有五种解法,记生字也有窍门;发现新老师像朋友一样,同桌也不讨厌了。教师根据学生说的,适当总结评价:你们几位说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发现,你说的是学习中的发现,真是有心人!通过这样来肯定学生的发现,开启学生的思路。

3.引导学生读习作提示,想一想:怎样才能把自己的发现清楚地告诉别人。要求把发现了什么以及发现的过程写清楚。题目可以用“我发现„„”,也可以自拟。

三、自主习作,因材施教

学生构思后自主习作时,教师对有困难的同学个别指导。对全班的习作情况做到心中有数,选择典型的习作(如,过程写不清楚的,语言表达存在问题的),相机评价,具体指导。

四、朗读习作,评议修改

选典型习作三至五篇,读一个评一个,师生共同评议。从是否把发现的过程写清楚了、语言是否流畅、用词是否准确等方面进行评议。结合评议,引导学生对所评习作口头修改或补充。然后,各自修改习作,进行誊抄。修改时先自己修改,再请小伙伴帮助修改。

五、佳作欣赏,激励评价

此环节安排在批阅习作之后。首先,选出选材、结构、语言等方面各具特色的习作,请小作者读给大家欣赏,师生简要地进行品析;然后请这次习作有较大进步的学生读他们的作品,教师点评鼓励。最后,教师总结,不仅表扬学生作文的成绩,更要表扬学生的发现和创造。

《积累?运用六》教学设计 篇2

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 我在“积累与运用”课的教法上力求有新的突破, 并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如小学语文第九册中的“积累与运用”的教学, 其中有个“语海拾贝”是要求背一些古诗文中的名句。如果仅仅是按照参考书的要求, 让学生大致理解、背会, 或者把这些句子的出处也让学生记下来, 再做一些课外的延伸, 那么结果很可能是学生背下来了, 但又很快淡忘了, 而课外查找诗句的出处等则会成为他们的额外负担。如此学习会让学生逐渐失去兴趣, 其教学效果必然是事倍功半。

我的教学设计理念是:让学生在每节课的学习中, 不仅能积累词语句, 还应掌握方法, 产生兴趣。对于本题来说, 让学生积累这些诗句并掌握日常学习的“积累”与“运用”的方法, 这是知识与能力的培养目标;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总结方法, 再依照方法当堂学习, 这是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与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欣赏与创作感受文字美, 使其产生对“积累”与“运用”的兴趣, 这是情感目标。

三维目标确立了, 我开始思考教学环节的设计。经过反复琢磨, 我确定了以下教学流程:

第一步:回忆平时学习, 总结积累方法

一上课, 我先让学生进行平时学习的自我总结, 想想自己平时是怎样积累的。学生根据平时的学习经验和平时教师给予他们的指导, 很快便总结出了“积累”的常用方法。这时, 教师板书——积累妙法三招“多读多背多摘抄”。并肯定了他们的总结。在我的鼓励之下, 学生发现学习的方法就是来源于自己的发现和总结, 更明白了学习其实就是“实践——发现——总结——再实践”的这么一个系统的过程, 只要善于东脑筋琢磨, 掌握学习方法其实并不难。这体现了“积累要和日常学习相联系”的原则。

第二步:运用方法积累, 完成知能目标

方法有了, 积累自然就水到渠成了。我让学生用自己总结出的方法进行当堂积累, 学生当然知道要怎么做, 而且兴趣颇高。一会儿功夫, 学生就记下了语海拾贝中的句子。有的学生在进行课前预习时把这些古诗文的出处也查到了, 我也把这些古诗文制作成了课件, 让学生课上读, 赏, 记。部分学生精彩的感情朗读使许多学生也跃跃欲试。当我检查背诵时学生纷纷举手, 都想试一试自己积累的功夫。这样, 不到半节课的时间, 学生已经完成了课本上的积累任务, 一部分学生还做了课外积累。

我平时很注重学生的课外古诗文的积累与理解, 学生的每日学习都有“摘抄”这项任务。但这些好词佳句怎么去用, 有的学生还不是很清楚。这类课不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吗?备课时, 我制作了一些课件, 把学生平时背诵和积累的名句邓以各种题的形式加进课堂以充实教学内容。这样设计的目的, 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的课外学习情况;另一方面让那些因平时不太下工夫积累的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当学生看到自己平时积累的这些看似无用的古诗文现在派上了用场时, 他们会争先恐后地抓住机会表现自己。这时, 他们已经初步感受到了“积累”的意义。

第三步:总结“运用”窍门, 参考运用实例

有了前面对积累方法的总结, 当我提出归纳“运用”窍门的要求时, 学生们踊跃举手。我和学生一齐总结出“运用”窍门两式:“理解了再用, 用到恰当处”。此时, 这些东西怎么用, 学生一目了然。不过, 考虑到有的学生只知道理论还缺乏实践的情况, 我在设计教学时又加上了这样一个重要的环节:在课堂上提供用词用句的典型范例, 让他们先感受语言文字的准确优美, 再让他们进行仿写。我还为学生提供了好多课外的名句。例如:“莫等闲, 白了少年头, 空悲切。”“此时无声胜有声。”“春茶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万事俱备, 只欠东风。”“踏破铁鞋无觅处, 得来全不费工夫。”等等。我让他们选择积累, 选择运用, 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要这样积累, 明白把积累到的知识与方法运用于表达, 就相当于逐步掌握了学习语文的方法, 就能越来越会说, 越来越会写。

第四步:激发创作兴趣, 当堂实践“运用”

看到了把这些名句运用的十分精彩的范例, 学生在读赏的过程中进一步领悟到了“运用”的方法。有了具体的例子, 多数学生都觉得自己能提笔写了。于是, 在短短的几分钟时间里, 他们写出了好多精彩片段, 有个学生还把我给出的六个不相关联的课外名句用在了一段话当中。他是这样写的: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真好, 院子里的梨花都开了, 老师不是让我们写一篇关于写景的文章吗?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 得来全不费工夫。”现在在“万事俱备, 只欠东风”了。我大笔一挥写起来, “此时无声胜有声。”写着写着, 我想到了为我们辛勤工作的老师们,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他们不正像这装点春天的梨花在默默的奉献自己吗?“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老师经常这样对我们说。我在心里默默的想:老师, 我不会辜负您对我的希望的!

《积累·运用六》习作教学设计 篇3

根据音响讲故事,同学们一定感到很有趣。请把你编的故事写下来,也可以重新编写一个故事。写完后,对照一下自己所编的声音是不是在故事里都有了。然后多读几遍,修改不妥当的地方。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珍视个人独特的感受”、“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因此,要引导学生自由地表达,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提高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展开想象

1.联系生活。声音世界太丰富了,声音能够引发我们无限的遐想,使我们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请同学们想一种声音,再说一说是什么声音。

2.自由表达。学生说所想的声音。

3.展开想象。刚才同学们说了许多种声音,我们由声音世界,想到了大千世界。老师说一组声音,你们根据声音展开想象,写一句话,要和这个声音有紧密的联系。

(老师依次说出“哗哗”、“轰隆隆”、“咚咚”、“滴嗒”,让学生联系生活,展开想象,分别说一句话。)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教师要引导学生到作文的源头——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去学习语文,还作文以生活的本来面目。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声音,再由老师说一种声音学生展开想象,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引导学生打开思维的闸门,激活学生的想象力,为下面编故事打下基础。

二、放飞思维,口述作文

1.拓宽思路。有的声音使人舒畅,有的声音使人喜悦,有的声音让人惊恐,选择其中的一种,编一个故事,童话故事或者现实中的故事都行,所想的声音在故事里都要有。要张开想象的翅膀,大胆地想。

2.口述故事。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口述故事,要把故事内容说清楚,说详细。

3.互相评价。在小组里口述作文的内容,两人一组,一人说,另一人评价好在哪里,哪里需要改进。

4.师生评析。选择一名中等学生和一名优等生说,进一步拓宽其他学生的写作思路,教师进行评析,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教师指导学生作文的重点是打开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选材或想象,解决学生感到没有内容可写的问题。指导以后,让学生先说后写体现了由易到难、先说后写的教学方法。

三、 写法指导,点拨思路

1.写清过程。故事要有头有尾,内容充实、具体,要把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写清楚,故事要完整。写开头、结尾时要有新意,要与众不同,新颖独特,达到较好的表达效果。

2.说明道理。所编的故事最好能说明一个问题,让人读了以后受到一定的启发和教育。

3.写出习作。学生写作时教师巡视指导,提示学生写作时不要受束缚,要自由地有创意地表达。

四、修改习作,集体评议

1.修改方法:让学生说说修改作文的方法。(增加、删除、调整、连接、改错等)

2.自我修改:写完以后多读几遍,发现不通顺的地方,重复啰嗦的地方,重点部分没写具体、没写清楚的地方要进行补充和修改。

3.评议修改:让几名学生读自己的作文,师生共同评析。评析的重点是故事中有没有写声音,内容是否具体,条理是否清晰,语句是否通顺等。

4.再次修改。学生根据师生的评析再改作文,进一步提高作文质量。

《积累·运用六》教学设计 篇4

1、感受汉语表达的灵活有趣,并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加以注意。

2、积累语言。

3、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4、能在购物市场上与别人进行交际,能将自己的购物经过清楚地讲给同伴听,并能认真听对方的讲述。

5、能把自己感受较深的一次假日生活清楚、具体地写下来,表达自己的快乐之情。

教学重、难点

在综合性学习中提高语文素养,把自己感受较深的一次假日生活清楚、具体地写下来。

教学准备

教师:

1.拟定活动方案和注意事项,准备有代表性的物品(如饼干、方便面、文具等物品)。

2.有关学生假期生活的图片、影像片断等。

学生:

1.了解基本的购物知识,带一些商品。

2.回忆自己的假期生活。

教学时间

3~4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学生自主阅读三个句子。

2同桌相互读,纠正字音。

3自己读一读,想一想这些句子有什么规律和特点。

4谈谈“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三者各自的意思。讨论、交流第一句中三个短语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5再读二、三句,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体会,“不怕辣”、“辣不怕”、“怕不辣”三者意思有何不同?“知足者常乐”和“常乐者知足”各自的意思是什么?体会汉语的表达非常灵活有趣。

6试着说一说类似的句子。

二、语海拾贝

1学生自主读词语,不理解的通过、与同伴讨论解决。

2齐读四字词语。

3演一演:师生互动游戏——“你来比画我来猜”,一学生背对老师,老师选题中的一个词语,抽其他学生或全班参与,可以用动作、表情、语言描述等来演绎,但不能说出这个词语。

4说说这些词语的共同特点。谈表演过的体会:这些四字词语都是表现人物交流时不同情态的词语。

5哪些词语用在好的事物方面?哪些又是用在坏的事物方面?

6巩固。看谁记得快,出示词语第一个字,学生快速抢答出该词语。

7说说自己知道的关于“说”的词语。

三、开心一刻

1读一读,乐一乐,再想一想,悟一悟。

2交流读后所获取的知识。

说说笑话让人发笑的地方在哪里。(准确认识“具体”和“抽象”)应该怎样才能避免这种情况?

3要求学生回家后把笑话讲给家人听。

四、综合性学习

1.提出本次活动的要求和注意事项。

师:孩子们,购物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事,我们去书店、商店、农贸市场等地方购物时要说些什么,如何选择商品,如何与对方打交道。平时你都是怎么做的呢?

2.分组交流。

交流各自购物的经过,说清楚自己如何选择,怎样与对方打交道。

3.各组推选一名学生在全班交流,老师适时评价。

如,生:我买了一包洗衣粉,这是家里需要的;买了一包饼干,这是妈妈爱吃的;还买了一包瓜子,这是我爱吃的。

4.师随机采访学生在购买前是否心中已经想好要买哪些物品。

总结:看来孩子们真会当小主人,在购物前都做好了调查,做到心中有数,购买需要的商品,不乱花钱。

5.老师讲解保质期的常识。

出示饼干、方便面。请学生看这些商品的保质期(其中方便面为过期商品)。最后,请同学们看看自己买的商品是否过期。

6.文明购物的评价。

师:小朋友们在购物时是否文明呢?让老师和同学一起来演一演吧!

师生合作演小品:请一位学生扮演超市营业员,教师扮演购物小朋友,去购物时对营业员没有礼貌,喂喂乱叫。接着教师再扮演另一个学生,问营业员时较有礼貌。观看表演后,学生进行评判。请学生自己评判购物的行为是否文明。

7.谈收获。

8.课后实践。

五、习作百花园

1.教师出示学生假日生活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

2.学生先和同学相互说一说自己感受最深的一次假日生活,注意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讲清楚、具体。

3.全班交流。

4.师生共同评价学生的讲述。

5.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自己准备写什么?如何写?老师巡视,鼓励学生着力表现假日中自己感受到的快乐。

6.学生动笔作文,把自己所讲过的文字记下来。

7.写完后进行自我修改或交换修改。

8.再有感情地读给小组内的同学听。

9.小组推荐本组的优秀习作到全班朗读、展示。

六、自主阅读园地

1提示本单元学习的阅读方法。

2学习自主阅读,进行批注、勾画。

《积累?运用六》教学设计 篇5

教养目标:

1、读一读,背一背。

2、读懂短文内容。

教学用具:投影片、各种音响的录音带。

教学课时: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今天我们学习“积累运用六”。

二、学习“读读背背”。

1、自由读,理解。

2、指名读,讨论交流。师适当点拨。

3、背一背。

三、学习“阅读短文”。

1、出示阅读提示。

读短文,要求把短文读正确、流利。

思考:盲童的画,画的是什么?你被盲童和盲童的画感动了吗?

2、学生阅读、反馈。

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感受到盲童对和平幸福生活的赞美,感受到盲童对生活的热爱。

总结。

《积累?运用六》教学设计 篇6

【课题】:积累运用六

【课型】:习作

【教学目标】:1、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重难点关键】:重点: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难点:激发学生大胆想象,开启思路。

关键: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教具准备】:投影仪 胶片

【教学内容】:

一、谈话导入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世界将变的更加美好。同学们,你们

一定想象过未来社会是什么样子的吧?或者想象过未来的某一事物是什么样子的?现在,请你们把自己想象中的“未来”大胆地告诉老师和同学们,好吗?

二、小组交流

小组内自由交流,教师巡视鼓励,激发学生畅谈的兴趣,使学生扬起想象的翅膀。

三、集体交流

1、各小组推荐1-2名同学发言,畅谈自己想象中的“未来”,教师斟酌点拨,适时鼓励。

2、学生互相评议,借鉴优点。

3、教师小结:多么大胆、新奇的想象啊!如果你们把这些想法写下来,一定会是一篇篇生动、有趣的科幻作品。下面,就请同学们围绕着“未来的--”来进行习作。

4、自拟提纲:同学们在习作之前可根据刚才的交流,写出各自的习作思路。(可整理一些学生的习作提纲供全班参考)

四、明确写作要求(投影出示习作要求)

同学们的想法很好,下面我们就准备动笔习作。习作时要注意以下要求:

1、把握好题目中的“未来”二字,并把题目补充完整。

2、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大胆想象。

3、想象要富有创造性,力争新奇、有趣、超前。

4、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

五、试写初稿

1、学生依“纲”习作。

2、教师巡视学生习作,进行个别指导。

3、教师对学生的习作情况做到心中有数,选好典型,准备引导学

评议,指导修改。

【教学反思】:

《积累?运用六》教学设计 篇7

一、分类式积累法

分类式积累法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它是指针对积累的内容, 按照不同类别进行整理, 该方法有利于学生记忆, 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知识。所以在积累过程中, 学生应单独准备一个积累归纳本, 在学习过程中, 会遇到许多好词好句, 学生应随时将其记录下来, 并按照相关内容进行分类, 包括字音、成语以及课外名句等, 并形成一系列专题, 在平时学习过程中, 学生应经常复习归纳文本中的相关知识, 并加强对所积累知识的记忆, 并学会如何应用所积累的知识, 从而避免在做题过程中再出现错误。

(一) 字音积累

在积累字音过程中, 学生可以按照字母顺序A-Z进行分类, 可以参考字典的编排方法, 这样编排更加的科学、合理。对于字音的积累, 主要是积累记忆难度较大、易错的字音, 这种字音的归纳整理, 需要学生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归纳整理, 具体包括以下几种归纳整理方法: (1) 根据字的意思, 判断字音, 如“降”, 念“jiàng” 时, 意思为下落, 念“xiáng”时, 意思为归顺;“数”, 念“shǔ”, 意思为数落, 念“shù”, 意思为数据。 (2) 记住字音的特例, 如“稽”, 念“qǐ”时, 只有一种情况, 为“稽首”, 其他情况念“jī”;“稍”, 念“shào”时, 只有一种情况“稍息”, 其余情况下念“shāo”。 (3) 容易被误读的字音。如“刹那”中的“刹”应读成“chà”, “挨饿受冻”中的“挨”应读成“ái”。

(二) 成语积累

在成语积累过程中, 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进行归纳整理, 通过字母顺序的编排, 对成语进行积累, 同时也可以根据成语的特点进行归纳整理, 一般情况成语主要包括褒义成语和贬义成语两种, 所以学生可以按照这一特点, 将褒义成语和贬义成语分别归纳到一起, 同时也可以根据使用对象, 进行分类整理。为了加强学生对这些成语的记忆, 可以采取竞赛的方式, 充分调动学生记忆字音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记忆这些字音。

(三) 课外名句积累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 有许多的文章, 都需要进行背诵, 这也是一种积累的方式, 所以学生应加强对课内古代诗文名篇的背诵, 除此之外, 还需要加强课外知识的积累阅读, 并且加强对所积累知识的复习, 如果学生通常不注重知识积累, 没有形成积累的习惯, 这样即使学习过的知识, 如果不经常进行复习, 就会非常容易的忘记, 在做题过程中经常出错, 所以必须注重平时的积累, 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态度, 应结合学习目标, 采取正确的积累方法, 做好语文知识的积累。

二、情景启发式阅读

情景启发式阅读是指教师通过对教学情境的合理创设, 启发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使学生能够主动的走入作者世界, 与作者进行愉快的交流, 从而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 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 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 所以加强学生的阅读至关重要。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按照学生的兴趣特点, 结合教学内容, 合理创设教学情境, 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与主动性, 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加强课外阅读, 增强学生的课外知识, 教师还应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 帮助学生充分掌握阅读的方法, 以此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开拓学生的视野, 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从而实现高中阅读教学水平的质量的提升。

例如在学习《故都的秋》这一课时,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 教师为学生展示了一幅关于秋天的画, 同时在多媒体上播放了《天净沙·秋思》这首诗, 同时教师又声情并茂的朗读这首诗, 而且让学生结合画面, 感受《天净沙 · 秋思》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这种方式, 能够给予学生更直观的感受, 以此启发学生、引导学生, 促使学生有继续探究的欲望, 这样学生在学习新课时也会更加的认真, 从而达到良好的阅读效果。

又如《雷雨》一课学习过程中, 教师为了加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教师让学生根据教材内容, 让学生进行对话表演, 这样能够充分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人物的内心活动, 充分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同时还能够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方面能够加强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另一方面也能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总结

总之, 积累和阅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对学生学习高中阅读具有作用, 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 主要应采用两种方式, 即分类式积累法和情景启发式阅读, 并充分发挥这两种方式的作用, 以此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保证高中语文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毛海英.浅析积累与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文学教育 (中) , 2014 (2) .

[2]崔忠萍.勤于积累易于作文——时文阅读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 2015 (17) .

如何加强古诗词教学的积累与运用 篇8

关键词:朗读、感悟、积累

【中图分类号】G633.3

积累和运用相辅相成。积累了自然要运用,在运用中加深理解,在运用中强化记忆。运用又需要积累作为前提,积累多了,运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也就不足为奇了。积累是为了运用,运用是为了加强积累。

1、读说训练

学习古诗词必须以读为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应当让学生多读,指导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也可“不求甚解”地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读中品味作者用词的精妙、意境的深远、思想的丰富。但也不能肤浅的停留在诗句的诵读上,要真正理解诗词的意思,在熟读之后就应当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补充诗词的内容,大胆的让学生练习说话。

如我在教学《秋思》一诗,学到“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一句时,让学生想象,假如你是诗人,你会写些什么?信寄出之前,诗人又打开信封,还会写些什么?还有教学《游子吟》一诗,我让学生想象,作者看到母亲做好的新衣服时,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还有引导学生学习《赠汪伦》时,我让学生想象,汪伦为什么来晚了?李白和汪伦临别时会说些什么?引导学生想象,练习说话。有效地补充了诗词内容,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拉近了诗词和学生生活的距离,降低了学习古诗词的难度。这既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又拓展学生语言积累。

2、 读写结合

小学古诗多数是以写景为主,借景抒情。我觉得在教学这类古诗时,不能只停留在引导学生理解古诗内容,应该让学生通过诵读、想象景物画面,使抽象的语言文字变为形、声、色俱全的立体景象,然后让学生身临其境,展开想象的翅膀,拿起笔写出自己的感受。这种对诗歌内容、意境、等多方位的整体感悟与积累,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言积累。

比如:在教学《回乡偶书》一诗时,我让学生写一写作者贺知章会对家乡的儿童说些什么,家乡的儿童又会对作者说些什么等。学习《渔歌子》一诗,让学生写一写“西塞山”的景色。再如:在教学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时,我抓住最后一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来激发学生的感情,朋友元二的这一去,一路陪伴他的是黄沙大漠,孤寂苍凉,这一别,也许一年、也许两年、也许三年五载,或许今生再无相见之日,此时此刻,王维的千言万语汇成了一句话: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假如你是王维或者是元二,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让学生动笔写一写。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虽然也是送别诗,但它不是借景抒离别情,它是借景言离别志,“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我也让学生动笔写。这两首虽然都让学生写的是朋友离别时的感受,但写出来内容完全不一样。引导学生写话,既能使学生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也补充了文本内容,还为学生提供了写作素材,降低了写作难度,一举多得。

3、以点带面

在课堂内将理解、感悟、赏析、记忆等语言积累的方法教给学生,使他们得法于课内,指导自己的课外积累,才能提高语言积累的质量。以教学内容为中心“点”,辐射与之相应的古诗内容,形成学习的“面”,有利于学生扩充语言积累数量。

首先,以文本为线,利用迁移的原理,补充学习相关的古诗。学完一首古诗后,可以以一带多进行相关链接,如学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和孟郊的《游子吟》,你是否还知道其他思乡、思念的诗;学完《春夜喜雨》你还知道杜甫其他的诗作吗?与杜甫同时代的诗人还有哪些?以便进行拓展阅读,打开课外阅读的新视窗,当学生有了一定数量的积累后,完全可以跳出教材,进行组诗的教学,学生的品味在一步步提高,让他们感受到在古典文学中,自己所知仅是苍海一粟,从而激起他们更强烈的学习欲望。又比如,在教学王安石的《梅花》时,可补充学习王冕的《墨梅》,在教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也可讓学生收集学习张籍的《秋思》等,我在教学《芙蓉楼送辛渐》和《送元二使安西》,这两首诗都是通过写景来抒发朋友之间的离别情,我课前让学生回顾学过哪些送别诗,学生就背诵了《别董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等。课后我又让学生回家收集五首以上的同类诗,进行背诵。这样举一反三,逐类旁通,就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丰富了对古诗文的积累信息。

4、运用、内化

将文字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才是真正的语言积累,因而要引导学生在诵读、记忆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我们要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说、多写,运用古诗文。比如:在学习了《仙人掌》这篇课文后,我让学生写一种植物,要求仿照这课的写法,借物喻人,也就是托物言志。并且要引用一些有关这些植物精神的古诗词名句。结果学生写得很好,引用了很多诗句,有的写小草,引用的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有的写梅花,引用的是“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有的写荷花,引用的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有的写竹子,引用的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但是指导学生引用古诗文要做到“有感而发”,切忌“为引而引”。恰当地引用古诗文不仅为学生的交际与作文增添了色彩,更是内化语言的过程。

《积累?运用六》教学设计 篇9

【课型】:训练课

【教学目标】:

1、评该作文,发现有点和缺点。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作文水平。

【重难点关键】: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教具准备】:

作文本 学生习作

【教学内容】:

一、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好自己的习作,以便评改和交流。

二、评改习作

1、请同学们认真修改自己的习作。

教师帮助有困难的学生一起修改。

2、谁愿意把你的习作读给大家听?

请两名同学来读,组织全班同学对照习作要求进行评议。

习作要求:

1) 充分发挥想象力。

2) 内容富有创造性,新奇而有趣。

3) 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不写错别字。

4) 运用刚才的方法,四人为一组,相互修改。每组推荐出一篇最好的习作。

5) 下面我们进行佳作欣赏。

教师从各组推选出的优秀习作中,有针对性的选择一两篇佳作请同学品评。并从优秀习作中选择出几个好的片断,请学生欣赏。

三、修改

1、先由评改的学生讲讲被点评的学生习作存在的问题,然后由本人谈自己的认识。

2、根据别人的点评意见,学生本人有针对性的提出修改思路,请同学进行再评议,最后确定修改方案。

3、学生本人进行修改。

4、“文章不厌百回改”,结合大家的意见,请全体同学认真作最后的修改。

四、作业

学生自由写作一篇想象作文。

1、想象丰富,感情真挚。

2、条例清楚,中心明确。

3、书写认真,卷面整洁。

【教学反思】

《积累?运用六》教学设计 篇10

1备惺芎河锉泶锏牧榛钣腥,并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加以注意。

2被累语言。

3备惺苡镂难习的乐趣。

4蹦茉诠何锸谐∩嫌氡鹑私行交际,能将自己的购物经过清楚地讲给同伴听,并能认真听对方的讲述。

5蹦馨炎约焊惺芙仙畹囊淮渭偃丈活清楚、具体地写下来,表达自己的快乐之情。

教学重、难点

在综合性学习中提高语文素养,把自己感受较深的一次假日生活清楚、具体地写下来。

教学准备

教师:

1.拟定活动方案和注意事项,准备有代表性的物品(如饼干、方便面、文具等物品)。

2.有关学生假期生活的图片、影像片断等。

学生:

1.了解基本的购物知识,带一些商品。

2.回忆自己的假期生活。

教学时间

3~4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毖生自主阅读三个句子。

2蓖桌相互读,纠正字音。

3弊约憾烈欢,想一想这些句子有什么规律和特点。

4碧柑浮昂枚潦椤薄ⅰ岸梁檬椤薄ⅰ岸潦楹谩比者各自的意思。讨论、交流第一句中三个短语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5痹俣炼、三句,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体会,“不怕辣”、“辣不怕”、“怕不辣”三者意思有何不同?“知足者常乐”和“常乐者知足”各自的意思是什么?体会汉语的表达非常灵活有趣。

6笔宰潘狄凰道嗨频木渥印

二、语海拾贝

1毖生自主读词语,不理解的通过查字典、与同伴讨论解决。

2逼攵了淖执视铩

3毖菀谎荩菏ι互动游戏--“你来比画我来猜”,一学生背对老师,老师选题中的一个词语,抽其他学生或全班参与,可以用动作、表情、语言描述等来演绎,但不能说出这个词语。

4彼邓嫡庑┐视锏墓餐特点。谈表演过的体会:这些四字词语都是表现人物交流时不同情态的词语。

5蹦男┐视镉迷诤玫氖挛锓矫妫磕男┯质怯迷诨档氖挛锓矫妫

6惫固。看谁记得快,出示词语第一个字,学生快速抢答出该词语。

7彼邓底约褐道的关于“说”的词语。

三、开心一刻

1倍烈欢粒乐一乐,再想一想,悟一悟。

2苯涣鞫梁笏获取的知识。

说说笑话让人发笑的地方在哪里。(准确认识“具体”和“抽象”)应该怎样才能避免这种情况?

3币求学生回家后把笑话讲给家人听。

四、综合性学习

1.提出本次活动的要求和注意事项。

师:孩子们,购物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事,我们去书店、商店、农贸市场等地方购物时要说些什么,如何选择商品,如何与对方打交道。平时你都是怎么做的呢?

2.分组交流。

交流各自购物的经过,说清楚自己如何选择,怎样与对方打交道。

3.各组推选一名学生在全班交流,老师适时评价。

如,生:我买了一包洗衣粉,这是家里需要的;买了一包饼干,这是妈妈爱吃的;还买了一包瓜子,这是我爱吃的。

4.师随机采访学生在购买前是否心中已经想好要买哪些物品。

总结:看来孩子们真会当小主人,在购物前都做好了调查,做到心中有数,购买需要的商品,不乱花钱。

5.老师讲解保质期的常识。

出示饼干、方便面。请学生看这些商品的保质期(其中方便面为过期商品)。最后,请同学们看看自己买的商品是否过期。

6.文明购物的评价。

师:小朋友们在购物时是否文明呢?让老师和同学一起来演一演吧!

师生合作演小品:请一位学生扮演超市营业员,教师扮演购物小朋友,去购物时对营业员没有礼貌,喂喂乱叫。接着教师再扮演另一个学生,问营业员时较有礼貌。观看表演后,学生进行评判。请学生自己评判购物的行为是否文明。

7.谈收获。

8.课后实践。

五、习作百花园

1.教师出示学生假日生活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

2.学生先和同学相互说一说自己感受最深的一次假日生活,注意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讲清楚、具体。

3.全班交流。

4.师生共同评价学生的讲述。

5.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自己准备写什么?如何写?老师巡视,鼓励学生着力表现假日中自己感受到的快乐。

6.学生动笔作文,把自己所讲过的文字记下来。

7.写完后进行自我修改或交换修改。

8.再有感情地读给小组内的同学听。

9.小组推荐本组的优秀习作到全班朗读、展示。

六、自主阅读园地

1碧崾颈镜ピ学习的阅读方法。

2毖习自主阅读,进行批注、勾画。

3毖生互相交流阅读感受、体会、收获。

《积累?运用六》教学设计 篇11

关键词:字词积累:运用:实践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素质,而语文教学的词语积累与运用是提高语文综合能力的关键。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积累,“学理如登塔,学文如积沙”的比方,就是对积累特点的最佳概括。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中“应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而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培养在教学一开始就是以词语教学为基础的。但这一点在实际的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却又未引起中学广大师生的足够重视。结果导致了错别字五花八门,很大程度上让学生的学习和语文的教学陷入尴尬的境地。因而,教师必须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拨乱反正,找出对策,从而减少甚至杜绝错别字,规范语言运用,使学生的积累运用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那么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怎样增强学生的字词积累与运用能力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积累的兴趣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有依赖于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时有意识的,恰到好处地给学生以美词佳句的“耳染”,讲析课,作文课,作文指导课要妙语连珠,文采飞扬,同时教师要交给学生创造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积累字词的兴趣。比如课前检查预习,可以采用情境填词法激励学生抢答填空,在听写的时候,对于一些重要的词语也不直接报词默写,而是让学生听老师的例句提示,在省略部分填上恰当的词语。为了增强词语学习的趣味性,老师可以组织汉语听写大赛、词语接龙、错别字收集等丰富多采的语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对字词积累及运用的兴趣。操作时,可让学生从“要我学”的传统模式中解放出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真正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上。

二、注重方法,提高学生积累的能力

语文学本身包罗万象,知识容量庞大,但它本身又缺乏数学等相关学科的系统性,所以记忆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语文知识的积累本身能就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所以我们就要教给学生一些积累的方法。比如数字积累法,让学生积累一马当先、二三其德、三顾茅庐、四分五裂、五谷丰登、六神无主等等这些具有数字的成语;十二生肖积累法,比如;狐假虎威、鸡飞狗跳、鼠目寸光、牛刀小试、亡羊补牢等等;人物情绪积累法,学生可以把表现人物同一情绪的不同词语归为一类,比如表现恢心的,表现高兴的、痛苦的、愤怒。另外还可以培养学生养成积累词汇的习惯。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好词、好句、好段用小卡片记录下来,这样学生从字到词,再到短句,达到字词积累为作文的写作打基础的目的。

三、拓宽渠道,增加学生积累的数量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词语积累仅仅靠课本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课本所容纳的词汇量是有限的,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词语的机会是无限的,所以必须由课堂延伸到课外,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激起学生积累和表达的欲望。

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阅读,并规定必读刊物和课外阅读量,因为阅读能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积累的乐趣,同时又由于不断复现,减少了回生率,从而能使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即“读一读文章,认一认字,认一认字再读一读文章,边阅读边识字,边识字边阅读”,这样学生认得快,记得牢,效果好。此外,还鼓励学生多留意生活中的教材,让学生无论在校内校外只要见到生字词,就有积累的欲望。我们还可以利用电视、广告等帮助学生积累字词,然后把这些词收集到自己携带的随身本上。教师可以在班级设立了一个“词语积累区”,让学生把积累的词语和积累的方法写到积累区的展示板上,任何一个同学都可以把积累的词写到展示板上,任何一个同学都可以随时拿去看,并把它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备。宜州作为刘三姐的故乡,有很多的山歌流傳,我们就是通过这样一种方式让学生有意识的去积累这些雅俗共赏的有趣山歌,增加积累字词的兴趣,无形中又增加了学生对家乡文化的热爱。

四、加强实践。巩固学生积累的成果

积累是作为素养和基础提出来的,积累字词就是为了运用。很多时候,学生总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所学汉字,但一到书写和运用时往往会捉襟见肘。不断复现是小学阶段巩固识字的重要方法,到初中以后,我们更多地强调把积累的词语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这样巩固的效果会更好。因此我们在努力学习积累途径的时候,也注重给学生拓宽实践运用的途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与老师、周围的同学会有很多交流的机会,教师引导学生在交流时有意识的运用恰当词语表情达意,包括写作时,鼓励学生用学过的,或自己看过的好词好句来抒发感情;也可利用情境引导学生说出适合的词语。比如每次测验可以问问考得好的同学的心情可以用哪个成语来形容,考得不好的同学的心情又可以用那个成语来形容?我相信这时的词汇是最丰富的。我们还可以随意写几个词,让同学们把他连成一句话,要求使用至少一种修辞手法。另外我们还可以以仿写的形式加强字词积累的实践,这样一来我们形成了字、词、句的一个发展过程,最终为作文的写作打下基础。词语积累虽是语文的基础,但绝不是简单死记硬背,而应是理解中记忆,训练中落实,运用中深化。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抓好学生对字词积累与运用这一教学环节,我们要把积累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投入到自主的学习活动中去,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及写作水平,最终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积累?运用六》教学设计 篇12

笔者抽样统计分析了2013年全国各地50套中考语文试题, 发现“语言积累与运用题”平均分值约为26.3分, 平均题量约为7.1条。现将该类试题的特征和命题趋势解读如下。

一、考点的基础性

在众多的语文知识和能力中, 汉字、词语、句子、语法、修辞、标点、名句、名著等是初中阶段最为核心的知识, 而识记能力、辨析能力、阐释能力、概括能力、归纳能力、转换能力、仿拟能力、探究能力等则是初中阶段的学生最需要掌握的能力。中考语文“语言积累与运用题”非常注重对这些基础知识和能力的考查, 例如2013年中考, 100%的省市都考查了“汉字读写”和“名句默写”这两个传统知识点, 68%的省市考查了“语病修改”这一知识点, 这些统计数据折射出命题者注重“双基”的鲜明导向。

二、选材的贴近性

“语言积累与运用题”命题材料的选择非常讲究, 从2013年中考看, 命题材料体现了“三个贴近”。一是贴近生活, 与时俱进, 举凡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 都是命题者“捕捉”的目标。例如自今年年初以来, 倡导节约粮食的“光盘行动”在国人中引起较大的反响, 2013年中考语文试卷中, 就有超过4个省市直接以该热点为“平台”设计综合性学习试题, 综合考查考生的语言积累与运用能力。二是贴近地域, 彰显乡土特色。中考试题一般都是各地自主命题, 因此, 命题者在材料的选择上都会打“家乡牌”, 将地方的人、事、物、景等元素融入试题中, 以激发考生的家乡自豪感。例如2013年中考语文重庆卷的“重庆科技活动周”, 江西卷的“脚踏热土, 爱我江西”等, 都是如此。三是贴近考生, 注重价值引领, 在材料中渗透人文关怀, 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和浸染。

以上做法, 进一步彰显了“学业考试的命题要加强试题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经验的联系, 注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在具体情境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理念。

三、组元的综合性

所谓“组元”, 是指将各种知识、能力等考查元素在试卷中进行组接安排。语文学习, 无论就其内容还是形式看, 都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为此, 在语文中考中加强综合, 简化头绪, 突出重点, 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 无疑更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

在语文中考试卷中加强综合, 有下面两层含义:

一是指加强语文学科内知识点、能力点的“小综合”。请看2013年湖北省咸宁市的一道中考语文试题———

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辛勤劳动”“资源匮乏”“空气污染”“道德高尚”这四个短语中, “辛勤劳动”与其他三个结构不同。

B.“他们的心在战栗, 只不过还想尽量安慰自己罢了———就像鲁滨孙在荒岛上发现陌生人的脚印时竭力想把它看作是自己的脚印一样。”句中的破折号表示话题转变。

C.“秋日的艳阳在森林的树梢上欢乐地跳跃, 把林子里墨绿的松、金色的唐棋、橘黄的杨、火红的枫, 打扮得五彩缤纷。”这个句子的主干是:艳阳跳跃。

D.“她们不但是表现神和人, 就是草木禽兽:如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 都能形容尽致, 尽态极妍!”该句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

这道选择题的四个选项分别涉及短语类型、标点符号、句子成分以及修辞手法几个知识点, 虽然仅有2分的分值, 却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二是指加强语文学科和其他“非语文”资源的“大综合”, 走“大语文”路线, 在试题载体的选择上努力体现“生活化”, 突出各学科之间的渗透交融, 反映当代科技、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现状与特点。这一点, 着重表现在“综合性学习”试题的设置上。样本统计表明, 2013年中考语文试卷中, 有超过70%的省市设置了“综合性学习”试题。例如浙江省台州市的“综合性学习”试题, 命题者营造了“陪奶奶去杭州医院看病”这一生活情境, 设置了3道小题, 以8分的分值, 综合考查“路线介绍、拟写短信、选择感谢词”三项内容, 各种知识渗透科学, 能力点考查多元, 系“大综合”的典型试题。

四、题型的创新性

“语言积累与运用题”不仅是中考语文试卷的“热点”, 也往往会成为中考语文试卷中的“亮点”。2013年中考语文“语言积累与运用题”在传承中又有所创新, 一些夺人眼球的新题型新颖别致, 开放灵活, 富有创新性, 从多角度检测了考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针对2013年中考语文“语言积累与运用题”呈现的上述特征和趋势, 建议同学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积极应对。

一是关注时事, 点击生活。近几年来, 中考语文“语言积累与运用题”通常设计与实际问题情境基本一致的题目, 联系生活实际考查考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基于此, 平时我们必须树立“大语文”学习观, 培养“学用语文”的意识, 关注社会热点, 点击生活现象, 在对时事的解读分析与对生活的感悟理解中, 不断习得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如此, 才能从源头上提高我们的语言积累与运用能力。

二是掌握方法, 触类旁通。“语言积累与运用题”涉及的题型纷繁复杂, 包括汉字读写、词语运用、名句默写、语病修改、语言连贯、句段仿写、新闻压缩、图表分析、对联拟写、广告宣传、名著阅读、材料探究、口语交际以及综合性学习等。这些题型各有其命题特征和解题规律, 我们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中, 必须加强针对性训练, 反复实践。只有真正掌握了这些子题目的解题技法, 才能在应对时做到游刃有余。

三是善读会思, 科学表述。近几年来, “语言积累与运用题”中的“运用题”部分多以主观表达为主。无论何种子类型题目, 从本质上看, 其解答流程大致上都可概括为三个字———“读、思、写”, 即先阅读命题者提供的文字或图表材料, 接着深入思考命题者抛出的问题, 最后写出文字答案。这就要求我们在解答时做到六个字———“读清、思明、写佳”, 即善于阅读材料, 思考明白问题, 规范地写出答案, 从而为“语言积累与运用题”的解答赢取灿烂的分数。

《积累?运用六》教学设计 篇13

1. 感受汉语表达的灵活有趣,并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加以注意。

2. 积累语言。

3. 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4. 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5. 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的乐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一)温故知新

1. 学生自主阅读三个句子。

2. 讨论、交流第一句中三个短语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3. 再读二、三句,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体会。

4. 试着说一说类似的句子。

(二)语海拾贝

1. 学生自主读词语,不理解的通过查字典,与同伴讨论解决。

2. 说说这些词语的共同特点。

3. 哪些词语用在好的事物方面?哪些又是用在坏的事物方面?

4. 说说自己知道的关于“说”的词语。

(三)开心一刻

1. 学生读笑话。

2. 说说笑话让人发笑的地方在哪里,应该怎样才能避免这种情况。

3. 要求学生回家后把笑话讲给家人听。

(四)自主阅读园地

1. 提示本单元学习的阅读方法。

2. 学生自主阅读,进行批注、勾画。

3. 学生互相交流阅读感受、体会、收获。

(综合性学习:学会购物)

(一)教学目标

1. 能在购物市场上与别人进行交际,在生活中用语文。

2. 能将自己的购物经过清楚地讲给同伴听,并能认真听对方的讲述。

(二)教学准备

教师:拟定活动方案和注意事项。

学生:了解基本的购物知识。

(三)教学过程

1. 教师提出本次活动的要求和注意事项。

2. 让学生在课堂上模拟购物,师生共同评价其得失。

3. 学生到市场实地购物。

4. 分小组交流自己的购物情况,注意互相评价。

5. 分小组到全班汇报情况,师生共同评价。

(习作百花园)

(一)教学目标

1. 能把自己感受较深的一次假日生活清楚、具体地写下来,表达自己的快乐之情。

2. 能把自己的习作有感情地读给同学听,让同学分享快乐。

(二)教学准备

教师:有关学生假日生活的图片、影像片断等。

学生:回忆自己的假日生活。

(三)教学过程

1. 教师出示学生假日生活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学生讲述自己感受最深的一次假日生活,注意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讲清楚、具体。

3. 师生共同评价学生的讲述。

4.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

5. 学生动笔作文,把自己所讲过的用文字记下来。

6. 写完后进行修改润色,再有感情地读给小组内的同学听。

7. 小组推荐本组的优秀习作到全班朗读、展示,让大家分享快乐。

六年级语文上册《积累・运用四》 篇14

教学目标:

一、背诵课外选编的四字词。

二、阅读练习。

三、看图作文。

教学重点:

看清图意,推前想后。

教学时间: 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忆诗歌,背诵。

1、教师点词,全班背诵。

2、定时背诵,时间三分钟,看谁背的四字词最多,同桌相互检查。

3、统计,评选最优秀的四字词背诵者。

二、背诵四字词。

1、听教师朗读,学生开始寻找四字词的规律。

2、学生齐读。

3、教师讲述反义的四字词的特点。

4、学生自由讨论。练习背诵。

5、检查。

三、默写四字词。

第二课时

一、师生以环保为话题讨论珍稀动植物。

1、你知道世界上有哪些珍稀动植物?

2、为什么要保护珍稀动植物?讲解生物链。

3、珍稀动植物的处境。

二、阅读短文《画龙点睛》。

1、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划出全文中心句。

2、哪几段讲了原因?原因是什么?阅读第一、二自然段。

1) 解释“植物熊猫”,引号在这里起到什么作用?“繁衍”的近义词是什么?

2) 说说为银杉保险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担心 火灾 威胁 国宝

3、为什么买了保险后就能起到保护银杉的作用?你还有其他的办法保护银杉吗?

4、学生自由讨论保护其他珍稀动物的方法。

第三课时

一、介绍演讲的特点,讲解演讲的技巧。

二、读题明确作文要求。

三、分析图意。

1、看图。说出主要意思。

2、析图。从主到次依次说出图中所见的人物或景物。

“我最钦佩的一种行为”和“我最看不惯的.一种现象”

3、哪些是非写不可的?描绘一下他们的特征。

4、推前:事情的起因是什么?

5、想后:结果会怎样?

四、学生拟题纲(段落式提纲)。

五、构思五分钟后开始.写作,教师巡视。

六、

第四课时

讲评作文。从图意的表达。故事的完整、句子的表达三个方面重点分析。

【本单元复习四课时:听写生字词、四字词,讲解同步训练,设计自主练习,默写古诗三首。】

《积累?运用六》教学设计 篇15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感悟语言

1. 画面铺垫, 激情促学

现代教学技术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 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先进工具。现代媒体能创设美景给学生以多层次的欣赏, 让学生得以美的享受、美的熏陶, 从而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 培养学生听、说、读的技能, 提高他们观察、想象及赏析词句的能力。例教学《小露珠》第一节时, 我用电脑演示露珠的出现过程, 因为小露珠的出现不是一个瞬间的过程, 学生在生活中很容易见到小露珠, 但不易见其渐渐出现的过程。学文至此, 学生迫切希望亲眼目睹一下小露珠出现的过程。于是, 我利用这个现代教育媒体的最佳作用时机, 通过电脑演示将视觉效果 (小露珠的出现过程) 与听觉效果 (小蟋蟀的叫声) 有机地结合起来, 变抽象为具体, 变静态为动态, 化枯燥为生动。抽象思维的障碍、逻辑思维的障碍、语言表达的障碍在此刻被化解了, 降低了学习难度。学生为其形式之新颖, 声画之精彩而耳目一新, 从而产生了乐学情绪, 积极投入到文章的赏析中去。

2. 音乐渲染, 读中自悟

一首《摇篮曲》能使你回到儿时妈妈的怀抱;一首《义勇军进行曲》会让你热血沸腾, 心中敬意油然而生;同样《春天的故事》会使你眼前出现邓小平主席正领着全国人民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不断前进……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 教师就要借助音乐的独特魅力为我们语文教学服务。如《二泉映月》一文中阿炳离学生的生活较远, 如果仅凭教师苍白的语言来引导学生感悟作者饱含深情的语言, 领略阿炳非凡的艺术才华, 体会阿炳热爱生活、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这显然是不够的。于是, 我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 用电脑出示了坐落在“天下第二泉”旁阿炳的塑像, 并播放了充满诗情画意的《二泉映月》, 饱含深情地范读课文, 《二泉映月》使同学们一步步地走近阿炳, 你听, 那琴声委婉连绵, 像痛苦的叹息, 又像深情的赞美;随着旋律的升腾跌荡宕, 乐曲进入高潮, 由悲愤而怒号, 由怒号而憧憬。从舒缓而又起伏, 恬静而又激荡的琴声中, 学生们感受到阿炳那复杂的内心世界, 他在悲伤慨叹自己的经历坎坷, 漂泊无依;他在愤怒质问:月光虽明, 世道却暗, 泉水虽甜, 人世却苦, 水面虽平, 人间不平;他在拼命抗争, 生活的贫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他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他在深情赞美恩重如山的师父和给自己创作灵感的清泉明月。听着这如歌如泣的美妙音乐, 学生们不禁泪花闪烁, 捧起课本开始细细品读。没有讲解, 没有问答, 你能说学生没有感悟课文中的语言吗?你能说学生的情感没有泛起涟漪吗?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唤起回忆——积累语言

“为学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 只有读得多, 记得多, 积沙成塔, 应用起来才会左右逢源, 得心应手, 达到古诗所形容的“胸藏万汇凭吞吐, 笔有千钧任翕张”的境界, 如果仅用一个硬邦邦的“背”字, 学生就能轻松愉快地积累语言了吗?事实显示:不能。机械的记忆费时大, 收效小, 只能加重学生的负担, 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 我凭借现代教学媒体的直观性、形象性, 精心组织教学, 努力使学生学得好, 记得牢, 用得上。例如《三亚落日》这篇文章语言优美, 是学生积累语言的好材料。为使学生轻松积累, 记忆深刻, 出口成章, 下笔成文, 我先让学生用“”划出自己喜欢的词句, 美美地饱读, 然后电脑出示与文中景色相似的镜头进行定格, 并相机询问:“看到这个镜头, 你想起了文中的哪个词语?”镜头不断改变, 于是“玉屑银末”“赤朱丹彤”等优美词语, 学生立刻变书本的为己有。于是我趁热打铁, 鼓动学生打开笔记本摘录好词, 加深印象。由易到难, 由词到句, 甚至到段, 再引发欲望, 打开思维, “看到这个镜头, 你想起了文中的哪个好句?”依旧是原来的镜头, 要求不同, 学生的收益也不同。此时有了重点词的铺垫, 文中佳句从学生的口中顺利地涌出, 没有一个“背”字, 学生轻松快乐地积累了语言。

阅读课如果仅着眼于课文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必然在课堂中穿插收集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片段或知识来丰富学生语言, 但传统教学受时空限制, 可谓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有了现代教育媒体, 事情就好办多了。例如《音乐之都维也纳》一文, 作者的描写令人神往, 波光粼粼的多瑙河, 举世闻名的音乐家, 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著名的国家歌剧院, 这一切的一切, 如果仅仅局限于书本的学习, 学生会显得意犹未尽。于是, 我布置学生跑图书馆, 上网浏览, 运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查询一切有价值的资料。于是, 河水清澈、景色秀美的蓝色多瑙河呈现于学生们的面前了;各大著名音乐家的资料罗列于教室墙壁上了;国家歌剧院就像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展现在学生面前了, 就连宋祖英在国家歌剧院所开音乐会的情景也被学生制成录像搬到了课堂上, 再配上幽雅轻快的华尔兹圆舞曲。就这样, 音乐之都维也纳由静变动, 由虚为实, 学生们一边欣赏这美丽动人的画面, 一边用文中语言为其作讲解, 积累语言, 这不是两全其美的事吗?如果长期积累, 我相信学生记忆仓库里的词句肯定会丰富多彩, 层出不穷的。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冲破时空——运用语言

运用语言是语文教学 (下转第28页) (上接第27页) 的目的, 然而, 运用语言大都需要气氛、场景。现代教育技术以视听同步化, 图像动态化, 再现生活、景物、事件等优点, 克服了传统教学“四面楚歌”的现象, 能使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从而打开话匣子。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这首诗, “语淡而味不薄”, 一个普通的农庄, 一次鸡黎饭的普通款待, 但在这朴实平淡的描写中, 蕴藏着浓厚的情味。如何引导学生从“淡语中”尝到“不薄之味”呢?首先, 我先让学生理解诗句, 再加以丰富的想象。然后把自己的所思所想绘制成美丽的风景画, 接着再根据诗句“开轩面场圃, 把酒话桑麻”展开合理的想象, 诗人与友人“把酒话桑麻”时会怎么做, 怎么说呢?然后再找一个学习伙伴一起表演。于是课堂沸腾了, 学生们争着展示自己所绘之杰作, 抢着与伙伴一露自己能说之口才。最后, 我请出小组代表来到实物投影前, 让学生的精彩之作展现于每位学生面前, 让学生与学生“把酒话桑麻”。农村的恬静、简朴, 友人间的饮酒闲谈, 无拘无束, 在借助实物投影的同时, 被学生们演绎得淋漓尽致, 此时的课堂, 学生哪来的学习负担, 此样的课堂, 学生哪能没有学习兴趣呢?

品味 积累 运用 感受 篇16

一、诵读中品味

诵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命,在诵读中才能习得语文的滋味。阅读教学就要让学生沉浸在文本之中,在字里行间尽情地读,美美地体验,浸润学生的语感,培养美好的情趣,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在整体上品味出文章的意蕴,才能挖掘出文字的灵魂。

1.诵读中品味——注重范读

语文的学科性质决定了语文教师应是一位情感丰富的教师,而课堂上,学生的情绪受教师感染最大,置身三尺讲台的语文教师只有倾情投入的时候,才能以情悟情。所以,范读时,我把课堂当作舞台,充满激情地朗读,配上丰富的表情和动作,更加声情并茂,富有感染力。学生也被我带进文字中陶醉着,这样自然而然就激发了学生诵读的兴致,常常会与我呼应、对诵、跟读,潜移默化中发挥了范读的作用。

2.诵读中品味——读有形式

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枯燥无味的反复朗读,却毫无实效。教学中,组织多种形式的读,如默读、品读、小组读、吟诵、表演读、赛读、朗诵表演等,充分调动学生朗读的热情与兴趣,从而真正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揣摩语言。鲁教版的《太阳是大家的》、《听听,秋的声音》这类诗歌的学习,我常常运用配乐朗诵表演,达到品味语言的目的;《晏子使楚》、《去年的树》这样的课文往往是在扮演角色中,不知不觉浸润语言;《秋思》、《长相思》一首首古诗词,通过吟诵,让学生领略文字的博大精深。

3.诵读中品味——读出层次

语文教科书中,有很多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如挺身而出、大义凛然的蔺相如;知错就改、负荆请罪的廉颇;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凤辣子”……一个个人物性格各异,在指导读这些人物的对话时,要品味细节描写,走进人物内心世界,与之碰撞,方能读出他们的性格、品行,方能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就这样,教师不断点拨,学生相互吸引、相互触发、争相表现,营造出浓郁的朗读氛围,促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使朗读变成了学生学习、品味、运用语言的快乐途径。

二、情境中品味

语言品味的另一种方法是教师通过情境设计使学生置身情境之中,完成角色转换,再通过朗读、品味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产生真切的心理体验。

例如:在教授《珍珠鸟》一课时,师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相关段落。

师:渐渐你(它)胆子大了,就落在我的书桌上。

生:我(它)先是离你(我)较远,见你(我)不去伤害我(它),便一点一点挨近,然后蹦到你(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你(我)的反应。你(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我(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你(我)的笔尖蹦来蹦去。

这种入情入境的品味语言,立刻将学生带入到宽容和爱所创造的美好情境中。这一创造性设计,激活了文本内容,拉近了文本与学生的距离,给学生创设了一个体悟语言的情境,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

三、词语中品味

诵读中咬文嚼字,理解词语的意思是培养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关键。教学中,我们必须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关键词语推敲、揣摩、细细品味,在语境中自然而真切地品味感悟字词的含义,理解作者遣词造句的巧妙之所在。

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颐和园》

一个“滑”字淋漓尽致展现昆明湖的静美,一个“漾”字勾画出满墙的叶子在风中的姿态。每当遇到这样鲜活的辞藻时,我就带领学生美美地读,细细地品,回味无穷……其实很多课文,都有他的词眼,如:《白鹅》中的“高傲”,《猫》中的“古怪”,《日月潭》的“风光秀丽”,等等。通过理解词意,想象情景把语言化为具体的事物,通过品味感知拉近学生与语言文字的距离,使学生对语言文字有了感情,课堂就会焕发出浓浓的语文味。

四、批注中品味

“不动笔墨不读书”,动笔墨即为写批注。“批注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是一种高效的品味语言的阅读方法,学生将自己阅读心得、疑问、评价等读书感受,用精练的语言写在原文的“天头地脚”、“字里行间”、“空白”之处,充分挖掘学生在自我阅读中的个性体验,是一种终身受用的语文学习习惯。

五、比较中品味

运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领会作者在语言运用上的精妙之处,可以提高学生辨析语言、欣赏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语文教材的每篇课文,语言都很有特色,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是作者再三推敲、斟酌之后敲定的,通过比较品味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文本的语言魅力。如课文《花的勇气》中“那些花儿一下子全冒了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这段中的“冒”能不能换成“长”;“顿时”能否换成“立刻”呢?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语境分析品读后,一致认为唯有“冒、顿时”才能够突出花儿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的生命的勇气和力量。

上一篇:《梅兰芳学艺》第一课时教案下一篇:中秋吃月饼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