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积累运用

2024-06-27

阅读积累运用(共11篇)

阅读积累运用 篇1

低年级学生由于受年龄和知识水平的限制, 在阅读中还不会积累词句, 更不用说运用了。低年级的语文教师, 有责任和义务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 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积累指导, 帮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积累, 学会运用。

一、多种途径, 落实词语理解

词语教学是低年级教学的重中之重, 没有理解就没有积累和运用。理解词语的方法很多:1.联系上下文法。如理解《一株紫丁香》中“踮起脚尖儿”, 就需要联系上下文, 从“安静的校园”“夜深了, 星星困得眨眼”中理解和发现孩子们尊敬、爱戴老师的纯真之心。2.比较发现法。如《纸船和风筝》一文, 理解“漂流”和“飘荡”这两个词语, 引导学生发现两个同音字兼形近字的区别。3.创设情境法。如《从现在开始》一文中, 理解“议论纷纷”“叫苦连天”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各种动物角色, 师生开展对话表演:小动物们的生活有了什么变化?有什么感觉?私下里会怎么说?再由老师小结什么是议论纷纷、叫苦连天, 这既帮助学生理解了词语, 又让学生体验了文本情感, 更激发了说话、写话的兴趣。4.换词法。通过“找朋友”“换一换”等游戏, 理解词语, 如学“五彩斑斓”时, 可引导学生把这个词换成“五颜六色”“色彩斑斓”“五光十色”等。这样的换词练习是一个“替换———比较———吸收”的过程, 既让学生积累了词语, 又提高了学生辨析词义和准确用词的能力。5.多媒体法。多媒体技术能创设直观的形象、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如《北京》一文, 理解“庄严、矗立、绿树成荫、川流不息、名胜古迹”等, 借助多媒体, 能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立体地感受、理解词语。6.美读法。低年级教师要从培养学生倾听能力入手, 通过教师范读、分层朗读、师生配合朗读、创设情境表演读等, 让学生关注文章的标点句读, 关注朗读的表情, 语气轻重变化, 想象情景画面, 读好陈述句、疑问句和感叹句, 学会断句等, 在读中理解, 在理解中读, 反复诵读, 在激昂处还他个激昂, 在委婉处还他个委婉, 熟读成诵, 读出滋味, 读出情趣, 在读中积累。如《乌鸦喝水》一课, 教师范读后, 学生反复朗读, 发现老师把“一个一个”“渐渐升高”读得很慢, “怎么办呢?”语气上扬加重, “到处”拖长读音等, 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乌鸦口渴, 水实在难找的情形。

二、多管齐下, 边积累边运用

语言积累的方式各不相同, 有读中积累、背中积累、学中积累、用中积累、课外阅读中积累等。积累的方法很多, 教师要善于多管齐下, 帮助学生边积累, 边运用。

1. 制作归类积累卡。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制作好词佳句分类卡, 指导学生养成随手积累的习惯, 并将读中积累、说中积累、课外积累、生活积累的词语句式进行归类。以成语的积累为例, 教师下发卡片, 如含有数字的成语、含有动物名称的成语、含有方位的成语、表示色彩的成语、叠字的成语、带“不”字的成语、含有近反义词的成语、描绘景色的成语、有故事的成语、表示“看”的成语、表示“想”的成语……学生每积累一个好词, 就必须想方设法弄清词义, 才能找到合适的卡片, 进行合理的归类, 分类积累的过程就是理解、记忆、内化的过程。经过分类积累, 学生使用词语才能游刃有余、成竹在胸。

2. 提供交流平台。

我们借鉴《汉语大赛》节目的热播, 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为孩子们提供交流积累的平台。如我们每周确定一个积累主题, 利用课前三分钟、课间时间等进行好词佳句的积累竞赛活动, 看谁积累得多, 记得多, 理解得对, 用得准, 学生对词语的积累兴趣持续高涨。如季节交替时, 开展描绘本季节特点的词语或成语积累大赛;课间时间, 开展词语抢答, 如分别用一个到四个字表示与颜色有关的词语;迎新年时, 开展生肖成语竞赛, 如带有“马”的词语、带有“鸡”的词语、带有“牛”的成语, 看谁说得多。再如开展表示“人物心情”的成语积累游戏, 采用快问快答、猜猜词语等竞赛。此外, 还有诸如根据快问快答、词语接龙, 给词编故事等游戏竞赛, 学生还可以对词语分类是否准确进行辩论, 对新接触的词语意思和用法进行提问, 这些都锻炼了孩子们的积累能力、表达能力和运用能力。大量活泼的词语在游戏中跳动, 在交流中分享, 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巩固。

3. 玩转好词佳句。

低年级的学生所处年龄正是语言发展的黄金时期, 而我们的教材文质兼美, 充满了童真童趣, 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良好凭借。教师要抓住这一时期, 巧取教材, 有计划、有目标、有重点地捕捉好词佳句, 玩转好词佳句。

三、用活教材, 随文练笔

低年级教材内容浅显易懂、形式单一、简单、易于模仿, 教师可以依据教材, 有机地结合文本, 找到恰当的练笔素材, 取文本精彩处进行仿写, 取教材空白处进行补写, 取教材结尾处进行续写, 取教材插图处进行练写, 取口语交际处由说到写。

1. 模仿式练笔。

可以是单项模仿, 即仿照课文练写一个场面, 一处景物, 一件事, 一个人的面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教师也可以精心选择具有明显特征且具有价值的精彩片断模式, 进行一个或几个片断的模仿。

2. 想像式练笔。

想像是孩子的天性。许多作者善于在文中或结尾处运用“空白”的艺术, 把一些内容或简而言之, 或略而不写, 或利用插图, 留给读者去体会。教师要找准“空白”, 让学生想象, 去填补, 从而更加全面、完整地披文入情。

新课程的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告诉我们, 要从低年级阅读入手, 让孩子们在阅读中体验、感受, 积累词汇, 多管齐下, 边积累边运用, 用活教材, 随机练笔, 学生的语言积累丰富了, 语文素养自然也就提高了。

阅读积累运用 篇2

----略读课文语用教学一得

叶圣陶先生曾提出‚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略读指导却需要提纲挈领,期其自得‛的思想,略读教学与精读教学要求不同。

略读课文的教学,一是类容上,理解内容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做要求。二是方法上,教师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以后的大量阅读中进一步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略读课文教学的大体步骤:据导读提示,明确阅读要求,独立阅读、思考、交流,初步体会内容,抓重点,探究,交流。本人以为,略读课文的教学重在用已有的学习方法、能力对课文进行赏析,并加以积累,获得语用能力,拓展运用的过程。现就《麦哨》一文的教学,谈谈教学语用心得,供同仁们分享。

《麦哨》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满怀喜悦之情描写了盛夏时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玩耍嬉戏的情形,全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情趣。课文以麦哨的声音为线索,开头设疑,‚‘呜卟,呜卟,呜……’田野里,什么声响和着孩子的鼻音,在浓绿的麦叶上掠过?一声呼,一声应,忽高忽低,那么欢快,那么柔美。‛接着点出湖畔割草的孩子,紧跟着重点描写了孩子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和他们在这种天然娱乐场中游戏的情形,最后再次以欢快柔美的麦哨声作结,‚是谁又吹响了那欢快、柔美的麦哨?一忽儿,四处都响了起来,你呼我应,此起彼落。那欢快的哨声在撩起麦浪的东南风里,传得很远、很远……‛全文首尾呼应,行文流畅,意韵悠长,暗示着孩子们的童年生活也如同那麦哨的声响,欢快、柔美,悠远、绵长。本文的语言生动优美,比喻、拟人手法运用得形象传神,细细读来既有画的意境美,又有音乐的韵律美。

这样的美文,如何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以及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在美的情境中学习,得到美的感受,又切实得到语言文字的收获呢?

一、赏析文本,习得方法。

赏析有玩赏的意思,指因爱好某种东西而观看,后解释。在读文中赏析,有细细品味的意思,而且这种细细品味有两层要义:首先,这是乐于参与、主动积极的参与。不是教师的牵引下,对知识点的枯燥分析;其次,赏是为了析。反复 读文后能体验写作特色、方法以及优美的词句。在读文中赏析,使语文学习学得趣味十足,又学习文章写作方法,从而综合提高语文素养,如《麦哨》第3自然段:‚那一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把蒙上了一层晶莹细汗的孩子们红扑扑的脸蛋比成是沾满露珠的月季花,既写出了孩子的可爱,又非常贴切,连蒙上的晶莹汗珠也考虑到了,带了进去,成了‚沾满露珠的‛,对这一句的赏析,可以是这样的: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一句,看看其中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当学生说了比喻,则追问引导学生说出把脸蛋比成月季。这个过程中,学生也能进行分析,但这样的分析绝不是赏析,因为这个过程只是枯燥的分析,没有乐,没有体验,也没有情感的参与。

课堂二:引导学生结合想象、上下文体会月季花。初读文本后—— 师:你印象中的月季花是怎样的?指名学生答。

生:美丽的、好看的、鲜艳的……(这时候的学生还只是为了应付教师的问题)

师:没细细看过沾满露珠的月季花吧,准备好了吗?我看谁看得最认真(出示一张张各种月季的图片),看到了吗?怎样的月季?

学生1:五颜六色的月季

学生2:五彩斑斓、色彩明丽、绚丽多彩的月季 学生3:粉嫩的月季、娇嫩欲滴的月季 学生4:色彩艳丽、迷人的月季。

学生5:高贵的、鲜艳的、引人注目的月季……

师:为什么可以用月季来比孩子们呢?引导感受‚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的孩子们的天真、纯朴、可爱。

师:如果不这样比,还可以怎样比?出示句式:那一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 ……。

生:熟透的苹果、玫瑰、辣椒……

师:如果你是孩子,喜欢怎样的描写,为什么?

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通过比较得出了文本中比喻的形象传神。在此基 2 础上让学生找文本中其余的比喻句,在自读自找交流中巩固如何运用比喻的方法。

在这一个片段中,教师的角色有氛围营造者,如月季图片的呈现;有方法指导者,如让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想象;有机会创造者,如给予学生作其它比喻,巩固认知。

二、积累佳句 学会迁移

积累的是指聚集、积淀,使数目增加。在读文中积累指使词、句、段、篇等知识积少成多、尝试运用。如果说在读文中赏析,是精读课文读书方法的延伸,有时需要教师的引导,那读文中积累更多的要靠学生自己的努力与创新。如读了文本第4自然段,重点体会了句子‚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在体会到排比中所要表达的丰收、欢乐、喜悦、自豪后,让学生想象,还会有哪些丰收的景象呢,你能不能学样接下去说一说?学生经过思考后,就有了精彩的续文:

生6:粉红色的樱桃花谢了,结出了又精致又红的樱桃; 生7:白色的玉兰谢了,留下一片生机勃发的绿叶 生8:粉色的桃花谢了,结出了红中透绿的桃子; 生9:地上的西瓜开花了,结出了又大又红的大西瓜; ……

在这样的课堂读书中,学生不仅是对文本形式的模仿,也是积累。积累了个人经验,积累了这样精彩的描写方式,为习作由说到写架设桥梁。

三、即学即用 读中练笔,习作训练应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在教学中我们关注的是采取何种练笔的形式,比较切实有效。比如,有仿写词语、尝试片段、填补空白、丰满文章等。究竟采用何种练笔的形式,要看文本的特点,也要根据学生的状况,根据年级、单元的特点确定一个重点。

《麦哨》形式美,首尾呼应;词句更美,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恰到好处的运用营造了美的氛围;开头用象声词,引人入胜等等。要学生一下子学会这么多的写作方法有难度,可先学文中写乡村美景词句整齐的手法,如‚一声呼,3 一声应‛、‚那么欢快,那么柔美‛、‚玩累了,喊渴了‛、‚嚼嚼,吮吮‛、‚呜卟,呜卟‛,都句式对称,非常富有节奏感。有学生就这么写:

‚我们在山林里采蘑菇,比谁采得多;我们又在小河里游泳,比谁游得快。‛ ‚看着鸭子在水中嬉戏,公鸡在院坝斗武。我心里也痒痒的‛

‚我们来到草地竞技大赛又开始了,翻跟头,竖蜻蜓,摔跤,一个个生龙活虎。好不热闹!‛

……

这样的仿写,既是练笔,也写出了小作者自己的农村生活乐趣。当然,还应承认差异:学生个体的差异,由此标准也应有差异。能力强的学生多用几种方法,如同样是比喻,一般学生把‚渗着汗珠红扑扑的脸蛋‛比成熟透的苹果、玫瑰、辣椒,就不错了,可另外一些学生就应更具体,比成娇嫩欲滴的玫瑰、沾满露珠的月季……焉知能力强的学生不是这样慢慢由不会到会转化来的?

阅读积累运用 篇3

【关键词】读写 理解 背诵与复述 图文互换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把文章中的词汇积累下来并运用于语言实践呢?笔者据多年教学之经验,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在读写中积累运用词汇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会读是积累与运用的基础。小学语文课应做到书声琅琅,让学生在浓厚的读的氛围中,感受文中的词汇所表达的意义,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在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缘故,在读的过程中不自觉地把词汇积累下来并且运用于创作实践。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运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把课文读懂,读通,读熟,读出情趣,读出韵味,达到“熟读成诵”的境界。这样把语句读熟了,相关的词汇也就记下来了,则达到了积累与运用的目的。

其次是写。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写与词语的积累和运用关系密切。一般地说,学生能读出的词语不一定能写出来,而学生能写出的词语却都能读出来。笔者认为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从字词句到段篇章,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注入写的因素。字词教学固然要写,在强调让学生读好句子、好段落的同时,同样也不能忽视让学生去写。只有做到在读写的互换中理解并掌握词汇,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在理解中积累与运用词汇

在理解中积累和运用词语,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理解和掌握词汇。我们知道,词语一旦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它的意义就是抽象的;只有处在各种有联系的语境中,它的意义才是具体的。

例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人教版六年制义教教材第九册)一文中,当伯父父看着远去的车夫的背影,“我”问那个车夫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时,有一句话写道:“他(指鲁迅)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这里的“慈祥”、“愉快”、“严肃”等词汇要让学生掌握下来,不但要联系上下文,还要结合有关的时代背景,才能深入理解并运用。

三、在背诵与复述中积累运用词语

背诵是原原本本地记下来,具有客观性;复述是用自己的语言再现文章的内容,具有主观性,创造性。前者是强调记忆,后者是记忆与逻辑思维能力的综合。在阅读教学中,尤其是小学阶段,背诵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它不仅是学生加深理解课文、掌握各种句式、培养学生语感的手段,还是学生积累与运用词汇的主要渠道。

复述课文是积累和运用词汇的好方法。它不是简单的重复,也不是原文的背诵,而是带有创造性的口述,把文章的內容讲述出来。在教学中,复述课文是经常采用的教学手段之一,但从大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来看,往往只注意内容的全面不全面,学生的句子通顺不通顺,而忽视了运用原文的词语来复述内容,结果错过了积累与运用词语的良好时机。学生能不能在复述中运用原文的词语,这是检测学生理解词语、掌握词语的重要方法:反过来运用原文的词语来复述课文,又是加深对词语的理解与运用。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四、在图文互换中积累与运用语言

义务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配有丰富多彩、形象生动的插图。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插图,在词语的积累与运用方面往往能起意想不到的效果。笔者在这里所说图文互换是指:把文字想象成图画,再把图画还原成文字。如果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学习诗歌内容的一个重要方法,那么“文中有画,画中有文”则是词语积累与运用的有效手段之一。

阅读积累运用 篇4

一、分类式积累法

分类式积累法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它是指针对积累的内容, 按照不同类别进行整理, 该方法有利于学生记忆, 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知识。所以在积累过程中, 学生应单独准备一个积累归纳本, 在学习过程中, 会遇到许多好词好句, 学生应随时将其记录下来, 并按照相关内容进行分类, 包括字音、成语以及课外名句等, 并形成一系列专题, 在平时学习过程中, 学生应经常复习归纳文本中的相关知识, 并加强对所积累知识的记忆, 并学会如何应用所积累的知识, 从而避免在做题过程中再出现错误。

(一) 字音积累

在积累字音过程中, 学生可以按照字母顺序A-Z进行分类, 可以参考字典的编排方法, 这样编排更加的科学、合理。对于字音的积累, 主要是积累记忆难度较大、易错的字音, 这种字音的归纳整理, 需要学生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归纳整理, 具体包括以下几种归纳整理方法: (1) 根据字的意思, 判断字音, 如“降”, 念“jiàng” 时, 意思为下落, 念“xiáng”时, 意思为归顺;“数”, 念“shǔ”, 意思为数落, 念“shù”, 意思为数据。 (2) 记住字音的特例, 如“稽”, 念“qǐ”时, 只有一种情况, 为“稽首”, 其他情况念“jī”;“稍”, 念“shào”时, 只有一种情况“稍息”, 其余情况下念“shāo”。 (3) 容易被误读的字音。如“刹那”中的“刹”应读成“chà”, “挨饿受冻”中的“挨”应读成“ái”。

(二) 成语积累

在成语积累过程中, 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进行归纳整理, 通过字母顺序的编排, 对成语进行积累, 同时也可以根据成语的特点进行归纳整理, 一般情况成语主要包括褒义成语和贬义成语两种, 所以学生可以按照这一特点, 将褒义成语和贬义成语分别归纳到一起, 同时也可以根据使用对象, 进行分类整理。为了加强学生对这些成语的记忆, 可以采取竞赛的方式, 充分调动学生记忆字音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记忆这些字音。

(三) 课外名句积累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 有许多的文章, 都需要进行背诵, 这也是一种积累的方式, 所以学生应加强对课内古代诗文名篇的背诵, 除此之外, 还需要加强课外知识的积累阅读, 并且加强对所积累知识的复习, 如果学生通常不注重知识积累, 没有形成积累的习惯, 这样即使学习过的知识, 如果不经常进行复习, 就会非常容易的忘记, 在做题过程中经常出错, 所以必须注重平时的积累, 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态度, 应结合学习目标, 采取正确的积累方法, 做好语文知识的积累。

二、情景启发式阅读

情景启发式阅读是指教师通过对教学情境的合理创设, 启发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使学生能够主动的走入作者世界, 与作者进行愉快的交流, 从而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 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 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 所以加强学生的阅读至关重要。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按照学生的兴趣特点, 结合教学内容, 合理创设教学情境, 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与主动性, 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加强课外阅读, 增强学生的课外知识, 教师还应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 帮助学生充分掌握阅读的方法, 以此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开拓学生的视野, 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从而实现高中阅读教学水平的质量的提升。

例如在学习《故都的秋》这一课时,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 教师为学生展示了一幅关于秋天的画, 同时在多媒体上播放了《天净沙·秋思》这首诗, 同时教师又声情并茂的朗读这首诗, 而且让学生结合画面, 感受《天净沙 · 秋思》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这种方式, 能够给予学生更直观的感受, 以此启发学生、引导学生, 促使学生有继续探究的欲望, 这样学生在学习新课时也会更加的认真, 从而达到良好的阅读效果。

又如《雷雨》一课学习过程中, 教师为了加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教师让学生根据教材内容, 让学生进行对话表演, 这样能够充分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人物的内心活动, 充分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同时还能够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方面能够加强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另一方面也能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总结

总之, 积累和阅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对学生学习高中阅读具有作用, 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 主要应采用两种方式, 即分类式积累法和情景启发式阅读, 并充分发挥这两种方式的作用, 以此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保证高中语文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毛海英.浅析积累与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文学教育 (中) , 2014 (2) .

[2]崔忠萍.勤于积累易于作文——时文阅读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 2015 (17) .

感悟 积累 运用 篇5

一、在咀嚼品味中感悟

首先是联系。如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讲到“雪中送炭”一词中,我先让学生理解“雪中送炭”的字面上的意思及比喻义(比喻在别人急需解难的时候给予物质上的帮助),接着结合课文理解其在文中的具体含义,弄清文中的“雪”指什么,“炭”指什么,通过读课文,学生知道了文中的“雪”指的是战场上环境险恶,敌机封锁,供应困难,战士们空着肚子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急需食物。“送炭”是指大娘带着全村妇女冒着炮火、穿过硝烟,给战士们送来了打糕。这样,词语学习是有层次的,是立体的,学生对这个词便有了具体的感受,以后再见到这个词语就会想到帮助的及时和宝贵,情谊的高尚与温暖。

其次是比较。如《倔强的小红军》一文中作者对主人公的称呼出现四次变化:“小红军”“小家伙”“小鬼”“小兄弟”,体现了作者情感的微妙变化。我让学生比较这四个词语的异同,联系课文看看其是否可以互换位置,在表现作者思想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否一样。通过联系比较,学生明白了四个词语虽然都是带个“小”字,都点明了主人公的年龄,但其内涵是有区别的,不能互换。“小红军”一词用在陈庚刚碰上小红军时,点明了这孩子的身份;“小家伙”用在陈庚对小红军的外貌观察描写之时,体现了陈庚对小红军的怜爱之情;而“小兄弟”一词用在陈庚悟到真相往回找小红军,可小红军已经牺牲,陈庚深深自责和悔恨之时,陈庚同志高度的革命责任感和对阶级兄弟的满腔深情倾注笔端。

第三要深抠。如《荔枝》一课最后以一句“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戛然而止,与上文形成了思维的跳跃,言尽而意犹未尽,是痛楚,是遗憾,是无奈,更是无限的怀念,浓缩了作者深沉而复杂的情感。这里我引导学生联系全文细细品味,想想作者没有说出的话是什么。有的学生说:“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可母亲却永远地离我而去了。”有的说;“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可母亲已不在人世,我再也无法弥补我的遗憾了!”也有的说;“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睹物思人,要是母亲还健在该多好啊,我一定让她把荔枝吃个痛快。”从学生的言辞中可以看出,他们已真正领会了文章的思想感情,和作者产生了情感共鸣。

二、在诵读中积淀

诵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方式,诵读要求眼到、耳到、口到、心到,强调对语言文字的直接的整体的领悟,注重诵读中意会、涵泳、体悟,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如《林海》一文中,有一句“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句中为什么连用了四个“点儿”呢?去掉它们行不行?,我让学生去掉句中的“点儿”比较读一读,想一想,哪一句表达的效果更好,学生很快就体会到:去掉“点儿”,不仅句子意思发生变化,不切实际,且读起来显得呆板无味。加了“点儿”,才能说明兴安岭的岭差别不多,确实是“温柔”,也使句子灵动活泼,韵味十足。又如人教版第五册《秋天的雨》中第一段话:“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这段话中为什么连用了两个“轻轻地”呢?用一个不行吗?这是值得让学生感悟的。用什么策略呢?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诵读体味。通过诵读体味,学生明白了加上一个“轻轻地”,一方面突出了秋雨的温柔,一方面使句子读起来节奏舒缓优美,显出诗般的韵味,和全文优美的语言风格融为一体。

三、在实践运用中强化

要最终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就必须加强语文实践,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通过练习运用语感、强化语感。对文本中反复诵读和选点品读形成的语感,可通过情境性的填词、情境性造句等模仿性练习运用内化。如教学《我爱故乡的杨梅》时,针对“杨梅先是淡红的,随后变成深红,最后几乎变成黑的了”一句表达特点,设计这样的仿写;太阳出来了,先是________,随后_________,最后__________。《富饶的西沙群岛》中的“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这一句是个总分句,可作这样的仿说或仿写:公园里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鲜花,有的像_______,有的像______。学了“林海”一词,知道了“海”字可比喻数量多的人或事物,让学生想一想还有什么可称为“海”。学生很快想到了书多可叫“书海”,人多叫“人海”,会议多叫“会海”, 学习的广阔天地叫“学海”等等。

此外,教师还可挖掘文本训练点,精心设计书面练习运用语感。如进行改写句子,提供词语组合成句、续写、改写、重组、补写、扩写等语言运用的练习。每天、每课练一点,只要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学生的语感就能逐步得到提升。

阅读积累运用 篇6

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 我在“积累与运用”课的教法上力求有新的突破, 并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如小学语文第九册中的“积累与运用”的教学, 其中有个“语海拾贝”是要求背一些古诗文中的名句。如果仅仅是按照参考书的要求, 让学生大致理解、背会, 或者把这些句子的出处也让学生记下来, 再做一些课外的延伸, 那么结果很可能是学生背下来了, 但又很快淡忘了, 而课外查找诗句的出处等则会成为他们的额外负担。如此学习会让学生逐渐失去兴趣, 其教学效果必然是事倍功半。

我的教学设计理念是:让学生在每节课的学习中, 不仅能积累词语句, 还应掌握方法, 产生兴趣。对于本题来说, 让学生积累这些诗句并掌握日常学习的“积累”与“运用”的方法, 这是知识与能力的培养目标;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总结方法, 再依照方法当堂学习, 这是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与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欣赏与创作感受文字美, 使其产生对“积累”与“运用”的兴趣, 这是情感目标。

三维目标确立了, 我开始思考教学环节的设计。经过反复琢磨, 我确定了以下教学流程:

第一步:回忆平时学习, 总结积累方法

一上课, 我先让学生进行平时学习的自我总结, 想想自己平时是怎样积累的。学生根据平时的学习经验和平时教师给予他们的指导, 很快便总结出了“积累”的常用方法。这时, 教师板书——积累妙法三招“多读多背多摘抄”。并肯定了他们的总结。在我的鼓励之下, 学生发现学习的方法就是来源于自己的发现和总结, 更明白了学习其实就是“实践——发现——总结——再实践”的这么一个系统的过程, 只要善于东脑筋琢磨, 掌握学习方法其实并不难。这体现了“积累要和日常学习相联系”的原则。

第二步:运用方法积累, 完成知能目标

方法有了, 积累自然就水到渠成了。我让学生用自己总结出的方法进行当堂积累, 学生当然知道要怎么做, 而且兴趣颇高。一会儿功夫, 学生就记下了语海拾贝中的句子。有的学生在进行课前预习时把这些古诗文的出处也查到了, 我也把这些古诗文制作成了课件, 让学生课上读, 赏, 记。部分学生精彩的感情朗读使许多学生也跃跃欲试。当我检查背诵时学生纷纷举手, 都想试一试自己积累的功夫。这样, 不到半节课的时间, 学生已经完成了课本上的积累任务, 一部分学生还做了课外积累。

我平时很注重学生的课外古诗文的积累与理解, 学生的每日学习都有“摘抄”这项任务。但这些好词佳句怎么去用, 有的学生还不是很清楚。这类课不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吗?备课时, 我制作了一些课件, 把学生平时背诵和积累的名句邓以各种题的形式加进课堂以充实教学内容。这样设计的目的, 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的课外学习情况;另一方面让那些因平时不太下工夫积累的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当学生看到自己平时积累的这些看似无用的古诗文现在派上了用场时, 他们会争先恐后地抓住机会表现自己。这时, 他们已经初步感受到了“积累”的意义。

第三步:总结“运用”窍门, 参考运用实例

有了前面对积累方法的总结, 当我提出归纳“运用”窍门的要求时, 学生们踊跃举手。我和学生一齐总结出“运用”窍门两式:“理解了再用, 用到恰当处”。此时, 这些东西怎么用, 学生一目了然。不过, 考虑到有的学生只知道理论还缺乏实践的情况, 我在设计教学时又加上了这样一个重要的环节:在课堂上提供用词用句的典型范例, 让他们先感受语言文字的准确优美, 再让他们进行仿写。我还为学生提供了好多课外的名句。例如:“莫等闲, 白了少年头, 空悲切。”“此时无声胜有声。”“春茶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万事俱备, 只欠东风。”“踏破铁鞋无觅处, 得来全不费工夫。”等等。我让他们选择积累, 选择运用, 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要这样积累, 明白把积累到的知识与方法运用于表达, 就相当于逐步掌握了学习语文的方法, 就能越来越会说, 越来越会写。

第四步:激发创作兴趣, 当堂实践“运用”

看到了把这些名句运用的十分精彩的范例, 学生在读赏的过程中进一步领悟到了“运用”的方法。有了具体的例子, 多数学生都觉得自己能提笔写了。于是, 在短短的几分钟时间里, 他们写出了好多精彩片段, 有个学生还把我给出的六个不相关联的课外名句用在了一段话当中。他是这样写的: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真好, 院子里的梨花都开了, 老师不是让我们写一篇关于写景的文章吗?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 得来全不费工夫。”现在在“万事俱备, 只欠东风”了。我大笔一挥写起来, “此时无声胜有声。”写着写着, 我想到了为我们辛勤工作的老师们,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他们不正像这装点春天的梨花在默默的奉献自己吗?“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老师经常这样对我们说。我在心里默默的想:老师, 我不会辜负您对我的希望的!

阅读积累运用 篇7

一、紧握时代脉搏。

就是指选取当下社会中的热点材料入文。结合最近几年的高考命题, 不难发现, 许多命题都与当下热点息息相关。譬如, 2011年北京高考作文考题“世乒赛中国包揽全部金牌”;2010年高考作文考题中的“浅阅读”, 它与“快餐文化”的流行相关;“绿色生活”, 它与“环保”这一热点大命题相关等等。紧握时代的脉搏积累素材, 就是要精心选取热点时事, 以及包含“新文化元素”的历史经典人物故事等等。热点素材与历史哲理相融合, 就好比为作文上了双保险。这些作文素材的广泛积累, 必将为你的作文增光添彩。所以, 学生一定要关注社会热点, 让自己的文章与时代的脉搏同时跳动, 面对社会大舞台, 大变革, 面对环保与居住环境, 面对市场经济, 面对腐败现象, 面对许多的社会矛盾, 紧握时代脉搏借助作文写出来。

二、化腐朽为神奇。

就是从日常生活中提取材料或运用别人写过的材料进行创作, 不照搬抄袭, 而能从中挖掘出更新更深的意义。提笔写作, 许多学生苦于没有素材, 眼睛只木然地注视文题, 把自己写过的或读过的好文章都忘了, 一味的求新求奇。当然, 材料能够与众不同固然很好, 但巧妙利用旧材料、俗材料也能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比如, 用自己或自己周围发生的某些事情为素材, 适当加工, 同样是好例子, 但要避免蜻蜓点水, 泛泛而谈。而是让作文接地气, 也就是写生活, 要让作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这就要求学生要有感而发, 抒真情, 能够让读者产生心灵的共鸣;为此, 我们的素材运用就要有现场性, 能够让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这样的文章才会有根基, 才会充满个性色彩, 才会以情动人, 才能化腐朽为神奇。再是选材应求新, 一是材料鲜活新颖, 二是从平常的材料中翻出新意。这样的事例用好了, 可以体现出作者运用知识、灵活变通的能力。有些内涵丰厚的材料, “横看成岭侧成峰”, 即使不是新的, 但能从新的角度点化、引申, 用来表现新的主题, 也能出奇制胜, 让人耳目一新。

三、一枝独秀香满园。

就是选取最为典型的一个事例来证明主旨。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广泛积累素材的同时, 还要做到积累素材要典型。有许多学生认为, 为了证明主旨, 选择的材料越多越好, 特别是那些看起来比较新鲜生动的材料, 不去考虑是否有助于表现主题, 统统塞进文章, 结果导致了庞杂堆砌的毛病。其实选材贵在特色而不在多少, 即使手头有大量丰富的材料, 也要选用其中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事例, 以一当十, 以少胜多。比如, 一位学生在写《那一刻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引用的就是经典人物艾佰蒂娜的材料, 紧紧围绕“人性的光辉—责任, 忠诚”来写。有效的活用妙用所积累的经典素材, 此法就是要求学生会去粗取精, 惊心选取精当的材料。材料典型, 才有表现力、感染力、说服力、震撼力。选材需要慧眼识金, 好中选优, 好中选新, 不能“捡到篮里就是菜”。学生若能以百里挑一, 精益求精的态度选材, 就一定能写出打动人心的好文章。

四、近水楼台先得月。

就是利用教材中所学过的历代名人名家的精彩故事作为写作素材, 可以是文学作品中的文学形象或故事情节, 也可以是作家的生平经历或逸闻趣事, 只要能对文章主题有用就可以运用到文章中。教材中所选取的文章涵盖古今中外, 贯通上下五千年, 可以说是琳琅满目, 可以从中筛选出表现各种各样主旨的材料。在平时的写作中, 很多学生苦于无材料可用, 这种认识其实是一种误区。学生头脑中已经储存了大量的写作素材, 之所以在写作时还会为材料匮乏而发愁是因为很多学生不会高效率地利用自己占有的材料, 不善于一材多用, 不善于多角度挖掘。事物大都是丰富多彩的, 一则好的材料往往是立体型的, 具有多原的属性, 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当然, 一材可以多用, 但首先得有分析的头脑, 才可能从同一材料中发现蕴涵着不同的意义。同时, 运用材料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 而应根据不同观点的需要作一定的取舍, 在叙述时要突出和强化与观点相关的地方, 其他无关内容可一笔带过。如果我们能做到一材多用, 那么一则材料就可论证几个不同的观点, 可说明几个不同的问题, 那么同学们头脑中库存的材料就会成倍增加, 又何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呢?

五、抚今追昔展华彩。

历史是一面镜子, 是生动的教科书, 是启人智慧、让人思考的范本。“抚今追昔”就是用典型的历史事实来阐明主旨的方法。他以史作证, 谈古论今, 将古代事实正反并用, 能显示出学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积淀, 因而比一般的道理更令人信服。近年高考作文, 有很多学生写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借助历史展现自己的视野:岳飞与风波亭, 屈原与汨罗江, 谭嗣同的“有心杀贼, 无力回天”, 苏武牧羊守汉节,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 项羽的“不肯过江东”, 昭君的出塞, 李白的“我辈岂是蓬蒿人”, 杜甫的“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等。

阅读积累运用 篇8

1. 语言材料的积累

语言材料包括字、词、句、段落和篇章, 丰富的语言材料是构建学生“知识仓库”的必备内容。阅读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累语文教材和课外书籍中的佳句妙辞、精美篇章。教材每单元积累运用中的“读读背背”的内容, 成语、对联、谚语、名人名言、歇后语……学生只有积累了丰厚的语言材料, 脑子里有丰富的知识, 说话时才能“妙语连珠, 出口成章”, 写作时才能文思如泉涌、笔下生花。

2. 语感的积累

学生只有不断积累语感, 才能不断提高语文素养。语感是学习主体对语言学习的理解和内化后, 对语言文字直接迅速地整体感知和把握。语感不是与生俱来的, 它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培养和训练。叶圣陶先生说过:“多读作品, 多训练语感, 必将能驾驭文字。”因此, 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途径。学生只有不断积累语感, 不断积淀语感, 语文素养才能逐渐形成。

3. 语言表达形式的积累

语言表达形式的感悟也是一种重要的积累。因此, 在阅读中要引导学生积累各种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低年级时可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 重点积累浅显的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等基本句式。中年级和高年级时注重积累的内容范围更广了。

二、阅读方法的积累

1. 摘记法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不管是在课外阅读, 还是课堂阅读中, 随时随地积累, 把读书时发现的好词语、句子、片段摘录下来;将原来意蕴较深的书或文章用提纲形式摘录下来;看电视、上网、与人交流时, 把学到的优美语句摘录下来;还可以把自己阅读或生活中的一些感受及时记录下来。

2. 背诵法

积累语言最重要的方法是背诵, 但不是死记硬背, 是在理解和感知的基础上, 教师要帮助学生抓住感知的重点, 理解的要点。我在指导学生背诵时, 总是十分重视教给学生最基本的背诵方法。指导学生在实践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3. 剪贴法

在阅读过程中, 让学生把自己需要的、喜欢的内容或图画剪下来, 然后贴到本子上;还可以配上自己画的插图。这样学生在剪剪贴贴、画画中获取了知识, 积累了语言。学生掌握了积累语言的方法, 就有可能在实践中乐此不疲, 进行广泛的阅读和摘记。

三、激发阅读兴趣

1. 鼓励学生将积累语言运用到课外语文实践中

演讲、辩论会上, 学生在表达时运用的好词好句, 我都给予充分的肯定。语文活动课上, 比如成语接龙, 找近、反义词, 指定一个意思要求用各种方式表达等, 让学生运用积累的语言, 展现其语言能力。

2. 鼓励学生在作文时运用积累的语言进行写作

我在批改作文时, 对学生作文中的好词好句, 用红笔标出并给予好的评价, 有时学生的作文常出现堆砌辞藻的现象, 对这些词, 哪些要保留, 哪些要删除, 我都予以悉心指导。这样, 学生慢慢体会到正确运用积累语言的方法。

3. 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交流所积累的语言

定期交流读书笔记, 把同学之间的读书笔记实现资源共享, 作为全班同学的共同财富;办个人手抄报, 在五一、国庆长假期间让学生把积累的优美词句作为手抄报的内容进行交流;在学习园地上, 选登同学摘记的优美词句, 开辟“优美词句赏析专栏”等。

总之, 当学生掌握了阅读积累的内容与方法并形成习惯, 必定对阅读积累产生浓厚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阅读积累也快乐!

摘要:《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 丰富语言的积累, 培养语感, 发展思维, 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荀子也曾说过:“积土成山, 风雨兴焉;积水成渊, 蛟龙生焉;积善成德, 而神明自得, 圣心备焉。”鉴于此, 本人认为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 研究小学生阅读积累的内容与方法,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很有必要。

关键词:阅读积累,内容,方法,兴趣

参考文献

[1]魏春峰.正确认识语文积累[J].小学语文教师, 2002 (6) .

积累语言,创设情境,灵活运用 篇9

一、联系课文情境, 灵活运用

成语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它高度精练, 富有极强的表现力。学好它, 可以使我们的语言表达更加准确、生动。苏教版单元练习中的成语基本上都与本单元编排的课文内容联系紧密。我充分挖掘利用教材的优势, 从学生的语文生活和学习兴趣出发, 在熟读成语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联系本组课文的内容, 练习说话和写作。如第十二册练习三“诵读与积累”中的十二个词语描写的都是《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教学时, 我启发学生利用课文《三打白骨精》的有关情节, 再拓展阅读古典名著《西游记》, 充分发挥想象, 帮助理解词语的大体意思, 然后创设特定的语境, 激活学生刚刚存入的“相似块”, 让学生产生顿悟, 脱口说出刚记的成语:孙悟空本领高强, 会使筋斗云腾云驾雾、来去无踪;拥有七十二变, 千变万化, 大显神通;一双火眼金睛可以明察秋毫。他曾大闹天宫, 赢得“·齐天大圣”的美誉, 后来保唐僧去西天取经, 除恶务尽。

又如第七册练习四要求熟记八个词语, 这些词语集中反映了盘古开天辟地的经过。学生结合课文《开天辟地》的故事情节, 积极动脑, 将词语巧妙地进行整合, 写出了下列美妙的文字:大神盘古没有醒来前, 整个宇宙天地合一, 混沌不分, 昏天黑地;当沉睡了一万八千年的盘古醒来后, 大刀阔斧, 开天辟地;天地分开后, 盘古顶天立地, 身躯随天地而变化, 与日俱增;又经过了几千万年, 盘古累倒了, 身躯变化万端, 化为世间万物, 整个宇宙改天换地。

二、创设学习情境, 灵活运用

对小学生而言, 灵活运用应该是最好的一种学习方式。如果我们精心创设一些具体可感的情境, 就能促进学生更积极地积累、更深刻地感悟、更灵活地运用, 在积累、感悟、运用的过程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

如第十一册练习七“诵读与积累”中的八句名言警句意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 陶冶学生的情操。在指导学生自学后, 可以创设这样的语境:小明很喜欢看书, 看得也很快, 但他看书只是浮光掠影, 走马观花, 有时一天能看两本长篇小说, 常常一看完就扔到脑后, 什么也记不住。针对这样一个同学, 你将怎样帮助他呢?学习情境的创设,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同学们踊跃发言, 有的学生说:“小明, 古人说得好:‘读书贵能疑, 疑能得教益。’看书容易, 但还要思考, 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有收获啊!”有的说:“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获取知识, 应用于自己的学习生活。俗话说‘学了就用处处行, 光学不用等于零’。你读完书就扔到脑后, 这样的阅读怎么会有效果呢?”有的说:“‘好曲不厌百回唱, 好书不厌百回读。’一本好书, 只要沉下心来, 仔细地品味, 反复地咀嚼, 相信你每次都会有新的发现。”

三、融入生活情境, 灵活运用

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所积累的成语、格言、对联、歇后语, 学生才会觉得积累是有用的, 所获得的知识才是鲜活的。这比单纯地说几个词、背几句话对学生帮助更大, 更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第七册“练习三”“读读背背”的内容是歇后语, 在学生理解了歇后语的基本意思后,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现实生活, 谈谈哪些事情可以用上这些歇后语。学生的思维激活了, 有的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期终考试结束了, 在等待分数的那些日子里, 我的心里真是‘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直到得知自己考了个不错的成绩, 我才放下心来。”有的联系社会现象说:“我的伯伯是地税局局长, 有一次, 我在伯伯家做客, 看见一个老板模样的人前来送礼。伯伯把他拒之门外, 那人只好灰溜溜地走了。事后, 伯伯向我解释说, 那人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如果自己收了他的礼, 就要违心为他办事, 那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就要遭受损失。伯伯真是一个清正廉明的好官啊!”……

用词,积累就是为运用 篇10

小蓬:每个词都有特定的含义,我们可以按照某个词的意思寻找同类语境的词,丰富自己的语言。

郭老师:对。积累是为了运用!清人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时吾意欲所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绝。”就是强调积累——积累词语为的是能在文章中或生活中去运用,所以我们经常要温故而知新,使所积累的词语不被遗忘。我们要积累的东西必须让自己真正理解了、领会了,尽可能地用过了,才有可能积淀为自己的东西。因此,要努力创设运用的语境。

小钟:我觉得可以通过一些活动,展示一些场景,让同学们说说联想到的警句名言;带领他们置身蒙蒙春雨中或是烂漫的春花中,让他们说说想到的有关诗句。

小川:在写作兴趣课上组织成语接龙;利用午饭后,大家闲聊时,让大家说说上学路上、校园清晨等的所见所闻,引导同学使用积累的词语,如阳春三月,在上学路上便会“睹景生词”:春光明媚、春风吹拂、春暖花开、鸟语花香、春意盎然……

小蓬:多少个词语仿佛远在天边,忽一下飞至眼前,仿佛原在沉睡之中,猛然间被唤醒来,这又是一个积累词语的大好时机,信手记下,揣摩加工,一篇小文就问世了。

郭老师:我们说话写文章,要讲究谴词造句正确——乱用词语和成语就要出笑话。据说解放前的山东有个军阀,有一次去给大学生讲话——(今天到会的人数十分茂盛),(敝人实在很感冒)。你们都是大学生,(懂得七八国的英文),我不懂这些。(今天真是鹤立鸡群了。)

小川:哈哈,他连词表示的基本意义都没分辨清楚,就乱用一气。

小钟:是啊,带有不同的感情色彩的词语不能一同对待——有的带有肯定、赞扬或喜爱的感情,叫褒义词。有的带有否定、批评或憎恶的感情,叫贬义词。如果弄不清楚词的感情色彩,在作文中不注意感情色彩的差异,就会影响表达的效果,甚至出现病句。

郭老师:积累之后的“正确运用词语”是中小学生语文学习的一个基本要求,是检验大家是否真正掌握知识的一个重要标尺。希望大家在运用中加油啊!

安徽的粉丝:叶圣陶在《语文随笔》中提到语文学习的基本功,第一是识字写字,第二即是用字用词。和老教材相比,新教材要求学生掌握的词汇量大幅增加,难度也有所提高。以人教版第八册为例,八个语文园地的词语盘点中,最少的48个词语,最多的63个。如此大的词汇量使学生在运用时产生较为普遍的错误。怎么办?我是小学语文教师,看在眼中急在心上。

郭老师回复:字词是组成句子最小的语言单位。词语运用说到底,就是对语言本身的认识。词语之间细微的差别,还需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一点一点地领悟。

阅读积累运用 篇11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感悟语言

1. 画面铺垫, 激情促学

现代教学技术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 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先进工具。现代媒体能创设美景给学生以多层次的欣赏, 让学生得以美的享受、美的熏陶, 从而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 培养学生听、说、读的技能, 提高他们观察、想象及赏析词句的能力。例教学《小露珠》第一节时, 我用电脑演示露珠的出现过程, 因为小露珠的出现不是一个瞬间的过程, 学生在生活中很容易见到小露珠, 但不易见其渐渐出现的过程。学文至此, 学生迫切希望亲眼目睹一下小露珠出现的过程。于是, 我利用这个现代教育媒体的最佳作用时机, 通过电脑演示将视觉效果 (小露珠的出现过程) 与听觉效果 (小蟋蟀的叫声) 有机地结合起来, 变抽象为具体, 变静态为动态, 化枯燥为生动。抽象思维的障碍、逻辑思维的障碍、语言表达的障碍在此刻被化解了, 降低了学习难度。学生为其形式之新颖, 声画之精彩而耳目一新, 从而产生了乐学情绪, 积极投入到文章的赏析中去。

2. 音乐渲染, 读中自悟

一首《摇篮曲》能使你回到儿时妈妈的怀抱;一首《义勇军进行曲》会让你热血沸腾, 心中敬意油然而生;同样《春天的故事》会使你眼前出现邓小平主席正领着全国人民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不断前进……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 教师就要借助音乐的独特魅力为我们语文教学服务。如《二泉映月》一文中阿炳离学生的生活较远, 如果仅凭教师苍白的语言来引导学生感悟作者饱含深情的语言, 领略阿炳非凡的艺术才华, 体会阿炳热爱生活、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这显然是不够的。于是, 我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 用电脑出示了坐落在“天下第二泉”旁阿炳的塑像, 并播放了充满诗情画意的《二泉映月》, 饱含深情地范读课文, 《二泉映月》使同学们一步步地走近阿炳, 你听, 那琴声委婉连绵, 像痛苦的叹息, 又像深情的赞美;随着旋律的升腾跌荡宕, 乐曲进入高潮, 由悲愤而怒号, 由怒号而憧憬。从舒缓而又起伏, 恬静而又激荡的琴声中, 学生们感受到阿炳那复杂的内心世界, 他在悲伤慨叹自己的经历坎坷, 漂泊无依;他在愤怒质问:月光虽明, 世道却暗, 泉水虽甜, 人世却苦, 水面虽平, 人间不平;他在拼命抗争, 生活的贫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他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他在深情赞美恩重如山的师父和给自己创作灵感的清泉明月。听着这如歌如泣的美妙音乐, 学生们不禁泪花闪烁, 捧起课本开始细细品读。没有讲解, 没有问答, 你能说学生没有感悟课文中的语言吗?你能说学生的情感没有泛起涟漪吗?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唤起回忆——积累语言

“为学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 只有读得多, 记得多, 积沙成塔, 应用起来才会左右逢源, 得心应手, 达到古诗所形容的“胸藏万汇凭吞吐, 笔有千钧任翕张”的境界, 如果仅用一个硬邦邦的“背”字, 学生就能轻松愉快地积累语言了吗?事实显示:不能。机械的记忆费时大, 收效小, 只能加重学生的负担, 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 我凭借现代教学媒体的直观性、形象性, 精心组织教学, 努力使学生学得好, 记得牢, 用得上。例如《三亚落日》这篇文章语言优美, 是学生积累语言的好材料。为使学生轻松积累, 记忆深刻, 出口成章, 下笔成文, 我先让学生用“”划出自己喜欢的词句, 美美地饱读, 然后电脑出示与文中景色相似的镜头进行定格, 并相机询问:“看到这个镜头, 你想起了文中的哪个词语?”镜头不断改变, 于是“玉屑银末”“赤朱丹彤”等优美词语, 学生立刻变书本的为己有。于是我趁热打铁, 鼓动学生打开笔记本摘录好词, 加深印象。由易到难, 由词到句, 甚至到段, 再引发欲望, 打开思维, “看到这个镜头, 你想起了文中的哪个好句?”依旧是原来的镜头, 要求不同, 学生的收益也不同。此时有了重点词的铺垫, 文中佳句从学生的口中顺利地涌出, 没有一个“背”字, 学生轻松快乐地积累了语言。

阅读课如果仅着眼于课文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必然在课堂中穿插收集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片段或知识来丰富学生语言, 但传统教学受时空限制, 可谓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有了现代教育媒体, 事情就好办多了。例如《音乐之都维也纳》一文, 作者的描写令人神往, 波光粼粼的多瑙河, 举世闻名的音乐家, 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著名的国家歌剧院, 这一切的一切, 如果仅仅局限于书本的学习, 学生会显得意犹未尽。于是, 我布置学生跑图书馆, 上网浏览, 运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查询一切有价值的资料。于是, 河水清澈、景色秀美的蓝色多瑙河呈现于学生们的面前了;各大著名音乐家的资料罗列于教室墙壁上了;国家歌剧院就像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展现在学生面前了, 就连宋祖英在国家歌剧院所开音乐会的情景也被学生制成录像搬到了课堂上, 再配上幽雅轻快的华尔兹圆舞曲。就这样, 音乐之都维也纳由静变动, 由虚为实, 学生们一边欣赏这美丽动人的画面, 一边用文中语言为其作讲解, 积累语言, 这不是两全其美的事吗?如果长期积累, 我相信学生记忆仓库里的词句肯定会丰富多彩, 层出不穷的。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冲破时空——运用语言

运用语言是语文教学 (下转第28页) (上接第27页) 的目的, 然而, 运用语言大都需要气氛、场景。现代教育技术以视听同步化, 图像动态化, 再现生活、景物、事件等优点, 克服了传统教学“四面楚歌”的现象, 能使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从而打开话匣子。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这首诗, “语淡而味不薄”, 一个普通的农庄, 一次鸡黎饭的普通款待, 但在这朴实平淡的描写中, 蕴藏着浓厚的情味。如何引导学生从“淡语中”尝到“不薄之味”呢?首先, 我先让学生理解诗句, 再加以丰富的想象。然后把自己的所思所想绘制成美丽的风景画, 接着再根据诗句“开轩面场圃, 把酒话桑麻”展开合理的想象, 诗人与友人“把酒话桑麻”时会怎么做, 怎么说呢?然后再找一个学习伙伴一起表演。于是课堂沸腾了, 学生们争着展示自己所绘之杰作, 抢着与伙伴一露自己能说之口才。最后, 我请出小组代表来到实物投影前, 让学生的精彩之作展现于每位学生面前, 让学生与学生“把酒话桑麻”。农村的恬静、简朴, 友人间的饮酒闲谈, 无拘无束, 在借助实物投影的同时, 被学生们演绎得淋漓尽致, 此时的课堂, 学生哪来的学习负担, 此样的课堂, 学生哪能没有学习兴趣呢?

上一篇:景观与空间下一篇:数学课堂中的教学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