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高考语文作文(精选8篇)
如何做好高考语文作文 篇1
高考语文如何做好作文素材梳理
高考临近了,许多教师和考生都在为考场作文的写作准备素材,但是又常常感到茫然无措,无从下手。一是方向模糊,一是范围太大,怎么办?不断有考生留言询问,我想这里谈一谈自己的想法,也算是对大家有一个交待。
我认为高考直接涉及到、直接要大家讨论社会热点的可能性不大,但会考查考生的认识水平、思维能力、阅读视野、情感态度、价值取向等,所以最重要的还是提高自身的认识水平、分析水平及社会关切度。这样,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高考作文都不会“囊中羞涩”了。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高考前的这段时间里,我觉得可以对过去的阅读、观察及头脑中的有关积累做如下梳理——
一是认真研究、熟悉至少一个人物。这个人物,既可以是历史人物,也可以是文学作品中的文学形象,也就是说既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构的。当然,如果是现实中的人物那就更好,特别是新近为大家所熟知的公众人物,那更新鲜、醒目。比如,金晶。我们要研究她的性格、成长、重要事迹,记住她说过的经典的话、经典的行为,要从中有所启示。
其次要有两本书垫底。实在读得少,课本熟悉了也行。比如我们如果把苏轼选入高、初中的诗文汇集在一块儿,就可以大致把握住了他的一生。再思索他的一生、他的诗文对我们当代人有什么启示。比如《前赤壁赋》,它实际上展示了苏轼拯救自我的一次努力。文章通过主客问答,最后说服自己虽遭贬斥但拥有了“山间之清风、江上之明月”,重新发现了自我的价值,于是“相与枕藉,不知东方之既白”。这对我们现代人应该也是具有相当大的启示意义的。如果实在都不熟悉,我劝你踏踏实实看几个电视专栏节目,也算是“亡羊补牢”之举。比如东方台的“可凡倾听”,一期一个人物,我们如果认认真真地看几期,记下了嘉宾的重要言论、重要事件特别是独特的细节,再加上我们自己的理解、思考,完全可以成为我们考场上的新鲜素材。
同时,还要回顾、积贮至少三个生活细节,家庭一个、校园一个、社会一个。光记住这些感人的瞬间还不够,还需要反复玩味其中感人的“点”在哪里,揣摩触动你的原因,挖出其中包裹的核心价值(历史的、社会的、哲学的甚至是伦理的),反思自身与当下社会的麻木、无奈、缺失、困境及潜藏的危机,从而引出更深刻的东西来。比如,这几天我们守望着四川大地震的点点滴滴,被一个个细节感动着,但流泪之余、感慨之余,我们是不是思考得更深了一些?好在我们读到了这样的文章——
《朱少华:一次灾难就是一次人性的涅槃》
15日,汶川强震已进入第四天,德阳市东汽中学谭千秋老师的遗体被找到时,是“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的。通常灾难来临人会躲在课桌下,双手护头,而谭老师在那一瞬作出如此反应让人惊叹和感动。正是这个特殊的“姿势”令四名学生在他的身体和课桌的共同护卫下“死里逃生”。而在灾区,还涌现出了数不清的可歌可泣的故事。重庆市两个共有55名游客的旅游团队行进在距汶川50多公里处,地震到来,庞大的队伍在两名不足1米6的小女子的指挥下迅速集中到了公路边的平坝上。在倾盆大雨和大地的颤抖中,这支特殊的队伍互相扶持、互相鼓励。男人们找来一片塑料胶袋,拆开摊平顶在头上,大家围成一圈,女人和小孩在里面。走走停停5个多小时后,这支队伍终于见到了救援者。“一起活下去是唯一的信念,我们从彼此的.依赖、信任、扶持中获取动力。”
许多在平常生活中难以见到的情景,也是我们苦苦追求的人性光辉,都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中发挥得淋漓尽致。没有事先宣传提倡,也不可能进行发动,但老师舍命保护学生,幼儿园的阿姨牺牲自己护着孩子,年长的护着年幼的,男人保护女人,这在地震灾害到来之后几乎成为天经地义的规则,那么自然。而全国各地救助者的表现同样让人感动:全国各地踊跃捐款,献血者几乎把每一处血站“挤爆”;成都数百位“的哥”自发前往都江堰抢救伤员;南京一名约60岁的乞丐穿着打补丁的衣服,脚上一双破烂的凉鞋,手中还拿着一个讨饭碗,却把乞讨来的一角两角零钱换成百元钞票塞进了募捐箱……这样感天动地的场景,在这场大灾难的背景下,发生在人们普遍感到社会“变冷了”的现实中。
近几年来,社会很多人都感到我们的道德在“滑坡”,人性变得自私。现在看来,这种感觉其实是被一些表象所蒙蔽了。我们的道德、我们的人性不仅没有缺失,还异常的丰富,异常的火热,它的蛰伏其实是在等待“时机”。而当社会最需要的时候,这种无限美好的品德和人性就会自然暴发出来,成为拯救生命、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现在这场灾难恰恰检验和诠释了这个规律。我们为在灾难中失去的同胞痛哭,同时也为四川和全国各地的父老兄弟在灾害中涌现
出这么高尚的品格而欣慰,更为我们的道德和人性在这场灾害中得到充分的展示和考验而自豪和骄傲。
一次灾难就是一次人性的“涅槃”,也是一次巨大的转变和进步。现在抗震救灾还在继续,我们还在和死神争分夺秒抢时间。在往后的日子里,必将还会发现并涌现出的人性光辉,这就是我们的精神、信心和勇气,有了这种精神、信心和勇气,我们必将战胜灾害,夺取抗震救灾的最后胜利。我们更希望在夺取抗震救灾最后胜利的时候,人们能擦干眼泪,把在这场灾难中暴发出来的人性光辉继续发扬,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因为,这不仅是国家的需要,社会的需要,更是我们每一个个体最迫切的需要。
最后推荐四个重要话题:
——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问题。包括:感恩、心理及身体健康、自我认识及其代际特征、教育及其影响、成长环境、理想信念等。比如“艳照门”事件的影响、早些年的“超女”。
——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与自然的关系到底该如何梳理?动物、植物伦理,科学的双刃剑,等等。春的雪灾,“手足口病”的流行,缅甸的风暴潮,四川“5·12”地震,甚至包括喧嚣一时的“华南虎”事件。
——传统文化的继承。首先要梳理的哪些是传统,传统中哪些需传承,哪些需要抛弃?以及作为载体的传统节日、书法、母语等的困境与发展。还有“国学热”、文化普及娱乐化(如“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因为婚外情”)等。甚至传统建筑如古老村落、历史街区的保护等话题都最好有自己的一些思考。
——“和谐”。在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的冲突下我们如何与异质文化、潮流文化、主流文化相处?这就是个“融入”的问题。姚明就把自己比喻成一粒沙,因为进入了NBA这片大海便被融合成了一滴水。他的话很精彩:“把一粒沙投入大海不等于把一滴水滴入沙漠,因为前者是融入,后者则是消失。”在我看来举办奥运、世博都应该是古老的中华民族主动“融入”世界的努力。除了外部和谐之外,还要关注内部和谐,要关注弱势群体、社会低层人的生存状态。向他们投去的眼光,也是净化你的心灵、提高你的精神境界的一条很好的路径。
高考作文命题的形式和内容,是谁也无法预测的,我们所能做的只有丰富自己、完善自己、提高自己。在做了以上这些梳理之后,我建议你再做几次“一题多做、一材多用”的训练,我以为你就可以从容、潇洒地走向考场了。
如何做好高考语文作文 篇2
一、重视积累, 通过增大学生的阅读、背诵量来培养学生的语感
在许多人看来, 语感是一种飘渺不定、不可捉摸的东西。其实不然, 语感同其他许多语文能力一样, 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其实我们只要重视积累, 就会形成较强的语感能力。“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其实强调的就是一种语感, 有些东西只要读多了, 就会自然明白其中的意思。许多人认为, 这仅仅是针对一篇诗文的。无可否认, 这确实是针对一篇诗文而言的。但是, 当阅读增加到一定量的时候, 语感就会形成。古代私塾里的基础教育就是从《四书》《五经》开始, 一般情况下, 私塾先生要求先把《四书五经》通读乃至通背, 在此基础上先生才会进一步传授更深一层的知识, 甚至有些学生开始自学。其实古代许多在文学上有杰出成就的人, 都熟知《四书》《五经》。因为他们在熟知的基础上已经无形地培养了一种语感能力, 正是这种语感能力让他们具备了理解更深层次文章内涵的能力。
古人的做法, 也许在当代人看来是低效的。初期肯定是非常低效, 但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古人的故事, 他们会一目十行、过目不忘。我们常常对此惊叹不已, 惊叹之余细想, 如果阅读量、背诵量达到一定程度, 其实每个人都可以做得到。因而, 高中语文教师要想增强学生的阅读题的答题能力,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古人读书使用的死方法———多读多背。高中生一进入高中, 老师应该列出适当的篇目, 这应该包含古今中外的名著。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 作适当的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记录的可以是自己的感想, 可以是文中内含丰富、句式优美、结构匀称、辞藻华丽的句子, 并让他们把这些句子背诵下来。通过这种长期的训练, 我们就会像古人一样达到快速阅读、快速领悟文章精髓的目的。
二、联系生活实际, 诱发潜在的语感
语感是一种经验色彩很浓的能力, 其中牵涉学习经验、生活经验、心理经验、情感经验, 包含着理解能力、判断能力、联想能力等诸多因素。语感的突出特征是快速感受, 将复杂的心理感悟浓缩于一瞬间。语感就好比人的灵感, 灵感往往就在那么一刹那间, 过了那一刹那, 灵感可能稍纵即逝。其实语感也一样, 我们在读书时常常会有“犹抱琵琶半遮面, 千呼万唤不出来”的感受, 那种感觉若有若无, 直到最后这种若有若无的感觉也消失了。在现代文阅读课上, 我们提问学生, 有些学生站起来时似乎有千言万语要说, 但一张嘴, 似乎又不知所云, 这就是所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在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背后, 其实就是语感在自己的大脑里具备了雏形, 但这种感觉又不完全成形, 有时其实就在站起来的那一瞬间语感已经消失了。
那么如何再次唤起这种已经消失了的语感呢?这就需要我们联系生活的实际, 挖掘出隐藏在语言后面的深刻内涵。文学来源于生活, 是对生活实际经过艺术加工以后的真实再现。鸿篇巨制《红楼梦》能给那么多人带来心灵的震撼, 能让那么多红学研究者如痴如醉、废寝忘食, 除了其深刻的艺术价值外, 我想更多的是因为作者曹雪芹对生活的深沉感悟。《红楼梦》与其说是一部书, 还不如说就是曹雪芹的一份生活简历。大观园里的众生相, 是那么的栩栩如生、逼真形象, 如果没有对生活的仔细观察或则亲身经历, 是不会达到如此效果的。在此为什么要强调“文学是来源于生活”的这一问题呢?其实就是为了说明文学与生活是密切相关的, 当语感在某一刹那消失时我们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深沉含义。记得在上《祝福》时, 我要学生理解这样一个问题: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深沉原因是什么?我从生活实际出发诱发学生理解这个问题。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恩爱的青年男女最终没有走到一起, 那是为什么呢?很多学生都想到了那是父母的反对。为什么要反对呢?许多学生想到了“门不当, 户不对”。“门不当, 户不对”, 又受什么影响呢?许多学生说是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原因。通过对生活实际的联想, 我顺理成章地引出: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 人们仍然受到了封建思想的影响, 更何况是处在封建时代的人们呢。那么大家认为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深沉原因是什么呢?全班的同学几乎异口同声地说“封建思想”, 具体地说是“封建社会吃人的礼教”。这仅仅是教学中遇到的一个实例, 其实, 像这种情况我们在教学中会经常遇到。可见, 我们在平时多注意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是可以加强学生语感的, 是有助于理解文章的内涵的。
三、注意让学生弄清一些常用表达技巧的概念及作用
纵观这几年的高考阅读理解题, 我们发现其实许多阅读理解题都与表达技巧密切相关。何谓表达技巧?表达技巧指的就是文章运用了哪些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来表达文章的内容,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表达方式 (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等) , 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叙事抒情、借物喻人、直抒胸臆、欲扬先抑、顺叙、倒叙、插叙、对比、衬托、卒章显志、象征、用典、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烘托、托物起兴、渲染、虚笔、虚实结合、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动静结合动静相衬等) , 结构技巧 (过渡、呼应等) , 选材剪材, 等等。
为了证明表达技巧在高考解题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现例举几个这几年中与表达技巧密切相关的题目。如2007年高考天津卷第19题:“请赏析‘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 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 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这句话。”其答案是:“运用拟人手法, 写出了小生命顽强的生命力。用鲜活生动的语言, 写出了‘我’见到这些小生命时的惊喜与感动之情。”这个题目考查的就是表现手法里的修辞的作用。又如2009年高考湖北卷诗歌鉴赏题第二小题:“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其答案是:“上句着眼于视觉, 写浮萍破处, 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 呼应了第一联的‘清’字。下句则着墨于听觉, 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 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类似这样的题目, 在高考中举不胜举, 可见, 表达技巧这一类型的题目颇受出题者的青睐。
为了让学生在高考阅读中答题能够胸有成竹, 我们在平时授课的时候, 必须有意识地加强表达技巧的讲解。其实每篇课文几乎都会牵涉到表达技巧, 对于那些特别突出的我们要不厌其烦地讲。如在设计鲁迅的《祝福》的教案的时候, 我经过反复思考, 最后只提出了两个问题:这篇文章的环境描写在课文中到底起到了什么作用?这篇课文的人物描写在课文中到底起到了什么作用?把这两个问题解决掉我仅仅花了一节课的时间, 但我发现以前要花四节课才能讲完的内容现在一节课就讲完了, 而且效果很好, 这符合新课标的精讲多练的要求。我通过实践深切地感觉到, 一篇课文如果围绕表达技巧入手, 不但可以节减课时, 而且可以提高成效。类似这篇课文的情况其实还有很多, 我们都可以只围绕表达技巧来备课, 譬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就可以紧紧围绕类比这一表达技巧来备课, 在此不再一一举例。
四、细读全文, 勾勒重点;细审问题, 把握出题者的考查目的
高考的阅读理解, 我认为主要分为四大板块:一是科技说明文;二是古文阅读;三是诗歌鉴赏;四是富有较强时代气息的中外散文。这四大板块其实在我们的中学语文课本里都有典型的课文篇目, 譬如,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三单元里的文章就是四篇较好的科技说明文, 教师在授课时应着力培养学生细读文章的习惯和勾勒重点的能力。一般情况下, 文章有中心, 段落有中心句, 句子有关键词, 但现在学生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是在阅读的时候茫然不知所措, 读完了以后也不知所云, 其实关键是在阅读的时候没有勾勒出文章的重点, 因而无法把握文章到底要写什么, 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当然最后是一无所获。在上这个单元的时候, 要重视学生勾勒文章重点能力的培养, 精心设计问题, 让学生明白怎样去勾勒文章的重点。同样, 其它板块的文章在高中课本上也有明显的体现, 譬如, 人教版高一语文第一册的散文单元里的《荷塘月色》、《我的空中楼阁》就是很好的值得我们重点学习的文章。至于古文高中的每一册课本里都有, 诗歌也差不多每一册课本都有, 我们可以精选文章, 着力去培养学生这一方面的能力。
每年高考完毕, 我都对一些学生进行了了解, 结果有许多学生再次看到题目的时候, 都感到非常后悔, 究其原因, 不是因为自己题目不会做, 而是自己审错了题目, 因审错题目丢分的可谓是大有人在。尤其是一些学生对题目的概念混淆不清, 弄不清出题者考查的目的。譬如, 在题目中如果是问表达技巧, 大多数同学都明确怎么去答, 但一旦改成与之类似的概念“表现手法”“手法的作用”等时就不知道怎么答了, 因此我们在平时授课时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注意给学生归纳总结那些提问方式不同但答法相同的题目。
五、明确答题模式, 让学生在答题时做到有的放矢
语文不同于理科类的学科, 理科类学科大多可以用公式去套, 语文答题几乎是没有公式可套, 但经过几年的归纳总结, 我发现语文答题还是有一定的规律性, 至少可以让学生明确答题的方向。综合这几年的高考的答案, 我总结出了一个答题模式:通过写%%%%%%%%%, 营造了%%%%%%%%%氛围 (或烘托了%%%%%%%%心情, 或奠定了%%%%%%%%%基调, 或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环境) , 采用了%%%%%%%%%手法, 这一手法在文章中%%%%%%%% (如何体现) , 表达了%%%%%%%%%情感 (或突出了的%%%%%%%%%特征) , 结构上起到了%%%%%%%%%作用。
这一答题模式尽管不能算是公式, 但通过多年的实践, 对于那些拿到题目不知道怎么答的同学至少不至于漫无目的地去答, 至少在一定程度上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方向, 答题时能够做到有的放矢。
语文教无定法,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方法更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我认为语文教学更应该“授之以渔”而不应该“授之以鱼”, 传授给他们适当的阅读技巧, 让他们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 这才是解决学生答题盲目或不知道怎么答的关键, 这应该是提高阅读能力最有效的方法。
摘要:阅读理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过程中, 语文教师应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与语感, 教授他们适当的阅读技巧及适当的答题方法, 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语文成绩的目的。
试论如何做好高中语文的高考复习 篇3
关键字:高中语文;高考复习;探讨
【分类号】G633.3
我们往往把高考之前的复习阶段称之为“备战阶段”,由此可见高考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高考这个战场上,学生们之间的战争是知识的较量、能力的比拼、更是心态的对决。高考之前的复习阶段是将知识进行综合整理并且巩固加深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说这一过程是痛苦的,同时也是难能可贵的,因为人生很少有机会去在一个阶段中那么专心的做一件事情。本文主要分析如何做好高中语文的高考复习,希望对于广大的教师和备战高考的学生有所帮助。
一、明确重点
1.根据高考试卷来安排复习计划
语文高考试卷模式和题型都是固定的,所以学生在进行语文高考复习时可以根据高考题型来合理的安排复习计划,复习计划的制定对于学生的整个复习阶段乃至高考的胜败都有着及其关键的作用,所以学生在制定复习计划时一定要谨慎,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程度来安排,切不可效仿他人。首先,学生要对复习计划有一个整体的安排,例如,一共进行几轮复习,这几轮复习计划的时间安排和学习的重点安排。其次,学生还要制定一个相对详细的复习计划,例如,每天的学习时间的安排和学习内容的安排,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有助于学生进行自我学习的督促。当然这些详细的学习计划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学生可以进行灵活的调整,例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心情来调整每天的学习时间,选择在心情相对平静的时候进行学习,在心情不是很好的时候安排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学习内容的安排也可以进行调整,要根据自己之前的学习效果进行调整,例如,当学生感觉某一块的内容学习起來较为吃力时,可以适当延长这一模块的学习时间。
2.对于阅读和写作进行专门复习
我们都知道在高考语文中,阅读和写作占有很重要的分量,一共150分的语文试卷,只作文一项就占有60分,阅读也占有相当高的比重,并且这两项很容易拉开学生之间的差距,所以我们常说“得作文和阅读者得天下”,因此,学生有必要针对写作和阅读进行专门的复习。阅读和写作的复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为这两项很难在短时期内有较高的进步,学生需要在语文复习初期就对这两项有针对性的复习。例如,写作的复习,可以在复习初期背一些较为成功的范文和一些优美的句子段落等,然后开始进行小段落的写作,在一切基础工作都做好之后,才开始进行整篇文章的写作,采用这样一个逐步深入的方法进行复习,对于阅读也是同样的道理。当然在复习的过程中学生要根据近几年的高考题型进行研究,分析近几年的高考阅读和写作的走向,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在高考之前写几篇较为成功的不同题材的文章,事前进行背诵。
二、合理安排复习流程
1.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程度来安排复习流程
学生进行高考之前的复习要根据自己的学习程度和学习能力来安排适合自己的复习计划,例如,对一些学习相对较差的学生,可以拉长复习的战线,提前进行复习,让每一阶段的复习时间都相对充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安排为期两轮的复习或者是三轮的复习,一般学生根据老师的安排进行三轮的复习。一轮语文复习,时间相对较长,对知识进行较为细致的回忆和重新学习。二轮复习,时间相对较短,学生主要是对知识点进行综合整理的过程,学生在这一阶段要将知识进行串联起来,而不是一个个的单个的知识点。第三轮复习一般只有高考之前几天或者是十几天的时间,学生往往只是对知识有一个侧重的加深和熟悉的过程,往往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做题速度和做题的准确率而进行的。
2.帮助学生明确每一阶段的学习方向
在高考之前的复习阶段,不仅是学生在进行全身心的学习,老师也在进行紧张的备战,老师要时刻陪伴在学生的左右,在学生需要的第一时间出现,为学生扫除学习道路上的阻碍。学生在考前紧张的复习阶段往往会出现一个致命的问题,那就是学生有时会感觉迷茫,对于学习感觉无从下手。在这时教师就要发挥自己的职能,为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例如,学生可能在每一轮复习中不知该如何准备,老师要高速学生具体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向和学习目标。学生在每一阶段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向都不相同,在学生的复习过程中,老师也要制定详尽的复习计划,来引导学生进行复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迷茫的现象,但是老师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来指导学生学习。
三、帮助学生调整心理
学生的心态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学生在高考之前的备战阶段在巨大的学习压力之下,心里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一旦学生的心里出现异常,教师就要及时为学生排解心理上的问题。在备战阶段,教师要在学生紧张的学习之余为学生安排一些有助于身心健康的游戏或者是活动,用以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放松学生紧张的并且疲倦的身心。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外出郊游,每周为学生安排班会,对学生的心理进行调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平静的内心对于学生的学习效率很有帮助,教师要为学生解决学习之外的一些干扰,保证学生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自己的学习当中。
四、结语
高考之前的复习是个既讲求学习效率有讲求学习方法的过程。学生在这一阶段不仅要专注于自己的学习,合理的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在这一阶段更要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只有这样学生在高考的过程中才可以尽可能的减少自己的失误。例如,书写方面的问题,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在书写中要力求工整、清楚。要做到把每一次练习都当成高考,只有这样才能在高考时发挥的和平时一样,不会出现失误的情况。
参考文献:
[1]薛瑞波. 如何做好高中语文的高考复习[J]. 学周刊,2013,06:96.
[2]吴婷. 语文高考复习中如何提升“归纳概括能力”[J]. 科技视界,2014,33:285.
[3]姚芳. 让高考复习理念贯穿于高中语文课堂[J]. 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10:179.
高考语文作文如何提升加分技巧 篇4
要写好高考语文材料作文,那作文立意就得新颖、有创意,而且立意还要紧扣主题,也就是提炼材料所展现的主要信息。
2、作文题目吸引人
看一篇文章首先看到的就是文章的题目,就像人的名字一样,好听的名字可以加深别人对你的印象,高考作文也是一样,如果题目可以吸引阅卷老师的兴趣,让阅卷老师产生好感,那么作文的印象分就得到了。
3、开头结尾精彩
相信同学们的语文老师都说过作文开头和结尾的重要性,老师改作文的时候一般都细看开头结尾,粗读中间部分。所以作文的开头结尾对于作文的得分的影响很大。
一般作文开头用一些优美的段落点明主题,最好用一下修辞手法,提高文章的档次;作文结尾要和开头相呼应,或者总结全文,深化主旨。
4、适当引用作文素材
适当的引用作文素材可以让文章内容更加充实,如果是作文是议论文的话,引用素材可以让论据更加充分。引用作文素材的时候最好是用一些社会热点、时事政治之类,因为那些经典一些的素材太多人用了,没有新鲜感。
至于作文素材就得靠平时多积累了,积累素材的时候最好能分析一些素材表达的最佳观点和适用话题,这样用的时候就会更加符合作文内容。
高考语文快速提分的窍门
阅读:可利用闲暇的时间
我个人认为“读”是提高阅读分析和写作的较佳途径。可以利用闲暇的大块时间进行一次有筛选的阅读,面尽量广泛些。因为泛读有助于在写作中广开思路选角度和提供素材,但不必为积累素材而刻意记忆其内容。在泛读过程中,真正能为我所用的其实只是一小部分,而大部分就如大浪淘沙般消逝。然有价值的部分即便有限却也能发挥很大作用,也就是说大脑能像个自动筛选机一样将适合自己理解运用的东西保存下来。
古文:读百遍义自现
诗词鉴赏一直是我的弱项,主要是由于答题无章法,跟着感觉走,要不就是过于机械。后来我努力将老师提供的答题套路与自己培养诗词感受能力结合起来。多读诗词不等同于猜题,事实上高考中的诗词在备考过程中几乎不可能命中,但良好的感受度却是受用于任何形式的文体。我个人比较偏好古文,因此在这方面完全是出于个人兴趣来主动复习的。读得多了,基本文法词法现象会重复出现,久而久之就自然掌握。
古文内容丰富多彩,常让人感觉耳目一新,而文言现象毕竟有限,因而古文可说是一种触类旁通的考察。但近年各地(长春、惠州等)词法句法有所淡化,文意理解和个人评价比重增大,这又与阅读分析结合,可见语文是一门何等灵活的学科。
作文:信心很重要
怎么做好高考语文阅读题 篇5
语文答题阅读题技巧
一、论述类文章阅读
这部分的内容考查,一般采用单项选择的形式,共设3个小题。做好这3道题,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思考的严密、周详。
2.务必找到与试题选项对应的词、句、段,反复对照理解,仔细判断选项正误;依据原句进行推理要合理,否则成为“无中生有”。
3.了解设置干扰项的几种情况: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无中生有,扩大或缩小概念的范围,缺乏依据,因果颠倒,先后错乱,张冠李戴等。
4.有时选文可能枯燥,要保持大脑清醒。静下心仔细阅读,力求准确理解。
答题技巧:
一是锁定题目的阅读区间,在第几段第几行,特别是涉及到第一、第二自然段的词语、句子的理解题。
二是一般第1、2题比较容易,可以直接找到原文中的位置,根据题干指向。表述一般与原文一致的,大都正确。
三是第3题的设题难度稍微大一点。设题的错误项大都与原文有些偏差。细微处要搞清楚。
二、文言文阅读
针对文言文阅读试题多以叙述性文字为主的特点,在进行整体性阅读时,要用心去查找文中的人和事,尽量把文中下列相关的内容圈点出来:人有几位,如何称谓;主角是谁,与他人关系怎样;事有几件,由几人所干;事件关系,有何意义,大体分分层次。接着审清题目,带着这些问题再去研读文段,不在无关处纠缠,要在紧要处下工夫。
1.文言实词的理解:坚持“词不离句”的原则。利用字与字、词与词的结构特点。采取由彼到此的联想方式,迅速理解词义。选项中给出的解释,可代入句中,结合上下文,反复印证。另外要特别注意词的多义、词的活用、词的古今异义、通假、词的偏义等文言现象。平时我们积累的一些成语中个别语素的解释,有时也能给我们一些启示,也要为我所用。
2.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以理解句意为前提,根据词在句中的位置化虚为实,断定词性和用法。
3.“筛选信息”和“把握文意”:这是文言文阅读的最后两道题。要注意整体把握。尤其最后一道“把握文意”题,该题四个选项的设置。大多是按原文内容先后顺序排列的,往往选不恰当的项,这既对理解全文有帮助,也为解前面的题提供了有效的信息。此处宜稍放慢速度,力争做正确,做完后,回过头来检验前面几个题的正误。
答题技巧:
1.要学会圈圈点点,因为第I卷使用答题卡,圈点是可以的。把人物、主要事件划一划。
2.要先读文言文的最后一题,即内容的概括分析题。这个题实质上可称为“文言文的白话译文”,它对人物、对全文内容、对事件的分析都十分清楚明了。所以先读了此文。就相当于读了译文之后。再去看原文。事半而功倍。
3.要借助原文推断词义。不要想当然,要调动自己头脑中的知识储备。
4.文言文的翻译,要先看此句前面的文字含意。因为上下文是最好的提示。前面的句子理解了,后面的句子自然会水到渠成。
5.除了常见的文言实词以外(大纲规定的120个),还要在考前看一看课本中注释的其他文言实词,只看注释即可。
6.文言虚词要在“而、与、乃、其、所、为、焉、以、因、于、则、之”等常用词语上,再复习一下。
三、文言翻译
文言文翻译:首先要读顺句子或语段,读顺了翻译就成功一半;句中重要实词虚词解释,要注意结合上下文推断;翻译时应注意文言文的句式,语序的变化调整,省略成分的补充;注意译句的通顺上口,书写认真。没有哪一位阅卷人会在空白处打对号的。所以那些杠杠框框该填的必须填上,不论自己答对还是答错。
古文翻译重在直译,字字落实。
四、古诗鉴赏
古典诗歌鉴赏:首先认真审题,明确在哪一方面进行鉴赏。
1.思想内容方面,要借助诗人写的景、人、事,体会诗的意境、诗人的感情经历、反映的道理。
2.形象方面,要找准诗中所写的形象,体会这些形象的经历、心态或代表意义。
3.语言方面,耍认真体会最能体现诗歌意境的动词、形容词和其他词类,分析其如何体现意境的,如何表达诗人情感的。
4.表达技巧方面,要弄清诗歌的表达技巧,借助原诗句进行分析。
5.明确题目要求的提示性因素,严格按要求做题。
6.认真组织答案,如果是语段。则按总分结构表达,要用准有关诗歌创作的概念术语,即要说行话。比如,要用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不用第一句、第二句等。
答题技巧:
古诗鉴赏重在字句的理解。要从诗中找答案,各种方法要学,但关键是对本诗的理解,特别是在意境上要把握好。意境就是作者写这首诗表现的心境。或低沉、或昂扬、或沉郁、或思念、或冷漠等等,由此再落实到词句中。
记住的关键一点就是:答案在诗歌内,在字句内在作者表达的情景内,如“冷、清、寂、绝、暗、阴、闹、笺、泪”中。
诗歌鉴赏的表述,要紧贴诗句展开,可贴标签,不可夸大或缩小,实实在在的表述为好。如“折柳”,“冷、咽”的诗眼,都是据本诗内容去分析,不可硬套。当然,表述应有技巧。就是分析这个词的来龙去脉,在此处的含义。这样表述就清楚了。
高考小说标题类题型
文学类作品阅读要求能“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落实到小说阅读中的“重要词语”是指对营造典型环境、展示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中心思想等起重要作用的词语。而对小说标题内涵与作用的解读就是其中之一,同时也是高考小说阅读的命题点之一。
一、考查的角度有:
1、理解小说标题的含义。
2、体会小说标题的作用(用意)。
3、拟写小说标题。
4、与探究题结合在一起考查。
其中,对小说标题作用的体会是重点,因为它涵盖了对小说标题含义的理解以及标题的用意的理解。
二、小说标题拟题技巧
标题对于一篇小说,尤其是小小说,往往是“照亮读者眼睛的灯笼”,往往会起到摄人心魄的作用。要恰当地理解小说标题的含意,首先要了解一下小说创作者拟题的思路和技巧。小说常见的拟题方法有:
1、以人物为题,如《棋王》、《阿Q正传》
2、以事件为题,如《宝玉挨打》、《失街亭》
3、以物象为题,如《面包》
4、以地点为题,如《荷花淀》
5、以线索为题,如《药》、《项链》
6、以主旨(寓意、情感)为题,如《差别》、《春之声》
7、以问题为题,如《丧钟为谁而鸣》
三、明确小说标题的考点
对小说标题的考查主要集中如下两个方面:
(一)小说标题的含意(双重或多重)
1、表面意义与真实意义。
2、指代意义与比喻意义。
3、一语双关,双层含义。
(二)小说标题的用意(原因、作用、效果、好处)
1、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
2、概括故事情节、暗示比喻象征、揭示小说主旨。
3、结构线索,组织全文;寄托情感,深化主题。
4、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
四、答题思路
(一)标题含义答题思路
1、在理解题目本意的基础上,首先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有指代意义或比喻象征意义。
如小说《梦非梦》:“如何理解小说标题‘梦非梦’的含义。”
参考答案:题目的本意是“梦不是梦”,小说内容叙述的是关主任做了个梦,可现实中小李、小金并没有把它当做梦来看待,这是第一层含义;而后关主任竟然也把梦中的事情作为衡量、提拔下级的依据,也就是说关主任也没有把梦仅仅当做梦而已,这是第二层含义)。这两层含义,实际上都是“梦非梦”在文中的指代意义。
如小说《黑色旅游》:“‘黑色旅游’在文中的具体内涵是指什么?”
参考答案:这个“黑色旅游”实际上比喻一些单位或部门组织的以监狱为“警示教育基地”,让干部们在“听犯人作报告”中得到“警示”,从而达到教育干部们廉洁奉公、抵制腐败的反腐倡廉教育效果的参观活动。
2、其次要注意它在表面含义之外是否有语意双关或文章主旨意义。
如小说《锁》:“小说题目‘锁’有什么含义?”
参考答案:这里的“锁”表面意思是小说中写的“门锁、双保险锁” ,实际上是文章所要揭示的“人与人之间的心锁”。
如小说《暗记》:“试分析题目‘暗记’的含义。”
参考答案:“暗记”有两层意思,表面指石丁画上的记号;实际上是指因不信任胡笛而产生误会,由此在自己心灵上留下的无地自容的印记。
(二)标题用意答题思路
1、如果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隐含比喻象征意义”的作用。
如小说《黄昏渡》:“作者以‘黄昏渡’为题目有何用意?”
参考答案:(1)标题“黄昏渡”至少包括时间“黄昏”和地点“渡口”,这就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创设特定的活动背景。(2)“黄昏”作为故事发生的特定时间,其实也是一种夕阳西下的景象,加上地点在人迹罕至的荒郊野渡,无形中形成了一幅萧瑟凄清的画面,渲染了萧索的氛围。(3)对于小说主人公老何而言,隐喻他的人生已是“黄昏”,在人生的黄昏幡然醒悟,配合警方抓捕逃犯,守候黄昏迎接美好的明天;同时也隐喻年轻盗贼的命运已到“黄昏”——穷途末路,不可能逃脱法网,给人以警醒作用。
2、如果以物件(物象)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作为结构线索贯穿全文、概括故事情节、寄托作者情感、揭示文章主题、隐含比喻象征意义”的作用。
如小说《炊烟》:“你认为小说为什么要以《炊烟》为标题?”
参考答案:(1)有概括情节的作用,小说中写到饥荒年代吃人时升起的炊烟,让人印象深刻;(2)有隐喻象征的作用,炊烟代表美好的生活,表达作者对温暖宁静生活的向往;(3)有揭示主题的作用,小说中今昔不同生活的对比,能引发读者对生活的思考。
3、如果以形象特征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的作用。
如小说《白痴》:“结合你对小说的理解,分析作者为什么以“白痴”作为小说的标题。”
参考答案:(1)小说的主人公就是白痴,故事就是围绕发生在白痴身上的事来铺开故事情节的。(2)以“白痴”为题与文中他牙缝里挤出两个字“白痴”相呼应,展现了少年的心路变化历程,突出了作者对不文明行为的无比愤怒。(3)小说中白痴的热心奉献、行为文明、情感丰富,跟正常人的情感冷漠、爱心丧失、无视文明的现象构成了鲜明的对比.(4)以“白痴”为题,具有强烈的讽刺效果,从而能够引起读者深思,深化了主题。
4、如果以问题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引人思考”的作用。
五、小说标题含义和用意答题注意事项
1、审清题目,明确答题方向,问什么答什么;
2、挖掘含意,注意表里虚实,指代双关比喻;
3、体会用意,注重多个角度,时间地点氛围;
4、形象为题,侧重线索情节,强调主旨情感;
5、思路清晰,答题分清要点,尽量对号入座。
六、小说标题探究题
(一)明确命题形式
1、XX标题有什么含义。
2、XX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3、这篇小说的题目改成“XX”好不好,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4、小说题为“XX”,但写别的文字多,结合全文探究作者安排的理由。
5、这篇小说以“XX”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题材选择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二)基本作用
小说标题的一般作用由标题类型而定,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作用:
1、交代主要的人物形象,如《我的叔叔于勒》。
2、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如《故乡》《边城》等。
3、概括小说主要事件,如《范进中举》、《林黛玉进贾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等。
4、设悬念,引起阅读的兴趣。如海明威的《丧钟为谁而鸣》。
5、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如《项链》、《药》等。(指向情节结构)
6、具有象征意义,揭示小说主题,画龙点睛,如《洗澡》、《子夜》、《红与黑》等。(指向主题)
7、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如《变色龙》(指向人物形象)
(三)答题示例
1、(新课标全国卷《血的故事》)小说的题目是“血的故事”,但主要内容是围绕血型而展开的,如果以“血型的故事”为题,你认为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参考答案:(观点一)以“血型的故事”为题不合适。①“血”这个词可让人联想到“血脉”、“血缘”、“血性”等多种含义,如果以“血型的故事”为题,题意就显得单一了;②外省人和台湾人血脉同源,这是“血般的故事” ③彭先生的恋爱故事,实质上折射了外省人与台湾人之间的冲突与融合问题,小说表达了中华民族血浓于水,应该“一家亲”的主题。(观点二)以“血型的故事”为题合适。①“血”有类型之别,而语言有“南腔北调”之分,以“血型的故事”为题,可彰显作者的巧思;②小说的主要内容是围绕血型而展开的,以“血型的故事”为题;可与内容更吻合;③可显示“验血型”在文中的重要性,也与中华民族血浓于水,应该“一家亲”的主题不相冲突。
2、(山东卷《审丑》)“审丑”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①标题一语双关(或反讽)。②审丑是一种绘画原则(或流派、风格、理论),老人成为学生的审丑对象。③老人外貌丑陋,做人体模特被人们视为“丑”事,但这“丑”下面却隐藏着为孙子全力付出的淳朴心灵。④小臭儿不孝,嫌弃爷爷,是真正的“丑”。
3、(江苏卷《侯银匠》)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
参考答案:① 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侯家父女相依为命,侯菊继承了父亲的精细、勤劳等品质,写侯菊就是表现侯银匠。② 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女儿出嫁是他生活中的大事,更多描写此时此刻的情景,重点突出,可以避免平铺直叙。③ 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截取侯菊出嫁前后的片段,正面描写侯菊,间接烘托出侯银匠的人生况味。④ 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实写侯菊,暗写侯银匠,以有形写无形,更有情趣。⑤ 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更多描写女儿出嫁前后的情景,在人物关系中深刻表现中国传统的人情美、人性美,意味深长。
4、(新课标全国卷《保护人》)这篇小说以“保护人”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成人高考如何做好复习 篇6
二、做好计划,万事不难
认真为自己制订一份周详缜密的应考计划,不仅仅是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也是在工作生活中运筹帷幄的锻炼过程。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需要综合考虑自已的工作时间,以免学习与工作发生冲突,另外也要合理安排自己的作息规律,争取用最短的时间取得最好的成绩,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很多人喜欢熬夜奋战,这样虽然当时能记一些东西,但是在考试的时候很容易蒙,所以一定要制定一个合理的学习计划。
三、落实计划,坚持不懈
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能让人避开无序紧张的思绪,但做出一份束之高阁的计划也是没有任何用处可言的。计划只是帮我们阶段性细化的学习大纲,精髓还需要自己按条例逐条落实,逐项加强。在这里决心和毅力尤其重要,它是对个人自觉性和自制力的最大挑战,只有那些经受了艰辛挑战的人们,才有机会获得成功的丰厚馈赠。
学生如何做好高考英语任务型阅读 篇7
1.考生在做英语阅读题时, 常会犯如下错误:单词的大小写不分, 词性误用, 词形缺乏变化, 与文章框架相关的词语使用错误等。
2.全面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同时兼顾英语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 尤其是篇章结构框架的把握。要想提高此项的分值, 应该根据任务型阅读自身的特点与规律, 掌握特定的解题技巧和方法。如此, 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任务型阅读题型的考查角度
1.单词的大小写
考生往往从文中便可直接找到答案, 无需进行词性和词形的转化。但是如果没有根据英文首字母要大写的要求, 或在特殊的上下文中, 忽略字母的大小写, 便无法得到本应该拿到的分数。
2.词性的变化
要依据特定的语境结合文中涉及的词语, 灵活地转变词性。比如:动词转变为形容词, 形容词转变为名词, 等等。
3.词形的转化
主要依据任务型阅读提供的特殊框架, 来敲定词语的各种形式。例如:文中过去式需要在题目中使用现在时, 同时还要注意人称和数的变化。
4.近义词与反义词的转化
根据任务型阅读题型中提供的已有信息, 尽管文中也能发现相关的词语, 却没能依据特定的语境进行必要的词语的转换, 比如将肯定的语气转化为否定的形式等。
5.实现词句的转换
尽管文章无法一下子找到任务型阅读题型中出现的答案, 但是依据文章的上下文以及文中句子的解释, 则可以联系掌握的英语基础知识, 得出相应的答案。
6.文章框架词语的使用
注意文章的整体布局, 理清句与句之间, 段与段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反复阅读文章, 认真思考, 然后找出能代表篇章结构的词汇。
最后, 卷面是否清洁也会影响到考生最终的得分。答案书写要工整清晰, 避免由于字迹潦草导致失分。完成题目后, 一定要仔细的将答案带入题中, 结合文中提供的信息, 认真核对, 反复思考, 确保绝不因为自己的粗心大意而失分。
二、任务型阅读题型的解题思路
1.先认真读题, 通过题目来了解文章的大致框架。做到在阅读文章前, 心中有数, 不会因为文章的长度或文中出现的生词影响到自己对文章结构的整体把握。
2.利用快速阅读策略做出判断, 自己理解的文章主旨是否与题目中的要求一致。在这一过程中, 可以尽可能填出与文章大意相关的词汇。
3.结合题目的基本模式, 可以判断出文章的行文特点。例如:说明文解决的是介绍某种物品或事物, 其特征无外乎描述特征, 阐述用途;议论性的文章主要提出一种观点或一个问题, 再利用一些论据来证明这个观点正确与否或者来说明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式。按照此种方法, 可以仔细地从篇章的字里行间找到相互对应的单词或词组, 尤其要注意尽量使用文中现有的词汇, 不可脱离文章。
4.在发现答案有多种选择时, 应该从词组的搭配和词与词的差别着手, 深思熟虑, 调动平时积累的英语知识, 认真比对, 做出最精确的选择。比如:theto solving the problem.根据上下文, 这里词组的含义应该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那么是填“way”还是“approach”, 这就需要考虑词组的搭配:Way of doing sth./to do sth.或approach to doing sth.显然, 这儿应该填approach。
5.任务型阅读不仅是对英语单词拼写的简单检查, 而且是要求考生要结合上下文的特殊语境, 综合运用语言知识, 甚至是学生自身具备的逻辑推理能力。因而, 在具体的题型中, 一定要慎重做题, 切不可将文中现成的词组拿来就用, 必须有思维加工的过程。
6.在解题过程中, 不一定每次都按照它的序号来做题, 因为有时出题的顺序与行文的先后不符, 这就需要根据具体文章的特定框架来解题, 先做第三或第五空, 然后再完成第一或第二空, 不要被它的题号所束缚。
7.在日常英语学习中, 可以有意识、有目的的积累一些与文章框架相关的词汇。例如: (dis) advantage, way, title, approach, summary, conclusion等。
如何做好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工作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兴趣;素材;方法;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106-01
一、培养学生作文写作兴趣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文写作也是如此:拥有了良好的写作兴趣,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自主性,引导学生从自身认知入手进行有效的作文写作。但是在小学时期,由于传统作文教学中教师“作业式”的作文布置形式,导致学生在写作的时候感觉像是在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这就导致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写作积极性受到一定的限制,很难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所以在新时期就需要教师能够转变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与作文感知,对于学生的作文要放宽要求、多多表扬,让学生能够尝到写作的趣味性,感受到成功的乐趣,以便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所以在教学中就需要教师放宽学生的写作范围,让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想法、看法进行写作,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将作文当做一件“工艺品”来做,而不是当做作业来应付完成,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兴趣。
二、引导学生做好素材积累
生活中我们常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写作的过程中更是如此:没有一定的素材作为基础,是很难进行有效的作文写作的。所以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素材的积累就是首要任务。俗话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作文的素材其实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有位名人说过:生活即作文,作文来源于生活。因而,我很注重平时在学生面前快乐生活,全身心地同学生一起寻找生活的滋味,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快乐元素、善于感知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以便能够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写作有了兴趣,学生就有了动笔的欲望;写作有了生活,就等于文笔有了源泉。扎实走好前两步,学生有的写,就能写“大胆文”。我觉得在作文教学的起始阶段,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会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写,平时怎么说就怎么写,这就是作文,不要把小学生的作文当作品,而是要牢牢记住:小学生的作文叫习作,是处在练笔的过程中,因而,走好前两步是打好了写作的扎实的基本功。有人说:小学生应该快快乐乐做事,认认真真做人,简简单单做文。在刚开始作文的时候要求不要太高,以免增大学习难度,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除了引导学生进行基本素材的积累之外,教师在教学中也要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技巧、写作方法,比如要引导学生掌握表达方式常见的有五种: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并能够根据不同的写作对象与内容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还要引导学生掌握常用的修辞手法,比如:比喻(明喻、暗喻和借喻,博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拟人、拟物),排比,设问,反问。还有一些常见的表现手法:联想、想像、象征、对比、衬托、抑扬、前后照应、正面侧面描写、虚实结合、托物言志、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等,引导学生掌握了这些内容,就能够促进学生从简单的素材积累入手,逐步的提升写作的高度,这样以来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写作的难度,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作文写作。
三、鼓励学生进行写作训练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理论知识的升华,所以在教学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进行一定的作文素材积累之外,还要引导学生进行作文的写作训练,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提升作文教学的深度。所以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多练笔,从最简单的句子锻炼到段落积累,以及篇章的整理,循序渐进的做好作文写作训练:
在日常学习中进行句子的积累:只要是一个句子,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说的人、事、物、景,二是说的目的。可有些教师指导学生说一句话时,没有很好凭借图画和事物,认真教学生观察、认识、分析、表达的方法,只是拿出一张图或一事物让学生说写一句话,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说写一句话,怎样说写一句话,说写一句什么句型、什么句式的话,导致作文中语调单一、呆板、不活泼生动。可以改让学生凭图、看物、对话、练习说写一句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四要素完整的话,四种句型,九种句式的话。学生才会在作文中运用不同句型、句式,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态度、目的。
每天写一小段:每天写一点,一个学期下来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当然在写作的过程中也要结合八种段式:以事物发展为序段,时间先后为序段,空间变换为序段,总述、分述结构段,因果段、转折段,递进段,并列段。以此认识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规律。不论哪种段式,都是记叙事物的发展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即段的内容,段的中心。它和一句话一样,也是对人、事、物、景的叙述,也是表达一个意思。只不过是把一句话进一步说得更清楚、更深刻。
【如何做好高考语文作文】推荐阅读:
删繁就简读古文 如何做好高考文言文阅读题05-13
高三考生如何安排寒假时间?做好这三件事,高考不用愁!08-14
高一语文第一课:如何做好学生的初高中过渡08-17
如何做好小学生作文指导实施方案08-03
如何做好09-10
如何做好领导10-28
如何做好销售 工作07-02
如何做好客户管控07-05
如何做好乡镇副职10-24
企业如何做好服务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