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燕文学社团教学工作总结

2024-07-11

雏燕文学社团教学工作总结(精选10篇)

雏燕文学社团教学工作总结 篇1

雏燕文学社团教学工作总结

韦秀英

时光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这学期我荣幸地成为学校雏燕文学社团的指导老师,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保证学生参加活动的时间。作为文学社团的辅导老师,我严格要求学生准时来到活动的地点,没有特殊情况不能请假。这样确保了活动的延续性,学生学到的知识是连贯的,从而能够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让每个同学最大限度的收益。

二、培养学生参加活动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没有兴趣,何来成果而言。为了确保学生的活动兴趣,我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比如,走生活作文的路线,指导学生多观察周围发生的事物进行习作,避免了无病呻吟、空喊口号这样空而大的作文,让学生的作文充满生活的气息。还有快乐作文是我一向坚持的一条训练路线。几次作文课下来,我感觉开展快乐作文最大的好处就是,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边玩边提高了作文的能力,学得轻松自在,是提高学生作文兴趣的一大法宝。

三、有层次地训练学生的作文技能。

在兴趣小组活动中,针对学生实际,在学生可接受的基础上加深加宽,从易到难,由基础知识训练到技能技巧的培养,层层递进。不但讲述一些作文的相关知识还指导了写作技巧,很多同学在写作的过程中丰富了语文的功底,知识面得到很大的拓展。不仅有理论学习而且还参与了实践,所以给很多同学以动手的机会,使他们认识到作文并不是仅仅用在“无聊”的写作上,而更大是表达自己的感受,表达对生活的体会,使他们意识到学习作文的用处。当然也更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丰富作文社团活动内容。

学期初根据中高段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在具体活动的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又做了一些调整,以便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更为良好的教学效果。本学期,我主要指导了学生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态,心理,突出人物个性;写同学之间趣事《假如我当班长》;另外,我们还进行作文技巧技法的一些理论学习课。比如《如何写好作文的开头》;如何给文章审题、选材、立意;作文修改的几种方法;如何给作文拟题目„„同时本学期特别注重学生对语言的积累,我引导学生积累了不少名句、谚语、格言等,并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写出读后感,要求把积累的词语连缀起来写几句话,写一段话,再到写一篇文章,因为社团班中四年级同学和五六年级部分同学的写作水平并不高,这样的基础练习仍然十分必要。

五、注重对学生作文的讲评。

我由衷地赞同管建刚老师“讲评重于指导”的思想,注重“作后讲评”:先写后教,以写定教,让学生前次写作为后次写作蓄势。因此,在作文讲评中我首先赏识学生充满了时代感、用得彪悍的好词好句,以此培养孩子写作的兴趣和自信心,让孩子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然后给学生纠错,解决学生习作中的问题,仅仅是赏识还不够,还需“治病”,纠学生在篇章结构上的“开始”病、“小尾巴病”等,语言表达上不具体、不生动等;最后引领学生再次创作,说真话、实话、心里话,充分表达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情感。经过老师一步步引导,多数孩子已经不惧怕写作文了,他们已有成为小作家的愿望和信心了。

六、建议或改进措施:

我的工作还存在不足,我将在今后工作中不断的完善、改进,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使学生的整体作文素质更好地得到提高。其次,我认为我们缺少系统的教学材料,包括教材,多媒体资料,实物演示的教具,这样势必造成辅导教师随手抓来应急的现象发生,不利于学生长期持续发展。

雏燕文学社团教学工作总结 篇2

行动导向型教学法是德国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在1999 年制定《框架教学计划》所决定的一种新型的职业培训教学课程体系和先进的职业技术培训教学法。

行动导向型教学法, 又为实践导向、行动引导、活动导向、行为引导型等说法, 代表了当今世界上的一种先进的职业教学理念。 是世界职业教育教学论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思潮。 由于这种教学对于培养人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方面起着十分重要和有效的作用, 所以日益被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界与劳动界的专家所推崇。 这种教学方法是对传统的教育理念的根本变革, 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 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兴趣, 积极主动地学习, 让学生学会学习。 因而行动导向型教学法是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不只用脑, 而且是脑、心、手共同参与学习, 提高学生的行为能力的一种教学法。

行动导向型教学法的整个教学过程可分为收集信息阶段、独立制定工作计划阶段、决定阶段、实施阶段、检查阶段和评估阶段。 在整个教学中学生始终占据主体地位, 教学质量的高低最终通过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反映和体现。采用行动导向式教学法进行教学, 学生在获取真知的过程中, 必然会引起素质的变化。 这个素质指的是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方法、动手能力和技能、习惯和行动标准及直觉经历、需求调节、团队合作等方面的综合。

结合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中国实际情况和职业技能开发的需要, OSTA在1998 年立项、2000 年正式启动的 《国家技能振兴战略》国家课题研究中, 提出中国自己的《核心技能标准体系》, 该体系参照英国标准分为8 个技能模块: 交流表达 (即ZHC) 、数字运算、革新创新、自我提高、与人合作、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外语应用。根据国情, 我国“核心技能标准体系”比英国标准多了两项:革新创新能力和外语 (主要是英语) 应用能力。

2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根据现在的调查研究来看, 高职院校社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多数是通过老师开会、师生交流等形式举行的, 这些形式还是属于“知识传授型”教学体系的范畴。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 这里的重点是“学”和“习”。 “学”属于“知识传授型”范畴, 而“习”则是强调行动。 “习”的繁体字是“習”, 会意字, 意识是幼鸟不断扇翅练习。 在学习之后, 个体还需要不断的练习完成生命的成长探索, 这不仅仅是个体的自我完善, 也是社会不断前进的动力。 可见, 古人也是非常看重行动导向教学法的。 上个世纪张伯荃指出:“合国学生最大之缺点, 即平日除获得书本上知识外, 鲜谙社会真正情状, 故一旦出校执业, 常觉与社会隔阂, 诸事束手。 ”

社团原本是学生活动活跃的平台,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若是一成不变, 局限于知识传授, 恐怕也会出现距离社会太遥远的局面, 学生毕业后世界观和人生观会受到社会上负面现象的冲击, 或者导致与社会隔阂, 或者会引发种种负面情绪。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把社团和学生看做是鲜活的生命体, 在教育教学方法上做多种变化, 注重工作的实效化。 “行动导向法”属于“建构———探究”式的学习模式, 注重学生个体的内部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有机集合, 让学生主动的介入学习过程, 根据兴趣选择学习材料, 注重学习的主动性、主体性和创造性, 注重学生和环境的互动。 高职院校社团如果以“行动导向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将会破除原先的教育方式单向化和简单化特点, 转之以活动方式的多样化, 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生动活动, 从而易于接受。

3 实践展示

高职院校的社团可分为理论学习型社团、 科技学术型社团、文体艺术型社团、志愿服务型社团、创业类社团等,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不同的实践活动得以展示, “行动导向教学法”如何在其中发挥作用, 值得我们探索。

以常州轻工学院求索学社为例, 这是一个以理论学习和宣传为主, 注重理论知识培养和理论实际实践的学习型社团, 平时的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组织学习政治理论知识、关注国内外形势变化热点难点问题, 开展相关活动, 提高理论应用能力。“行动导向教学法”要求的社团学习和社团实践, 是让学生始终处于核心主导地位, 做积极主动的的活动者, 社团指导老师的作用则是和学生共同解决各种随时出现的问题, 引导其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案, 强调学生参与整个实践活动的完整过程, 包括咨询、设计、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价留个步骤。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导入求索学社拟在五月举办的一次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活动, 看看实践效果。

4 实践结果分析

笔者在此次活动结束之后举行了社团座谈会咨询活动的收获和体会, 共有三十位同学参加了座谈会。

问题1, 你认为以自己活动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指导为中心的活动能不能更容易获得直接经验, 实践活动中你更喜欢哪一种方式?这道题目考察的是“行动导向”法在学生中所获得的认可度, 90%的同学认为自己的亲身参与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一次难得的经验, 并且在活动中可以不断的修改自己的失误, 这对于自己的提高十分重要, 老师的指导固然重要, 但是感觉更多的像是在验证老师话是否正确。

问题2, 你认为参加本次社团活动对自己的思想境界又所提高吗? 对参与本次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其他同学, 你认为活动有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这道题目考察的是学生对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接受程度, “行动导向” 法后活动的效果是否得到提高。大部分学生认为在本次教育活动中, 他们对内容的设计、选择上让他们呢对爱国主义有了进一步认识和提高。

问题3, 你认为社团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有什么作用呢?这道题目考察的是学生有没有意识到社团的导向功能和调节功能对自身的作用。大部分学生认为社团活动能够加强自身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通过参加活动, 相互之间能够加强了解, 在合作中学习, 在团结中成长。但是如果全部以指导老师下达的命令为主的话, 那么调节功能有限, 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风险精神则大打折扣。

问题4, 文体艺术型社团在高校中所占的比重最大, 社团既带有大众性又具有专业性, 既有教育性又具有娱乐性。 你认为它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哪里?“行动导向”教育方法在这类社团如何更有效的指导社团活动?学生认为这类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主要是能够在寓教于乐中培养自身的审美情趣、磨练自身的意志、提升自身的综合修养。 “行动导向”的作用在于学生能够以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同时进行活动, 在验证间接经验的同时, 更多的取得直接经验。

问题5, 你认为是“行动导向”下的社团活动和教师传授为主的社团活动哪个更有吸引力, 为什么? 同学们认为现在的很多社团活动形式主义风气很严重, 缺乏思想深度, 需要老师的指导, 但是由于老师的精力有限, 单凭老师的指导, 一个学期只能开展一到两次活动, 比如文学类社团一学期仅仅发行一到两期的刊物, 这一类的社团无疑会缺乏吸引力。 只有社团活动办得丰富多彩才能吸引越来越多的同学加入进来, 社团活动中老师如果作为学生行为的指导者和咨询者, 而不局限于活动的传授者, 活动将会更有吸引力。

5 研究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内化于心, 外化于形, 它的核心是围绕学生的成长需求, 将思想工作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服务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 “行动导向教学法”致力于让学生发现问题、找出问题、解决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与老师加强合作, 从而提升自己的能力,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摘要:目前, 高职院校社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多数属于“知识传授型”教学体系的范畴。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法”的依托高职院校社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 通过实例验证效果, 以期获得实践上的应用。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行动导向

参考文献

[1]杨娇珍.论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在高校德育课教学中的应用[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 (05) .

语文学案型教学的总结与反思 篇3

关键词:学案型教学;具体化;有效自学

我校实施学案型课堂教学改革已经整整一年了。回顾走过的这段路程,有艰难探索的苦恼,也有小有收获的喜悦;有不知所措的彷徨,更有柳暗花明的惊喜。就像十月怀胎后喜欢疼爱自己的孩子一样,我们也越来越觉得已经撇不下、离不开学案型教学模式了。

学案型教学符合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我认为它与其他教学模式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它着眼于学生,立足于学生,从学生的学习现状和学习需求出发,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不断巩固积累知识、发现疑难问题,并通过小组讨论和教师点拨进而解决,使学生在学科知识得以积累、学科知识框架得以建构的同时,学习能力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对未来的高三之路,我们会更好地研究学案型教学与高三复习的结合点,打好高三攻坚战。

在实施学案型教学过程中,可以说每个教师都付出了巨大努力,都根据自己课堂教学的实施情况研究学案型教学,不断使其完善,使用起来效果更好。我主要做了以下的思考和研究:

一、学习目标和内容具体化

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每个章节内容具体,目标明确,它往往是一个单元一个目标一个内容,甚至几册书都在学习同样内容,学习目标笼统,它靠的是长久的积累。因此,许多学生上完一节语文课往往没有学习其他课程那样有成就感,因而也对学习语文失去了兴趣。如何让每节课目标更具体、更明确,就需要教师结合教材深入思考。从实施学案型教学一年看,我们对文言文教学的目标制定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特别是第六册文言文的学习,学生能根据学习目标更主动积极地学习了。

二、指导学生有效自学

“学生自学”就是学案型教学“八环节”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前导。换句话说,学生学好的关键就在自学,它是后面进行“讨论交流”与“成果展示”环节的基础。自学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但“自学环节”常因为学生还没有形成一定的预习习惯,不具备自学的能力,出现了教师认真准备、设计精心,而学生应付了事的现象,自学效果很不理想。好多学生没有认真作答,甚至有的一片空白,根本不写,严重影响了学生课堂“讨论交流”等环节的顺利进行。因为没有充分的自学,学生就不能真正感知文章内容,发现不了自学中的问题,也就不能很好开展课堂的“讨论交流”,而这就违背了设计学案的初衷。

通过调查与思考,我发现制约学生预习效果的关键,不完全是教师设计的自学问题不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而在于缺少对学生预习方法的指导。为此,我主要采取如下措施来指导学习进行有效自学:

1. 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预习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积极主动地进行课堂预习。

2. 指导学生掌握进行有效预习的方法。比如我特别注意引导让学生针对语文学科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文体,来掌握自学步骤。

当然,由于学生学习程度的差异,预习效果也有一定的差距,这也很正常。但这样坚持自学下去,逐渐掌握预习的方法和模式,就能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为今后的深入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学生自主学习走向良性循环的轨道。

当然,在课堂上学案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疑惑不少:

其一,尽管学生对学案型教学的好处也能理解,但仍有少数学生不能融入其中,具体表现在对自学、讨论、总结等环节的消极对待和应付。尤其是自学环节,给了充分的自学时间,有的学生根本没在书或学案上留下任何学习过的迹象,自学效果很不理想。而没有充分的自学,其他各环节都会受到影响。其根本原因,或许是语文教学还没有激发起这些同学学习语文的兴趣。

其二,课堂讨论环节貌似热闹,但总有部分学生消极观望,给人“讨论是你们的,我什么也不管”的感觉。这里面包括没有认真自学的同学,也包括自学较认真的同学。有的同学各自为政,各干各的,不参与讨论。

其三,同学讨论很热烈,但往往“动口不动手”。许多同学只注重说,而对讨论后的结论和收获以及未解决的问题,却懒得动笔及时记录下来。虽然老师常常提醒,但情况仍没有彻底改观,甚至有的学生老师提醒了也懒得动笔。

雏燕历险记作文 篇4

雏燕历险记柳儿绿了,花儿红了,一派春意盎然。小红家屋檐下的燕窝里又多了四只毛茸茸的黑色精灵――雏燕。

小雏燕一天天长大,整天都像吃不饱似的,“唧唧喳喳”地叫个不停。燕妈妈和燕爸爸为了填饱它们的肚子,每日里进进出出忙个不停。一天燕妈妈和燕爸爸又出去捕食了,好久没有回来。四只雏燕在窝里叫了好半天。小红来到屋檐前,想看看能不能帮帮小雏燕。就在这时,一只雏燕不知是饿极了还是想飞出去找燕妈妈和燕爸爸,竟从窝里冲了出来。小雏燕用力挥动翅膀,可一点作用都没有,它摔在了地上。小红“啊!”的一声,大吃了一惊。可更让小红害怕的是小红家的大花猫飞快地扑到小雏燕的身边,兴奋地竖起了毛、瞪大了眼,龇牙咧嘴地向小雏燕发威。小雏燕惊恐地看着这个大家伙,瘫在地上浑身战抖。大花猫得意地竖起了尾巴,舔者舌头,伸出在爪子去抓小雏燕。屋檐上的三只小雏燕大声地叫着。小红从吃惊中缓过神来,急忙一脚踢向大花猫。“喵――”大花猫被踢得跳了起来,吃惊地看着小红。小红跺着脚,冲着大花猫大声地喊着。大花猫看出主人很生气,知道到嘴的`美味没指望了。它无可奈何地溜到一边了。小红双手捧起小雏燕。小雏燕在小红的手中哆嗦着。小红知道这只受伤的小雏燕吓坏了,急忙找出伤药给它敷上,又给它吃了点水。小红找来梯子,将小雏燕送回了燕窝。燕妈妈和燕爸爸回来了,它们好像知道了小雏燕的遭遇。从此后总看到有一只老燕子在窝里守着,照看四只小雏燕。

终于有一天,小红看到燕妈妈和燕爸爸带者四只小燕子飞出了窝。它们在小红的头顶一次次的飞过,“唧唧喳喳”地唱着歌,久久不愿离去┅┅

智救雏燕小学生作文 篇5

柳枝抽出了新的枝芽,桃树也开出了粉粉的`花苞。这一切都说明,冬天的孩子――春天回来了。这也表示了,燕子要回来生儿育女。

“叽叽喳,叽叽喳……”三四只小雏燕在巢里叫着,你挤我,我拥你,好不热闹。小红远远看着这一幕,心中欢喜极了。

啊!不好!只见一只小燕子从鸟巢里掉了下来!小红吓了一跳,立刻往小燕子掉下来的地方冲过去。突然,“咚”得一声,小燕子摔在了地上,小红没来得及救小燕子。

天呐!它是不是死了?小红不敢再想下去。

忽然,雏燕动了一下,太好了!它还活着!小红可高兴了,脸上的担忧变成了欢喜,可是过不了三秒钟,令人感到心惊的情况又出现了。一只花猫从草丛里钻了出来,它可开心了,终于有新的猎物了,它躬起背,放轻了脚步,摆出了捕猎的姿态。

小红急得直跳脚,大声喊叫到:“来人啊!谁来救救雏燕啊!”此时花猫已经离雏燕越来越近,小红忍不住冲花猫大喊大叫,吓唬它,终于在花猫下手的前一秒被吓跑了。

谢天谢地,雏燕终于得救了!小红松了一口气,可当小红打算捧起小燕子把它送回鸟巢时,她突然想起,如果雏燕身上有了人类的味道就会被鸟妈妈抛弃。思索再三,小红拿来了几根树枝,像用夹子一样把雏燕送回了巢穴。

雏燕文学社团教学工作总结 篇6

1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文学教学的现状和困惑

独立学院的办学方针和培养目标不同于公立院校, 由于其招收的学生入学成绩低于一本、二本院校, 所以对学生定位于“应用型”和“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在其培养计划中, 文化知识型的课程安排得稍少一些。笔者所在的独立学院将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合并为一门课程, 共计72个学时。独立学院英语专业的学生没有专用教材, 大多数教材的内容及教学时数要求都超出了学生的能力和学校给予这门课的学时。更严重的是, 能胜任文学课教学的专业老师并不多。承担这门课的年轻老师能讲清文学史, 却驾驭不了文学作品。很多教师把文学作品赏析上成了精读课, 偏重文学教学。对作品、对人物、对写作风格的诠释, 只能依赖参考书目和网上的评论, 缺乏自己的理解, 很难引领学生赏析。而学生因其词汇量少, 接触原版作品少, 文化背景了解少, 加之缺乏老师的引导, 无法走进文学。倘若问起对某个文学作品的看法, 他们会异口同声地说:“单词太多了。”仅此而已, 遑论欣赏。

2 英语专业文学教学模式探析

独立学院独特的办学理念和学生特点, 要求担任此课教学任务的老师采取独特的教学方法, 否则很难将学生引入文学的殿堂, 领略经典的魅力。

2.1 文学史格式化

笔者所在的独立学院英美文学均采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的《英国文学选读》和《美国文学选读》。此教材的特点是以作品赏析为主, 文学史则在序言部分用中文做了简单的介绍。对于文学毫无感觉的学生来说, 这样的编排很难让学生将某个作家和它时所处的时代结合起来, 因而也就不能体会到作品和时代的关系。在教学实践中, 可以将集中介绍的文学史拆开和作品选读一起按时代分成若干个章节, 先讲时代特点, 时代主要文学流派的特点, 主要代表作家, 代表作家的代表作品, 然后再认真阅读分析选读中的有关章节。经过这样处理的教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学史和文学作品的关系。

鉴于学时的限制, 讲授文学史的方法必须有所突破, 要及时、高效。将文学史格式化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得到最大的信息量。

下面就是几个经过格式化的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史, 如表1所示。

2.2 引导学生成为文学欣赏的主体

格式化文学史可以将浩瀚的文学简单化, 但取代不了文学阅读。独立学院英语专业的学生入学成绩低于一本二本的学生是不争的事实, 想在毕业之后和一本、二本院校的学生争取同样的就业机会, 以偏重技能型课程的学习无可厚非。如何让它们主动接受文学的熏陶, 欣赏到经典作品的魅力, 就是任课老师要思考的问题。

“走近文学”, 不是地抄下黑板上或多媒体课件上老师对作品的分析;

“走近文学”, 老师要帮学生打开的一个心结就是“生单词太多, 我看不懂。”生单词多毫无疑问是阅读的拦路虎, 但文学欣赏不同与基础英语或高级英语的阅读。后者一定要讲清句子的语法或句法, 讲单词或词组的意义, 而前者却完全可以绕开生单词 (不是完全不在意) , 将重点放在情节发展, 人物塑造方面;

“走近文学”, 是让学生自己走, 任课老师可以牵着学生的“手”, 但“步子”一定要让他们自己迈;

“走近文学”, 一定要让学生自觉走的不太难。

2.2.1“起承转合”识英诗

文学欣赏难, 最难莫过于欣赏诗歌。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是“我连中文诗歌都不懂, 怎么读懂英国诗歌?”那我们就从中文诗歌开始讲解。中文诗歌讲押韵, 英文诗歌也有韵, 比如十四行诗就有严格的韵律;中文诗歌有起, 承, 转, 合, 英语诗歌也有起、承、转、合, 而恰恰就是“起承转合”四个字可以将学生对英诗的畏惧减轻一半。

笔者认为:英诗中的“起”, 是诗人对人或物的客观描述;“承”是诗人用一些修辞手法对人或物作进一步描述;“转”是诗人借人或物言志;而“合”则是诗人产生的联想。英国诗人华兹华斯的《我好似一朵云独自漫游》是用以上方法诠释英诗的最佳选择。

当学生对这种诠释诗歌的模式适应了之后, 笔者再引导他们欣赏拜伦的诗歌《她在美中行》, 济慈的诗歌《希腊古瓮颂》, 阿诺德的诗歌《多佛海滩》, 就会对英诗写什么、怎样写、自己读什么, 怎样读, 似乎就能找到感觉。他们不再纠结生词, 而转而欣赏诗人怎样借修辞抒情, 怎样借景借情言志, 诗歌赏析不再遥不可及。

2.2.2 梳理情节读小说

英文原版小说在赏析中存在篇幅长, 生词多, 人物关系复杂的特点。独立学院英语专业的学生习惯了英语课上老师侧重所谓“语言点”的教学模式, 而对文学课老师在二个学时的教学中完成一篇长达五六页的英文小说选读难以适应。“生词太多了, 看不懂。”他们仍旧以为生词是阅读的主要障碍。

这又是一个误区。

生词多会妨碍阅读, 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小说阅读不是精读, 小说阅读和诗歌阅读一样, 不能太纠结生词, 不需要搞清每个句子的结构, 也不需要弄清每个词或词组的用法及衍生意义。小说阅读的重点是故事情节、人物塑造等。读懂意思尤为重要。而独立学院英语专业的学生囿于文化知识的缺乏和阅读量少等原因的限制, 无法读懂字里行间的意思, 也无法把握人物的内心活动, 他们以为读小说无非就是记几个单词或词组而已。

如何让学生读懂英文小说, 进而喜爱读小说, 把小说作为终生的阅读任务是文学赏析课教师的责任。笔者认为可以梳理好小说的情节, 引领学生一步一步走进小说。

以阅读狄更斯的后期作品《远大前程》第39章为例。开始阅读之前, 对狄更斯和狄更斯的作品, 以及《远大前程》写作背景的简单介绍是必不可少的, 接下来要做的是“读作品”。

首先“读出”故事发生的时间, 地点, 人物。

天气很糟糕。 (It was wretched weather, stormy and wet, strong and wet and mud, mud, mud, deep in all the streets.通常这样的天气是会有故事的。)

时间是晚上11点左右。 (I read with my watch upon the table, purposing to close my book at eleven o′clock.As I shut it, SainPaul′s and all the many church clock in the city—some leading, some accompanying, some following—struck that hour.) and I listened again, and heard the footstep stum-

有人来访 (…ble in coming on…I took up my reading—lamp and went out to thestair head.Whoever was below had stopped on seeing my lamp.)

阅读至此, 在不查阅字典的情况下, 它冗长的开场白中, 读出了故事的三要素。接下来要关注来访者。本节的关键人物麦格维奇, 从他一出场, 作者就让他蒙上了神秘的色彩。

他知道受访者的名字, 并且准确地说出受访者住在公寓的第几层楼。当作者问道:“What floor do you want?”他答道:“The top, Mr.Pip.”见到Pip他很高兴。“I had seen a face that was strange to me looking up with an incomprehensible air of being touched and pleased.”incomprehensible air, 捉摸不透的神情, 为情节的发展埋下了又一伏笔。除了incomprehensible air之外, 作者有引领读者关注来访者的又一神情。“He looked about him with the strongest air—an air of wondering pleasure, as if he had some part in the things he admired.” (他用最奇怪的神情上下打量, 仿佛他看到的东西中有他的功劳。)

来访者不顾Pip的无礼, 用肢体语言帮助Pip回忆起自己是谁。他“took the handkerchief from his neck and twist it round his head.”他“hug himself with both his arms and take a shivering turn across the room, looking back at me for recognition”来访者不是别人, 就是多年前Pip帮助过的逃犯。

当年的逃犯马格维奇此行的目的是什么?

本章的高潮出现了。

Pip告诉马格维奇, 他现在生活很好, 因为“I had been chosen to succeed to some property.”“What property?”马格维奇问。“I don′t know.”Pip答道。“Who′s property”“I don′t know.”“Could I make a guess at your income since you come of age?As to the first figure, now.Five?”马格维奇知道Pip成年后继承的财产第一位数是5.

“Concerning a guardian.”he went on, “some larger.Maybe.Asto the first letter of that′s larger′s name, now, would it be J?”J.

马格维奇知道财产监护人的名字第一个字母是J.

Pip的真实身份真相大白。助他成为有钱的绅士的人不是臆想中的有钱人哈维莎姆小姐 (Miss Harvisham) 而是逃犯马格维奇。

作者事先埋下的两个伏笔:马格维奇的incomprehensible air和the strongest air都找到了答案。他是Pip的恩人, Pip享用的一切全都浸透着他的血汗, 他惊讶, 他自豪, 他高兴, 一切都在情理之中。

作者揭示这些伏笔的方式一点也不突兀, 而是娓娓道来, 让Pip和马格维奇通过对话彼此相认。作为英国小说大师, 作者狄更斯讲故事, 制造悬念的功夫可不一般。

本章的阅读还有一个重要任务—认识Pip, 了解Pip的内心活动, 并欣赏作者剥削人物的神来之笔。

当察觉到马格维奇对自己, 对房间的一切有一种充满喜悦的似曾相识的神情时, 他很反感, 说话的语气毫不客气。 (“I had asked him to question in hospitably enough, for I resentedthe sort of bright and gratified recognition.”)

当Pip认出马格维奇曾经是自己帮助过的逃犯时, 他极不情愿地伸出自己的手, 而马格维奇握到Pip伸出的手时激动不已。Pip的冷漠, 傲慢, 与马格维奇的真诚形成水火两重天。 (Ireluctantly gave him my hands.He grasped them heartily, raisedthem to his lips, kissed, and still held them) .

马格维奇欲亲吻Pip, Pip推开了他。 (I laid a hand upon hisbreast and put him away.)

Pip居高临下, 俨然是这位逃犯的救命恩人。 (Stay!Keep off!If you are grateful to me for what I did when I was a child, I hope you have shown your gratitude by mending your way of life.如果你还对我小时候所作所为心存感激, 我认为你改过自新就已经表明了你的感激。)

此时此刻, Pip还生活在自己编织的梦中。Pip的梦粉碎了, 当他得知马格维奇就是他所继承的财产的主人后。此时再看Pip:

马格维奇的问题越来越接近真相, Pip的回答越来越没有底气, 傲慢的Pip在一步一步退守自己的防线。

“When my lips had parted, and had shaped some words thatwere without sound.”嘴唇张开, 却发不出声。

“I faltered.”支支吾吾。

“With my heart beating like a heavy hammer…”心中打鼓。

Pip彻底崩溃了。“All the truth of my position came flashing on me;and its disappointments, dangers, disgraces, consequences of all kinds, rushed in such that I was borne down by them and had to struggle for every breath I drew.”失望, 危险, 羞愧, 各种各样接踵而来的后果, 一起涌上来, 将Pip压垮, 令他窒息。 (…I seemed to be suffocating.) Pip站在那里, 呆呆地站着, 疯狂地看着马格维奇, 感到整个房间像在被海浪冲撞一样, 天旋地转。

Pip的“远大前程”就这样被马格维奇的到来毁灭了。

Pip的人生转折发生在马格维奇向他讲述了自己如何在异国他乡, 忍受着各种煎熬, 节省下来每一分钱, 资助他成为绅士, 过上了人上人的生活后。他不再排斥马格维奇, 而是在知道马格维奇又一次成为逃犯后, 他冒着危险又一次伸出援手, 收留了他。马格维奇的经历唤醒了Pip的良知。 (…for his preservation would then have naturally and tenderly addressed my heart.自然地温柔地打动了我的心。)

Pip开始反思。 (…and it was not until I began to think that Ibegan fully to know how wrecked I was, and how the ship in which Ihad sailed was gone to pieces.) 我驾驶的人生之舟被击得粉碎。

在不用翻字典查阅任何单词的情况下, 教师就引导学生走近了Pip, 走近了狄更斯, 也走近了文学。

狄更斯在马格维奇出现时埋下的伏笔, 制造了悬念, 多变而且出人意料的情节使他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渴望知道马格维奇真实身份的好奇心, 会让他们继续阅读, 直到找出答案。

狄更斯在刻画Pip这个形象时, 利用他和马格维奇之间的对话, 展示了两人在表情, 语言上的鲜明对照, 让我们看到被金钱和上流社会腐蚀的年轻人, 怎样一步一步地由傲慢, 惊愕, 失望, 崩溃到新生的过程。

没有单词和词组的讲解, 没有句子结构的分析, 只有读者随着情节发展, 和主人公一起所经历的困惑, 心跳和心动。

3 结束语

英语专业的学生, 在专业学习期间接受文学经典作品的熏陶很重要。尽管学习者不是一本、二本的学生, 也许英语基础并不是那么“强悍”, 但如果讲授者方法得当, 善于引导学生, 他们是可以、而且能够走进文学的殿堂的。

参考文献

[1]狄兆俊.中英比较诗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2.

[2]辜正坤.中西诗鉴赏与翻译[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98.

[3]茅于美.中西诗歌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7.

[4]王步高.唐宋诗词鉴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雏燕文学社团教学工作总结 篇7

【关键词】高职;英美文学教学;文学理论;引入

自20世纪初,各种形式的文学理论呈现百花齐放的形势,不同形式的理论文学也从不同方面阐释了对文学的理解,基于不同的观点提出了不同的问题。这些流派的文学理论不仅为理论发展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还对文学创作、人们对于世界文学的理解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英美文学教学与文学理论之间的关系

英语专业在进行课程设置时,英美文学属于重要的部分,占据的教学时间也较长。该课程在设置之初,主要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英文原著阅读能力以及英文文学名著的欣赏水平,通过这门课程为学生介绍西方文化,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同时也存在着塑造学生健康心灵的重要任务。在英文教学当中引用文学理论主要是为了发挥它的借鉴作用,之所以具有借鉴作用,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原因一,英美文学教学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文学鉴赏以及知识的基本方法,这些都属于英语专业教学的教学大纲内容,由此可见文学理论自身就属于英美文学教学的内容之一。原因二,文学教学与文学理论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文学作品与文学思潮在发展的最初阶段都需要文学理论对其做出相应的总结与回应,这也是各个时期,尤其是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发展迅速、影响深远的主要原因。原因三,现今,国内的一些学者联合研究者共同开展了关于英美文学教学中引入文学理论的尝试,例如文学教学中,教师会使用一些读者反映、伦理学以及心理学来作为教学指导。在国外的经典实验中,瑞恰兹曾经选择了一些不同的、隐去作者姓名的诗,将这些诗交给学生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一些好诗学生却弃之敝屣,毫不在意。针对此次试验,瑞恰兹写了一本叫做《实用主义批评》的书,他在书中提出了“细读法”理论,这一理论在学生教学中的指导作用就显现出文学理论的系统性可以与文学教学紧密联系起来,进一步实现有效率完成教学目标的目的。

二、英美文学教学中文学理论引入的必要性

英语专业中,之所以提出英美文学中引入人文理论的话题,主要是因为文学理论在英美文学教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性。文学理论在存在上具有抽象性,在运用上多用于文本分析以及多角度阐释文学作品,所以文学理论还存在着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文学历史与文学作品的作用。在文学理论中,跨学科性、思辨性以及多元性是文学理论的主要三大特征,所以它不仅可以降低学生对于文学史与文学作品的理解难度,还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升自我思考能力,增强自身的总体素质。英语专业人才的发展现状是许多专家担忧的焦点,所以对于英语专业进行的教学改革中,众多专家关于加强文学类课程比重的呼吁较高。所以应该着重加大英美文学课程的比重,提升课程的学分数与学习课时。

文学理论课程在众多的文学类课程当中属于非常重要的一门科目,所以英美教学当中应该设置与文学理论课程相应的学识与学分。但是在实际教学当中,偏侧重于介绍文学知识与文学作品阅读,对英美文学课程缺少相应的重视,尤其在文学理论引入这一方面。这种情况的发生并不是近期才有的,而是长时间的忽视导致的,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不是教师对于文学理论教学的重要性没有足够的重视,而是教师对于文学理论的理解和应用产生了一定的误区,教师认为文学理论一般都是晦涩、艰深难懂的,学生可能很难理解,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当中就逐渐将文学理论淡化处理。而事实却恰好相反,英美文学教学当中引入文学理论正是揭开文学理论神秘面纱的最好办法,揭开文学理论的面纱,学生就能够接触到文学理论的亲和面貌,也逐渐走出只有精英人士才敢接触文学理论的认识误区,置身于文学理论的神秘之中,臣服于文学理论的魅力之下。

三、文学理论教学应注重结合理论讲授与文本分析

英美教学当中想要实现预期的文学理论引入效果,文学史或文学作品在讲述的过程中只简单地涉及文学理论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文学理论导论”或“文学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开设就显得尤为必要了,这门课程可以简明系统的为学生展示西方的文论知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文学理论。文本分析与文学理论相互结合的教学方式讲授文学理论的主要方式,在文本阐释中应用文学理论,使文学理论褪去抽象化的外衣,去除神秘化的色彩,变得更加亲和化、具体化,让学生摒弃对文学理论神秘艰深的传统观念。学生之所以不愿意学习文学理论,觉得文学理论课程枯燥、难以理解,主要是因为文学理论比较抽象,没有具体的文本分析作为教学实例,教师只能为学生解读抽象的理论,文学理论不能够摆脱抽象化,学生自然也更加难以理解,由此便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俗话说得好,“实践出真知”,文学理论虽然属于理论知识,但是其初始来源始终是文学实践,当然,最终也要应用到文学实践中去,教师在传授过程中不能够将其作为单纯的知识进行传授,还要在文学解读、文学现象分析等方面中进行文学理论知识运用,这样理论才能够发挥其真正的作用,由此可见,英语文学理论课程的讲解形式必须采用文学理论结合文本分析的方式。教师在选择文学作品或者文学批评文章时,一定要选择比较经典的文章进行讲授,首先要求学生进行文章阅读,在阅读之后组织学生进行讲解和讨论。教师可以对学生提出参考相关文学评论文章的要求,阐述观点时要结合自身对于文章的理解进行解读,锻炼学生的文章解读能力。

如果教师仅仅将文学理论课程当成是一门知识性的课程,只知道向学生灌输抽象的文学理论知识,那么学生的想象能力逐渐受到束缚,思维能力与文学学习兴趣的培养也会受到限制。为了加深学生对于文学理论的理解,教师可以选择在具体的文学实践中进行文学理论讲解,在实际中联合理论进行解读,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为学生阐释文学理论中的丰富性以及多元性,激发学生的文学理论学习兴趣,引领学生走进文学理论知识的殿堂。学生在文学理论学习期间,自身理论思维与文本分析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不断的加强学生的文本分析训练。在文学课程的具体授课过程中,教师应该对文本分析进行着重讲解,简单明了的介绍西方文论的各种流派,以具体的文学作品作为不同流派理论分析的运用依据,这样学生也可以更好的了解到文学理论知识,学会文本分析。

阅读实践是作品分析的基础部分,尤其要求教师熟悉作品以及相关的文学评论。首先,教师要大量的进行文学作品阅读,并引导学生有方法、有目的的阅读,养成学生进行大量阅读以及自我反思的习惯。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要把握好阅读环节,学生当今存在一个不读文本的普遍现象,学生没有阅读的体验与对文本的感受,文学理论与文本分析就无法进行.因此学生只有形成自己的观点,才能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去。

高职英语的文学理论课程教学中,教师既要结合文本分析进行文学理论教学,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爱好,带领学生逐渐走进文学批评的殿堂,还要注意为学生展示文学理论课程的多元性以及趣味性,提升学生对于文学理论的逻辑思维能力,这对学生今后的文学学习有很大的益处。

参考文献:

[1]程爱民,徐劲,柯可,等.关于我国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J].外语研究,2002(6)

儿童文学翻译总结 篇8

摘要:Diary of a 6th Grade Ninja 是由马库斯·爱默生( Marcus Emerson)、萨尔·亨特( Sal Hunter)和诺亚·蔡尔德(Noah Child)创作的一部儿童文学作品。这本书以日记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小男孩成为一名忍者的人生。本文选取作品的前半部分进行翻译。在翻译的过程中研究儿童文学作品译文的翻译特点,并针对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采用了相应的翻译策略,力求译文准确、流畅自然,符合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

关键词:儿童文学;翻译特点;翻译策略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越来越关注对儿童的教育及其发展。儿童文学的出现是为了让儿童能够欣赏和接受文学作品的文学价值,培养儿童全面发展。本文选取部分文章进行翻译,重点研究了在儿童文学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办法。

二、儿童文学翻译

(一)儿童文学及其翻译的特点

儿童文学是文学的一个特殊分支,它在拥有文学的特性的同时还具有属于自身的特点。通常来说,儿童文学具有教育性、形象性、趣味性、故事性及知识性等特点。儿童文学存在的重要意义之一便是它的教育性和知识性。此外,一部儿童文学作品的成功与否和它的形象性、趣味性和故事性也有密切关系。对年少的孩童而言,他们更容易、更愿意接受形象生动和趣味十足的事物。

儿童文学翻译对于文学翻译而言也是特别的。它既要遵循文学翻译的规律,也要兼顾自身的文体特征。因此,译者既要注重保持译文语言的童趣又要将原文中的文化特色传递给另一文化的儿童读者。译者要站在儿童的立场上,运用一些符合儿童思维习惯和接受能力的词语和语气。语言上要流畅,通俗易懂。语体上要富有童趣。

(二)儿童文学翻译的难点

儿童文学在文学中的特殊性决定了译者在做翻译时不可避免地要遇到一些难题。首先,儿童文学的读者对象是儿童,而作者却是成人。因此译者在做翻译时需要在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的同时还要考虑如何将其用儿童能够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其次,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有很多细节问题需要权衡。在一些选词上,译者要尽量选择简单、易懂且具有吸引力的词语,以引起读者的情趣。在构句上,要尽可能使用简单句、短句。而在语体上,儿童文学翻译较适宜采用偏口语化的形式,使译文能够朗朗上口,增加读者的可读性,使读者易于理解原文。

三、儿童文学的翻译策略

(一)翻译策略概述

从宏观层面上来看,译者在翻译外国儿童文学作品时会考虑两种基本的翻译策略,即异化与归化。异化策略是指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尽量向原文作者靠拢,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特征,保留异国风味。而归化策略是指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尽量向译文接受者靠拢,尽可能地使用目的语读者易于接受和理解的语言、文学、文化特征,使译文符合目的语的语言、文学和文化规范。

综合来看,这两种翻译策略为译者的翻译工作指明了翻译方向,译者可以根据需要来选用这两种翻译策略。异化与归化是译者在做翻译时选择的一种倾向性,他可能会因为译文的充分性而选择项原文作者靠拢,也可能因为译文更好的可接受性选择项译文读者靠拢。并且译者在译作中会因不同需求而交织运用异化策略与归化策略。

(二)具体翻译方法及分析

上述两大翻译策略各自包含了一些具体的翻译方法,如直译、音译、意译及改译等等。此次翻译实践,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对两种翻译策略均有所涉及,且根据不同情况的需要,选用了不同的翻译方法。

1.直译

直译是异化策略的一种,它是指译者在翻译中保留原文内容和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如:

例1原文:I was the last in the room just before the bell rang.

译文:马上要打铃了,我是最后进入教室的人。

例1属于直译的用法,但是译文并没有完全不动地翻译原文。因为两种语言形式的差异,尽管是直译也允许适当的变化或转换,尤指语序的转换,这样能够使译文符合目的语的句法规范,使译文流畅易懂。原文是典型的英文句式,“just before”表示“就在……之前”,表示时间的状语放在句尾。而在汉语中,时间状语一般会放在句首。因此译者调整了译文的语序:时间在前,内容在后。

2.意译

意译是归化策略的一种,它是指译者根据原文的大意来翻译,在词汇意义及修辞的处理上采用转义的手法,使译文较为流畅地道地还原原文本意。如:

例3原文:If joining a ninja clan will help you get on your feet,then by golly,thats what Ill do.

译文:如果加入忍者部落能够帮你站稳脚跟,那么确实,这就是我要做的。

例4原文:Many of the ninjas were pulling their masks back over their faces.Their eyes looked angry.

译文:许多忍者将面具从他们的脸上拿下来。他们的眼睛里满是怒火。

在例3中,根据上下文可知原文中“get on your feet”是指加入忍者部落能够帮蔡斯站起来的意思。这里的“站起来”很显然不是字面的站起来的意思。它是指加入部落这件事能够帮蔡斯在学校能够拥有立足之地。由此译者将其翻译成“站稳脚跟”,清楚准确得表达了原文的意思,也使得译文较为地道,易于读者理解。

例4的原文划线句子想要表达的是那些忍者很生气的意思,但原作者并没有直白地说,而是用眼睛的愤怒来表达。生动形象地将读者代入了情景,展现了忍者的愤怒。然而若直接将其译成“他们的眼睛看着很生气”就完全破坏了原文的美感,且让人觉得语言生硬干涩。因此在理解了原作的用意和意义的基础上,译者采用意译的方法,将其译成“他们的眼睛里满是怒火。”既准确地表达了原文的意义,也保证了译文的生动形象。

综上分析可知,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的选择取决于译者的意图。为了保留原文的异域风味,译者会选择异化策略,采用直译的方法。为了确保译文的流畅性与可接受性,译者会选择归化策略,采用意译的方法。无论选择何种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原则上都要遵循儿童文学的翻译规范。

四、结语

儿童文学的读者对象是孩子,这样特殊的读者使得儿童文学的翻译看似简单,实非易事。译者在做翻译时要尽可能地再现原文,还要注重译文的语言、语体及文化上的诸多问题。这对译者而言是个不小的考验。本文仅以Diary of a 6th Grade Ninja的部分译文为例,分析儿童文学所具有的特点,探索儿童文学翻译的实践与理论分析,希望能够为儿童文学翻译的发展出一份力,促进儿童文学翻译的实践和理论研究。

【参考文献】

[1]陈晶.谈儿童文学文本特点及翻译策略[D].山西大学,2013.

[2]邓红顺.儿童文学翻译策略探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02):36-41

[3]董文静.儿童文学翻译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14.

[4]王娟.儿童文学翻译的异化与归化[D].湖南师范大学,2012.

[5]徐德荣.儿童文学翻译刍议[J].中国翻译,2004(06):33-36

雏燕文学社团教学工作总结 篇9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社团,途径

一、高校学生社团概况

近年来, 随着扩招, 高校学生社团数量、参与人数都呈上升趋势。大学生通过学生社团, 实现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目的, 在活动中培养了大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和奉献精神, 增强了他们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社团成为了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有效平台。高校学生社团利用其自身的优势, 灵活地通过大量的、多层次的、多方面的活动, 促进学校的学风、校风建设及大学生成才, 并有力地化解冲突, 保证学校的稳定, 从而增加学生对学校的情感, 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在社团活动中, 大学生们思维活跃、情感表露真实, 使学生社团活动成为高校了解大学生思想状况的重要而真实的窗口, 这有利于高校真实准确地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

学生社团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需要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进行引导、管理。首先, 管理松散、指导性差。大多数高校对学生社团都有比较完善的规章制度, 但由于落实不到位, 缺乏有效的监督实施, 导致学生社团管理松散, 活动缺乏新意甚至很少有活动, 有的社团甚至名存实亡。其次, 社团活动层次较低。目前在高校中学生社团名目繁多, 但活动方式大同小异或活动内容单一, 通常缺乏整体策划, 缺乏教师指导。再次, 社团文化建设及知识技能运作水平的传承不足。随着成员的新老更替, 社团的发展水平往往呈暂时倒退, 导致社团水平总体上在一个水平附近波动, 无法持续提高。

这些问题涉及面比较广泛, 需由主管学生社团工作的团组织认真分析、研究, 有计划、有步骤地系统解决, 而思想政治教育一旦以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 寓教于乐的行式进入社团, 就能够更好地使思想政治教育深入人心, 从而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和氛围, 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 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社团的重要意义

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社团是保证社团正确政治方向的需要。近年来, 在学生社团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一些新问题, 特别是社会消极思想和错误思潮往往企图通过高校学生社团这一渠道进行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的渗透。为保证社团活动正确的政治方向, 我们应牢固树立阵地意识, 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和腐朽文化对大学生的侵蚀, 自觉用马克思主义占领社团, 让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进入社团。

第一, 学生社团组织及其活动反映和体现着学生思想的一种倾向, 是校园文化和学生思想动向的晴雨表, 是学校育人工作不可忽视的因素, 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共青团是青年中的先进组织, 是中国共产党的后备军, 担负着帮助大学生牢固树立阵地意识, 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对大学生的侵蚀。

第二, 社团是由学生自发组织起来的, 对成员约束力差, 组织松散。大学生思想存在着很多不成熟的方面, 目前学生社团还普遍存在着活动肤浅, 技术不精的情况。这需要共青团组织在社团管理中起到核心作用, 集中对学生的指导。

第三, 针对学生社团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比较突出问题:如社团发展不平衡, 社团之间良莠不齐;社团规范性不够, 管理制度有待健全;社团继承和发展不够, 缺乏持久的生命力等, 这些都离不开团组织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和引导。

新形势下,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进社团工作, 实质上就是要加强党团组织对大学生社团的管理和引导, 政治上定向、干部上把关、工作上监督, 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社团的凝聚力、吸引力和生命力, 在社团运作中指导学生关注并正确认识社会, 实现社团的可持续发展。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社团的方法和途径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不仅需要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而且更要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发挥社团优势, 促进思想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第一, 完善机制建设和管理制度, 加强学生社团骨干力量的培养。从社团的人员构成、内部环境入手, 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建立健全并切实落实学生社团管理办法, 规范学生社团资格的审查、章程的审定、活动的考核、年终的评比, 建立学生社团会员证制度, 在全校学生社团管理中形成校和院 (系) 二级管理体制。在教育改革新形势下, 我们还应积极把学生参加社团同综合测评、评奖评优挂钩, 吸引学生们参加学生社团活动。学生社团干部是社团的骨干力量, 要定期对社团骨干进行培训, 定期考核, 考核不合格者应劝其退出社团负责人的岗位。通过思想教育和实际锻炼, 努力造就一支政治素质较好、业务能力较强的骨干队伍, 从而把思想政治工作进社团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第二, 做好社团指导教师的选配工作, 加强对社团活动的指导。选配一批政治业务素质高、责任心强的指导教师, 是思想政治工作进社团的有效途径。这样既能提高社团活动的层次, 又能对社团活动进行正确的引导和规范, 以保证社团的健康发展和大学生们的健康成长。高校要鼓励教师特别是“两课”教师担任学生社团的指导教师, 既是提高社团活动的层次, 又进行正确的引导规范。对教师的评聘可制定相关的政策, 如“优秀社团指导教师”评选活动, 对指导教师付出的劳动加以肯定, 工作应考虑计入工作量。同时, 社团也可以邀请社会知名人士和专业人士参与学生社团活动, 要在全校形成一种大家都来关心社团思想教育工作的良好氛围。

第三, 加大投入, 为思想政治工作进社团提供有力保障。要加大对学生社团的扶持力度, 多渠道筹措经费, 划出专项经费支持社团活动, 在社团活动场地和活动设施方面提供必要的保障。高校应为社团开展工作划拨一定的专项经费, 对社团组织的一些有影响力的大型活动予以支持, 并鼓励社团采取接受社会赞助等方式多渠道筹措社团活动经费。通过开展诸如社团文化节、社团成果展示、社团巡礼等活动, 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主题和内涵, 创出社团的品牌, 提升社团组织的整体形象和文化品位, 不断丰富社团活动内容, 使学生社团真正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 成为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

第四, 加强社团的党团建设工作, 扎实推进思想政治工作进社团。学校要尝试在一些发展成熟、机制健全、团员集中、活动经常的社团中建立团组织, 将社团建设纳入共青团的组织体系和工作体系, 使学生社团真正成为共青团组织开展工作的有力延伸。在学生社团中建立临时团支部, 既是共青团组织建设的需要, 也是开展团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这样使每位团员都具备“一个身份”和“两种户籍”。即每个团员只在所在班级团支部中进行团员注册, 注册后的团员同属于学院团委领导下社团支部的共青团员。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进入学生社团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机制, 强化社团团支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第五, 发挥网络优势, 探索思想政治工作进社团的新途径。在信息社会化的今天, 学生社团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 社团与网络进一步结合势在必行。在网络上学生更容易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 这样也方便了社团管理机构及时了解社团动向和社团成员的真实想法, 从而使社团管理工作更有针对性, 取得更好的效果。一直以来社团文化、知识、经验的传承不足困扰着社团水平的提高, 社团水平往往伴随着人员的新老交替而波动, 当社团活动水平再度提高后, 又很快到了下一次的新老成员交替。这个问题可以通过网络化与信息化的手段得到有效的解决。如可以建设社团网站, 通过学校的网页将各社团联接起来, 可以方便各社团交流理解, 从而达到加强合作, 增进了解, 避免活动过度同质化的作用;可以通过社团博客及时记录社团的工作, 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总结方式, 也为下一届成员及时了解社团, 熟悉工作提供了真实可信的材料;可以通过建立学校统一“维基”百科的形式, 鼓励各社团成员广泛参与, 这种提倡人人参与、贡献知识的方式可以使社团举办过程中积累知识、经验更好地传承。社团中的很多项目需要大家协同工作, 采用网络化的在线Office就可以实现多人同时编辑同一份文档, 这样可以极大提高工作效率。

总之, 要顺应时代变化, 针对大学生特点, 让思想政治工作以大学生乐于接受的社团活动形式开展, 寓教育于活动之中。通过组织内容充实、形式多样、品味健康、格调高雅的社团活动, 在友好、理解、双向交流的氛围中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姜海燕.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进社团的新途径[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 (3) .

[2]、赵红梅.学生社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载体作用的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 2010 (10) .

雏燕文学社团教学工作总结 篇10

一.英美意象主义诗歌与中国古典诗歌及中国新诗的渊源

英美意象主义诗歌运动在英美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英美文学教学中无法绕过的重点内容,因为它是英美诗歌界的一次巨大革新,标志着维多利亚时代的结束与现代主义阶段的到来。中国古典诗歌对意象主义运动的兴起有巨大的影响,这是许多英美文学教材上都提到的一个知识点,但却未作深入的介绍和探讨,老师也往往因英美文学课程应该注重英美文学知识的讲授而对此一带而过,不做详细讲授。其实学生得到这一信息之后内心深处往往是非常振奋的:中国古典诗歌竟然对英美诗歌史上如此重要的运动有如此重要的影响!他们肯定想获取与之相关的更多信息。这时,老师如果能结合影响研究的相关理论对这一问题加以深入讲解探究无疑会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并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英美意象主义诗歌与中国诗歌的相互作用属于典型的回返影响。回返影响是指“一国文学中的某些因素为某个外国作家所接受并对其产生了巨大影响,这种影响又回返到放送者国家的现象。”[1]先来看中国文化与文学对西方文化与文学的影响。中国文化在西方的传播可以追溯到公元10世纪,16世纪末到17世纪中期,《四书》被翻译成西文。意象主义诗歌运动的领袖庞德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迷恋中国国画和古典诗歌,1913年他得到了美国东方学家费诺罗萨有关中国文化研究的遗稿,这使他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年,他提出著名的意象主义三原则:“直接处理无论是主观还是客观的事物;绝对不用任何无益于表现的词;至于节奏,用音乐性短句的反复演奏,而不是用节拍器反复演奏来进行创作。”[2]1915年庞德发表了他翻译的中国古典诗歌《神州集》,包括李白、陶渊明、卢照邻等著名中国伟大诗的22首原诗,这些诗歌因其清新、优美、简洁而在西方受到了极大反响与好评,被认为是庞德“在早年创作中的最大成就”[3]。

在讲授意象主义诗歌时,教师可以把庞德的名作《地铁站上》与中国古代诗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作以比较赏析。地铁站上:这些面庞从人群中涌现/湿漉漉的黑树干上花瓣朵朵(郑敏译);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地铁站上》是意象主义诗歌的标志性作品之一,短短的两行,每行中两个并置的意象,却充分表达了诗人那一时刻的所思所想。一次庞德在巴黎的地铁站,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他看到了几张美丽的女子和稚嫩的儿童的脸庞,这些脸庞仿佛一道亮光顿时点亮了阴暗潮湿的地铁站,庞德有感而发,写了一首一百多行的诗,之后又一遍遍修改,最终缩减到了两行,用“面庞”、“人群”、“黑树干”、“花瓣”四个具体的意象来表达全部的情感。诗人把人群比作黑树干,把面庞比作花瓣,比喻生动形象又极富画面感,仿佛使人看到冬天的腊梅,给人一种清新脱俗、干净突兀的美感。《天净沙·秋思》更是如此,诗人用叠加的意象描绘了一幅幅素朴而又唯美的画面,表达了他身在异乡无尽的思乡之情。通过以上两首诗歌的赏析,学生可以更进一步地理解意象以及英美意象主义诗歌的原则及内涵。

英美意象主义诗歌对中国诗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20世纪初五四新诗运动中。声势浩荡的意象主义运动发生在1908至1917年间,五四运动的领袖之一胡适恰逢1910-1917年间留学美国,他势必受到意象主义运动的极大影响,他1916年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此派的主张,与我所主张多相似之处。”[4]以胡适、鲁迅为首的五四新诗运动主张打破格律,用白话文创作,追求自由的表达形式,中国诗歌由此走向自由之路,而这一成就的取得归根结底是受到西方意象主义诗歌运动影响的结果。

二.不同历史背景下的中美当代诗歌流派

两次世界大战改变了全世界人民的命运。同为战胜国,中美两国在战争后却因不同的历史背景与现实问题而走向截然不同的命运。美国资本积累的历史由来已久,内战后美国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一战中美国向交战双方出售武器获取了巨额利润,战后美国成了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美国文学在20世纪20年代实现了第二次复兴。1929年经济危机突然而至,这一危机持续了十年之久,直到二战爆发才得到了彻底解决。美国发了战争的横财,然而战后美国经济的繁荣却并未稳定作家们的情绪,反而,战争带来的精神创伤以及贫富分化、种族歧视等问题促使美国在战后出现了诸多诗歌派别。中国一战后出现了以“民主与科学”为口号的新文化运动并取得了显著成就。二战对中国来说是一场前所未有的灾难,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小米加步枪抗战八年战胜日本侵略者,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的成立得来不易,全国人民都非常珍惜,使人们更是满怀热情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政治抒情诗和生活抒情诗成了这一时期的诗歌主流。然而文化大革命的到来却破坏了一切和谐,知识分子的生活受到极大影响,然而这并未打消诗人们的创作热情,他们组织“地下沙龙”,成立“地下诗社”,为以后“朦胧诗派”的崛起奠定了基础,“白洋淀诗派”是这一时期的主流派别。文革结束改革开放后中国诗歌重又蓬勃生起,出现了上海诗群、莽汉主义、非非社团等诗派以及一些独树一帜、颇具特色的个体诗人,如海子,翟永明等。

中美当代诗歌流派因不同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背景而表现出截然不同的特征,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诗人们在这些不同的历史背景下通过自己的笔触来表达对世界、对人生以及对自己的认识、态度、情感与思索。因而教师可以用比较文学平行研究的方法对中美当代诗歌的流派加以比较分析,从而使学生对同一时间,不同空间的中美诗歌乃至这一时期的中美文学有更加深刻的认知。首先,我们来看美国的学院派诗歌与新中国成立后的抒情诗。美国的学院派诗歌是指以T·S·艾略特和庞德为首的美国现代诗歌,T·S·艾略特提出“客观对应物”以及“非个人化”的理论,主张诗歌情感的非个人化表达,他的杰作《普鲁弗洛克的情歌》、《荒原》、《圣灰星期三》、《四个四重奏》等都非表达个人情感,而是一代人的精神诉求。在20世纪四十年代,中国的“七月派”和“九叶派”诗歌表达的也是那个特殊时期广大民众的情感,五十年代中期以后的政治抒情诗和生活抒情诗全面歌颂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丰功伟绩以及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可以说,中国的新现代主义诗群与美国的学院派在各自特定的历史时期发挥了同等重要的作用,表达了各自国家民众的集体情感与生活状态。二战后美国诗歌走向多元化,出现了与学院派相对抗的黑山派、垮掉派、纽约派、自白派、神秘主义、后期浪漫主义、新超现实主义等众多派别。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受西方文艺思潮和人文意识的影响,中国诗坛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出现了朦胧诗派、后期朦胧派、先锋派、探索派、古典派、新古典主义等众多派别。垮掉派和朦胧诗派都有对各自社会黑暗面的揭露,但又有本质的区别,垮掉派诗歌痛批社会黑暗的同时表达个人的无望无助与堕落;朦胧派诗歌则在批判社会黑暗面的同时对未来充满了向往,并积极思考、探索人生的意义。

综上所述,教师教授英美诗歌时,可以把比较文学平行研究、影响研究、以及变异学研究的相关理论运用到课堂上,把中西诗歌从平行、相互影响、文化过滤与接受美学等角度,通过具体的作品进行比较赏析,以便使学生在欣赏作品的同时学到知识、拓宽视野、丰富情感、并更加深刻地感受和思考人生,进而实现文学的最大作用,即文学的致知性。

摘要:英美文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把中国文化与文学的常识渗透到英美文学教学中是一个有益的尝试,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可以运用在英美文学的教学中。平行研究可以比较中西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影响研究可以使学生对以文学为载体下的人类精神的互通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与感悟。本文以英美诗歌教学为例来阐述比较文学方法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关键词:比较文学,诗歌教学,平行研究,影响研究

参考文献

[1]曹顺庆.比较文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31.

[2]彼得·琼斯编.意象派诗选[C]裘小龙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2:15-16.

[3]杰夫·特威切尔.庞德的华夏集和意象派诗.张子清译,外国文学评论[J],1992:(1).

上一篇:后勤服务委托管理合同下一篇:叶氏化工笔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