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人才工作形势分析

2024-10-18

县人才工作形势分析(精选7篇)

县人才工作形势分析 篇1

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人才强县战略的实施,我县人才工作逐步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一是“以人为本”的人才理念已初步形成。二是人才的数量、质量、结构情况逐步改善。三是工业企业已逐步成为吸纳各类人才的主体。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人才已成为各项事业竞争和发展的第一要务。但是,我县的人才工作还存在许多必须引起高度重

视的问题。

1、人才总量严重不足,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

据04科技进步监察报告统计,我县现有人才总数11897人,仅占全县人力资源总量的3.7,与发达地区相比,少16-20个百分点,人才总量严重不足。并且结构性矛盾突出:一是层级结构不合理,初级人才多,中高级人才少。如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中,大学以上的仅为6.4,而中专以下学历的62.1。二是专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建设需要的适用型人才短缺,如工业自动化、计算机、企业经营管理、外经外贸专业等,而学历较低的农业、财经类人才相对较多;三是素质结构不合理,一般性人才较多,创新型人才严重短缺,优秀人才青黄不接。据统计,目前全县入选市杰出人才1名,高级拔尖人才3名;市“115人才工程”培养人选62名,仅占全市“115人才”总数的7.8左右,其中第一层次只有1人,第二层次10人;同时也仅有2人入选省“151人才工程”,拔尖人才和学科带头人队伍存在青黄不接的断层现象,人才自主创新能力明显不足,高层次人才和服务经济人才的严重短缺。四是人才分布不合理,基层特别是企业生产一线人才缺乏。在62名市“115人才工程”培养人选中,在企业一线的只有9名,仅占14.5。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配比则更不平衡,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之比为14:1。经济类人才和管理类人才的严重紧缺,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并进一步拉大我县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2、重引进、轻开发,现代人才开发理念相对缺乏。

经调查统计,在我县工业企业中,占比2/3以上企业是家族亲属或朋友在独揽企业的人、财、物大权,不同程度地存在“家族式”人才管理的问题。不少企业仅把重视人才停留在口头上,在实际工作中,很少把人才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来加以高度重视,更谈不上把人才开发上升为企业发展的长远战略,缺乏“人才兴企”意识,不愿花大力气、花大投入引进具有现代管理知识和专门技能的人才。有些企业在人才工作中急功近利,对企业运营中急需的核心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不惜花大力气,通过高薪或猎头等方式引进,而对一般人才毫无兴致。有的思想观念比较陈旧,片面认为只有高学历和中级职称以上的人员才是人才,而拥有专业技能的人员不算人才,因而对后者不够重视,不重视自主研发中心等平台建设,既不很好地使用他们,又不注重这部分群体的素质提升,严重影响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企业人才工作中“重使用、轻培养”、“重急用、轻储备”、“重个体、轻群体”现象普遍存在,与发达地区的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相比,在重视人才的后续管理与开发等方面,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部分政府部门对人才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自然资源而轻视人力资源,人才工作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

3、人才引进难、留住更难,现有人才队伍难稳定。

一方面是人才难引进。新增毕业生则多数把报考公务员、进入国有企事业单位或大中城市作为就业首选。这几年我县每年都多次到一些大中城市人才招聘会上设摊招聘,不少毕业生走到摊位前一看XX虽在XX省范围,但仍属欠发达地区,感到发展空间小,便一走而过。而XX籍的高校毕业生毕业后也绝大多数流向外地,一般每年在80左右,人才“隐流”现象突出。另一方面是人才难留住。据了解,少数企业对吸纳的人才只给工资,不负责办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有的以发高薪取代,有的以办理商业保险取代,使人才未能解除后顾之忧,从而影响了人才的稳定。具有高级职称或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才,通过正常调离、辞职、自动离职等方式到外地谋职,这种“明流”现象还呈上升趋势,一些企事业单位在落实“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方面仍缺少有效的手段。加之这几年发达地区也在千方百计吸引人才,他们有待遇、创业等优势,也是造成“一江春水向东流”的主要原因。

4、人才管理机制不够合理,人才工作合力不强。

一是人才市场机制不完善。人才管理、使用的竞争激励机制尚未形成,影响人才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导致人才资源开发效率低。人才市场发育迟缓,人才供需信息不灵,人才中介发展滞后,人才市场管理不规范,政府为人才提供服务的手段相对单一,主要局限于人才招聘、人事代理等业务项目,人才猎头和人才测评、人事策划等技术性强的项目服务尚未跟上,不能满足快速增长的人才服务需求,导致人才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未能充分发挥。二是人才工作指导不畅。有些职能部门与工业企业的联系不够,对工业企业的情况感到茫然,对工业企业人才工作的研究不深,更

县人才工作形势分析 篇2

隐患是指安全风险程度较高,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作业场所、设备及设施的不安全状态、非常态的电网运行工况、人的不安全行为及安全管理方面的缺失,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是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内容。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是安全生产工作的主线,是电力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县供电企业安全管理基础薄弱,一些管理要求层层衰减,安全管理较为粗放,管理流程走过场、摆样子,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得不到有效落实。

1、专业管理的理念或策略

地市公司所辖各县供电公司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按照“发现(排查)-评估-报告-治理(控制)-验收-销号”的流程形成闭环管理。为此,地市公司要坚持围绕“三个一”的中心工作,明确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的关键时间节点,将基于“一规范、一平台、一细则”的事前、事中、事后管理模式引入日常的管控工作当中,形成正面通过安监一体化平台系统开展工作,侧面加强规章制度、管理规范的宣传教育培训,将各县公司对隐患数据信息填报质量、隐患整改及时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落实情况等纳入绩效考核,督促各县公司积极加强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监管,全力确保全年安全生产工作的开展。

2、专业管理的范围和目标

1)专业管理范围

县公司隐患排查治理要横向覆盖运检、调度、发建、营销等各专业职能部室,纵向覆盖到基层供电所或生产班组。专业覆盖输电、变电、电网运行及二次系统、配电、电网规划、电力建设、信息通信、环境保护、交通、消防、安全保卫、后勤等各个专业,涉及设备设施、人员素质、生产环境、安全管理等各个方面。

2)专业管理目标

坚持“市公司领导,安质部牵头,各单位负责”的原则,以加强《安全生产事故隐患录入规范要求》宣传培训教育为基础,以制定县公司《隐患管理工作量化细则》为查评依据,以开展各县公司自查自改自报、市安质部指导监督考核为核心,突出重点部门、重点专业和重点区域,完善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网络,自上而下建立健全“三级”网络组织,纵向延伸到各个基层供电所或班组、横向覆盖各个专业,形成隐患排查治理专业覆盖横向到边,工作触角纵向到底的工作格局,充分发挥保证体系的主体作用,强化隐患自查自改自报与实时动态监管;进一步规范填写标准、评估定性、报送流程,强化制度建设、真查真改、培训教育、系统运用和激励约束机制,推动隐患排查治理全过程闭环管理和动态监控,建立会查会改会报、真查真改真报、重预防抓治本的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促进公司安全生产持续稳定开展。

二、专业管理的主要做法

1、事前准备阶段

在《国家电网公司安全隐患排查治理范例》的基础上,省电力公司组织各地市公司编写了《安全生产事故隐患录入规范要求》,严格规范隐患排查上报标准,推动了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规范化、长效化开展。地市公司在各县公司范围内大力推广录入规范要求,严格执行各专业隐患排查上报标准和要求,扎实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培训宣传。

1)分级培训。市公司安质部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针对县公司安质部隐患专责、基层单位隐患排查人员和安检一体化系统隐患录入员等不同的应用对象,组织开展大规模、分层次、分类型的专业培训,重点讲解隐患评估定性、隐患简题描述、安监一体化系统隐患管理应用等方面要求,使县公司基层监管人员和实施人员统一认识、明确职责、学会方法,确保隐患排查工作顺利开展。

2)强化宣传。各县供电公司安质部在网站开设“隐患排查治理”新闻专栏或“微信安全隐患曝光台”,并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加大对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宣传力度。

2、事中控制阶段

安全监督管理一体化平台强化了隐患统计、报送和全过程监督管控,为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提供了信息化技术支撑。另外,隐患典型案例库、隐患报表、统计分析等功能,为各基层单位隐患管理提供了高效的辅助手段。县公司结合现场实际的隐患排查工作,将数据录入系统。

1)开展隐患自查自改自报。各县供电公司专业部室要按照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五落实五到位”的规定,制定完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制度,明确隐患排查治理责任、排查内容、排查时间和频次,以及隐患整改责任、措施、资金、时限、应急预案等要求。

2)检查隐患排查治理台账。各县供电公司安质部对各专业部室建立的隐患排查治理台账进行检查,详细核对时间、人员、隐患明细和整改销号情况,对各种安全生产大检查、督查发现的安全隐患是否一并纳入台账管理。

3)真查真改真报隐患。各县供电公司严格按照隐患排查治理制度、上报标准要求,组织实施自查自改自报工作,实现隐患排查、登记、评估、报告、监控、治理、销账闭环管理。每月18日前及时汇总上报日常排查隐患数据、定期评估材料到市公司安质部。

4)严格落实审核制度。各县供电公司基层班组或者供电所对发现的隐患进行预评估,上报专业部室审核并制定整改方案,如果发现重大安全隐患立即通知县公司安质部,并报市公司备案。

5)加强对重大安全隐患分级督办。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原则,拟定重大安全隐患判定标准,建立重大安全隐患分级挂牌督办和公示制度,对重大隐患进行分级跟踪督亦和动态监管。

6)加强隐患动态监管。是公司安质部督促各县供电公司主动排查治理隐患,在日常监管中,重点检查上报隐患数量较少的单位、安全隐患未按期整改销号单位,检查各单位是否按隐患排查制度和标准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是否及时登录隐患信息系统报送隐患排查治理信息,以及报送的信息是否与实际相符。

3、事后评估阶段

强化隐患排查绩效管理。制定《隐患管理工作量化细则》,该细则由21项检查条款构成,重点对隐患数据质量、定期评估材料质量、隐患治理完成情况、专项排查开展情况、重大、典型安全隐患上报等内容进行综合打分,细化工作标准,量化工作内容,并每月在县公司安全监督例会上通报得分前三名和后三名,查找问题,总结经验,对各单位隐患排查工作起到激励促进作用。

三、评估与改进

1)需要有完善组织保障。县供电公司应当加强组织领导,将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绩效纳入效能目标考核,强化对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的资金保障。

2)需要强化督促检查。加强对县供电公司现场检查,强化属地管理,督促其依规开展隐患排查治理。

县人才工作形势分析 篇3

关键词:县级电力企业;纪检监察;工作思考

县一级的电力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纪委肩上的担子很重,它要扮演好企业保护神的角色,要为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有效保障。纪检监察作为电力企业高速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对其监察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监督与监察企业的管理人员以及各部门领导,及时发现在企业运营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进而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最终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一、正确对待县一级的电力企业的纪检监察工作

完成好县一级的电力企业的纪检监察工作不仅是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政策的基本要求,还是加大电力企业的反腐倡廉力度的迫切需要,这项工作的开展不仅可以让电力企业永葆生机还会让企业的利益持续高效的大踏步式的提升。其对电力企业的发展意义如下:

(一)企业管理规范化。纪检监察工作的有效开展,规范化了县一级电力企业的管理制度与管理模式,提升了电力企业的运营效率。首先,在良好的监督下,可以将电力企业在管理中的薄弱点暴露于聚光灯之下,这样有利于电力企业早发现、早更正,将电力企业将要面临的危机扼杀于摇篮之中;其次,良好的监督工作有助于廉政建设的顺利实施,对企业违纪行为提出批评指正,严惩违规者,确保其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干部队伍廉洁化。首先,惩防体系的形成以及教育职责的实施,提升了干部队伍的政治素养与政治觉悟,党风廉政意识加强,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工作风气,进而形成一支高度廉洁自律的干部队伍;其次,严厉的惩戒制度,有利于提升干部队伍的自律意识,强化干部队伍的自我约束能力,有利于干部队伍更好的、更廉洁的管理企业,深入贯彻落实企业规章制度,有利于干部队伍更好履行自身职责,提升企业运营能力。

(三)企业发展长远化。只有纪检监督工作的顺利实施,才能在企业内部树清风、存正气,才能使领导具有号召力,才能将员工凝聚到一起,形成公司高速发展的巨大推动力,确保公司健康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二、如何确保县一级的电力企业的纪检监察工作的顺利实施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依据。科学发展观讲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符合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适用于县一级的电力企业的纪检监察工作。在监察过程中,应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依据,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要注重创新意识的形成,构建完善的惩防体系,注重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当中,为干部队伍的建设把好关、站好岗,提出切实可行、科学有效的纪律监督办法,确保企业持续高速的发展。

(二)加强监察干部队伍建设。监察工作的顺利实施离不开一支能打硬仗的纪检监察队伍,一支政治素养高、觉悟能力强的监察队伍,关系到企业监察工作的顺利开展,掌握着企业发展的命脉,关系到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与发展方向。因此,要想顺利完成县一级的电力企业的纪检监察工作,首先要确保有一支高素质、高能力的纪检监察工作。这样的一支队伍的建设,首先要接受良好的、成体系的教育培训体系确保文化知识过硬,其次还要注重干部队伍的党风廉政建设,还要定期进行岗位培训工作,保持监察队伍的业务能力与业务素质。另外,为了提升监察队伍的危机意识,应建立合理的竞争机制,并保持竞争过程透明化、纯洁化,为县一级的纪检监察队伍源源不断的输送高素质人才。

(三)实行效能监察。要做好县一级的电力企业的纪检监察工作,重要一点就是要对企业实行效能监察,将其运营活动与效能监察工作相结合,根据实际需要与工作重点,开展相应的专项监察工作,暴露出企业运营存在的问题与薄弱点,整合企业运营制度,规范企业运营流程,纠正运营错误,巩固企业管理基础,永葆企业发展生机。效能监察的实施,势必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县一级的电力企业的纪检监察工作应在效能监察方面做足文章、做好文章。

(四)开展监察工作的信息化建设。良好的信息反馈机制,有利于监察工作的顺利开展,将纪检监察工作的作用最大化,有利于对党员干部进行约束与自我约束。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有利于监察工作的顺利开展。此外,还应建设廉政数据库,实现各电力企业间的资源共享。良好的信息化建设一方面提升了县一级的电力企业的纪检监察工作的工作效率更主要的是拓宽了监察范围,加大了监察力度。

三、结语

目前正处于对县一级电力企业运营与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期,在这样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对纪检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与新挑战。我们应发挥特别能攻关、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完成好党和国家交给我们的任务,履行好作为一个纪检人的义务,不辜负党和国家以及人民的信任。

參考文献:

[1]周德祥;;电力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实践与思考[J];学习与思考;1994年10期

[2]赵建国;论电力企业的资金管理[J];华北电业;1995年S1期

[3]杨剑平,何鸣平;电力企业引入危机公关对策的探讨[J];吉林电力;2004年04期

[4]刘钧;;电力企业管理软件促进状态检修工作[J];宁夏电力;2004年S1期

[5]邹传金;;电力企业实行厂务公开的思考[J];宁夏电力;2004年S1期

[6]陆凯;;以诚信为宗旨 以创新为动力——浅谈如何搞好供电企业优质服务[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年22期

[7]张德茗;谭政科;;电力企业自生能力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企业技术开发;2005年12期

[8]林其丰;;电力企业物流管理[J];科技资讯;2012年05期

县经济形势分析调研报告 篇4

县经济形势分析调研报告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全县上下按照“围绕五县思路、实施五主方略、强化五重举措、打造五个xxxx”的总体要求,围绕年初制定的发展目标,认真落实县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县经济延续了一季度开局良好的稳健态势,继续保持平稳运行。但经济运行中仍然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

一、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

初步核算,今年全县实现地方生产总值427477万元,同比增长1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8350万元,增长3%;第二产业增加值169739万元,增长11.5%;第三产业增加值159388万元,增长15%。今年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是:

(一)工业生产较快增长。今年,全县实现工业增加值154135万元,同比增长11.2%,其中8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29637万元,同比增长13.7%。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550441万元,同比增长33.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产值441541万元,同比增长39.4%。传统支柱产业支撑作用明显。冶炼、建材、电力生产与供应、农产品加工等行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7.8%,同比分别增长36.4%、52.6%、26.2%和10.7%。

(二)农业生产稳步发展。今年,全县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85169万元,同比增长3.1%,农村经济来势向好。粮食播种面积稳中有增。受粮价稳定上涨和中央鼓励粮食生产政策的推动,农户种粮积极性明显提高,共完成春夏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9.8万亩。其中油料作物3.4万亩,同比增长1.4%;棉花1350亩,同比增长12.5%。养殖业继续呈增长态势。今年发展生猪74.1万头,增长0.2%;家禽出笼426万羽,增长4.9%;羊出栏2.5万只,增长5.1%;水产品产量1.1万吨,增长6.9%。

(三)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提高。今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2%,拉动GDP增长5.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主要特点:一是服务业发展加快。全县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5.4%,较上年同期加快30.8个百分点;非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1%,较上年同期加快11.9个百分点,其中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行业增长30.4%,较上年同期加快25.2个百分点。二是金融业稳步增长。6月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47428万元,各项贷款余额259326万元,比年初分别增长10.6%和5.8%。三是旅游业稳步增长。今年全县共接待游客5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1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和18%。

(四)内需保持较快增长。投资增速稳中加快。今年,全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5581万元,同比增长41.4%,增幅同比提高9.3个百分点。数据显示,2-6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呈逐月上升态势,分别为27.3%、35.3%、40.6%、39.8%和41.4%。其中城镇单位与农村非农户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同比分别增长40.1%和45.9%。消费市场持续活跃。今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1886万元,同比增长17.6%。分城乡看,城镇零售额117950万元,增长18.7%,乡村实现零售额14236万元,增长10%。分行业看,零售业和餐饮业增长速度较快,分别达到18.7%和24.9%,分别高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1.1和7.3个百分点。

(五)经济效益稳步提高。一是财政收入较快增长。今年,全县财政总收入完成24341万元,同比增长40.7%,超额完成“双过半”任务;一般预算支出完成47554万元,增长52.5%。二是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今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31元,同比增长13.3%;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742元,同比增长20.6%,增幅同比加快2.2个百分点;6月末个人存款余额532892万元,比年初新增72449万元。三是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趋好。1-6月,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品销售收入440843万元,增长39.4%;实现利润总额8125万元,增长26.2%;规模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310.2%,同比增长6.6个百分点。

二、经济运行中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

从我县近年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历程看,工业、投资始终是推进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但从今年经济运行情况看,上述主要支撑点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从生产角度来看,第二产业主要是工业生产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将成为制约全县经济增长的主要瓶颈

xxxx年,我县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5.3∶39.0∶35.7,工业占GDP的比重为33.5%,达到三分之一强,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3.6%,是全县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当前,我县工业生产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行业结构方面。全县8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冶炼、建材、农产品加工、电力生产与供应已成为我县四大传统支柱产业,其中冶炼与建材企业总数占据“半壁江山”,达到39家,占规模工业企业的47%,产值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51.1%,且大都是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将被淘汰企业,行业结构不优。同时,我县新兴产业(如光伏产业、生物制药、装饰新材料)才刚刚起步,成长壮大成为支柱产业仍有待时日。

规模生产方面。首先,企业规模总量不大。在83家规模工业企业中,无论是从投资规模、还是财政贡献率上看,没有一家能真正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大幅增长、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骨干大型企业。其次,企业生产形势堪忧。受原材料价格上涨、资金短缺、电力供应不足等生产要素的影响,部分企业已关停或搬迁。另外受国家产业调控政策的影响,冶炼建材产业中的部分企业,如龙溪水泥、双龙焊剂、兴发电熔、特种焊材等将进行改制、重组整合或升级改造,年内有可能关停,退出规模以上企业行列。再次,发展后劲不足。全县132家重点财源建设项目中,工业项目21个,其中续建项目8个,新建项目13个,这些项目中年内可能建成投产的仅有宏宇科技、鸿运服装、深冠华矿冶等3家企业,远远不能满足全县经济增长的需要。

国家政策调控方面。国家统计局“十二五”时期,将大力推动统计制度改革,推行“四大工程”建设,我省从今年开始将全面铺开。今年4月和5月,国家、省、市统计局专门组织进行了基本单位核查,我县迎接了省市检查,结果喜忧参半。主要问题是企业生产状况和数据质量。同时,从今年8月开始,按照全省统一部署,我县118家“三上”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3家、限额以上批发零售及住宿餐饮业21家、资质以上建筑业和房地产业14家)都将全面实施“一套表制度”,推行联网直报,这些企业将直接向国家和省上报数据,范围广,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如何衔接历史数据、保证数据质量将成为此次统计改革的重中之重。

(二)从需求角度看,投资消费形势不容乐观

投资增长项目支撑不足。今年我县132个重点财源建设项目计划投资38.8亿元,这基本包括了1000万元以上的所有投资项目,即使全部按计划完成,与固定资产投资年初计划68亿元相比,仍有近30亿元的差距,压力不少。另外,部分重大项目开工不足,重大项目支撑乏力。央行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进一步收紧流动性,影响了项目资金的筹集,土地利用指标紧张,征地拆迁更加困难,制约了部分项目建设,投资后劲受到较大影响。消费增长空间有限。一方面,受国家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影响及“家电下乡”消费空间的逐步饱和,这两大消费热点将进一步降温。另一方面,今年物价呈上涨趋势,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居民的消费热情。

三、对下一步经济工作的建议

(一)实现全年预期目标的支撑因素分析

今年县委经济工作会议已经作出了部署,xxxx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15%。要实现这个目标,根据生产法进行测算和分析,三次产业的支撑条件分别是:

第一产业增长4%。从今年农业生产形势和历年来全县农业实际情况分析,在不发生重大旱涝灾害和畜牧业生产出现较大滑坡的前提下,基本可以实现。

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22%。其中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24%,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长23%,这是实现全年目标的关键点之一。我们初步测算,实现36.5亿元的工业增加值,至少应完成工业总产值120亿元,增长30%以上,难度很大。

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5.2%。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要看营利性服务业税收、财政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及客货运周转量增幅能否分别达到30%、35%和15%以上,从今年发展趋势看,预计目标可以实现。

综上所述,今年我县GDP增长15%预期目标的主要难度在工业,其次是第三产业。任一环节的支撑数据不足,都将影响全年经济目标的实现。

(二)下一步工作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要实现全年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保持规模工业快速增长是关键,部门数据有效衔接是基础。为此我们建议:

1、做优做强企业,着力调整工业结构

要以推进新型工业化为主导,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从根本上改善我县工业经济结构。当前,一方面要做优做强骨干企业。要加大对现有企业群体的.支持力度,通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抗御风险能力,把小企业做大,把大企业做强。鼓励扶持东港锑品、舜皇米业、新龙矿业等骨干企业通过升级改造,继续靠大靠强。引导双龙焊剂、兴发电熔、湘江焊剂、特种焊材、辉华焊剂等企业按照国家产业要求整合开发,淘汰落后产能,实现传统产业新型化。另一方面,要加快工业产业园区建设步伐,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围绕xxxx年工业重点财源建设项目,重点抓好白牙市工业园内的创辉电子产业园、楚天医学产业园和井头圩镇的光伏产业园建设,引导大企业进驻产业园,逐步形成产业集群,改变我县工业产业结构不优的局面。

2、破解瓶颈制约,保证企业正常生产

针对当前我县规模工业企业开工不足的现状,需要积极破解瓶颈制约。一要破解生产要素形成的瓶颈制约。要全力保障工业企业各基本生产要素供应,确保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的顺利推进。经信、电力、石化、交通等部门要加强煤、电、油、运等生产要素市场供需情况的调度,及早发现薄弱环节,妥善处置供求矛盾,保障企业正常生产。二要全力破解政策因素形成的瓶颈制约。要认真研究国家的产业政策,建立和完善扶持企业的政策引导、资金投入和激励机制,全面落实各项优惠政策,确保工业经济稳步发展。

3、认真调查摸底,积极做好“入统”工作

按照省市的统一部署,今年下半年可以分两次新“入统”一批规模工业企业。建议由县政府牵头,召集经信委、统计、工商、税务等部门,会同各乡镇场和工业园区对全县所有工业企业进行一次排查摸底,建立全县工业企业名录库。并对初步具备“入统”条件的企业再进行深入调查,掌握基本情况。然后按照规模企业入统条件,统筹规划,认真搞好具备条件企业的“入统”工作,切实做到不漏统、不错统,保证应统尽统,确保真实反映我县工业经济发展现状。

4、紧盯项目建设,增强工业发展后劲

今年要紧紧围绕21个工业重点财源建设项目,按照年度考核基本建设内容,严格落实到位。一要跟踪服务在谈项目,保证签约一批、立项一批。对楚天医学产业园、()风能发电厂等在谈项目争取尽快做好勘探设计、申报衔接工作,争取早日立项。二要跟踪服务签约项目,保证开工一批、建成一批。对创辉电子产业园、永州欧迈服饰、天润新能源(二期)、怡民电子等项目,要创造条件,确保工程建设顺利进行。三要跟踪服务开工项目,保证竣工一批、投产一批。对永州宏宇科技、光伏产业园、深冠华矿冶有限公司等已经开工的项目,积极搞好协调服务,确保项目尽快见效。此外,要抢抓机遇,大力承接产业转移,引进符合产业政策的大项目,好项目,补充工业储备,增强工业经济发展后劲。

5、加强部门协调,齐力确保目标实现

县教育局人才工作思路 篇5

队伍学科结构调整,抓好培养、吸引、使用三个环节,结合实际引进各类急需人才,积极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创新教育系统人才工作机制,为我县教育改革与发展和构建和谐修文教育提供坚定的人才保障。

一、加强领导,完善人才工作机制

1、加强组织领导。完善“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人事科负责实施日常工作,各科室协同配合、分工落实的工作运行机制。

2、完善工作制度。结合工作实际,不断完善中小学教师招考、录用调配、骨干教师培养、教师继续教育等制度,建立健全教师培训考核、骨干教师巡回授课、紧缺专业教师流动教学、薄弱学校教师挂职进修、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奖励等制度。

二、加强教育,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3、抓好教师素质提升工程,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全县教育系统各级党组织要加大教师素质提升培训力度,不断改进培训方式、丰富培训内容,完善教师素质提升管理认定机制、考核机制、激励机制,以此促进广大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

4、认真实施“十二五”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全面实施国培、省培、市培、县培计划,抓好各类师资培养工作。注重班主任、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的培养培训,全面提升教师素质。

5、实施学科带头人锻造工程。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和拔尖人才的示范辐射作用,创造条件支持他们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和教育科学研究,有计划地安排他们参加有关学术交流、外出参观学习考察。同时根据拔尖人才的专业特长组成讲师团,有计划地开设各类讲座,定期到相关学校上示范课和进行专业指导,充分发挥他们在教育教学、教科研和课程改革中的领头雁作用。

6、全面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抓好各类教师培训,把名师培养、班主任培训和全体教师素质提升有机结合起来,完善继续教育校本培训机制,通过教学基本功竞赛、教学公开课评比等“实战型”培训,缩短青年教师成长周期,同时,针对农村教师特点开展一系列专题培训,着力加强对农村青年教师的培养,通过导师制、师徒结对制,对农村青年教师开展一对一的帮扶,帮助他们快速成长,使每所学校都有一批骨干教师。

7、进一步加强学校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学校干部队伍素质,努力提升学校管理水平。本学校干部队伍建设将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远程培训与面授相结合、理论研修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大力抓好校长任职资格培训、寄宿制学校安全管理、基础教育干部远程培训等方面的干部培训工作,并不断向学校班主任培训延伸,努力培养一支懂管理、会管理、能管理的学校干部队伍。以提高学校干部队伍的管理水平来推动学校内部管理水平迈上新台阶,从而有效促进县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三、引进人才,改善师资队伍结构

8、做好教师资格认定工作。严格按《教师资格条例》的要求,依法做好教师资格认定工作,确保职业准入制度的严肃性。

9、不断完善新任教师公开招考制度,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通过公开招考的方式,招考一批紧缺学科教师,适时适量补充引进新师资,逐步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

10、继续推进“名师工程”,不断完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管理和考核办法,加速培养优秀教师群体。认真落实“引得进,留得住,出得去,育得成”的师资队伍建设思路,加大培养和引进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力度,加快教育系统拔尖人才队伍建设,加大拔尖人才培养。

11、制定和完善相关优惠政策,吸引高层次人才充实到教师队伍。根据全县教育事业发展需要,定期发布人才需求信息,拓宽引进人才渠道,进一步做好教育系统人才引进工作。

四、强化改革,合理使用现有人才

12、进一步深化教育系统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对学校设岗工作的指导,搞好依岗定员,强化岗位管理,完善学校编制管理办法和教师评聘分开制度,推进教职工岗位聘用制度,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认真落实“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工资能高能低”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全员聘任制,积极引进竞争机制,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13、统筹教师资源,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对新增教师优先满足农村薄弱学校的需求,并采取有效措施,在生活上、工作上、政治上关心农村教师,提高农村教师在职称评定和表彰奖励中的比例,改善在农村地区工作的教师生活待遇。

14、继续实施“城镇教师支援农村学校”工作,促进人才合理有序流动。按照省、市“城镇教师支援农村学校”工作的有

关要求,建立激励与制约机制并举的人才流动措施,鼓励优秀人才到边远地区“支教”,促进教育资源整合和城乡教育的协调发展。

五、创造条件,营造人才充分施展才能的政策环境

15、加大人才工作的宣传力度,充分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和环境。为市、县级专业技术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和本系统优秀人才创造良

好的工作和科研条件。逐步建立和完善人才创业服务体系,制定相关政策,加快科研成果转化。

16、认真落实“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工资能高能低”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全员聘任制,积极引进竞争机制,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17、以学校实施绩效工资为契机,引导教师务实工作,大胆创新,奋发有为。大力营造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干与不干不一样的工作氛围,使教师在优劳优绩中得到实惠,从而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在实际工作中充分施展才华,为推进教育全面协调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18、做好本系统领导联系人才工作,及时掌握并帮助解决优秀人才在工作和生活中面临的困难,充分征询他们对我县教育发展的建议和良策。

19、重视人才工作干部队伍建设,努力建立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素质高、有责任感的干部队伍,充实人才工作队伍力量。加强对从事人才工作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县国土资源经济形势分析报告 篇6

茶陵县位于湖南省东部,总面积2507.1平方公里,总人口62.1万人,辖21个乡镇(办事处),地理坐标北纬26°30′29″~27°07′25″,东经113°20′55″~113°55′23″。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茶陵充分发挥自身在交通区位、资源文化等方面的优势,引领县域经济跨越发展,在全市及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版图中的影响力、竞争力不断提升。幅员辽阔。全县土地总面积250711.13公顷,其中农用地216708.6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6.44%;建设用地12472.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97%;未利用地21530.4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59%。人口较多。全县户籍人口62.1万人,常住人口57.8万人,城区居住人口7.8万人。矿藏丰富。已探明矿种26种,其中金属矿11种,非金属矿15种;除湖口镇外,其余乡镇(办事处)均有不同程度分布。交通区位优势明显。随着

“3211”交通大格局的基本形成,我县“一城五区”县城框架、“一区五园”工业布局正在加紧实施和完善,全县城区规划面积96平方公里,土地规划面积14.72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5平方公里,核心园区规划面积8.46平方公里,城区人均居住面积39平方米/人,城市道路总长63公里,奏响了“建成湘赣边境中心县”的宏伟序曲。现根据本人对全县国土资源工作运行情况的理解,特提出以下报告:

一、运行情况

(一)土地审批情况。

受国家严控建设用地报批指标宏观政策影响,我县2014年批回用地量与去年同期相比有所下降。2014年,省下达我县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仅为33公顷,通过协调争取,计划用地指标追加到75公顷;县下达我局的用地报批任务为2000亩(133公顷);全县“圈内”需求用地项目共56宗,总用地面积324.5673公顷,为省下达计划指标(追加指标后)的4.33倍,其中新增建设用地需求293.2128公顷。截止目前,我县批回建设用地11宗,面积40.89公顷,与上年同期下降近2个百分点;上报建设用地项目3宗,面积23.685公顷(含近期向省厅争取的米江风光带只转不征项目用地13.6291公顷,不占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节省资金300万元)。今年省厅下达给我县的75公顷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现已使用34.279公顷,剩余40.721公顷。

(二)土地供应情况。

今年县下达我局的土地纯收益任务为3.8亿,预计可实现土地出让收入(含报批费用、征地拆迁成本等)4.9亿元。截止6月底,共招拍挂成交供应土地10宗,面积7.94公顷,实现土地出让收入11251万元,纯收益8398万元,占县下达任务的23 %。7月份我局已将财富中心、慧科生态园、云阳矿业、工业园区5个工业项目等建设用地供应市场,土地出让总价款预计可超过个2亿。根据“土地出让主要集中在下半年”的市场规律,下阶段我局还计划将仙人湾旅游设施配套用地、湘东书画院、小哈佛、朝阳街加压加气站、84仓库剩余土地等7宗用地供应市场,土地招拍挂总价款预计可超过1.5亿元,加上朝阳街项目承诺在8月份再缴纳欠款3000万元,土地出让收入将超过1.8亿元。综上所述,如果以上宗地能顺利挂牌成交、朝阳街项目承诺缴纳款项能及时到位,土地出让收入预计为4.9亿元。

(三)耕地保护情况。

市人民政府下达我县的耕地保有量为38667公顷,基本农田保有量为33018公顷。根据2012年土地变更调查成果,确定我县耕地总量为39515.29公顷,占总保有量的102%,基本农田面积33018.33公顷,占总保有量的100%。2013年来,我县实施县本级补充耕地项目7个,计划新增耕地3058.37亩,预计在归还已借用市国土资源局3114.67亩耕地占补指标后,还将倒欠市局耕地占补指标56.30亩。

(四)土地储备情况。

2014年,土地储备计划总规模为467.2公顷,已入库地块114.06公顷,占计划任务的24.4%;拟入库地块353.13公顷,占计划任务的75.6%;今年计划向银行融资1.4亿元(城投公司拟以我局储备中心的名义融资1亿元,融资手续正在办理中)。该融资资金到位后,可在一定程度上助推城市建设的提速。

(五)执法监察情况。

2013年来,我局共开展土地、矿产巡查1265次,发现和制止违法行为237起;单独组织或参加县政府组织的拆违行动59次,拆除违法建筑面积21193.4平方米,其中耕地5510.1平方米;配合全县矿山领域开展“打非治违”专项行动39次,出动执法检查人员980余人次,炸毁封闭非法井硐506个,捣毁设备69套,拆毁厂棚205个,配合经信局停电、断电25家企业;立案查处国土资源违法案件43起,结案41起,收缴罚款623386元,其中土地资源违法案件立案21起,结案21起,罚款213127元;矿产资源违法案件立案22起,结案20起,罚款410259元。上述工作对维护我县正常的土地、矿产开发利用秩序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六)征地拆迁情况。

2014年,全县共上报土地征收项目6个,面积795.6435亩;实施土地征收项目9个,面积706亩,其中新征项目7个,面积518亩,续征项目2个,面积188亩;预征项目3个,征收面积912.063亩。已组织用地报批的6个征地拆迁项目,需征收土地面积795.6435亩,需支付补偿款3809万元,安置农业人口1083人。新开征的7个用地项目,目前已完成项目征地2个,征地面积

92.6亩,支付征地补偿款436万元。湘赣汽贸城、东环线公路、朝阳西路等3个县重点建设预征地项目,需征地总面积为912.063亩,需拆迁房屋及附属设施93户,拆迁房屋建筑面积20258.08平方米;现已完成征地面积511.2078亩,已签订房屋拆迁协议

50户,拆迁建筑面积12330.63

平方米,支付征地拆迁补偿款3187.3082万元。

二、形势分析

(一)用地供需矛盾加大。

严控建设用地指标是今年用地政策调整的核心内容。周边县市早两年已进行了土地储备,这种“未雨绸缪”的做法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用地的压力。近两年,我县充分利用“三高一铁”建设、罗霄山脉连片特困地区国家扶贫等机遇,每年批回用地约为2000亩,但仍供不应求。全县用地需求呈“井喷”状态。因长期受经济总量、财政收入不足等因素影响,我县土地储备工作相对滞后,目前已出现了“库中无粮”的状况。2014年,根据中央领导严控新增建设用地指示精神,国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土地管理的新政策,受此影响,省严格实行建设用地指标省直管县,明确要求:县计划用地指标一次性下达,不再追加,市县之间不能相互调剂,同时运行建设用地远程报卷系统,用地指标使用完毕,该系统则自行关闭,以此严控建设用地审批管理。此举从源头上杜绝了市、县向上争取追加指标、调剂指标的行为。6月上旬,我县通过协调争取,使省下达计划指标由原来的33公顷追加到75公顷,虽然可用指标有一定幅度的增长,但较之往年的实际批回量和今年县委、县政府下达的2000亩(约133公顷)目标任务仍相距甚远,用地指标不足将进一步激化用地供需矛盾。

(二)土地出让市场乏力。

年初以来,全国一、二线城市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始终没有起色,在并无政策明显压制的背景下,传统热销期却出现“量价齐跌”的局面,并被判断为“拐点”。不少地方政府甚至出台救市政策,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就我县而言,房地产消费主要以居住为主,而非以投资为主,农村村民及部分城镇居民倾向于建厢房居住。透过上半年的房产交易总量和土地出让收益来看,市场对经营性用地的需求“刚性”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近三年的经营性用地供应量过大。近三年,我县商住开发用地供应22宗,面积为59.9公顷,建筑面积约有167.73万平方米(按110平方米计约有1.47万套商品住房),近20处地产几乎同期开盘、集中释放,市场呈现短期饱和状态,新增需求不旺;二是违法违规建设楼盘对市场形成冲击。受利益驱动,我县出现多起违法违规建造、销售自建楼盘的情况,这类不符合城市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小产权”性质楼盘,不仅给目前的房地产市场形成了冲击,也将给今后的土地、房产发证留下隐患;三是大中城市房价调整导致部分百姓对购房持观望态度,加上信贷政策持续收紧,我县个别房地产企业为促销甚至出现恶意竞争的情况。基于以上原因,市场对经营性用地入市的反映可能不会太乐观,确保完成“入库土地纯收益3.8亿元”的目标任务面临较大压力。

(三)耕地占补保障不足。

耕地占补平衡是建设用地报批、储备土地出让的前置条件,三者环环相扣,相辅相成。近期,国土资源部相继出台了《关于强化管控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通知》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第61号令,要求: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防死守耕地红线;坚持先补后占、占优补优、占补对等的原则,占耕地补耕地,占水田补水田。耕地保护的高要求,使得我县耕地占补平衡既要面临节流的压力,又要面临开源的压力,还要面临耕地开垦经费预算不足的压力。一是县财政为我县2013年实施的7个县本级补充耕地项目预算费用为1200万元,实际需求约为2400万元,缺口1200万元;二是随着国家占优补优、占补对等政策的出台,我县拟开垦水田1000亩,概算经费约1300万元,上述两项工作的资金缺口达

2500万元。如果县财政不能及时追加预算外资金予以补充,我县将无法按时归还向市借用的耕地指标,同时,也不能保障新增建设用地项目及时报批。

(四)征地拆迁存在困难。

目前,我县征地拆迁工作除面临历史遗留问题多、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推进缓慢等方面困难外,最主要还是来源于安置困难和园区征地不规范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安置困难。在农村,被安置对象普遍以“集中安置、异地安置不便于生产生活”为由,要求自主安置,这给耕地、基本农田保护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落实带来了压力。据统计,我县仅重点工程建设就产生违法占用耕地建房户132户,面积为12559平方米。在城镇,被安置对象普遍要求安置到城区繁华地段,对政府确定的安置点不满意,并普遍有多安排宅基地、多补偿征地拆迁款的要求,这又给征地拆迁成本增加了压力。另一方面是园区征地不规范。土地征收一般法定程序是“三公告两听证一登记”,而后进行补偿,而茶陵县经济开发区现行征地程序是只有前期预征、登记补偿。这种程序错位、内容缺失的不规范做法,导致了未按程序征地、未按标准补偿、未征先用、未批先供等情况的发生,侵害了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形成了社会维稳隐患,增加了相关领导被问责的风险。(园区征地模式:先以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或经济开发区经营开发公司为主体,在土地征收未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前,与土地所有者一次性签订征地协议;2012年以前按县政府特批的补偿标准执行,2012年后按签订征地协议的征地标准执行。用地落实到具体项目、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后,没有按照《土地管理法》、《湖南省征地程序暂行规定》、《征用土地公告办法》等法律法规的征地程序实施征地;没有依法履行“两公告、一听证”的法律程序;没有按批准的征地补偿标准对被征地农民进行补偿,甚至有些项目直接进行了挂牌出让。)

(五)执法监察压力空前。

今年受国家国土资源管理新政策影响,包括土地矿产卫片执法检查在内的执法监察工作将面临更大的压力。一是卫片执法权下放。2014年国土资源部将卫片执法职权下放,明确各省人民政府为执法主体,具体承担卫片执法、问责职责,国土资源部负责监督检查各省政府国土资源卫片执法情况,杜绝了以往省、市、县三级人民政府联合应对检查、规避追责风险的行为。二是卫片执法范围扩大。国家将农村村民建房、廉租房、安置房等民生、公益项目用地的违法行为计入违法比例进行责任追究,加上卫片执法检查技术不断进步、卫片图像越来越清晰,对于县人民政府及其国土部门是一种严峻考验和挑战。三是问责对象改变。对于达到问责条件的市县,往年是由省国土资源厅对市县分管领导进行问责,今年改由省人民政府对市县主要领导进行问责。四是乡镇主体责任缺位。由于国土资源利益分配权的削弱,导致乡镇村组不能有效履行自身在国土资源保护方面的主体责任,习惯性认为国土资源保护是国土资源部门的事,与自己无关。有的对农村村民违法占用耕地建房行为不管不顾;有的为支持招商引资、工程项目建设变相主导了违法违规用地行为;有的为获取税收对矿山违法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也是我县国土资源领域违法违规总量仍然较大的重要原因。

三、工作建议

(一)用地保障方面。

一是合理安排项目用地。通过协调争取,我县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追加到目前的75公顷,但相对于项目用地的实际需求,用地指标仍严重不足。建议县政府依据项目的轻重缓急,按照有保有压的原则,合理确定上报项目,优先保障基础设施、重点工程、民生实事项目建设用地。二是注重盘活存量土地。对包括园区闲置土地在内的存量土地进行盘活利用是促进土地高效利用、缓解建设用地报批压力的有效途径。对此,国务院2009年9月26日发布的《关于集约用地的通知》予以了明确规定。建议县政府配套出台相关政策法规进行指导干预,可采用加压盘活、置换盘活、回购盘活等不同方式,增加企业报批用地、闲置土地的风险成本,实现土地收益最大化。三是优先保障开发资金。耕地开发是充盈耕地占补平衡指标的首选途径。2014年,我县为支持耕地占补平衡工作,对县本级补充耕地项目所需经费实行了预算安排,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耕地占补指标等耕地占补项目,耕地占补项目等耕地开发资金”的矛盾。但由于经费预算总量不足、财政评审时间较长等原因,客观上仍给该项工作的组织实施带来了不小的困扰。鉴于今年用地报批工作的严峻形势,建议县委、县政府督促县财政加快耕地占补平衡项目评审进度,优先、足额追加县本级补充耕地项目预算外经费;制定出台明确、合理的项目评审标准,避免出现“因耕地占补平衡指标不足而无地可用”的情况。

(二)土地出让方面。

一是科学有序供应土地。有序安排土地供应是确保土地市场稳定的前体。建议县政府对土地出让供应严格实行规划计划管理,合理控制建设用地供应的规模、时序、结构、方式等要素条件,确保土地供应的科学性、针对性、合理性,以此遏制囤地、圈地行为,减少土地闲置浪费,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二是严格实行“净地”出让。“净地”出让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土地出让合同风险和社会维稳压力。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要求:实行建设用地使用权“净地”出让,出让前,应处理好土地的产权、补偿、安置等经济法律关系。我县在过往的土地出让交易过程中,个别出让宗地曾出现过“矛盾未协调好,就先行挂牌出让”的情况,给后来的税费催缴、社会维稳等工作带来了难以克服的困难。建议县政府在土地出让工作中严格依照国家“净地”出让相关规定,实施“净地”出让。这样既可减少矛盾,又规避风险。三是合理认定收入任务。按照国家、省、市相关文件要求,土地出让收入必须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国土资源部门主要负责“出让”、“征收”环节工作,“支出”环节工作主要由财政负责。建议县政府将通过国土平台“招拍挂”实现的土地出让收入全部纳入国土收入任务,不应剔除园区用地、工业用地出让收入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支出的费用。这既可以真实地反映本部门土地出让收入状况,又可以有效规避国家审计工作可能存在的问责风险。四是做活储备融资平台。茶陵县土地储备中心是我局下属单位,其主要职责有制定并组织实施土地储备计划、做好收购土地投放市场的前期开发配套工作、核算土地收购及开发成本、筹集土地储备资金等,具有合法的土地储备、融资主体资格。因各种原因该中心暂未按照上级要求实质性开展业务。建议县政府拨付土地储备资金及时进行经营性用地的报批,土地储备中心组织实施县内国有资产的土地处置、闲置土地的盘活利用等业务工作,解决我县土地储备“库中无粮”的问题。

(三)耕地保护方面。

对此,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建议。一是前移关口,延伸控违拆违管理。县控违拆违执法大队自成立以来,充分发挥其早发现、早处置、严厉快速打击的职能优点,牵头负责对我县县城核心区范围内“两违”行为的查处打击工作,为维护县城核心区及周边区域良好的土地开发利用秩序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建议参照此模式,在各乡镇成立“两违”清查工作领导小组、控违拆违执法中队,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管理,负责各乡镇辖区内国土资源的巡查、监督、违法行为查处、违法建筑物和构筑物拆除等相关工作,将控违拆违关口向乡镇前移,将土地、规划管理向基层延伸。二是突出重点,明确乡镇耕地保护主体责任。建议严格落实《关于建立全县国土资源执法监管国土责任机制的通知》(茶政办发〔2011〕89号)、《耕地保护离任审计制度》,进一步明确乡(镇)政府、办事处在耕地保护中的主体责任及责任、权、利关系,并对其进行严格监督考核,实行“一票否决”,用利益导向、奖惩机制促进耕地保护责任的有效落实。三是齐抓共管,形成部门联动合力。建立健全执法监察部门联动机制,以联席会议、联合执法、案件移交等为主手段,促进纪检、公安、检察、法院、国土、林业、城管等部门及各乡镇进一步加强协调配合,努力解决国土资源执法监察手段单一、力量偏软的问题。建议对国土资源部门已形成案卷资料但缺乏强制执行力的违法案件,在报告县政府后移交到县控违拆违执法大队进行快速处理。

国土部第61号令摘要及相关情况

5月22日,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签署国土部第61号令,发布《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这是中国首部专门就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进行规范和引导的部门规章,共九章38条,自2014年9月1日起实施。《规定》针对当前土地管理面临的新形势,充分借鉴和吸收地方成功经验,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制度进行了归纳和提升。具体内容摘要如下:

一是进一步加强规划引导。

《规定》强调国家通过,对建设用地实行总量控制,确定建设用地的规模、布局、结构和时序安排。

二是进一步强调布局优化。

《规定》根据实践中探索出的成功经验,提出城乡土地利用应体现布局优化的原则,引导工业向开发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推动农村人口向中心村、中心镇集聚,产业向功能区集中,耕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鼓励线性基础设施并线规划和建设,集约布局、节约用地。禁止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之外设立各类城市新区、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同时,城市建设用地应因地制宜采取组团式、串联式、卫星城式布局,避免占用优质耕地。

三是强化标准控制作用。

国家实行建设项目用地标准控制制度,国土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工程建设项目用地指标、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房地产开发用地宗地规模和容积率等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标准。建设项目用地审查、供应和使用,应符合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标准和供地政策。

四是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作用。

《规定》提出各类有偿使用的土地供应应充分贯彻市场配置原则,运用土地租金和价格杠杆,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进一步强调除军事、保障性住房和涉及国家安全和公共秩序的特殊用地可以以划拨方式供应外,国家机关办公和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产业)、城市基础设施及各类社会事业用地中的经营性用地,实行有偿使用。针对实践中创造的工业用地新方式,《规定》明确,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可以采取先出租后出让、在法定最高年期内实行缩短出让年期等方式出让土地。禁止以土地换项目、先征后返、补贴、奖励等形式变相减免土地出让价款。

五是突出了存量土地的盘活利用。

《规定》总结近年来土地整治领域多项改革经验,从农用地整治和建设用地整治两方面提炼节约集约用地的创新做法。对农用地整治、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和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工矿废弃地整治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县人才工作形势分析 篇7

关键词:企业人才,培养,管理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而人才的竞争是继体制之上的较高层面的竞争。现代企业要开拓市场、做大做强, 必须要有一支团结坚强、朝气蓬勃的员工队伍作支撑。企业未来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团队的竞争, 只有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如何培养企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逐步形成适应企业自身发展特点的培养机制, 成了现今企业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1 强化人才管理, 优化资源配置

1.1 要树立人力资源意识

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坚持人人都可以成才, 变“人才管理”为“人才经营”, 推动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的转变, 营造“人才兴企”的舆论环境。深入研究企业人才需求, 合理制订年度人才需求和培养计划, 加大人才开发、培养的投入力度, 在转变观念、提高素质、谋求发展上下功夫, 改变过去“重使用、轻培养”、“重当前、轻长远”的现象, 逐步形成企业更高层次、更长远目标的人才选拔、培训机制, 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兴企战略。

1.2 要优化现有人员配置

一是要按照精干、高效的原则, 合理调整生产组织, 特别是在配备一线岗位人员时, 要从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工作经历等各方面综合考虑, 合理搭配;二是根据生产实际需要, 参照企业定额标准, 根据生产一线人员的劳动定额按比例配置辅助人员, 确保合理高效;三是打破大学毕业生必须分配到管理岗位上的用人观念, 把他们先分配到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技能操作岗位进行锻炼, 让他们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四是要广泛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 在明确职责、整合机构、岗位交流等方面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 做好员工岗位动态管理, 尽量把员工放在适合的位置上。

2 强化教育培训, 打造复合人才

企业发展需要专业“高手”, 更需要综合“通才”, 因此, “复合型”人才, 多面手的素质更能决定企业的未来。企业要根据未来发展方向, 设计好教育培训计划, 加强对员工复合型方面的培训, 促进其全面发展。

2.1 形式要创新, 体现多样化

企业要为员工搭建平台, 提供多形式、多渠道的培训, 充分利用社会办学力量和企业培训条件, 通过脱产、半脱产、循环授课、现场培训、跟岗实习、导师带教、技术交流等方式, 做好特种作业、岗位培训、技能等级、项目综合、专业技术、管理技能和任职资格等多层次培训, 扭转部分员工技能单一、业务不精、墨守成规、责任不强的局面, 真正提升员工业务技能, 开阔视野和思路, 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同时, 要坚持专业技能培训与素质能力培训相结合, 在培训计划制订前要做好调研以及需求分析, 培训过程中注重全员性、全方位和全程性管理, 培训结束后及时总结、分析和改进, 积累经验, 优化管理, 确保“对象合适、内容合适、组织有序、效果理想”。

2.2 内容要具体, 体现实效性

在管理培训上要做到因需施教, 比如操作岗位培训, 要有针对性, 切忌像学生一样, 系统地学习管理知识, 而要“补最短的那块板”。缺什么, 就补什么, 不缺的不补;不是很急需的, 就留到以后再补。其次, 要管理技能, 不要管理知识。管理知识和管理理论必须结合企业的实际, 实现因人而宜, 因地制宜, 因时而宜, 适合企业的就是最好的。第三, 对企业高层专业人才和中层管理人员的培训, 可以采取与高等院校联合办班等方式, 造就一批整体素质好、应变能力强、决策水平高的复合型管理团队。

2.3 平台要开放, 体现超前性

要打造适合企业未来发展需求、满足员工自身学习意愿的教育平台, 尤其要做到企业教育培训与社会技能培训的相互结合, 全方位鼓励员工自学成才。要从岗位需要出发, 鼓励员工参加地方各大院校及行业的在职学历教育;鼓励有志者参加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鼓励员工根据企业需求确定重点职业 (执业) 资格, 如建造师、咨询工程师、造价工程师、物流师等的学习考试。同时, 组织人员参加相应的资格认证, 并给予一定的优惠待遇, 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 这样不仅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提高员工的素质, 同时也为提升企业资质做好了充分准备。

3 强化机制建设, 形成正确导向

3.1 要建立人才成长机制

一是根据企业人才战略规划, 拟定各个层面的培养对象, 把握好各层次员工培养的重点。可根据工作属性将培养方向划分为行政管理、技术研发、生产操作、市场营销等, 制定好职位序列图, 便于员工有的放矢, 阶段进步, 形成科学的人才梯队。二是要创造好环境、搭建好平台, 坚持以人为本。把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体现在政策层面, 给予人才以充分施展才华的条件和权限, 加大精神鼓励和物质激励的力度, 注重向关键岗位和一线岗位倾斜, 营造栓心留人的政策环境。

3.2 要建立优胜劣汰机制

要打破论资排辈, 实现能上能下的竞争环境。充分调动员工的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 发掘员工的聪明才智, 人尽其才, 优胜劣汰。人才梯队建设应是一个循环往复的活水系统, 需不断淘汰落后、补充先进。只有具备任职某个类别、某个级别的资格或具体要求, 且达到一定绩效水平的员工, 才能够进入储备库。在进入之后, 企业要保持宽进严出的选择标准, 不停筛选出需要的人才。被淘汰出局的人员在下一轮如果表现优秀, 仍可以进入。这样, 既保证了人才储备库的质量, 又为其他员工提供了发展机会。这种梯队建设机制, 很好地将员工的职业发展与企业发展捆绑在一起, 形成一种双赢局面。既为员工提供晋升通道, 解决后顾之忧;又在企业内部形成竞争机制, 调动大家积极性;也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造就了源源不断的内动力。

3.3 要建立后备人才机制

企业内部任何一个管理岗位的人员都有可能因为跳槽、退休、健康、违纪被解雇以及其他原因, 而难以继续为企业工作, 必须由合适的人员加以接替以确保企业的持续稳定经营。后备管理人才的选拔培养, 应从涉及企业发展的关键岗位优先实施。企业中一些诸如技能要求高且替代性弱、培养周期长和中高层管理人员等关键岗位, 要根据企业发展的特定阶段和实际情况而定。对关键岗位后备管理人才的选拔培养, 应做好企业关键岗位接班人“蓄水池”规划, 确保企业关键岗位人员的正常接替。

3.4 要建立人才规划机制

企业要重视人才规划工作, 抓好大学毕业生早期培养工作, 采取系统学习、现场观摩、导师带徒、轮岗任职等培养措施, 对具有领导、管理潜质的高学历毕业生进行系统化的培训, 让其参与专项工作、交叉任职、挂职锻炼等, 使高学历毕业生经过培养成为具有实际工作经验、专业技能知识和系统管理技巧的管理人才。后备人才培养是满足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也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它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战略问题。加强后备人才队伍的建设, 不仅可以确保企业发展后继有人, 而且可以使企业永葆青春活力。

4 结束语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企业的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工程, 做好这项工作的前提, 需要各级管理者从企业长远发展大计出发, 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才选拔培养管理体系, 做好人才储备工作, 从而为企业安全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保证。

参考文献

[1]赵刚.浅谈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J].东方企业文化, 2013 (16) :116.

[2]陈琳.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重要性阐述[J].人才资源开发, 2013 (09) :68.

[3]柴文佳, 赵静.人力资源文献综述[J].现代交际, 2011 (06) .

上一篇:读儒学经典弟子规有感下一篇:入党材料整理的详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