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人才工作创新案例

2024-05-15|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基层人才工作创新案例(精选7篇)

基层人才工作创新案例 篇1

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工作案例典型经验

一、创新工作理念,实现治理方式由“闭合型”向“开放型”拓展。

强化区域性功能,实现参与主体多元化。坚持对内整合、对外联合,凝聚基层dang建发展合力。将整建制拆迁的X个行政村就地转为社区,调优组织设置,引导村、社区党组织结对共建。深入推行“大党委制”,村(社区)党组织累计吸纳X家驻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作为“兼职委员”,实现dang建资源共享、组织生活联办。推进跨区域结对共建,鼓励市、区机关部门单位“反哺”结对村(社区),将优势资源向下倾斜,为基层建设发展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

实施精细化管理,实现服务效果最优化。在社区工作者、党员志愿者、业委会成员中挑选出X名片长、X名楼长,承担收集民情、调处纠纷等职责,分类绘制反映居民服务需求、社区服务设施分布状况的民情图X类达X多张,社区干部“持图入户”,每月至少走访X户居民,“点对点”联系服务群众,X年以来共上门入户X次,解决群众难题X多件。

实行参与式治理,实现共建方式民ZHU化。以“参与式方法”为指导,针对社区建设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建立居民议事会、事务会商会等多种形式的基层民ZHU协商制度,构建党组织领导下“开放、多元、共治”的管理格局。X年以来累计开展议事会商X多场次,解决安置小区“毁绿种菜”、广场舞扰民、停车难等“大事小情”X多件。

二、对接群众需求,实现服务体系由“零散化”向“一体化”升级。

新形势下,如何及时回应群众多元化的服务需求,建立“适销对路”的公共服务体系,成为基层党组织迫在眉睫的事。X区一方面积极拓展公共服务范围和项目,满足公众选择,另一方面适当引入市场机制,培育壮大社会组织力量,建立多元化、专业化、一体化的服务体系。

统筹兼顾,提供更加高效的便民服务。面向城市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失水渔民)开展“新市民”培训,开设“道德讲堂”、“法律讲堂”,提升道德法治水平,组建X支创业指导团队、X个创业实训基地,帮扶X多名失地农民成功创办X家企业,帮助X多名失地农民实现再就业。为让居民群众享受到“全天候”办事服务,建立AB岗制和错时工作制,社区公共服务实行工作日午间值班、双休日预约服务,得到群众“点赞”。

创新载体,开展更加高效的志愿者服务。根据党员个人特长和服务意向,组建专业型、综合型志愿服务队X支,吸纳X余名党员志愿者。搭建“响应式”志愿服务平台,通过电话热线和“XXdang建”微信服务号受理群众服务诉求,向党员志愿者进行推送,及时提供居民所需服务,累计开展“响应式”服务X次。

瞄准需求,打造更加精准的项目化服务。社区党组织通过议事会商掌握居民共性服务需求,以“微公益”的形式申报社区服务项目,采用众筹模式多渠道筹集资金,推动项目落实。X年以来,区级机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共出资X万元认领了X个社区服务项目,惠及群众X余人。

外引内培,探索更加专业的社会组织服务。建成“致和公益新天地”等一批社会组织孵化基地,深化与高校、专业社工机构的交流合作,通过外引、内培等方式,大力培育社会组织,并建立以项目为导向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和公益创投机制。目前全区共有各类社会组织X家,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数达到X.X个,超苏南现代化指标水平。

三、强化基础保障,驱动基层工作由“缺要素”向“有资源”转变。

建强班子队伍,确保“有人干事”。采取选、聘、留、派等方式,选配思想素质强、科学发展能力强的干部进入村(社区)“两委”班子,定期开展现代服务理念、社区治理方法等内容的能力培训,“双强”型干部占比动态达X%。建立基层党组织书记、社区专职工作者待遇自然增长机制,同时强化政治激励,对优秀村(社区)正职在公务员、事业单位招录时给予政策倾斜。制定社区专职工作者管理办法,明确职责权利、进出机制、管理培训、考核奖惩,通过社会化招聘和组织社区工作人员参加职业资格考试等方式引入专业社工,确保X年底前每个社区至少有X名专业社工。

优化服务阵地,确保“有地议事”。按照“服务面积最大化、办公面积最小化、服务效能最优化”的原则,推动“X+X”区域性党员服务中心建设,促进服务资源集中投放。已建在建万科、迎江路、电力路等X个单体面积X平方米以上的区域性党员服务中心,辐射周边社区,实现错位发展,形成互为依托的服务阵地集群。

完善经费保障,确保“有钱办事”。鼓励村(社区)大力发展资金投入型、资源开发型、资产经营型和基础服务型集体经济,增强“造血功能”。今年重点推进村(社区)经营性项目X个,计划收益X万元,同比增长X.X%。全区每年安排X万元保障社区干部工作待遇并建立常态增长机制,按社区实有人口每年拨付给每个社区至少X万元工作经费,区财政每年安排X万元社区建设项目引导资金,主要用于和谐示范社区创建、政府购买服务、社会组织培育等项目的奖补。

落实dang建考核,确保“把事办好”。强化书记抓dang建第一责任,严格执行定期议党、目标管理、协调会议、联系点、检查考核等X项管党制度。建立dang建责任清单制度,明确基层dang建工作重点任务、标准要求和完成时限。健全党组织书记抓dang建工作“联述联评联考”制度,将“上考下”和“下评上”有机结合,通过专项述职、领导点评、群众测评和量化评分等方式,考准考实基层dang建,做到“以实绩论英雄”。

X区大力实施“融城dang建”“一式两化”社区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有效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走出了开放、多元、民ZHU的基层治理新路子。这些生动实践,对新形势下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提供了有益启示:

X.坚持党的领导作用,是实现基层治理创新的根本保证。X区通过调优组织设置,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保证了基层治理创新的正确方向,通过资源整合实现了公共服务效果最佳化,积极探索议事会商等基层民ZHU形式,赢得了群众的拥护,充分发挥党员在志愿服务、结对帮扶等活动中的模范作用,带动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社会自治。实践证明,推进基层治理创新,必须始终突出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强化政治引领功能,将社区建设作为基层党组织的第一责任,使基层党组织在为民服务的过程中增强自身凝聚力,牢牢巩固执政之基。

X.坚持服务群众需求,是实现基层治理创新的最终目的。新形势下,社会利益主体日趋多元化,推进基层治理创新不仅要保障居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要搭建沟通渠道让群众充分参与,切身分享社区建设成果。X区坚持从软、硬件两方面着手,加强服务阵地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推行民ZHU议事会商、“民情图”工作法等参与式治理手段,精准掌握群众需求,提高社区服务的针对性、实效性。实践证明,服务居民群众是基层dang建工作的基本价值取向,只有牢牢把握这一根本宗旨,基层治理创新的路子才能越走越宽,才能赢得群众的广泛支持。

X.坚持区域联动发展,是实现基层治理创新的有效途径。X区通过建立“大党委制”、村(社区)党组织与机关部门结对共建等方式,打破长期以来各基层党组织“条块分割”,dang建活动“各自为战”的状况,实现了资源的有效流通,也让驻区单位在区域建设中从被动转为主动,角色从“参与者”变成了“组织者”。实践证明,抓基层建设不能光靠村(社区)党组织“单兵作战”,要充分调动驻区单位、全体党员、居民群众的积极性,共同构建条块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的工作格局。

基层人才工作创新案例 篇2

关键词:党建工作,创新型人才,培养

一、创新型人才内涵及基本素质

目前在学术界, 关于创新型人才的定义众说纷纭, 但总结下来, 主要是从创造性、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角度阐释创新型人才。在总结学术界目前对创新型人才内涵的普遍理解基础上, 我们认为:

(一) 创新人才是与常规人才相对应的一种人才类型。

所谓创新型人才, 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而所谓常规人才则是常规思维占主导地位, 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不强, 习惯于按照常规的方法处理问题的人才。

(二) 创新人才的基础是人的全面发展。

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并不是凭空产生的, 也不是完全独立发展的, 它们与人才的其他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讲, 创新人才首先是全面发展的人才, 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高度发展的人才。

(三) 个性的自由发展是创新人才成长与发展的前提。

大学要培养具有创造性的创新人才, 就必须首先使他们成为一个作为人的人、真正自由的人、具有个体独立性的人, 而不是成为作为工具的人、模式化的人、被套以种种条条框框的人。虽然不能说个性自由发展了人就有创造性, 就能成为创新人才, 但没有个性的自由发展, 创新人才就不可能诞生。从这个意义上讲, 创新人才就是个性自由、独立发展的人。

二、当前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与“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心任务之间存在一定差距

(一) 在目标管理上, 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与创新型人才培养存在一定脱节。

虽然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一直以来积极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 具有一定的思想政治优势, 然而目前大多高校的基层党建工作仍然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认识不够, 了解不多, 对创新人才培养的紧迫性重视不够。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当前高校教育体制改革中面临的重要课题, 是建设高水平大学必须攻下的难题, 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创新的精神氛围、培养模式和体制。为了更好地进行创新型人才培养, 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思维需要与时俱进, 通过不断的自我创新与发展, 快速实现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工作思维和体系。

(二) 党支部的角色定位与功能实现和创新型人才培养存在一定差距。

目前大部分高校基层党建工作重发展党员, 轻党员教育, 没有及时地完成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体制对接, 党支部的角色定位还没有完全转变到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中心任务上来;党支部的各项组织活动创新精神不够, 与学生的实际需求产生脱节。党支部活动形式的守旧、内容的保守使得学生党员参与党支部活动的积极性降低, 党支部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逐渐和“保守”“无聊”等消极词语所联系在一起。党支部各种活动的保守性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心目中党的形象, 影响了学生入党的积极性, 党支部政治核心作用的发挥、党支部功能的实现受到了影响。

(三) 党员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明显。

创新型人才是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但目前大学内部教学组织设计呆板、学生管理集中统一, 不能满足个性发展和多样化需求, 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不强。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要求也没有纳入党员的考评系统中, 因而学生党员在创新型人才方面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明显;同时, 教育者自身的创新能力不强、创新动力不足等特点使得高校党员教师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没有起到很好的表率和引导作用。有的教工党员以完成传统业务工作为指标, 不重视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 忽视了与时俱进, 忽略了自身在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地位;有的教工党员过分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 忽略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忽视了专业教师在业务培养上的重要地位。

三、发挥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优势, 带动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一) 着力发挥院系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 引导建立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系。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深入, 高校管理中心下移, 逐步形成校院系两级管理体制, 处于教学科研第一线的院系办学自主性越来越明显, 院系在人、财、务等方面的资源支配自主性也越来越大。在这种形势下, 高校院系肩负着越来越重要的职责, 意味着院系党组织必须进一步发挥政治核心作用, 对院系切实担负起新时期的重要职责和做好监督保障。

首先需要学院党政领导者转变教育思想, 根据时代和社会变化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把创新型人才培养作为主要的教学理念, 其次需要把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转化为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培养目标, 使得他们在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中始终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自己的职责和使命。与此同时, 还需要唤起和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 使学生从主体角度定位好自己的成才目标。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由于直面教师和学生, 便于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 把师生员工的思想快速引导到我们党确定的政治方向和奋斗目标上来, 只要院系党组织带领本院系师生员工, 围绕院系发展目标, 深入细致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营造锐意进取、团结奋进的和谐氛围, 引导教师、管理人员和学生完成上述培养目标转变, 就能迅速建立起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系, 从而促进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顺利进行。

(二) 着力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引导建立完善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系统。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党的一切主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靠一级级党组织贯彻落实, 基层党支部是最最基础的一环。因而, 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要靠党的基层组织特别是党支部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和群众去实施、去奋斗。

首先, 创新党支部的设置形式, 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 增强党组织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战斗堡垒作用。传统的党支部模式设置基本按照教工、学生的身份进行设置, 随着教学科研组织管理方式的改变, 学生党员分散到各工作室、课题组, 活动超越了原有的专业、教研室甚至院系, 向科研团队、重大项目组、重点实验室等活跃、具有创新能力的组织拓展。因此, 为了更好地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 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党支部建设, 按照“党员在哪里, 党支部就建在哪里”的思路, 紧密结合各类党员的特点, 将学生党员的学习与教师党员的科研教学有机紧密结合起来, 切实发挥党支部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其次, 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各种优势, 充分调动妇联、工会组织的效能发挥, 引导鼓励教师对传统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改革, 一方面在课程设置和改革上, 摆脱传统课程体系的影响, 不再把课程仅仅视为成熟学科既定知识的传授, 加强发展学科和知识的追踪意识, 课程内容突出时代性和系统性, 紧扣时代脉搏, 充分吸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 构建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另一方面, 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尝试, 倡导师生交互式学习, 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此外, 在对教师的培养和评价上, 注重教学方法和水平方面的培养和要求, 督促推动教师进行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此外, 以坚持和完善组织生活为抓手, 不断创新组织生活形式, 增强组织生活吸引力, 建立实践教育平台,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党支部的组织生活要改革思路、创新思维, 一方面围绕基层业务工作, 通过具体实践来加强实践教育, 做到“学以致用”, 扩大理论教育效能发挥。另一方面, 坚持理论学习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方针, 坚持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 让学生从校园走出来, 感受、体验社会,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 着力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引导建立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文化环境。

培养创新型人才, 最重要的是创造和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条件和环境。学生创新的冲动是在一定条件和环境影响下迸发出来的一股强烈的创新欲望, 而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有赖于长期综合环境的熏陶和培养。

首先, 加强党组织对教师和学生党员的培养, 提高教工、学生党员自身的先进性。注重党员的培养是使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前提和基础。我们需要改变传统的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激励体系, 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和激励标准来推动教师党员和学生党员创新素质的提升。例如使考试更科学、更合理、更具多样性和开放性, 以新的评价考核体系反映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重发展学生的观念、情感、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 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等。

其次, 充分吸收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学生入党, 提升党组织自身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上的先进性, 同时充分调动和发挥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师党员、学生党员的模范表率作用, 鼓励学生追求真理、探索求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从而营造出创新的、积极向上的学术氛围。

最后, 做好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 提高党基层组织的执政能力, 密切党群关系, 引导建立人性化管理模式, 促进和谐校园建设。要改变教师、管理人员居高临下的态度, 尊重学生参与有关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规范等方面管理制度制定的权利, 创造各种条件, 重视学生的意见和观点, 鼓励学生自由发展, 形成和表达自己的不同观点, 营造出和谐自由的环境和氛围, 通过人性化的管理环境氛围来帮助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和奋进的精神, 让学生的志趣、激情和创造性能得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N].光明日报, 2006-01-10.

[2]杨福家.直面中外高校的八个“不同”[N].光明日报, 2003-07-11.

[3]丁三青.改革教学方法: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战略举措[J].中国高等教育, 2006:15-16.

[4]李显扬, 任建军.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抢占竞争制[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 2005, (2) .

[5]钟秉林.国际视野中的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 2007:3-4.

基层人才工作创新案例 篇3

从成立至今的二十多年间,创新是引领苏州高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

翻开苏州高新区产业地图,一场由创新引领的变革正徐徐展开。生物医药、轨道交通、地理信息等高端新兴产业,你追我赶,趁势发展;高技能人才、创新创业精英纷至沓来,汇智汇力。

“但苏州高新区的创新不仅仅是经济。”中共苏州市委常委、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浦荣皋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苏州高新区发展到今天,需要创新的不仅仅是经济,是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政府管理、居民自治、社会服务等都需要创新。

在浦荣皋看来,政府要创新、企业要创新,社会组织要创新,个人也要创新,只有各方力量的创新热情都激发出来了,创新才能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经济繁荣、人民富裕的真正力量。

“建起全国首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党建工作室,服务非公党员;在全国率先实践‘涉刑党员停权机制,被编入党纪处分条例;在全国率先探索‘政经分开,让村民钱袋子鼓起来……”苏州高新区,正用一个个基层创新实践的“案例”,为全国提供经验。

“周新民工作室”: 抓党建就是生产力

作为首批由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苏州高新区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一个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地和非公企业投资的密集区。

目前,苏州高新区建有非公企业党组织1100多个,非公企业党员近万名,分别占该区党组织和党员总量的60%和40%。

在非公企业开展党建工作,历来是公认的难题。然而,在苏州高新区这个难点如今却成了亮点。

聊起这个亮点,周新民是绕不开的话题。在苏州高新区,周新民就是众多非公企业党组织的“主心骨”。从苏州西门子电器有限公司党委书记任上退休后,六十多岁的周新民干起了“新事业”。2013年7月,“周新民党建工作室”揭牌成立,这是全国首家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区域化非公经济党建工作室。

见到周新民的时候,他正在埋头编发微信。 “现在应用最多的就是微信群,不管是发布信息,还是讨论问题,更加便捷高效,群里每天都很活跃。”周新民笑说自己现在的主要工作是学习。“你看微博、微信、微视频都是新事物,我都得学。”

站在工作室的中间,周新民说工作室不只是一个“就党建谈党建”的平台,更是一个统筹各类资源、面向基层内容多元的服务平台;工作室整合30多个区级机关部门的资源,推出四大类41项“服务菜单”,帮助企业解决发展难题。

打开这份“服务菜单”,里面按“经济、科技服务”“法律服务”“党群服务”“民生、社会事业”分为4大类41项,有发改局党总支的“上市企业服务行”,有检察院党总支的“蔚然工作室”,有机关党工委的“阳光讲师团”……涉及企业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

两年来,在工作室的协调联系下,苏州高新区各机关部门党组织已为辖区企业协调解决了安全生产、环保检测、劳动保障等方面的问题三十多个。

苏州高新区区全景图。

“其实,我也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工作室还集聚了一批优秀党务人才,成为我们开展工作的‘人才库‘智囊团。”周新民介绍说。除了周新民自己,工作室还有8名核心成员,同时工作室还联合区域内40多名非公企业党组织书记,成立苏州高新区非公企业党建示范点书记联谊会。

今年,中组部相关负责人来苏州高新区调研周新民党建工作室后反馈, “这是全国首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区域化非公党建工作室”;是“打通党建‘最后一公里”的做法。

“未来2年,将规划新建10个分站点,把党建工作室开成‘连锁店;同时,将推出专业化的‘一站式套餐化党日服务,真正将非公党员组织起来,提高他们的凝聚力与战斗力。”苏州高新区非公经济党工委负责人李伟表示。

“涉刑党员停权”举措被中纪委采纳

在苏州高新区“再创辉煌”中,党员始终是桥头堡、排头兵。如何从严管党治党,为创新发展提供不竭驱动力?实践中,高新区创新试行的“涉刑党员停权机制”,为今年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注入了基层创新的智慧。

“若在司法判决前对其进行党纪处分,即纪委定性在司法定性之前,则客观存在对同一行为定性不一的风险;若对其不闻不问,又与保持党员队伍纯洁性和先进性的要求不符。”苏州高新区纪工委常委龚浩坦言,对涉刑受到羁押的党员,一直以来是党员监督管理的薄弱点甚至是盲区。

“事实上,在基层,一些违法受贿案值,有的不是很高,从几万到十几万的都有;当涉刑但没有判时,该党员的身份,在实践中,很不好操作。”龚浩承认这些都是工作中碰到的实际困难。

为解决这一矛盾,苏州高新区纪工委从2009年起大胆创新、积极履职,对涉刑受到羁押的党员果断采取“停权”措施。即:区纪委常委会根据检察机关发出的《逮捕决定书》,直接对涉刑受到羁押的党员采取暂停党员权利、保留党员身份的措施,等待司法最终结论。截至目前,该区已有30人因违规等被“停权”。

“涉刑党员停权机制”的诞生,和基层党建管理不断创新实践密切相关。2009年10月,高新区纪工委提出“停权”可行性报告;2009年11月,高新区正式出台“停权”实施办法;2010年1月,苏州市纪委、高新区纪工委、苏州基层党建研究所、苏州廉政建设和行政效能研究所、苏州大学成立联合调研组对“停权”事宜进行论证;2010年2月,理论文章《对涉嫌犯罪党员采取“停权留名”措施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思考》完成版权登记;2010年4月,“停权”被中央纪委审理室确定为重点调研课题。

龚浩表示:“从此次颁布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四章三十一条‘中止三大政治权利来看,主要还是吸收了我们高新区对‘停权的做法及其基层实践。”

苏州高新区“停权”机制出台后,以其“简单、管用、零成本、可复制”的特点,先后被20多个地区和央企的纪委主动联系与引入。

“政经分开”示范全国新农村

不管是抓党建促生产力,还是从严管党治党,于苏州高新区而言,最终目的都是一个,就是让广大居民充分享受发展的成果。要让广大居民过上有尊严的生活、有自信的生活、有回味的生活、有成就的生活。

1200年前,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 让千年古镇枫桥闻名四方,来苏州的游客,都要到此领略一下枫桥的诗情画意。1200年后的今天,在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中,枫桥在全国率先探索出了行政管理职能与经济发展职能相分离的“政经分开”管理模式,形成了闻名全国的“枫桥经验”。

所谓“政经分开”,即对动迁安置农民按照“村各项社会职能划归社区管理,经济职能留在新组建村股份合作社”的原则,通过解决“人往哪里去、事由谁来管、钱从哪里来”三大问题,实现基层组织与集体经济组织职能分开的改革目标。

早在2006年,枫桥街道就在全国率先探索“政经分开”管理模式。一方面,枫桥街道通过以村股份合作社、联枫公司、民发富民合作社为代表的三种形式的富民模式,让老百姓真正成为生活在城里的“股东”;另一方面,建成一支业务能力强、服务水平高的社区队伍,推进“三位一体、四级网络”的社区建设工程,让每位居民都能“乐居、乐业、乐活”。

枫桥“政经分开”的实践对构建新型农村治理结构发挥了哪些作用?对当地百姓生活的实际影响如何?村民们的家庭帐最能说明问题。

原东浜村村民陈巧男透露,他们一家自2006年开始享受农龄折股,一家三口按农龄折算共享有56.5股。“整个东浜村共26293股,2014年全村分红170多万,平均每股64块多。我们分到了3700多元,分红多的人家可以拿到将近1万元呢。”陈巧男说。

数据显示,去年高新区枫桥街道1万户股民领到股红1.06亿元,户均分红达到1万元。枫桥街道引导农民自愿入股成立的富民合作社,连续7年每年实现9%分红。今年8月,富民合作社投资的“木桥公寓”集宿区交付使用,预计又可为合作社股民每年增收2200万元。

“‘政经分开的意图很明显,就是专门的人去负责经营,而我们社区的人就是一门心思为民众搞好服务。”枫桥街道社会事业办主任唐国华说,自此,社区的角色定位只剩下一个:全方位为居民做好服务。而其工作范围,就是除经济之外所有百姓的生老病死。

得益于“政经分开”,也助推了社会管理的创新、居民幸福感与满意度的不断提升。枫桥街道探索实施的“三位一体”动迁社区管理模式,被评为“中国幸福城市社会管理创新最佳实践案例”。

2014年5月,中国著名“三农问题”专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专程调研苏州高新区枫桥街道的“政经分开”模式,认为枫桥的经验对全国各地深入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深圳基层党建创新候选案例简介 篇4

“交叉任职”是指:设董事会企业的董事长和未设董事会企业的总经理是中共党员且具备条件的,应当兼任党委书记;企业党委领导成员一般由企业董事会和经营班子成员兼任;专职党委副书记兼任纪委书记,进入董事会,并作为工会主席的候选人。目前,市国资委党委系统20户直管企业中党委书记均兼任董事长,总经理均兼任党委副书记,并设立了专职党委副书记,从体制上保证了党组织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政治核心地位。

创新意义:

国有大中型企业领导人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从组织结构上解决了党组织与法人治理结构的关系,明确了企业党组织的定位,保证了高效、快捷地把企业党组织的决定、意图贯彻在日常的经营生产活动中,保证了党组织在企业中能较好地发挥政治核心作用。

12案例名称:在全国率先实现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公推直选

2005年起,深圳市稳步推进基层党组织公推直选,把党委直接提名和委任变为在党组织领导下,通过党员个人推荐、党员群众联名推荐、党组织推荐这三种方式产生候选人然后由全体党员直接选举产生党组织委员和书记、副书记。2005年起在“两新”党组织开展试点;2008年在社区党组织换届选举中推行公推直选,全市630个社区中有584个通过公推直选方式产生党组织领导班子;2009年在市直机关全面铺开,当年在任期届满的38家机关党委班子全部以公推直选方式完成换届。通过在试点单位开展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公推直选,大大提升了党内选举的竞争性,取得了明显实效。2010年3月市委印发了《深圳市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公推直选暂行办法》,在全市各类单位基层党组织全面推行。

创新意义:

深圳市在全国率先在各种类型基层党组织实行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公推直选,是加强党内民主建设的有效实践行使,落实了党员的主体地位,维护了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和监督权,增强了党组织的活力和新班子的责任感、使命感。公推直选先在“两新”、社区 等党组织开展试点,逐步在其他各领域推开,实现从体制外到体制内的突破,为党建工作制度创新探索了稳步积极的步骤,得到了中组部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认可。

13案例名称:建立区、街道、社区三级党员管理服务中心

2006年开始,我市在全市开展区-街道-社区三级党员服务中心建设工作,使之成为组织活动策划、党员教育培训、党员志愿服务、流动党员管理、党员谈心谈话、党内互帮互助的重要阵地,目前全市建成各级各类党员(党群)服务中心568个。各级党员(党群)服务中心共设置8大类(党的知识教育、电化教育、专项教育、培训与交流、党员志愿者服务、主题活动、党员俱乐部、关爱党员)服务项目,推行“菜单式”特色服务,实行“开放式”组织生活,倡导党员参加组织生活打破支部界限,自由组合在党员服务中心开展活动,有效增强了党组织生活的吸引力。

创新意义:

三级党员管理服务中心的建立,实现了各级全面覆盖,方便党员群众开展服务和活动,建设全市广大党员共同的“家”;实现了“开放式”组织生活,党员教育管理寓于服务之中,党组织开展活动项目多样化、培训自主化、关爱党员人性化;发挥党员服务网络覆盖面广、开放性强的优势,改变了“两新”组织党员管理难、服务难的局面。

14案例名称:建立双向人才培养机制

为进一步巩固党的群众基础,提高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社会动员、社会组织、社会引导能力,从2006年起,深圳市着力推进“双培养”工程,通过把党员培养成骨干,把骨干培养成党员,不断提高党员队伍的战斗力和创造力,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更好地促进社区和谐与企业发展。宝安区建立党组织与社会组织的“双向”人才培养模式,鼓励有能力的优秀党员通过推荐、民主选举等方式,成为社会组织的领导者;将社会组织中的活跃分子和社会中有影响力的群众发展培养入党,吸收优秀的群众领袖加入党组织,为辖区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龙岗区把“双培养”活动与“两新”组织党建相结合,推动党建工作与企业发展互促互进。罗湖区将“双培养”推向社区,鼓励党员竞选居委会、业委会委员,注重把不是党员的居委会、业委会委员培养成党员,全面推进基层党建工作。

创新意义:

建立双向人才培养机制延伸了基层党建工作的领域和成效,探索了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凝聚人才的新渠道;加强了党对各类社会组织的领导,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为基层党建引领社会建设增强了动力。

15案例名称:世界500强企业——沃尔玛总部建立党组织

沃尔玛是全球零售业的巨头,世界500强企业,从1996年开始进入中国,总部设在深圳。2006年,罗湖区通过攻坚克难,强力推进以沃尔玛为代表的知名外资企业党建工作。9月20日,罗湖区成立了省内沃尔玛超市中的第一家基层党组织——沃尔玛中山分店党支部。同年12月15日,又在沃尔玛总部建立了党组织——中共沃尔玛(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部党支部。党支部从企业文化入手,制定了一系列“以员工为本,以党员带动员工”的计划,与工会等群团组织大力开展“五个一”等活动,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赢得了企业管理层的理解和支持,形成了企业和党组织双赢共促的局面。

创新意义:

沃尔玛党组织的建立,实现了在外资投资企业开展党建工作的突破,对于促进外资企业党建工作具有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党支部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形成企业发展和党建工作“共赢”局面。

16案例名称:“一核多元”社区党建模式

2006年,南山区在招商街道花果山社区成立全市第一个社区综合党委,将属地退休党员、两新组织党员纳入社区管理,整合社区党建资源,逐步实现社区党组织的优化升级。在此基础上,借2008年社区换届契机,招商街道正式提出建立“一核多元”社区党建模式。“一核”即社区党组织,“多元”即社区各种社会组织、利益主体,如民营经济组织、业委会、物业管理公司、各种民间组织、协会、自治组织等。“一核多元”的核心理念是通过社区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将社区各种社会组织、利益主体纳入管理和服务的范围,整合资源,配套建立健全组织、制度、活动、评价和保障“五大建设体系”,在引领基层民主、推进社区自治、维护群众权益和关心民计民生等方面推动和谐社区建设。2010年9月,招商街道“一核多元”党建模式在全市区域化党建工作现场会上推广。

创新意义:

“一核多元”的模式,探索了新形势下基层党组织引领社会建设的新的组织模式,在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基层建工作机制创新、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和增强党员队伍生机活力等方 面取得新突破;二是社区资源得到有机整合,社区综合党委核心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有效提高了公共管理科学化水平,形成了完善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三是为全市推行区域化党建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现实路径,真正实现了社区“多元共驻共治共享”的和谐局面。

17案例名称:党群工作标准化管理

深圳能源集团党委从2006年开始,参照国际先进管理体系,借鉴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结合企业党群工作实际,按照“标准流程、标准方法、标准语言和标准模版”的制度体系建设要求,制订了覆盖党群主要工作的标准程序。党群工作标准化管理重点关注核心业务流程和关键业务活动,以“符合规范、易于执行”的准则,汇集各基层党组织的意见建议,为各项主要工作建立了“标准程序”,作为指导党务工作规范运行的标准文本。业务指导书重点关注具体的操作步骤和方法,涵盖了党组织管理、党委会议事规则、党员教育管理和主题党日活动等各个方面。

创新意义:

党群工作标准化管理,一是以党群组织的管理、服务、协调三大职能为主线,形成流程清晰、权责分明、运转高效的党群工作制度体系;二是分别从政治素养、工作业绩等六个方面共26个要点和从组织建设、作风建设、思想政治工作中的16个方面共45个要点建立了党员先进性和党组织绩效考核工作程序,取得了良好成效,促进了基层党组织均衡发展;三是建立星级“党员先锋岗”管理体系,创造性地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18案例名称:“同乡村”党建模式

同乡村人口和社会管理是基层管理、促进和谐的重要内容和工作难点。罗湖区千人以上的同乡村有20多个,人口约20万。为破解“同乡村”管理难题,2007年初该区以“党员带群众,同乡管同乡”基本思路,开展“同乡村”党建工作。4月19日,成立了第一个同乡村党支部--黄贝辖区四川达州流动党员支部,开创了同乡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提高,外来劳务工群体和特区和谐相处的新局面。目前,深圳市已建立“同乡村”党支部15个,管理党员500多人,覆盖流动人口十多万人。通过在“同乡村”建立党支部,初步探索出党组织以参与社区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主题发挥作用的新途径,积极引导老乡参与社区治安、计生、城管、调解、维稳、应急等各项工作,有力地促进了社区的繁荣稳定。

创新意义:

“同乡村”的模式,一是有别于传统的归口管理、行业管理、单位管理等管理模式,探索了一条党组织设置的新模式;二是落实中组部流动党员流入地、流出地双管要求的有效形式;三是有效破解了流动人口管理难题,增强了流动党员的归属感、荣誉感。

19案例名称:和谐社区建设“十百千万”行动

2007年初,南山区委区政府在全区部署开展共建和谐社区“十百千万”行动。“十”即大力推广、扶持十类社区组织典型;“百”即组织上百名党员、公职人员竞选居委会、业委会委员、主任;“千”即组织上千名党员、公职人员竞选小区楼栋长;“万”即以党员为主体新发展上万名社区义工。其核心是让党员、国家公职人员在居住地社区“亮身份、起作用、树形象”,让他们站到矛盾最突出、工作最难开展的地方,代表民意、服务社区、引领社会,整合社会资源齐心协力投入到和谐社区共建工作中去。截至2011年6月,全区已有13665名党员、公职人员到社区登记,有8300多名党员加入到社区义工组织或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全区1546名业委会委员中,党员、公职人员占49.5%;647名居委会委员中,党员、公职人员占68%;4453名楼栋长中,党员、公职人员占60.5%。

创新意义:

一是积极推动党员在社区亮身份,是解决党员在8小时以外回到社区“无形化”问题的有效办法;二是实现多元共建,壮大了基层基础工作资源和力量;三是有效优化自治组织结构,促进居民民主自治;四是通过鼓励党员、公职人员担任楼栋长,使党员成为楼栋这个社区最小的单元和谐稳定的促进力量。

20案例名称:党群共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赐昱模式”

龙岗区赐昱公司是一家有16000多名员工的劳动密集型台资企业,公司党支部以深化党群共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为抓手,凝聚党群组织、企业、员工和社会各方合力,形成了以党群共建创先争优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为核心的“赐昱模式”。一是健全党群组织,凝聚党员群众,建成5000平米的党群活动中心,充分发挥团结凝聚党员和职工群众的作用;二是实行“双培双推”双向培养机制。坚持“把党员培养成人才、把人才发展成党员”,目前已有4名高管、10名中层领导干部由党员担任,新发展的6名党员全部是管理人员和业务骨干;三是推动企业发展,服务员工生活,组织员工开展“建言献策”活动,节约成本240余万元,实现社康中心、图书馆、生育文化中心和教育机构进企业;四是建立党员“四员”队伍,要求党员履行政策宣传员、问题隐患信息员、矛盾纠纷调解员和利益诉求代理员“四 员”职责,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创新意义:

在创先争优活动中,赐昱公司党支部带领群团组织积极作为,取得了企业主对党群组织的信任,争取到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广泛凝聚了员工群众,促进了企业和谐稳定,是外商投资企业党群共建构建和谐劳资关系的成功实践。赐昱模式是对企业内部党群组织和其他各类组织共建、发挥整体合力,统筹企业与片区党群组织力量、共同推动企业和社会发展的有益探索实践。

21案例名称:基层党建转型引领推动社区自治

近年来,罗湖区积极探索社区党组织领导和推进社区和谐建设的有效途径。2006年6月在莲塘街道仙湖社区试点建立全市第一家社区党员会客厅,2007年4月在东湖街道东乐社区成立了国内首个社区“党员议事会”,探索组织引导各领域党员积极参与社区事务,拓展党员在社区发挥作用的渠道,壮大社区建设管理服务力量。在实践的基础上,2008年罗湖区提出了较为规范的“社区自治”理念,即充分发挥党组织统揽协调和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居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全面整合市场化、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社会新生力量,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因素参与社区治理,推动政府一元化治理模式向政府、社会、市场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治理模式转变。

创新意义:

一是推进了社区党建转型,构建了新型和谐的党群关系、巩固了党在城市的执政根基;二是党组织引领带动社区自治组织发展,初步形成了社区自治的规划步骤,为城市化较高地区的社会治理模式提供了示范经验;三是实现了社区组织共治共享,延伸了政府工作手臂,有效降低了行政管理成本,提升管理效力。

22案例名称:和谐企业工作室“红花岭模式”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2008年2月,南山区桃源街道在红花岭工业园区率先成立了全市第一家工业园区“和谐企业工作室”,作为街道党工委派驻工业园区的常设机构,由党建组织员、工会(团、妇)联络员、司法调解员(律师代表)组成。“和谐企业工作室”成立后,大力指导推动民营企业设立“党员工作室”,组织引导企业党员“入室服务”,在企业内部建立起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使化解劳动纠纷的关口前移到园区、企业、员工,形成预防、调处、救济环环相扣的劳动争议防范化解体系。目前“和谐企业工作室”已覆盖81家企业和1.6万从业人员,建立了40个党组织,共管理845名党员。

创新意义:

“和谐企业工作室”的成功运作,形成了企业自身和谐发展和参与驻地社会和谐建设的有效机制,将和谐社区建设的理念延伸到企业,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企业劳资纠纷;探索形成了综合统筹的工业园区党群组织建设和服务员工群众的新阵地平台和新工作载体。王乐泉、汪洋等中央、省委领导对桃源街道创建“和谐企业工作室”等创新社会管理的作法给予了充分肯定。2010年8月,王荣同志调研提出“远学新加坡、近学桃源街”,要求总结推广桃源经验。

23案例名称:党代表工作室实现“五化”

2010年9月,市委全面推进党代表工作室建设,并实现了“五化”,即网格化布点、集约化建设、标准化管理、常态化运作及流程化办理。在全市共建立633个党代表工作室或服务点,根据各社区党员群众分布情况将若干社区划为一个网格,方便党员群众就近联系党代表;充分利用社区场所和阵地资源,在网格中建立党代表工作室;印发党代表进社区联系服务群众、提案和提议、询问和质询三项制度,从党代表工作室建设管理和党代表工作室联络员的工作要求进行了全面的规范;制定颁发了《市党代表进社区社情民意办理工作流程》,实现社情民意流程化办理。

创新意义:

我市党代表工作室作为一种阵地平台,成立早、覆盖广;作为一种工作机制,促进了党代表联系服务群众、发挥作用的制度化、常态化,得到广泛认同和好评。2009年10月,省委书记汪洋对我市建立党代表工作室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省委组织部亦对该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

24案例名称:党员民主管理社区提案制

2009年3月,福田区福华社区党总支针对辖区内老住宅区多、老党员多、城市管理老问题多的“三多”情况,创新推出“党员民主管理社区提案制”,引导党员独立或联名向社区提交建议意见,或转达群众对党政工作的意见看法。设置党员提案箱,由专人负责逐件审阅,整理归类。邀请提案党员参加“落实党员提案制研讨会”,共商解决办法。先解决社区可以办到的问题,后解决需要街道协助的问题,把长期解决不了的问题通过街道上报区里协 调解决。党员民主管理社区提案制试行以来,参与提案的社区党员共193人次,提出提案134件,涉及社区基建、安全、教育、医疗、文化等各个方面问题112个,已解决问题85个,办结率达75.9%,得到了辖区党员群众的认可。目前,福田区将该做法在全区进行推广。

创新意义:

党员民主管理社区提案制增强了基层社区党员的主体意识,体现了党员的主体地位,发挥了党员的主体作用,建立起党员服务群众、服务社区和有效参与社区民主管理的新平台,拓宽了党组织服务群众的渠道,密切了党群关系,维护了社区和谐稳定,提升了党在群众中的威信。

25案例名称:非公企业党建“定责共建”

2009年7月,盐田区开始在全区80家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全面开展“定责共建”活动,即采取董事会与党组织协商签订《责任书》的形式,赋予党组织参与董事会决策、参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负责企业文化建设等职责,企业对党建工作给予保障。在实践中,一方面建立党组织参与董事会决策相关制度。对涉及企业发展和员工利益的重大问题,党支部通过联席会议与董事会进行沟通协商;凡不涉及商业秘密的议题,党支部负责人列席并发表意见。另一方面党组织参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定期主持召开生产经营分析会,带领员工完成董事会下达的各项生产任务;定期开展“我为企业生产经营献良策”活动,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出谋划策。同时,党组织负责企业文化建设,把党的理想、信念转化为企业的经营理念、核心价值和发展目标。

创新意义:

“定责共建”创新了非公企业党组织的工作机制,使非公企业党支部融入了非公企业的组织机构,与股东大会、董事会等进行广泛互动;创新了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方式,调动了出资人、党员、员工支持和参与党建工作的积极性,形成了企业董事会与党组织合力抓党建的良好局面。

26案例名称:全面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区域化

2010年9月,市委制定《关于实施扎根凝聚工程全面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区域化的意见》,并召开现场会进行动员部署,决定以城市社区为基本单位,充分整合基层党建工作资 源,加快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区域化,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在全市形成条块联动、区域统筹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扎根凝聚”工程具体体现为全面落实以“四个一”为主要内容的区域化基层党建工作任务:一是全面推行“社区综合党委+兼职委员”的组织设置形式,构建一个区域统筹的组织模式;二是大力开展市(区)委委员、各级党代表、机关在职党员、党员志愿者、党群工作者“五进社区”活动,打造一支上下联动的服务群众工作队伍;三是健全区域化党建工作阵地,搭建一批集约利用的平台载体;四是坚持各方联动、共驻共建,逐步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工作机制。目前全市组建社区综合党委(党总支)449个,配备“兼职委员”650多名,14830多名“两新”组织党员和11266名退休党员纳入社区综合党委管理。

创新意义:

一是在全国率先在一个城市全面建立社区层面的区域性党组织,改变了社区组织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形成区域统筹建设合力;二是大规模开展“五进社区”活动,党的工作力量全面下沉社区,有效发挥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投入力量之多处于全国前列;三是人财物保障全面落实,力度之大居全国领先。

27案例名称:在全国副省级以上城市率先开展市党代表公推直选试点

2010年4月,在深圳市第五次党代会的代表选举中,全市划分为19个选举单位,市委选取光明新区党工委、创维集团党委、市律师协会党委和市注册会计师行业党委等4个试点单位,推行市党代表公推直选试点工作。市委组织部和试点单位共同研究制定了《深圳市公推直选市第五次党代会代表试点办法》,4个试点单位经过党员提名候选人、民主确定初步人选、组织考察、党员大会上公开演讲、党员直接选举等环节,共选举产生14名党代表,占市五次党代会480名代表总数的2.9%。创维集团党委党员大会设1个主会场和北京、西安等6个异地分会场,通过视频会议方式,让全国各分公司党员直接行使选举权。

创新意义:

市党代表公推直选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是首例;把候选人的提名权交给广大党员,党员“一人一票”直接选举产生党代表,大大提高了民主化水平;光明新区为保证4000多名党员同时投票选举公平公开,采用现代通讯手段实现主会场和分会场的互动,为今后探索更大规模的党内直接选举探索了新路;深圳公推直选试点单位党员投票参与度很高,该做法在党员、群众和社会中引起强烈反响,中央、省、市媒体纷纷进行专题报道。

28案例名称:

党代表进社区实现制度化常态化

2010年11月21日,深圳市统一开展了“市党代表进社区启动日”活动,市委将除解放军武警党代表外的全部464名市党代表,统一安排每人定点联系1-2个社区,覆盖全市633个社区,做到全体市党代表参与深入全部社区的“两个全覆盖”。定期开展进社区联系群众活动,在基层亮身份、察民情、听民意、解民忧。对市党代表进社区收集到的社情民意,由各级组织部门自下而上进行分办、交办,党代表工作室设立办理情况跟踪明细账,对办理、反馈、代表评价等进行如实记录。截至目前,共集中开展活动4次,收集社情民意2041条,通过组织部门100%转办、答复和反馈,帮助解决民生热点难点问题2314个。基层党员群众普遍评价,党代表联系基层,让群众“有地方说话”、“说话有人听”、“有事能解决”。

创新意义:

市委先后印发市党代表《进社区联系群众暂行办法》、《提案和提议暂行办法》、《询问和质询暂行办法》等办法,市党代表任期制的配套制度初步形成;市党代表每两个月进社区联系群众不少于一次,每年入户走访群众不少于十户,每年七月定为“市党代表活动月”,发挥作用常态化;制定《市党代表进社区社情民意办理工作流程》,社情民意收集、办理、反馈各环节实现无缝衔接,解决了很多老百姓的实在问题,受到广泛欢迎。

29案例名称:

健全民意畅达机制

2010年2月,盐田区委决定在全区开展民意畅达工作。在全区设立22个民意表达工作室,加挂区党代表工作室、人大代表社区联络站、政协委员工作室牌子,统筹安排“两代表一委员”联系党员群众工作。全区305名“两代表一委员”采取多种方式网格化联系辖区22.7万名常住人口及非公企业,结合辖区人口构成采取“四个一”模式(即“一线”、“一访”、“一表”、“一卡”)联系基层党员群众,收集党员群众的意见建议,并由工作室整理形成《社情民意登记表》,及时转交有关部门处理。各社区民意表达室设立评议台账,民意诉求办结后,由诉求人对相关的代表委员、民意表达室、处理过程和处理结果等进行评分,评分结果由区委群工部定期汇总、通报,并按一定权重计入部门绩效考核总分。

创新意义:

一是将社会矛盾及时化解在基层,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二是广纳民意、汇聚民智,有利于区委区政府提高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三是为“两代表一委员”提供开展联系基层党员群众的工作平台,有利于激发和提升代表委员的主动性;四是增强了各部门及其公务员为群众服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推动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五是满足群众日益高涨的参政需求,有利于推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30案例名称:

党建特色组团活动

创先争优活动中,市直机关工委针对管理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两种性质单位党组织和8万余名党员的实际,克服工作面宽、跨度大、任务重的困难,大胆创新,创造性地在本系统开展“党建特色组团”创建活动。对有特点、有基础、有经验的基层党组织进行分类组合,具体按党建工作内容的侧重分为创新型、活力型、服务型、廉洁高效型、民主建设型等五种类型,每类组团均明确具体的要求和标准。根据不同组团单位党组织和党员的实际和特点,探索新形势下的组织生活有效模式,开辟2个时尚新颖、功能完备、格调高雅的“党员天地”,分别开设五大“党建特色组团”论坛,为各类型组团活动提供场地、设施、经费等支持,构建颇具吸引力的创建平台。

创新意义:

基层人才工作创新案例 篇5

【全国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一

一、背景

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成为党的建设方面最鲜明的特征和最大亮点,理想信念教育在各地广泛开展。然而,实际效果与预期仍有相当差距,学员反映最普遍的“理论认知与情感认同脱节、课堂学习与精神修炼脱节、历史学习与现实行为脱节”等问题未得到很好解决,传统教育“方法单一,内容陈旧,缺乏吸引力和实效性”的局限愈加明显。

作为央企,南方电网系统(以下简称“南网”)现有逾10万党员,开展教育的需求量十分巨大;因南网党校新成立不久,师资和课程储备不足,暂时采取和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等单位合作培训的形式。但这些院校接待容量有限,无法满足规模化培训,且远距离外出培训往返成本较高,与南网勤俭办培训的思路不相适应。“全面从严治党”新要求与内部教育资源能力不足引发的革新需求、培训实效性差引发的改进需求和大量红色教育资源浪费引发的整合需求,促使南网作出自己的思考。2014年,南网成立专项工作小组,贯彻中央全面从严治党、“两学一做” 和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相关精神,研究新形势下开展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

体验式学习作为一种情境化学习模式,以“在做中学”、“体验式学习圈”、“发生认识论”等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为主要理论架构,学习效率、记忆持久度是传统学习方法的5~10倍。受其启发,在经过多次理论研究、深入标杆单位调研和内部试点开发后,南网在所在的粤、桂、滇、黔等长征故事发生地,立足行业和地缘特色,创新教学内容和模式,打造了自有品牌----“信仰的力量—理想信念教育体验式培训”项目(以下简称“培训”)。

二、主要思路及做法

开发以来,在“体验”的基础上,培训坚持“在历史的发生地讲历史”、“以党史促党建”,优化教学目标、改进课程内容、创新培训方法,使培训更富于行业特色和时代色彩,更突出系统性和实践性,使教育方法实现传统与现代有机的结合。主要思路和做法包括:

“一个主题”。以“信仰的力量”为主题。

“两个定位”。“立足南网,面向央企”,在做好内部培训基础上,为其它央企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提供平台。

“三个目标”。“明之以理、动之以情、见之以行”,针对性解决传统理想信念教育“学不到位、识不到位、行不到位”的问题。

“四大篇章”。以“追溯救国路”、“重走长征路”、“见证强国路”、“筑就中国梦”为四大篇章,分别展现近代救国路、红军长征史、革命老区换新颜、改革开放前沿、筑就中国梦等内容。

“五项内容”:以理想信念、道德品行、党史国史、国情党情、西电东送及网情为五大教育模块。

“五种做法”。坚持“在历史的发生地讲历史”、“用党史讲党建”,启发学员知、情、意、行的深度参与,形成五大特色具体做法。

(一)把情感体验融入到理性思考。改变“‘背书式’讲课+‘导游式’参观讲解”的刻板做法,尊重个体差异。遵循“学习(重温)—体验(唤醒)—内化(转化)”的规律,创造情境让学员开展行动与反思。例如:在贵州路线教学设计中,遵循“体验式学习圈”和情绪学习曲线(见附图1、2),通过情绪的触发为学习提供基础;采取深入体验、情感沉浸、环境再现等体验式教学方法,以环境和感观刺激使学员进入角色,激发情感共鸣;在遵义会议博物馆,以声光电三维视频仿真技术真实复原遵义会议过程;在息烽集中营,以情景剧等蒙太奇的教学手法使学员身历其境,邀请学员亲入不足1米高的 “感化室”,接触各种刑具,体验当时情境。

(二)把室内授课拓展到室外走学。通过把要开展的课程搬到现场,把简单的讲解转化为系统的课程,实现现场课程化、课程现场化以及从抽象到具体、从理论到体验。例如:除“重走长征路”等体验环节外,培训还聘请各省党校教授、研究学者到现场与学生开展研讨式的“走学”,提升授课科学化、情境化水平,使理想信念教育之于学员不只是震撼、激动一阵子,还能铭记、影响一辈子。

(三)把单体知识串联成系统认知。串联整合零散观点,找出历史事件、人物和多学科知识间的内在关联,构建起“一人一会一战役”等教学理论概念体系,更具理论支撑和张力。多角度开发“遵义会议对党的执行力的影响”、“从四渡赤水体现毛泽东战略思想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相结合”等现代管理学专题,帮助学员开放思辨、多维思考,深入发掘历史经验的时代价值。

(四)把历史经验投射到企业发展实际。突出“关键在做”,开发“如何在工作中践行长征精神”、“南网人实践长征精神”、“西电东送及网情教育”等模块研讨教学。引入前沿的行动学习法,组织学员选择最关乎群众利益和当地发展、与自身工作有关的实际问题开展考察和结构化研讨,形成解决方案,实现教育从浅层认知到深入实践的转变,实现社会效益。

(五)以“互联网+”技术融入时代表达。为使80年前的长征精神更好地为年轻人理解、接受,于2016年原创设计了“理想信念线上学习”系列(见附录1-5),糅合了微课、动漫、VR技术和APP应用等多种元素,以其更加多元、更接地气的方式讲述长征,有效扩大了学习和分享活动的辐射范围,建立社会心理学所说的“体验式学习圈”。该系列微课部分还获得第二届中国企业微课大赛“最佳音效奖”和“最佳呈现奖”,南网获“企业微课实践先锋奖”。

三、项目成效及主要价值

目前,培训相继完成几条路线的开发,开发课程68门,编制教材3本,并形成灵活的菜单式教学模式;在遵义干部学院等六地成立“理想信念教育教学点”;培训47期3700多人次,包括向中国电信、宝钢、神华等央企培训6期200多人次,提供了学习交流平台;培训经验总结在中组部《全国干部教育通讯》刊发,获中组部组织工作教学案例三等奖;在第六届中国企业大学发展论坛上获评“中国企业最佳学习项目”;鉴于在理想信念教育上对央企的贡献,南网获中国企业高管培训发展联盟(国务院国资委干部教育培训中心等主办)颁发“最佳贡献奖”。2016年6月,中组部干部教育局局长时玉宝同志赴南网调研,对南网在理想信念教育上的探索予以充分肯定。培训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促进了学员理想信念的“两个转变”

一是把“全面从严治党”理念贯穿培训全过程,实现理想信念从模糊的到清晰的转变。按照中央党校主体课程的理论结构设计课程,确保理论学习原汁原味。学员们通过革命老区实地体验,更加深刻认识到保持艰苦奋斗作风的重要性。二是坚持“学、思、行”一体式,使学员实现了理想信念从浅层认知到深入实践的转变。将理论学习与教学点特色相结合,革命历史与改革发展新常态相结合、将国际国内形势与党中央治国理政理念相结合,运用历史、辩证的方法,帮助学员夯实理想信念的理论基础。

(二)促进了坚定理想信念和服务群众“两个结合”

一是学习的过程深化了学员对企业使命的认识。学员通过与当地群众和企业互动,深刻感受革命老区群众淳朴,了解老区发展的现实需求,对电网建设如何更好服务地方发展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深刻理解了“主动承担三大责任,全力做好电力供应”的企业使命。二是学习的成果体现了学员对服务群众的思考与实践。每个学习单元引入行动学习法和结构化研讨,引导学员动手,形成实际问题解决方案,实现了社会效益与企业效益的双促进。

(三)促进了干部培训的“两个突破”

一是立足自身队伍、资源打造特色教育品牌,实现自主研发能力的突破。通过整体设计,最大程度利用南方五省红色资源,通过课程层次化、模块化开发,路线特色化设计和项目整合化开发,实现教育的系统性、专题性和培训资源的集约、培训成本的大幅降低,避免了培训目标不统一和效果参差不齐。二是传统教育方法与现代方式有机结合,实现培训模式的突破。通过情景教育、体验教育和实践教学等行之有效的方式,找准理想信念教育和南网文化的契合点,挖掘地方特色和行业特点,使党员置身其中、潜移默化。

四、项目经验及特色探讨

近年来,各地以体验式培训方式承载理想信念教育的尝试并不少见,而南网的这个培训之所以能取得预期效果,获得内外的广泛肯定,主要是抓住了几个重点、做出了几项特色:

(一)领会了“信”的关键,科学构建理性和感性认同

准确把握党中央对理想信念教育的新精神新要求,是开发成功的前提。“信”的关键,是要引导学员建立对科学理论的深刻认同,和对历史规律、基本国情的正确把握。因此课程体系上突出了几项内容:一是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特别是深入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二是强化党史学习。把党领导人民的奋斗史、创业史、改革开放史作为必修课;三是强化行业特色,加强南网人实践革命精神的学习和研讨;四是强化道德品质教育,强化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二)把握了“教”的规律,促进“体验”与“学习”相交融

实事求是,改变“背书式授课+走马观花参观”的刻板程式化做法,尊重人的认知和行为改变规律,促进“体验”与“学习”相交融。具体教学中,注意以下细节打造:

以情动之,化“硬”道理为“软”故事。信仰需要情感的共鸣,而非意识形态的灌输。培训没有选择皇皇巨著、长篇大论,而是给学员讲家庭、个人,讲战友友谊、军民情谊,讲大小生动的轶事、典故,并以诗歌朗诵、舞台剧等直观感性的方式,触动内心最柔软、最敏感的神经,以情感为触发思考的引子。

以理明之,在新的文化语境中评史述理。心态和文化价值观的培养是一个持久的工程。课堂上,允许学员有疑惑、有意见空间,承认对日作战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上的努力,支持学员从疑惑入手,查找史料、自由讨论、自主思考。“为什么是我们党坚持到了最后?因为当时的国民党,放眼皆是失去信仰、忙着捞油水的‘聪明人’。长征就是一场信仰和现实的对决,‘聪明人’和‘傻瓜’的对决。”一位学员在讨论后,理解更深了一层。

以行贯之,以“走学”实现历史与现实对接。课堂学习与精神修炼紧密结合,如每次外出教学活动,学员都要佩戴红色标示带、高唱革命歌曲,强化认同感、荣誉感和责任感;“重走长征路”环节,学员身体力行体验长征的艰苦卓绝;在教学现场,学员们向烈士敬献花圈、默哀,重温入党誓词,把感悟内化为自觉行动,从历史和现实的对接中体悟理想信念。

(三)突出了“学”的主体,塑造学员“四个铁一般”素质品德

2015年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对党员干部提出“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思想素质标准,也为学员培养指明了方向。据此,培训开展了学习对象的管理,从以“教”为主线,专注于“教”了什么、教了多少,转变为以“学”为主线,专注于学员“悟”到什么、怎样实践,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员寻根塑魂、涵养正气、修炼品格、内化修为。

增强历史事件的即视感和体验学习的代入感。坚持“在历史的发生地讲历史”、“用党史讲党建”,通过看、听和体悟,启发知、情、意、行深入参与。如在遵义博物馆的声光电技术和在息烽集中营运用的蒙太奇教学手法,都有效塑造了真实情境,增强了体验学习的代入感。

从“真性情”到“真信仰”、“真担当”。有情方能“有责”。新民主主义革命集中体现了先烈的家国情怀,涵括了无数母子、夫妻、兄弟、战友、军民之情,正是党性根源所在。培训遵循情绪激励曲线,将这些“情”发掘提炼、集中体现,以人之常情作引子,扪动人性;以家国情怀作基调,根植党性;以正邪对比作铺陈,激发血性,使淳挚感情成为心底党性的感性来源,激发责任感。教学中,小萝卜头与张露萍的诀别,贺子珍战乱中艰难产子和舍子战斗等故事,先烈“以国为家”的胸怀和风骨,都是让学员印象最深的。

养成五种自我品行。为从感性到理性,培养学员作为党员的自豪、自信和自强、自律、自觉,在课程体系中糅合了现近代救国路、长征史、革命老区换新颜、改革开放前沿等内容,使学员深入、全面地了解先烈追求理想信念的心路历程,课程内容更丰满、内涵更丰富。

(四)聚焦了“做”的实效,落实“问题导向”、“关键在做”

贯彻“两学一做”的要求,摒除“走走老区、流流眼泪、背背理论、交交论文、光说不练”的形式套路,始终着眼于“解决一些问题、取得一些实效”,坚持“学、思、行”一体式,帮助学员有效践行理想信念。

首先,课程设计突出“关键在做”,以史喻今、以史资政,消除学员对理想信念的“疏离感”和“渺茫感”;根据地缘历史和企业发展的关联进行课程设计,使学员更直观地如何运用所学指导实践,认识电网如何更好服务地方。

其次,学习目标设定突出“问题导向”,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依归。引入前沿的行动学习法,引导学员动手,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直接促成成果转化。

【全国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二

一、背景

党性教育是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干部教育培训的灵魂和主题,是坚持党校姓“党”的重要体现。我们认为要增强学员的党性,首先就要解决学员的理想、信念和宗旨问题,在这方面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2012年12月,习近平同志来到广东深圳、珠海等地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此次讲话表明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的信心和决心。大家一致认为,总书记的讲话高瞻远瞩,表明了党中央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加快发展的决心,对凝聚全民智慧和力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素以“敢为天下先”著称的特区人在新一轮改革开放中,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将会有更多创举和作为。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印发<2013-2017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的通知》)有关要求,要大力加强党性党风党纪和党史国史教育,特别是党领导人民的奋斗史、创业史、改革开放史教育,将其作为必修课,帮助干部了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来龙去脉,深刻认识党的两个历史问题决议总结的经验教训,切实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把党史国史教育与世情国情党情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干部增强忧患意识、使命意识,自觉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

近年来,深圳公共管理教育培训学院(深圳市当代干部教育培训研究院)自觉地以传承弘扬“改革开放精神”为己任,提出将学院建设成为“干部教育和公务员培训的创新基地”,始终坚持把理论武装和党性教育放在干部教育培训的突出位置,弘扬改革开放精神,强化党性教育特色,致力于打造珠三角有影响力的“红色学府”。学院通过深入挖掘深圳改革开放史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新南巡路线、改革开放史展厅、中英街历史博物馆等红色教育资源的特色内涵,通过将现场变成课堂、讲解变成互动、素材变成教材、讲授变成体验的总体思路,打造了“深圳改革开放史”系列党性教育课程,为加强党员干部党性修养开辟新阵地。学院还与改革开放史研究中心在2016年7月1日,共同开通“网上党校”微信公众号,并且联合主办“网上党校”PC端在线学习的平台和移动端APP学习,利用富媒体、慕课等先进技术,创新载体手段、改进方式方法。创建微党课、党员身边小故事等形式,使干部教育培训变得愿学、会学、乐学、善学。

二、做法

改革开放史党性教育突出方式方法创新,秉持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内容与形式相统一,引导党员干部在历史的比较和现实的感悟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提升。

一是开发建设改革开放史党性教育课程体系。近年来,我们以“改革开放精神”为主线,充分挖崛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有效资源,以专题讲座、访谈教学、实用案例、现场教学等形式,开发了20个左右核心课程,近30个现场教学点,初步完成了具有深圳特色、个性鲜明的党性教育课程体系,并印制成册,供各类培训班次选择使用。

党性教育课程体系的开发建设,不仅为开展党性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而且改变了以往党性教育教材缺乏,系统性、联系实际不够等问题,为规范和深化党性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教学保障。为学员加强党性锻炼提供了直观、生动的课堂,既有利于增强干部的党性修养和执政意识,也有利于提高干部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本领,大大提高了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是积极主动聘请高端专家整合师资力量。从党校、干部学院、社科机构遴选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邀请深圳市委市政府的部分老领导、老同志和深圳30多年改革开放的亲历者、见证者,党的十八大党代表,劳动模范等先进典型、基层党组织书记、一线普通党务工作者组建课题组;邀请国内权威党性教育课程创新团队定期指导,共同开发改革开放史党性教育特色课程,研发配套教学资料。目前已完成《从深圳改革开放看中国道路》《邓小平南方谈话与中国的改革开放》《中英街的形成与变迁》《深圳声音—时代变迁中的情感表达》等20多门系列特色课程。

三是竭尽全力有效整合特色教学资源。围绕“改革开放”主题,以学习弘扬深圳改革开放精神为核心,用党性教育这根主线,把深圳前海自贸区、深圳改革开放史展厅、中英街历史博物馆、南岭村等教育阵地串通起来,实现一个点就是一堂课,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党员干部的不同学习需求。

四是大胆实践创新党性教育方式方法。创新方式方法是提高培训质量的关键。为了增强效果,提高实效性,我们积极探索改进党性教育的方式方法,利用各种有形的、无形的、集中的、分散的形式,校内校外的场所,以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把党性教育贯穿党员干部教育全过程。在开展党性教育实践中,我们根据培训班的教学需要,特别是党性教育的一般规律,不断创新和完善案例式、访谈式、体验式、研讨式、情景式、行动式等教学法,并科学组合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增强党性教育的鲜活性、生动性和主动性。

三、成效

截至目前,已有省内外230多批次近2万名党员干部在深圳改革开放史党性教育课程的教学中汲取了精神之“钙”。反映深圳改革开放30年的专题纪录片《梦开始的地方》被广泛用于教学培训班次,供党员干部和参训学员观看学习。2015年12月,我院受邀在北京参加全国党性教育主体课集体备课会,中组部全国组织干部学院的领导和党性教育课程创新联合工作室的专家,对我院成立改革开放史研究中心,打造改革开放史系列党性教育课程的做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深圳市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依托特色教育资源,研发改革开放史系列党性教育课程,有效填补了党性教育模块中改革开放史教育的一大空白,这种做法值得点赞,很有意义、很有价值。2016年10月,在山东临沂举办的全国党性教育精品课集体备课会上,由我院选送的改革开放史专题党性教育系列课之《从深圳改革开放看中国道路》,学院“改革开放史”课题组成员以说课的形式,讲故事的方式,向与会专家、老师作了汇报和分享,得到了专家的好评,认为我们这是一组学员欢迎、且能解渴的好党课。

四、探讨

改革开放史系列党性教育课程突出党员干部主观世界改造,让党员干部身在其中、心临其境,对新形势下探索加强党性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是只有问题聚焦,才能突破瓶颈。党性教育是干部教育的永恒话题,是由党的性质和所承担的历史使命决定的。用什么理念来挖掘党性教育资源,用什么方式来整合党性教育资源,是关系到党性教育是否“管用”和“有效”的重要问题。结合中央要求、当前干部党性存在的问题和本地特色教育资源,强化问题导向,把党性教育由课堂搬到现场,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思路,从“历史到现实、个人到群体、正面到反面”的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深入挖掘内涵,将一份份素材变成新时期党性教育的生动教材,推动了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双重创新、理论讲授与实境体验的有效融合,使党员干部参加培训的过程真正成为接受党性教育、加强党性锻炼的过程。

二是只有内心感动,才能见于行动。改革开放史党性教育课程着眼于可学可信可借鉴,内容上相互衔接,认识上步步深入,形式上丰富多样。从课堂到现场,从讲台到研讨,通过紧扣主题的教学设计进行环环链接,引导党员干部进入30多年的改革开放历史长河之中。现场教学点上,用一张张图片,一个个细节,一段段故事,一点点变化,让历史见证人现场讲述、真情回顾贴近主题的现场互动,让党员干部在不知不觉中有触动、受感染、思行动,在现场共鸣中引发深思考,深感悟,汲取坚定信仰的力量,补足精神之“钙”,筑牢思想之魂。

三是只有解决难点,才能激活全局。如何使党性教育真正接地气,让党员干部入脑入心,这是关键,也是难点。改革开放史党性教育课程以改革开放30多年为主要教学脉络,以问题为导引,不讲“是什么”、不提“怎么样”,而是让党员干部带着问题走进,找到答案出来。初步探索证明,党性教育只有问需于学员,增强针对性,活化形式,触及灵魂,才能永葆生机活力。

【全国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三

一、背景

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时代背景下,为探索党员经常性教育长效机制,把党的思想政治建设抓在日常、严在经常,本案例在近十年对大学生思想上入党问题持续探索的基础上,凝练出“七个一”修身行动暨党员成长日志。

随着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该案例经历了几次大的提升和突破。连续两届获得校党建特色项目一等奖,2012年获得河南省高校辅导员优秀工作案例评选活动一等奖,2014年“七个一”学习教育获得河南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品牌,《大学生思想上入党问题研究》获得2014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项目资助。

该案例的创新和特色:

(一)把党的思想政治建设抓在日常、严在经常,围绕党员经常性教育长效机制这一主题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三个创新做法:第一,以“七个一”的形式,提出定时定量的学习要求。第二,党员成长日志周报。第三,低年级班级建立思想上入党小组。与集中性教育活动相比,该活动是一个常态化活动,贯穿大学四年,持续给力,为学生健康成长导航和提供精神动力,高度契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

(二)探索严以修身的行动路径。“三严三实”首先是严以修身,总书记对严以修身的深刻阐释,融合了中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历史文化传统。通过严以修身,常补理想信念之“钙”,把真修信仰作为关键之修、根本之修,炼就金刚不坏之身,做到思想上入党,为全面从严治党打好坚实基础。

(三)利用手机新媒体开展党建。每位党员在手机上安装人民日报客户端,将共产党员网收藏到手机桌面,把蜻蜓FM这个APP装在手机上听新闻,关注共产党员微信公众号,用手机百度音乐听红歌。

(四)在班级建立思想上入党小组,着力班级层面党建,全面从严治党落实到支部,班级。

二、做法

(一)开展“七个一”修身行动,以“七个一”的形式对党员提出定时定量的要求

第一、每天读一次人民日报。每位党员在手机上安装人民日报客户端,每天读头版头条,头版如有评论员文章应通读,将这作为修身的重中之重。读人民日报重点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引导学生时刻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第二、每天听一次中央台新闻。把蜻蜓FM收音机装在手机上,这个APP可以后台播放,可回听新闻和报纸摘要、新闻联播等品牌栏目,不需要耳机天线。听新闻不累,不耽误干其他事,针对许多学生有睡前看手机的习惯,可躺在床上一边看手机一边听新闻。第三、每周学一次先进人物。将共产党员网收藏到手机桌面,通过表彰动态等栏目学习双百人物等先进人物事迹。关注共产党员微信公众号,转发分享正能量信息。第四、每月看一次红色影视。第五、每月听一次红歌。把推荐的红色主旋律歌曲储存在手机百度音乐上,将这些歌曲设为手机铃声。第六、每周做一份成长日志。第七、每月通过学雷锋等方式做一次奉献。引导学生从身边做起,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

善于挤时间,善于利用点滴时间进行碎片化学习,把他人打游戏、看韩剧、看肥皂剧、看小说、听流行音乐,看娱乐圈新闻的时间用于“七个一”修身行动。灵活利用睡前、吃饭、洗衣服、洗脸,刷牙等零碎时间听新闻。从 看《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等红色视频做起,开始时一周一小时左右,慢慢引导到以看人民日报客户端和听中央台新闻为经常内容,时间量自己慢慢加上去。养成习惯后,每周能轻松完成修身行动2小时以上,一年下来自主政治学习将达到100学时以上。每天精神锻炼半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

(二)开展党员成长日志周报,形成一种经常性教育长效机制

纪严于法,把纪律挺在前面,我们把学习纪律挺在最前面。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利用夜晚、周末、节假日等时间进行“七个一”修身行动,日志是“七个一”修身行动的记录,周末把党员成长日志发负责人邮箱并存自己邮箱。模板简洁明了,务实管用,能迅速掌握党员的学习动态。每天写的所受启发和学习内容加在一起一般情况下不宜超过50字,关键是确保真实,长期坚持。不要求每天都记。日志模板存到手机QQ的我的电脑上,日志做好发手机QQ的我的电脑上,这样记录一天的日志只需2分钟左右,周末把本周的日志转发到电脑上进行总结只需要15分钟左右的时间。每周上交的日志须包括以前上交的全部内容,每四周的汇报应涵盖完七个方面。日志不要有个人隐私,对每个党员的成长日志不定期在一定范围内传阅共享,大家互相学习监督。

党员成长日志记录着党员成长的点点滴滴,贵在坚持,重在实效,日积月累,久久为功,善做善成。日志周报的长期坚持,形成一种机制引领党员进步,便于查找的成长记录将成为每个党员的宝贵财富。党支部,辅导员每周指导不断线,通过QQ把行动最好的共享给大家,每月评出修身之星,作为确定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党员,党员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分批胶装每个党员的成长日志,便于全班和学弟学妹学习传阅。

(三)创新组织载体,低年级班级建立思想上入党小组

在高校新生中开展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在大学一年级筛选出重点教育培养对象,组成班级思想上入党学习小组,班级成立思想上入党学习小组为众多积极要求入党的青年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平台,满足了众多申请入党学生渴望接受党的教育培训的需求。

在低年级班级建立思想上入党小组,成员以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为主,成长日志和抄党章成为小组接纳成员的重要条件。作为学校业余党校的延续,接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使其逐渐成为落实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有效载体。培育学习交流平台,每两周开展一次活动,每次半小时左右。

为便于交流感受和检查反馈,采取统一步调,统一学习内容的方法。分时段逐一学习双百人物,引导青年人以平凡而伟大的雷锋为青春榜样,在学习上学习钱学森精神,在工作上学习焦裕禄精神,在谋划事业上学习红旗渠精神。分时段逐一收看《五星红旗迎风飘扬》、《长征》、《士兵突击》,《恰同学少年》、《信仰》,《亮剑》等。分时段逐一听学推荐的红色等体现共产党人精神风貌的歌曲。

同学们反映效果很好,感受到有一种氛围,一个场,一种机制在引导其思想进步。思想上入党小组的活动把发展党员的关口前移,有力地促进了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考察和培养。通过对这些苗子提前进行重点培养,思想上入党小组成员的党员意识逐渐增强,为发展党员打下了很好的思想政治基础。

三、成效

“七个一”修身行动暨党员成长日志凝聚起的强大正能量有力地促进了班级建设。案例实施的9个四年制本科班中的6个获得省先进班集体,其中一个班获得省文明班级,一个班获得省五好团支部,6个班100%获取学位。案例作者获得第八届全国高校辅导员人物入围奖。在2016年西藏专项招收非西藏生源毕业生工作中,河南专招51人,案例实施的1个班录用3人。

以2014届给水排水二班毕业生为例,2011年10月至2013年11月两年思想上入党小组开展69次活动。在思想政治素质提高所激发的动力牵引下,实现了思想政治素质提高,专业课学习,全面发展的相互促进。团支书学习成绩两年全班第一,获得国家奖学金;班长学习成绩2013年全班第一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小组成员均有机会主持活动,客观上也锻炼了学生的演讲、写作,组织能力。该班先后被评为省先进班集体和省五好团支部。全班凝聚起来的强大正能量同化了后进分子,该班毕业时100%获学位率,四年没有违纪现象。

2015年底随着党员成长日志的开展,本案例获得新突破。以大四党员兰某某为例,2015年12月28日至2016年6月12日,包括春节在内每周行动时间平均达4小时以上,5个半月记录党员成长日志4万多字。

四、探讨

(一)经验

“七个一”修身行动暨党员成长日志弘扬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传播正能量,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四个以”规律。听中央台新闻旨在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读人民日报旨在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学习先进人物事迹旨在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收看红色影视和听学红歌旨在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案例走心,做到“三贴近”,探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培育的途径。培养了学生的政治理论学习习惯,融入生活的政治学习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内容,引导着学生自觉把成长成才的个人梦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成为信仰的播种机。

案例突出红色,营造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自觉学习红色文化,争做马克思主义学习型党员的浓厚氛围。红色文化深入学生党员的日常生活,红色基因深入学生党员的骨髓。睡觉前收听广播,既能及时了解国内外新闻,又改变了大学生“卧谈会”的内容,最重要的是通过党的喉舌引导学生时刻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学唱红歌振奋了渴望成功的大学生的精神,潜移默化之中给了学生信仰和力量。

(二)下一步加强和改进的计划

1、根据十八届六中全会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精神对案例进行改进完善。通过谈心谈话调研案例执行中的困难。探索党员政治学习的自学纪律建设。探索精准思想政治教育。

2、逐条细化“七个一”修身行动的具体做法,探索大学生易于践行的路径。从看《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等推荐的红色视频开始。进一步发挥人民日报客户端的作用。

3、加强对班级思想上入党小组活动选题的指导和规范。每次活动的主题和主持人采取竞标的形式,严格规范活动流程,提高选题质量。

4、加强对典型经验和材料的提炼总结,使案例便于宣传推广。宣传先进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对于积极要求入党的大学生来说,“七个一”修身行动暨党员成长日志应坚持四年,运用这些详实的材料对党员的思想变化进行研究分析。

【全国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四

一、背景情况

甘肃龙源风力发电有限公司是中国国电集团旗下龙源电力集团在甘肃省的子公司,公司成立于1997年,主营风电、光伏等新能源的开发、建设、运营。2009年成立党委,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党建工作也不断提升;目前公司设有7个党支部,负责10个管理部门、6个风电场1个光伏电站的党建工作。和大多数新能源企业一样,公司员工队伍较为年轻,平均年龄29岁,党员85名,占员工总数36%,平均年龄32岁,是一支较为年青的党员队伍。

2016年,面对电力市场发生深刻变化的形势,甘肃电力供需矛盾突出,发电受限,公司生产经营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和严峻挑战;加之公司党支部较为分散,组织党员集中学习和开展组织生活存在一定的困难。公司党委认真思考、积极部署,明确了“抓实党建工作、推进中心工作”的整体思路,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载体,以“服务中心,建设队伍”为核心,深化“三型”党组织建设,以党支部为单元,不断强化党员学习教育,组织和引导广大党员融入中心,立足本职,示范引领、发挥作用,真正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群众工作优势,转化为公司的创新优势、发展优势、竞争优势;促进公司安全生产经营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主要做法

公司党委在年初整体党建工作部署的基础上,通过制定工作方案、签订支部党建目标责任书、细化党支部目标考核和党员考核,针对每个支部的不同情况,分类进行指导,找准党建思想政治与“双提升”等中心工作的切入点,进一步强化党员意识、激发党组织活力,切实把支部党建目标任务与中心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做到目标明确、职责清楚、标准统一、考核有据。具体做法如下:

1.抓好思想阵地建设,搭建“理论学习”平台

党支部围绕公司理论学习计划及“两学一做”学习安排,细化支部学习计划。围绕“立足岗位、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等主题,确定4个研讨专题,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充分利用自学、集中学习讨论、党课、知识竞赛等形式,抓好思想学习。将每周五下午定为“党员活动日”,积极开展党员学习、讨论等主题活动,做到每周有学习,每月有集中,季度有交流,使党员在学习中不断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党员意识。截至目前,已组织讲党课62场次,听课党员达700余人次。以“亮身份、亮承诺、亮形象”为抓手,组织党员在岗工作佩戴党徽,将身份亮出来,在党务公开栏公开每名党员争做“四讲四有”合格党员的具体承诺,将承诺亮出来。营造人人争先的良好氛围,提高党员争做先锋的行动自觉,全面固牢党员思想阵地。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党委还将党章党规党史纳入竞赛内容,组织党员开展了“学党章、强党性”知识竞赛、现场抢答和考试测验等活动,有效激发了党员学习热情。

2.抓好活动阵地建设,搭建“技能提升”平台

按照龙源电力“新能源企业党支部建设标准化指导手册”要求,党委统一完善了各支部活动室的建设,做到制度上墙、党员活动园地统一规范,支部资料实现“一本五盒”管理;举办和参加党务人员业务技能培训班,开展支部工作观摩交流活动,帮助和促进党务人员掌握党务基本技能、工作程序和要求,明确支部工作“做什么”“怎么做”,解决了思想认识上的误区、业务上的“短板”和差距;借助“运检技能竞赛”“安全知识竞赛”、“五讲五提升,全力保目标”劳动竞赛及实训基地等平台,开展新能源技术等培训,不断选树技术能手,提高全员技能水平。公司先后涌现出全国“优秀技术能手”1名,国电“技术能手”1名,龙源“技术能手”7名。成立“党员攻关组”,围绕生产一线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偏航卡更换工装设计”、“华锐机组提升机技改”、“歌美飒机组齿轮箱散热系统技改”、“变电设备(SVG)加装防尘装置”等15项等技术革新项目,缩短了故障处理时间,提升了现场作业效率,节约成本费用约600余万元。

3.抓好岗位阵地建设,搭建“名师讲堂”平台

为了发挥先进典型榜样力量,公司建立以党员技术骨干和优秀职工为核心的“名师讲堂”培训队伍,定期驻扎各风电场利用休息时间为广大员工轮流讲课,开展业务培训、传授“独门绝技”、“传经送宝”。支部牵头指派技术水平高、有责任心的党员对新学员进行“传、帮、带”,耐心细致地进行实际操作培训,将“青蓝工程”各项举措落到实处,帮助青年员工成长;深化党员先锋岗、责任区创建,每年选树党员先锋岗、责任区,结合工作目标要求不断细化创建目标计划、考评标准,将先锋岗、责任区充分与工作岗位、工作职责结合,实现了责任区内“关键岗位有党员、处理问题有党员、加班加点有党员”,推进党员先锋岗、责任区作用的切实发挥。实施党员“工作量化评价”,对党员从工作效率、工作创新、工作质量三个方面进行量化评价、星级管理,每月评选出支部“党员之星”,实现党员立足岗位争先创优,积极发挥先进党员的作用。

4.抓好网络阵地建设,搭建“互动交流”平台

公司党委总结实施党的群众路线和“三严三实”教育活动的经验做法,将“面对面”、线上与线下有机结合,搭建互动交流平台。线上通过“党员微信圈”和“微信公众号”及时学习传达政策要求、形势任务,组织党员交流讨论。充分发挥“互联网+党建”的作用,将“网络党建”作为党员理论学习的园地、思想互动的平台、风采展示的窗口、联系群众的纽带、党建创新的载体,组织引导党员利用网络、微信等新媒体在“共产党员网”进行在线学习,鼓励和引导党员在公司“党建微信交流学习的平台”中发布和分享微党课、学习心得等,改变“我教你学、我讲你听、我念你记”的灌输式学习模式,激发党员主动学习的热情。线下通过座谈会、调研表、讨论会等形式,加强学习交流。“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工作开展以来,公司微信公众平台已发布各类学习内容140余条,展示党支部及党员风采纪实82条,切实营造了良好的互动交流氛围。

三、取得的成效

(一)学习氛围更加浓厚。通过层层动员引领,利用党委

中心组、支部集中学习讨论,“微党课”的讲授、党章党规测试答题等形式,使公司全体党员弄清楚“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党员学习有计划、有重点、有笔记、有检查,学习时间、内容、效果得到了保证,学习热情进一步提升,“被动接受教育”变“主动学习”的氛围逐渐形成。

(二)党员先锋意识明显增强。通过开展“三亮”活动,把党员的形象展示出来,让党员职工时刻能感受到一种力量的鼓舞,在大修技改等主战场上主动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通过技能竞赛的开展,有效地激发了党员学技练功的热情,也带动了职工群众一起练硬功的热潮。现在党员职工已经把学习作为一种爱好、一种追求、一种时尚,蔚然成风。

(三)党支部建设更加规范化。各支部通过“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积极开展,同时结合龙源电力“党支部标准化建设指导手册”的推广,各党支部党员教育管理、“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组织生活等制度得到进一步规范和落实,党建活动阵地全面升级,党建围绕中心、服务发展、强化监督、示范引领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党支部标准化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

四、思考与启示

(一)搭建党建平台要与中心工作相结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企业党支部的基本职能;面对改革发展的新常态、新形势、新挑战,党支部要找准党建工作的着力点和结合点,实现了党支部工作与中心工作的深度融合,从而让先锋旗帜始终在公司生产经营主战场上高高飘扬。

(二)搭建党建平台要与发挥作用相结合。要以“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为载体,引导广大党员在本职岗位上主动亮出身份、做出承诺、攻坚克难、树好形象,使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更加充分,日益成为党的活动的实践主体、党的形象的塑造主体和推动企业发展的骨干力量。

(三)搭建党建平台要与抓好落实相结合。党支部要通过抓阵地、抓活动、抓载体、抓骨干、抓队伍,实现党建品牌创建全覆盖,特别是建立和坚持基层党组织建设定期调研、宣传引导、激励奖惩等制度,让党建工作更具生机和活力,真正搭建平台等党建工作取得实效。

【全国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五

一、产生背景

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对企业党员队伍建设工作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在建设学习型党支部的过程中,支部发现虽然支部党员队伍的文化程度结构得到有效改善,但是有的党员技术素质还不能完全达到岗位要求,思想观念跟不上形势发展的变化,学习钻研技术氛围不浓等问题还是普遍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是当前世情、国情、党情发生了深刻变化,党员对学习的需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从内容上看,由对政治理论的单一需求逐渐向技术、管理等知识的综合需求转变;从形式上看,由接受灌输的被动式需求向自我教育的主动式需求转变;从环境上看,由信息来源的单一性向互联网等多维性转变。如果还是延用以往“一人念、大家听,一人写、大家抄”的学习模式,长此以往,不仅造成了党员教育管理的“退化”,甚至严重导致了党基层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的“弱化”。

从“学习”到“学习型”虽然只是多了一个 “型”,但意义非同寻常,内涵更深了,更加强调把学习作为党支部活动的重要内容,作为党员的重要标志;要求全体党员学习、全体员工学习;作为党支部的共同责任,更加强调学习是一个长期过程,要把学习制度化、常态化。如何让支部党员把学习作为自己的一种习惯,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方式创新是促进学习的突破口,载体创新是学习的关键,机制创新是学习的保证。为了使学习“活起来、动起来”,发电部党支部通过学习模式的创新,提出了“3+X”学习模式。所谓“3”就是打造三个特色平台(现场观摩式学习的平台、互动研讨式学习的平台、结对互助式学习的平台)对接学习,通过寓教于乐、寓学于干的学习形式,使党员不再认为学习是负担,让学习成为一种主动行为和工作习惯;“X”就是以党员自我需求为导向,自主开展教育培训活动。

二、主要做法

(一)打造特色学习的平台,丰富学习内容和范围

1.打造“现场观摩式”学习的平台。发电部党支部选派思想技术过硬的党员值长机长分散在五个运行班组,由他们牵头,组成五个学习小分队,结合岗位实际进行现场讲解;利用仿真机室开展模拟演示,并要求参加人员做好技术笔记。通过任务驱动,激发学习能力。同时,班组内部建立了每周15分钟“微课堂”制度,充分利用班后会开展15分钟技术交流,最终由“值长机长讲”到“人人讲”的软着陆,这也让党员和班员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总结经验,提升技能,确保学习不走过场。工学结合,学习内容的贴近性,实用、管用的学习模式,带来的是党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提高,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水到渠成。做到以点带片,以线联面,发挥典型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有步骤有重点有阶段地推进学习型党支部建设。

2.打造“互动研讨式”学习的平台。每月在发电部里推选经验丰富、技术过硬的同志上技术党课,每期学习内容经支委会研究确定后才能开讲。主讲一般在40分钟左右,主讲完毕后,党员可以对主讲所讲述的有关内容进行质询、提问,或者针对有关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主讲必须负责解答。通过采用这种互动研讨的学习方式,让学习更生动、研讨更深入、讨论更热烈,极大地激发了党员的学习潜力。针对近期飞灰含碳量不理想的问题,支部组织成立了由支委成员牵头的党员攻关组。三名党员骨干组织技术人员讨论分析,查阅相关书籍,研究解决方案。他们与运行人员一起三班倒进行现场调整实验,从磨煤机开始调整优化,经过不断试验摸索,在没有请外援的情况下,他们硬是将飞灰含碳量下降了50%。引导党员立足本职、深入学习思考、难题,变被动灌输为主动思考,把学习成果转化为运用科学理论、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已形成高质量的技术课件36篇。

3.打造“结对互助式”学习的平台。支部针对年青党员工作经验不足,技术水平不高,作用发挥不明显等实际情况,在班组内实施了把党员培养成为业务骨干、把业务骨干培养成党员的“双培”工程,让年轻党员与骨干党员结对子,让骨干青年与优秀党员结对子,制定了加强党性教育、专业技能等培训规划,落实工作措施。通过加强“双培”对象和培养人的管理,形成党员和骨干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良好格局,促进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经过“双培工程”培养,有两名骨干青年成为了共产党员,一名年轻党员由副值班员晋升为机长。

(二)自主开展教育培训,拓展学习形式和效果

1.构建问题导向学习模式。公司建立了运行指标岗位评价管理系统,以机组负荷率、供电煤耗、厂用电率、主汽压力、凝气器真空等为对标指标,党员在当班期间对完成的指标进行评分,每月在该系统中进行排名,激励党员与党员之间“比学赶超”。通过指标倒逼,让党员带着问题学,把对标指标查找出的差距作为工作重点,着力提高党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突出问题导向,把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让党员边思边学,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显现了格外旺盛的生命力和特别强烈的吸引力,形成了党员带骨干,骨干带全员的良性循环,党员通过学习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2.引入“互联网+”学习模式。支部创建了微信群,及时发布有关会议精神、专业技术、思想政治、安全知识等内容,引导党员在线互动讨论学习交流,党务工作也通过微信群向党员进行公开公示。同时,支部以“网络职工书屋”为载体,引导党员职工读书“充电”,在读书学习过程中不断增强政治素养和工作本领。支部共有85%的职工参与网络学习。

三、取得的成效

(一)营造了人人学习的浓厚氛围,开创了党员学习工作的新局面

以往的学习是安排什么就学什么,很少有人主动搜集更多的学习信息。通过实施“3+X”学习模式,广大党员职工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增强了,实现了学习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一年来,每个党员根据自己的“口味”去“调和”学习内容,做到主动学、学在前。实践证明,“3+X”学习模式是改进和加强党员队伍学习的探索与创新,有利于解决工与学“两张皮”的问题。

(二)构建了提高党员队伍素质的新载体,有效促进“双提升”

广大党员在“3+X”模式的学习过程,其实就是联系实际学习思考、总结完善、创新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家认真学习实践操作,学习专业知识,为做好各项工作、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因为遵循了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使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方法,更加符合形势发展的要求,有效地促进了提质增效工作。自支部实施“3+X”学习模式以来,发电部17名党员均实现千次操作无差错记录。截至2016年10月31日,该公司实现连续安全运行3142天,公司累计完成发电量22.52亿千瓦时,发电利用小时数3412小时,在湖北区域“三同”对标单位中排名第二;售热量214.63万吉焦,同比上升49.33万吉焦;供电煤耗306.33克/千瓦时,同比下降6.98克/千瓦时,在湖北省30万千瓦级供热机组中处于最低。

四、有关探讨

创新是学习型党组织的“加油站”。只有不断创新学习内容、丰富学习形式、改进学习方法,才能使党员保持学习积极性,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以后的工作中,发电部党支部将立足自身实际,紧扣企业中心工作,不断拓宽学习范围,创新学习方法,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

全国基层党建创新典型相关文章:

1.第四届全国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范文集合(一)

2.基层党建调研报告范文精选3篇

3.基层党建述职评价汇报

4.基层党建工作自纠自查报告

基层人才工作创新案例 篇6

评选网上投票的通知

各单位:

第二届全国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正在“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举行网上投票,我区典型案例为第91项:“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开展农村“党员中心户”创评活动”。根据区委组织部通知要求,请于9月20日前,认真组织广大干部职工为我区案例投上宝贵一票。登陆方式: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打勾并在下方输入

姓名、身份证号码和验证码,提交即可。

各单位要广泛动员,积极发动广大教职工踊跃参加投票,为我区案例排名靠前多做贡献。

寒亭区教育局政工科

基层人才工作创新案例 篇7

会计信息系统作为会计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专业课, 已经成为一门对培养信息时代高素质现代会计人才而言非常重要的课程。目前在高校, 对这门课程理论知识的讲授基本上都是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模式, 教师满堂灌, 学生被动地听。由于学生缺乏实践经验, 再加上普遍认为“理论在实践中用不上, 不如懂财务软件操作更实用”, 因此会计信息系统理论课的课堂一直以来教学气氛都是比较沉闷的,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普遍不高。课堂互动性环节很难展开。据课堂调查, 80%以上学生反映课程内容“抽象、难懂、枯燥、无用”, “理论与实验内容分离”。这种现象存在使得课程教学效果不理想, 教学质量也难以保障。课程是高校最基本的工作内容, 无论是高等教育改革, 还是教学方式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最终落脚点都要落在课程上。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培养质量。如果不对这种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长此以往, 将无法适应学生创新能力, 应用能力培养的现实需求, 也无法培养出高素质的会计信息化应用型人才。

20世纪7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增强学生的积极进取精神为目的, 率先推出会计案例教学法以来, 培养出无数的会计管理人才。与传统的“传道授业”式教学方法截然不同的是, 它强调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具体的会计原则和方法, 强调运用相关的理论和方法来解决实际会计问题的能力。根据建构主义理论知识观, 个人知识的形成不是取决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 而是取决于个人通过自己的实践和与他人的交流而形成的理解, 即知识不仅仅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 利用他人的帮助和必要的学习资料,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为此,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这种学习不仅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同时也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促进者。案例教学法就是这样一种以学生为中心, 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实践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的学习方式, 它不但体现了建构主义思想, 还符合人本主义精神, 有助于传统传授式教学的革新。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引进案例教学法以来, 随着人们对“会计是一项管理活动”的逐渐认识和会计素质教育的普遍开展, 案例教学法已经在高等院校的会计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实践证明, 案例教学法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能力, 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是有目共睹的。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会计领域中的广泛运用, 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成为会计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 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应同样重视案例教学法的运用, 培养出实践能力强并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的会计信息化人才。但遗憾的是, 在会计信息系统理论教学中, 案例教学法还远未得到广泛应用。笔者在中国期刊网上以“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案例”、“案例教学”等为关键字检索了自1990年以来会计电算化或者会计信息系统教学方面的论文, 共找到相关论文39篇, 发现贯以“会计电算化案例教学”名称的论文不少, 但查阅其内容, 基本上全部都是有关会计电算化实验教学的, 基本上没有真正涉足会计信息系统理论教学的。这说明案例教学法在会计信息系统理论教学中还远未得到重视和应用, 当然也不排除有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确实有应用, 但是没有对其在理论高度上进行概括和总结。而且目前教师对会计信息系统案例教学的理解也各有千秋, 如有的教师将案例教学理解为例题讲解, 有的将案例教学理解为单位情况介绍, 有的将案例教学理解为程序设计 (陈旭, 2008) [1], 还有的将会计软件的操作实验理解为案例教学 (苗娟, 2010[2];程翠凤, 2007[3]) ……, 如此种种, 不一而足。这种现状固然与当前高校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内容的不规范有关, 但也与教师对会计信息系统案例教学的理解和立足点不同不无关系。因此, 我们有必要在理论上对这一教学方法的应用进行总结和思考, 以期对会计信息系统理论课程教学方法的丰富提供一些建设思路。

2 会计信息系统理论课程教学的特点

会计信息系统不仅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而且是一门集现代信息技术、会计理论、管理学等于一体的跨学科、交叉性、边缘型课程, 同时又是一门会计专业理论、方法与实践相融合的课程。理论课程的内容本身就比较复杂、抽象、不易理解, 其教学活动存在以下特点:

(1) 会计信息系统中的问题和争议很少只有唯一正确的确定性答案 (Hurt, 2009) [4]。这一点与会计专业的其他专业课程显著不同, 因此, 为了应对实务中的各种问题, 我们要帮助学生发展职业判断和培养分析、解决“开放性问题”的能力, 而培养这一能力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就是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重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案例教学不重视寻找正确答案 (1) , 重视的是得出结论的思考过程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因而可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开放性问题的能力。教科文组织曾就案例研究、研讨会、课堂讲授等管理教学法教学功能的评价结果进行调查, 结果表明:案例研究在所有教学方法中, 对分析能力的培养居第一位, 在知识传授、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知识保留的持久性占第二位, 在人际关系能力培养方面占第四位。

(2) 会计信息系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而在校学生经历有限, 实践经验普遍缺乏。案例教学法为学生在短时期内积累实践经验提供了一条较好的途径。案例是指具体事例, 往往来自于现实世界的第一手资料, 案例教学通过案例事实提供了教学内容与实际经验之间联系的桥梁。它将现实生活中曾经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冲突、矛盾和危机事件作为教学案例引入课堂, 使学生置身于案例背景和角色之中, 迅速地积累实际经验。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最好的教学, 就是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实际经验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 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 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联系。

由此可见, 案例教学法作为联系教学内容与实际经验的桥梁, 其开放的思维是非常适合会计信息系统理论课程教学内容及特点的。会计信息系统理论课程应重视案例教学法的运用, 全面启发学生的思维, 培养出动手能力强并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会计人才。

3 案例教学目标

案例教学的目标及案例的选择与课程教学内容及人才培养目标息息相关。由于目前国内各高校在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内容上尚未统一规范, 因此, 案例教学的目标也有待明确。目前关于会计信息系统的教学内容, 国内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侧重于会计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和开发;另一类是侧重于会计信息系统的分析和应用。由于社会分工的高度专业化, 会计 (财务) 软件市场日趋成熟, 商品化会计软件功能越来越完善, 通用化程度越来越高。作为本科会计专业的学生, 会计信息系统的培养目标不是成为一名现实的软件开发人员, 而是掌握会计信息系统基本理论, 流程和功能结构, 会计信息系统规划和实施方面的知识, 能够参与系统开发的一般过程和参与系统管理, 熟练操作财务软件。这就好比一个汽车司机最好能够了解汽车的大概构造和基本工作原理, 却不一定会设计研发、制造汽车一样。所以会计信息系统案例教学的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运用会计信息系统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解决应用问题的能力。以此为目标, 课程教学内容可以包括会计信息系统基本概念与原理, 分析与设计方法, 会计信息系统的规划与建设等。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安排上机实验课程, 使学生掌握常见会计软件 (如用友、金蝶) 的操作流程与使用方法, 能够应用会计软件进行日常账务处理。我们的研究对象是会计信息系统理论课程, 不涉及上机实验。

4 实施案例教学的几个关键问题

4.1 案例类型设计

在案例教学法中, 由于案例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内容, 因此案例的设计应该与教学环节紧密联系。按教学环节可以将案例分为3类: (1) 课堂引导案例。这类案例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 案例作用在于讲清原理, 给出分析过程, 得出分析结论, 发挥理解、加深记忆的功能。例如, 在阐述会计信息系统的概念时, 可以设计一个案例, 说明现实商务世界中的会计信息系统, 并和学生讨论会计信息系统的形式和基本功能, 以加深学生对AIS的理解和记忆。 (2) 课堂讨论案例。这类案例以学生讨论为主, 教师引导为辅, 重在理论和方法的应用, 可以发挥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功能。例如在讲授会计信息系统实施时, 可以将某企业实施AIS的真实过程作为案例, 介绍实施过程, 评价实施效果, 分析存在的问题。 (3) 课外思考案例。这类案例以学生自我研究为主, 重在应用, 发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提高应用能力的功能。

4.2 案例的选择

案例的选择是案例描述和分析的前提, 也是案例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案例的选择需要考虑: (1) 案例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案例教学法始终是完成教学内容, 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和途径, 案例不应也不能取代教学内容。案例情景设计、问题的分析解决不能脱离特定的教学内容而进行。大型教学案例的选用要择其要旨, 舍弃细枝末节, 使教学案例真正起到有效促进和实现教学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的作用。 (2) 案例应是现实企业经营管理的写照。案例教学法的成功运用关键在于“真实情景为本的案例” (Donham, 1923) 。越是现实的事物, 越让人感到亲近。会计信息系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国内外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实践发展非常之快, 内容也非常的丰富, 这些现实当中企业经济管理的实践成果, 很容易激起同学的兴趣和共鸣, 激发参与讨论的热忱。 (3) 案例分析不限定唯一的结论与结果。会计信息系统中的许多问题是没有唯一确定答案的, 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除教学引导案例目的在于导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之外, 其他类型的案例都可以不以追求唯一的结果为目的, 主要在于诱发学生产生争议和讨论。 (4) 案例的设计应设置可引发思考的“陷阱”。在案例设计的过程中, 可以针对会计软件的控制重点和容易出错的地方, 设计一些“陷阱”, 让学生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体会理论教学内容。例如在讲授总账子系统的出纳签字功能时, 可以设计一个案例, 某同学执行出纳签字时, 软件出现提示“没有符合条件的凭证”, 问题可能出在什么地方, 应当如何处理?引导学生分析可能出问题的环节, 以及如何解决。在分析讨论的过程中, 同学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总账系统中如何通过程序来实现内部会计控制, 以及业务流程和内部控制设计的关系。再例如总账系统中记账凭证修改, 对错误记账凭证的修改要识别错误凭证所处的环节, 位于不同环节的错误凭证有不同的修改方法。针对这一教学内容, 可以设计一个案例“陷阱”, 分析如何修改不同环节的错误凭证, 使同学们理解记账的含义及作用, 掌握错误记账凭证的不同修改方法, 也更深刻地领会软件设计中流程和数据之间的关系, 对课程教学内容也有了更为深刻的印象。

4.3 案例的来源

案例教学的成功取决于案例库的质量。而案例来源是案例库建设的关键问题, 会计信息系统案例主要来自于: (1) 深入企业单位调研, 收集实践工作中的会计信息化案例。应鼓励教师定期深入企事业单位调研或者参与社会兼职, 一方面教师可以凭借自己所学帮助企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另一方面还可以在实际工作中收集相关资料, 从中提取典型会计案例, 丰富会计信息化教学案例库建设, 充实教学内容。 (2) 从有关资料中获取。例如从现有教材或者案例集中选取, 或从报纸、报刊中摘录, 也可以从网上搜集。Internet的应用使得教师从网络可以获得大量的资料, 从中选择有价值的资料经过改编、提炼, 形成案例。 (3)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 参考有关资料, 结合社会经济的实际状况, 设计教学案例。 (4) 建立校际之间的合作, 相互交流教学案例。 (5) 学生的上机实践过程。上理论课的教师往往同时也担任上机实验课的指导老师。学生在上机实验的过程当中会遇到大量的问题, 教师这时应当做一个有心人, 注意收集学生遇到的问题, 从中总结提炼, 发掘有价值的典型问题, 设计成为案例, 在理论课堂上帮助学生从理论深度上理解和把握会计信息系统内部功能结构的设计, 对会计软件的操作不仅能够知其然, 而且能够知其所以然。总之, 案例的形成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专业探讨研究活动, 它要求教师除了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之外, 还需要拥有整合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能力。

4.4 教学环节

以课堂讨论案例为例, 案例教学的一般程序可划分为3个阶段, 6个环节。第一阶段是课前准备阶段, 该阶段要做好3个环节的工作: (1) 根据教学内容要求和学生实际, 教师在课前选编典型案例, 拟定讨论题目和学习要求, 事先印发给每个学生; (2) 学生自主解读案例; (3)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相互启迪, 于开课之前即进入案例内容和案例角色。案例教学的成败与准备是否充分关系密切, 为此不仅要给予充足的准备时间, 一般不少于一周, 而且要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潜能。第二阶段是课堂讨论与辩论阶段。该阶段要做好两个环节的工作: (1) 进入课堂教学后, 教师进一步通过多媒体和网络手段补充案例背景和过程细节。小组派代表发言, 就案例事实展开讨论甚至争论; (2) 教师因势利导, 及时引导讨论热点, 揭示各种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并进行概括总结。第三阶段是课后总结阶段。课后学生继续就案例争论点进行讨论, 并独立撰写案例分析材料。教师结合学生在案例讨论中的表现, 客观地对学生学习成绩进行考核。显然在案例教学中, 学生是主体, 教师是关键, 案例是基础。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增进了学生主体的参与性、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及综合能力养成与提升的可能性。

5 教学实践及效果

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建本科院校, 广东金融学院会计信息系统课程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 在本科课堂教学中实施以激活学生学习主体为主旨的案例教学改革, 教学效果得到了学生的充分肯定, 教学质量得到了同行的认同。同时学校也将案例教学改革作为强化文科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突破口。4年多的实践表明,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典型的师生互动, 研究性教学模式已取得明显效果, 它能够有效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是创新本科课堂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和培养会计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其效果表现在:

(1) 激活了学习主体, 学生学习主动性大大增强, 积极性显著提高。案例教学主张“案例分析—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 对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和求知欲望具有非常明显的作用。自从课堂引入案例教学法后, 教学气氛明显活跃, 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提高, 从而达到了优化课程教学效果, 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2) 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分析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过去学生在上机实验中只能按部就班, 按操作指导一步一步地做, 遇到问题时就没有办法解决了, 对上机操作内容只知其然, 不知其所以然。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验内容是相互脱节的。案例教学后, 由于在课堂理论教学中大量引入上机实验形成的案例, 来培养学生以理论为指导,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活学活用,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3) 学习过程当中学生快速积累了实践经验。

(4) 它是通过独立思考和集体协作, 进行自主探究, 合作学习的有效形式, 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培养。

实践证明, 案例教学对会计信息系统理论教学来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在强调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更注重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它应该在改革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理论课堂教学模式, 创新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旭.会计信息系统原型案例建设[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22 (7) .

[2]苗娟.关于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案例教学的几点建议[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0, 13 (13) .

[3]程翠凤.会计案例教学法在会计电算化专业中的应用研究[J].财会通讯:综合版, 2007 (12) .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小班综合活动<春的礼物——有趣的豆宝宝>下一篇:32成本管理制度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