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赏析论文(共10篇)
音乐剧赏析论文 篇1
音乐剧《猫》赏析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形形色色的人们穿行奔走在各个角落、叙写述说着自己的故事。人间的悲喜剧一天又一天的上演在名为社会的大舞台上。到底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善、什么又是恶?一百个人心中恐怕有着一百种不同的答案。那么,若是以猫的视角来审视这个世界的善恶美丑,又该是什么样的一番情景呢?现代歌剧《猫》就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猫世界中的“猫”生百态。
其实《猫》的故事很简单:杰里科猫族每年都要举行一次聚会,众猫们会在这一年一度的盛大聚会上挑选一只猫升天,升天以后可以再次获得新生。于是,形形色色的猫纷纷登场,尽情表现,用歌声和舞蹈来讲述自己的故事,希望能够被选中。最后,当年曾经光彩照人今日却无比邋遢的“魅力猫”以一曲《回忆》打动了所有在场的猫,成为可以升入天堂的猫。)
简单的故事,却被演绎的异常动人与真实。音乐剧通过不同的音乐背景,舞台情境,人物刻画、内心表达、舞蹈编排,展现出其非凡的魅力。
一、从音乐背景上赏析
该剧的音乐无疑成为本剧最大的亮点,它在音乐与舞蹈的创作中使用了大量的流行音乐的元素,并将观赏性放在首位,使戏剧表演更加通俗化、大众化、现代化。在猫这部音乐剧中,多采用渐进式与突变式的音乐风格。开始的舞台是昏暗而安静的,而音乐是随着神秘而幽缓渐渐过度到欢快与激昂的,之中灯光与舞蹈也都随着音乐的渐变而起着微妙的变化,在开始之时音乐的渐变让整个舞台很好的完成了剧情背景的传递与表达,让观众在理解故事发生场景的过程中觉得自然与舒服。之后整部舞台剧中出现了,多次的音乐骤变,整个舞台多次从万猫欢腾的氛围中一下被抽离,进入了另外一个亦或是安静亦或是悲苦亦或是紧张恐怖的气氛,一次音乐骤变是发生在魅力猫的出现,音乐的突变似乎让我们在进入了魅力猫悲惨的回忆,这时响起的是之后被世传为经典的“回忆”,该曲以一种缓慢的节奏与哀伤的旋律,表达出了格里泽贝拉回忆她离开杰里科猫族在外闯荡所经历的各种悲苦,从前的光芒与美好就恍如一梦,现在就只剩下孤独与凄苦。她是如此的想念家乡与亲人,整首歌中将她如今的悔恨与对关怀的渴望展现的淋漓尽致。之后的剧中也多次出现诸如此类的变化,而这种音乐的变化更加完美与强烈的表达出了角色各自想要表达的感情,展现出了故事的各种矛盾与变化,使得每只猫儿更加的富有灵气与个性,令每个角色更加鲜明与丰满。
二、从舞台情境上赏析
一开场,身着宛若猫的毛皮般服装的演员们接连登场,虽然每位演员都以猫的形象出现,但他们的造型又全然各异——“毛皮”的花纹、颜色以及脸部的妆容似乎已经在预示着每只猫的性格特点。紧接着,随着一只只猫为我们呈现出各具特点的歌声与舞蹈,一副生动的猫的聚会图渐渐展现在我们眼前。猫们的歌曲由此起彼伏的独唱慢慢变为层次感很强的男女声多声部合唱,其烘托的气氛也由月下黑暗的神秘感转变为热闹的欢庆与聚会。舞蹈在此时也呈现出一派欢腾的群舞场面。群猫共舞,用他们极具特点的肢体语言与感染力极强的歌曲在开场就将观众的心紧紧抓住。
然而在看过全剧以后,我想,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莫过于那幕“魅力猫”格里泽贝拉月下独唱“Memory”的片段了。
一片静谧之中,随着月色缓缓泄下,“Memory”幽婉的曲调在夜空中飘荡起来,一时间,所有的猫都停下了动作,或抬头凝视,或低头沉思,仿佛融入了那如流淌着的记忆般的歌声之中„„此时此刻,格里泽贝拉不再是那个寄身于低等街区的肮脏老猫,她分明只是个曾经拥有美好的过往而现在却饱尝辛酸、被岁月渐渐剥去一切的可怜的猫。往昔的幸福与欢欣、如今的悲伤苦痛全部都借由歌声传递出来,娓娓的述说让听者无不为之动容。也许正是这样,群猫开始转变了态度,厌恶与唾弃被理解与同情所代替,格里泽贝拉终于获得了群猫的接受,也终于获得了迈上通向美好天堂的阶梯的机会。
这一幕不但是全剧的转折点,更是整出音乐剧的高潮。故事的矛盾冲突在这里达到顶点——不但是猫群与格里泽贝拉的矛盾,还有无法得到认可的格里泽贝拉自己心中,对于所经受的痛苦与对美好生活的渴求之间的矛盾也交织上升到顶峰。所有感情在此时适时喷涌而出,将观众的心随着剧情推向最高点。
剧中每一只猫的服饰看似相差无几,但却大有不同,无论从各自的毛色与设计上都无一不在细节处刻画了角色的性情与地位。魅力猫的落魄,首领猫的霸气,白猫的灵活与纯洁。猫的服饰不但鲜明了各自的角色,更整体的赋予了演员们以猫性。让我们更意识到舞台的魅力与编剧们对细节的把握的是如此的恰到好处。
三、从人物刻画上赏析
剧中人物的风格,其实应该是猫物才对,各个角色都有着自己的性情与故事,每一只猫的个性都是那么的鲜明,就如世上的人一样,有着各自的内心世界,剧中的猫仿佛也被附上人类的影子,成为表达的载体。也从中映射出纷繁世界的变幻无常与多姿多彩。但整部剧以魅力猫为贯穿剧集的主线,也成为将故事推向高潮的关键,令宽容与爱这一主题在此部音乐剧中得以升华,而一首旋律梦幻却透着无限哀伤与渴望的“回忆”成为传世的经典。
本剧以年轻天真的白猫维克多利亚跳起了独舞“请到杰里科舞会来”作为开场,他们正在等待他们的领袖--英明的老杜特罗内米,今晚由他挑选一只杰里科猫,这只猫将被派到九重天上“获得”新的生命。每一只猫都用歌曲和舞蹈来讲述自己的故事,希望能够被选中成为获得重生的杰里科猫。珍尼安尼朵茨是一只老刚比猫,她整天不是睡觉就是闲逛;“兰塔塔格”,是一只爱搞恶作剧、对异性魅力十足的猫;被遗弃的“富有魅力的格里泽贝拉”是一只杰里科猫,她已离群多年,到外面的世界去闯荡,这次她发誓要回到家族里;强壮的“布斯托夫.琼”是只25磅重的猫,他把时间都花在吃上;突然一阵雷鸣般的碰撞声,警笛声大作,邪恶的猫麦克维第大摇大摆地来了;“蒙哥杰瑞和兰普利第泽”是一个爱开开玩笑、爱搞作剧的捣蛋鬼小组,老是给他们家惹麻烦;当仁慈而英明的领袖“老杜特罗内米”到场时,整个家族一片欢腾。它们准备了一些节目:群猫表演了一出名叫“波里科狗进行曲下的佩克族与波里科族的可怕的战斗”的戏。猫们穿着敌对派的狗的衣服向对方狂吠。表演被邪恶的麦克维第打断,猫们四散奔逃!老杜特罗内米平息了骚动,“杰里科舞会”如期开始,全体猫们跳舞欢庆。夏天为何迟到,时光怎样流逝“剧院猫格斯”是一位老演员,曾经与他那个时代的最伟大的演员共事过,他正受着痛风之苦。“铁路猫斯金伯·申克斯”是所有猫的友善大叔。邪恶的麦克维第绑架了老杜特罗内米,麦克维第装成老杜特罗内米,有两只猫认出他来:一只是蒂米特(吓坏了的小猫),一只是最性感的大个子猫鲍巴露瑞娜(无忧无虑的女孩)。麦克维第的恶行使他得到了一个浑名—“犯罪的拿破仑”;麦克维第被揭穿后与曼库斯特拉普及其他的雄猫打了起来,他把电线弄短路使得所有的灯都熄灭了,杰里科猫陷入黑暗之中。兰塔塔格叫来“米斯特腓力先生”,要他施魔法找回领袖。米斯特腓力成功了,灯又亮了。老杜特罗内米决定哪一只杰里科猫将获得重生的时刻到了。此时,格里泽贝拉以《回忆》一曲唱起过去的事情。家族接受了她的回归。她被选为去“九重天“而获新生的猫!动人心魄的《回忆》,明确了整部《猫》的主题。格里泽贝拉猫成为了《猫》剧的感情出口。她在《回忆》里达了她遭受的痛苦,她曾经的快乐和美丽,以及最后对温暖的渴望。
这首歌不仅唱出了老猫的心声,也唱出了那些年华不再但又对生活充满信心的人们的心声。“最美不过夕阳红”,我们终会走到那一天,当自己慢慢老去,我们还能回忆自己的过去,而最美的回忆就是给人们带去了欢乐。人的一生,最重要的是如何走过,如果能在路上流下美好的足迹,如果能给别人带去美丽的风景,那么你的回忆就是最大的幸福。
四、从内心表达上赏析
《猫》其实没有什么复杂的情节关系和扣人心悬的内容,但正是这份简单让人们认识了很多东西,明白了一些简单的道理。我们通过每一只猫的肢体表演,通过他们的言行,我们看到了他们不同的性格特征,有的勇敢,有的迷人,有的狡猾,有的慈祥„„他们在自己的世界里扮演自己的角色,他们也享受属于他们的这份快乐!在现实社会里人也是一样的,我们通过每个人的言行举止认识每一个人,了解每一个人!每个人也都在为了自己的目标努力,提高着自己,展示着自己好的一面!当众猫们沉浸在欢聚的幸福之中的时候,格里泽贝拉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她年轻时是猫族中最美丽的一个,厌倦了猫族的生活到外面闯荡,但尝尽了世态炎凉,再回猫族时已变成一只蓬头垢面、丑陋无比的老猫了。猫儿们不愿接受这个背叛猫族的流浪者,整个猫族对她非常敌视,苍老的身体摇摇欲坠,破烂腐朽的皮毛稀落而卑微地出现在我们眼前,是杰里科毛族曾经的皇后,褴褛憔悴的她想归队,却受到张牙舞爪的待遇。所有猫都唾弃她,月光下,她只能逼到昏暗的角落,孤独的魅力猫回忆着自己年轻美丽时的幸福时光。
你想一个人在她最有魅力、最辉煌的时候,背叛了自己亲人,而当她年老色衰,以这样一副丑陋的外貌再次回到家族中,这两者之间反差有多大。尤其是在大家沉浸欢聚的兴奋中,她的突然出现,打破了当时暖融融的氛围,猫儿们会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她,我们的女主人公内心肯定非常复杂,孤独、无助与凄凉„„
赏析总结:
这群各不相同并被拟人化了的猫儿们组成了猫的大千世界,纵是猫性十足,亦然充满人性,直抵内心,最为感动的一幕是魅力猫敢于面对自己以往的骄傲不羁、现在的落魄孤独,坦诚的说出自己在洗尽铅华的同时,想获得重生的心声。最终,也是因为她的坦诚、直白、敢于披露自己的需要,感动了大家,获得了这个唯一的机会。在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敢于面对自己丑陋的一面,敢于坦诚的说出自己的需要呢,太多的执着信念、太多的顾虑、太多的在乎别人的看法,令我们已经不再勇于说出自己的需要,勇于接受自己不好的一面。
遂有所恍悟:以猫喻人,猫人相通。其实在猫的竞争过程中,我看到了人类何尝不是也在为了一个晋升的机会、为了个人利益,在不断的展现自己,相互竞争,有些人甚至不择手段去破坏他人,来达成自己的目的,就象剧里面的犯罪猫一样。它浓缩了人类社会的原态,饱含着生活哲理和人间情怀——我们总能在剧中猫的世界中找到我们自己的影子。作者对猫的刻画又何尝不是在隐喻我们人类呢相对于人类的尔虞我诈,猫要可爱多了。
《猫》的故事就是一个现代寓言,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应有尽有。品评不尽,一言以蔽之——《猫》是在是一部既能够满足人们视听享受又能够给人以心灵触动的佳作。有时想想,碌碌的人生中,我们自己不也正在演绎着属于自己的“猫”吗? 迷失了,但永远在寻找。喜欢这部音乐剧,迷失者在《猫》剧中被艺术地宽容和谅解了,这种宽容与爱深深打动了我,让我浮躁的心得以平静下来重新思考:关于追求,关于自由,关于真正的幸福。
音乐剧赏析论文 篇2
一、戏剧性
(一)戏剧情节。音乐剧《剧院魅影》导演Andrew Lloyd Webber从同名小说中感受到一种悬疑以及惊悚氛围, 并有了创作音乐剧的灵感。Andrew Lloyd Webber对小说的故事情节进行了大刀阔斧的修改。Gaston Louis Alfred Leroux在其小说中以幽灵作为聚焦点,进而将各种神秘以及恐怖故事联系起来,导致整个小说的故事情节较为复杂,结构也比较松散。而Andrew Lloyd Webber为音乐剧将原著的故事情节改得简约紧凑许多。主要的剧情是围绕年轻美丽的Christine、青年贵族Raoul以及毁容的音乐天才Eric(魅影) 之间的三角恋情展开。Eric蛰居在巴黎歌剧院的地下建筑中, 指导Christine的演唱。Eric由于在捧Christine的过程中受到阻扰,于是横生事端,开始出现下毒、谋杀以及砸伤观众等残忍事件。为了扭转剧院人人为求自保的局势,Raoul与Christine联合进行反击,将鬼魅的形象公布于众。这种方式无疑激起Eric的杀机,但在危难的关头,Christine对Eric献上了真诚的一吻,唤醒了Eric内心的善良。于是Eric放下仇恨,成全了Raoul与Christine,隐遁到巴黎的黑暗中。这种充满传奇和魅惑色彩的剧情,简化了小说复杂的情节, 以情感作为整部音乐剧的主线,贯穿始终。使得更加突出了戏剧的因素,故事情节更加扣人心弦。
(二)戏剧主题。小说将悬疑、鬼影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但是音乐剧《剧院魅影》将爱情悲剧作为主线,深刻地揭示了真善美最终战胜假恶丑,因而使其具有了比原著更高的审美价值。在剧中当Eric得知Christine和Raoul相爱后, Eric认为Christine背叛了自己,于是开始变得狂暴可怕。而Christine对Eric也有着较为复杂的情感,剧情发展的主要悬念则放在Christine对爱情的最终选择上。对Christine来说, Eric兼具了导师以及父亲的身份,因此便成为了其精神依托。Christine非常欣赏、迷恋Eric在音乐上的才华,同时她也希望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因此,Christine在面对音乐上的诱惑时,也会感到非常彷徨。可在认清了Eric的真实面目后, Christine便定下了自己的情感。最终Christine的善良和真诚打动了Eric的心,唤醒了Eric的善良以及柔情,他对自己的身世和命运进行质问,使人心生怜悯,同时也净化了自己的心灵。
二、音乐性
(一)古典与通俗。Andrew Lloyd Webber的《剧院魅影》将古典音乐与通俗表演进行了有机的融合,其中大量地使用了交响乐段以及咏叹调等古典音乐。如序曲中的“幽灵主题”音乐,将巴黎歌剧院中神秘的气氛充分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也将Eric(魅影)登场时的诡异场景进行了渲染。使得《剧院魅影》宛如大型的交响音乐,成功地渲染出了音乐的古典美。
(二)完美演绎。Andrew Lloyd Webber的《剧院魅影》作为四大音乐剧之一,其取得成功的原因更在于演员对角色的把握和精彩的演绎。一般来说,音乐剧的演唱技巧的要求相比歌剧来说较为宽松。而《剧院魅影》中曲折的剧情以及丰富的人物决定了演唱要更加注重剧中人物的个性。Sarah Brightman在演绎Christine这一人物形象时深谙此道,她以天籁般的歌喉丰富了Christine这一角色,使其充满了灵气、纯真等等。
(三)舞美效果
1. 在舞美设计上,《剧院魅影》为了达到震撼人心的视觉效果,依据演出的环境与场景,重现了巴黎歌剧院。其中水晶吊灯、地下通道的金色浮雕、地下湖泊及漂浮的120多根蜡烛,强烈地刺激了观众的视觉感官。在演出的过程中,剧组人员几乎隔5分钟换一次场景。
2.《剧院魅影》中运用了丰富的技术手段,成功地将戏剧中所需要的环境和氛围营造了出来 ,让观众感到紧张却又期待。除此之外,音乐剧中奢华的服饰、优美的舞蹈等, 均使得《剧院魅影》的舞美效果达到无与伦比的程度。
三、结论
赏析音乐剧《悲惨世界》 篇3
剧中人物性格的表现第一,在故事中,每一个人物都有鲜明的性格,而作曲家则根据每一个人不同的性格为他们量身打造了其音乐主题,又或者说通过每一个人不同的音乐特色,使他们的性格更加突出更加个人化了,例如善良的冉阿让。冉阿让是音乐剧中的主线人物,他曾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穷困潦倒的农民,因偷面包而关进监狱十九年,他受够了没有自由的监禁生活,出狱后也因前科受到人们的鄙夷。冉阿让饱经人间疾苦,深切体会到了社会地位的不平等和社会各种制度的不公,这些曾令他一度自暴自弃、仇视和憎恶社会生活,但大主教米哀里却深深的感化了他,使他的灵魂受到震慑,感受到了仁慈和宽容的力量,改名并凭着自己的努力和勤奋成了一个工厂主,后来他跃为富有而又尊贵的社会名流马德兰市长以后,发扬传承了米哀里主教的精神,他一心向善、竭尽所能来帮助众多穷苦的劳动人民。他的仁慈、无私、正义善良、以德报怨和自我牺牲的精神,使人们看到了一个经过洗礼净化了的灵魂,感受到了仁爱慈善的人道主义精神的震撼。第二,固执的沙威。沙威是音乐剧中的另一个主要人物,他是封建统治者的走狗和卫道士,与冉阿让这个角色是对立矛盾的一个角色。沙威的角色是法律和秩序执行者的化身,他奉公守法、恪尽职守,以“正直”“无私”自律,忠实地维护着统治阶级的利益。他是一个有着严格原则的警察,多年来一直顽固地追捕“罪犯”冉阿让,但冉阿让以德报怨的善良与无私无畏的爱心行为一次次地动摇着他,使他僵化的思维得到觉醒,对自己多年来的愚蠢信仰和行為无法释怀,最后精神崩溃而选择自杀。沙威作为与冉阿让对立的角色,作者及导演对沙威这个角色的音乐形象塑造体现出了残酷、强硬、僵化、冷血的人物质感,从而更加突显出了冉阿让的善良、伟大、可敬。第三,善良坚强的芳汀。音乐片段《At the End of the Day》描述的是工厂里一个叫芳汀的女工,作为音乐剧《悲惨世界》中的女主角之一,代表了受压迫却无助的妇女形象。芳汀勤劳、纯洁、善良,她真诚地爱上了一名大学生,却惨遭遗弃,还留下一个需要自己独立抚养的女儿珂赛特,迫于生活的压力,她不得不把孩子寄养在路途中仅一面之交的旅馆老板夫妇家,自己去工厂工作挣钱养孩子。这对夫妇不但没有善待芳汀的孩子,还不断以各种理由向芳汀索钱。当时社会对未婚母亲的鄙视,致使芳汀失去了唯一的经济来源,负债累累的芳汀无奈卖掉了自己的头发和门牙最终被逼为娼。命运让她受尽折磨,疾病缠身,直到临终都无法见到自己的女儿,只能将女儿托付给冉阿让后含恨死去。这首曲子的节奏很快,几个带头的女工一人一句,歌词就像连珠炮似的从她们嘴里蹦出来,好像巴不得一口把芳汀吃掉,言语中透露出来的轻蔑、鄙夷,让人不禁对她们产生厌恶。而孤独的芳汀虽然还是同一曲调同一节奏,但演员略带哭泣的唱腔,委屈无助的表情则表现出了芳汀的孤独无依。芳汀这个角色的音乐形象是悲伤的、绝望的,她向往着美好的生活,但黑暗的社会现实和冷漠的人情却撕碎了她的心。她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穷苦人,也是资产阶级社会广大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代表。2
演唱风格分析冉阿让作为音乐剧的主线人物,他的出场次数和经典唱段是最多的,《Bring Him Home》这一首颇具内涵的抒情性咏叹调,就是该剧的经典唱段之一。这首咏叹调曲调优美、曲速徐缓情感真挚,闪烁着人性的光辉,有效衬托了冉阿让这个人物形象。“情之所至,音之所生”这句话充分体现了情与声的关系。从《Bring Him Home》这首咏叹调的唱词上可以看出这首曲子带有很强的宗教意味,主人公祈祷上帝保佑善良的人,在演唱时,表演者把握无奈、深情、虔诚的情感基调,将自己想象成一个虔诚的信徒,使声音更符合祈祷上帝时平和虔诚的戏剧情境,从而充分塑造出冉阿让善良、正义、充满人性光辉的形象。冉阿让的这段咏叹调是一首音色厚实、饱满、有力的戏剧男高音唱段,它通过声音和表情来表达戏剧性情境的炽烈情感。在演唱的音色处理上圆润、柔和,通过假声来表现人物的特点和歌曲的意境。在音乐一开始的八度大跳音色保持了统一,以体现主人公虔诚的祈祷。随着情节的发展,进入歌曲的高潮部分,主人公的情感变化越来越激烈,曲中出现九度大跳,这时音色也更为饱满、明亮、刚柔并济,使人物的情绪得到爆发与宣泄,音量和力度也随着情感加强。曲子的结尾是12拍的高音A为节点,这对歌者的音量、气息以及音色要求很高,但演唱者并未呈现的太强太亮,而是用弱音收着演唱,充分表现出了冉阿让虔诚祈祷的意境。剧中的芳汀属于女次高,她的音色宽、厚、亮,在这首咏叹调中为了表现芳汀的情感变化,在音色的塑造上十分灵活且多变。在第一部分音色稍显稍明亮,随着情节的发展和调性的变化,音色也随之变暗,以表现芳汀的悲惨命运。到最后的高潮部分音色呈现宽厚、沉重,把人物彻底的绝望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让人记忆深刻。一部音乐剧要成为经典,被世人所反复观摩、研究,除了曲调的优美,歌曲传唱度高、演员的生动演绎以及导演编创的处理手法等,文本的深度与厚度也决定着这部作品能否在每一个时代引起当代人情感的共鸣。《悲惨世界》这一部音乐剧史上里程碑式的、充满人文关怀的经典作品,连演16年而不衰,正是因为故事和主题的历久弥新、情感的真切感人,演员的技艺精湛、音乐的经典动人等方面成就了一代经典。参考文献:[1]
张旭.音乐剧导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
音乐剧《猫》赏析 篇4
最早看这个是数年前初中的音乐老师带着我们欣赏,可能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我看到第一幕的时候,给我带来的感觉不是如童话般的梦幻,而是惊悚。但是作为一个音乐剧,当时的我忽略掉那些奇怪的扮相和夸张的动作,(认真一点来说的话我觉得《猫》剧歌舞并重,甚至可以说舞蹈元素比歌曲更重要)从歌声中去解了故事的梗概。它让你通过猫的视角,观察到自己和猫族没有太大差异的真实社会生活。一年一度的杰力克舞会,所有的猫儿们都在这里汇集,在歌声中他们演译出杰力克猫引以为傲的特色,欢快的略带宗教主义色彩的音乐很快地冲斥整个舞台,首先以此来给人们以冲击。这是一个从一个群体的狂欢,到一只猫自己的回忆,再从正义与邪恶的斗争,回归一个大团圆的喜剧结局。
对于这一部音乐剧来说,歌曲是一主要方面。而且对于用来演唱的歌曲说来,歌词其实相当重要。在可重复欣赏方面,我觉得手法细腻的填词人,在一出音乐剧中的作用,比一个成功的导演或者制作人重要得多。在这点上,《猫》的主要唱词出自艾略特诗集,在用词到位,手法细腻,语言优美方面,无须赘言。它给人带来的艺术效果,就好像是在对诗集的文本、描写的场景、营造的氛围,进行实体化,有着“生动”的魅力。
《回忆》是整个音乐剧的高潮,也是整个音乐剧中最重要的一首歌,是以一首歌讲述了自己的孤寂,与猫群的狂欢看似有些格格不入,但正是这一套矛盾凸显出GRIZABELLA这只猫的特点,更是让观众更有趣味地欣赏了整部音乐剧。
音乐剧赏析论文 篇5
音乐剧《猫》是英国作曲家安德烈·洛伊·韦伯根据TS艾略特的诗集谱曲的音乐歌舞剧。剧中故事来自于TS艾略特于1939年出版的市集《老负鼠讲讲世上的猫》,自1981年5月11号首次演出以来,在长达三十年的时间里《猫》曾以11种语言在26个国家演出将近9千场,至今仍是纽约百老汇及伦敦最卖座的音乐剧,该剧于1983年获得包括最佳音乐剧在内的7项托尼奖。剧中主题曲《回忆》(memory)更成为音乐剧音乐经典。
《猫》讲述了杰里科猫族每年都要举行的一次聚会,每年在这个时间众猫们会在这一年一度的盛大聚会上挑选一只猫升天,以获得新生。于是,在舞会上形形色色的猫依次登场,各显身手;或歌或舞或嬉戏,用歌声和舞蹈来讲述自己的故事,希望能够被选中,最后,当年曾经光彩照人今日却无比邋遢的“魅力猫”以一曲《回忆》打动了所有在场的猫儿,并获得猫儿们的推举成为可以升入天堂的猫,上演了一出荡气回肠的“人间悲喜剧”,诉说着爱与宽容的主题。
音乐剧《猫》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的音乐剧,主要在于它将经典的舞美元素舞蹈元素、音乐元素、完美地糅合在了一起。在舞台美术方面,《猫》剧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人物的化装,全剧共有36只猫,为了表现猫的不同地位和性格特征,他们的化装全按各个猫儿的形象特征来设计,上面逼真地绘出了不同年龄、性别的猫的肤色和皮毛花纹,每个演员都被画成了一个与其身份相符的猫脸,再配上30多个不同色泽和质感的假发,以及多达250多套服装,活灵活现地装扮出了一只只性格各异的猫儿,如领袖猫”、“魅力猫”、“保姆猫”、“摇滚猫”、“犯罪猫”等等。其次情境式舞台美术造型音乐剧《猫》整体舞台美术设计基本是追求气氛渲染,用气氛使得观众自然而然地融入剧情,这是《猫》剧独一无二的带给观众一种情境式的观剧体验。当观众走进剧场的时候,立刻被剧场内用现实物体组成的近乎梦幻的环境布景所包围,而且这些布景还延伸至二楼的观众席,形成一个超大的舞台美术立体空间,营造出浓烈的剧情氛围,使观众产生能动性感染,将思维意识直接拉进剧中,产生迫切的期待感,从而奠定了良好的演出效果。
光怪陆离的舞台上,堆满了巨型的垃圾,令人眼花缭乱的舞台灯光追逐着一只只奇形怪状的“猫”。这些猫或坐或立,或舞或唱,讲述着一桩桩猫世界的酸甜苦辣。众猫的舞蹈动作重视独特性,既没有沿袭既有风格,也没有套用现成的方法。每个猫角色的动作都显露其独特的个性,让观众从猫的举手投足窥见人的俯仰行止。舞台上姹紫嫣红,纷然杂陈:每只猫儿无论在举手、劈腿、摆头、跳跃等的舞蹈动作上或是歌曲的颂赞上,都是简洁俐落,整齐而画一,还有丰富的感情融入其中。群猫厮打的写生画面,有三十年代好来坞风格的谐谑模仿,有哀怨的社交舞的流风遗韵,轻松活泼的踢踏舞,凝重华丽的芭蕾舞,激情动感的爵士舞和现代舞,或通俗或古典,或旧或新,或嬉皮或优雅,令人目不暇接、但同时又交相辉映,刻画出猫的性格。而猫的性格,又很象看《猫》的人类的性格,可谓别具匠心,不拘一格。尤其是那段长达十几分钟的“杰里克舞会”的舞蹈,场面宏大,激情澎湃,让人深深融入其中,如痴如醉。仿佛观众自己与猫为伍了。
音乐剧是以戏剧为基石,以音乐为灵魂,以舞蹈为重要表现形式,将舞台美术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表演艺术.在一部音乐剧作品中,戏剧,音乐舞蹈通常不是
音乐赏析 篇6
今年我选择了“流行与经典音乐会集锦”这门课,我很喜欢。一方面由于我本身就很喜欢音乐,另一方面由于在这门课上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我们的老师很优秀,每次都给我们带来很多有趣的东西,每节课都那么生动有趣。虽然上这门课的时间不长,但我还是有很多体会的。
第一次老师就给我们带来了宋祖英的演唱会,一开始可能是由于不经常听那种民族歌曲,没有什么兴趣,可是真正听起来之后,我发现很多人都开始认真欣赏起来。宋祖英的歌曲很好听,我觉得她的唱功真的是没什么说的,很棒!虽然我们这一代不是经常听她的歌,但是她的《辣妹子》《好日子》《小背篓》等歌曲耳熟能详。《好日子》于1998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由宋祖英演唱。该歌曲歌词喜庆,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曲风欢快、明朗,受到民众的喜爱,在国内外广为流传。我觉得这首歌很能带动气氛,歌声一响,所有的同学都安静下来仔细的听。演唱会中还有一个亮点,那就是宋祖英与周杰伦的合唱。虽然他们的风格不一样,但他们都很努力的配合对方,竭力演奏出最美的盛宴。虽然大家都很迷恋周杰伦,但我还是要说,我觉得宋祖英的演唱更为成功,不论是唱腔还是对歌曲的领悟,宋祖英明显要强过周杰伦。那种歌喉真的是无可挑剔。我想这与歌手本身的练习是密不可分的,再加上宋祖英一直是唱民族歌曲的,她对歌曲的把握显然驾轻就熟,相对于周杰伦这个半路出家的人来说这是明显的优势。其中周杰伦还弹奏了古筝,虽然其中有一点瑕疵,但还是让我们很震惊,毕竟周杰伦没有学过古筝。一曲下来行云流水,直叫我们感慨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都不知道当年是怎么发明的古筝,如此优雅动听。
与之类似的演唱会我们还听了祖海香港演唱会。祖海也是著名民族唱法女歌手。虽然唱法很相似,但她还是与之前宋祖英的风格有所区别。其代表作有《为了谁》《我家在中国》《好运来》等。我记得很小的时候就经常听到那首《好运来》,我觉得歌词表达了一种深深的期盼:愿善良的人们天天好运来,愿祖国的日月年年好运来,好运来,我们好运来,迎着好运兴旺发达通四海。
好运来祝你好运来,好运来祝你好运来,好运带来了喜和爱,好运来,我们好运来,迎着好运天天笑开颜.不仅歌词写得好,祖海的唱功也是一流,整首歌唱的让人心里甜蜜蜜的,好像回到了小时候,对很多事情热切盼望着。在这场演唱会中祖海还挑战了粤语歌曲《千千阙歌》,虽然是老歌,但在她的演绎下又有了别样的味道,那种独特的嗓音独特的唱法,即使用于唱她不怎么擅长的粤语一样是惊艳四座。
之后我们还听了玛利亚·凯利的歌。我只能说我被震撼到了,那种
唱腔,让我记忆尤深。那经典的《hero》,长久存在于我的心里。略带嘶哑的嗓音,深情的演唱,偶尔还可以飚一个海豚音,真的是让我们很感动。突然觉得音乐不分国籍,不分语言,它能传达出很多语言不能表达的情感,只要你能读懂其中的深情,就可以感动很久,真的是一种心灵的交流。
我比较喜欢那种深情一点的,抒情的歌。对于那种动感的歌曲我可能不是很能接受。在这么多场音乐会的欣赏过程中,我觉得中华民族的歌真的是可以经受住时间的考验,那种古
典音乐的美,笛声清脆,箫声深沉,琵琶的铮铮之音,从这些中我都可以感受到华夏之音的美妙,体味到古典的魅力所在。中国的古典音乐是以五音——宫商角徵羽为基础的,中国古代的音乐大师们实在是太伟大了。在这门课的学习中加强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了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中国是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度,音乐更是发展历史上的一部丰满的史诗。即使现在年轻人很少听古典的歌曲了,但是就算是像周杰伦这样的现代音乐代表人的歌中,依然还有传统音乐元素的存在,比如《菊花台》,这首曲子的结尾处便是用我国云南的传统乐器葫芦丝演奏而成。我只能说回归传统是一种趋势,我国是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立足于传统并且与现代音乐元素相结合,进行创新这是一种必然。
电影《钢琴课》之音乐赏析 篇7
影片中“音乐”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影片要表达的对象, 而且还有力地推动了剧情的发展。音乐的载体——影片中孤独的钢琴是哑女艾达与现实之间无限远的脚手架, 被留在海滩上的孤零零的钢琴像一艘孤独的搁浅的船, 弥漫着某种唯美和梦幻的气息。它似乎是一个人关于理想关于完美关于所有不与人分享的深藏于内心角落的东西的化身, 具有一种象征意味, 影片的英文名字就是《The Piano》, 可见“音乐”是这部电影所要表现的重要内容。另外, 音乐又通过推动戏剧矛盾冲突的展开, 展现了电影所要表达的情感, 可以说, 音乐是这部影片中的重要表现手段。电影中使用了大量的音乐来揭示主人公多侧面的内心情感, 描绘影片中其他人物和场景, 以展现导演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和文化意蕴。
影片以一段简短的管弦乐开始, 为了无限延伸音乐意境, 作曲家运用简约派手法, 使旋律不停往返重叠, 然后戛然而止。这段旋律初听上去有点简单沉闷, 但配合画面, 却达到了极好的效果。影片的第一段钢琴主题名为“My Secret”, 旋律落寞而又极具感染力, 顺应并带动了影片的情绪, 且带有很强的画面色彩感, 听这段旋律, 我们仿佛可以看到在辽远的海边, 哑女艾达迎着海风于悠然天地间独自起舞, 她的身边是那架等待知音的孤独钢琴。这段音乐像是黑白色的钢琴琴键, 有着对现实生活的超越感和对纯洁无比的爱情的坚持与向往之情, 深刻生动地刻画了艾达的内心世界和人物关系, 也奠定了影片的情感基调, 达到了电影主题的初次呈现。
随着剧情的发展变化, 音乐主题也在旋律、速度、力度、和声、配器、音型、织体等多方面变奏发展, 通过反复变化出现, 加深了观众对人物的印象和理解, 对完成影片主题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My Secret”这段电影音乐, 我们可以发现, 《钢琴课》的电影音乐运用通俗的手法展现了其高超的艺术性, 同时, 又做到了音乐与情节发展的完美结合, 在这两方面的基础上, 影片得以展现出了音乐的功效性。首先, 影片中的音乐具有极高的艺术性。配乐的创作者是英国作曲家迈克尔·尼曼 (Michael Nyman) , 其特点是“简约主义”风格, 音乐从其自身质量来看无疑是很高的, 古典韵味浓厚的钢琴曲如泣如诉的咏叹, 让人如痴如醉。华美重叠的旋律使音符缠绵入耳, 并让人随着电影中人物情感的挣扎而隐隐作痛。不只是钢琴, 弦乐也在乐段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好像一种网状结构, 把钢琴曲集中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中, 使两者在其中产生回响, 旋转着缠绕住听者的情绪, 使人不由自主地辗转在影片无形的情感旋涡中。同时, 《钢琴课》的电影音乐又具有通俗性特点。影片中虽有多首古典乐章, 但在技法处理上却更加贴合大众的审美心理, 通过添加印象派和现代派钢琴等手法对极微主义进行了改造, 反而形成一种独特的混合风味, 让音乐更加通俗华美, 更容易为听众所接受。在阳春白雪的基础上添加了通俗性的特征, 所以音乐为众多的观众所接受、喜爱。可以说, 这部电影中音乐的独具魅力之处便是成功地把通俗性和艺术性成功地融合在了一起, 从而更平易近人地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性。
其次, 影片把声音和画面有机地揉和在一起, 做到了音乐与剧情的完美结合。如上文所说, 第一段钢琴主题曲“My Secret”融合了海边钢琴的象征以及艾达内心潜在的坚持与追求。随后第二段钢琴主题为“The Heart Asks Pleasure First” (“心灵追求快乐”) 和“Convention” (“约定”) , 灵巧轻快的旋律潜藏着莫名的危机, 一下一下震撼着听者的内心, 有一种惘惘的威胁感, 平缓的钢琴旋律下暗藏着极具张力的旋乐, 这是艾达内心世界的外向体现。活泼的旋律中镜头显得又高又远, 温柔优雅的女人, 精灵一般的孩子, 笨拙而又温厚的男人。钢琴流淌出的心声, 成为影片轨迹的见证, 为剧情的发展埋下了线索。接下来的“the scent of love”和“dee in the forest”则带有矛盾性, 一个安静一个浮躁, 象征了艾达矛盾挣扎的情感, 直指艾达两次惊心动魄的挣扎与追求。例如, 当影片进行到1:05:35时, 女主人公艾达出现在茂密幽暗的树林中, 急切地向情人贝茨的房子走去。她的丈夫躲在树后, 突然拦在她的面前阻止她, 两人进行了一番挣扎, 最后以艾达女儿呼唤母亲结束了这场搏斗。音乐参与了这整个过程。急促的钢琴声贯穿始终, 突出了顿挫的重音然而整体旋律绵延不断, 琴音并不大, 却带着坚定不移的决心, 与两人的动作融为一体。艾达坚定地要奔向情人, 她的丈夫执著的要阻拦她, 两人动作也不激烈, 但情感的斗争全都表现在动作上, 似乎一触即发。此段音乐形象地描绘了二人的追逐与斗争, 也对二人蕴含在动作中的情感角力增加了力量感, 更是对艾达内心世界的挣扎与追求的注脚。幸运的是, 这种挣扎在告别过去后取得完满, 影片最后, 艾达的银指套与琴键相撞时发出了一种奇特的声响, 它融入了钢琴美妙和谐的音符中, 创造出了另一种完美的旋律。影片中隐藏的音乐线索象征了一个内心独立、能够在精神上自足的女性在经过挣扎之后, 与现实和解的过程。
《钢琴课》曾获得第四十六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第十九届凯撒电影节最佳外国影片奖以及第六十六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等五项大奖, 这是一部关于声音关于钢琴关于音乐的电影, 虽然它并没有获得奥斯卡音乐大奖, 但我认为不能因此忽视了音乐在其中的重大作用, 可以说, 音乐是成就影片成为经典的功不可没的催化剂。它不仅为影片创造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同时, 也起到了非凡的社会功效, 第一, 音乐为影片奠定了情感基调, 完善观影者心理预设。第二, 音乐揭示了剧中人物心理历程, 从而使人物形象更生动立体。第三, 音乐的抒情功能推动了剧情的发展。音乐与剧情紧密结合并推动剧情发展。
综上所述, 《钢琴课》的音乐巧妙运用了通俗性的手法达成了其独特的艺术功效, 无论在艺术性还是功效性上都非常成功, 既给人们带来了审美享受, 又充分体现了电影音乐的功效性特点。
摘要:电影音乐是电影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 具有抒情性、戏剧性、气氛性等美学功能。优秀的电影音乐既能独立展现音乐艺术的美感, 给人以艺术感染力, 又能与影片有机地揉和在一起, 起到渲染场景氛围、推动戏剧情节等功效。《钢琴课》这部电影就以其经典的音乐, 既达到了音画同一的艺术性美感, 又通过推动戏剧矛盾冲突的展开展现了电影所要表达的情感, 从而使电影音乐的艺术性与功效性达到了统一。
关键词:《钢琴课》,电影音乐,艺术性,功效性
参考文献
⒈陈建华.《音乐由来事典》M, 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1年7月.
⒉曾田力.《影视剧音乐艺术》,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如何上好音乐赏析课 篇8
【关键词】初中音乐;欧洲古典音乐;中国古典音乐;赏析
一、“纯音乐”欣赏
“纯音乐”欣赏的含义就是对音乐美的欣赏,它是把音乐当做一种流动的音响形式来欣赏的。音乐作为“美”的听觉艺术,是其构成内容主要有两部分,即形式美与内容美。形式美作为外在的音乐美,体现在音乐创作时所采用精美流畅的结构形式以及在表演时所传递的优美动听的声音。
人们在欣赏音乐的时候,要全面的感知音乐中所蕴含的要素,如音色、音高、力度、音乐结构等等。正如古代论中所说:“六律具存而莫能辩者,无师旷之耳也。”要想更好的感知音乐之中存在的美以及理解音乐所蕴含的思想启示,音乐音响与形式的欣赏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作为音乐的外在美,它往往以简单易懂的直接因素展现在观众的面前,即使是对非专业的人员外,其美的欣赏也不是神秘的、遥不可及的,相反,“纯音乐”欣赏方式往往能最有效、最直接的去感受音乐中所具有的别样美。
“纯音乐”的欣赏方式不仅构成了对音乐形式美的欣赏,而且为听众带来了听觉上的享受以及心灵上的舒畅。但是“纯音乐”欣赏只是基础中的基础,单一的“纯音乐”欣赏并不能全面、有深度的懂得音乐,它应该与想象联想、自身经历与社会状态等要素向结合,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音乐欣赏的完美境界。
二、情感体验式的欣赏
情感表达是所有艺术作品素要体现的重要内容之一。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在自己的心里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言词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出这种感情,使别人也能体验到同样的感情——这就是艺术活动。”音乐中的情感表现包括甜蜜的、伤感的、回忆的、安静的、激情的,这也是音乐独特魅力的所在。
三、欧洲古典音乐
古典音乐是一个独立的流派,艺术手法讲求洗练,追求理性地表达情感。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等古典音乐家的音乐作品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优美的旋律,充满意趣的乐思,还有真挚的情感,或宁静、典雅,或震撼、鼓舞,或欢喜、快乐,或悲伤、惆怅……说到欧洲古典音乐,我们不能不提到中世纪伊丽莎白时期,格里高利时期的音乐,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宗教音乐。当时的人们对基督的信仰与崇拜,直接影响到了社会的政治与音乐,当时的音乐只有纯粹的宗教用途,只限于在教堂中演唱,没有乐器,但是,对今后的音乐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欧洲音乐开始进入了文艺复兴时期,因为当时的欧洲政治不稳定,教廷的威信与势力开始衰弱,资产阶级开始出现,为了适应当时社会的发展与人们的新思想,音乐开始宣扬以人为本的思想,所以在各个领域里都开始了文艺复兴运动,不得不提古典音乐的奠基人——亨德尔。即使你不认识亨德尔,也绝对在圣诞节或万圣节听过庄严的《哈利路亚大合唱》,这首由万人齐声同唱、人人都能朗朗唱出一小段的曲子,正是亨德尔所谱写的。从1600年开始,进入了一个大发展的时期——巴洛克时期,那时候不仅产生了像巴赫、亨德尔等伟大的作曲家,而且歌剧、协奏曲、奏鸣曲等题材相继被创造发展出来了。
1750年巴赫逝世后,欧洲复调后继无人,乐风转向简洁实用的主调,那时候,出现了三位音乐大师:“乐圣”贝多芬,“神童”莫扎特,以及“交响乐之父”之称的海顿。音乐的主题也从延续几个世纪的宗教音乐,逐渐变成富有丰富哲理内涵的古典音乐。在1827年贝多芬逝世后,结束了严谨的古典主义时期。当时的欧洲正在接受浪漫主义的洗礼,当时的作曲家把作曲当做抒发内心情感的手段,对音乐的审美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产生了炫技等音乐表现手法,如当时的帕格尼尼、李斯特等就是红极一时的演奏家。音乐表现、风格也日趋丰富,出现了一些以民族音乐语言进行创作的民族作曲家,如芬兰的西贝柳斯,挪威的格里格,俄罗斯的五人强力集团等,都是民族乐派的伟大作曲家。
四、中国古典音乐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中国的古典音乐,体味到了中国古典音乐的美。我们从笛声的清脆、箫声的深沉、琵琶的铮铮之音中,感受到了华夏之音的美妙,体味到了古典的魅力所在。中国的古典音乐是以五音——宫商角徵羽为基础的,中国古代的音乐大家创作了独特的音乐形式,如今在民间十分流行的是唢呐这种乐器,无论民间的喜事还是丧事唢呐都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乐器。我国的音乐大家创作了用唢呐表演的优秀曲子,如《百鸟朝凤》等堪称经典。在这门课的学习中,我们加深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了民族的自豪感与自信心和对祖国的爱。
在当今的乐坛最受年轻人欢迎的音乐形式是Rap,其中周杰伦便是一位代表。在他的音乐里,我们依旧可以看到传统的音乐元素,如《菊花台》,这首曲子结尾用我国云南的传统乐器葫芦丝演奏。
五、教材简析
1.选择教材
《伏尔加船夫曲》是一首流传很广的俄罗斯民歌。它的速度徐缓,旋律朴实,为b小调调性,适合男低音演唱。基本格调为忧郁、深沉。歌中一再重复的劳动号子动机:“53630|”在力度变化上很有层次,采用了(pppppp)哎嗨哟嗬的处理方法。全曲深刻揭示了在沙俄统治下劳动人民的痛苦呻吟和向往光明的理想。
《黄河船夫曲》由著名诗人光未然作词,人民音乐家洗星海作曲,创作于1939年3月,为《黄河大合唱》八个乐章的第一个乐章,是一首混声合唱曲,全曲快速、高昂、激动,表现了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体现了中国人民前赴后继的抗战决心和必胜的信念。
2.教学思路
本课从学生创编、感知“劳动号子”的特点入手,继而欣赏与分析讨论具有“劳动号子”风格特点的两首民歌,通过学生的感受、体验、探索、想象和鉴别等多种方法,深刻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及主题思想,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力和表现能力。
3.教具准备
VCD、投影、磁带、黑板等。
4.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感受、体验两种不同的情绪;
(2)欣赏伏尔加流域的风光图片,感受人们的美好生活;
(3)提问:被俄罗斯人民称为“母亲河”的是哪一条河流;
(4)播放VCD。
设计意图:通过视觉语言,感受、体验两种不同的情绪,为新课教学作好情感铺垫。
5.出示列宾的油画《伏尔加纤夫》,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并且大胆表现作品
(1)视觉启示:看图讨论画面所描绘的内容、色彩、人物的面部表情及劳动状态,以及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
(2)有声音表现画面情景:①让学生创编劳动号子,表现船工们的劳动;②老师创编,引出动机。
(3)引出“劳动号子”概念。
设计意图:让学生创编“劳动号子”,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通过感知劳动号子的特点,总结归纳出号子概念,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音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有人从事古典的音乐创作,有人从事现代的音乐创作。每一种音乐都有它的听众群体,没有高雅或低俗之分。但今天我们依然要学习和研究古汉语、文言文,为什么?要取其精华,为我所用,为今天所用,但更多地还是要学习现代语言,使用现代语言。音乐其实也是一种语言,是一种世界性的语言。我们对待音乐也应该像对待语言一样,可以欣赏古典音乐,研究古典音乐,然后取其精华,创作出更好的、符合更多现代人口味的现代音乐。
参考文献:
[1]方芳.让流行音乐走进中学课堂.《大众文艺:学术版》,2014(2)
电影音乐赏析 篇9
我是一名来自计算机院的学生,虽然是一名工科生,但是我酷爱电影,从安东尼奥尼、英格玛·伯格曼的黑白胶卷,再到黑泽明的彩色电影,我的脚步在众多的大师的作品面前驻足停留,细细的欣赏那些导演的杰作。在众多电影大师中,最让我敬仰的是科波拉,科波拉是尼古拉斯凯奇的舅舅。本来我想通过这篇论文去研究科波拉的《现代启示录》的主题曲和背景音乐的,但是最后还是做出了改变。因为没有哪部电影能够取代《教父》系列在我心目中的地位。
《教父》系列是电影史上的最伟大的电影,一个永远的艺术巅峰,一个不朽的神话。出色的编剧,以及一流的演员,其中马龙·白兰度、阿尔帕西诺、罗伯特·德尼罗、罗伯特·杜瓦尔这四个演员都曾得到过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教父》系列共分为三部,讲述了黑手党科里昂家族的家族史,老教父维多科里昂因为不同意在自己的地盘上贩卖毒品而遭到其他帮派的追杀,在整个家族面临被消灭的紧要关头,小儿子麦克挺身而出,凭借着自己的勇气和智慧,他一路过关斩将,担当起振兴家族的重任。
既然这部电影这么经典,那它的音乐也一定很精彩。《教父》三部曲都是以盛大舞会为开始的,《教父Ⅰ》的开头是教父的女儿康妮的盛大婚礼,《教父Ⅱ》中的开头是在内华达州为孩子们洗礼的盛大派对,《教父Ⅲ》中的开头是麦克为梵蒂冈教廷举行的盛大捐款仪式。这三个开头都是宴会,而宴会上放的音乐都有浓郁的西西里风格,那么的放松,那么的活跃,体现了意大利裔的美国人在美国的生活。《教父Ⅰ》开头的那段经典的萨克斯,在房间中,马龙白兰度饰演的维多科里昂,为那些处在困境中的人提供帮助,早已成为了一个经典。那段音乐让我百听不厌。马龙白兰度的精湛演技让人折服,要知道他在此前的十年都处在自己演艺事业的低谷。因为在《教父Ⅰ》中成功刻画了老教父,再次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那沙哑的声音,至今,我都难以忘怀。其实《柔声倾诉》是《教父》的主题曲,宛转悠扬,而又那么深沉。我在网上下载了《柔声倾诉》的各种版本,有小提琴版的,有钢琴版的,有口哨版……所有的版本,我都听过,因为它太经典了,太好听了。
在《教父Ⅰ》中,由阿尔帕西诺饰演的麦克科里昂因为杀死了索拉索和纽约警长,逃亡到西西里岛,电影将场景转到西西里岛上,麦克和自己的两个保镖走在山坡上,这是电影中第一次响起了《柔声倾诉》,配合西西里岛上的羊群以及古老的建筑,达到了无比美丽而又平缓、沧桑的效果。在西西里岛,麦克和当地女孩艾罗波妮娅结了婚,婚礼的仪式是按照西西里的习俗来举行的,有专门的乐队来奏乐,这时候的音乐用的恰到好处,可见电影的音乐已经与电影的剧情融为整体。
在《教父Ⅰ》 《教父Ⅱ》中的结尾的时候电影播放的都是《柔声倾诉》,优美而又深邃的纯音乐。让人在看完电影之后还要感慨万千。
《教父》讲述了,麦克为了让自己家族的事业的合法化,卖掉了在美国的所有赌场和酒店,把生意转到欧洲,但是没想到黑道和白道是一样的黑暗。一切未能如麦克所愿,最后以一场杀戮来结束了故事,黑手党的头目麦克科里昂最后在西西里岛度过了自己的人生最后一个阶段。在这一集中,插入了大量的音乐,各种题材的,最后的杀戮场面和歌剧表演的场面交替出现,导演用了平行剪辑的手法,具有一种梦幻般的效果。
经典音乐赏析论文 篇10
摘要:《命运交响曲》是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完成于1805年末至1808年初。此曲声望之高,演出次数之多,可谓交响曲之冠。《命运交响曲》蕴含了贝多芬的精神寄托,反映了人类永不向命运妥协的精神。关键词:经典音乐 命运交响曲 贝多芬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而作曲家就是高超的建筑师。在《中外经典器乐作品鉴赏》课上,我对著名作曲家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尤其是对贝多芬的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中感受最深的就是《命运交响曲》了。
这首交响曲开始的四个音符,刚劲沉重,仿佛命运敲门的声音。因此这部作品被称作《命运交响曲》(以下简称《命运》)。《命运》的构思、创作周期是比较漫长的,据文献记载,贝多芬从1805年开始写作这部作品,直到1808年才得以完成。[1]这部作品是贝多芬被疾病所困,情人离他而去之后所发出的心灵呼唤。最终,他战胜了自己的意志,没有被不公平的命运所击退,他战胜了自己。尔后,他重新回到维也纳继续自己对音乐的追求。在这个绝望、思考、反省、胜利的斗争过程中,贝多芬发出了“我要扼住命运喉咙”的口号,他感觉自己不能屈服于命运,而应该勇于发起挑战!
贝多芬在1808年11月写给他的朋友韦格勒(1765-1848)的信中,就已经说出:“我要卡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把我完全压倒!”“命运敲门的声音”在1798年所作《c小调钢琴奏鸣曲》的第三乐章中就已经出现过,以后又出现于《D大调弦乐四重奏》第三乐章、《热情奏鸣曲》第一乐章、第三《列奥诺拉》序曲、《降E大调弦乐四重奏》等一系列作品中。[2]可见,通过斗争战胜命运,是贝多芬一贯的创作思想。
《命运交响曲》所表现的如火如荼的斗争热情,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西班牙女低音歌唱家马丽勃兰第一次听《命运交响曲》时,吓得心惊肉跳,不得不退席而去。拿破仑一个旧日的卫兵,听了第四乐章开头的主题,禁不住跳起来喊道:“这就是皇上!”柏辽兹把《命运交响曲》中惊心动魄的斗争场景,看作是“奥赛罗听信埃古的谗言,误认黛丝德蒙娜与人私通时的可怕的暴怒。”舒曼认为:“尽管你时常听到这部交响曲,但它对你总是有一股不变的威力——正象自然界的现象虽然时时发生,却总教人感到惊恐一样。”1830年五、六月间,门德尔松在魏玛逗留了两星期,和歌德作最后一次会晤,在钢琴上为他演奏了古今著名的作品。歌德听了《命运交响曲》的第一乐章后大为激动,他说:“这是壮丽宏伟、惊心动魄的,简直要把房子震坍了。如果许多人一起演奏,还不知道会怎么样呢。”1841年3月,恩格斯听了《命运交响曲》的演出。他在写给妹妹的信中赞美这部作品说:“如果你不知道这奇妙的东西,那么你一生就算什么也没有听见。”他说,他在第一乐章里听到了“那种完全的绝望的悲哀,那种忧伤的痛苦”;在第二乐章里听到了“那种爱情的温柔的忧思”;而第三、第四乐章里“用小号表达出来的强劲有力、年轻的、自由的欢乐”,又是那么鼓舞人心。[1] 在很多人心目中,《命运》代表着贝多芬;同样,在另外一些人的心目中,贝多芬代表着《命运》。我想,世界上再没有一首交响曲能够获得如此广阔的知名度以及接受度。贝多芬的伟大,则很大程度上也来自于这部代表作给他带去的声誉和敬仰。《命运》代表了贝多芬的精神、代表了人类永不向自身妥协的精神!
贝多芬一生与苦难命运搏斗,对人生的感触极深,因此在作品中融入了不少前人不曾想象的感情,处处充满自信.他的作品歌颂了生命的美好和对人类的爱,充满奋斗向上的精神.“通过斗争,达到胜利”这八个字可以说是贝多芬创作思想的概括。贝多芬继承了海顿、莫扎特交响曲中的奏鸣曲式,并把它改造成庞大的结构适于自己的思想。他把第一乐章的规模扩大了,特别是扩大了尾声。他向海顿和莫扎特一样,把展开部看作是奏鸣曲式的动力中心。他的短小而深刻的主题为扩展和发展提供了无限的机会,它们以猛烈的力量和气势展开。慢乐章在贝多芬手中具有赞美诗的特点,体现了贝多芬式的悲怆。[3] 在郭丽娟老师的课程中我们欣赏了不计其数的美妙音乐作品,有的让我心里无比激动,有的则让我无比平静,音乐就是拥有这样神秘的力量。通过课程中与经典音乐的相处,我被深深的吸引了,变得更加热爱经典音乐。这门课程带给我们的不只是音乐本身,也包括如何以一个绅士的姿态面对音乐艺术,真正的静下心来感知和享受它带给我们的激情与安慰。经典音乐艺术领域中有着无数的伟大作家,他们用思想与精神为我们诠释艺术的真谛,每一部作品都是作家的心血集成,都是他们在挖掘内心,挖掘社会,挖掘时代后的结晶。而我们作为听众,即使不能准确地把握作品的真正内涵也应该用心去聆听,因为每个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这也是经典音乐的魅力之一。当我们沉醉于流行音乐的时尚形式中时,当我们在为DJ舞曲感到吵闹时,当我们越来越感受到嘻哈音乐的乏味与无聊时,不妨去听听经典音乐,因为它的每一格音符都好像是在我们的心头跳动,每一格旋律都像是能踏入我们的内心深处,让我们的心境与思绪也随着音乐的起伏而变化。我想这就是为什么经典音乐永远能带给我们奇妙的感受,这也是经典音乐亘古不衰的道理所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