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赏析的论文

2024-07-29

音乐剧赏析的论文(通用11篇)

音乐剧赏析的论文 篇1

音乐剧《猫》赏析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形形色色的人们穿行奔走在各个角落、叙写述说着自己的故事。人间的悲喜剧一天又一天的上演在名为社会的大舞台上。到底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善、什么又是恶?一百个人心中恐怕有着一百种不同的答案。那么,若是以猫的视角来审视这个世界的善恶美丑,又该是什么样的一番情景呢?现代歌剧《猫》就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猫世界中的“猫”生百态。

其实《猫》的故事很简单:杰里科猫族每年都要举行一次聚会,众猫们会在这一年一度的盛大聚会上挑选一只猫升天,升天以后可以再次获得新生。于是,形形色色的猫纷纷登场,尽情表现,用歌声和舞蹈来讲述自己的故事,希望能够被选中。最后,当年曾经光彩照人今日却无比邋遢的“魅力猫”以一曲《回忆》打动了所有在场的猫,成为可以升入天堂的猫。)

简单的故事,却被演绎的异常动人与真实。音乐剧通过不同的音乐背景,舞台情境,人物刻画、内心表达、舞蹈编排,展现出其非凡的魅力。

一、从音乐背景上赏析

该剧的音乐无疑成为本剧最大的亮点,它在音乐与舞蹈的创作中使用了大量的流行音乐的元素,并将观赏性放在首位,使戏剧表演更加通俗化、大众化、现代化。在猫这部音乐剧中,多采用渐进式与突变式的音乐风格。开始的舞台是昏暗而安静的,而音乐是随着神秘而幽缓渐渐过度到欢快与激昂的,之中灯光与舞蹈也都随着音乐的渐变而起着微妙的变化,在开始之时音乐的渐变让整个舞台很好的完成了剧情背景的传递与表达,让观众在理解故事发生场景的过程中觉得自然与舒服。之后整部舞台剧中出现了,多次的音乐骤变,整个舞台多次从万猫欢腾的氛围中一下被抽离,进入了另外一个亦或是安静亦或是悲苦亦或是紧张恐怖的气氛,一次音乐骤变是发生在魅力猫的出现,音乐的突变似乎让我们在进入了魅力猫悲惨的回忆,这时响起的是之后被世传为经典的“回忆”,该曲以一种缓慢的节奏与哀伤的旋律,表达出了格里泽贝拉回忆她离开杰里科猫族在外闯荡所经历的各种悲苦,从前的光芒与美好就恍如一梦,现在就只剩下孤独与凄苦。她是如此的想念家乡与亲人,整首歌中将她如今的悔恨与对关怀的渴望展现的淋漓尽致。之后的剧中也多次出现诸如此类的变化,而这种音乐的变化更加完美与强烈的表达出了角色各自想要表达的感情,展现出了故事的各种矛盾与变化,使得每只猫儿更加的富有灵气与个性,令每个角色更加鲜明与丰满。

二、从舞台情境上赏析

一开场,身着宛若猫的毛皮般服装的演员们接连登场,虽然每位演员都以猫的形象出现,但他们的造型又全然各异——“毛皮”的花纹、颜色以及脸部的妆容似乎已经在预示着每只猫的性格特点。紧接着,随着一只只猫为我们呈现出各具特点的歌声与舞蹈,一副生动的猫的聚会图渐渐展现在我们眼前。猫们的歌曲由此起彼伏的独唱慢慢变为层次感很强的男女声多声部合唱,其烘托的气氛也由月下黑暗的神秘感转变为热闹的欢庆与聚会。舞蹈在此时也呈现出一派欢腾的群舞场面。群猫共舞,用他们极具特点的肢体语言与感染力极强的歌曲在开场就将观众的心紧紧抓住。

然而在看过全剧以后,我想,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莫过于那幕“魅力猫”格里泽贝拉月下独唱“Memory”的片段了。

一片静谧之中,随着月色缓缓泄下,“Memory”幽婉的曲调在夜空中飘荡起来,一时间,所有的猫都停下了动作,或抬头凝视,或低头沉思,仿佛融入了那如流淌着的记忆般的歌声之中„„此时此刻,格里泽贝拉不再是那个寄身于低等街区的肮脏老猫,她分明只是个曾经拥有美好的过往而现在却饱尝辛酸、被岁月渐渐剥去一切的可怜的猫。往昔的幸福与欢欣、如今的悲伤苦痛全部都借由歌声传递出来,娓娓的述说让听者无不为之动容。也许正是这样,群猫开始转变了态度,厌恶与唾弃被理解与同情所代替,格里泽贝拉终于获得了群猫的接受,也终于获得了迈上通向美好天堂的阶梯的机会。

这一幕不但是全剧的转折点,更是整出音乐剧的高潮。故事的矛盾冲突在这里达到顶点——不但是猫群与格里泽贝拉的矛盾,还有无法得到认可的格里泽贝拉自己心中,对于所经受的痛苦与对美好生活的渴求之间的矛盾也交织上升到顶峰。所有感情在此时适时喷涌而出,将观众的心随着剧情推向最高点。

剧中每一只猫的服饰看似相差无几,但却大有不同,无论从各自的毛色与设计上都无一不在细节处刻画了角色的性情与地位。魅力猫的落魄,首领猫的霸气,白猫的灵活与纯洁。猫的服饰不但鲜明了各自的角色,更整体的赋予了演员们以猫性。让我们更意识到舞台的魅力与编剧们对细节的把握的是如此的恰到好处。

三、从人物刻画上赏析

剧中人物的风格,其实应该是猫物才对,各个角色都有着自己的性情与故事,每一只猫的个性都是那么的鲜明,就如世上的人一样,有着各自的内心世界,剧中的猫仿佛也被附上人类的影子,成为表达的载体。也从中映射出纷繁世界的变幻无常与多姿多彩。但整部剧以魅力猫为贯穿剧集的主线,也成为将故事推向高潮的关键,令宽容与爱这一主题在此部音乐剧中得以升华,而一首旋律梦幻却透着无限哀伤与渴望的“回忆”成为传世的经典。

本剧以年轻天真的白猫维克多利亚跳起了独舞“请到杰里科舞会来”作为开场,他们正在等待他们的领袖--英明的老杜特罗内米,今晚由他挑选一只杰里科猫,这只猫将被派到九重天上“获得”新的生命。每一只猫都用歌曲和舞蹈来讲述自己的故事,希望能够被选中成为获得重生的杰里科猫。珍尼安尼朵茨是一只老刚比猫,她整天不是睡觉就是闲逛;“兰塔塔格”,是一只爱搞恶作剧、对异性魅力十足的猫;被遗弃的“富有魅力的格里泽贝拉”是一只杰里科猫,她已离群多年,到外面的世界去闯荡,这次她发誓要回到家族里;强壮的“布斯托夫.琼”是只25磅重的猫,他把时间都花在吃上;突然一阵雷鸣般的碰撞声,警笛声大作,邪恶的猫麦克维第大摇大摆地来了;“蒙哥杰瑞和兰普利第泽”是一个爱开开玩笑、爱搞作剧的捣蛋鬼小组,老是给他们家惹麻烦;当仁慈而英明的领袖“老杜特罗内米”到场时,整个家族一片欢腾。它们准备了一些节目:群猫表演了一出名叫“波里科狗进行曲下的佩克族与波里科族的可怕的战斗”的戏。猫们穿着敌对派的狗的衣服向对方狂吠。表演被邪恶的麦克维第打断,猫们四散奔逃!老杜特罗内米平息了骚动,“杰里科舞会”如期开始,全体猫们跳舞欢庆。夏天为何迟到,时光怎样流逝“剧院猫格斯”是一位老演员,曾经与他那个时代的最伟大的演员共事过,他正受着痛风之苦。“铁路猫斯金伯·申克斯”是所有猫的友善大叔。邪恶的麦克维第绑架了老杜特罗内米,麦克维第装成老杜特罗内米,有两只猫认出他来:一只是蒂米特(吓坏了的小猫),一只是最性感的大个子猫鲍巴露瑞娜(无忧无虑的女孩)。麦克维第的恶行使他得到了一个浑名—“犯罪的拿破仑”;麦克维第被揭穿后与曼库斯特拉普及其他的雄猫打了起来,他把电线弄短路使得所有的灯都熄灭了,杰里科猫陷入黑暗之中。兰塔塔格叫来“米斯特腓力先生”,要他施魔法找回领袖。米斯特腓力成功了,灯又亮了。老杜特罗内米决定哪一只杰里科猫将获得重生的时刻到了。此时,格里泽贝拉以《回忆》一曲唱起过去的事情。家族接受了她的回归。她被选为去“九重天“而获新生的猫!动人心魄的《回忆》,明确了整部《猫》的主题。格里泽贝拉猫成为了《猫》剧的感情出口。她在《回忆》里达了她遭受的痛苦,她曾经的快乐和美丽,以及最后对温暖的渴望。

这首歌不仅唱出了老猫的心声,也唱出了那些年华不再但又对生活充满信心的人们的心声。“最美不过夕阳红”,我们终会走到那一天,当自己慢慢老去,我们还能回忆自己的过去,而最美的回忆就是给人们带去了欢乐。人的一生,最重要的是如何走过,如果能在路上流下美好的足迹,如果能给别人带去美丽的风景,那么你的回忆就是最大的幸福。

四、从内心表达上赏析

《猫》其实没有什么复杂的情节关系和扣人心悬的内容,但正是这份简单让人们认识了很多东西,明白了一些简单的道理。我们通过每一只猫的肢体表演,通过他们的言行,我们看到了他们不同的性格特征,有的勇敢,有的迷人,有的狡猾,有的慈祥„„他们在自己的世界里扮演自己的角色,他们也享受属于他们的这份快乐!在现实社会里人也是一样的,我们通过每个人的言行举止认识每一个人,了解每一个人!每个人也都在为了自己的目标努力,提高着自己,展示着自己好的一面!当众猫们沉浸在欢聚的幸福之中的时候,格里泽贝拉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她年轻时是猫族中最美丽的一个,厌倦了猫族的生活到外面闯荡,但尝尽了世态炎凉,再回猫族时已变成一只蓬头垢面、丑陋无比的老猫了。猫儿们不愿接受这个背叛猫族的流浪者,整个猫族对她非常敌视,苍老的身体摇摇欲坠,破烂腐朽的皮毛稀落而卑微地出现在我们眼前,是杰里科毛族曾经的皇后,褴褛憔悴的她想归队,却受到张牙舞爪的待遇。所有猫都唾弃她,月光下,她只能逼到昏暗的角落,孤独的魅力猫回忆着自己年轻美丽时的幸福时光。

你想一个人在她最有魅力、最辉煌的时候,背叛了自己亲人,而当她年老色衰,以这样一副丑陋的外貌再次回到家族中,这两者之间反差有多大。尤其是在大家沉浸欢聚的兴奋中,她的突然出现,打破了当时暖融融的氛围,猫儿们会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她,我们的女主人公内心肯定非常复杂,孤独、无助与凄凉„„

赏析总结:

这群各不相同并被拟人化了的猫儿们组成了猫的大千世界,纵是猫性十足,亦然充满人性,直抵内心,最为感动的一幕是魅力猫敢于面对自己以往的骄傲不羁、现在的落魄孤独,坦诚的说出自己在洗尽铅华的同时,想获得重生的心声。最终,也是因为她的坦诚、直白、敢于披露自己的需要,感动了大家,获得了这个唯一的机会。在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敢于面对自己丑陋的一面,敢于坦诚的说出自己的需要呢,太多的执着信念、太多的顾虑、太多的在乎别人的看法,令我们已经不再勇于说出自己的需要,勇于接受自己不好的一面。

遂有所恍悟:以猫喻人,猫人相通。其实在猫的竞争过程中,我看到了人类何尝不是也在为了一个晋升的机会、为了个人利益,在不断的展现自己,相互竞争,有些人甚至不择手段去破坏他人,来达成自己的目的,就象剧里面的犯罪猫一样。它浓缩了人类社会的原态,饱含着生活哲理和人间情怀——我们总能在剧中猫的世界中找到我们自己的影子。作者对猫的刻画又何尝不是在隐喻我们人类呢相对于人类的尔虞我诈,猫要可爱多了。

《猫》的故事就是一个现代寓言,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应有尽有。品评不尽,一言以蔽之——《猫》是在是一部既能够满足人们视听享受又能够给人以心灵触动的佳作。有时想想,碌碌的人生中,我们自己不也正在演绎着属于自己的“猫”吗? 迷失了,但永远在寻找。喜欢这部音乐剧,迷失者在《猫》剧中被艺术地宽容和谅解了,这种宽容与爱深深打动了我,让我浮躁的心得以平静下来重新思考:关于追求,关于自由,关于真正的幸福。

音乐剧赏析的论文 篇2

电影中的音乐风格就确定了整部电影的基调,他可以把电影中的时间、空间等因素巧妙地刻画出来,深化观众的印象,加强电影的感染力与视觉效果,增强背景的渲染气氛。这种背景包括环境、时代、地域,民族等因素。电影音乐有的时候还能为某一位电影人物代言,而且这样的表现是深入人心的。比如在宫崎骏的电影《千与千寻》中,当夜幕降临诸神出场登船上岸时,演奏的是《诸神》一曲,该曲调极富日本民族的特点。无论是伴奏乐器,还是音乐的曲式,都是“日本味道”。音乐一出现就渲染了诸神出现时的神秘气氛,同时也代表着日本的民族元素。再比如陈凯歌的电影《霸王别姬》中,一声“磨剪子,抢菜刀”的吆喝,顿时让观众“闻”到了熟悉的老北京胡同的味道。

音乐是一门付诸于听的艺术。音乐也是抽象的,它也最能刻画人物的心理。在电影中,用音乐刻画人物的心理也是屡见不鲜的了。观众可以通过音乐的刻画更加深刻体会电影中人物的心理变化。

最容易体会的两种心理莫过于悲伤与高兴。在电影中,白事儿与喜事儿的音乐截然相反,当电影中出现喜事时,音乐活泼欢快,同时也能深刻体会到电影人物内心的欢乐与开心。当电影中奏起悲伤的音乐时,观众也能对人物的情感变化感同身受。在电影《萤火虫之墓》中,当节子死去时,音乐缓缓响起,观众同清太的内心感同身受,对他失去妹妹的悲惨遭遇深感同情。

电影音乐还可以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电影《上甘岭》的主题曲《我的祖国》早已经深入人心。这部电影取材于著名的上甘岭战役。电影讲述志愿军连长张忠发率领志愿军战士,为抗击侵略者坚守阵地,与敌人浴血奋战,最终取得胜利。体现的是这群英雄对祖国的热爱,为了保卫祖国甘愿抛头颅洒热血。电影围绕这个主题进行演绎,主题曲《我的祖国》更是深化了主题,加深了观众的印象。电影《草原英雄叫姐妹》中,音乐始终贯穿其中,辽阔的草原,疯狂的暴风雪,英勇的小姐妹……音乐始终与影片相融合,紧扣电影主题,这部电影一直深深地留在观众的记忆中。

对电影音乐的欣赏,要同音乐与电影、剧情与画面相结合,更要提升自己的欣赏水平。音乐诠释画面、丰富剧情的同时也起到以韵补情的作用。对电影音乐的品评与判断要注意自身的知识修养,既要有电影知识,同时又要有对音乐知识的掌握,要有对电影的审美观,与电影的画面、语言、镜头韵律、形象、音乐情感相结合,同时要对音乐有一定的理解、感悟、想象与体验等。此外,还要对音乐创作者的生平、风格等有所了解,这样才会更加深刻体会音乐创作者在音乐中的情感表达。

当然,一定的音乐理论知识的积累也是必要的。比如音乐的语言,以及音乐的调式、调性、节拍等。这些都能帮助我们对音乐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对电影有更加透彻的理解,及时把握音乐的走向、风格。了解对各民族,各地区的音乐语汇就能更加直接理解电影所要表达的情感,感受电影的灵魂。

总之,不能只从某个方面对电影音乐进行赏析,要全面了解电影的方方面面才能更加全面、更加透彻地欣赏电影音乐的奇妙之处。

参考文献

[1]郭怡然.浅析电影音乐与画面的统一——以美国电影《泰坦尼克号》为例[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0(7).

[2]孔令旨.浅析电影音乐的发展特点与前景——以中西方电影音乐的发展为立足点[J].电影文学,2010(13).

[3]康怡然.电影音乐的艺术功能及其美学价值的实现[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

[4]吴晓燕.选取电影音乐在普通高校开展音乐欣赏教学微探[D].首都师范大学,2006.

音乐剧赏析的论文 篇3

关键词: 小学音乐课程 音乐赏析 教学现状 作用

音乐是情感艺术的一种表达方式。学会音乐赏析,能够培养小学生的音乐素质,陶冶情操;学会体会音乐,可以感受音乐的魅力所在;学会赏析音乐,把人的内心世界和音乐进行完美的结合。在小学音乐课程中开展音乐赏析,利于培养人才,强大祖国。

一、开展音乐赏析需要做出必要的调整

在小学音乐课程中开展音乐赏析,注重的是培养小学生的音乐素质,因此在小学音乐课程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需要做出调整,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对音乐感兴趣,提高音乐的教学质量,逐渐达到培养小学生的音乐素质和音乐赏析的目的。

(一)改变教学内容

在小学音乐课程中开展音乐赏析,一定要改变教学内容。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对所教内容做些改变,用新的音乐内容吸引学生,可以脱离书本找到和原本教学内容相似的音乐代替教学,更生动地讲授音乐丰富课堂内容。站在学生角度思考,喜欢什么样的音乐教学内容,让学生对自己的教学内容产生兴趣并爱上音乐。学生会更喜欢这样的教学,这会体现教学内容的不同和新的思想,改变教学内容,强化教学效果。

(二)调动积极性

开展多种多样的音乐活动,建议学生多参加音乐活动,组织一些比赛表演使学生充分表达对音乐的情感;学生之间多沟通互动,组织一些关于音乐的讨论活动,丰富的课堂生活能够促使学生积极参加有关音乐活动,与同学之间多互动多沟通取得更多的交流;老师上课对学生进行音乐启发,激发他们的思维,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音乐的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更有音乐气息,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目的,慢慢培养他们的音乐素质。

(三)改变教学方法

老师应该寻找更多新的教学方法,找到最适合学生学习音乐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质量。现在的小学生更喜欢实物教学,这样他们会看见所要学习内容的真实面貌。利用先进的音乐设备讲授音乐,使学生对音乐感兴趣,积极性高涨。利用现代设备进行教学,能够让小学生更直观正面地学习音乐,愿意学习音乐。用学生所喜欢的教学方法讲音乐,他们会更容易接受也会对音乐感兴趣,上的课才有意义有价值,才能达到音乐教学的目的。

二、音乐赏析的教学特点

音乐赏析,需要学生发挥想象力。音乐赏析,使学生欣赏音乐,发现音乐得以创作的原因。音乐是一种情感,赏析音乐是体验创作者情感的过程,和创作者在情感上达成共识。

不同的音乐风格和题材,能够达到不同的音乐效果,带给人们不同的感情色彩,彰显音乐的魅力。例如:舞曲和进行曲,舞曲律动感比较强,容易使人的身体随舞曲的节拍摆动起来,情不自禁地加入舞蹈行列;进行曲节奏鲜明,容易使人的斗志昂扬,情不自禁地加入到部队的生活。这些都体现了音乐的风格和题材。

三、音乐赏析的作用

(一)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音乐的赏析就是找到音乐本身的美。音乐来自生活,支撑着人的生活,通过对音乐的赏析,发现生活的美,学会对音乐的赏析,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它是一种高级的情感感知活动,面对教学,老师要因材施教,进行互动,激发对音乐的兴趣,达到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的目的。

(二)陶冶学生的情操

通过音乐赏析,实现赏析音乐的美,体验创作的灵感,不仅能陶冶情操,还能表达出人的内心情感世界。音乐以声音的形式体现,它还是一门情感艺术,能够表达出人内心的情感变化。音乐不是所有人都能够体会到的,它具有一定的灵性,通过反复听音乐,深入理解音乐,从而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

(三)利于人才的培养

在社会发展的新时代,音乐也要跟上步伐。在音乐的发展道路上,我国培养出了许多音乐家。教育部将音乐课从小学开展,是教育部对音乐重视的表现。在小学音乐课程开展音乐赏析这个举动,从小进行人才的培养,利于人才的培养。

四、结语

虽然小学在音乐教学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但不能忽视对小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在小学音乐课程中开展音乐赏析有利于人才培养,能够陶冶情操和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利用小学生愿意接受的教学方法和内容,调动他们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兴趣,从而达到音乐赏析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李燕.略论音乐对青少年成长的作用[J].河北师大学报(教科版),2001.

[2]张琳.新课程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方法与模式探究[J].沈阳师范大学,2014.

音乐剧《猫》赏析 篇4

最早看这个是数年前初中的音乐老师带着我们欣赏,可能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我看到第一幕的时候,给我带来的感觉不是如童话般的梦幻,而是惊悚。但是作为一个音乐剧,当时的我忽略掉那些奇怪的扮相和夸张的动作,(认真一点来说的话我觉得《猫》剧歌舞并重,甚至可以说舞蹈元素比歌曲更重要)从歌声中去解了故事的梗概。它让你通过猫的视角,观察到自己和猫族没有太大差异的真实社会生活。一年一度的杰力克舞会,所有的猫儿们都在这里汇集,在歌声中他们演译出杰力克猫引以为傲的特色,欢快的略带宗教主义色彩的音乐很快地冲斥整个舞台,首先以此来给人们以冲击。这是一个从一个群体的狂欢,到一只猫自己的回忆,再从正义与邪恶的斗争,回归一个大团圆的喜剧结局。

对于这一部音乐剧来说,歌曲是一主要方面。而且对于用来演唱的歌曲说来,歌词其实相当重要。在可重复欣赏方面,我觉得手法细腻的填词人,在一出音乐剧中的作用,比一个成功的导演或者制作人重要得多。在这点上,《猫》的主要唱词出自艾略特诗集,在用词到位,手法细腻,语言优美方面,无须赘言。它给人带来的艺术效果,就好像是在对诗集的文本、描写的场景、营造的氛围,进行实体化,有着“生动”的魅力。

《回忆》是整个音乐剧的高潮,也是整个音乐剧中最重要的一首歌,是以一首歌讲述了自己的孤寂,与猫群的狂欢看似有些格格不入,但正是这一套矛盾凸显出GRIZABELLA这只猫的特点,更是让观众更有趣味地欣赏了整部音乐剧。

音乐剧赏析的论文 篇5

——久石让动画电影音乐赏析

有人说宫崎骏的成功,是因为有了久石让的音乐;就如同周星驰魅力后有石斑瑜的配音一样。其实,很难说是久石让选择了宫崎骏,还是宫崎骏造就了久石让。总之,这两个人的结合不得不说是日本动画电影界一个深远的影响。

我很爱看动漫,特别是宫崎骏的作品,不仅是因为其影片精彩的情节,梦幻瑰丽的画风,还有每部电影中的音乐总能带给我无限的喜悦与感动。

比如宫崎骏和久石让合作的第一部影片《风之谷》,这应该算是让“久石让”这个名字响彻世界的第一声吧。当时在看这部片子的时候,特别喜欢娜乌西卡被解救,包裹在虫王金黄色触须里的这个片段,梦一般迷离。结合着久石让为其配的《娜乌西卡的安魂曲》中由小女孩哼唱的中的《远去的日子》这部分,让我以为这是虫王的声音,大自然的音乐,孩童般可爱,纯洁,善良,更烘托出了人与大自然和谐,战争结束时的那份欢悦,也预示着一个新的开始,我似乎感受到了一轮新日闪耀着升起。娜乌西卡是整部动画的灵魂人物,她的情绪她的想法以及她的情感都是由这些音乐表现出来的。她是希望与勇敢的化身,善于用心去捕捉心灵的歌声,在人类与虫族之间架起心的桥梁,而久石让的音乐却架起了人与人心灵间的桥梁。创造音乐,用音乐去倾诉,用音乐去沟通,这便是久石让的音乐触动人心,震撼人的情绪厉害之处。

久石让创作的另一首曲子《the girl who fell from the sky》以让人落泪的优美曲调和动人心弦的美妙音律闻名世界,《天空之城》这部动漫大片都成为其代名词,它忧伤地流淌在喧闹的手机铃声里,空灵孤清的音乐盒里,浮躁却渴望平静的人们的心里。每一次听到它时,不管是在人流浮动的饰品店拨弄着音乐盒,还是夜晚时分走在稀稀落落人流的小道上听着校园广播,都会觉得它本身即具有一种惊心动魄的凄美。在茫茫人海中,在颠沛旅途中,在夜深人静时,甚至在鼎沸的街市,当耳边响起它清脆的旋律,心是静的,少了纷争与烦躁,只剩下满心的宁静与祥和,仿佛整个世界都是纯洁无瑕。当然还是在看这部动漫时感触最深的,听着这样纯美的音乐,会完全忘了这仅仅只是一部电影。曾一度陶醉在音乐的氛围之中,它的确具有能够撩拨起心中久已尘封的魔力。一个人在深夜听着这样的音乐,似乎回到了那个神话科幻的世界,在那片蔚蓝天空中,慢慢走进了自己的抒情空间。

宫崎骏所有的动画作品中,我还是最喜欢充满奇幻色彩的《千与千寻》,这部片子看了不下5遍。每次观赏每次都似在经历了一次冒险,都似在重新认识自己,找寻自己,询问自己是否迷失了。

千寻在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辗转里,见证着身边的一幕幕失落的影像。她与我们都在不断攀爬的人生旅途中被世界所遗忘,丢掉了记忆,丢掉了姓名,忘记了回家的路。

第一次看这部影片的时候,也是第一次认识宫崎骏,那是在初中暑假一次意外地观看电视中,那时候只觉得这部仅仅是关于千寻在成长过程中的一系列神奇经验。第二次观看是在高中了吧,我看到了人类的迷失和大自然的矛盾,那时候似乎很喜欢关于“在追寻中迷失自我,忘记回家的路”这样的题材,感慨颇多,深深地爱上这部动画片,爱上宫崎骏动画。大学里一次又一次在开心或失落或无聊的时候,搬出这部影片来安慰,放松自己。人类在苦苦追寻生存出路的时候,却都无不意外地迷失在歧途,开始在精神流失的过程里丧失希望。要寻找回真正的自我,做最后的救赎,只能寄希望于千寻那样纯洁而无邪的童心。纷争,欺骗,贪婪,懒惰,利用,自私,虚伪„„成人世界里的一切丑陋的侧面,都在孩子那洁净的心灵面前黯然失色。自己有这么多感想不仅仅是动画情节的共鸣吧,其中的背景音乐也很好地带我进入了那个亦忧亦喜的情境,融入,感染。

一部好电影的配乐,必定是与电影的诉求和所要表达的主题相互契合。只有当音乐与电影这两种不同的表现手法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承现出共同的主题时,才会长让心里的某个情绪,某个思想产生共振。配乐就是这样可以给电影赋予灵魂,它们总是有这样一股吸引力,能演奏出人们心灵深处的呼唤,释放出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而久石让不仅仅只与这部宫崎骏的影片配合得相当精致,这可能是因为久石让和他的音乐一样“充满童心,又能阐释哲理”。

《千与千寻》的音乐与画面,就象是一个人完整的一生,辗转来去,一点一点地寻回我们曾经失落的东西。久石让的音乐在淡淡的忧伤中充满关怀,温暖,人性,如春风轻柔地抚平人们心中的伤痕。另外,其音乐元素也十分丰富,对古典音乐的追求更加鲜明,表现手法也非常老练,显示了久石让扎实精致的一贯风格,也展现出久石让以简单琴音捕捉复杂情感的独到功力。优雅而美丽的琴音里不时伴随着剧情坠入调皮、可爱、奇趣、踌躇、犹疑、不安、感伤的思绪而辗转起伏,并无时无刻不与掌握惊险奇异冒险历程的管弦乐交互融合。

《无脸男》这是专门为影片中一个神秘的配角无脸男量身定制的音乐,他是一个非常寂寞、孤独的原始精灵,内心单纯、简单,就像一个不谙世事的孩童。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无脸男在得不到小千的友谊,开始大吃大喝甚至吞噬他人的时候,整个音乐也慢慢的给人一种厚重感,直至转变成怪异的狂想曲。最终在千寻的帮助下,无脸男吐光了自己所有的“欲望”,又变回了原来的模样。

随后影片中我最爱的曲子之一《第六站台》一点一点地慢慢响起,优美舒缓,钢琴奏出的忧郁气氛的主题,通过管弦乐队模糊轻盈的渲染,立刻弥漫一片,将人带入遐想梦幻的沉思中。有一些疲倦的、像是要步入黄昏的太阳,映衬在没过铁轨的水面上,远远地驶来一列两节的火车。千寻乘坐的列车在蓝色的大海中驶过,踏上旅程,寻找人类的精神家园。千寻望着窗外的景象,陷入了浓浓乡愁之中。车内回响着钢琴变奏曲《海》,有种凄美的孤寂感,音乐将画面的气氛烘托到极致,思念,迷茫,惆怅,充满诗意。当列车慢慢离开沼原,天色变暗,车内灰暗的灯光下,与无面男毫无对话的坐着,千寻望着前方,目光无比坚定,给人明确的真实之感。脑子里回想起锅炉爷爷对小玲所说的“这是爱啊”,才反应过来她的成长,她的勇敢,一系列莫名的难过感伤由然而生。也许为她在没有爸爸妈妈陪伴的道路上一个人坚强,孤单地成长而感到心疼,同时却又欣慰着。

影片中我最喜欢,让我最感动的一幕是千寻帮白龙想起了他被夺走的名字的时候,两个人喜极而泣,相视而笑,手牵着手飘在空中,飞向来的地方„„每当看到千寻对白龙说:“那条河叫琥珀川„„”,同时伴随着《重新开始》这曲子的时候,我总是呆滞着,脑子一塌糊涂:迷失得太久,终于找会自我的激动;漂流迷路于异乡,终于找到回家的路的开心,难过,感动等等复杂的情绪微妙着,绪绪袭来。一切即将重新开始,一切即将回归。

影片结尾响起的依旧是开头那首《那个夏天》,而在这里,它却换了另一个名字《归日》。突然来到这个世界,虽然这里是一个充满欲望的城镇,里面的人们多是势利小气的,但却不乏心地善良的好人,像白龙,小玲,锅炉爷爷和钱婆婆。在这个夏天发生的故事,充满刺激又伴随温馨,是现实社会所不可能存在的。现在的千寻找回了自己最重要的父母,成功地蜕变,她学会了坚强。同样的曲调说明千寻同样在回忆以前,然而不同的是,现在的她对未来已经不再迷茫。穿过隧道之后他们便完全脱离了那个世界,这个好似一场梦的世界,千寻知道它是真实存在的,正如最后转身的一刹那发光的头绳一样,真实的存在。

赏析《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 篇6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主要是对音乐细节的描写,以声喻声,不在于声音的完全相似,不能过于黏滞.如“莺”在“花底”,“泉”在“冰下”,“瓶”是“银瓶”,“骑”是“铁骑”,“佩”,是“神女佩”,“盘”是“水晶盘”等等,有的并不直接关系到音响,却能够令人从中联想到音乐的美妙.

描写音乐,除了较多地运用比喻之外,还运用其他的手法.妙语点睛,也是一种常用的手法.

《琵琶行》写道:“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又写道:“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音乐是用来抒发感情的.奏曲的能手,能够通过演奏表达自己的哀愁或欢乐.听曲的行家,也能够从曲调中领会到奏曲者的情思,受到感染.倘若听曲者和奏曲者有同样的心情,那感受会是很强烈的.白居易真不愧为听曲的行家,于琵琶未成曲调时已经感到弦声饱含感情,于演奏的过程中又听出琵琶女有无限心事,于演奏终结时更听到了弦外之音,听到了于无声处表露的哀愁.

音乐剧赏析的论文 篇7

一、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审美教育以人为本, 尊重和弘扬人的主体精神, 关注人的价值观念、精神境界和修养趣味。以情感的方式将外在的知识、理论、法规内化为自我的精神需求, 通过自我修养, 自觉地塑造完美人格。

审美教育以艺术教育为主要载体, 主要包括对美的感知和体验、对美的理性认识和评价, 将美的情感内化为自我的精神道德。对美的感知和体验, 具体表现为美的客体对人情绪和情感的最直接的影响, 即愉快、优美、悲哀、伤感等初级感受。它是构成审美的前提和基础, 审美的主要过程是对美的理性认识和评价。作为科学的、理性的评判和认识, 如果说美的感知和体验是被动的、娱乐的, 那么, 审美的过程则是主动的、理性的。审美的最终目的是将美的情感内涵自觉和不自觉地融合到自我的精神需求之中, 促进个性的发展、人格的完美, 进而影响人的精神风貌和道德修养。

审美教育实际上就是情感教育、个性教育、人格教育, 审美教育可以使受教育者以乐观、幽默的人生观俯瞰人生而执著地追求人生。

二、“音乐赏析”课是审美教育的具体实践

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人对现实生活的心理感受, 尤其是情感态度的艺术。由于音乐对情感的表达具有其细腻、复杂和多层次性, 使音乐在表现人的心灵、情感时更纯粹、更自由、更内在、更集中、更动人。情感中的一切深浅程度, 不同的焦躁、烦恼、忧愁、哀伤、痛苦和怅惘, 乃至敬畏崇高和爱情等都属于音乐表现的领域。这一特性, 使得音乐在审美教育的具体实践中优先于其他艺术。

情感是道德精神的基础, 道德精神源于情感, 而同时具有时代和社会的属性。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内涵, 不仅仅是类型化的喜怒哀乐, 也不仅仅是作曲家个人情感的简单抒发。音乐的审美价值在于情感内涵具有鲜明的社会性、时代特征、民族特征和深刻的思想性和哲理性。这一特性使音乐不仅感化人的情绪和情感, 而且深层次地作用于人的精神道德。

一个优秀而伟大的音乐家, 首先是一个具有伟大人格的人, 他们比普通人更能敏锐地观察社会的动态, 他们的内心比普通人更为迫切地趋向于时代的精神。他们的音乐蕴含着深刻的时代和社会内涵。

———贝多芬交响乐的革命性、群众性、英雄性以及“通过斗争取得胜利”的哲理性, 正是18世纪下半叶资产阶级革命上升时期崇尚理性、追求自由、平等及革命情感的写照。

———柴柯夫斯基《悲怆》的悲伤、压抑的情感, 深刻地反映了19世纪俄国知识分子对人生的意义和社会前途感到迷茫的思想情感。

———肖邦的作品之所以是“花丛中的大炮”, 则是肖邦的作品蕴含着爱国的热情和革命的冲动。

在音响感知、情感体验的基础上, 音乐情感内涵的时代性、民族性、社会性、哲理性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则是构成音乐审美的全过程。只有理性认识的参与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音乐的情感内涵, 而在此欣赏者体验到的是类型化和鲜明个性化的喜怒哀乐。只有理性认识的参与, 才能欣赏超越娱乐、消遣的层次。以个性的思维来认识音乐、认识情感、认识社会、认识人生……正如贝多芬所说:“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

“音乐赏析”课的意义在于其对受教育者情感、精神、道德的教化作用。即在音响感知、情感体验、理性认识的基础上, 将音乐真、善、美的思想和丰富积极的情感内涵融化到自我的道德修养和精神之中, 培养他们对真、善、美的认识和追求。解忧愁于欢乐, 化暴怒为温和, 精神得以平衡, 情绪得以调节, 使抽象教条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集体主义以情感的方式内化为自我的道德与精神。孔子云:“乐者, 德之华也。”就是对此最好的注解。

三、学校开设“音乐赏析”课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素质教育区别于功利教育是因为素质教育以人为本, 具体实践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审美教育注重情感感化, 尊重人的主体精神, 是素质教育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学校开设“音乐赏析”课则是审美教育的具体实践, 是素质教育、审美教育、情感教育、个性教育的需要。

学校开设“音乐赏析”课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几个问题值得关注。

(一) 功利教育对审美教育的影响。

功利教育在普通教育中以应试为目的, 审美教育很难实施。学生、家长、教师三位一体均认为中小学的音乐、美术等学科是一种从属地位的学科。审美教育附属“应试教育”, 使教和学都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进入学校后表现为学生审美常识、基本乐理严重缺乏, 制约了对音乐的理解和学习。

功利教育在学校则表现为以就业、前途为导向的学习和教学。当今学生谈论最多的是价值、计算机、网络……而对音乐赏析、审美素质的意义缺乏科学的认识和自觉的实践。

(二) 浮浅的娱乐观和课程设置, 不利于“音乐赏析”课的教学。

浮浅的娱乐观表现在学生对音乐的认识上, 他们认为通俗音乐一样是娱乐的一种方式, 是学生的一种课程调剂, 他们以消遣的方式来对待上课。究其原因仍是基础教育所致。课程的设置则表现为教学管理上的一种误解, 使“音乐赏析”课往往处于可有可无、添漏补空的地位, 使具有审美意义和人格塑造双重作用的“音乐赏析”课在文化课、专业课等课程面前失去了它应有的地位和尊严。

(三) 校园文化建设的导向远离了严肃音乐。

校园文化建设应当倡导严肃音乐, 提倡高雅艺术。然而, 在现实中, 校园广播以通俗音乐为主。音乐的存在, 在学校校园里似乎是一种多余, 追星族对歌星如数家珍、球迷们对球星关爱倍至、网迷们对网站废寝忘食……然而, 有多少人关注过学校中音乐的作用和地位, 校园文化应当是高雅艺术的天地, 学生的个性发展呼唤音乐。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之音乐赏析 篇8

关键词:音乐剧《巴黎圣母院》;音乐;赏析

中图分类号:J6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0-0047-01

一、别具一格的音乐素材

音乐是音乐剧的灵魂,音乐剧“的最重要的创作原则便是将旋律之美发挥到极致,唯其如此,才能使音乐剧藉着音乐的翅膀得以致远,得以腾飞”。 与传统音乐剧强调美声唱法不同,作曲者把流行音乐因素载入到《巴黎圣母院》的基本音乐架构中,在强烈的摇滚旋律的包装之下,其乐曲具有震慑人心的魅力。《巴黎圣母院》的音乐素材来源于:

(一)城市歌谣曲。

城市歌谣曲“香颂”(chanson)在法文中其实就是“歌曲“的意思,唯美的曲调、抒情与叙事兼备的表达方式,充分体现了法国文化和语言中特有的细腻和精致。如剧中的名曲《美人》、艾丝梅拉达唱的《菲比斯》、百合唱的《我十四岁的年华全都给你》,以及艾丝梅拉达和百合二人的重唱《他灿烂如太阳》,都属于香颂。

(二)吉普赛音乐。

吉普赛音乐在剧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本剧中的吉普赛人来自西班牙的安达鲁西亚,第一幕中艾丝美拉达诉说身世的《吉普赛人》(有人翻译为《波希米亚人》),不仅有西班牙佛拉门哥音乐的基调,还有印度的西塔尔琴的音色。再如第一幕中的《艾斯美拉达,你明了》是吉普赛首领克洛潘演唱的,其中的那种较为尖锐的变化音旋律则是来自匈牙利的吉普赛音乐。这种音调在剧中还常用来刻画紧张和不祥的场景,如菲比斯在去“爱之谷”的路上与神甫对唱的《那人是谁》。这些充分体现了吉普赛音乐的表现力。

(三)教堂音乐。

教堂音乐元素也在剧中塑造戏剧环境,且常以背景伴唱的方式出现。如艾丝美拉达第一幕中的《圣母颂》、神甫在第二幕中的独白《遇见你之前我是个幸福的人》。教堂音乐在剧中的数量虽然不多,但在其中作用不容忽视。

除以上的基调性音乐元素外,在剧中的对话场面和神甫角色中还使用了少量的宣叙性唱腔,如第一幕中菲比斯于神甫在“爱之谷”。

二、丰富多彩的音乐旋律

音乐是音乐剧之体、之形,之外貌,音乐剧需要把旋律美完全展现出来,才能使剧作内涵得以充分的诠释。《巴黎圣母院》的旋律美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音乐风格的多样化;二是音乐音调高低的不同。

传统音乐剧重视美声唱法,而在《巴黎圣母院》中,作者却把流行音乐植入其中,这使其音乐风格多样化。第一幕《吉普赛人》中,以吉普赛音乐的方式诉说着爱斯梅拉达的身世,此段吉普赛音乐,既有西班牙的风格,又有西亚的色彩。这些音乐元素在其它地方也有所展现,如加西莫多的一些唱段。这种音乐展现了此剧的异域风采。另外,还有匈牙利的吉普赛音乐,如第一幕中《爱斯梅拉达,你明了》其中较为尖锐的音乐。这种尖锐的声音配合快速的节奏,为音乐剧营造了紧张的氛围。第二,香颂歌谣的使用平添了法国文化细腻精致的情调。香颂是法国流行音乐的一种,它把唯美的曲调、浪漫的抒情与大胆的叙事相结合。本剧中爱斯梅拉达唱的《菲比斯》、《他灿烂太阳》都属于这种艺术。还有教堂音乐元素的加入,也为音乐剧平添了欧洲异域风情。这在音乐剧中虽不多见,并且也不是主要的形式,甚至更多的是背景伴唱,但是它的点染就为音乐剧增加了色彩。这样多风格浑然一体的音乐剧,尤如七种色彩构成的阳光,让《巴黎圣母院》的旋律更加丰富,更加优美,更能打动观众的心。

音调高低的不同,为音乐剧增添了旋律美。在《巴黎圣母院》的原著中,作者开篇介绍了小说发生的时代背景。而在音乐剧中通过诗人甘果瓦的吟诵,把观众带入到了情境之中。此时,剧作以简单的吉他和弦琶音做为伴奏。刚开始的部分,其语调平直;随着情感的迸发,调音与音域节节高升,至演唱时,又突然扬起,正当高声吸引人时,语音又缓缓下降,每个乐句好像一道闪电划过天空。在此过程中,音乐每反复一次,高昂激越的情绪就会再一次扬起。音乐剧就是在这种音调的高高低低中引入剧情。

音乐剧的序曲,尤其是音乐的情感营造了悲剧的气氛,这与小说中原著描写巴黎圣母院的情形相似。小说中巴黎圣母院高耸入云,在巴黎圣母院的一座尖顶钟楼的阴暗角落里,刻着几个大写的希腊字母―ANKH(宿命)。小说以这种隐喻的方式告诉观众,故事结局是悲剧。音乐剧则以音乐的节奏和诗人吟唱与之暗合。暗示在命运面前,人类终将无能为力,暗示在那个时代,在宗教思想的束缚下,即使是人类最美丽、最令人向往的爱与美都只能以悲剧而结束。

三、高度的社会思想性

音乐剧之所以取代了“轻歌剧”,是因为音乐剧更直接、更新颖的表现现实生活。音乐通俗流畅但不乏高度思想性,脚本也富有高度艺术性和戏剧性。《巴黎圣母院》改编于大文豪雨果的同名小说,具有高度的社会思想性,剧情深刻反映了封建主义制度的腐朽和人道主义精神的崇高。多元的音乐素材具有浓厚的民间韵味,法国的“香颂”、“吉普赛音乐”、“教堂音乐”等凝结了高度的音乐思想,运用于剧中,充分的表现出戏剧魅力。音乐的思想性与戏剧思维达到完美的契合。

音乐剧也通过美与丑的对比来强化悲剧效果。鲁迅说“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是悲剧性的;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性的特殊效果在于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唯有“一个人遭遇不应该遭遇的厄运”,才能达到这种效果。爱斯梅拉达作为美的化身,却是非常的纯真,她把法比逢场作戏的感情当作真正的爱情。当音乐剧中爱斯梅拉达以优美的旋律表明自己对法比的无限深情时,观众内心也为这种情感所感动,同时也为女主人公的未来而担忧。此时,我们既为她的悲剧行为而同情,也为她不应有此劫难而怜悯恐惧。女主人公的真、善、美与社会现实的假、恶、丑形成了强烈对比,其悲剧性也更加强烈。

参考文献:

[1][法]雨果:《巴黎圣母院》,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2]陶辛:《〈巴黎圣母院〉音乐解读》,《歌剧艺术》,2003年第1期。

[3]张前、王次熠:《音乐美学基础》,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年版。

法国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赏析 篇9

第一次看法国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是在高中的音乐选修课上,老师断断续续为我们播放了其中的经典段落。那还是没有字幕的片段,但绚丽的场景,咏叹调似的唱腔却深深震撼了我,当那个已非常熟悉的故事在小小的舞台上用音乐剧演绎时,还是会不禁被它所吸引。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一个古老而沉闷的主题。但是没有想到在一个小小的舞台上面,法国人可以把这个古老沉闷而又美丽的主题表现得如此淋漓尽致,如此完美。法国人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加上了更多的情感和唯美元素,虽然服装设计上面更趋于现代的,但是却表现得很自然,使人没有丝毫抵触之情。而且整部剧的服装设计非常精美,加上灯光效果整部剧可以说是一场视觉盛宴。

音乐剧的主角是两位新人而非名角,他们的年龄也更接近人物本身,所以在演绎的时候更加有贴切感。女主角所表现出来的朱丽叶那种甜美、纯洁和对真爱的渴望并不完全是天生的,而男主角所有的那种柔情也是经过锤炼才达到炉火纯青的。剧中两人的默契和看对方时眼中流露的温情都会让我怀疑他们是不是现实生活中也是情侣。虽然年龄小,但两位主角的音域都十分广,看过有评论说有大海的感觉,但我每次听到都有一种在草原上的感觉,天很高,地很远,让人非常舒服。

剧中的人物除了两位主角外,还有很多出彩的角色,比如BENVOLIO,他作为故事的讲述者贯穿全剧,就像巴黎圣母院中的流浪诗人一般;还有蒙太古、卡布莱特夫人,以及朱丽叶的奶妈等我都非常喜欢。他们都各有自己经典的唱段。

剧中有一个非常特别的角色:死神,她不同与我们想象中的死神,是一位年轻美艳的女子,身着白纱,漆黑的发髻,漆黑的眼线,冷峻而狡猾的神情,赤足而行,虽然她未曾开口演唱,却是全剧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她游走于各位主人公之间,被她“青睐”的人也往往逃不开死亡的命运。这是一个没有任何台词,没有任何歌曲的角色,有的只是舞蹈,但她却贯穿于全剧,成为一种宿命的象征。一开场第一个出现的就是她,当凯普莱特和蒙太古冲突的时候,当墨古修被提伯尔特刺死,提伯尔特被罗密欧刺死的时候她便在其跟前不停地跳着死亡之舞。当朱丽叶喝毒药自杀死后,罗密欧也自杀死去后,又是她撕毁了死亡契约让朱丽叶又复活过来,让朱丽叶看到罗密欧死在她身边,让朱丽叶饱受这种折磨,最后也是她递刀子给朱丽叶让朱丽叶自杀了的。

在开场之初,两位家族的夫人站在高高的平台上合唱《仇恨》,诠释了对两个家族相互仇视、厮杀的无可奈何和内心的焦虑,她们一红,一蓝,加上充满磁性的嗓音,即使不懂法语,也能受到她们情感的感染。还有罗密欧、朱丽叶、神父三人对唱《因爱之名》,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宣言,合唱表现了他们对彼此的重视与肯定。

除了音乐,本剧的舞蹈也是一大特色,基本上每个演员都有一定的芭蕾舞基础,舞蹈与音乐的搭配十分贴切,演员们随着音乐翩翩起舞,在舞伴的帮助下或缓慢,或激烈的表达内心的感情。比较记忆深刻的是朱丽叶母亲和奶妈劝说朱丽叶结婚时,是热情洋溢的ROCK风格,比较诙谐,给全剧增添了一抹亮色。《世上的国王》(LES ROIS DU MONDE)是罗密欧与他的两位朋友一起表演的,是剧中的经典歌曲,但是前奏的配器就足以震撼听者,工业舞曲的风格令王者风范尽显其中。使人热血沸腾,展现了罗密欧等主角心中满怀的强烈感情。

古典音乐赏析 篇10

三、慢四一般表现抒情、优美,圆舞(快三)表活泼,进行曲表现有力量等;旋律也称曲调,高低起伏的音乐按一定的节奏有秩序地横向组织起来,我们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思想一定要跟着旋律走,基本的感觉一定要找到,如水平进行时表现的是柔和和优美、宁静、级进和跳进时就是主题推向高潮,下行一般表现激烈转为平静;和声也称和弦的运用,一般欧洲古典音乐都是多声部的音乐,如果说旋律是横向进行,和声就是纵向进行的,如此以来,音乐就丰满起来,也有了气势;音乐力度、速度等这些要素我们可以适当学习一些音乐常识得以掌握,欧洲古典音乐作品的曲式、和声、织体是十分规范严谨的,我们可以运用这些知识去体验理解,再加自兴趣进入欧洲的古典音乐情感的欣赏也是不难实现的。

欣赏欧洲古典音乐最高层次是理智的欣赏,也就是说不仅体验、理解音乐的情感,还能对音乐作品的形式、内容、民族特征、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等作出分析和评价。要想达到这个层次,我们必须了解欣赏欧洲古典音乐的三元素,即创作背景、演奏者的再创作;欣赏者自身的理解。欧洲古典的创作背景一般可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时期巴洛克时期,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德国巴赫也称音乐之父,亨德尔也称清唱剧大师;意大利的维瓦尔弟等,这个时期的音乐风格旋律优美、柔和。第二时期是古典主义时期代表人物有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这个时期的音乐特征主题鲜明、有一定的冲突性。第三个时期是浪费主义和民族乐派,代表人物有德彪西舒曼、舒伯特、拉威尔、柴可夫斯基、斯美塔那、德沃夏克等,这个时期的音乐背景比较复杂,作曲形式多样化,音乐表现有些委婉、抽象,且有号召力,有鲜明的民族风格。第四个时期是近代主义乐派,代表人物有斯特莱文斯基、格什温、马勒等,作品特征和声配器丰富,旋律性不太强,内涵深,有的还带有爵士风味,这个时期的作品较难理解;欣赏者自身的理解是根据自身的文化层次对音乐的理解,音乐不同于其它学科,它反映的东西是比较模糊的,也比较抽象的,因此,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例如,在欣赏柴可夫斯基《天鹅湖》的场景时,可以想象一群长着翅膀如少女在宁静的湖面上翩翩起舞、若影若现,也可想象一群天鹅在湖面上轻轻地、慢慢地游荡。总之发挥自己的想象,将三元素有机联系起来,多听著名作品,感觉是美的䌦??创造力,离科学的距离越来越近了。

学习欧洲古典音乐,理解古典音乐,欣赏欧洲古典音乐,将给我们的生活增添无限的乐趣。

特别喜欢肖邦的《幻想即兴曲》,第1次听我就立刻被这激腾飞越的曲调所征服。奔放激荡的曲调,溢满绚丽斑斓的色彩,深深触动我的灵魂,心像是打着旋飞荡,高歌,狂舞,如有一双洁白翅膀,我想展开双翅,在碧蓝的天空自由自在飞翔。爱,沐浴在这样感人的音调中,如炽热的火焰更加缤纷绚烂,光彩照人,宁愿在辉煌中粉身碎骨,随风而去。颗粒状的音符飞溅,如天使在跳舞。喷涌般的激情,恰似,汹涌澎湃的大海,一泻千里的江水,气势磅礴的瀑布。心有多深,溶的下这样荡气回肠起伏跌宕的天籁之音和燃烧的热情,心太小,盛不下,唯有思绪翻滚,跳荡,沸腾。梦中,这辉宏的曲调也早已将魂魄吞没。

肖邦,性格敏感细腻,忧郁多情,瘦弱的身体中,却蕴藏如此浩浩荡荡的能量与气魄。中间部分是如歌的行板,抒情、明朗、流畅的迷人旋律,在清澈如流水般的音型伴奏下,自然酣畅的倾泻,轻灵缥缈而悠远,像风中翻飞的白色纱帘,与前后热情的幻想色彩形成鲜明的对比。梦幻般的意境。轻柔的琴声,深情的倾诉,恬静的沉思,飘摇的思绪,清丽婉转,妩媚动人。小溪轻幽的拨动琴弦,紫罗兰在岸边娇柔的绽放,露珠玲珑的挂在叶尖,云雀婉转歌唱。情侣们,手牵手,双眸星辰点点,蜂蜜般香甜的阳光下,编织着玫瑰色爱情的花环。

华丽而富有诗意的曲调,演绎了人生最美妙的幻想与爱情,像是一场美丽的梦.在幻想中迷离,旁徨,沉醉.梦幻中,亦点燃希望与光明的火种,憧憬美好灿烂的未来。

音乐剧赏析的论文 篇11

关键词:大学;公共音乐欣赏课;情感教育

音乐是一门综合性的情感艺术,在人与人的情感交流中起着重要的媒介作用,音乐教育的性质决定了音乐教育教学的方法和目标,在大学公共音乐的赏析课中,应采用情感教育的方法。但在我国的音乐教育中,普遍存在着注重于对技巧的训练的现象,忽视了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作用。在情感教育中,学生能在身临其境中触摸音乐的魅力,感受音乐带给人的洗礼和震撼。

一、情感教育内涵分析

情感教育是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的情绪、态度,以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它要求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积极性和思想情感,在民主、开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在大学公共音乐的赏析课中,教师应将情感渗透在音乐教育的各个环节,在开放性和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中,将学生带入音乐学习的情境中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情感教育中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素质。

二、情感教育在大学公共音乐赏析课的运用

(一)以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育工作离不开情感,没有情感的教学只能算是冷冰冰的个人演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动之以理、晓之以情,在流露真实的情感时,往往也能对学生产生影响,真实的情感最容易打动人、教育人。教师要想在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真正热爱音乐,热爱教育,将自己对音乐的热爱传达给学生,学生才能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从而喜欢上音乐,激发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兴趣是人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兴趣的指引下,学习效果会事半功倍。如在欣赏冼星海的《怒吼吧,黄河》时,教师应先将背景的分析结合起来,将作者的生平事迹和当时所处的环境结合起来,将作者的爱国情怀与日本的野蛮侵略和破坏结合起来,在音乐的旋律中感受作者的一腔热血和爱国情怀。教师对音乐知识的讲解以及情感的诱发,让学生的情感高涨,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也大大增加。

(二)创设必要的情境

情感教育最重要的方式是创设必要的情境,让学生在学习时有身临其境之感,在近乎真实的情境中,感知音乐作品的魅力。教师在创设情境中,将音乐教育具体化、形象化和生动化,为学生近距离感知音乐提供了可能性,同时,营造了一个宽松活跃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学习中可以尽情张扬个性,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充分挖掘了学生的音乐潜能。在情感教育中,学生的真实情感得到了应有的释放,在感受音乐美的同时净化了心灵、提升了人格。在大学公共音乐赏析课的教学中,教师应改变传统的选修课的教学观念,不能将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流于形式。在课堂中,可以有针对性的组织学生欣赏音乐作品,在此基础上发表自己对作品的感悟。在课堂中要保持课堂环境的活跃,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三)寓情于声,以声传情

音乐最大的魅力在于用声音感染人。音乐教育中需要有先声夺人之感,教师嘹亮的歌喉和甜美的声音,在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中有着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声音柔美而有磁性,在语速、语调和发音上力求做到最好,在音乐作品中准确把握感情,在课堂中以恰当的力度、速度表现出来,表现音乐作品的节奏感和音乐美,学生在诗歌一样的语言中体验音乐作品的情感。再者,音樂教育中有相当大部分的范唱,在范唱中,教师应将感情融入歌曲的演唱中,用歌声去感动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以情感教育学生

音乐是人们表达思想情感的重要方式,在音乐所传达的情感中,有天真烂漫的童谣,有感伤忧郁的情歌,也有激昂高亢的战斗之歌,音乐作品的情绪化能够引起听者的共鸣。音乐作品产生于作者的真实情感的流露,产生于时代的真实环境,产生于具体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音乐作品中的基调和情绪,对学生情感的影响作用很大。如在欣赏《春江花月夜》时,学生可以通过乐曲联想到美丽的景色,月亮东升的夜晚,小舟在碧波上荡漾,两岸花影摇曳,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与山河的壮丽之感深深感染了学生。在音乐的学习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音乐素养,同时培养了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的感情。

三、结语

情感教育是大学公共英语赏析课中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它改变了过去理性灌输式的教学手段,转而在学生的心灵感悟。音乐是情感的表达,在教学中应以美育人,以乐育人,让学生在音乐的学习中表达自身的真情实感,张扬个性。同时,陶冶情操,完善自身人格。在教学中,教师应以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必要的教学情境,寓情于声,以声传情,在情感教育中,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晓婷.大学公共音乐赏析课的情感教育[J].艺术评论,2006(12).

[2]魏丹娇.关于大学音乐赏析课教学的几点思考[J].大众商务(下半月),2010(6).

上一篇:秋期城郊一中政教处工作总结下一篇:新品上市新闻发布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