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书报告

2024-10-20

1《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书报告(通用11篇)

1《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书报告 篇1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书报告

感悟“名师不可仿”

对于一名美术学科教师来说在上一次的读书活动中肖川老师的作品太难了。这到不是说个人的文化修养实在太差完全看不懂书中所讲的经典内容,只是兴趣未至又很难应用于实际工作,所以无法深入其中。这次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从多角度出发,反应不同的教育生活感悟,更加的接地气,也就颇有读书的乐趣了。其中很多对教育教学生活的感悟尤其是“名师不可仿”颇是耐人寻味。

“名师不可仿”从字面意义来说应是“名师”不可以模仿,也可以让人联想到“名师”是模仿不了的或不应该去模仿的。而本文的内在含义却恰恰是希望年轻教师去学习“名师”的教学方法与教育智慧。既然不可“仿”那为什么还要去“学”呢?

本文不长,开篇先引用了陆国强先生《慎仿名师》中的案例。案例中的年轻教师模仿于永正先生的做法提高学生课业评价时的分数却没有得到良好的效果,并遭到多方的非议。肖川先生用事实来证明了名师是不可“仿”的。可同时他又说明了听名师的课是很有价值和必要的。这个看似矛盾的论证却揭露的一个目前全国教育系统中所风行的“经典迷信论”。这种观念认为经典的教学名师、经典的教学思想、经典的教学方法、经典的教育理念都应该被广大的教育者所膜拜、所推崇、所模仿。我们必须承认一个人或一种思想理念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那它一定是非常成功的,是值得所有同行业者去学习的。但同时能够走上巅峰的“经典”事物同样存在着另一个特点,那就是不可复制性,所以他们才能成为经典。

记得我父亲给过讲过在大跃进时期国家倡导全国学习兰考,于是广大农村公社都学习焦裕禄同志治沙种粮的方法“深翻地”,结果广大的东北黑土地被无情的埋在了沙土下,造成东北大面积粮食减产持续影响数十年,直至全国普及化肥后才改观。焦裕禄同志埋下的是沙而我们埋下的生活。而后来倡导的“学大寨赶小乡”也同样没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那是因为只考虑了正确的方法却没考虑实施的条件。教育远比耕种所涉及的环境条件复杂的多,既然耕种照搬经典行不通那教育又怎么能行的通呢?所以“名师不可仿”!因为“经典”的不可复制性;因为我们只能模仿“名师”们的方法与理念却不能模仿他们精心营造的教学环境;我们可以模仿他们的教学思想与策略却不能模仿他们的教育历程。将一个“经典”的成果移栽到另一片不同环境的处女地上是不会结出同样的果实的,即使能结出果实那减产也就在所难免。

经典毕竟是经典,名师也毕竟是名师,他们的成功是不可辩驳的事实,因此在他们身上必然有丰富的成功经验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肖川先生对此从语文学科领域做出了分析。他并没指给我们该走什么样的路,但他分析了为什么所有学科中语文学科出现的名师最多。除了语文学科所特有的浩瀚与庞杂的特质外,最重要的就是这些名师都各具特色,他们都成功但又各自不同,因此他提出“教育内容的人性化”、“教师的个性表现力”。这些不同的成功“经典”又同样具有共同点,那就是“创新”!人性化的教育内容是创新、个性化的教育表现也是创新,而这才是真正值得我们青年教师向“经典”的,是真正的教育成长之路。所以“名师不可仿”但可“学”。

“名师不可仿”不能照搬他们的成熟方法与策略,但可“学”学习他们走向成功的经验和实现创新成果的思路。近年我国的教育思潮来了一波又一波,教学方法推广了一个又一个,频率越来越高,速度越来越快。建国66年所更新的教育思想比五千年的中华教育历程的总和还多。要知道任何一个成功的教育思想是需要时间去沉淀的,这样快的革新只能说明我们思想不成熟。我们近年都是在“仿”,而不在“学”!“学”不是目的,学是开始,而目的是如何去“用”,如何去再创造,如何去创新。春秋时期之所以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因为他们知道模仿是没有意义的,到了极致也只能成为另一个别人而不是成功的自己。所以他们学,学习别人的思想与经验,来探索自己的人生。

通过肖川先生的《名师不可仿》为我开启了一条新的学习名师之路,用他们的教育智慧来武装我的思想创造属于我的课堂。学习名师不能流于表面要发现他们成功的本源,发觉他们走向成功之路所抓住的契机。学习他们对教育环境的认知与分析的方法,学习如何在已有的教学环境中去寻找突破点,学习如何选择性的提高知识范围并用其重造属于自己的教学策略。我们要学习的是走路的方法,而不是去走别人的路。学习别人的知识,走出自己的人生。

永吉实验高中

傅一酌

真情与智慧的课堂情境 篇2

摘 要:伴随课程改革成果的进一步推广,给我们的教学带来深远的影响。“源自生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又如何将众多的成果运用到教学中,并且做到从简、真实、有效。结合情境创设,谈谈我的想法。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对于内容抽象、难以激发学生兴趣、难以理解的数学课程而言,情境创设,无疑成为了老师扭转这一局面的契机。此后,“创设情境”成为了数学课堂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很快在课程改革中也就抢占了一片领地,但凡是公开课、实验课、教研课、成果展示课等,都能看到情境创设的风光,俨然成为了一种教学“时尚”。往往缺乏从根本上体会为什么要创设情境;怎样提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关键词:情境;有效性;情智创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288-01

一、为什么要创设情境呢?

主要是能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止”为“活动”,变“虚幻”为“现实”,并赋予声貌特征。他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素材,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通过声音、形象、色彩、动画等效果再现某些场景来激发学生兴趣,为提高教学效果、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一定的平台。

二、而在实际操作中情境创设的效果如何呢?

《百分数的应用四》课上,教师创设了一个故事情境,通过课件播放:妈妈将小明的2000元压岁钱存入银行,开学时带着小明取出来。

师提问:取钱时,小明发现了什么问题?

这一个情境长达2分多钟,课件制作非常的精美,目的非常简单,就是为了揭示一个存钱有利息的问题。实际情况是,学生没有留意两次出现的单据,学生的回答天马星空,漫无边际。“有的发现了存钱的人很多,有的发现要输入密码,有的发现有小偷……”

事与愿违,情境创设花去了教师不少的心血,效果却不理想。这样的情境停留在了形式上、表面化上,仅仅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引子,浅尝辄止。情境创设过程中,更多的是关注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真实含义,以及数学知识与学生经验的沟通方式,促进学生直接的、有效的思维。

像这样的重“精”打造的情境创设属于无效情境,教师对创设情境存在不少操作和认识上的误区:

1、动漫情境,教师制作逼真的动漫吸引学生,低段孩子因为年龄特点,关注动画而忽视其中的问题。

2、趣味活动情境,让学生显得非常的兴奋,积极地参与游戏而忘却活动的目的,教师难以有效的组织学生去思考,时间用去不少,可是目的却没有达到。学生除了参与了游戏,什么收获都没有。

3、仅仅为了问题而创设情境,没有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简单的情境让学生思维没有动起来,复杂的情境让学生无从下手。

4、引子情境,很多课程总是单一的选择开课创设情境,目的只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出本课的内容,犹如昙花一现,并没有深一层的激发思维的动机。

5、链子情境,大量的情境创设,让学生跟着情境不断地提问与解答。学生的思维限制在一条由教师预设的链条上,缺乏独立思考和交流的空间。

三、究竟怎样创设有效情境?

“情境”《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情景、场地”。构建主义教学观:“学习应在与现实情境相类是的情境中发生,并解决学生在现实中遇到的问题”。从教学观来看我们可以认识为学习总是以一定的现实情境为背景,我们就是在创设接近实际的情境中,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激发学生的联想,唤醒学生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为教学的继续、学生的深层次思维服务,为我们的教学目标达成、学生的学习活动开展、情感发展做推动。情境创设不仅仅体现在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和提出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情境,让学生经历一个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数学思维过程。这样才有助于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有助于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课程标准》中提出四维目标就有“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能力,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情智创境”的应该:

1、合理化:趣味不能代替“数学味”

小学数学教学面临的都是儿童,从心理特征和年龄特征上讲,他们都有儿童的天性,喜欢童话故事般的情境。充满趣味的情境能吸引他们的关注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但是,数学是一门科学,我们的情境创设更要注重揭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策略,需要通过情境的创设深入的挖掘情境与数学问题的内在联系。情境创设不但要有一定童趣,更要合理化。

2、实效性:华丽不能掩盖真正意义

只有华丽外表的情境创设是没有真正意义的,情境创设必须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华丽的情境创设只能让学生惊叹于课件的逼真,崇拜于老师的厉害,却不能调动起学生的数学思维。情境创设真正意义在于把我们需要学习的数学内容有意识地以情境为载体,在学生心理制造一种“失衡”,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学生有意识的将注意、思维集中在一起,投入探索的学习活动中。

3、附属性:重“精”打造不能替代教学能力

当前的情境创设主要以课件形式呈现,很多教师都有一个感触:写教学设计容易,制作课件难。从选材、设计到效果制作需要花费很多精力。其实情境创设只是教师业务能力的一小部分,不能说只有重“精”打造的情境才是有用的。情境创设只是一个平台,为学生更好的学习和发展服务的平台。

4、挑战性:适度不是没有难度

老师总是怕让学生碰壁,怕学生不能理解,创设的情境忽视了对学生观察、收集、整理、分析等数学能力的培养。情境创设既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也要有一定的挑战性,只有激起学生的好胜心,才能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机,积极地处于一种数学思维状态,真正体现情境创设的价值。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后感1 篇3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后感1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是肖川博士继《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之后推出的又一本教育随笔集。肖川博士的文字优美、自然、含蕴丰厚、耐人寻味。本书虽为随笔集,却并不乏学术专著的深沉与厚重,更有在轻灵与明快之间时时闪耀着思想的火花;读来都耐人寻味。 书中讲到,教育需要理想与信念,包括理想的社会、理想的人生、理想的`人格……没有理想,就没有努力的方向,教育就会陷于迷茫和困顿;没有信念,就没有精神支撑,“就没有勇气和毅力不断生发的源泉,我们就无法超越横亘在通往理想之境上的无数险阻和艰难”。同样,教育也需要智慧与真情。没有智慧,我们就缺乏透过琐屑与繁杂洞察精深与微妙的能力;“没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一种‘认知结果的堆积’”;没有真情,我们将囿于冷漠、被动和机械,我们更难以发现和体味到教育世界的多彩与感动;“没有真情,生活就是无边的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种敷衍和应付”。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后感 篇4

——读《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有感

读一本好书带给我们的是心灵的陶冶和智慧的启迪,能润泽

我们的生命,是一件再幸福不过的事了的事情,拜读了肖川教授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让我感受到他用娓娓道来的话语,走进了我们的视野,走进了我们的心灵与思想。

肖川教授一直活跃在我国的基础教育的第一线,他对一线教

师充满人文关怀和殷切的希望。他本人在繁重的工作之余足迹踏遍全中国,每年听课达100多节。他理解教师,熟悉课堂,关注教学实践。他想教师之所想,急教师之所急,供教师之所需。肖川教授的文章既有随笔的自由挥洒,又有学术著作的深沉与厚重。他用自由的文体和通俗易懂的文字,言说着人性化教育所应有的理性智慧与率性真情。

本书是肖川教授的一部教育随笔,他从“教育的方向”、“教

育的意义”、“教学的智慧”、“教师的解放”、“文明的星空”、“语言的世界”、“心灵的阳光”、“自由的言说”、“书的芳香”等九个主题述说着一种对教育生活,对教师,对教育中生命个体的发自内心的深情眷顾。让人感到一种难以抗拒的吸引力,感受到一种无法拒绝的儒雅的睿智、随意的情怀和真实的趣味。《教育的智慧与真情》突破了传统教育学语言的框架,把教育学的思考深深地植根于丰富、开阔的现代社会生活视野之中,拓展了教育学的问 1

题视野,增强了教育学对现实社会问题、对时代问题深深的、久久的思考。在他的言语中,始终能够感受到他对于生命的敬意和精神的富足。

第一部分是“教育的方向”,阐明了教育的方向与方法,指出我们的教育要为幸福人生奠基,为自由社会培养人,造就自主发展的人。第二部分是“教育的真义”,肖川教授认为,教育的真义是“建基于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相统一的教育,从学生成长的过程来说,是精神的唤醒,潜能的显发,内心的敞亮,主体性的弘扬与独特性的彰显;从师生共同活动的角度来说是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与灵魂的感召。”正如叶圣陶所说“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第三部分是“教育的智慧”,主要写了什么是开放的课堂?“建构知识”的意含是什么?“学贵有思”的精髓有哪些?自主学习的要义是什么?等教育教学中我们没有深思过的问题第四部分是“教师的解放”,作者用独特的视角观察教育,教师的解放,名师不可仿,写作与教学等能够引起每一位教师的共鸣。第五部分是“文明的星空”,谈了学者的品格,我们为何如此平庸,如何培养民族精神,遏制“能者多捞”等。第六部分是“语言的世界”,主要阐述了写作的意义,学问与人生,为教师而写作等。其中,有一句话,可以说每个人读后都不会忘记,都会在微笑中思索一番。他说:如果一个教师只会阅读,不去写作,那他(她)就像一头只会吃草而不会产奶的牛。第七部分是“心灵的阳光”,对成功进行诠释,阐述幸福的意蕴,感悟人生等。肖川教授说歌唱是

心灵最好的阳光,讲到了历来似乎成功的人中快乐的多为喜欢音乐的,爱因斯坦如此,傳雷如此难怪很多人都会说:艺术家就是显得年轻。第八部分是“自由的言说”,作者从一介平民的角度阐述所期盼的未来、大学的真相与真义,片面之辞、说三道四,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正义的,敢于直言的人,有正气的人。第九部分是《书的芳香》,主要写的是读书之乐,课程的改革需要理论导航,作为一名教师,如何读书、如何写作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作为一名教师,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由于我们长期忙于事务性的工作,我们确实只关注教育教学的方法,而忽视了方向的把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帮助我们的孩子成为一个具有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人,一个具有积极、乐观、正直、光明的心态的人,一个对人友善、宽容和积极介入社会合作的人。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学习更多的教育理论知识,不

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认准教育的方向,不但关注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还要重视学习策略和思考策略的发展,关注孩子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成长的需要。眼界决定境界,方向决定方法,我们应该明白:基础教育不仅要对学生的升学考试负责,更要为学生一生的幸福负责。

作为教师,我们不但要带给学生希望、力量,带给学生内心的光明、人格的挺拔与伟岸,带给学生对于自我、对于生活、对于未来和对于整个人类的自信,以便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成为自由社会的建设者和幸福人生的创造者。我们还要不断的修炼自己:

大量阅读,仔细咀嚼;深入探究,自觉反思;及时总结,着力提升;团队合作,真诚交流。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我们要从繁琐、无聊、单调、平庸的生活中释放自己,让自己的兴趣广泛起来、眼光敏锐起来,内心鲜活起来,精神生活丰富起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从更多元的角度、更宏大或者更精微的角度看待问题,才能够更加智慧的捕捉、加工生活或教育 中的信息,我们的思想、我们的精神世界会更加丰富,我们的生活就会在充满人性光辉、人文关怀中变得温暖而幸福。

什么样的人是受过教育的人?这是教育中最核心的问题,因

为我们的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决定着我们用什么(课程内容)去培养和怎么(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去培养。倘若我们对于这个问题缺乏精深的思考,我们的努力将是盲目和低效的,有时甚至可能是负效的。因为,教育是一个价值引导的过程,一个引领学生成为我们所希望成为的人的过程。只有当我们的心中有一个血肉丰满的、鲜活的、蕴涵着时代精神的理想的人的形象时,我们的教育才能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真正地培植起信念、理想、爱心与希望,我们所做的一切才能真正成为成全完整的人的意义深远的工作。

在我看来,一个受过教育的人,或许他(她)没有英俊的外

表或姣美的容颜,但是他(她)自然朴实,乐观自信,不卑不亢,能够平等地与所有人交往;或许他(她)并不高大,却有人格的挺拔与伟岸,有坚定的意志、强烈的责任感和不屈不挠的品格;

或许他(她)没有机会去干大事,他(她)却能够以饱满的热情和潜心的投入去做小事;或许他(她)既没有显赫的身世,也没有超人的才智,或许他(她)并不耀眼,并不引人注目,但他(她)悦纳自我、友爱他人,易于领导与合作,而难以奴役和盘剥。

受过教育的人,是这样一个人:他(她)严正而又宽容,深

邃而又单纯;执着而又潇洒,真诚而又练达;他(她)勤勉而又从容,刚毅而又柔情;豪放而又儒雅,平实而又不断地追求人生更高的生命境界。一个受过教育的人,是具有某种品质的人,而不是指“上过学”的人,不是指获得了某种学位的人,具有某种学历和文凭的人。受过教育的人,应该是具有民主的性格的人――乐于分享,善于沟通,勤于反思,服膺真理,勇于承担,敢于创新的人;一个有胆、有识、有情、有义、有趣的人。

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有什么比受过良好的教育更重要

呢?它会写在你的脸上:坚定而深邃的目光,宁静而舒展的表情;“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它会使你成为受人尊敬和受人欢迎的人,它会赋予你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这并不是说受过教育的人就看不见丑恶,而是因为它同时会赋予你一颗悲天悯人而又温暖宽容的心。

受过教育的人,并不就是一个完人,一个“高大全”的人,但是他(她)一定善于学习,勤于自我反思,有开放的胸襟和怀抱,不断地追求生命更高的境界;他(她)也许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或弱点,有这样那样的软肋和局限,但是他(她)能正视自

我,不文过饰非;他(她)能够从善如流,并不断地开拓生活和自由。

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引领着另一个(或另一群)

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过程。也许我们始终只能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徘徊,然而,我们眺望着理想的高地,我们不屈服于现实;我们也会有暂时的休憩和沮丧,但我们永远怀着寻找精神家园的冲动,且吟且行。

让更多的人成为受过教育的人,应该成为我们全社会努力追

求的一个目标。“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未来”。命运的改变就不仅仅是那些作为弱势群体的人们个人的事情,改变的将是整个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改变的将是我们所有的人的生活品质。我们更有理由相信,用良好教育成就的未来一定是光明的、温暖的、我们梦寐以求的阳光普照开满鲜花的未来。

书中的文章有些是豪情满怀让人心潮澎湃,有些细腻入微让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后感 篇5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整本书很有亲和性。主要反映了教师的需要与趣味以及他们所关注的事物、他们所困惑的问题、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委屈和追求。我最欣赏《教师的解放》篇里面的《成为有思想的教师》。文中解答了人生、教育教学中的很多疑惑。读后感触颇深。我深深地体会到,要做有思想的教师,首先要乐于接受思想。而接受思想最简单的方法是阅读别人的书籍,尤其是大师的书籍,让阅读成为每位教师的习惯,成为与别人进行心灵碰撞的自由领地,成为自己不断进步的阶梯。反之,没有博览群书,只能就教材讲教材,就内容讲内容,就试题讲试题,课堂会因此而单调乏味,死气沉沉;没有阅读,就难有深层次的思考,而自身思想的匮乏,展现于学生面前,就只能是面目枯槁,甚至容貌可憎。

所以说,阅读是教师获取思想的源头活水的最佳渠道。要做有思想的教师,关键是要在反思中进步。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出有效的经验和反面教训,从经验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将经验抽象成理论。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作为教师应当学会反思,注意积累一点一滴的经验,不断地工作,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发展,使自己逐步向创新型教师迈进。

要做有思想的教师,还要学会引领学生的心灵和精神。从对课程内容的发掘,到教学策略的选择,从对问题的设计,到课堂气氛的营造,甚至用什么语言,背后都蕴藏着一种思想底蕴,平时只是不觉得罢了。教师的思想对学生的熏陶,也是非常关键的,思想可以熏陶学生学习、熏陶学生做人。静下心来仔细想想,要想做一名有思想的教师真的很难,这需要自己不断地去学习和思考。

说起教育的智慧,我们很容易想到的是课堂上的一些巧妙的教学技法,但是我们往往忽略的就是课堂上的随机事件,这些突发的事件,也就是课堂上随即生成的教学资源,利用好这些教学资源,会使我们的课堂变得鲜活起来,因为在课堂上,因为我们的教育智慧,会让优异的学生变的更灵活,会让那些学习吃力的学生在错误之后一步步的引向成功,感悟到思考的神奇。课堂上的互动生成,基于一种本色,就是爱,师生之间的爱,缺少了这些,我们的课堂依旧是枯燥乏味的。

智慧的形成固然是不断思考不断积累的过程,但光有这些还远远不够,对教育的追求必须充满真情,必须充满仁爱之心,没有真情,没有爱的教育追求,只能是一种敷衍。有了爱,教育充满阳光,有了爱,追求变的美好,有了爱,生活变的更充实。

1《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书报告 篇6

郭海华

寒假里,我认真阅读了肖川教授写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读完这本书,对我触动很大。这本书完全没有已往教育类书籍教条式的说教,而是用随笔的形式记录了他对教育的理解和真情。既让我沉浸在对教育理论的沉思中,又让我对他独到的教育理解而豁然开朗;既像一个导师一样给我指明教育的方向,又像一位知心朋友一样向我倾诉他对教育的感悟。读后,使我对教育有了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下面只能对书中几处自己感受至深的精彩之处,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教育的方向原来是由教师决定的。书中写道: “教育的方向不是由政府文件决定的,也不是课程标准决定的,更不是由教科书和学生决定的,而是由教师决定的。”这让我很震惊,也不禁产生了质疑:教师真的有那么大的能耐吗?我们能吗?我马上想到了这么多年来在考试这根指挥棒的指导下,我们教师使出浑身解数,尽最大的努力让学生考出最高分。作为教师,我们最终的教育目的不是培养出高材生吗?然而,用分数衡量太唯一,一个优秀的学生,其优秀之处除了学习,还有性格,更重要的还有品德。所以,肖川教授讲:作为教师,我们首先是一个教育者,其次才是一门课程的教师。”正因为他有了这一观点,才敢断言教师决定教育的方向。可我们的教师,难道不知德育为首这一道理吗?可为什么面对分数,还是如此地放不下呢?教师最关心的是自己任教课程的成绩,认为对学生的教育主要由班主任负责,这就错了,因为无论我们是担任什么课程,但最终的目 的都是要帮助我们的学生成为一个具有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人,一个具有积极、乐观、正直、光明的人,一个对人友善、宽容和积极介入社会合作的人。看到这里,细想一下自己平时的教学,只关注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总以学生的分数来衡量自己教学的成败,真惭愧啊!作为一线的教师,在推进素质教育这么多年,在新课程改革这么久的今天,这陈旧的思想依然如此根深蒂固地要植于我的脑中,而且自己还总认为在不断地改革,还在为自己取得的一点微不足道成绩而沾沾自喜。直到今天,看了这段话,我才知道,我教育的方向没有完全对,我还是把课程摆在首位,把教育摆在第二。“一语惊醒梦中人”,我明白了,方向对了,路就在脚下。我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的。

二、《教师的解放》这一节道出了教师的心声。当社会各界呼吁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时,可谁曾呼吁也为负担过重,劳动强度过大的教师也减轻一下负担? 肖教授在《教师的解放》一节中,就教师负担过重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大概有:

1、教师的编制过紧,2、社会对教育的期望过高,3、一些职能部门经常对学校指手画脚,吆三喝四,各种接待,检查,考评,应接不暇,简直把学校当成滥施淫威的场所。

4、学校人际关系不够单纯,一些“扶持一小摄,打击一大片”的制度、措施,使得教师之间产生了恶性竞争,产生了不应有的内耗,耗费了教师的精气神,毒化了人际关系。

5、教师教育观念陈旧落后,对学生要求过苛,管得太多,缺乏等待的心情。

6、学校生活缺乏挑战性和活力。

7、教师的教育素养和能力不够理想,有待 提高。看后同感颇深,肖教授只是列举具有代表性的几点,或许造成中小学教师过重负担的还有其它很多很多的原因。很佩服肖教授敢于说出别人不敢说的心里话,也能说出教师们长期憋压在心中无法言表的郁闷。让我们获得一种倾诉后的快感。由于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当我们无法改变这一社会现实时,我们只能改变自己。还是文中说得好:世界其实就是我们自己,当我们以光明、正直、昂扬、乐观的态度去看待生活,我们就会生活在光明、正直、昂扬、乐观的生活中,这就是所谓的“境由心生”。想想学生的书包是轻了,可对教学质量的要求却提高了。再想想一天到晚在学校里忙得团团转,回到家里却还是一脑的空虚,想想那些个“恨铁不成钢”的孩子们,再想想为期末的抽考而失眠,在没有教不会的学生的精神禁锢下,我们的教师的心理压力会是多大?面对种种的负担,只有调整自己的心态,在忙碌了一天后,何不让疲惫的身心在音乐中得到舒缓?在竞争激烈的制度面前,何不把名利放在一旁?追求一种平平淡淡才是真的境界?还是那句话说得好:当我们无法改变社会的时候,只能改变自己。但愿肖教授的话十分灵验,能使这件刻不容缓的事情,马上得到解决。我也相信,教师的解放指日可待。

最后把我最喜欢的一些句子摘录如下,与大家共享。

1、将习以为常的生活点缀出诗意的灿烂。

2、文章如果没有明确、鲜明的主题,词汇就是再丰富多彩也会如同丑陋的女子身着华丽的艳装一样,显得矫揉造作,惹人憎恶。

3、教师们,拿起手中的笔吧,有意识地去创作,把你的感动,你的困惑,你成功的探索,你 的希望和梦想变成文字,写成文章,你会发现你的气质、性情,你的内心世界,慢慢地,慢慢地,变得纯净,澄明,变得细腻和丰富。我相信,真诚的文字,能够将平淡如水的生活定格为永恒。

4、书中有光明,可以烛照我们的内心;书中有天籁之音,让我们回到自然的怀抱,返璞归真;书中有历史的回响,让我们领略刀光剑影、世事沧桑„„书中睿智的心的跳荡、纯美情怀的流淌、起伏跌宕的故事的延展、诗意盎然的表达,才是书香的真正原因。古人云: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其实,世上能让思想致远的,还有什么比得过那一脉书香呢?

1《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书报告 篇7

朝阳区三里屯幼儿园 张爱军

面对教育家的著作,细细研读,品味其中的教育真谛。读书的价值不在于功利,也不为炫耀。读书是一种修炼,人只有超脱了自我,才能修炼出真正的自我。在读经典的过程中,我们不断汲取大师的教育智慧,从中不断感悟教育的真谛。

《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杜威的代表作,是一部堪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儿》相提并论的巨著。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杜威全面阐述了他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把民主的思想引入教育,就教育的本质、目的、内容、方法、教材、价值、教育哲学、知识论、道德论等问题提出了独特的见解。

研读杜威的教育思想,在杜威教育哲学体系中有三个方面影响重大,即民主教育、生活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理念。下面就从三个方面,来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01

幼儿园里的民主教育

民主的社会需要民主的教育,而学校的教育亦应该是一种个性化的、自由平等的、民主的教育。杜威认为,“民主主义不仅是一种政府的形式,它首先是一种联合生活的方式,是一种共同交流经验的方式。”如果说民主是一种通过教育养成的生活习惯、一种生活方式,那么这种习惯或方式是怎么养成的?这就有赖于教育。

当下,民主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其实民主不仅仅是一种政治制度,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思想理念,它需要通过学校教育等渠道在国人心灵之中生根发芽。中国是社会主义属于民主法治社会,每个人都可以享受平等自由的教育。这种教育体现在方方面面,我们教育现在的教育也正体现民主主义教育思想。

1.教师与幼儿人格的平等性――儿童观

《纲要》、《指南》中指出,教师与幼儿在人格尊严上是平等的,赋予儿童以主体地位。这正是借鉴了杜威的“儿童中心论”,重视儿童求知好动的天性,避免伤害儿童的天性与兴趣,让儿童作为学习的主体自己主动地学习。看似,我们现在常挂在嘴边的话,而在杜威那个时代却是与“教材中心论”、“教师中心论”的激烈对决与革命。

2.教师角色的定位――支架幼儿的发展。

基于儿童学习的特点,教师的角色定位为引导、支持、合作者。教师真正的价值是在幼儿感兴趣、发生问题时,给予幼儿适宜的支架。正如杜威所倡导的“学习不是让学生服从,也不是让学生的自由愈少愈好,而应该尊重学生,以自由开放的方式去教育学生。”可见,伟大的教育思想之所以源远流长,必有其理。

3.尊重、理解、接纳是教育者的态度。

杜威倡导“教师无权剥夺学生自由摸索解决问题的权利,应尽量避免教条专制的”一言堂“现象。”与当今中国学前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幼儿园应该以游戏为主,正是在杜威教育理论的延展。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教师追随幼儿的兴趣,采取游戏活动的方式,不仅符合幼儿学习方式,而且真正的在活动中促进幼儿发展。

当今的老师不会像杜威那个时代以强制的方式教育学生,更不会靠暴力或权威相威胁,强制学生服从或被灌输 .尊重幼儿,给予幼儿充分的自由是至关重要的。但,教师的权威的意识似乎根深蒂固,在转化观念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挂念转化为行为。

民主主义在学校,幼儿园中处处体现出杜威民主主义教育思想,运用杜威的教育理论,伴随我们在幼儿园中,发现更多孩子们感兴趣的问题,体会到教育的魅力所在。

02

幼儿园就是一个“微型社会”

杜威指出培养儿童自己主动去应付环境的习惯,并不是放任自流。这种无目的教育实际上并不是无目的的。儿童自然或本能的冲动与其出生所在的群体的生活习惯存在着差异。因此,需要对他们进行指导或者疏导。 我们常说:当幼儿离开家庭打进幼儿园的那一刻起,她开始走向社会。在班级中,幼儿与教师、伙伴进行交往。尝试着各种积极的交往方式。这何尝不是一个小小的社会呢??

1.社会环境就是一种教育。“社会环境无意识地、不设任何目的地发挥着教育和塑造的影响。”在当代中国,我们倡导社会和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实也正潜移默化渗透于幼儿园教育之中。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作为建园60年老园,更应找好传承与创新融合点,彰显园所的课程特色。

2.发挥环境的潜移默化作用。杜威强调“环境的无意识的影响”,是为了说明现实中生活的儿童无时无刻不在受到周围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常说环境是不会说话的老师,环境包括精神环境和物质环境。在幼儿园课程建构中,强调隐形课程的价值的影响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环境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从一所幼儿园的公共物质环境创设、到人文环境的营造,应为幼儿的发展服务。

01

幼儿园教育是生活教育

杜威说,“没有教育即不能生活。所以我们可以说:教育即是生活。”“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换句话就是“从做中学”.如果把生活作为教育的目的,那么它与一个从外面强加给活动过程的目的是完全不同的。从外面强加给活动过程的目的是固定不变的、机械呆板的,是不能在特定情境下激发智慧的。杜威认为,“努力使自己继续不断地生存,这是生活的本性。因为生活的延续只能通过经久的更新才能达到,所以生活便是一个自我更新的过程。教育和社会生活的关系,正如营养和生殖和生理的生活的关系一样。”《指南》对幼儿的学习方式做出了清晰的表述“做中学”、“玩中学”、“生活中学”,为我们明确阐述了,我们的教育方式应与幼儿的学习方式高度吻合。

杜威坚信,“使们乐于从生活本身学习,并乐于把生活条件造成一种境界,使人人在生活过程中学习,这就是学校教育的最好的产物。”他反对事先教会课本里的理论知识,然后再去在实践中检验,进而用其去指导实践。其理路恰恰相反,强调真实或者尽量仿真的生活情境教育,坚信主张在实践中、从直接经验中去追求带有普遍性的知识,其中养成一种在生活实践中主动解决问题、追求新知的正确思维方法。

当今,我们强调幼儿的主动学习,强调一日生活皆教育正是源于杜威、发展于杜威的教育理论。幼儿的学习特点是在直接操作中获得的。我们为幼儿的游戏活动提供适宜的操作材料,使幼儿在感兴趣的操作中获取有意学习经验;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交往习惯;在游戏活动中,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这些内容,自然渗透于生活、游戏中,幼儿获得的也是有益于身心可持续发展的经验。

感悟

1.教育的真谛---儿童的发展

杜威认为“教育并非一件‘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这个原理,在理论上几乎人人都承认,可是在实践中却又几乎无人不违反。在倡导儿童主动发展的今日,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促进幼儿自主建构经验得到了大家的共识。但是,理念与现实行为落实还存在一定差距。只有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教师才能支架主动学习的儿童,通过哪些园本培训方式?促进教师观念的行为的转变,还需要园所管理者不断思考和深化。

2.教育的成功――促进主动发展

作为教育机构―幼儿园,促进人的发展是核心要务。具体说人的发展应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教师的发展;二是儿童的发展。杜威认为:“一个进步的社会会把个别差异视为珍宝,因为它会在个别差异中找到自己的发展手段。一个民主主义的社会必须与这种理想保持一致,在各种教育措施中,都要考虑到理智自由及各种不同的才能和兴趣所起的作用。”杜思威的教育思想启发我们不断思考,针对教师的个体差异,调动教师的内驱力,促进教师不断获得专业提升;针对幼儿的个体差异,促进幼儿的主动学习。

3.走出特色发展之路。

任何教育理论的存在都有其自身的优越性,但是,任何一个教育理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继承优秀教育思想的同时,要审时度势,客观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优秀教育思想为我所用,同时又要不断创新发展,要走出自己的教育特色之路。近些年,来自新西兰的“学习故事”、来自美国的高瞻课程一时间风靡中国,在学习借鉴的同时,我们要思考,我们的教育特色是什么?就像一阵阵风吹过,我们留下了什么呢?因此,作为管理者应该高瞻远瞩,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明确园所发展方向,这样不管刮什么风,我们都有一根定海神针――园所特色发展。

1《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书报告 篇8

摘要:《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智慧》是迟毓凯的著作,带着如何管理、转变破罐子破摔学生的问题,我阅读了这本书,《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智慧》主要写了学生管理中的教师定位、影响策略和情景策略,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实际例子来讲述如何进行有效的学生管理。读了本书后,了解了通过认知失调理论来管理破罐子破摔学生的方法。

关键词:班级管理 心理学 认知失调与平衡

一 《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智慧》简介

在《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智慧》中,作者迟毓凯主要分三部分论述:

1、学生管理中的教师定位。首先论述了学生管理的关键及其三要素:教师的自身定位、相关的影响策略、管理的情境因素。根据心理学的规律提高教师自身的影响力,以及在学生发展的不同阶段如何成为学生的重要他人。

2、学生管理中的影响策略。认知策略,教师要会利用认知上的失调与协调去转变学生。情绪策略,把握学生的情绪情感特点,用“情”管理学生。人际策略,他人认同和榜样作用,还有人际关系也是管理学生的好方法。行为策略,怎样的表扬和怎样的批评才能最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3、学生管理中的情境策略。指挥策略,一个班级有四个发展阶段,在组建阶段教师应该树立自己的威信并进行指挥式管理。教练策略,处于磨合阶段的班级,教师要善于处理各种矛盾,并发现、选拔和培养班级干部。支持策略,在班级发展的正常运作阶段,教师的管理方式要从“诸葛亮式”向“李世民式”转变,适度“放权”并帮助班干部树立其威信。授权策略,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应该善于授权于学生。

二 如何管理“破罐子破摔”的学生

简单介绍了《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智慧》的主要内容后,现在着重叙述一个让

绝大多数教师都头疼的问题——如何对付“破罐子破摔”的学生。结合作者迟毓凯介绍的通过认知失调理论的方法和本人的理解,进行下面的叙述。

经验告诉我们,同样一个错误,不同的学生修正起来难度是不一样的。对于那些老师家长认为是好学生好孩子、自我感觉也良好的孩子,他们犯了错误很容易改正。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不用过多批评,只要向其表明,他犯了错误,那么他自己就会懊悔不已,随后在深深自责中修正自己的行为;但是,对于另外一些学生,教师认为他是班级的“害群之马”,家长也觉得他“不可救药”,个人也觉得自己“天憎人恶”,那么他做起坏事来便心安理得了,既然我不是好人,为什么要做好事呢,做好事也对不起大家给我的这么多称号啊,所以,他们往往“破罐子破摔”。这种学生是本人认为最难管理的了,但是,迟毓凯就介绍了通过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来管理这类学生。

好人有好的行为,坏人有坏的做法,每个人都在寻求心理平衡。

认知失调理论

费斯廷格认为,人有一种保持认知一致性的趋向。在现实社会中,不一致的、相矛盾的事物处处可见,但外部的不一致不一定导致内部的不一致,因为人可以把这些不一定的事物理性化,而达到心理或认知的一致。但是倘若人不能达到这一点,也就达不到认知的一致性,心理上就会产生痛苦的体验。即,假如两个认知要素是相关的且是相互独立的,我们可由一个要素导出另一个要素的反面,那么这两个认知要素就是失调关系。例如一个学生有这样两种认知:“当学生不应该迟到”,“我迟到了”,这个人就会体验到认知失调。因为由“当学生不应该迟到”可以推出“我不应该迟到”的结论,而自己当前的行为恰恰与这一结论相反。如果这种现象出现了,那么学生在心理上就会产生痛苦的体验。因此,对于学生犯错误,好学生之所以心里痛苦,是因为心中存在“好学生不犯错”、“我犯了错误”两种失调的认知;后进生之所以无所谓,是因为在其心目中,存在的是“后进生常犯错”、“我犯了错误”两种并不失调的认知。

根据认知失调理论的观点,当一个人处于认知平衡状态时,他并不会产生痛苦的感觉,也不需要改变态度和行为。所以如果一个学生拿出“我是流氓我怕谁”,“我就这样了,你能把我怎么样”的姿态,的确让老师们头疼,很多教师对这样的学生简直失去了耐心。

管理“破罐子破摔”学生

认真理解认知失调理论后,我认为对付“破罐子破摔”学生的关键所在,即:

一些学生之所以犯错之后还丝毫没有悔改之心,恰恰是因为他们把自己的姿态放得很低,用一个较低的自尊心来达到与犯错行为的协调,所以他才能持“我就这样,你能怎样”的态度而毫不愧疚。所以,必须先帮学生找到自尊心,然后再批评他。

要提高学生的自尊心,就要赞美学生。

通过赞美,表达对学生的认可,帮学生找回本该属于他的自尊心,提高其自我认知,自尊心提高,再让其分析自身问题,体验心理失调,最后让其感觉到做了蠢事,进而完成转化。所以,我们必须记住:

批评一个学生的前提是他有自尊心,他有好人感。

只有一个有自尊心的人,面对自己错误才能有所愧疚;只有一个对自己有良好期待的人,面对自己的错误才会感到认知失调;也只有认知失调,对错误有所愧疚的人才能修正自己不断进步。当一个屡屡犯错的学生,被老师叫住:“你,到我办公室来一趟。”走在路上的时候他清楚地认识到即将到来的是老师劈头盖脸的批评,那么,该如何应对呢?聪明而又错误不断的学生马上会在潜意识里觉察到,将自尊心放低,将良好的自我期待收藏起来更容易自我保护,因为低自尊、低自我评价的人与犯错误之间还相对协调,不会引发更多的心灵痛苦,所以当着教师的面,学生会表现出我就这个样子了,你尽可能批评吧,我无所谓。

我们知道,人只有在心灵痛苦的时候才会寻求改变,教师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找回自尊心,培养他的高自尊,然后再点出错误,拨正失调和促进改变。所以,面对这样的学生,交流要从赞美和认可开始。

首先,聊聊家常以减轻学生顾虑,顺势迷惑学生,不让其了解此次谈话的目的。典型的语句如“近期怎么样”之类的。

其次,主谈学生优点,助其建立自尊心。比如谈到“你学习虽然一般,但同学关系非常好,讲义气众人皆知,老师我也对你充满期待„„”之类,边谈边观察,当看到学生放松警惕,面露轻松,自我感觉逐步升腾之际,自尊心回来了,谈话的关键也到了。

最后,一针见血,点出其错误:“既然你这么好,为什么犯那么愚蠢的错误?” 一个自我期待良好、有自尊心的人,面对自己的错误必然心生痛苦,而这种痛苦才是改变的开始。

但是,学生所拥有的“有自尊心的学生应该积极进取”、“我犯了错误”两种认知虽然会导致失调,进而引发心理痛苦的体验,但最后的改变并不一定符合教师的期待。因为根据认知失调论的说法,减少认知失调的方法不止一种,比如:

(1)改变认知。如果两个认知相互矛盾,我们可以改变其中一种认知,使它与另一个相一致。当学生在“有自尊”和“犯错误”两种认知引发失调时,他可以改变“犯错误”的认知来恢复平衡,比如,死不承认自己的错误来平衡自己的高自尊。

(2)增加新的认知。两个不一致的认知失调时,那么失调程度可由增加更多的协调认知来减少。如学生可以在“我有自尊心”、“我犯了错误”之后,再增加一个“谁都会犯错误”来获得新的平衡。

(3)改变认知的相对重要性。因为一致和不一致的认知必须根据其重要性来加权,因此可以通过改变认知的重要性来减少失调。如学生可以在认知上降低“犯错误”的权重来平衡高自尊,即形成“我是个有自尊的人,我犯了错误,但错误不大”进而达成心理平衡。

(4)改变行为。认知失调也可通过改变行为来减少,即学生的未来不再犯错来平衡高自尊,这恰恰是我们的教育目的,但很明显,行为比态度更难改变,作为教师,任重而道远。

这四种减少认知失调的办法启示我们,在面对“破罐子破摔”学生的时候,通过赞美培养自尊心,进而引发认知失调仅仅是工作的开始,我们在行为改变之外,还必须截断他不通过行为努力就恢复平衡的道路,比如,认真调查取证,让其对错误无法抵赖;再比如,告诉他“谁都会犯错误,但不是谁总是犯错误”;如,提醒他所犯错误并不是小事,影响很大,等等。

参考文献:

教师教育的智慧读书笔记 篇9

一、关于作者、内容概要:作者是一位有着26年教学经验的杨梅老师,本书是作者对26年教学经验的回顾、整理、充实、完善以及感悟,她是一位教育工作者,心系教育的进步与发展,她认为教育工作有一种“油灯效应”,点亮一盏灯就能照亮一屋人,而她自己就是一盏灯,作为教师的一员,首先要保证自己的那盏灯是亮着的,同时,作者的学生们因为也是未来的教师,他们也是一盏盏尚待点亮的灯,因此,还得让他们闪闪发光起来,当一届届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一盏盏的灯亮了起来,教育的星空就会更加灿烂迷人。作者常常自比农夫,扎实行事,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因为教育无小事。本书共四编,我重点阅读了第一编(课堂教学中的智慧)和第三编(心理健康教育的智慧),我认为文章写得最精彩的有这么几节:在细节中促进学生成长的智慧;引导学生在“犯错”中成长的智慧;重视学生情商培养的智慧;与学生交流的智慧。书中列有很多的教育案例(有正面的、有反面的),并对案例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以理服人,更易接受,印象深刻,读后自然就知道今后遇到此类问题时怎么做是对的,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书中也收录了大量的教育素材,可能会对我们创作论文有帮助,书中也有故事的讲述,而这些故事有很多是作者亲身经历的,有很多或许也是未来教师的我们必然或很可能遇到的,通过这样的故事,其实作者是在向我们传授经验,想要在我们即将犯错误时拉我们一把,让我们少走些弯路,作者一再强调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并对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教育进行指导,作者讲授的方法

很多都是可以拿来即用的,而且收益明显。

二、书中内容引起的疑问:

1、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到底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智商还是情商?现在的教学注重的是哪一种,如何改变?

2、“犯错”真的能让学生更快的成长吗?

3、究竟是什么让中国的学生“没问题”(提不出问题),难道真没“问题”吗?

4、教师要不要树“权威”?(与学生“握手”、与学生“打”成一片。)

5、中国目前的教育究竟该怎样做才更有针对性?

6、不请家教、不上辅导班、补习班行不行?到底是谁错了?

7、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什么样的教师才是教育需要的教师?好的教师应当如何培养?

8、“教是为了不教。”该怎么理解

三、思想上的转变:

教育是个“技术活”,要慢慢积累些教育教学方法,功在平时,没有不想提高成绩的学生,只是没有方法,没有兴趣,要学会换位思考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切忌想当然,教育无小事,体验教师的责任。

四、摘抄、素材:

1、心情如同人们不小心打的一个喷嚏,它会传染,传染给身边的每一个人,传染到身边的每一件事。

2、如果工作是一种乐趣,人生就是天堂!如果工作是一种义务,人生就是地狱!------歌德。

-------套用到学生的学习上就是:如果学习是一种乐趣,人生就是天堂!如果学习是一种义务,人生就是地狱!

3、“10+35”(老师10分钟,学生35分钟)课堂模式,让教服从于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

4、课堂是学生生长的地方,学生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可点燃的“火把”。

5、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叶圣陶。

6、“弯下腰与学生握手”,不是向学生出卖原则和尊严,而是在平等、理解的基础上使彼此的心更近,避免出现学生敬而远之、畏而远之的尴尬。

7、教育的魅力说到底是影响,是感悟,是内化,而不是服从、训导、强加。

8、笑容能照亮所有看到它的人,想穿过乌云的太阳,带给人们温暖。

9、教是为了不教。

10、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和关注。------【美】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

11、大声表扬,小声批评。

12、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13、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清代教育家颜吴先生。

14、水到才能渠成,不能操之过急,要给台阶,还得引导学生自己下台阶,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教育的过程。

15、房间里有阳台的人,是富裕的人;心灵有阳台的人,是有灵魂的人。

16、受挫时我们成功的阶梯,成功是我们再成功的动力。

17、低头瞧,草其实很绿;抬头看,天其实很蓝。

18、顺风不张扬,逆风却飞扬。

释放你的教育智慧读书笔记 篇10

《释放你的教育智慧》是著名教育专家徐建平先生的作品。最近有幸读了这部作品,感触颇深。

徐建平老师的学习起点并不高,1954年4月出生,71年初中毕业,79年中师毕业。但从《释放你的教育智慧》一书中,字里行间,我参透悟到的都是他不甘平庸,用心学习而厚积薄发的智慧。从80岁老母亲对小外孙女的《我在这里等着你回来》他学习感悟到的智慧是:毕业典礼上那深情的倾诉:我在这里等着你回来,看那桃花开;我在这里等着你回来,听你讲学习和奋斗的经历,分享着学生的感悟与成果,我在这里等着你回来;从“哪壶不开提哪壶”的俗语中他感悟到的是“哪壶先开提哪壶”,要求我们在对待学生的时候要率先发现学生的优点,赢得更多的掌声的赞扬声;从以人为本到以心为本,从管好事情到管好心情;从量体裁衣到量心裁衣;从丑话说到前头到从丑话说到后头;从“忠言逆耳利于行”到“忠言顺耳利于行”,从根雕到泥塑;从“不差钱”到“不差潜”;从“竞争对手”到“竞争队友”;从“毁人不倦”到“诲人不倦”;从“用人”到“养人”;从“苦学”到“乐学”;从“心动”到“行动”等等。一字之差,境界大改,耳目一新。从歌曲到小说,从小品到专著,从俗语到理论,从妇孺到教育家,从自然到哲学,这些教育智慧无一不是处处留心皆学问,处处思考皆“亮点”的学习结晶。追寻徐建平前辈四十年的教育生涯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他的学习与思考过程。他前沿的教育理论的产生无一不是学习与实践的产物。是的,正因为有了“用心”二字,徐建平的人生才显得华彩多章;也正是不断的学习与自我超越,才成就我的今天。只有用心学习,咱们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才会更加夺目!所以,读徐建平先生的书,于我心有戚戚焉!

比如在书中,有这样一个案例,在一次批改试卷时,老师发现王明和张强两位学生答卷非常相似,他们的成绩差异非常大,这显然是一起作弊事件。作为教师,想必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的非常之多,我们的第一反应肯定是把他们的卷子单独挑出来,把他们叫过来狠狠批评一顿,甚至再通知家长。可是,这位老师却换了一种思维方式,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让张强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以宽容的心态包容了他的行为,保护了他的自尊心,唤醒了他的羞耻感,引发了他的求知欲,激发了他的内驱力。

教育需要智慧,所以每一位老师都要追求做有智慧的老师。教育的智慧,就是要对人性有深刻的了解,要顾及他人的心理感受。智慧需要释放,深藏着的智慧,就像地底下的宝藏,体现不出价值。释放了的智慧,才有能量,才有价值。一位优秀的教师,一位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一定是一位让学生感受到的有智慧的老师,一位不断释放教育智慧的教师。

在瞬息万变,日新月异的社会中,在我们的学生越来越智慧的今天,我们只有不断学习,学理念,学技术,学习育人的艺术,才能适应这个社会的发展。看徐建平的《释放你的智慧》,我也想用心释放

1《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书报告 篇11

阅读《释放你的教育智慧》,你能从作者旁征博引的教育案例、教育名言、教育经典中感受到作为教育者的文化积累是多么的重要。要做一个教育的智者,首先你应该是个学者。只有孜孜的学习,积累了丰厚的自己,才可以谈智慧的问题。

新的教育理念提醒我们,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引领者、组织者,是学习中的首席。如果不学习,我们将首先失去“首席者”的资质,没有深邃的教育思想,没有充满激情的教育情怀,没有理性的教育智慧,怎样做一个成功的“首席者”呢?教师不仅需要知识的积淀,更需要思想的修炼。在修炼中提升教育的自觉,在修炼中提升教育的情怀,在修炼中提升教育的智慧。

一、要做有思想的教师

做有思想的教师,要乐于接受思想。而接受思想最简单的方法是阅读别人的书籍,尤其是名师的书籍,让阅读成为每位教师的习惯,成为与别人进行心灵碰撞的自由领地,成为自己不断进步的阶梯。

二、要做有爱的教师

“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从《释放你的教育智慧》一书中,字里行间,我们参透悟到的都是徐建平老师不甘平庸,用心学习而厚积薄发的智慧。有人曾说,能把自己的兴趣与工作结合起来的人是幸福的。热爱教育、热爱学校,树立坚定的教育事业心,对教育事业心存敬重,甚至可以以苦为乐,以苦为趣,才能产生巨大的奋斗的动力。只有心中有爱,热爱教师这一职业,热爱学生,才能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平凡工作中充满底气,热情不减。

三、要做有责任感的教师

责任心是班主任工作的源动力,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关键。责任心是事业成功的基础,能促使人追求工作尽善尽美,因而能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出类拔萃地完成任务。高度的责任心是做好每一件事的前提和必备条件。“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不能仅仅停留于口头上,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中去。

(一)深入学生的生活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要想从一切方面教育人,就必须从一切方面了解人。实践证明,孩子们希望老师和他们打成一片,参与他们的各种活动,希望得到教师的尊重、爱护和关心。

(二)留心观察学生的表现

教师要事事留心、时时注意、处处观察学生的表现。比如,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状况、情绪表现、答题的正误和角度、作业的质量和速度,在课外活动中观察学生的活动能力、意志品质、个性倾向、人际关系和集体观念,在家访中观察学生的家庭表现、家长对子女的要求和教育方法等等。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而复杂的个体,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不同事情上的表现不尽相同,班主任只有经常地、有目的地反复观察学生相同与不同的方面,才能在大量感知材料的基础上,从外部的种种表象中洞悉学生内心世界的本质,也才能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进行“长善救失”的教育。

人的精神境界层次有三:一是随遇而安,二是尽力而为,三是全力以赴!什么样的精神境界成就什么样的人生状态。随遇而安的没有什么远大的志向,注定一生波澜不惊,与世无争,难有成就;尽力而为的应该是比前者要好些,但比起全力以赴的来说,又要略逊一筹了。人生苦短,在各自的岗位上全力以赴,努力一搏,既是人生价值的一种体现,又可以因此而推动事业的发展!

上一篇:春蕾社区2018年除四害工作计划下一篇:华北科技学院怎么样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