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慧智教育

2024-10-16

德慧智教育(通用6篇)

德慧智教育 篇1

德慧智教育经典诵读的方法

1,中华德慧智经典诵读教育核心读本

《德道经》,《周易》,《大学》,《中庸》,《论语》,《黄帝内经》,《七小经合壁》,德慧智,就是中华德慧智经典诵读—德育教育核心体系。

通过经典诵读潜移默化地滋养道德心灵(以《老子·德道经》为主),同时注意开启智慧头脑(以《周易》为主),以及入世做人的准则(以《大学》《中庸》《论语》为主,及《七小经合璧》等经典),可以使学生顺利完成中小学阶段的成长.

2,志向高远是高尚的道德品格培养形成的基础

用道德的真信让我们的青少年树大志,立大愿,使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学习风气在我们的课堂中涌现;使范仲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胸怀气节在我们的青少年身上出现。诵读复兴道德心愿词也有此作用。

3,德慧智经典诵读的基本要求是:

(一)听诵、跟诵到背诵:

德慧智经典诵读,不要贪多,比如诵读《老子·德道经》,首先要抓住双一章(德篇第一章和道篇第一章)进行诵读,熟记,这是根本。在此基础上再去诵读和熟记其他章节。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听诵、跟诵再过渡到背诵。

因为,双一章(德篇第一章和道篇第一章)是全篇文章的纲领,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整篇文章的精髓浓缩在了里面,先从双一章入手,从简到繁地诵读,作用也是非常明显的。而且字数不多,好记好背,不用占用很多的时间,就可以达到预期效果。

如果能够尽心尽力,每天两次各抽15分钟时间把这两篇诵诵,那么《老子·德道经》的能量,她对你人生智慧的启迪,对于生命身内五德能量的补充,就会启动起来,达到调节心、调节身和心灵幸福的结果。无论是什么时候,遇到挫折也好,不论是在考试的时候难以过关也好,不论是失意还是失败的时候,都别忘了有一部《老子·德道经》,可以解决你的困惑!充满信心地去念诵她,坚持早晚15分钟的诵读,一定能够解决我们大量的心理问题!

有条件的先跟诵,跟诵的过程是先使自己的声和录音的声的频率要合起来,然后使自己的音与录音的音的频率相合起来,进而过渡到使自己的心音与录音的心音相合起来,也就是说跟诵的过程,就是要使自己声音的频率、心音的频率与录音的频率合拍,与录音的这种场的频率合拍,所以要跟诵一个阶段,不要贪多,抓住双一章。最后逐渐过渡到背诵、默诵、心诵这个过程,当然这个过程只有你诵读得相当熟了,才能达到默诵、心诵和背诵的程度。

(二)恭诵熟读:

德慧智经典诵读的要求就是五个字:即传统经典诵读方法论中的“恭、熟、忘、合、灵”五字诀。

在经典诵读的过程当中,首先要掌握的是一个恭字。恭”,甲骨文和金文的“恭”字,上部是龍的形狀,下部是抱拳拱起的兩只手形,整個字表示拱手拜龍的意思。小篆則中間是雙手形下面是心形,變成形聲字,形意爲真心忠信地恭敬。本义:肃敬;恭敬,恭顺而谦逊有礼。恭字常組詞而用,例如:恭和,謙恭溫和之意;恭默,謙恭沈靜不語之意;恭素,恭謹而純樸;恭承,處下尊上而敬奉;恭恪,心存恭敬而態度謹慎。包含着诚信恭顺的礼德和信德,《老子·德道经》口袋书的开头有个复兴道德的心愿词,诵读这个心愿词,也是恭敬心的调整。当我们诵道篇第45章观妙,第46章观徼时,是否体悟到其中所讲的哪个徼妙之境。

这个恭敬状态的调整,就象我们听收音机,看电视,这个频道都没有连通的话,频率没有调整好,就无法很好的接收有关的信息,所以调整好心态与状态是很重要的,与经典内容中的无形能量,精神营养,灵感的源泉相呼应,接近和同频于其中的精神能量,从而相互和谐并且谐振,产生共鸣。这一点对于直觉和灵感都不足、不强的人而言尤其重要。在“恭”基础上的诵读后,人的心也容易静下来。可以更好的提高自己学习和做事的效率。

第二个字,是“熟”。经典诵读一定要读熟、念熟、诵熟、背熟。我们德慧智教育的熟,要求“经典熟而心灵育,背诵熟而慧智足。”通过读熟、背熟,烂熟于心中身中,以经典实现上善治水,治理生命中百分之七、八十以上的水,而养育道德心灵,开慧益智,起心动念不离道德,时刻与圣人同在。汉字和汉语的特点中,经典本身的特点中,都是需要通过精熟的诵读才能掌握和运用,只有读熟、背熟,滚瓜烂熟,熟记于胸终生不忘才会产生良好的作用。

诵读的方法是最重要的部分,如要想使我们诵读产生应有的效用,就一定要很好的掌握方法,比如,“诵”可以有吟唱的特点。诵读时放松,体会在自己的心中听自己诵读的声音,音声相和。

所以,前两个字“恭和熟”是关键的关键,只有这两个字的要求达到了,才能谈其它的三个字。最初的诵读,可以结合"恭"字所包含的礼德与信德等,讲解有关的诵读要求,教育孩子们明白有关的道理,并可结合课堂纪律情况讲解有关恭敬心与提高听课效果的关系,讲解纪律与恭敬心的关系,恭敬心与提高注意力的关系,恭敬心与尊师重道,恭敬心和感恩心,恭敬心与礼德等同时加入。老师们可以针对学生的情况,结合具体的事例或故事来展开讲,总之要使学生明白,恭字他所包含的内容,并落实到学生的诵读态度和平时的学习与言行上。也可以加入《弟子规》、三字经》的内容配合讲解。根据实际情况,把握机会讲个几分钟,以促进诵读的良好效果。

建议引导诵读者,同步地教育孩子们学会感恩心,在此基础上再来带领学生进行诵读,我们在德慧智教育中,注意对学生品格的培养,什么样的品格,载什么样的能量。调整校正品格,是接受正向能量的前提。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每次带领诵读之前,那怕只一二分钟的正确引导,也能使经典的能量直达深层,滋养阳我,这也就是其中的生理秘密。

在学生们确实明白了恭字所包含的礼德与信德之后,再向下诵读,就可以学生自己的解读为主了,因为老子德道经是一部内含很深的经典,老师的理解是一方面,而学生在他的哪个角度看的和理解又是一方面。如果让学生自己讲解,就可以让学生们在诵读中自己教育自己,使读经典与学做人,修养道德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老师再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诵读章节内容做下引导。这样无形的思想工作,师生关系,学生与家庭、学校的和谐关系,就都会在长期的诵读中体现出来。具体的运做是每周安排一个学生提前准备,每周一章的向下讲解,可以是自己举手自荐,或推荐,总之要使所有同学都有轮换到的机会,从已有的经验看,学生们很愿意参与,并从中得到锻炼和培养了自信心。

(三)经典诵读的效应。

每天开口进行诵读,持之以恒,以获得充足的道德能量营养心身。培补滋养人们由于先天德性能量的不足而引起的禀性缺失,矫正由于后天环境和各种影响所形成的不良习性,从而培养其道德心灵和德性品格,滋养慧性和智识,形成慧智双运的科学头脑。集体颂念可以将群体效应充分发挥出来,这种群体效应发挥出来可以开发学生的智慧。很多进行经典诵读的老师都感到,诵读后,学生好带多了,课堂上发言的孩子非常可爱,非常自在纯真。

在集体颂经当中,由于每个人的声都打开了,言于心声,首先把这个声规范到经的要求之中、内涵能量之中,再反馈到心里,对每个人的心都会起到调节的作用,使每个人的后天处在一种校正的状态,校正到正确的状态,校正到符合道德的状态。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力,是通过这个“音”的震荡,音“波”的频率产生的,一起带到每个人的大脑之中。同时经文里面的能量也通过这种出声的颂,通过音声的震荡结合在一起释放出来,反馈到每个人的心灵之中,起到一种妙不可言的启迪作用,改善、修改作用。可以说很多的人都应用这一方法,那的确真能产生一种巨大的变化。因为我们的诵读,通过打开大脑深层来体现,所以能够使经典中的德性的品格和能量触动读者的心灵,打动心灵,而能很好的体现到实际中,从而进入身体内。我们可以用一句“鹈鹕灌顶”的成语来说明这个道理。此成语是比喻以智慧灌输于人,使人得到启发而彻底醒悟.熊春锦先生讲到:“在开声诵的时候,产生的音震荡的是周围,更重要的是震荡每个诵读人的颅脑腔、胸腔和腹腔。因为颅脑腔、胸腔它们都是有空腔存在着的,空里面有了这个音在回荡的时候,它的细胞组织就能够有序化,它的能量的激活就能够达到一个新的理想状态,胸腔在震荡的时候,心就容易宁静、平静;脑腔在震荡的时候,智慧就容易同步;腹腔里同步振荡的时候,体质健康就会获得明显改善。”所以说,开口大声的诵读很重要。

德慧智经典诵读教育理念,始终以培育道德心灵、培养德性品格、开发科学头脑、慧智双运的教育为主。大脑逐步发育的过程,既是智识逐步丰富和形成的最佳时期,也是极易损伤孩子的慧识的时期。如果单纯只关注智识的丰富与提升,则必然导致“智升慧隐”的弊端。”没有道德的聪明是愚智,是狡黠的伎俩,不能称之为智慧;丢弃“德慧智“的整体开发,抛弃德性培育、慧识的保护与扩大,一头陷入愚智的开发,是古今中外神童培养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

(四)诵读经典对心身的调节作用

无论是学生还是成人,可以说很多人都面临很多的压力和困惑,所有的困惑,可以说都是来自心灵的困惑,是一个自我封闭的困惑。每个人都希望保持一个内心的平和与和谐,那么他才会感到舒适,否则人就可能感觉不舒适,就可能会有些身体或心理的问题,特别是一些长期处于忙碌和精神紧张状态的人,比如现在地震灾区需要心理安慰,需要精神上的疗养。我就想,经典诵读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心理调节方法,如果能把经典诵读介绍到那里去,让他们开口诵读,就会将他们内心的许多压抑释放出来。

还有一些对自己要求比较高的人,也可能就会产生一个精神疲劳。此时,如果我们能与经典相合一的诵读,时时的与老子的大智慧的思想相交流,就能得到老子的指点,自然就知道该如何高效率的去做,如何有的放矢的去做。就会帮助我们放松身心,缓解疲劳。

第46章观徼,所讲到的,“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意盛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就会在我们的诵读中去体现。

为什么诵读会有这些好的效果?

1)强化呼吸,增加氧气吸入

由于呼吸是诵读经典的基础,长期进行诵读锻炼,特别是开口诵读,最基本的效果,就是能让呼吸变得深长有力,由此加大肺活量与氧气吸收,促进生命活动进行。

2)情感宣泄,释放心身压力

心情好的时候,和心情不好的时候,都可以诵读,当自己心情不好的时候,诵读经典。诵读产生的声波,是一种波性能量。诵读的发声方式,既具有能量释放特性,可以诱导内心情感的宣泄,由此释放内心压力,就像人在烦恼痛苦状态,会不自觉地喊叫一样,长期开口诵读,可以有效缓解心身的紧张状态。更不用说经典内容所含有的大智慧对人身心的调整作用。“上士闻道谨能行之,” 是说我们真的意识到诵读经典这个宝物时,就会设法创造各种条件去努力的行持。而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若存若亡。

3、声波振动,消除循环障碍

诵读所产生的波性能量,具有穿透性,能够有效渗入事物的内部,对事物造成特定的影响。熊春锦先生在讲到诵读的原理时,曾经用敲击大钟的震荡来做比喻。有效运用声波的震荡作用,不仅能广泛激活细胞的生化功能,同时也能冲击与消除人体循环障碍,改善人体的气血循环。这种声波的震荡冲击作用,与现代医学的超声治疗,原理上是相同的。

4、意识调控,降低能量消耗

现代生理学研究揭示,在人体的能量消耗中,意识活动造成的能量消耗比例达70%以上。这种消耗,主要是由人的心理造作与紧张作用造成的。大家可能没有意识到平时我们会有很多无谓的消耗大脑能量的思想和意念,或许只有当自己静下来时才发现。

在诵读过程中,由于声波的震荡作用,能够让人的心身得到放松,由此终止不良意识的造作行为,并相应降低人体的能量消耗,使人的精力更加充沛和集中。

5、经典的良性引导,创造良性心态

人是社会化的高级动物,人类的声波中具有极为丰富的精神的信息内涵,尤其是诵读经典时,一些能够与人体本身具有的良性信息产生共鸣的发声,以及具有特定节奏、旋律、与音量、音调变化的诵读,其信息含量,往往能够直接影响人的心身状态,产生极为深刻的调节效果。特别是一些大智慧的经典对人生的启迪,良性的引导,其影响力可以同时深入心身两个方面,这种调节效果,是一般调节方法不能比拟的。

6、中脉共鸣,达成心身和谐 在熊春锦先生讲课中,曾经有个图,是一个小人,中脉上有一束光,从头顶贯通中脉。象唱歌需要共鸣一样,在诵读中,也需要中脉共鸣发声,西方宗教的唱诗也有这种倾向性。由于人体的圆筒结构,以及体内气血的不断循环,人体的中脉,就像各种气流的漩涡中心,具有和谐与空灵的自然特性。因此,诵读中,注意中脉共鸣,其所产生的声波极为和谐,具有极强的穿透性。通过这种震荡,可以有效控制紊乱的气脉循环,帮助心身进入有序和谐之状态。

7、体内共振感应

古印度瑜伽与传统中医学的研究发现,人的肌体对一定的声音具有相干共振现象。尤其是一些本能性的发声,往往能够在人体的特定部位形成强烈的震荡,并且迅速建立相应的和谐感觉。人体之所以能够产生这种声音调节现象,其关键就是人体中本来具有这种声音共振的潜能。许多人哼小调时的自然发音,以及唱“摇篮曲”时有意识的发音,与人体的潜在感应相应,会使人迅速进入平和安乐状态。为什么我们听一些伤感音乐会伤感,听另一些快乐音乐时,会高兴,快乐等。所以诵读大智慧的经典会对我们的身心产生良好的共振效果。

8、开发听觉,打破感觉障碍

在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知系统中,唯有听觉的感知,具有超越方向、空间及意识障碍的特性,并且能够深入到无形之中。在念诵过程中,由于声音的激发与诱导,人的意识自然与听觉结合,由此逐渐可以形成以听觉为本位的感知习惯。这种以听觉为本位的感知方式,可有效地引导自心意识突破原有的感觉障碍,由此获得大觉大悟,从感觉的自在进入心身的自在。

在集体颂经当中,由于每个人的声都打开了,言于心声,首先把这个声规范到经的要求之中、内涵能量之中,再反馈到心里,对每个人的心都会起到调节的作用,使每个人的后天处在一种校正的状态,校正到正确的状态,校正到符合道德的状态。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力,是通过这个“音”的震荡,音“波”的频率产生的,是作为一种功境一起带到每个人的大脑之中。同时经文里面的能量也通过这种出声的颂,通过音声的震荡结合在一起释放出来,反馈到每个人的心灵之中,起到一种妙不可言的启迪作用,改善、修改作用。如果说很多的人都应用这一方法,那的确真能产生一种巨大的变化。

(五)道德实践,知行合一:

德慧智经典诵读注重在实践中诵读,在诵读中实践,提倡知行合一。在经典诵读教育中,诵读指导教师要善于设计经典的语言环境,交代时代背景,引征历史典故,贯穿时代生活,尽量让学生身临其境,准确解读经典思想,领会圣贤教诲。并且鼓励学生在写作中运用经典,在生活中品味经典,在学习劳动中实践经典。注重道德实践与中小学生日常行为守则紧密结合。

读经与做人,与人生的感悟结合起来才有好的作用。要让学生能建立正觉正悟,能够自我调节自己的心理和正确解决自己遇到的事情,特别是能通过诵读作到自我心态的稳定性的调节,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个长治久安的事情。而现在学生们的课业确实很重,单独的背经当然不会引起兴趣了。所以要将时间和有关的辅导、引导安排好。让他们确实能体会到其中的好处。要和学生们实际问题的解决结合在一起,而不能只是诵读,要运用德慧智经典诵读及时地使幼儿时期的先天思识状态在少年时期尽量延长,从而使后天形成的意识逐渐养成辅助先天思识的习惯,为慧智双运的思维习惯奠定坚实的基础。就能帮助他们能建立起起码的道德修养的规范。能帮助他们通过诵读静心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1)孔子学习琴艺的故事的启发(故事略)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法宝,全在于这个诵读经典,通过诵读达到自己的身心与圣人“相谋”、“近似”或“相印”的作用。通过诵读才能启动和调用经典内蕴藏的能量,用经典内丰富的上善能量调治、升华身中之水。

孔子对于治学曾提出:“诵诗读书,与古人居;读书诵诗,与古人谋”的著名论断。《史记》中孔子学习琴艺的故事,给我们建立了一个十分明晰的学习方法的流程图,那就是:迅速掌握→反复练习→提升技法→领会意蕴→感悟作者,实现心心相印,感而遂通,达到与古人居的境界。这就是中华民族传统学习方法中最为完整的学习方法之一;这就是孔圣人所传授的宝贵治学精神,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教与学的方法论,也是经典诵读的方法论。(详见熊春锦著《国学道德经典导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达到此要求的诵读,就可以利用经典的能量很好的调节自己的身心状态,让大智慧的老子帮助和指导自己的一切,从而使自己不仅具有道德的心灵,还具有聪慧的头脑,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使自己的一切更和谐。

(2)学会反躬自省

儒学的“坐忘反思”,“吾日三省吾身”,道家的“悔过迁善”,道医的“反躬自省”,其实都具有深刻的生理健康意义,儿童少年应当尽早学会这种方法,这类方法既有益于道德品格的形成,而且有益于开发稳定的慧识和提高智识。

反躬自省,自我批评,悔过迁善,可以理顺大脑神经系统中智识库储,使大脑皮层的储存有序化、条理化,使人的思维反应更为迅速、更为快捷,条理明晰而准确。这种方法,可以及时清除错误言行在大脑中的不良记忆,避免积习成性;同时又能整理出大量的智识记忆空间,以利于储存更多健康的知识。反躬自省,有利于增强“人性本善”的先天无为生理状态,使人性中善良的本性更加稳固和不易被污染。反躬自省,能够不断地巩固和加强孩子们的道德信念和道德信仰。反躬自省,还具有解除疲劳、安神定志、清心宁神、提高睡眠质量的生理作用。

德慧智教育中,从幼儿期开始,最好就早期适时地教育孩子自己学会反躬自省,自我批评,悔过迁善,并且长期坚持应用。还应当指导他们用日记的方式进行反躬自省。先进行回忆,然后及时记录成文,养成良好的习惯,就会更加有益于终身。

五 读经教育效果报告

诵读可以产生的效应,可以说学生人人都有感受,把他们写来的体会归纳了以下,有这些效果:诵读可以提高记忆力,可以改变坏脾气,可以让人心情愉悦,可以提高习作水平,可以增强自信心,可以让自己变的坚强,可以让人上课注意力集中,可以让自己认识到品德的重要,可以让人性格开朗,可以了解古人,向古人学习,理解自然,懂得了珍惜时间,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可以理性的去选择和对待每一个事物;还有的同学写到:老子写《德道经》的目的,就是让子孙后代,明白大道理,好好做人。还有学生说:做事也为别人考虑了,如果不读这个德道经,还真的会遗憾终身的。还有学生说:人都要身心健康,我们都身体健康,但是心理并不健康,通过这么长时间的诵读,我拥有了健康的心理,不再胡思乱想了,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能遇事心平气和的处理了。还有的同学写到以前上课总觉得累,但是现在每次诵读后,大脑不在疲劳了。学习效率高了。

因为诵读,舌开窍于心,心脑相通,舌动窍开,心自然明,因为靠运动来通过文字启迪了他们的慧心和智识。

1998年6月至1999年6月期间,香港国际文教基金会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与技术学院合作,进行了「儿童诵读中国常规文化经典与潜能开发」效绩相关实验研究。实验的基本的结论:诵读经典是儿童开发潜能的有效方式。读经教育已经开展多年,有让孩子坚持诵读一段时间的家长和老师总结出以下几点读经的效果:

(一)儿童读经可以明显、快速地增加识字量,提早具有自我阅读能力,语言能力强。

由于“读经”时接触大量文字,“识字量”迅猛增加,小一小二开始读经者,两年内识完六年字量(3000个常用汉字);由于识字量增加,读经的小朋友可提早阅读,养成自学的能力。教师与家长皆可感受出自学能力有相当明显的提升,乃至于渐渐不须教学,即可自学古文,并博览群书,为终生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孩子背诵优美的文化经典,这些范文烙印脑中,自然提高语文表达能力。写作、发言时出口成章,引经据典;生活中也颇有深度,常有令人赞叹的顿悟之语浮现。在口语对谈、美术创作、游艺活动、数理理解等方面表现出明显提升创造能力。对其他科目的学业成绩,也因语言文字理解能力、记忆力的提升而提高。

(二)儿童读经使儿童在记忆的广度和理解、记忆方面有显著性的提高

读经三年下来的小朋友能背八至十部经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老子、庄子内七篇、唐诗三百首、易经、诗经等篇章的全文。记忆力大大的提高,对孩子学业成绩的提高可想而知,毕竟当今教育还在考记忆。背诵诗文量无论任何年级开始,平均每天背诵一百字,一年以二百五十天计,一年内可背诵二万五千字(超过教育部所建议的小学六年一百五十篇诗文总量)。自一年级读经者,至六年级,背诵量达十五万字以上。(注,但在德慧智教育中提倡自然的熟记,也就是由熟到自然的背诵。)

(三)经典诵读有助于提高儿童的专注力、注意力

每天陆续花二、三十分钟时间读经,并听赏经典美乐,孩子便能心平气和地学习。在背诵大段大段的文章同时,孩子的静定能力也得到提升。

(四)诵读经典有助于儿童人格的成长

读经的孩子心中深置圣贤之道,自然容易在成人讲道理时回应、共鸣。加上长期经过经典音乐、美术等审美教育的熏陶,孩子的品位、内涵自然提升,身心自然健康。人格教化是经典教育最大的收获。

读经运动的一项意外收获是,许多多动症、感觉统合失调,甚至自闭症的孩童,读经异端时日后,竟大为改善。“文化治疗”让小朋友性情开朗,自信乐观;品格有相当明显的内化深化现象,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及家庭之间的人际关系明显改善;儿童学习态度改善,学习日渐轻松愉快,乐意学习。

(五)促进亲子关系,亲子相长

读经活动尽可能都是亲子共读,尤其幼儿需要成人在旁指着字让他朗读,如此促进识字能力。实践证明,读经家庭亲子和乐,亲子相长:亲子同在一个课室里,共同朗读同一种课文,吸收共同的人类最高智慧——这是难有的景况。很多连经典都不敢碰的父母,在陪孩子读经几年下来,至少也啃下了几部经典,岂能不受益?

德慧智教育 篇2

关键词:孙双金,情智教育,课程,教学思想

一、成功教育的精髓———爱

(一) 孙双金简介

孙双金, 语文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 曾荣获全国师德先进个人、 全国首届十大明星校长、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等称号, 江苏省小学语文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 其事迹收入《江苏教育名人录》《中国当代教育名人录》和《全国小学语文名师精品录》, 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200多篇文章, 出版了《孙双金语文教学艺术》和中华名师丛书《美丽课堂》等专著, 为小学生编著了被新闻界称为魔法书的《12岁以前的语文》。

孙双金, 作为“情智教学”的创始人, 他认为 “情”就是“情感”, 可理解为情趣、情味、情感, 教育应该是充满感情的事业。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把感情比作肥沃的土地, 知识的种子就在这“土地”上面成长。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人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是相辅相成, 相互影响的。智力活动的顺利进行需要非智力系统和动力系统的支持。这个动力系统由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心理因素构成。情感是非智力因素中的核心, 它可以影响和调节其他因素, 促进学生知、情、意、行诸方面和谐发展。笔者欲从孙双金老师的教学模式入手来评述他的情智教学思想。

(二) 展现爱的课堂

在孙老师看来, 教育的精髓就一个字———爱。“爱”不是说说而已, 而是在教学以及和学生相处的方方面面中体现出来的。教师要学会宽容学生, 学会尊重学生, 站在他们的立场思考问题。小时候谁都犯过许多错误, 正是有了包容, 我们才能够健康成长。所以, 爱会造就出优秀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志向只有靠志向去培养, 才干只有靠才干去培养, 能力只有靠能力去培养。”同样, 我们认为, 爱只有靠爱去培养。我们只有对学生流露出真的情感, 才会有一颗真诚的心去细心浇灌孩子们的成长。

二、教学思想述评

(一) 小脸通红———情感领域

提起孙双金老师, 他的“情智语文”可谓是荒漠的一滴甘泉, 让语文课更加生动起来。语文是一门“多愁善感”的学科, 体会得越深, 对文章理解得越好。语文教育只有引向情感, 才可以让课本内容体现出活灵活现恰切的分量, 显示出灵动的激情, 文字的魅力, 发挥无穷的感染力。“情智语文”教学模式致力于唤醒学生心中沉睡许久的“智慧”和“情感”潜能, 让学生变得更有“人情味”, 更加“精明”。孙老师的“小脸通红”理论指的是当讲课内容触及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共鸣时, 学生才会释放出学习的激情, 加足学习的动力, 挖掘出学习的兴趣, 学生兴奋起来的时候则会“小脸通红”。

情感领域是激发学习烟花的导火线。讲课时, 孙老师首先在黑板上写了“落华生”三个字, 给学生创造神秘感:“我写的是一个人的名字。思考下, 他为什么给自己取了这么一个名字?”在学生踊跃的回答之后, 老师说:“落华生是作家给自己起的一个笔名, 他的真名叫许地山。他究竟为什么给自己起了这么一个名字呢?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许地山写的 《落花生》。大家学完之后, 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么一来, 每个学生都产生了好奇心, 把学生阅读的胃口吊起来了。只有这样, 学生才会迫不及待地学习课文。

一个人的情感态度对于学习的促进有着功不可没的作用, 特别是孙老师的语文教学, 面对枯燥的文字, 怎么让文章变得富有画面感, 怎么让学生身临其境达到情感的共鸣。这对老师的素质要求是非常高的, 老师不仅要对文章有很深刻的领悟, 而且要有深厚的文学底蕴。但是面对中国的应试教育思想, 学生们的创造力被“标准答案”严重控制着。理科追求严谨, 那么对于文科来说, 语文是最能发挥和培养学生思维的天空, 也希望老师在讲课的同时不要遏制学生们最自然的情感流露, 让课堂变成学生可以自由远航的大海。当学生们情感领域的闸门打开的时候, 他们会听得“小脸通红”。

(二) 小眼发光———智力领域

所谓“情智教育”, 不仅是调动学生情感的专家, 对学生智力的开发也功不可没。语文课堂上只有发挥学生们的智力才能使他们积极地思考问题, 分析文章的内容, 考虑他人的意见, 而不是呆若木鸡地坐在那里听老师解读文章。触及智力领域才会在头脑中建构自己的画面。同时, 结合上面的情感领域调动孩子们兴趣的时候就会发现, 人类知识领域、智力领域的任何丰碑, 从来不是以强烈的目的为基础的, 他的每一块砖, 每一片瓦, 都是由兴趣堆积出来的, 兴趣不仅可以带你走向巅峰, 而且照耀了其中的每一块砖, 每一片瓦, 每一个人的生命。因此, 假设你有一个伟大的目标, 但是你发现自己对此缺乏兴趣, 即使你再努力, 这个目标也很难实现。

说到对智力领域地调动, 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动脑筋。班级里智商的差异不会很大, 很多学生都是很聪明很有潜力的, 但他们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天赋, 所以上课时, 老师更重要的任务是帮助他们尽可能地去思考、去想象。孙老师在语文课上运用了辩论式交流、倾诉式交流、拓展式交流的方法调动学生思考问题。辩论式交流旨在让学生对语言文字感悟的基础上, 形成个体鲜明的立场, 让学生各抒己见, 畅所欲言, 让学生越辩越明白, 越辩越聪明。倾诉式交流就是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同时, 会产生一种急需像他人表达自己独特想法的欲望, 这时, 教师的任务就是在一旁静静地听学生们的想法, 产生思想的共鸣。语文的学习不仅要把课文内容理解得透彻, 更要让学生感受超文本阅读的喜悦。只有这样, 学生对语言、对事物、对人的认识才会是丰满的、多元的, 如果达到这样的境界, 师生之间的交流才是拓展性的交流。所以, 只有当学生智慧的羽毛铺满大地的时候, 只有当学生情感的闸门不断开启的时候, 才会“小眼发光”, 否则只会“小眼发直, 小眼发呆”。

(三) 小手直举———参与领域

当下, 学校一直在提倡翻转课堂, 即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来传授知识, 这些知识需要学生在课后通过多种渠道 (视频、电子书) 完成自主学习。在此之前, 孙老师已经把此种教学方法运用到了自己的课堂当中。理论只有通过实践, 体会才能更深刻, 运用才会更加自如。在写文章之前, 笔者观看了孙双金老师的语文教学视频, 在视频中笔者领略到了特级教师的教学风采。

情智语文的终极目标在于培育情智融通型的学生。因此, 教师要努力提升自己, 把与学生的情智互动自然地带入课堂。难以想象一个寡情少智的教师能够拥有情智语文的理念和操作技艺, 并以此去造就情智融通的课堂, 培育全方面发展的学生。孙双金老师教学成果得到大家的肯定, 这是和孙老师的长年修炼和苦心求索分不开的。

三、情智教学

(一) 理解课程的情智

“情智语文”讲求的方法不单单针对语文学科, 任何学科的学习都需要学生的兴趣和学生的积极思考。特别是对于文科课程, 对历史的发展倾入感情、对历史事件好奇、对历史人物的崇拜, 都会对学好课程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学生将会不满足课堂里学到的内容, 课下也会积极地阅读相关内容, 对课程知识有了深度和广度的拓展。“情智”教学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调动了学生内在的情感。以前的课堂强调听课要调动“五官”, 即双眼要看老师、看黑板, 双耳要认真听老师说话、嘴巴要积极地和老师互动等。这些说的虽然有道理, 但是没有从根源出发。如果这是一堂引人入胜、能够让学生产生共鸣、充分挖掘学生好奇心的课, 想让他们能不好好听都难。我们认为, 在一个集体之中, 情感是粘合剂, 能增加凝聚力;情感是润滑剂, 能调节人际关系;情感是动力源, 能促进人奋发向上, 寓教于乐。对于理科来说, 求知欲也是一种情感激发, 学会一个知识点、解开一道题, 都会满足学生的成就感, 同时促进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去探索更多的奥秘。

(二) 享受生命的情智

在全球化时代, 每个人都处在一个多元复合、动态万变的维度之中, 面临着许多难以承受之重, 难以承受之闹, 难以承受之快和难以承受之变。正因如此, 我们要接受生命的考验, 生活的挫折, 物质的挑战、精神的追求。因此, 人们对情感与智慧的追求, 正深层地体现了现代人对人文精神的渴望。

在生活中做一个阳光充满正能量的人, 对工作认真不抱怨, 让生活像孙老师的课程一样充满激情, 像一个战士冲向战场一样, 向自己的兴趣、向自己的理想不断地奔跑。孙双金老师的不断进步与他不懈地追求是分不开的, 他的追求贯穿于其求学与工作的不同阶段, 并不断地勇敢前行。然而, 世界上没有人的成长是一帆风顺的, 生活中遇见的、经历的每一件小事都可能成为人生的发展方向和目标选择的转折点。

孙双金认为, 人生是没有终点的, 在不断的努力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是难能可贵的, 人生最可怕的就是在虚无和盲目中度过, 而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奔跑, 感觉自己是充实的、快乐的才有意义。正如美国作家肖伯纳所说:“生活中真正的喜悦, 源于当你为一个自己认为至高无上的目标, 献上无限心力的时候。它是一种自然的、发自内心的强大力量。”孙老师的思想不仅是我们课堂上的榜样, 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绚丽明灯。

参考文献

[1]孙双金.孙双金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M].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5.7.

[2]孙双金.孙双金与情智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1.

[3]孙双金.课堂竟能如此美丽[J].教育家.2007.1-2.

[4]周一贯.焕发儿童的生命光彩.[J].教学.2011.

[5]成尚荣.情智共生:孙双金的主张与追求.[J].人民教育.2006.

[6]张燕青, 徐华军.拾级而上, 展示阅读教学的过程美[J].教学与管理.2007.01

情、智、胆,挥洒教育人生 篇3

始建于2005年的许昌市第七中学前身为许昌市一中分校,作为一所年轻的学校,许昌市第七中学在校长张兆利为核心的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在创新中求发展,抢抓机遇、趁势而上,以素质教育活动为载体,形成学校文化特色,在丰富学生文化生活的同时,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激情,使素质教育之花开放在书香校园的每一寸土地上,一个全新的许昌七中呈现在了世人面前。

拥有情感,人皆敬之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他的校长。”张兆利校长始终用“做一个优秀的领跑者和服务者”要求自己:就是把工作做深、做细、做实,“行动至上”。他认为,学校的发展是靠做,而不是靠说。

正是由于张校长对教育工作的执着、实干,使得这位“领跑人”的办学理念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心智在创新中得到展现、人生价值在实干中得到体现。也正是在他身体力行的带动下,七中的发展创业之路写满了“实干”二字。

实干,背后透露的是他对教育的无比热爱,对教育的拳拳情怀!

实干,也是许昌七中整个师资团队的真实写照。许昌七中的独特之处,就是有一支非常敬业、非常有能力、非常有办法的教育团队。这也是张兆利校长引以为豪的地方。

爱,成为师德建设的主旋律。

师德的核心是爱生爱校,落脚点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校采取了首席教师星级教师评选、教师末位淘汰、教师工资浮动等管理机制。评选条件不按资历的高低、年龄的大小,而是根据教师在学生及家长中是否享有较高的威信、教学成绩是否优秀、工作态度是否勤恳三个条件进行评选,对于评教成绩位于最后3名的教师进行末位淘汰,促使每一位教师都能够把学生成长与个人发展紧密地联系起来,享受教书育人的快乐。

爱,成为育人的主旋律。

一方面张校长要求教师不能随便批判学生,要用充满爱的教育方式多去关注、鼓励学生,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扬长补短进行表扬,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存在的重要性和幸福感;另一方面要求教师通过校信通、家长会、电话等和家长保持良好的交流与沟通,多了解学生的情况,采取适宜的教育方法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成长的快乐。

爱,成为实现中国梦的主旋律。

“空谈误教,实干兴校”是新时期学校教育服务于师生的崇高作风。作为许昌七中的校长,张兆利认为每一个师生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潜力,都有其独特的愿望和目标,并蕴藏着为之努力的主动性。学校的“教育梦”就是要立足自身,点燃广大师生的这份激情、唤醒这种动力,让师生享受成长的快乐、成功的幸福。

拥有智慧,人皆仰之

拥有情感,多一份对教育的执着和责任;拥有智慧,多一份对教育的感悟和睿智。

许昌七中的快速发展,虽然源于全体教师的“实干”,但更取决于学校“领跑者”的办学思路和办学理念。

许昌七中最大的特色就是“先成人,后成才”的办学理念,自建校以来,学校始终秉承这一理念,以“师生为本,高效开放,尊重个性,全面发展”为发展思路,以“办规范加特色学校,培养创新学生”为教学思想,坚持教学育人第一的原则,立志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让每个教师都有创新的舞台,让每个家庭都有回报的快乐。

拥有智慧,更多表现在对教育教学改革的自信和从容。

教学改革方面,张兆利提出围绕“高效”目标,探索出了“教退学进、互相探究”的教学模式。每节课40分钟内,老师讲课时间不能超过20分钟,学生自主读书、练习、小组讨论、老师答疑、巩固达标等时间,不能低于20分钟,这是许昌七中对课堂结构的硬性要求,为的是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变学生厌学为乐学,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对科学的探究精神。在此基础上,许昌七中还开展了以下活动:一是每学期进行包括高效课堂理论、电子白板使用、名校高效课堂观摩等方面的岗前培训学习;二是组织本校祝晓倩、徐玉峰、魏新哲、郭琳等优秀教师上高效课堂展示课;三是积极参加市教育局组织的高效课堂比赛;四是不定期安排教师赴南阳、郑州、焦作、山东等地观摩学习。

传授知识,启迪智慧,润泽生命。这才是对张兆利校长拥有智慧的诠释!

拥有胆量,人皆赞之

拥有情感,多一份对教育的执着和责任;拥有胆量,就多一份对教育的公平和正能量。

张兆利校长不仅仅是河南省优秀教师、河南省教育厅学术带头人,还是许昌市十大优秀青年,许昌市政协委员、常委。作为许昌市政协委员,他不仅仅为学校发展挥洒人生,更为许昌市教育献言献策,身体力行地传递着教育发展的正能量。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一视同仁,就是教师对学生要公平公正,因为教师才是教育公平公正的践行者与实施者。这就要求学校广大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尽可能为每一名不同的个体提供适合其个性发展的教育资源。比如,要求教师对后进生多一点理解和尊重、多一点信任和支持、多一点表扬和鼓励,坚持开展“周周清”活动,不但考查后进生每周的学习效果,而且帮助其查缺补漏。同时为了鼓励学生努力学习、积极向上,学校每学期都要对品学兼优的学生发放奖学金,其数额和力度在全市中学中首屈一指。学校只有把育人做到公平公正,才能让学生体会到幸福教育的真谛。

传递正能量,德育先行。好习惯使人受益终生,对青少年来说尤其重要。学校坚持把培养良好的习惯和高尚情操融入到教育学生“做中国人、做现代人、做文明人”的过程中,落实在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行为、每一个细节上。如通过邀请专家来校做德育报告会、开展主题班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养成教育、感恩教育等,让学生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加强自身修养,养成良好习惯,为孩子的幸福成长奠基。

三者皆备,人皆叹之

张兆利校长不顾岁月蒹葭,始终不变对教育的执着,他用汗水、用信念、用执着,轻轻挥洒自己的教育人生。

情智教育总结材料 篇4

邹平县码头镇归苏小学

当代教育呼唤两大精神:一是科学精神,二是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的核心是“智慧”问题,人文精神的核心是“情感”问题。“情智教育”就是为了培养下一代成为富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和谐统一的人。它着眼于教育的两大领域——情感领域和智慧领域,并且相互促进,和谐共生,为此我校提出实施情智教育,织就绚丽人生的教育课题。

一、情智教育的实施

实施“情智教育”主要是从情智管理、情智课堂、情智校园、情智活动四个方面来探究和实践的。

(一)情智管理——让管理走进师生心灵。

1.以情导情。情感丰富是人独有的特性,古人讲“士为知己者死”,“亲其师而信其道也”。在校长的办公桌上准备了一份教师生日表,每逢教师生日那天,校长会在生日贺卡上写上热情洋溢的祝福语,手捧鲜花和贺卡送到教师手中。每当校长手捧鲜花送到教师手中,教师那激动惊奇的表情,能明显看出是多么幸福和温馨。虽然这是微不足道的管理细节,但教师感到校长心中装着教师,校长胸中有人,校长心中有情。

2.以智启智。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志向只有靠志向去培养,才干只有靠才干去培养,能力只有靠能力去培养”。同样,我们认为智慧只有靠智慧去启迪。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无一不是他们具有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底蕴才有底气,有底气才有灵气。如何让教师从事务型转向研究型,从知识型转向文化型,读书成了教师唯一的

精神选择。我们要求教师从读名著入手,读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教育名著,读名人传记,伟人传记。我校图书阅览室藏书三万多册,阅读环境气派优雅,全天对师生开放,每天上午第一二节无课的老师都会自觉地到阅览室去读自己喜爱的书籍。

(二)情智课堂——让课堂充满生命灵动。

情智课堂是着眼于发展学生情感潜能和智慧潜能的教学,它着力于唤起学生沉睡的情感,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学生情感更丰富、更高尚,让学生智慧更灵动、更丰厚。情智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情智课堂追求的是“四小课堂”:每堂课要上得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情智课堂追求的是“登山式课堂”:课堂上要让学生的思维、情感经历攀登的过程,课堂上要有紧张的智力生活和丰富的情感生活。要让学生兴趣盎然地、乐此不疲地攀登知识的高山、思维的高山、情感的高山和人格的高山。

1.开展“同上一节课”研讨活动。

同年级同学科的教师同上一个课题,几位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准备出体现个性特色的教学设计。在一位教师执教后,组织当堂评课,执教教师和听课教师把教学反思和评课内容同时打印成册以备后一位教师借阅。后一位执教老师根据前一位老师的反思和评课来修订自己的教学设计,然后再执教这节课。各教研组在研究课结束后,利用每周周四的分组教研活动时间进行总结性评课。

2.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走出去、请进来。

定期举行课堂教学研讨活动,观看全国的名师课堂录相,当场进行研讨,在研讨碰撞中寻找自己与名师的差距,以改变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学校先后派出30余名教师到先进学校观摩学习,与此

同时还聘请了部分县级骨干教师来我校传经送宝。

(三)情智校园——让校园充盈人性光芒。

1.情智校园是书香校园。我校选编了《中华诗文诵读》,推荐给师生,小学阶段让学生背诵230首古诗文,利用小学生记忆的黄金阶段打下传统文化的底色。我们还通过学生、教师、家长、专家四方推荐,反复筛选,确定了归苏小学“小学生30本必读书目”和“30本选读书目”,在语文课时中设立课外阅读指导课,通过开展读书经验交流会、班级图书自助餐(班内每生先存入自己精心准备的几本图书,就像吃自助餐一样可自由的从中借阅自己喜欢的书目)、故事会、优秀读书笔记大赛、剪贴大展示等多种活动,轰轰然然,扎扎实实开展“丑小鸭式幸福阅读活动”。

2.情智校园是创造乐园。归苏小学的“新芽系列”为学生搭建了创造的平台。我们利用社区资源,成立“归苏小学新芽科学院”,分设“土壤研究所”、“气象研究所”、“电学研究所”、“植物研究所”,利用活动课时间,让学生做科研的小主人,走向自然,走近科学,动手操作,大胆实践。与“新芽科学院”并列,还有“新芽书报苑”、“新芽阅览室”等“新芽系列”,这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创造热情,培养了学生创新才能。

(四)情智活动——让活动释放学生的潜能。

寓教于乐,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是小学教育的显著特点。情智活动正是通过开展一系列学生喜闻乐见,寓教于乐,寓智于乐的活动,陶冶学生情操,开启学生智慧,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学校把大课间活动目标定位为“自主创新、全员参与、情智交融、和谐共生”。全校18个教学班,班班有活动队,人人有特长,使每一个孩子能自主地选择

自己喜欢的活动。每到下午活动课,全校911名学生,满怀急切、快乐的心情井然有序地奔赴自己的活动队。学校先后组建了武术、跆拳道、空竹、跳绳、踢毽子、球类、呼啦圈等体育类项目12个;竖笛、二胡、象棋、书法、绘画、剪纸等艺术类项目8个;另外,还组建有舞蹈队、竹竿舞、健美操、合唱队、运动队等大型活动组织,这些活动的开展如百花齐放,各俱特色,朵朵艳丽。

二、实施情智教育的成效:

(一)学校得以跨越发展。近几年先后荣获“市级规范化学校”、“市级校产维护优秀学校 ”、“市实验室及实验教学管理示范学校”、“邹平县教学示范学校”、“邹平县小学教育工作先进单位”、“邹平县普通话示范学校”、“邹平县红领巾示范学校”、“邹平县中小学行为示范学校”、“邹平县课程实施水平优秀学校”等荣誉称号。2011年又获得含金量较高的“滨州市教学示范学校”荣誉称号。2010年5月归苏小学获山东省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最佳组织奖。我校开展的“四好两净一优”活动在2010年12月6日的《滨州日报》上刊登,我校开展的“家校直通车”在2010年12月10日的《滨州日报》上刊登。

(二)教师队伍茁壮成长。马淑娟老师获县学科带头人,马淑娟、张峰、张进老师获县教学能手,马淑娟、成燕、李延行老师获邹平县明星教师,马淑娟、成燕老师均获全国中小学教师语言文字大赛一等奖,张峰、张进老师的电脑制作作品均获省一等奖,成燕、孔美玲、张峰、张进等十余位老师的课件制作在省市级比赛中获奖,田道龙、李林玉老师在县、市实验技能比赛中获一等奖,孔美玲、成林华老师获全国作文大赛一等奖,张峰老师被评为“市先进宣传工作者”和“县

十佳文明教师”。最近我校庞德老师在县教研室组织的送教活动中执教一节音乐课,受到了上级领导的好评。

(三)教育科研硕果累累。我校承担的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校本研修机制研究”已按期结题。我校三年级承担的《学校周围探秘》和四年级承担的《我喜欢的民族节日》课题研究均获县一等奖。“情智教育与学校发展研究”获市级立项,刘厂校长撰写的《实施情智教育 织就绚丽人生》已在中国语言文字报社发表。有30余篇论文在国家级及省级刊物上发表„„

(四)学生素质全面提升。我校舞蹈队表演的《绿色的梦》、《喜唰唰》均获县舞蹈比赛一等奖;在2009年全县中小学田径运动会上,我校运动队代表全镇参加比赛,荣获9个单项第一、5个单项第二,获得小学组全县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在2010年和2011年连续两年全县中小学田径运动会上,获得总分第二名的优异成绩。在第五届全国中小学劳技教育创新作品邀请赛中我校的任保增、王迪两名学生的作品“竹竿舞联动设备”、“节能房子”获二等奖;今年在全市创新大赛和素质教育作品展评中获得两个一等奖;另有80余篇学生作品在省市级刊物上发表„„

德慧智教育 篇5

情智即情感智力, 是上世纪末推出的新型智力理论概念。由于这一理论尚未成熟, 因此, 对其内涵的界定国内外有很大争议。美国学者戈尔曼把它界定为认识自我情绪、管理自我情绪、自我激励、认知他人情绪、人际关系管理等五个方面的内容。1996年, 萨拉维和梅耶对情感智力重新定义为:“情绪的知觉、评估和表达能力;思维过程中的情绪促进能力;理解与分析情绪, 获得情绪知识的能力;对情绪进行成熟调节的能力。”由于受美国自由资本主义历史与文化背景的制约, 他们只注重从个人功用方面研究情感智力, 使EQ理论缺失最核心的内涵——人文精神, 因而其指导与实用价值大打折扣。

笔者从中国语境认识, 情感智力是个体自身情绪机制与生理机制、认知机制协调发挥作用, 以追求最佳功能效果的心智, 是个体情绪情感理性社会化的意识与能力, 是与个体价值追求、意志、自我激励相连接的内在动力, 是涵养和升华人格品质的情感智慧。它具有思想性、社会性、独特性、体验性、导向性特征和三大类功能: (1) 涵养个体情绪情感理性社会化意识与能力的功能, 如认识和管理自我情绪、识别和驾驭他人情绪、人际关系管理等。 (2) 调节个体不同时期价值追求与意志结合的自我激励功能, 如树立追求信念, 强化进取精神, 提高抗挫折能力等。 (3) 个体的人格品质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其情感理性来升华。一方面, 价值观、人格、道德等个体品质决定着情智建设的方向和高度;另一方面, 理性情智具有升华人格品质的功能, 如正确掌控需求度、优化行为习惯、改造性格等。

情智教育是现代科学与人文整合的教育形态, 是在一定培养目标指向下, 通过教育功能开发受教育者的情智潜能, 培养受教育者运用情智掌控情绪情感理性意识的活动, 是情智开发、人格品质培养与实践相统一的过程。

国内高职院校情智教育现状简述

国内对情智理论的研究是上世纪末起步的, 目前还没有成熟的理论体系。由于对智力的狭隘认识和传统观念的影响, 人们长期把情智错归为非智力因素。因此, 情智教育还没有进入高职院校的教学序列, 只是把情智教育作为心理教育的组成部分, 并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应用于德育之中。情智教育的缺位, 不仅制约着大学生情智潜能的开发, 同时也制约着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开展和大学生就业率的提高。在情智教育对大学生素质建设的紧迫性与高职院校现行教育体制的矛盾中, 国内许多高职院校开始通过情智学术讲座、校园网大讨论、辩论赛、人际互动等形式开展情智教育。由于缺乏纲领性目标指向, 缺乏人文文化对教育全程的主导, 这些情智活动仍停留在学习做人的方法与技巧层面, 没有解读情智涵养人格品质的深刻内涵, 也没有真正切入大学生的心理冲突焦点, 因而不能与素质教育要求相适应。

高职院校情智教育必须抓住四个关键

(一) 有定位准确的培养目标

目标既是行为的指向和预期结果, 也是行为的诱因, 它规定着行为的内容、过程和方式方法的选用。高职院校对大学生进行情智教育, 首先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科学设置培养目标, 使情智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围绕既定目标规范有序地展开, 充分发挥培养目标的导教、导学、导测评等功能。

江西农业大学高职学院为了牢牢掌握情智教育的主动权, 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认真分析了17~23岁青年的“自我意识与社会意识、自我期望与社会需要、教育倡导价值与社会时尚价值”三组矛盾冲突心理, 同时分析了情感三大特征: (1) 辨证思维己经形成, 他们可以运用假设和推理去探讨社会生活的有关命题, 但由于涉世浅情绪情感往往趋向理想化。 (2) 独立意识增强, 开始追求人生价值和意义, 但由于反应敏感而情绪起伏较大, 容易陷入情绪困扰。 (3) 自我尊严感增强, 但害怕挫折的焦虑同时上升。学校根据大学生这些身心发展特点科学进行培养目标定位, 设置了如下的培养目标:“在大学生社会化基础上的个性化和个性化基础上的社会化进程中, 顺应青年前期的身心发展特点, 运用教育功能开发他们的情智潜能, 推动他们的自在同一性向自为同一性转化, 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持久统一的自我、富有特色的个人和社会化的理性个体’。”同时确立了疏导性、建设性两大教育原则, 并责成各学院将培养目标分解成若干具体目标和任务进行落实, 使全校学生的情智教育在目标的指引下健康发展。

(二) 以人文精神为主导

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群体之中, 情绪情感总是反映着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与文化氛围。情绪情感只是人的价值观、人生观真挚而又多彩的表现, 价值观、人生观才是人的情绪情感稳定而又深刻的基础内涵。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有着自己特定的发展环境和文化背景。高职院校开展情智教育, 决不能脱离本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实际, 僵化地引进、套用西方的EQ理论, 必须以时代弘扬的主流价值和人文精神为主导, 提高大学生自觉抵制社会上形形色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潮侵蚀的主动性和能力, 才能保证他们的情智建设的正确方向。

江西农业大学高职学院为了强化人文精神在大学生情智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采取了如下措施: (1) 全力提升“两课”教学质量, 坚决纠正只重知识内化而忽视情感内化的教学现象, 切实推进思政教育实践生活化、体验感悟化, 并与时俱进。 (2) 创建弘扬社会主流价值和民族人文精神的大学生情智建设文化, 以校园情智文化潜移默化地激励大学生的情智建设。 (3) 加强对大学生情智发展方向的指导力度, 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和中华民族的十大传统美德———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报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政、笃实宽厚、勇毅力行作为大学生情智教育的主要内容, 使民族人文文化在大学生情智建设操作层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三) 以培养大学生的人格品质为重心

人的社会行为主要分为两大类, 即做人与做事。做人是个体人格品质的展示, 做事是个体职业才能的展示。情感智力是个体情绪情感理性社会化的意识与能力, 反映了如何做人的内在要求。情感智力的发展受制于个体个性心理的发展, 个性心理的成熟, 又是以其人格的健全与完善为表征。同时, 人格品质还决定着个体情智建设的方向和高度。因此, 高职院校的情智教育必须以培养大学生的优良人格品质为重心。

在江西农业大学高职学院前期的情智教育实践中, 校方发现有些学生片面理解现实生活中一些非正常人际关系的负面现象, 因而在情智建设中忽视自身人格品质的塑造, 误认为只要掌握了做人的方法与技巧, 就会在群体中如鱼得水, 许多问题就会如愿以偿。他们不懂得他人的信任与支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来自于自身的人格魅力, 来自于诚信待人和关爱他人。校方认为, 这些不良倾向正是西方EQ理论缺失人文精神的负面效应在大学生中的反映, 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 就会助长学生表里不一的双面人格的形成。于是, 校方及时通过校报校刊、校园网、宣传栏、主题班会等载体, 在全校开展“真诚、关爱、笃学、进取———大学生人格建设”专题大讨论。一方面指导大学生正确认识EQ理论;一方面教育学生领悟技巧与谋略只能赢得一时, 真正感动人心的是来自于心灵最深处的人格力量的人生真谛。使当时的不良倾向很快扭转, 从而把情智教育的重心牢牢掌控在培养大学生优良人格品质上。

(四) 以服务大学生就业为着眼点

就业是大学生最迫切关心的现实问题。面对当前就业的严峻形势, 许多大学生长期被难就业的情绪所困扰, 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排除这类焦虑情绪, 不仅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效率, 有害身心健康, 而且会扭曲大学生的人格发展。因此, 高职院校的情智教育必须以服务大学生就业为着眼点。

在情智教育实践中, 江西农业大学高职学院针对大学生缺乏对现实社会和就业市场变化的深刻认知, 却又自我期望过高的状况, 把情智教育的着眼点放在大学生就业这一焦点上, 并通过“三个结合”落在实处。 (1) 情智教育与职业意识教育相结合。职业意识是大学生理性就业的思想与情感基础。该校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堂课、第一次主题班会就是职业意识教育, 并将这种教育延续到毕业生走上就业岗位。通过情智教育充分激活大学生的职业情趣, 提前让他们选择职业道路, 确立职业目标。 (2) 情智教育与职业指导相结合。大学生能否有效就业, 很大程度取决于其就业期望值。校方通过情智教育, 从拉近大学生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距离入手, 按照“我会干什么—我想干什么—社会需要我干什么—就业—在竞争中发展”的务实指导思路, 全力推进就业指导由校方单向指导向校方与用人单位、学生家庭共同指导, 单纯就业指导向全程职业指导, 群体通识指导向个体差异指导, 讲授指导向实践指导, 技巧指导向心理指导的转变, 使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朝务实进取的方向发展。 (3) 大学生就业服务与教职工岗位责任相结合。全校建立了各级领导挂帅、全体教职工总动员的立体化大学生就业责任制和服务网络, 形成了人人关心大学生就业、个个服务大学生就业的浓厚氛围。由于江西农业大学高职院紧紧围绕学生就业开展情智教育, 使实效看得到、摸得着。不仅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 而且有力地推动了情智校园建设。

参考文献

[1]许晟.大学生情商教育及其实施方案要点[J].高等农业教育, 2009, (4) .

[2]许晟.大学生情商教育的方法“五式”[J].文教资料, 2008, (15) .

[3]许晟.影响大学生情绪稳定心理现象的成因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 2009, (1) .

倡导德智合一 促使教育平衡和谐 篇6

关键词:培养;平衡

作为一名普通教育工作者,通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我对当前学校办学思想、教育教学理念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在现代教育中,我深感要整合学校育人资源,积极探索育人的有效途径,使教育走向平衡和谐,努力实现“德智合一”。

一、基础教育中德智失衡问题的现实表现

1.社会对升学率的关注高于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目前,学校名气不大、成绩排名落后的学校,生源日渐枯竭;而排名靠前、升学率高的学校,则门庭若市,学生爆满。在这样一种状态下,社会对学校升学率关注随之升高,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人格、品德的培养,以考试成绩定终身、定发展,造成“德智失衡”现象。

2.教育部门内部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现象。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对学生成绩的各项指标,进行市、县、校、年级横向、纵向比较、排位,有的学校还与教师的奖金、考评挂钩,有些地区对学校、教师最重的奖金则是高考、中考奖。升学竞争使德育失掉了在教学中的应有位置,使得教学“应试化”、“智育化”,于是就出现了重智轻德现象。

3.家长的认识偏差进一步导致德育和智育的不平衡。家长们都希望自己孩子能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始终占据他们心目中的首要地位是就是高分数。他们把品德问题与智力、学习问题割裂开来,认为品德问题可以慢慢来,多抓学习才是最实际的,甚至认为知识掌握多,就可以有助于提高道德认识。

二、“德智合一”育人理念是科学发展观在教育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1.“德知合一”理念符合教育的基本原理。现阶段的教学内容,除了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培养外,更注重知识的现实应用和创新,其中包含了审美教育、道德理想教育等。“德智合一”育人理念就是在管理和育人的过程中,德育和智育并重,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2.“德智合一”理念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德育和智育属于素质教育的两个内容。德育解决人们人生观、世界观的问题,智育提高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德智合一”育人理念就是坚持以德育为首的价值取向,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的智育教育。在教学实践中两者彼此渗透,相互融合,统一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之中。

3.“德智合一”理念符合时代的需要。我们国家正处在一个崭新的时代,知识领域不断扩大与更新,急需大批学有专长、为社会主义事业奉献的智能型人才。这就要求学校教育必须把德育与智育德育和智育协调发展,把育德和育智统一在人的发展的全过程。“德智合一”育人理念正是顺应了时代的要求。

三、“德智合一”育人理念的實践性思考

1.更新观念,从认识上合一。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牢固树立“德育就是质量”的观念,把德育质量作为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作为学习意志品质形成的内在因素,居于学校教育的首位,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切实树立起“以学生为本”、“全面发展”、“全员育人”的理念,并使这些思想、观念真正成为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和自觉行动。当前,要克服就德育抓德育,就教学抓教学的“单打一”、“两层皮”倾向,做到两手抓、两手硬,相辅相成、相互平衡、相融共通。

2.广辟途径,从目标上合一。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对各学科的学习中度过的,因此要将德育有效渗透于智育,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的过程中,拥有健全的人格,掌握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本领,形成内在的道德认知和自觉的道德行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要考虑智育目标,又要关注德育目标,促使学生全面提高素质。

3.加强考核,从评价上合一。教育部门要改变主管业务处室的单项评估为多项评估,改变按升学评价奖励学校为按教育教学质量的综合奖励;学校要对班级评价、对学生评价、对教师评价在德育和智育方面进行定量和定性的综合评价,逐渐改变家长、学生、教师把学习成绩好作为评价的唯一指标的观念。

上一篇:爱惜眼睛远离近视的倡议书下一篇:安全稳定汇报